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制度

2024-10-14

护理制度(精选12篇)

护理制度 篇1

护理核心制度自2005年制定实施以来, 各级医院狠抓医院质量管理, 并把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落实到临床工作中,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仍有不如意的地方, 各地医疗机构时有医疗纠纷、不良医疗事件发生[1]。医疗质量安全检查仍然有诸多问题, 医疗护理核心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根据其他医院和笔者所在医院核心制度落实情况, 现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总结如下。

1 原因分析

护理核心制度是护士进行各项工作的标准, 是护理行为的法律保障, 给护士清晰、明确的指引, 利于护理工作安全、有效和高效。核心制度实施这么多年来, 仍然有诸多问题出现, 核心制度掌握不全面, 重视程度不够, 安全意识缺乏, 交接班不清晰, 查对不认真, 未遵守操作规程等, 医疗单位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工作规范没有落实到位;护理人员缺乏医疗护理质量意识, 对医疗安全管理不重视, 没有认真学习核心制度;各级护理人员对核心制度的掌握参差不齐。作为临床护理人员, 只有正确认识护理核心制度, 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才能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 以优质的服务, 达到患者满意。

2 方法

2.1 制定完善的护理管理机制

强化制度是保障医疗护理质量的关键[2], 护理部制订并落实护理服务的工作方案, 把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传达到临床科室, 做好各种专项工作, 严格执行核心制度, 以核心制度为指导, 确保医疗护理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 让患者满意。

2.2 建立护理管理质控小组

各质控小组对科室工作进行定期检查, 特别注意医疗纠纷防范意识, 护理管理等因素对医疗护理安全的影响, 危重患者抢救是否及时, 护理文书书写是否规范, 是否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医疗制度和操作规程等[3]。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纠正, 对整改效果进行追踪检查, 让病区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讨论并分析原因。护理部管理与质控小组检查形成互补, 有共性的问题, 在全院召开护士长例会, 共同商讨、防范、改进。

2.3 奶酪原理的启示

讲的是尽管光线很难穿透叠放在一起的若干片奶酪, 但事实上每一片奶酪上面都有若干个洞, 这些洞代表着每一个作业环节可能产生的失误或技术上存在的“短板”。在只有一片奶酪的情况下, 当失误发生或技术短板暴露时, 光线即可穿过该片奶酪;如果有一叠奶酪, 当光线与第二片奶酪洞孔的位置吻合, 可以继续穿过第二片奶酪;当多片奶酪上的洞刚好形成串联关系时, 光线会完全穿过, 表明安全事故或质量事故必将发生[4]。护理安全源于隐患意识的提高, 查对制度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应尽可能地减少每一张奶酪上面的“孔洞”, 每个医务人员都要严格掌握核心制度, 不要盲目相信上一个环节或前一个程序做到了准确无误, 而要坚持从零做起。

2.4 熟记核心制度

冯雁等[5]的联想记忆法能增强护士对核心制度的掌握及落实, 提高护理质量。联想记忆即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的记忆方法。通过简化概括, 增进理解, 运用口诀、关键词把需要记忆的各种东西联系在一起。病区利用早交班时间和下午的时间段, 每周学习几个核心制度, 反复多次滚雪球式记忆, 再把熟记后的制度更好地应用到工作中。

2.5 专科知识的培训

每个病区都有其专科特点, 护士掌握了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 才能更好地运用核心制度, 如外科患者的术后评估应做到:伤口评估、血运评估、体位评估、活动评估、感觉评估。护理交接班制度、给药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贯穿其中。如吸痰患者包括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新生儿、普通患者, 吸痰操作时,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抢救工作制度融入其中。

2.6 提升自身素质, 做好感动服务

感动服务优于满意服务, 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后, 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现代临床护理人员要做到知识丰富, 语言优美, 态度亲切, 言谈自信, 鼓励患者, 尊重患者,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患者进行沟通, 让患者在亲切、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完成检查治疗, 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把感动服务更好地运用到医疗护理工作中。

2.7 对各级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培训

病区护士工作水平呈阶梯状, 对于护理培训要有选择性。在一个病区, 护师临床操作多, 对核心制度的理解及落实比较深刻, 记忆牢固。刚上班的护士, 资历浅, 理解相对较弱。主管护师虽然阅历丰富, 但由于操作相对少些, 对于一些不常用的核心制度记忆不是太熟练。由此, 核心制度的掌握落实需要有针对性, 护士长利用工作的调整、考试等形式, 不断加深护理人员的认知和理解, 达到人人牢记掌握核心制度, 促进护理质量的改进。

3 效果评价

通过对护理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的分析探讨, 护理核心制度指导护理工作,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对潜在性的危机有预见性。保证患者得到安全的治疗、检查、护理, 患者的满意度是对护理服务质量的验证。因此, 完善的制度及良好的质量标准积极有效的落实到位, 保障了护士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红.护理核心制度执行缺陷与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8 (10) :5639-5640.

[2]李华.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重庆医学, 2008, 6 (37) :1253-1254.

[3]鲁传冬, 石德光, 李德炳, 等.质量查房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 7 (18) :636-637.

[4]杜淑英, 黑蕴红, 张秋红.基于奶酪原理对护理查对制度的再认识[J].护理研究, 2011, 4 (25) :1015-1016.

[5]冯雁, 席明霞, 汤慧.联想记忆法在护理核心制度考核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0, (7) :44-45.

护理制度 篇2

为了推进护理工作的持续发展,刚好地保障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没维护护理安全,为护理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管理依据,护理部特制订护理制度修订制度与流程。

一、制度修订程序的启动条件:

1、心的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颁布;

2、工作党中发现问题,必须对原有制度进行修改;

3、心技术、心只是的更新。

二、制度修订总原则:制度的修订与制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与医院核心制度与规定,内容必须合法,并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修订流程:

1、护理部对护理工作评估检查记录进行分析、整理后,依照相关工具书、文件确定修 订点,将需要增加、删除或修改的条款写入草案,形成修订草案。

2、将草案发放到各个科室,各个科室护士长组织科内护士对草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 行讨论,总结科室讨论的意见,递交护理部。

3、护理部手机各科室关于草案的意见后,对意见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形成试行制度,必要时将试行制度上报给主管领导,进行审批;

4、护理部将获得批准的试行制度予以公示,并组织学习或培训,在各科室执行,在试 行制度 执行过程中,护理管理部门对执行过程予以监督,并评估执行效果买收集护理人员执行该制度的意见,根据评估结果对制度予以修正,形成初稿。

5、将定稿公示,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吗,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循环完善。

6、各科室可以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按照护理部的制度和原则,遵循制度修订的正规程序,对相关制度予以修订,并不断完善,将定稿上报护理部备查。护理部重新修订护理管理制度推进创二甲进程日前,护理部重新整理、制订和修订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做好台账梳理和汇编工作,进一步扎实推进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的进程。

重新修订后的护理管理制度分为五大类:护理工作制度类、护理核心制度类、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类、护理教学管理制度和临床科室管理制度,包含了51 项制 度、规范、流程和要求,该五大类护理管理制度将在全面审核后应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之中。

护理制度 篇3

护理保险源自西欧。荷兰最早在1968年建立了护理保险,1993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实施了地域护理改革,引入了护理服务,1994年德国将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国家护理保险的对象既包括失能老年人也包括身体残疾或智力残疾的儿童。这些国家实施护理保险的宗旨是通过细心周到的护理服务,保持人有尊严的生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长期护理的定义,其含义是指“由非正规照料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人员)进行的护理活动体系,以保证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够继续得到自身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

200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以独立的社会保险形式存在,建立在国家经营、部分补贴、全民参与的基础上,把税收收入作为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财源,将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作为护理服务支出的费用来源,在此基础上强调尊重需要护理服务者的个人意愿,根据其状况提供不同等级的护理服务。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历经12年实践,对解决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社会后日本社会保障费用的持续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日本护理保险制度通过立法形式使护理服务得到保障,其筹资模式、护理认定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等操作方法值得我们研究或借鉴。

一、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日本对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历来非常重视

1946年日本就制定了《生活保护法》,该法确立了以传统家族制度为主体、相互救助为原则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旨在保障低收入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之后随着老年人总数增加,日本政府于1959年颁布了《国民年金法》,确立了“国民皆年金”制度;1963年制定了《老人福利法》,构建了机构福利服务与居家福利服务两大服务体系。1973年日本政府对《老人福利法》进行修订,规定70岁及以上(卧床不起等特殊情况下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实施免费的医疗制度。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旨在加强老年人保健预防体系,从而建立老年人综合保障制度。

(二)人口结构转变催生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日本1970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及其他各类社会福利保障,尤其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寿命延长但失能状况增加引起了对护理服务的大量需求。同时,日本人口结构呈现出少子化特点,而且少子化进程不断加剧,新生婴儿数量不断减少,人口赡养率不断攀升。在老龄化、少子化的双重影响下,致使日本家庭结构的显著特征是成员老龄化、空巢及痴呆老人增加。日本厚生省预测,2025年老年人口将会高达520万人,由此引发的老年人护理问题对原有的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三)医疗费用上涨对公共财政构成了较大的压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日本的国民保险费用就超过20兆日元,1999年又突破了30兆日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连年都是负增长,而同期的医疗费用支出仍然不断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不断增加。受整个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医疗高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对公共财政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如图1所示)。另外,“社会性入院”问题严重。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严重,慢性病患者和失能老人增加,他们通过使用医疗保险长期住院获得护理服务,占用了大量医疗设备,使得政府财政负担更加沉重。日本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在1995年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上提出应该依靠保险金来进行老年人福利保障,由国家经营护理保险代替原来依靠行政拨款的社会福利,并在1997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宣布从2000年4月实施该法。

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

(一)保障范围(被保险人)不断扩大

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强制实施,40岁以上的人必须全部加入护理保险。被保险人包括1级被保险人(65岁及以上)和2级被保险人(40-64岁),他们为自己在今后能够得到公共护理服务而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日本1级被保险人数在2009年达到2838.42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672.94万人,被保险人数增长了31.08%,即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了三分之一,表明长期护理制度获得了日本公民的认可。

(二)资金来源稳定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筹集形式采取护理利用者承担护理总费用的10%,剩余的90%由被保险人的保险费和公费各负担50%,其中被保险人负担的50%由1级被保险人负担17%和2级被保险人负担33%构成,公费负担的50%由国家负担25%、都道府12.5%和市町村负担12.5%构成。这种公费和个人缴纳保险费共同筹资的模式既能够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也不会对财政造成太大压力,从而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稳定的资金,确保维持长期稳定的护理服务供给量,使护理保险制度顺利运营。

(三)被保险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2000年至2009年,申请各类护理服务的投保人数从218.16万人增加至469万人,增长了一倍多。其中,申请“需要护理”的人数远远高于“需要支援”的人数,2000年共有29.09万人申请“需要支援”服务和189.07万人申请“需要护理” 服务,2009年申请上述两种护理服务的人数分别是123.69万人和345.31万人,这说明老年人口失能状况堪忧。

(四)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护理服务供应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得到了广泛使用

首先,各类护理服务供应量不断增加,其中居家服务数量从2000年165665个提供者增加至2009年的383521个,不到十年时间里服务提供数量增加了二倍多。其次,经过2005年改革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新添加了社区服务(包括社区护理服务1、护理预防服务和社区护理预防服务),自2006年实施以来,得到了被保险人的广泛认可,服务提供者不断增加。最后,长期护理服务利用者数量不断增加,被保险人得到了非常好的护理服务。护理保险实施之初得到服务的人数有148.97万人,2004年利用长期护理服务的人数突破300万人,截至2009年这一人数已经达到383.52万人,表明当年有13.5%的第一类被保险人利用了长期护理服务。endprint

(五)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

2005年,日本劳动厚生省改革修订了《护理保险法》,改革内容包括:

1.新增加了护理预防体系。将以前的六个护理等级重新划分为七个等级,通过社会福利师、保健师、主任护理支援专员三方共同向需要支援者提供护理预防服务,以防止保险给付增长速度造成了较大的财政担忧。

2.创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新设立了夜间访问护理、认知症老人通所护理、小规模多功能社区护理、社区特别设施入住者生活护理等社区护理服务种类,并将原有的认知症老人通所护理纳入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并专门提供老年出租公寓护理服务并开展护理咨询、护理预防和护理服务等综合型护理服务。

3.进行给付调整。针对利用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的被保险人费用负担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修订,改变原来利用实施护理服务的被保险人入住期间的伙食费、住宿费由保险给付的制度,实行个人负担(对低收入者进行补助)。

4.强化对护理服务提供者的监督。规定由都道府县来指定护理保险服务提供者,各类护理服务每6年办理一次更新手续,否则不得从事护理服务行业。还规定护理支援专员每5年办理一次更新手续,并进行持续的护理学习,否则不得从事护理支援专员职业。

三、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之处

(一)明确政府承担护理保险责任的必要性,承担护理保险的责任范围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全球普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由于护理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干预能够避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及个人行为短视。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与政府将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通过立法将其强制化有很大关系。因此,政府的另一重要职责就是为护理保险提供相对完备的法律环境,规范护理保险制度,使老年贫困者的受益资格、受益标准的确定具有法律依据。政府应当建立护理保险财政预算,承担实施基本护理保险的资金成本。另外,单独依靠政府来解决护理保险问题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政府大力鼓励社会提供护理保障、志愿者及其他组织的慈善性护理活动,鼓励市场供给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产品。

(二)前期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工作是顺利实施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

1997年12月,日本《护理保险法》获国会通过,于2000年开始实施,期间经过了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日本曾专门成立老龄者长期护理支援体系研究会对国家运营护理保险进行研究,调研论证范围包括:长期护理保险经费来源(政府承担比例与被保险人承担比例,测算其可承受能力等),护理保险费用减免的对象、标准及额度,利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申请及咨询程序及相关设施建立,需要护理服务申请者的认定程序、项目分类(需要专业的医师鉴定意见书等)及最终判定护理等级事宜,对需要护理认定的结果不服上诉等事宜。此外,对护理服务需要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配备是否能满足护理服务申请者需要也进行了多次测算。在此基础上,政府才能在政策上逐步推进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和实施。

(三)促进护理产业的发展

在护理保险开展之前, 日本政府就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护理为主的服务形式,这既降低了住院护理的高额费用, 同时把患者的家变成身心康复的场所, 让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和家中接受护理服务,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与日本家庭观念类似,我国老人特别是不能自理的老人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支持护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重点要做的工作包括:护理机构建立标准、护理设备和护理人员配备、相关护理服务收费价格标准、护理等级制定与认定、护理申请及咨询部门等,各方面设计要符合我国护理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还要结合我国人口体征及使用习惯,制定护理相关福利设备、辅助工具、护理用品的生产标准,支持我国医疗器械、护理器械、健康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要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我国应适当给予护理机构补贴及税收政策优惠;要重视护理人才培养,满足老年人不同的护理需求。

(四)持续、稳定的资金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的基础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费用只能由老人及其家庭成员以现金或者提供居家护理的形式自行负担,或者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这种筹资模式与家庭收入密切相关。随着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水平降低,他们很难有能力支付高额的护理费用,尤其是我国众多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也就更没有经济能力负担高额护理费用。因此,目前这种以个人筹资为主的长期护理机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水平。如果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给付资金由个人缴纳保险费和各级政府财政各自负担一半组成,这样能够减轻家庭收入和公共财政负担压力,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拥有稳定资金来源,以此才能保持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数量及质量的提高,满足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

护理制度 篇4

1.1 基础工作分值。

我科的基础护理工作为住院部护士的常规护理工作。护理内容会随着护理班次的不同而不同, 充分考虑工作的性质、内容、时间、病人数量和病情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设置不同的基础工作的分值, 再依据具体的工作细节进行部分的加分。主班护士5分、执行班护士6分、副班护士3分;上夜班10分、下夜班15分;对于配置液体、输液、注射、铺床、采血等按人次数计算, 每次0.2分;对于插胃管、鼻导管、尿管、PICC管、灌肠等操作, 一次加2分;对于办理出入院, 每个加0.5分, 术前和术后医嘱的执行, 每次加0.3分。护士应该在护理记录上做好详细的记录, 以方便每月末进行总结和查核。

1.2 奖励分值。

科室每月会不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抽查, 护理记录合格者加2分、护理知识考核合格者加2分、操作规范者加2分;科室小讲课加3分、收到医院表扬加5分, 收到病人书面表扬加10分, 发表文章加15分;给医院、科室提出建设性意见、被采纳者加10分;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 视活动的规模给与相应的加分奖励;每月全出勤者加5分、节假日上班者加3分。

1.3 惩罚分值。

对于科室的不定期抽查, 护理记录不合格者减2分、护理知识考核未合格者减2分、操作不规范者减2分;受到病人口头投诉者减5分、书面投诉者减10分;违反医院相关规定的, 视清洁的轻重给与相应的处罚;一个月缺勤2次, 减3分;3次或以上者, 每增加一次, 就多减2分。

1.4 观察指标和统计学检验。

在新制度已经正常实施后, 记录分值制度实施前后护理知识考核合格率、护理记录合格率、病人投诉率、文章人均发表篇数, 采用卡方等统计学进行分析, 并进行卡方的统计学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分值制度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数目、病人数目、病人病情等经调整, 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 (P>0.05) , 前后之间具有可比性。分值制度实施前护理知识考核合格率68.0%、护理记录合格率70.0%、病人投诉率8.9%、文章人均发表篇数0.2篇, 护理分值制度实施以后护理知识考核合格率上升为89.0%、护理记录合格率上升为90.0%、病人投诉率下降的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89、7.899、5.342, P<0.05) , 文章人均发表篇数上升到0.9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44, P>0.05) (见表1) 。

3 结论

将护理分值制度纳入护理工作的常规管理中, 可以体现科室对护士工作量化考核的公平性原则, 将分值与每月奖金、年终奖相结合, 可以避免因为工作年限、职称等对工资产生的影响, 还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感;督促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最大限度的让病人满意。护理分值制度可以缓解护理人员以往的工作厌倦感, 调动工作活力、寻找工作中的创新;对于有能力和有精力的护理人员, 还能激发其科研能力, 为科室、医院作出相应的贡献。本科室的实践表明, 经过护理分值制度的改革后, 护理知识考核合格率、护理记录合格率、人均文章发表篇数都有明显的上升, 病人投诉率有显著的下降, 说明护理分值制度对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有一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分值制度, 可以唤起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 发挥在工作中的创新性、进取精神, 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 取得较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荣慧, 武瑶, 白淑玲.医院改革中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16 (5) :4-6.

[2]同俏静, 周一汝.美国护理管理模式在我院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0, 3 (14) :84-85.

[3]包纯安, 李园艺, 刘英.我国护理管理的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16 (12) :1795-1797.

[4]曾泳辉.护理分值制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26 (7) :823-824.

护理制度 篇5

度:

一、处理医嘱、转抄服药卡、注射卡、护理单等时,必须认真核对患者的、,执行医嘱时应注明

。医嘱要

查对,总查对。

大查对一次,参与并

。每次查对后进行,参与查对者。

二、执行医嘱及各项处置时要做到“三查、七对”。

三查:、、查对;七对:对、、、、、、。

三、一般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

抢救时医师可下达

遗嘱,护士执行时必须

一遍,确定无误后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抢救结束后即使

医嘱(不超过

小时)。

四、输血:取血时应和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

三查:血的、血的及输血

是否完好;八对:、、、(袋)号、、、血液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输血前由

人按上述项目复查一遍。输血完毕后保留血袋

小时,以备必要时查对。将血袋上的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入

保存。

五、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瓶标签上的、、和药品,不符合要求者不得使用。摆药后须经

查对后再执行。

六、抽取各种血标本在注入容器前,应再次查对标签上的,确保无误。

度:

一、护士必须严格根据

给药,不得擅自更改,有对疑问的,应了解清楚后方可给药,避免盲目执行。

二、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目的,熟悉各种常用药物的性能、用法、用量及副作用,向患者进行药物知识的介绍。

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三查:、、查对; 七对:对、、、、、、。

四、做治疗前,护士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五、给药前要询问患者有无

史(需要时做

试验)并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用药后要注意观察

及,如有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并记录,填写

登记本。

六、用药时要检查药物

及有无

。静脉输液时要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口有无裂缝、液体有无沉淀及絮状物等。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

七、安全正确用药,合理掌握、,药物要做到,避免

引起药物污染或药效降低。

八、治疗后所用的各种物品进行初步清理后,有

回收处理。口服药杯定期

备用。

九、如发现给药,应及时、,积极采取

。向患者做好

工作。

END

护理制度 篇6

关键词: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in Germany and Japan in the system to create a background system content,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Keywords:Germany; Japan;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中圖分类号:F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0-03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国际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为三种:一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长期护理服务津贴制度,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本文所介绍的长期护理保险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Social Long-Term Care Insurance),其含义是:国家颁布护理保险法律,以社会化筹资的方式,对由于患有慢性疾病或处于生理、心理伤残状态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人所发生的护理费用进行分担给付。[1]

随着人口老龄化向全球席卷而来,在各国趋势不断加深,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德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先后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为缓解本国人口老龄化压力、改善老年人生活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进行简单介绍,同时将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中探求可借鉴的经验以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背景

1.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德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到80年代后期,大约有37万的老年人中有70%的老人生活相当困难,无法支付医院或护理院日益增加的高昂费用。进入90年代,失业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其中,老年失业队伍庞大,而且平均事业持续期也从1990年的24周上升为1999年的29.6周。[2]按照1995年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15%以上,65~80岁之间的老年人中有5%、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0%的人有护理需求。[3]1994年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自此开始征收护理保险的保险费,1995年4月1日开始提供护理服务给付。护理服务费用高昂,很多当事人的家属要付出的有时不仅仅是高经济负担,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从而也减少了经济来源和降低了对社会经济贡献。2008年,德国政府通过了《护理保险结构性继续发展法》,在护理保险服务执行者、投保人群、护理投保受益人群、资金筹集、实施过程、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2.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背景。

日本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70年达到7.1%,正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而这个比重上升至14%仅用了24年的时间,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惊人。随着日本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也相应增加,根据厚生省的估计,卧床不起的老年人、痴呆性老年人以及身体虚弱的老年人等需要护理或照料的老年人数量在2000年达到280 万人, 2010年达到390 万人, 到2025年将超过500 万人。[4]为了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1995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关于创设护理保险制度”的议案,1997年通过,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

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

1.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参保人员。

德国法律规定了“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国家官员、法官和职业军人需要护理时,国家会为他们提供专门人员并且承担有关费用。除此以外的所有公民都被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对于没有收入的参保人的配偶和儿童可免费参加护理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为管理主体,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将40岁以上的老人都纳入到护理保险体系,并以65岁作为界分为第一号被保险者(65岁以上)和第二号被保险者(40岁以上,65岁以下),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

2.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

德国护理保险资金全部来源于保险费。保险费为个人收入的1.95%,由雇佣者负担50%,退休者有年金保险者负担50%,个体经营者自己全额负担。[5]

日本护理保险资金来源分为三个部分即:利用者负担、保险费和公费。其中利用者负担为总护理费用的10%,除去利用者负担以后的部分分别由保险费和公费各承担50%。而保险费中,第一号保险者占18%,第二号保险者占32%。公费负担的比例为国家25%、都道府县12.5%、市町村12.5%。[5]

2.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

德国的长期护理分为在宅护理和住院护理两类。其中在宅护理包括身体护理、家务援助护理、护理辅助用具支付、住宅改造费支付以及现金支付。现金支付根据护理需求的分类不同费用不等。住院护理的给付主要有完全入住设施护理和部分入住设施护理(短期住院、日间护理、夜间护理)。

日本的长期护理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机构服务,包括特别护理安养院、老人保健设施和老人医院等机构的护理;二、居家服务,包括家庭服务、日间服务、痴呆老人集体疗养院服务等;三、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6]长期护理给付以直接提供护理服务为主,现金给付方式为辅,根据不同的护理级别,每级护理都有固定最高赔偿额。

3.長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成效。

在德国,截止2005年初,参加法定及私人护理保险者已分别达7137万人好848万人。[7]目前,德国有210万人接受护理给付,其中76%为65岁以上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9.7%。与此同时接收社会救助的三分之二有护理需求的人已经摆脱了社会救助,由此每年可以减少100亿马克的社会救助费用。除此以外,德国的护理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护士就业人数显著增加,护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显著提高。

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实施不到一年,就获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制度的实施为老年人减轻了经济负担,满足了护理需求,使得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更融洽。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使得老年人不必搬去养老福利院,可以在社区或自己家里接收护理服务,节省了国家建设养老院福利院的财政资金。同时,该制度的建立也带动了日本护理业的发展,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比较

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都属于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日本随后也仿照德国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在制度体系上,日本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德国的制度,因此,两国的制度在某些方面也有着一些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德国和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背景都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老年人面临着高昂的医疗和护理费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满足了德国和日本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

其次,德国与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都颁布了相关法律。德国1994年颁布《护理保险法》,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日本政府1995年提出“关于创设护理保险制度”的议案,1997年通过,并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相关法律的颁布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和内容,能够让制度更稳定有序地实行。

再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都对长期护理进行了等级的划分,便于在支付护理给付时按照等级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德日两国的长期护理服务都包括了居家型服务和住院型的服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服务鼓励居家型服务,因为该护理服务更有利于节省政府财政负担。

尽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两国的国情不同,在制度的具体构建以及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首先,德国的参保人员覆盖面比日本参保人员的覆盖面大。德国的国家官员、法官和职业军人由国家负责,因此患病和所需的护理费用都由国家承担,除此以外的所有公民都属于参保人员,因此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几乎覆盖了所有公民。而日本只是将40岁以上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险制度当中,还以65岁为界限,规定了不同缴费标准,覆盖面不及德国的广。

其次,德国与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缴费率及护理的给付也有差别。德国的护理制度全民参保,只提供基本保障,缴费率低,但对给付对象要求严格,并且提供的服务的种类较少,现金给付标准较低。该制度提供的服务比日本护理制度的种类少,管理起来更节省成本,也正因如此,德国的护理制度从实行以来,13年个人缴费从未上调,制度稳定发展。日本的护理制度提供的服务种类多,对给付对象要求较低,给付标准较高,从给付对象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看,日本高达16.4%。然而,日本的国家财政、地方财政负担以及个人缴费的水平都较高。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护理费用,日本对制度进行了预防型的改革,有效的抑制了护理费用的持续增长。

再次,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对于德国在制度设计上更为详尽、严格。在日本,为了获得长期护理服务,要履行一些手续。1.老年人需要提出的申请。由本人、家属或护理

保险代办处向所居住的市町村护理保险机构提出申请,市町村接到申请后,派调查员访问老年人的家庭,调查员可以是市町村护理保险机构的职员,也可以是受市町村委托的“护理士”。调查员对老年人的视力、步行能力、能否自己翻身等 85 项进行调查,把调查表输入到计算机,用统一的特定软件进行分析,推算出需要护理的时间。2.“护理认定审查会”由 5 人左右的保健、医疗、福利方面专家组成,负责作出第二次判定。在第一次计算机判定基础上,参考主治医生的意见书及访问调查时的记录,进行审查。判定结果为“符合”和“不符合”。第二次判定为最终决定。3.若审查结果为“不符合”,则被认定为申请人具备自理生活能力,而不能接受护理保险所提供的服务。申请人对判定结果有异议,还可以向都道府县的“护理保险审查会”提出申诉。4.对老年人的护理认定,原则上每6个月为一周期。5.如果审查判定结果为申请人“符合”接受护理保险所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条件,则对其护理程度作出按“护理需求的分类”划分的6个等级的区分。[8]

四、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并且与德国日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将迎来老龄化的高峰期。鉴于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缓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国也应重视长期护理制度的作用,大力发展护理事业。根据德国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本文总结了其对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第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在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剧,老年人的生活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当今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越来越高,因此,长期护理制度在我国也是势在必行。同时,我国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有些相同点,表现在进入老龄化国家的时间晚,发展迅速,高龄化趋势明显。日本通过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了老龄化压力,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在中国发展该制度也应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第二,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稳定发展的前提是法律保障,我国要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应该立法先行,以法律作为坚强后盾,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德国和日本先后都制定了护理保险法,法律明确规定了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有了法律的准绳才能保证相关政策可以稳定实施,才能为护理制度提供规范和保护。我国当前的护理制度没有相关法律规范,导致很多实施路径模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我国长期护理制度发展的一个迫不及待的重要前提。

第三,建立长期护理制度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建立适合自己的最合理有效的制度。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国,但是却有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构建,根据本国的国情,日本的给付审核设计得更严苛,并且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的护理制度给付以护理服务供给为主,现金为辅。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借鉴其他保险制度,根据本国的国情,采用先试点后全面推广的方式实施。

第四,德国和日本的护理服务都包括了机构护理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中国发展护理制度应该发展以居家护理服务为主的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居家型的护理服务适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可以节省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我国应该以社区护理和居家型护理服务为主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样既便利了老人的护理,又避免了住院和护理机构护理所带来的高额费用问题。

第五,鉴于德国的“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我国也可以将医疗保险的参保人都纳入到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中来。在资金来源方面采用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共同承担保险费用,国家承担一定比例的缴费,减轻个人缴费的负担,同时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也可以节省政府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2]沈琴琴.德国的失业问题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M].上海:同济大學出版社.2002:317-319。

[3]戴卫东.德国护理保险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07,1:42-1。

[4]尹豪.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J].人口学刊.2000:2。

[5]谢宝群.德日韩三国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1,10:32-10。

[6]尹成远,田伶,李浩然.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6:2。

[7]计惠民,霍杰.德国护理工作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9。

浅探日本护理保险制度 篇7

一、护理保险审查过程

为了提高护理保险制度的效率性, 日本政府规定, 所有想要利用护理保险制度的的人, 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核过程。下面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整个审定过程, 其中不乏很多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第一, 提交申请。想利用护理保险的人, 必须向其所居住区域的福利部门和护理保险科, 提出需要护理认定的申请。护理保险的利用者必须要现接受要护理认定。第二, 访问调查。由各区福利部门和护理保险科的职员组成护理支援专门人员, 护理支援专门人员在与患者确认日程之后, 到患者家中访问, 调查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本次的调查结果, 进行初次的判定。第三, 出具主治医生意见书。须由患者的主治医生, 根据其身心的状态, 出具意见书。第四, 需通过护理认定审查会的审核。在调查访问的结果和主治医生意见书的基础上, 由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对患者的护理必要性和需护理程度进行二次判定。第五, 依据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的判定, 确定患者要支援·要护理的等级。经过护理认定审查会的审查, 把申请者分为:①不能成为护理保险对象者②需要预防护理者 (根据需要护理等级分为要支援1·2) ③需要护理者 (根据需要护理等级分为要护理1-5) 。具体分类如下:

第六, 经过护理事业提供者和被护理者及其家属, 共同协商, 制作适合个人的护理计划。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审核认定, 最终可以接受护理支援服务。这一审核过程虽然相对复杂, 但是却将需要接受护理保险的被保险者, 按等级分类, 规定了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费用。节省了护理设施资源, 也最大程度的满足了被保险者的需求。

二、护理保险服务的内容

护理保险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 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两大类。居家护理服务是针对居家养老的老人。利用者平时只需要生活在自己的家中, 只是定期到老人护理中心接受护理服务, 或者护理保险服务人员到家中给予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包括访问护理, 访问入浴, 访问康复训练, 白天家庭看护, 福祉用具的出借等多项服务。设施护理服务则是针对愿意到老人护理中心接受服务的老年人, 包括老人保健设施的入所及疗养型病床, 老年痴呆疗养病房等护理设施的住院服务。

除了为被保险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以外, 各市町村还根据各自的财源情况和被保险者的具体需求, 为被保险者提供多种服务。其中包括, 为卧床不起的老人定期提供尿布, 寝具洗涤;为孤寡老人提供送饭服务, 定期的电话访问等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所提供的服务种类是多种多样, 而且结合了各市町村的地域特色, 同时充分考虑到被保险者的个体需求。这也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三、护理保险的财源问题

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的财源是由利用者负担的费用, 保险费和公费三部分组成。其中, 10%的费用是由护理保险服务的利用者来负担的。其余90%的费用是由第一号, 二号保险者的保险费和国家, 市, 和县的公费来共同负担的。具体的财源负担比例如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除去由利用者负担的10%的部分以外, 其余90%的费用, 是由保险费和公费各负担50%, 这样就平衡了国家的公费和社会保险公司的负担比例。否则, 如果国家公费负担过高, 可能造成护理服务市场没有竞争意识, 缺乏活力, 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 如果社会保险部分负担过大的的话, 则可能造成资金不足, 缺乏国家监管的局面。所以,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财源分配比例相对合理, 确保了该制度持续运行的可能性。

综上, 从以上三方面的介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审查过程严格, 将需要护理者按照身体状况不同, 提供相应等级的支援与护理, 这样就合理节省了医疗资源;服务内容种类多样, 充分结合了各市町村的地域特色和被保险者的个人需求;财源负担比例相对合理, 既保证了资金充足和国家监管, 同时又注重保险市场的活力和服务质量, 确保了该制度持续运行的可能性。在这些方面,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是我国借鉴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沈洁, 《日本老人福利制度》,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

[2]藤田桂子, 《中日老年社会保障问题比较》, 《中国工业经济》, 2000年第10期。

[3]史铭, 《日本的老人护养制度》, 《世界博览》, 2002年第1期。

护理制度 篇8

1 护理制度文化的内涵

护理制度文化作为护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把其所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5]。护理制度包括各项管理制度, 也包括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或部分约定俗成的标准及程序, 是护理人员共同的行为规范。即通过护理质量的形成, 把看不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制度[6]。护理制度的管理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手段, 对护理人员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控制作用[7]。

这些规范都是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而建立的, 是护患双方对护理文化的共同要求。除护理人员应遵守的制度外, 护理工作中的制度还包括需要患者遵守的一些制度, 如陪护制度、探视制度等。这些制度需要患者配合, 也是为保证正常护理工作顺利进行而建立起来的, 但是由于护患双方所处的角度不同, 二者对这部分护理制度的认知存在着一定差异, 仅仅从护理人员的角度出发, 很容易忽略患者的需求, 会使护理制度文化的建设偏离患者的需要。

2 护理文化的主体和客体

在哲学中, 主体和客体是人与世界本质关系的普遍概括, 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主体”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指人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实践者, 行为的主动发起者、改造者和控制者;客体是指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 是纳入主体活动的范围、结构, 从而与主体发生现实关系的客观存在。而且, 主体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必须与其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客体同时存在。

在护理制度文化中, 护理人员即为护理制度文化的主体, 其服务的对象即为护理制度文化的客体。主体是不能脱离客体而存在的, 护患双方同为护理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在护理活动中, 尽管护患双方的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维护和促进患者的健康, 但由于二者所处的地位、利益、文化教育、思想修养等不同, 对护理活动及其行为的方式、效果有不同理解, 因此, 对护理制度文化的认识也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对某些护理制度的执行过于严格

如住院患者作息时间、陪护人数、探视时间, 病房物品摆放的规定, 患者穿着统一的病号服等制度上, 护理人员的执行过于严格。当然, 这些制度对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证医院的正常秩序是有利的;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护理制度的要求除了满足自身疾病的治疗, 还要求这种制度文化能满足其心理和社会的需求。由于患者在住院之前的生活习惯、教育程度、性格、宗教信仰等的不同, 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例如:有的患者习惯晚睡, 但是一到医院规定的作息时间护士就令其早早上床, 患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可能会引起他对护士的反感;由于住院, 与家人分离, 有的患者喜欢把全家福的照片摆在床头桌上。这对医疗护理措施的实施并没有过多妨碍, 但目前许多医院严格的规定床头桌上只需放一个暖瓶和杯子, 许多患者不得已只能在护士早上晨间护理时把桌上放的东西先藏起来, 等护士走后再拿出来, 以应付护士的检查。再如:如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制定了严格的探视制度, 这对保障患者享有安静的休养环境和医疗护理工作的有序性是必要的。但有些患者的亲友请假来探望, 几次都没有赶上医院规定的探视时间, 几经交涉都未获批准, 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在当今社会, 工作节奏很快, 大家能抽出一点时间很不容易。何况对某一特定医院来说, 其规定的探视时间并不是家喻户晓的。如果探视的愿望三番五次被拒绝, 那公众对这家医院的印象可能不佳。从患者的角度来说, 亲友的问候和安慰对患者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患者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是护理人员无法满足的。如果亲友的问候和安慰总是被粗暴或善意地阻止在医院的大门之外, 对患者来说, 决不会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甚至对治疗产生负面的影响[8]。

3.2 护理人员对某些护理制度不够重视, 对患者能力过高估计

如患者新入院时是否需要护士陪送, 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检查化验是否需要护士陪检, 患者是否需要提供购餐服务等制度上, 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众所周知, 任何一所综合性医院都有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及住院部, 且不可能集中一处, 即使在同一楼层内, 对一个住院患者来说, 都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 疾病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不适往往已使患者焦躁不安, 如果再拿着一张住院单难以找到地点, 不满情绪油然而生。同样, 患者在住院期间往往会进行各种医技检查, 有的检查可能就在病房进行, 而更多的检查则需到病区外的相关医技科室去进行。此时, 往往会出现找不到相应医技科室在院内的具体位置的情况。尤其是年老体弱或病情稍重者需作检查时, 则需全家动员, 几个家属请假专程陪同。因此多数患者希望在入院及住院期间, 能有护士陪送至病房及陪同检验, 而许多护士认为入院时多有家属陪同, 住院期间患者对医院已经有所了解, 无须护士陪同, 过高地估计了患者的能力。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因输液治疗错过了就餐时间, 而又没有家属在身边, 等到饥肠辘辘赶到餐厅买饭的时候, 只剩残羹冷炙。对此多数护士认为应该为这些患者提供购餐服务,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认为这并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影响, 或者请别人代买, 或者晚吃一会儿, 没有必要提供这种服务。殊不知患者由于患病, 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都非常脆弱, 此时最需要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虽然只是一餐饭, 却可能会令其感到忧郁伤感。

3.3 护理人员对介绍收费制度有所顾忌, 服务不够主动

医疗护理的收费几乎是每一个住院患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虽然目前许多医院都向住院患者提供收费清单, 但是对某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及阅读不方便的患者, 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因为涉及专业名词, 收费清单上的很多项目患者都不能理解, 特别是清单中的许多“其它项目”, 就更令其感到费解。因此患者多希望护士能够主动地介绍这些收费项目, 解除他们的疑惑。而多数护士则认为如果有时间精力或者等患者问及的时候再给予回答即可。因为医疗护理收费是护患之间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多数患者认为收费过高, 对此颇有怨言, 而这个问题非护士所能解决的, 所以只能尽量回避。

4 结语

由此看来, 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制度时, 不仅要考虑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 这一点当然非常重要;但也要考虑到患者的需要。工作中一切要以患者为中心, 但在某些具体工作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尤其近年来,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医疗服务逐渐纳入消费法, 护患冲突在医疗服务中逐渐突出[9]。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已从单纯的治疗疾病, 发展到了预防疾病, 增进健康过程中的人性的尊重和人道的护理。患者决定护理制度文化的建设, 护理制度文化建设的标准要符合患者的需求。患者决定了什么是好的护理制度文化, 什么是护理制度文化中重要的和不重要的, 他们对护理制度文化建设的评判起决定作用。如果护士理念和行为转变跟不上这一形势的变化, 就会加剧护患之间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矛盾。护理制度文化是护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评价和充分重视护患双方在护理制度文化认知上的差异性, 对于指导护理文化的建设,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鑫, 廖春英, 刘巧珍, 等.论护理文化建设与护理人才培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 6 (21) :382-383.

[2]王萍, 杨庆玲.现代化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3) :2-4.

[3]陈丽静.21世纪医院护理文化建设初探[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10 (20) :118-119.

[4]张彩虹, 曹和安.护理文化探讨的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8) :68-70.

[5]贾启艾.护理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3.

[6]孙淑云.重塑护理文化推进整体护理[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0) :59-60.

[7]梁银辉, 何国平, 李映兰.护理文化的内容及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 2004, 4 (3) :44-46.

[8]郭启煜.医院的探视制度不宜过于严格[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 (1) :98.

护理制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纳入本次实验研究,所有患者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纳入本次实验。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组男17例(56.7%),女13例(43.3%),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5.4±8.9)岁;病程1.5~6.5 d,平均病程(3.5±1.0)d;实验组男18例(60.0%),女12例(40.0%),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6.3±9.2)岁;病程2~7 d,平均病程(4±1.0)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给予患者心理辅导、健康指导、饮食指导,严密监护各项生命体征等。

实验组为患者实施分组护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①对病床实施分组分管制度:组间护理小组包括若干护理人员、1名责任护士与1名组长,每位护理人员各自对床位(4~5个)进行分管,负责对所属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其中护理组长还负责对护理工作质量、护理策略的落实情况、护理病历书写情况、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等进行管理。②对各层次的工作职责进行制定:依据分层级管理模式制定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等。③对流动护士工作站进行创建:将护理工作车设定为流动护士站,负责放置相关的护理所需物品,包括听诊器、血压计、输液用品、治疗盘等。④转换服务模式:将被动服务转变为床边主动服务,由责任护士对病房进行巡视,以此减少红灯呼叫次数,并对护理文书进行书写,并于对患者病情进行随时观察。⑤责任到人: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疾病进行治疗与护理,如口腔面部清洁、洗头擦浴、饮食护理等,另外,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告知患者合理的饮食方案,保持心情愉悦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合格情况、急救药品完好情况、护理文书合格情况等)。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文书合格率、急救药品完好率及基础护理合格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常规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了更高的需求,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需转换新的护理思路。本院护理服务模式主要以患者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尽量满足患者所需。我国目前临床护理工作尚且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仍然存在较多的护患纠纷事件,特别是对于消化内科而言,需承担较大的护理风险,该科室的疾病种类较为繁多,包括食管、肝、胆、胃、胰腺、大肠、小肠[2,3,4]等疾病,临床操作较为复杂精细,因此,临床工作者对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十分关注,并期望能够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减少护患纠纷事件,提高护理满意度等。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给予分组护理制度,该项护理模式规定了每位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任务,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全身心对自己所管辖的患者进行负责,做到责任到人;同时还注重组间与组内之间的团结合作,使得护理方案具有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在对每位护理人员分配好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够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减少由于轮换护理人员的事件造成权责不明的现象,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感与职业责任感[5];另外,通过对患者的护理人员进行监督与落实,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为患者主动服务的意识,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时间,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减少护患纠纷事件,使得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等[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文书合格率、急救药品完好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实施分组护理制度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荐采纳。

参考文献

[1]王琰,刘雯.分组护理制度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662-663.

[2]袁利娜,温揽月,王亚楠,等.分组护理制度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743.

[3]王丹.试论消化内科护理中分组护理制度的应用.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540-4541.

[4]樊慧丽.消化内科胃溃疡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医学信息,2013,26(30):308.

[5]杜晓霞.优质护理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359-360.

护理制度 篇10

1 唱票式护理具体做法

1.1

组织全院护士分析讨论临床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析了解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 以及各文化背景下不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和要求 (包括服务态度、服务礼仪、沟通内容等) 。

1.2 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培训

(包括理论学习和情景模拟训练) 加强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通过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教育, 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使全体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从而自觉执行“唱票式”护理服务制度。

1.3 护士礼仪、服务态度培训

在护理工作中, 常因为语言不当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 对“唱票式”护理服务制度中涉及的服务礼仪和规范, 护理部分批分次开设礼仪规范培训班, 保证全员参加培训。并制定了各种岗位的规范语言, 收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1]。

1.4 加强监督检查

护士长 (每周) 及质控组成员 (每月) 不定期督促检查实施情况, 在服务质量调查表中增加“护士在操作前是否向您问好并做自我介绍”“护士是否向您交待过您所用的主要药物及注意事项”、“护士做完治疗后是否能常到病房巡视”、“护士是否深入病房了解您的需求”等, 每月将检查情况全院通报, 并与奖惩挂钩。

2 体会

2.1 规范了护士的行为, 确保了护理安全

护士是临床工作各项具体操作的实施者, 唱票式护理制度的实施, 规范了护士的行为, 使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按一个标准的模式去遵循, 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自律性。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安全是最大的节约, 护理安全始终贯穿在护理工作中, 而三查七对制度就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法宝, 唱票式护理制度的实施再一次对患者使用的药物和进行的操作核对了一遍, 确保了护理安全。

2.2 提升了护士工作能力、细化了服务措施

护理服务质量不是单纯的要求护士面带微笑、说话和气, 还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患者的服务内容, 也不再是单纯做到“三短、六洁”, 而是对住院患者的全过程提供优质服务, 满足生理、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护患沟通、健康教育成为护士工作的重要内容, 唱票式护理服务制度为护士工作起了导向作用, 使服务措施更加细化, 在做每一项治疗、护理操作检查前, 护士能主动给患者讲清治疗的目的、药物的作用, 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治疗、检查、护理过程, 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有思想准备, 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达到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的目的。

2.3 促进了护患沟通, 体现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唱票式护理制度实施, 拉近了护士和患者之间的距离, 淡淡的微笑和发自内心的问好, 让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让患者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和尊重, 进一步促进了护患沟通, 为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 随着对“患者知情权”认识的深化, 该原则已普遍适用于临床各领域, 成为医疗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护理工作自身的特点, 护士在患者知情同意权实现过程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临床护理工作者应从生命伦理学的高度, 提高对知情同意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 从而在患者知情同意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唱票式护理制度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尊重。例如, 护士在为患者做各种注射治疗前, 告知患者注射的目的、方法、作用、疼痛程度、应用药物的名称、药物的作用、药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在每次每项操作前均要向患者充分说明有关事项, 以帮助其了解治疗过程, 克服恐惧感和心理障碍, 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彰显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 展示了现代护士文明服务的风采,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为给患者美的感受及高度的信赖, 首先做到仪表整洁, 举止文雅、端庄, 语言温顺, 态度和蔼诚恳, 各项技术操作熟练, 工作认真负责, 维护患者的尊严, 以礼待人。如给患者作治疗时, 先要向患者问好, 并做自我介绍;对积极配合完成治疗护理任务的患者应表示感谢。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采用商量的口吻, 而不是采取命令式语言, 建立最佳的护患关系, 能提高治疗效果, 其中也折射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3]。在以前没有实施“制度”时, 满意度调查一般都在90%左右, 现在我院的医疗服务部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中, 满意度都在99%以上, 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它能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真诚细致的服务。

医院文化的改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唱票式护理制度的落实体现了我院“真诚奉献, 厚德载物”的精神, 又能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文明服务, 满足了患者的服务需求, 为创建和谐医院打下了基础。同时, 出色的工作, 优质的服务, 既让患者满意, 又能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使护理人员很直观地感觉到了做好本职工作的成就感, 增强了职业认同感。总之, 唱票式护理制度的实施要灵活运用, 善于掌握患者的个性心理, 实施的时候要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修养, 有针对性的实施, 这样才能达到实施的目的。

摘要:分析唱票式护理制度对提升护理质量的作用及效果。实施唱票式护理制度可减少护理差错, 改善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唱票式护理,护理质量,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35.

[2]于秋玲.法制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2 (8) :548.

护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实施;专人监管制度;危重病人;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6-01

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我院在最近两年实施了危重患者专人监管制度,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护理满意度[1]。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分别进行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每组各50例。男60例,女40例。护理组,年龄2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22±10.80)岁。对照组,年龄2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63±10.90)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就是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实施一对一的护理服务[2]。

第一,弹性排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工作计划表对自己工作时间需要负责的危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了解和护理监督,对患者的病情做好记录,同时在记录中要规范自己的书写,这样便于其他护理人员能够在交接过程中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在护理期间,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的采取救护措施,同时在第一时间通知临床医师做好护理工作[3]。

第二,明确职责[4],护理人员在确定了自己所负责的患者后,就需要对患者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开展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患者的监督和管理操作,明确自己的责任,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第三,尽可能的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最容易出现漏洞的地方就是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对患者的病情信息掌握不当,从而对护理操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护理人员交接班过程中,前一任负责的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情诊断记录等对下一任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同时对患者的用药量、不良反应、精神状况等需要进行很好的记录和告知[5],这样能够保证下一任护理人员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危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疾病,配合医护工作开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护理服务工作中,对危重患者开展辅助检查,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后,需要及时的汇报给临床医师,降低危重患者的危险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和护理满意度。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对比

护理组的健康教育、急救管理、病房管理、護理书写记录和医院感染的护理质量结果分别是92.00%、92.00%、96.00%、96.00%和94.00%,和对照组的护理质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所示:

3.讨论

危重患者是属于我院的重症监护区域,该区域的抢救设备是比较齐全,通常情况下,危重患者的病情是非常严重的,同时患者的病情是变化多段且负责的,因此对于这类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就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那么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就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护理纠纷事件,同时一旦护理不当,很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开展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关键。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分别进行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结果发现护理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了实施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对于提高危重的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我院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极大的提高危重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小容,罗捷,廖花平,刘翠兰.危重病人护理质量专人监控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6,09:12-14.

[2]戴晓珍,张立荣.护理管理干预对危重病人护理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3:157-159.

[3]曲云云.危重病人实行定人监管对ICU护理管理效果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9:305-306.

[4]吴益芬,郑艳萍.ICU实施危重病人抢救护理讨论制度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01:44-45.

护理制度 篇12

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22名, 床位51张, 分成3个护理小组, 选出3名护理小组长。小组长均为主管护师, 护理专业本科毕业, 工作经验10年以上, 除去护士长及办公室护士, 每个小组长各带5~6名护理人员。每组成员按能级分配, 即主管护师、护师、护士以及助理护士。护理人员文化层次均为专科以上水平。

2 方法

2.1 建立三级查房制度

我院建立了《护理三级查房制度》及《护理三级查房质量评分标准》。护理查房, 是上一级护理人员指导检查下一级护理人员, 并实施能级管理的措施[2]。《护理三级查房制度》要求护士长每月护理查房一次, 护理小组长每月至少查房一次, 护理部负责监管及考核, 编制护士长、护理小组长查房本册, 规范相关流程, 对查房的对象、时间、要求、形式与方法、内容及查房记录的书写格式等项目进行规范[3]。

2.2 培训及学习

定期聘请上级医院护理专家来院讲课, 派护士长外出学习, 每月各科护士长轮流实地查房一次, 并利用“相约星期五”的学习时间开展大型的多媒体讲课活动, 对查房的步骤、时机、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阐述, 各护理小组长要求参加实地查房及讨论, 使护理查房更趋专业化。

2.3 查房流程

2.3.1 查房前小组长准备

在查房前24~72小时内确定查房对象, 通知护士长及组员, 明确查房目的。查房应以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和实用性为出发点, 选择护士业务及理论知识的弱项组织查房。小组长查房前有目的地去病房询问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需要、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并挖掘潜在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2.3.2 查房程序

查房程序统一。邀请护士长参加, 全部护理人员按顺序要求到患者床前, 说明查房目的, 责任护士汇报病例、查体、询问患者情况, 评价责任护士工作。在查体过程中, 小组长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阳性体征;查看病历 (护理记录) 与实际查体结果是否相符;判断目前存在的高危因素。通过询问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程度、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护理查体结束后, 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这时根据情况回护士站或继续查房。结合责任护士所提护理问题, 小组长有导向地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讨论, 必要时讲解或提问。提出目前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及下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 并根据疾病或并发症的转归和现存的护理危险因素预测潜在的护理问题。小组长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多沟通, 以关注患者健康、解决患者所需为主线, 护士长负责监管查房的质量, 对查房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评, 指导小组长及责任护士的护理工作。

2.3.3 查房总结

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下级护士更好地护理患者, 提高护理质量和业务技能为基本目的, 对患者的治疗护理需要及现存的问题、解决的措施、所查病种的前沿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小组长的总结针对的不仅是组员, 也包括患者及其家属, 让他们了解疾病的护理及难点,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预后和最新的治疗知识, 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足够的重视, 进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增强和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3 效果

3.1 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满意度是患者对护士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是当前医疗行业一个重要的考核管理指标。对查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进行床旁互动, 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与重视, 改善了护患关系, 减少了护患矛盾, 大大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3.2 促进护理人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更新, 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4]

对知识的掌握和更新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是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的根本措施。只有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热情, 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护理查房过程中, 对讨论时见解独到者予以口头表扬及物质奖励, 提高其积极性及荣誉感。每个小组查房时, 护理人员都去观摩, 找毛病、选亮点,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知识共享, 有效地进行护理经验交流, 提高护理专业技能。

3.3 提高护理小组长的综合能力, 加速人才队伍培养

护理小组长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人才梯队培养中的一个必然的过程。护理小组长和患者接触多, 对自己分管区的患者病情更了解, 知晓特殊患者护理的难点, 又较一般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高, 患者家属有什么事情更愿意与其沟通。小组长护理查房制度的实施不仅对新护士的考核及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提高了护理小组长的辩证分析能力, 提升了查房的护理内涵, 给小组长提供了一个实施管理、开展业务等的平台, 为人才梯队的培养起到了引领导航的作用。

4 总结

小组长护理查房制度是现行护理模式下一种必然的管理模式, 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是护理训练的长效机制。传统护理查房多注重疾病而忽视了患者, 通过实施小组长护理查房制度, 我们加强了与家属的沟通, 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了重视。通过知识的更新和掌握, 在查房中不断提升专科护理内涵和质量,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在查房中, 小组长要面对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 发挥着组织、教育、咨询及治疗的作用, 这不仅培养了小组长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 还巩固了小组长的地位, 为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小组长护理查房制度的实施明显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是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蒋海兰, 刘冰, 曹敏, 等.护理查房实施医护患一体化模式的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5) :348-349.

[2]郭小红, 郭巧英, 何池生.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三级护理查房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3) :49-50.

[3]叶雪雯, 张艳红, 黄蓓蓓.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在专科护理小组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5) :84-85.

上一篇:标准内化下一篇:园林施工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