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意义论文

2024-10-24

终极意义论文(共4篇)

终极意义论文 篇1

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一个名为“数学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会上,与会专家与名师就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作了重要论述。在专家与名师的论述中,数学阅读无论是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乃至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意义重大。从与会教师的频频点头、若有所悟中不难看出,一场关于数学阅读的研究即将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

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想起郑毓信教授在讲座中曾引用过的一句话,大意是:小学教师真可爱,专家说什么就信什么。想想还真是!往往是专家怎么说,我们就跟着去怎么做,但似乎总是越做越糊涂、越做越分不清方向。因此,虽说这些年参加教研的教师比以前多了,热情也比以前高了,但是真正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研究成果的人却不多。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总是跟在专家名师的后面,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研究他们提出的所谓热点问题上。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专家名师对于我们教研活动的引领作用,而是说,我们进行教研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断与坚持,切不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

一方面,对于专家名师的观点,以及所谓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要理性对待,审慎接受。以数学阅读为例,它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个盲点,或者是缺陷,其当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现在有些学生连语文老师要求读的课文、小说或者童话都不愿意去读,那么,如何激发起他们数学阅读的兴趣呢?再者,在绝大多数教师自己都没读过或读不进数学经典的情况下,开展这样的研究是否有点为时尚早或不切实际呢?过分地强调阅读,会不会给数学教学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而不能用专家的思考来代替我们的思考。因为任何一种新思想、新理念的提出必定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有时也难免有其夸大或偏颇之处,对此我们一定要客观地进行分析、理性地作出判断。

另一方面,对于所谓教改的步伐没有必要跟得太紧,而要有自己的坚持。这些年教改的热点可谓一个接着一个,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从数学生活化、算法多样化,到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再到现在的数学阅读,新的名词、新的理念可谓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无不经历了从最初的轰轰烈烈、一拥而上,到最后的冷冷清清、不了了之这样一个过程。我曾经跟一个朋友开玩笑说,现在的教改和时装一样,每年都会有一个新的流行。教研不能只流于形式,因为任何一个问题或课题的研究都需要经过研究者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反思、总结,断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大功告成的。如果紧跟教改步伐,今天研究这个,明天研究那个,常常一个问题还没研究完,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如此朝三暮四,又岂能取得什么成果。

因此,我们在进行一个新问题的研究之前,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我去研究?是否适合我去研究?而一旦确定了研究的目标,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不轻易更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述任何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花上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去思考、去研究,唯有如此,方能令自己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教研的终极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深及超前,或为自己的晋级晋职多一些资本。教研固然需要热情,但更需要理性与坚持!

终极意义论文 篇2

论大生态期理论对生态文明及地球生物进化的终极意义

天体物理学家约瑟夫认为人类的历史是扩张的历史,只有通过星际扩张才能解决生物圈的污染,并且认为这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因为仅从经济增长方面看,每10~将增长一倍,但是生物圈太小,而人类的潜力巨大,已经超出孕育人类的生物圈的能力,只有进入太空时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人口、污染等一系列全球问题.

作 者:刘宗超 贾卫列  作者单位: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刊 名:环境教育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0) 分类号:X3 关键词: 

思索人生的终极意义 篇3

一、庄子故事三则

惠子相梁

【原文】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鸦雏,子知之乎?夫鸦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鹚鹪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庄子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无意功名利禄的态度。

读来读往

鼓盆而歌

【原文】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译文】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前去吊唁。惠施来到庄子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惠施很不理解,因而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体都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你这句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当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哀呢?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因为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惚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渐渐地产生了形体,由形体渐渐地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之后形体也会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她将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走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思维魔方

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气的聚散,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变化,因此不必悲伤。

庄周梦蝶

【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依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胡蝶之梦与周为?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思维魔方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无往而不快乐。

三、盛会难逢千载颂

金谷诗序

[西晋]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译文】我在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外任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另一处住所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那里有的地方高峻,有的地方低下,有涌流的清泉、茂密的树林,还有各种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备的。又有加工粮食的水碓、养鱼池、土窟等,那些作为赏心悦目的东西也都具备了。当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回长安,我与众贤一起给他送行,到涧中去。白天黑夜地游乐欢宴,多次变更地方。有时登高临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当时把琴、瑟、笙、筑和乐人一起载于车中,众人同时演奏。等到了住地,让他们与鼓吹轮流顺次演奏。于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怀,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感慨生命的短暂,恐怕死亡的没有一定期限。因此一一列举当时人的官号、姓名、年纪,并把他们所写的诗著录在后面。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可以尽情地阅览啊!参加游宴的一共有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五十岁,是其中为首者。

思维魔方

中国古典园林,曾有“南兰亭,北金谷之说。随之而来的文学经典,便是《兰亭集序》与《金谷诗序》。元康六年,石崇在金谷园举行盛宴,邀集苏绍、潘岳等30位名士,以为文酒之会。50年后的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邀集文人雅士42人,在绍兴兰亭“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南北对峙的文酒之会自是截然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石崇的《金谷诗序》恰成为鲜明的对比。石崇《金谷园序》传达出的是奢靡、享乐的精神气韵,它是消极的感叹人生无常,渴望荣华富贵绵延不绝;而王羲之《兰亭集序》传达出的则是淡雅、清妙的精神气韵,虽然也有对生命有期的感慨,但更深次上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与向往,可谓哀而不伤。endprint

三、登高览胜情难已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维魔方

此诗风景如画,意境开阔,情真意切。作者站在黄鹤楼上,追忆历史的辉煌,感受时空的广漠无情,沉湎人事的伤逝,流露出悲伤与惶惑的情绪,风格凄婉苍凉。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思维魔方

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四、寻觅人生的江湖

人在江湖(节选)

鲍鹏山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场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二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思维魔方

鲍鹏山笔下的庄子是一个放肆张扬、带有神性的野人,没有凡夫俗子的功利之心,也没有魏晋名士的浮华做作,却又饱含激情。当别人注视他时,他转身走进江湖的迷蒙中去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在乡村野外独芳,宁可曳尾涂中,也不愿置身于繁华,他是最接近逍遥游境界的人。

五、人生意义的思考

克谢尔克谢斯的哭泣

[古希腊]希罗多德

公元前480年,波斯大帝克谢尔克谢斯率领一支约200万人的军队成功侵占了希腊。当他看到他的水师遮没了整个海列斯彭特,而海滨以及阿比多斯的平原全都挤满了人的时候,他开始为自己的幸运和能力庆幸不已。但时过片刻,他开始痛哭失声。站在他旁边的叔叔阿尔塔巴若斯惊呆了,他看到克谢尔克谢斯哭了起来,便问他说:“国王,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和你刚才的所作所为怎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呀!你刚刚说你自己是幸福的,可是转眼之间你就哭起来了。”克谢尔克谢斯回答说:“你看这里的人们,尽管人數是这样多,却没有一个人能活到一百岁。想到一个人的全部生涯是如此短暂,因此我心中起了怜悯之情。”但是阿尔塔巴诺斯回答说:“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会遇到比这更可悲的事情。因为,尽管我们的生命是短促的,不拘是这里的人,还是其他的人,还没有一个人幸福到这样的程度,即不会不只是一次,而是多次,不由地产生与其生毋宁死的念头。我们遭到各种不幸的事故,我们又受到疾病的折磨,以致它们竟使短促的人生看起来都会是漫长的。结果生存变成了这样一种可悲的事物,而死亡竟成了一个人逃避生存的一个求之不得的避难所。神不过只是让我们尝到生存的一点点的甜味,不过就是在这一点上,它显然都是嫉妒的。”

思维魔方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克谢尔克谢斯之所以哭泣,是因为他意识到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其生命旅程的终点不是在同一个方向上,无论他如何接近,甚至胜利地到达了所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都将最终在其不可逆转、不能减缓的生命旅程的终点那里化为乌有;而其叔父所说的那些人之所以在遭受痛苦时宁愿放弃生命,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获得幸福,假如获得的是相反的痛苦,死亡显然比活着要好。

六、超越生命的困境

西西弗斯神话

[法]加缪

西西弗斯是人间最足智多谋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国王。当宙斯掳走河神伊索普斯的女儿伊琴娜,河神曾到科林斯找寻其女,知悉此事的西西弗斯以一条四季长流的河川作为交换条件告知。由于泄露了宙斯的秘密,宙斯便派出死神要将他押下地狱。可没有想到,西西弗斯却用计绑架了死神,导致人间长久以来都没有人死去,一直到死神被救出为止,西西弗斯也被打入冥界。

在被打入冥界前,西西弗斯嘱咐妻子墨洛珀不要埋葬他的尸体。到了冥界后,西西弗斯告诉冥后帕尔塞福涅,一个没有被埋葬的人是没有资格待在冥界的,并请求给予三天告假还阳处理自己的后事。没有想到,西西弗斯一看到美丽的大地就赖着不走不想回冥府去了。直到其死后,西西弗斯被判逐出到地狱那边,在那里,他每天要把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推到非常陡的山上,然后朝边上迈一步出去,再眼看着这个大石头滚到山脚下面。西西弗斯要永远地并且没有任何希望地重复着这个毫无意义的动作。他的唯一的选择就是那块石头与那座陡山。诸神认为再也没有什么比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能严厉地惩罚一个人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终于有一天,西西弗斯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美妙的声音,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于是他沉醉在这种幸福当中,再也不感到苦难。而与此同时,诸神便不再让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

终极意义论文 篇4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劳动性质;自由时间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马克思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状况制约着人的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马克思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生产力的总和才可能为社会所占有,社会财富才可能从支配人的异己的力量变为被每个人所支配的力量,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物质资料缺乏,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人们要生存,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生活资料,因此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这是第一位的历史活动。这一活动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面貌,决定并制约着人类总体的历史进程和人的发展。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就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2] “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末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3]当人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在量与质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当人们还是物的奴隶的时候,是根本谈不上发展的。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增加自由时间,使人们既有精力又有时间从事科学活动、艺术活动、社交活动、娱乐活动和享受活动等等,去发展自身多种爱好和志趣。

马克思早在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预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社会主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因此,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在生产力落后、物质产品匮乏的情况下,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更谈不上多样化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多样,城乡市场日益繁荣,为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个人需求的多方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人们需要的特点是物质需要和生存需要的紧迫性和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因此,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和不断实现,就成了小康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全面发展的一个新目标。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普遍性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财富,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首先,生活资料(物质的和精神的)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全面范围内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维持人的生存的生活资料需要已基本得到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需要正以其日益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形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和方向发展。其次,发展资料的需要。为了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力,人们要不断提高智力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因而要不断接受教育,实行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终身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其中所需的发展资料必将日益丰富和多样化、高层次化。再次,交往资料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交往和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和频繁,因而对参加各种社会交往,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和交流沟通及各种信息交往资料的需要将日益丰富和发展。最后,创造美的需要。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交往需要及发展需要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的前提之下,人们还有更高的需要和追求。这就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美化生活、美化环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完美和谐,使人的本质力量在展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邓小平同志始终十分强调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他说:“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4]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5]而由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不能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利益,生活得富裕,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很显然,在邓小平那里,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使人获得更多的发展是最高的价值目标,而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生产力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由于此,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以“三个是否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其基础条件。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最高的价值目标的意义。

三、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

自由时间,顾名思义就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马克思对自由时间做出了科学的界定,并揭示了自由时间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根本意义。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生命活动是由两部分时间要素构成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这两种时间对人的发展来说都必不可少。其中劳动时间是为维持人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等所花费的时间,这是在任何社会里都具备的、第一性意义的时间要素。当然,在有些社会中,劳动者在劳动时间里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并不是全部能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这实际上可以称作是某种程度的“时间异化”。自由时间相对于劳动时间而存在,即在劳动时间以外可以自由支配、最能体现个性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自由时间而非劳动时间呢?这主要是由于自由时间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决定的。我们认为,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相比具有下述特点:(1)自由。这是自由时间最大的特点。在劳动时间里,人被束缚在劳动上面,这时的劳动时间是集体时间,而自由时间却是个人可以任意支配的时间。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也可以有什么也不做的自由。(2)人性化。工作劳动是社会行动,这期间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客观要求,任何人都不能有“按必然性的指示去行动”这个涵义外的自由。这时,人可能成为其他人赢利的工具,也可能在生产为了消费的逻辑下,成为失去自由的人,失去意义的人,从而在物质丰裕的同时,“人似乎仍处于一种身心贫困的状态。”[7]而在与之相对的自由时间里,个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完全回归自我,他可以自由选择哪些活动而不受任何束缚,只要这种选择不违犯法律,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不扼杀人性。从根本上说,在自由时间里,人按照人的方式支配物,同他人发生关系,因此,自由时间是人性化的时间。(3)主观性。工作劳动迄今仍然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和基础,每个人如何使用自己的器官,分配自己的精力都是以有利协调同他人的关系、从而提高劳动活动的系统功能和整体效益为标准的。这时的人是客观的、他律的人。而自由時间是个人真正完全拥有的时间。在自由时间里,人可以“为所欲为”,可以独特地、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也只有在这时,个人才是受自己主观意志支配的、自律的人。(4)创造性。自由时间是创造的摇篮。在劳动时间里,人的思想被一定的思维定势、经济、规律所束缚。而创造所依赖的灵感、想象力大多是在紧张机械的劳动时间之外自由思想的结晶。有了充裕的自由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的广阔空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

然而,自由时间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8]人们对自由时间的获得受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直到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在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获得丰富的自由时间,人类的全面发展才获得了可能。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36,222,22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35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人民出版社,1960.295-296,633.

[4]邓小平文选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28.

[5]邓小平文选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25,63,1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7卷[M].人民出版社,1972.215,281.

[7]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0.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转型下一篇:饮食的宜与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