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CT(精选8篇)
心脏CT 篇1
摘要:心脏CT成像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成像方法。心脏CT成像的临床应用拓展包括:无创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等。近年来,心脏CT在临床心脏电生理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本文就心脏CT在临床心脏电生理中的应用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心脏CT,心脏电生理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技术的迅速发展,MSCT的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心脏CT成像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成像方法。近年来,随着心内膜标测、导管射频消融、心脏再同步治疗[1]等临床心脏电生理治疗方法的发展,心脏CT在临床心脏电生理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心脏CT可提供直观的心脏、肺动静脉、冠状动静脉及大血管的三维解剖学结构,有效地提高临床电生理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开拓了MSCT应用的新领域。心脏CT在临床心脏电生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导管消融治疗房颤中的肺静脉成像,电生理标测系统与CT一体化成像指导导管射频消融,CRT前的冠状静脉成像,心律失常基质的无创评价等。
1 房颤导管消融前的肺静脉CT成像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导管和外科消融治疗房颤已成为心律失常领域临床实践和研究的重点[2]。在治疗中,无论是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或是环肺静脉消融,准确了解肺静脉解剖对于提高射频消融手术的成功率极其重要[3]。目前评价肺静脉的方法主要有选择性肺静脉造影、食管多普勒超声(TEE)、核磁共振(MRI)及MSCT。肺静脉造影对肺静脉和左心房为有创性检查,且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临床上不宜广泛应用。TEE超声探头在左房后食管内,检查窗口小,右下肺静脉不宜达到,测量角度受限,对肺静脉和左心房的整体显示不理想可重复性较差。MRI对肺静脉及其与左心房关系的显示与MSCT相比仍有一定差距[4]。因此,上述三者均不是理想的检测肺静脉的影像学方法。MSCT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通过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直观地显示心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对肺静脉及其与左心房关系的显示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进行射频消融术前行MSCT肺静脉成像有助于了解肺静脉开口部位、分支特征和走行情况,以及有无肺静脉先天发育畸形,同时还能用于显示左心房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其他异常影像学表现,从而为射频消融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因此MSCT可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消融术后的患者进行CT肺静脉复查,可以评价肺静脉开口部位的管腔和管壁在射频消融术后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肺静脉有无狭窄或闭塞情况,利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5]。
2 三维心脏电解剖标测与CT影像融合技术(CARTO-Merge)指导射频消融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CPVA)是目前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最常用的策略[6],如何保证CPVA消融线的连续完整以及如何准确定位肺静脉开口是该技术成功的关键。Carto系统构建的电解剖图是一种模拟图,与患者的心脏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不能完全代表复杂和具有高度变异性的左心房和肺静脉的解剖特点。Carto-Merge是一种新技术,三维电解剖标测构建的电解剖图后,通过应用MSCT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可直接输入到三维标测系统中,能够提供真实的心脏结构并指导完成导管消融术。在导管消融过程中,以术前MSCT的三维解剖图形为依据,根据患者的肺静脉实际特点设计和实施不同形状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过程中可实时了解消融导管远端与心房壁的贴靠情况,从心脏外和心腔内观察导管远端的位置,有助于随时发现消融导管是否移位。因此,应用Carto-Merge技术不但可缩短手术和X线曝光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利于保证消融损伤的透壁和连续性,增加消融的有效性,降低术后房颤的复发率。
3 房颤导管消融后肺静脉CT成像
获得性肺静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由于在肺静脉内误放电导致的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射频消融放电后,肺静脉周围较小的无症状的解剖学改变普遍存在。无症状肺静脉狭窄病人的连续性随访结果显示,许多无症状损害可发展为不可预测的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7]。利用无创性方法测量肺静脉狭窄程度并进行早期干预可改善肺异常灌注,改善患者症状。心脏CT成像可准确的检测和评价肺静脉狭窄。研究表明,消融术后3~4个月进行MSCT肺静脉成像,所有病人均有无症状肺静脉开口直径变窄,少数病人发展为局限性狭窄。文献报道与术后即刻肺静脉造影比较,CT肺静脉成像检测肺静脉狭窄的特异性达91%。因此,对于表现迟发的肺静脉狭窄的门诊病人,心脏CT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无创检查和随访方法。
4 CT冠状静脉成像
冠状静脉系统已成为心脏电生理诊治的重要途径,包括:射频消融导管的插入、经冠状静脉系统注射药物或基因治疗以及在CRT治疗中经冠状静脉窦置入左室电极等。重度心衰患者多存在心室收缩失同步,心室失同步使心脏失去同向收缩,室间隔收缩提前,左室游离壁收缩延迟,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左室舒张末压力升高,射血分数下降,心输出量减少。CRT是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治疗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起搏电极经右房的冠状静脉窦开口,进入冠状静脉左室后壁侧壁支起搏左室,同时起搏右心室,通过多部位起搏恢复心室同步收缩,减少二尖瓣返流改善心功能,进而逆转左室重构。CRT的关键是左心室电极的置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通常通过右心导管经冠状窦开口进入冠状静脉左室后壁侧壁支。CRT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合适的靶静脉以及能否将左室电极成功置入相应静脉。冠状静脉系统的解剖变异、靶静脉成角、扭曲或开口直径较细等均会影响左室电极的置入。冠状静脉系统的解剖变异可能出现冠状静脉窦(CS)插管困难、理想靶静脉进入困难或者无理想靶静脉。CT冠状静脉三维成像能够显示冠状静脉分支成角或长度变异,清晰地区分冠状静脉系统和冠状动脉毗邻。术前CT冠状静脉成像预览CS系统解剖形态有助于介入医师选择理想靶静脉,对CRT左室电极的置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 心脏CT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基质
心脏CT还有助于判断一些致心律失常基质。比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其特征为右心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临床常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心律失常和猝死。ARVD/C的诊断较困难,需要诸多诊断标准来确诊。对于有较少特征的初期患者,心脏CT可以清楚的显示右室发育不良改变。对于有家族史的或临床高度怀疑ARVD/C但缺乏主要诊断标准的患者,CT可作为一个较好的随访诊断方法。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心脏膜通道失调的遗传相关性疾病,在CT上可表现为局限性心脏异常。研究表明心脏CT已可作为一种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基质的无创性成像手段,新的应用领域仍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6 展望
临床心脏电生理和无创心脏CT成像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心脏CT在心脏电生理中的比较成熟的应用包括:肺静脉成像、房颤导管消融术后随访、三维心脏电解剖标测与CT影像融合技术等。新的应用如CRT前冠状静脉系统成像、导管消融相关的心外结构的判定、致心律失常的基质的评价等是目前尚待开发的、非常有前景的新领域。心脏CT与心脏电生理的结合,可进一步缩短射频消融的放电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将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Jazwiec P,Jagielski D,Gac P.A 128-slice CT scanner helpful in localising coronary sinus ostium during CRT-D implantation-case report.Pol J Radiol,2014,79:9-11.
[2]Wenning C,Lange PS,Schulke C,et al.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cardiac sympathetic denervation.EJNMMI Res,2013,3(1):81.
[3]Sohns JM,Menke J,Staab W,et al.Current role of cardiac andextra-cardiac pathologies in clinically indicated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emphasis on status before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Rofo,2014,186(9):860-7.
[4]Chen YA,Nguyen ET,Dennie C,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coronary sinus:anatomic variants and congenital anomalies.Insights Imaging,2014,5(5):547-57.
[5]Wei W,Ge JB,Zou Y,et al.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vein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PLOS ONE,2014,9(4):e93817.
[6]den Uijl DW,Tops LF,Tolosana JM,et al.Real-time integration of 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 and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to guide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Heart Rhythm,2008,5(10):1403-10.
[7]De Greef Y,Tavernier R,Raeymaeckers S,et al.Prevalence,characteristics,and predictors of pulmonary vein narrowing after isolation using the pulmonary vein ablation catheter.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12,5(1):52-60.
心脏CT 篇2
关键词:死后间隔时间;CT;面积比;平均CT值
死后间隔时间(PMI)的推断一直是法医学领域研究的热门。以往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推断,借助于各种尸体现象或者昆虫的衍生规律等,但个体死后尸体的变化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定量分析,所以这些方法应用起来误差很大,限制性强。
随着现代影像医学的发展,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进行活体损伤鉴定、个人识别等,为实践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由于它的无损伤性,在法医实践中已显示出了其广阔的运用前景。
2006年肖坚等[6]以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后,首次应用螺旋CT其进行扫描,发现CT值及部分脏器形态学变化与PMI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2014年,李晓娜等[1]通过CT观察家兔不同死因脑CT影像变化规律,可通过其推断PMI,本实验探索家兔死后心脏影像变化规律,尝试为PMI推断提供一个新指标。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健康成年家兔132只,体重2.0~2.5Kg,雌雄不限。
(2)主要仪器。NeuViz双层螺旋CT机(中国东软公司),采用2×10mm高速陶瓷稀土探测器,可进行大范围高速螺旋扫描,扫描一次可获得两层影像。Max Viewer (Version:1.0.0131,东软公司),CT影像专用浏览软件,可多参数分析处理影像。
(3)实验分组。在25℃~32℃、55%~70%湿度条件下适应性饲养7天,分别用缢死[2]、失血性休克[3]和空气栓塞[4]三种方法处死。根据检测时间的不同,随机将各死因家兔分为一个对照组(死后即刻)和实验组(死后3h、9h、15h、21h、27h、33h、39h、45h、51h、57h、63h、69h、75h、81h、87h、93h、99h、105h、111h、123h、129h)。各时间点每组各取一只进行解剖观察,其余均保存至下一时间点进行心脏CT扫描。
(4)CT扫描检验参数如下。层厚0.75㎜、层距2㎜,管电压120KV、电流250mA、时间1.0s。获取CT影像后,用Max Viewer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与测量。为减少实验误差,避免个体差异,统一选取位于第八胸椎平面的CT影像作为心脏CT影像,选择连续的3层作为分析对象[5],分别测量心脏组织的平均CT值、第八胸椎的心脏组织面积和第八胸椎(包括髓腔)的面积。
(5)螺旋CT扫描后,各组随机选取1只家兔进行尸检。重点观察家兔心脏的大体变化,并与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实验过程均拍照记录。
(6)最后通過Max Viewer影像分析软件获得各参数值后进行相应统计分析,得到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及心脏组织平均CT值与PMI的时间变化规律。
二、结果
观察分析CT影像图像可发现,兔缢死0~27h内心脏面积基本无变化;27h后心脏面积开始减小;死后51h,心脏面积进一步缩减,出现大面积低密度腐败、气性区域,CT影像仅呈现部分残存的心房、心室壁,中心充填腐败气体;63h后心脏面积快速减小;129h,仅有部分心脏组织残存。失血性休克组和空气栓塞组家兔死后心脏变化与缢死组类似,只是变化时间上稍有不同。
综合兔缢死后不同时间的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可发现兔缢死后27h内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基本无变化,27h以后逐渐下降。心脏组织平均CT值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大约死后39h达到高值55.0HU,然后又逐渐下降。PMI与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的决定系数(R2)为0.955,相关系数r为-0.952,PMI与心脏组织平均CT值R2为0.722,r为-0.718,表明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及心脏组织平均CT值均随着PMI的延长而下降,有较强的负相关。经t检验,两项参数均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同方式处理兔失血性休克以及空气栓塞组两项参数可发现类似的变化规律。各组相应回归方程如表1、2所示。
比较各组心脏CT影像跟尸检结果,规律基本一致。心脏面积在0-33h内基本无变化;33h以后心脏面积出现液化、腐败,面积体积减少,随着腐败的发生进展,心脏组织呈散在泥状粘附于尸体底部。
三、讨论
实验发现兔不同死因死后129h内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随着PMI的延长逐渐降低,且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说明机体死后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呈下降变化趋势,初始变化不显著,一定时间后开始下降,分析认为个体死后不久腐败刚开始,并没有产生大量腐败气体,所以死后27h内,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变化不显著。随后在血液中大量腐败细菌以及胸腔中腐败细菌的作用下,心脏组织逐渐被腐败细菌分解消失,并产生大量腐败气体,心脏面积逐渐减小。失血性休克组在死后33h内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变化不显著,其变化趋势相对比较慢,而另两种死因组,在死后27h内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变化不显著,但其变化趋势相对比较快,分析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处死后,全身血液量减少,特别是心脏内血量更少,而血液是腐败细菌良好培养基,在缺少血液的情况下不利于腐败细菌生长繁殖和腐败气体扩散,故失血性休克处死后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变化相对缓慢。
跟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变化规律相似,心脏组织平均CT值与PMI呈负相关。死后27h内,心脏组织平均CT值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心脏中蛋白质的变性和水分的丢失所造成。在随后腐败发生阶段中,心脏组织平均CT值不断下降。结合传统尸检结果,认为这是因心脏发生自溶、液化及腐败细菌在心脏中繁殖所引起。
由于各组织器官CT检查影像学指标比较稳定,可定量分析,且目前检查技术手段成熟,应用广泛,采集信息快,2~5min内即可完成,这些都使影像学技术成为一种推断PMI的新的技术方法。本实验应用螺旋CT技术扫描兔死后心脏,获得相应影像学图像,同时结合专业的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多参数变化规律,建立各指标与PMI之间变化趋势图及二项式回归方程,以期准确推断PMI。不足之处是实验在沈阳8月份的夏天进行,动物腐败进展比较快,主要反映温度对尸体变化的影响,没有反应实际办案中尸体变化的多因素影响;其次本实验只是动物实验性研究,距实际应用于推断PMI还有一定差距。以后可进一步加深应用影像学技术推断PMI的研究,充分发挥其优势,综合应用各器官各项指标,扩充资料库,总结规律,争取早日将影像学技术应用于法医实践中。
四、结论
(1)据试验结果可知,心脏组织平均CT值与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均可用于PMI的推断。二者相比较而言,心脏组织平均CT值变化对于推断早期PMI更靈敏,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变化对于推断晚期PMI更灵敏。
(2)不同死因死后的心脏的多项参数指标无明显差异,但有细微差别。
(3)为推断PMI提供了一个崭新、客观、准确的指标,可作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晓娜,郑吉龙,单迪,纪伟,兔不同死因死后脑组织CT影像学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研究,解剖科学进展,2014 Mar,20(2):145~150.
[2]施新猷.现代医学实验动物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42-347.
[3]余艳红,赵克森,龚时鹏,孕兔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年5月第10卷第3期.
[4]张大新,余珊,王玲,空气柱塞演示模型制作及教学应用.卫生职业教育.VoL.25 2007 No17.
[5]金征宇.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美国医院心脏CT运营案例分析 篇3
本文综合了美国部分有代表性的医疗机构心脏CT运营的状况分析, 列出分析了各种影响购买和运营的因素, 以供国内读者在购买决策时参考借鉴。综合这些因素是套复杂的程式, 因为制定经济合理的心脏CT运营计划, 必须虑及多个因素, 包括:扫描次数、扫描程序、人员配置、地方报销制度以及工作流程等。
首要相关因素
决定设立心脏CT检查项目, 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本地患者数量。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心脏病医生来实施心脏CT检查以维持收支平衡。足够数量的心脏病医生是心脏CT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保证。虽然具体数量较难确定, 但预计要维持此项投入, 至少需要10名以上的医生, 每天至少要扫描4~8次。5~6名医生只能勉强保证收支平衡, 尤其当个别医生对心脏CT检查不熟悉时。
美国部分医疗机构使用了64层螺旋CT, 每天至少要保证4次CT血管造影才能维持收支平衡。实际应用时, 还需考虑人员工资和场地费用, 因此每天检查数至少要增至6~8次。资金则是另外一项挑战。有专家提醒, 在美国当前的经济衰退环境下, 需要了解金融公司的要求, 卖方在销售新的系统时可能会要求公司和个人双重担保。
心脏CT还可进行的辅助检查所取得的效益为各机构赢得了喘息空间。实际工作中, 患者常做的辅助检查有CT血管造影、外周血管成像以及钙化积分测定等。外周血管成像是一项重要的补充检查, 其报销率比心脏CT检查稍高, 报销比例由地方决定。例如, 在某著名心脏病专科医院, 外周血管成像的检查量几乎占到全部CT检查量的一半。该医院还使用GE VCT 64层螺旋CT为患者做钙化积分测定, 患者需额外支付125美元, 但此费用尚不能报销。钙化积分测定是患者是否需要有创检查的判断依据, 因此获得了地方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认同。这项检查只需数秒时间, 并且不需要β受体阻滞剂或参照物, 在图像工作站上积分被自动算出, 医生只需花5~10分钟和患者沟通。另外, 一些非心脏检查也在辅助检查范围之内, 如胸部CT及头颅CT检查。
次级成本因素
投资一台先进的心脏CT系统, 需要7位数的资金。影像技术不是其中唯一的成本, 一个心脏CT系统至少要有两个专门的图像工作站及相关软件, 每个工作站大概需要花费十万美元。DICOM存储也是成本因素之一。尚未引进PACS的心脏科室比起放射科室来说, 可能会处于劣势, 因为多数放射检查能将心脏CT检查结果记录到PACS中。某些心脏科室不靠PACS也能工作, 例如上述提到的某心脏病专科医院从2005年开始就将心脏CT检查资料储存在光盘上, 但是极不规范的做法。
最终成本因素
最终成本是人员配置的费用。人员配置非常重要, 花费也较多。一个心脏CT工作组通常需要配备1~2名技术人员, 一名计划员以及一名护士。心脏CT扫描方式与传统CT不同, 必须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在对比时间及门控上的技术需非常熟练以获得质量好的图像。
小型心脏CT工作组可以不配备专门的护士。如果每天CT检查次数仅3次左右, 医生自己便可给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 建议当每天的扫描量超过6~8次时, 最好配备一名专门的护士。
以阿拉巴马州亨茨威尔心脏研究中心为例, 该心脏研究中心有一名技术人员及两名护士, 所使用的设备是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心脏CT, 每周能完成25~30次心脏CT扫描。相比之下, 核医学科则需要15名员工来完成每天35~40次的核医学检查。该研究中心专家认为, CT扫描不需要大量人力, 而核医学则需要较多的人力, 并且占用患者较多的时间。一次核医学检查平均需要3~4小时, 而做一次心脏CT检查只需不到一小时的时间。
报销制度、市场及其它
美国的心脏CT报销制度尚在完善中。医疗健康保险和医疗扶助中心 (Centers for Medicare&Medicaid Services, CMS) 尚未发布全国性规定, 报销制度仍由地方决定。各地方的第三方支付也各不相同。因此, 对第三方付款人的培训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例如, 上述专科心脏病医院在2005年4月引进心脏CT设备时, 开展了与心脏CT有关医疗及成本优势方面的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 心脏CT的阴性预测值达99%, 心导管造影的该值则稍低。美国医院常规的心导管造影价格在4000~5000美元之间, 避免做不必要的心导管造影, 转而做心脏CT检查, 这可资参考。
资深医疗机构意识到心脏CT已逐渐取代其它心脏影像检查方法。有专家说, 核素心肌灌注检查减少了10%, 因为它并非冠心病理想的诊断方法。有数据显示, 50%由心脏CT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核素心肌灌注结果显示却为正常。有创性心导管造影检查量也有所增加, 其检查量增加了10%, 而常规检查量减少了25%。因为少数压力灌注诊断不能确诊的患者都转而做心导管造影检查了。很多时候, 医生都会在给患者做其它影像诊断前先做心脏CT检查, 以排除心导管造影检查的阴性结果。
除了需培训各地的第三方付款人以外, 还需制定针对医生的培训计划, 帮助医生慎重地选择检查方法。
优化工作流程
以南佛罗里达心血管医学影像研究所为例, 该研究所是美国最好的影像中心之一, 使用的心脏CT设备包括飞利浦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机、Brilliance工作站和4.0软件及飞利浦Everywhere瘦客户机接口。该中心是高效率的典范, 平均每天要做7~12次心脏CT检查, 其心脏CT检查的目标是在15分钟之内完成检查。加上将β受体阻滞剂输入静脉的时间, 全部的患者检查时间通常总共不超过10分钟。确定最佳扫描区域是优化工作流程的关键。有些患者会要求增加β受体阻滞剂, 或进行扫描监控。体外扫描能够缩短检查时间, 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进行检查。
除了致力于优化扫描设备的使用, 南佛罗里达州医学影像中心同时致力于人力资源的优化。他们制定了准确的技术人员工作规范。与其它心脏CT机构不同, 该研究所没有护士或医生助理, 而是由医生来注入β受体阻滞剂, 节省了时间。如果出现问题, 技术人员不需要打电话给医生, 医生能很快判断患者的需要。另外, 医生能帮助技术人员做技术上的调整, 确定合适的照射野、控制心率变化, 以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该影像中心已将临床实际操作与先进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心脏CT要求至少1G的数据流量。飞利浦Brilliance工作站配备有16G的内存, 使得数据加载和操作更加容易。
在诊断报告方面, 该中心采用声音识别系统来生成诊断报告、记录冠心病的发展程度和心脏功能等。放射科医生或心脏科医生看过报告后, 进行电子签名并传真给相关医生, 通常在检查后数小时内便可完成。高质量的服务及全面的诊断报告是该中心运营计划的基础。
小结
心脏CT 篇4
关键词:心脏原发性肿瘤,CT,MRI,诊断
心脏原发性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 国外一组尸检表明其临床发生率为0.056%[1], 甚至有报道仅为0.001%~0.03%[2]。但心脏肿瘤因占位效应, 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 都对患者具有潜在致命性, 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极为关键的[3,4]。目前临床中影像学检查主要有X线、超声心动图、CT及MRI等, 以CT及MRI为主要诊断手段, 合理的运用各种检查方法是有效诊断心脏原发性肿瘤的关键。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8例有完整影像学及相关病例资料的原发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8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14例, 年龄1.5~63.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及胸痛等, 在心脏肿瘤生长部位相应听诊区可闻及不同程度的心脏杂音及心界扩大。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
1.2 方法
CT扫描机为GE Light 16排螺旋CT机, 层厚层距5 mm, 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 (370 mg I/ml) 。MRI采用GE Signa Excite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仪, 结合心电门控及R波触发射频脉冲, 以胸横轴面结合冠状面或 (和) 矢状面为基本扫描体位, 采用SE序列T1WI, FSE序列T2WI。CT检查20例, MRI检查18例。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比影像学及病理诊断结果, 观察CT及MRI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
2 结果
2.1 CT
本组共20例行CT检查, 全部检出肿瘤, 敏感性100%。包括壁在性肿瘤6例, 腔内肿瘤12例和心包肿瘤2例。3例脂肪瘤CT均定性准确, 2例CT诊断与病理学结果一致。
2.2 MRI
18例行MRI检查的心脏肿瘤患者全部检出, 敏感性100%, 其中诊断结果与病理完全符合的有6例, 分别是脂肪瘤3例, 纤维瘤2例和囊肿1例。脂肪瘤在T1WI上均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高信号, T2WI上表现为中等偏高信号。纤维瘤在T1WI上表现为中等信号影, T1W2像为低信号或无信号与正常心肌分界清。囊肿主要包括心包囊肿和心外膜囊肿, 在MRI上表现为典型的长T1长T2信号, 不增强, 出现分隔, 则在MRI上信号不均, T1像表现为高信号强度的囊壁包裹低信号的液性暗区。
3 讨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因其生长位置比较特殊, 对患者具有潜在的致命性[5]。如腔内生长可引起心腔受压, 出现排血受阻, 导致循环障碍, 而且肿瘤自身的粘附物脱落或转移可造成栓塞, 尤其是脑栓塞[6,7];腔外生长可导致心包填塞;侵犯传导系统, 可引起心律失常。原发性心脏肿瘤因其症状、体征、胸片及心电图检查无明显特异性, 因此其诊断较为困难, 早期易引起误诊, 延迟治疗[8,9,10]。原发性心脏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 绝大多数良性肿瘤若能早期诊断, 通过外科手术可以获得很好的预后, 症状即可消失并可长期存活, 对于恶性肿瘤, 早期诊断并早期行放化疗, 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11,12,13]。因此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是十分关键的。
本次研究表明, 本组20例行CT检查, 全部检出, 敏感性100%, 包括壁在性肿瘤6例、腔内肿瘤12例和心包肿瘤2例。3例脂肪瘤CT均定性准确, CT诊断与病理学结果完全一致的有2例。18例行MRI检查的心脏肿瘤患者全部检出, 敏感性100%, 其中诊断结果与病理完全符合的有6例, 分别是脂肪瘤、纤维瘤和囊肿。说明CT和MRI对肿瘤的定性有较好的分辨率, 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CT具有大视野断层, 能够精确显示心脏、大血管、纵隔的情况, 其空间分辨力较强, 而且对钙化、积液的影像比较敏感, 所以CT不仅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 而且显示心脏、心包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14]。MRI的组织特异性是目前所有影像学检查中最好的, 对组织出血、积液、纤维化等影像均有良好的分辨力。而且能够在任意层面成像, 与CT相比不需要造影剂增强, 临床应用更加方便[15,16]。
心脏CT 篇5
关键词:冠状血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解剖学
冠状静脉窦(CS)及其分支是心脏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心脏疾病诊断治疗的通道和重要标志,主要包括:靶向药物的输送、经冠状静脉插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以及经CS向左心室心外膜置放电极获得双心室起搏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1]。冠状静脉系统个体间解剖变异较大,为了更为准确地指导治疗过程,治疗前进行冠状静脉成像至关重要。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在显示冠状动脉的同时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冠状静脉图像,从而提供国人冠状静脉系统的CT影像特点,为经冠状静脉系统进行心脏介入治疗提供解剖信息。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3~5月于北京煤炭总医院行64排螺旋CT(MD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110例,男67例,女43例,年龄40~78岁,平均(57±10)岁。心率范围45~70次/分。将心脏检查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心电门控回顾性重建。1.2方法
MDCT冠状静脉成像方法及数据分析:应用GE lightspeed 64排MDCTA,球管转速2.0-0.35S,管电压120KV,有效管电流696mA,螺距0.2:1,准直0.625mm×64,造影剂用碘普罗胺(即优维显,370mgI/ml),注射速度5ml/s,注射总量60~80ml。采用test bolus技术对升主动脉增强过程进行监测时间密度曲线,用到达高峰时的秒数乘2,再加10,再加经验值4秒,最后得出增强扫描延迟时间,一般在20~35秒左右。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膈面。回顾性心电门控,均采用舒张期75%单时相重建。随后以同样的速度注射40ml生理盐水。受检者屏气5~8秒。层厚0.625mm,间隔0.625mm。心率超过70次/分的扫描前嘱受检者将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嚼碎舌下含服,剂量25~75mg,控制心率在70次/min以内,心率要求整齐。
原始数据传输至GE ADW4.3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心脏静脉系统。沿左房室沟内曲面重建CS,在前室间沟内重建前室间静脉(AIV),后室间沟内重建心中静脉(MCV),沿左室相应的室壁重建侧静脉(LV)和后静脉(PV)。各心脏静脉管腔中心线的长度测量是从CS口至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同时测量起始段的管径和横截面积。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冠状静脉血管显示不清为差,血管显示连续但边缘不规则为良,血管显示连续且边缘规则为优。由2名有经验的(专业从事冠状动脉CTA诊断3年以上)放射科医师及1名心内科医师共同进行图像处理及数据测量。每支血管管径测量3次,取其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各支血管径线测量值以(±s)表示,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静脉图像质量评价
优64例,良43例,差3例,图像优良率为97.3%(107/110)。
2.2 心脏静脉系统的显示(图1)
(1)VR像清晰显示冠状窦及其属支在心脏表面分布情况,同时显示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及其毗邻关系。(2)MPR像显示冠状窦发育畸形并引流至左心房。(3)CPR像显示MCV全程管腔内部情况。(4)血管树VR像显示血管分布更清晰直观。(5)CPR显示CS-GCV-AIV血管全程内腔情况。(6)MIP像显示PV注入CS的形态和血管分布。(7)CPR像显示心中静脉全程情况。(8)CPR像显示PV血管全程。(9)与(2)为同一病人,VR像显示冠状窦发育畸形并引流至左心房。
2.2.1 CS
CS瓣在CS进入右房的入口处,100%受检者可以清楚识别CS、GCV及MCV。CS近端上下径为(10.5±3.2)mm,前后径为(8.5±2.2)mm,横截面积为(53.7±29.8)mm2,CS近端上下径大于前后径(P<0.05)。
2.2.2 CS各属支的测量值见表1
90.2%的受检者(99/110)可见1~3支PV。LV和PV开口分别距CS口(33.2±20.0)mm和(15±11.0)mm。
2.2.3 SCV和左房斜静脉(marshall oblique vein,MOV)
SCV在房室沟内与右冠状动脉远段平行走形,引流进入心中静脉或CS,9.1%的受检者可见SCV(10/110)。有7.27%(8/110)显示MOV,沿左心房下部斜行注入CS。2.2.4冠状静脉变异
本组发现冠状静脉畸形引流至左心房1例。3例仅有MCV,无PV;1例仅有PV,无MCV。
3 讨论
应用MDCT进行心脏冠状静脉无创成像多采用16层CT的冠状动脉CTA扫描方案显示冠状静脉。64排或64层MDCT关于心脏静脉的研究不多[2,3]。心脏冠状静脉系统目前已不断应用于心脏介入治疗方面,如后间隔旁路及心外膜旁路的射频消融、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左室起搏电位置入CS[4]、肌原细胞移植等。在制定经心脏静脉介入治疗计划前,事先了解冠状静脉的情况非常重要[4]。尤其是CRT多心腔起搏使近年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很大进展。这种方法需通过CS将导线送入左室PV、GCV或MCV的远端达到起搏左心室的目的。以插管为基础的逆行性冠状静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实践证明并不总能提供充分的信息。64排MDCT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与传统导管法冠状静脉造影有较好的一致性[5]。本研究通过GE 64排MD-CTA回顾性重建冠状静脉影像,发现在观察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观察心脏的冠状静脉系统,图像优良率达97%,完全可以满足临床对冠状静脉解剖学特征了解的需求。通过后处理重建技术,尤其容积再现技术(VR)可以清晰显示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发育、分布和变异情况。利用CPR能直接、准确测量管腔直径和截面积大小,更好地指导心脏静脉的介入治疗。MDCT的另一优点是能够同时提供心肌解剖学特征,从而避免将CRT电极置放于心肌薄弱处导致心肌穿孔可能。
经过血管分析法测量结果显示,CS的前后径短于上下径,与Jongbloed[6]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通过血管分析法获得的平均直径和横截面积能够客观提示CS的径线,这有利于根据测量结果决定电极或其它治疗装置是否能够通过CS。对于64排MSCT而言,扫描速度快、扫描时间短,所以扫描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本研究不用增加延迟时间和增加对比剂剂量,扫描参数同冠状动脉CTA扫描,一样可确保充分的冠状静脉回流,冠状静脉系统显示充分,动静脉关系一样能够清晰显示。
冠状静脉系统的解剖变异较大。其中PV和LV数目变异最大,以LV2~3支为多,平均直径为3.0mm,是心脏CRT治疗中左室起搏电极的最佳置入点。本组资料显示,99例受检者(90.2%)可见1~3支PV和LV。Jongbloed[6]等研究38例患者,其中包含18例冠心病患者,其PV及LV的显示率分别为95%和60%,PV与本研究结果相近,LV结果比本研究结果低,可能与样本中冠心病人的比例有关,因为左心室侧壁发生心肌梗死时引流该区域的心外膜静脉也可以发生栓塞可能导致LV显影不佳,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MDCT可清晰显示冠状静脉的解剖异常,这些异常往往是形成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从而为某些心律失常提供病因诊断。本组资料发现1例CS发育畸形引流入左心房。畸形引流常常与心电不稳、预激旁路导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相关[7]。64排MDCT对于冠状动静脉关系的显示将有助于避免心外膜旁路患者射频消融并发症的发生。为更好地评估动静脉关系,进行心脏收缩期及舒张期的双时相观察是必要的。基于目前64排MDCT的时间分辨率,此项研究的局限之处在于,冠状静脉2级~3级分支因为管腔细小而显影不足,并且要求心率齐整,而心率高于70次/分、房颤等心率不齐的患者做此项检查往往成功率低,所以并不是所有人均能做冠状静脉CTA检查,这已经成为专家共识。即使心率符合要求但对于心脏收缩期的动静脉关系的显示也有一定难度,随着双源CT、128排、320排以及400排CT等更高级CT的发展,时间分辨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动态观察冠状动静脉关系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Meisel E,Pfeiffer D,Engelmann L,et al.Investigation of coronsry venous anatomy by retrograde ven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ventricular.Circulation,2001; 104:442-447
[2]Lemola K,Mueller G,Desjardins B,et al.Top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coronary sinus and major cardiac vein by computed tomography.Heart Rhythm,2005;2:694- 699
[3]侯阳,郭启勇,孙英贤,等.用64层CT血管成像探讨冠状静脉系统的解剖特征.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368-372
[4]Singh JP,Houser S,Heist KE,et al.The coronary venous anatomy:a segmental approach to aid cardiac resynchronizaion therapy.J Am Coll Cardiol,2005;46:68-74
[5]Mühlenbruch G,Koss R,Wildberger JE,et al.Imaging of cardiac venous system; comparison of MDCT and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Am J Roentgenol,2005;185: 1252-1257
[6] Jongbloed MR,Lamb HJ,Bax JJ,et al.Noninvasive visualization of the cardiac system using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 Am Coll Cardiol,2005;45:749-753
心脏CT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5月—2011年2月在我科行CT增强扫描的8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 男60例, 女20例, 年龄35岁~79岁, 平均年龄58岁。患者行CT检查的主要原因是:有明显的胸痛症状,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以及已明确的冠心病患者行支架术后病情变化及随访者, 不愿意接受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
1.2 方法
1.2.1 设备与材料
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 64排螺旋CT。注射系统为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增强注射器造影剂针筒以及20G静脉留置针。对比剂为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370 mg碘普罗胺 (优维显) 100 m L, 所用剂量70 m L。
1.2.2 扫描前的护理
(1) 患者评估:在行冠状动脉检查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 嘱其提前4 h~6 h禁食, 扫描前12 h大量饮水, 至少术前3 h开始输液。详细询问是否为过敏体质, 有无碘过敏史、碘对比剂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对于糖尿病无肾损伤患者, 术前至少48 h停止服用双胍类药物 (避免引起乳酸酸中毒) 等。 (2) 心理护理:当下比较年轻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白领中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 因为他们工作压力大, 体育锻炼少,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代谢综合征的产生。他们心理负担最重, 通常认为有一些身体的不适就是患冠心病了。对于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首先应向其讲明进行增强扫描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 消除患者怀疑自己患有冠心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增强扫描, 促进诊断工作的顺利完成;此外, 还应向其讲明运用造影剂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护士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相关的禁忌证, 同时制订完善的配套抢救措施, 防止发生意外, 建立健全医疗风险救护制度, 有效降低在检查中医疗风险的发生。 (3) 检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所有参加检查的患者讲述对比剂的作用、禁忌证、过敏反应比率, 告知使用对比剂后可能出现的症状。要求患者或家属签署“碘对比剂使用患者知情同意书”。
1.2.3 扫描中的护理
(1) 冠状动脉扫描对心率的要求:行检查前要求患者心率不得高于70次/min。心率高者, 可使用降心率药物, 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 可舌下含服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25.0~50.0 mg, 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使用前一定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心源性休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不稳定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或低血压。不可给予心率<45次/min, P-Q间期>0.24 s或收缩压<100 mm Hg的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对于心律失常如频发早搏和心房纤颤者, 建议服用β受体阻滞剂以稳定心率[1]。扫描前行心电监护, 视时机成熟开始扫描。 (2) 屏气训练:和患者充分沟通, 使其理解屏气对整个检查的重要性, 掌握要领, 告之平静呼吸, 每次屏气的幅度保持一致。观察每次屏气后心率和血压的变化情况。如果有心律失常出现早搏时, 观察早搏有无规律性, 抓住时机进行扫描。 (3) 硝酸甘油的使用:硝酸甘油的作用是使冠状动脉血管扩张4.0%~13.5%[2], 使用前应详细询问有无硝酸甘油的禁忌证:如禁止用于严重贫血、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缓、颅内压升高和已知对硝酸甘油过敏者。方法是在扫描5 min前舌下含服0.5 mg硝酸甘油片剂。注意使用前参考药品说明书。 (4) 体位:扫描时嘱患者排尿后仰卧于检查床上, 头先进, 手臂放在头部利于穿刺的舒适位置, 连接好心电监护仪, 如因天气寒冷或干燥等因素可使用生理盐水擦拭帮助连接, 连接成功后密切观察心率变化并嘱患者一定要屏气成功。 (5) 为使患者减少辐射剂量, 扫描前将非扫描部位用铅衣遮盖。 (6) 对比剂的使用:a) 行冠状动脉增强扫描时, 选用双筒高压注射器, 用70 m L对比剂 (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如370 mg优维显) , 4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 速度为⒌0 m L/s。b) 在冬季, 由于室温过低, 而药物黏度较大, 注射前抽取药液后将针筒加热至体温, 可使药液发挥最佳效果;c) 选前臂的大静脉, 为防止产生伪影, 以选右上臂为佳。穿刺成功固定后, 将患者穿刺手臂伸直, 置于头部舒适部位, 告知患者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快、压力大, 在注射过程中有全身短暂性发热属正常, 如果有其他不适或对比剂外渗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1.2.4 扫描后的护理
(1) 扫描结束后为患者拔针并按压穿刺部位, 告之多饮水以利于药物排泄。留观30 min, 以防止迟发性反应的发生。 (2) 对比剂过敏反应及抢救措施:检查室要备有急救设备与药物, 如:血压计、氧气, 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苯海拉明等。掌握常用的急救方法, 如: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摩和急救药物的剂量与方法。根据造影剂毒副反应的轻重程度和表现, 立即进行治疗或抢救[3]。 (1) 轻度不良反应:打喷嚏、咳嗽、恶心、一过性胸痛、全身发热、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瘙痒等, 应立即停止注射, 低流量吸氧, 抗过敏治疗: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肌肉注射异丙嗪25 mg,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30 min~60 min, 如无好转按重度过敏反应处理。 (2) 重度不良反应: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给予高流量吸氧,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 mg, 可重复使用, 必要时气管插管。血压下降:静脉注射阿托品0.5~1.0 mg, 可必要时3 min~5 min后重复使用, 总量不超过3 mg。低血压和反射性心动过速:使患者下肢抬高, 氧气面罩给氧 (6~10 L/min) , 静脉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过敏样反应给予静脉注射苯海拉明25~50 mg。惊厥、抽搐静脉注射地西泮5~10 mg。 (3) 碘对比剂外渗及处理:静脉穿刺时尽量选择较大的血管, 如肘前或前臂的大静脉, 尽量避开手背、脚踝和脚背的静脉, 穿刺后检查回血并固定好针头。对轻度外渗注意观察, 必要时局部冷湿敷;中重度外渗抬高患肢, 用50%硫酸镁, 24 h内保湿冷敷;24 h后湿热敷, 也可局部湿敷0.05%的地塞米松;严重外渗:在上述外用药的基础上再口服地塞米松5 mg/次, 3次/d, 连服3 d。
2 结果
80例参加检查的患者中, 78例心率在70次/min以下;3例失败, 其中2例心率不齐出现早搏, 1例屏气欠佳。
3 讨论
在64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增强扫描中, 心率的控制、屏气及对比剂过敏反应的抢救是检查中的三大要素。做好此项检查, 要求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 努力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减轻其对增强扫描的心理恐惧与不安, 积极配合检查。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多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使血压、血糖、血脂保持正常。与此同时, 护士还应做好检查前后的各项工作, 确保每一工作环节的落实与效果, 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协作组.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1) :9-17.
[2]王柏林, 苗英, 邱金海, 等.含服硝酸甘油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的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 (13) 1251-1254.
心脏CT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2年4月我院行心脏CTA检查病人82例, 男45例, 女37例;年龄43岁~85岁 (65.73岁±2.56岁) ;冠心病48例, 胸骨后疼痛或心前区无规律闷痛34例, 支架术后15例,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9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A扫描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 足先进, 双臂举至头顶, 女性病人除去胸罩。给予高流量吸氧 (6 L/min) 和持续心电监护, 心率在70/min以下, 由技术员训练呼吸配合及强调均匀呼吸的目的和意义。嘱病人先吸气后屏气, 扫描期间病人屏气11 s~15 s;采用GE Lightspeed128层螺旋CT (Lightspeed VCT) 扫描仪, 美国生产Stellant高压注射器, 20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对比剂是碘海醇 (350 mgI/mL) , 注射总量按病人每公斤体重 (一般80 mL~90 mL) 计算, 注射速率是5 mL/s, 先预监测扫描后跟踪CTA扫描, 扫描范围从气管隆嵴下方至膈顶下方1 cm, 如有冠状动脉搭桥者扫描范围要相应加大。心脏CTA扫描所有的数据传输至GE SDC A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及图像分析, 由2名高年资的医生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图像, 最后由1名副主任医师对测量结果及图像进行复核分析。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给予一般指导, 观察组病人在一般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1.2.2.1 一般指导措施
①预约、登记建档, 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联系电话、既往史及现病史、心电图报告等。②做碘过敏试验。③饮水, 给予温开水300 mL~500 mL。④告知一般性的检查说明, 告知病人检查时放松的重要性。⑤控制心率。安排病人在候诊室安静休息30 min, 观察碘过敏试验的反应和心率、心律的变化。心率过快者给予盐酸美托洛尔口服, 直至心率控制在70/min以下。⑥检查结束后要注意病人穿刺部位有无肿胀及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嘱病人休息30 min, 无不适后再离开, 嘱病人48 h内多饮水, 以利于碘对比剂的排泄。
1.2.2.2 护理干预方法
①心理护理。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对检查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缓解病人紧张情绪, 使病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检查, 以利于检查成功。②健康教育。告知病人CTA扫描全过程的各个步骤及其必要的配合, 心率的要求和扫描过程中呼吸屏气的配合, 介绍对比剂碘海醇 (欧乃派克) 的药理作用和可能出现的变态反应, 扫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过性全身发热等不适感, 并运用成功病例现身说法, 增强病人信心。③呼吸配合训练。护士在检查前训练病人先浅吸气后屏气, 每次吸气幅度相当, 多次重复训练, 并保证胸壁、腹部不动, 屏气时间约20 s。
1.2.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进入检查室前后心率变化以及在检查室由技术员进行呼吸配合训练时间和检查成功率等。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3.1 严格筛选病人, 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临床发现有或无典型冠心病症状, 劳累后心前区、胸骨后疼痛或无规律的心前区闷痛, 怀疑冠状动脉发育异常,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及搭桥术后。禁忌证:对含碘对比剂过敏、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不齐、显著心动过缓病史、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1]。
3.2 心率对心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在心脏CTA检查中, 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 如呼吸、心率、心律、碘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和总量、重建算法等, 但心率是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 心脏CTA检查时病人心率≤65/min时, 才能获得较佳的图像质量, 而心率≥70/min时, 图像质量明显下降[2]。因此, 我院常规要求检查前控制病人心率在70/min以下。然而, 在工作中发现, 部分病人进入检查室或躺上检查床时因特定环境的改变致心理紧张, 造成心率加快, 部分病人因注射对比剂时出现一过性发热而致心率加快, 影响了图像质量, 不利于诊断。
3.3 呼吸对心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除心率外, 呼吸也是影响心脏CTA的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 在扫描过程中因病人屏不住气或呼吸不均匀而出现呼吸运动伪影, 直接影响到图像质量和诊断[3]。因此要强调均匀呼吸和屏气的重要性, 反复训练病人均匀吸气后再屏气, 直到在扫描时间内能顺利完成吸气、屏气动作为止。
3.4 护理干预的意义
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原因是运动伪影、严重钙化和心律不齐等, 而运动伪影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心率过快和屏气不佳[4], 引起病人心率加快、屏气不佳的主要因素是心理紧张。通过护士主动与病人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对检查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病人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使其对心脏CTA检查的步骤、目的、造影剂碘海醇的药理作用和扫描过程中心率、呼吸的配合等有一定了解, 从而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同时检查前先由护士在候诊室进行呼吸配合训练, 大部分病人掌握要领。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进入检查室后心率低于对照组, 呼吸配合训练时间短于对照组, 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心脏CTA检查病人在一般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可提高图像质量, 有利于诊断。
3.5 注射碘对比剂时的注意事项
①注意注射静脉和部位的选择, 保证碘对比剂顺利注入。由于碘海醇350 mgI/mL对比剂黏稠、浓度高。因此, 我们选择肘正中静脉穿刺, 使用BDIntima-Ⅱ20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扫描前先以注射速率5 mL/s注射生理盐水20 mL, 检测血管对高压注射器的承受力, 以保证对比剂顺利注入[5]。②防止碘对比剂渗漏, 及时处理药液渗漏。渗漏会造成大面积皮下组织肿胀, 影响诊断质量, 既达不到检查目的, 又增加病人痛苦, 如少量渗漏, 给予50%的硫酸镁湿热敷或马铃薯片敷[6];对局部严重肿胀者, 即给予0.05%地塞米松湿敷并口服地塞米松5 mg, 每日3次, 连服2 d, 效果良好[7]。③完善抢救措施。避免死亡是CT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医护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 我科在CT扫描室备有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气囊、氧气筒和吸痰机等急救用物和急救药物, 并定期检查, 经常对本科室人员进行过敏性休克抢救训练如心肺复苏等, 在用药过程中, 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和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以最大限度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8]。
总之, 病人进入检查室后, 进行呼吸配合训练的时间越长, 病人心理越紧张, 从而导致心率加快, 屏气不佳。因此, 病人在候诊室休息时, 护士先主动与其沟通,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态度,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进行呼吸配合训练等护理干预, 可缓解病人紧张情绪, 缩短在检查室训练呼吸配合的时间, 优化工作流程, 保证检查的成功, 提高图像质量, 有利于诊断。
参考文献
[1]张远芳, 程英, 郭岳霖, 等.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与护理[J].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 2008, 17 (3) :112-113.
[2]谢元亮, 郑晓华, 金朝林, 等.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放射学实践, 2006, 21 (9) :913-916.
[3]梁立华, 吴菊芳, 陈耀强, 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 (9) :923-926.
[4]朱万安, 陈亮, 王淑清.影响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质量因素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4 (1) :18-20.
[5]高文洁, 崔健伟, 窦秀梅, 等.Ulrich造影剂注射器在64排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6, 15 (3) :50-52.
[6]于金碧, 宗美玲, 谭继善.使用高压注射器时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7) :777-778.
[7]陆美庆, 龚素茹, 刘彩媚, 等.碘造影剂静脉注射渗漏损伤后用不同方法处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3, 17 (11) :1352.
心脏CT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心内科患者,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5岁,男44例,女46例。患者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状况、心电图结果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心率59~98次/分钟,平均(72±9)次/分钟,患者均表现为窦性心律;本组患者均排除对比剂过敏、心律不齐、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妊娠等症状;所有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用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本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以我院在2010-2012年期间收治的90例心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在CT检查前,让患者服用美托洛尔(倍他洛克)25-50mg即可,口服,有效控制患者心率,待其心率值过到65次/分钟。
1.2.1 CT扫描条件
扫描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测定循环时间,在隆突下1cm处,例行同层动态扫描,以3ml/s的速度将100ml对比剂碘海醇注入,用18号穿刺针经肘前静脉,推迟8秒后进行扫描,要求扫描层的厚度为10mm,0.5s/次,每隔1秒扫描1次,共扫描14层,并以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将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时的延迟时间计算出来。采用可变速扫描技术、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技术,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同时,根据所测得的延迟时间进行扫描,具体的扫描范围:从隆突下1cm到心脏膈面下1cm,同时,在扫描前的8-10秒屏气,屏气时间控制在28秒,对整个心脏扫描。将连续的心电图记录下来,以数据的形式上传,然后进行处理。
1.2.2 图像分析处理
在心动周期的75%时,重建图像。首先进行容积重组,认真观察冠状动脉变化情况。在观察时,若是发现动脉图像显示效果不佳,可以重新调整原始数据,每隔5%进行相应的调整,从中获取10组数据,选出其中伪影最少一组数据,并采用面积测量工具,进行局部管腔狭窄处的定量测量,并与近端冠状动脉正常管腔面积进行对比分析,并将狭窄程度计算出来。
1.2.3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采用GE数字心脏造影系统例行检查,并由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师对其结果进行评价。
1.3 判定标准
本组研究中,诊断方法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目测法来进行,具体诊断时主要分为三个标准,正常或者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75%;重度狭窄>75%。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结果,30例患者经过螺旋CT冠状造影诊断为轻度狭窄或正常,采用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正常或轻度狭窄36例,54例为中、重度狭窄。检查时,螺旋CT对正常或者轻度狭窄灵敏度约为78%,而造影诊断中,中重度的灵敏度为96%以上,由此可见,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另外,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检查结果:90例患者中,78例患者动脉粥样斑块76处,另外有44例患者呈同多发性的动脉粥样斑块,具体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也有不断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它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而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和早期征象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目前为止,该病的诊治一直都是医疗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冠心病的诊断水平得到了广泛提高。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和冠状动脉血管超声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有效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检测中,使得诊断准确率大大提升,诊断结果越来越明确,但由于其创作性和并发症较多等特点,导致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近日,多层螺旋CT检查由于经济实用、非侵入性、诊断价值高等特点,已经被作为诊断冠心病一种重要成像方式,如本组研究中,检查时,螺旋CT对正常或者轻度狭窄灵敏度约为78%,而造影诊断中,中重度的灵敏度为96%以上,由此可见,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本组研究中,其主要以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别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进行了科学的评估,这与文献资料的结果相似。另外,螺旋CT还可以对冠状动脉钙化范围和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钙化灶的计算,从而科学获取动脉总钙化的积分,并且通过准确分型,从而对患者斑块密度进行评价。总之,采用螺旋CT对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也有一定的估测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谢长远,吴明灿,徐建华.多层螺旋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在男性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431-2432.
[2]孙奥松,孙钢.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研究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08:1401-1404.
[3]金青龙.冠状动脉钙化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的价值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03:49-50.
[4]田琪,金文仲,李海龙,张宏宇.蒙古族与汉族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分布及积分对比初步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