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绽放

2024-10-24

思维绽放(精选12篇)

思维绽放 篇1

动手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已在教学实践中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接受, 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 有不少老师甚至认为教材上有动手操作的内容, 如果不用就不是一节好课。 所以无论在计算教学, 还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 只要属于动手操作范畴的, 一线老师都十分青睐, 即使教材中没有, 也千方百计设计动手操作, 体现所谓的在直观教学中学。 但回顾反思一些动手操作, 存在许多误区, 学生只是扮演操作工的角色, 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动手操作在课堂中的应用略谈已见。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唤起操作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理解操作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常常会忽略这一点, 以北师大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为例:“为什么要度量角的大小?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够感受角的大小的作用吗? ”显然很难。 学生并没有进行“角的大小”比较的直观经验, 也没有量角的实际需求。 因为数学上的“角”是从生活物体中抽象才得到的,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直接看到数学意义上的“角”, 所以很难意识到角的大小的作用, 对量角没有兴趣。 那么, 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这部分的意义呢? 好方法之一是联系实际, 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创设了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情境, 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 通过思维上的对比和冲突, 有意识地思考下滑速度和“角”的大小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 同时三个滑梯也向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滑梯角度变大时, 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学生从中感受到“角的大小”的作用。 接着这位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谁的风筝放的高? 在哪个球门位置射门进球率高? 椅子的靠背多弯舒服”等, 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的作用, 是生活的需要, 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度量方法。 实践证明, 在这样的设计中, 学生明确了学习量角的目标, 激发了动手操作的愿望,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量角的操作中,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置操作障碍———激发学生操作的动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制造认识冲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以促进他们进行深层次思考。

例如教学《认识平行》时, 在学生认识“平行意义”后, 我放手让他们试着画平行线。 有的在方格纸上画一组平行线, 我引导他们:“如果要在白纸上画一组平行线, 该怎么画呢? ”有的学生用尺子的两条边直接画了一组平行线, 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直尺的对边画一组平行线,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 就是直尺的宽度。 如果想要画出的平行线之间的宽度可长可短呢? ”有的学生先画了一条直线, 把直尺移动一下, 再画另一条直线, 对此我提出要求:加大直尺移动的幅度。 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画好的两条平行线延长后会相交。 画———移尺———再画。 “那问题出在哪一步呢, 平行线到底该怎么画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 学生展开了讨论, 根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宽度不变”这一思考, 想到了“直尺移动时不能晃动”的结论, 如果沿着固定的边移动, 有多好。 借助这一思路, 学生想到了多种画法, 虽然画法不同, 但本质相同, 都是给移动的尺子固定一条边。 采用先试后件, 层层设疑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引导学生尝试的操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 在探索“怎样画”的过程中体验“为什么”。

三、选择操作的时机———发挥动手操作的效益

动手操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一些抽象的计算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运用操作理解算理的优势已被一线教师认可。 但是在课堂上因为操作时机的不同, 达到的教学效果大不相同。 因此, 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操作在重点处, 操作在最有利的时机, 当然效益也是最高的。

例如: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 》,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当个位上不够时, 怎样用十位上的“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以此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动作表象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我听一年级两位老师上同一内容的课, 前面教学引入过程基本类似, 从购物的情境中提出了36-8等于几,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6减8不够减怎么办”, 以此促进学生进入独立思考的阶段, 只是有的孩子很快就有了答案, 几乎没有借助手中的小棒, 两位老师都没有让学生很快回答, 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的想法, 再反馈, 这时出现不同的教学情境。

教师1: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先一一交流方法, 再操作, 但她认为小棒操作应该操作在重点处, 不需要每一种方法都一一操作。 另外, 学生操作太费时, 没有效益, 没有达成实质性地理解算理, 后面的练习也来不及。 于是她就按以上的设想进行教学, 当学生汇报得到两位数减一位数当个位不够减, 用十位上的“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时, 让这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 其他学生观看演示的过程, 其他由学生汇报老师代劳用小棒演示, 在巩固练习时发现学生计算用平十法的居多数。

教师2:认为要把“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这种方法操作在第一时间, 先入为主, 认为小棒操作需要人人到位, 而且要边摆边说边板书, 再适当补充两道题, 不留痕迹地进行强化, 然后交流其他方法, 教师操作小棒演示。 于是她在课堂中实施了这样的方法, 在学生独立思考时, 教师进行了巡视, 大致了解了学生的想法, 交流反馈的时候从十几减几入手, 按上面的想法操作教学过程。 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这种方法, 再进行了被减数十位和差的十位比较, 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上面两位老师都认识到通过小棒操作演示, 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算理, 产生认识冲突, 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同时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但在算法多样化的情况下,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拆成整十数和十几再减的方法的优越性, 认同这种方法, 我认为教师的方法处理可以借鉴:先入为主, 重点突出, 无意中强化, 切实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

以上从创设有趣情境、设置操作障碍和选择操作时机三个方面谈了如何让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手操作, 有时是为了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 有时是为了验证某种猜想。 教师要把动手操作与操作前的猜想、操作中的发现和验证、操作后的归纳、类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这种认识升华为理性的东西, 通过这类活动发现事物的特征。 对学生的指导不要越位, 不要代办, 也不可滞后和被学生牵着走, 这才是动手实践的价值所在。

思维绽放 篇2

灵性是一种开花——它是终极的奢侈。如果你的生命力在洋溢,只有那时才会有像是金色花一样的东西在你内在盛开。威廉姆·布莱克是对的,他说,“能量是一种愉悦。”你越是有能量,你就越是愉悦。

之所以会有失望,是因为能量一直在泄露,而人们已经忘记了如何保守住能量。在一千零一种的念头、担忧、欲望、幻想、做梦、记忆里,能量在泄露。在那些本可以轻易就能避免掉的没有必要的事情里,能量在泄露。当没有必要说话时,人们继续说个不停。当没有必要做任何事时,他们也没办法静静地坐着,他们必须要干点什么。

人们陷入“做为”(doing)里面, “做为” 就好像是一种酒精;它让人们沉醉。他们保持被占据,以至于他们没有时间去想人生的真正问题。他们让自己忙碌,好让他们不会撞见自己。他们害怕——害怕内在半睡半醒的痛苦深渊。能量就是这样泄露的,这就是为何你永远也不会有太多能量。

一个人必须学会丢掉那些没有必要的。平凡生命里的90%是没有必要的;它可以轻易地被丢掉。让自己变成几乎电报般的,只保留核心,这样一天中你就会有很多的能量保留下来,然后突然地你开始绽放,没有任何缘由的盛开。

我们很多文字都可以去进行思维分析,画成思维导图,该段文字思维导图如下:

下面学习啦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心智图法的应用,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和学习。

在会议交流或培训期间,我们可以手工绘制心智图,但是,这一过程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越来越多的领域已通过专业的心智图法软件为相关活动提供支持。 心智图法软件的应用有以下几个层次之分:

1、个人用途。为了提高个人效能(如阐释个人的主意、规划,控制复杂信息,以及时间和项目管理)。

2、团队用途。提高团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头脑风暴法、员工会议、项目会议、知识管理)。

3、具体事件。在处理具体事件过程中,增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以及互动合作,使讨论、交流的信息可视化,并使得后续的信息发布、报告更为便利。

4、企业用途。创造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使工作流程标准化,并提供支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与市场管理、研发管理)。

心智图法的优点

1、简单。易用。

2、关联。每一思想主意都可能有联系。

3、可视化。容易记忆。

4、线状辐射。允许从各个角度展开工作。

思维碰撞 绽放异彩 篇3

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课堂对话、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呢?在日常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尝试教学的预设与调整:

一、做课堂对话的规划师

课堂对话究竟该不该课前规划?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教师不能事先把对话的内容及步骤设计得天衣无缝,但也不能任意发挥。对于对话的目的、内容的深浅、切入的角度、节奏的快慢,教师应做到心中有底。还必须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对话有无可操作性,教师应给予学生提示与指导。如,《项脊轩志》一文,学生针对本课的预习提问的问题较散乱,教师可以从这些问题里提炼出带有共同性的研究课题“探究本文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以此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去探寻。

二、做课堂对话的倾听者

首先,认真耐心的倾听,是对学生无声的鼓励,它能帮助学生战胜胆怯之心,树立自信;其次,认真耐心的倾听,能抚平学生紧张的情绪,帮助学生理顺思绪,克服表达的困难,准确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最后,更重要的是,只有认真耐心的倾听,教师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思想、思维、语言的闪光点,为课堂对话注入生机和活力。如,在对话讨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思想内涵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质量的问题:“既然中国文人大多有归隐田园的想法,为什么只有陶渊明等少数人能付诸实践?”可以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追忆《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然后一起分析这个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归隐田园得付出代价,那便是甘于清贫,但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问题的提出,加深了学生对陶诗内涵的理解,而捕捉到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是以教师的倾听为前题的。

三、做课堂对话的导航员

学生因受到自身人生阅历、阅读经验、分析能力、欣赏水平的限制,在课堂对话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误入歧途、言不及义等情况。教师作为一个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人,一个阅读分析能力高于学生的人,一个有相当鉴赏水平的人,应当充当课堂对话的导航员。

四、做课堂对话的升华剂

课堂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由此及彼地领会表现手法。教师要做课堂对话的升华剂,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到质的飞跃,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如,教学苏东坡的《赤壁赋》后,可以组织学生研讨一个问题:“同为唐宋遭贬谪的文人,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你更喜欢哪一位?”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对话,但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争锋,却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了几位文人不同的心路历程,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从而建立了多元的、开放的价值体系,为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打下了基础。

放飞思维翅膀 绽放生命活力 篇4

一、让课堂充满诱惑, 启迪学生思维

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而初中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好奇心是学习好美术的内驱力。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特定的情境, 激发和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所以, 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让美术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例如, 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一课时,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投放了各种款式的居室装饰的画面, 并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 (如书房或学生房) 相同, 但表现方法不同和人文特点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 让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学生对这些不同居室装饰感到非常好奇, 加上教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很快就了解了运用美术作品进行居室装饰的多种表现方法和不同特点, 认识了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然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次模拟的居室装饰设计, 学生兴趣盎然, 兴奋不已, 一节课就在高潮起伏中结束。

二、让课堂充满灵性, 发展学生思维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开放式的活动过程。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 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观察、尝试、操作、交流、讨论, 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创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尽可能产生更多、更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 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二这一课时, 因为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 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 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为此, 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 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 不是照抄自然, 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予强化的表现。在造型上, 中国花鸟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 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 借以实现对象与作者的情感;在构图上, 它突出主体, 善于剪裁, 对画析枝, 讲究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 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 尤擅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名, 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写出来, 辅以印章, 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在画法上, 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 又比人物画丰富, 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 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 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易性。因此, 在教学中, 我根据以上情况, 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 观察探究, 在展示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让学生感受运用写意花鸟画小品装饰居室的效果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在介绍写意花鸟画小品时, 让学生结合居室装饰的特点谈谈自己的观点;在介绍写意水墨画的画法特点和用笔、用墨方法后, 引导学生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独立创作, 也可以合作创作。擅长做诗的可以赋诗, 擅长书法可以题字, 有图章的学生可以加印, 几个人共同完成作品。

三、让课堂充满个性, 活跃学生思维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了, 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美术课堂教学应十分注重个别化和个性化,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才能随之发展和提高。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大力提倡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认真观察, 发散思维, 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欣赏、尝试、操作、讨论、交流, 从而自己去发现问题, 摸索知识, 寻找规律, 表现画法, 总结绘画技能技巧等, 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画法, 只要合理, 就允许存在, 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和培植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

例如, 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增一分活泼添一份情趣》活动一时,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并根据纸盒的形状、色彩与相关动物产生联想, 如黄色为主体的纸盒设计成猫、虎、狮、马、牛。可以参考动物图案资料、工艺品、寓言、神话故事进行合作;也可以让学生用纸盒进行人物、植物、建筑的造型设计、创作;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其他废旧材料, 如瓜子皮、蛋壳、毛线、羽毛等进行动物造型设计, 注意发挥媒体的自然特性。这样, 让学生无拘无束, 灵活地进行创作, 展示自我, 表现自我, 超越自我, 开拓创新, 发展思维, 张扬个性, 放飞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思维绽放 篇5

六石中心小学 吴雁鸿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倡导的是活力课堂,而繁重的知识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老师们也是各尽其能,大显身手,变着法的给学生烹调课堂美味大餐,可是有的学生并不领情。那么怎么样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快乐学习呢?本文结合现今全世界都在提倡学习的思维导图,从语文教师的角度,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关键词]语文课堂 思维导图 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可见随着语文课堂的深入改革,倡导的是活力课堂、高效课堂。于是乎教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钻研,不断学习,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是有些教师不断地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讲课也着实引人入胜,让学生入情入境,可是为什么往往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呢?笔者认为是没有真正做到高效课堂。课堂上学生们确实有灵感的火花,可是那只是昙花一现,没有留下过多的印记。圣人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知识是要反复复习、不断积累的过程,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的飞跃。如果把这个积累的过程老套地认为是教师的教、讲、改、评,学生的听、记、抄、背,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最终会导致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累。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做到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让学生从机械的大量的听、记、抄、背中解放出来,思维导图就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它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库是切实有效的好办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要怎么做呢?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制作简易思维导图

学习知识,课前预习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语文也不例外。上新课前,能做到认真预习,可以对学习内容胸有成竹,这样在听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如果在此时做个简易的思维导图,不但节约时间,也不会忘记预习的内容。

预习中,学生可以课题为中心,发散思维,展开预习。如本课生字、词语,提出的相关的不理解的问题,本课的好词好句等都可以通过气泡图或者树形图绘制出来。第二天上课前再看一遍,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

二、课堂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本课思维导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到关键的知识点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或者不同颜色的笔做好标记,这样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画简笔岳阳楼,楼下用三种颜色的笔画烟花弥漫的景色,再画一条长江,长江上有一艘小小的孤帆。这样的一幅图景,学生可以铭记于心,日后即便一时想不起其中的诗句,但是头脑中只要有这幅图,背诵诗句就是信手拈来。当然,这样记住的不仅仅是一首诗,如诗中的关键词:烟花、碧空尽、唯见等也立刻随着思维导图在头脑中的浮现而明确了。

三、课后复习,让学生制作完整思维导图

学会复习,对学生来说和预习同样重要。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布置作业的方式,布置绘制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不但可以让学生摆脱繁重的抄写作业,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和课堂上收获的知识,进行整合,获得新知。这张导图做好后不仅是一份简单的作业,更是把长篇课文或者深奥的古诗,深入浅出的呈现在一张纸上,这是学生自己对文本解读的精华。学生可以把这一张张自己总结的学习精华,张贴在家中醒目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进行记忆、学习,课堂的知识会清晰呈现在眼前。

四、单元结束,指导学生制作单元学习导图

一个单元结束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点,这时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绘制思维导图,每个单元都不需要用太多的笔记,不同的颜色的笔,可以分门别类的记录同类知识,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可以清楚明了的掌握这些知识,不但可以做到省时高效,还帮助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完成质的飞跃。

五、学期结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运用,让复习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构建语文知识的联系。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段落、阅读、和写作等几个方面是学习语文的几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方面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复习时,可以指导学生图解汉字知识结构,可以用树形图把汉字分类,可以用气泡图图解词语、句子的类型等等。

思维导图在语文学习的运用中,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乐学、善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库,平时需要用到哪方面知识,一幅幅图画就可以在脑海中呈现出来。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思维导图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何更好地利用思维导图,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漫漫长路,将上下求索。

从点出发 绽放思维 篇6

【摘要】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针对不少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思路混乱或者根本找不到出发点下手这一实际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从点出发”这一解题策略,主要帮助学生能找准这类问题的切入口或下手点,并能对方程求解作出正确的处理,并在实际教学过程的检验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解题策略;点;方程

【中图分类号】G634.6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高考解答题中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同时又是不少学生的“难题”之一。之所以“难”, 主要涉及两方面原因,一方面, 解析几何需要运用坐标法的思想通过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学生对这一思维模式的认知比较缺乏,在坐标表征的策略上也会显的相对欠缺;另一方面,解析几何问题的处理过程往往和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结合,而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思想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因而,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模式,研究有针对性的、适宜操作的、通用性强的有效解题策略,来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构建。本文就一类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问题的教学展开研究和设计。

一、陷入困境,追寻根源

(一)、 教学现状

在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平时的作业还是检测,对不少学生而言前一小题基本没有问题,但后一小题就只能做一部分甚至是一点都做不了,只有为数较少的学生才能完整的做下来(还不算完全正确的)。虽然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解答题到了最后关头都会有考查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这一关,但学生们更多的是还没走到这一关就已早早的偃旗息鼓,停滞不前了。可见,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题障碍更多的还是思路的欠缺。而教師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把重心放在抓后续的计算能力这一关上,对问题本质及思路方法的引导却略有欠缺,于此同时,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对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的教学方案主要侧重内容上的分类,如取值范围问题、定值定点问题、探索性问题等等,给出的方法指引仅是针对这几种类型的常用方法的罗列或特定步骤的归纳,很少有对问题的共通性进行提炼,对思路的形成方式进行引导等等。于是,学生尽管做了很多题,也见识了很多方法,但仍无法顺利的让自己形成系统的思路网络,真正等到自己独立做的时候,就只能“望题兴叹”了。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易行的解题策略的指引就显的尤为必要和重要。

(二)、 原因分析

那么,具体在解题过程中是什么阻碍了这部分学生思维的前行?针对他们平时存在的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缺乏对解析几何本质的理解,对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理解不到位,所以面对条件中的诸多点和线时思路模糊,一筹莫展。2还未形成一套明确的思路模式考虑这类问题 ,所以题目做的虽多,但只是就题论题,碰到新的问题不能触类旁通,或者出现有时会做有时又不会做了等等现象。3、坐标表征策略薄弱,导致产生不恰当的处理根的方式。

针对这些情况,我对这类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问题的解题策略进行了探寻。

二、 寻找策略,突破困境

(一)、回归本质,紧抓核心思想

要解好一类题,如果没有对应的数学思想,学生往往抓不住问题的数学本质,这不利于解题思路的形成。 所以,要解好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的问题,首先就要明确解析几何的学科本质,掌握其核心思想。

解析几何,又叫做坐标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要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首先需要把图形问题转化成代数形式,然后才能用代数方法进行计算,在获得代数结果以后,又需要把代数结果转化为几何结论.一个解析几何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几何图形代数化与代数结果几何化”和代数计算来实现的,图形问题代数化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它把几何中的点与代数中的有序实数对——坐标进行对应,把曲线与二元方程进行对应,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这座桥梁,使两种数学形式根据需要可以“互化”,然后可以通过对方程的研究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是解析几何的理论基础。

因此,根据解析几何学科的这一本质思想,要解好题目,首先就要具备代数、几何互相转化的思想,具体就是点与坐标的转化 ,曲线与方程的转化。

(二)、从点出发,构建思路网络

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的解答题一般都包含了各种条件之间的复杂联系,需要清晰的掌握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合适的解题思路,如何搭建好一张思路的网络,可以通过分析已知条件中各个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联。

点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最基本的元素,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问题里, 很多问题都是由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来展开,通过分析这些点的产生方式或者其他元素的构成形式,就可以将条件中的点、线等元素串联成网,所以,点是这类问题的聚焦和联系,求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可以看成是求这些点的过程,只要能将点“求得”,问题就可以解决,因此,不妨可以从这些“点”入手,分析这些点的产生来源,以求解这些点作为解题过程的驱动。

分析:此题中涉及的元素有一个椭圆,三条直线,三个点,最后要求的是直线EF的斜率,则只要将E、F两点的坐标“求”得,问题就可解决。

第一步,分析E、F这两点的产生方式,以E点为例, E点既可以看成是直线AE与椭圆的交点,也可看成是直线EF与椭圆的交点,这样,求解E点的过程就非常自然,而且产生了两条途径。

第二步,运用转化思想,将求交点转化为求解对应的方程组。途径一是将E点看成是直线AE与椭圆的交点,由此便应先产生直线AE方程, 再与椭圆C的方程联立求之; 途径二是将E点看成是直线EF与椭圆的交点,那么也可以由直线EF的方程与椭圆C的方程联立求之。

(三)、解易设难,冲破求解障碍

如上所说,联立方程是为了求出直线与曲线的交点,所以处理方程的方式就要以求方程的解为目标,根据求解方程的不同情况及后续计算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下面两种情况来具体处理。endprint

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其中一点已知

途径一中联立了直线AE与椭圆C的方程,此时由于A点给定,即联立后的方程有一个根是已知的,故另一根(即E点坐标)已经很明确,此时应果断求出另一根可使思维更清晰明了。

小结1:当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其中一点已知,或两者具有特殊的对称关系时,对应的方程的根较为容易求得,此时应将它们独立求出,可减少所设参数的个数。

2、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都未知且无对称关系

途径二中联立了直线EF与椭圆C的方程,此时由于E、F两点既没有特殊的对称关系,也没有一个点是已知点,方程的两根(E、F点坐标)形式势必较为复杂,而且还会导致后续计算过程繁复不堪,故可采用“设而不求”的思想,即设E、F两点之后暂且不具体求出,利用直线AE的斜率与AF的斜率互為相反数这一条件,将得到的关系式整理为两根之和或两根之积的形式,即可将前面的韦达关系整体代人求得k值。

小结2:当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都未知且无对称关系时,方程的两根求出来比较复杂,不利后续计算,此时应设而不求。

三、效果检验,思维绽放

为检验这一解题策略的具体效果,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了下面这道题:

例2、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为 ,以原点为圆心,椭圆的短半轴为半径的圆与直线 相切.

(I)求椭圆 的方程;

(II)设P(4,0),A,B是椭圆C上关于x轴对称的任意两个不同的点,连接PE交椭圆C于另一点E,直线AE与x轴相交于点Q,证明:点Q为定点。

学生拿到题目后都异常积极的投入了思考,在上述解题思想的引领下,一段时间过后就有几位同学将求直线AE的过程整理下来了,下面是学生对此题的分析过程:

生1:所求的点Q是直线AE与x轴的交点,根据点Q的产生方式需要将直线AE 表示出来,故需求解A、E两点,其中A点是由B点对称得来,故得到B点就可得到A点。而B、E两点均可看成直线BP与椭圆的交点,所以通过设直线PB方程与椭圆C方程联立来求解,但因两个交点均为未知,故采用了设而不求的方法写出直线AE的方程,令方程中的y=0,就是点Q的横坐标,接下来就用韦达定理整体代换整理出Q点坐标。

此学生回答完后有好几位学生都轻轻的“嗯”了一声,说明有不少同学都采用了这条途径,看到学生可以比较顺畅运用这一方法找到解这类问题的门道,我很感欣慰。接下来,我又问道:要得到A、E两点还有别的途径吗?“有”,几个不大的声音从底下传来,我叫了其中一位学生讲了他的思路。

生2:我觉的点A和点E都跟点B有关,所以我就通过设B点坐标 来得到这两点,A点直接根据对称得到,E点仍旧看成直线BP与椭圆的交点,此时联立之后的方程我就可以直接把E点坐标表示出来了,因为虽然B点还是未知点,但设了 之后就可以将此点看成是相对已知的点,便可直接表示出另一根即E点的坐标来了,之后根据表示下来的A、E这两点就能写出直线AE方程了。

生2回答完后我对他的解法表示了肯定,有了这两位同学正确的回答作开头,也激起了其他同学的自信以及分享自己想法的欲望。

生3: 我是将A、E两点看作直线AE与椭圆的交点这一角度出发的。设直线AE方程y=kx+b与椭圆方程联立,由条件同样需要设而不求,又因为A,B两点关于x轴对称,B点的坐标就可对应得到,然后利用E、B、P这三点是共线关系就可以列出关系式整理出k与b的关系,将其代入AE方程后定点就出来了 。

“很好!”,看到学生能将解题思想运用自如,问题分析到位,说明学生已能真正明确直线和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的本质思想,我心里很是满意。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进行了补充。

生4:我跟生3的做法基本一样,不过有一个地方有点区别,因为考虑到A,B两点关于x轴对称,所以直线AP和EP的斜率就互为相反数,这样,就可直接利用 这一关系来求了。

这位学生从这个角度发现的这一点似乎带给了其他同学一定的启发,此时我身边的一位同学也似乎想到了什么,于是我又问了这位同学他的想法。

生5:我是因为刚才生4说的那个思路突然想到的,既然AP和EP的斜率相反,也就是关于x轴对称,那么就题目就相当于是由x轴上一点P出发,作两条关于x轴对称的直线分别与椭圆相交(如图3),显然四个交点构成一个等腰梯形,AE就是这个等腰梯形的对角线,后面还没想好。

虽然,他只讲了一半,但这一思路很快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赏,一阵思考过后,生6对后面的思路进行了补充。

生6:可以利用相似比,得到 ,即 ,从而 ,然后用前面的韦达定理代人即可。

这是超出我预设的一种解法,在对他的解法表示肯定的同时,我也小有激动,我没想到这道题学生还会从这一角度入手。 正当我准备作小结时,又有一生忽然站起来问了个问题:这道题可不可以看成由一条直线AE与椭圆相交出发,只要满足直线AP和EP斜率相反,那么直线AE就过定点?

经过分析比较,大家发现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从这个视角出发,条件就可从4个点减少为3个点,题目的特征更为明显,思路也就更为清晰。看来学生不仅会解题,还会开始考虑题目的本质了。此时下课铃已响,但学生仍意犹未尽,在我走出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在继续讨论着

思维绽放 篇7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教学,目标性,主体性

一、明确“提问”教学的目标性

1. 能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的提问, 应富有启发性。所谓启发式提问, 是指提出的问题情境并不神秘, 是学生生活范围中所感受到的, 但又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又熟悉又不能马上解决, 才产生诱惑, 引发思考, 促进探索。

2. 能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设计课堂提问,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要突出“提问”教学的主体性

1. 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问。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提问的艺术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原动力, 才能学好英语。例如, 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7B Unit 5中, 我采用了下列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 What can fire do for us?

(2) How much do you know a bout fire? (以上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

(3) If there is a fire, what should we do first? (教师可提供几个答案)

(4) Are you brave enough to save others when there is a fire?

这些问题都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 并由此非常自然地引出新授内容:Common knowledge about using fire, safety of using fire and how to call for help in a fire.

2. 模拟体验, 让学生会问。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模拟体验相关情境, 进行动作表演或角色表演, 在表演中展开问答式的对话。

三、实效性课堂提问应把握的策略

1. 提问表述要清晰。

表述模糊不清的问题, 可以有很多的答案, 这些问题由于模糊不清而使学生感到迷惑而不知如何回答。如问学生:“What are your parents jobs?”学生都会感到茫然, 因为他们的父母有不同的工作。因此不妨把上面的问句改为:“What is your mother or your father’job?”

2. 提问机会要均等。

在课堂上, 教师提问的对象不应仅仅是几个尖子生和坐在前排的学生, 而应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回答的机会。在多数情况下, 教师无需点名, 可以采用依次模仿和连锁问答等操练方式, 这就能增加提问的人次, 扩大问题的覆盖面,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如在讲解、讨论“What would you if you had a lot of money”时,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 使每个学生都能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 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问“Why”。

四、实效性课堂提问应把握好时机与节奏

1. 在导入新课时提问。

初中学生往往好奇心较强, 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样能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思考与学习,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7A Unit 5 Comic strip一课时, 恰好有位学生过生日, 我先在上课时播放英文版的《生日快乐》歌, 让其他学生跟唱。然后我出示一张CD, 并问学生:“When can you get a CD?”有的学生会说:“On my birthday。”

2. 在呈现重点时提问。

教师在备课时应确定教学重点, 以重点为主线, 串起其他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设计要抓住重点, 从而抓住教学主要内容, 此时, 教学的重点是列出文中情节发生的顺序, 把所学内容自然串在一起, 我采用了判断正误 (True or False) 的提问:

(1) One Sunday morning, Millie and Any went to Sunshine Park and heard a whisper.

(2) They turned around and could see something unusual.

(3) They heard the noise again and they were afraid.

(4) They ran away and saw Andy on their way.

(5) Andy searched carefully and found a ghost.

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课文的重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判断中了解学生对重点的掌握情况, 及时给予指导和补充, 并反复操练, 从而呈现出本课重点。

3. 课堂小结时的提问。

教师通过课堂小结提问, 往往可以挖掘课文的深层寓义、文化内涵及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等能力。在教完7B Unit 5Reading时, 学生已经对张华抢救出邻居的故事有了确切的了解之后,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Was Zhang Hua brave?

(2) Why was he in hospital?

(3)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

通过这样层层设问, 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思考、去学习并付诸行动。通过提问, 我让学生明白: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We should think of others first.由此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思维绽放 篇8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时, 直觉思维的应用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直觉思维可以简明直接地指向事物本质, 可以优化选择;其次直觉是思维智慧的火花, 是创新的起点;最后是直觉的感觉优势, 可以培养强大的自信心。总之, 直觉思维的培养对于人的一生都很重要, 以我们熟知的数学家高斯为例, 其在解决“1+2+…+99+100=?”的问题时的创新解法, 正是基于他对数字的超常直觉, 而且这次经历对他一生的成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人直觉思维就像肌肉一样, 虽然每个人的天赋不同, 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锻炼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有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 正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好时机。数学作为培养思维能力最强的学科, 自然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主要任务, 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 直觉青睐知识渊博的人

直觉的出现如同机遇一样, 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直觉虽然有偶然性, 但决不是毫无依据的臆想, 而是基于扎实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上的。若没有深厚的底蕴, 没有经过深入地思考, 是不会迸发出思维智慧的火花的。而且我们在数学上的直觉思维, 也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原始直觉, 而是经过不断地学习、培养、锻炼得出的一种更为准确的直觉, 这更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产生的。所以我们在培养直觉思维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夯实基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 要注重数学公式、定理、概念的讲解, 把相类似、相联系、相对应的公式、概念等, 进行模块化打包整理, 让学生们牢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为解题时展开思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及时鼓励, 自信是培养直觉的动力

直觉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延伸, 由直觉带来的成功, 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这种自信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直觉的培养, 是直觉培养的主要动力。而现在的初中生很少具有直觉意识, 尤其在学习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时, 即使出现了直觉, 也不敢表达, 甚至自我否定了这种感觉。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要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假设和推测。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 针对他们的推测和假设, 提出适当的建议和解释, 帮助他们解决疑惑, 让其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就感, 一点点建立自信心。

例如, 初中几何中合理的辅助线, 可以简化整个解题过程, 而在试探辅助线位置的时候, 老师就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觉去尝试各种辅助线, 可能由学生的直觉作出的辅助线并不是最佳辅助线, 但是只有给学生尝试的空间, 再加以老师的引导, 学生就会在以后的辅助线构造中的直观感觉会更加准确, 学生做题的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勇于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三、美感引路, 直觉具有美学特征

直觉是有“感”而发的, 我们在教学中掺杂美学、哲学等观点教学时, 往往会得到意外的收获。数学是美丽的, 纵观整个数学史, 许多发现和创造无不遵循美的创造规律。所以, 我们在培养直觉时, 也要注意美感的培养, 以完全平方和公式为例, 即使没学过的人也会通过对称美来判断其真伪。也难怪有人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 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四、实例应用, 直觉思维来自数学实践

数学教学中的实例讲解非常重要, 不仅仅是教学的主要手段, 更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手段。例如, 在讲解某些选择题时, 我们可以省略解题过程, 允许合理地猜想, 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而图形演算则是遵循“由形思数, 由数想形”的数学思维理论, 通过观察、联想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 全面培养直觉思维。

思维绽放 篇9

一、动之以情——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

1.“静默”课堂——无声胜有声

在我的理念中一直认为品德课堂就应该是热热闹闹的, 没有别的。可是当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池昌斌老师执教的《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被他那不急不躁、沉稳厚实的课堂风采折服, 也让我知道了教师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时, 更应该注重学生内心的敞开。如池老师在课堂上那样, 以静制动, 营造“静默”的课堂, 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自由、深入地思考, 这样学生的认识才会逐渐地成熟和富有个性。在课堂上, 出现了两处“静默”。

【片段一】

师:现代交通带来了哪些好处?

生1:快捷。爷爷奶奶年轻时去上海得坐船, 要两三天;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到。

生2:舒适。现在乘飞机去北京, 飞机上又有吃的又有喝的, 真舒服!

生3:方便。出门办事打个“的士”就到了。

师:可是事物都有两面性, 伸出手, 看看正反面都在你的面前。你能说说, 现代交通带来了什么坏处吗?

……

【片段二】

师:对于污染, 你有什么招?

生:开环保车、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

师: (又追问) 高科技能解决问题吗?你觉得这些招管用吗?

……

在老师的这两个问题之后, 课堂一下就静了下来, 学生没有马上回答, 池老师也没有积极引导学生, 而是轻轻说了声:“同学们, 不急, 好好想想。”这时, 我们看到了池老师精心设计的“静默”。学生短暂的凝神思考绝不是冷场, 恰恰是为形成新的高潮在酝酿、蓄势, 此处无声胜有声。

2.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新课标指出:“个体体验是个中介, 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感悟。”在品德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境的制约, 正是由于人的情感总在相应的情境中产生的, 各种因素对之产生综合作用。如在教学《我们这样生活》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聊聊他们自己的生活, 体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姿多彩。

师:你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是你爷爷、奶奶小时候生活中所没有的。现在分小组交流一下, 请组长把大家说的物品的名称写在白纸上。

生交流、撰写。

分小组汇报。

学生小组内互相协商, 挑一种最想介绍的物品来重点介绍。想想, 它有什么作用, 它的出现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

生互相讨论准备介绍的内容。

生重点介绍。电脑, 电脑有什么作用? (生说) 电脑的出现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 (快乐) 我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电脑。

空调, 空调的出现解决了人类的一个怎样的顾虑? (让我们舒舒服服) 夏天, 天很热, 以前人们怎样?

其实, 很多电器的出现,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舒服更方便。 (汽车导航仪、飞机)

汽车, 是呀, 现在汽车已走进了千家万户,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除了汽车之外, 还有哪些便捷的交通工具? (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等)

这些东西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我们的优质生活。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 借助情感体验, 能有效地以情促行。上述环节老师寓教育于活动中, 指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参与和体验, 效果倍增。

二、导之以行——注重学生的道德践行

1.链接生活——无招胜有招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 在教学中教学目的要明确, 不能光着眼于对知识的了解, 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 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时事,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探究法, 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探索、发现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

例如笔者在执教《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认识浙江, 初步了解浙江11个地级市, 设计了给浙江省11 个市的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电话号码分分类的活动体验。

这一环节渗透了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 让学生不仅明白了“浙江妈妈”有11 个“孩子”, 还懂得了原来每个市的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电话号码都有自己的打头数字或字母。使学生既学了知识, 又孕育了智慧。

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链接, 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新问题, 并及时解决,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之中, 每个学生都有动脑筋思考的机会、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这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帮助, 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效果。

2.衔接课外——层层地深入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 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能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而网络的发展,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 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作为老师, 应该努力掌握各种信息技术, 在学生需要帮助时, 进行技术指导, 帮助学生搜集资料, 来丰富他们的社会信息, 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下面是《不平静的世界》的教学。

师:说到战争, 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同学们, 你们知道近百年来, 世界上发生过哪些重大战争吗? (对, 抗美援朝是美国发起的一场侵略战争;利比亚战争发生在……)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一位波兰历史学家说过, 20世纪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63 天!!! (课件出示) 频繁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尤其是20世纪的前50年, 竟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至今人们还心有余悸。你知道是哪两次世界大战吗? (贴板书)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 它从1914 爆发一直到1918年结束, 长达四年。还有一次世界大战叫什么呢? (贴板书) 与生一起说:它从1939爆发直到1945年才结束, 历时六年哪!

播放一战视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一战, 走近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播放:一战视频)

看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无数生命在战争中消逝, 到处是死亡啊, 无数建筑在炮火中不堪一击, 成了废墟) 关于一战, 你想了解得更多吗?

这样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拓展, 由易到难, 由形象到抽象,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评阅读让议论文绽放思维之花 篇10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其核心是思维能力。”然而议论文写作中模式化套作痕迹很严重, 学生逐渐懒于思考, 依赖成性。如何让学生议论文中能有自己深刻独特的思考, 我经过多方实践研究得出结论, 时评阅读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身边的人和事, 在写作议论文时更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使文章更深刻。

时评事例很鲜活, 时效性也极强, 最主要的是往往一则新闻会有很多篇时评评论, 并且虽然是同样的题材, 但是评论角度各不相同, 或深或浅, 可正可反, 亦褒亦贬。同样一个人从这个角度他是个可憎可恨之人, 从另一角度他又是个可歌可泣之人。所以时评的思维是深刻的、多变的, 把时评与议论文结合起来, 能开发大脑, 训练思维。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时评阅读能让学生思维变得更深刻, 帮助我们准确严谨地确立总论点、分论点

思维的深刻性即通过事物的表象作发人深省的深层解读, 阐发思辨哲理。我们应该做到由现象到本质, 由果到因,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寻根究底, 做到准确立意, 正确提炼分论点。期中考试作文“理想是成功的阶梯”, 学生拿到题目茫然一片, 不知所以。三个事例, 绞尽脑汁东拼西凑, 分论点是有, 但往往与总论点相脱节, 事例似乎也有, 但与分论点相去甚远, 隔靴搔痒, 越搔越痒。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没有对整个题目进行深入的思考。“理想是成功的阶梯”应思考为什么理想是成功的阶梯, 其实就是理想对于成功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阶梯的作用和意义, 也就是说有了理想我们就具备了什么样的力量与品质, 使我们能在成功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为何学生不能把握写作方向与正确分论点呢?我了解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假思索提笔就写; (2) 思考了但没有想到要写理想对于成功的作用; (3) 想到了要写理想的作用, 但不知道理想到底有什么作用?可以得出学生套作、拼凑之作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思考或是思考得不够深刻。我想到了时评, 用发生在大家周围的新鲜可感可触的事例来教会他们如何深刻地思考。

高二 (2) 班梁邦彦同学课前演讲谈到“天上人间”的妓女, 进而探讨了为什么当妓女。这是个很敏感的话题, 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梁邦彦同学主要谈到两个原因:一是经济原因;二是国民素质太低。乍听似乎有一定道理, 但给学生的印象却是如坠云雾, 不知究竟, 反而记住了一些题外话。我想到期中考作文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很少有同学层层分析深入探讨理性思考, 我想趁着他们感兴趣也趁着他们只看表象不探究竟的时候给他们狠狠一棒。借此契机来引导他们做到如何透过表象来寻根问底, 做发人深省的解读。经过一番思考探究之后, 同学们如醍醐灌顶, 从先前粗俗、肤浅的取笑而变为幡然醒悟, 原来“妓女”的背后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缩影。

这样我就及时总结:现象的背后往往有很多深刻的原因, 时评阅读教我们如何把原因剖析出来, 关键要会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我们感兴趣的话题要会提问, 对不感兴趣的话题也要学会提问作假设, 一步一步寻根究底, 引蛇出洞。“理想是成功的阶梯”, 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理想是成功的阶梯?理想为成功提供了哪些因素?那么我们就会落实到分论点的确立:毅力、勇气、希冀等等。有理想就有了“悬梁刺股”的毅力, 有理想就有了直面苦难的勇气, 有理想就有了战胜困难迈向成功的希望。

二、时评阅读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广阔, 为我们解决有论点无论据, 有论据但不知如何论证的难题

时评擅长迁移, 擅长横向联系类似的现象, 多方举例, 一气呵成, 纵向惯于对一个事例穷追猛打, 层层剖析, 直逼本质。比如高二 (2) 班梁邦彦的时评“沃尔玛为何敢于无视中国法律”中就沃尔玛屡次违法被处罚一事, 探讨为何敢于屡罚屡犯。纵向披露沃尔玛在重庆五年间被处罚过20次, 甚至于今年1月到8月就被罚了8次, 达到平均每月一次的记录, 售假违法事件如此高频率地在一家单位发生, 强调事情的严重性, 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以及深入思考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纵向深入挖掘为议论文提供有力的论证。然后横向迁移曾经的家乐福事件、年初的联合利华被发改委罚款后无视约谈而公然涨价、现在的渤海湾溢油事件, 康菲公司无视中国法律等等同类事件一一罗列, 总结现象背后的一个规律, 不单是沃尔玛如此。横向迁移为议论文提供充足的论据。这样纵向深入披露, 横向广泛迁移, 积聚力量, 激发读者心中最强烈的情感, 从而使读者深入思考。

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 横向迁移其实就是使论据充足, 纵向披露使论证有力, 有了充足的论据、有力的论证, 层层深入, 就可以剥去现象这层表皮深入到本质,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从时评当中我们学会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对于我们写议论文有很大帮助, 无例可举时我们就横向迁移到中国美国欧洲亚洲、也可迁移到经济、政治、艺术等领域、也可是孩子、成人、老人等、也可说知识分子、非知识分子等等, 不一而足, 举不胜举, 这样就不愁陷入有观点没论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了。

无理可说时即有论据但不知如何分析论据来论证论点时, 我们就可纵向多方深入挖掘论据材料, 层层剖析。比如高二的第一篇议论文以“信任”为话题写议论文, 很多同学都用到将军与士兵的事例, 希望通过这个事例来论证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打胜仗的观点。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列举完后就直接论证因为将军信任士兵, 所以士兵为其卖命。但如何信任却不得而知, 所以总感觉这个论证有些套。事例与观点一拼凑就套上了。但有个同学分析论据:为什么将军可以毫无顾忌地冲到敌营之中, 全然不顾毫无防备的背后?是因为将军对部下的信任。什么是信任:“信”是相信、“任”是任用, 相信并任用对方就是信任, 因为放心地把自己的背后即自己的性命交给了士兵, 这才是信并任用。就好比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沃尔玛违规”的时评, 纵向分析事例平均每月一次违法操作, 屡罚屡犯, 非常严重, 而且进一步多方联系剖析事例, 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所以, 我们要从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质。

时评阅读能培养我们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能力, 为我们在写议论文无例可举、没有论据时提供大量的材料、广阔的选择;当我们就一个论据无理可说不会论证时, 它教会我们深入剖析事例, 挖掘事例与观点的紧密联系。这样对于论据与论证的处理我们就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了。

三、时评阅读能让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 在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上能另辟蹊径, 既符合题意又富有创意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不盲从轻信, 不迷信权威, 不人云亦云, 不牵强附会。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思维, 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我们的学生大多一拿到题目就凭第一感觉直接立意, 所以往往绝大多数作文审题立意上都容易落入窠臼无新意可言。比如以“简单”为话题作文, 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简单生活, 做简单的人, 那么立意上没多大创新, 也就只能硬拼功底了。如果尝试着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这个话题能不能做到既切合题意又富有新意呢?这将让你的作文大放光彩。我想通过时评来启发学生, 做到切题的前提下求新求异。比如“五道杠少年”一新闻绝大多数网友和评论都是一边倒批评倾向:“明明是青春纯真的童年时代, 却被培养得如此少年老成, 不知道是该责怪社会还是责怪家长、老师。”但是有篇“对五道杠少年不妨多些宽容”的时评引起了我的注意, 正好可以给学生阅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时评提到一个观点:只要是孩子发自内心的,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予肯定和认可呢?孩子的童年也应该是多样性的, 诚如庄子所说:“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乎。”还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告诉我们, 应对少年的成长多些关注与扶持, 而不是一路棒打。太精彩了, 这就叫标新立异。很得体的新意, 既不否定其他观点, 又提供有力的证据, 证明自己的新观点, 这样能做到既切合题意又富有新意。回过头来看话题作文“简单”, 为什么不带领学生进入另外一篇新天地呢?经过“五道杠少年”时评的阅读与思维分析, 学生受到了启发, 是否能从不简单的角度着手, 但又要符合“简单”的话题, 那么就得出了这样的新观点:简单的东西反复坚持那么就是不简单。这一结论的得出让学生欣喜若狂, 然后就是找论据,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做”……

时评是集时效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文体。时评作者都是具有睿智的头脑, 能冷静理性地思考, 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有创新思维能力, 所以我们不妨在议论文教学中大胆地引进时评阅读, 为议论文教学服务,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提高其剖析事物能力, 以上是从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三方面解读时评,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准确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并且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的作文富于新意, 脱颖而出。

摘要:时评阅读对于培养学生议论文的思维有独特的优势, 从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新性等方面, 对时评阅读与议论文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提高思维品质 绽放精彩课堂 篇11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造能力的根本保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动态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去学,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这一内容时,课始,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孙悟空带我们去参观儿童乐园这一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很自然地引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口算23+50和23+5。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摆小棒:两道算式都是先摆两捆带3根,接着左边的算式要对齐两捆摆上5捆,而右边的算式则要对齐3根摆5根。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便会明白整捆的与整捆的相加、整根的与整根的相加的道理。然后,我再让学生试着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进一步体会十位要和十位相加、个位要和个位相加的算理。这样既可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又在这物化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操作的过程抽象出口算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这样,通过“操作感知——形成表象——认知内化”的教学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做到了举一反三。

二、设置疑问,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自然进入生疑的情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先出示学生们熟悉的两块三角尺,先是有意带着学生回忆三角尺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让学生把三个角的度数相加。学生们加过之后便会发现两块三角尺中三个角的度数和都是180°,由此,很自然地产生疑问:“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这样吗?”这样设计教学,使学生自然产生疑惑,当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后,教师则可用恰当的方式鼓励学生尝试着解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寻找答案。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之间的努力下,学生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得出一致的答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上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但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也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实践探索,开放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大胆想象、大胆尝试,以及与同学的共同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培养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始,我拿出硬币,让学生想办法算出硬币一周的长度。学生有的说“用绳子测出硬币一周的长度,再量绳子的长度,得出周长”;有的说“把硬币放在尺子上滚一周,得出周长”……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同学们,黑板上这个圆不能滚动,很难用绳子去测量它的周长,你能用其他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学生产生困惑,此时,尝试操作、探索规律成为学生的必然需求。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先说明实验规则,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量直径、测周长,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保留一位小数),并填好记录表。学生通过实验、计算、观察、分析,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再让学生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加以验证,让学生确信无疑地得出:圆无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学生自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思中求变,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例如:“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如果将它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应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做出如下两种解答:(1)(5×4-8×2)÷2 ,(2)5×4÷2-8 。如果教师再略加启发和点拨,学生便会更积极地思维,深入探究。有的学生会这样思考:围成正方形的两条边的和相当于围成的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减去长,就是宽,即5×2-8。也有的学生会这样思考: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正方形的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条边拉来3分米,另一条边剩下的长度5-3就应该是长方形的宽。设计类似的练习题,学生探索兴趣浓厚,他们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让创新思维之花在音乐教育中绽放 篇12

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 千百年来风韵犹存, 它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作曲家和词作家用不同的曲式、调式及丰富多彩的歌词, 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 表达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愿, 表现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美德。学生们在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欣赏中, 使感情在愉悦中得到升华, 使精神在欢乐和享受中得到陶冶, 最终在道德上有一个净化的作用, 从而逐渐达到一个高尚的, 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格境界。

随着高校新课程的诞生, 音乐艺术越来越光彩夺目, 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单一的“心传口授”到“师生互动”再到“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转变。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角;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

那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 让音乐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摇篮呢?传统的音乐教育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唱为主要教学方式, 使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 课堂变得乏燥、无味, 学生失去了创造性。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音乐, 培养他们享受音乐的能力, 培养他们具有审美能力和提高艺术修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参与, 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 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 享受美好。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 尽量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可利用的创新因素, 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 不断实践, 大胆求异创新, 使创造思维的火花活跃、流畅、新颖、独特。

在教学中, 方法的设计与应用,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动力, 若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学生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随之便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 最需动脑筋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无需动脑, 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而如今音乐教育讲究要有新的课改理念, 采用一些学生乐意接受、愿意参与、敢于表现的艺术形式;讲究发展学生的个性, 思维求异;讲究让学生自主的创编, 大胆的表现;讲究学生的“参与”和“创新”;课堂讲究一个“动”字, 从而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和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在感受美妙音乐的乐趣中, 发挥创造力。创设诱发兴趣的教学环境, 主动创新。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时, 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发挥。因而,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学环境。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情感为出发点, 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引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如:模仿、旋律接龙、节奏接龙等有趣的音乐游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 可将音乐知识融入游戏之中,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乐中学, 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引发了学生创新的动力。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 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 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驰骋想象, 对于学生的创造成果要持欣赏的态度。例如, 当学生具备初步音乐理论知识后进行创编旋律, 乐感好的学生编得比较顺畅, 有的学生由于乐感差, 编成这样的旋律听来呆板、平直, 也缺乏美感。但是我们仍应豪无吝啬地跷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为的是保护学生最初的点滴创造, 使学生体验创造的成功感, 获取继续创造的勇气。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 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合理评价是学生成为主体的保证。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 都希望自己时时受到表扬。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应特别注意, 只要他们有半点进步, 就加以表扬。同时应注意在课堂上运用亲切的口吻和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会使课堂气氛温暖和谐, 这样学生情绪放松, 愿意和教师接近, 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 能感受音乐带来的欢快。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笑是教师和学生的良药。正是通过笑, 使师生从压力中得到解脱, 从窒息中得到自由, 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创造, 会发展他们的大脑机能, 激励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在音乐课中营造一种创造性的课堂气氛, 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一个情感体验和想象空间, 让他们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去想象去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传授给学生音乐常识, 掌握一些听、唱、动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还要培养他们感受、表达音乐的能力和通过音乐进行思考、想象的思维能力。思维想象力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没有思维想象力, 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为了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展想象思维,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造一些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的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 使他们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能力。如《白毛女》是一部经典革命歌剧, 学生对于这样风格的歌剧, 往往兴趣不浓。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音乐的氛围, 根据歌剧中选曲所表现的内容请学生上台策划、导演如何再现“白毛女喜儿的纯真及一根红头绳过年”的场景, 对于如何表现歌剧中在黑暗世界里劳苦人们受欺压的无奈, 地主、富豪凶狠嘴脸, 老百姓悲惨的命运。可以让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商议和策划, 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将歌剧中一个个形象去表演。这样, 歌剧中各个选曲在表演和欣赏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 学生们感受了歌曲的内涵和情绪, 也了解了歌曲的背景, 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所以,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 要对音乐有所感, 有所悟, 有所动, 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 去玩, 去实践, 在玩中感受音乐, 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的个性。经常练习, 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能不提高吗?那可真是“闻乐起舞”!

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展现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使学生的心灵随着音乐飞舞、翱翔。实践证明,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创造思维的过程, 是对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程, 是把凝固的文化激活的过程。音乐教育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任何教育不能替代的。这是为现代教育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教育规律。我们应该积极地对这一教育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自觉地运用和发挥音乐教育这一独特形式的特殊功能,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努力。在音乐教育中敢于创新, 善用创新, 让创新思维之花在音乐教育中璀璨绽放。

参考文献

上一篇:预期收益下一篇:10KV高压配电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