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处理法

2024-09-18

常规处理法(精选5篇)

常规处理法 篇1

灌浆技术是治理岩溶塌陷危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通常应用在岩溶地区的灌浆方法有渗透灌浆、挤密灌浆和高压喷射灌浆[1], 但常规的灌浆方法材料消耗大, 造价高, 工期长,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特别是在一些岩溶孔洞发育和孔隙较大的区域灌浆, 由于其连通性好, 常常使浆液扩散过远, 超过预定的充填范围。这种现象不仅浪费大量材料, 还将污染地下水环境。必须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 防止“跑浆”。托底灌浆加固范围只限于岩溶入口承重层内, 防止了水泥浆扩散到底部含水层, 不仅节省了材料, 同时也避免了地下水的污染[2]。

1 灌浆原理

渗透灌浆:浆液在压力作用下充填土的孔隙和岩石的裂隙, 排挤出孔隙中的自由水和空气, 通过胶结和固化增加土体和岩石整体的强度, 而基本上不改变原状土的结构和体积。

挤密灌浆[3]:透过钻孔向土中灌入浓浆液, 在注浆点使土体压密而形成浆泡, 当浆泡的直径较小时, 灌浆压力基本上沿钻孔的径向即水平向扩散。随着浆泡尺寸的逐渐增大, 便产生较大的上抬力而使地面抬动。

高压喷射灌浆:利用高压射流作用切割地层, 改变原地层的结构和组成, 同时灌入水泥浆液符合浆液形成凝结体, 以此达到加固地基和防渗的目的。

托底灌浆:托底灌浆利用阻流与扩散原理, 即先在岩溶出口处形成一个加固层, 阻止浆液向下渗漏, 而后通过压力使浆液水平扩散, 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分为2道工序进行, 先进行阻流止漏托底, 然后进行加压扩散固结。先采用稠浆和砂砾料, 因砂砾石阻力大, 扩散半径小, 堵漏效果好, 材料便宜, 稠浆流动速度慢, 仍有一定流动速度和扩散半径。当遇大的空洞和裂隙时, 投入适量的砂砾和稠浆后, 能在有限的深度内, 将通往底部的大空隙通道堵塞, 阻止浆液向底部流失, 形成托底帷幕。当托底稳定后, 利用浆液的流动性, 使用标准浆液, 附加灌浆压力, 向上部介质水平扩散, 达到托底灌浆加固目的。

2 施工工艺

⑴托底灌浆和常规灌浆施工流程大致相似, 如图1所示, 高压喷射灌浆与常规有所不同, 需要压入高压水或压缩气以提高灌浆压力, 如图2所示。

⑵常规灌浆工艺的优点是技术已经很成熟, 质量易控制。而托底灌浆还处于开发阶段, 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施工, 但如果勘察得当, 灌浆质量也相当可靠。

⑶常规灌浆通常耗浆量较大, 工程造价高, 施工期长, 而且污染地下水源, 高压喷射灌浆虽然没有以上缺点, 但其施工设备笨重, 对施工工艺要求很高, 而且由于喷射半径较小, 通常灌浆孔密度很大, 对工地的破坏较大, 相对造价较高, 施工速度也很慢, 工期较长;托底灌浆可以大量的节省灌浆材料, 耗浆量通常只有渗透灌浆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造价低, 而且施工速度快, 不污染地下水, 但托底灌浆是一种新的施工工艺, 要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 对施工队有较高的要求。

3 应用范围

渗透灌浆所需灌浆压力较低, 主要靠自重渗透到孔隙中, 一般只适用于中砂以上的砂性土和有裂隙的地表浅层岩石。挤密灌浆通过浆泡产生的压力抬动地层, 把下沉的建筑物回升精确的位置, 所以通常用于已有建筑的修补工作。高压喷射灌浆分为旋喷、摆喷和定喷三种, 旋喷主要用于加固地基, 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 改善地基土的变形性能, 使其在上部结构荷载的作用下, 不至破坏或产生过大的变形。定喷固结体呈壁状, 摆喷形戚成厚度较大的扇状固结体。定喷和摆喷通常用于地基防渗加固工程。该技术主要用于水库主坝地基防渗加固, 经改造用于地基覆盖层、接触带等的防渗, 在大块径、堆石体等地质条件也可建造防渗墙, 也可用于提高地基承载力, 尤其适用于第四纪冲积层、残积层及人工填土等。其优点是不需要对地基进行开挖, 即可在地基的某一深度建造符合设计要求的防渗体, 但在岩溶塌陷发育地区, 往往由于漏浆严重不易形成完整的浆柱固结体, 很难达到预期的加固效果。

托底灌浆是一项新技术, 目前主要应用于大孔隙介质的充填灌浆, 形成一种悬挂式的水平帷幕[4], 在一些大坝的防渗处理中也发挥了作用[5]。目前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与推广。

4 结论与建议

托底灌浆技术特点鲜明, 原理明确, 在某些特定的地区相比于常规灌浆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 能够显著的缩短工期, 节约工程造价。而且根据其原理, 托底灌浆法在一些相似的地区, 如矿山挖空区塌陷以及软体沉陷地区地基治理上也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托底灌浆技术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很好的解决岩溶的塌陷问题, 然而现实中岩溶地区的地质情况错综复杂, 岩溶直径与埋深比一般较小, 要想做到精准的勘察有很大的难度, 尤其是一些几十公分的岩溶群, 很难被物探所圈定。而且岩溶的发育没有规律, 所以托底灌浆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 岩溶地区的勘察技术的提高势在必行。

托底灌浆加固后地基虽满足要求, 然而岩溶下部中空, 如果地下水位经常变化, 气流变化频繁, 所造成的大气压变化对灌浆加固层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应用托底灌浆技术所加固的地基基础时间还很短, 其强度能否长期保持稳定还还不能确定。而且在不可预见的灾害 (地震、暴雨等) 的情况下, 灌浆加固层的稳定性能否得到保证也是这项新技术广泛推广前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钊.大坝基岩灌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阎宝杰.托底灌浆新技术的理论分析[J].施工技术, 2005.增刊, 125-128

[3]杨永富.压密注浆法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中的应[J].公路与汽运.2007 (3) .99-101

[4]高雪池.托底灌浆技术在岩溶塌陷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2004, (8) .116-119

[5]山东华水工程有限公司.采用综合技术加快病险水库治理步伐[J].中国水利报.2002, (6) .006

常规处理法 篇2

1、立即将病人送清创室,评估伤情,了解致伤原因,伤口处理经过、尿量、转 运过程,准备清创器械灭菌物品,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早期处理、清创。

2、根据烧伤病人的病情安排病床,准备床单位。

3、病室需有消毒、隔离设施,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室温维持在 28℃-32℃。

4、了解烧伤的原因、面积、面部和深度等,对有面、颈深度烧伤者应备氧气和气

管切开包,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配合医生气管切开术。

5、大面积烧伤或危重病人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穿刺困难者立即准备配合医生深

静脉置管术,同时抽血标本送生化常规和配血,留置尿管。

6、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清洁健康皮肤,修剪指甲,头面部烧伤剃除毛发。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出病室需换鞋,流水洗手。病室内每日进行消毒。向病员和陪护做好宣传工作,禁止探视。

8、讲解胃肠道营养的重要性,根据病情早期进食及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9、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思想情绪变化,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在烧伤早期护理

人员要根据受伤后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 作,让其协助护理人员共同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在烧伤回复期护理人员要注意 病员之间的谈话,诱导病员多作乐观积极的谈论,鼓励其加强功能锻炼,帮助致 残病人树立战胜伤残的信心。

烧伤休克期护理常规

1评估患者,合理安置病人,必要时床边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如 :氧气、负压吸引器、监护仪、气管切开包、深静脉置管包等;

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休克期内每一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次,根据病情应随时增加测试次数,熟悉烧伤休克期临床表现,并准确记录病 情变化,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熟悉抗休克的补液知识,掌握补液方法,注意补液的质、量和速度;

4输液是防治烧伤休克的最有效措施,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妥善固定,保 持静脉管路通畅,躁动患者要做好约束,保证准确无误的完成补液计划;

5尿的监测留置尿管,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的性质、量,发生少尿、无尿,应先检查尿管是否阻塞、脱出等,排除导尿管因素,再报告医生,记每小时尿量,必要时观察每15分钟或30分钟的尿量,成人尿量不少于30ml/小时,小儿每kg体重不少于1ml/每小时成人有血红蛋白尿者不少50-100ml/每小时,尿的PH值维持在7左右;

6严密观察病情,熟悉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性休克的症状,不可无原则地满 足病员口渴饮水要求;

7注意保暖,夏季室温维持26~28度,冬季28~32度为宜;

8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做好创面护理,取休克卧 位,病情允许,每2小时翻身一次,抬高患肢;

9因烧伤的特殊性(48-72小时为休克期),从病人伤后第一各24 小时按每八小时一小计,24 小时一总计,详细记录出入量和病情变化。

10、健康宣教

1)向家属及患者解释烧伤后48-72小时为休克期,体液渗出多,水肿严重,休克期主要是输液补充血容量,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让家属心中有数,以取得合 作;

2)向家属及患者说明休克期虽然口渴,但必须禁大量饮水,以取得家属及患者 的理解,必要时少量多次口服烧伤饮料,若过多、过急可诱发呕吐等不良反应。

严重烧伤感染期

1、责任护士对感染期患者的全身症状及创面变化要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

2、观察体温变化,弛张或稽留热型或体温36℃以下者提示有可能感染及时报告医生。高热者先予物理降温,无效再遵医嘱用药物降温,体温36℃以下者给予保暖。

3、观察脉搏、心率、呼吸的变化,注意节律、频率。脉搏增快在

130次/分以上,注意是否有感染存在,特别出现脉搏和体温分离现象时,提示有严重感染可能

病情危重,及时报告医生。

4、观察呼吸变化,注意频率、深度。凡在病程中出现不明原因呼吸困难,表示有

创面脓毒症或败血症可能,及时报告医生。

5、严密观察创面的色泽、渗液、气味、水肿、疼痛等情况,随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协同处理。

6、鼓励病人多进食,少食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消化食物。密切

观察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便血等,必要时禁食,必要时留 取标本,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7、密切观察精神症状。躁动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8、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协助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发生。

9、保证各种导管通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菌素,控制感染。

10、床边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以免交叉感染。

包扎创面的护理

1、注意包扎肢体的功能位及注意观察肢端的血液循环,当包扎过紧会出现肢 端发凉、青紫,麻木或剧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抬高患肢,减轻水肿,经常变换受压部位,防止创面受压,潮湿;

3、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污染,敷料渗液多时应及时添加外敷料或及时更 换,大腿根部内侧敷料应注意勿被大小便污染,可用消毒卫生纸或凡士林 油纱布保护;

4、患者出现高热、疼痛加剧、包扎部位有异味时,应通知医生及时检查;

5、炎热季节,注意室内通风。

特殊部位烧伤护理常规

一、头面部烧伤

1、剃净烧伤部位及其周围的头发,使之不与渗出物粘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2、烧伤部位应避免长期受压,特别是枕后,要定时改变头部位置,避免因头部水肿,长时间受压而产生褥疮。

3、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及有无声音嘶哑,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注意呼吸道通畅,备氧气、气管切开包等急救物品。

4、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可采用抬高床头或半坐卧位,以利水肿消退。

5、有颈部烧伤时,颈部应予以过伸位,充分暴露颈部创面。

二、眼的护理

1、经常清除眼周围创面的渗出物及眼分泌物,按医嘱正确使用各种抗生素眼药水、眼药膏,防止感染。

2、眼睑烧伤水肿严重使眼睑外翻者,应予以保护,可用抗生素眼膏或生理盐水湿

纱布覆盖保护。

3、眼睑水肿明显,视物不清者做好预防跌倒/坠床的护理措施。

三、外耳的护理

1、避免外耳受压:仰卧时脑后用小枕头,使耳廓悬空。侧卧时睡在有孔的枕头上

或枕在耳廓上部。

2、保持外耳创面清洁干燥,及时用无菌干棉签清除积聚在耳廓内的分泌物。

3、外耳道烧伤时要保持外耳道引流通畅,每日可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滴耳。

四、口鼻腔护理

1、保持鼻腔清洁通畅,去除鼻腔尘埃和痂皮,应及时用棉签吸净分泌物。

2、鼻粘膜可涂石蜡油,防止干燥或分泌物粘结阻塞。

烧伤治疗原则

1.保护烧伤区,防止和尽量清除外源性沾染。2.预防和治疗低血容量或休克。3.治疗局部和全身的感染。

4.用非手术和手术的方法促使创面早日愈合,并尽量减少瘢痕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和畸形。5.预防和治疗多系统器官衰竭。对于轻度烧伤的治疗,主要是处理创面和防止局部感染,并可使用少量镇静药和饮料。对于中度以上烧伤,因其余全身反应较大和并发症较多见,需要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并重。在伤后24~48小时内要着重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对于创面,除了防治感染以外,要尽力使之早日愈合、对Ⅲ度者尤应如此。如能达到这两点要求,则中度以上烧伤也能较顺利地治愈。

(一)创面初期处理

指入院后当即处理,又称烧伤清创术,目的是尽量清除创面沾染。但已并发休克者须先抗休克治疗。使休克好转后方可施行。修剪毛发和过长的指(趾)甲。擦洗创面周围的健康皮肤。以灭菌盐水或消毒液(如新洁尔灭、洗必泰、杜灭芬等)冲洗创面,轻轻拭去表面的沾附物,已破的水泡表皮也予清除,直至创面清洁。清创除了小面积烧伤可在处置室内施行,一般均应在手术室内施行。为了缓解疼痛,先注射镇痛镇静剂。

(二)新鲜创面用药

主要为了防治感染,促使创面消炎趋向愈合。应根据烧伤的浓度和面积选择药物。1.小面积的Ⅱ°烧伤、水泡完整者,可在表现涂以碘伏或洗必泰等;然后吸出泡内液体,加以包扎。

2.较大面积的Ⅱ°烧伤、水泡完整,或小面积的水泡已破者,剪去水泡表皮;然后外用“湿润烧伤膏”(中西药合制)或其他烧伤膏(含制菌药和皮质醇),或用其他制攻的中西药药液(可以单层石蜡油纱布或药液纱布使药物粘附于创面)。创面暴露或包扎。

3.Ⅲ°烧伤表面也可先涂以碘伏,准备去痂处理。注意:创面不宜用龙胆紫、红汞或中药粉末,以免妨碍创面观察、也不宜轻易用抗生素类,因为容易引起细菌耐药。

(三)创面包扎或暴露

创面清洁和用药后可以包扎或暴露。包扎敷料可以保护创面、防止外源性沾染、吸收一部分渗液和辅助药物粘附于创面。但包扎后不便观察创面变化、阻碍体表散热、并不能防止内源性沾染,包扎过紧可影响局部血运。暴露创面可以随时观察创面变化,便于施布药物和处理创痂。但可能有外源性沾染或受到擦伤。所以这两种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肢体的创面多用包扎法,尤其在手部和足部,指与趾应分开包扎。躯体的小面积创面也可用包扎法,先将一层油纱布或几层药液纱布铺盖创面,再加厚2~3cm的吸收性棉垫或制式敷料,然后自远而近以绷带包扎(尽可能露出肢端),均匀加压(但勿过紧)。包扎后,应经常检视敷料松紧、有无浸透、有无臭味、肢端循环等,注意有无高热、白细胞明显增多、伤处疼痛加剧等感染征象。敷料松脱时应再包扎,过紧者稍予放松。敷料浸透者须更换干敷料,如无明显感染,其内层可不必更换。如已发生感染,则需充分引流。浅Ⅱ°烧伤创面包扎后,若无不良情况,可保持10-14日首次更换敷料。深Ⅱ°或Ⅲ°的创面包扎后,3~4日应更换敷料,以观察其变化,或需作痂皮、焦痂处理。温度高的环境内不适用大面积的包扎。

2.头面、颈部和会阴的创面宜用暴露法。大面积创面也应用暴露法。所用的床单、治疗巾、罩布等皆需经过灭菌处理,病室空间应尽量少菌,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在渗出期,创面上可用药物(制菌、收敛),定时以棉球吸去过多的分泌物,以减少细菌繁殖,避免形成厚痂。创面尽可能不受压或减少受压,为此要定时翻身或用气垫床等。在痂皮或焦痂形成前、后,都要注意其深部有无感染化脓,除了观察体温、白细胞等变化,必要时可用粗针穿刺或稍剪开痂壳观察。

3.全身多处烧伤可用包扎和暴露相结合的方法。

(四)去痂

深度烧伤的创面自然愈合的过程缓慢、甚或不能自僡。在创面未愈期间,不但病人痛苦、体质消耗,而且感染可扩展或发生其他并发症。这类创面自然愈合后形成瘢痕或瘢痕增生症(瘢痕疙瘩),可造成畸形和功能障碍。为此,应积极处理,使创面早日愈合。原则上,深度烧伤宜用暴露疗效,在48~72小时内开始手术切痂和植皮。面积愈大,愈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及早去除痂壳,植皮覆盖创面。1手术切痂和削痂切痂

主要用于Ⅲ°烧伤,平面应达深筋膜(颜面和手背处应稍浅)。若深部组织已失活,一并切除。创面彻底止血后,尽可能立即植皮。削痂主要用于深Ⅱ烧伤,削去坏死组织,使成新鲜或基本新鲜的创面,然后植皮。在手、关节等部位的深Ⅱ°烧伤,为了早日恢复功能,也可用切痂法。此类手术出血较多,在肢体上可用止血带以减少出血,术前应准备足够的输血。切痂和削痂均要辨明坏死组织层次,否则影响植皮成功等。2.脱痂

先保持痂皮表面干燥,尽可能预防痂下感染。等痂下组织自溶、痂壳与基底分离时(约2周以后),剪去痂壳。创面为肉芽组织,并常有程度不等的感染。用药液湿敷、浸洗等方法,控制感染和使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肉芽无脓性物、色泽新鲜、无水肿、触之渗出鲜血,即可植皮。此法是逐步去痂,称为蚕蚀脱痂法。为了减轻感染和加速痂皮分离,可在创面施用药物如抗生素、蛋白酶或中药制剂等,但尚未取得成熟的经验。脱痂法较切痂、削痂法简便,但难免感染和延长治疗时间,故不宜作为首选的去痂方法。

(六)感染创面的处理

感染不仅侵蚀组织阻碍创面愈合,而且可导致脓毒血症和其他并发症,必须认真处理以消除致病菌、促进组织新生。创面脓性分泌物,选用湿敷、半暴露法(薄层药液纱布覆盖)或浸浴法等去除,勿使形成脓痂。要使感染创面生长新鲜的肉芽组织(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以利植皮或自行愈合。创面用药:①一般的化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可用呋喃西林、新洁尔灭、洗必泰、优锁儿等,或黄连、虎杖、四季青、大黄等,制成药液纱布湿敷或浸洗。②绿脓杆菌感染时,创面有绿色脓液、肉芽组织和创缘上皮受侵蚀、坏死组织增多等改变,应作细菌学检查。可用乙酸、苯氧乙醇、磺胺灭脓、磺胺嘧啶银等湿敷或霜剂涂布。③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状菌、毛霉菌等)发生于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重症病人,创面较灰暗、有霉斑或颗粒、肉芽水肿苍白、敷料民也可有霉斑,作真菌检查可确定。创面选用大蒜液、碘甘油、制霉菌素、三苯甲咪唑(clotrimazol)等;同时须停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较大的创面感染基本控制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应及时植皮促使创面愈合。

四全身治疗中度以上烧伤引起明显的全身反应,早期即可发生休克等。因此必须在伤后重视全身治疗,已有休克等危象者更应在处理创面前先着手治疗。

(一)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方法是根据Ⅱ°、Ⅲ°烧伤面积,补液以维持有效血循环量1.早期补液的量和种类国内、外研究者对烧伤补液疗法设计了各种方案(公式)、表二列出国内常用的方案。按此方案,一体重60kg烧伤Ⅱ°面积30%的病人,每一24小时内补液量应为[60×30×1.5(额外丢失)]+2000(基础需水量)=4700(ml),其中晶体液1800ml、胶体液900ml和葡萄糖液2000ml。第二个24小时应补晶体液900ml、胶体液450ml和葡萄糖液2000ml(共3350ml)。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液,因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其次选用等渗盐水等。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但血浆不易得,可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暂时代替;全血因含红细胞,在烧伤后血浓缩时不相宜,但浓度烧伤损害多量红细胞时则适用。

(二)Ⅱ°、Ⅲ°烧伤的补液量

第一个24小时内第二个24小时内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成人儿童婴儿第一个24小时的1/2 1.5ml 1.8ml 2.0ml 晶体液:胶体液中、重度 2:1 特重1:1 基础需水量(5%葡萄糖)2000ml 60~80 100 ml/kg ml/kg 2.补液方法由于烧伤后8小时内渗出迅速使血容量减少,故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的1/2应前8小时内补入体内,以后16小时内补入其余1/2量。就扩充血容量而论,静脉补液比较口服补液确实有效。尤其对面积较大或(和)血压降低者,需快速静脉输液。要建议有效的周

围或中心静脉通路(穿刺、置管或切开)。对原有心、肺疾病者,又须防避过快输液所引起的心力衰竭、肺水肿等。输液种类开始选晶体液,利于改善微循环;输入一定量(并非全部估计量)晶体液后,继以一定量的胶体液和5%葡萄糖;然后重复这种顺序。5%葡萄糖不应过多或将估计量全部连续输注,否则会明显加重水肿。Ⅲ°烧伤面积超过10%或休克较深者,应加输碳酸氢钠以纠正酸中毒、硷化尿液。口服饮料(每dl含氯化钠0.3g、碳酸氢钠0.15g、或加少量糖、香料等),可以引起补液作用,但要防避引起急性胃扩张。以上为伤后48小时的补液方法。第3日起静脉补液可减少或仅用口服补液,以维持体液平衡。因为烧伤病人的伤情和机体条件有差别,补液的效应也不同,所以必须密切观察具体情况,方能调节好补液方法。反映血容量不足的表现有:①口渴。②每小时尿量不足30ml(成人),比重高。③脉搏加快和血压偏低(或脉压减少)。④肢体浅静脉和甲下毛细血管不易充盈。⑤烦躁不安。⑥中心静脉压偏低。较重的、尤其是并发休克的烧伤病人,需留置导尿管和中心静脉导管以便监测。此外,还需化验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血pH和CO2结合力等。存在血容量不足表现时输液应较快,待表现好转时输液应减慢,直至能口服饮料维持。有时快速输液使血容量一时间过大(中心静脉压偏高),宜用利尿剂以减少心脏负荷。

(二)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烧伤后的全身性感染,少数在早期可能与休克合并发生(称暴发性脓毒血症),后果极严重;其余是至组织水肿液回收阶段(多在伤后48~72小时)较易发生;发焦痂分离或广泛切痂时,又容易发生。实际是在创面未愈时细菌均有可能侵入血流。特别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如深度烧伤范围大,白细胞和免疫功能降低,脓毒血症容易发生。表现有:①体温超过39℃或低于36.5℃。②创面萎陷,肉芽色暗无光泽,坏死组织增多,创缘炎症反应突然退缩,新上皮自溶等。③创面或健康皮肤处出现知斑点。④白细胞计数过高或过低。⑤烦躁不安、反应淡漠等嗜睡等神志失常。⑥休克征象。⑦呼吸窘迫急促、腹胀等。

1.防治感染必须从认真处理创面着手。否则,单纯依赖注射抗生素难以有效。

2.选用抗生素①伤后早期宜用大剂量青霉素G注射,可合用棒酸或青霉烷砜(β内酰酶抑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常见的混合感染有效。②创面明显感染时常有为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混合感染,可选用氮苄青霉素、甲硝唑、红霉素、林可霉素、头饱噻吩、头孢唑林等。③有绿脓杆菌感染时可选用羟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头孢磺啶、多粘菌素B等。选择抗生素注射注意病人的肝、肾等功能状态,以防大剂量用药产生更多的副作用。清热解毒中药多有抗菌效能,此类注射制剂如四季青、三棵针、热毒清等也可选用。3.免疫增强疗法

GIN灌浆法与常规灌浆法的对比 篇3

1)产生大量渗漏造成经济损失;2)产生过大的集中渗流量和流速造成对坝基和坝体的冲刷破坏;3)产生过高的坝基扬压力对坝体和坝基稳定造成危害。

以上问题都依靠基础处理来解决,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灌浆作为基础处理的重要方法是解决以上危害的关键措施之一。

1 常规灌浆法

常规灌浆法,除特殊灌浆外一般多采用全孔一次或分段灌浆,分段灌浆又分为:自上而下分段法、自下而上分段法和综合分段法三种形式。根据灌浆段深度及地质条件确定灌浆压力,浆液浓度(水灰比)除了极明显的大裂隙以外,一般都是稀浆开始,必要时再逐步变浓。采用这种做法的考虑是:在灌注段中,往往包含有各种宽度的裂隙。为了使裂隙都能灌好,就先使用粘度小流动性较好的稀浆,首先来满足小裂隙的需要,等基本灌好后再用较稠的浆液灌注较大裂隙,这是我国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我国现行的规范上规定:“灌浆浆液的浓度,应遵循由稀到浓的原则,逐级改变。浆液的水灰比可采用8∶1,5∶1,3∶1,2∶1,1.5∶1,1∶1,0.8∶1,0.6∶1,0.5∶1九个比级;开灌水灰比一般可用8∶1”。

从常规灌浆方法的工艺流程看,浆液浓度一般采用的都是由稀到浓逐级灌注,这是一项工序繁杂,耗时费神的急需认真细致的工作。而且在灌注过程中,何时换浆,换何种浓度的浆液,往往不容易控制,经常出现费浆费时的情况。此外,在用不稳定的稀浆灌浆时,水被分离出来而进入小裂隙,使水泥颗粒落在后面,这时会发生对岩体上抬力加大的情况。如果浆液过稀,灌浆后将会留下空穴和渗漏通道。地下水沿着这些空穴和通道流动,使疏松的水泥结石被逐步溶蚀掉,影响帷幕的耐久性。灌浆结束后,常需闭浆排水,再次延长了灌浆时间。可见常规灌浆方法具有以下缺点:1)灌浆过程中的故障多;2)变浆使灌浆过程变的繁杂,效率低、成本高;3)吸浆量低的灌段,浆液易分离,而且水泥结石力学强度低,抗溶蚀能力差,从而灌浆质量难以保证;4)由稀到浓逐级加浓浆液灌注,对较宽的裂隙,浆液可能灌的很远,超过设计要求,造成浪费;5)浆液由稀变浓,粘聚力增加,阻碍浆液流动和在岩体中穿透,甚至使灌浆过程终止。

2 GIN灌浆法

为了克服常规灌浆法的不足,提高灌浆质量和效率,1993年隆巴迪和迪尔提出了“大坝岩基GIN灌浆法”,GIN即灌浆强度值,其定义为:对于给定的单一钻孔而言,在某一灌浆段结束时的最终灌浆压力和每米灌浆孔最终吸浆量的乘积,即GIN=PV=常数,其中,P为最终灌浆压力;V为最终吸浆量,其含义为单位灌浆段上消耗的能量。隆巴迪认为:在灌浆施工中,保持各灌浆孔段上消耗一致的能量,即保持GIN为常数,便可形成一道大致均匀的防渗帷幕。这样可以自动对宽大裂隙限制其灌浆量而对可灌性较大的微细裂隙提高灌浆压力,既避免了导致地面抬动和水力劈裂的高压力以及大灌注量组合,又可避免对灌注微细裂隙不适合的低压力和小灌注量的组合。如图1所示,灌浆压力越大,灌浆量就越小;反之亦然,最终两者成一种双曲线关系。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GIN值不同,但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GIN=常数。值得注意的是GIN每一条包络曲线除包括一个GIN值外,还包括一个最大压力和最大吸浆量。当注入量达到预定的限制值,或压力达到预定的限制值,或二者的乘积达到选定的GIN值时,即可结束灌浆。

GIN法的特点:1)选择适当的GIN值,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方法:a.数学方法,它是对岩层裂隙情况进行精确或简化的描述,并以此为基础模拟灌浆过程,从而得到合理的GIN值,但此法只适用于简单情况;b.实验法,此法通过选择与灌浆地区地层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区域进行灌浆试验,从而得到合理的GIN值,这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需的;c.观察法,根据以前的经验和文献资料(隆巴迪建议的五种GIN值),从假定的一个临时GIN值开始,然后根据灌浆过程中得出的结果对该值进行修订,从而得到合理的GIN值。一般情况下是采用以上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综合考虑岩石的自然条件、设计要求和灌浆过程中的经济因素,选择一个最有效的GIN值。2)单一、稳定的水泥浆是GIN原则的一个重要因素,灌注浆液必须稳定并具备较高的稠度,同时具有较低的粘聚性和较好的穿透性使灌入岩体裂隙中的水泥浆液性能稳定、析水率低,凝固后与岩体结合强度高,达到良好的防渗性能,获得密实耐久的防渗墙。这种稳定的浆液需要通过室内试验确定,目前许多大型工程项目都采用掺高塑化剂的方法以减少浆液凝聚力和粘滞度,浆液水灰比在0.66∶1~0.8∶1之间选择。3)由于GIN灌浆法使用的是浓浆,所以在灌浆之前要使地下水位以上的岩石浸水饱和,从而避免浆液中的水被干的岩石吸干,导致浆液过浓,出现堵塞现象。4)为了尽量减小水力劈裂对耗浆量的不利影响,在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应保持低于临界水平。大量工程实例表明,临界压力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取决于覆盖层的压力,而是取决于岩石的强度。在松软岩石的近地表以下部位,强度通常不随深度而变化,临界压力也同样如此。

3 GIN灌浆法与常规灌浆相比的优点

1)在灌浆过程中采用单一水灰比、稳定性好的浓稠浆液灌注,作为一种可预测的宾汉流体,其粘聚力保持固定不变,确保了浆液的流动特性和穿透能力。与常规灌浆法采用的灌浆浆液相比具有长时间、远距离运移的稳定性,在缓慢流动状态下沉淀少,浆液通过细微窄小的裂隙时受到挤压和过滤后析出的水量少,对岩体产生水力劈裂破坏的危险性小。2)由于灌浆过程采用单一稠度的稳定浆液和统一的GIN值,不需要改变浆液配比使工作过程得到简化,灌浆过程简易快速,节约灌浆时间,同时便于计算机自动控制,提高灌浆的工作效率。3)由于浆液水泥含量高密度大,浆液在被灌入岩体中硬化后收缩性小,所以与结构面结合强度高,能达到有效的封堵裂隙从而降低岩体透水率,具有较强的抗侵蚀和管涌能力,使防渗帷幕具有良好的耐久性。4)GIN灌浆法在灌浆过程中逐渐提高压力,直到P,V,GIN三个之一达到规定值就可以结束灌浆;常规法要在设计压力下基本不吃浆(吸浆率小于某一设计值)继续灌浆30 min~60 min。5)GIN法相对于常规法的另一个特点是节约材料,据个别工程试用GIN法灌浆的情况表明:GIN法灌浆平均单位注入量是常规灌浆法的30%~53.4%。如图2a)所示是水电八局根据试验数据绘制的GIN法和常规法单位耗灰量曲线(P,S,T分别表示第1排、第2排、第3排),如图2b)所示的是小浪底水利工程左岸单薄山体北端垭口副坝2号,4号灌浆洞中两种灌浆方法单位孔段耗灰量和各孔段平均纯灌时间的比较。由此可看出GIN法灌浆可以收缩工期降低成本

4 结语

虽然GIN灌浆法克服了常规法的缺点,提高了灌浆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灌浆成本,但GIN法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岩石各自的可灌性方面浆液的流变特性很重要,同样水的渗透途径特性和水文地质特性以及水力劈裂的敏感性也很重要,但是GIN理论只重视浆液的特性对其他因素很少关注;隆巴迪提出的五种GIN值很难适应大量复杂的地层,因此建议对GIN常量进行细分,但GIN值又不是一个可随意选择的数,它需要在缜密的理论推导和实验的基础上确定;GIN法的理论基础是针对岩石灌浆,因此它不适用于对土壤的处理,在岩溶发育地带也不宜采用;多数工程灌浆试验得出的结果认为GIN灌浆法施工较难达到透水率q≤Lu的防渗标准,在透水率q<3 Lu的地段灌浆效果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张景秀.坝基防渗与灌浆技术[M].第2版.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08-178.

[2]孙钊.大坝基岩灌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69-200.

[3]《岩土注浆理论与工程实例》协作组.岩土注浆理论与工程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93,122-132.

[4]欧汉森.GIN法灌浆工艺技术初探[J].湖南水利,1998(3):112-113.

LED异常的常规解决处理 篇4

笔者作为一位老品管,同时在瑞丰工作多年的瑞丰人,身边的各种技术、品质工程师换了一拨又一拨,针对如今瑞丰赖以生存的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想和内部同事作探讨,也借此平台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的心得和经验。

说起LED的异常,资深的LED老品管各种感慨;在LED行业,因为LED量大的元素,各种小概率不良引起的异常,常常令技术、品质人员头疼,感觉像大海里航行的小船找不到方向,而这些不良处理不当,又会引起无数的问题。不必烦恼,解决问题的初始方向,无非是回归到问题的本身,找到要害,才能迎刃而解。

解决LED异常,只需要三步:找到异常根本原因;解决内外部顾客的根本需求;预防异常问题的再发生;完成以上三步,才能是真正的解决处理完成异常。笔者带着各位同仁叙述渐进,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探讨方法,为大家解决困惑。

首先,寻找异常的原因。当很多小伙伴听到产品异常了,常常反应是“又异常了”,然后一脸“懵逼”的样子;不必惊慌,出现异常案子,要镇定自若的去解决; 需找出异常的原因,和警察办案一样的,第一步:现场勘察或调查,很多品质或技术人员,遇到问题不重视案发现场,错失很多的“破案”线索,在很多品质或工程手法工具,都有较全面的使用,比如常见“5W2H”,此处是要真正的在现场调查取证,而不是道听途说,笔者有一个总结叫“三现”原则:现人、现物、现场,遵从“4M2E”的因素,逐个采用“5W2H”的方法将现象描述清楚;第二步:走访调查,创造历史的都是基层人民,同理造成异常的也是基层员工,那么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也是基层员工,绝大部分的异常都是现场“人、机、料、法、环、测”操作使用不当或不对引起的;笔者亲身处理过一个案例:3528全彩灯珠断脚异常,此案例完全是按照封装工序,逐步工序走访员工,才发现的根本原因,方法很简单,走访每一工序员工,确认有无发现不良品,不良比例如何,不良品如何处理,最终锁定为分离模具定位异常导致“断脚”不良,异常原因轻松解决;第三步:剖析异常品,当然各种同仁都是专业级,在这里不对异常分析步骤一一讲述,给大家分享一下,剖析异常品的几大原则,先外在因素、后内在因素;先外观、后结构;先物理、后化学;先非破坏性,后破坏性;异常品是我们分析异常根本原因的重要依据,像法医解刨一样,一步一步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伤害你的“小白鼠”样品;如果仍然还解决不了,那笔者就放大招:采用DOE的设计模拟验证方法,笔者强调的是“单一变量因素的设计验证”和“趋近于事实的同一现象多种重现”,很多小伙伴有认知误区,即将“现象一致即为原因一致”或者“单一现象的重现,即推测或臆测为不良发生的真因”,查找到异常的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其次,解决内外部顾客的根本需求,才能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为彻底根除异常找到方法、争取时间。顾客反馈、抱怨、投诉、扣罚款等等,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其根本的需求,解决了顾客的根本需求,上述所有问题全部都迎刃而解了。所有的内外部顾客的诉求总结下来一句话“风险能否得到控制、损失减少到最小、顾客面临的问题是否被解决”,如果顾客没有了风险,没有损失,问题得到解决(物质上和心里上),顾客的合理诉求被解决,那么作为服务顾客的人员或组织,还有什么不能解决。举例作者例子:笔者曾今处理过一个案子,客人的模组要在一周后的广州展览会上展览,而不巧的是,供货的的产品有一盘灯珠极性反向,而客人采用混合贴片方式,导致多块模组极性反向,此时顾客诉求根本不是赔偿,而是解决展览问题,敝司采用退回返工的方法,不能维修的补料重投,保证客人在广州展览会的顺利进行,同时我司损失仅仅在补料上,至于事后分析查找原因机改善,顾客也没有深究,只要后续不再重复发生,客人也不会不满意。同样,在场内发生的异常,也是要先解决顾客的诉求,生产要求顺畅,客户要求交期,同时还要保证质量;所以,快速处理异常,并解决顾客需求是一种高效的方式,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快速找到顾客的诉求;二是快速有效的临时处理措施;三是短期内预防再发生,解决顾客后顾之忧。

最后,预防异常的永久性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很多问题在顾客的长久积怨,是因为问题抱怨虽小,但是没有根本解决,比如说混料,标签错误等等。当然各种不同的异常,原因各不相同,对策也各不相同,不在这里一一分析,例如单一死灯异常,异常原因就有数百种。笔者在这里也是只讲原则,后续有机会再进一步作案例分析,通常我们所用的最多、最重要预防措施为防呆法,防呆法就是针对4M2E的各个元素,逐一防呆,防呆法遵从的从简原则、从易原则,从自然规律原则,符合生理规律高效原则,防呆法的本质是减少主观原因造成异常,笔者在这里分享“三不原则”,即不流入防呆,不产生防呆、不流出防呆,应对的是前一工序(或供应商),本工序(或生产现场),下一工序(或顾客)。当然,如果产品本身的问题,要从设计端去优化,针对从事产品保证的人员本身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

活性污泥法常规监测项目的探讨 篇5

1 反映处理流量的项目有进水量, 回流污泥量和是剩余污泥量

回流污泥量:调节回流污泥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曝气池内的MLSS的相对稳定, 而污水处理厂的回流量一般也是相对固定的, 因此在进水水质水量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实际上是根据每日测定的SV值为依据, 通过调整剩余污泥量来达到维持污泥回流量固定的目的。在进水水量发生大的波动时就需要调整回流量, 以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不因进水量的增大或减少而出现大的波动。

剩余污泥排放:随着累计处理水量的不断增加, 曝气池内的活性污泥量也不断增长, MLSS值和SV值都会升高。为了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相对稳定, 必须将增加的污泥量及时排出, 排放的剩余污泥量应大致等于污泥的增长量。排放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曝气池内MLSS值的波动, 剩余污泥排放量与采用的活性污泥法及进水水质有关。

2 反映处理效果的项目有进出水的CODcr、SS、BOD5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

CODcr和BOD5, 由于BOD5分析周期较长, 实际上多以CODcr分析结果指导生产, 如果进水CODcr超标, 就应当采取降低进水量, 加大污泥回流量, 提高充氧效率等措施, 以免对生物处理系统造成冲击和保证出水水质, 如果进水CODcr偏低, 就应当增加进水量, 减少污水污泥回流量和减少风机运转台数, 降低充氧效率的措施,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动力浪费。SS:二沉池SS增加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2.1进水量突然增加, 使二沉池表面水力负荷升高, 导致上升流速加大, 影响活性污泥的正常沉降, 水流夹带污泥碎片经出水堰溢出, 处理办法是充分发挥调节池的作用, 使进水尽可能均衡。2.2曝气池MISS高, 二沉池泥水界面接近水面,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间过长, 处理办法是加大回流量。2.3二沉池出现反硝化现象, 处理办法是加大回流量, 缩短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间。

3 反映污泥状况的项目:DO、SV、SVI、MLSS及生物镜检

DO:是影响流活性污泥微生物最关键的因素。DO过低, 好氧微生物代谢下降, 污泥发黑发臭, 易滋生丝状菌产生污泥膨胀、影响出水水质;DO过高, 氧的转移速率降低, 活性污泥会进入自身氧化阶段, 会增加动力消耗。

MLSS:为保证处理效果, 曝气池内的MLSS相对稳定。要把增加的污泥量作为剩余污泥排出系统, 才能保证活性污泥有较高的活性。

SV:MLSS测定需时较长, SV可作为评定MLSS值的指标, SV值可以通过增减剩余污泥排放量来加以调节。SV与进水量有关。剩余污泥排放量偏小时、污泥沉降比上升, 进水量会增大、沉降比会降低。

SVI:判断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生物镜检:据原、后生物钟属和数量、可大体上判断出污水净化的程度和活性污泥的状态。

4 反映污泥环境和营养的项目:水温、PH、氮、磷

水温:好氧活性污泥微生物能正常生活活动的最适宜温度范围15~30℃

PH: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最适宜PH值为6.5~8.5

氨氮和磷:理论上微生物对氮、磷需要量按BOD5:N:P=100:5:1

实际上曝气池进水中氨氮和磷酸盐的含量分别为10mg/L和5mg/L, 即可满足微生物对氮、磷的需要。

结果与讨论: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通过对常规项目的监测, 指导工艺运行, 总结经验, 保证出水水质达标排放。

摘要: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 其日常监测项目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对工艺运行提供参数, 保证出水水质达标

关键词:常规监测,运行参数,出水达标

参考文献

[1]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2]微生物学.

上一篇:功能练习下一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