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播音中的常见问题(共3篇)
文艺播音中的常见问题 篇1
文艺播音是广播播音中一种常见的播音形式,它不同于社教播音,有别于新闻播音,文学作品在播音员的播讲下在广播中绽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广播文艺作品感染、鼓舞广大受众,受到大众青睐的同时,作为播音员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播音作品还不完美,还有提高的空间和可能。为了让我们的播音作品更精彩,我总结了文艺播音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和大家共勉。
一、忽略基本功的练习
文艺播音中常常会出现播音员忽略基本功练习的情况,表现为不练声就开始播音,声音听起来粗糙、缺少打磨、不圆润、不专业;不练气就开始工作,播音员播起稿子来上气不接下气让人感觉心有余力不足;播音基础不牢,有些字吐字归音不到位,听起来发音不准、语义混淆等。
究其原因:很多播音员在播音员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几年、十几年,对本职工作早已驾轻就熟,觉得基本功已经很扎实而忽略了基本功的练习。而实际上,无论什么时候,基本功练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吐字归音是否到位,气息是否够用都会直接影响播音作品的质量。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一松懈,台上就露怯。平时不勤加练习,是播不出好作品的,再遇到篇幅长的、难度大的稿件,就更把握不好了。
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工作量大的,可以在等待直播前的几分钟里练练声、练练气息,把稿件提前播一遍或播一两段,开开嗓子,节目结束后做个有心人,趁热打铁回忆一下节目中的优点和不足,自我纠正,还可以记下笔记为将来写论文积累素材。另外,在播音岗位工作多年,固然会有宝贵的经验和一定的功力,但是要认识到,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虽然长年在同一岗位上工作,但却不能因此而步入机械化、停止思考,我们要时常问问自己:播音发声是否标准?语音语调是否跑偏走样?我们的基本功是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我们的经验是否和当今时代的播音风格吻合?是否有需要与时俱进的地方?只有常常自我剖析、自我提醒,才能让我们的文艺播音工作日益扎实、日益精湛。
二、忽略备稿
日常工作中,忽略备稿的现象不在少数,播音前不备稿,打开话筒张口就来,磕磕绊绊,满嘴错字乱意,录播节目还能剪辑,直播节目则无法弥补,极大地影响了节目质量。
出现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播音员担任多个节目的播音工作,常常是出了直播间又进录播间,做完新闻节目的播音又做文艺节目的播音工作,忙碌中忽略了基本功的练习、忽略了备稿。另一方面是很多播音员在播音员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几年、十几年,对本职工作早已驾轻就熟,觉得基本功已经很扎实而忽略了备稿。然而,这个过程是少不得的,如果忽略甚至省略了备稿肯定创作不出好作品。比如,在一篇文学稿件中,叙述的段落要用叙述的口吻,抒情的段落一定要有抒情的感觉,这是最起码的,认真备稿的话这些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备稿这个过程,而是拿来稿件就播,就会出现见字发声、边播边看稿的现象,这样一来自己对接下来播的文字内容毫不知情,该运用什么样的感情全然不知,只能是用很中性的抒情感觉盲目地往下播,遇到需要抒情的段落还好,遇到需要叙述、议论或者感情悲伤的段落问题就出来了,播音员的感情和文章内容不符甚至相悖,就会声不达意甚至闹出笑话。
关于备稿,我们要记住:备稿六步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工作再有经验我们也只能是快速备稿、熟练备稿、适当地简化或合并备稿的过程而不能忽略备稿,否则很容易让作品语义不清甚至混乱,作品中会有不理解的痕迹,给播音作品留下硬伤。
三、重视声音、轻视内容
大部分播音员都有很好的声音条件,人都追求和欣赏美好的事物,更何况这美好的声音是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播音员难免会欣赏自己独一无二的优美声音,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在进行文艺播音创作时,播音员要把握好度,过度自我欣赏会束缚住进步的脚步,导致整个作品重声音、轻内容,即作品侧重于让听众欣赏自己优美的声音而忽略了稿件本身所需要的有声表达,极大地降低了作品应有的魅力。一篇播音作品,内容是灵魂,所有的播音创作都是在为内容服务,播音员要从稿件内容出发来处理感情和声音,所以在创作中要摆正声音和内容的位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展现作品应有的内涵和魅力。
四、播音没有感情
有时候,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经过播音员的播讲反倒没有原文感人,原因就是播音员没有投入感情。
有的是播音员根本没有吃透稿件,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只能见字发声,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没有错,文艺播音本来就是感性的,但是这里的跟着感觉走是在吃透稿件、仔细研究的前提下跟着感觉走,这样的感觉才更准确、更深刻,才不盲目、不肤浅。播音员不是简单的发声机器而是文艺作品的二度创作者,所以一定要用心理解稿件,用心进行播音创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播音作品。
还有的是播音员用心研究稿件了,各种播音技巧都用上了,但作品听起来还是缺少味道。这就和播音员的综合素质有关系了,播音员的性格、阅历、内涵、人生态度等会体现在他的播音作品中影响他的播音创作,比如让一个人生阅历丰富的老播音员和一个广播学院播音系的大学生播同一篇稿件,两篇作品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一个播音作品就是一个播音员综合素质的体现,一部好的播音作品是一个播音员用整个生命播讲出来的。
一般来讲,要想让作品有感情就必须要用心,首先要看懂,弄明白文章的意思,然后熟读,在读中更深入地理解稿件的内涵、作者的深意,之后推敲重音等细节,总之要反复研究,吃透稿件。录制或播出前对整篇稿件的结构、框架要了然于胸,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高潮,哪里是尾声,在什么地方该运用什么样的感情,感情运用到什么程度,每个细节如何把握,都要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之上再开始播讲。播讲时要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不要受外界的干扰,人在文中,整个人跟着稿件走、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因为之前做足了功课,所以此时的跟着感觉走不会盲目,一切都会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如此下来一气呵成,整个作品就比较好地完成了。
五、重视单句感觉、忽视一气呵成
在播音员播讲稿件的过程中,当播音员播讲错误或自我感觉某句播讲得不好时都会停下来重新播讲,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能让自己陷入其中,我说的是不能过度地重视单句效果。比如在播讲中多句甚至有的段落句句重复,这样,单独听起来似乎是每句都很理想很完美,但是,连在一起情况就变了,整个作品听起来一句一顿不连贯、不抱团,文章被播得支离破碎。在文艺播音中,每个句子播讲得好不好是要放在整个作品中来听的,要看它是不是在它的位置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跟它的上下文是否严丝合缝、恰到好处,单纯的单句完美对整篇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单句好比是单个珠子,只能散落在盘子里,只有一气呵成才能把这些珠子连起来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我们只有在充分备稿、深刻领会其内涵的前提下一气呵成,才能播出一篇优秀的文艺播音作品。
六、缺少钻研和积累
通常一篇作品完成了,播出了,播音员就会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开始下一个作品的创作,如此反复。那么,我们的作品完美吗?没有缺点吗?不可能。对一位爱岗敬业的播音员来说,文艺播音作品的创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让自己的业务更上一层楼,必须要下足功夫,不仅在节目播出前,更要在节目播出后。
可以说,文艺播音创作是遗憾的艺术,在节目录制或者直播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总会有让我们不满意的地方,在完成播讲后,就要找时间静下心来多听、多思考,认真推敲和研究,哪些地方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原因是什么,都要仔细研究和思考。有时候,播音员会发现某些地方播得不尽如人意,觉得缺点什么,让自己说又说不清楚,这很可能就是练得太少,就要在苦练上下功夫,多做节目,多听节目,多研究节目,一名优秀的播音员对自己和自己作品的要求是会达到苛刻的程度的,只有这样播音员自身的业务才能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广大受众呈现更精彩的文艺播音作品。
广播播音中少不了文艺播音,文艺播音作品精彩与否离不开播音员的用心、用情。不可否认,广播文艺播音作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作为播音员,我们有责任让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我们的播讲感动、感染受众。诚然,我们努力过,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不能也不应该满足现状,更不能懈怠,当年,我们带着满腔激情来到我们深爱的播音主持岗位上,今天,我们要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业务和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忘初心,让我们的文艺播音作品焕发出新的更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燕斌;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提升四种能力[J];现代交际;2009年08期
[2]董万寄;浅论播音主持的基本素质[N];榆林日报;2010年
[3]翟优;播音主持要在实践中贴近生活创新角色[N];四平日报;2010年
文艺播音中的常见问题 篇2
一、忽视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用在句尾时受前面音节收尾音素的影响会发生不同音变, 播音时应该依据音变规律正确发出, 可使语气自然、大方, 色彩丰富[1]。但播读时“啊”的音变却经常被忽视, 极易根据个人习惯随意处理或者干脆通读为“ɑ”。比如:“啊”前一音节收尾音素是ɑ、o (ɑo、iɑo除外) 、uo、e、ie、i、ü的, “啊”就不能播“ɑ”, 而应读“yɑ”。像“小弟弟长大了啊”、“你快说啊”, 都应播为“小弟弟长大了呀”、“你快说呀”。“啊”前一音节收尾音素是以上几个音素以外的其它音素的, 应该与该音素组成音节, 在归音过程中顺势产生, 分别读成wɑ、nɑ、ngɑ、rɑ、[zɑ] (zɑ是国际音标) 。看陈淼的《桂林山水》中的一段文章:
“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是一段如诗如画、精美之文, 播音员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如果一“啊”到底, 不仅不能给稿件增色, 还会显得夸张、做作, 破坏意境美。如果按照“啊”的音变规律, 播读为“真奇yɑ”、“真秀wɑ”、“真险nɑ”, 既丰富语气, 又能令节奏有一点小小的跳跃和变化, 拓深了语言文字的层次, 展现出有声语言的魅力。
二、见字生情, 重音泛滥
在稿件中, 各词或词组并不处于完全并列、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中对那些重要的、主要的词或词组, 播音时要着重强调一下, 以便突出地、明晰地表达出具体的语言目的和具体的思想感情。这些被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2]。确定重音应从全篇稿件着眼、从句群的高度来衡量, 原则应是精而少, 但在文艺稿件播读中, 播音员易因为感情充沛而见字生情, 处处渲染, 导致重音泛滥, 喧宾夺主。
来看罗广斌等的《红岩》黎明前的黑暗一章中的几段话:
“江姐一点头, 大家又是一阵低低的欢呼。这面红旗, 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 上面残留着弹孔、斑斑血迹, 珍藏在一床旧棉絮里。她被送到女牢, 生产下女婴‘监狱之花’, 不久就逝世了。在她临危时神态昏迷, 还没有来得及把这面红旗交给战友就闭上了眼睛。过了好久之后, 人们清理她的遗物, 才发现了这面珍贵的红旗。
当红旗展现在大家眼前时, 几只拿着针线的手, 团团围了上来。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红星绣在中央, 光芒四射, 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 祖国大地, 一片光明, 一齐解放!’
尽管她们并不知道五星红旗的图案, 但她们却通过炽热的心, 把自己无穷的向往付与祖国。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 接着, 许多灵巧的手, 飞快地刺绣起来。热血沸腾着, 把坚贞的爱, 把欢乐的激情, 全寄托在针线上。”
若通读全书和本章, 体会作者行文至此的匠心和表达意图, 无疑播读表达重点应该落在最后一段。播音员如果不从整体分析重音, 而是见字生情, 易把“弹孔”、“斑斑血迹”、“神志昏迷”这几个细节描述作为重音播读和渲染, 来突出这面红旗的来之不易和珍贵。如果这样, 即便最后一段也处理了相应的重音, 真正的重点也得不到凸显。因为重音多而散, 造成支点过多, 使这几段话整体语势被拉平, 缺乏情绪上的流动感、听觉上的鲜明感, 降低播音质量。
三、轻视词的轻重格式, 缺少忖度
在汉语普通话中, 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的各个音节有约定俗成的轻重强弱差别, 即词的轻重格式。短而弱的音节称为轻, 长而强的音节称为重, 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1]。双音节词分为中重、重中和重轻三种格式, 以中重格式居多;三音节词分为中中重、中重轻和中轻重三种格式。在文艺文学节目播音创作中, 对词的轻重格式要求既严格又讲究, 但有些播音员却没有重视, 出现词的轻重格式不规范问题, 妨碍词语的清楚、自然, 影响词意及其感情色彩, 令受众在听觉上别扭, 波及整篇文章之清晰和准确生动, 进而影响整个节目的意境和品味。比如:“我们一定要坚持斗争。”这句话中“斗争”一词当读重中格式, 若不注重规范, 把“争”字读成轻声, 误读为重轻格式, “斗争”一词的分量立刻就减轻了, “斗争”这个词所包含的严重、残酷、庄重等意味也被削弱了。再如:中中重格式的三音节词“共产党”, 若按某些方言习惯读成中轻重格式, 不仅容易吃字, 语义也明显缺失, 把播音语言艺术混淆于松散随意的生活语言。不同于新闻消息类节目大致听清新闻事实就满足收听预期, 文艺播音以情见长、以审美取胜, 受众收听这类节目往往怀着欣赏的心境、较为挑剔, 因此对于词的轻重格式, 播音员需忖度慎重。
四、简单地按照书面语中的标点符号安排停连
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体系[3]。播音员不能把它等同于书面文字中的标点符号, 更不能在播音创作中简单地按照书面标点符号来安排停连, 应该大胆地脱离开标点符号, 依据有声语言的表达规律及受众的听觉习惯, 重新确定停连的位置。
拿《红岩》节选中的最后一段为例, 若仅按照书面标点安排停连, 听觉上感到机械、琐碎, 断断续续。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尽管▲她们并不知道五星红旗的图案, 但她们却通过炽热的心, 把自己无穷的向往付与祖国。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 接着, 许多灵巧的手, 飞快地刺绣起来。热血沸腾着, 把坚贞的爱, 把欢乐的激情, 全寄托在针线上。” (▲挫号, 表示时间很短的停顿, 用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连接号, 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 表示缩短停顿时间, 连起来播) 这样主动安排停连, 较符合有声语言的表达规律, 通过细节节奏的紧凑与变化, 展现出当时环境中这几位狱中战友快要看到胜利曙光的激动心情和对党的无比热爱之情, 较合文气。
再如:“《红楼梦》一百一十万字, 《三国演义》七十二万字, 《战争与和平》一百三十九万字,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百零九万字, 都很长。”这样的稿件是四个并列成分, 若按书面标点去播读, 虽然语意无误, 但总觉呆板平淡, 全无灵动与生气。如果我们这样处理:“《红楼梦》▲一百一十万字, 《三国演义》七十二万字, 《战争与和平》▲一百三十九万字,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百零九万字, 都很长。”这样安排停连, 既使四个并列成分之间停顿稍显错落, 又能令四部书名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有利于受众接受传播信息, 完整传播链条。
五、一味展示声音特质, 忽视稿件内容
声音是播音员的创作工具, 拥有一付好嗓音是顺利进行播音创作的良好物质基础。但也仅仅是物质基础, 用心备稿、积极的话筒前状态、熟练自如的语言表达技巧缺一不可。有些播音员却偏颇地认为好声音就是一切, 不是围绕稿件内容为依据开展工作, 而是一味地展示自己的好声音, 完全脱离了创作轨道。其实, 播音的实质就是播音员将对稿件的理解感受形之于声, 播音员的语言表达应该是色彩丰富而细致、时刻融合于稿件内容之中, 而绝不是声音的炫耀。缺失了理解和感受的声音必定无神无魄, 仅是空壳。受众不会愿意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欣赏一具空壳。
六、盲目模仿, 刻意做作
有些播音员喜欢模仿他所欣赏崇拜的某种播音风格、声音或者为了营造所谓的自己想要追求的风格, 而刻意包装自己的声音、腔调、节奏, 矫揉造作, 虚张声势。其实, 由于发声条件不同, 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发声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 找到自己最好的声音、最佳的发音状态, 而不是去模仿、追求某种自以为美的声音、腔调。因为刻意模仿他人, 背离自己的物质基础, 是不良发声的根源, 不仅束博播音创造力的发挥, 作品效果不佳, 严重的甚至能导致发声障碍或喉部病变。
以上分析了文艺播音创作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只要我们坚持学习, 勤于推敲、探索, 勇于自我扬弃, 就一定能逐渐提升播音水平, 创作出优秀的播音作品。
参考文献
[1]付程.实用播音教程第1册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101, 103-106.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106.
浅析文艺播音的意境美 篇3
一、意境的重要作用
意境是决定文学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正如我们所说: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这是我们欣赏优美的画或者读到一首好诗时经常发出的感叹, 实际上是对画和诗所表达的意境的评价。质量不高的作品是根本没有意境或者是欠缺意境的, 对于文艺广播同样如此。例如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 有着炉火纯青的古诗词演绎技术, 播音声情并茂、字正腔圆, 很好的把握了播音的感情和节奏, 将作品中景物以及人物感情的细微变化完美的表现出来。
宋祁 (宋代著名词人) 的《木兰花》中有非常有名的两句: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为生动形象的勾画出词中想要表现的花朵姹紫嫣红、绿树成行、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播音时应用实声表达“红杏枝头”和“绿杨烟外”, 用虚声表达“春意闹”和“晓寒轻”, 这些技巧都深化了播音内容的内涵思想, 还让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这也是构建文艺广播意境美的基础要素。
二、文艺播音意境的必要性
播音员在朗诵文学作品时, 需要注意创造意境, 这是为了满足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 也是播音员在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基础上,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需求。书画家创造作品时表达的是具有视觉感的色彩意境, 文学家创造作品时表达的是心理意境, 这些意境贯穿于字里行间, 而文艺播音则是以现实可感的声音为基础创造一种能够诱发想象的特殊意境。
在文艺播音的过程中, 播音员消化吸收文字资料, 然后通过感性的声音二次表现出来, 形成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循环, 用感性的声音表现出理性的思维, 以此感染和吸引听众, 引发听众的理性思考。对于播音员来说, 首先要消化吸收文字资料, 用内心去感受, 并将自己的感觉和文字资料相结合, 共同表达出来, 相对于书画创作, 这种创作显然难度更大。播音员的水平决定了节目主题是否深化, 中心思想是否能够凸显, 也决定了文艺播音意境美的水平。随着听众审美观的改变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 被动的接受信息已经无法满足听众需求, 他们希望将自己的思考和信息结合起来, 而文艺播音通过巧妙的利用意境, 为观众留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意境的主要特点
意境的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即:差异和风格。首先是意境的差异, 文艺广播有很多种类, 例如曲艺播音、音乐播音和文学播音等, 每一种文艺播音都独具特点。举例来说, 由于听众对专业性较强的曲艺不甚了解, 因此在曲艺播音时, 播音员要亲切、和缓的语气为听众解说, 力求让观众更好的感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曲艺文化。而同一类别的文艺播音, 由于播音稿内容、形式不同, 播音基调也是不尽相同的, 有的慷慨激昂, 有的活泼欢快, 但是有些播音员拿到播音稿后, 没有仔细阅读稿件和深入理解稿件所要表现的内涵、意境, 在播音时分不清重点、非重点, 播音平铺直述, 没有感情变化, 这种的播音显然是不具有意境美的, 观众对这样的节目也没有深刻印象;第二是意境的风格, 举例来说, 徐涛老师在演播《再别康桥》时, 表现出的是一种洒脱和飘逸, 而陈醇老师表现出的则是灵动、隽秀, 只有这样才能有多种多样的作品表现风格, 才能让文艺广播更具活力和意境美。
四、如何锤炼文艺广播的意境美
首先要重视对播音稿的理解, 例如方明、夏青等老一辈著名播音艺术家, 对于备稿都极为重视, 在播音前要仔细阅读播音稿很多次, 充分理解稿件的内涵思想, 对于字词、标点符号也了然于胸, 由于准备工作充实, 播音自然如鱼得水;第二是重视表达, 大多数文艺播音的内容艺术感染力都较强, 这对播音员的语言表达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很多文艺广播仍然存在播音对象感不强的问题, 优秀的播音稿被播音员演绎的味同嚼蜡,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播音员语言技巧不扎实, 在播音前也没用充分理解播音稿。
摘要:对于我国的广播节目来说, 文艺播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广播电台播音主持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种类, 文艺播音的质量对广播节目的整体质量有决定性影响。文艺广播有着传统广播无法比拟的优势, 例如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不论是广播意境还是语境, 都能带给听众以美的享受。随着现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对文艺播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优秀的播音员必须能够将文艺播音的风格、特点完美的展现出来, 才能反映出播音员高水平的语言素养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广播节目,文艺播音,意境美
参考文献
[1]陈婷婷.文艺广播语言的意境美[J].记者摇篮.2007, (06) :59
[2]李北海.营造声音意境——对广播音响的重新认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 (03) :38
【文艺播音中的常见问题】推荐阅读:
新闻播音中的感情08-17
电视新闻播音中的技巧12-03
文艺批评的现状与问题05-26
播音员播音风格创新05-17
《播音与主持语音基础知识与播音发声教程》07-05
【播音与主持】:新闻播音中怎么把握情感?有哪些技巧?05-18
播音作品07-14
广播播音10-14
播音腔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