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控制

2024-10-24

预先控制(共9篇)

预先控制 篇1

1、背景技术

现有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生产过程中, 从室外进入新风处理室的空气经净化恒温恒湿处理后得到新风, 新风根据各流程的需要以高于正常大气压的压强进入各流程的生产车间。对冷却流程及以后各流程高于正常大气压的正压且经净化的气流要求为:新风处理室得到的新风为经初、中效过滤净化处理, 温度12℃、相对湿度55%、正压500Pa, 也就是新风温度要求常年四季均达到12℃或温度16℃。在每年寒冬或酷暑来临时, 从室外进入新风处理室的空气大幅度低于或高于新风处理室经净化恒温恒湿处理后得到的新风温度, 于是不得不起用功率相当大的备用制热或制冷机组才能达到要求的12℃或温度16℃。然而, 现有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生产过程中, 用高压高温蒸汽对栽培用瓶中的培养料灭菌, 培养料灭菌过程中排出的温度高达70℃以上的热气所含的热量末加利用就向大气中排放。同时, 现有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生产过程中, 养菌流程、搔菌流程、生育出菇流程各车间高于大气压约50Pa排放在车间通道中的冷气温度常年保持在14~18℃。由此可见, 研究并设计一种方法对从室外进入新风处理室的空气进行温度预先控制是必要的。

2、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研究并设计一种在寒冬日子里利用培养料灭菌过程中排出的温度高达70℃以上的热气、在酷暑日子里利用车间通道中常年保持在14~18℃的冷气对从室外进入新风处理室的空气进行温度顶先控制的方法, 以达到减少在每年寒冬或酷暑日子里新风温度控制中能源的消耗。主要实现方式包括:在寒冬日最高温度低于10℃时, 利用培养料灭菌过程中排出的70℃以上的热气通过热交换装置对从室外进入新风处理室的空气进行预先升温;在酷暑日最低温度高于28℃时, 利用养菌流程、搔菌流程、生育出菇流程各车间通道中常年保持在14~18℃的冷气通过热交换装置对从室外进入新风处理室的空气进行预先降温。

3、具体实施方式

日产5t的金针菇的工厂化栽培生产线需要温度1 2℃的新风8 000m3/h。实施中, 热交换装置中风机A采用风量5 000m3/h、功率0.37KW的离心式风机, 采用贮水量5t的保温储水罐, 采用管径32mm、管长80m的热交换器;风机B采用风量8 000m3/h、功率0.74KW的离心式风机。

在室外空气温度高于28℃时, 风机A从养菌流程、搔菌流程、生育出菇流程各车间通道中抽取常年以正压50Pa排放的14~18℃的冷气5 000m3/h流量排入保温储水罐的水中使水降温至18℃, 保温储水罐中降温至18℃的水经热交换器, 对经风机B吸入新风处理室的高温空气进行预先降温, 再经3台25KW的冷暖空调机组的进一步降温达到金针菇所需的栽培用新风温度12℃。

在室外空气温度低于10℃时, 风机A从培养料灭菌过程中排出的70℃以上的热气中吸入5 000m3/h流量至保温储水罐的水中使水升温至18℃, 保温储水罐中升温至18℃的水经热交换器, 对经风机B吸入新风处理室的低温空气进行预先升温, 再由1台25KW的冷暖空调机组的备用保障达到金针菇所需的栽培用新风温度12℃。

预先控制 篇2

【1】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提交材料规范

1、《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含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2】 预先核准企业名称延期申请提交材料规范

1、《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含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2、《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注:

1.投资人有正当理由,可以申请延长《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有效期一次(六个月),经延期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不得再次申请延期。

预先端接而后快 篇3

1 预端接产品应用场合

TIA 942是国际上第一部以数据中心为对象的技术标准。它引入了如同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的系统架构, 以子系统的手段实现各种设备的互连。然而, 建筑物综合布线仅仅是为了实现以终端PC连至交换机, 地理位置分散, 可以以星型结构、多层网络的形式, 汇集至数据中心, 进而连接出口。而数据中心内, 为高带宽地传输数据, 服务器自带的存储能力、服务器直连存储设备等这类简易的网络结构已不能满足需求, 存储网络技术从DAS、SAN发展到NAS。最典型的结构:SAN网络, 交换机、服务器、SAN交换机、存储设备四大类型设备互连。

大型的数据中心, 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有成百上千台, 以1000为例, 每个机柜以平均10台设备的容量承载需要100个机柜, 机柜并排成列放置。为提高可靠性和带宽, 服务器往往以绑定的方式连接网络交换机和SAN交换机, 因此每台设备至少有6个端口, 1个机柜至少60根缆线引出。可以想象, 成千上万根缆线在数据中心这个仅仅几百平方的空间内穿插, 将变得混乱无法管理, 更谈不上可靠了。

TIA 942提出的数据中心系统架构, 指导了两个原则:设备与设备之间不能直连、进入机柜的缆线必须使用配线设备。

这意味着, 只要尽量减少水平缆线和主干缆线的穿线数量, 就大大节省了布线空间, 让光缆和铜缆“集束”生产, 并对缆线预先端接, 避免现场端接。然而, 这还不是预端接产品唱主角的主要原因。数据中心对温、湿、尘要求极高, 其机房工程、有源设备、辅助系统的投资都要保证极高的可靠性, 由于这些因素, 才使得数据中心拥有贵族身份, 预端接技术在数据中心才开始粉墨登场。

回首布线历史, 中国电信是最早开始布线的单位, 对于智能小区, 如今已发展到光纤到户。小区的布线工程特点是数量大却分散, 每个单元10层, 每层2~3户, 每层光缆的端接最多6个点, 这意味着工程安装人员大量的工作是搬动笨重的熔接机穿梭于各户。

所以, 预端接产品的应用远不止数据中心, 预端接技术带给综合布线系统最大的好处是节省了现场安装时间, 是可以广泛应用于智能建筑的。

2 预端接产品介绍

对数据中心最高的保护是提供最大可能性的保险。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必须能够根据增加的需求再调整, 以达到以下目标:

◆灵活性-可量测性-稳定性-空间管理

◆移动-添加-更改

2.1 预端接的集束双绞线

预端接集束双绞线是由工厂定制生产, 若干根双绞线有一个外护套包覆而成。包括以下几个特点:6根、12根和24根三种规格;采用6类、6A类、7类或7A类屏蔽双绞线集束形成;两端可工厂预端接各种RJ45模块或非RJ45模块;不会产生线间串扰;可以提供各种长度 (以米为单位) :总长度=水平长度+ (A1+A2) + (B1+B2) , 如图1所示。

A1:水平线槽至机柜A固定点距离;B1:水平线槽至机柜B固定点距离;A2 (客户指定) :A机柜扇出部分长度;B2 (客户指定) :B机柜扇出部分长度;R:可允许的弯曲半径。

2.2 预端接光缆跳线 (如图2、3所示)

预端接光缆以一个松套管12芯为单元由外护套包覆而成, 其特点有:万兆多模光缆 (300等级) 或单模零水峰光缆;采用带状光缆结构;分12、24、48、72、96、144芯;具有MPO、LC、SC、ST等光纤连接器端口;可以提供各种长度 (以米为单位) 。

2.3 预端接光纤配线架

面向服务器光口的是光纤配线架。由于各种光纤连接器和耦合器的售价不同, 光纤配线架应该可以容纳多种的光纤耦合器, 同时光纤配线架内最好是自带耦合器面板 (可更换) 、绕线盘和融接盘, 以方便客户采购和安装。

为了防止光缆损伤, 比较理想的方式是采用旋转式光纤配线架 (如图4所示) , 即以光缆的进线侧为轴心, 光纤配线架内胆可以向外旋转, 用于端接光纤或盘绕光纤。

旋转式光纤配线架解决了固定式光纤配线架安装不便的问题, 也解除了抽屉式光纤配线架容易将背后的光缆拉伤的潜在危胁。

德特威勒光纤配线架可提供最大的通用性, 同一个箱体安装不同耦合器, 实现MPO-LC转换。

预端接光纤配线架的特点总结有:可安装24个LC光纤耦合器;旋转式结构, 不伤光缆;内藏MPO耦合器 (连接预端接光缆) ;为MPO-LC转换型光纤配线架;可连接MPO预端接光缆;自带MPO-LC转换跳线。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篇4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今有 拟变更企业名称为 ,拟用“ ”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主要从事 行业。

本企业特此承诺:该企业名称的申请和使用遵守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原则。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本企业将规范使用企业名称的全称,从事的主营业务与其行业表述用语是一致的。若与其他企业因名称发生争议且登记机关依法作出变更名称的处理决定的,本企业将服从登记机关的处理决定,办理企业名称变更登记。

企业盖章及法定代表人签字:

年 月 日

同 意 使 用 承 诺 书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今有 拟变更企业名称为 ,拟用“ ”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主要从事 行业。本单位(或个人) 对该企业名称登记无异议。

本单位(个人)特此承诺: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若本单位(个人)与该企业因名称发生争议时,通过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通过民事司法途径解决。

同意使用单位(或个人)盖章(或签字)

地佐辛预先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行下肢及下腹部择期手术患者20例,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ASA1~2级, 年龄32~48岁, 体重54~68kg。排除肝肾血液系统功能障碍、严重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糖及镇痛药过敏、正在使用洛美沙星、诺氟沙星的患者, 24h内使用过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的患者。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路后, 行腰硬联合麻醉, 以L2~3或L3~4为穿刺点, 局麻药为甲磺酸罗哌卡因, 腰麻用10%GS+0.75%盐酸布比卡因11.25mg, 麻醉平面上达T8~9, 手术前15min缓慢静脉注射地佐辛5~10mg (给药时间>1min) , 手术结束前15min再次缓慢静脉注射地佐辛5~10mg (给药时间>1min) 。

1.3 观察指标

术后镇痛持续时间, 镇痛评分, 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手术时间 (79.7±29.6) min, 有28例手术麻醉效果为优。术后VSA评分:术后4h为 (1.6±1.3) , 术后8h为 (2.6±2.5) , 术后12h为 (4.2±2.2) , 术后24h为 (4.7±2.5) 。不良反应:2例恶心呕吐≥3次/24h, 1例瞌睡, 无1例出现胃肠出血。

3 讨论

地佐辛镇痛作用强于喷他佐辛, 是k受体激动剂, 也是u受体拮抗剂, 成瘾性小, 皮下肌肉注射吸收迅速, 肌肉注射30min内生效, 静脉注射15min内生效。本品5~15mg的镇痛效力相当于哌替啶50~100mg, t1/2为2.2~2.8h, 在肝脏代谢。用药80%以上经尿排出, 成人每隔3~6h肌注5~20mg, 每隔2~4h静脉注射5~10mg。开始剂量一般多采用10mg肌注或5mg静注, 最高剂量20mg/次。肾功不全者应减量, 谨慎用本品。

预先镇痛 (preemptive anaigesia, 或称超前镇痛) , 是指在切皮前给予镇痛药物或神经阻滞等方法以缓解术后疼痛, 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量。其机制是防止中枢周围敏感化所产生的痛觉过敏, 但预先镇痛措施不能只在切皮前而应贯穿于术中和术后初期, 并且要采用多模式镇痛, 以期达到围术期的完全镇痛。这种概念的更新称之为预防性镇痛 (preventiv anaigesia) 。

实施预先镇痛, 必须要求麻醉效果良好, 如手术过程中麻醉阻滞不全、麻醉药剂量不足, 或者使用局麻药施行神经阻滞的范围不够, 均有可能无法阻止中枢敏感化的形成, 而达不到预先镇痛的要求。

由此可见, 地佐辛用于预先镇痛是比较理想的药物, 其镇痛效果比较确切, 副作用较少, 于纯粹的阿片受体激动药相比有以下区别: (1) 对呼吸抑制作用相对较轻; (2) 不产生欣快感; (3) 很少产生依赖性。

总之, 不管用什么方法, 目的是要使患者围术期疼痛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最大程度的维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状态, 减少术后疼痛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改善围术期急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术前预先镇痛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手术前15min分别缓慢静脉注射地佐辛5~10mg, 并记录术后镇痛持续时间, 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地佐辛可有效抑制和缓解术后疼痛, 避免了手术结束后因疼痛刺激所发生的应激反应[1]。结论:地佐辛能提供良好的镇痛, 对呼吸循环无明显抑制,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麻醉药。

关键词:预先镇痛,地佐辛,手术后,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1]岳修勤.地佐辛与芬太尼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16 (4) :255.

预先控制 篇6

1 PHA及风险矩阵

1.1 PHA的目的和过程

PHA方法的功能[2]:1) 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2) 找出产生危险的原因;3) 估计出现事故后对人体及系统所产生的影响;4) 判定已识别的危险等级;5) 提出消除和控制危险性的各种措施。

PHA分析步骤:1) 辨识危害;2) 确定风险类型;3) 确定危害因素, 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4) 确定风险等级;5) 制定预防措施。

按照时间顺序对设备设施进行PHA分析的过程排序如下:1) 初步设计;2) 施工安装;3) 使用 (含故障处理及事故处理) ;4) 检维修;5) 拆除;6) 再次安装 (如有需要) 。

PHA分析表实例见表1。

表1中的危险等级依据表2 (国军标) [3]划分, 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家会使用不同的等级划分表[4], 风险等级依据应符合应用环境的要求。

另外, 设计中的PHA也是其他分析的基础, 例如分系统危险分析 (SSHA) 、系统危险分析 (SHA) 、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 (O&SHA) 、职业健康危险分析 (OHHA) 等[5]。

1.2 风险矩阵

风险矩阵是对风险等级进行定性评估的方法, 基础原理源自于Alarp原则[6], 由三部分组成:风险的后果严重性、风险的可能性、综合严重性和可能性的风险矩阵表。

风险后果严重性根据行业或企业的需求通常被分为3个或3个以上的等级。风险可能性根据行业或企业需求, 通常也被分为3个或3个以上的等级。风险矩阵表通常由严重性 (横向) 与可能性 (纵向) 构成。

以下示例为节选的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362—2011[7]提供的风险矩阵, 见表3、表4、表5。

其他组织则使用适应其需求的风险矩阵, 例如: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化学过程安全中心 (CCPS) 使用的是5×7矩阵, 国际标准化组织使用的是5×5矩阵[8]。

2 我国生产现状与使用风险矩阵量化进行PHA分析的关系

PHA分析可以是定性的, 是由半定量转化的定性分析, 或者先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 例如使用人因失误分析[9,10], 然后转为定性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应由相关的专家组进行综合评估, 并得出结论, 同时要求专家组人员水平非常高, 人员的专业组成足够广泛。在很多企业, 进行临时性的PHA会审或者临时操作前的分析时, 专家组人员水平和人员组成很难得到保证, 因此确保此时的分析水平受到很大限制。另外, 这个过程耗费时间, 适合长期的有计划的集中分析, 或者较短的工作流程分析, 或者事故事件的事后分析。定量分析过程在大规模分析过程中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我国很多行业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法, 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评估PHA后果风险[11], 评估形式通过统计学进行合理公式的修正[12], 能够充分评估以人为主的操作过程和使用过程的综合安全状态。

现在, 我国企业中切合实际进行工作风险评估存在着诸多困难, 比如上述的LEC法, 能够较好的评估在某一频度环境下, 人在工作中遇到的风险。但是, 对于单独的操作行为, 以及对于已经发生或设定发生的操作过程、生产过程无法使用此方法进行评估, 其分析参数“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数值L”和“设备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率—数值E”则失去作用, 无法表述相应的数值。另外, 如何掌握在事故等级的基础上获得风险等级也是实际分析过程的难点。因此, 企业自主进行工作过程风险评估时, 往往流于形式, 这类分析不能有效地作出合理的评估结论。使用人误预测技术[10]相关方法进行人因分析, 对于较小范围或者特定的行业, 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是对于内容形式变化非常大的化工、石油开采和军工生产等行业, 进行大规模的分析, 存在人误预测技术相关评估所需的成本和事件等涉及普及性质的问题, 开展难度较大。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依然使用简单的管理行为对日常操作、施工和事故处理进行风险控制, 部分企业虽然加强了对这些操作的分析, 但是这种分析通常为非常简单的定性分析。这些分析能够辨识出基础风险, 但由于没有量化基础, 所以无法得到客观的评判基准点, 因此, 现阶段很多国内企业无法为相关的操作行为进行普遍和综合的评价, 从而无法确定这些行为 (从最简单的日常规律性操作到较为复杂的事故处置) 存在的风险是否需要投入多少成本进行规避和消除。因为无法得出操作行为危害程度, 国内很多企业依然处于类似使用人为方案减轻或规避风险的误区, 而不是用合理的投入 (如自动化或本质安全等方法) 来消除或者减轻风险, 有时, 使用人为方法还可能会引入其他的潜在风险。所以, 半定量分析方法是国内企业对操作行为分析非常需要的风险评估方法, 例如:在各类作业工作前的安全分析 (Job Safety Analysis) 的风险辨识尤为突出。

对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说, 使用半定量分析的关键在于数据的建立。LOPA[13] (独立保护层分析) 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企业自身的数据统计及文献数据既可以提供足够的分析依据。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企业自身完全可以对大部分操作行为进行有效统计, 并获得相关的风险数据。虽然这个数据无法满足人误预测技术的定量数据要求的级别, 但完全可以满足以数量级为基础的半定量分析的要求。企业自身统计的半定量数据经过合理的PHA分析所获得的最终数据, 在数量级上, 完全可以对风险进行评价和指导。

风险矩阵方法对既定事件评估提供了较好的基础。风险矩阵的后果严重度, 通过专家组综合讨论即可得出结论。以后果为基础的可能性, 可以通过文献获得, 例如:Q/SY 1362—2011[7]提供了设备和人员管理方向的等级划分方法, 一些设备类定量数据可以通过相关的专业文献获得[1], 容器泄漏事件可通过相关文献获得[14], 人因失误数据可通过人误预测技术等多种相关方法评估, 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采集的经合理计算后的数据。以后果为基础的可能性更多的来自于经过企业规范化的统计结果。使用风险矩阵法和企业自身采集的数据对表1的案例进行综合评估, 表1中“1人死亡”的后果概率为8.4×10-3y-1, 按照Q/SY 1362—2011[7]矩阵标准获得的风险等级为Ⅱ级, “1人受伤”的后果概率为1.7×10-2y-1, 风险等级为Ⅱ级, 可以承受。因此, 风险矩阵的灵活性为企业大规模使用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平台, 适合在多种环境下使用。

3 结论

以风险矩阵为基础的PHA非常灵活, 可以很好的辨识出风险等级, 同时按照企业自身的成本需求, 确定是否能够接受这个风险。

使用半定量为基础的风险矩阵定级的PHA分析, 先将触发事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无保护条件的风险结果, 其后根据已经存在的措施评估出最终风险结果, 这个结果可以给企业提供充分的判断依据。另外, 通过半定量风险矩阵定级的PHA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分析过程因准确度差导致的危害过程被遗漏情况的发生。

另外, 需要注意, 将以半定量为基础的风险矩阵引入PHA分析, 其数据源必须真实或者合理, 不能错误引用不属于本行业或企业、不属于使用环境的数据, 更不能随意臆造数据, 这将引发错误的分析结果。企业是否能够有效建立相关数据采集方案, 有效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对于PHA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PHA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风险评估及控制的方法, 适用于多种工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从设备设施的安装、投用, 到检维修施工以及故障处理和事故处置的每个过程。PHA的风险量化可使用定性、半定量、定量等方法进行区分评级, 不同的量化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分析环境中。作为半定量风险管理工具的风险矩阵使用便捷、可控度较高和实用性强。使用以风险矩阵为基础的PHA去评估设定已经发生的工业过程具有非常好的可操作性, 不但可以较为准确的进行相对的对比性分析, 而且易于掌握, 非常适合企业生产操作行为的过程风险分析。

预先控制 篇7

关键词:无痛人流,预先供氧,血氧饱和度

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是指麻醉医生对孕妇实施全身麻醉下, 妇科医生进行的人工流产术, 就是在吸宫流产手术的基础上, 加上静脉全身麻醉, 手术中无痛感。本研究探讨预先供氧对无痛人流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分析, 能始终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临床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3年3月入住我院妇科的126例无痛人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3例, 年龄18~38 (24.3+2.5) 岁;对照组63例, 年龄19~41 (26.1+2.1) 岁;两组患者孕周在6~11w, ASA分级为Ⅰ~Ⅱ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孕周、妊娠次数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水4h, 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开始上肢静脉先注射芬太尼0.05~0.075mg, 接着注射异丙酚2~2.5mg/kg, 麻醉完毕后根据术中情况可以0.5mg/kg异丙酚分次追加延长麻醉时间。观察组在麻醉前3~5min开始面罩吸氧, 对照组在麻醉完成后血氧饱和度低于90%开始面罩吸氧。然后采用电动人工流产吸引器完成手术[1]。

1.3 观察指标

待患者麻醉意识消失后, 记录手术中血氧饱和度, 观察出现呼吸暂停、加压供氧的例数[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 (±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比较

观察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在麻醉后2min血氧饱和度下降最明显, 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始终高于95%, 而对照组术中在90%~95%之前, 术后提高到95%以上。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比较

均未出现呼吸暂停、加压供氧等情况,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无痛人流能让患者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完成手术, 其手术时间短, 不耗费过多时间, 对子宫损伤小, 减轻患者痛苦, 且出血天数短、总量少, 利于身体恢复, 能有效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 在临床上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本研究应用异丙酚加芬太尼联合麻醉, 二者合用可以加强镇痛减轻麻醉深度, 提高麻醉效果, 又可以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 使麻醉诱导和苏醒更加迅速[3], 但易引起呼吸抑制, 一般认为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是安全的。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及时反应患者呼吸状态, 一旦出现呼吸抑制可立即采取措施, 保持较高血氧饱和度有助于防止呼吸抑制。术中当血氧饱和度不降时, 需要进行面罩正压通气, 有可能将气体挤入胃内, 易诱发反流, 而正压通气又很容易将反流物挤入气道造成误吸;而预先供氧能有效保持较高的血氧饱和度, 防止误吸发生。另外, 麻醉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药量及推注的速度, 亦可减轻呼吸抑制。术后一般观察30min, 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症状便可出院。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无呼吸暂停、加压供氧的情况, 差异无显著性。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预先供氧在无痛人流手术中, 能保持较高血氧饱和度, 使用简便安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成宏, 沈泽.不同供氧方式对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 2012, 32 (5) :74-75.

[2]晏桂华, 何永红, 许桂荣, 等.不同供氧方式对无痛人流术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9 (14) :133.

预先控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00例,ASA I~II级,年龄24~38岁,体重50~85kg,其中择期手术120例,急诊手术80例,有24例在静脉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176例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预先镇痛组和术后镇痛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的妊娠时间,年龄,体重,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均选择静脉镇痛。预先镇痛组在全麻诱导后消毒铺巾时,给予曲马多800~900mg加入0.9%生理盐水150ml入镇痛泵中,以2ml/h的速度匀速滴入静脉。术后镇痛组则在手术结束病人回病房5min内给予曲马多2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以15~20滴/min的速度静脉滴入。

1.3 观察指标

评价术后2、4、8、24h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VAS法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无法忍受。记录患者术后24h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标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不同时间镇痛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2、4、8、24h预先镇痛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后镇痛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术后镇痛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皮肤搔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是患病的机体对机械、物理、化学、炎症等伤害性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2]。预先镇痛开始起源于麻醉和疼痛治疗,曲马多的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神经元对5 ̄HT和NA的摄取,使5 ̄HT和NA在镇痛中发挥作用,也可能通过阿片机制产生。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镇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3]。本研究中,预先镇痛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后镇痛组,说明曲马多应用于手术之前比术后使用镇痛效果好。

近年妊娠妇女剖宫产率逐年升高,为保证母婴安全,提高手术效果,如何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成为产科麻醉关注的焦点[4]。以往术中,术后镇痛,常用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但是此类药物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5,6]。本研究中曲马多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且无呼吸抑制出现。预先镇痛组和术后镇痛组患者在恶心、呕吐、皮肤搔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经比较无显著差异。

总之,曲马多是个悠久而又新兴的药物,术前应用曲马多能起到减轻术中、术后疼痛的目的,在临床上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00例,ASA III级,随机分为预先镇痛组和术后镇痛组各100例,对产后48h内产妇不同时段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预先镇痛组产妇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术后镇痛组,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皮肤搔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预先镇痛是一种简便而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曲马多,预先镇痛,破宫产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袁策.预先镇痛的研究前景[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7,3(2):144-147.

[2]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84-1385.

[3]葛均原.三种椎管内麻醉方法应用于剖宫产术的报告[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1):5.

[4]秦秦.芬太尼复合曲马多在小儿全麻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5):579-581.

[5]黄绍强,焦静,胡建英.曲马多超前镇痛在全凭静脉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评价[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51(2):197-200.

预先控制 篇9

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阻断不良应激,减少心血管、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下肢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的发生,还可促使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从而降低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提高围术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近年来麻醉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已转移到寻找良好的术后镇痛时机、药物及镇痛方法等。最近提出的多模式镇痛和预先镇痛疗法,联合多种药物镇痛,得到了麻醉学界的广泛认可。作为解热镇痛药的非甾体抗炎药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有着优良的镇痛效果,近年来,随着新的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酯的问世,非甾体抗炎药在围术期镇痛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外周敏感化对于中枢神经敏感化的影响是一个多环节、极其复杂的过程,仅依靠单一的方法或药物不可能达到最佳的或完全的缓解疼痛效果,而且有可能使其不良反应显著增加,因此,人们研发出多模式镇痛方法。目前,多模式镇痛主要是通过联合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而实现的[2],其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用于外周,以抑制疼痛信号的触发为目的;阿片类药通过区域阻滞以减弱中枢神经系统(CNS)疼痛信号。而预先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措施,防止外周和中枢神经的敏感化,达到缓解或消除伤害性刺激引发疼痛的目的[3]。对于预先镇痛的研究重心应从强调治疗时间的术前镇痛转移到如何防止疼痛敏感状态形成的保护性镇痛方面来,以期取得完全的,长时间的,覆盖术前、术中、术后的镇痛手段。本文旨在观察比较术前预先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硬膜外吗啡、术后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硬膜外吗啡及单纯吗啡术后硬膜外镇痛在妇科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6月择期腰硬联合麻醉行妇科手术患者90例,年龄25岁~52岁,体重45~70 kg,ASAⅠ~Ⅱ级。其中单侧输卵管切除23例,卵巢良性囊肿切除术14例,单侧附件切除11例,输卵管切开取胚胎术4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6例,子宫肌瘤剔除术19例,宫颈锥切术3例。所有患者均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阿片类药过敏史,无肝肾及凝血功能异常,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无溃疡及异常出血史。按照随机性原则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30 min前均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所有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在L2~3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蛛网膜下腔给予0.5%的布比卡因2 m L;置入硬膜外导管,依据手术时间间断追加0.75%的罗哌卡因5~15 m L满足手术要求,手术结束前30 min硬膜外不再追加药物。Ⅰ组在手术开始切皮前10 min经侧管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手术结束时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1.5 mg(经生理盐水稀释至5 m L);Ⅱ组在手术结束时经侧管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硬膜外注入吗啡1.5 mg(经生理盐水稀释至5 m L);Ⅲ组在手术结束时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2 mg(经生理盐水稀释至5 m L)。3组患者均在术中监测Sp O2、HR、BP及ECG.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参与试验的患者按组别根据随机性原则采取不同的镇痛方法,患者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由一位同样对镇痛方案不知情的医师记录术后1,2,4,8,12 h的静息镇痛评分(0分为无痛;1~2分为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差,需要给予其他镇痛药物;10分为剧痛),记录患者的恶心、呕吐、嗜睡、呼吸异常、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理指标;在镇痛结束后由患者对镇痛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镇痛效果共分5级(Ⅰ级,极好;Ⅱ级,很好;Ⅲ级,好;Ⅳ级,一般;V级,差)。

1.4 统计学方法

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3组患者以下观察或监测项目具有可比性。

2.1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Ⅰ、Ⅱ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少于Ⅲ组(P<0.05),Ⅰ组、Ⅱ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在镇痛期间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无胃肠出血、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见表1.

注:Ⅲ组与Ⅰ组比较χ2=11.59,P<0.05;Ⅲ组与Ⅱ组比较χ2=9.77,P<0.05;Ⅰ组与Ⅱ组比较χ2=0.10,P>0.05.

2.2 镇痛评分

12 h内3组患者镇痛效果均比较满意,无需另外给予镇痛药物。术后VAS评分Ⅲ组明显高于Ⅰ、Ⅱ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 h内VAS评分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时点的VAS评分,见表2.

注:*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P<0.05,#Ⅱ组与Ⅰ组比较,P<0.05.

两两组在各时点的t值、P值,见表3.

2.3 镇痛效果满意度

镇痛结束后,3组患者的镇痛效果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在Ⅱ级、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注:*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P<0.05.

两两组在不同镇痛效果分级的χ2值、P值比较,见表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术后镇痛多使用阿片类药物,尽管具有优良的镇痛疗效,但由于存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使得人们在临床应用时存在顾虑。因而,术后镇痛的发展趋势是阿片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麻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药物联合应用的平衡镇痛[4]。预先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Dalai和Moiniche[5]指出预先镇痛是在术前即对伤害性感受加以抑制,防止中枢敏感化产生而达到减轻疼痛或术后镇痛的目的。多模式镇痛主要是通过联合应用主要作用于外周以抑制疼痛信号的触发为目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能减弱CNS疼痛信号的阿片类药而实现的。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静脉注射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镇痛作用较强,不良反应较少,镇痛作用通常在用药20 min~30 min后产生,有较强且快速的镇痛效应[6],可有效地减少末梢神经的伤害性感受及疼痛知觉,从而起到镇痛作用。但是,氟比洛芬酯作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其镇痛作用具有“封顶效应”,单独使用通常无法充分缓解大手术后早期的疼痛,与阿片类药物联用可减少不良反应,减少二者的使用剂量[7],增强镇痛作用。吗啡的镇痛作用起效较慢,有资料显示,硬膜外使用吗啡的起效时间为23.5 min,达峰值时间为30 min~60 min[5]97.因此术后单纯使用吗啡硬膜外镇痛的患者会产生一段镇痛空白期,影响了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及镇痛满意度。而氟比洛芬酯的预先镇痛作用则可充分弥补吗啡的这一不足之处。

据本文资料显示,Ⅰ、Ⅱ组在术后8 h内VAS评分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吗啡与氟比洛芬酯复合应用可以增强镇痛效果;而观察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Ⅰ、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亦较为显著,这表明吗啡硬膜外镇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使用剂量有关,与氟比洛芬酯联合使用可减少吗啡的用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程度及发生率。

而Ⅰ组与Ⅱ组在术后4 h内VAS评分有显著差异,说明氟比洛芬酯在手术伤害性刺激前能抢先通过提高痛阈,降低神经末梢痛觉传导来减轻中枢敏感化,延长和减轻术后疼痛;并且氟比洛芬酯的半衰期(T1/2)较长,约为5.8 h,适合术前用药,所以其具有预先镇痛作用。

综上所述,吗啡镇痛中不良反应的程度及发生率与使用剂量有关,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的镇痛效果良好,同时可显著减少吗啡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氟比洛芬酯预先应用具有更优良的镇痛效果,可以有效填补因硬膜外吗啡起效较慢而引发的术后镇痛空白期。

参考文献

[1]李伸廉,邓乃封.妇产科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

[2]Barratt SM,Sinith RC,Kee AJ.Multimodal analgesia and intravenousnutrition preserves total body protein following major uppergastrointestinal surgery[J].RegAnesth Pain Med,2002,27(1):15-22.

[3]Maestroni U,Sortini D,Devito PK,et a1.A method of preemptiveanalgesia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Surg Endosc,2002,16(9):1336-1340.

[4]Skimmer HB.Multimodal acute pain management[J].Am J Orthop,2004,33(5):5-9.

[5]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DahlJB,MoinicheS.Preemptiveanalgesia[J].BritMedBull,2004,71(1):13-27.

上一篇:水三相点下一篇:产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