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评价指标

2024-11-08

效益评价指标(精选12篇)

效益评价指标 篇1

摘要:本文仅从成本效益的角度, 建立一套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从而判断绿色建筑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同时, 也为投资者、建造者和客户提供一个更为客观的成本-效益信息。

关键词:绿色建筑,效益

一、引言

绿色建筑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 实践已经证明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能更好地利用水、材料和土地, 减少环境污染, 节约能源, 改善居住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2006年3月7日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国家标准, 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已经从概念阶段转变到了具体实践阶段, 随之而来的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需要花费多少钱来建筑一个符合标准的绿色建筑以及它所能带来的效益。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 目前的研究集中体现在: (1) 绿色建筑的设计, 提倡通过设计的优化使建筑更加合理。近期, Sarah Graham也提出绿色建筑的设计应该根据社会、环境、经济的变化来设计; (2) 绿色建筑的材料, 建议使用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少的材料, 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方法开发新材料; (3) 绿色建筑的能耗, 通过施工工艺减少耗能, 最为常见的就是优化通风供暖系统。

与此同时, Davis Langdon谈到绿色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其实施运作的基础。Lisa Kosareo利用全寿命周期评价, 对选用绿色屋顶做出了决策。仿真程序也对评价绿色建筑有着巨大的贡献, 它用来评价绿色建筑设计中哪些是用来隔热、隔声、绿色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室内空气质量等用途的。使用者如何通过策略来降低寿命周期成本, 都可以用这个仿真系统来评价。Cheng-Li Cheng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台湾绿色建筑的水节约状况。而这一类的环境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环境学家的角度, 并非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分析, 并不完全适用于建筑营建中的相关因素和实践活动。所以, 建筑师与使用者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

全世界的设计者和客户都非常拥护“绿色设计”, 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绿色建筑给环境带来的好处, 为未来带来的收益。Davis Langdon研究指出, 现实也令“绿色建筑”望而却步, 因为绿色建筑需要高昂的预算开支;从他的理解, 绿色建筑会让支出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学者持有相类似的观点, Lynne Brouwer则认为, 绿色建筑通常花费比传统建筑多的开支, 并且大部分的绿色建筑根本不值得那么多增加的开支。可见, 在绿色建筑高度发达的美国, 已经存在如此的分歧, 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内起步较晚, 并且许多相关信息及技术皆从国外引进而来,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评价方法。

二、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目前, 许多学者对绿色建筑下了定义:江亿指出,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 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实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就是用消耗尽量少的能源和资源, 给环境和生态带来最小的影响, 同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李道增等则认为, 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应注重实效性, 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 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定义:1、节能;2、减少资源的利用;3、室内环境的人道主义;4、场地影响最小化;5、艺术与空间形式的新主张;6、智能化;7、可持续社区和城市。

尽管从字面上看, 对绿色建筑定义的内容有所区别, 但基本上是围绕以下三个主题: (1) 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 (2) 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3) 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和谐。

本文基于成本-效益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 结合绿色建筑的三条含义, 可以把绿色建筑的效益概括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个人舒适度三大方面。而在2006年3月7日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 绿色建筑等级数被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六大项。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 效益指标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环境效益。

和传统建筑相比, 绿色建筑主要采用较环保的建筑材料, 能够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的小。在本文中, 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对室外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四种温室气体中, 氟氯碳化物在1996年以后已经全面禁用, 其余的CO2、CH4、N2O三种气体将成为以后影响地球气候的主要温室气体, 其中CO2的排放量占99%以上的比例, CH4、N2O的排放量所占的比例很小, 所以国内外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皆以CO2为代表性指标。因此, 在本文的研究中, 主要计算CO2排放对室外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文献中又给出了CO2排放量的具体办法, 因而可以轻松地计算出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少排放的CO2。为了把CO2的排放量转化成效益性的指标, 可以转换一种思路来理解, 就是把用经济手段处理多排放CO2的费用理解为绿色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在对室外环境影响方面增加的效益。

目前, 对室内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装饰材料和室内设施方面产生的污染,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建筑本身造成的污染, 如水泥、砂石浇灌中加入化学添加剂, 有些建筑材料里有放射性物质存在;二是装饰装修带来的污染, 尤其是低档材料污染更为严重;三是家具带来的污染, 板式家具释放的甲醛等。在上述污染源中, 其中最主要、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五种污染物质是甲醛、VOC、氨、氡及建材本身的放射性, 被称为五大隐形杀手。而绿色建筑就是要选用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就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 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生命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健康材料。因此, 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更加环保、更加有利于健康。同样按照上述的思路, 可以把处理室内环境污染的费用理解为相比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在室内环境方面增加的效益。

(二) 经济效益。

和传统建筑相比, 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节地、节水、节材和节约能源及减少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上。

在节地方面,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绿色建筑的建造应该是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土地使用基础之上的, 能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尽量少用或者不用黏土砖, 以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在节材方面, 指结构施工与装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 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装修时避免重复装修与材料浪费等。

在节水方面, 绿色建筑应该是采用节水型器具方式降低用水量, 同时强调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 地面雨水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收集或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渗入地层, 保持水体循环, 居住小区和建筑排水原位处理后回用于生活杂用、景观和绿地浇灌。相比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更加能够节约用水。

在节能方面, 绿色建筑应该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 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能够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墙体和屋面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 减少建筑运行能耗等。相比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的耗能可以降低70%~75%, 最好的能够降低80%。节约能耗本身就大大减轻了环境压力。

节地、节材、节水和节约能源的指标很容易测量, 虽然测量指标的各个量纲却不一致, 但是可以把他们统一成费用效益型指标。节地、节材、节水和节约能源都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来讲的, 因而可以看成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增加的经济效益。

(三) 个人舒适度。

绿色建筑还强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活动空间和减少患病的机会成本。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对空间和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绿色建筑恰恰是更多地利用了自然光、自然通风, 使室内空气质量大为改善, 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减少了生病的机会。因而, 相比传统建筑成本, 绿色建筑能够减少更多的疾病成本, 节约更多的费用。但是, 个人的舒适空间属于定性化的指标, 无法进行量化。为了把个人舒适度转化成能够进行度量的成本效益性指标, 利用疾病成本可以量化的特点, 采用群众调查法, 对这两个指标分别赋予权重, 进而求出个人舒适空间的效益。

三、成本效益评价方法

文献指出, 评估建设项目是否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和室内舒适性、服务水平以及建筑功能时, 不能彼此相加或相抵, 因为他们的内容和性质彼此互不相同。为了克服各个指标无法进行换算的问题, 可以转换一种思路, 把测量的各个指标的数值均转化成为成本效益性指标, 然后再进行数学运算。

相比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的建造均要投入更多的费用, 一般要增加投资5%~10%。根据以上成本效益数量化的结果, 设传统建筑的成本支出是Cc, 绿色建筑的成本是Cl, 增加的成本记做C;传统建筑每年带来的个人舒适度为Mc, 绿色建筑每年带来的个人满足度为Ml, 每年带来的个人满足度 (个人舒适度) 对比 (MlMc) ;同理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为 (Pl-Pc) ;每年带来的环境效益对比 (El-Ec) 。设定预先的复利指数, 计算NPV, 把费用按正值计算, 把社会效益和个人满足度用负值表示, 把每年发生的费用和收益都折算到竣工年。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之间属于互斥方案, NPV<0, 即是方案可行的条件;NPV>0即是方案不可行的条件。

四、结论

目前, 绿色建筑的研究是一个热点。本文仅从成本效益的角度, 建立一套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从而判断绿色建筑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同时, 也为投资者、建造者和客户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的成本效益信息。然而, 本文虽然给出了如何对效益评价进行计算,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很大困难, 需要进一步详细的探讨。

效益评价指标 篇2

1、总资产贡献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 其中:税金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期末资产总计的算术平均值,期初总计确定为2月末的资产总计。

2、资本保值增值率。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报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100%

3、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4、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投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

5、成本费用利用率。反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为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

6、全员劳动生产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12÷累计月数 其中: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上年工业增加值率

7、产品销售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100%

8、新产品产值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利用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计算公式为: 新产品产值率(%)=报告期新产品产值÷报告期工业总产值×100%

9、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质量提高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提高、持平的产品质量指标项数÷考核的产品质量指标总项数×100%

10、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产值能耗水平和能源节约水平。计算公式为: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1-报告期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上年同期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消费量)×100% 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用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总产值

11、亏损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亏损程度。计算公式 为:

亏损率(%)=亏损企业亏损额÷盈利企业利润总额×100%

以上十一项指标其中前七项为国家评价考核指标,后四项为我省补充指标。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财务指标

一、填报对象范围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有B103和G603-1两种表式,B103表的填报对象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G603-1表的填报对象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二、填报内容和注意事项

报表表式:B103表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总值表和财务状况表合并而成,取消了本年折旧、办公费、广告费、保险、住房公积金、现金流量等20多个指标,增加了营业外支出。主要原则是遵循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兼顾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强化普查内容和指标设计规范化、并且注重可操作性。其中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就是现行的会计制度。

填报方式:财务状况表中除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单位是“人”以外,其他指标的单位均为“千元”,填报表格中每个指标后面的数据方格自右至左单位已分别注明为“千元”、“万元”、“十万”等,必须按数据方格所对应的单位填报数据,不保留小数位,不得填写“XX万元”的字样。填报数据时应注意核对各指标间的单位是否一致,有无异常值或漏填的数据。

三、审核关系、审核方法和数据质量控制要点

(一)审核方法

1.B103表指标较多,多数指标间存在关联关系,这就构成了审核的依据。由于财务指标间关系非常复杂,审核公式例外情况时有发生,许多审核公式不绝对成立。例如,“财务费用应大于其中项利息支出”对汇兑损益为负值的企业不适用。2.普查方案中设置了必须满足的审核关系和有条件满足的审核关系,B103表的表内审核,B103表和601表的跨表审核,B103表和成本费用调查表的数据联审等审核方式。几种审核方式可以统一进行,也可分别进行,便于精确定位。

3.B103表、601表与成本费用调查法人代码相同的企业进行联审,要求两套表相互确认,不能以一方为主,且修改后须复审(如表内平衡关系)。

(二)数据质量控制要点

1.总产值与销售收入、总产值与销售产值、销售产值与销售收入要注意数据的衔接和匹配。

2.相关指标应注意匹配关系(如流动资产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两项指标不应有较大差距,且其中一项不为零时,另一项不应为零。

3.理论上所有指标都不应大于资产总计和主营业务之和,如是则应检查单位是否填错。

4.所有指标应注意与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比较,注意人均指标是否偏小或偏大,如人均工资大于20万元或小于5000元可能是人数或工资等指标有问题。

5.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都是企业财务状况表中的单一指标,不应包括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企业会计报表没有单独设立科目的,在填制资产负债表时要求根据明细账分析填列。

6.财务费用较大时,一般主要为利息支出,应避免漏填利息支出。

7.当存货或产成品没有办入库票即已销售时,企业必须补办入库存手续,补填入库凭证,故不允许出现负值。8.所有者权益应等于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当存在少数股东权益时不成立,这时可将少数股东权益并入所有者权益项来填)。

9.存货应大于其中产成品;

10.固定资产合计应大于等于固定资产原价减累计折旧(有固定资产清理损失或固定资产减值时可能不成立);

(三)审核关系

▲必须满足的审核关系有:

表内审核:

1.流动资产合计≥应收账款+存货

2.存货≥产成品

3.固定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4.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5.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合计

6.所有者权益合计=资产总计-负债合计

7.流动负债合计≥应付账款

8.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 9.实收资本>0 10.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

11.管理费用>税金

12.当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大于零时,本年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0 13.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利润

14.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且当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时,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5.主营业务收入≥0 16.主营业务成本≥0 17.资产总计≥0 18.负债合计≥0 19.营业费用≥0 20.管理费用≥0 21.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

22.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 23.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合计

24.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25.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26.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

27.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出口交货值

28.当主营业务收入、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均不为零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零

29.工业总产值≥0 30.工业销售产值≥0 31.出口交货值≥0 32.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0 33.工业中间投入<工业总产值

34.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财务费用

表间审核:

54.B103表中主营业务收入=601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55.B103表中资产总计= 601表中资产总计 56.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必须与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的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一致

▲有条件满足的审核关系有:

表内审核:

35.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10倍

36.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1/10 37.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10倍

38.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1/10 39.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的10倍

40.利息支出/财务费用不应超出范围(-10,10)

41.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2] 42.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1] 4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0.5] 44.负债合计/资产总计不应超出范围(0,3] 45.当利润总额大于零时,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

46.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10,1)47.利润总额/资产总计不应超出范围(-10,1)

48.本年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3,0.3)

49.2008年前开工的企业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不应超出范围[5,200] 50.2008年开工的企业本年应付工资总额×12/(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本年开工月数)不应超出范围[5,200] 51.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的10倍

52.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的1/10倍

53.所有指标应小于资产总计和主营业务收入之和

表间审核:

57.601表中的年末从业人员合计≤B103表中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10倍

58.601表中的年末从业人员合计≥B103表中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1/10

(四)G603-1表审核关系

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必须与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的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一致。

1.“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不得为空,不得取1和2以外的数值

2.固定资产原价>本年折旧

3.所有者权益合计≥实收资本(可强行通过)4.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

5.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6.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7.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选“是”的单位不适用此项(取值为1)

8.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9.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税金+利息支出(可强行通过)

10.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

11.允许“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所有者权益合计”、“利息支出”、“其它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小于0,并用“-”号表示

四、指标解释及填报方法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1.工业总产值计算应遵循的原则

(1)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否在本年内销售,只要是本年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2)最终产品的原则。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3)“工厂法”原则。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工业总产值,是其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量。

2.工业总产值的内容

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1)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本年内生产,并在本年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包括半成品)价值合计。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本年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2)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内非工业部门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等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果对外加工费收入出现跨年度支付的情况,为保证总产值生产口径计算的准确性,则应将对外加工费收入按实际情况调整,记录本年应实际收取的对外加工费收入。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为了使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中的物耗价值一致,以便同口径地计算工业增加值,规定本指标的计算原则是:凡是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工业总产值中必须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反之则不包括。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等于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后的余额,如果期末价值小于期初价值,该指标为负值,企业在计算产值时,应按负值计算,不能作为零处理。

3.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几种具体规定

(1)凡自备原材料(包括自备零部件)生产,不论其加工繁简程度如何,一律按全价,即包括自备原材料的价值,计算工业总产值。

(2)凡来料加工,加工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则加工企业一律按财务上结算的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即不包括定货者来料的价值。一般分两种情况:a、工业企业之间的来料加工,加工企业(即承包单位)按财务上结算的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委托加工的企业(即发包单位)按全价计算工业总产值。b、工业企业与非工业企业之间的来料加工,当工业企业作为加工企业时一律按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原则上应计入工业总产值,但如果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不计算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不计入工业总产值;如果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成本的,则计入工业总产值。区分来料加工与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依据是加工企业与委托加工企业间的财务结算关系。如果委托企业提供原材料而不与加工企业结算,加工企业收取加工费,产品返回委托企业销售,则这种模式是来料加工;如果委托加工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与加工企业是结算的,制成品由加工企业返给委托企业也是结算的,则这种模式是自备原材料生产。

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本年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价值的总价值量。工业销售产值包括的内容为:

(1)销售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实际销售(包括本期生产和非本期生产)的全部成品、半成品的总价值,即按报告期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乘以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销售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并且只收取加工费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2)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可收取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内非工业部门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等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果对外加工费收入出现跨年度支付的情况,为保证总产值生产口径计算的准确性,则应将对外加工费收入按实际情况调整,记录本年应实际收取的对外加工费收入。

区分来料加工与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依据同工业总产值中的规定。

出口交货值:指工业企业交给外贸部门或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用外汇价格结算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在计算出口交货值时,要把外汇价格按交易时的汇率折成人民币计算。存货(11、15):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销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资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填列。其中:“年初存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的年初数填列;“年末存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的期末数填列。

流动资产合计(12):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生产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合计”项的期末数填列。

应收账款(14):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款项。该指标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项的年末数填报。未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用“应收账款净额” 期末数代替。

产成品(16):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根据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产成品”的期末数填报。

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17):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计算公式为:

或:

其中:

固定资产合计(19):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合计”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合计”项的期末数填列。

固定资产原价(20):指企业在购置、自行建造、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支出总额。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原价”项目的期末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资产负债表附表”中的“固定资产原价”项目的期末数填列。

固定资产折旧(22、23):指对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价值的补偿。一般根据固定资产原价(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企业,为固定资产帐面净值)和确定的折旧率计算。“累计折旧”:指企业在报告期末提取的历年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数。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项的年末数填列。“本年折旧”: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合计数。根据会计核算中《资产减值准备、投资及固定资产情况表》内“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项本年增加数填列。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25):固定资产净值指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净额,其平均余额指报告期内余额的平均数。

资产总计(29):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项的期末数填列。流动负债合计(30):指企业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等。根据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合计”的期末数填报。

应付账款(31):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的期末贷方余额填报。

长期负债合计(32):指企业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等。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负债合计”的期末数填报。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长期负债合计”用“非流动负债合计”代替。

负债合计(33):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偿还形式包括货币、资产或提供劳务。负债一般按偿还期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合计”的期末数填列。

所有者权益合计(34):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它等于企业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合计”项填列。

实收资本(35):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企业实收资本按照投资主体划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六种。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项填列。实收资本中如有以外币形式投入的资本,需折合成人民币形式填写。

国家资本(36):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不论企业的资本是哪个政府部门或机构投入的,只要是以国家资金进行投资的,均作为国家资本。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集体资本(37):指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资产实际投人企业形成的资本。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法人资本(38):指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可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个人资本(39):指我国公民以其合法财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港澳台资本(40):指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将所有的资产实际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外商资本(41):指外国投资者(不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将所有的资产实际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主营业务收入(43):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此项目应根据相关行业的、“商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收入”、“经营收入”、“工程结算收入”等科目发生额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果未设置该科目,则以营业收入发生额代替填列。执行2001年以前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以“产品销售收入”代替填列。

营业成本(100):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发生的各种耗费。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计算填列。

主营业务成本(48):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计算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果未设置该科目,则以营业成本发生额代替填列。执行2001年以前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以“产品销售成本”代替填列。营业收入(99):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转让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总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计算填列。

营业税金及附加(106):指企业与营业收入有关的,应由各项经营业务负担的税金及附加。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本年累计数填列。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9):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本年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未设置该项以营业税金及附加代替填列。执行2001年以前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以“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代替填列。

主营业务利润(50):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实现的利润。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本年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果未设置该科目,则以营业利润发生额代替填列。执行2001年以前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以“产品销售利润”代替填列。

其他业务收入(51):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年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果未设置该科目,则在此处填0。

其他业务利润(52):指企业经营除主要业务以外的其它业务实现的利润。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年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果未设置该科目,则在此处填0。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95):指企业报告期内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项费用的合计。

营业费用(53):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根据“利润表”中对应项目的“本年累计数”填列。未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用“产品销售费用”的本期累计数代替。管理费用(54):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董事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根据“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的“本年累计数”填列。

财务费用(62、91):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已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的“本年累计数”填列。

税金(55):指企业按照规定从管理费用中支付的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本指标根据“管理费用”科目中相关项目归纳填列。

利息支出(63):指企业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应付票据利息、票据贴现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长期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利息等利息支出(除资本化的利息外)减去银行存款等的利息收入后的净额。根据会计“财务费用明细资料”中的利息支出项目填列。

营业利润(64):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即主营业务收入减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的金额。本指标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年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同样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年累计数”直接填列。

投资收益(65):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根据“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项填列。若为投资损失,应在本项目金额前加“-”号。

补贴收入(66):指企业实际收到的补贴收入,包括实际收到的先征后返的增值税;企业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根据“补贴收入”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营业外收入(67):根据企业会计“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项的本年累计数填列。

营业外支出(68):根据企业会计“利润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的本年累计数填列。利润总额(69):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亏盈总额,包括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应交所得税(70):指企业按税法规定,应从生产经营等活动的所得中交纳的税金。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本年应付工资总额(76):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全部工资,它反映企业本期累计应付的工资总额,而不是会计“应付工资”科目的余额。根据会计“应付工资”科目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填列。

本年应付福利费总额(78):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累计提取的福利费总额,它反映本期应付福利费的全部发生额,而不是会计“应付福利费”科目的余额。根据会计“应付福利费”科目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填列。

职工工资和福利费(98):职工工资和福利费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福利费两部分,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其中: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它反映企业报告期内累计应付的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中“应付工资”科目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填列。职工福利费: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开支的各项福利支出,包括企业为职工提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以及从成本费用中列支的集体福利补贴、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房租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冬季取暖费,以及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它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实际发生的各项福利费用。职工福利费根据企业会计成本和费用科目中的相关项目归纳计算填列。本年应交增值税(80):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指企业在报告期应交增值税额。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根据企业会计“应交增值税明细表”计算填列。

本年进项税额(81):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

本年销项税额(82):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资产减值损失(96):是指企业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根据“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填列。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97):指企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根据“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填列,如为损失以“-”号记。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94):指企业单位年内各月平均拥有的人数,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中间投入(86):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指标。

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等的转移价值。

(3)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了工业中间投入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计入了工业总产值的部分。

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具体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算法,即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分别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财务费用,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二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财务费用,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在实算操作过程中,采用倒算法计算比较简便易行。

其中直接材料、财务费用根据有关会计明细科目填报。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可采用倒扣法,即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分别扣除下列项目:(1)固定资产折旧;(2)直接或间接支付给个人的部分,如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差旅费中个人所得部分等;(3)支付给不构成非物质生产部门(指除工业,农业,运输邮电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外的部分)收入的各种税金、规费及其他费用,如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山资源补偿费、排污费„„。

计算公式: 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财务费用

计算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可分别根据企业“产品成本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明细表归纳整理填报。直接材料(87):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包装物、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和其他直接材料。根据企业“生产成本明细表”分析填列。

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88):指企业在制造费用中列支且属于中间投入项目的费用。根据“中间投入计算表”分析填列。

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89):指企业在管理费用中列支且属于中间投入项目的费用。根据“中间投入计算表”分析填列。

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90):指企业在营业费用(销售费用)中列支且属于中间投入项目的费用。根据“中间投入计算表”分析填列。

1.流动资产合计≥应收账款+存货 2.存货≥产成品

3.固定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4.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5.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合计 6.所有者权益合计=资产总计-负债合计 7.流动负债合计≥应付账款

8.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 9.实收资本>0 10.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 11.管理费用>税金

12.当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大于零时,本年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0 13.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利润

14.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且当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时,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5.主营业务收入≥0 16.主营业务成本≥0 17.资产总计≥0 18.负债合计≥0 19.营业费用≥0 20.管理费用≥0 21.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 22.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 23.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合计

24.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25.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26.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

27.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出口交货值

28.当主营业务收入、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均不为零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零 29.工业总产值≥0 30.工业销售产值≥0 31.出口交货值≥0 32.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0 33.工业中间投入<工业总产值 34.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

54.B103表中主营业务收入=601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55.B103表中资产总计= 601表中资产总计

56.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必须与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的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一致

▲有条件满足的审核关系有: 表内审核:

35.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10倍 36.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1/10 37.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10倍 38.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1/10 39.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的10倍 40.利息支出/财务费用不应超出范围(-10,10)41.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2] 42.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1] 4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0.5] 44.负债合计/资产总计不应超出范围(0,3] 45.当利润总额大于零时,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 46.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10,1)47.利润总额/资产总计不应超出范围(-10,1)

48.本年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不应超出范围(-0.3,0.3)

49.2008年前开工的企业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不应超出范围[5,200] 50.2008年开工的企业本年应付工资总额×12/(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本年开工月数)不应超出范围[5,200] 51.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的10倍 52.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的1/10倍 53.所有指标应小于资产总计和主营业务收入之和 表间审核:

57.601表中的年末从业人员合计≤B103表中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10倍 58.601表中的年末从业人员合计≥B103表中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1/10

(四)G603-1表审核关系

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必须与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的法人单位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一致。1.“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不得为空,不得取1和2以外的数值 2.固定资产原价>本年折旧

3.所有者权益合计≥实收资本(可强行通过)4.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 5.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6.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7.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选“是”的单位不适用此项(取值为1)8.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9.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税金+利息支出(可强行通过)10.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

效益评价指标 篇3

关键词:区域发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分析

1.前言:当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未有一个规范、科学的标准框架体系,而且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笔者试结合多年来的实践工作经验,就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应用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2.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分析

2.1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1.1效益评价指标构建的指导思想。加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当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以下的原则:一是指标体系的建设要与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一致,并且能够准确地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及时地应对和防治;二是可以使用数字准确地说明水土保持的各项指标,特别是治理之后产生的结果和作用;三是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数据要确保真实准确,没有重复更不缺项,需要获取的相关信息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地提供;四是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上,应当充分结合评价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运用同分析评价需求相吻合的各个指标数据;五是要突破狭隘的区域保护观念,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尽量具有共性,可以适应很多地区,只不过一些指标的数值可以因区域水土保持的具体要求存在一定的变化性。

2.1.2效益评价指标确定的主要方式。在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定量推理方法,主要是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结合水土保持基本知识,运用定量分析的原则,针对需要评价分析的总体要求,研究确定出符合区域水土保持需要的指标体系;二是专家评审方法,主要是成立专家委员会,结合区域水土保持的客观实际,运用专业知识确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资料查阅方法,主要是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利用在这些资料中涉及评价指标的利用次数,选择使用次数最多的指标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四是贡献分析方法,主要是依托已经确定的各项指标,选择其中对水土保持成绩超过85%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重要的指标依据,不过在拟分析研究的指标数量上一般要求比较高。

2.2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

对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评价,主要是依托效益指标数值测算的前提下,科学地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本特点、主要原因,并且对水土流失法治的措施和效果情况进行评价。

2.2.1测算水土保持总体效益情况。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质量的重点内容,目前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治理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对水土保持效益情况进行测算目前应用的效果非常好,具体测算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析判断水土保持情况,也就是水保测算的方法,主要是对检验水土保持各项举措的实际效果情况,利用冲淤的影响和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侵蚀土壤增加的数量,对水土的保有数量进行测算,同时初步评价降低下游淤泥的主要情况,这种方法可以科学地分析评价水土保持举措在水土流失上的效果情况,而且能够准确地预判水和沙石变化的态势,只不过对农作物遮盖等情况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没有考量。 目前在水土保持各种措施不断发展的客观形势下,很多专业人员往往在评价水土保持效益的时候,综合地运用这两种测算方法。

2.2.2测算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情况。综合分析评价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是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目标。在测算经济效益方法选择的时候,通常要划分直接带来的經济效益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且使用数值来对投资和回报率进行表示,所以目前应用成本费用或价值分析比对的方法非常普遍。测算直接效益,一般需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在单位面积上的费用支出情况、年均实现的产量增加值情况、资金投入回报期间情况、完全达产达效之后的几年时间每年实现的产量增加值情况。而测算间接效益,主要是析离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使用效果中的不科学部分,综合评价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良性影响。

2.2.3测算水土保持的其他效益情况。一方面要科学地测算评价水土保持的社会效益,看是否能在降低灾害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社会整体发展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常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来进行,并且选择社会影响因素比较接近、水土保持效果有所差异的类似区域作为参照物,再就是在水土保持防治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科学地选择水保测算或者水文测算的方法,通过对其测算结果进行比对,评价社会效益的总体情况。

另一方面要对水土保持的环境效益情况进行测算评价,这种方法主要是检验水土保持的各项措施是否严重地影响或者破坏了生态环境,通常也是基于水土保持措施利用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的相关信息数据加以比较分析,以此评价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效益情况。对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评价,主要是采取计算分析生态环境影响数值降低多少的办法,通常比较简便,使用范围也非常广,不过也由于太简单,有一些效益评价指标一旦在空间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则不能科学地评价出来。所以近年来通常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或者卫星遥感仪器制图来增加动态跟踪时间或者空间状态下数值变化的客观情况,提高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科学性。

结束语: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非常不错,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所以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目前理论研究也在逐渐增加,并且从最初的简单测算水土保持效益情况,演变成了全面地分析评价水土保持在经济、社会、生态以及人居环境等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工作的开展,行业主管部门也在日益健全完善效益评价的各项规范标准,探索推出全新的评价技术方法,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正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琦、杨勤科.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2).

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浅析 篇4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执行, 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 对照一定的标准客观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和潜力, 确定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审计活动。然而, 目前我国审计理论和实践工作中没有可用的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 评价缺乏成熟、明确的专业指南

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 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很难统一, 甚至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 而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 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别。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时, 评价标准单一、多重视定量评价等情况, 造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不全面、准确性差。

(二) 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与客观性

评价标准是关于经济效益审计能否深入有效进行的最直接的因素, 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必不可少的技术要件, 其功能在于为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的一致性和可观性提供指导。没有科学可行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就不能科学地衡量经济效益的高低, 审计人员就无法作出经济效益高低、优劣的结论, 无法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也无法监督评价活动中存在的损失浪费现象和只顾本单位微观效益, 而忽视国家宏观效益的情况的发生。

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要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有章可循, 审计结果较为客观、全面和准确, 就须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并在构建中遵循一系列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 必须确定其具有综合的衡量指标和评价标准, 即指标的设计既能反映企业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 又能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既反映当期微观经济效益, 又考虑评价长期宏观经济效益的需要, 并且尽可能满足各部门、多方位、各阶段的需要。因此, 审计评价既要有财务指标, 又要有非财务指标;既要有静态指标, 又要有动态指标。这样才可避免审计评价工作出现遗漏, 才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地考核和评价。

(二) 先进合理性原则

评价经济效益的审计标准应先进与合理, 即在技术上先进, 在经济上合理。技术指标要先进但不应高不可攀, 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经济指标要合理, 但这种合理并不排斥先进性, 关键是要切合实际, 这样才可起到发挥动员群众, 激励积极性, 挖掘潜力的作用。

(三) 促进性原则

确定的评价经济效益的审计标准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具有促进作用, 即选用比被审计单位已经达到的水平更高的指标, 只要选用比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稍高的指标就会产生促进作用, 这样也有利于鞭策落后的审计标准予以改进提高。

(四) 可比性原则

在制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中, 要考虑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有的还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 尤其是同类企业能够相互评比, 起到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促使其共同提高, 这样有利于横向比较;同时, 选择、确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 要便于本单位的有关标准在不同时期互相比较, 从而也有利于纵向比较。

(五)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 便于操作和考核。无论是指标所包含的内容, 还是指标的计算, 均应力求简单, 易于使用。

三、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指标。

(一) 反映管理水平与能力的指标

评价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 可从管理人员的技术构成水平 (如职称比例、学历比例等) , 管理机构是否健全、有效, 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进行判断, 也可以将其分为各种要素, 并采用评分法加以量化, 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来评价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

(二) 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

根据负债期限的长短, 分别设置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结合企业现金流动情况进行运作, 具体设置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及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经营水平效果的指标, 用于衡量企业负债水平高低情况,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是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上运用随时可变现资产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 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现金比率是指现金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 它是用来衡量可以直接偿债的资产的偿债能力, 该比率反映企业实际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 比率越高, 实际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就越强。

(三) 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

获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 它是企业经营业绩的直接体现。该类指标主要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及资本资产保值增值率。销售利润率是用来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水平;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该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为获取收益所付出的代价越小, 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在实际中通常应当将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两指标结合使用, 它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效果的指标。两指标数值越高, 说明经营效果越好。总资产报酬率是用于衡量企业资产运用效果的指标。总资产报酬率越高, 说明总资产的运用水平越好。资本收益率是指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 该指标在上市公司中又表现为每股收益率, 可以用于评价投资决策方案。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要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完整性和保全性。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时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 为资本增值。但当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 应消除市场价格的变动对期初和期末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后再进行比较, 否则该指标的确定没有实际意义。

(四) 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有:保本作业率、安全边际率、经营杠杆率。保本作业率指保本销售额 (或量) 与实际销售额 (或量) 的比率, 保本作业率表明企业保本的业务量在正常业务量中所占的比重, 还表明保本状态下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该比率越高, 说明经营风险越大;相反, 说明经营较为安全。正常销售量是指正常市场和正常开工情况下, 企业的销售数量, 也可以用销售金额来表示。安全边际率指安全边际额 (或量) 与实际销售额 (或量) 的比率。其中, 安全边际指正常销售额与保本销售额的差额。该比率越大, 说明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小, 企业的生产经营越安全。经营杠杆率指企业利润变动率与销售变动率的比率。该比率越大, 利润的变动越剧烈, 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 生产经营越不安全;反之, 则经营越安全。

(五) 评价营运能力的指标

营运能力的评价着重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 主要设置的具体指标有:劳动效率、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固定资产更新率、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劳动效率是企业销售净额与平均职工人数的比率, 主要评价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 该比率越大, 说明工作效率越高。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 即实际使用固定资产与全部固定资产的比率。在实际操作中, 必须先对固定资产的技术性能进行测定, 对目前正常运转的固定资产进行考核。固定资产更新率和固定资产净值率是反映固定资产稳定生产效率的指标, 两指标数值越大, 说明被审计单位持续的生产效率越稳定。固定资产成新率指标用于测试企业对固定资产维修、更新改造的情况。应收账款周转率用于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快慢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快, 说明经营效率越高。存货周转率指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 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的效率, 该类指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 也是企业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大小的具体体现。

(六) 其他指标

主要包括:社会积累率和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是反映宏观经济效果的指标, 该指标数值越大, 说明企业为社会所做出的经济贡献越多。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反映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占企业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其中,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是指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 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性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的所得税及其他税金 (不包括消费税) 和净利润等。现行有关“企业社会贡献总额”的规定中包括“应交增值税”和“应交消费税”, 但上述两税的实际负税人是消费者而非纳税的企业, 企业只是代收代交税者, 所以它们不应包括在“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此外, 审计人员还应结合被审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审计的不同范围, 灵活运用和选择评价标准, 适当采用定性分析, 使经济效益审计结论更加科学、合理及准确。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震:《经济效益审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效益评价指标 篇5

一、政府投融资一般公共基础性项目。这些项目投入使用后能够取得一定的直接经济收入,如水力、电力、高速公路、铁路建设项目等。

(一)社会效益指标:

1、就业效益指标:

新增总就业人数(1)总就业效果=/万元)≥定额指标项目总投资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直接就业效果=(人/万元)项目直接投资新增间接就业人数 间接就业效果=(人/万元)相关部门的附加投资

项目占用耕地面积(亩)(1)单位投资占用耕地(亩)=项目总投资项目年生产用耗水量(2)单位产品生产耗水量=主要产品生产量

年综合能源消耗量(3)项目综合能耗=常年份)≤行业规定定额

项目收入净增值

2、资源利用指标:

该项目排出各类有害物质总和

3、环境影响指标=国家规定的各类有害物质最大排放量

(二)成本费用指标:

1、建安工程费用建安工程费用审计确认决算额-建安工程费用决算额

审计增减率= ×100%建安工程费用决算额

2、建设项目投融资建设项目投融资审计确认决算额—建设项目投融资决算额

审计增减率×100%建设项目投融资决算额

3、设备购置费设备购置实际发生费用—设备购置合同规定费用

用增减率= 100%设备购置合同规定费用

此外还要考虑由于建设工期的影响,材料价格的升降对投资成本的影响。

(三)资金管理指标:

资金实际到位额

1、资金到位率(%)= 100%政府投融资计划总额

实际使用政府投融资金数额

2、资金使用率(%)= 100%政府投融资金实际拨付数额

(四)工程质量指标:

本期评为合格的单位工程项目个数(或面积)

1、工程项目质量合格品率=100%

本期验收鉴定的单位工程项目个数(或面积)

本期评为优良的单位工程项目个数(或面积)

2、工程项目质量优良品率= 卜先知×100%

本期验收鉴定的单位工程项目个数(或面积)

(五)工程项目管理指标:

报告期正式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之和

1、建设周期(按投资额计算)=报告期正式施工项目完成投资之和

2、工程提前(延后)完成时间=工程实际完成时间-工程计划完时间

3、工程利用率(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率)审定的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价值 单项工程利用率(%)=审定的固定资产总价值×100%

新扩建项目投产后的年利润总额

1、投资利润率=×100%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六)项目收益指标:

上式比值大于1,说明项目生产营运能力高于设计能力,反之则低。

4、项目财务净现值率(%)=100%建设项目总投资现值本期新增总产值

5、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100%建设项目净现值建设项目投资总额

2、投资回收期(年)=项目建设时间+年现金流入量建设项目实际投资总额

3、生产(营运)能力=投资后实际生产(营运)能力

本期新增固定资产产值

审定的建成投产项目个数

6、建设项目投产率(%)=×100%审定的施工安装项目个数

二、政府投融资建设的纯公益性项目。如城市道路改扩建、城市公园兴建等项目。这些政府投资的项目不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从社会总体利益出发衡量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具体来讲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效益、就业效益、环境效益、稳定效益。对这些公益性项目进行评价时可以有选择的采用前述的有关评价指标,主要从处理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两方面来评价项目的社会效益。还可采用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评分法来进行。通过问卷、抽样调查和GDP增长幅度等指标来确定群众受益率、社会满意率及经济拉动力。

三、疵点指标:

决策失误、工程管理及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浪费指标的确定,可以根据审计情况灵活掌握。也可以参照上述有关指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考虑。

审定的损失浪费金额

1、损失浪费率×100%审定的项目总投资

审定的新增固定资产未交付使用价值

2、固定资产闲置率审定的固定资产总价值×100%

3、闲置固定资产占压资金额=闲置资产价值+闲置资产维护费用(或财务费用)×闲置年限

同时还要测算项目付出的机会成本。一是此项目占压资金影响了对其它见效快、直接效益大的领域的投资;二是维护费用、相关的财务费用增加了财政负担。

效益评价指标 篇6

关键词:轻型屋面;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35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Benefit of Planted Light Roof in Nanjing

LI Hai-ling,SUN Li-juan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38,China)

Abstract: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the basis of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the ecological benefit of planted light green ro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 of planted light green roof is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Then, indicato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and multilevel indicator system are selected, providing a base for evaluation model of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benefit of planted light green roof.

Key words: light green roof; the benefi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绿化用地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可供绿化的城市地面面积被挤占得所剩无几,有限的绿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需求,更无法维持本就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因此,城市绿化势必向高处发展、向立体空间发展。继地面绿化、立面垂直绿化后,又一类绿化处女地被开发利用,它就是屋面绿化。所谓屋面绿化是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立交桥) 等的屋顶、露台或天台上进行绿化、种植树木和花卉的统称[1]。根据屋面绿化的最终表现状态、植物种类、荷载重量、施工的难易程度等,可将种植屋面分为不同的类型[2-3]。国内外的屋面绿化研究工作均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关于屋面绿化的设计、安装及后期养护已趋于完善;国内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屋面绿化也逐步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一领域仅在少量一线城市有所开展,这导致我国城市屋面绿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就整体而言,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关政策、技术、观念都亟待发展和完善。

针对承载力较弱(屋顶荷载≤200 kg·m-2)、事前没有绿化设计的轻型屋面[4],屋顶绿化大多采用种植少量适宜生长的草种,进行“地毯式”密集种植的绿化[5-6]。其特点是绿化方式为地被式、藤架式等,绿化物种较少,且屋面荷载较轻,易施工。目前,轻型屋面绿化的施工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可以达到一次成坪,轻型屋面绿化所具有的生态节能效益也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这大大地束缚了南京市屋面绿化建设的步伐。因此,笔者对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建立一个客观、合理的指标体系,最终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符合实际需要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南京最佳人居环境的进程。

1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轻型屋面绿化概况

南京市是长江下游主要的中心城市,地理位置处于北纬 31°54'~32°16',东经 118°~119°24'之间。地貌特征为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 15.4 ℃,极端最高温 43 ℃,极端最低气温-14 ℃,年平均降雨量 1 106 mm,全年70%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汛期,全年无霜期达 200~300 d。

从南京市来看,已建成的大量老旧居民小区和建筑物,其屋面均属于轻型屋面,这给城市绿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契机。例如南京市鼓楼区政府的楼体屋面进行了总面积达到约2 800 m2的轻型屋顶绿化,技术上为解决小荷载难题,采用了新型屋面绿化生态盒专利产品和轻质专用基质,保证3~5 cm的基质层能持续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和生长环境,采用圃地预培景天类佛甲草植物毯铺设,造景优美,同时兼具生态功能。

2 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

城市屋面绿化不仅可以提高顶层建筑的舒适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而且可以贮存 2/3 的雨水,晴热天气雨水蒸发时可以净化空气,调节城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联合国环境署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城市屋顶绿化率达到70%以上时,这个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含量将会下降 80%,热岛效应将彻底消失[6-8]。南京市区夏季绿化屋面与非绿化屋面温度比较,屋面绿化后的室内温度较未绿化的室内温度下降 3.2~5.1 ℃,屋顶温度可下降4~7 ℃,可使室内空调节电近20%,节能效果显著[9]。与此同时,种植屋面可以吸收 SO2、HF、Cl2、NH3等有害气体,降低灰尘数量达40%左右[7],杀灭空气中散布的各种细菌,提高空气清洁度;对噪声有吸附作用,最大减噪量可达10分贝;减弱暴雨过后的地表径流,对暴雨起一定的缓冲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为城市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为生物多样化提供基础,给动植物种群创造新的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3 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的多属性、多层次的体系,要求构建的模型既能全面反映轻型屋面绿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效益,还可以实行分级分层次处理,以适应不同侧面评价需要[10-14]。

(2)独立性原则。指标间应尽可能独立,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辅之以一些次要指标,尽量避免某单项功能指标的重复使用[10-13]。

(3) 可操作性和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具有监测可操作性,且指标内容简单明了、概念明确、数据容易获取[13]。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3.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选择对于构建一个好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5]。轻型屋面绿化的结果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为了对系统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以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为例,评价指标的筛选根据评价对象的结构、功能和区域特性,在咨询专家以及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着重考虑缓和温度效应、增湿效应、雨水滞蓄率、平均风速改变率、滞尘效应、吸收有害气体、固碳释氧、降噪效应、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存活率、乡土物种比例等指标。其中缓和温度效应主要考虑针对南京气候夏季高温天气多,冬季无采暖,可促进发挥建筑节能;雨水滞蓄率主要考虑针对南京的降雨特征,可为建立“海绵城市”提供一定的支撑;滞尘效应、吸收有害气体以及固碳释氧效应主要考虑南京大气环境特征,植物特有的属性可兼为城市居民呼吸提供洁净空气;降噪效应主要考虑南京拥有车辆较多以及其他噪音源也较多的情况;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存活率以及乡土物种比例这3个指标主要考虑生态的稳定性以及维护成本的高低等。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既能反映整个系统的综合效益,又能反映各层次、各侧面生态功能;既有助于为城市发展制定绿化规划目标,又能提出易于操作、便于对照执行的具体准则。为此,根据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目标和指标体系选择原则,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如图 1所示。

第一级评价指标层即目标层,它可通过模糊数学评价模型获得,是反映系统生态综合效益的指标,显示轻型屋面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也是检验轻型屋面绿化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级由第一级评价指标层的3个支持指标—环境效益、系统稳定性、小气候效应构成。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环境方面,交通、城市建设、工厂和家庭生活等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屋面绿化在绿化造景的同时根据植物的特性,运用其自然净化功能,这对重建城市生存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环境效益指标应全面深入考虑绿化改善环境的作用机制,对其作用的大小进行正确地定位与评价。另外由于城市地形复杂、建筑密集、能耗大等原因,使得城市形成特有的某些有害气候现象,一定规模的绿化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小气候效应指标可考虑对各项气象因子的缓和程度,进而评价屋面绿化整体在影响城市区域大气热力状况中的作用原理与程度。考虑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受人类强烈干预,生态系统往往表现出物种数量减少,结构简单等特点,系统稳定性指标应考虑所建群落的稳定性,引入一定比例的乡土物种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立地条件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优势。

第三级评价指标层是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处理获得的指标,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最低层,也是唯一可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的指标层。部分指标的测定如下。

(1) 吸收有害气体:可测定植物体中S、N的含量,计算植物吸S、N的量;同时监测大气中的有毒气体SO2、NOx、氮氢化合物的含量。

(2) 固碳释氧:可测定各植物的光合作用并进行估算。

(3) 降噪:测定不同区域内不同时段的噪声。

(4) 滞尘效应:测定植物体表面的TSP、PM10,同时监测大气中的TSP、PM10。

(5) 乡土树种比例=乡土树种种类/绿化区域内所有树种种类(%)。

(6) 植物种类多样性:根据单位绿化空间中应用的植物种类、株数、面积等进行统计,可用 Simpson 指数或Shonnon-Weiner指标计算。

(7) 植物存活率:统计不同干旱胁迫下,植物存活个体数/绿化区域内所有树种个体。

(8) 雨水滞蓄率:可测定单位面积的土层厚度中土壤非毛管空隙度的含水量,以及不同雨量产生径流的滞后时间。

(9) 缓和温度效应:可测定绿化区域内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均温、室内外温度的变化、高温天气(>35 ℃)减少日数等。

(10) 增湿效应:测定绿化区域内空气湿度的变化。

(11) 平均风速改变率:测定平均风速的变化。

4 结 论

目前,南京市正在推广立体绿化建设,本研究根据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现状,着眼于综合评价,构建了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多层次指标体系,包括3个准则层及固碳释氧量、缓和温度效应等11个指标层,并为构建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模型作准备。进一步的研究将通过定量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与评估,科学研究生态效益,并参照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成果,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城市绿化目标,促进南京市绿化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萍,车伍,李俊奇.屋顶绿化改善城市环境效果分析[J].环境保护,2004(7):41-44.

[2] 马月萍,白淑媛.屋顶绿化设计与建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魏艳,赵慧恩.我国屋顶绿化建设的发展研究—以德国、北京为例对比分析[J] .林业科学, 2007, 43(4):95-101 .

[4] 孙程天,施炯,朱中华,等.城市屋面绿化的环境效益分析与推广之策[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8):96-100.

[5] 渥尔纳·皮特·库斯特. 德国屋顶花园绿化[J] .中国园林,2005(4):71-75.

[6] 赖晓峰.屋面绿化关键技术与应用[J] .建筑设计与装饰,2006(7):152-155.

[7] BRAD B. Evaluating rooftop and vertical gardens as an adaptation strategy for urban areas[M]. Ottawa,Canada: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9.

[8] DOUG B. Report on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costs of green roof technology for the city of Toronto[M]. Toronto: Hitesh Doshi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Ryerson University, 2005.

[9] 王亮,申玲,杜博.对我国城市建筑物屋面绿化的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6-917,966.

[10] 王珠娜,史玉虎,潘磊,等.层次分析法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 2007, 14(5): 1-4.

[11] 彭道黎,张志华,靳云燕.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经营目标及指标体系的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6): 16-19.

[12] 靳芳,鲁绍伟,余新晓,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3(2): 5-9.

[13] 杨斌,杨国州,张延东.运用层次分析发优选临夏北塬农田防护林树种[J].林业科学, 2006, 42(6): 49-55.

企业参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参展,量化,替代成本,效益评价

企业参展效益是指参展企业参加某一次展会活动所获得的总收益与总支出之比, 是企业进行参展决策的重要工具。参展效益的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和合理的参展效益评价体系, 这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参展效益评价的特点

1、参展效益的隐含性。

企业参展的很多效益并不能用精确的数据来直接衡量, 如参加展会提高了企业或商标的知名度。

2、参展效益的滞后性。

企业参展的许多效益在参展期间并不能直接显现, 在展会上直接反映出来的主要是展会期间的订单或合同, 在实际情况中, 这种订单或合同的而且其数量往往非常有限。在参展之后的一段时间, 企业参展的更多效益才开始慢慢显现。

3、不同企业参展效益的差异性。

不同时期、不同企业参加不同的展会都会有自己的参展目标, 参展的投入方式、多少也都大相径庭;即使有相同的参展目标, 对不同的企业而言其效益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 不同企业的参展绩效的计算不可以采用统一的指标。

4、参展效益的综合性。

参展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效益的评价必须综合考虑, 少计算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会导致计算结果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参展带来的实际效益, 并有可能导致企业作出错误的决策。

二、参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内的指标能全面反映参展企业的所有收益与支出。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企业的不同参展需求, 能综合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等。

2、独立性与差异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企业参展效益评价时, 指标的选取要尽可能地保证各指标之间的界限清楚分明, 在内涵上要有明显的差异, 避免使用时可能产生歧义。

3、可操作性原则。

在进行企业参展效益评价时, 必须考虑到评价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为了增强指标体系的实际可操作性, 指标的设计应尽可能细化, 必要时可以设计多级指标。同时, 尽可能考虑使用量化指标, 以保证整个指标体系的简单和实用。

4、成本替代原则。

对于部分不能直接量化并反映其大小的收益指标, 可以考虑用其他替代方式或手段获得相同收益时需要支出的费用来替代 (以下简称替代成本) ;部分收益如果无法通过其他替代方法或手段获得, 则考虑以本次展会所支出总成本的一定百分比来计算。

三、参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1、收益指标设定及计算方法。收益指标的构成如表1。

(1) 巩固老客户关系。参展可以巩固与前来展位参观的老客户的关系。这一指标可以用能够获得相同效果的其他一些营销手段所需要支出的费用来替代, 比如约见老客户的管理层, 给老客户赠送样品和目录, 发邮件和电话联系, 或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信息等。

(2) 开发新客户。其替代成本可为约见新客户的管理层、赠送样品和目录、直销、促销或做广告等开发新客户方式所需支出的费用。

(3) 找到新合作伙伴。主要衡量标准是新合作伙伴的数量, 其替代成本为约见公司高层或通过专业咨询策划寻找合作伙伴所需支出的费用。

(4) 雇到员工。部分参展企业也把雇到员工作为参展的目标之一, 因此也可以作为这类企业的收益之一。其衡量标准是所雇的员工数量, 其替代成本为其他招聘手段如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或内部人员培养等所需支出的费用。

(5) 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主要衡量标准是展会参观人数、贸易展参观人数、参观本企业展位人数、企业宣传册发放数的多少。其替代成本为参展企业通过做广告、直销、促销、公司事件策划或进行产品展示等方式所支出的费用。

(6) 树立、维护公司形象。主要衡量标准是有效观众的判断和意见, 以及对公司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的有效客户数量和改变的程度, 这些信息需要参展商在展会期间或展会之后开展专业的调查才能获得。其替代成本为进行直销、产品展示、制定并实施公司形象战略、公司事件策划等所需支出的费用。

(7) 建立和培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这一指标主要可以通过和不同重要程度媒体代表接触的次数、记者招待会上与会记者的数量、新闻稿发出的数量、被媒体提及的次数等来衡量。其替代成本为举行记者招待会、约见媒体主要负责人、公司事件策划、获取公共关系等所需支出的费用。

(8) 获取市场信息。由于有大量的实际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会集中参观展会, 所以展会期间也是企业开展市场调查的有利时机。其替代成本主要是开展市场调查所需支出的费用。

(9) 产品、服务或技术展示。这一收益指标主要通过参加展会的人数总计以及有效人数之和来衡量, 这一信息需要在展会期间和展会之后对参观者进行调查才能获得。其替代成本为举行新产品推介会、消费者技术培训等途径所需支出的费用。

(10) 获取订单。这是企业参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可以直接用展会期间达成合同或者销售产品的数量来衡量, 收益的大小则可用展会期间新增销售合同所带来的利润来表示。

(11) 开拓新市场。这一指标可以用新市场询价数量、对新产品询价数量的多少来衡量, 其替代成本为进行市场调查或专业的咨询策划服务所需支出的费用。

(12) 开辟新销售渠道。展会是代理商及经销商寻找新代理机会的常规渠道, 因此参展是开辟这一销售渠道的重要途径。主要衡量标准是展会期间招募到的代理商和经销商的数量, 其替代成本为通过市场调查或专业的咨询策划获取经销商和代理商信息并达成协议所需支出的费用。

间接收益包括:使客户确信参展商的雄厚实力;收集竞争者信息;培训新销售队伍, 培养团队精神;奖励员工, 给员工外出、旅游机会等。这些收益并不是直接表现的, 更多地是长期的、潜在的, 同时也难以衡量。另外不同参展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参展目标, 可能还会涉及其他一些费用。比如要获取公共关系, 与其他参展商建立业务联系等, 这都需要一定的支出, 可以由参展商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参展实现的这部分收益难以量化, 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成本, 可以根据相应目标的重要程度及其实现程度, 以参展总支出的百分比来衡量。

2、总支出指标设定及计算方法。

展会过程中的支出总额往往比较容易计算, 其中部分是固定的, 部分可以由参展商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调整, 指标设定如表2。

(1) 场地费用。其中主要包括场地租金、参展人员通行证、开展期间照明费用、包装箱临时存放费用、空调费用、展期保安服务、展场公共区域清洁服务等。

(2) 展位搭建费用。包括展台设计费用、展位装饰装修费以及展台内照明设施、视听媒体、绿色植物、展桌、椅子、沙发等方面的费用。

(3) 运输费。包括展品和资料从指定仓库集货起直至展会展台的全程运输费、仓储费、回程运费和 (或) 废弃物处置费用。

(4) 员工费用。主要是每位参展员工的工资、津贴、奖金、食宿和交通费用, 还有可能包括礼仪小姐、翻译等临时工作人员的费用支出;如果展会在国外举行, 还要计算每位参展人员签证、保险等费用。

(5) 其他费用。除以上费用外, 参展还有一些其他的费用要发生。如参展前给新老顾客发邀请函及入场券;展会期间做会刊宣传、做场地广告;在展位内举办小型活动, 如小型产品讲座、技术讲座、有奖活动、发送小纪念品、文艺演出;招待记者的交际费用;邀请知名人士出席开幕式剪彩仪式的费用;展会期间发生的电话、传真和网络服务费用等。

四、企业参展效益计算方法

综上, 参展商明确参展的具体目的, 并根据企业以往的营销经历计算替代成本和参展总支出之后, 就可以计算出企业某次参展的效益和净收益, 具体如下。

E= (M1+M2) /C (1)

公式 (1) 中, E为参展效益, M1为直接收益之和, M2为间接收益之和, C为总支出。如果这个E大于1, 则参展效益为正;如果E小于1, 则参展效益为负;E越大则参展效益越好。

En= (M1+M2) -C (2)

公式 (2) 中, En为参展净收益, M1、M2、C的含义不变。En数值越大则参展收益越高。

应当指出, 替代成本这一概念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量化了企业参展的效益, 但要精确计算其数值的大小, 企业必须保留以往营销方式的效益统计资料。另外, 由于参展企业的性质不同、目标不同, 即使有相同的参展目标, 其替代成本也会有差异, 所以企业在实际计算时都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

参考文献

[1]魏中龙:我为会展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罗秋菊、保继刚:参展商参展目的、绩效评估及其相关关系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J].旅游科学, 2007 (5) .

[3]刘文君、邹树梁、王铁骊、陈甲华:会展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4]Hansen K.Measuring Performance at Trade Show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 (57) .

[5]Sharland A.and Balogh P.The Value of Non-selling Activities at International Trade Show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6 (25) .

[6]Dr.Peter Neven Sylvia Kanitz.Successful Participation in Trade Fairs[M].Association of the German Trade Fair Industry, 2008.

效益评价指标 篇8

高校要想提升竞争力, 必须加强效益观念, 提高物力、财力资源使用效率, 低投入, 高产出。由于高校没有建立完整有效且操作性强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 导致了学校各部门不断要求增加仪器设备和扩大教学实验用房, 但实际使用率不高, 存在浪费现象。因此, 必须加强投资效益的意识, 强化资产投入效益的管理,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保证高等教育的良性持续发展。

(一) 为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随着国家对高校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大, 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和金额已经形成相当规模。而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最初是计划经济的模式, 很多情况下是由领导决定资源的配置, 通过行政命令实施, 资产占用者无偿使用。尽管经常强调投入产出的效益, 但不是一个硬性指标, 没有进行成本核算, 不实行绩效考评。使得二级院、系在争取资产投入中, 采取多多益善的态度。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 以及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资产的管理使用者没有成本费用的经济压力和经济责任, 使得资产浪费大、闲置多。同时, 在资源配置中还存在资产一旦分配, 便永久占有, 学校难以调剂。哪个单位争取到的资产多, 便创收能力强, 获得的利益多, 造成分配不公, 妨碍了学校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施。高等教育想要持续发展, 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以较低投入取得较高效益。通过高校投资效益评价体系, 可以反映出高校投资的效益状况, 看到长处, 发现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以促进高校加强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

(二) 便于院系目标责任考核中动态分析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 投资效益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情况。建立投资效益指标体系, 可以通过动态对比反映出高校在不同时间段投资效益的变化情况。这样就可以分析其变化原因, 找出问题所在。还可以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对比, 发现各项指标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 从中分析原因, 弥补不足。

(三) 是多元化投资形式的要求

目前, 高校的办学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这种供求矛盾的存在为社会资本投入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建立投资效益指标体系, 可以使投资主体全面了解投资效益, 做到公开、透明、高效。

二、高校院系资产投入内容与核算方法

高校国有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土地、房屋、仪器设备、图书等, 流动资产包含实验材料、低值易耗品及资金等。因为事业单位的资产不提折旧, 所以资产一般是指它的原值。而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有的设备虽然没有损坏, 但实际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因此高校资产中存在一部分陈旧过时的不良资产。同时, 由于物价水平的提高, 或者仪器设备使用方向的变更, 有些资产的价值被低估, 其原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对于这些情况, 有必要参照资产评估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估。

(一) 房地产价值核算

院系占用房屋的核算可参照房屋建筑物评估的重置成本法, 基于房屋建筑物在全新状态下的重置成本, 再扣除由各种损耗因素造成的贬值, 最后得出房屋建筑物价格评估值的方法。

房屋核算价=S0×G×H×Q。其中:S0为房屋面积;G为房屋重置价;H为层高影响系数;Q为成新率。

(1) 重置价的确定。参照武汉市物价局、武汉市房产管理局“关于印发武汉市房屋重置价格标准的通知” (武价房字[2004]74号) , 估价对象地上建筑物重置价格如表1所示:

(单位:元/平方米·建筑面积)

部分房屋层高超过了标准层高, 需对其进行层高修正。根据《资产评估常用数据参数手册》中不同层高对造价的影响参数来确定房屋的层高修正系数。

表2列出建筑物层高为2.8至3.8米对房屋造价的影响, 本次评估根据表2的数据, 采用平均增减量法计算出超过3.8米的层高对建筑物造价的影响系数为:层高每增加10厘米, 造价指数增加1.4%。

(2) 成新率的确定。成新率的确定采用年限法和现场勘察法进行综合计算评定。首先, 根据构筑物经济耐用年限和已使用年限按年限法计算出理论成新率;然后, 评估人员到现场对构筑物逐一进行实地勘察, 根据“完损等级评定标准”对构筑物的结构、装修和设施等组成部分的完好程度进行鉴定评分, 得出现场勘察法成新率;最后, 对两个值进行算术平均得出该建筑物的综合成新率。有关成新率计算公式:理论成新率=[ (经济耐用年限-已使用年数) /经济耐用年限]×100%

经济耐用年限采用财政部、建设部颁布的房屋建构物耐用年限的规定。现场勘察法成新率由技术人员现场实地勘察考评打分评定。最终:综合成新率=理论成新率×40%+现场勘察法成新率×60%

理论成新率核算。采用直线法计算成新率的公式为:

q=[1- (1-R) t/N]×100%。其中, q为成新率;R为残值率;N为经济寿命;t为有效经过年数

现场勘察法成新率核算。估价对象建筑物建成年代分进行分类, 经过后期保养, 房屋能正常使用情况, 各房屋上下水管道不同程度的锈蚀, 通畅, 电器设备线路、各种照明装置的老化程度, 综合判断其成新率。如表3所示:

(二) 可动产价值核算

高校仪器设备中1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数量少, 但其金额高, 一般会占到全校仪器设备总值的1/3到1/2, 可以运用分类法对可动产进行价值评估。将仪器设备按其单价分为三类:A类为10万元以上的设备, B类50000元-100000元设备, C类50000元以下设备及家具。

(1) A类设备的评估运用重置成本法逐个评估。

A类设备评估值=重置全价×成新率-功能性损耗

功能性损耗——设备同现有新设备的比较功能降低值

(2) B类设备的评估按分类折旧核算。按设备的性质分为机电设备和电子设备, 机电设备总使用年限为15年, 电子设备为8年, 计算机为5年;对尚能正常使用的设备, 其成新率不小于15%, 仪器设备经过大修、升级, 其可使用年限增加2至3年。

(3) C类设备及家具评估值。如表4所示。

C类资产评估值=资产原值×成新度

三、高校院系教学、科研产出构成与核算方法

高校教育产出有其特殊性, 很多都不能定量计算, 如毕业生、科研成果以及其它社会服务。为了便于直观定量地考核院系的各类投入与产出, 可以取其当量价值来进行定量处理。

产出=合格毕业生当量价值+教学科研成果当量价值+其它服务净收益

(一) 毕业生当量价值与计算方法

每年培养出的合格毕业生数, 包括博土后、博土生、硕土生、本科生、大专学生数, 含各类成教、网络教育的毕业生。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同, 培养成本不相等, 需要按一定系数加以折和计算, 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有关资料, 一般以本科生为1、硕士生为2, 博士生为3, 专科生为0.5, 成教生为0.25折合计算。

B=ΣmikibCi。其中:mi为各级毕业生数;ki为各类毕业生折和系数;b为本科生单位当量价值。

Ci=Si/Zi。其中:Ci为贡献率;Si为对毕业生所授学时;Zi为毕业生总学时

(二) 教学科研成果当量价值计算方法

高校取得的成果包括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 教学成果包括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教学成果奖, 教学论文及教材等;科研成果包括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科技成果奖, 专利数以及发表被SCI、EI等收录的论文、学术专著等。用每一类型的成果所需要花费的工作量进行定量比较, 并同培养一个本科生所需工作量对比, 从而取得各类成果相应的当量值。

C=Cl+C2+C3+C4=Σm1iCli+Σm2iC2i+Σm3iC3i+Σm4iC4i。其中:Cli为高校取得的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当量价值;C2i为高校取得的各种专利当量价值;C3i为高校取得的出版的各类教材、专著当量价值;C4i为高校发表各层次论文当量价值;m为各类成果数量。

(三) 其它服务净收益的核算

其他服务净收益包括高校科研成果的转让、无形资产使用及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取得的收益等, 这些代表高校科研推广应用的水平。

四、高校院系资产投入产出效益指标责任制考核构建

资产投入效益率即是教育产出当量值或经济收益与所占用的资产评估值的比值, 资产投入效益指标应分为资产教育产出效益率和资产直接经济收益率。资产教育产出效益率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单位办学效益的基本指标, 从宏观经济效益来考察院系的办学效益和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整体贡献。

(一) 建立激励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重点是通过分析投入及其产出的关系, 了解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是否得当, 找到制约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成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投入、产出比,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教学、科研单位, 可以根据其分担的教学课时及承担的科研量进行计算, 核算出各单位资产投入产出效益率和经济收益率。通过资产投入效益评价, 建立激励机制, 对于投入产出效益高的单位, 应当给予奖励, 并优先给予投入。对于投入产出效益差的单位, 则应对其占用的资产进行调查, 找出效益不理想的原因, 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当然, 影响投资效益有很多因素, 有些效益 (如无形资产、特色专业) 无法以数字计量, 因此, 学校在决策过程中, 可考虑多种因素加以适当的权重进行计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应逐步提高办学效益,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调剂困难等问题, 促进高校持续良性发展。

(二)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投入效益

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率, 才能减少资产占用量, 从而提高高校办学效益。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 投入时要进行充分论证, 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要成立专家组进行可行性论证, 并追踪审计, 避免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第二, 对使用率不高、闲置已久的仪器设备, 要及时调剂或改造, 符合报废条件的及时报废。第三, 建立公共开放实验室, 扩大现有仪器设备使用范围, 打破专业和时间限制, 做到专管共用, 资源共享。对一些必需但开机时间少的大型仪器设备, 纳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提高使用效益。第四, 校内科研办公用房可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根据各单位教学、科研任务需占用的标准进行核算, 对超出部分应征收有偿使用费。既不违反教育规律, 同时按经济规律办事, 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 提高利用率, 最终达到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三) 保持合理的规模

高校的投入是人员及各类资产, 而产出便是合格的毕业生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合理的办学规模是充分发挥资产投入效益的前提, 因此需要人、财、物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只有保持人、财、物合理的比例关系, 才能有效地使用资产、降低成本, 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效益评价指标 篇9

信息系统运行效益主要是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 当然也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及其他方面的效益。经济效益可以理解为, 通过社会的经济活动而获得的实际的经济利益, 这种经济效益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表现为, 以其人力资源使用、设备损耗等各种相关社会生产资源的耗费和所取得的一定的经济收益之间的比较。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是指在信息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 它包括信息系统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由于该系统的使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系统运行效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与意义

1. 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构建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

(1) 客观性原则:数字的推理演算必须客观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信息系统运行效益的测算就是为了真实的反映信息系统运行的现状, 以及预期可以达到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和统一。 (2) 可行性原则:任何数学、逻辑推理方法都是可以付诸实践, 操作易行的。信息系统运行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可以让使用者加以利用, 客观的反映问题, 得出其需要的较为准确的数据和结果, 真正为管理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3) 实用性原则:所谓实用性原则就是立足现实、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测算, 避免工作和成果的浪费。立足现实并不是安于现状, 不求创新, 创新是为了适应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状况而建立的体系模型。 (4) 优化性原则:优化性原则是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使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合理、实用。这种优化性原则要求建立出来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5)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和优化性相对应的, 指标体系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 那么它必然是可发展和改进的。但可发展性并不是指推翻前人所有的论证, 而是以现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以其达到更加合理和优化的程度。 (6) 导向性原则: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 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为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客观和可行性的基础上, 这不仅要求在内容、功能等方面符合用户的需求, 同时通过建立的指标体系测算出的资料应该简便、易用。

2. 评价指标设计的意义

信息系统运行费用是测算信息系统运行效益的关键, 信息系统运行效益的评价意义在于通过具体的指标体系, 科学准确的推算出信息系统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为科学决策提供导向作用。并能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推测出将来预期的发展趋势, 以及信息系统在今后多长时间内可以继续创造经济效益, 何时更新换代, 为信息系统的改进提供意见, 以及相关的费用和更新换代的必要性、合理性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信息系统在投入运行后, 要不断地对其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并以此作为系统维护、更新以及进一步开发的依据。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

1. 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直接经济效益指标和间接经济效益指标。直接经济效益指标包括产量的增加额、销售增加额、利润增长额、成本下降额、管理成本下降、内部资源耗费下降、库存积压的减少、流动资金周转效率的加快、投资回报率的提高等。间接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管理水平提高、人员工作效率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增强、运营模式改善、系统本身运行维护费用节约、产品质量改进、客户满意度上升等。

2. 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包括社会经济效益指标和其他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包括: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度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知识的积累。其他社会效益指标包括: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组织机构的优化;行业总体经营、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行业内劳动者素质整体提高;组织行为不确定性的降低等。

3. 综合评价体系模型

根据需要,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即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结合) ,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最后得到最终的信息系统绩效的评价结果。根据常用的评价指标,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信息系统运行效益评价体系模型, 如表所示:

参考文献

[1]刘瑞红.论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益[J].物流科技, 2008, 9:109~111.

[2]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7.

[3]姜旭平, 姚爱群.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39.

效益评价指标 篇10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物质及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城市园林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在1997年, Constanza等人综合了国际上已经出版的用各种不同方法发表了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结果, 掀起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热潮, 用运合理科学的方法评估计算绿地的经济价值也是对生态保护、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在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市绿化会议, 并于2002年10月还由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我国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 绿地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决策者所重视。

2 研究的意义

2.1 为进一步提高和统一政府和社会对园林经济在现代化城市经济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提供参考依据。

2.2 为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正确决策和生态补偿提供依据。

2.3 用经济方法解决经济问题, 推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工程更加科学化,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 园林绿化项目功能参数指标分析

由于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无法直接用经济数字体现其价值, 为了进行测算, 采用与其相同使用价值代替物的市场价值, 作为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影子价格。

市场价值法首先定量被评价对象的某种生态效益的效果, 再根据这些效益的市场价值来确定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 可以表示为:

公式中:L为生态效应的经济价值

Pi为某种生态效益的i种效果的市场价值

ΔRi为某种环境效应引起的i种效果的定量值

根据园林植物的特点以及园林植物的主要作用, 具体功能如表1所示。

3.1 城市园林绿地固碳释氧的价值

植被是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主要平衡者, 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由方程式可以知道, 通过光合作用, 植物可以释放氧气和固定二氧化碳。每生产1t干物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1.63t, 并释放1.2t。所以研究并定量固碳释氧的价值非常重要。

根据肖寒等人对海南尖峰岭森林的研究结果, 每hm2森林1年固碳372.5kg, 释放氧气941kg, 中国造林成本为251.40元·C/t, 人工制造氧气成本为100元/t (中国自然资源定价研究) , 则城市林地每年固碳释氧价值V1=187.75A元, 其中V1为固碳释氧价值, A为城市林地面积。

3.2 城市园林绿地滞尘效益与价值

园林植物可以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滞、过滤和吸附作用, 从而能减轻大气的污染。在研究中, 对滞尘功能的价值评估运用替代花费法, 以消减粉尘的成本来估算每个生态单元的滞尘

式中Vd为滞尘价值 (元·hm-2)

Qd为滞尘能力 (t·hm-2)

S为面积 (hm2)

Cd为削减粉尘成本 (170元·t-1) [24]

3.3 城市园林绿地减弱噪音的价值

城市园林绿地具有显著的减弱噪音的作用。目前, 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价值国内外计算都无法用“市场替代法”来进行衡量, 这是由于无法找到消除噪音分贝的合理替代商品, 故此运用“支付意愿法”, 根据调查在2000年森林植物消除噪音单位价格为:c=5元/ (dB·m) , 这里的m是植物临街道的单位长度。对比2000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9371元) 和2011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21810元) , 可以简单折算出现在森林植物消除噪音单位价格为:

式中:W--植物消除噪音的货币量

L--森林植物靠临街道长度

c--支付意愿消除噪音单位价格

DB--单位长度消除噪音的分贝数 (根据街道植物配置不同略有变化)

3.4 城市园林绿地吸收有毒气体的价值

城市空气中由于城市工厂、餐饮等生产企业的存在, 空去中会存在大量有害气体, 大量科学实验证明,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植物对有害气体是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作用的。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SO2。当空气中的SO2浓度在一定限度以内 (即植物吸收SO2的的速度不超过植物将亚硫酸盐氧化成为硫酸盐的速度) , 植物体将不会受到伤害, 并不断吸收大气中的SO2, 并堆积在植物叶片当中, 随着植物的周期生长, 叶片脱落, 它所吸收的硫也将一同落到地上。

通过测定, 可以得出不同园林植物叶片积累硫的数量。根据国家所颁布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规定, SO2的排污费每一污染当量征收标准为0.6元, 则园林植物吸收SO2的总价值为

其中:Q--园林植物吸收SO2的货币量

ni--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

S平均--该种植物的平均积累S量

0.95--国家规定污染当量值 (千克)

3.5 城市园林绿地吸热降温的价值

众所周知, 植物绿地对环境有着增湿降温的作用, 对于各种树种的蒸腾总量可以由蒸腾作用速率曲线和时间横轴围起来的面积计算, 则有

其中, E--该树种单位叶面积日蒸腾总量, 单位摩尔每平方·天 (mol/d·m2)

ei--初测点的瞬时蒸腾作用速率, 单位每平方米每秒·微摩尔 (mmol/s·m2)

ei+1--下一测点的瞬时蒸腾作用速率, 单位每平方米每秒·微摩尔 (mmol/s·m2)

ti--初测点的测试时间, 单位小时 (h)

ti+1--下一测点的测试时间, 单位小时 (h)

j--测试次数

那么1小时蒸腾释放水的质量即为

式中:18--为水的摩尔质量

一天植物蒸腾作用的时间按照10小时来计算的话, 该树种全天蒸腾释放水的重量 (g/m2·d) 为

则植物每平方米叶片一天中由于蒸腾作用吸收的热量Q为

式中:Q--为单位叶面积每天吸收的热量 (J/m2·d)

--植物日蒸腾总量 (g/m2·d)

L--蒸发耗热系数 (L=597-0.57×t, t为温度) Á

而植物的叶面积可以用回归方程计算, 具体见表2。

注:S--叶面积 (m2) ;W--胸径 (cm) ;H--树冠高 (m)

通过以上公式的求解, 就可以求出植物蒸腾作用所吸收的热量, 可以用空调降温来量化计算城市园林绿地的吸热降温作用, 根据热当量公式

可以得出植物吸热降温相当于节省了多少的电量, 并根据现行电价来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出植物吸热降温的价值了。

3.6 城市园林绿地涵养水源的价值

对于植被涵养水源效益的方法用水量平衡方法来进行测定

其中:R--年平均径流总质量 (涵养水源量) , 单位:吨 (t) ;

P--年平均降水总质量, 单位:吨 (t) ;

E--年平均蒸散总质量, 单位:吨 (t) 。

在公式中, P可以查询得出, 而E则可以通过城市园林绿地吸热降温的价值一节中植物蒸腾释放水的重量公式进行计算, 而

其中:S--城市区域面积, 单位:平方米 (m2)

--城市年平均降水量, 单位:毫米 (mm)

根据各地市现行水价价格就可以算出城市园林绿地涵养水源的价值了。

4 研究结论

由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或建设项目, 它还具有很强的公益性, 它还承担着多层次的社会和生态功能, 本文在系统分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生态经济影响的基础上, 确定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工程生态经济评价参数, 并建立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工程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经济评价内容的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和开展做出了深一步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R.Constanza R.Arge R.Grootect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1997, vol。338:253-260.

[2]古润泽, 李延明, 谢军飞.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定量经济评价[J].生态科学, 2007第26卷第6期.519-524.

[3]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138-139.

效益评价指标 篇11

【关键词】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分析

进入到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地质勘查也随着发展起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实现对不同领域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以及地下水等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匮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资源的短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此,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力度,并采取有效的社会资源抑制措施,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及其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一、地质勘查的含义

地质勘查主要是用于对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包含岩石的研究、地层构造的研究、矿产的研究、地下水的研究以及地貌的研究等。由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要想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好,就要做好地质勘查工作。通常情况下,地质勘查工作负责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地质情况进行充分的勘查,具体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外貌的勘查工作;二是自然地质情况的勘查工作;三是水文地质信息的勘查工作;四是土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勘查工作。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地质勘查时,要将地质勘查工作分为5个阶段:一是地质调查阶段,二是地质普查阶段;三是地质详查阶段;四是地质勘探阶段;五是地质开发勘探阶段。

二、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内容和特点

对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及其指标体系进行建立时,首先要让人们清楚的了解到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含义。在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就对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过探讨,通过勘探企业储量的费用以及从地下挖掘出的矿物原料具备的潜在价值进行比较,进而实现对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探究。许多学者认为指标存在问题,而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间接指标引起的,而非地质勘查导致的,更不可以将自身价值来作为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地质勘查人员就对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专研,得出了3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主要是指对地质勘查工作的经济效果,它的主要表现方式为在进行地质勘查时,人们所消耗的各项劳动和所得的地质勘查结果之间的比例;

第二,地質经济效果,为了满足我国建设所需的地质工作效果的投入和地质工作效果产出之比;

第三,地质工作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地质工作结果所取得的净增价值。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地质工作本身作用就是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并对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进而给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三、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

1.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设立原则

(1)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设立时,要根据我国政府对地质勘查工作给予的政策方针,来实现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的顺利运行。在建立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时,需要层次分明,管理方面主要是由政府部门负责,结合实际情况,来实现地质勘查机构与非地质勘查机构的划分,进而保证双方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受到任何影响。

(2)科学性原则

这是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设立最重要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进行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设立时,要借助科学的技术来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并将勘查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反映,进而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决策方面提供科学性依据。二是在进行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设立时,设定的内容要与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进而保证主从关系的确定。

2.提高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运行机制

(1)理清发展思路并抓住产业重点

要想提高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运行机制,理清发展思路并抓住产业重点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建立一支地质勘查队伍,在进行地质勘查工作时,主要是以勘查工作为重点,同时还要兼顾生产环节以及服务环节,用地质统筹的方式来协调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产业的生产效率,在进行服务时,要秉持着服务至上的原则,进而将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挖掘,给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2)明确地质勘查工作的投资性质

站在效益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首先就要明确地质勘查工作的投资性质。企业可以将地质勘查工作从企业中剥离出来,分配到各个子公司中,企业作为技术的主干,进而实现地质勘查工作顺利的开展。地质勘查的内容主要包含3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的勘查;二是水文资源的勘查;三是工程地质的勘查。此外,在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实施时,还要对导致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影响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勘查,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推动地质勘查工作稳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做好地质勘查工作,不仅是提升地质工程整体质量的有效凭证,同时也能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要紧抓商业机会,实现地质勘查工作的企业化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对地质勘查工作的今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景朋.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及其指标体系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06:156-157.

效益评价指标 篇12

1 多元化注水经济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1.1 现金流量法主要是通过计算多元化注水

开发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现金收支 (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 及各项动态和静态评价指标, 进行项目盈利分析的方法。

注水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从总体思路上讲, 可以规范为现金流量的动态经济评价方法。但由于该项目的投入产出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建设项目, 其经济评价方法也有所差别。注水项目通过改善水驱效果, 并利用油田原有资产和资源, 以增量调动存量, 用一定的新增投入取得一定的新增效益。其经济方法原则上可以归属于石油工业的“改扩建”项目, 根据“有无项目对比法”, 先计算“有多元注水项目”和“无多元注水项目”两种情况下的效益和费用, 再通过效益和费“有”“无”的差额 (即增量效益与增量费用) , 进一步计算增量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等财务评价指标。

1.2 多元化注水经济评价评价指标

财务分析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总投资收益率、资本金净利润率、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和资产负债率等[3]。

(1) 财务净现值 (NPV) 是在基准收益率或给定折现率下, 多元注水投资方案在项目评价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 是考察项目在评价期内盈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反映项目在经济寿命期内的获利能力, 如果项目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 说明多元注水项目可行。

表达式如下:

式中:

RNPV——后评价净现值;

R C I——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预测的项目的年现金流入;

RCO——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预测的项目的的现金流出;

(RCI-RCO) t——第t年净现金流;

i0——行业基准折现率;

(2) 内部收益率 (IRR) 是指在整个评价期内, 各年的净现金流量累计等于零的折现率。它反映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 是反映项目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当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基准收益率时, 多元注水投资方案可行。

表达式如下:

式中:

RIRR——后评价内部收益率。

(3) 项目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净收益回收项目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一般以年表示, 项目投资回收期越短, 则项目投资回收越快, 抗风险能力越强。

其表达式为:

式中:

pt——投资回收期

(CI-CO) 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4) 总投资收益率 (ROI) 系指项目运营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 总投资收益率越高, 反映项目盈利能力越强。

2 经济效益评价

2.1 评价参数

经济评价参数主要包括投资类估算参数、销售收入估算参数、成本估算参数、税金估算参数及财务分析综合参数和基础参数。

(1) 投资估算参数包括建设投资估算、流动资金估算及建设利息计算的有关参数, 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颁布的有关指标、费用定额、取费标准等执行。

(2) 销售收入估算参数主要包括原油价格、副产品价格和天然气价格,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定期发布数据确定。

(3) 成本估算参数包括折耗摊销年限、修理费率、人员费用、其他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 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颁布的有关规定计取。

(4) 税金估算参数包括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石油特别收益金、所得税等, 根据国家有关税法规定确定。

(5) 财务分析综合参数包括财务基准收益率和资本金比率, 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关规定计取。

(6) 基础参数包括评价年限、利率、汇率等。

2.2 经济效益评价

根据多元注水开发方案的产量预测剖面和开发指标, 依据目前经济条件对未来若干年的产量、投资、成本和效益进行预测, 编制现金流量表, 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经济评价指标。

3 应用

将多元注水评价方法与指标运用到项目的方案评价中, 实例证明该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油田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期”后, 制约注水开发效果的四大矛盾 (平面、层内、层间、油品性质) 仍然突出, 油田开发形势开始恶化。通过对油藏分区、分层、分方式评价, 找出不同油藏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矛盾和同一油藏不同区块、不同层段面临的问题及潜力。

依据该区块的多元注水方案, 对该区块的经济效益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该区块的新增投资28500万元, 其中新钻井投资18900万元, 地面投资9600万元。该区块的增油量56万吨, 项目期内累积营业收入156408万元 (油价按照60美元/桶) , 单位操作成本850元/吨。

经济评价结果:项目的财务财务净现值17133万元, 内部收益率20.94%, 投资回收期4.78年。

4 结论

上一篇: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下一篇:批量评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