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本体

2024-11-01

管理本体(精选12篇)

管理本体 篇1

1 引言

业务管理系统通过业务性能分析发现业务过程中的性能瓶颈,并通过业务配置消除业务性能瓶颈,提高业务性能。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业务模型部分,数据采集部分,业务性能分析部分,及业务配置部分。

业务模型是业务管理系统的基础部分,为数据采集、业务性能分析和业务配置提供业务原模型。目前,业务管理系统主要从Web用户体验角度或企业业务重组角度为业务建模,Web用户体验角度的业务建模为业务发现和业务选择提供参考数据[1,2,3,4],而企业业务重组角度的业务建模为业务重组时的业务组件选择提供参考数据[5,6]。对企业来说,业务是驱动力,企业须保证其业务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有效的业务模型,用于业务管理系统。

业务数据采集是业务性能分析的数据来源。业务管理系统只有保证业务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才能实施有效的业务性能分析。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7,8]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轮询采集,同一业务分析所需数据的采集时间跨度会比较大,使数据分析不能及时处理,导致业务分析实时性差,而且,先采集的数据还可能会失效,导致业务分析结果与实际有偏差。随着业务管理系统的发展,需要新的数据采集方法来满足更复杂的业务分析需求。

业务性能分析为业务配置提供配置依据。业务管理系统只有保证准确的业务性能分析,才能实施有效的业务配置。同时,随着业务管理系统的发展,其管理的业务数量越来越多,要求业务管理系统能够自动完成业务性能分析过程。

业务配置是业务管理系统的反馈部分。业务管理系统在业务模型的基础上,依据业务性能分析结果,实施相关业务配置,提高业务性能。

本文提出基于本体的业务管理框架(Ontology-Based Service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OBSMA)。在该框架中,采用本体为业务特征建模,采用本体活动为业务过程建模,生成本体业务模型,然后基于该业务模型实施本体推理,自动获取业务采集数据项,用于业务数据采集,并采用Petri网[9]设计业务性能分析模型,用于自动业务性能分析。OBSMA能够有效地建模影响业务性能的因素,实施有效的业务数据采集,并能够自动完成业务性能分析,发现业务性能瓶颈,还能够根据业务性能分析结果实施业务配置,提高业务性能。

2 基于本体的业务管理框架

本文提出的基于本体的业务管理框架OBSMA,如图1所示。OBSMA框架主要包括本体业务模型部分、业务数据采集部分、业务数据部分、业务性能分析部分、业务配置部分和业务管理视图部分,各部分功能描述如下:

本体业务模型:OBSMA采用本体为业务特征建模,采用本体活动为业务活动建模,进而建模业务过程,生成本体业务模型。本体业务模型部分在第3章详述。

业务数据采集:OBSMA基于本体业务模型,获取业务采集数据项集合,实施业务数据采集,保证业务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业务数据采集能够在业务分析允许的时间段内完成采集属于同一业务的采集数据项。业务数据采集部分在第4章详述。

业务数据:用于保存业务数据采集的结果。

业务性能分析:OBSMA基于本体业务模型,设计业务性能分析模型,用于自动业务性能分析。OBSMA结合业务性能分析模型和业务数据采集结果进行自动业务性能分析,发现业务性能瓶颈。业务性能分析部分在第5章详述。

业务配置:OBSMA依据业务性能分析结果,发现业务性能瓶颈,并基于本体业务模型实施业务配置,消除业务性能瓶颈,提高业务性能。业务配置部分在第6章详述。

业务管理视图:OBSMA的业务管理视图负责生成业务采集数据项集合的管理视图,业务性能分析结果的显示视图,和业务配置的交互视图。

在OBSMA框架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本体业务模型是OBSMA框架的核心部分,采用本体为业务特征建模,采用本体活动为业务活动建模,进而建模业务过程,生成本体业务模型,并将本体业务模型输入到业务特征获取部分和业务性能分析部分。业务特征获取部分通过本体推理解析本体业务模型,自动获取业务特征,并生成业务采集数据项集合,并将业务采集数据项集合输入到业务数据采集部分。业务数据采集部分通过分析业务采集数据项集合,挖掘基于采集数据项的业务关联关系,实施有效的业务数据采集,保证在业务分析允许的时间段内完成采集属于同一业务的采集数据项,并将业务数据采集结果输入到业务性能分析部分,为业务性能分析部分提供数据支撑。业务性能分析部分通过本体解析获得本体业务模型中的业务过程、组成业务过程的业务活动和影响业务活动性能的业务特征,并采用Petri网设计业务性能分析模型,自动完成业务性能分析,发现业务性能瓶颈,并将业务性能分析结果输入到业务配置部分。业务配置部分结合业务性能分析结果,发现业务性能瓶颈,即业务过程的瓶颈业务活动和影响业务活动的瓶颈业务特征,并基于本体业务模型,将业务活动和业务对应,将业务特征和业务活动对应,实施业务配置,消除影响业务活动的瓶颈业务特征,提高业务活动性能,并消除影响业务的瓶颈业务活动,提高业务性能。在OBSMA框架中,业务管理视图负责生成业务采集数据项集合的管理视图,业务性能分析结果的显示视图,和业务配置的交互视图。

3 本体业务模型

OBSMA采用文献[10]提出的本体业务模型为业务建模,本体业务模型能够从多方面建模影响业务活动性能的业务特征。本体业务模型采用本体建模业务静态部分,例如业务对象和业务数据等业务特征,采用本体活动建模业务动态部分,即业务过程中的业务活动。业务静态部分建模:为业务对象、业务数据、及业务对象或业务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约束建模;业务动态部分建模:为业务活动的输入输出、及其他影响业务活动性能的因素建模。业务过程是由一系列业务活动经串行连接或并行连接组成的,因而,由业务静态部分模型和业务动态部分模型,可以得到整个本体业务模型。

在本体业务模型中,将业务活动的输入输出和其他影响业务活动性能的因素作为影响业务性能的业务特征,采用OWL(Ontology Web Language)数据类型属性(owl:DatatypeProperty)和OWL对象属性(owl:ObjectProperty)描述这些业务特征。

4 业务数据采集

业务数据采集是业务性能分析的数据来源。OBSMA首先通过本体推理获取本体业务模型中的采集数据项集合,然后实施业务数据采集。

4.1 业务特征获取

业务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采集监控业务运行性能,业务特征为业务管理系统提供业务数据采集过程所需要的采集数据项。由于本体业务模型从多方面建模影响业务活动性能的业务特征,OBSMA可以通过本体解析获得直接影响业务活动的业务特征,但是,本体业务模型中存在OWL对象通过关系或约束影响这些业务特征的属性值,从而间接影响业务活动的性能。在此,将业务活动的直接业务特征定义为明显业务特征,将通过关系或约束影响明显业务特征的OWL对象的属性定义为隐含业务特征。

本体业务模型中往往存在语义冲突,在获取业务特征之前,需消除本体业务模型中存在的语义冲突。OBSMA采用本体推理自动获取业务特征,如图3所示,首先通过Racer推理机[11]和JESS推理机[12]消除本体业务模型中存在的语义冲突,然后基于本体业务模型设计业务特征获取规则,并采用该规则获取明显业务特征和隐含业务特征,最后结合本体业务模型为业务特征赋语义,生成业务采集数据项集合。

4.2 业务数据采集

在OBSMA框架中,为保证业务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采用图4所示业务数据采集过程模型。模型中的实体包括:数据项、采集过程、DCP队列和采集调度器。具体实体介绍如下:

数据项:数据项为被采集的最小独立单元;采集过程(DCP,Data Collection Process):采集过程以业务为基础,用一个四元组来描述,DCP=(S, T, Td, D),其中,S代表业务,T代表采集周期,Td代表业务分析允许的采集时间延迟,且T≥Td,D代表业务关联的数据项集合,D不能为空,即,一个业务所关联的数据项不能为空。

DCP队列(数据项队列):采集周期相同的所有采集过程合并为一个队列,即,数据项队列。

采集调度器:采集调度器用于顺序调度一个数据项队列中放置的数据项,完成数据采集。

一个采集过程关联一个业务,并且包括多个数据项,一个数据项可以被多个采集过程关联;一个数据项队列包括多个采集周期相同的采集过程,一个采集过程只能属于一个数据项队列;一个采集调度器负责一个数据项队列中数据项的调度。

基于业务数据采集过程模型,OBSMA框架中的业务数据采集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步骤:生成数据项队列和启动采集调度器顺序调度数据项队列中放置的各项。该方法首先将一个业务的数据采集对应一个采集过程,并将采集周期相同的多个采集过程划分在同一数据项队列中,然后将每个数据项队列包含的多个采集过程依据采集过程间的数据项共有关系进行采集过程排序,再将每个采集过程依据该采集过程与相近采集过程间的数据项共有关系进行该采集过程内数据项位置调动,以减小不同业务之间共有数据项的采集次数,最后启动采集调度器顺序调度数据项队列中放置的各项,完成数据采集过程。OBSMA框架中的业务数据采集方法能够在业务分析允许的时间段内完成采集属于同一业务的数据项。

5 业务性能分析

OBSMA在本体业务模型的基础上,采用Petri网设计业务性能分析模型,进行自动业务性能分析。

在采用Petri网的业务性能分析模型中,影响业务活动性能的因素在输入库所中,业务活动在中间库所和输出库所中。初始时,采用Petri网的业务性能分析模型中没有变迁满足点火条件。随着业务的运行,初始库所的状态发生变化,部分初始库所的状态值满足其对应变迁的点火条件,采用Petri网的业务性能分析模型按顺序执行变迁点火,并记录变迁点火的传播路径,防止变迁的反复点火,直到最后一个变迁点火完毕,完成业务性能计算,此时,业务性能就是输出库所中的状态值,业务性能最大值为1,表示业务各方面都处于最优状态,业务性能最小值为0,表示业务各方面都处于最差状态。采用Petri网的业务性能分析模型在执行一次业务性能计算后,将业务性能计算结果和变迁点火的传播路径入库保存,并重置中间库所和输出库所的库所状态,清空变迁点火的传播路径,等待下一次初始库所的状态变化满足其对应变迁的点火条件。在采用Petri网的业务性能分析模型中,结合业务性能计算结果和变迁点火的传播路径能够发现业务性能瓶颈。

6 业务配置

OBSMA依据业务性能分析结果,及其对应的变迁点火的传播路径,可以发现业务性能瓶颈,即业务过程的瓶颈业务活动和影响业务活动的瓶颈业务特征。OBSMA基于本体业务模型,将业务活动和业务对应,将业务特征和业务活动对应,实施业务配置,消除影响业务活动的瓶颈业务特征,提高业务活动性能,并消除影响业务的瓶颈业务活动,提高业务性能。

7 结束语

在分析当前业务管理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本体的业务管理框架OBSMA。在该框架中,采用本体为业务特征建模,采用本体活动为业务过程建模,生成本体业务模型,然后基于该业务模型实施本体推理,自动获取业务采集数据项,用于业务数据采集,并采用Petri网设计业务性能分析模型,用于自动业务性能分析。OBSMA能够有效地建模影响业务性能的因素,实施有效的业务数据采集,并能够自动完成业务性能分析,发现业务性能瓶颈,还能够根据业务性能分析结果实施业务配置,提高业务性能。

摘要:在分析当前业务管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本体的业务管理框架。在该框架中,采用本体为业务特征建模,采用本体活动为业务过程建模,生成本体业务模型,然后基于该业务模型实施本体推理,自动获取业务采集数据项,用于业务数据采集,并采用Petri网设计业务性能分析模型,用于自动业务性能分析。基于本体的业务管理框架能够有效地建模影响业务性能的因素,实施有效的业务数据采集,并能够自动完成业务性能分析,发现业务性能瓶颈,还能够根据业务分性能分析结果实施业务配置,提高业务性能。

关键词:业务管理,本体,本体活动,本体推理,数据采集,业务分析

参考文献

[1]Sensoy M,Yolum P.Ontology-Based Service Representation and Sel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007,19(8):1102-1115

[2]Alizadeh K,Seyyedi M A,Mohsenzadeh M.Mapping Service Concept and Enterprise Ontology in Service Identification[C].2011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ed Computing,Gumi,Korea,2011.22-27

[3]Terlouw L,Albani A.An Enterprise Ontology-Based Approach to Service Specifi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Computing,2010,PP(99):1-14

[4]Dobson G,Lock R,Sommerville I.QoSOnt:a QoS Ontology for Service-Centric Systems[C].2005 31st EUROMICRO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dvanced Applications,Porto,Portugal,2005.80-87

[5]肖建,肖岚,黄毅,郑力.基于领域本体的业务组件描述与组合匹配[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5(9):1836-1843

[6]张建富,冯平法,吴志军,郁鼎文.基于本体活动的业务建模及映射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10):1919-1926

[7]王亚沙,王光兴.网络性能管理中一种数据采集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9(39):1031-1037

[8]Ji Zhihui,Kuang ZhenGuo,Ni Hong.A Novel Two-Dimension Adaptive Data Collection Method for Network Management[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Kunming,Yunnan,China:IEEE,2009.237-241

[9]Reisig W.Petri nets:an introduction[M].University of Michigan:Springer-Verlag,1985.

[10]Gai B S,Wang J L,Liu X.Ontology-Based Service Modeling Method for Servic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C].The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Wuhan,China:IEEE,2012.

[11]Haarslev V,Mller R.Racer:A core inference engine for the Semantic Web[C].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valuation of Ontology Based Tools.Sanibel Island,Florida:CiteSeer,2003,27–36

[12]Jovanovic J,Gasevic D,Devedzic V.Jess goes graphical[JessGUI][C].The 2nd International IEEE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Systems.Varna,Bulgaria:IEEE,2004.462-467

管理本体 篇2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本体诠释(自本体的诠释)与诠释本体(对本体的诠释)的同源性与同基性,表明了对本体的认知与诠释活动的互参与互含,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相即“相互印证.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所构成的本体诠释圆圜,代表了人的存在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相合之道,也代表了人与天地万物、宇宙历史与未来的互动与交融.

作 者:成中英 作者单位: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夏威夷,檀香山11071信箱刊 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0(3)分类号:B016 B506关键词:本体诠释学 诠释 本体

“方案”的本体 篇3

“方案艺术”的“本体”是把艺术家的“艺术观众”以最低限度的物质化和最为直接的方式予以表达。既然是“最低限度”的物质化,那么为什么又要把它“写”成看得见的文字送到展览馆或批评家面前去呢?为什么不直接以“对话”的方式,把构思好的“方案”面对被对话者或与批评家直接进行口述?“方案”作为“观念艺术”,或许是因为“文字的画面”或“行动的画面”比“图画的画面”更能有力地表述“观念”,更宜描述悠远文化的“背景”,所以“方案”作为作品它仍然需要文字技术上详细的物质化,仍然需要把“观念”推到展览馆中,仍然要牵动一批艺术家、理论家、艺术爱好者“物质”在展览馆现场的同时共同成为“方案”,它仍然在“物质”的空间中苦思冥想地去实现人们的艰难释读和批评家的定位“过程”。可见这样的“方案艺术”并不轻松,仍然疲劳,它不是在“最低限度”的物质化,而是在“观念”的“方案”成为“作品”之后,强化它的新的物质化过程。

为此我们应该彻底一下“方案”的“本体”(把它变得“后现代主义”些——中国式的)。如把方案写成一个个短篇的“方案故事”,可以写得非常轻松通俗又充满智慧。这样“方案”成了一种“故事”,“故事”也就是“方案”。“故事”的“方案”通过大众媒介流传,让人人评说,而不是只让评论家评判。“故事”一旦成了“方案”,那么所有的小说、电视、报纸、杂志、广告、音带也都带有可能成为精采的“方案艺术”。

管理本体 篇4

管理信息系统属于计算机软件工程学科, 同时又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是交叉特点极其明显的综合性学科, 它不仅研究本身的模型、框架, 还研究实现这个模型、框架的途径。该专业目前的总体现状是研究领域专注于系统构件与中间件, 复旦大学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教学领域专注于实现途径, 这一课程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频频现身于本科院校;产业领域则专注于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组织资源综合利用, 包括ERP、CRM、PDM、AIS等, 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向对象的技术、结构化开发方法、B/S三层结构逐渐成为流行的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

纵览管理信息系统的产学研现状, 呈现出面向技术重于面向管理的研究特点, 应试传授重于实战演练的教学特点, 以及固化需求重于适应需求的产业特点, 核心是缺乏能够贯穿管理信息系统产学研领域的通用化理论指导, 这些特点已经越来越成为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热门议题。

2008年以来, 郭星明先后撰文提出“基于管理信息本体和需求功能构件的中间件”模型与方法, 高度概括了面向管理需求的本体模型, 创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流程, 籍此而形成的“全通用管理信息处理系统”思想被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和产业领域。

2 管理信息系统的本体研究

管理信息系统本体是面向管理需求而形成的, 它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具有广泛意义的管理现象, 它借鉴但剥离了知识及产品领域的本体描述和检索推理机制, 专注于管理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与控制。根据管理活动的特征, 管理信息系统的本体可描述成三元组:

三元组S={U, T, P}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其中U表示领域管理信息本体知识及需求的集合, 或称业务, T是二维关系表集合, 或称表, P是针对T而不针对U的谓词演算逻辑集合, 或称功能。

上述管理信息系统表述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实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与功能的分离。三元组S中, 表T是管理信息载体, U是系统领域特征的直接体现, P通过对表T的静态描述 (定义) 和动态处理 (演算) 实现领域的信息本体需求。

图1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例, 证明了任何领域的管理信息需求都是可以概括为三元组本体描述的, 并且三元组各要素与领域的需求描述存在着可映射的对应关系。与知识本体和产品本体相比, 管理信息本体应用的难点在于推理集P的构建, 要使得管理信息本体理论在教学和产业领域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 这一推理集应当是可闭包的、可动态生长的、可与领域需求相映射的、趋于饱和的、基于关系的、与领域知识无关的, 它直接表现为对于表格 (本体概念) 的描述定义和加工处理, 表1列出了所构造的谓词演算推理集。

3 管理信息系统本体原型应用

管理信息本体研究的重要作用是构建一个粒度适当的中间件构件库原型, 这个原型可便于用户或系统实施人员在线地、映射地、结构化地描述用户的需求, 并直接以三元组本体语言进行定义与执行, 原型可被在线调用、动态组装、实时解释、迅速响应。图2展示了管理信息系统本体原型的运行原理。

由于现实中, 各个领域管理需求的多样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尤其是一些大型的ERP项目, 经常会遭遇需求变化的尴尬, 从而导致项目流产。无论结构化开发方法, 还是面向对象的新技术, 都无法在用户需求响应方面达到工业级 (实用级) 的标准, 这就制约了众多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照管理信息本体需求模型所构建的原型平台, 可进一步从开发方法上满足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图3是基于管理信息本体和需求功能构件的原型开发流程图。这个开发方法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将业务需求的变化纳入了系统开发方法过程, 并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原型演进环”, 完全符合人们对于管理需求认识的辩证过程。这个新的开发方法, 既继承了原型化开发方法的简约, 又不排除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严谨, 以构件库的演进性增长为评判标准和成长轨迹, 实现了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从理论上讲, 构建在这种原型平台之上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是不会终结的。

迄今为止, 依据这一管理信息本体需求的原型平台已经应用于十几个行业的诸多业务领域, 时间长达十几年, 经历了多次的会计制度改革、企业制度改革和组织机构改革, 完成了无数次的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 体现了极强的软件生命力。

4 基于管理信息系统本体原型的教学实践

我们欣喜地发现, 管理信息本体研究不仅为产业应用带来广阔的前景, 对于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也有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互联网检索表明, 被列入国家精品课程的众多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 有的着眼于数据库应用, 有的着眼于程序语言的强化训练, 有的着眼于网站网页建设, 有的着眼于现成软件的操作例解。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或者有始而难终, 强调程序设计细节而忽略系统总体的实现, 或者有终而无始, 强调总体的构架而难以顾及具体实现, 共同的症结是缺乏实战项目的有始有终的演练。

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都有一定的业务覆盖面, 同时又须具备录入、查询、打印、计算、收发、维护等若干功能, 还横跨管理和计算机两大学科, 客观上不易于课程的教学组织。而基于管理信息本体的原型平台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它以底层的程序语言先开发构建一个基于管理信息本体的原型平台, 这个平台的初始状态是令三元组S之U为空集, 此平台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配合课程教学的展开, 逐步引导学生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适度规模的业务级管理信息系统。图4描述了本体原型平台应用于教学的组织实施思想, 表2列出了相应的具体安排。从表2列出的内容看, 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三个适度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这在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任洪敏, 张敬周, 钱乐秋.面向体系结构的构件接口模型及其形式化规约[J].计算机工程, 2005, 31 (23) :67-69.

[2]彭鑫, 赵文耘, 刘奕明.基于特征模型和构件语义的概念体系结构设计[J].软件学报, 2006, 17 (6) :1307-1317.

[3]杨明华, 钱乐秋, 赵文耘, 等.基于本体描述构件库中的本体演化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7, 33 (9) :87-89.

[4]袁兆山, 李彬彬, 李宏芒.基于J2EE体系结构的MIS公共构件提取与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0 (6) :686-689.

[5]程红霞, 李永树, 林粤江.基于三层结构的基本农田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 (6) :181-183.

[6]张祥林, 宋亚鹏, 黄绍祚.模架企业定制化制造业务管理系统研究[J].锻压技术, 2007, 32 (4) :109-113.

[7]郭星明, 郭天魁, 张三元.管理信息本体需求中间件平台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8, 42 (8) :1286-1293.

[8]郭星明, 郭天魁, 张三元.基于管理信息本体和需求功能构件的中间件平台[J].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9, 43 (5) :844-848, 915.

[9]颜端武, 岑咏华, 毛平, 成晓.领域知识本体的可视化检索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4) :60-63, 76.

论本体名词 篇5

论本体名词

本体名词就是代表现实世界本体范畴的名词.文章研究本体名词的性质及其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1.本体名词是句子的灵魂.任何一句语义完整的话,其中都有本体名词起主导作用.该本体名词或直接出现,或至少可以明确推知.2.动词的`“价”,实际上就是动词所能联系的本体名词的数目.工具格,当它由本体名词充任时,是句法结构中的核心格,否则就不是.处所格,由于不可能是本体名词,所以也就不可能成为句法结构中的核心格.3.谓词性成分既可以指称本体名词,也可以指称附属名词,但当它指称附属名词时,该附属名词所依附的本体名词必须出现,或至少可以明确推知.

作 者:姚振武 Yao Zhenwu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刊 名:语文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LINGUISTIC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H13关键词:本体名词 句子 动词的“价” 谓词性成分

进入情境,直感本体 篇6

【关键词】 戏剧教学;进入情境;直感本体;人格重建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戏剧教学是我国实施生态艺术教育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新型生态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国高校现行的一些戏剧教学理念与方法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教材里,当前一些高校的戏剧教学还深受陈旧的戏剧观、艺术观的影响,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亦无助于新型人格的培养。经过数年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笔者认为,戏剧教学的重心不在于分析戏剧冲突、社会矛盾,而在于“进入情境觅珍宝,直感本体悟灵韵”;其旨归不在于认识社会生活及其矛盾冲突,而在于重铸人格与族魂。

长期以来,我国戏剧教育在“反映论”艺术观和“冲突论”戏剧观影响下,比较注重分析戏剧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或社会问题。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仿佛增进了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内在矛盾的认识,或者知晓了某时某地发生过的严重冲突或存在的严峻问题,但只是增加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而已,那些矛盾、冲突、问题本身对其心灵几乎发生不了什么影响。因为,能进入大学课堂的剧作多半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它们所描写的社会生活多半已随风飘逝,或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对于今人认识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转换视角、转变观念,不从认识论的视角看待作品,不把戏剧作品看作是“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反映”,而是从审美的视角,把戏剧作品看作是“人的生命体验的陌生化、情境化、浓缩化显现形式”,并以此新观念引领戏剧教学的全过程,那么戏剧(尤其是那些经典剧作)对于我们的鲜活的、切己的意义将逐步显示出来。

纵观古今中外的经典剧作,即便它们在表层上描写了社会生活,或触及某些社会问题,但在深层次上,其探索、表现的重心往往在于人的内在生命运动或人性的深层冲突。正是对人心、人性之发展变化的高度敏感与深邃体验,促使作家拿起笔来捕捉个中幽微与灵光,进而创化为作品。而戏剧形式的特殊性,在于时空的限制带来其表现生命体验的情境化、浓缩化特征;再加上艺术形式本身的反常性、陌生化特点,因此,可以说戏剧是“人的生命体验的陌生化、情境化、浓缩化显现形式”。在此观念引领下,我们对经典剧作的讲解,就不是要说明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矛盾冲突,而是要体会、阐释作家设置了怎样的戏剧情境,表现了怎样的生命运动,传达了怎样的生命体验。这里,进入情境以及情境中的生命运动过程,是踏上审美之旅的关键。

进入情境的过程,就是直感戏剧艺术本体的过程,也就是戏剧审美的过程。所谓“审美”,指的是直观作品感性形象并逐步领略其内在情感意蕴,同时也逐渐与艺术家心灵产生共鸣的活动。对于戏剧来说,其本体在于情境,进入情境才能实现审美。这里所谓“情境”,特指戏剧作品中由人物处境、人物动机、人物动作与反动作等要素所构成的情势、氛围与境况;它具有主客交融、虚实相映、不断流动、集中饱满的特点,是戏剧中最具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其中,人物处境通常由时空环境、特定事件、人物关系三要素构成,它是人物产生动机、发出动作的前提条件,也潜伏着戏剧悬念;人物动机是人物的情感、意志、欲望、潜意识等整个内在生命活动的总和,它是戏剧动作的内在动力,是戏剧悬念的重要指向,也是戏剧性的源泉;人物的动作与反动作包括角色/演员的独白、旁白、对白、静默以及神态、肢体动作,它在很大程度上包蕴着戏剧冲突,显示着戏剧悬念,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据此界定,“情境”是由“情”、“境”合成的,既有客观成分,也有主观成分。人物处境是戏剧情境的客观要素,是戏剧情境中随人物关系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基质性、域限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规约着戏剧人物的命运;人物动机与人物动作则是戏剧情境中最富有活力和流动性、最富于主体性、也最重要的实体内容。质言之,“情境”既是人物展开其生命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人物实现其人格与命运的具体形式。在此意义上,“所谓戏剧的本体,就是情境中的人的生命的动态过程”[1]313。而“人的生命的动态过程”作为“情境”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隐示着作品的形而上学质。罗曼·英伽登说:“形而上学质是一种特殊的气氛;这种气氛深入到一切,用自己的光辉照亮了一切。……形而上学质的显示,构成了我们生命的顶点,同时也是我们的生命和所有一切存在的东西中最深邃的东西。……它们只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要显示的时候,可以让人们心醉神迷地看到。而且也只有我们首先而且干脆生活在那个情境下,或者感到和某个生活在那类情境中的人完全合为一体,它们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靠近、最活跃和最富于个性的。”[2]284可见,“形而上学质”是“情境”中最深层次的存在,是作品中特别吸引人但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某种“灵韵”;它隐示着作品最深层次的智慧,但需要欣赏者充分进入情境才可能领略到。由此观之,情境作为戏剧本体,乃是一个由人物处境、人物外在动作、人物内在生命运动、形而上学质所构成的多层次的综合体。而进入情境作为直感本体的审美过程,关键是要进入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内在生命运动,并进而领略其形而上学质。下面试以《雷雨》的教学为例详论之。

《雷雨》是曹禺写的一首诗,是他出于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不可言状的憧憬”所写的一首戏剧诗。但在大学课堂上,这个作品经常被讲得面目全非。有的教授讲,“《雷雨》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揭示了它所依存的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有的学者说,“《雷雨》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表明了资产阶级不配有好的命运”;有的老师讲,“《雷雨》反映了五四前后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现实关系,它彻底地否定了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昂扬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亮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每看到这类观点,笔者心里总是疑窦丛生:如果《雷雨》真是旨在反映、暴露那些罪恶,它还有什么现代性或当代意义?当今的学生既不生活在封建家庭,也不是资产阶级,并且早已越过了那个人吃人的旧社会,《雷雨》对他们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以反映论视角讲解《雷雨》,想必学生们会产生这类疑问。但是《雷雨》,就其根底而言,乃是可以影响人一生的伟大作品,对每一个现代人都有着切己的、重要的启示意义。

nlc202309040307

笔者曾多次对本科生、研究生讲解《雷雨》。我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该剧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而通常采取一种曲折的方式,先是抛给学生一些疑问(比如《雷雨》中的第九个角色是谁?为什么说《雷雨》是一首诗?),以引发学生深入了解《雷雨》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一点点、一层层进入《雷雨》的情境中去。先从戏剧情境的营构、发展,讲到戏剧情境的翻转、中止,让学生领略该剧情境运动的全过程;然后仔细从剧中人物的处境,分析其各自的动机与动作,再阐发主要人物的内心流程,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内在生命运动。走完这个过程,回过头来看,会发现《雷雨》实质上是通过设置一种危机四伏、愈显逼窄的戏剧情境,高度浓缩地展现了周朴园一生的三个阶段(从一个满怀理想的留学生,蜕变到残忍冷血的资本家兼冷酷专制的家庭暴君,再转变为沉静忧郁的忏悔者),并着重表现了周朴园在此三个阶段的内心伤痛、悲哀与反省、忏悔。第四幕有一场戏特别关键,它仿佛是该剧的“枢纽”,也透露了该剧之“天机”。在这场戏,周朴园深夜独坐客厅,回想起白天里侍萍的出现与控诉、蘩漪的蔑视与反抗、大海的仇恨与诅咒,内心里开始感到虚弱,感到不安。他开始感到“人间的事很有点古怪,今天一天叫我忽然悟到作人不容易,太不容易”。尤其是侍萍的再次到来,让他感受到冥冥中命运的打击。原先“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周朴园,现在再也没有以前的信心和底气了。面对不可知的、隐隐让人感到恐惧的命运,他开始“退缩”:从恶胆退向良心,从魔性退到人性。最后两个儿子死去、两位妻子变疯的残酷结局,更是让他感到命运的神秘力量与自身的累累罪行。他最后为什么会变成忏悔者?为什么要把周公馆捐献给教会做医院?是要表明他还良心未泯吗?从剧作整体来看,曹禺如此安排,是要探索人性与人的命运,并为自己并通过自己为每一个人思考:人应该走怎样的道路才能活出意义来?

周朴园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是特别发人深省的。他并非本性很坏的人,他的蜕变几乎是合情合理、而且颇具普遍性的,正是这一点触目惊心。当初,周朴园从德国留学回来,满脑子自由、平等的观念,大胆地撇开当时的等级偏见,勇敢地与仆人侍萍相爱了。他当时所遭受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可能远远大于30年后周冲所遭受的压力,但他比周冲坚强多了,即便家人反对他还是要跟侍萍相爱,不止相爱还要同居,不止生第一个儿子还要生第二个儿子。在1895年前后,敢于那样做的男人是极少的。于此可见周朴园的真诚与坚强。但在一个现实社会(而非心造的理想社会)中,人性究竟可能是什么?有多少人能始终保持灵魂的纯洁与高贵,从不堕落、从不蜕变?只要脑子清醒一点,对此是没法乐观的。那个时候,曹禺已清楚地看到,人性虽不见得本恶,但多数时候是比较软弱的,容易被现实所改变;现实就像一个大染缸,每一个充满理想的人落在里面,几乎很少不经由幻灭、悲哀而逐渐变色、变质,染上大大小小、性质不一的污点。(1)总之,身处现实中,“作人不容易”,第一步似乎就必须经历“人性的异化”(走向人性的反面,走向兽性或魔性)。于是,理想幻灭后的周朴园在痛苦的淬炼中蜕变了,他开始通过不断作恶来为自己开辟道路。正是经历过那种内心伤痛后,周朴园不惮于故意淹死2200个小工,通过克扣小工的抚恤金来攫取他的第一桶金;也正是经历过那次蜕变后,周朴园不惮于让警察直接向大群罢工者开枪,而且打死了人不给抚恤金。然而,作恶不但无法持久(总会不断遭人反对、反抗),而且始终令人恐惧不安。周朴园一度似乎“毫无顾忌,敢做坏事”,但内心深处却无法忘记“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天命;因此他作恶于前,忏悔于后,用道德面孔把自己包装起来。但这样仍然不能逃脱天命的惩罚,毁灭性的打击还是一个一个接踵而来。最后周朴园子亡妻疯,真个是落得“绝子绝孙”的结局。至此,周朴园所代表的人性发展路线走到了死胡同。反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可以说,这一人性发展路线是相当普遍的,至今仍有不少人在那上面走着。但其实,这一路线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早在1933年曹禺就以艺术形式彻底否定了它。

曹禺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们,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在剧中,周朴园可谓是最精明的人物,但也正是他,不知不觉中做着断子绝孙的愚蠢事。他的悲剧性结局,不仅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挥之不去的“命运感”,更启示人们去思考:宇宙中是否存在一种无形的秩序或制约人类命运的天人之道?人究竟怎样才能不做愚蠢事,从而超拔于“可怜的动物”之上呢?人类有可能永续发展吗?这种思考,会逐渐把学生带向作品的形而上学质,带向生态智慧的领悟,最终带向生态人格的建构。

当年巴金看了《雷雨》之后,他的感受就不是该剧暴露了什么罪恶,也不觉得该剧的故事“很混乱”,而是想到自己该怎么做人。在《怀念曹禺》一文中,巴金说:“在南屋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就像从前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一样,剧本抓住了我的灵魂。我为它落了泪。我曾这样描述过我当时的心情:‘不错,我流过泪,但是落泪之后我感到一阵舒畅,而且我还感到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身内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精力。《雷雨》是这样地感动过我。’”[3]221由此可以想见,当年巴金确实是真正进入了《雷雨》的情境,真正读懂、读通了《雷雨》,并且领悟到了它的形而上学质;正是这种充分的感受与领悟,使得他真正敏感到该剧的终极关注,敏感到艺术家的灵魂之光,这样他才会与曹禺产生深深的共鸣——否弃周朴园所代表的人性发展路线,而寻求更能持续发展的、利人利己的人生道路。

这个从形式进入作品内质、人物内心与作家心灵的过程,就是“披文以入情,沿波而讨源”的过程,也就是“审美”的过程;而审美过程中的深层共鸣、感通,则可以说是一种发现珍宝、感受灵韵的过程。在巴金看来,曹禺是一个心灵中深藏很多宝贝的人;他那些宝贝,是他关于社会人生思考的结晶,是高级智慧的结晶。能否从作品中看到深处的光源,敏悟到其中深隐的高级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以及讲解的成败。以笔者的体会,这个过程讲解得越细致,带给学生的感悟越多,教学效果往往越好。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给学生一些理性认知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层层深入地进入戏剧情境,注意戏剧场面中那些感性的生活细节,由此逐步进入人物的内心,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最后通观全剧,领悟其深层次的意味与灵韵。只要学生在这种由外而内的审美过程中能够“入情入心”、“动情动心”,那么他(她)的心灵就会逐渐受到感化,就会开始独立思考一些关乎自我、人生与社会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精神就会逐渐成长,人格就会逐渐完善;如果青年学生的内在精神能朝此方向不断成长、完善,那么新的民族精神就有望形成。以审美代宗教,以艺术铸族魂,亦将未必为虚言。

如果说“艺术表现的和谐以及由此导致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不仅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一种最高的智慧,因而也是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关键。能够经常窥见艺术这种可持续发展过程的人,也就是窥见到宇宙中最高级的智慧和获得真正的和谐状态之机会的人”[4]3,那么,充分进入情境、直感戏剧本体、领悟其形上灵韵,正是窥见宇宙高级智慧、建构和谐生态人格、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准备,一种方式。我们的戏剧教学,任重而道远;如果改进理念与方法,确实还是大有可为的。

注释:

(1)参见曹禺《雷雨·序》:“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坑。”

参考文献:

[1]谭霈生.戏剧本体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罗曼·英伽登.论文学作品[M].张振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巴金.巴金散文[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

[4]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汪余礼,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现代戏剧与戏剧美学。

管理本体 篇7

适航管理是对民用航空器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环节进行科学统一的审查、监督和管理的工作,涉及到民用航空器的全生命周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其中如何实现知识信息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实现知识的重用与共享,是该系统的难点。

适航知识的有效组织是国内外适航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国外,空客的TCCS系统[2]在适航知识库的支持下实现了适航与设计的有效捆绑。NECTAR工具软件[3]实现了对所有的适航活动和数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国内,上海航空器审定中心[4]、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5]、中国商飞[6]也不同程度地开发了适航管理信息系统,但仅停留在基础信息构建阶段,对于如何使用适航规章条款,使之实现知识化,指导适航工作的具体开展;如何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融入适航管理的系统中,使知识资源达到很好的组织和利用等方面考虑不足。为形成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的适航管理知识,实现在适航审定过程中的知识共享与重用,本文引入本体的概念,探索基于本体的适航管理知识模型构建方法,旨在促进适航管理的信息化、知识化管理。

1 适航管理知识的建模对象

1.1 适航管理业务分析

适航管理业务可划分为:适航当局以及部门的联络工作、制定审定基础和审定大纲、检查鉴定、监督执行、指导适航过程、管理适航数据、监督与管理供应商等。

1.2 适航管理知识定义

围绕适航管理业务,保障审定业务顺利开展,支持适航管理活动的知识总和。具有如下特点:①层次性:根据我们所分析的适航管理知识体系可以看到适航管理知识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尤其是适航管理相关标准是以标准号、分部、条、款的层次结构展现。②复杂性:业务面较广,知识体系涵盖了整个适航管理过程的所有业务,领域知识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而知识单元又由相关的元知识点和一些相关概念组织而成。③关联性:适航管理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之间也存在着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在我们的适航管理业务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关联起来的,因此这种关联性我们称之为应用的关联性。

1.3 适航管理知识分类

依据适航管理知识特征可将适航管理知识分为三类:①审定支撑类知识。支撑了审定业务,是检查鉴定、指导适航工作的根本。它对应了适航审定的基础标准类,含适航审定技术标准、适航审定方法以及标准文件体系;②审定管理类知识。具有明确的管理对象,明确的业务资质要求。对应适航管理的证件体系、适航审核参与人员的资质要求及适航审核的业务对象体系;③审定流程类知识。支撑适航审定业务的正确流转,由相关的标准来规范适航的监督管理以及审定等业务流程。包括适航审定的管理流程以及工程评审类业务流程。

2 适航管理知识的建模方法

2.1 知识建模方法

2.1.1 本体建模方法

目前,利用本体进行知识建模的方法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体是对共享的概念化进行形式的显示规范说明[7],是对共享概念的明确和形式化的描述,是公认的知识建模的有效方法。基于本体的知识建模的实质是经过分析形成知识体系, 并通过特定的知识表示方法组织和表达不同类型的知识,并获取知识语义信息的过程[8]。

2.1.2 建模核心

包括如下三个核心要素:

①概念:描述类的集合,是一种集合的概念。

②关系:描述类与类、类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包含4类:属性关系(Attribute of)、父子概念关系(Kind of)、聚集关系(Part of)、类和实例关系(Instance of)。同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关关系的设定。

③属性:描述每一概念所包含的一类对象的特征。包含3类:命名性属性,通常每一对象都有一个区别于其它对象的名称或编号,以便惟一标识该对象;描述性属性,提供区分对象实例的事实;关联属性,对象中某个实例与其它对象的实例之间的关系[9]。

2.2 适航管理知识建模

2.2.1 适航管理知识本体表达模型

构建三元组KO=〈KC,KR,KP〉表示适航管理知识本体模型。其中,KC表示适航管理领域的概念集;KR表示概念集KC上的关联关系集合;KP表示KC在不同粒度上的属性集合。分析适航管理知识内涵可得到适航管理知识模型框架如图1。

定义1:适航管理知识域{KC},指适航管理、审定、控制所涉及到的各类知识,是适航管理知识本体的集合。它由适航支撑知识体系、审定管理知识体系和流程知识体系构成,因此,各子域也是一个集合。数学表达如下:

{KC} = {{KS(1)},{KS(2)},{KS(3)}}。

其中{KC}表示适航管理知识全域信息集合;

{KS(1)}表示适航审定支撑知识子域集合,根据子域知识的特点进行有限次划分;

{KS(2)}表示适航审定管理知识子域集合,根据子域知识的特点进行有限次划分;

{KS(3)}表示适航流程知识子域集合,根据子域知识的特点进行有限次划分。

定义2:适航管理知识概念{KC1,i,..,k,ΚS(j)},指适航管理知识类别下的概念,根据具体的应用进行有限次划分,直至划分至最小粒度的适航管理知识单元KEE。其中(1, i,..,k,…)表示适航管理知识所划分的层次。依据子域知识划分层次特征取不同的属性值。

{KS(1)}={KC1,i,..,k,ΚS(1),KC2,i,..,k,ΚS(1),KCn,i,..,k,ΚS(1)} ={KEE1 KS(1),KEE2 KS(1),…};

{KS(2)}={KC1,i,..,k,ΚS(2),KC2,i,..,k,ΚS(2),KCn,i,..,k,ΚS(2)}={KEE1 KS(2),KEE2 KS(3),…};

{KS(3)}={KC1,i,..,k,ΚS(3),KC2,i,..,k,ΚS(3),KCn,i,..,k,ΚS(3)}={KEE1 KS(3),KEE2 KS(3),…}。

定义3:适航管理知识关系集合KR,指建立在适航管理知识概念集KC上的关联关系的集合,包含九类关系:①有子类;②构成组成;③具有属性;④有流程;⑤有目标;⑥有对象;⑦标准支持;⑧结果;⑨所对应的方法。

定义4:适航管理知识属性集合KP,指在不同粒度上的适航管理知识概念属性的集合。它主要包括了命名性属性KP1、描述性属性KP2以及关联属性KP3。其中,命名性属性KP1包括了适航管理知识描述中的名称和编号;KP2包括了适航管理知识的说明,知识的来源、具体内容、知识的用途等用来描述该类知识以区别于其他知识的说明;KP3主要是描述对象中某个实例与其它对象的实例之间的关系,如适航管理知识中的标准文件实例“飞机飞控系统设计符合性说明报告”,所对应的适航管理标准方法的实例“MOC1”之间的关系描述。

属性的特征:在适航管理知识类与子类的形式化描述中,属性有继承关系,子类继承父类的属性,同时可根据类别进行增删,更准确地描述类以及属性。

2.2.2 基于本体的适航管理知识建模

步骤一:分析适航管理知识子领域,构建适航管理知识组织框架。

适航管理知识具有涉及面广、层次结构复杂等特点,遵循自上而下的方式,采用基于粒度的层次结构法来组织适航管理知识,如图2所示。

步骤二:构建适航管理知识本体形式化描述模型如下:

分类本体的表达模型

<概念体KC→对应适航管理分类知识概念{KC1,i,..,k,ΚS(j)}>

{<属性集(KP)→对应描述适航知识概念的特征>

<关系集(KR)→描述概念KC上的关系的集合>}。

其中,分类本体的KP主要有KP={<名称,编号,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说明>}分类本体的KR主要是表示概念间的层次和分类等关系。

步骤一:分类本体的形式化描述

KC={KC1,i,..,k,ΚS(j)}

{KP=<名称name,编号code,创建人people_to_set,创建时间time_to_set,存储位置where_to_storage,说明note>

KR=<有子类is_kind-of>};

其中对应于各个分类体系KS(j)是由适航管理知识三大子域来确定的,其中适航支撑知识体系KS(1)的子类是支撑适航管理开展的技术标准、文件标准以及采用的标准方法;适航审定管理知识体系KS(2)的子类是业务人员资质、审定对象组织结构以及所取得的结果目标证件;流程知识体系KS(3)的子类是贯穿于整个适航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流程以及业务的审定流程;

步骤三:构建各子领域下的适航管理知识概念{KC1,i,..,k,ΚS(j)}的描述方式,其中以{KP→KC1,i,..,k,ΚS(j)},{KR→KC1,i,..,k,ΚS(j)}分别表示知识概念KC1,i,..,k,ΚS(j)的属性集以及关系集。

{KP→KC1,i,..,k,ΚS(j)}继承了各个KS(j)的KP,下面主要是对各类知识体系子类自身的属性进行了相关的说明。

①对于适航支撑知识体系KS(1)有:

KC1KS(1) =<审定标准standard>。

{{KP→KC1KS(1)}=<标准类型type,标准名称name,标准说明note,存储位置where_to_storage>。

{KR→KC1KS(1) }=<有子类is_kind-of>};

KC2KS(1) =<审定方法method>。

{{KP→KC2KS(1)}=<方法名称name,方法内容content,方法说明note>。

{KR→KC2KS(1) }=<有子类is_kind-of>};

KC3KS(1) =<标准文件file>。

{{KP→KC3KS(1)}=<文件编号code,文件名称name,文件说明note>。

{KR→KC3KS(1) }=<有子类is_kind-of>}。

②对于适航审定管理知识体系KS(2)有:

KC1KS(2) =<目标证件certificate>。

{{KP→KC1KS(2)}=<证件名称name,存储位置where_to_storage>。

{KR→KC1KS(2) }=<有子类is_kind-of>};

KC2KS(2) =<适航业务组织对象business_structure >。

{{KP→KC2KS(2)}=<类别type,编号code,名称name >。

{KR→KC2KS(2) }=<有子类is_kind-of>};

KC3KS(2) =<审定人员资质qualification>。

{{KP→KC3KS(2)}=<业务类型type,工作岗位station,工作年限time>。

{KR→KC3KS(2) }=<有子类is_kind-of > };

③对于流程知识体系KS(3)有:

KC1KS(3) =<管理流程process_management >。

{{KP→KC1KS(3)}=<流程编号code,流程名称name,流程说明note,来源where_to_from>。

{KR→KC1KS(3) }=<有子类is_kind-of>};

KC2KS(3) =<审定流程process_work>。

{{KP→KC2KS(3)}=<流程编号code,流程名称name,流程说明note,来源where_to_from>。

{KR→KC2KS(3) }=<有子类is_kind-of>};

步骤四:根据适航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一直划分到知识单元层完成适航管理分类本体的构建,并根据概念的具体运用构建其属性和关系,完善整个适航管理知识本体的建模。

根据适航管理的知识组织框架一直划分到知识单元层完成适航管理知识本体概念层的划分,并根据概念的具体运用构建其属性和关系,完善整个适航管理知识本体的建模。所构建的知识本体局部模型如图3。

3 适航管理知识的建模实例

以审定支撑知识KS(1)为例,描述适航管理知识的建模过程。

3.1 适航审定支撑知识概念本体化描述{<名称:审定支撑知识编号:xx创建人:XXX

创建时间:XXX.XX.XX

存储位置:xxxxxxxxxx

说明:支撑审定业务,辅助作业人员检查鉴定,指导适航工作>

<有子类:审定标准

审定方法

标准文件> };

3.2 适航审定标准知识结构划分及描述

①审定标准的知识描述。

审定标准KC1KS(1)的实例包括了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规定CCAR21,民用航空材料、零部件和机载设备技术标准规定CCAR37,航空器型号和适航合格审定噪声规定CCAR36,维修和改装一般规则CCAR43等包括整机级、系统级、零部件级以及相关附加条件的基础标准。

②分析每一标准类的实例,可知每一标准类都是由相关的分部组成,则KC1,1KS(1)=<分部>。

以CCAR25为例,它包括了A分部,B分部,C分部,D分部,E分部,F分部,G分部。

则审定标准KC1KS(1)的实例CCAR25的形式化描述为:

{<标准名称: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

标准类型:型号合格类证件审定标准

存储位置:xxxxxxxxxx

标准说明:运输类飞机的型号合格的基础标准,是适航管理工作开展的标准>

<有子类: A分部

……

G分部> };

③构成审定标准的知识单元描述。

以构成适航审定标准的具体条款作为一个基本知识单元,即适航管理的标准知识KC1KS(1)以条款作为适航审定标准基本知识单元KEE。即KC1KS(1)的KEE=<条款>,其中的标准中某些条款下包括了若干分条款,若审定条款由分条款构成,则分条款为一个适航审定标准基本知识单元。若KP→KEEi KS(j)为知识单元的属性,KR→KEEi KS(j)为知识单元集的关系

则当KEE1KS(1)={条款}时

KP→KEE1KS(1)={编号code,标准类型type,标准标题title,标准内容content,标准说明note,标准的知识因子element}

KR→KEE1KS(1) ={相关条款associates,形成的结果文件have_file,构成组成is_part-of};其中Is_part_of具有传递性。

以CCAR25.1411(a)条款为例形式化描述如下:

<CCAR25.1411(a)>

{<标准号:CCAR25.1411(a)

标准类型: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

标准标题:可达性

标准内容:机组应急使用的安全设备必须易于接近。

标准说明:条款中的所说的机组,是指机上驾驶员、观察员和空中服务员等的统称。应急使用的安全设备……

标准的知识因子:

应急出口的应急撤离绳应伸手可及无干扰物

客舱中服务员座椅附近的救生衣伸手可取

……>

<相关条款: CCAR25.1301, CCAR25.1309, CCAR25.561, CCAR25.785

审定组织对象:ATA250

形成的结果文件:机组救生衣符合性说明报告

机组救生衣检查报告

滑梯和应急撤离设施符合性说明报告

滑梯和应急撤离设施检查报告

构成组成:CCAR25.1411

:F分部

:CCAR25>};

类同于此方法,可将适航审定标准知识详细描述。

4 适航管理知识模型的应用机制

4.1 适航管理知识的本体表达与数据库存储

采用国际通用的OWL语言描述适航管理知识本体(限于篇幅不予详列),采用protégé软件创建和导出OWL文件,采用Jena的RDF API转换OWL文件格式,形成数据库描述方式,采用MySQL关系数据库实现数据存储。

4.2 适航管理知识的查询与检索

查询方式有两种:其一是通过Jena的查询工具和语言SPARQL直接检索OWL文件,形成满足要求的适航管理知识查询结果;其二是通过试航管理信息平台直接检索所形成的适航管理知识数据库,进而为适航审定系统提供知识服务。

4.3 适航管理知识的应用

图4为TC型号合格审定业务管理中的审定基础定制,运用知识库的基础标准知识,定制我们项目所需的标准并运用于业务的审定过程中。

5 总结

(1)本文给出了适航管理知识的模型框架,并形成了适航管理知识本体的形式化的描述,以标准知识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形式化描述。

(2)通过基于本体的适航管理知识的模型支持了多类型知识的表示,且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定制知识类型以及知识属性,具有一定的动态扩展性,解决了信息的多来源,多类型的表示问题。

(3)基于本体的适航管理知识不仅构建了不同的知识类别,同时又建立了概念间的共享,解决了数据的冗余性,避免了知识库的数据的不一致性问题。为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提供了方便。

以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发适航管理知识管理的平台,并用于适航管理的具体业务中,构建适航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完成适航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深入具体知识内容,提升适航过程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曹华.佘公藩.适航性管理.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

[2]钟兆文.浅谈空客集团适航管理体系.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1998;(1):41—44

[3]浦传彬,刘存喜.思考空客的适航管理.航空工业经济研究,2008;(6):7—10

[4]张伶.上海航空器审定中心适航信息管理方式的现状与展望.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02;(3):43—45

[5]杨永刚,祝世兴,闫京源,等.改装设计/适航审定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航空维修与工程,2010;(6):78—79

[6]路瑞芳.民用飞机适航审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0;(4):51—54

[7] Gruber T.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Knowledge Acquisition,1993;5:199—220

[8] Lai Lien F.A know ledge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know ledge man-agement.Information Sciences,2007;177(19):4072—4094

管理本体 篇8

关键词:汽车维修业,本体,知识库,知识管理系统

1 引 言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汽车维修业, 许多技术和能力都是由员工个人所掌握, 如果员工频繁跳槽, 务必使企业知识四处散落并且难于寻找。汽车维修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主要是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实施以知识资源为对象的知识管理, 将对汽车维修业的效率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以KAON2 API为本体开发平台, 为汽车维修企业开发一个建立在J2EE分布式组件环境的基于本体知识管理系统, 完成知识的采集、应用及交流分享。

本体[1]最早从哲学领域的研究中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 它是对概念体系的明确的、形式化、可共享的规范说明。由于本体明确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有比较健全的约束, 数据的集成以及软件的重用在本体的思想下将变得容易实现, 因此在知识管理中引入本体, 使知识对象化, 必定会给知识的集成和重用也带来益处, 而且通过将与之匹配的知识也对象化, 可以使与之匹配的知识对象的关系和属性得到完整和清晰的描述, 通过这些关系和属性, 用户可以获取更适合自己需求的知识, 从而避免在知识获取时大量无关信息的混入[2]。

2 汽车维修企业的本体模型

如图1所示为汽车维修企业的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图, 根据用户群体的目标不同分为3类工作人员:汽车维修一线人员、知识工程师及汽车专家。本体包含信息本体及领域本体, 信息本体主要是汽车维修企业中一般信息, 如企业新闻、行业信息等, 而领域本体主要是跟汽车维修密切相关的资料, 包括相关概念、关系、推理及汽车诊断知识, 它是系统提供语义匹配功能的基础。

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 汽车专家直接通过本体管理界面对本体进行维护, 知识工程师则通过需求分析、概念收集、本体分析、本体实现4个阶段创建本体, 将汽车维修知识和经验进行保存和沉淀, 以提供在组织内的共享, 而大量的汽车维修一线人员则通过知识共享系统对知识信息的快速查询, 当接到客户的问题, 需要了解相关业务内容、政策、服务时, 他们就可利用知识地图或关键字进行搜索所需要的业务知识, 并实时反馈给最终用户, 也可以把自己维修经验、心得体会反馈给知识工程师, 通过本体分析, 决定是否加入本体库, 通过这种方法, 既可以及时收集一线维修技师的第一手经验, 又可以进行监控, 保证本体库的质量。

3 知识系统的体系架构

从前面的本体模型分析可知, 一个完整的本体应用, 主要包括3个部分 (如图2所示) , 分别是数据层 (知识库/本体库) 、逻辑层 (规则库) 和表示层 (应用系统接口层) 。表示层与数据层的联系是通过逻辑层来实现的, 而推理的核心部分是规则库的定义与实现。

3.1 表示层

表示层是连接用户与系统的接口, 负责响应用户操作, 并显示处理结果, 主要包含JSP页面, 采取单一登录机制, 是用户访问系统的唯一入口, 主要是有个人知识、公共知识管理、搜索引擎、统计分析及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入口。

3.2 逻辑层

知识管理系统是建立在Java J2EE[3]的基于构件的分布式平台, J2EE服务器部署在逻辑层, 它包含3个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组件, 知识管理组件, 本体管理组件。其中, 知识管理组件管理两种类型的知识对象:个人知识对象和公共知识对象。个人知识对象是由个人知识管理组件进行维护, 通过个人知识实体完成创建、分享、浏览及删除个人知识。公共知识管理组件管理公共的知识对象, 它通过公共知识实体提供公共知识的创建、分享、删除、浏览的功能。知识搜索组件通过领域管理、信息管理组件、JAXB及KAON服务进行搜索, 它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内容的搜索, 它是基于元模型的搜索, 跟传统的搜索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性能。

领域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组件由KAON API实现, 提供了概念操作和推理。KAON服务是一个RDF服务器, 这样能在关系数据库内保持RDF模式, 并在J2EE下实现。信息本体存储为一个XML文件, JAXB[4]提供了一个方便和有效的办法获取XML文件。利用JAXB技术负责维持本体的信息, JAXB还提供了API和工具, 以汇编成XML架构Java类。

3.3 数据层

所有数据都贮存在数据层, 它包括个人知识库、公共知识库、信息本体库、领域本体库及用户数据库。总的说来, 建立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 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本体的构建, 下面将对此进行探讨。

4 本体的构建

本体的构建是所有工作的基础部分, 也是关键部分, 这项工作不是知识工程师能够单独完成的, 需要一线汽车维修技师和汽车专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虽然KAON2、Ontoprise及Ontopia都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本体建设、维护和应用工具套件, 特别说明的是KAON2和Ontopia这些工具套件可以部署到Java J2EE分布式组件架构, 使得基于本体的系统更加灵活和强大。出于这个原因和考虑其开源性, 所以我们把KAON2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进行知识本体的建模, 并采用Dublin Core作为描述逻辑的建模原语, 再映射成特定的知识本体表示语言RDFS。

4.1 本体构建工具及技术

Dublin Core是数字图书馆使用的一组简单的15个核心元素的元数据集合, 主要用于描述数据对象和元数据交换, 是用于标识电子资源的一种简要目录模式, 它有一个 XML Schema, 定义了如何使用 XML描述这类信息。Dublin Core可以有效地对各种信息编目, 并且使它们易于修改、查询和使用。Dublin Core目前在信息描述和定义中的应用使语义 Web得以实现。通过使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描述数据, 同时, 更重要的是使用精心设计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解决方案, 可以详细描述其他 XML文档中的数据, 从而可以在不同来源之间有效地交换和比较信息。

尽管XML规范了Web上数据表示和数据交互, 并已被工业界广泛接受, 但仍存在着公认的缺陷, 即:XML不能表达形式化语义。因此, 资源描述框架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于2004年2月发布, 采用<主语谓词宾语>三元组表达形式。此外, RDF的词汇描述语言RDF Schema (RDF-S) 在RDF的基础上定义了资源的类, 以及类和属性的等级划分等等[5]。

JAXB是一个业界的标准, 是一项可以根据XML Schema产生Java类的技术, JAXB提供了将XML实例文档反向生成Java对象树的方法, 并能将Java对象树的内容重新写到XML实例文档。从另一方面来讲, JAXB提供了快速而简便的方法将XML模式绑定到Java表示, 从而使得Java开发者在Java应用程序中能方便地结合XML数据和处理函数[6]。

4.2 构建本体的方法

构建本体的常用方法有TOVE法、IDEF-5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METHONTOLOGY法、循环获取法、七步法等。构建本体的核心在于严格确定领域内的术语、属性、关系和规则等, 确立术语间的语义网络, 建立术语库和关系库, 并用规范化、形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存储, 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

由于汽车维修技术或维修实践中的知识通常是用自然语言、图形、表格等形式表示的, 而汽车维修知识库中的知识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运用的形式表示的, 因此需要把从汽车维修技师及维修实践抽取的知识送入汽车维修知识库供求解问题使用, 应进行知识表示形式的转换工作。知识输入把适当模式表示的知识经编辑、编译送入汽车维修知识库, 也就是本体库。以此为基础通过知识挖掘从企业的大量文档中挖掘出新的信息, 然后根据本体映射规则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本体, 以使该本体能应用到系统中。

另外, 为了在业务运营过程中, 迅速快捷地得到专业知识, 根据一线工作人员对知识的要求, 把知识按用途、类别收集整理, 通过知识地图把知识系统化, 组建成知识分类体系。

5 工程实践结果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本体的汽车维修知识管理系统已于2006年6月在广州两家汽车4S店上线运行, 取得良好的效果, 图3为该系统的高级搜索界面。

6 结束语

知识管理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管理理念, 运用信息技术在企业实现知识管理还有一个相对漫长和艰苦的阶段, 特别是将知识管理系统从基本的知识采集归纳、整理分类、查询检索, 发展成为直接知识的创新, 真正实现知识管理是今后的知识系统发展的目标。本文仅仅是对汽车维修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至于通过推理等方法构造一个决策支持智能系统则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K W Chau.An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or Flow and Water Quality Modeling[J].Advance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07, 38 (3) :172-181.

[2]G Schreiber, H Akkermans, et ol.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M].Cambridge, MA:The MITPress, 2000.

[3] Grigoris Antoniou and Antonis Bikakis. DR-Prolog: A System for Defeasible Reasoning with Rules and Ontologies on the Semantic Web[J].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007, 19 (2) :233-245.

[4]Sheng-Tun Li, Huang-Chih Hsieh.Managing Operation Knowl-edge for the Metal Industy[J].Journd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2003, 9 (6) .

[5]Sun Microsystems.Java Architecture for XML Binding[CP/OL].ht-tp://java.sun.com/xml/jaxb/

管理本体 篇9

随着国家对三网融合的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将通过技术改造逐步融合,为公众提供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在实施的初期,各个业务部门对于积累的大量历史数据信息的共享与互联互通会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些信息资源以互联网或内部网网页、数据库、文献、资料、文档文件等形式广泛地分布。这些信息资源由于标准不完善,信息语义不一致,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将会严重制约三网融合的进程和发展,如何进一步整合、开发、利用和管理这些资源,为公众提供完善的综合多媒体通信服务,成为综合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关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现有的信息处理方法仅能提供一些基础的信息查询,在对信息客体进行深层描述时存在一定的缺陷。

1 领域本体与信息资源管理

随着技术的发展,有关本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中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包括领域内通用且普遍的概念,本体表达的是高级别的信息需求和语义关系。本体从信息客体或信息对象出发,通过建立信息客体之间的概念联系和层次关系,将对信息客体的揭示深入到知识内涵的层次并实现对信息客体内在联系的推理。本体在支持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使得领域术语实现标准化,明确表示信息的语义,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一致理解。基于本体对信息资源进行表示、存储、组织、抽取和检索等已成为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热点。

总的来说,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实现对领域知识的推理。从信息共享的角度来说,本体是通用意义上的概念定义集合,是在各种信息系统之间交换信息的共同语言。

本体以描述逻辑和框架逻辑为形式基础,以描述逻辑为语义推理基础,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程度的信息共享和重用,提高信息的语义表达能力。本体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澄清领域信息的结构,为信息表示打好基础。本体可以重用,从而避免重复的领域分析。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引入本体的理念及相关技术,通过共享的形式化本体来表示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资源的分类、交换、共享、存储、组织、抽取、检索、应用等进行全面管理。

领域本体是以某一领域为描述对象的本体,它描述领域中的概念、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等内容,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概念的语义,是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明确的、形式化的抽象表示,强调信息资源的共享。领域本体通过本体语言形式化地表示领域内共同认可的信息资源,反映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使人和计算机都能理解,并能被计算机自动处理,从而大大拓展人们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因此,以领域本体为核心进行信息资源管理能够以一致的方式形式化地显示表示信息资源,为信息资源的分类、交换、共享、存储、组织、抽取、检索、应用等活动提供重要的标准和基础;能够规范地说明信息资源的概念、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信息资源的全局共享视图;能够提供信息资源统一的信息标准、语义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能够支持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存储、信息组织、信息抽取、智能信息检索等应用;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重用和互操作等。

2 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结构

由于领域本体在信息资源管理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提出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结构,它能够以领域本体为核心,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信息资源,建立信息资源统一的信息标准、语义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实现语义层次上信息资源的抽取和智能检索,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重用和互操作。

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整体设计采用B/S模式,基于J2EE框架的系统体系结构实现,提供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方便地整合其他应用系统或为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客户端使用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等)访问服务器提供的Web页面或Web接口。服务器端采用多层体系架构设计,包括基于Web服务器的表示层(HTML,Applet,JSP,Servlet等)、基于应用服务器的逻辑层(JavaBean,Java,EJB)、基于后台数据库和数据源的数据层等,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1 基于Web服务器的表示层

表示层为各类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提供了基于Web的接口,生成需要在客户端浏览器上显示的内容,并且处理客户端用户的请求。该层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HTML,Applet,JSP,Servlet等。其中,HTML和Applet主要运行在客户端,由浏览器执行。JSP,Servlet运行在服务器端Web服务器上。表示层包括:

1)本体开发接口。提供本体的构建及各种维护和管理接口。

2)信息抽取接口。提供从本地和远程各种信息源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资源接口。

3)智能检索接口。提供用户定制各种条件智能信息检索的接口。

4)Web Service公共接口。为本体应用开发人员提供以分布式对象协议调用Web服务的接口。

2.2 基于应用服务器的逻辑层

逻辑层是系统中最关键的一层,系统的业务逻辑和功能大都在这一层实现。逻辑层采用中间件技术,由Java Bean,Java和EJB技术实现,运行在应用服务器中。逻辑层包括:

1)本体构建与维护组件

实现领域本体的构建、维护、查询、浏览、显示和导入导出等功能,形成领域本体库。本体的构建流程需要符合本体构建方法论,知识工程师或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构建和维护本体后,要经过领域专家组的审核。本体可以导出以本体描述语言表示的本体描述文件,以作为本体交换的媒介。

2)信息抽取组件

利用领域本体对信息资源本身的描述,实现从分散在Internet互联网、Intranet内部网及本地的各种与本领域相关的网页文件、数据库文件、文档文件等信息源中,抽取有用的信息资源(抽取过程可自动进行,也可人工干预),或者由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手工录入相关信息。抽取出的信息资源由系统依据领域本体进行自动分类组织,形成领域实例库,为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提供基础。

3)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组件

利用领域本体对信息资源的结构化描述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实现基于语义的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各类用户首先通过个性化智能检索入口提出查询需求,选择某种定制服务方式(实时链接、热链接、温链接、冷链接)。查询需求支持自然语言组合查询(自由模式)及三元组形式组合查询(固定模式和向导模式),对自然语言的查询需求需要进行语义预处理,完成从自然语言需求向领域本体概念集合的转换。然后根据领域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概念的语义扩展,再与领域实例库中的信息进行语义匹配,并计算信息与查询子需求之间的语义相关度,得到检索结果子集。再对各检索结果子集进行逻辑组合处理及语义相关度重新分析与计算,得到满足整个查询需求的检索结果并对其按语义相关度降序进行排序。最后,根据定制服务方式将排序后的检索结果输出给用户,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出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4)应用服务器公共组件

Web Service公共接口里面是一整套封装了系统相关功能的Web Service,本体应用开发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内部网直接调用系统内的Web Service组件,从而构建自己的本体应用。

2.3 基于后台数据库和数据源的数据层

数据层包括本地和远程的信息源、领域本体库、领域实例库和用户定制服务库,是整个系统的基石。数据层为逻辑层和表示层提供数据来源和数据存储,并为未来的知识挖掘和信息挖掘提供数据支持。

1)本地和远程信息源是指分散在本地和远程的各种与本领域相关的网页文件、数据库文件、文档文件等介质中的信息,是系统中形成信息资源的数据来源。

2)领域本体库是指存放信息资源中的概念、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之间关系形式化表示的领域本体,可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通过JDBC进行访问。

3)领域实例库是指存放依据领域本体,从本地和远程信息源中抽取出来的反映信息资源的实例,也可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

4)用户定制服务库不仅保存所有用户的身份和权限验证信息以及用户查询需求的反馈信息,还保存用户定制的热、温、冷链接的个性化查询需求信息,系统进行自动检索并将结果按定制方式主动推送给用户,提高了工作效率。

2.4 系统主要用户

系统用户主要有领域专家、知识工程师、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终端用户和本体应用开发人员几类,通过使用IE或Netscape等Web浏览器与系统进行交互。

1)领域专家对领域背景知识相当了解,其职责是指导知识工程师和信息资源管理人员进行领域本体的构建、维护和更新,对本体构建过程和本体内容进行审核。

2)知识工程师是领域本体的最初创建者,他创建的领域本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在构建领域本体时,一般需要领域专家或者业务人员的配合。

3)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是领域本体库和领域实例库的维护者和管理者,一般要对领域业务比较熟悉,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

4)终端用户既包括日常办公人员,也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终端用户在自身权限范围内,通过浏览和查询领域本体,可以很好地理解信息资源的概念、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终端用户还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个性化智能检索入口,输入查询需求,获得领域语义理解基础上的检索结果,而不用在大量无用信息中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提高了查准率和查全率。

5)本体应用开发人员是领域本体的使用者之一,既可开发直接基于领域本体的各种应用系统,也可开发基于领域本体的应用服务器公共组件和Web Service公共接口,为应用系统提供中间件服务,以充分地共享和交换信息资源,增强系统的语义处理能力,达到系统之间互操作,实现系统联动甚至实时互动的目的和效果。

3 小结

分析了三网融合后综合多媒体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将领域本体的概念引入多媒体资源的信息管理中,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并给出了结构内部各模块的主要功能设计。该体系结构可以形式化地表示多媒体资源,建立多媒体资源统一的信息标准、语义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实现语义层次上资源的抽取和智能检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多媒体资源的共享、重用和互操作。下一步将对该体系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基于该体系结构的原型系统。

参考文献

[1]任保锋.基于本体的信息资源管理工具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2]ASTROVA I.Reverse engineering of relational databases to ontologies[EB/OL].[2010-11-03].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ef2hpj08l430y1ud/.

[3]李曼,王大治,杜小勇,等.基于领域本体的Web服务动态组合[J].计算机学报,2005,28(4):644-650.

[4]张树东,陈燕.个性化智能信息资源检索入口机制探讨[J].电视技术,2010,34(12):139-142.

管理本体 篇10

标签与本体均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同为信息组织的方式,其目的是为用户更便捷的获取信息、管理信息。标签多是由用户所标注的,由于用户的个性差异,在标注时多根据个人爱好,所选用的标注词对事物描述的准确性往往较低[1]。

本体则是一个关于某些主题的、层次清晰的规范说明,是描述某一领域知识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术语集合, 同时也是语义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本体主要包括概括事物实质的基本概念、概念间的层次关系、语义关系、 层次关系。本体可以表达的信息更为准确、详细且智能。标签的这些特性显然与精确且智能的语义网特征不符,但技术的发展不仅只是推出全新的东西,同时也包括对旧有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为弥补标签的不足,有研究者提出借鉴本体的概念, 同时通过标签的自动聚类与标签的筛选使标签成为本体素材。在标签本体的研究上,Gruber提出了本体模型及语义模型法来解决大众分类法的语义模糊、层次不明的问题,模型法的主要成果就是建立一个语义模型,按照模型来描述标签及各个元素之间的语义关系[3]。通过本体层对标签的控制与联系的构建,使标签能够聚类于本体描述之中,通过各个标签的语义联系,使得标签能够互联,这样既发挥了标签的大众标记又使得本体的语义联系得到发挥,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组织方式。

2标签本体与图书分类的比较分析

2.1当前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方式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的进步使得图书馆进入了查询借阅自动化。因特网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又使图书馆迈向了数字时代。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图书馆告别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通过书目数据库以及检索软件,使书目的查找更为便捷,其服务范围也由实体书籍的借阅扩展到了数字信息资源的提供。

随着Web2.0的普及,图书馆界也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如Casey于2005年提出基于Web2.0的Library2.0[4], 就是将Web2.0的特征转化到图书馆信息服务中。Chad和Miller提出图书馆在系统、业务及态度上都要有响应潮流的改变,他们提出了以下看法:图书馆无所不在,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会有图书馆的踪迹,而不必去造访各个图书馆网站;图书馆没有使用障碍,保证由图书馆所管理的信息资源,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提供给使用者,允许资源的免费享用;充分调动大众参与者,使馆员、技术人员及用户一起合作,鼓励用户的分享;整合图书馆资源,采用符合标准、模块化的组件[5]。 Maness提出Library2.0应具备一些基本要素:以使用者为中心,在图书馆网站、OPAC系统中融合富有Web2.0特征的应用,使用户能够参与创造信息、表达观点、分享知识;提供多媒体资源,纳入到馆藏与服务之中;壮大图书馆社群,使得用户与图书馆馆员的沟通更为便捷;由用户参与创造,图书馆要让用户来改变图书馆,而不是让用户去接受图书馆的改变[6]。 这些理论在现实中已成为现实,如Library Thing已开通面向用户的个人书房功能,用户个人能够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此网站已有超过10万名会员产生了超过1000万个标签,完全是基于标签的另类图书分类。

在国内,图书馆的Web2.0化似乎离我们尚远。以郑州大学图书馆网上主页为例。此网页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郑州大学图书馆学术搜索与全文递送系统(简称SODI系统)超链接,SODI系统现搜集到70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2.7亿条元数据,实现与600多家图书馆的系统集成。个人图书馆服务: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可以查询本馆的馆藏文献数量以及个人的借阅情况,以及经行图书的续借、预约等服务;参考咨询和网站导航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可以对常见问题进行咨询,网站上同时提供一些馆员的联系方式,通过发送邮件的方式可与图书馆管理员进行沟通。而网站导航则是对本馆的概况、藏书数量等信息,并引导读者如何正确进行书目的检索等基础服务;网络数据库链接服务: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以及超星图书馆。 通过图书馆所提供的连接,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这些数据库,并进行对资料的检索、查询和下载。由此可见,在网站中主要提供资源检索服务、个人图书馆服务以及导航服务。

以上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传统手工检索借阅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其实质是图书馆主动提供资源信息, 用户则被动地接受资源信息。图书馆仅仅负责提供资源信息,并不注重用户对信息的消化能力。虽然图书馆提供了一些馆员与用户的互动,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些解答, 但有限的馆员恐怕难以应对大量的用户,使得互动的体验大打折扣。在图书馆网页上这一封闭的空间内,找到一个没有被准确描述的资源绝非易事。如果说在图书馆网站中,有大量的用户社群的聚集,用户在遇到问题之时,便可借助群体的力量,以解决个人的问题。但在实际情况中,用户未能真正地参与到信息的流通过程中,既缺乏与图书馆的交流与互动,也缺乏与其他用户的交流和互动。此外,图书馆所采集的信息有时并不是用户所需要的,这也影响了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2.2标签本体与图书分类的比较

标签本体是通过借用本体的形式,与本体的概念模型、明确性、形式化相一致。其主要是通过建立用户、资源以及标签之间的关系模型,对资源的出处和标记时间等信息进行规范化控制,以供资源的共享。与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方式相比,标签本体从用户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图书馆则是以他人的需求为目标。表1是标签本体与图书馆分类的比较结果。

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法,如杜威十进分类法、中图法等,都具有阶层性的词汇架构,不同级别的分类单位间, 有母分类与子分类的关系,且每个类目间的关系互斥。 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以知识指导为目标,受限于实体馆藏管理,图书馆需先制定分类系统以便于文献资源的管理, 所设计的分类系统为呼应文献内容主题,主要采用按类区分的层累式学科知识体系。从分类的各层次间可以明确地将每一个内容分配到树状结构中的一个位置中。

杜威分类法的原意即是利用分类的方式将文献组织起来,以便能够快速的寻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初兴之时,这种自上而下的分类是当时信息分类的主要方式。至亚马逊书店的兴起,其多阶层分类,使得图书的分类更为全面,其不仅包括图书种类,也包括图书主题、体裁等方面的分类。在检索过程中,通过字串形式的关键词进行内容匹配,这种方式的检索常会使得用户的检索体验并不完美。相较之下标签的分类更加自由,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所创造出来的标签也没有层次关系。而对标签进行本体化,不仅改善了标签分类的不足, 同时也扩展了本体的用途。通过字义的检索,能够使计算机进一步处理并理解用户所需,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精确的检索结果。在当前互联网信息资源泛滥的情况下, 标签本体将更利于图书馆资源的开发、揭示与利用。

3标签本体在图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现今图书馆藏书少则数万册,多则百万册,藏书中蕴含着巨量的信息和知识。电子资源的兴盛使得当前图书馆的读者到馆率、图书借阅率逐渐降低。图书馆中的众多图书无人问津,多数情况下并非是图书不好,而是这种图书并未被大多数人了解,缺乏相应的推广;其次,图书馆所藏图书多作为独立个体所存在,每种图书之间也不具有内容上的联系,作为读者而言,面对如此众多的图书,多有难以选择的困扰。

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开发,仅依靠图书馆管理员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发动读者大众加入到图书资源的开发行列中。基于大众标注行为的标签则为读者参与图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条件,让读者不但能够使用图书,也能分享图书信息,通过互动性来提高用户的积极性,促进读者了解图书馆所藏资源,进一步促进图书资源的利用。如某一用户在读完一本书后,可将个人的读书感想、评价发布到图书标签系统之中,以便他人了解此书的内容。由此通过大量读者的挖掘,可使图书馆所藏图书资源更有效的开发,使其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与此同时,图书馆可以专门针对某一兴趣组进行图书推荐,再利用外部教学资源的介入,开展阅读指导与教学指导,使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某些图书的热门程度也为其他读者提供了阅读推荐的作用,一些较为小众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通过一些兴趣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达到知识交流的目的。根据馆藏书目的分类类目或主题标目等资料,将标签与图书馆的图书分类联系一起,把图书馆的图书分类作为标签聚类的依据,使用户在按照图书分类进行遍览时,据标签来了解类中的热门图书,标签也可作为读者查询时的专题引导工具,可以提高读者寻书的乐趣。

当前多数图书馆已在其网站上提供多媒体文件的使用,如音频、视频乃至网上教育课程。在检索方面,这些多媒体文件的获取主要采用关键词检索方式及遍览方式查询。这些多媒体文件往往是相互独立的,如查询图书时显示的为图书,查询音频时显示则仅为音频,二者并没有构建联系。图书馆的图书检索多使用OPAC系统,主要是通过作者、书名等关键词进行查询。用户在信息搜寻中必须明确个人所需,或遵循图书分类体系进行遍览。当读者面对一些自己无法确定选用的关键词时,其检索结果往往不佳。当前已有学者对标签与OPAC系统的结合进行了研究,认为标签方式的引用将有利于图书目录信息的挖掘。而本体作为知识共享的工具,所提供的知识互联功能能够有效地对图书馆所藏资源进行关联。如某用户在听取贝多芬的音乐时系统已为其提供了有关贝多芬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的馆藏地址,当用户点击所推荐的图书时,又使读者能够获知此书与其他书的联系,譬如出版时间先后顺序、此书对其他图书的影响、其他用户对此书的评价等。

当今互联网正面向着语义化、智能化、统一平台化发展,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应面向知识化、分享化来开展,通过一系列的网络平台构建,为读者提供一个知识的学习、分享平台,通过读者对图书馆所藏资源的挖掘来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通过用户的需求来优化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打造出一个智能的知识平台。可以预见,随着信息科学的进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图书馆将会是一个大的知识共享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不仅需要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开发,同时也需要广大读者对相关文献资源的开发,而标签本体应会在这一平台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对标签本体进行了介绍,并对标签本体与图书分类法进行了比较,指出标签本体与当前图书馆图书资源组织的不同,最后对标签本体在图书馆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标签本体,图书,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琪玉.因特网大众分类法——一种独创的分类法[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1):4.

[2]白华.用户标注的词语网络与语义描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0(2):70-73.

[3]Gruber,T.R.,"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In:International JournalHuman-Computer Studies,1995(5):907-928.

[4]Casey,M.E.(2005).Working Towards a Definition ofLibrary 2.0[J].Library Crunch,Retrieved,2008(10):652-693.

[5]Chad K,Miller P.Do libraries matter[J].The rise ofLibrary,2005(9):153-174.

语文本体价值研究 篇11

关键词: 语文教育 语言 本体价值

长期以来,语言符号一直被仅仅视为一种表达方式,一种被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忽视了语言的存在与人的存在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直到哲学的“语言转向”使人们重新审视语言,人们才重新认识到语言在人的成长与发展、在社会文明的存在与创造,在历史的对话与再生中的地位与作用。语言的新发现唤醒了人们对语文教育价值的重新认识,开启了语文教育的新力量。

1.语文教育对学生精神形成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人是一种语言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语言。“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是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于其中的东西,即使一个人死了,他还是无法摆脱语言的纠缠,人就在语言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人只能存在于语言之中,人只有在先在于他的语言的引导下,才能理解自我和世界:语言预先给他规定了视野,引导着他的眼光,为世界赋予了意义并为世界(万物)命名,正是语言,使世界成其为所是,使万物成其为所是,语言对于人,就像他生息于其上的大地,就像他须臾不可或离的家园。伽达默尔、赫尔德亦指出:“语言最初的人类性,就意味着人类在世的基本语言特性。”“语言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之成其为人,就是因为他的语言。”洪堡特说:“人只是因为有语言,才成为人。”

2.语文教育对学生智力、道德、审美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在教育学领域中永远被争论的问题。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疑关乎学生的发展,成为语文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1)语文教育在学生智力发展中的作用。“智力”,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确保认识活动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智慧功能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这五个基本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其中思维力是核心。智育就是培养、形成和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语文中大数优秀的经典名著而且内容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史内容,这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知识养料。历代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对真理、对人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多样性授予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题材大多是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抒情散文、寓言及部分说明文等,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语文在学生审美发展中的作用。蔡元培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然而这种美育的理论基础是以“美”这个范畴为基础的。这是一种以经验层面为主的对美的追求,其实语言对美的蕴含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味——对美的超经验的追求,对真理的审美。在语文的教材内容中的语言包含了美的各种领域。

3.语文教育对学生的个性、人格、自我形成的作用

个体的一生时刻与语言相伴随,从不与语言相分离过。我们总是在说话。哪怕我们根本不吐一字,而只是倾听或者阅读,这时候,我们总是在说话。甚至,我们既没有专心倾听又没有阅读,而只是做着某项活计,或者只是悠然闲息,这当儿,我们总是在说话,总是不断地以某种方式说话。个体在语言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独特的个体。语文以语言为支柱,必定促使学生个性、人格、自我的形成。

(1)语文教育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要形成独特的个性,首先要吸收各种信息、知识,使之成为能够进行塑造自我的素材。阅读就是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方式。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结合本人已有的生活经验,对阅读的材料加以认知、整合的过程。由于不同的个体的生活经验、阅历不同,他对阅读的材料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2)语文教育在学生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口头语言即是“说”。“说”在教育中是与个体的发展,塑造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个体形成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个体人格完善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个体在语文学习中,会吸收一些知识营养,也会真实表达出见解、观点,说出想说的话,说出真实的体验,说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在语文学习中,个体不用想所说的话是对还是错,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没有欺骗,没有虚伪的话,没有官腔,没有套话,这是个体形成独特个性的首要条件。

4.语文教育对学生社会化的作用

(1)社会化的理解。对于社会化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个性的过程。社会化主要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

(2)语文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基础。语文以语言为基础材料,语文对个体的影响是由于语言的功能。个体的社会化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的,没有语言,个体之间便无法互动,无法交往;没有语言,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影响无法达成。人们关于语言结构的知识和关于社会文化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个体在获得语言的同时,也获得了语言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社会理念,语言掌握的程度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程度。而且,个体的社会化是需要吸收社会文化,这些社会的文化都无保留地蕴含在语言当中,个体对社会的一些文化的理解也要给予一些观念,这些观念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场合中才体现出来,并在这些场合中获得了新的意义,从而使个体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所建构的社会性是不同的。语言的场所不同决定了个体社会化性的不同。

语文教育就是把学生带入世界,让世界在学生的面前完全展开,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个体的精神。语文教育就是要配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从容面对社会,使学生保持理智的头脑和宽阔的胸襟,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获得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48-51+69.

[2]冯现冬.语文唤醒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管理本体 篇12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国内高校已经推行网络化办公, 根据工作的需要, 很多高校都相继建立了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网上办公系统。因为这些系统是由不同的部门建立, 来满足各部门各自的工作需要, 因此每个系统在建立时都很少考虑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 比如, 教务管理系统由教务处建立, 科研管理系统由科研处建立, 这两个系统都是针对学校的师生, 系统的用户是一样的, 系统常用的功能和操作也是相似的。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 每个部门都各自建立自己的系统, 这样必然造成系统的重复规划, 造成很大的人力和财力浪费。在进行系统建设时, 充分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减少重复规划所带来的浪费则是需要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本文根据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需要, 采用改进的本体和工作流的建模方法进行建模, 开发了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 该系统的开发对解决管理系统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重复规划问题具有参考意义。

1 技术背景

工作流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业务流程全部或者部分自动化。在此过程中, 将文档、信息或任务按照预定的规则传递, 企业人员、已有软件之间互相协调工作, 以实现企业业务的整体目标[1,2,3]。工作流技术提高了知识应用的效率, 降低了运行成本,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每个领域对同样事务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表示方法存在不同:关注点不同, 导致对同一事务的认知重点不同;知识水平不同, 导致对同一事务的认知程度不同;实际需要不同, 导致对事务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文件存储格式不同, 这也导致了在知识共享方面存在很大困难。正是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 工作流在实际应用时优势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本体的出现, 很好地解决了知识共享的问题。

本体最初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 后来被应用到计算机领域, 它是共享概念模型中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4], 其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 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 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 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 (术语) 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5,6,7]。利用本体可以避免对同一事物描述的差异性, 提高知识表示的准确性, 有效地解决了知识管理中文件数据格式不一致以及缺乏结构性、跨部门之间对同一事物的分类及特性认知的差异以及关系定义的不明确等问题。

2 系统实现

2.1 系统框架

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数据库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负责数据格式定义, 存储实训内容、成绩和用户实例等信息。

数据库引擎负责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存取的异常处理以及底层数据库接口调用功能的封装。

工作流引擎通过过程定义解析、工作流过程控制、工作流活动控制和资源管理, 完成对业务过程的控制和业务活动的调度;完成对用户角色和相关应用程序等资源的管理;完成数据库与XML文档之间的数据交换, 接收工作流启动者选定的各个相关处理步骤中所涉及的用户列表来生成工作流实例, 并控制过程实例的创建、激活、挂起、终止等。应用服务组件负责具体应用与工作流之间的匹配。它与具体的应用有关, 与具体的实现技术以及编程语言无关。本体库是本体数据库的简称。本体库负责本体的存储、标识、版本化、分类, 同时在新的本体被添加进来时负责新旧本体的兼容。

本体知识定义是以本体论为基础建立的, 它负责验证用户输入信息的正确性, 同时根据具体应用调用相应的本体, 能够改善不同应用中对本体词汇的差异性。

2.2 本体建模

根据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实际使用的需要, 从系统用户角度出发, 采用改进的IDEF-5[8]本体建模方法, 建立了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3个本体, 如图2所示。3个本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3所示。对每一个本体, 可以建立如图4所示的本体描述概要表。图3中每2个本体之间的操作关系可以在本体描述概要表中进行查找。由图3可以看到, 管理人员本体可以对其他2个本体进行相应的操作, 教师本体可以对学生本体进行相应的操作, 学生本体只能对自身进行相应的操作。由于篇幅所限, 其他的本体信息这里不再列出。

这里对IDEF-5本体建模方法进行了改进, 主要改进为:在本体描述概要表中增加了操作权限列表, 以方便对每个用户本体的操作权限进行定义;在本体关系中增加了自操作, 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该系统本体以OWL DL描述逻辑为基础, 利用Protégé 3.1.1应用程序作为本体的设计和开发工具, 建立系统用户本体。管理人员本体的描述如下 (其他略) :

2.3 工作流建模

工作流技术中的核心工作是工作流模型的建立。由于Petri网[9,10]具有直观的图形表示、形式化的语义、状态和事件的显示表示以及丰富的数学分析技术等特点, 尤其适合工作流程管理领域的建模需求, 因此这里采用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中事务的参与者只有一个, 根据实际需要, 对模型进行了修改, 完全依照实际事务的执行过程, 同时将事务的参与者增加到两至三个。根据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使用的需要, 可以建立学生实验工作流模型、成绩修改工作流模型、实验添加工作流模型等若干个工作流模型。由于篇幅所限, 仅列出学生实验工作流模型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所示的学生实验工作流模型基本反映了学生参加实验并获得实验成绩的整个过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交完实验结果后可以选择做其他实验, 教师若没有完成实验成绩的提交则要反复提交实验成绩才能完成整个工作流。

3 本体库的共享

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所建立的本体库中详细定义了系统各种类型的用户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定义了各种用户的权限和他们相应的操作, 这些内容都对应相应的程序代码。如果后续要建立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等系统时, 这里所建立的本体可以拿来直接使用或者稍加修改后再使用, 这样即可减少重复规划所带来的浪费。

4 结 语

将工作流技术与本体结合起来, 有效地解决了工作流技术使用过程中认识的差异性和知识共享的问题。设计开发的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运行良好, 所建立的本体库在将来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具有实用价值。该系统的开发过程对解决管理系统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重复规划问题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史美林, 杨光信, 向勇, 等.WFMS:工作流管理系统[J].计算机学报, 1999, 22 (3) :325-334.

[2]王重英.基于规则引擎的工作流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09, 32 (12) :42-44.

[3]赵树林, 张?, 李军怀, 等.基于工作流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9, 26 (5) :135-137.

[4]邹国兵, 向阳.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搜索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4 (4) :545-549.

[5]邓志鸿, 唐世渭, 张铭, 等.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8 (5) :730-738.

[6]柴艳妹, 朱小燕.家庭数码照片管理领域的本体建模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 26 (6) :2270-2072.

[7]段寿建, 夏幼明, 甘健侯.基于本体和Lucene的语义检索模型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2009, 32 (12) :36-38.

[8]BENJAMIN P C, MENZEL C P, MAYER M R, et al.IDEF5 method report[EB/OL].[2009-09-06].http://www.idef.com/idef5.pdf.

[9]宋小勇.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医疗过程管理系统[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管理本体】推荐阅读:

本体本体07-11

安全本体05-20

本体因素05-29

体育本体06-07

本体课程06-11

机械本体08-04

本体研究09-01

旅游本体09-05

本体思考09-17

本体空间09-23

上一篇:艺术与设计之美下一篇:绍兴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