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处理法

2024-08-24

病症处理法(通用12篇)

病症处理法 篇1

原位处理法是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的热点,不但处理费用相对节省,而且还可减少地表处理设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a)加药法。通过井群系统向受污染水体灌注化学药剂,如灌注中和剂以中和酸性或碱性渗滤液,添加氧化剂降解有机物或使无机化合物形成沉淀等;b)土壤改性法。利用土壤中的粘土层,通过注射井在原位注入表面活性剂及有机改性物质,使土壤中的粘土转变为有机粘土。经改性后形成的有机粘土能有效地吸附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c)冲洗法。对于有机烃类污染,可用空气冲洗,即将空气注入到受污染区域底部,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污染物中的挥发性组分会随空气一起溢出,再用集气系统将气体进行收集处理;也可采用蒸汽冲洗,蒸汽不仅可以使挥发性组分溢出,还可以使有机物热解;另外,用酒精冲洗亦可。理论上,只要整个受污染区域都被冲洗过,则所有的烃类污染物都会被去除;d)射频放电加热法。通入电流使污染物降解。原位物化法在运用时需要注意的是堵塞问题,尤其是当地下水中存在重金属时,物化反应易生成沉淀,从而堵塞含水层,影响处理过程的进行。

摘要:<正>原位处理法是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的热点,不但处理费用相对节省,而且还可减少地表处理设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a)加药法。通过井群系统向受污染水体灌注化学药剂,如灌注中和剂以中和酸性或碱性渗滤液,添加氧化剂降解有机物或使无机化合物形成沉淀等;b)土壤改性法。利用土壤中的

病症处理法 篇2

微波辐照法处理氨氮废水

采用微渡辐照法处理氨氮废水,文章探讨了生石灰用量、微渡辐照时间和敏化剂的加入对NH3-N去除率的影响,并做了水浴加热与微波辐照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对于NH3-N初始浓度为1 350 mg/L的废水,生石灰用量为8 g/L废水,以C做敏化剂,用量为6 g/L废水,微波辐照3 min,NH3- N去除率可达到87.5%,水去除率不超过8.5%.

作 者:李熠 田学达 欧阳国强 牛李娜 陈华荣 LI Yi TIAN Xue-da OUYANG Guo-qiang NIU Li-na CHEN Hua-rong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英文刊名: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年,卷(期):200827(2)分类号:X703关键词:微波辐照 氨氮废水 敏化剂

泥炭吸附法处理含铁废水 篇3

【关键词】 泥炭 浓度 PH值 温度 铁离子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1. 前言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淡水资源的减少,净化工农业废水,避免环境污染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处理工农业污水的方法非常多,其中吸附法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现在所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分子筛等)都很贵,不能广泛的使用。因此,寻找廉价的、来源广泛的吸附剂具有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低热媒(泥炭、褐煤、风化煤)具有较发达的微孔和较大的内表面,并且还含有很多活性集团,在我国蕴藏丰富。用其处理工农业废水具有原料易得、价格低廉等优点。在国外有用褐煤处理含重金属离子污水研究的报道,在国内亦有用煤处理含有极性或非极性有机化合物以及油类污水的报道,但是用泥炭处理含铁废水(酸洗电镀、铁系颜料等工业中常排放的废水)的报道很少,鉴于这种情况下,笔者进行了用泥炭处理含铁工业废水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实验部分

2.1实验仪器和药品

精密PH试纸,台秤(上海天平仪器厂生产),烧杯,玻璃棒,量筒,漏斗,滤纸,移液管(10毫升),容量瓶(100、500毫升),721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酸式滴定管,电热恒温水浴锅等。

泥炭(陕南勉县),去离子水,重铬酸钾分析纯(0.1mol/L),氯酸分析纯(0.001mol/L),基水杨酸分析纯(0.001mol/L),氯化汞分析純(50g/L),氯化锡分析纯(50g/L),二苯磺酸钠分析纯。

2.2炭吸附铁离子的机理

2.2.1铁离子的特性

Fe3+在水溶液中以[Fe(H2O)6]3+的形式存在。

2.2.2泥炭的性质

2.3铁水样和吸附剂的来源

2.3.1 铁水样的来源:由三氯化铁分析纯溶于水配制而成

2.3.2 吸附剂来源:本次试验选用了陕南勉县泥炭

2.4分析方法

2.4.1自配含铁水样的分析:铁含量用重铬酸钾滴定法

2.4.2吸附后的含铁水样的分析

除泥炭用滤法,含铁量用721分光光度计法,PH值用精 密PH试纸测定。

3. 静态吸附法实验

3.1试验方法

3.2静态吸附的影响因素

3.2.1 溶液的初始浓度

3.2.2 PH值

3.2.3 温度

4. 结论

在酸洗电镀、铁系颜料生产等工业排放的含铁废水的污染主要生成铁氧细菌,严重的污染环境。过去的处理方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而用泥炭处理含铁废水有两个优点:其一在强酸作用下,可以解离出铁离子,使泥炭再生利用;其二,吸附后的残渣作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作物抗逆性能,对无机养分起一定的增效作用。

本次用陕南勉县泥炭处理含铁废水的实验证明,泥炭吸附铁离子受初始浓度,溶液的PH值,以及温度的影响明显。浓度较低,PH值越高,温度越高时除铁率越高。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总体效果很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尤隆波,郭树才.利用褐煤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工业水处理.1985(2):26-28

何云华,陈丽华,唐志华.陕南泥炭性能的初步测定.汉中师范学院.1985 .13(1):40-42

强夯法处理桥头地基 篇4

1 桥头跳车的危害

桥头跳车是桥梁工程施工常见病害之一, 涵义指桥梁构造物两侧与路堤填土衔接处产生较大差异的沉降和刚度差异, 使得路面上出现显著的坡度变化和刚度变化, 致使台背与构造物连接处的路面出现台阶, 从而导致行车颠簸、跳跃, 严重者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

桥头跳车对路桥质量、路桥路面行车安全有一定危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降低路面行车速度。

如果路桥桥头处理不当, 导致跳车现象发生, 首当其冲的是路面车速。路桥行车中, 当车辆行至桥头, 突遇陡坎, 车辆会随着路面起伏发生跳动, 这时候为了确保车行安全, 司机会采取减速或刹车手法, 及时停车。这虽然能保证行车安全, 但总会降低路面的使用功能, 甚至使道路工程失去运输作用。

1.2 易引发行车安全事故。

桥头跳车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原因在于车辆行至桥头陡坎会发生颠簸, 如果颠簸程度过大, 乘客和司机都会产生心理恐慌, 尤其是司机, 一旦其心理遭受影响, 驾驶行为就有可能发生异常, 最终导致行车安全事故, 危害乘客和司机的生命安全。

1.3 降低伸缩缝和车辆的使用寿命。

桥头跳车现象一方面会降低桥梁工程本身质量, 另一方面会影响桥面行车安全。在桥梁工程质量方面, 受影响程度最严重的是桥梁施工缝, 原因为, 车辆受陡坎发生的颠簸会对桥梁桥面或道路路面产生冲击, 进而加快桥梁搭板、支座和桥梁伸缩缝的损坏速度;在行车安全方面, 跳车会损害车辆性能, 若颠簸程度过大, 车辆内部构件可能会因此遭受磨损, 从而缩短车辆及车辆构件的使用寿命。

2 桥头地基处理中的强夯法原理

桥头跳车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桥头地基处理不当, 想要避免跳车, 最佳方法是从施工工艺入手, 按照有关技术规范, 做好桥头地基处理, 保证桥头地基施工质量。强夯法作为一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 将其应用于桥头地基处理中可有效提高地基施工质量, 确保地基结构稳固, 防止桥头跳车现象发生。为此, 在现代桥梁工程施工中, 桥头地基处理多采用的强夯法。

2.1 强夯法原理。

强夯法一般采用100-400k N的重锤, 从6-40m的高处自由落下, 对地基土施加强大的冲击能, 在地基中形成冲击波和动应力, 将地基土压密、振实, 以加固地基土, 达到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其压缩性的目的。对地基的强夯处治, 一方面是对地基产生压实和挤密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强夯对地表下一定深度土层施加动力荷载, 达到破坏土体结构强度、结构性大孔隙的作用。

2.2 强夯法的作用。

之所以要在桥头地基处理中使用强夯法, 原因在强夯法具有提高桥头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概率、简化施工工艺、缩短地基施工时间等特点, 能有效确保桥头地基处理质量, 稳固地基结构, 避免桥梁工程桥头跳车现象。

3 强夯法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

3.1 施工工艺。

强夯法应用于桥头地基处理中, 可采用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步骤为: (1) 清理施工现场, 保持施工现场的干净和平整; (2) 计算、标记出第一遍夯点的位置, 同时做好施工现场高程测量,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好施工组织安排; (3) 选择型号、规格合适的起重机, 并将其设配置到夯点位置, 夯锤要正好与夯点对应; (4) 夯实前做好夯锤高程测量, 保证起重机与夯锤的质量; (5)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 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 放下吊钩, 测量锤顶高程, 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 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 重复步骤5, 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 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 重复步骤3-6, 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 用推土机将夯坑修平, 并测量场地高程; (9)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 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 最后用低能量满夯, 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 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3.2 施工要求和检测。

(1) 开夯前应检查夯锤重和落距, 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 在每遍夯击前, 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 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 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 (4) 一遍夯击完成后, 应检测夯坑深度、夯点间距和处治宽度。检查强夯施工记录, 基础内每个夯点的累计夯沉量, 不得小于试夯时各夯点平均夯沉量的95%, 合格后方可填平; (5) 满夯后, 对场地进行平整和压实, 应达到规范要求的各项指标, 并测量高程, 填写地面标高变化; (6) 满夯结束7d后, 在每500-1000m2面积内任选一处, 应从夯击终止时的夯面起, 每隔50-100cm取土样测定土的干密度、力学及物理等指标。

3.3 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桥头地基强夯处理质量, 要求在实际施工中做好以下几项质量控制措施, 以免出现施工质量问题, 影响地基强夯施工进度。 (1) 桥头地基处理时, 地基处理范围要大过地基基础的平面尺寸, 或者说地基强夯范围要超出地基基础面积, 每条边超出宽度控制在3米及以上; (2) 试夯过后才能正式夯实地基, 且同一强夯施工场地的土壤性质要相同, 地基填筑土要保证为同一种。试夯位置不定, 可以选择多个位置试夯, 也可选择是在同一位置试夯; (3) 试夯结束后要对试夯土壤性质进行检测, 从夯面选取土壤试样, 每间隔50cm选取一份土壤, 然后对其进行室内试验, 测量出土壤的干密度、压缩系数, 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 (4) 试夯同样要注意质量管理, 要确保试夯工艺与设计规范相符, 若不符合, 要及时做出调整, 或者更改试夯方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桥头跳车现象是否产生取决于桥头地基处理是否得当, 为了保证桥头地基处理质量, 桥梁工程施工建议采用强夯法对桥头地基进行处理, 利用强夯技术来保证桥头地基处理质量, 缩短地基处理时间, 防治跳车产生。在本篇文章中, 笔者着重论述了强夯法的原理和施工方法, 并探讨了桥头地基强夯施工注意事项, 得出一系列结论, 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静波.强夯法在滏阳河桥头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9 (9) .

[2]屈功成, 尹胜利.强夯法在桥头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5) .

处理涉法上访问题汇报 篇5

各位领导: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光临某地检查指导我0处理涉法上访问题的工作情况。市委zd委、市处理涉法涉诉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各位领导一年来对我0的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0一年来处理涉法上访问题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以来,尤其是全市集中处理涉法上访案件以来,某地按照市委zd委和市委集中处理涉法涉诉问题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以解决问题,平息矛盾为重心,采取领导包案、全天候接待、重点调查督办、各部门联合作战等各项措施,超常工作,全力处理涉法上访案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目前为止,全0zd系统排查出的×起案件现已完结×起,并对29名干警追究了相应的责任。具体工作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集中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以说,涉法上访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既有干警的因素,又有当事人的因素,同时还有历史形成,处理起来,难度较大。近年来,我0zd各部门通过经常性的信访接待和专项治理,卓有成效的解决了一大批沉积多年的涉法上访老户的问题,为群众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有力的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控制、化解和消除了大量不

?又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列为当前zd工作的重中之重,0委、0政府、zd委及zd各部门采取上下齐动、全员参战,把集中处理好涉法上访问题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具体体现、发展和稳定大局的迫切需要和检验全0zd队伍素质、办案质量高度去工作。由于上下认识一致,措施得当,一大批老大难案件得到妥善解决。如某某因执行回转房屋的问题多次去省市上访,由于其情绪激烈,只要房子,因此法院多次工作仍无进展。集中处理设法案件开始后,0法院将此案列为一号案件,进行攻坚克难,0委书记又亲包此案。经过多次工作,使某某态度有所回转。同时0法院又采取超常规措施,终于使被执行单位高价将执行标的物买回,交付某某使用,最终使该人满意,停诉息访。9月份,我们又聘请0人大、政协等有关领导参加,重点复查了日常掌握的×起曾经来访过案件卷宗并抽查了公检法近200件卷宗,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落实,巩固了成果,同时又有效的增强了zd干警公正执法、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进最大努力减少新的涉法上访问题发生。

二、强化领导责任,层层落实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的各项措施

按照全市集中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电话会议的精神和市委zd委的要求,我0于2月底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就此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按照要求,我们结合当前某地撤县建0的实际,从维护稳定的根本需要出发,制定下发了工作方案,决定从3月1日在全0开展集中开展处理涉法上访案件。成立了由0委副书记、0委常委副0长、0委常委zd委书记为正副组长,zd委两名副书记、zd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了由zd委主管副书记为主任的办公室,在公检法抽调三人会同zd委执法检查科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协调、全天候接待上访群众,督办和指导涉法上访案件的处理。0委常委会先后三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0委书记傅丰志、0长经常过问此项工作。主管书记、副0长和zd委书记先后11次听取zd各部门汇报。为强化领导,0委、0政府领导分级负责,逐人包案。0委书记、0长刘世勋等正局级领导对6起市定重点案件亲自包案,面见上访人,面对面的谈话,与办案单位一同研究解决办法,使这六起依法得到解决;0委副书记、0委常委常务副0长、zd委书记zd各部门领导对0内自定重点案件逐人包案,并对重点案件逐案签订了责任状,直接将责任落实到各部门一把手。0委副书记、zd委书记亲自组织公、检、法、司业务骨干多次深入到基层第一线等地以听证会的形式面见上访人,实行现场办公,直接解答上访人的异议,变群众上访为直接面向群众的下访,是上访群众不出门就解决问题,效果非常明显。同时zd委成立重点案件督导调查组,对新发生的涉法上访案件进行重点督促调查,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进最大努力防止老的消化掉,新的又发生局面。从而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及时掌握和督办工作的进展,我们根据各阶段工作的不同,分阶段进行具体部署,并专门深入到公检法和各涉案单位复核、督处指导工作。为确保全国两会期间不出现进京上访事件和各涉法案件尽早妥善解决,公检法主要领导亲自参战,主管领导亲历亲为,使此项工作扎实推进。法院主管院长、检察院主管检察长、公安局主管纪检书记率先垂范,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在两会期间放弃休息日,严密部控和研究解决的办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0法院先后多次派人进京值班接访;0公安局领导班子,全力做好遗留案件的处理,工作出色,得到市委书记的肯定,并对公安分局新班子给予表扬。由于责任到位,落实到位,我0被市列为重点的×起案件在我0全部办结。0内自摸排查的×起案件办结率已达×以上。

三、结合实际,依法办理,确保案件查处质量

0委书记等领导在我0涉法信访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求,集中处理涉法信访案件排查处理中要实行“四定”,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方案、定期限,使每一个涉法信访案件都有明确的责任领导和具体的责任人,都有解决的方案和具体办法,都有解决的时间表,决不能简单移交、推诿敷衍,更不能简单从事、激化矛盾。要通过集中处理,使尚未处理的涉法信访案件全部得到妥善解决,使上访群众息诉停访,使无理取闹行为全部得到处理和制止。真正要做到“四不放过”,即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错误不纠正不放过、上访不停止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使合法的诉求依法解决,办错的案件依法纠正,无理取闹的依法受到打击。

明确责任,案件承包到人。

我0被市列为重点的×起案件及自行排查出的多为积案时间较长、难度较大的案件。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严格的责任制,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为此,对排查出的案件,当事人所在的zd部门及承办单位,明确包案的领导和具体承办人,主要领导亲自包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责任依法处理。如某镇村民执行欠款案件已达多年年之久,且被执行单位债务较大,无偿还能力,因此案而扣押物又在承包合同期内,一时无法拍卖,因此曾一度终止执行,致使多次上访。此案确定为领导包案后,0法院包案工作组会同包案领导多次工作,并查找可供执行标的款物,0法院主管院长和办案人员多次到其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配合法院工作,最终依法执行,使张文对此满意。

认真分析案情,制定处理策略和办法。

市检察院交办案件曾在省、市里多次上访。市交办异地办案后,0检察院会同包案领导多次与其交谈,征求意见,并就其提供的线索逐一认真核实、认定,及时与其联系沟通,达成一直意见,使其对某地检察院工作极为满意。

(四)严格法纪、政纪,严肃追究责任

按照《关于强化集中处理上访案件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精神,我0对日常工作和处理涉法上访案件发现的问题认真实施责任追究,依次教育干警严格执法。0法院对×起有理访案件的×名办案人给予了警告、通报批评和调离工作岗位的处罚;0公安分局先后对×名干警分别给予记大过、严重警告和通报批评处罚。

(五)依法惩戒违法上访,有效维护信访秩序。

为有力维护社会稳定,整治信访秩序,保障机关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今年以来,我0在下大气力解决涉法上访案件的同时,加大了依法治访的力度,使信访渠道井然有序。公安分局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纸这一有力条件,加大了《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维护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秩序的通告》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同时,公检法相互配合,公开对组织串联、煽动闹事、制造事端、扰乱信访秩序的上访人员,依法予以严肃处理。其中对以上访为由制造恐怖言论、组织策划上访、造成严重影响的×人分别判为有期徒刑,对2名采取过激行为、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的上访者予以治安拘留处罚,有力的依法惩处违法上访行为。

水处理构筑物沉井法施工质量控制 篇6

关键词:下沉控制 监测 纠偏 封底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市政水务工程项目中,多采用沉井法施工,该文就粉砂饱水地层沉井下沉封底质量控制作一简要论述。

1 技术准备

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施工方案须经监理审查施工工艺和及复核计算(沉井地基处理计算、模板安装、下沉计算、封底、安全水位计算)结果。做好放线定位以便进行下沉和变形观测。

2 下沉准备

①下沉前应将沉井附近地面堆载清除干净,以免造成沉井一侧土压力过大,造成沉井发生位移和倾斜。②沉井刃脚在下沉前应全部凿毛,以免影响水下砼的堵水效果。③井外壁做下沉高程控制点,并标注高程,作为下沉过程高程控制。在沉井内壁上弹出垂直轴墨线。在临近构筑物或附近地面设置沉降观测点,在沉井下沉过程中同时观测。④潜水员水下作业前应充分作好准备工作,以便能及时对下沉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⑤垫层拆除:垫层的拆除应在刃脚砼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井身砼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拆除应对称同步进行,并要加强观测,发现沉井倾斜及时纠正。

3 井筒下沉控制要点

井筒下沉采用不排水下沉挖土,最初利用高压水枪射出的高压水泥冲刷土层,然后采用吸泥砂泵,借助水力冲刷将泥砂吸出井外,沉淀处理。冲土顺序为先中央后四周,并沿刃脚留出土台,最后对称分层冲挖,尽量保持沉井受力均匀,不得冲空刃脚面下的土层。后期施工时,使高压水枪冲入井底,所造成的泥浆量和渗入的水量与水力吸砂泵吸入的泥浆量保持平衡。吸泥砂泵配套安装潜污泵,并24 h连续作业,以保证下沉平稳,避免停滞给再次下沉造成困难,下沉过程中可辅以抓斗取土。

下沉允许偏差:高度±50 mm,轴线位置水平差:位移值/深度不超过1%。

①沉井下沉位置的正确与否,初始阶段的下沉质量尤为重要,要特别注意保持其平面位置与垂直度的正确,以免继续下沉时不易调整。方法是在初始阶段每次取土时的取土高度控制在0.2 m左右,当沉井下沉3 m左右时进入正常下沉阶段。②下沉施工中必须执行“定位正确、先中后边、对称钻吸、深度均衡”的原则,施工中按“沉多钻少”的规律实施。③下沉正确掌握井内水位和锅底土面的标高,井内水位控制在井外地下水位标高以上0.8~1.0 m,低于地下水位可能导致井底涌砂及井外地面坍陷。④采用测量技术控制井底面的下沉标高,并做好一切防超沉的措施。由于沉井所在位置的土质较差,当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以上4.0 m时,要将沉井暂停下沉24 h左右,观察并记录沉井自由下沉量,以确定沉井停止取土下沉的高度。⑤当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以上2.0 m时,应适当减慢下沉速度,每天不大于0.5 m。锅底开挖深度应减少,刃脚下掏土应慎重,防止突沉和超沉事故发生。⑥沉井下沉到位后,潜水员到水下修整沉井锅底,然后在锅底表面及刃脚下铺设块石40 cm,以此增加沉井自由下沉时的阻力和防止浇筑水下砼时扰动锅底

土体。

4 测量控制

4.1 平面位置控制方法(全站仪检查)

将全站仪架设在井外部地面的中心控制点上检查设在沉井顶部的中心控制线,用以测量沉井扭转和垂直度偏差。

4.2 高程控制方法(水准仪检查)

沉井下沉前,用钢尺实测各标高控制点的井壁高度,计算该点位的设计高程,下沉中用S3水准仪检查各点的实际高程,计算出下沉高度和倾斜度。

4.3 垂直度控制方法(垂球法检查)

沉井下沉前,在沉井内壁上弹出垂直轴墨线(以模板控制线分割),上端挂线坠,下端安装标板。

4.4 沉降观测与控制

挖土中以垂直度观测为主,通过控制单向井壁垂直度和对称轴两侧井壁垂直度之差(不大于30 mm)来保证沉井的平面位置和刃脚高差(即保证沉井均匀下沉)。沉井下沉中加强平面位置、垂直度和高程(沉降值)的观测,每班与班中及每次下沉后检查,接近设计高程时应加强观测,每2 h测量一次,以防超沉,设专人进行观测并做好记录,如有倾斜、位移、扭转,及时纠正,使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4.5 锅底形成观测

沉井下沉到位后,形成锅底时应用测绳对锅底的标高进行全面复测,直至满足设计要求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4.6 地面沉降观测和出土量统计

虽然临近构筑物距离都在2倍下沉深度之外,仍在井筒下沉过程中,对设在井筒四周的观测点同时进行沉降观测,以观察对四周的影响,同时每日根据下沉深度计算出的理论出土量和实际出土量进行对比,如实际出土量过大则表明井外有大量土体涌入,则应加强沉降观测,并提高井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5 沉井下沉速度控制

每2 h一次测量一次,严格控制下沉速度,设专人进行观测并做好记录。在下沉距底面标高2.0 m以上时,每天下沉不得超过

1.0 m,在下沉距底面标高2.0 m开始,每天下沉不得超过0.5 m。下沉到位后井字梁底土不得掏空,同时因考虑到上部荷载作用,应预留5 cm不下沉。

6 下沉异常情况处理措施

6.1 沉井下沉倾斜预防措施

①沉井在第一次下沉前拆除垫层时,先井字梁后刃脚,应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进行,并且及时用砂填夯实。②加强沉井过程中的观测和资料分析,对沉井下沉全过程进行监控,发现倾斜及时纠正。③取土应从中间向四周扩展,并且均匀挖土,控制井内土面高差,同时避免刃脚下掏空过多。

6.2 纠偏

对于沉井四周土质软硬不均及挖土不当引起的沉井倾斜纠偏方法有挖土纠偏、射水纠偏、局部增加荷载纠偏等方法。

6.3 沉井下沉过快和突沉预防措施

①在沉井外壁夯填碎石,加大摩擦力。②控制挖土,锅底不能挖太深,刃脚下不得掏空。③当下沉接近设计标高时,可采取压密注浆的方法,使其刃脚附近土层密实来阻止沉井下沉过快。④注意沉井内外水位的变化,若沉井内水位低于井外水位时易形成流砂,因而要及时进行补水,使其井内水位始终高于井外水位0.8 m。

6.4 阻力过大

若下沉速度过慢,可在外壁均匀对称采用高压水枪进行冲刷,或在池壁顶部采用型钢堆载。

7 沉井封底

沉井下沉到距设计高程0.2 m时停止井内挖土和抽水,让其靠自重下沉到设计高程或接近设计高程,再经2~3 d下沉稳定,或经观测在24 h内累计下沉量不大于10 mm时,采用水下混凝土进行封底,坍落度应控制在180~

220 mm。采用的导管应保证密闭性,进行首灌量计算,必须保证导管口没入混凝

土中。

在封底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值前,须保持井内外水位相等,水下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井外地下水位必须降至抗浮水位以下,防止池体漂浮和沉井封底混凝土被顶裂。井内水抽干后,若有渗水现象则应予修补。

8 结语

地基处理——粉体搅拌法 篇7

1.1 材料

1.1.1 粉体搅拌法目前主要使用的固化剂为石灰粉、水泥以及石膏及矿渣等, 也可使用粉煤灰作掺和料。

1.1.2 粉体生石灰桩技术要求

a.石灰应该是细磨的, 在搅拌过程中, 为防止桩体中石灰聚集, 石灰最大粒径应小于2mm。

b.石灰应尽量选取纯净无杂质的, 石灰中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至少应为8.5%, 其中氧化钙含量最好不低于80%

c.石灰的储存期, 不宜超过三个月。

d.石灰的液性指数不低于70%.

1.1.3 石灰桩法 (包括块灰灌入法、粉灰搅拌法) 常用掺合料是粉煤灰, 也可掺入火山灰、钢渣或黏土、采用掺合料后可防止石灰桩软心。

1.1.4 石灰加掺合料比例通常为15%-30%, 加大掺合料比例, 使桩身强度提高较大, 粉体材料为生石灰粉掺入3%, 半水石膏适用于地基酸性反应。

1.1.5 掺粉煤灰必然引起减少桩身吸水效果, 对不追求石灰吸水胀发作用可增大粉煤灰掺量, 最高掺量达80%-90%。

1.1.6 掺入30%细磨石灰粉, 提高流塑状轻亚黏土地基的加固效果。

1.2 作业条件

1.2.1 工作场地表层硬壳很薄时, 需先铺填砂、砾石垫层, 以便机械在场内顺利移动和施钻, 如场内桩位有障碍物, 例如木桩、石块等应排除。

1.2.2 机械设备配置:钻机、粉体发送器、空气压缩机、搅拌钻头等。

1.2.3 根据地质资料, 通过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取得地基土、灰土物理力学及化学指标, 选取最佳含灰量, 作为设计掺灰量, 决定设置搅拌范围, 选择桩长、截面及根数。

2 操作工艺

2.1 粉体喷射搅拌法是在软土地基中输入

粉柱体加固材料, 通过和原位地基土强制搅拌混合, 使地基土和加固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在稳定地基土的同时, 提高强度的方法。

2.1.1 施工原理:由压缩空气输送的加固材料通过搅拌叶片旋转产生的空隙部位喷出, 并随着搅拌叶片的旋转和原位地基土搅拌均匀混合一起, 和加固材料分离后的空气, 就沿着搅拌轴, 由轴与土的缝隙处排出地面。

2.1.2 固结原理:粉体喷射搅拌法使用的固化剂, 主要有石灰、水泥, 还有石膏及矿渣, 可使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

通过固结反应而形成稳定的石灰粉体, 在软土中加入生石灰, 生石灰和土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成熟石灰, 水分被吸收, 起到了胶结作用, 并产生热量, 柱体消化而产生体积膨胀1-2倍, 促进周围土体的固结。拌入石灰后软土物理性能起了变化, 加灰后软土液性指数随含水量增加呈线性递减, 含水量小于50%的土加灰后, 液性指数从原来流态进入半固态或固态, 在稳定压力下压缩量随石灰粉含量增加而递减, 压缩量减小达1/3, 提高石灰柱体的强度。拌入石灰后增加软黏土的渗透性, 石灰柱在不同类型软土中起到排水作用。

2.2 粉体搅拌法工艺要求

2.2.1 略

2.2.2 略

2.2.3 室内试验:在现场取回土样与加固料均匀搅拌后制备灰土试件, 具体按下面原则选择:

a.当含水量为天然地基土含水量, 养护龄期为7天, 28天和90天。

b.当含水量高于天然地基土含水量, 含灰量可取10-15%。

c.当含水量低于天然地基土含水量, 含灰量可取6-10%。

2.3 粉体喷射搅拌法施工工艺

粉体喷射搅拌法是以机械强制搅拌土粉混合体, 使灰土混合形成加固柱体。

2.4 粉体搅拌加固形成

2.4.1 制成独立柱状

2.4.2 连续搭接布置成壁状

2.4.3 连续纵、横网向搭接成块状。

2.5 分体搅拌桩的排列和间距

2.5.1 根据结构要求的承载力, 初步选定间距, 从而定出加固范围内搅拌桩的数量以及每平方米内搅拌桩所占的面积。

2.5.2 搅拌桩的排列一般呈等边三角形, 也可四方形布置, 桩径为0.5-1.5m, 桩距约1m。

2.6 粉体搅拌法施工顺序

2.6.1 桩体对位

2.6.2 下钻

2.6.3 钻进

2.6.4 提升

2.6.5 提升结束

3 质量标准

3.1 保证项目

使用材料的各种指标, 包括含灰量、灰液性指数和外加剂品种掺量, 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材料出厂证明、合格证、试验报告及施工日志。

3.2 基本项目

3.2.1 桩径、深度及灰土质量, 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一般成桩后开挖桩体, 测量桩身直径、桩体连续均匀程度, 要求黏结牢固, 无孔洞、不松散、无裂隙、桩质坚硬、灰体强度高。在开挖出来的桩体中切取100×100×100mm立方体, 在正常养护下进行强度、压缩试验。

3.2.2 经养护后进行载荷试验, 试验桩体强度, 要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采用十字型钢排架、钢筋砼地锚, 用千斤顶加载或用重物加载法。

3.2.3 允许偏差

检查数量:桩数5%

项目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桩位中心位置10拉线及尺量检查凿出浮浆后桩顶标高

桩 (墙) 体垂直度1H/100吊线检查

4 施工注意事项

4.1 空压机的压力不需要很高, 风量不宜过大。

4.2 钻机及桅秆安装在载体上, 在地面上进行操作, 要满足耐压力要求。

4.3 石灰 (生) 使用前一般用水熟化, 是碳化作用产生放惹反应, 可用下式表示:

生石灰加水后放出热量形成蒸汽, 同时体积膨胀增大, 体积增大是由于比重减少 (生比重3:1, 熟比重2:1) 和质地变为疏松的粉末状所致。

石灰有次特性, 在施工现场要设置石灰池, 石灰粉要遮盖, 一防止飞粉污染, 二防止遇雨水产生化学反应, 溅伤皮肤及眼睛, 施工人员要配戴防护眼镜。

多级冷冻法处理含油废水 篇8

作为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冷冻法已有多名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3,4,5]。实验中发现冷冻法对废水的COD、TOC和色度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对于其他水处理方法, 冷冻法在环境影响、能耗、可靠性等方面均有优势。与国外相比, 国内利用冷冻法处理工业废水尚处于探索阶段[6,7,8]。

由于单级冷冻法的杂质去除率不高, 因此本工作采用多级冷冻法处理含油废水。根据冷冻过程中固液相分离原理, 逐级降低废水中杂质的浓度, 处理后废水符合排放标准。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材料

乙醇、氯化铵:分析纯。

配制5组乙醇溶液, COD分别为55 500, 20 000, 7 000, 2 000, 300 mg/L;配制4组氯化铵-乙醇溶液, 其中COD分别为20 000, 20 000, 300, 300 mg/L, ρ (NH3-N) 分别为800, 50, 800, 50 mg/L。

实验用含油废水为油脂类悬浮溶液, COD为36 400 mg/L, ρ (NH3-N) 为73 mg/L, p H为3.8, TP为27 mg/L。

1.2 实验装置和方法

实验用单向降温冷冻装置为底部及周围包裹珍珠棉保温材料的圆柱形塑料容器, 以普通可控温冷柜作为冷源, 模拟大面积水域自然结冰过程, 溶液自上而下逐层降温, 冰晶逐层形成。

为方便实验的进行, 将多级冷冻采用一次冷冻简化代替。取600 m L水样置于冷冻装置中, 温度调节为-5℃, 冷冻48 h至水样完全冻结, 取出圆柱状冰块。将冰块横向切割为高度为10 mm的16个小冰块, 自然条件下融化后测定每冰层中的COD。以COD去除率表征废水的除油效果。

1.3 分析方法

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COD[9];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ρ (NH3-N) [10]。

产冰率 (R, %) 和溶质分配系数 (K, 以COD计) 的计算公式见式 (1) 和式 (2) 。

式中:s0为总冰层厚度, m;s1为待测冰层底部深度, m。

式中, η为COD去除率, %。

2 结果与讨论

2.1 乙醇溶液的COD去除规律

溶质分配系数表示冰层中杂质质量占溶液杂质总质量的比例。溶质分配系数越高说明冰层中杂质含量越高、COD越高, 即COD去除率越低。乙醇溶液中产冰率与溶质分配系数的关系见图1。

由图1可见:当COD为300 mg/L时, 溶质分配系数最高;当COD为7 000 mg/L时, 溶质分配系数最低, 说明COD为7 000 mg/L的乙醇溶液的COD去除率最高。

将K≤0.2的冰层定义为洁净层, 0.2

考虑能耗、效率和经济成本等问题, 实际处理过程应以尽量少的冷冻级数达到一定的处理效果。因此在处理废水之前需对冷冻级数进行确定。冷冻级数取决于每级冷冻处理中的产冰率和杂质浓度。选取产冰率分别为37.5%, 50.0%, 62.6%, 75.0%, 87.5%下的ln (COD) 与COD去除率进行拟合, 拟合结果见图2。由图2拟合得到不同产冰率下的COD去除率~COD关系式, 见式 (3) ~式 (7) 。

当R=37.5%时,

当R=50.0%时,

当R=62.5%时,

当R=75.0%时,

当R=87.5%时,

对不同有机物浓度的实际废水进行多级冷冻处理, 可在选定产冰率的条件下, 将废水COD代入上式进行计算, 根据所需达到的处理效果确定冷冻级数。

2.2 氯化铵-乙醇溶液的COD去除规律

氯化铵-乙醇溶液中产冰率与溶质分配系数的关系见图3。由图3可见:随产冰率的增加, 溶质分配系数增大, 处理效果降低;COD为300 mg/L、ρ (NH3-N) 为800 mg/L的氯化铵-乙醇溶液溶质分配系数最低, 说明该溶液的COD去除率最高。

当产冰率为100%时, 氯化铵-乙醇溶液中洁净层、过渡层和浓缩层与总冰层的体积比见表2。由表2可见:COD为300 mg/L、ρ (NH3-N) 为800 mg/L的氯化铵-乙醇溶液洁净层占总冰层体积的57%;COD为300 mg/L、ρ (NH3-N) 为50 mg/L的氯化铵-乙醇溶液洁净层占总冰层体积的44%。由此可见, 无机盐的存在增加了洁净层的比例, 对有机物的去除更为有利。原因是有机物分子通常为形状不规则的大分子, 分子与分子间更易发生摩擦碰撞, 而无机分子的存在则可降低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 使分子不易被枝状冰晶挟带, 更易于移动和扩散, 因此乙醇溶液中无机盐的增加可提高其冷冻处理效果。

将产冰率与溶质分配系数进行拟合, 将拟合结果代入式 (2) 得到一定COD与ρ (NH3-N) 条件下的COD去除率~产冰率关系式, 见式 (8) ~式 (11) 。

当COD为20 000 mg/L、ρ (NH3-N) 为50 mg/L时,

当COD为20 000 mg/L、ρ (NH3-N) 为800 mg/L时,

当COD为300 mg/L、ρ (NH3-N) 为50 mg/L时,

当COD为300 mg/L、ρ (NH3-N) 为800 mg/L时,

当产冰率为37.5%时, 由式 (8) 计算出COD去除率为42.71%, 由式 (9) 计算出COD去除率为80.70%;当产冰率为87.5%时, 由式 (10) 计算出COD去除率为9.12%, 由式 (11) 计算出COD去除率为15.78%。在相同COD的条件下, ρ (NH3-N) 较高时, COD去除率较高。由此可见, 氯化铵的存在对有机物的去除有利。实际废水中一般都含有无机盐离子 (如NH4+) , 因此在实际废水处理过程中可应用这一结论, 更准确地确定所需产冰率和冷冻级数。

2.3 多级冷冻法处理含油废水

CJ 343—2010《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11]中规定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COD 500 mg/L、ρ (NH3-N) 25 mg/L。采用多级冷冻法处理实验用含油废水。将初始废水COD代入式 (3) ~式 (7) , 得出在不同产冰率下均需经过10级或12级以上冷冻处理才可使处理后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在无机盐存在的条件下, 按照式 (8) ~式 (11) 计算冷冻法处理含油废水所需级数。实验用含油废水水质与式 (8) 接近, 选取产冰率分别为37.5%, 50.0%, 62.6%, 75.0%, 87.5%, 代入式 (8) 。经计算得出在不同产冰率下, 经过8级冷冻处理后出水COD均可降至500 mg/L以下, 达到排放标准。逐级冷冻处理后的COD和ρ (NH3-N) 见图4。

由图4可见, 多级冷冻法对含油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COD和ρ (NH3-N) 逐级降低, 经8级冷冻处理后, COD降至430 mg/L、ρ (NH3-N) 降至2 mg/L, 去除率分别可达98.82%和97.72%。

3 结论

采用多级冷冻法处理含油废水。废水中无机盐的存在有利于有机物的去除。在初始废水中COD和ρ (NH3-N) 分别为36 400 mg/L和73 mg/L的条件下, 经过8级冷冻处理, COD和ρ (NH3-N) 分别降至430 mg/L和2 mg/L, 去除率分别可达98.82%和97.72%。

参考文献

[1]曹书翰, 陈立功, 刘先杰, 等.餐厨垃圾油水分离技术与方法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 2012, 20 (2) :39-42.

[2]吴晓根, 韩永忠, 李俊, 等.含油废水处理技术进展[J].环境科技, 2010, 23 (2) :64-67.

[3]Lemmer S, Klomp R, Ruemekorf R, et al.Preconcentration of wastewater through the niro freeze concentration process[J].Chem Eng Technol, 2001, 24 (5) :485-488.

[4]Rajakovi V, Skala D.Separation of water-in-oil emulsions by freeze/thaw method and microwave radiation[J].Sep Purif Technol, 2006, 49 (2) :192-196.

[5]Gao W, Habib M, Smith D W.Removal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and toxiciy from industrial effluents using freezing processes[J].Desalination, 2009, 245 (1) :108-119.

[6]陈佳俊, 费学宁, 姜远光, 等.冷冻分离法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对比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 (11) :96-98.

[7]金秋冬, 张维佳, 黄玉成, 等.渐进冷冻法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J].江苏化工, 2008, 36 (5) :39-42.

[8]张力君, 张萍.蓄冷率对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及最佳蓄冷率的确定方法[J].暖通空调, 1997, 27 (5) :2-5.

[9]北京市化工研究院.GB 11914—19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9.

[10]沈阳市环境监测站.HJ 535—2009水质铵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Fenton法处理苯胺废水 篇9

苯胺类废水对生态和生物的毒性大, 而且是“三致”物质之一, 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现已被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的黑名单”中, 并且严格控制其排放总量和浓度。但是, 化学工业的发展对苯胺的需求量是日趋增长, 进入环境中的排放量越多, 毒害环境越大。如何防控苯胺对环境的污染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1 Fenton试剂氧化法处理废水的原理

Fenton试剂是H2O2与Fe2+组成的氧化体系, 虽然人们对其认识和研究历程已经有近百年, 但其作用机理至今仍不甚明了。目前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是Fenton试剂通过催化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 (HO·) 进攻有机物分子, 并使其氧化为CO2、H2O2等无机物质[2]。以此来实现深度氧化难降解物, 达到净化废水的效果。

2 实验方案

2.1 实验原理

H2O2在Fe2+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OH, 其氧化电位达到2.8V, 是除元素氟外最强的无机氧化剂, 它通过电子转移等途径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小分子。同时, Fe2+被氧化成Fe3+产生混凝沉淀, 去除大量有机物。可见, Fenton试剂在水处理中具有氧化和混凝两种作用。

2.2 实验仪器

2.3 分析方法

苯胺定量原理是偶氮还原法[3], 具体的苯胺类化合物与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 (p H=1.5~2.0) 重氮化, N- (1-萘基) 乙二胺盐酸盐再与生成的络合物偶合产生紫红色染料, 在波长为545nm下进行分光光度测定。本方法检测浓度范围为0.03mg/l~1.6mg/l。

2.4 降解率计算

式中:P----降解率, %;

A0----初始浓度时的吸光度;

A空----空白样的吸光度;

3 Fenton试剂法影响因素研究

3.1 时间对苯胺降解率的影响

取1个400ml的烧杯, 加入150ml的50mg/L标准苯胺溶液, 调节p H为3.0, 控制温度30℃, 加入0.2m L1mol/L的Fe SO4和2m L30%H2O2溶液。分别在20、40、60、80、100、120分钟时取样。反应结束后, 将p H调至1.5~2.0, 分别加入1滴5%的亚硝酸钠溶液, 摇匀后静置3min, 加入1ml显色剂, 摇匀并放置30min, 用1cm比色皿于545nm波长处, 以水作为参比测量吸光度。结果如图1。

由图1可知, 当停留时间超过120 min后, 苯胺的去除率就超过90%;之后随停留时间的增加, 苯胺的去除率上升平缓, 增加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较小。综合考虑最佳停留时间为120 min。

3.2 初始p H对去除率的影响

实验中取8个400ml的烧杯, 编号1, 2, 3, 4, 5, 6, 7, 8。分别加入150ml的50mg/L标准苯胺溶液, 控制温度30℃, 加入0.2m L1mol/L的Fe SO4和2m L 30%H2O2溶液, 调节p H值在1~8范围内, 反应时间为120min。反应结束后, 将p H调至1.5~2.0, 分别加入1滴5%的亚硝酸钠溶液, 摇匀, 放置3min, 加入显色剂1ml, 摇匀放置30min, 用1cm比色皿并以水作为参比, 于545nm波长处测量吸光度。得到苯胺在不同p H值条件下的去除效果如图2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 p H值在3附近时去除率最大, 当p H值小于3时, 去除率有一定的下降, 当p H值超过3以后, 随着p H值的增大去除率很快下降, 当p H值大于7苯胺去除率低。

3.3 H2O2投加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实验中取5个400ml的烧杯, 编号1, 2, 3, 4, 5。分别加入150ml的50mg/L标准苯胺溶液, 调节p H为3.0, 控制温度30℃, 加入0.2m L 1mol/L的Fe S-O4, 分别加入1, 2, 3, 4, 5ml的双氧水, 反应时间为120min。反应结束后, 将p H调至1.5~2.0, 分别加入1滴5%的亚硝酸钠溶液, 摇匀, 放置3min, 加入显色剂1ml, 摇匀放置30min, 于545nm波长处, 用1cm比色皿, 以水作为参比测量吸光度。得到苯胺的去除效果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随着H2O2用量的增加, 去除率不断上升, 当H2O2用量为2.0ml时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5%, 而后出现下降。

3.4 Fe SO4投加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取5个400ml的烧杯, 编号1, 2, 3, 4, 5, 。分别加入150ml的50mg/L标准苯胺溶液, 调节p H为3.0, 控制温度30℃, 加入2m L 30%H2O2溶液, 分别加入0.1, 0.2, 0.3, 0.4, 0.5 ml的Fe SO4, 反应时间为120min。反应结束后, 将p H调至1.5~2.0, 分别加入1滴5%的亚硝酸钠溶液, 摇匀, 放置3min, 加入显色剂1ml, 摇匀放置30min, 用1cm比色皿, 以水作为参比, 在测量波长为545nm处, 测量吸光度。得到苯胺的去除效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 当Fe2+投加量达到2ml时去除率最大, 这时的H2O2和Fe2+的浓度比约为10:1时, 苯胺的去除率较高。

3.5 温度对苯胺降解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温度在25~30℃时最适宜。在30℃附近, 去除率达到95%。温度升高同时加速了主反应和副反应以及相关的逆反应的进行, 但是要研究其量化非常困难。在Fenton试剂反应体系中, 适当的温度升高可以激活·OH, 但温度过高促进了H2O2的分解, 降低H2O2的利用率以及Fenton试剂的氧化降解效率。所以此反应中的最高温度最好不要超过35℃。

4 结语

本文使用Fenton试剂对水中苯胺的去除进行了研究, 考虑时间、温度、p H值、试剂用量的影响。并且探讨分析了Fenton试剂氧化苯胺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对于50mg/L苯胺, H2O2和Fe2+的浓度比约为10:1时, 苯胺的去除率可达到95.02%, 此去除率相对别的方法较高;温度在30℃时去除率最大;p H值过高和过低对Fenton试剂的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都不利。Fenton试剂中Fe3+能够与Fe2+协同作用, 促进增强Fenton试剂的催化氧化能力。当Fenton试剂投加量较大时, 可一步降解, 直至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本文分别对时间、p H、H2O2的投加量、Fe SO4的投加量、温度方面考查了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p H值为3时去除率最大, 过高和过低的p H值都不利于Fenton试剂催化反应的进行;最佳温度是30℃;对于50mg/L苯胺, H2O2和Fe2+的浓度比约为10:1时, 苯胺的去除率高达95%。Fe3+可以促进H2O2降解苯胺, 并能够与Fe2+协同促进Fenton试剂的催化氧化能力。

参考文献

[1]聂永平, 邓正栋, 袁进.苯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2003, 3 (4) :77-81.

[2]李生彬, 于涛, 陈英等.Fenton试剂氧化处理二苯胺废水,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4, 23 (6) :1-3.

强夯法处理软弱地基研究 篇10

强夯法又称作动力固结法。这种方法是反复将10~40 t的锤提到10~40 m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 达到提高地基的强度和降低压缩性目的。

处理软弱地基的强夯法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法国Menard技术公司首先创造并投入使用的。刚开始是处理砂土和碎石地基, 但后来由于施工方法改进和排水条件逐步改善, 慢慢推广应用到细粒土地基。强夯法由于它拥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广、施工设备简单和使用方便、节省劳力和工期、节约材料等特点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地。

1978年我国开始先后在河北省新港、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山西省白羊墅等地进行了强夯法的试验和工程施工并取得了较好加固效果, 接着我国各地陆续推广强夯法。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 不仅能提高地基土强度降低其压缩性, 还能改善其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湿陷性, 还能处理液化砂土地基和湿陷性黄土地基等。

1 强夯法的加固原理

处理软弱地基的强夯法是利用夯锤自由落下产生冲击波使地基密实。这种冲击振动在土中是以波形式向地下传送, 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大类。体波包括压缩波和剪切波, 面波包括瑞利波、乐夫波等。

如果将地基视为弹性半空间体则夯锤自由下落过程是势能转换成动能过程, 伴随着夯锤下落势能越来越小则动能越来越大, 在落到地面以前的瞬间, 势能都转换成动能, 夯锤夯击地面时这部分动能除一部分以声波形式向周围传播, 另一部分由于夯锤和土体摩擦而变成热能外, 其余大部分冲击动能则使土体产生自由振动并以压缩波 (亦称纵波, P波) 、剪切波 (横波, S波) 和瑞利波 (表面波, R波) 的波体系联合在地基内传播且在地基中产生一个波场。离开振源 (夯锤) 一定距离处波场如图1所示。

强夯理论认为多数压缩波通过液相运动使孔隙水压力增大, 同时使土粒分离, 土体骨架解体, 随后的剪切波使土颗粒处于更密实状态, 占总能量67%瑞利波, 其竖向分量起到松动土作用, 但其水平分量可使土更密实。

2 强夯法的参数设计

实践证明强夯法加固软弱地基一定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的要求, 选用正确强夯参数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2.1 有效加固深度

有效加固深度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 也是反映加固效果重要参数, 强夯法创始人梅那 (Menard) 提出用公式 (1) 来估算影响深度H:

式中H—有效加固深度, m;

M—夯锤重, t;

h—落距, m。

国内试验和工程上得到的实测数据表明采用公式 (1) 估算有效加固深度将有一些偏大。例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曾在河北粉土地基中埋设的测试点, 经采用15 t夯锤在12 m高度落下后, 测地基变形值, 则其有效加固深度约6.8m。又如在唐山填土地基中埋设的测试点, 经12 t夯锤在10 m落距夯击后测地基变形值, 其有效加固深度约5.2 m。将上述两工程和河北砂土地基上另一工程的实测结果都与梅那公式估算值进行对比, 见表1。

由表1可知有效加固深度实测值比梅那估算值偏小, 这是因为梅那认为影响深度仅与夯锤重和落距有关。但事实影响有效加固深度因素很多, 除了夯锤重、落距, 还有夯击遍数、锤底单位压力、地基土性质、不同土层厚度、埋藏顺序, 以及地下水位等。

由于梅那公式的计算值比实测值大, 所以国内外学者对梅那公式进行修正, 如Leonards提议对碎石土地基乘以0.5的修正系数。经过修正后梅那公式跟未修正的梅那公式相比, 有所改进, 估算值更能接近实测值。但是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 对于同一类土采用一个修正系数并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国《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对强夯法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现场试验资料时可按表2取值, 表2中的数值系根据大量工程实测资料和工程经验的总结而制定的。

m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起夯面算起。

2.2 夯击能

夯击能可以分为单击夯击能和单位夯击能。

1) 单击夯击能。单击夯击能是指夯锤重和落距的乘积, 它根据工程和加固深度要求确定, 但有时也取决于现有起重机臂杆长度和起重能力。我国初期采用单击夯击能约为1 000 k N·m, 但随着起重机械工业发展, 目前采用的最大单击能为8 000 k N·m。

2) 单位夯击能。单位夯击能是施工场地单位面积上所施加的总夯击能, 单位夯击能的大小跟地基土的类别有关, 在同等条件下粗颗粒土单位夯击能要比细颗粒土小些。日本土谷尚根据日本现有工程实例提出了单位夯击能建议值:碎石和砂砾2 000~4 000 k N·m/m2, 砂质土1 000~3 000k N·m/m2, 黏性土5 000 k N·m/m2, 泥炭3 000~4 000 k N·m/m2, 垃圾土2 000~4 000 k N·m/m2。根据我国工程实践, 对于粗颗粒土单位夯击能可取1 000~3 000 k N·m/m2, 细颗粒土为1 500~4 000 k N·m/m2。

2.3 夯击次数

夯击次数是夯实设计中一个重要参数, 通常通过现场试夯确定, 常以夯坑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量最小为确定原则。对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湿陷性黄土等地基, 夯击时夯坑周围没有隆起或虽有隆起但其量很小, 这种情况下应尽量增加夯击次数来减少夯击遍数。但对于饱和度较高的黏性土地基伴随夯击次数增加, 土的孔隙体积因压缩而逐渐减小, 但这类土渗透性差, 孔隙水压力会逐渐增大, 促使夯坑下地基土产生较大侧向挤出, 而引起夯坑周围地面隆起, 此时即使继续夯击, 也不能使地基土得到有效夯实, 因此造成浪费。1980年, 张永钩等提出有效夯实系数计算, 见公式 (2) , 并以此来确定夯击次数。若以α表示有效夯实系数, 则有:

式中V—夯坑体积, m3;

V'—夯坑周围地面隆起的体积, m3;

V0—压缩体积, m3。

有效夯实系数表示地基土在某种夯击能作用下夯实效率, 系数高说明夯实效果好, 反之说明夯实效果差。

目前在工程实践中, 除了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击次数外, 同时要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 mm, 当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的规定。

2.4 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性质确定。一般由粗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强的地基夯击遍数可少些。但由细颗粒土组成且渗透性低的地基夯击遍数适当增加一些。

根据美国研究资料建议碎石、砂砾、砂质土和垃圾土, 夯击遍数为3~4遍;粉性土为4~7遍;泥炭为4~5遍。最后再对全部场地进行轻量级夯击, 使表层1~2m范围内土层得以夯实。

根据我国工程实践, 对于大多数工程夯击2遍, 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1遍, 一般均能取得较好效果。对于渗透性弱细颗粒土地基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2.5 时间间隔

两遍夯击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以利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所以间隔时间取决于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 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速率与土的类别、夯点间距等因素有关。对于渗透性好砂土地基一般在数小时内即可消散完, 但对渗透性差的黏性土地基一般需要几周才能消散完。夯点间距对孔压消散速率也有很大的影响, 夯点间距小, 孔压消散慢, 夯点间距大, 孔压消散快。太原工业大学曾在同一场地上对单点夯和群夯条件下进行孔隙水压力实测, 其实测结果分别如图2~3所示。从图2中可见单点夯在夯后14 h孔压就消散完。图3中, 群夯在夯后8 d孔压尚未消散完。所以进行孔压实测时必须考虑夯点布置情况。

当缺少实测孔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渗透性确定间隔时间, 对于渗透性较差黏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一般应不少于3~4周, 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则可连续夯击。

2.6 夯击点布置

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建筑结构类型进行布置, 一般采用等边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点。对于办公楼和住宅建筑则根据承重墙位置布置夯点更合适些。对单层工业厂房可按柱网来设置夯击点, 这样既保证了重点又可减少夯击面积。因此, 夯击点的布置应视建筑结构类型, 荷载大小和地基条件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夯击点的间距一般根据地基土性质和要求加固的深度确定。当要求加固深度大时, 第一遍夯点间距不宜过小, 以免夯击时在浅层形成密实层, 从而影响夯击能往深层传递。当然夯点间距过大也会影响夯实效果。根据国内工程实践, 第一遍夯击点间距一般为5~9 m, 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与第一遍相同或者可适当减小。但对加固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 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增大。

3 结语

强夯法虽然适用土类很广, 但对于饱和度较高的黏性土处理效果不明显。其中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处理效果较差, 应慎用。近些年对这类土也有采用强夯法加袋装砂井进行综合处理的, 但其处理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上述情况, 国内外相继采用了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 通过夯击排开软土从而在地基中形成块、碎石墩, 这种方法称为强夯置换法。由于块、碎石墩具有较高的强度并且和周围的软土构成复合地基, 其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块、碎石墩中的空隙为软土的孔隙水排出, 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从而缩短软土的排水固结时间。

新加坡、南非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曾利用此法处理泥炭、有机质土、粉土和粉质黏土等地基, 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应用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处理的工程范围是很广的, 有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仓库、油罐、贮仓、飞机场跑道、铁路和公路路基及码头堆场等。总之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处理方法应用得更为广泛、有效、经济, 已成为我国最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但是由于至今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 所以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强夯造成的振动、噪音等公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ID:001613]

参考文献

[1]牛志荣.路基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2]孔令伟, 袁建新.强夯的边界接触应力与沉降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08, 20 (2) :86-92.

[3]JTJ071-9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

[4]叶书麟.路基处理与托换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龚晓南.路基处理新技术[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6]周景星.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措施 篇11

【关键字】全部垮落法;采空区;工作面

全部垮落法是在工作面从开切眼推进一定距离后,主动撤除采煤工作空间外的支架,使直接顶自然垮落或强迫垮落。随工作面的推进,每隔一定距离要按预定计划回柱放使采空区顶板有计划的自行垮落或强迫垮落;撤除放顶区的支柱;工作面沿走向一次放顶的宽度。

1、放顶步距及控顶距的确定

最小控顶距要按顶板岩石的力学性质、工作面的推进度和回采工作需要的空间确定。工作空间主要包括机道、人行道和材料道。放顶步距要按顶板岩层的性质确定。放顶步距太大,工作空间的压力容易增加;放顶步距太小,顶板垮落不完全,反而会增加放顶工作量。放顶步距要等于工作面一次推进度或成倍数关系。一般而言,工作面推进一至两次进行一次放顶。顶板松软,放顶步距要小些;顶板坚硬,放顶步距要大一些。

2、回柱

2.1人工回柱

人工回柱通常要分段进行,分段长度要按顶板情况确定。通常15m~25m。每段由一个回柱组进行回柱。每组由两人协作进行回柱。

选择收口位置。分段收口位置,即分段内结束回柱的位置。为防止回撤本段最后一两根支柱发生困难,选择收口位置时要注意:收口处周围采空区顶板充分垮落,矸石充填较高;保持收口处顶板完整,附近支柱排列整齐;确保安全出口宽敞,不被矸石或其他设备堵塞。

收口位置选择好后,马上做收口准备。回柱前在分段处用支柱或挡木等围圈一定范围,其中充填该处顶板垮落下来的矸石,形成人工构筑物。一是能作为两分段间屏障,使上分段垮落的矸石,避免滚落到下分段。另外因顶板在此处预先垮落,截断了两分段交界处的顶板,使相邻分段放顶时,不波及下一分段。

开口即是开始顺序回柱。开口前要按工作支架说明书规定的密集支柱形式,支好2m~3m密集支柱。

要等邻段收口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撤柱。不然容易因塌顶或滚矸给邻段导致困回柱顺序。回柱时应从里到外或从下到上顺序进行。从里到外是沿工作面推进方向,每一段先撤靠采空区的密集支柱,再按次序回撤外边的点柱。从下到上是沿工作面倾斜方向,每段均从下向上进行回柱。

人工回柱适合工作面顶板比较稳定,支柱受力较小的情况,在顶板破碎,支柱被垮落的矸石埋压时,要采用机械回柱。

2.2机械回柱

(1)回柱绞车的选用及安设。现在煤矿使用的回柱绞车一般有JH-5型、JH-8型和JH-14型等,前两种体积小、重量轻、挪移和安设灵活,在工作面内安设多台绞车时一般采用此绞车。后一种绞车功率及容绳量大,在工作面使用一台绞车回柱时,适合选用此种绞车。

(2)回柱绞车安设位置:①安设在回风巷。绞车距工作面25m左右处。安设要增加一套变向装置。包括变向轮柱和变向滑轮。此法任何采煤工作面均可用。尤其适合在顶板破碎,压力较大的工作面和厚煤层的中、下分层使用;②安设在工作面端部,靠采空区密集支柱一侧;③安设在工作面内。在工作面较长,用一台回柱绞车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撤除全部支架,若工作面条件许可安设绞车时,应把绞车安在工作面内。

回柱方法较多,一般采用小绳头法。回柱时用与主绳连接的一根或若干根小绳拴住应回的支柱,开动绞车后,把一组或几组支柱回出。小绳是较细软的钢丝绳。小绳要做成绳套、小钩绳、带环绳套等。

2.3回柱工作应注意的环节

(1)拴绳。拴绳之前要先检查顶板,有不安全处要处理好后再工作;拴绳要按从下到上,从里向外,先切顶柱后基本柱,切顶柱超前回收距离不可超过2m;柱绳不可拴在柱中间,拴好小绳后,要撤出人员通知信号工发信号开车;支柱拉倒后,要拉出采空区才准解绳取柱,取柱时要面向采空区;回收倒在采空区的支柱,要用长柄工具拿取,不准进入采空区作业。

(2)信号。要保护好信号线,工作时站在超前放顶10m外的地方,拴绳工要及时通知开、停车;'回柱结束后,要将信号线拉出工作面,盘在回柱绞车前的安全地点。

(3)变向轮。要站在主绳受力的外侧,不得站在采空区旁边;出现大绳跳出滑轮或挂滑轮顶柱不牢时,要马上打信号停车处理;绞车松绳拉主绳时要站在距变向轮2m处,主绳伸向工作面一侧;应保持变向轮平稳,顶柱牢靠。

(4)绞车。在工作中要集中精力注意听信号,开停及时,绳不多松;回柱中发现绞车负荷太大开不动时,不可硬开,通知拴绳工减少拴柱数量或改变操作方式,预防断绳或咬绳;绞车防护装置不齐,不得开车。

3、放顶

3.1密集支柱放顶

在放顶之前,要在放顶线上的支柱内补打密集支柱。在放顶区内的支柱回撤后,顶板被这排密集支柱切断而垮落,密集支柱能阻挡垮落的矸石窜入工作面内。此种放顶方式适合在直接顶较为稳定而基本顶来压非常明显的工作面。

3.2无密集支柱放顶

此放顶方法能大幅减少支、回柱的工作量,加快放顶速度,缩短循环周期,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采用无密集支柱放顶,要尽可能减少工作面控顶距,适当增加基本支柱的密度,提高支架的支撑力;在工作面初次来压时,要加强支护或改用密集支柱。

3.3坚硬顶板人工强制放顶

在顶板岩层坚硬时,回柱后顶板不能自行垮落,在采空区形成大面积悬顶,威胁采煤工作面安全。这种坚硬难冒落的顶板,通常采用人工强制放顶,其方法是:用爆破法崩落顶板;对顶板进行预爆破,破坏顶板的完整性;对顶板预注高压水,软化顶板岩层等。

(1)对坚硬顶板预注高压水。这种方法是在工作面前方,预先打深钻孔,注高压水。注水分两次进行,一是在钻孔打完后,以18-20个大气压的高压水初注;二是在钻眼进入工作面前支承压力范围内,再以120-250个大气压的高压水大流量进行二次注水。顶板岩层注水以后,降低了岩石强度及层间黏结力,增加岩体裂隙,使回柱或移架后顶板能够自行垮落。

(2)超前深孔爆破顶板预裂法。这种方法是在工作面前方坚硬顶板中,从区段平巷里预先打好平行工作面的长钻孔进行超前爆破,使离煤层上方一定距离的顶板形成裂隙区,但不破坏裂隙以下的顶板岩层。在开采时顶板即会自行垮落。

软土地基处理法分析 篇12

1软土地基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因素

1.1 软土的成因

软土是由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软土在静水中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 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 多为近代沉积、主要是第四纪后期形成的海滨相, 泻湖相、溺谷相、三角洲相及湖沼相的黏性土沉积物或河流沉积物, 为欠固结土, 孔隙比都大于1, 当大于1.5时为淤泥, 而小于1.5时为淤泥质土。

从上面可以看出, 软土要是指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是一种具有承载力低、沉降量大、具有振动液化性、湿陷性、胀缩性等不良工程性质的软弱地基, 故而从其本质上来说就具有不良的工程特性。

1.2 软土的变性特点

据大量沉降观测资料统计表明, 一般的砖混结构房屋沉降为150-200mm, 四层为200-500mm, 五至六层的则多超过700mm。所以软土地基易于沉降的这个特点是直接间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因素。由于软土的沉降不均匀、沉降速度快、沉降历时长, 所以软土地基极其不稳定。

2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

众所周知, 淤泥质土或淤泥的流动性较大且承载力不高且软土的分布范围又及其的广泛, 因而工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不良地土 (不可避免的) 。因而我们须要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进行研究, 从而使建筑物在软土地基上更好的发挥作用。

(1)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指软粘土 (淤泥质土或淤泥) 地基在荷载作用下, 慢慢排出土中孔隙水, 使得孔隙比减小, 从而地基发生固结变形, 同时, 随着超静水压力逐渐消散, 土的有效应力增大, 地基土的强度逐步增长。其常用于解决软粘土地基的沉降和稳定问题, 可使地基的沉降在加载预压期间基本上达到稳定。排水固结法是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两部分组合而成的。同时可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排水固结法的主要目的为了改变地基原有的排水边界条件, 增加孔隙水的排出路径, 缩短排水距离;加强系统为起固结作用的荷载, 使地基的固结压力增加而产生固结。

(2) 置换法、强夯法、砂石挤淤法。

置换法将软弱土层挖除, 回填性质较好的材料, 分层夯实, 形成坚硬垫层, 利用垫层本身的高强度和低压缩性, 以及扩散附加应力的性能, 减少沉降, 提高地基承载力。强夯法:就是将几十吨的重锤从几十米高处自有落下, 对湿软地基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 他是在重锤夯实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与之截然不同的新技术。用强力夯实的方法加固地基, 承载力会明显提高, 沉降量也会降低。这种方法如采用大的单击夯实能量, 可使地基加固深度达10—20m, 甚至更深。砂石挤淤法:一般采用较大的片石 (直径不应小于30cm) , 抛石从中部开始, 逐次向两侧展开, 使淤泥向两边挤出, 在片石高出水位50cm后, 采用重型压实机械碾压, 夯实, 然后在其上铺设反滤层辅以土工格栅后填土。

(3) 深层搅拌法。

深层搅拌法加固软土地基是利用水泥或水泥砂浆作为固结剂, 通过特制深层搅拌机械, 在地基深部就把软土与固结剂强制结合, 使其成为具有较好整体性, 水稳性, 又能满足强度要求的加固土体。根据材料的喷射状态, 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以水泥砂浆为主, 后加减水剂和速凝剂;干法以水泥干粉为主。前者搅拌均匀, 易于复搅, 但加固硬化时间长;天然含水率过高时, 桩间土多余的孔隙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排出。后者搅拌均匀性不佳, 难以全程复搅, 但水泥硬化时间短, 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桩间土的含水率, 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桩间土的强度。

3结论

通过对软土地基的分析得到软土地基之所以会产生很多不良工程现象的原因是:①含水率过大;②孔隙率较大且固结程度不够, 从而使地基承载能力偏低。想要加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就需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解决。

有上面的简略分析可知, 所有的处理方法都是围绕着如何改善这两者方面的性质而展开。简单的来说走的路不同, 但是最终目的就只有一个。可是不是每一个方法针对于同一个软土地基都会取得同样的效果或者达到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它们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己的优缺点, 所以我们在对待软土地基的处理上应该全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休闲广场构成要素下一篇:小儿脑瘫的病因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