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结合(通用7篇)
病症结合 篇1
自2007年以来,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学教研室承担了广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社区常见病症中医药照顾》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课程设立之初到真正开展教学,本教研室全体教师对此都非常重视,希望能够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际诊疗能力,培养出具有较强中医药运用能力的社区医生,对丰富社区医疗方法,改善社区医疗条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设立社区常见病症中医药照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以慢性病为主的社区常见病症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它们已替代传染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社区常见病症治疗、保健与康复是一个综合、连续的过程,往往会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与经济负担,也给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提供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疗效显著的社区常见病症治疗和康复方法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中医药疗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如:毒副作用比化学药品小得多,可长期采用而无明显不良反应;无需依赖昂贵的仪器设备,治疗成本远低于西医疗法;重视养生调理和保健食疗,对于慢性病和老年病具有独特疗效。可见,中医药治疗与照顾适用于社区常见病症的治疗,是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在基层从事防疫保健和医疗工作的社区医生多数不具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难以胜任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通常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因此,与大医院相比,社区医院没有自己的特色,设施不完备,技术力量较弱,但治疗费用不菲,这都是导致政府“小病去社区,大病上医院”政策难以贯彻的原因。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提高社区医生的中医药运用水平,其根本方法是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中医基础教育,为社区医院提供具备常见病中医药诊疗能力的全科医生。这些卫生需求恰恰是一种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在内的综合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与这种服务相适应的卫生人才也应该是“实用型人才”[1]。
2 国内外现状
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对社区常见病症中医药照顾的教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力量仍然比较薄弱,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加缺乏,急需整合相关教育资源,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题库建设、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实(见)习基地建设[2]、评估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优化。我校设立本门课程,旨在提高社区常见病症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水平,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推进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
3 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中医药和西医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系统,两者的相互结合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以往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虽然涵盖了中医和西医的主要专业课程,但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初学者不仅无法将两者融会贯通,反而容易相互混淆,形成错误理解,学生必须经过多年的临床摸索才能逐渐掌握综合运用中西医诊治的能力。中医和西医对于社区常见病症的研究均已经相对深入,病因病机比较清楚,诊疗方法相对成熟,在该领域将中西医二者相结合的难度较低。因此,本课程以社区常见病症为突破口,以中医药照顾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中医药照顾的实际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将中西医理论结合理解,形成正确的思路,培养学生综合理解中西医理论的能力。
中医博大,博及宇宙,西医精微,微至粒子,两者结合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中西医结合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西医结合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在知识结构中相互融合成有机的整体,而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也是中西医结合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医和西医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他们之间必定会有一些比较容易衔接的结合点,在这些领域开展中西医结合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结合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在教学中发挥这些结合点的作用,还要求它们具有容易理解、理论成熟、应用广泛、实践方便等特点,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恰恰符合上述要求,以该课程为基础,引入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方法,是作者在教学上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助于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的全科医生。
《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课程的教学就是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将课程建设成为“以西医系统知识为框架,以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通过对社区常见病症的中西医理论的对比,帮助学生形成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将中医药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实践紧密结合,迅速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际诊疗能力,培养出具有较强中医药运用能力的社区医生,这也对丰富社区医疗方法,改善社区医疗条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教学经验,社区常见病症作为临床常见病,研究较为深入,机理比较明确,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针对这些病症引入中医药理论和临床治疗方法的教学,学生容易记忆理解并深入掌握,从而建立起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思路,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后能够灵活运用中医药解决实际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将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与现有的知识结构很好地衔接,否则只能是走马观花,难以指导临床实践。希望通过这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社区常见病方面兼具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能力,有利于成本低、效果好的中医药疗法在社区医院的广泛采用,并能减轻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造福大众。
参考文献
[1]朱芳.针对社区特点加强实践教学[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3):362-363.
[2]刘伟,孙乾,孙晓琪.医学院校要加强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30-131.
脚部问题可显示其他病症 篇2
1、脚部问题可显示其他病症
从临床上来看, 最常见的足部疾病主要有足跟痛、拇趾外翻、嵌甲 (甲沟炎) 、糖尿病足、习惯性踝扭伤、鸡眼脚垫等。这虽然看起来像是小问题, 但实际上, 它们都并不是孤立的, 糖尿病、循环系统疾病、贫血以及肾脏疾病等都可首先表现在足部。
有一位患者, 到医院看的是脚疼, 结果却发现, 自己的血糖高于了正常值。看脚怎么能知道患有糖尿病呢?这是因为糖尿病的微循环病变主要在微小血管, 所以常常引起眼底及下肢血管的病变。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在早期发现患有糖尿病, 往往是因为看了足科和眼科医生, 而不是内科医生。
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 早期主要表现为足部麻胀、刺痛, 像蚂蚁在肢体上爬行, 这在夜间尤其明显, 常使患者难以入睡。除此之外, 贫血、肾脏疾病也都会有其相应的足部病变表现。所以, 一旦发现足部细微的变化, 或出现任何不适感, 都最好及时找专业的足踝科医师诊治, 以提早发现问题。
2、治疗不及时会导致骨及关节磨损
很多患脚病的人都习惯去找一些修脚师傅来修脚。然而, 这样的处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并且由于修脚时消毒不彻底而造成感染的事故也为数不少。事实上, 像鸡眼、脚垫、嵌甲、甲沟炎这样的足部疾病, 在医院是很容易治愈的。
除了脚部的感染, 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下肢承重力线的改变, 从而造成踝关节、膝关节的不平均受力, 加重膝、踝关节的慢性损伤。长期下肢负重力线的改变, 还会导致髋关节、腰部的代偿性损伤, 引起腰部及髋部慢性退行病变, 使患者出现长期的慢性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时间一长, 还有骨质增生的可能。
3、注意脚部卫生选好鞋子
对于任何一种疾病, “防患于未然”都是没错的。胡博士说, 按照美国足科医师协会的建议, 关注足部健康需要注意如下原则。
老年室性早搏病症的研究 篇3
1 研究方法
以某大型医院作为案例针对该医院中动态心电图检查万次以上的患者进行了研究, 这120例室性早搏患者中男性患者67例, 女性患者53例。年龄最小为45岁最大为85岁, 平均为53岁。就临床症状、体检和实验室及X线胸片或心脏超声检查返现的结果, 共有70名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58.3%) , 其中冠心病35例 (50%) , 高血压性心脏18例 (25.7%) , 心肌病2例 (2.85%) , 心肌炎3例 (4.29%) , 风湿性心脏病3例 (4.29%) , 肺心病3例 (4.29%) , 先心病6例 (8.57%) , 我们将这些列为心脏病组 (1组) , 剩下来的50例为非心脏病组 (2组) (41.67%) 。
为了区分单纯室性早搏异常和复合型异常, 我们对这120例进行24 h心电监测、分析, 采用PI200A-B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系统, 并实时加以人工分析、矫正。
结果:我们采用SPSS10.0软件包来进行结果分析与统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标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 统计分析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将结果依照室性早搏频率进行分组, 其中, 频率超过四万次为5例, 三万次至四万次的为11例。针对早搏出现时间进行分析, 白昼发生案例相对较多为60例, 也叫发生频率为35例, 而昼夜发生频率均衡的为25, 出现复合型异常病例为76例。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在一天内发生的室早平均次数分别为223766次、21359次。 (如表1)
3 分析
室早症状在心脏病人群体中较为常见, 健康人群中也会发生室性早搏症状。室早的频发是导致心脏病人猝死的危险诱因, 因此必须予以控制, 但是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出现室早症状则无需进行治疗。因此, 在临床医疗中, 对室早的判断尤为重要, 必须确定其是病理性室早还是生理性室早。虽然室性早搏症状在老年心脏病患者群体中较为常见, 但是健康人由于吸烟喝酒或者情绪波动过大也会出现室早症状。这就涉及到对于室性早搏症状的判断。在健康人群中, 室早多为功能性, 症状轻微, 不会导致严重的机体损伤。但器质性室早会对血流动力学造成改变, 因而会造成器质性心脏病人机体损伤, 甚至死亡。
通过临床试验可以看出, 老年人中24 h万次以上的室早发生次数并不少, 但是这同有无心脏病联系并不大, 最具意义的在于对器质性心脏病的判断。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室早发生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睡眠时间的几率较小, 而产生原因也是受到迷走神经活性减弱影响。但是在心脏病组中则不同, 室早多发生在睡眠时间, 其会受到多重影响, 例如:心脏病变、心脏负荷变化、昼夜变化以及植物神经张力改变等。就正常人来说, 诱发心室颤动就要在心室易颤期上给予50000~100000μJ以上电刺激, 但就心电除极不稳定的患者来说, 仅仅8μJ的刺激, 就能引起心室颤动。
注:与B组比较, P<0.001
通过对分析病例, 可以看出, 从室性早搏频度分析将案例进行分组并无统计学意义, 所以, 室早发生频率不会影响病症的严重程度以及危害性。从室早后果看, 对于健康老人, 室早频率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是结合老人自身身体状况, 室早频率依旧值得关注。但是对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人, 即便一点点室早也会引发严重后果。通过动态心电图可以对室早症状的频度以及形态予以体现, 并为治疗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针对当前国内治疗状况而言, 若老年患者不患有器质性心脏病, 便无需使用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 并且经过治疗后患者情况都能够得好转。但必须注意, 室性早搏多出现在心肌梗死、冠心病中, 尤其在老年病患中, 必须予以重视。因为该类疾病中, 室早极易引发严重后果。
摘要:要想主要针对老年室性早搏的动态心电图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其对老年室性早搏的临床治疗意义进行了论述。文章以某大型医院组织的120例该病理资料中超过万次的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资料, 并加以分析。以有无心脏病作为条件将案例分为两组。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主要差异体现在室早发生时间以及发生年龄, 另外在心电图中复合型异常也具有一定差距。通过比较分析, 在室早发生频度上两组并不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室性早搏次数不能作为老年人是否患有心脏病判定的依据, 而复合型心电异常以及室性早搏发生时间则可以作为判定老年人是否患有心脏病的依据。
关键词:老年人,心脏病,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
参考文献
[1]王俐.老年人心律失常368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07, 36 (3) :247.
[2]马伟红, 隋树建, 罗集.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心率变异的特点[J].临床心电杂志, 2002 (1) :23-24.
羊风湿病症正确诊断是关键 篇4
1病因
羊舍较长时期的潮湿、阴冷、空气污浊, 或者羊只受到贼风侵袭、阴雨淋浇, 都容易诱发本病, 但真正原因还不完全清楚。目前一般认为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也有人认为是由于饲料不适宜, 使羊体内产酸过多, 或者身体某一部分不能将废物排出, 而引起发病。
2症状
有全身发生的, 也有局部发生的。一般表现四肢僵硬, 行动不便, 或者呈十字形跛行。有时关节肿大, 体温升高。急性病例常突然跌倒, 不能起立。发生于颈部时, 头偏向一侧, 颈部不能自由运动, 如为肌肉风湿, 可摸到患部肌肉发硬。
3诊断
诊断时, 应注意以下两个特点。
(1) 患病部位并不局限于一处, 常有游走性, 而且多侵害后肢, 故常有腰部发硬表现。
(2) 跛行特点是步子短, 步态僵硬。在开始行走时跛行显著, 行走一段之后跛行减轻, 甚至很不明显。
(3) 区别诊断:应注意与脑脊髓丝状虫病、钙缺乏及破伤风相区别。
风湿病:
发病过程:先是跛行, 只有急性者突然卧地不起。患肢特点:肌肉紧张发硬, 有转移性, 按压局部时有疼痛反应。体温:急性时升高。食欲:急性时食欲减少。
脑脊髓丝状虫病:
发病过程:很突然。患肢特点:不紧张、不发硬、不转移, 按压肌肉时无疼痛反应。体温:不升高。食欲:不受影响。如果时间长了, 由于不活动, 才逐渐减少。
钙缺乏:
发病过程:由不明显的跛行到明显跛行, 卧地时已很消瘦。患肢特点:不硬不紧张, 有时可看到头腿变形, 关节变大。体温:不升高。食欲:逐渐减少。
破伤风:
发病过程:发展快。患肢特点:四肢直伸, 关节不能屈曲。体温:不升高。食欲:迅速减少到完全废绝, 牙关紧闭。
疑病症的鉴别诊断模式 篇5
关键词:疑病症,鉴别诊断,模式
疑病症的诊断地位, 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2-R》[1]中尚是神经症的一级亚型, 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中就降为神经症二级亚型而置于躯体形式障碍之下。这是人们对神经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缺乏本质的认识所致。疑病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在神经症中的地位是可以从根本上弄清楚并且条理化的, 不过这需要新的理论与实践。现以神经症二重辨证施治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 结合CCMD-2-R的相关内容[1]来阐述疑病症的鉴别诊断模式。它也属神经症鉴别诊断模式体系之列[3]。
1鉴别诊断模式
1.1 必备的组合症状方面
1.1.1 必备的组合症状依据。
疑病症的主要症状 (临床相) , 可分解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可称为神经症共性症状或核心症状部分, 表现为思虑过度或伴关注过度;第二部分可称为个性部分或亚型特征部分, 表现为通常所认为的疑病症的症状;两者缺一不可[4]。用数学方式表达:疑病症的必备组合症状=神经症共同核心症状+疑病症的症状。疑病症的症状, 按CCMD-2-R的表达即 “本症的主要临床相是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病人诉述躯体症状, 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不能打消病人的疑虑, 病人常伴有焦虑或抑郁。对身体畸形 (虽然根据不足) 的疑虑或先占观念也属于本症。诊断标准一:符合神经症的诊标准。二: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相, 表现为下述中的至少一项: (1) 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 其严重程度与实际健康情况很不相称; (2) 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 (3) 牢固的疑病观念, 缺乏充分根据, 但不是妄想。 三:反复就医或反复要求医学检查, 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其疑虑。四:排除强迫症、抑郁症、偏抽性精神病等诊断, 疑病症状仅限于惊恐发作[1]。当然, 笔者对其中表述有理解上的出入, 将于后面讲述。
1.1.2 凭必备的组合症状依据进行鉴别诊断。
对于疑病症而言, 共同核心症状+疑病症症状, 不可或缺, 否则就不能诊断为疑病症。缺少第一部分症状作为核心基础的病人, 就不能称为疑病症;其疑病症样症状只可称为某某疾病伴发的疑病症样综合征, 可存在于许多疾病中, 如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躯体化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征等。至于缺少第二部分症状的病人, 既然没有疑病症样症状, 自然就不能诊断为疑病症。
1.2 病因方面
1.2.1 病因依据。
以持久邪念为标志, 且持久邪念在疑病症症状之前已渐形成, 而后并存至当前。持久邪念以思虑过度或伴关注过度为核心, 交织着思维、情感、注意、记忆、意志和性格六种因素[5]。
1.2.2 凭病因依据进行鉴别诊断。
对于病情复杂的病人而言, 从表面看似乎已经具备疑病症第一部分症状和第二部分症状, 但如果思虑过度或伴关注过度不能形成病因持久邪念, 那么就也不能诊断为疑病症, 而应该下其他诊断。例如躯体化障碍, 当继发一定的思虑或伴关注时就会出现类似于疑病症的组合症状:疑病症样综合征 (以及躯体症状) + (某些) 思虑和或伴关注。这时如果单从症状组合的外观形式是难以看出两种疾病差别的, 但从疑病症的病因上判断则一目了然。在疑病症中, 思虑过度或伴关注过度先形成病因持久邪念, 然后才引发疑病症症状;在躯体化障碍中, (某些) 思虑和或伴关注却是随着疑病症样综合征 (以及躯体症状) 而出现或消亡, 不具病因性质。
1.3 内在关系方面
1.3.1 内在关系依据。
疑病症的持久邪念 (病因) 与临床相 (证候) 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诸般关系中, 最易觉察者为病因引发的正比消长关系。它表现为, 病因的规模决定着病机和证候的规模;病因越复杂广泛, 所启动的病机也越激烈, 产生的证候也越多, 反之则少[6]。
1.3.2 凭内在关系依据进行鉴别诊断。
某些心理疾病发病有一定心因, 病情的表现也有或类似于疑病症, 但如果没有“持久邪念 (病因) 与临床相 (证候) 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病因引发的正比消长关系”, 那么就不能诊断为疑病症。举例分析。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一些精神分裂症、癔症、抑郁症等, 在疾病最早发生期往往有或者巧遇有精神刺激史, 而被视为有一定的“心因”。其中有的还有一定的疑病症症状。但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这些患者没有“持久邪念 (病因) 与临床相 (证候) 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病因引发的正比消长关系”, 因此不能诊断为疑病症。但极少部分急性心因反应, 症状较轻者承认“持久邪念 (病因) 与临床相 (证候) 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病因引发的正比消长关系”, 因此在过了急性反应期后, 达到疑病症条件的[7], 可修改诊断为疑病症。
1.4 病程方面
1.4.1 病程依据
CCMD-2-R和CCMD-3疑病症的诊断标准的病程均3个月[1,2]。
1.4.2 凭病程依据进行鉴别诊断
假如只有病程尚不够标准, 可暂时诊断疑病症反应, 到时再修改诊断。不过疾病是由其本质确定, 时间长短只是外观, 随着鉴别诊断水平的提高, 今后的病程标准会极大的缩短。
1.5 严重程度方面
1.5.1 严重程度依据。
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 促使其主动求医。
1.5.2 严重程度依据的鉴别诊断。
如不达到严重程度者, 则暂不做疑病症诊断。
1.6 排除症状方面
1.6.1 排除症状依据。
疑病症病人除上述第一部分症状和第二部分症状外, 不应持久具备如下症状:癔症性分离症状或转换症状, 躁狂症状, 重型抑郁症状 ( 如: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晨重夕轻、严重的内疚或自罪、不止一次自杀未遂) , 精神病性症状, 自知力缺损, 现实检验能力受损等。其道理是什么?一方面是此类症状已经超出疑病症等轻性精神障碍的范围, 另一方面是若有这类症状, 那么下面的“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必有一种不成立而被鉴别出去。如是一过性的则可参照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方面具体分析。
1.6.2 凭排除症状依据进行鉴别诊断。
病人如持久具备有“排除症状”, 那么就表明其病情超出疑病症等轻度精神障碍范围, 另外推究其表现特点规律也会同神经症有质的差异, 所以不能诊断为疑病症, 而应该下其他诊断。
1.7 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方面
1.7.1 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依据。
疑病症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或者说, 疑病症不是由于器质性病变产生。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 称神经症样综合征[2];同理, 如果是体现为疑病症样症状的就称为疑病症样综合征, 不能称为疑病症。
1.7.2 凭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依据进行鉴别诊断。
一般而言, 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 作出疑病症的诊断相对容易。不过, 器质性病变之后发现疑病症样症状时, 如何判断疑病症样综合征是器质性病变直接引起, 或者是器质性病变本身并不引起疑病症样综合征而是人们由于思虑过度或伴关注过度而引起了疑病症?临床情况往往是错综复杂的, 需要分析才能明白。疑病症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只是说明疑病症不是由于器质性病变直接导致;但是不等于疑病症病人不再有器质性病变, 也不等于有过器质性病变病人就不再患疑病症。随着人体的生长、老化和经受某些因素的侵害, 各种器质性病变往往与日俱增。在器质性病变的出现或治愈后也不意味着疑病症必定自动消亡, 自此对疑病症的鉴别诊断更要区别对待细心分析了。有的病人在器质性病变的出现或治愈后, 产生了许多新的精神心理问题, 而疑病症原本的症状病因内在关系依据已经无法分辨, 此时就不宜下疑病症诊断, 而可诊断为“某某疾病伴发疑病症样综合征或某某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相反, 有的病人在器质性病变的出现或治愈后, 疑病症原本的症状病因内在关系依据仍然清晰可辨, 而器质性病变与疑病症样症状没有直接关系, 此时就宜保留疑病症的诊断。总的窍门是必须以疑病症“症状病因和内在系三方面”来判断:俱存则疑病症尚存, 一废则疑病症已废。
2讨论
2.1 对现行诊断与分类标准表述的异议
CCMD-2-R和CCMD-3对疑病症的表述基本是脉出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如CCMD-3言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2]。这是三种标准开宗明义就分不清疑病症和躯体形式障碍的差别了。在临床上, 疑病症和躯体形式障碍的亚型如躯体化障碍、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 都有明显的疑病症状, 如果没有较好的理论和经验确实不易分清。但是它们确实在本质上不同, 按神经症二重辨证施治的理解是疑病症由于持久邪念而引发, 且持久邪念在疑病症症状之前已渐形成而后并存至当前并且决定着疑病症状的消长。在此, 持久邪念就是“担心” (或伴有关注) 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 其过程十分操劳痛苦, 虽知错而难摆脱, 但“相信”的成分不多。相反, 在躯体形式障碍的亚型如躯体化障碍、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中, 却是由于躯体的不适而有“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 躯体的不适或舒服决定着“相信”的存在与否, 而且这种“相信”不导致操劳不会引起明显的躯体的不适, 另外“担心”的成分不多。它们的来龙去脉正好相反, 只是由于总体外观太相似, 所以这三种标准就把它们混在一起了。
2.2 神经症、疑病症和躯体形式障碍的关系位置
综上所述, 疑病症本质上属于神经症, 应该作为神经症的一级亚型。躯体形式障碍同神经症有质的差异 (尽管外表类似) , 应该从神经症中独立出去, 且不应该包含疑病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编.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2-R[S].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76-86.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3-115.
[3]陈光敏, 林举达, 林志雄, 等.论神经症鉴别诊断模式〔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9, 15 (5) :470-472.
[4]陈光敏, 何荣昌, 徐诚, 等.神经症的共性〔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 2002, 3 (3) :239-240.
[5]陈光敏.神经症的证候和病因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 5 (9) :34-36.
[6]陈光敏, 陈光风, 陈可权, 等.神经症的关系〔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 2003, 4 (5) :375-376, 363.
少儿学舞常见病症及良方 篇6
常见病症
认知能力较差
由于年幼,少儿的思维方式会比较简单,对舞蹈的认知能力较差。其具体表现是对各种事物的反应会很直接。初学舞蹈时,他们会觉得舞蹈动作、音乐节奏等内容难度很高,尤其是老师要求跟着音乐的伴奏跳舞时,总有孩子会找不到北。
多动症
在体育舞蹈业余培训班,绝大多数孩子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学习舞蹈的,并且学舞的理由是舞蹈好看、好玩或音乐好听、衣服好看,但老师的教学是以让他们学会某个动作或舞蹈为目的,当愿望与实际情况有冲突时,他们天性中的好动因子就会活跃起来。
想象力过于丰富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而产生波动,每一个动作的成功,都能令他们兴奋。学习新内容时,老师只要稍加启发和鼓励,他们就会很积极的想象,跟随音乐手舞足蹈。不过,要他们正确、规范地展示某一个舞蹈动作则具有较大的难度,因为他们的想象力有时太过丰富,并且与丰富的想象力相比,他们的表现力又比较差,最后展示出来的舞蹈动作常常令人哭笑不得。
欠缺协作能力
无论标准舞还是拉丁舞,都格外讲究舞伴之间的合作,任何不协调的动作都有可能破坏整体的效果。受生理结构的影响,年幼的孩子肌肉能力会比较弱,这也直接导致他们身体的控制能力不足。此外,再加上活泼好动的天性影响,在搭手共舞的初期,他们很难取得良好的共舞效果。在教学中,除了学会自己独舞,老师还要多关注他们之间的配合,最终达到培养其协作精神、提高合作舞蹈能力的目标。
常备良方
鼓励
在教孩子学习舞蹈时,鼓励绝对是百试不爽的良方。孩子总是很单纯的,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简短的表扬,都能够起到鼓励的效果,使他们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原本很畏惧的学习中去。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尽管不能直接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但从长远看,孩子有信心和勇气迎接困难和挑战,会为后续教学开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财富。
丰富的语言
舞蹈是身体与肢体的语言,但在舞蹈教学中,老师除了展示优美的舞姿外,还要合理地运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把握课堂的节奏和气氛。体育舞蹈的每个舞种,其基础技术动作最多不过几十个。在初学阶段,孩子所接触的动作,每个舞种不超过十个,倘若长期简单地重复练习,很容易令其产生疲倦感。这时,就需要老师运用丰富的语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对比总结
良性的竞争会促使人进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让他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对比,例如将所有人的表现划分为五个等级:表现力好、动作完成质量高的评价为五星,表现一般、动作基本能够完成的为四星,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舞蹈动作的三星,动作完成质量很差但学习态度较好的为二星,学习不认真又无法完成动作的为一星。这样,好胜心强的孩子会很努力,他们会将赢取老师的表扬和自身的表现划上等号,从而达到所有人都努力学习的良性竞争状态。
千金良方
温故而知新是众人皆知的学习方法,但“温故”和“知新”也要有针对性,少儿体育舞蹈的教学也需要构建较好的模式,才能达到“温故”和“知新”的效果。无论是门生满天下的大腕专家,还是业余出身的年轻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都可以划分为四部分的内容:初步模拟教学、动作展示、强化模拟教学、展示和表演。
初步模拟教学
任何学习,都是从临摹开始,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直接模仿和体会具体的舞蹈动作,建立技术动作和节奏的粗略框架,达到“形似,”。教学中的重点是“脚步”和“重心”,老师需要按照舞种的不同将音乐的读取方式告诉孩子,然后引导他们将口令分解到每个舞步中去。而让孩子在简单的节奏口令中完成脚步动作,同时将身体重心的转移贯穿其中,分清主力腿和动力腿就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
动作展示
当孩子对动作基本掌握,对音乐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后,再进行标准动作的示范,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规范的动作和正确舞蹈技巧的认识。在这个环节,孩子的参与程度有两种:初步参与和情感共鸣。如果老师的情绪良好、线条优美、动作流畅,孩子会对技术动作、音乐及表现力产生良好的感知,激发兴趣;倘若演示正确动作时,老师的情绪平平、动作绵软无力,孩子也很难提起兴趣,难以进入兴奋和欢愉的观摩学习状态。
强化模拟
在所有教学步骤中,这个环节最为关键,孩子对舞蹈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舞蹈的认识达到怎样的高度,大都取决于这个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学习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丰富的舞蹈语言。比如掌握了伦巴舞的基本走步后,要求孩子加上手臂的摆动动作,掌握手臂摆动动作后,再强调手臂的延伸感,然后再逐步将音乐、节奏、动作等方面的要求添加进去;其次就是纠正错误。由于目的是巩固基础,然后进行拔高,这时孩子易被繁杂的要求弄晕,老师需要反复纠正或示范,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展示和表演
找到医治作文病症的药引子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 我通常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举例子
举例子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 它因形象具体而有效。在作文指导中, 我常举例子来告诉学生, 其实作文并不难, 写作文就是写生活。他们之所以不知道写什么, 是因为他们缺少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或者缺少一颗善感的心。比如, 有一次, 同学小石交上一篇周记, 题目是《生活告诉我》, 文中写了他周末回家看见爷爷正在熟练地剥竹篾, 准备编竹筐去买, 他就极力要帮爷爷剥竹篾, 结果一开剥就割伤了手指头。这件事告诉他:看起来容易的事情做起来并不一定容易, 甚至还有危险。同时他还明白了:长辈们的生活是多少不容易啊!作为晚辈, 应珍惜现有的生活并学会感恩。我觉得这是个好例子, 于是让小石同学在课堂上把他的作文念出来, 作文刚一念完, 掌声马上热烈响起, 然后我就向学生强调:“小石同学的作文里写的就是他的周末生活。”作文课里我经常举这样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很多道理都是在生活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生活就像是一部书, 一部总也读不完的书, 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 要投入到生活中去。作文就是生活的记录。我们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 有不同的生活感悟, 这就使得我们写出不同的作文来, 我们的作文因此丰富多彩, 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们就会在生活中找到不竭的写作源泉。
二、讲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天性, 我抓住了人的这一心理特点, 把它运用到教学上来。在教学中, 我根据实际情况, 常在课堂上讲些故事, 这些故事可以是历史上的, 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 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启发作用的。我要求学生不能只听故事, 还得讲故事。如果条件允许, 每周用二十分钟或隔周用一节课来让学生讲故事、谈感受我觉得讲故事真的是益处多多本来不大喜欢看书的学生主动地找报纸杂志来看了, 不太善于观察的学生, 也留意身边的事情了;很多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凡事都要思考它的前因后果、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等;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 作文的语言也丰富了;大部分学生不再那么反感作文了, 甚至有些学生主动写作文交给老师修改。所以, 我认为讲故事既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 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这样的好事, 何乐而不为呢?
三、作文互动
作文互动就是全班同学写同题作文, 分组互改作文, 然后师生共评。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分组后相互评改本组同学的作文, 然后每组推荐一两篇较好的作文来由全班同学共评, 被推荐作文由作者或组长或老师朗读, 接着各组给文章打分, 并说明给分理由, 指出文章的亮点是什么, 有什么问题等, 然后老师给作文评分并点评, 并且对同学们的评改作评价和总结, 最后由同学们选出几篇好作文在课后进行修改, 然后贴到本班的学习园地上供同学们欣赏。此外, 我还鼓励不擅长写作的同学勇敢地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 由同学们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事实证明, 学生很喜欢这样的作文评改方式, 他们说这样评改作文很有趣, 且能读到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写的作文, 开阔了作文的视野, 同时在与同学作文的对比中认识到自己作文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学生乐于课堂评改作文, 一旦较长时间不做此项活动, 他们就会提出“抗议”。可见作文互动是有必要的,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
四、表扬和鼓励
表扬教育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教育之一。恰当的表扬能让被表扬者发现自己的优势, 使他们有成就感, 让他们感到快乐和自信。表扬是助推剂, 它增加人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推动人们不断地去克服困难, 取得进步。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该用太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 要发现学生作文中可取的和值得肯定的方面, 及时、恰当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即使是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在巧妙地指出问题的同时, 也要加以鼓励, 这样既让学生懂得问题所在, 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当然, 表扬要恰到好处, 不可滥用, 否则会适得其反。
【病症结合】推荐阅读:
病症防治08-02
常见病症11-10
病症分析11-20
病症07-12
病症处理法08-24
有益健康的病症09-13
中医学重点病症总结08-26
小学语文课堂病症例谈09-04
沟通病症:看人不顺眼06-20
HR为你诊断简历病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