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史课例研究

2024-09-09

初中思想史课例研究(精选6篇)

初中思想史课例研究 篇1

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仍保留着知识、技能本位的语言教学观念,英语教学把传授知识、强调结果作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仍采用注入式灌输法,对学生灌输一系列理性的知识和规范,而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 这种重视 “教”而忽视“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有悖于学生学习的规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的过程。学生80%以上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因此,笔者尝试通过课堂“微”教学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现结合 “7A 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s”第一课(Welcome to the unit)的优化实施过程,与大家分享。

一、直观“微视频”变抽象为具体

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播放了一段有关各种食物的英文“微视频”。视频很短,只有不到两分钟,里面的内容却很丰富,它不仅具体展示了人们常见的一些食物,其中就包括在这堂课里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与食物相关的词汇,而且歌曲问答的方式、诙谐幽默的口吻都符合学生的兴趣。

刚点击播放时,学生还都沉浸在课间活动的状态里没有对此过多地关注,随着视频的播放,我发觉有不少学生慢慢地安静了下来,开始聚精会神地盯着视频看, 有些学生还不由自主地跟着视频哼起来。我隐约听到几个学生边看边小声地讨论:看来,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是和食物有关的。视频很快播放结束,我随即提出一个问题:What is it about?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Food. 我在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后继续说:We can find food eve- rywhere. Many people like eating different kinds of food.My friend Daniel is one of them.Today he would like to tell us about his likes and dislikes.通过这个视频, 我成功地完成新课的导入,并引出了本课的主线(铺设Daniel介绍并谈论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食物为一条贯穿全课的主线)。在本节课后续的Comic Strip部分, 我穿插了一段有关Eddie和Hobo谈论食物的微视频, 通过两只卡通狗的对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英文中常用的一句谚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各类“视频”由于其直观的呈现方式、独特的教学效果常被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视频应用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选用的视频时间不宜过长,应该尽量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时间不长的“微视频”。“微”这个特质能使初中生更加乐于接受,因为初中生年纪尚小,对于这个世界还处在十分好奇的阶段,很难静下心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 时间过长必定会分散注意力,效果不佳,短时间的教学往往会对他们起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再者,课堂上选用的视频大多是用于导入新课或引出某个知识点,长时间的视频播放往往会显得拖沓冗长,对后续内容的讲授时间造成一定的压力,使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

二、趣味“微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和导入部分的铺垫,教学很快进入“正题”———教授食物的英文名称(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首先,我通过图片展示、跟读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这部分词汇的学习。接下来便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加强,我选用了两个小活动完成对这一环节的处理。

第一个活动是要求学生在看完连续播放的幻灯片后,用抢答的方式说出所看到的食物的英语名称。在这个活动中我安排了六组不同数量的食物的幻灯片:前两组是三个不同的食物,中间两组是四个不同的食物,最后两组是五个不同的食物。连续播放的幻灯片间隔很短,我要求在播放完毕后,学生必须迅速按正确的顺序说出这些食物的英语名称。刚宣布完规则,就看到不少学生已经在摩拳擦掌,果然,正式开始后,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这个小活动无疑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另一个活动是要求学生在短短的20秒时间里识记20个不同的食物,之后将幻灯片撤走,学生需凭回忆将这些食物名称写出来,不要求一定按食物呈现的顺序来写。虽然这个活动的难度比前一次大,但是从现场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回答的效果都是令人满意的,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写对15个或以上的词汇。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选用如根据中文意思填词或短文填空等习题方式来巩固、加强知识点,直到现在,这类方式仍是不少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然而,单一的形式、枯燥的记忆,往往让学生望而却步,“微”活动的竞争性设计一改枯燥乏味的习题模式, 它以活动形式让学生边“玩”边“学”,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能力的大舞台。更重要的是 “微”活动的趣味性往往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变 “被动学”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即时“微训练”变安静为喧闹

在讲授本课Part B对话部分时,我让学生听完Mil- lie和Daniel的对话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听力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个表格的内容。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句型运用能力,仅仅安静地填表是远远不够的,我顺势问道:What do you like?What do you dislike?话音刚落,比较活跃的几个学生就开始答道:I like...I dislike noodles...这时,我拿出事先在市场采购好的包括蔬菜、水果、零食等多种食物, 要求学生就近组成四人小组,每组随便选取几样实物进行“Do you like...?Why?”这一重点句型的操练,即询问组员们是否喜欢某样食物,为什么?学生很快组队开始了对话训练,我适时走到他们身边或关注操练进程或纠正错误发音,随着大部分学生的操练基本结束,我随机挑选了几组学生进行展示。由于操练的内容非常贴近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展示的现场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一句型掌握得比较熟练,效果不错。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一两位学生操练的声音过轻,需要不断地给予鼓励。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完成实际语言环境中的交流,即能够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常用句型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尽管 “哑巴式”英语也能掌握相关的句型,但我更喜欢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体会英语的魅力。喧闹的课堂更贴近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能够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交流, 对话操练时间一般为5至8分钟,以防止冗长乏味;在操练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声地就某一句型或内容反复操练几遍,以达到训练口语和熟练掌握的双重目的。这种“微训练”方式不仅对于学生形成口头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还能进一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境。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并给予指导和鼓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有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是由众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一个教学环节是不可能解决所有课堂任务的。笔者运用 “微”教学方式的优化,目的是为了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的技能,并对每一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这样不仅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英语课堂的品质。

初中思想史课例研究 篇2

一、项目主题: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

二、时间安排:7月22-27日集中研修,11月30日之前完成校本研修。

三、项目目标:通过对项目的理解学习和混合式课例研究的迁移学习和创建学习对接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迁移学习就是先学习两个必修的课例研究,理解和领会混合式课例研究的流程和方法,借以迁移到自己的校本课例研究中去。创建学习就是在校本研修阶段,研修组教师在教学的现实开展一个课例研究,亲身体验锁定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教学问题并一以贯之地追踪研究教学问题的课例研究过程,形成依靠自身已有经验和同伴互助,锁定教学问题和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推动基于网络的校本研究走向常态化。

四、项目任务和学习时间:

集中研修阶段:

7月22日

专题一:走进双对接混合式研修,研修组长提交《问题解决任务单》 7月23日

专题二: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观察技术应用,提交作业

7月24-25日

课例研究学习说明;

专题三:课例研究学习一 提交课例学习作业

7月26-27日

专题四:课例研究学习二 提交磨课计划和讨论记录(26日12时前)

校本研修阶段:

初中思想史课例研究 篇3

关键词: 生命教育;必要性;课例研究;多重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一 开展初中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生命教育,含义有两种,从狭义方面来说,是指探讨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从而重视生命、关注生命,包括世间存在的一切自然生命;从另一个更广阔的方面来说,生命教育除了关注生命本身,它还关注增加生命的长度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关怀学生们每一次的生命活动,让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该种教育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统一了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的,而且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实现和升华自身的价值,从而提升生命质量。然而初中教育中对声明还偶遇的忽视,使得开展初中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现阶段,我国几乎所有的初中学校都是用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当然其中不乏初中生本身及其家长对升学率的看重,导致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对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初中生健康成长有着关键作用的生命教育。由于缺乏足够的生命教育,使得很多初中生不知道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而且随着各方面竞争压力的增加,他们的心理防线更容易崩溃,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极端行为。再一个,生命教育内容的单一、零散的规划、部分教师保守的思想以及学校没有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等问题,都阻碍了生命教育在初中校园中顺利和有效地开展。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初中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应积极地寻找和探索线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尤其是在初中各学科课例多重整合方面,通过整合,教师不断地成长,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使初中生能够在认识到生命本质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激发生命的潜能,捍卫生命所拥有的尊严,从而提升整个生命的品格并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总而言之,就是通过生命教育讓同学们悦纳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

二 浅析多重整合各学科生命教育课例

所谓课例是指对于一堂课的教授与学习的案例,而课例研究则是指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所有活动,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研究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多重组合主要是指教法的整合、教师成长记录反思的整合以及建立备课资源促进学科渗透的整合。

学校应建立生命教育的概念,把生命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同时让各科教师认识到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而把生命教育渗透到自己所教的学科中,使每一个学科都留下生命教育的痕迹,让生命教育落到实处,真正的发挥其在初中教育中的作用。以往的教育中都是把学科割裂来教,每个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的知识点,都把它塞给学生,导致学生接收到的都是一个个孤立的学科和散乱的知识点,使得学生们感到学习负担重,会有一些茫然,但是系统的生命教育不同,它把对生命的关注作为一个基点、一粒种子、一种教育的初衷,在各个学科里贯彻它、执行它,把机械的知识传授变为心灵的修养,回到教育的本质中来,真正的做到“逐外物而不复返”。系统性的思想网络,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都是贯彻生命教育,只是渗透到不同的学科中,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阐释它并把它补充完善。由此一来,同学们在系统的思想网络下接受教育,就能够多角度的分析、也能够多角度的理解问题。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需要教师充分的利用个各个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如语文、政治、历史等文字类学科可以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把生命教育中的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识渗透其中,从而提升同学们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追求;数学、物理和生物等理工类学科大多揭示的是自然规律和各种事物科学、合理的内在关系,可以让学生们感受我们人类的力量与智慧,从而较深的了解作为思考者的本质;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可以让学生们学会欣赏声音和世间万物的美好。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的真谛。然而,系统的传授生命教育的理念,最重要的是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们的心灵,在教材中找到与他们情感相契合的地方,从而真正的启蒙他们的理想和思维,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要想真正的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时间,更需要经验,但是研究教学录像课例不失为一个有效地方法。以教学录像为基础的课例研究,资料原始、真实、直观,切入点灵活,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角度,如教材的把握、教法的使用和师生关系等多个角度。可以多层次的利用和解读教学录像课例研究,它不但较为真切的记录了教师的成长轨迹,还为教师提供了以不同主题进行学科渗透的原始资料,同时它记录了课堂和学生最细微的反应,研究了教法,可以说它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超越了一时的效果,留下了深远的印象。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对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对初中各学科生命教育课例进行多重整合,准确的寻找到与学生心理相契合的点,把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同学们理解生命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从而关注生命、重视生命直到让生命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郭艳春.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J]. 现代教育科学,2014,133+108.

[2]李艺. 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与价值回归[J]. 中国教育学刊,2014,57-59.

[3]王陆. 初中生命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文教资料,2014,107-108.

初中思想史课例研究 篇4

关键词:疑问,情境,体验,过程,思维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当今的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大胆实践,力求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物理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疑问,而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究、体验,并最终使学生消除疑问,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每一次成功地解决问题,消除疑问,都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自信,并提升其成就感,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疑问是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反馈,对教师来说,要认真对待学生存在的疑问,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一些课例,来谈谈有效解决学生疑问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问题情境,会启发学生思维,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设计矛盾问题,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不仅能让学生提出疑问,而且能提出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对疑问进行深入思考,制定探究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究,解决疑问。

如在《压强》教学中,我先给学生放一个胸口碎大石的视频,情节如下:一位“气功师傅”躺在钉板上,胸口上还放着一块大石头,当石头被击碎的时候,“气功师傅”身体没有受伤。看过视频后学生们都佩服这名“气功师傅”的功夫。接下来,我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气球放在钉板上面,再在气球上面放一块木板,实验现象是:气球没有破。而后再对木板施加一定大小的压力后,气球仍然没有破。视频和演示实验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人没有受伤、气球没有破?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交流和讨论中得出:人没有受伤、气球没有破是因为人和气球的受力面积大。接下来,教师再放手,让他们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整个探究中,学生自主参与各探究环节,学生从探究过程中,收获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又如在《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教学中,可先设计演示实验一:用力推放在桌子上的课本。实验现象是:推课本,课本运动,不推课本,课本就不运动。学生得出结论是: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实验二:用力推放在桌子上的小车。实验现象是:推小车,小车运动,松手后,小车仍向前运动。学生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通过两次实验,学生得出了两个矛盾的结论,并提出疑问:力与运动是什么关系呢?学生们都很想弄懂这个问题。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再进一步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启发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深度思维,最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

二、有效解决疑问,丰富学生的物理经验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科学,学习物理离不开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想要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时,一定会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亲身体验、亲身实践,则是学生解决物理疑问的最佳方法。很多学生对复杂的物理表征产生了疑问,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经验和体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让学生直观体验,丰富学生的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疑问。

如在《磁体与磁场》教学中,磁场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演示实验:磁体能够吸引与它不接触的回形针,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若直接告诉学生是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学生此时会提出疑问:磁体周围的磁场是怎样的?磁场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对这样的疑问,学生是凭空想不来的,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也不具有说服力,在学生心里总有疙瘩。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放手安排学生分组体验,让学生将小磁针先后放在条形磁体周围的不同位置,同时标出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如图1)。学生根据画出来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容易总结得出:磁场具有方向性,而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一般不同。接下来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将玻璃板放在磁体上,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屑,轻轻地敲击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如图2)。通过学生的体验,感知铁屑的排布情况,这样学生就容易总结磁场的特点。由于铁屑的排布情况,看似一些曲线,此时,教师引出磁感线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熟悉磁场概念,了解磁场的特点,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问,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注重物理过程教学,循序渐进,有效解决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若教学过程简单,教师的讲授也是平铺直叙的,这样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也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地失去探究兴趣,也不会提出问题,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所以,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过程不能太简单,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物理规律能够理解得更深刻。

如在《静电现象》教学中,在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中,我原来是先安排如下演示实验。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后,电荷种类有几种?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得出两种,最后,来了这样一句:“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电荷之间的作用情况。这样的教学后,学生对此还是存在疑问,为什么摩擦以后物体所带的荷只有两种呢,而不是三种呢?在这里,由于教学过程较简单,将规律强加给学生,所以学生还是很费解。后来重新上这节课时,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利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一些物品:餐巾纸,塑料吸管,试管等。让学生用餐巾纸摩擦塑料吸管,把塑料笔在头皮上摩擦,这样塑料吸管和塑料笔都带上了电,鼓励学生体验多种静电现象。部分学生的实验现象如下。

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总结得出: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同,一种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同,再总结出电荷之间的作用,就水到渠成了。改进后,教学效果更好了。

四、启发学生深度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深度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电磁感应发电机》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指导学生将磁体、线圈、灵敏电流计、开关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安装,接下来就指导学生参看学案表格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提出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进行实验,记录感应电流的有无,最后得出感应电流的条件。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停留在浅层次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没有思维的深度,学生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后来我在上这节课时,没有将表格提供给学生,在课的开始,先在微型电扇的插头处接一个二极管,用手旋转叶片,观察到二极管发光了,接下来让学生分析刚才演示实验中用了哪些实验器材。交流分析后,再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导体棒、开关、小量程电流表和蹄形磁体),让学生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容易得出要产生感应电流,电路必须闭合。学生在闭合电路条件下继续探究,发现导体棒在磁场中运动时,能够产生感应电流。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有感应电流时,运动方向跟磁感线方向的关系,学生又能进一步分析得到:要产生感应电流,导线运动方向要与磁感线相交(即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最后教师演示把整个线圈捏成很小一团,让其整个线圈都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现象是:电路中没有电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产生感应电流,应是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这样改进教学后,学生课堂思考容量加大,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增加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也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思想史课例研究 篇5

一、主题规划

试卷讲评是常态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也是当前各学科、各年级的共性疑难问题。“如何命题”“如何进行试卷分析”“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是与“试卷讲评教学”这一主题紧密相关的三个子问题。为此, 我们科学教研组分三个备课组分别有侧重地承担三个子问题的研究任务, 并以“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为中心展开教研组、备课组滚动式课例研究。

二、研究流程

(一) 一度研究

备课组针对子问题开设研究课, 找出常见问题的症结所在, 并预设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初三备课组就“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由一教师执教试卷讲评研讨课, 初步提出了“有准备、有鼓励、有侧重、有互动、有拓展、有总结、有反思”七方面的策略。

(二) 二度研究

教研组开设研究课, 备课组针对子问题分角度进行课堂观察, 教研组内筛选、增设解决问题的策略。

1. 研究课教学预设

(1) 组内纠错 (5分钟) , 意在通过个人的分析、小组的交流纠正部分错解, 强化自主纠错、合作纠错的意识; (2) 典型剖析 (20分钟) , 这是落实教学任务的黄金时段, 意在针对典型错题进行剖析, 帮助学生突破解题难点; (3) 释疑归类 (10分钟) , 意在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转化教学方式, 同时将分散在不同试题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4) 体系再现 (5分钟) , 意在展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再建知识体系; (5) 自我反思 (5分钟) , 意在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学会整理、学会学习, 养成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

2. 课堂观察视角设计

三个备课组分别从“试卷讲评课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由试卷讲评课看命题的有效性”“从试卷讲评课看试卷分析的科学性”三个视角进行课堂观察。为了使课堂观察更具有针对性, 我们又设计了五个观察量表:课堂教学环节时间安排观察表、教师典型试题剖析观察表、师生纠错行为统计表、教师评价类型观察表和学生自我反思统计表。

3. 观察交流

一位教师进行试卷讲评公开教学, 教研组组织各备课组运用观察量表进行有主题、分视角的观课。课后, 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组内自主交流、整理记录、数据分析、及时诊断;然后, 先由各备课组结合量表观察分视角评析———再由总评组全方位点评;最后, 每位教师进行教学 (或观课) 反思, 上传到博客交流共享。如《科学》 (八年级下) 第三章的试卷讲评教学, 最后的评析和建议如下。

(1) 试卷讲评课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评析】教师共分析了2道典型试题, 较好地体现了6个评析点 (如表1所示) ……

【建议】对于试卷讲评课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要始终将课堂研究的重点落实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上。 (1) 评错解。教师在讲评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 即思考试题都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在理解时有哪些注意点, 本题是怎么考的, 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解题的最佳途径如何, 即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规范。 (2) 评优解。既要肯定常规性的基本思路与正确解法, 更要赞扬那些简捷明快的优解, 及时讲评其巧妙的构思, 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重反思。教师要注重运用错题订正、变式练习等形式获得试卷讲评的反馈信息, 用以指导后续的教学。同时, 积极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归因, 促进其在平时学习中有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 由试卷讲评课看命题的有效性

【评析】原预设20分钟的“典型剖析”, 教师花去22分钟却仅讲评了两道题, 主要原因是第二道题难度过大。这是一道中考题, 也是一道公认的好题目, 但是初二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都远不如毕业班学生, 所以命题时应该对原题进行修改以降低难度。试卷中知识点的覆盖面合适, 为此在“释疑归类”环节, 教师能契合学生自主提问, 通过点拨释疑以点带面地对知识进行归类, 较好地展示了本章的知识体系。

【建议】新课程理念下的测试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式, 我们的命题工作也应该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起点, 以学生的后续发展为目标。 (1) 诊断型。要基于对学生错因的预设去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 从而根据答题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诊断。 (2) 训练型。要针对自己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选题, 做到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导向型。要经常研读学业考试中的知识、能力的考查要求, 确保试卷的题型、试题的难度能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3) 从试卷讲评课看试卷分析的科学性

【评析】教学中, 生生互动纠错15次, 指导性评价11次, 均达到了师生纠错总数和教师评价总数次的1/2以上 (统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能通过“再读一次题目, 找一找有哪些关键词”指导学生仔细审题, 引导学生在生生纠错中“解析命题意图、问题的设置、问题的陷阱, 分析思考试题与知识切入的整合点”。值得大家学习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能脱口而出:“××同学, 你的卷面是这样回答的……你觉得自己错在哪里?哪位同学能帮他找找出错的原因?”这不但显示了教师组织学生自我纠错、生生纠错的教学艺术, 更可见教师课前的试卷分析已经深入到每一位同学。可想而知, 当学生深深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学习如此关注时, 他们的学习动力是巨大的。不足之处是, 当学生提出独特见解时, 教师评价语稍显吝啬。

【建议】为了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们在试卷分析时要注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1) 分析错因。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错误原因, 如审题不细、概念模糊、规律不清、不能顺畅地运用数学工具、解答问题不规范等, 还要分析自身教学环节上出现的问题, 如知识点的复习遗漏、题目的类型没讲过、关键之处强调不够等。 (2) 统计错面。教师要明确学生的错误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是偶然性错误还是典型性错误。 (3) 关注新题。教师要摸清试题的新颖之处 (新知识、新情景、新构思、新题型) , 把握其中的解题步骤, 体会解题的切入点, 预感可能出现卡壳而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 做到心中有数。

(三) 三度研究

备课组针对子问题在常态课上实施、检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初三备课组各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中实施了五步教学策略后认为:“组内纠错”与“自我反思”环节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很有必要, 在初一年级初期有必要在课内进行, 教师指导可重在方法与习惯的养成, 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判断和调控能力;在初二、初三可改为在课前和课后由学习小组组织实施, 以便留下更多的课内时间保证另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

(四) 四度研究

教研组内开设试卷讲评展示课, 专家教师结合本系列课例进行“试卷教学”专题讲座, 组内教师共享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命题策略、试卷分析策略、试卷讲评策略。

三、研究启示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特殊的复习课, 它是以命题测试为途径、以试卷分析为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一种更有针对性的复习教学形式。提高试卷讲评课的实效, 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开展命题、试卷分析等工作, 并且注重评后反思与教学跟进。

初中思想史课例研究 篇6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

2. 朱晓燕认为“阅读是读者利用各种知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利用各种知识如生活常识、话题背景知识、各类语言知识和智力判断等,对语言材料或者作者的观点意图进行对话、质疑和评估。”

3. 上海版初中牛津英语教材的高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英语故事的阅读教学语篇。

二、初中高年级英语故事阅读有效性课例研究的预设

对于学生:

1. 培养良好的英语故事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

对于教师:

在故事阅读指导中,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阅读指导策略,优化学生的阅读行为,指导学生挖掘故事文本的内涵,探索有效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

三、课例研究实施

牛津英语8AUnit7是一篇典型的英语故事,其文本与8AUnit6的文本构成了完整的一个有关外星探险的科幻故事。

1. 原故事导入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Unit6本文故事的结尾,请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会是什么样的?

原导入设计的问题:

(1)耗时太长。(2)学生对故事的发展走向的猜测没有紧密联系前一单元的文本。

修改后的导入设计:

向学生提问:The trouble Captain King and his crew are facing

They are___________food.

They are in a_______

They have no_______

Gork is more_________than them.

They can’t_____the door.

Gork will try to____them.

The_____________will help Gork.

通过图片对比,引出问题:Did Captain King and his crew get away from the cage?How?

引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同时,引入新单词:escape from,laser torch,melt the steel bars,attract,plastic

2. 原故事设计文本内涵的挖掘:

原设计:

故事本文阅读到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涵,掌握故事发展脉络,提出问题:

Discussion on the plan of escaping:

Step 1:(1)________________with my laser torch

Step 2:(2)_____________________with my laser torch

Step 3:Try to make Gork(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or us

Step 4:(4)and get out the caves

Step 5:Escape through the door to(5)__________

原设计的问题:

只对文本事实进行概括和总结,没有对文本内涵的挖掘,缺乏对人物个性特点所导致故事结局的重要性进行深层理解。

修改后的设计:

小组讨论:What are the reasons of Captain King’final success?总结出从故事中可以学习到的经验和道理。

Keep a cool head.保持冷静的头脑。

No way is impossible to courage.勇士面前无险路。

Confidence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自信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四、课例研究后的思考

1. 阅读故事文本的导入需要和故事本身的主题息息相关。问题的提出既要能够引起学生阅读本文故事的兴趣,又要有助于启发学生自助思考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涵。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活动,提高阅读速度及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上一篇:临床骨科医学下一篇:高职院校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