测谎技术

2024-09-05

测谎技术(通用11篇)

测谎技术 篇1

一、测谎技术概述

(一) 测谎技术概念

测谎技术是指在符合一定条件的环境中, 通过测谎仪对被测人的呼吸、血压、脉搏、脑电、皮肤电阻等生理反应进行测量记录, 通过发现其中变化, 分析判断被测人是否说谎的一种检测技术。最高人民检察院于1999年在批复四川省检察院《关于应用测谎技术的请求报告》中首次指出,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时, 可以应用测谎技术。由此, 测谎技术在国内获得了发展进步。

(二) 测谎技术的基本原理

测谎仪一般都由传感器、主机和微机三个部分组成传感器是通过与人体联接, 采集人体生理发生变化的信息主机则负责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 微机最终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存储并最终得出被测人是否说谎的结论。

心理学认为, 人的内在心理变化会在外在行为和身体上有体现, 因此, 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行为和身体上的变化来推测内心的实际想法。比如, 正常人在说谎时会有眼神飘忽, 坐立难安的表现, 那么在审讯时发现犯罪嫌疑人有此类表现可以推测存在说谎的可能性。除了这些易于观察的以外, 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经验中发现, 比如在紧张状态下, 人会出现心跳加快, 手心出汗的反应, 但是这些对于外人难以通过肉眼发现, 这时传感器就发挥作用它可以将人身体微小的变化都收集记录并传输给主机。一般来讲在说谎情况下, 人生理上会有一些变化:说谎者呼吸会加快, 增加氧气需求。

二、测谎技术需要改进的空间

测谎技术的运用让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明显提升, 节约了司法成本,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还有需要改进的空间。

(一) 测谎技术在实际运用的不足

1.存在盲目相信测谎结果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 如果被测人出现说谎的情形, 就得出被测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结论, 这与“疑罪从无”的基本原则完全背离, 也与测谎技术在侦查中应有的意义完全背离。测谎技术判断被测人是否说谎, 进而给办案人员寻找突破口, 发现收集犯罪证据通过法定证据来还原案件的实际情形。

2.测谎技术运用流程缺乏严格规范。我国并没有法律法规对测谎技术的运用流程做相应的规范, 哪些情况下应该使用测谎技术, 使用的流程, 在使用时如何进行监督, 如何避免干扰等问题都是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详细规范的在司法实践中, 某些办案人员为了尽快结案, 有在使用测谎技术中引诱、恐吓、欺瞒被测人的违法情形, 也是需要严格把关的。

3.测谎技术的操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测谎结论的科学性尚需提升。测谎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充分发挥测谎人员的专业素质, 需要对心理学、侦查学、医学等相关知识都有相应的了解。但是, 我国现在测谎技术的运用大部分都是由司法机关内部选人兼职进行, 测谎人员专业性有待加强培养。

(二) 测谎技术本身存在的不足

1.容易受到干扰。人的因素, 如前文所述, 测谎技术运用流程缺乏规范, 司法实践中更多需要操作人员专业素质, 因此, 测谎人的经验, 状态, 甚至心情都会对最终测试结果产生影响;从被测者来看, 被测者自身状态也会影响测试结果, 比如被测者当时刚好发烧, 或者有其他疾病等等。外界的因素, 前文所述, 测谎是通过收集分析被测者生理身体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说谎可能的, 而这些变化往往又都是比较微小, 因此, 外界稍微变化都会影响测试结果, 比如当天噪音太大, 天气不好等等。

2.测谎结论是否可以成为定罪量刑证据尚需进一步探讨。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认定测谎结论可以作为定罪证据, 并且没有监督机关, 测谎结论效力如何难以判断, 这里存在模糊地带。

三、完善测谎技术的建议

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仍存在上述的不足, 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以期更大程度发挥测谎技术的作用。

(一) 确定测谎人员的任职条件, 保证其专业素质。测谎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测谎人员具备必要的素质。首先, 高尚的道德和职业自豪感;第二, 具备心理学, 侦查学, 医学, 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能够在测谎过程科学准确的发现问题;第三, 受过相关专业系统的训练, 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第四, 定期参加同业交流会, 交流经验更新技能。

(二) 设立专门测谎主体, 确保其独立性。在司法实践中仍然由办案机关自行测谎, 难以避免为了加快办案进度违规测谎的行为。因此, 有必要借鉴鉴定组织一样, 设立专门的测谎主体, 独立于侦查司法机关, 只对测谎结果负责, 不对案件发表其他任何意见。

(三) 明确测谎技术可以应用案件的范围。测谎技术过度使用, 一方面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 另一方面也可能降低侦查机关寻找其他证据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将测谎技术使用限定在特定范围之内。一般来说, 对于重大复杂疑难取证比较困难的案件可以使用测谎技术。如:危害国家安全, 公共安全;贪污犯罪;职务侵占罪的。

参考文献

[1]罗成.测谎技术在犯罪调查中的运用[J].法制与经济, 2015, 5:93-94.

[2]王志君, 刘波.反贪案件审理中对测谎技术的应用探索[J].魅力中国, 2014 (8) :399.

测谎技术 篇2

今日是老师的生日,我打算送给老师一个手环,它是红绿色珠子做的。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这节是体育课,同学们兴奋的等待着体育老师的到来,结果来的却是满脸笑容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笑着说道:“体育老师生病了,这节我来上。”体育老师在办公室里说:“我天天锻炼,肯定又有人说我生病了。”“叮叮叮叮……”从某个地方传来了小声音,一开始,老师没怎么在意,后来声音越来越大,老师忍不了了,老师听声辨位置知道了是手环发出的声音,立刻摘了下来,并问到我:“余昌浦,你送了我一个什么玩意,报警器?”我坚定地回答道:“是测谎仪!”“开玩笑,我怎么可以会说谎,”老师笑道。“叮叮叮叮……”这下,老师无话可说了。

测谎仪的妙用不只一个,面试也可以用到测谎仪。

今天,有人来面试,面试前我给他领带别了一个测谎仪,他说:“我如果入职了,每天保证不迟到,准点上班。”“叮叮叮叮……”他以为是救护车的报警声,就没太在意。过了一会,那声音更大了,他忍不了了,找到了领带夹,将他取了下来,并问我:“你送我的是领带吗?还定时炸弹呢?”我严肃地说:“这是测谎仪!”他吓得魂飞魄散、跑出了店。

测谎技术在犯罪调查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测谎技术;犯罪调查;运用

说谎的目的多种多样,大到国家间的政治角逐,企业间的商业竞争,小到逃避个人责任,维护自己利益等。为了能辨别谎言,人类不停探索寻找,测谎技术就是随着现代科技和生理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

一、测谎技术的运用现状

测谎技术是指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通过一种能测量血压、指脉、呼吸、皮肤电阻、皮温等多种生理反应的仪器(即测谎仪),来测量和记录被测试人变化的生理数据,进而分析判断被测试人心理变化的一种心理检验技术。具体原理示意图如下:

(一)测谎技术在刑事犯罪中的运用

2002年,无业人员付某在鹤壁市某院内身中8刀死亡。经调查发现,该市矿工李某有重大嫌疑。案件发生后,嫌疑人李某潜逃在外,一直未被抓获。在该案中,侦查机关通过对李某妻子王某进行测谎,确定其知道李某藏匿处的可能性较大,最后通过突审王某,获取了藏匿线索,将其抓获,经讯问,李某对杀人供认不讳。

由此可见,测谎技术具有认定犯罪嫌疑人或知情人,排除无辜的犯罪嫌疑人,进一步打开侦查突破口的作用。

(二)测谎技术在经济犯罪中的运用

2004年河南郑州一村庄内的工程项目涉及自来水管网,该村主任和上级副镇长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商定给郑州市自来水公司一领导送20万元“公关费”。过后事情败露,该领导和其女儿(现场收钱人为一女,疑为该领导女儿)均不承认收钱一事,而测谎结果也显示二人没有说谎。测谎人员于是安排副镇长进行测谎,迫于测谎技术的压力,该副镇长一到测谎室就跪倒在地,承认了自己隐瞒20万元的事实。

由此可见,测谎技术在确定缩小侦查范围,打破侦查僵局,确定侦查方向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测谎技术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

安徽省肥东县人民检察院利用测谎仪成功侦破了3起自侦职务犯罪案件。该县涉嫌职务犯罪的刘某被举报,刘某最初极力否认所有指控,由于指控证据单薄,检察院决定对其进行心理测试,最后通过对测谎结论的分析和反贪局侦查人员的努力,刘某交代了贪污受贿的事实。

由此可见,测谎技术在确定嫌疑人是否有罪,鉴别伪证和伪供,以及进一步收集线索方面能够起到其他技术无法取代的作用。

二、测谎技术存在的问题

测谎技术的合理运用给司法机关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降低了办案成本,但由于一些司法人员的主观意志和测谎技术自身的局限性,该技术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测谎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相信测谎结论。一旦测谎结论表明被测人说的是谎言,就简单的将被测人认定为犯罪分子,这违背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而且曲解了测谎技术在犯罪调查中的作用。一般而言,如果结论不利于被测人,只能证明其在言语上有所隐瞒,而将其作为案件突破口,进一步发现收集有罪证据或用来印证其他证据,不能仅凭结论就认定被测人是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

2.测谎程序不规范,缺乏可靠有效的监控机制。由于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测谎结论的证据地位,诉讼法中没有关于测谎程序的法律条文,检察机关也没有出台规范的监控机制,就导致测谎缺乏统一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标准,在实验中,常常出现一些诱导、恐吓、欺骗犯罪嫌疑人的违规操作。

3.测谎人员缺乏统一标准,结论科学性有待提高。测谎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测谎结论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谎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但在我国,一般由侦查机关或者其他司法机关自行组织测试。测谎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在测试中常出现不讲解测谎原理、不征得被测试人同意、忽视客观因素影响的情形。

(二)测谎技术自身的局限

1.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被测人员的自愿与否、心率不规律者、精神病患者、孕妇、未成年等特殊因素都会对生理参数产生影响,进而造成测谎结论的不精确。另一方面,由于测谎是一项技术性手段,测谎员自身的性格、经验等因素都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

2.易受客观因素的干扰。由于测谎是通过分析生理数据来判断说谎与否,因此外界因素对被测试人心理生理的影响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如编题内容不当、编排步骤混乱,噪音太大、气温不适、光线过强等原因都会造成影响。

3.测谎结论的证据地位有待进一步明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测谎技术的法律地位以及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检察机关也未出台规范统一的监控机制,加之测谎结论还存在公信力不足的缺点,因此,在实际办案中该结论只能作为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参考资料,不能作为证据。

三、测谎技术运用的规范和完善

测谎技术在我国的运用使得许多无头案件、疑难案件得以迅速侦破,但由于我国对测谎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时间较短,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测谎技术在犯罪调查中运用科学化和法制化,笔者认为应该进行如下完善:

(一)明确测谎人员的资格,确保测谎人员的专业性

测谎应由专业测谎人员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测谎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崇高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了解掌握犯罪心理学、侦查学、逻辑学、生理学、医学、法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3.在权威机构受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并且有实习经历;4.定期参与技术经验交流大会和接受系统的再培训,以更新提高测谎技能。

(二)规范测谎主体,保证测谎技术的规范使用

由于我国诉讼法中没有对测谎主体资格作出明确规定,在各机构间,常常存在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应该像鉴定机构一样,成立专门的测谎机构,独立于各侦查机关,由司法部统一管理,并且测谎人员对测谎结论直接负责,不对案件发表意见,他们分析判断所得的结论只能作为犯罪调查的参考,这样就能避免测谎人员受侦查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

(三)确定测谎技术的使用范围

测谎技术的使用不当会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因此对测谎技术的运用需进行合理限制。一般来说应用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中,如1.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2.涉及军事机密的犯罪;3.恐怖活动犯罪;4.贪污贿赂犯罪;5.杀人、抢劫、贩毒等重大刑事案件。同时,还要排除部分不适宜测谎的人群,如精神疾病患者,心脏病患者,未成年人,孕妇等生理参数异常会影响测谎结果的人员。

(四)确立回避制度

测谎属于诉讼程序中一个环节,为了实现利益规避和防止预断,也应确立相关的回避制度。在法定范围内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司法警察、记录员,如果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其他直接利害关系;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五)确定测谎结论的证据效力

测谎技术在犯罪调查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测谎技术,犯罪调查,运用

说谎的目的多种多样,大到国家间的政治角逐,企业间的商业竞争,小到逃避个人责任,维护自己利益等。为了能辨别谎言,人类不停探索寻找,测谎技术就是随着现代科技和生理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

一、测谎技术的运用现状

测谎技术是指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通过一种能测量血压、指脉、呼吸、皮肤电阻、皮温等多种生理反应的仪器(即测谎仪),来测量和记录被测试人变化的生理数据,进而分析判断被测试人心理变化的一种心理检验技术。具体原理示意图如下:

(一)测谎技术在刑事犯罪中的运用

2002年,无业人员付某在鹤壁市某院内身中8刀死亡。经调查发现,该市矿工李某有重大嫌疑。案件发生后,嫌疑人李某潜逃在外,一直未被抓获。在该案中,侦查机关通过对李某妻子王某进行测谎,确定其知道李某藏匿处的可能性较大,最后通过突审王某,获取了藏匿线索,将其抓获,经讯问,李某对杀人供认不讳。

由此可见,测谎技术具有认定犯罪嫌疑人或知情人,排除无辜的犯罪嫌疑人,进一步打开侦查突破口的作用。

(二)测谎技术在经济犯罪中的运用

2004年河南郑州一村庄内的工程项目涉及自来水管网,该村主任和上级副镇长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商定给郑州市自来水公司一领导送20万元“公关费”。过后事情败露,该领导和其女儿(现场收钱人为一女,疑为该领导女儿)均不承认收钱一事,而测谎结果也显示二人没有说谎。测谎人员于是安排副镇长进行测谎,迫于测谎技术的压力,该副镇长一到测谎室就跪倒在地,承认了自己隐瞒20万元的事实。

由此可见,测谎技术在确定缩小侦查范围,打破侦查僵局,确定侦查方向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测谎技术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

安徽省肥东县人民检察院利用测谎仪成功侦破了3起自侦职务犯罪案件。该县涉嫌职务犯罪的刘某被举报,刘某最初极力否认所有指控,由于指控证据单薄,检察院决定对其进行心理测试,最后通过对测谎结论的分析和反贪局侦查人员的努力,刘某交代了贪污受贿的事实。

由此可见,测谎技术在确定嫌疑人是否有罪,鉴别伪证和伪供,以及进一步收集线索方面能够起到其他技术无法取代的作用。

二、测谎技术存在的问题

测谎技术的合理运用给司法机关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降低了办案成本,但由于一些司法人员的主观意志和测谎技术自身的局限性,该技术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测谎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相信测谎结论。一旦测谎结论表明被测人说的是谎言,就简单的将被测人认定为犯罪分子,这违背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而且曲解了测谎技术在犯罪调查中的作用。一般而言,如果结论不利于被测人,只能证明其在言语上有所隐瞒,而将其作为案件突破口,进一步发现收集有罪证据或用来印证其他证据,不能仅凭结论就认定被测人是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

2.测谎程序不规范,缺乏可靠有效的监控机制。由于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测谎结论的证据地位,诉讼法中没有关于测谎程序的法律条文,检察机关也没有出台规范的监控机制,就导致测谎缺乏统一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标准,在实验中,常常出现一些诱导、恐吓、欺骗犯罪嫌疑人的违规操作。

3.测谎人员缺乏统一标准,结论科学性有待提高。测谎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测谎结论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谎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但在我国,一般由侦查机关或者其他司法机关自行组织测试。测谎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在测试中常出现不讲解测谎原理、不征得被测试人同意、忽视客观因素影响的情形。

(二)测谎技术自身的局限

1.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被测人员的自愿与否、心率不规律者、精神病患者、孕妇、未成年等特殊因素都会对生理参数产生影响,进而造成测谎结论的不精确。另一方面,由于测谎是一项技术性手段,测谎员自身的性格、经验等因素都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

2.易受客观因素的干扰。由于测谎是通过分析生理数据来判断说谎与否,因此外界因素对被测试人心理生理的影响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如编题内容不当、编排步骤混乱,噪音太大、气温不适、光线过强等原因都会造成影响。

3.测谎结论的证据地位有待进一步明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测谎技术的法律地位以及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检察机关也未出台规范统一的监控机制,加之测谎结论还存在公信力不足的缺点,因此,在实际办案中该结论只能作为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参考资料,不能作为证据。

三、测谎技术运用的规范和完善

测谎技术在我国的运用使得许多无头案件、疑难案件得以迅速侦破,但由于我国对测谎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时间较短,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测谎技术在犯罪调查中运用科学化和法制化,笔者认为应该进行如下完善:

(一)明确测谎人员的资格,确保测谎人员的专业性

测谎应由专业测谎人员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测谎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崇高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了解掌握犯罪心理学、侦查学、逻辑学、生理学、医学、法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3.在权威机构受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并且有实习经历;4.定期参与技术经验交流大会和接受系统的再培训,以更新提高测谎技能。

(二)规范测谎主体,保证测谎技术的规范使用

由于我国诉讼法中没有对测谎主体资格作出明确规定,在各机构间,常常存在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应该像鉴定机构一样,成立专门的测谎机构,独立于各侦查机关,由司法部统一管理,并且测谎人员对测谎结论直接负责,不对案件发表意见,他们分析判断所得的结论只能作为犯罪调查的参考,这样就能避免测谎人员受侦查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

(三)确定测谎技术的使用范围

测谎技术的使用不当会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因此对测谎技术的运用需进行合理限制。一般来说应用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中,如1.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2.涉及军事机密的犯罪;3.恐怖活动犯罪;4.贪污贿赂犯罪;5.杀人、抢劫、贩毒等重大刑事案件。同时,还要排除部分不适宜测谎的人群,如精神疾病患者,心脏病患者,未成年人,孕妇等生理参数异常会影响测谎结果的人员。

(四)确立回避制度

测谎属于诉讼程序中一个环节,为了实现利益规避和防止预断,也应确立相关的回避制度。在法定范围内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司法警察、记录员,如果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其他直接利害关系;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五)确定测谎结论的证据效力

完善三大诉讼法中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予以强制性规定,规范运行程序和适用标准,统一测谎主体资格,对测谎结论予以肯定,进而确定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参考文献

[1]刘猜.测谎技术之优越性和局限性[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77.

[2]付有志,刘猜.破解“测谎”的密码[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77.

[3]检察院测谎师:有副镇长看到测谎仪当即跪倒[N].河南商报,2014年4月21日.

[4]安徽网.肥东检察院用测谎仪办案3名贪官“口是心非”现了形[N].新安晚报社,2013-11-12.

[5]川艾君.担心测谎仪[N].中国青年报,2001-02-16.

试论中美测谎制度的比较分析 篇5

论文摘要由于舆论对于刑讯逼供的谴责以及国家对于其惩戒的措施加强,如何取代以刑讯的方式获取口供成为警方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学界发出了利用测谎来发现线索、充当证据的声音。其主要依据来源于美国测谎历史的经验,但却忽视了美国学界对其仍有反对之声,也忽视了中美两国在测谎制度的差距;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仍不能将测谎意见作为证据使用。

论文关键词测谎 刑事诉讼 证据 侦查

一、测谎的概念

测谎,是一种通过人的生理语言来判断其罪责的行为测试技术。它实质上是一种利用心理学方法来分析司法的活动。19世纪龙勃罗梭就曾利用犯罪嫌疑人脉搏的变化来识别谎言。现代意义的测谎则利用测谎仪进行,其首先诞生于19的美国。测谎仪又称之为“多道心理测试仪”,是一种机器,本身并不能判断真假,而只是记录人体生理指数的变化,本文为便于叙述,仍依习惯称其为测谎仪。

测谎仪使用,即测谎的过程分为三步。首先,进行测前谈话,测试人员会将测试尽可能的描述成一个中立、科学的过程,会缓和测试的氛围,减小被测试人员的压力;同时将测谎仪联接到被测试者身上。其次,进行正式的测试,即提出一些问题,让受测试者进行回答,并同步记录被测试者生理指数的变化。最后,测试后的审讯,即在测试后,根据测谎仪反映的结果提出测谎意见,说明其是否通过测试;主要目的是使得没通过测试的人员认识到其谎言已被识破,促使其尽快招供。

1993年美国的达伯特判例(Daubert v. Merrell Dow Pharmacenticals.inc),联邦最高法院对科学证据的判断以“综合观察”标准取代了代确立的“普遍接受”标准。依新标准,对科学证据的采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新的科技是否得到了检验;(2)科技原理是否已经公开出版或已经由相关同行进行过评论;(3)新科技的错误率是否已经知晓,并且该科技方法是否有规范的操作标准;(4)新科技是否已经被普遍接受。新科技证据只要具备上述因素之一,则其可被陪审团自由裁量。本判例实际上认可了测谎意见作为证据的使用。这也是国内学界支持将测谎意见作为证据使用的.理由之一,不过他们似乎忽视了美国仍有许多州对其持否定态度,美国学界对其的反思之声。

二、美国对测谎制度的反思

达伯特判例未能消除人们的反对。部分学者甚至称测谎技术为垃圾科学,认为其与所罗门之剑的科学性差不了多少。究其反对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理论上,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人类说谎在生理上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即人类生理状况指数与是否说谎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就对测谎意见产生的前提产生了疑问。认为说谎与生理指数变化有关联只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学说,而无科学的依据。现实中,不仅某些累犯、惯犯说谎时其生理指数变化不大,一些经过练习的受测试者也能顺利的通过测试。

其次,测谎技术仍有缺陷,不能准确区分谎言者与无辜者。目前美国主要的测谎技术分为四种:一是RIT技术(relevant-irrelevant test),即通过让被测试者回答与案件相关问题及与案件无关问题,并对其进行对比,若二者反映的生理变化不大,则认为其没有说谎,反之则认为其说慌;由于引起生理指数变化的原因很多,虽然很多有罪的人很难通过测试,但很多无辜者也很难通过此项测试。二是CQT技术(Control (comparison) Question),即不是与无关问题做对比,而是与那些容易说谎的问题即控制性问题进行比对,例如“你从小到大有没有干过坏事?”的问题,此类问题会使无辜者与有罪者都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虽二者均可能说谎,其具体的图谱可能会有一定的区别;但若二者都做肯定回答时,则不能区分。三、CQT的改进技术——DLT技术(Directed lie test)即诱导说谎术。是指出现上文所述情况后,测试人员会继续追问干过的坏事的具体情况,即认为说谎者为了保持回答的一致性,其后的回答多会显得更加小心,而测试人员可由此判断其在其他问题上是否说谎。四是GKT技术(Guilty Knowledge Tests)即非直接测真技术。它是通过测试被测试者是否知晓未被公开的案件信息来确定其是否为嫌疑人,即认为有罪者在有关案件细节信息的询问中,其心理的波动大;但是很多时候无辜者在审讯中已经接收到审讯者传来的有关案件的情况。因此上述四种技术都会产生不能辨别的情况。

再次,实践中缺乏可信的错误率。对其错误率的统计大多相差悬殊。例如: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认为CQT技术对于无罪情况的正确率在97%,针对有罪情况的准确率在98%;而在,莱肯的研究中,测谎意见的准确率只有60-70%之间。探究其差距,大多因以下原因造成:一是有的测试统计是实验性的,有的则是在司法实践中的;二是进行测试的人员以及采用的测试技术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其错误率的大小现今也没有权威的答案。

第四,与其说测谎意见是科学机器的测试结果,不如称其为一种人的经验产物。首先,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的谈话水平能够影响测试的效果,例如是否能用恰当的语气对话,是否较好的编写了测试问题,测试环节是否有引诱的成分等;其次,测试结束之后,由于记录下的生理指数图谱本身并不能反映被测试者是否说谎,因此测试人员能否对其的变化进行恰当分析对测试的结果有重大的影响。

第五,反对者认为测试行为只是警察在经历因“三级审讯”导致的广泛批评之后,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试图以一种权威且神秘的方式来营造审讯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使得测谎活动有理论的基石,并赋予其高度的可信性;神秘的测试方式也拉开其与公众的距离,隔绝了外界对其进行监督,使其审讯能在警方的控制下进行。而某些对于测试意见的故意隐瞒(对通过测试的人员说其没有通过测试,促使其“招供”)又说明使用测谎的目的不在于消除嫌疑人的作案嫌疑,而在于使嫌疑人形成一种心理的压力,以便更好的获取口供。

三、中国测谎制度的不足

神奇的测谎仪 篇6

老咪环顾四周的客人,一个一个地盘问起来。

首先是白兔小姐,白兔小姐说:“当时我正和青蛙先生吃饭,直到听见黑熊先生说钱丢了。”一旁的青蛙先生连连点头道:“是啊,我们一直在吃饭,根本没有接近过熊老板的收银台,不可能去拿他的钱。”

接下来是鸭子先生:“我当时正在接听一个电话,直到听到熊老板说他的钱不见了,就把电话挂断了。”

最后一个是狐狸先生:“我当时正在等着上菜,中途去了一趟洗手间,回来就看到大家都围在这儿了。”

四位客人说得都很合情合理,会不会是外面来了人作的案呢?老咪观察了一下,收银台在饭店的最里面,如果外面的人进来其他人一定会发现的,所以作案的一定是四位客人的其中一位。搜身是侵犯权利的,于是,老咪心生一计,向玛莉小姐耳语了几句。

“最近猫博士发明了一台测谎仪。”老咪说着,让河马小姐递过来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请四位客人各说一次‘我没有拿熊老板的钱’,然后摸一下这个盒子的内侧。”四位客人依次按照老咪说的做完,老咪说道:“请大家把手伸开,答案就要揭晓了。”

大家围了过来,想看一下到底测谎仪是不是真的这么厉害。只见四位客人把手掌伸开,4个客人中,有三个手上有些白色的粉末,只有狐狸先生的手是干净的。老咪很镇定地说:“狐狸先生,钱是你拿的。”大家都很疑惑,老咪接着解释道:“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测谎仪,只是玛莉小姐就近找到的一个盒子,并且在盒子的内侧抹上了面粉。然后我让每一个嫌疑者摸一下盒子内侧,如果他没有拿钱的话就会照我的要求去做,手上就会粘上一些面粉,而这个拿了钱的客人做贼心虚,自然不会按照我的要求去摸这个盒子,手上就不会粘上面粉,所以拿了钱的就是那个没有粘到面粉的狐狸先生。”

眼球跟踪术有望用于测谎 篇7

美国犹他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了一款测谎仪,通过追踪眼球的运动,来判断某人是否在说谎。为了验证该眼球追踪测谎技术的效果,研究人员让测试者回答电脑上显示的一系列对错问题,并在测试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其瞳孔扩张、反应时间、阅读和重新阅读时间以及所犯的错误进行了记录。研究人员表示,撒谎比讲真话要劳神费力。如果受试者想说谎,他的瞳孔可能会放大,阅读问题和回答的时间会更长。这些反应通常极其微小,因此需要先进的测量和统计手段,犹他大学最先设计出了相应的软件和方法来让测谎变得更加高效。与传统的测谎仪相比,眼球追踪测谎方法不仅成本较低,测谎所需的时间短,并且适用于所有的语言。

测谎结论法律定位之正反思辨 篇8

1 测谎结论的运用现状

1.1 测谎结论运用的理论争议。

随着测谎仪在司法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面对司法实践的“超前”和立法的滞后, 学界对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一种是“肯定说”, 即肯定测谎结论的证据属性;一种是“否定说”, 认为测谎结论不是独立的诉讼证据;第三种是“有限采纳说”, 认为测谎结论可以在诉讼中“有限”采纳为证据。目前在我国将测谎结论完全采纳为诉讼证据的条件还不成熟, 因此效法美国“有限采纳”的做法, 既保留了测谎对言辞证据审查的可靠性, 又避免了让其以证据的形式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尴尬。

1.2 测谎结论运用的科学依据。

测谎技术是20世纪初在美国发明并被逐渐地应用于诉讼中。测试人员利用测谎仪, 依托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电子学等原理, 当人的感觉器官受到环境的刺激, 就会诱发情绪活动, 触发一些生理参数的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微升、面红耳赤、口干舌燥、肌肉微颤、呼吸速度异常等。[1]借助灵敏的电子仪器将这些细微的生理变量检测并记录下来, 这就是测谎仪工作的基本原理。

1.3 测谎结论的形成过程。

1.3.1测谎人员的知性组成。测谎仪本身并不能测出“谎言”, 测谎人员本身的技术水平、知识能力、职业态度影响着测谎结论的准确性。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 测谎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品行良好、公道正派; (2) 具备大学学历; (3) 必须具备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 有5年以上从事测谎工作的经历或接受过同等程度的训练。1.3.2测谎程序。测谎必须设定一系列操作规程, 这样测谎结论才具有公信力。通常测谎应遵循下列操作程序:履行审批手续;根据案情制定测谎方案;测前谈话;在合理工作状态下进行测试;分析测试图谱;测后谈话;制作测谎结论。

2 肯定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分析

肯定测谎结论的理论更多地是从证据的属性来探讨测谎的证据资格问题。支持者认为, 测谎结论具有证据的基本属性, 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理由如下:

2.1 测谎结论具有客观性。

测谎技术具有科学依据, 测谎仪检测的生物变量受植物神经系统控制, 不受其主观意志左右。况且测谎并不以被测试人员回答为必要, 被测试者会受到提问刺激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即便被测试人员沉默不语, 依然不影响测试效果。因此,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 测谎过程和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流程科学地设计, 能够保证得出客观的结论。

2.2 测谎结论具有相关性。

测谎结论是对人进行心理测试得出的结论, 被测试人员对与案件有关和无关的问题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反应, 可以依此综合判断出被测试人员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

2.3 测谎结论具有合法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的规定, 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 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2]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35条也规定:“侦查机关依照有关规定采用特殊侦查措施所收集的物证、书证及其他证据材料, 经法庭查证属实, 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据此, 测谎技术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措施。在实践中测谎结论往往是由鉴定机构作出的, 可以作为测谎鉴定结论。因而由法定主体依照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得出的测谎结论具有合法性。

3 测谎结论的准确性质疑

3.1 从理论及形成过程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 测谎结论的准确率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司法部门统计的准确率最高。知情相关、作案相关认定准确率达98%。可即便是98%的准确率, 那2%的误差对于被测试人员而言也是灾难性的。在刑事诉讼中,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对象, 可能被采取强制措施而被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 即使是无罪的人, 因为心理素质差等原因也可能会有某些生理变化。一个狡猾、老练的惯犯和一个年轻的初犯, 在同等条件下测试的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而有些受过专业心理训练的犯罪嫌疑人, 在受审时胡说八道, 也可能因保持心理稳定而无法发现异常的生理变化。测谎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如果被测试人员说假话, 其心理变化引起的生理参量变化将被测谎仪记录下来, 由此绘制的图谱必然会与正常图谱产生差异, 这就成为检测被测试人员是否说谎的重要依据。但导致心理变化的原因不只是说谎一种原因, 心理紧张、患有疾病也可能造成这些生理变化。相反, 也有“大勇者,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也有的人谎话连篇, 面不改色。可见, 测谎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中可变因素太多。测谎结论的准确性与被测试人员的经验、阅历、心理状态、文化程度以及测试的仪器、时间、地点、环境、测试人员、方法、语气都有一定的关系。测试人员既要了解案情和被测试人员的有关情况, 也要对犯罪过程和犯罪心理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创设、编制测试内容, 还要满足测试要求。在对测谎参数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再进行综合地分析、推理。测试人员的业务能力尤为不可忽视, 测谎程序不仅是用测试仪观察、记录生理变化的过程, 测试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多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否则, 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测谎结论的错误。

3.2 从证据属性角度分析。

测谎结论依托于心理刺激产生生理反应, 通过测试让心理痕迹复活, 由测谎仪捕捉记录。但也有专业人士认为, 虽然人的意志很难控制情绪反应引起的生理变化, 但人的意志却可以控制情绪反应。司法实践中, 许多麻木不仁或有人格缺陷的惯犯面对测谎就没有丝毫的紧张情绪。因此, 测谎原理的客观性很难让人信服。证据的相关性要求证据同案件事实之间存在客观的联系, 不能证明案件事实就不具备证据的相关性。从这个意义上看, 测谎结论只能表明被测试人员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 并不能直接地证明案件事实。所以, 测谎结论的相关性也引起质疑。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明确指出, 测谎鉴定结论可以帮助审查、判断证据, 但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根据最高检的批复, 测谎结论不具备证据的合法性, 是不能够作为定案的根据的。

3.3 从实践及负面效应角度分析。

国外一些较早使用测谎技术的国家, 刑事案件使用测谎技术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制。而在我国, 迄今为止虽已有逾2000台设备应用于公、检、法及心理研究等领域, 但测谎技术的实测理论和操作规程、测试主体和被测试人员的限定范围、仪器的生产销售和技术规范、测试人员的资格认证与从业标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还没有立法上的规定, 这就导致了目前这项技术的运用在我国出现了不应有的混乱状态。更为严重的是, 如果过分倚重测谎结论, 就容易使司法人员推卸自身的证明责任, 把办案的重点放在口供上, 忽略全面、细致地收集其他证据, 从而诱发刑讯逼供、超期羁押、“有罪推定”等侵犯被告人权利的恶果。

综上, 笔者认为, 测谎结论的运用虽然在缩小侦查范围;认定、排除犯罪嫌疑人;获取其他犯罪线索等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但由于其不是对案件事实本身的调查, 不具有证据的法定属性, 实践中又难以避免其产生负面效应。因此, 目前在我国, 测谎结论不宜作为诉讼证据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品新.刑事证据疑难问题探索[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28.

测谎技术 篇9

而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项技术尚存较大缺陷,目前不宜应用于司法领域。

高估效果

人的记忆存储在脑部的网状神经元中,使用脑部扫描技术可以通过记录脑部活动来“破译”记忆,弄清一个人是否见过某人、去过某地、做过某事。它可以避免因当事人记忆减退带来的误判,受到美国司法界关注。

作为脑扫描测谎技术的核心部分,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 (fMRI) 被美国媒体称作“终极测谎法”、“读心机器”。这项技术已经在法庭调查中派上用场。上周纽约布鲁克林区一法庭在审理一起雇员报复案件时,接受了律师提交的一份脑部扫描记录并把它作为证据使用。

美国斯坦福大学杰西·里斯曼博士却有不同看法。他的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测试显示,人们显然高估了脑部扫描技术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技术可以准确检验出某人是否认为自己记得某事,却无法确定他是否真正记得这些事情。就法庭调查而言,主观记忆和客观记忆之间存在着巨大误差。

记忆人脸

研究人员征集16名志愿者参加一项测试。电脑屏幕依次播放210张人脸图片,受试者要尽力记住图中人的长相。一小时后,研究人员在图片库中又加入200张新面孔,打乱顺序后再次播放。受试者需要判断哪些是之前见过的图片,其脑部活动被磁共振脑功能成像设备全程记录。

研究人员随后用电脑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能够鉴别出受试者是否成功区分了新面孔和老面孔,也可以确定出他们是否通过偷偷“复习”来完成任务。

测谎技术 篇10

测谎技术是一种对犯罪调查过程中犯罪嫌疑的人脑部信息进行提取的手段, 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验手段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测谎技术一般测定被测人的四个方面的生理变化:血压、心律、呼吸和皮肤电阻。在测谎过程中, 将四种感应器导联在被测者身体的相应部位, 测试人员通过语言、实物、图片等形式向被测人提问。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使用最广泛的测谎生理指标主要有:皮肤电反应、呼吸波和血压。皮肤电反应是反应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变化的最有效, 最敏感的生理参数。它通过测量人手心发汗的程度而直接反应人心理紧张状态的变化, 反应幅度大, 灵敏度高, 不易受大脑皮层意识的控制, 是国际上运用最广泛并得到普遍承认的测谎指标;呼吸波是反应人心理变化的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人紧张时, 呼吸会下意识地发生一系列变化, 如深呼吸, 屏气, 呼吸节律加快或变慢等;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广泛地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 下丘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合部位, 是对机体各内脏机能进行整合较高级部位, 在发怒, 恐惧等情绪变化反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 基于语言反应评判的被测人的行为表征分析

基于语言反应的评判中语言的内涵包括声音语言和作为替代语言的动作, 此外, 语言反应的范畴还包括诸如语调、说话速度、音高和吐字清晰度等语言特征。

第一, 对提问做出语言反应所间隔的时间。一般来说, 对提问立即做出回答是诚实的一个标志。而延迟回答则表明有欺骗的可能性。因为一个简单、直接、明确的问题不需要在做出回答前有许多考虑, 而延迟回答常常是反应出在试图编造一个假的回答。

第二, 是否直接从正面回答问题。当直接问及犯罪本身时, 被测人诸如“是我?我一直呆在家里”“我为什么要偷钱, 我不缺钱”等回答就不是直接的正面的回答, 这些回答是属于躲避性的。而且常常是虚假的, 是被测人企图用一种和问题目标无关的评论来回避正题的做法。

第三, 用记忆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有些被测人在做出否定回答之前略有些迟疑的说“让我再想想”, 其目的往往是求得时间来考虑如何有效的说谎或回忆以前的陈述, 装成对问题认真思考的样子来掩饰实质上的有罪反应。诚实的被测人无须对回答深思熟虑。他实际上只有一种回答, 而且当测试人无论采用哪种提问方式, 怎么重复提问回答基本是相同的。而说谎的人反复回答时容易出现漏洞, 必须小心地回答以防止做出前后矛盾的陈述。

第四, 回答用语是否简洁明快。诚实的被测人会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因为他们不担心会落入测试人员设计的什么圈套, 他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实话, 没有理由去掩饰或延迟回答。敢于直截了当地指出测试人员对他的怀疑是错误的, 而且不会有任何困难来回答那些无关的突然提出的问题。甚至还会纠正测试人员一些细节上出现的失误。而说谎的被测人往往不会这样, 唯恐陷入什么设计好的测试题目中露出马脚。

3 基于非语言反应评判的被测人的行为表征分析

基于非语言反应的评判认为非语言行为的内在动机是试图减轻焦虑和不安。无论通过怎么样的放松, 还是通过转移行为, 所有伴随着说谎反应的非语言行为都是出自于一个有罪被测人缓解不安心情的努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表象特征来进行分析。

第一, 目光的接触程度。非语言行为表征中最重要的传递信号之一就是被测人的目光和测试人员的目光保持接触的程度。说谎的被测人一般都不敢直视测试人员, 他们看着地板, 看着旁边, 看着天花板等, 把目光注视在测试人员以外的地方, 这样会使被测人感到不安的心情有所缓解, 而且看着不动参照物的时候说谎比较容易, 于是他们用一些替代动作来避免和测试人员的目光接触, 或者过分的以一种方式注视着测试人员, 比如瞪着眼睛说话。

第二, 面部及身体各部位的生理现象。被测人的说谎行为, 甚至说谎的念头都会在中脑区域造成直接的功能紊乱, 而在他的面部和身体各部位发生生理变化, 主要有以下的外在表征:出汗异常。在测试中, 由于心理紧张被测人经常有出汗的反应。但是如果被测人身体若干部位出汗过多, 这可能是其说谎或企图说谎的最基本的标志;脉搏跳动速率的变化。说谎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冲动, 它会刺激肾上腺分泌过量的肾上腺素进入血液循环, 说谎的同时也会引起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的过度反应从而引起心脏跳动加快, 脉搏也加快;口干舌燥。嘴、舌、唇的干燥也是说谎的表现。说谎会强烈刺激脑神经伸展到舌尖部的舌下神经, 会对唾液分泌发生强烈的抑制作用, 而出现口舌干燥、过多的舔嘴唇、咽口水等现象。

第三, 身体姿势的变化。被测人身体姿势的变化可能也揭示很多的内心活动。其中可以概括为全身性动作、修饰性动作、支持性动作等几种。无罪被测人通常都坐的较直, 但不僵硬, 上身可能略微前倾, 姿势看上去是轻松和随便的。而且任何姿势的变化也都显得平稳和自然。而有罪的被测人经常耷拉着脑袋或靠在椅子上, 或者不自然的笔直地硬挺着身板, 很可能把腿和脚缩到椅子下边, 坐姿多为让两肘紧贴着身体两侧, 或者手臂交叉等。同时有罪被测人还会表现出快速的突然的或不自然的姿势的变换等。

应该指出, 尽管对行为表征的判断在识别诚实者和说谎者时很有帮助, 但是不能认为它们对认定案件事实具有决定意义, 甚至当某些行为表征在测试人员来看是非常明确时, 其价值也仅仅是判断被测人诚实与否的倾向性依据。因此, 测试人员只能把它们作为决定如何讯问的依据, 而不能作为认定被测人有罪无罪的依据。此外, 测试人员不能孤立的看待任何一个行为表征, 而应该把被测人的所有行为表征综合起来加以评价判断, 这是非常重要的。

4 测谎过程中被测人的心理状态分析

心理状态是心理现象的一种, 而心理现象又是我们人类的基本生理现象之一。一般而言, 生理现象分为三大类: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状态是人在一段时间里一定的情景中的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是一种兼有心理过程的暂时性和个性特征的稳定性的心理现象。在对犯罪嫌疑人作为被测人进行测谎测试时, 如果有效、准确地把握住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也就开启了犯罪嫌疑人在测谎过程中的心理之门, 为我们进一步具体展开讯问, 奠定了基础, 铺平了道路。经过多年来审讯实践和科学总结, 测谎时犯罪嫌疑人有这么几种常见的心理状态。

第一, 畏罪紧张心理即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惩罚的一种心理状态。畏罪通俗地讲, 就是“做贼心虚”, 它是我们人类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之一。一般来说,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有罪的被测人害怕程度很高, 原因除了自身的有罪感, 还包括害怕被查明了有罪及随之而来的审判和刑罚, 人成年之后, 正常状态下都知道犯罪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欠债还钱, 杀人偿命”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所以伴随着这种心理常常表现出前额挂满汗珠, 手触摸过的物体上留下汗迹, 说话出现口误, 笑声极不自然, 频繁地出现深呼吸等特征, 无罪的被测人的紧张心理表现往往随着测试的进行逐渐消失。罪责感存在于一个正常的成人的心理之中, 只是一般人没有实施犯罪, 而没有将罪责感激活。

第二, 侥幸逃脱心理即犯罪嫌疑人自以为可以逃避罪责的心理状态。人们不仅在犯罪中有所表现, 就是犯了一般的错误, 也有侥幸能够不被别人知道的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也是我们人们内心中固有的心理之一。伴随这种心理被测人会表现出过于谦恭, 甚至达到一种尊称测试人员“长官”的程度, 以讨好测试人员并试图获取其信任, 使测试人员放松警惕, 误导其对测试结论的判断。

第三, 悲观恐慌心理即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 无法面对即将到来法律的惩罚而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和追求失去信心, 并对这种可预见性的结果形成一种恐惧和惊慌的心理状态。它可以说是畏罪心理演化、发展而来的。在悲观恐慌心理的强烈冲击和压迫下, 犯罪嫌疑人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发生急剧变化, 感到罪行将被揭露, 将会受到严厉地惩罚。被测人也频繁表现出神思恍惚、语无伦次、手足无措、额头冒汗、脸色苍白、两腿发抖等, 其外部表现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时, 测试人员要尽量要求被测人心平气和以配合测试工作的继续进行。

第四, 戒备防御心理即犯罪嫌疑人为防备罪行被揭露和害怕不能得到公正处理的一种防御反应。防御是人的本能, 处于可能会被刑事追究责任地位的犯罪嫌疑人, 其防御戒备心理就更强。它产生于侥幸心理之上, 是侥幸心理的演化和深化。往往在这种时候被测人会采取多种的方式来回避测试人员提出的问题, 在测试之初保持沉默是最常见的, 而且他们认为尽量减少说话是保护自己简单而且有效的办法, 在对待具体问题时也是尽量的简单回答, 如“不对”“不知道”“我说不准”等, 而且在回答使会竭力表现的轻松随便。一旦当测试的中的问题趋向对其不利的方向的时候, 被测人就又会表现出异常的愤怒, 企图虚张声势, 转移测试人员的注意力, 但是测试人员常常可以通过平息这种愤怒来找到答案, 因为有罪被测人的这种“怒火”往往比无罪的被测人真实的愤怒更容易平息。

第五, 消极抵触心理即犯罪嫌疑人对其被采取强制措施和测谎提问表现出强烈不满和敌视的一种心理状态。产生抵触心理的原因有的是犯罪嫌疑人的反动立场和观点, 还有的是怀有较强的反社会心理, 报复社会的变态心理等。往往在作测试时也不是很配合测试人员, 为采集数据造成一定的困难, 但是只要被测试其内心的激烈情绪总要在图谱中有所表现。

摘要:测谎又称心理生理测试主要完成的是对测试人多项生理参数的采集, 通过分析在相关问题上被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来确定其与案件的相关程度。本文在测谎技术基本知识介绍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测谎中目标对象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状态特征, 这些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判断其与所调查的问题和案件的关联程度, 从而为展开讯问深入调查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测谎,被测人,行为表征,心理状态,研究

参考文献

[1]武伯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与应用[J].公安科技导论.

[2]武伯欣.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与应用研究概览[J].公安大学学报, 1998.

[3]刘猜, 付有志.破解《测谎》的密码 (第1版) [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3.

[4]李文石.测谎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科技导报, 2002 (1) .

[5]王怀旭.预审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9.

[6]李永鑫, 李艺敏, 李新旺.我国测谎技术的生理心理学研究综述[J].铁路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 .

中国测谎神探武伯欣 篇11

细雨蒙蒙中,因强奸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黄一彪,被法警带上良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庄严的法庭。让审判员万分震惊的是,当宣判黄一彪死刑时,这个在公安人员审讯中供认自己强奸犯罪事实的被告人,突然两眼一瞪,冲审判员大吼:“我根本就没有强奸任何人,我更没有犯什么伤害致死罪!”

黄一彪不仅当众翻供,而且梗着脖颈吵嚷:“我向法庭提出强烈抗议。我要上诉!”

法庭一片寂静。主审法官感到愕然:是黄一彪没有被判处死刑的心理准备,畏罪求生,从而当庭翻供,还是强奸女孩杨小帆、刺死另一女孩崔燕的幕后另有真凶在逃?

法官们交换了一下眼色,暂时休庭作了短暂协商,决定依法允许黄一彪向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黄一彪真的没有强奸杨小帆、刺伤致死崔燕吗?在其身后,真的还有一个幕后凶手目前逍遥法外吗?

那是一个月光熹微的夜晚。大约10时左右,三个漂亮姑娘骑着自行车,潇洒地说笑着翩翩而行。忽然间,她们听到一辆摩托车从后面急驶过来。走在后边的姑娘廖晓辉感到屁股像被马蜂蜇了一下,接着一阵剧疼,廖晓辉尖叫着,连惊带吓地撒了车把,斜趔趔地摔在路边……姑娘们急忙刹车。只见一骑摩托车的男子将摩托车开出十余米后停住,冲着被扎伤屁股的廖晓辉发出得意的狂笑。那笑声尖厉得让人感到恐怖、 人……公安局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现场。只见廖晓辉臀部被利刃刺伤,鲜血直流。

次日,夜幕刚刚降临,六七位民警奉命在滨河路案发地附近巡逻、蹲守、监控。岂料,就在公安人员全神贯注捕捉刺伤廖晓辉的狂笑歹徒时,当夜又发生了一起类似案件:年仅20岁的靓丽姑娘崔燕被一个骑摩托车的男子从后腰部猛刺一刀,刀口深入肾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眨眼间,两名无辜靓女一死一伤。良山市气氛陡然紧张。市公安局负责刑侦的副局长魏敏之率领多名民警分数路明查暗访、东侦西讯,结果没搜查到凶手的一丝踪影。就在这时——廖晓辉臀部被“蜇”后的第三个夜晚,在离滨河路约2.1公里的一片居民楼内,又发生了一起案情相似,但犯罪行径更恶劣的案件——

纯洁、活泼、性格外露的少女杨小帆,正在皎洁的月光下哼歌散步,一凶汉狼一般从暗中扑出,捂住她的嘴,接着狠狠掐住她的脖子,将她绊倒在地,实施强奸。杨小帆拼命反抗,奈何人单力薄。哭喊中,大概几个路人听到动静,快步向杨小帆受辱处跑来。脚步声惊动了歹徒,歹徒慌忙爬起身跑到暗处。杨小帆和几位路人只见一男子猛地跨上一辆好像是红色的幸福牌摩托车,仓皇远遁……

于是,摩托车成了追缉这几起恶性案件的主要物证和线索。办案民警在魏敏之的指挥下,顺着这条主线,很快查到一辆被大部分受害人和其他目击者共同指认的红色幸福牌摩托车。被暴徒强奸的杨小帆,则从民警提供的十几幅男性特写照片中,选出了一张,指认该照片中的男子黄一彪就是那夜对她施暴的坏东西!

民警追踪而至。黄一彪果然有一辆红色摩托车,而且是幸福牌!

那么,黄一彪果真是强奸杨小帆的歹徒吗?

万分火急

省高级人民法院督查处负责复核、审查此案的陈一公,在电话里急匆匆地邀请武伯欣无论如何也要拔刀相助,尽快赶来:黄一彪一审被判死刑,人命关天啊!

陈一公说,他们在复核中,发现一审认定黄一彪强奸杨小帆的情节基本属实,可以认定,但刺伤崔燕致死这一情节似乎证据不足。黄一彪在交待这一犯罪过程中几次翻供,坚称没有碰过崔燕的一根毛发,怎么会将她刺伤致死?

陈一公为难地说:“这个情节是案中的生死结,一审判决黄一彪死刑,就是从这一夺命情节认定的。”

武伯欣决定放下手中的科研课题,放下四面八方向他求助的案子,赶赴良山,解开黄一彪的翻案之谜。

武伯欣和山东刑侦高手王大珂风尘仆仆赶到省高院办公厅。性急的陈一公开门见山,立即请武伯欣把黄一彪口供中的假东西“马上测出来”。

武伯欣说:“这个案子是不是黄一彪干的,我会通过检测给你一个满意的、明确的答复。”

“我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陈一公慨叹说,“受命以来我可以说是不分昼夜复查案子,总觉得黄一彪口供中真真假假,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摸不清口供中的猫腻到底藏在哪儿。”

“千万别急。”武伯欣安抚说,“咱们现在马上行动,你给公安局魏敏之打个电话,让他派办案民警过来,领我们去几个现场看看。”

王大珂对此行注释说:“武教授与国外特别是美国心理测试专家的巨大不同,就是他不单一测试口供,更重要的是心理测试前对大环境的细致入微的调查,对作案环境中的心理动态做认真的调研分析。这正像给一棵树看病,不是先看树头、树干出了什么病,而是先检查土壤里有没有毛病,树所依存的空间环境中有没有问题。”

说着,魏敏之和两名侦办人员乘警车赶来了。武伯欣一挥手,大家上了车。

“看现场,我很赞同。”魏敏之笑眯眯地说,“我早就想到武教授来了肯定会‘兵临城下’,亲自调查现场的。不过,咱们侦查上是没有问题的。”

“不能说侦查上一定没问题。”武伯欣虽是千里来客,和魏敏之又是素昧平生,但他还是心直口快地反驳说,“侦查是最初的第一道工序,现在已经进入第三道工序——法院二审复核了!法院发现疑窦、问题,您怎么好断言第一道工序就没有一点问题呢!”

现场寻秘

颠颠簸簸赶到杨小帆被强奸的现场。武伯欣第一个跳下车。阳光映射下的居民楼区气氛静谧。顺着杨小帆当时徜徉的小路,武伯欣一路指指问问地走到杨小帆遭强徒施暴的地方。观察半晌,却不见一个行人。武伯欣凝眉闭唇,在深思什么。片刻,他示意可以撤离这个现场了。在半个多小时的现场环境、行迹、动态和静态调查中,他已经捕捉到下列印象:一条连白天都没有什么行人的僻静小道,晚上就更没有什么人注意了。作案人案前的观察、准备、心理特征清晰可见。

太阳沉入西山。夜色越来越暗。依照现场远近次序,警车向被扎伤臀部的女孩儿廖晓辉案发现场驶去。武伯欣不解地问:“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把这几起伤害女孩子的案件,并在一起呢?”

民警欧阳龙顺口答道:“几天里头接连发生基本上是属于一种类型的伤害案,对象又都是年轻女子,手段又极其相似;法医检验受害人,受害人创伤也差不多,而且目击人都指出作案的小子骑的是一辆红色的幸福牌摩托车,所以,并案也就顺理成章了。”

“恐怕不能说是顺理成章吧!”武伯欣像是小声地自言自语,抒发一种现场感悟,又像是和同仁真诚、坦率地切磋案情。他说,“我对你们并案有点怀疑。虽说这几起案子,尤其是强奸案和伤害案,现场都出现了红色幸福牌摩托车,但仅仅凭不同证人远处目击,能认定准是黄一彪骑的那一辆么?……”

质疑中,车子到达廖晓辉被刺的滨河路现场。武伯欣下车顿生疑迷:眼前环境十分复杂。滨河桥上车来人往。他左右扫视,琢磨:作案人从哪个方向过来的呢?是尾随,暗伏,还是摩托车自然行驶中,歹徒发现受害人随机陡生邪念呢?……

对武伯欣提出的这些作案人心理与行动紧密相联的内在衔接的疑问,民警回答已经回忆不起来了。而下午出发前,武伯欣在审阅卷宗时,发现这一块也是空白,而这一块又恰恰是测析作案人案前心理、行为的要害。

此刻,武伯欣想起那个狂笑的暴徒。他分析:如果该暴徒系预伏,那无疑具有良好的正常人的心理准备;这在暴徒的记忆库中,会留有清楚的心理痕迹;若以此为中心编拟试题,有可能达到测试预期。

但是,目前这一切都还是悬疑……

暴徒是谁

上一篇:燃煤效率下一篇:管道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