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在我们心中

2024-10-17

祖国在我们心中(精选8篇)

祖国在我们心中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我们爱你啊,中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2自然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复述《郑成功》,诵读《爱我中华》,增加积累,培养语感。

2.学会本单元“瓷”“脊”“兽”“瞭”“隅”“黎”“犁”“耙”等生字,理解并积累描绘祖国风光、物产的词语;知道“妻子”等词语读轻声时意义不同;熟练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感情色彩。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郑成功、肖邦、杜甫、陆游等人物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人物对祖国与人民的自尊、自由的向往之情,知道只有民族统一、民族强大才可能有人民的自由与幸福,激发学生振兴中华、保我尊严的强烈愿望。

4.学习场景描写。通过恰当的环境与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完成习作“我的假期生活”。

5.培养搜集资料、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并向同学作介绍。

6.拓展阅读《爱我中华》等相关文章,推荐阅读《郑成功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

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检测预习整体感知(1课时)

一、游戏检测,揭示课题

1.竞答赚积分游戏,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及课文内容的大致了解情况。(“脊”的结构笔顺、“黎”的字源、“涕”的多义、“妻子”的不同读音)

2.揭示课题,并揭示课文体裁。

[设计意图与要点:第一,游戏形式,尽可能采用竞赛形式,有条件的可以利用交互式反馈器实现学生集体作答,即时反馈,如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提高,注意力会集中,也会更加重视课前预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二,选择的生字应该是本单元中具有特点的生字,被学生忽视且易出错的生字。第三,这里只是大致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应该是学生初读之后便能快速提取到的直接信息,不涉及解释与评价。]

二、逻辑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结合预习,四人学习小组组内交流概括,并说说概括的方法。

2.各小组选择一课全班交流。

(1)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抓住每小节诗的主要内容,再将节意串联起来。

(2)记叙文《郑成功》:抓住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总结全文的句子。

(3)记叙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抓住交代人物、事件起因结果的关键词句。

(4)叙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弄懂诗中不懂的字词意思,再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

3.重点指导两首古诗内容的把握。

[设计意图与要点:这一单元课文文体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经历了中年级和五年级的练习之后,六年级学生最重要的是不断运用学到的方法练习概括并逐渐熟练。除概括内容之外,还要加强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必要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方法。古诗,尤其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律诗,学生了解内容时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三、通顺阅读,初步理解内容

1.每课出示一个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我们爱你啊,中国》:诗歌中出现了几次“我们爱你”?重复吗?(总分总)

《郑成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什么能收复台湾?(决心、准备、实力、信心、团结……)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为什么要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不得不离开、思念、不忘祖国)

2.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交流过程中朗读相应课文段落,检查并纠正朗读。

《我们爱你啊,中国》:根据每一次“我们爱你”“爱”的内容不同,分别请学生分小节朗读。

《郑成功》:指名朗读3、4、5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指名朗读2、3、4自然段。

[设计意图与要点:通过一个直奔课文重点的问题,帮助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有初步理解。在初步理解的同时,检查学生课文的朗读情况。]

四、提炼主题,提出问题

1.默读单元课文,结合预习单,再次对比思考四篇文章、四位作者交流的共同话题。

2.交流各自的发现,并说说理由。

引导:作者提到的人物“郑成功”“肖邦”,作者“杜甫”“陆游”本身,他们的祖国都——

(分裂或被侵占)而今天,我们的中国——(也没有完成统一)因此这一单元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祖国统一。

3.围绕“祖国统一”质疑,提出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如:怎么样才叫祖国统一?祖国为什么要统一?我们可以为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与要点:发现主题,提出探究问题,才会有继续阅读的期待与需要。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应该学习并运用终生的阅读方式。围绕主题提出一些有层次的问题,通过大量的材料阅读,逐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与理解。这也是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与单篇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文章是材料,为“我”阅读所需。]

第二模块探究主题品文悟情(2课时)

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课前选择一到两个感兴趣的问题,读课文,搜集课外文章,自主探究。

一、各小组汇报课前自主探究时队员参与情况

[设计意图及要点:反馈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在于学生怎么分工、怎么参与、如何探究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课堂探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探究:祖国为什么要统一?

1.出示要求:默读本单元课文,思考祖国为什么要统一。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理由,然后可以用下面的句式回答:如果祖国不统一,那么……;因为祖国不统一,所以……(或者,只有祖国统一了,才……)

2.默读思考。

3.指名交流。

4.交流中重点品悟的文章或片段。

●《我们爱你啊,中国》第3、4小节:

交流,出示图片,诵读,体会只有祖国统一了,老百姓才可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只有祖国统一了,各少数民族才可能团结一致,不断发展。

●《郑成功》第2、3小节:

(1)交流,理解“奴役”“横行霸道”。知道因为祖国不统一,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所以台湾人民才会被奴役,荷兰侵略者才会横行霸道。

(2)补充资料,了解郑成功成长经历,体会郑成功的恨、决心与信心,读出郑成功的“慷慨激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1、2小节:

(1)交流,理解“欺凌”“压迫”,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不得不”离开亲人、祖国的痛苦。

(2)默读第2自然段,抓住“再也忍不住了”“溢满眼眶”“郑重地”“回首”“疾驰而去”等,体会肖邦不愿离开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自由交流。

(2)默读古诗,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大喜”?理解体会“放歌”“纵酒”“还乡”“即从”“穿”“便下”“向”的表达效果。

(3)诵读有关诗句。体会诗人“大喜”背后的“大悲”,从而体会国家不团结统一带给人们的伤痛。如果不是国家分裂,叛军作乱,蓟北不得安宁,诗人就不会背井离乡,尝尽漂泊之苦。

●《示儿》: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为什么陆游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不见九州同”,见到的是什么呢?

(2)补充资料,展开想象,了解北宋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情景。

(3)诵读诗歌,体会陆游的爱国热情,体会国家分裂以及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5.比较小结:祖国不统一,祖国被侵占,祖国失去了尊严,人们也失去了尊严;祖国失去了自由,人们也失去了自由;祖国不和平,人们的生活也不会幸福。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讲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三、探究:祖国统一需要什么?(或,怎么样才可能让祖国统一,不被人侵占?)

1.小组合作探究,从课文中寻找启示。

2.交流,品悟重点段落。

(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启示——需要强大的实力。

(2)郑成功、肖邦、杜甫、陆游的启示——需要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忧国忧民,并努力为国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品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4小节,聆听表达肖邦心声的钢琴曲;拓展阅读杜甫、陆游其他的爱国诗篇。

四、探究:我们都是中国人。祖国统一,祖国强大,我们才可能有尊严有幸福。你有没有像肖邦、杜甫、陆游他们一样关心过祖国的命运?

1.默读第一课《我们爱你啊,中国》,想一想,作者说到的哪些方面是你曾经关心过的?现在你最想关心的是什么?

2.补充相关资料,播放相关图片等,增加学生对中国的了解。

3.补充阅读《爱我中华》。聆听歌曲。

4.有感情诵读,增强民族自豪感。

5.我们能为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与要点:围绕主题进行比较阅读,视野更宽,认识更深。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每一个问题的探究可以侧重品悟一课。]

五、深化主题

围绕主题词“祖国统一”说一句话,与所有中国人分享。

六、布置作业

继续了解我们的民族,准备向同学们作介绍。

第三模块主题拓展实践运用(2课时)

1.介绍自己了解的民族。

2.分享自己了解的国家大事。

3.好书推荐:世界上的爱国精神都是相通的。《郑成功的故事》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精神鼓舞着战斗在前线的苏维埃青年同法西斯浴血奋战。

[设计意图与要点:以一个主题的学习,带动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推荐的好书应当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可以预习前即布置学生阅读;学生阅读之后应当组织学生交流反馈。]

第四模块主题表达习作迁移(3课时)

1.学习《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场面描写。

2.回忆假期里印象最深的一个场面,与同学交流。

3.习作“我的假期生活”,注意将经历的场面写具体。

4.评讲、修改。

[设计意图与要点:教材中的两个场面,描写方式不一样:一个是群像“面”的描写,一个是具象“点”的描写。建议学生将面与点结合起来,将经历的场面写得更生动感人。评讲时有侧重,同学互相评价,互相修改,以提高评讲修改的实效。]

祖国在我们心中 篇2

烈山区实验二小

四(3)班

吕正伟(男)张钰(女)

a敬爱的各位领导、b老师们, ab大家好.a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 ab《祖国啊!我心中的歌》

b:唱国歌

a每当国歌奏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的心总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滔滔长江水,滚滚黄河流,蜿蜒盘龙似的万里长城,百年不朽的布达拉宫,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

b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我们的幸福来自祖国,只有国家富裕强大,才能使我们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华。

a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ab没有祖国,就没有家,国家不强盛,就要挨打。我们最亲的是父母,最爱的是中华。

a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尽磨难,每一寸土地都被烙上深深的血痕,每一张容颜都布满了惊恐的阴霾。

b山河在呜咽,松涛在哀泣,乌云笼罩下的中国在艰难的行进。ab祖国的路 在何方?民族的希望 何在?

a在祖**亲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b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ab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a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熊熊大火,b王二小血洒山头的悲歌,a刘胡兰宁死不屈的回音,b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气吞山河的壮举,a狼牙山五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豪气.ab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

b数十年的期待,a数十年的煎熬,ab数万万同胞的奋斗,终于换来了天安门城楼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耻辱和不幸已成为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b中国,被鲜血、眼泪和汗水浸透的中国啊!从此不再像黄河纤夫一样喘息

a改革开放将中国与世界的大门开启, 激活了东方与西方的百年僵局.b思想的缰绳变为了幸福的飘带 描绘出飞天神话的奇迹 a今天,世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b我们还世界一个奇迹。a这更是一种精神,ab这是我们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a我们深信 b我们深信

ab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

祖国在我心中 篇3

滔滔不绝的江水,连绵不断的山路,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逸,祖国的胸怀无比宽广。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卓越和伟大的民族。但是我们也不会忘记,八国联军一路烧杀抢劫到北京,一把火烧毁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许多名胜古迹……我们更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大屠杀,杀害了30多万中国同胞……

自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那天起,中国又重新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又一次昂起了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只有国家强盛,才有我们的美丽家园和幸福生活。我们过去挨打,是因为我们轻视了科学,现在我们强大了,是因为我们崇尚科学、亲近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的力量多么伟大!科学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强盛!

还记得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29个脚印渐渐迈向鸟巢,第29届奥运会终于在中国北京开幕了!那一刻,我们沸腾了,中国人民沸腾了,全世界都沸腾了!多少年的努力,多少次的付出,多少人的辛勤,多少滴的汗水,终于在那一刻化为了祖国的骄傲!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为了这个美好愿望,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终于,在2008年9月25日,经过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七号”飞船被送上了太空。没有航天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这一瞬间的飞跃,又为祖国大地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祖国,你已走过了不平凡的六十年,像一个婴儿长成了少年。今日你正充满活力,散发着蓬勃朝气。你有过磨难,也有过欢笑,历经了崎岖坎坷,明天将更加美好。六十年,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人民日益富强,你的国力日益强大,你凝聚了天下炎黄子孙的心,你赢得了世界尊重的目光。

祖国,你在我心中永远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责任”在我们心中 篇4

责任教育是教育不断发展的产物, 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的重视责任教育。美国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 有21条德育准则, 其中主要有12条, 即:自立、值得信赖、勇敢、自信、成为真正的自己、尊重别人的权利、正直、勇于承认错误、信守体育类行业道德、谦恭有礼、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有创造性。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性。另外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日本《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 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 爱好真理与正义, 尊重个人价值, 注重劳动和责任, 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中国的教育改革, 在扬弃建国五十多年来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走过了艰难的历程, 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国更是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标确立为“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当仁不让”, 孟子的“舍我其谁”,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 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信仰, 更是他们崇高历史使责任感的人生实践。

2、责任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实施

责任教育的实施依靠社会、依靠家庭、更主要依靠学校, 依靠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深深感觉任重而道远。面对刚刚入学的学生, 他们满怀着兴奋、好奇、渴望来到学校, 我们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 什么样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接班人, 这是我们始终研究、探索的课题。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将责任教育贯彻到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 我在尝试进行责任教育的过程中,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 我真诚地和他们说:“同学们,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上, 没有一个人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我很高兴将和你们共同度过几年的学习生活, 我们班是一个集体, 只有我们才可以赋予班级生命, 你们的成长、荣辱和班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人人是主人, 人人要关心班级的每一件小事。‘班级兴旺, 我的责任’。希望我们都尽到‘我’的责任, 大家共同把我们的班级建成整洁、温馨的学习大家庭。”大家听得很认真, 但我知道他们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内涵, 他们只是对责任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 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以身示范, 付出耐心、爱心、责任心, 唤醒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刚开学的几个月, 感觉想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做某事很困难, 他们有攀比心理, 你不干, 我也不干, 有多人在场, 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来做这件事, 从而将责任扩散化了;有逆反心理, 你让我干, 我就消极不干等等。结果谁都没有负起这个责任。了解了学生的心理, 给予他们诚恳帮助, 就会使学生信服你, 和你一起尽责任。

案例 (1) :粉笔头事件

少年学生效仿性、可塑性较强, 好的榜样对他们的思想言行具有重大影响, 特别是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工作者, 身教更重于言教。孔子提倡“言必信, 行必果”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讲信用。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我以前总喜欢吩咐学生做这做那, “你去把地上的纸拣起来”“去把黑板擦了”, 看到和我要求不符的现象, 就吩咐学生去做, 学生虽然去做了, 但不是心甘情愿地做, 因此下次他不会主动去做, 没有认识到那是他的责任, 他该主动去尽责的。我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班里强调不可以扔粉笔头, 见到粉笔头要主动捡起。要求之后, 我特意每次走进教室, 先看看地上是否有粉笔头, 遇见了便捡起, 一次、两次是我捡, 三次、四次就有学生捡, 五次、六次有更多的学生捡, 慢慢地, 不需谁再开口, 谁见了谁捡, 而且地上的粉笔头越来越少, 直至没有故意扔在地上的粉笔头。

案例 (2) :关灯事件

有一次放学, 我班因为一次没有关灯而受到校领导批评, 我问同学们为什么没有关灯, 有的同学说不知道该谁关灯, 我没有批评他反而问他:“你是这个班的人吗?关灯是这个班的事吗?”同学们默然无语。这样的事再没有发生过。每个学生都认识到班级的每一件事与“我”有关, 是“我”的责任。

有了“讲责任”这种思想基础, 我班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关心:每个同学主动值日, 帮助没做完值日的同学;学习不好的同学也不影响其他同学, 尽自己所能为其他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他老师都说这是“遥控”能力, 把学生“遥控”得这么好, 家长也不断地和我夸奖自己的孩子长大了, 会干活了, 理解人了。其实这就是责任教育的结果。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 相对个人则是一种无可推托、必须完成的“任务”。人对自己选择的行为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定责任也就意味着否定了选择, 否定了权利和义务, 或者从本质上说, 这就意味着否定了人之存在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社会价值。自我责任心是一个人的灵魂, 自我责任心的培养规范了学生行为中的自我责任意识, 如认真听课意识, 独立学习意识, 守纪意识, 和睦相处意识, 自我改变意识等。自我责任感的培养也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强化了班级荣誉感。

经过几年责任教育的探索实践, 我感到我们班就是一个大家庭, 人人关心, 人人爱。“责任”在我们心中。是责任教育使我们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家庭负责, 对社会负责。

摘要:责任教育是教育不断发展的产物, 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的重视责任教育。中国更是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标确立为“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当仁不让”, 孟子的“舍我其谁”,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 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信仰, 更是他们崇高历史责任感的人生实践。

祖国在我们心中 篇5

大家早上好!我是六年级8班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们心中》。

金秋送爽,瓜果飘香,在这喜迎丰收的美好时节,我们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她的64岁生日,这是何等的激动人心啊!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的艰苦历程,中国人民是不断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同学们,艰苦的抗日战争,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还有汶川大地震和今年东北的洪涝灾害等等,这一切的困难和挫折丝毫没有压倒我们,中国人民从未停止对强国之路的苦苦追寻。相反,我们在如此多的阻碍面前勤奋探索、艰苦跋涉,从荆棘中踏出了一条辉煌之路。

同学们,还记得吗?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震惊;神舟七号、八号、九号、十号飞船的相继上天,更让世界瞩目,这一切的进步,都让外国人不得不向我们伸出大拇指。今天,经济腾飞,国力渐强的中国已巍然立于世界的东方,六十四年的风雨沧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大有发展的民族。”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家强。”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将来必将属于我们,让我们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我们的父母老师、热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同学,让我们互相学习,一起快乐的成长。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让我们加倍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为民族的腾飞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吧!

祖国在我心中 篇6

回顾中国61年的盛事,我们感到骄傲: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中国开幕。雄壮的鼓声,美丽的烟火,让中国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在那一场场奥运会的比赛中,每一个奥运健儿都拼尽全力,为自己的祖国争得荣誉。获得了51金,21银,28铜的好成绩,排名世界第一。东方雄狮终于向世界证明了自己!

回顾中国61年的盛事,我们感到骄傲:我们的科技大大提高,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相继又发射了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他们载着中华人民的希望与期待到达了宇宙,在银河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在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也发射成功,中国的科技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回顾中国61年的盛事,我们感到骄傲:在祖国六十岁生日时,三军仪仗队威武的走来,海陆空方队也整齐走来。他们带着坦克、导弹、飞机向世人展示现在的中国不是任人破坏的,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武器,现在中国是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晚上,烟花在天空绽放,每一位中国人都和烟花一起绽放出灿烂的笑脸。

中国可以发展成这样,我们的祖国母亲是承受了多少不易,多少子弹的冲击。

古老的长城告诉我,祖国是怎样走过: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中国是散落的碎片;在南京大屠杀时,中国是一滩血;在清政府被逼签下马关条约时,中国是一只任人挤压的小老鼠。

锦绣山川告诉我,中国是怎样走过:抗日战争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五星红旗;战争的硝烟,朦胧了我们的双眼;战争的弹片,打倒中国坚实的身躯。

滚滚的黄河告诉我,祖国是怎样走过:当战争的第一枪打响,人们就活在了无谓的较量当中;当第一只鸦片诞生时,就没有一杯纯净的水净化我们的心灵;当第一轮火红的朝阳升起时,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战争。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祖国的少年,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我们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义务。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奋进,成为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谱写中国更璀璨的诗篇。

祖国在我们心中 篇7

识字教学要着眼于减轻学生负担,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我主张识字数量不要太多。一些学生暂时难认、难理解的字词不必硬灌给他们, 以后他们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就不难掌握了。这有利于减轻负担, 也有利于智力发展, 还有利于常规训练。 (摘自《斯霞文集》第1卷第91页)

小学要重视美育:

在小学, 美育很重要。现在要培养现代化人才, 但没有美育、美的设想, 如何搞现代化?在教育上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不能缺少美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没有美。目前培养文明行为, 进行礼貌教育, 推行小学生守则, 一举一动都要讲究文明礼貌。 (摘自《斯霞文集》第2卷第152页)

抓好阅读教学:

近几年来, 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比较浓厚的研究气氛, 但阅读教学中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的被动局面还普遍存在。表面看, 课堂上似乎活跃起来了, 但实质上, 学生词汇贫乏, 说话、朗读、默读、概括、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差, 可是这些情况又常常被“高分数”掩盖着, 以致造成一些同志不注意从实质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摘自《斯霞文集》第2卷第1页)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学习习惯的好坏,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聪明才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语文是小学入学后学习课时最多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 (摘自《斯霞文集》第4卷第163页)

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的工具,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掌握和运用语言是一条首要的基本功。教师每天要上课, 教师的语言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要使学生会说普通话, 说话口齿清楚, 咬字正确, 声音响亮, 语言完整, 简短扼要, 用词准确, 那么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些。 (摘自《斯霞文集》第2卷第100页)

一代先贤斯霞老师语言平实但思想深刻, 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一脉相承, 相得益彰。她面向的是儿童的未来。她不仅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思想者, 更是一位勤勉的实践者。她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 都是为着儿童的快乐成长, 为着儿童一生的幸福。请看她是如何教育儿童的。

我教一、二年级时就对学生讲:“老师不在乎你们写多少, 只要字写得好。”这样要求, 学生的心理状态就大不一样了。布置一大堆作业, 学生急于要做完, 他就做得马虎;相反, 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多, 那么学生就会认真地写了。从效果上来说, 课堂作业要好, 字可以少写一点。只要他记住, 有的字不一定要写在本子上, 可以用手书空, 嘴巴说说, 手再写写, 这样印象深。 (摘自《斯霞文集》第3卷第90页)

为了防止儿童写字过快过草, 我有时采取报一个词叫他们写一个词, 报一个句子写一个句子的方法。这样, 儿童不但能做到认真耐心地写字, 而且大家写字的速度也差不多。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后, 对笔画、字形结构达到相当熟练时, 就可以适当地要求写得迅速了。

指导低年级儿童使用橡皮擦、铅笔和薄本等工具, 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时儿童写错字, 就用口水和手指去擦, 既不卫生, 又容易把本子弄脏;有的儿童用橡皮去擦字, 用力过大, 常常把纸擦破;有的随便一擦, 要擦的字没有擦去, 别的字倒被擦模糊了。因此, 我非常注意指导儿童使用橡皮擦的方法。

儿童很喜欢用小刀削铅笔, 往往把铅笔削得很尖, 用力一些就断, 断了再削, 削了又断, 一支铅笔用不到三两天就削完了。有的儿童没有铅笔刀, 任凭一支“秃”铅笔涂写, 写得又粗又肥, 很不整洁美观。也有的儿童因为怕铅笔用得太费, 就买很硬的铅笔来用, 给写字带来了很多困难, 写轻了看不清, 写重了容易把纸戳破。这些事看起来好像都是小问题, 但与写字的好坏关系很大。我不但要儿童的字写得正确, 写得好看, 还要培养他们学会使用这些工具, 并且爱惜这些工具。

保持薄本的整洁, 关系到孩子审美观念和品质的培养。我总是要求儿童薄本不要弄脏, 不要卷角, 不要撕破, 有时为了防止袖口把书角弄皱, 我叫他们把右书角用其他书本压住了再写, 尤其在冬天衣服穿得多的时候, 更要注意叫儿童这样做。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来培养儿童爱护薄本, 这就使儿童懂得如何来爱护一切物质财富, 养成简朴节约的美德。

从这里不难看出斯霞老师从事教育何等用心。是斯霞老师的母爱教育思想哺育了万千儿童,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她成为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斯霞老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关爱有加, 不仅悉心指导, 有时还不顾高龄亲临培训会。斯霞老师说:“苏教版教材把看书、写字和用眼卫生放在课本的开头, 每个字的笔顺都印在书上, 要学生在田字格里写, 而且强调每天写, 每次不一定写得很多, 但是要认真写, 要写得好。用这样的课本, 写字训练就得到落实了。”她接着又说:“要加强朗读背诵, 要用范文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我不赞成多分析。有的老师提出‘低年级分析课很难上, 学生不喜欢’。其实, 不能怪学生, 短短的几句话, 学生已经读懂了, 你还分析什么?不如让他多读读, 读得熟了, 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到时候也能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把书面语言用于口头语言, 主要靠朗读, 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作为教材的编者, 斯霞老师关爱的话语犹在耳旁, 虽时过境迁, 但仍然激起我强烈的共鸣。每每念及, 内心总是充满着感激之情。

我们敬爱的斯霞老师走了, 她走得那样安详。她“捧着一颗心”来到这个世界, 走的时候却“没带半根草去”。她是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高尚的人, 她没有死, 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记得2002年11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要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一次大会, 届时将有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代表参加这次盛会。大会的筹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要是斯霞老师能和代表们见见面, 那该多好啊!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斯霞老师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她老人家, 她听清是我的电话后说:“我没病, 我身体很好。”当时我听到电话里传来的声音, 很是清脆悦耳, 哪像是九十多岁的人哪!我向她说明我的想法, 我说老师们很想念您, 想见见您, 您能到我们会上来么?她对我说, 我也很想念大家。我说广东很远, 这事情我们两个人定不了, 要征求您家里人的意见, 我过几天再给您打电话。当再次接通电话时, 我得知为斯霞老师这次出行, 全家人开了一个会, 决定由大女儿陪伴上路。没想到的是斯霞老师那几天的身体特别好, 情绪也极其饱满, 思维也很清晰。她女儿对我说, 斯霞老师比在家里时还要好。记得开幕式上她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地坐在主席台的中央, 老师们的兴奋之情难以控制, 台下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声。开幕式一结束, 向斯霞老师问好、与她合影、请她签名的老师像潮水一样涌向主席台, 争先恐后。这怎么行, 会把她老人家累坏的, 我连忙安排同事上前劝阻, 直到下死命令, 才让斯霞老师脱身, 此时, 斯霞老师已经为三十多位青年教师签了名。也许是斯老师太留恋课堂了, 怎么劝她都不肯离去, 她要坚持听课, 而且是站着听, 把凳子放在她旁边她也不坐。会议结束后, 去中山公园游览, 我一看那近45度的几十级台阶, 就为斯霞老师发怵, 但斯霞老师说不要紧, 她能上得去。斯霞老师迈着缓慢而坚实的步子, 在女儿的搀扶下, 终于走到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前。93岁的年纪, 有这样的好身体, 堪称奇迹啊!

我还想起了十多年前的那一幕, 我们组织一次青年教师评选活动, 当时她也已80高龄, 我们派专人照应她被她谢绝了。她说:“我如果要人照应, 就不出来了。”说着还做了一个从面包车上跳下来的动作。这一下把站在旁边的我吓坏了, 连忙问她有没有事。她笑着说:“有什么事呀, 我这是告诉你, 我身体好着呢!”望着她80岁但却充满童心的样子, 我当时想, 有斯霞老师这样的评委, 我们的工作一定会非常顺利。

斯霞老师的胸襟很是广阔, 甚至有些超凡脱俗。她对孩子的事业比对她自己还在意, 但她对待利益却想躲还来不及。有一次, 她参加省里的教材审查工作, 按规定有几百块钱的审读费, 就这么微薄的一点报酬, 她居然不肯签字, 说是应该的。我们说:“现在对专家的劳动都要表示一下的。”经反复说服动员, 才算完成任务。只要对教育有利, 无论是什么样的事, 她都会竭尽全力地支持。斯霞老师为苏教版教材而奔走, 多次出席我们的培训会, 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扶持, 表达了一个老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殷殷期望和深深关切。

斯霞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她“爱满天下”, 她的母爱教育深入人心;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遗训, 她躬行实践, 身体力行, 她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而她的语文教育思想, 也是中国母语教育的一个理论宝库。学习它, 研究它, 实践它, 是我们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共同责任。

斯霞老师生病后, 我和几位同事前往探望。第一次看到斯霞时, 她坐在轮椅上, 气色还好, 但消瘦了许多。后来两次, 斯霞老师精神已不如前, 其中一次她正熟睡, 听呼吸的声音就知病得不轻。记得那次从医院出来, 大家都没有说话, 袁浩、张庆、汪晓铅等同志一个个神色凝重, 死神在威胁着斯霞老师宝贵的生命, 我们心中的无奈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在庆祝斯霞老师90华诞的座谈会上, 我曾经即兴颂过一首小诗, 献给敬爱的斯霞老师:

你是太阳

——献给斯霞老师的歌

你是太阳, 因为你总是给人爱的阳光;

你是海洋, 因为你纯粹, 洁净, 宽广;

你是丰碑, 它不是在地面上, 而是矗立在人们心中;

你是高山, 因为人们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将你仰望;

你是旗帜, 许多认识或不认识你的人都追随着你去实现教育的伟大理想;

你是春风, 因为只有在春风里, 万物才得以生机勃勃, 茁壮成长。

你就是你,

你是斯霞,

你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师表,

你是共和国园丁永恒的榜样。

祖国永远在他心中 篇8

伊拉克是神话与诗歌的王国,脍炙人口的《一千零一夜》,夜空里灿烂星座般光耀阿拉伯与世界诗坛的“悬诗”,都是在那片古老又神奇的土地上产生的。而且,每个时代都不乏著名的诗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在北大求学时,便听马坚、刘麟瑞教授介绍过当时享有国际盛誉的诗人白雅帖。六十年代初我们同班学友景云英从巴格达为我们带回一本《白雅帖诗选》,我们一直珍藏至今。当时同白雅帖一样载誉国际诗坛的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在为这本诗集写的《序》中,还提到费萨尔王朝覆灭后,白雅帖终于结束流亡生涯,重返伊拉克。然而八十年代末,我们去伊拉克工作时,在年年都举办的诗歌节上却见不到白雅帖的身影,听说他仍常年移居国外。有一次我们应邀出席巴比伦艺术节,遇到白雅帖的胞妹、伊拉克著名电视主持人,我们问起白雅帖,她警惕地向四周看看,放低了声调说:“他是一只自由的鸟儿,向往自由的天空……”随即又补充一句:“然而,即使身居国外,却依旧没有自由……”这是说他在国外也仍然受到监视。由此便不难想见作为一名“流亡诗人”所遭遇的艰难与无奈了。

萨迪·优素福1934年生于南部省城巴士拉,应属与白雅贴同时代稍后期的诗人。他们都曾是伊共党员,萨迪·优索福常以“最后的共产主义者”自况。1962年复兴党政变中,许多伊共党员喋血街头,直到多少年后,巴格达百姓回想起那血腥的一幕,仍心有余悸。他和白雅贴都不愿屈身“鸟笼”,为独裁者唱赞歌,自然为当局所不容。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他便流亡西亚、北非和一些欧洲国家,直至1998年定居伦敦。他自1952年出版首部诗集《海盗》起,已出版诗集40余部。另外,还创作小说、戏剧和翻译大量著作,包括翻译惠特曼、洛尔伽、卡瓦菲斯等人的诗集和十多位当代欧美作家的小说。他的诗作曾获阿联酋苏尔坦·阿维斯诗歌奖、意大利国际诗歌奖、卡瓦菲斯诗歌奖等诸多奖项,被公认与黎巴嫩的阿多尼斯、巴勒斯坦的达尔维什,同为当代阿拉伯世界最具影响的诗人。

萨迪·优素福谈及阿拉伯文化现状,他说,过去各历史时期阿拉伯文化总有一个中心,如埃及,黎巴嫩、伊拉克……而现在由于国际局势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作用、影响、渗透,以及阿拉伯事物的国际作用与影响被忽视和被边缘化,已谈不上有~个整体的阿拉伯文化,也没有哪一个阿拉伯国家可以代表整体的阿拉伯文化。当前阿拉伯国家的一些机构,包括阿盟在内,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谈及伊拉克现状,他说,伊战后伊拉克实际已分裂成库尔德、什叶派、逊尼派三个宗教与政治实体。他和他的亲戚属逊尼派,过去一直生活在巴什拉,尽管那里是什叶派聚居区,却一直相安无事,伊战后教派间冲突加剧,他的亲戚不得不迁往巴格达。然而伊战后的巴格达,即使在驻伊美军严密控制的“绿区”,也动辄遭受迫击炮和汽车炸弹袭击,是伊拉克安全局势最差的地区之一。面对这种情况,他只能摊开两手,长叹一声……在我们请他为我们写一两句话谈谈他对人生的感悟时,他信笔写下两句诗:“生活就该让适者生存——如果我们曾是它的适者的话。”人的生存权是不容剥夺的,然而,当今生活在伊拉克的人,谁也躲不开那笼罩在头上的死亡的阴霭,那能算什么生活呢?!

“我是来自伊拉克的阿拉伯人/我是巴士拉,我的家,我是椰枣树/我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河流/真主的沙子是我的路,我的帐篷/苍白的沙柳是我的屋顶,我玩耍的空地/还有珍珠般晶莹的海湾的承诺/属于我,大海和天空……/我是幼发拉底河/它聚合起一个族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每一掬水/都是永恒乐园的一个约定……”(《国籍证明》)。他虽远离祖国,但魂牵梦绕、无法割舍的,依旧是他的祖国。初读他的诗,就像听一个饱经忧患的老人喋喋不休地述说生活中并不为人看重的事物。譬如:“屋里的花草在沉闷的空气中垂下身子/桌上满满的烟灰缸和一包烟之间/是煤气票与电费单,/船在墙上航行/鸟喙啄着歌手的头(一张CD的封面)。/我的房间因我而厌倦/变得狭窄……”(《凝固的生活》);再如:“细小的水珠开始使玻璃窗发亮/空气里有种土壤和水掺和的芳香/雷在远方轰响……/我看见蚂蚁在人行道的缝隙构筑防御工事/花园寂静,没有鸟飞/没有树叶摇曳。/最后一片天空也消失在云层里/雷声近了/顷刻间,就下起了雨!”(《不列颠之夏》)。他的诗没有伊拉克传统诗风:穆太奈比的豪放、矜持;阿布,努瓦斯的奢华、婉约;阿卜杜·加尼·贾米勒壮烈情怀、鲁萨菲的嘲弄讥讽;甚至也没有他同时代的自雅帕创作时,忽而用传统的格律诗,忽而用现代的自由体,畅达、婉约,直白、朦胧,情才毕露,色彩纷呈。他很少写宏大的主题,也不用华丽词藻去刻意营造“诗”的意境。然而,这恰恰是他的诗的特质。以前面引的两首短诗为例,可以明显看出,唯有他这样的流亡诗人,才能用如此冷峻又无奈的目光,朴素又平实的语言,来看待、描述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然,这样的诗,是高官显贵或天真烂漫、生活无忧的少年男女所不屑一顾的。萨迪·优素福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介平民,他说:“也许我真正的贡献,在于实现了阿拉伯诗歌文本的平民化。我试图让诗歌少一些精英色彩,把它从修辞中解放出来,用诗歌叙事、书写普通人的生活。”研讨会上,萨迪·优素福、乔安娜女士、倪联斌和仲跻昆教授分别用阿拉伯语、英语和中文朗诵的《柏林,五一节之夜》《一个推手推车的人》《邻居》和《最后的共产主义者》,都体现了他的平民化诗歌的特质。

然而在平淡的叙事中,也会有奇峰突起的警句,像炸雷一样令人警醒。如《邻居》:“那位退休军人/(他几乎瘫痪了)/每天早晨,坐在家门口的椅子上/为了闻闻从果园里散发的淡淡的芳香/也为了享受阳光……/他的妻子也坐在旁边,翻开了岁月/杂志,还有账单……/那位退休军人/(他几乎瘫痪了)/他的眼睛缓缓闭上/为了告别这把椅子/这个家,还有他的妻子……/为了前往印度支那的丛林/穿越埋有地雷阵的原野。/下一颗地雷,最终会猛然炸响/在岁月的某一天……”这

nlc202309011216

首诗2007年7月写于伦敦。诗人由他这位邻居——一个曾参加过印度支那战争,被地雷炸得几乎瘫痪的英国老兵凄凉的晚景,联想到当今依旧深陷在伊拉克战争泥潭不能自拔的那些英国军人脚下,不同样有“最终会猛然炸响”的“下一颗地雷”吗?!创作于1995年8月的《美国,美国》恐怕是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首诗,在许多国际会议与诗歌节上广为传诵。他在诗中直言不讳地说:“我也喜爱牛仔裤、爵士乐和金银岛/还有约翰西尔弗的鹦鹉和新奥尔良的梯田/我喜爱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的汽艇以及亚伯拉罕·林肯的狗/喜欢麦田、玉米地和佛吉尼亚烟草的气味。/但我不是美国人,/难道仅仅因为我不是美国人,‘鬼怪’飞行员就要把我送回石器时代?/我既不要石油也不要美国,既不要象也不要驴/飞行员,把椰枣树枝盖顶的房子给我留下/我要这座木桥,要我的村子,不要纽约/你这武装到牙齿的士兵,为什么从内华达来到遥远的巴士拉/来到鱼儿常游到人家台阶的地方?/离开我,士兵,把漂浮的芦苇小屋和鱼叉给我留下/把迁徙的鸟群、把绿色的羽毛给我留下/带走你咆哮的鬼怪式飞机,带走你战斧式导弹/别管我该诅咒的厄运,我不需要你的复活日……”尽管他对复兴党和萨达姆的独裁统制深恶痛绝,不共戴天,但面对美、英发动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则毫不含糊地坚决抵制与反对:“别管我该诅咒的厄运,我不需要你的复活日!”反对独裁,绝不意味着可以容忍用鬼怪式飞机、战斧式导弹“武装到牙齿的”“从内华达来的”士兵可以随意占领他的祖国,把他“送回石器时代”!对他的祖国来说,他们是占领者。而占领者的下场,他也不止一次的预言,等待他们的是《紧扣的绞索》:“巴格达,每个时代,都有野蛮之徒前来觊觎/但是她扣紧了绞索。”;《也是地雷》:“下一颗地雷,最终会猛然炸响/在岁月的某一天……”

座谈会上我们说,他虽流亡海外,但从他的《国籍证明》《乌姆盖斯尔》等等诗歌看,他和他的祖国始终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血脉。萨迪·优素福笑着说:“那当然!是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河水养育了我,养育了我的民族,我的国家。虽然我加入了英国国籍,但我永远是伊拉克人!”说着,他拿起挂在胸前的项练坠给大家看。那是2000年他同英国女诗人乔安娜出访瑞典时,一家金饰店老板获悉他是伊拉克诗人时,特意送给他的。从那时起,他便一刻不离地将这枚伊拉克图形的项练坠,悬挂在自己胸前最紧贴心脏的地方……

上一篇:人民法院下一篇:总分制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