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本体(精选4篇)
旅游本体 篇1
0 引言
信息抽取是从一段文本中抽取指定的一类信息(事件、事实)并将其形成结构化的数据填入一个数据库中供用户查询使用的过程[1]。它的产生是为了让人们在Web的海量信息中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传统的信息抽取技术有基于规则的方法和机器学习的方法,但是它们缺乏对抽取出的实体之间联系的领域知识的识别能力。本体提供机器可识别的领域概念知识及其联系,并具有简单的推理能力。将本体和信息抽取结合的基于本体的信息抽取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基于本体的信息抽取国内外有不少研究。文献[2]提出一个基于本体的生物学信息抽取与查询应答系统。文献[3]提出一种基于内容的信息获取,它把ontology驱动的内容匹配机制与适当的表达代理机制相结合。文献[4]提出了一个基于应用领域本体的非结构化文本的信息抽取方法。但是文献[2-4]的方法都仅仅是基于本体的抽取,没有将本体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5]。文献[5]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本体的信息抽取方法,它对文章、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把一些复杂的句子分解为简单的句子,又结合了领域本体里的概念、关系、关键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节假日的首选。然而面对Web上旅游网站的大量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行社、酒店等信息,人们需要手工筛选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这些信息。
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旅游信息抽取方法。该方法在前期对网页的处理中,将网页的HTML文档生成了DOM树,这样更便于利用领域本体里的关键词准确地定位信息区域,抽取网页正文,然后对其进行分词,最后利用JAPE规则进行本体匹配,形成结构化的内容,存入数据库。该方法更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效率,改进了文献[5]的方法。
1 本体的构建
本体是概念和关系的集合,是对领域知识概念的抽象和描述。利用本体,可以让人们、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来共享、重用领域知识[6]。
本体构造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本文按照Uschold和Gruninger提出的骨架方法[7],过程为:(1)确定本体的应用目的和范围;(2)本体分析;(3)本体表示;(4)本体评估;(5)本体的建立。
本文对网上的旅游网站进行大量的分析,从中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实例及其关系。旅游领域本体的核心概念有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线路、旅游气象、民族风俗、特色小吃、餐饮和公交路线以及地区等。在这些核心概念中,如酒店有漓江大瀑布饭店、凯宁七星大酒店、桂林山水大酒店等,酒店还有一些属性是酒店名称、房间类型、房间价格、地址等;旅游景区的一些属性有名称、门票价格、景区等级、联系电话等;还有酒店、旅游景区以及旅行社等都属于某个地区,它们和地区的关系等信息。
有了上述的分析后,本文采用OWL DL语言作为建立旅游领域本体的语言,用Protege编辑器构建本体。步骤如下:
(1)定义本体的类别和层次
首先定义旅游领域的基本类及类之间的层次关系,图1为旅游本体部分类的关系层次图。
(2)建立本体的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
在建立完本体的类别和层次后,根据本体类,定义了本体的属性关系,如表1所示为酒店的部分属性表。
(3)建立旅游领域本体的实例
选择类,建立其对应的实例。如表2所示为旅游本体的(部分)实例表。
2 抽取算法
2.1 DOM树
文档对象模型DOM[8]是由W3C制定的一套标准接口规范。DOM提供了对文档中数据以及文档中结构(标签)的访问。DOM通过解析器读入整个HTML文档,将网页中的标签按照嵌套关系整理成一棵树状结构,构建一个驻留内存的树结构的对象模型集合,称DOM树,DOM树反映了HTML文档的树型结构。对应一个DOM树,通过对DOM树的遍历,可以对页面中每一个元素进行处理,来访问、修改HTML网页文档。
2.2 网页正文抽取算法
抽取算法有区域超链接数目算法和特征词算法,本文采用的是基于本体的关键词及网页DOM树结构的抽取算法。抓取的网页分为目录型网页和内容型页面,分别处理如下:
(1)目录型页面的信息抽取
对网站中目录型页面的信息抽取,关键是定位网页的目录标题区域,网页信息提供者通常很用心地处理网页的目录标题,其中标题通常包含了网页正文的重要信息,为网页正文主要信息的概括总结。
由于在前面已经建立旅游本体,从而可以使用本体中的关键词来对网页上信息区域进行定位。本文使用本体中的关键词,采用前序方法遍历整个DOM树,判断当前的节点是否属于HTML标签节点,如果当前节点不是HTML标签节点,则取当前节点的文字内容匹配关键词;若出现匹配的关键词,则认为该区域与概念关键词相关,获得标识节点位置;可以找到包含相关信息的最小子树,进而对内容进行抽取。具体算法如下:
输入:处理的DOM树;本体的关键词。
输出:网页中的标题和URL。
(2)对内容型页面的信息抽取
根据旅游本体中的关键词和前面目录型页面抽取的标题及URL,根据标题定位网页正文的内容,然后对网页正文所在DOM树、兄弟DOM树及其他们的子树进行遍历,抽取正文信息。网页正文抽取算法如下:
输入:旅游本体的关键词;标题与URL。
输出:网页正文文本。
Begin
Step1对网页进行规范化,消除网页噪音。
Step2找到标题或者旅游本体的关键词在网页
与
中所在DOM树的标签节点,并记录在DOM树中的路径,记为Tpath。
Step3继续找网页正文的DOM树中的
标签路径,若存在,记为Ppath,进入Step4;若不存在,对标题所在节点的DOM树及其兄弟DOM树和它们的子树进行遍历,抽取正文信息。
Step4把Tpath与Ppath进行相交运算,求出最长字符串Cpath,这就是包含网页正文的DOM树路径。
Step5遍历Cpath及其子节点,抽取文本内容,即得到网页正文内容。END
2.3 本体匹配规则
在前面我们已经建立了旅游领域本体,采用OWL(W3C推荐标准)语言描述领域本体的类、类层次关系以及类的属性等。类的属性有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对象属性是描述类之间的关系,而数据属性一般是字符型的,前面旅游本体的建立里面已经有举例。在文献[5]中利用JAPE规则进行的英文信息的抽取,本文利用JAPE编写针对中文特点的规则。在编写JAPE规则前,首要处理的是中文分词、本体的解析及语料的问题,在中文分词的处理上本文采用开发旅游搜索平台时的分词工具,本体的解析和语料问题分别在文献[5]和文献[9]中详细介绍。
JAPE[9]提供了基于正规表达式的标注有限状态转换。JAPE编写的每条规则有左侧和右侧两部分组成。左侧部分LHS(Left Hand Side)是一个包含正规表达式操作符(|,*,?,+。其中“|”的含义是或者,“*”的含义是零次或者多次发生,“?”的含义是零次或者一次发生,“+”的含义是一次或者多次发生)的标注模式。右侧部分RHS(Right Hand Side)包含了标注集操作描述。与左侧部分匹配上的标注集将会按照右侧的操作执行。LHS->RHS。中文旅游信息中景点景区的门票价格的抽取,例如抽取出的网页页面正文中的“景点门票:门票31元”这个信息片段,经过分词后得到“景点/门票/:/门票/31/元”,规则如下:
3 基于本体的旅游信息抽取
基于本体的旅游信息抽取就是对旅游领域的信息进行抽取,得到结构化的旅游信息,使用户得到的信息更准确。如图2为基于本体的旅游信息抽取的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
(1)本文的信息抽取在网页抓取这一步采用我们之前开发的旅游搜索平台的爬虫程序进行网页的抓取。
(2)对抓取下来的网页,因为HTML文档有许多没有完全遵守标准来编写,如无相应结束标记、标记嵌套不合理等。所以为了能够对网页都按照HTML标准来解析,本文使用JTidy工具来修正HTML文档。接着利用HTML Parser解析HTML文档,生成DOM树。最后,根据HTML标签来去除Web文档中存在的图像、脚本、样式和其他一些噪音元素,根据噪音源的特征定义特定的规则进行过滤。
(3)利用我们前面的网页正文抽取算法对经过步骤(2)处理后的网页进行正文的抽取。图3为抽取酒店网页正文信息图。
(4)中文词法分析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与关键。分词工具也有很多,如中科院软件所的分词工具ictclas4j以及CKIP的分词工具等,但是这些工具对本文的分词都不是很理想。所以本文采用我们开发旅游搜索平台时建立的词库,结合Lucene中文分词包及je-analysis-1.4.0对上面得到的网页正文进行分词处理等。
(5)用本体的匹配规则与步骤(4)中分词得到的结果匹配进行抽取,将抽取的结果依据旅游本体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属性信息,生成逐条记录存入数据库。
4 实验及总结
4.1 实验
信息抽取技术的评测起先采用经典的信息检索(IR)评价指标,即召回率(Recall)和查准率(Precision)[10]。计算公式如下:
为了综合评价系统的性能,通常还计算召回率和准确率的加权几何平均值,即F指数[10],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β是召回率和准确率的相对权重,取β为1。
本文的抽取实验以酒店和景点为例,取10个页面作为样本进行测试,得到的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分析以上的实验及实验数据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准确率高,主要是因为本文的方法将旅游网页的正文先抽取出来再做接下来的处理,这也为将来的操作提供了方便,更提高了抽取的准确率,文献[5]没有做这一步。
4.2 总结
本文的方法不仅结合DOM树结构和本体的关键词定位网页信息区域进行正文信息的抽取,在本体匹配规则中利用到JAPE语言,使得抽取的准确率更高。此外,该方法将无结构化网页的文本变成具有语义的、机器可理解的结构化信息。由以上实验也充分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很准确地抽取人们需要的旅游信息。由实验分析知道,影响抽取准确率的因素是:领域本体构建的不完善、分词的算法、本体匹配的规则。本文进一步的工作是针对以上这些方面进行改进,以得到更好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Lutsky P.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documents for automating soft-ware testing[J].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ineering,2000,14(1):63-69.
[2]Abulaosh M,Dey L.Biological relation extraction and query answering from MEDLINE abstracts using ontology-based text mining[J].Data&Knowledge Engineering,2007,61(2):228-262.
[3]Guarino N,Masolo C,Veter G.OntoSeek:content-based access to the web[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1999,14(3):70-80.
[4]Embley D,Campbell D,Smith R,et al.Ontology-based extraction and structuring of information from data-rich unstructured documents[C]//Proc.of ACM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USA,1998:52-59.
[5]陈兰,左志宏,熊毅,等.一种新的基于Ontology的信息抽取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1(8):155-157.
[6]Soo V W,Lin C Y.Ontology-bas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a multi-a-gent system for digital library[C]//Proc.of the Sixth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pplications(TAAI2001),Taiwan,2001:241-246.
[7]Uschold M,Gruninger M.Ontologies:Principle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1996,11(2).
[8]W3C.Document Object Model(DOM)Level1Specication,Version1.0[EB/OL].http://www.w3.org/TR/REC-DOM-Level-1.
[9]李飒.基于GATE的中文信息抽取系统的开发和实现[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
[10]马腾.基于ontology的信息抽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06.
旅游本体 篇2
关键词:旅游活动,旅游目的地,游目的地形象 (TDI) ,本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已成为融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人是生命的一种, 人所以特殊在于他是生命存在的同时, 还具有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 人的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一般存在物和生命存在物的根本所在。心理学认为,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在一切生物中, 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 即自身与自身之外的东西区分开来。因此人是有自觉意识的存在物, 人不仅活动, 而且对自己的活动有所认识和反思。
一、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从侧面研究旅游地形象本体形成机制
什么是旅游, 人为什么需要旅游, 旅游对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这些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心和思考的社会问题。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对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探讨, 是研究旅游审美活动本体运动机理的一个层面。因为旅游审美活动的发生既是因为一定时空背景下作为旅游活动和旅游审美客体存在的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吸引物从形式到内涵上都存在美的信息, 也源自由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构成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审美主体具有审美情趣、审美感知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更为关键的则是由旅游活动和旅游审美主、客体之间形成的审美关系构成的旅游审美活动的本体的运动机理。这里, 我们必须注意一个问题, 从旅游者 (旅游主体) 的角度, 旅游地形象的形成过程, 尽管是分阶段地的, 但实际上也是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过程和旅游审美活动的符合体。这个问题, Fakeye和Crompton在分析原生形象、诱导形象和复合形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目的地选择方面的角色时是这样论述的;一个游客在未旅游之前, 头脑中有一系列的旅游区成为可选方案, 并在心目中有由经历或教育形成的各个旅游区的形象, 即原生形象;一旦旅游的动机, 并决定要度假时, 他就会有意识地搜寻有关各可选目的地的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比较、选择。其主要方式是看有关旅游刊物、报纸、电视节目及旅游机构的宣传手册, 从中提炼有用的信息, 加工形成诱导形象。接着对各可选目的地的旅行成本与受益及形象进行比较, 从而选择合适的目的地。到这个目的地实地旅行后, 通过自己的经历, 结合以往的知识形成一个更综合的复合形象。人们依据复合形象对可选目的地再进行比较、选择, 决定再次到目的地旅行或另择它地。而旅游审美活动发生与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过程, 在心理机制上无疑是一致的, 旅游地形象的形成与旅游审美活动发生、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过程, 在心理机制上无疑也是一致的。这样, 我们探讨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研究旅游地形象本体形成机制。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 就是要探讨旅游审美活动发生之所以产生的内置驱动力、心理中介及运动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只是由于人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 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 如有音乐感的耳朵, 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总之, 这些能为人的享受到感觉, 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 才一部分发展起来, 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 不仅五官感觉, 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 (意志、爱等等) , 一句话, 人的感觉、感觉到人性, 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 由于人化的自然界, 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到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个论述表明了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同时也表明,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 人类对美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实际上已经积淀在人的“集体无意识”中, 甚至可以说已经演化为人类生存的本能性要素。就旅游审美活动而言, 表面上上似乎是旅游观赏行为在一定时空中的直接表现, 而实际上是旅游审美需求与动机所诱发和促成的结果。
二、旅游审美需求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 旅游审美需求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因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已成为融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当然, 人,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存在, 在生理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制约与影响下, 其需求是工作各样、多个层面, 有的偏于物质, 有的趋向精神;有的属于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 有的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可能途径。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只要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高层次的需求才能到来。但任何一种需求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求的出现而消失, 只是高层次需求产生后, 低层次需求对行为影响变小而已, 各层次的需求呈相互依赖与重叠的关系。只有早期的基本需求高峰过去之后, 后一较高的级别的需求才能开始发挥优势。同时, 各种需求层次的发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 婴儿的主要需求是生理需求, 而后才产生安全需求、社交 (归属和爱) 的需求, 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产生了尊重的需求等等, 如此波浪式的演进。据马斯洛估计, 美国有85%的人的生理的需求能满足, 20%的人安全和经济保障的需求能满足, 但能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人却是极少数;从马斯洛对3 000名大学生进行的测试及马斯洛对分析结果的认识来看, 其中真正的自我实现者只有一人。后来, 马斯洛又在尊重的需求之后增加了认知需求、和审美的需求, 构成了“需求层次七级论”。马斯洛还认为在理解需求层次模式时, 人们不要拘泥于需求的高低顺序;他认为绝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都部分地得到了满足, 但是仍有几种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正是这些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能强烈地左右的行为。这也是说, “需求层次论”作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不单纯强调人的需求由低向高的程序演进, 因此, 在现代生活中, 人的审美经常贯穿于所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之中, 就连生理的需求也不例外。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分析, 人对旅游的需求不是停留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层次上, 最起码是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的层次上, 绝大多数可以说是表现为一种审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审美需求作为人的一种统摄性和精神性需求, 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杠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审美需求作为人的一种统摄性和精神性需求, 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杠杆之一。诚如马斯洛所言:“美的理解和创造以及美的高峰体验, 是人类生活以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核心部分, 而不是边缘部分。”他所谓的“高峰体验”, 是指最高快乐出现的时刻, 比如审美的直觉、创造的时刻、智力的顿悟和情欲的高潮, 该体验是向健康前进的是瞬间的健康, 是对生活的确认, 使生活富有价值。人们之所以面临各种艰难困境而不全都以自杀了结,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体验价值普遍存在的缘故。其实无论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沿革来看, 还是从现实生活的具体内容来看, 审美需求由于审美判断本身的自由愉悦性和鉴赏性而成为其他各种需求的内在动因。旅游活动也是如此。那些乘坐“空中客车”、下榻宾馆饭店、睡着席梦思和喝着香槟酒游山逛水的旅游者, 其审美需求几乎泛化为其他需求是“指令性原则”。他们要求一切物品和活动都应具有审美价值, 应符合美的规律:从房间的色彩、餐桌的摆布、饮食的器皿到卫生间的设备, 甚至于一条领带或一枚领扣等等, 都应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与其相关的其他需求。而这种以旅游为导向的审美需求, 一方面是旅游者作为主体的审美需求所致, 另一方面是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审美特质使然。目前,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美、感、游、创”的生活新概念已广为人们所接受, 并被奉为追求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文化传统竞争, 塑造旅游地本体形象
斯瓦布鲁克指出, “当那些竭力想扮演全球较角色的大公司在谈论全球化思维、当地化行动的时候, 旅游目的地则要当地化思维、全球化行动。也就是说, 在充分利用全球化为其所提供的开发新的全球市场的同时, 他们需要避免由于全球化所造成的产品标准化和丧失地方特色的现象。” (Swarbrooke, 2001) 这个论断对于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的形象塑造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知道, 跨文化交际是旅游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无论是出国旅游, 还是在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环境中旅游, 都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而在这些异质文化环境中旅游, 尽管人们通常会因为文化差异、社会距离、与陌生环境等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感或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 人们也会对异质文化环境中的景物、尤其是人文景观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新奇感与敏感性。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这后两种心理反应恰恰是旅游审美的重要契机;如果通过跨文化交际活动予以积极引导, 将会有效地调动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心理要素, 进而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因为, 求异心理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最基本动力。人们对不同的事物、景观、风俗和文化感兴趣, 其原因就在这些事物与形象的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国际旅游业就是建立在各国旅游产品差异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人们也这样认为:越是民族的, 则越富有国际性, 越具有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旅游地形象塑造时, 要突出特殊性和差异性, 要注意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保持和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并通过区域协同行动, 形成整体竞争力。当然, 在打文化牌、民族牌这个问题上, 也要把握好尺度。强调新奇、强调差异, 也不要超出人们通常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免因文化距离过大导致“文化休克”。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 旅游审美尽管有其特殊性, 但是, 与其他审美活动一样, 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 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 必须从旅游活动的审美特征及旅游审美产生的心理机制入手。对旅游地形象塑造这个问题的探讨,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形象策划、设计的层次上, 要立足对旅游活动的本体特征的把握来研究旅游地形象塑造的最本质的东西, 也就是既符合旅游活动规律、又符合形象塑造规律的旅游地形象策划方法和理论, 以利于指导旅游地形象塑造的实践。因为, 尽管现代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经济效益是人们发展这一产业的初衷, 也是产业发展必须始终关注的主要目标, 但是, 由于旅游活动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由此给旅游产业带来的特殊性, 对旅游产业的研究、旅游地形象及旅游地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必须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 把旅游地形象塑造作为一个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系统来研究。在实践的意义上, 旅游地形象, 不光是目前旅游营销活动中所谓的以CIS为主导的旅游地形象系统, 以及基于这种思想的形象推广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旅游地、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及其他旅游产品本身的形象价值的创造, 要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对旅游地进行整体上的形象塑造, 充分挖掘蕴藏在其中的审美信息, 并使旅游地、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及其他旅游产品从整体到局部更加容易引起人们注意、调动人的感知器官、唤起人的知觉, 进而形成强烈的共鸣。这里, 有必要强调, 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形象, 必须从基础吸引物出发来研究, 而不是从上层吸引物出发来研究, 否则就背离了旅游活动的本体特征和规律。由于笔者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局限, 从技术操作层去研究恐怖是很不现实的, 在此, 仅做一些原则性分析, 姑且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当中对旅游地形象塑造本体论研究的一个侧面的粗浅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2]仇学琴.现代旅游美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广瑞, 魏小安, 刘德谦.2000-200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4]潘鲁生.关注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J].旅游学刊, 2001 (1) .
[5]谢朝武, 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 2002 (2) .
[6]尹隽, 等.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7]刘汉洪.打造强势旅游品牌要有的十把金钥匙[J].中国旅游规划设计联盟, 2005 (6) .
旅游本体 篇3
关键词:旅游活动,旅游目的地,游目的地形象 (TDI)
旅游目的地形象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是人脑对旅游目的地信息处理的产物, 而旅游目的地形象本体 (Ontology) 则是研究旅游目的地感知主体 (旅游者、当地居民、设计师、管理者、经营者等等) 与感知客体 (旅游地信息:人-地感知系统、人-人感知系统) 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研究既要探讨人如何感应、选择、获得、评价、理解、认识旅游目的地信息, 也要研究所要形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 它的内容、结构、差异和意义如何, 为什么会这样, 如何或有哪些因素影响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终认知。当然, 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在旅游消费行为形成、旅游成为经历之后, 表现为旅游者的直接感知, 但是, 对大多数人而言, 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决策的确定、旅游行为的形成乃至旅游审美的实现, 更多地依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吸引和引导。这就是说, 在一般情况下, 旅游目的地形象表现为间接感知。因为任何新兴的旅游地或任何旅游地在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没有游客, 没有感知主体的, 它在外界人心目中的形象是空白的, 必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间接感知渠道传递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形象塑造、传导, 使未来的、潜在的旅游者在心目中建立该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进而影响其旅游决策。所以,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更为重要。抓住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本体特征, 就是抓住了旅游地形象最为关键的东西。
旅游作为产业历史短暂, 但作为一种活动或现象则历史久远。考查旅游作为一种活动或现象的发展轨迹, 对探求旅游的本质及其本体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旅游的起源, 中西历史典籍中有确切记载的资料都是相当有限的。我们之所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探析旅游的最本质特征, 既是因为中国典籍中用于表示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词语的记载比西方要早得多, 也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及审美哲学使其在内涵上更接近旅游活动的本体。早期用于表示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词语主要是独立的“旅”和“游”。在先秦典籍中, 表示旅行、游玩或游览之意的“游”字即已出现。《尚书 大禹谟》中有“罔游于逸”;《诗经 国风》则有“以敖以游”、“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游于北园, 四马既闲”;《论语》、《庄子》、《楚辞》中更有“游必有方”、“孔子西游于卫”、“庄子游于雕陵之樊”、“逍遥游”、“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等针对具体人物的记载。其中“游”字在《庄子》中竟出现百次以上。魏晋之后, 随着人性的解放和自然崇拜意识的淡化, 名士优游之风盛行, “游”作为一个流行的概念频繁出现在有关名山胜水的诗赋骈文中, 并开启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之先河。“旅游”在汉语中用作词汇最早出现在南朝梁诗人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 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 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 蕙气动初频, 一朝阻旧国, 万里隔良辰。”从诗歌大意来看, “旅游”一词当时已经含有外出游览的意思。
中国古代文化与旅游活动也有着不解的渊源。“天人合一”这一传统主题, 不仅从哲学的角度塑造了中国人注重人生境界修炼和精神家园探寻的品格, 而且造就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界和事物的超功利的审美态度, 以“情以物迁”的心理结构感应自然和事物。正是这种对社会和生活的审美态度, 使得旅游成为中国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论著, 到山水诗、山水画、游记, 乃至文论、画论、诗话、词话, 先哲们在诗化的自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政治思想, 以及对社会、事物、生活、自然界、艺术、伦理等等的认识。“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论语》中的这一论述表明, 人们已经逐步摆脱对山川单一的原始崇拜, 而以“比德”为主要方式给予山川以审美评价;《庄子》则把“游”阐释为一种“自由自在、逍遥无为的精神境界和由此而来的对待世界的审美态度”。诗、词、歌、赋和游记中体现出来的“寄情山水”、“独善其身”的“文人情结”, 不仅令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在政坛失意时难脱俗套, 而且使韩愈、王安石等政治上颇有成就的大文豪找到了聊以自慰的诗化生活方式。到了近代, 魏源依据先贤们的旅游观赏经验, 创立“游山学”, 对“游道”进行了抽象。在“仰观于天”和“俯察于地”之际, “心与物游”, 对自然界产生“石蕴玉而山辉, 水怀珠而月媚”的审美认同, 乃至于“精弩八极, 心懔懔以怀霜, 志渺渺而临云”, 获得“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愉悦。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 旅游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与物质生活因素 (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 和文化心理因素 (如生存质量与审美需求) 密切相关。从产业研究角度出发的单纯的经济学观点, 显然难以透视旅游作为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为一体的综合性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当然我们也注意到, 西方的旅游学研究并非无视旅游的审美特征, 如“旅游是一种休闲的活动, 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育” (让-梅特森) ;“旅游是非定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 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韩泽格尔、克拉普夫《普通旅游学纲要》) 这些观点尽管在描述上存在泛化的倾向, 但的确注意到了旅游的文化内核, 靠近旅游的本质特征。
旅游作为一种审美化的生存状态, 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理结构和生存方式的一部分, 熏陶了国民性格, 影响了旅游研究的本体论方向。中国学界对旅游的本质特征的研究, 很多是界定在审美心理学范畴内的。当代学者李泽厚从美学的范畴出发论述旅游的审美特征。他认为:“把美学仅仅规定为艺术理论, 似乎就太局限了。人们要游历, 要观赏自然美, 要游玩大自然中, 人们要美化生活, 从外表到内心, 都希望符合美的要求, 美学能不管吗?”其他美学家、文学家的下述观点则从对旅游活动本身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其审美特征。“旅游, 从本质上说, 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观光旅游是景观信息的探索和景观知觉过程, 是一种景观审美活动”;“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取精神享受为指向, ”“旅游不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一种精神活动, 这种精神生活是通过美感享受而获得的, 因此, 旅游又是一种审美活动, 一种综合性的 审美活动”;“旅游又是一种审美活动, 一个系统, 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的一个最基本组成部分, 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 通过对旅游客体能动的活动, 为实现自身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 “旅游属于文化范畴, 是文化的一个范畴, 是文化的一个内容”。也许有人认为这些美学家把旅游活动的本质特征界定在其审美特征之上仅是一家之言, 但这些观点绝非美学家独有。1995年, 申葆嘉提出, 对旅游的研究应从经济中去, 从文化中出来, 并建议广泛地使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旅游。谢彦君明确倡导对旅游本质特征认识的审美视角。他指出:“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是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他关于寻求审美和愉悦体验是旅游本质的规定性, 是所有旅游都具备的统一内核的看法, 与美学家和文学家的观点如出一辙。这说明, 学术界对旅游的本质的认识正在接近、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找到其本体特征, 是旅游研究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的回归。通过旅游活动促进人们对文化、历史和自然等现象的认同, 使之在这些现象中获得知识、吸取精髓, 有利于调整人的心态、净化人的心灵、完善人格修养。这就是说, 旅游活动具有审美教育特质, 可以带给人们审美感受和心理愉悦。因此, 文化论者的立场与审美论者的立场在出发点上是完全一致的。
把审美心理特征界定为旅游的本质特征, 在一些国家和国际一些权威机构的认识中也能找到佐证。1975年, 国际《赫尔辛基条约》中就提出, 世界旅游业要“更加丰富其他国家人们的生活、文化和历史知识”;1995年, 《大阪旅游宣言》提出:“旅游的核心是一项接触、感知和学习丰富的大自然以及利用社会和文化的活动, 因此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应怀着谦虚和尊重的态度, 对于外国人民及其文化, 旅游者应培养求知的好奇心与开发的心态, 并应加深对异质文化 (Heterogeneous Culture) 中的人们的理解。籍此, 人们将学会感恩于大自然、社会与文化的赐予, 并将这个美丽的星球传诸后世。”亚洲的一些旅游强国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是普遍重视类似观点。《泰国旅游业发展战略 (2002-2006) 》指出:“必须把旅游作为教育年轻人和向泰国人民提供不断学习的一种手段, 同时也是保护而不是破坏民族文化的方式。”“在促进年轻人和其他公民了解历史和文化遗产方面, 旅游可能是比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机制。旅游可以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遗产意识。”《21世纪初期的日本旅游业振兴战略》提出:“旅游不是一项简单的业余活动, 它对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丰富大众生活内容有着重要作用。此外, 旅游还为人们创造了脱离日常生活环境, 增加多元化交流的机会, 从而加强了社会凝聚力。通过接触、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 旅游者都不同程度的开阔了眼界, 掌握了知识。”这说明, 旅游活动在整体意义上就是文化交流活动, 是透过本国、本土、本地文化的视野, 去审视异国、异地、异质文化的新奇性价值, 从而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现代旅游实际上集中地反映了旅游者要求文化消费、启迪智慧、逃避日常琐事和摆脱社会压力的意愿, 及其要求洗涤心灵、完善自我的意愿, 可以说是一项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审美实践活动。这对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际之间的相互理解、达成跨文化的对话和交融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人们对旅游活动的审美特质之所以难以准确把握, 根本的问题在于, 旅游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人们在认识其特征时很容易直观地抓住其外部可见的特征及其所展示的一般属性, 如异地性、暂时性、及消费属性、休闲属性。而旅游的产业化又使旅游学研究偏向于住宿、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休闲娱乐等相关服务业研究。实际上, 我们并不否认这些产业的发展和完善, 对于满足旅游者需求、促进旅游活动目的的最终实现的确有极其重大的作用。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完善, 有利于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心理快感、完成审美过程。同时, 从旅游活动的发生学角度、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出发研究旅游的本质特征, 这尽管在研究方法上抓住了根本, 但是, 由于旅游者作为个体出现, 其旅游动机、审美情趣、文化底蕴、生活阅历、性格禀赋、道德情操因个体而异, 加之人们对快感的体验包括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两个层面, 而生理快感又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所以, 按照唯美的标准来衡量旅游活动及旅游者, 那种纯以获得生理上的愉快为目的并在旅游过程中始终谋求生理愉快的纯功力性旅游者的确存在, 因此, 也会对旅游的研究产生误导, 影响人们对旅游的审美特征这一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旅游活动的审美特质表明, 旅游在其本质上是旅游主体 (旅游者) 对旅游客体 (旅游地或旅游吸引物) 在心理上的观照, 这种观照以美感为向导, 以实现心理上的愉悦为目的, 在旅游主体 (旅游者) 对旅游客体 (旅游地或旅游吸引物) 构成了一种人-地感知关系。尽管这种感知往往以旅游者对旅游地、旅游吸引物的审美过程和直接审美感受的形成出现。但是, 这种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审美观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审美心理愉悦, 实际上也是旅游主体通过大脑对旅游地信息进行处理而产生, 这对旅游地形象的本体论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只不过旅游者在大脑中对旅游地信息进行处理的形式表现为一种直接感知, 而从旅游地形象的本体论出发研究任何塑造旅游地形象, 更多的表现为旅游规划和管理者的直接感知。对旅游者而言, 旅游地形象最初只是一种间接感知, 是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给旅游者创造的一个图式, 它以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引导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实现审美愉悦为目的。当然, 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直接感知, 也为从本体论的角度塑造旅游地形象积累了经验, 同时也是对旅游地形象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掌握了旅游活动的本质特征, 有助于我们借助旅游者的旅游审美经验认识旅游地形象的本体, 更深刻地把握旅游地形象的本体特征, 也有助于我们按照旅游活动的规律、适应旅游者的审美需求进行旅游地形象塑造, 而不是单纯地从规划者、管理者或经营者的单一立场出发, 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进行旅游地形象塑造。这样, 必然也有利于充分展现旅游地形象塑造的价值, 依靠旅游地形象塑造和旅游地形象传播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竞争力。
当然, 单纯的从旅游客体本身出发, 或是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的旅游地形象塑造, 也是有悖于旅游活动自身规律的。因此, 在理论研究中, 专家们倡导审美倾向和文化论观点, 实践中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们所谓的“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观念, 符合我们从本体论的观点出发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旅游学研究:尚不可靠的理论基础[J].旅游学刊, 2003, (2) .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3]仇学琴.现代旅游美学:修订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4]汪德根, 陆林, 刘昌雪.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研究[J].旅游学刊, 2003, (1) .
旅游本体 篇4
在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带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旅游政务系统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然而随着人们对于旅游信息的查询等多方面要求总是快于而且高于旅游政务系统的建设速度,并且各类旅游网站的快速建设与发展,使得旅游政务网站的使用率大大降低,因此,如何更好地体现旅游政务系统在旅游业的绝对信息主导地位,并且完善现有的旅游政务系统诸多功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体[1]原本作为一个哲学中的术语,现在已经更多地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它主要作为一种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工具,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达概念语义。本文将本体这个概念用于旅游政务方面,并且结合我国现行的主题词表来进行旅游这个特定领域的本体构建研究,从而在知识和语义的层面上更好地去进行旅游信息的分析、整合、检索和抽取,这样可以大大改善现有系统的发展滞后性和信息的局限性。
1 主题词表与本体的关联
1.1 本体的特定领域应用
人们往往根据本体与相关领域的依赖程度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2]:顶层本体、领域本体、任务本体和应用本体。其中领域本体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而且在这四种类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领域本体的构建,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构造方法,如:骨架法、TOVE方法、七步法、循环获取法等。但对于一个具体的领域本体构建而言,没有唯一的模式,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方法的整合和反复叠加,从而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领域本体。
1.2 主题词表
主题词表又被称为叙词表[3],是用来表达文献主题的一种标识符号,并且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以基本概念为基础的词和词组。将主题词表用于领域本体的构建,可以大大减少本体构建过程中的工作量,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本体的构建过程主要是从概念(对象)以及他们的属性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展开的,而主题词表本身就是通过等级关系建立的,而且是经过该领域专家多年的分析和实践,从应用角度提炼出来的,所以主题词表中的词、注释、关系等可以为本体中的概念、属性、关系以及实例提供指导;另外,我国现行的《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4]是参照GBT 19486-2004(《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的要求编制的,主题词表的制定给政务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和资源的组织,信息的采集、加工、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 旅游政务系统本体库的构建
对于现行的旅游政务系统[5]而言,人们往往希望通过某一个旅游信息点的查找,能够出现相关联的信息。例如:对于某个旅游景点的查找,这个旅游景点周边的住宿、餐饮、交通信息都可以做为附加信息出现,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人们查找信息的时间而且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去进行选择和比较,鉴于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对各个概念之间建立一种静态的联系,而本体库的构建,正好可以实现这种知识上的统一和联系,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重用。
2.1 旅游本体的相关概念以及属性的设计
对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运用本体技术结合关键词表里面的信息建立旅游领域的本体库,从而使知识上具有统一的认识和相关的联系。例如:对于住宿方面的信息检索而言,如果输入的仅仅只是关键词“酒店”,在传统的数据库中往往只出现“**酒店”而人们想看到的不光光是旅游景点的“**酒店”,还包括宾馆、旅社等信息,另外对于旅游景点周边的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都要有相关的信息,那么在建立本体库时,就把这些人们关心并且是需要的信息提炼出来作为对象(类或是概念)来进行分析。
根据《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主题表,本文选取旅游方面的内容进行本体的构建,主题词表中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出行人员关心的旅游信息并非表中所罗列的全部信息,结合上表的内容经过分析和取舍,提出了一些新的核心概念和他们的相关属性。
(1)景点:包括景点的名称、地理位置、门票信息等。
(2)住宿:包括住宿的宾馆(酒店、旅社等)的名称、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
(3)饮食:包括饮食的具体饭店(酒店、农家乐等)的名称、特色饮食、交通情况、地理位置等。
(4)购物:包括购物场所的名称、地理位置、特色产品等。
(5)交通:包括到达旅游景点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路线信息。
2.2 各个概念间的关系以及实例化
经过上述分析得出了旅游政务系统中人们所关心的五类核心概念,人们往往希望通过某个信息的查找,连带的其他相关信息也表现出来,因此在给各个概念建立关系时,主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首先对于景点这个概念而言,通过hasShopping和购物建立联系,通过hasDiet和饮食建立联系,通过hasHotel和住宿建立联系,通过hasTraffic和交通建立联系,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对于其他的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表的形式表示,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经过上述概念以及概念属性的提取,概念间关系的分析,接下来就要进行实例的添加,在具体的旅游政务系统中,信息的检索,都是通过一些关键词进行的,那么在本体库中,可以将这些具体的关键词作为实例进行添加,这样检索出来的信息就更加完整全面,本文以商洛市区旅游“住宿”这个概念为例,进行实例的添加,具体如表2所示。
2.3 实现
通过对旅游信息这个特定领域的分析,结合主题词表提取了人们关心的五个概念信息,并对其属性、关系进行了分析,要将这个领域本体应用于旅游政务系统中,就必须对本体框架进行形式化的实现。本文采用的是Protégé3.4.8[6],它是由斯坦福大学开发的本体编辑和知识获取软件,由于目前的旅游政务系统中的信息主要以中文表述为主加之Protégé对中文有很好的支持效果,所以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选用中文来定义本体中的基本类、属性概念及添加的部分实例,实现界面如图3-5所示。
通过Protégé本体[7]实现工具将前文中分析得出的旅游五方面信息中的对象、对象间属性关系及实例进行了补充,使原本分散,独立的旅游相关信息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这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信息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目前各种旅游网站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使旅游政务系统更具有竞争力,更能发挥政府在政务系统这个方面绝对的信息指导作用。
3 结束语
不管是旅游政务系统的建设还是旅游相关方面的现有网站,人们查找出来的信息总是单一的,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若想得到进一步的信息,往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关键词搜索,这就造成人们在出行时信息的查询和搜集非常费时费力[8],而且对于用户而言,对政府政务系统的信任度往往大于其他各类旅游相关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本文在仔细分析了当前政务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的这种将主题词表和本体结合起来应用在旅游政务系统的知识构建上,在今后的研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
(1)将这种方法应用在各个领域的政务系统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领域的本体库之间按照某种内在联系建立了关系[9],那么这张知识地图会使各个政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检索等功能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然而这个大的知识网的构建是否真的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2)本体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10],虽然在很多领域都提出了用本体库代替传统的数据库来进行信息、知识的表示和实现,但是传统数据库的特有优势用本体是否能够达到甚至超过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姗.基于本体的电子产品实体关系抽取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2]韦婷婷,聂登国,王驹,等.基于领域本体的文本分类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2(15):62-64.
[3]杨春明,韩永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3):92-96.
[4]葛新,董朝阳.基于领域本体库的电子政务智能浏览系统[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8):131-134.
[5]梁昌勇,杨大寨,司光昀.基于本体的政务信息资源个性化目录体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650-1656.
[6]Protégé[EB/OL].(2012-12-20).http:∥protege.stanford.edu/.
[7]李艳.基于Protégé的毒品类型本体模型的构建[J].信息技术,2013(7):172-174.
[8]Chih Hao Ku,Alicia Iriberri,Gondy Leroy: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e-Government:crim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DG.O 2008:162-170.
[9]Sintek M,Decker S,Crubezy M,et al.Creating Semantic Web Contents with Protégé-2000[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March/April2001,16(2):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