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形式不一

2024-07-27

作业形式不一(精选6篇)

作业形式不一 篇1

面批, 顾名思义就是与学生面对面地批阅作业。面批作业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 有助于教师获得真实的信息, 及时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有助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肯定面批意义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否认面批确实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曾有小学数学教师做过实验统计:面批一本数学本子的平均时间为2.26分钟, 而直接批改本子的人均所需时间为30秒, 面批耗时是直接批改的4倍以上。以一个30人的小班为例, 直接批改一份数学作业只需要15分钟, 而改用全班面批的话至少需要60分钟, 就算老师有时间, 学生也等不起。小班虽然人数少了, 但节省下来的时间不足以保证全班面批, 而抽样面批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作业的习得情况, 因此, 小班的作业批改和反馈要有所创新, 讲究实效。

本人比较主张教师全批、分类反馈的方式, 因为在学生的作业中, 肯定会存在许许多多的共性问题, 如果进行面批, 逐个讲解, 消耗时间长, 但效率比较低。不如“合并同类项”, 将学生按作业错误的性质和类别进行分类, 再按照一定的方法组团进行集中性讲评和指导, 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这种新的作业反馈方式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反馈前:进行分类、组合

反馈之前就像要生动地上好一节课, 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一样, 我们要使反馈有效, 也要精心“备课”。我们能给学生反馈作业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对自己今天的作业反馈有个合理的安排。不是随便抓几个, 或把所有出错的学生都叫过来。计划时要关注反馈的对象、时间、地点,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反馈的效益。

1. 确定对象

虽然, 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各不相同, 成绩参差不齐, 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也不一样, 但还是存在很多共性。将学生按作业错误的性质和类别进行分类, 再根据学生的思维力由低到高分成D、C、B、A四个层次, 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组团进行集中性讲评和指导, 具体方法如下:

2. 选好时间、地点

反馈的时间, 除了各门学科的教师之间要相互协调外, 要把握好及时性、灵活性原则, 根据确定的反馈对象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段, 可以在学生课间休息、午间自修或下午放学后的时段里进行。反馈的地点不宜在教师办公室, 首先, 到办公室反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影响反馈的效果。其次, 办公室是教师办公和休息的场所, 到办公室反馈会影响其他教师休息。第三, 办公室空间有限, 不方便组团反馈。小班由于人数减少, 教室的空间相对较大, 因此, 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个面谈区。对孩子来说, 这里是他们学习、游玩的场所, 反馈时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对教师来说, 学生随叫随到, 如果与其他学科发生冲突也能随机应变、改变策略, 十分方便、高效。

二、反馈时:讲究态度、方法

在确定好反馈的对象、时间、地点后, 教师应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 注意反馈时的态度, 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和评价语言, 这样才能提高反馈的有效性。

1. 平等对话

当与学生面对面接触时, 教师首先要用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让他感受到没有压力的对话。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能不受情绪的影响正常运转,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才能实现, 教师才能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改进教学。可是我曾不止一次地见到过这样的情景:

某教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 恶狠狠地把作业本往办公桌上一扔, 大声训斥:“你看看你的作业是怎么做的!”学生没打开作业本已“魂飞魄散”了, 哪来“有效”?结果在大嗓门的“教导”下算是“明白”了, 一身冷汗的学生为了避免再次“受罪”, 只能去“克隆”别人的作业。作业是订正对了, 却根本没有真正弄明白错在哪里, 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还是照错不误。

这样, 不仅学习质量没法保证, 还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排斥和厌恶。因此, 反馈时应创设平等的对话环境, 教师应尽量与学生“平起平坐”, 微笑着倾听他们的解释, 引导他们按正确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

2. 优势互补

既然学生是分类反馈, 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学生自身的力量来以优补劣。虽然这几个学生的作业错的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但是每个人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教师可以让其中一个孩子先说说自己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从而暴露整个思维过程。然后让其他孩子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聪明的孩子很快就知道错在哪里了, 不妨让他们先说说看, 在他们的引导下, 其他孩子都会有所启发, 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会在集体思维的反复推动中不断增进。如果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直接让他们订正。如果学生已发现问题所在却还不能自行解决, 教师及时点拨指导,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比教师直接指出错误让学生纠正要有效的多, 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学生订正后, 教师既可以自己批改, 也可以发挥组团优势, 让同一类的这组学生互批互改, 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3. 因人而异

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维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 教师每一次反馈也应当具有针对性, 并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好不同的语言系统, 或激励, 或鞭策, 或严肃, 或轻松。

三、反馈后:注重追踪、改进

作业反馈的功能不仅仅是用来矫正知识层面的缺漏偏差, 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收集真实信息, 反思自己的做法, 总结经验, 及时改进教学。因此, 反馈之后一定要追踪、检测矫正后的效果。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提问中涉及与面批相关联的问题, 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提问相关联的学生;可以用协商的口吻布置“额外”任务, 作业量宜少而精, 注意保护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反对通过大量重复的训练, 使学生“会”做一些题目去“应付考试”;可以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 有意识地引向出错过的问题, 在轻松气氛中反馈信息,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让学生能够更加牢靠的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把一个阶段的主要错误, 通过“小测验”的形式加以检测, 获得不同学生的面批效果的信息。

对错题分类有助于提高反馈的针对性, 便于深入研究问题, 同时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组团反馈有助于发挥团体的优势, 借助学生本身的力量来互相促进;平等对话又是实现有效反馈的基本条件, 没有平等就没有思维的碰撞。作业的反馈需要教师关注反馈的每一个环节, 投入更多的智慧。如果运用得当, 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教师获得真实的信息, 及时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实施小班化教学后, 班级人数减少, 作业批改的数量也同时下降, 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实行面批。但传统意义上的面批费时、低效,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分类组合式的作业反馈是提高批改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分类组合,平等对话,优势互补,因人而异

作业形式不一 篇2

一、用操作性作业培养学生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一些几何公式的学习都是通过例题, 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公式的推导过程, 比较抽象, 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 如“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 等等。在教学过这些内容后, 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些操作性的作业, 帮助他们探究公式的推导过程, 引导他们弄清楚公式每一步的由来, 明白公式的内在意义。如, 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内容后, 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完成“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在课后把学具剪一剪、拼一拼, 并分析在剪的时候的注意点;然后动手拼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在这个长方形中寻找出“长”和“宽”在圆中的对应部分, 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学生可以通过尝试, 较为清晰地发现圆的面积与这个近似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慢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从而对公式更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操作类的家庭作业, 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明白公式的由来, 认清事理, 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用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数感

在小学阶段, “量与计量”的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 内容涉及长度单位教学、重量单位教学、时间单位教学、面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这些量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 比较抽象, 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缺乏, 所以难以对这些量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这类知识, 教师与其费力口头说教或实施“题海战术”, 还不如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途径, 帮助他们去实践, 引导他们用切身感受去增加对这些量的认识。在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 教师再辅以适量的练习, 以不同的题型, 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继续加强实践, 增加实际感受。例如, 学习了“米与千米”后, 可以布置家庭作业:“量一量不同的物体, 估一估, 测一测等, 感受1千米和1米的距离。”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 用尺子量两处1米的距离或沿着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让他们去亲身实践, 自然地对“米”和“千米”的知识有所体验, 进一步促进他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认识。实践类的家庭作业, 需要许多不同类型的活动作为载体, 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加深认识, 使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用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统计能力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在小学阶段, 数学教材中安排了“统计与概率”板块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内容比较开放, 形式相对灵活, 结果也丰富多样。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有科学的认识, 提前预设学生在统计和调查中可能会出现的干扰因素, 摒弃无关条件, 消除负面影响。如, 在学习了“百分数”后, 可以设计家庭作业:调查固定电话在调查户数中的百分比, 调查手机用户在调查户数中的百分比, 然后分析二者在家庭使用中的未来趋势。得出结论:因为手机很便利, 使用用户还将不断增加, 固定电话因为有所不便, 使用用户还会有少量减少。这类家庭作业, 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查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动手能力和主动实践、积极为社会服务的优秀品质。

四、用查阅性作业拓展学生数学视野

教材因为受版面所限, 一些数学知识介绍得比较浅显、比较简单。对于这些, 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认识, 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对学生的认识进行拓宽、延伸。如, 在学习了关于“圆周率”的知识后,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查阅祖冲之与圆周率的一些知识, 认识我国古代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对中国的数学史形成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认识我国科学家在世界文明中做出的贡献, 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家对科学知识不屈不挠地钻研的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设计这类家庭作业时, 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 先行查找, 了解学生可能在查找中出现的错误, 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查找的过程有全盘的掌控, 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地完成作业。

职业生涯规划作业形式初探 篇3

一、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的作业形式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的作业布置方法否认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教师在考虑共性的同时, 没有兼顾学生的个性。虽然这种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 但在形式上比较单调、枯燥。而且, 大部分的职校学生基础较差, “一刀切”和“同样要求”的课外作业仍然成为他们的一大苦恼事。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2. 传统的作业形式不能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

传统的作业布置形式与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着很大的脱节。职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就业需求, 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使用, 体会不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3. 传统、呆板的作业形式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的需要

职校学生大部分生性好动, 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强, 他们在完成传统、呆板的作业的同时, 很难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主动思维的学习方法。这种作业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也不利于不同个体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外作业的设计原则

1. 控制作业总量, 提高作业质量

在提倡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负担的新的教育形势下, 教师必须把好作业的质量关。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习题, 使作业少而精, 但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果不顾学生实际, 安排超量作业, 不仅难以达到教师的期望, 更会造成学生抄袭应付、弄虚作假, 或是置之不理等现象的发生, 所以控制作业总量是教师布置作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教师布置作业时, 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 对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 课后可以不布置或少布置, 而对多数学生未熟练掌握的知识, 课后要加强训练。

2. 作业布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在布置作业时, 要很好地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 具体做法有: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和完成作业时间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 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同时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一般来说, 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 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 努力完成发展目标, 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这样, 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 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 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 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 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了良性循环。由于分层作业的分量、难度适宜, 选择自主, 完成的时间灵活, 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 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 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3. 形式灵活, 突出趣味性

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 往往只布置枯燥的、理论性的书面作业, 忽略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事实上, 学生最不愿意进行机械的抄写, 最不愿意背诵记忆纯粹的概念。如果老师们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 把来自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 让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 学生既乐于接受, 又能巩固掌握所学的课本知识, 岂不两全其美?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精心设计, 要充分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根据所学内容, 布置一些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和生活中的实践性、操作性作业, 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悟。这样的作业学生更乐于接受, 并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增长见识, 逐渐养成自己动眼、动口、动耳、动脑、动手等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既保证了教学质量, 又到达了“减负”“提质”的真正目的。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供参考的作业形式

1. 议一议。如:人们为什么应该关注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人们不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的职业理想, 结果会怎样?

2. 练一练。如:运用学到的知识, 结合自己的情况, 试写一份求职简历。

3. 找一找。如:根据你所学专业在网上查找你将来可以在哪些单位找到对口的工作?

4. 访一访。如:利用周末走访本地区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的代表性企业, 或浏览该企业的网页。

5. 学一学。

如:与自己身边成功或者成才的人比较, 或与同学比较, 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主动与同学、老师交谈, 让他们指出不足, 以求改正。

6. 做一做。

如:制订提高自身素质的计划,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自身修养。

7. 析一析。

如:让学生自己通过案例分析, 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创造性地批改作业, 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

要“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因此, 正确、科学地评价和批改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要多使用富有创造性的评价, 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作业的兴趣。

1. 多写激励性评语

相对等级制评价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来说, 激励性评语耗时较多。但是, 此类评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鼓励性评语既能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作业, 又能暗示他们注意学习方式, 还可以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

2. 实行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强调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 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因此, 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应当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总之, 新颖多变、生动活泼的课外作业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作业的改革和创新, 其意义不仅在于促使学生积极地完成某项任务,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素质。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外作业的作用, 还有待于大家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参考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篇4

学习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化学课程标准》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是化学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使我在作业设计时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 真正从学生出发, 从趣味性出发, 注重实践性, 让学生“乐”中求知, “动”中求知;而“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使我对化学作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有了新的定位, 使作业“在大量的实践中”承担了“掌握学习化学策略”的角色, 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我打开作业设计更为开阔的思路:独立型的作业, 自由选择的作业, 探究型的作业, 合作型的作业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自学探究能力, 交际能力, 归纳、收集信息的能力。总之, 是课改的“新理念”让我改变了作业设计的“老面孔”。

一、开创一个“活”字——活动作业

活动式作业, 突破传统作业的形式, 彻底消除简单重复的弊端, 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有趣。作业从单一的“抄写”形式中走出来, 听、说、读、写全面开花, 巧妙结合实验、制作、收集、角色扮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把知识技能的训练,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活动联系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 吸引力。如:

1. 找一找———克服化学作业的封闭性, 让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学生接触、学习化学的途径很多, 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学生收看电视、广播或上网去吸取丰富的课外资源, 增加信息输入, 多多注意身边的化学, 用生活中的化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例如:在讲水资源的无聊、能源、身边的酸碱盐, 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动手在家里找, 在周边找。

2. 动一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参与社会实践, 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或实践紧密结合的作业, 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如讲解了碳酸钙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无壳蛋, 讲了碱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制作皮蛋, 并让学生自己体验做无泥皮蛋。让学生来检验汽水中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思考为什么不用其他气体?

3. 角色扮演——化学教学不但承担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 还要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化学知识的劳动者。

使学生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化学的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 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交际性原则, 使学生在运用化学的过程中逐步能用化学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能力。根据教材, 根据所学知识, 设计排练一些情景剧, 这样不但熟悉了课文中的化学知识和原理, 而且在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角色, 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使每个学生来关心我们的社会, 不但应用化学知识, 并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如在将化学与环境的时候用角色扮演来学声回到下列问题:某公司欲在某小镇开化肥厂, 请你思考下列问题:

1.作为小镇居民你是欢迎还是支持? (从环境与健康来考虑)

2.作为小镇的镇长你是如何考虑的? (从小镇经济、地理环境考虑)

3.作为公司的经理你如何来给镇里的人民代表会写一封, 来说服同意建厂? (从小镇的失业人口, 及建厂的附加建设、建厂的位置与水源、季风风向考虑)

4. 作为公司的员工, 你如何向你的资方要求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待遇?

5. 作为公司领导你如何考虑节约成本, 保护环境, 体惜员工?

让全班学生分成5组, 围绕自己的问题提出尽可能的见解。教师则只须注意学生问题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体验成功

分层次作业———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根本活动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所以, 面对全体, 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我针对学生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别,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余力的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这样设计练习能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作业。对于极个别化学学习特别有兴趣的学生给予附加思考题, 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的作业, 少数学习化学困难的学生只要求完成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作业。一项作业能使他们各尽所长, 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化学的信心, 使学习更有主动性。

三、抓准一个“实”字———抄写作业

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抄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 化学式、方程式是基础, 要学好化学, 就必须牢固地记忆。要做到这一点, 抄写的作业是不可少的。但要避免无质量的重复抄写, 我们应该遵循学生“先快后慢”的遗忘特点来布置这类作业。刚接触的新方程式可以多写几遍, 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 再通过不定期的抄写 (一到两遍) 加强记忆。

数学作业设计要形式多样 篇5

作业设计的多样化, 可以避免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 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运用数学的乐趣。为此, 在平时布置作业时, 可采取以下几种作业设计形式。

一、新知型作业

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 在授课之前一般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 它是为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的。在设计练习时, 应着眼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 促使知识顺利迁移。如教学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可先设计一些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练习, 以此减缓思维的坡度, 突出教学重点, 分散难点, 使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新授课之后安排的巩固练习, 是围绕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编排一种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 其目的是要使学生重点形成某一知识技能, 巩固和加强新知, 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也是新授课后的必定举措。如:在学习了证明四点共圆后立即给出问题“菱形四边上中点在同一圆上吗”, 让学生在对新知的理解基础上加以练习和巩固。

另外, 为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能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作业中经常设计可变式训练,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 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等等。

二、生活型作业

数学学习的天地是很广阔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数学作业, 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 搭建平台,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请调查一天内你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月呢?一年呢?全班学生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全校学生呢?……这些塑料袋相当于在祖国土地上盖几层呢?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这些有趣而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还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整合,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学们已能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环境融合在一起了!作为教师, 应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展开智慧的翅膀, 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

三、实践型作业

动手操作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实践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 发展各种能力, 培养兴趣。如学习几何知识时, 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 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 实践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趣味化、生活化。通过实践, 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矩形的判定方法后, 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直角尺去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小边框是否是矩形, 同学们积极参与, 动手实践, 兴致很高。这样, “学”融于“做”, 在“做”中加深了理解, 既使学生学得轻松, 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四、合作型作业

以前的数学作业, 教师过于片面地强调独立思考, 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对于作业, 我们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 鼓励他们与他人交流, 进行有效合作。一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片面的, 众人合作才会思考全面。我曾尝试让学生以五人小组合作的形式编制一份单元检测卷。在编制的过程中, 同学们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复习本单元内容, 找重点, 列提纲, 选择题型, 然后分工合作, 忙得不亦乐乎。编制试卷的过程, 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 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一份试卷的编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增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 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让他们快乐学数学, 乐于作业,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数学教师应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 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运用数学的乐趣。

多措并举,创新语文作业形式 篇6

1. 设计多样性语文作业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可以把语文作业与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结合, 有效地把语文作业与听、说、读、写联系在一起,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作业过程之中, 促使他们乐学语文、好学语文。如:在布置《春》的作业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春”为主题的手抄报, 并利用网络和课外书籍收集一些关于春的优美诗句。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春天”, 把自己找到的“春天”带到教室里与同学分享;最后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喜欢的句子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多样化的作业, 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2. 设计层次性语文作业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 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 让他们都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喜悦, 进而促使他们积极、自主地学习语文, 发展个性。如: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 (其五) 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根据自己实际任选一类作业完成) :A类背诵《饮酒 (其五) 》;B类背诵《饮酒 (其五) 》, 摘抄喜欢的句子, 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C类背诵《饮酒 (其五) 》一文, 并阅读陶渊明《饮酒》的其他诗句。层次性作业, 不仅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设计合作性语文作业

合作是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合作完成的作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意识, 还能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因此, 教师要适当多布置合作完成的作业。如:在教学诗剧《威尼斯商人》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 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人物角色。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还能在莎士比亚富有个性又生动的优美语言中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又如: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作文互评”小组, 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合作性作业, 不仅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 还能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4. 设计开放性语文作业

语文学习的空间很广阔,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的观念也要有开放意识, 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中心设计开放性作业, 留给学生充足的创造空间和思维展示的空间, 促使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插图, 在课后收集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内容, 加以想象画出这些桥的示意图, 并标上相应的数据和名称。又如:在教学《孔乙己》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展开讨论, 并续写孔乙己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描写自己眼中的孔乙己。开放性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 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5. 设计实践性语文作业

语文作业的设计, 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设计实践性作业, 可以把语文作业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各个角落, 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收获知识。如《枣儿》一文讲述了老人和儿子大声召唤各自的亲人来吃家乡“枣儿”, 却无人回应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 关注自己身边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 想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然后在课后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的活动,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活动中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在增强他们体验生活的能力的同时,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又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后,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故宫的有关图片、资料, 进一步详细地了解故宫的雄伟壮观的规模和层次井然的布局, 然后采用与文本不同的顺序书写一篇介绍故宫的小短文。实践性作业, 不仅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也对提高他们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 作业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还是发展思维、拓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创新语文作业形式:从多样性作业、层次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方面, 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他们在通过作业这个舞台巩固语文学习效果的同时,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为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使每一个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本文从设计多样性作业、层次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方面, 探究创新语文作业形式的策略。

上一篇:运作现状下一篇:供电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