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效益指标论文

2024-07-27

交通效益指标论文(精选6篇)

交通效益指标论文 篇1

高校通过开展内部效益审计, 可以从深层次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从而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建立防范措施、预警系统, 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效益审计评价指标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效益高低, 提出审计意见, 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目前我国在高校效益审计领域尚无统一标准, 提出一套科学、准确、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 对做好高校内部效益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内部效益审计的内容

1. 教育成本的审计———经济性、效率性审计。

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教育成本审计内容包括:总成本审计;单项成本审计;与行业平均指标比较, 找到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是否编制成本预算, 并落实成本预算;资源利用是否充分, 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 是否有相应奖惩措施;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是否完善;教育投入在最终使用中形成的比例等。

2. 教育效果的审计———效果性审计。

教育效果具有间接性、长效性和潜在性, 教育效果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思路是否明确;社会知名度及声誉;师资;学生培养人数;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中心数量;SCI论文与引文、CSCD论文与引文、专利数量;SSCI、CSSCI论文与引文数;国家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等奖项获得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比率;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反馈情况;学风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等。

二、高校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特点

高校教育活动的产出成果比较复杂, 其效益难以直接计量。因此, 高校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有以下特点:

1. 模糊性。

高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 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此外, 教育成本模糊是目前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 因此审计评价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只能是模糊的。

2. 长远性。

教学、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成效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或者也可能马上就体现出来, 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久。所以高校教育活动的效益具有长远性, 其审计评价体系也应立足于长远。

3. 宏观性和间接性。

高校提供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其产生的效益不能全部在高校范围内直接反映出来。因此, 只有立足于宏观和间接效益的标准, 才能对高校的效益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三、高校内部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 应做到既能满足审计评价所需的信息量, 又不至于评价指标过多、过细, 使设置的指标层次合理、数量合适。因此,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制定审计评价指标:

1. 相关性原则。即资源利用、成本开支及控制与学校目标密切相关。

2. 可比性原则。审计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 使审计结果能够实现同系统间横向、时间上的纵向比较。

3. 可控性原则。只对可控因素或指标进行评价, 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不能轻易评价, 以防止审计风险。

4. 多样性原则。高校经济效益体现在人、财、物多方面, 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 因此, 可从多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

5. 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原则。高校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经营单位, 对其效益审计不能完全采取量化指标。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准确地反映高校实际。

四、高校内部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高校经费使用的特点, 笔者认为, 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四类指标构成, 即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效果性指标、良好制度指标。经济性、效率性指标由经费支出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等构成;效果性指标由教学质量、各项事业计划完成率、社会知名和认可程度等指标构成;良好制度指标由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及测评系统等方面来体现。

1. 经济性、效率性评价指标。

(1) 经费来源结构指标。指自筹经费数占实际拥有经费总量的比例。可以审查二级单位筹集经费总额, 经费来源及各来源所占比例。

(2) 经费结余情况指标。指节余经费占核定经费总数的比例。教育部规定高校并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要求年经费使用略有节余。

(3) 经费支出结构指标。即审查各经费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 以此来评价经费使用的效益。

(4) 人力资源使用效益指标。人力资源使用效益可通过生师比、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教职工人员结构和学历职称结构、学生就业率等指标进行反映。生师比:指全年平均学生数与平均专任教师数之比,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生师比太低, 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不显著, 但对生均成本的提高却有显著的影响;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指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重越高,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教职工人员结构、学历职称结构:反映了高校对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情况;学生就业率:这一指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反映出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5) 财力资源使用效益的指标。财力资源使用效益可通过生均费用、业务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等指标进行反映。生均费用:是指学校教育事业费投入总额、各单项费用与学生数之比。从效率角度看, 生均各单项费用越低, 教育事业费的使用效率越高。各二级学院相比较, 经费开支较少的学院, 说明其经济效益好, 当然, 其中必须剔除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成本不同的因素。业务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业务费指为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费用, 包括教学业务费、实验实习费、文体维持费、宣传费等。业务费比例太低, 对提高教育质量是不利的。内部审计应尤其注重二级学院教学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评估, 加强对二级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规范二级单位教学经费的管理,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从而促进各教学单位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人员经费包括学校教学、教辅、行政、后勤等全体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等。人员经费比例过高, 其他经费的比例就会相对减少, 不利于高校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改善。

(6) 物力资源使用效益审计指标。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和条件, 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物质保证, 对这些资源从数量、质量、分布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目的在于提高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使用效益。该指标值并不是越高越好, 应与学校师生人数相匹配, 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实验设备利用率、一般设备利用率、仪器设备完好率等指标来评价。

2. 效果性评价指标。

(1) 教学质量指标。是对各二级学院教学活动结果的全面审查和测评, 可以通过评价毕业生合格率、毕业生一次签约率等指标来评价。另外, 还可以通过借鉴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非定量指标进行评价。

(2) 各项事业计划完成率。主要考核各高等学校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招生计划和科研计划情况。可以通过学生招生计划完成率、科研计划完成率等指标来评价。

(3) 社会声誉指标。由社会知名程度、社会满意度等构成。这些指标的获得, 需采用调查法、问题解析和碰头会法、统计分析法等效益审计特有的审计方法。这一类指标的获得比较困难, 且往往带有主观性, 使指标与实际出现偏差,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3. 良好制度指标。

良好制度指标在高校效益审计中通过办学思路、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及测评系统等方面来体现。效益审计尤其要关注制度运行的效果, 如某二级学院的各项计划是否完备并且得到贯彻落实;人、财、物方面是否有系统可行规章制度;各专业、学科之间是否联系顺畅等。

摘要:开展内部效益审计是高校对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进行自我监督、检查和评价的有效手段, 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文章结合高校现阶段的审计工作实际, 尝试建立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关键词:高校效益,内部审计,指标设置

参考文献

[1].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 2004 (6)

[3].尹平.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定位和实践思考[J].审计研究, 2001 (4)

[4].黄晓文.行政单位绩效审计的实施框架[J].广东审计, 2006 (2)

[5].彭华彰.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 2005 (1)

[6].吴欢.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浅析[J].财会通讯, 2008 (8)

交通效益指标论文 篇2

1.每门诊人次收费(元):304

其中:药品费(元):93

2.每床日平均收费(元):266.77

其中:药品费(元):88.09

3.每出院病人平均收费(元):1773.09 其中:药品费(元):598.71

4.每职工平均业务收 入(元): 156268.56(正式职工)

5.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元):44.79

6.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32.6 %

7.财政补助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7.2

8.医疗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7.16 %

9.药品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5.99 % 10.其他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62.55 %

11.医疗支出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6.35 %

12.药品支出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97 %

交通效益指标论文 篇3

公共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是指建设项目从社会公共需求识别、评估选项、设计、采购、施工到竣工验收、投产运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全过程,反映了项目实施程序的内在客观运动规律。

项目生命周期的主要特点,首先表现为周期性。无论什么公共投资项目,都必须完整而严格的划分为若干阶段。项目建设不能跳跃其中某一阶段,否则就会违背客观规律;其次表现为时限性。公共投资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和建设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后表现为综合性。公共投资项目生命周期的运转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方的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根据各个具体阶段的特征,将公共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按照实施先后顺序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立项阶段、建设阶段、竣工阶段和运行阶段。

立项阶段是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包括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公共需求进行识别,以及经过全面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和多方案比较确定项目的建设方案。建设阶段是项目由立项规划转变为建筑实体性操作阶段,包括方案设计、人力与物质生产要素采购,以及建设施工等重要内容。竣工验收是工程完成建设目标的标志,是全面考核建设成果、检验设计和工程质量、检查其是否能按设计标准投入生产和发挥效益的重要步骤。运行阶段是项目产出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的阶段。

从项目效益的形式来看,立项阶段和建设阶段的本质是项目管理活动,是项目效益的形成过程;竣工阶段和运行阶段的本质则是取得项目产出和发挥项目效果,是项目效益的具体实现。从与“3E”的关系来看,立项阶段和运行阶段的核心是项目运作的效果性,而建设阶段和竣工阶段的核心则是经济性和效率性。

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目标是对项目运作过程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由此,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3E”与项目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形成了有机的映射关系。

二、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各阶段评价内容

(一)立项阶段的评价内容

1.项目建议书阶段是提出并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的阶段。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项目决策正确,意味着对项目需求和目标作出科学的决断。因此,要实现项目效益,必须要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合理性。

2.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是选择和决定建设方案的过程。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从而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并作出判断。在建设的前提下,优选出最佳投资行动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合理地估计和计算项目工程造价,从而在实施最优投资方案过程中,有效的控制项目成本和产出等方面,实现项目目标。

(二)建设阶段的评价内容

1.设计质量管理。设计是设计者根据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为具体实现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要求,拟定建筑、安装及设备制造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工作,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选择是要选择设计能力强、经验丰富、收费合理的单位来承担项目的设计工作。

设计方案选择是公共投资项目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公共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占75%以上。公共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能否保证进度、保证质量和节约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质量的高低。项目投入运营后,能否获得满意的效益,除了投资决策外,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合理的设计还可以有效地节约项目运营成本。由此可见,选择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做出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对于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

2.承包人选择和合同管理。项目招投标阶段是对项目建设所需人力资源的采购,也是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目标顺利实施的前提。在招投标阶段,不仅要选择和确定承包人,而且还要选择和确定采用的合同类型及其计价方式。不论是承包人选择还是合同计价方式,都会对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阶段产生重要影响。

3.材料与设备采购管理。建设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项目工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进行采购。工程材料与设备的采购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工期和质量。良好的采购管理,能够确保以最优的成本在恰当的时机采购恰当种类、质量和数量的材料和设备。

4.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实施阶段是将项目采购的材料、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化为项目实体的过程。工程施工管理过程就是对上述资源的维护和使用,以实现项目产出。它对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工程施工管理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施工方法管理、施工环境管理、工序质量管理、施工顺序管理、成品保护管理,以及施工进度管理等。

(三)竣工阶段的评价内容

竣工阶段的评价内容是工程的实际成本、质量和工期。实际成本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花费的全部成本,即竣工决算总额;实际质量是指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有关质量标准的程度,包括使用质量和施工质量两个重要部分;实际工期是指通过实际开工实践和实际完工时间所确定的工程进度,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共同反映出项目的产出水平。

竣工验收是项目完成建设目标的标志,是全面综合考核项目成本、工期和质量的最终阶段。在项目实际投入的条件下,将项目成本和项目产出分别于项目投入相比较,从而可以得出对经济性和效率性的结果评价。

(四)运行阶段的评价内容

运行阶段的评价内容是项目产出的使用情况和外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投产运行之后,其产品和服务被公众所使用,并发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对运行阶段的评价体现为对效果性的评价。将项目效果与项目目标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三、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

当审计人员采取各种审计方法获取审计证据,计量评价指标的时候,已经获得了“项目效益是什么样”的结论。接下来,审计人员需要将效益评价指标的计量结果与适当的评价指标“项目效益应该是什么样”相比较,判断“项目效益好或不好”。评价指标如果偏离了评价标准,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评价标准是用以评价公共投资项目运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合理的、可达到的效益标准,即衡量和考核有关效益评价指标的准绳和尺度。它们反映了针对公共投资项目运作的合理化期望,代表了理性并具备相关信息的人对“事情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评价标准不应该是理想化的难以企及的完美状态,根据这样的标准得出的审计结论不仅被审计单位难以接受,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也会认为结论有失公允。

在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整个过程中,评价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随着审计人员获得信息量的增加而需要不断修改。审计人员在建立评价标准的时候,还需要与项目管理部门、承包人、施工单位讨论协商。这样,被审单位才能理解标准、赞同标准,并接受依据标准得出的审计结论。

(一)评价标准的特点

合适的评价标准对审计结论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其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有用性:审计人员通过将效益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比较,可以得出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需要的审计发现和审计结论;

2.可靠性:对于同一个公共投资项目,不同审计人员运用项目的评价标准能够得出高度一致的审计结论;

3.客观性:评价标准不受审计人员主观偏见的影响;

4.可理解性:评价标准内容清晰,不会导致大相径庭的理解;

5.可比性:评价标准与其他类似项目的效益审计中运用的标准一致,而且与以前开展的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所应用的标准相一致;

6.完整性:审计人员要确立适合于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的所有指标评价标准体系;

7.可接受性:审计报告使用者同意认可的标准。评价标准的可接受性越高,效益审计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二)评价标准的确立

评价标准的确立,需要审计人员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性质、项目的特征以及审计的目标,并与被审单位及有关专家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评价标准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得:

1.审计小组以前审计公共投资项目采用过的标准;

2.类型相似或相同地区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表现;

3.公共投资项目管理部门运作的法律和规定;

4.行政机关针对公共投资项目的专设标准;

5.公共投资项目涉及行业的行业标准;

6.权威机构或专家的建议;

7.外国类似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表现;

8.公共投资项目前期指定的项目目标;

9.相关效益审计准则提及的评价标准等。

评价标准可以来源于上述一项数据,或者是多项数据的加权平均值,或者是某项数据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的修正值。总的来说,评价标准的确立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审计人员需要以各类标准的特点为根据,结合公共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确立合适的评价标准。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

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效益

一、引言

绿色建筑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 实践已经证明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能更好地利用水、材料和土地, 减少环境污染, 节约能源, 改善居住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2006年3月7日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国家标准, 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已经从概念阶段转变到了具体实践阶段, 随之而来的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需要花费多少钱来建筑一个符合标准的绿色建筑以及它所能带来的效益。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 目前的研究集中体现在: (1) 绿色建筑的设计, 提倡通过设计的优化使建筑更加合理。近期, Sarah Graham也提出绿色建筑的设计应该根据社会、环境、经济的变化来设计; (2) 绿色建筑的材料, 建议使用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少的材料, 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方法开发新材料; (3) 绿色建筑的能耗, 通过施工工艺减少耗能, 最为常见的就是优化通风供暖系统。

与此同时, Davis Langdon谈到绿色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其实施运作的基础。Lisa Kosareo利用全寿命周期评价, 对选用绿色屋顶做出了决策。仿真程序也对评价绿色建筑有着巨大的贡献, 它用来评价绿色建筑设计中哪些是用来隔热、隔声、绿色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室内空气质量等用途的。使用者如何通过策略来降低寿命周期成本, 都可以用这个仿真系统来评价。Cheng-Li Cheng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台湾绿色建筑的水节约状况。而这一类的环境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环境学家的角度, 并非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分析, 并不完全适用于建筑营建中的相关因素和实践活动。所以, 建筑师与使用者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

全世界的设计者和客户都非常拥护“绿色设计”, 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绿色建筑给环境带来的好处, 为未来带来的收益。Davis Langdon研究指出, 现实也令“绿色建筑”望而却步, 因为绿色建筑需要高昂的预算开支;从他的理解, 绿色建筑会让支出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学者持有相类似的观点, Lynne Brouwer则认为, 绿色建筑通常花费比传统建筑多的开支, 并且大部分的绿色建筑根本不值得那么多增加的开支。可见, 在绿色建筑高度发达的美国, 已经存在如此的分歧, 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内起步较晚, 并且许多相关信息及技术皆从国外引进而来,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评价方法。

二、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目前, 许多学者对绿色建筑下了定义:江亿指出,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 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实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就是用消耗尽量少的能源和资源, 给环境和生态带来最小的影响, 同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李道增等则认为, 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应注重实效性, 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 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定义:1、节能;2、减少资源的利用;3、室内环境的人道主义;4、场地影响最小化;5、艺术与空间形式的新主张;6、智能化;7、可持续社区和城市。

尽管从字面上看, 对绿色建筑定义的内容有所区别, 但基本上是围绕以下三个主题: (1) 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 (2) 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3) 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和谐。

本文基于成本-效益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 结合绿色建筑的三条含义, 可以把绿色建筑的效益概括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个人舒适度三大方面。而在2006年3月7日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 绿色建筑等级数被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六大项。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 效益指标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环境效益。

和传统建筑相比, 绿色建筑主要采用较环保的建筑材料, 能够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的小。在本文中, 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对室外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四种温室气体中, 氟氯碳化物在1996年以后已经全面禁用, 其余的CO2、CH4、N2O三种气体将成为以后影响地球气候的主要温室气体, 其中CO2的排放量占99%以上的比例, CH4、N2O的排放量所占的比例很小, 所以国内外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皆以CO2为代表性指标。因此, 在本文的研究中, 主要计算CO2排放对室外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文献中又给出了CO2排放量的具体办法, 因而可以轻松地计算出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少排放的CO2。为了把CO2的排放量转化成效益性的指标, 可以转换一种思路来理解, 就是把用经济手段处理多排放CO2的费用理解为绿色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在对室外环境影响方面增加的效益。

目前, 对室内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装饰材料和室内设施方面产生的污染,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建筑本身造成的污染, 如水泥、砂石浇灌中加入化学添加剂, 有些建筑材料里有放射性物质存在;二是装饰装修带来的污染, 尤其是低档材料污染更为严重;三是家具带来的污染, 板式家具释放的甲醛等。在上述污染源中, 其中最主要、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五种污染物质是甲醛、VOC、氨、氡及建材本身的放射性, 被称为五大隐形杀手。而绿色建筑就是要选用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就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 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生命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健康材料。因此, 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更加环保、更加有利于健康。同样按照上述的思路, 可以把处理室内环境污染的费用理解为相比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在室内环境方面增加的效益。

(二) 经济效益。

和传统建筑相比, 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节地、节水、节材和节约能源及减少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上。

在节地方面,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绿色建筑的建造应该是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土地使用基础之上的, 能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尽量少用或者不用黏土砖, 以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在节材方面, 指结构施工与装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 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装修时避免重复装修与材料浪费等。

在节水方面, 绿色建筑应该是采用节水型器具方式降低用水量, 同时强调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 地面雨水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收集或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渗入地层, 保持水体循环, 居住小区和建筑排水原位处理后回用于生活杂用、景观和绿地浇灌。相比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更加能够节约用水。

在节能方面, 绿色建筑应该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 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能够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墙体和屋面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 减少建筑运行能耗等。相比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的耗能可以降低70%~75%, 最好的能够降低80%。节约能耗本身就大大减轻了环境压力。

节地、节材、节水和节约能源的指标很容易测量, 虽然测量指标的各个量纲却不一致, 但是可以把他们统一成费用效益型指标。节地、节材、节水和节约能源都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来讲的, 因而可以看成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增加的经济效益。

(三) 个人舒适度。

绿色建筑还强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活动空间和减少患病的机会成本。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对空间和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绿色建筑恰恰是更多地利用了自然光、自然通风, 使室内空气质量大为改善, 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减少了生病的机会。因而, 相比传统建筑成本, 绿色建筑能够减少更多的疾病成本, 节约更多的费用。但是, 个人的舒适空间属于定性化的指标, 无法进行量化。为了把个人舒适度转化成能够进行度量的成本效益性指标, 利用疾病成本可以量化的特点, 采用群众调查法, 对这两个指标分别赋予权重, 进而求出个人舒适空间的效益。

三、成本效益评价方法

文献指出, 评估建设项目是否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和室内舒适性、服务水平以及建筑功能时, 不能彼此相加或相抵, 因为他们的内容和性质彼此互不相同。为了克服各个指标无法进行换算的问题, 可以转换一种思路, 把测量的各个指标的数值均转化成为成本效益性指标, 然后再进行数学运算。

相比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的建造均要投入更多的费用, 一般要增加投资5%~10%。根据以上成本效益数量化的结果, 设传统建筑的成本支出是Cc, 绿色建筑的成本是Cl, 增加的成本记做C;传统建筑每年带来的个人舒适度为Mc, 绿色建筑每年带来的个人满足度为Ml, 每年带来的个人满足度 (个人舒适度) 对比 (MlMc) ;同理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为 (Pl-Pc) ;每年带来的环境效益对比 (El-Ec) 。设定预先的复利指数, 计算NPV, 把费用按正值计算, 把社会效益和个人满足度用负值表示, 把每年发生的费用和收益都折算到竣工年。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之间属于互斥方案, NPV<0, 即是方案可行的条件;NPV>0即是方案不可行的条件。

四、结论

交通效益指标论文 篇5

【关键词】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分析

进入到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地质勘查也随着发展起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实现对不同领域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以及地下水等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匮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资源的短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此,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力度,并采取有效的社会资源抑制措施,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及其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一、地质勘查的含义

地质勘查主要是用于对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包含岩石的研究、地层构造的研究、矿产的研究、地下水的研究以及地貌的研究等。由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要想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好,就要做好地质勘查工作。通常情况下,地质勘查工作负责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地质情况进行充分的勘查,具体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外貌的勘查工作;二是自然地质情况的勘查工作;三是水文地质信息的勘查工作;四是土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勘查工作。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地质勘查时,要将地质勘查工作分为5个阶段:一是地质调查阶段,二是地质普查阶段;三是地质详查阶段;四是地质勘探阶段;五是地质开发勘探阶段。

二、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内容和特点

对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及其指标体系进行建立时,首先要让人们清楚的了解到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含义。在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就对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过探讨,通过勘探企业储量的费用以及从地下挖掘出的矿物原料具备的潜在价值进行比较,进而实现对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探究。许多学者认为指标存在问题,而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间接指标引起的,而非地质勘查导致的,更不可以将自身价值来作为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地质勘查人员就对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专研,得出了3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主要是指对地质勘查工作的经济效果,它的主要表现方式为在进行地质勘查时,人们所消耗的各项劳动和所得的地质勘查结果之间的比例;

第二,地質经济效果,为了满足我国建设所需的地质工作效果的投入和地质工作效果产出之比;

第三,地质工作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地质工作结果所取得的净增价值。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地质工作本身作用就是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并对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进而给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三、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

1.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设立原则

(1)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设立时,要根据我国政府对地质勘查工作给予的政策方针,来实现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的顺利运行。在建立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时,需要层次分明,管理方面主要是由政府部门负责,结合实际情况,来实现地质勘查机构与非地质勘查机构的划分,进而保证双方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受到任何影响。

(2)科学性原则

这是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设立最重要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进行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设立时,要借助科学的技术来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并将勘查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反映,进而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决策方面提供科学性依据。二是在进行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设立时,设定的内容要与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进而保证主从关系的确定。

2.提高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运行机制

(1)理清发展思路并抓住产业重点

要想提高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运行机制,理清发展思路并抓住产业重点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建立一支地质勘查队伍,在进行地质勘查工作时,主要是以勘查工作为重点,同时还要兼顾生产环节以及服务环节,用地质统筹的方式来协调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产业的生产效率,在进行服务时,要秉持着服务至上的原则,进而将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挖掘,给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2)明确地质勘查工作的投资性质

站在效益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首先就要明确地质勘查工作的投资性质。企业可以将地质勘查工作从企业中剥离出来,分配到各个子公司中,企业作为技术的主干,进而实现地质勘查工作顺利的开展。地质勘查的内容主要包含3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的勘查;二是水文资源的勘查;三是工程地质的勘查。此外,在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实施时,还要对导致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影响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勘查,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推动地质勘查工作稳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做好地质勘查工作,不仅是提升地质工程整体质量的有效凭证,同时也能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要紧抓商业机会,实现地质勘查工作的企业化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对地质勘查工作的今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景朋.地质勘查经济社会效益及其指标体系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06:156-157.

交通效益指标论文 篇6

关键词:区域发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分析

1.前言:当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未有一个规范、科学的标准框架体系,而且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笔者试结合多年来的实践工作经验,就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应用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2.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分析

2.1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1.1效益评价指标构建的指导思想。加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当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以下的原则:一是指标体系的建设要与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一致,并且能够准确地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及时地应对和防治;二是可以使用数字准确地说明水土保持的各项指标,特别是治理之后产生的结果和作用;三是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数据要确保真实准确,没有重复更不缺项,需要获取的相关信息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地提供;四是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上,应当充分结合评价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运用同分析评价需求相吻合的各个指标数据;五是要突破狭隘的区域保护观念,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尽量具有共性,可以适应很多地区,只不过一些指标的数值可以因区域水土保持的具体要求存在一定的变化性。

2.1.2效益评价指标确定的主要方式。在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定量推理方法,主要是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结合水土保持基本知识,运用定量分析的原则,针对需要评价分析的总体要求,研究确定出符合区域水土保持需要的指标体系;二是专家评审方法,主要是成立专家委员会,结合区域水土保持的客观实际,运用专业知识确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资料查阅方法,主要是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利用在这些资料中涉及评价指标的利用次数,选择使用次数最多的指标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四是贡献分析方法,主要是依托已经确定的各项指标,选择其中对水土保持成绩超过85%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重要的指标依据,不过在拟分析研究的指标数量上一般要求比较高。

2.2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

对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评价,主要是依托效益指标数值测算的前提下,科学地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本特点、主要原因,并且对水土流失法治的措施和效果情况进行评价。

2.2.1测算水土保持总体效益情况。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质量的重点内容,目前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治理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对水土保持效益情况进行测算目前应用的效果非常好,具体测算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析判断水土保持情况,也就是水保测算的方法,主要是对检验水土保持各项举措的实际效果情况,利用冲淤的影响和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侵蚀土壤增加的数量,对水土的保有数量进行测算,同时初步评价降低下游淤泥的主要情况,这种方法可以科学地分析评价水土保持举措在水土流失上的效果情况,而且能够准确地预判水和沙石变化的态势,只不过对农作物遮盖等情况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没有考量。 目前在水土保持各种措施不断发展的客观形势下,很多专业人员往往在评价水土保持效益的时候,综合地运用这两种测算方法。

2.2.2测算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情况。综合分析评价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是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目标。在测算经济效益方法选择的时候,通常要划分直接带来的經济效益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且使用数值来对投资和回报率进行表示,所以目前应用成本费用或价值分析比对的方法非常普遍。测算直接效益,一般需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在单位面积上的费用支出情况、年均实现的产量增加值情况、资金投入回报期间情况、完全达产达效之后的几年时间每年实现的产量增加值情况。而测算间接效益,主要是析离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使用效果中的不科学部分,综合评价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良性影响。

2.2.3测算水土保持的其他效益情况。一方面要科学地测算评价水土保持的社会效益,看是否能在降低灾害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社会整体发展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常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来进行,并且选择社会影响因素比较接近、水土保持效果有所差异的类似区域作为参照物,再就是在水土保持防治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科学地选择水保测算或者水文测算的方法,通过对其测算结果进行比对,评价社会效益的总体情况。

另一方面要对水土保持的环境效益情况进行测算评价,这种方法主要是检验水土保持的各项措施是否严重地影响或者破坏了生态环境,通常也是基于水土保持措施利用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的相关信息数据加以比较分析,以此评价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效益情况。对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评价,主要是采取计算分析生态环境影响数值降低多少的办法,通常比较简便,使用范围也非常广,不过也由于太简单,有一些效益评价指标一旦在空间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则不能科学地评价出来。所以近年来通常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或者卫星遥感仪器制图来增加动态跟踪时间或者空间状态下数值变化的客观情况,提高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科学性。

结束语: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非常不错,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所以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目前理论研究也在逐渐增加,并且从最初的简单测算水土保持效益情况,演变成了全面地分析评价水土保持在经济、社会、生态以及人居环境等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工作的开展,行业主管部门也在日益健全完善效益评价的各项规范标准,探索推出全新的评价技术方法,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正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琦、杨勤科.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2).

上一篇:电封闭试验台下一篇:术后复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