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本体(精选12篇)
体育本体 篇1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面对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想在复杂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需要加快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自身良好的品性,始终坚定信念,充分利用其良好体魄与心理素质为我国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使人才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不断强化教育本体的重要作用,加大创新力度,以促进人才的培养。
1、创新体育教育观念
体育的教育观念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体育教育现象,理解其本质特点与一般规律,并指导了体育教学活动方式与内容的设置。所以高校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为体育教育整体创新垫定良好的基础。
1.1、树立健康体育意识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许多变化。每个时期的教育观念都促进了特定环境下的体育教育发展,但因为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同时也限制了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打破了“政治”与“体质”观念为体育教育带来的局限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而随之提倡的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这一举措显得更富有人文关怀。但是这种教育理念提倡的是培养一种完美型的人才,这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与差异性。随着健康体育理念的提出,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特征,促进了学生身体健康与反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这也证明了健康体育理念可以透过现象抓住体育教育的本质,并符合教改的新趋势,从而促进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
1.2、树立多维度的教学观念
将健康体育作为教育主体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理念的完善工作。要始终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包括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环境等都要围绕学生最终的健康成长与科学提升为目的。同时,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把握度的界定,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而运动过度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与学习状态。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人性化与差异化,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满足不能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2、创新体育教学工作
2.1、设置科学的课程结构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从学生的需求与培养目标从发,将学科目标、学生进步与社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树立全面的课程结构,才能更好的处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知识体系以及全面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要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使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这要求设置课程结构时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并遵循社会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特点和需求。另外,要促使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多样,将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相互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并组织各有特色的教学形式,将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有机融合,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
2.2、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健康体育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将各类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设置一个全新的健康化、弹性化内容体系。这要求教师设置内容时要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并充分考虑到体育知识、学生能力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
2.3、创新教学方式
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不能有效发挥其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所以要不断加大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力度,促进师生开放对等的互动,促进学生与学生的开放互动,通过开放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要有效利用讨论式、启发式以及探讨式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加强其创造力与思维模式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教学制度
传统的体育教学制度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发挥,并制约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下,创新教学制度,完善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教师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及课程建设评价机制,从而科学有效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4、结束语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高校的体育教育也需要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育教学制度这三者的改革发展上。在创新过程中,要对这三者进行合理整合,以健康体育作为先导,建立丰富的课程结构,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并不断完善教学制度,使体育教育得到全面整体的推进。只有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本体的创新,才能为社会建设与国家发展提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志兰.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电子商务,2012,(5).
[2]黄腊秀.高校体育教育创新问题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2).
[3]孙卫卫.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36).
体育本体 篇2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本体诠释(自本体的诠释)与诠释本体(对本体的诠释)的同源性与同基性,表明了对本体的认知与诠释活动的互参与互含,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相即“相互印证.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所构成的本体诠释圆圜,代表了人的存在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相合之道,也代表了人与天地万物、宇宙历史与未来的互动与交融.
作 者:成中英 作者单位: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夏威夷,檀香山11071信箱刊 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0(3)分类号:B016 B506关键词:本体诠释学 诠释 本体
书法,回归“心画”本体 篇3
鲁迅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着重从美学意义上谈中国汉文字。中国文字的“意美”,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汉字的多义性、不确定性,蕴含着本民族的美感。时下网络流行大量的新词语,肯定有许多词语生命力不足,转瞬即逝,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美学底蕴。
“音美”与“形美”直接被人的特定的感官——耳、目所接受。“音美”集中体现在传统的诗、词、歌曲、戏剧;其余各种文体倘内涵节律、音韵的美,也会令人击节称赏。至于“形美”,与“意美”“音美”一样,也是汉字本身所具备,又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其集中的体现当然是书法了。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为个人行为。书写中的思想,区别于他人,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相对应于楷体书法,应是对楷书的误解。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形质”相对的一个范畴是“神采”。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可解释为神韵、光采,与“情性”对比,偏向于外露、彰显,可感性较强。若将“神采”与绘画“气韵生动”(谢赫《古画品录》)对比,“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品评绘画的最高标准,所用语言与书法有别,但书与画的根本要求却是一致的。明代顾凝远将“气韵”与“生动”分别解释,认为有“气韵”则有“生动”。气韵“或在境中,亦或在境外”。即既在画境中,又有画外之意。
书法本体价值,说到底在情感的美,情感的纯正无邪。书法非常单纯,又非常能够反映人的全面修养,审美中容不得掺入杂质。所以品评书法,艺术更看重格调。历来品评书法格调,有许多的语词,最鄙视一个“俗”。此处被贬的“俗”非通俗,也不应当以社会地位论定。渔樵村野,未必便俗;文人墨客,未必都雅。竭力反对“俗”的黄庭坚如是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这里的告诫明明针对着“士大夫”阶层。书法列入高雅艺术,纯然站在审美立场,并非所有作品都高雅,也非凡是操翰弄墨者都能脱俗。不过,书法艺术既然贵乎“情性”,长期的创作实践、欣赏,所谓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应能提高我们的心灵境界,“俗”与“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不然学习书法又作何用?问题应当是我们以何等态度对待书法。
让“心画”传统进入书法家的精神家园!古人经典论述既然已揭示深层本质,就不应当视为“时过境迁”。温故知新,重在理解它的本来意义,在回归中复兴,发扬。
体育本体 篇4
1、体育本体论时域下“快乐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本体问题是通过哲学的思维与方式, 对体育的本质与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是体育学术界长时间讨论和交流的课题内容。 “阳光体育运动”号召下, 各个学校更为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强调体育运动的价值。体育能够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进而一些学者认为体育具有“功能化”的特点, 体育对个人主体的价值较为显著。 当前体育本体论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较多争议, 但是核心不外乎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养乎吾生, 乐乎吾心”。体育对人的价值、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2、体育本体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实践应用价值
体育本体论视域下, 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将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为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1、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体育本体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实践应用, 能够改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 单纯听从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快乐体育” 教学模式能够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并通过长时间的体育学习,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多采用“课前热身—课中指导—课后练习”的方式开展, 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较差, 体育学习中没有融入真正的情感,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中。“快乐体育” 教学理念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深入应用, 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 感受体育学习的价值, 明确体育学习的价值。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体育本体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实践应用策略
体育本体视域下, “快乐体育” 教学理念的实际应用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结合课程教学要求, 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结合学生发展需求, 创新体育综合评价的方式等, 营造“快乐体育”教学氛围。
3.1、结合学生性格特点,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体育本体论视域下, “快乐体育” 教学理念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 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所感兴趣的事物等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为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 针对“投篮”这一篮球课程的指导,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 课堂开始前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认识科比吗?”、“同学们, 你们都知道哪些篮球明星呢?” 等问题, 学生纷纷回答,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科比、林书豪等篮球明星在投篮中的精彩表现, 提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学习投篮的技巧, 成为像他们一样的篮球明星呢?”等问题,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跃跃欲试, 在这种课堂教学氛围中, 开展篮球课程教学活动。
在篮球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改善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课堂教学主导的地位。 教师需要走到学生身边, 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 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 积极引导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
3.2、结合课程教学要求, 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 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通过多种方式, 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1) 让音乐融入体育课堂。
音乐融入课堂是快乐体育中的一种教学法。即把激昂热情, 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欢乐和充满激情的热烈气氛中开展体育活动。
例如在指导学生热身运动的时候,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学生喜爱的动感型音乐, 组织学生结合音乐进行热身运动。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小苹果》, 学生喜欢的歌曲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热身运动的乐趣, 保持良好的学习和身体状态, 为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让游戏融入体育课堂。
学生普遍比较喜欢游戏, 将游戏和“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相结合, 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坚定的思想信念。教师可以基于课程教学内容, 进行计划性的教学引导。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排球技能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排球技能之后, 组织学生玩排球接力的游戏。学生之间站成一个大圆, 依次发球、接球、传球, 在哪一位学生的位置排球掉落, 则这位学生需要接受惩罚, 比如做仰卧起坐、蹲起等等。
再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竞技的方式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热情, 同时也能够使教师明确学生学习的质量。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球技能比赛, 按照正规比赛的要求开展比赛活动。胜利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 输的小组需要集体表演, 通过有奖有罚, 增加比赛的趣味性特点,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真正将“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的细节当中。
3.3、结合学生发展需求, 创新体育综合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仅仅凭借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进行评价, 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 教学评价具有片面性的特点。
体育本体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深入应用, 需要关注学生思想素质、 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 关注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 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开展, 日常学生的合作能力、课堂表现也会纳入到学生的总分当中, 使评价的内容能够更为丰富, 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4、结束语
体育本体视域下更为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体验, 这与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要求不谋而合。 体育本体视域下, “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实际应用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课程教学要求, 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结合学生发展需求, 创新体育综合评价的方式等, 营造“快乐体育”教学氛围, 为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多元智能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罗永义, 仇军.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02.
[2]杜放, 郑洪才, 罗彭, 马文卿.“建构主义”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解读[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 02.
[3]古玖新, 李新晖.将快乐融入体育教学中——浅谈快乐体育教学思想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02.
论本体名词 篇5
论本体名词
本体名词就是代表现实世界本体范畴的名词.文章研究本体名词的性质及其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1.本体名词是句子的灵魂.任何一句语义完整的话,其中都有本体名词起主导作用.该本体名词或直接出现,或至少可以明确推知.2.动词的`“价”,实际上就是动词所能联系的本体名词的数目.工具格,当它由本体名词充任时,是句法结构中的核心格,否则就不是.处所格,由于不可能是本体名词,所以也就不可能成为句法结构中的核心格.3.谓词性成分既可以指称本体名词,也可以指称附属名词,但当它指称附属名词时,该附属名词所依附的本体名词必须出现,或至少可以明确推知.
作 者:姚振武 Yao Zhenwu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刊 名:语文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LINGUISTIC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H13关键词:本体名词 句子 动词的“价” 谓词性成分
重返历史本体 篇6
日前,在《文史哲》杂志举办的第三次人文高端论坛上,冯天瑜先生在发言中断定“五月二日”,即此次论坛的开幕日将会载入学术史,——这一天,除冯先生外,李伯重、汪晖、秦晖、何怀宏、萧功秦、张希清、李治安、王和、荣剑、李振宏、仲伟民、李若晖、张金光、孟祥才等20位学者齐聚山东大学,研讨“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冯先生此言实际是暗示:史学界正在发生方向性调整,即史学界正在重返对历史进程本身等宏大问题的关注之中。这种方向性调整当然不是启动于2010年5月2日,而是启动于2006年2月,也即《“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之时。
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史学界理论探讨的演化大势是历史理论逐渐让位于史学理论,即由对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追寻逐渐被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拷问所代替,譬如,1949年后的前三十年,史学界热衷于“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后三十年则热衷于“历史认识论”等问题的讨论。在后三十年期间,史学界对攸关历史进程本身的一系列理论则束之高阁,乏人问津。这一变动自有其学术史意义,但这一变动所导致的一个有目共睹的后果是:在中国史几乎所有局部知识点上,近三十年都有长足的进步,乃至形成了一系列有颠覆性的认识,但在历史学的整体面貌上却又陈陈相因,依然是“五种生产方式”,依然在前三十年所形成的基本认识上打转转。在人文领域其他学科天翻地覆的同时,历史学却“我自岿然不动”!这不能不说是对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忽视综合和概括的史学风气的惩罚和报复。
从“文革”到“改革”,中国社会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经济转型,但是三十年来,学术界一直未能回答一个与这一转型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这种独特的社会转型之路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基础上展开的?在中国迅速崛起之际,学术界必须同步奠定这一崛起的历史文化根基,从而在理论上完成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衔接。尽快重返历史本体,就若干攸关中国历史全局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史学界实在没有理由再蹉跎!
体育本体 篇7
1本体感觉的简要概述
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活动的同时能给出身体及四肢所在位置的信息,这种感觉称为本体感觉。本体感觉主要包括两个子系统,首先是平衡觉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感知身体的姿势及空间位置的变化;其次是运动觉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感知上下四肢和身体其它不同部位的所处的相对位置。
2本体感觉的产生机制及其功能
在感受身体姿势和运动的变化时,本体感觉是本体感受器对肌肉或肌梭牵拉产生的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区域,通过信息加工和处理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
2 . 1从解剖学结构上分析
从解剖学结构上分析,存在于骨骼肌中的本体感受器被称作是肌梭与腱器官。人在运动时,肌肉被牵拉,或者骨骼肌主动收缩或放松,均会对肌梭和腱梭构成一定程度的刺激,从而产生兴奋。
2 . 2从生理作用机制上分析
从生理作用机制上分析,本体感觉主要强调肢体平衡感觉、稳定性、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和动作的自发调节。在机体反射活动的控制中,腱梭的传入冲动能够反射性的抑制相同类型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肌梭传入冲动激发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作用。
2 . 3从运动参与程度上分析
从运动参与程度上分析,本体感觉系统对躯体运动进行干预, 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提高运动前期的预兴奋,参与肌肉力量的发射性增高,为调整身体姿势和承受外部负荷做好准备;另一种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器官的反馈,对肌肉的力量进行调整,解决有关躯体的稳定与不稳定相互交替转换的问题。
3本体感觉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最初是在治疗各种神经肌肉麻痹疾病中被理疗师来用的。近几年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中的拉伸法被广泛用于体育运动的相关领域,例如在改善肢体的柔韧性方面、预防和治疗运动带来的身体损伤方面等。
3 . 1本体感觉测评与运动损伤
运动医学专家们一直关注着本体感觉测评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以关节损伤为例:关节损伤可严重影响受伤者的活动水平及生活质量,导致机体的本体感受性下降,感受性下降又可增加关节损伤患病的几率。有研究显示在急性关节损伤的恢复期,进行6周的持续性本体感觉性的运动训练,患者可有效的降低关节在1年内再次损伤的发病率。
本体感受器损伤影响到身体的平衡能力及容易发生反复踝关节扭伤。李坤等发现踝关节损伤程度越严重,其本体感觉功能越差。汪忠宝等通过测试14名运动员肌肉疲劳前后膝关节角度位置误差,探讨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肌肉疲劳的状态,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发现肌肉疲劳可降低膝关节本体感觉性,增高关节扭伤的危险性。
李翔等通过角度重建法对3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急性期治疗前后关节位置觉进行测定。了解膝骨性关节炎急性期治疗前后本体感觉中关节位置觉的变化情况,发现膝骨性关节炎急性期时炎症对关节本体感觉有明显影响,导致关节本体感觉能力下降。
刘静等研究发现太极拳、健步走等有效的运动对改善老年人的本体感觉以及平衡能力,增强老年人的运动能力、心肺功能和体能退化均有显著影响。
肩关节半脱位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区宏跃通过本体感受性易化技术对60例脑卒中患者偏瘫肩关节康复治疗。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明显减少,患侧上肢运动功明显提高。说明本体感受性易化技术能有效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发生发展,很大程度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3 . 2本体感觉本体感觉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应用研究
本体感觉并不是直接在所有参与的运动项目上直接显现,它主要是通过对骨骼肌、各关节的有效控制,来协调身体各部位的姿势,保持身体平衡能力,在动作结束后,对身体的平稳能力恢复及时做出调整。本体感受在运动训练中主要强调身体的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动态转换,而感受器则要根据来自外部的运动负荷的变化来及时调整身体所处的姿势。
体育运动中,本体感觉能力越强,其训练程度和水平越高。尤其是对于那些技术性强、难度高的项目来看,稳定、调节、协调身体功能的本体感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在动态中建立平衡感觉的体育项目,如排球的扣球动作、田径中的标枪和铁饼以及篮球的投篮动作都需要本体感觉的参与;同样静态中的体育项目同样需要本体感觉的参与,如在跳水等项目中,身体姿势的不断翻腾和转换;起跳过程脚掌的力度、方向和空中的位置;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都要求运动员具有相当高的本体感觉能力。本体感觉不仅对技巧类项目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量耐力性项目需要本体感觉躯体运动的方向、位置,来控制躯体的平衡;而击剑和拳击等格斗类项目中,要求运动员快速建立自身的平衡感觉,及时进攻,一招制敌。
刘润强在对福建省少儿体操运动员、非体操项目运动员及未参加运动训练少儿的本体感觉敏感度的测试和统计学处理时,发现随着学习深入和反复训练,“运动动力定型”更趋巩固,以便形成自动化。李宁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20周的教学训练,对43名大学一年级男生的肘屈伸和抓握准确性以及体操教学成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准确性越高者,学习的成效有越高的趋势。
射击运动员本体感觉能力的强弱对运动员的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汪浩通过对少体校射击运动员进行针对性提高本体感觉能力的训练研究发现,运动员在举枪时,参与工作的各所有肌肉都必须在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下,要高度协调配合,而保持相对的平衡。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足球运动时肌肉活动时所发生的本体感觉是不明确的,被其它感觉遮蔽而被忽视,但事实上它对足球运动员技能形成有很大影响。杨利等通过对专业足球运动员对本体感觉的测试和研究,发现本体感觉对足球运动员的射门命中率和带球技术有很大影响。
陈静以本体感觉的生理机制与篮球基本投篮技术动作为基础设计一套应用于投篮教学的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手段,并与传统的篮球投篮教学进行命中率比较研究,发现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法比传统篮球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投篮命中率。
吕志等通过纵向观察3个月太极拳训练组和本体感觉训练组研究太极拳训练对中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对平衡能力的简单测试,其相关方法如闭目原地踏步、强化Romberg检查、闭目单足站立、前庭步测试。发现太极拳锻炼对延缓和改善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3 . 3本体感觉训练方法与传统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中的每一种能力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在拥有良好的本体感觉与神经支配下,肌肉的能力对提高专项成绩方面将会有其重要的价值。本体感觉在训练的目标和方法上,主要强调肢体的平衡、身体的协调和各器官的控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训练法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所以,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与传统的肌肉训练应当是一种互补关系。
4结语
本体感觉作为人体最基本的感觉系统,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基于正确的肌肉本体感受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对运动员训练技能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本体感觉对运动损伤康复作用还是占主要地位。本体感觉在康复中的应用还包括再损伤的预防,对运动员机体起到保护作用。在指导运动训练时,要准确了解运动员身体本体感受性状况,结合运动员自身特点并结合专项要求,制定适合于个人的训练方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运动训练,达到预期结果。
摘要:以往本体感觉主要用于损伤的康复,目前体能训练师采纳本体感觉指导训练。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主要从本体感觉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应用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为本体感觉训练法在指导体能训练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体育本体 篇8
一、电视体育节目的内容特性及启示
(1) 娱乐性。当前文化传媒的发展中, 究其功能方面而言, 电视体育节目更多的是属于电视娱乐节目的范畴, 具体说来, 受众钟情于体育节目的原因, 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运动员“表演”的愉悦的感受, 出人意料的比赛过程与结局、运动员极富天赋的表现等, 都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原因, 无一例外包含着娱乐观众的元素, 基于此, 电视节目应当结合体育新闻信息中的元素, 从中发掘娱乐性元素, 借助合理的表现手段, 使得受众可从中分享体育所带来的娱乐。
(2) 竞争性。作为新时期体育运动最为本质的属性, 竞技性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观众通过体育节目感受这一属性, 是当前电视体育节目发展的重要基础。竞技体育并不意味着“唯胜负论”, 其竞技性也不仅是人与人质量及体能方面的较量, 更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参与者对自身极限的挑战, 这也是体育的魅力所在。对于新时期电视体育节目的制作而言, 应当有效发挥电视媒体自身的智慧及优势, 将体育新闻事件的竞技性通过语言优势进行极尽的展示, 充分挖掘出其中的竞技性元素, 加以合适的表现, 尽最大的努力使受众恩能够从其“竞技性”中感受到视觉愉悦。
(3) 情感性。在体育运动的传播及发展中, 作为奥运会转播中电视信号制作的核心理念, “运动与情感”体现了情感性对于体育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意义, 情感是人类通用的语言, 电视体育节目中所展现的真挚情感, 不论国别、种族及地域, 总是能打动电视机前的观众。
综合而言, 电视体育节目的内容特性较为丰富, 但是其单独的某一特点并不能构成电视体育节目的内容特性, 像国际新闻的国际性比体育节目更强, “天天向上”等其他节目也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只有将这四个点视为一个整体, 实现对其的整合, 才能构成电视体育节目与众不同的特征, 这也是未来体育节目发展的方向。[1]
二、电视体育节目的传播特性及启示
(1) 从节目的编排顺序方面来看, 当前的电视体育节目传播中, 基于收视率等方面的考虑, 往往会将不被看好的节目在编排时置于次要位置, 使得当前的电视体育节目出现了以下顺序:时政新闻放第一位, 接下来是社会新闻, 最后才是体育新闻, 这点在央视新闻中较为常见。究其原因看来, 因为时政新闻更具大众性和代表性, 能立刻抓住更多受众的眼球, 现实大背景下关注时政新闻的受众群体更庞大, 其次是体育新闻的本质属性方面, 属于教育和社会文化活动, 会受到政治经济等的制约。基于此, 为了做好电视体育新闻, 应当从社会实践出发, 抓住鲜活的素材, 做好节目, 包装好节目, 吸引观众, 提高收视率, 媒体应更多地介入体育活动, 进行现场报道, 保证其实效性。
(2) 从节目的收视层面来看,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可视性, 运动参与者展现出的力量、速度、技巧及团队配合等, 才是当前受众乐意去观看电视体育节目的原动力。另外一方面, 电视媒介加工也会形成可视性, 也就是电视体育工作者借助编排方式和视听语言等媒介手段, 结合现有的体育新闻素材, 将体育运动中没有显现出的可视性创造并展示了出来。在加工产生的可视性方面, 如CCTV5在播报完某一场NBA赛事后, 一般都会做一个“今日五佳球”的小版块, 精选当天比赛中五个最精彩的进球, 利用倒序的方式播出, 加之有力的解说词, 呈现出了电视媒介加工产生的可视性;又如NBA最前线, 结合对近段时间一些比赛的分析, 用专题的形式带领受众去探讨一些球队或体育明星的成长史等, 都是较好的创新方式, 应当继续发扬这种敢于开拓的精神。
(3) 从电视节目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来看, 因为体育运动发生在相对独立的规则场中, 与受众所处的现实联系不大, 这就使得其可远离意识形态, 但又离不开社会的支撑和人员的参与, 这就为体育节目进行信息加工创造了宽松的操作空间, 很大程度上不会触及一些政治性敏感话题。所以, 不受政治制约的部分才是其应当表现的主体内容, 这也说明了体育节目应远离政治意识形态, 但同时, 体育又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 如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播报, 如“谁是球王”这一节目, 将各地的乒乓球高手汇聚在一起进行切磋, 也激发了我国乃至更大范围内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引导并促进了体育消费, 增进了群众体质。
(4) 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新时期的电视体育节目具有一定的外部利益, 具体而言, 其是一种来自观看过程的正面边际效应, 对的区域民族凝聚力的提高等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 当前的体育节目从功能上具有娱乐性, 但是, 其表现得外部性成分更大, 以我国的足球发展为例,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一直是我们的梦想, 所以我们才会在2015年澳大利亚亚洲杯上热情高涨, 在首轮战胜沙特、乌兹别克时显得特别激动, 这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发扬, 这对于我国的体育及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 内容特征和传播特性无疑在指导我国当前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方向, 结合世界体育发展的一体化趋势加强, 需要电视体育节目从自身的属性出发, 引导民众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和有效健身, 并结合其国际性的特点, 将体育新闻及赛事等的播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以此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非, 张振宇.对电视体育节目本体的再认识——从内容特征和传播特性的角度[J].新闻前哨, 2011 (07) :56-58.
体育本体 篇9
我国当代油画的发展目前是以多样性的创作而展现的,所谓多样性,就是在审美观念和思维创作上表现出的多样化,这是目前我国当代油画发展的一种最基本的状态。自由不受任何约束的状态是目前很多画家共同的追求,但是在绘画艺术中很多应根据行业的定位而给画家很多不一样的创作空间,随着社会生活文化人性化的趋势和艺术实验的合法化,促使我国当代油画随着西方油画的风格不断演绎,变得复杂而又宽广。
不管是我国的油画还是西方油画,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价值本源。一直以来,我国油画在着重创作时,忽略了油画艺术价值本体的两个关键,就是画家群体和风格。这与西方油画有很明显的对比。目前很多的艺术家觉得,中西方油画的结合就是以中国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从而创新自我的油画理论,表面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实际上却很简单。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油画结合主要表现在创作思维上,应该把两种文化和艺术美学体系相互结合,然后才是形成艺术共同的交织,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取长补短,而是多元文化中艺术的诞生。理论上说,多年来我国油画注重的都是油画的审美本体,也就是画的内涵和画本身的审美,基本上很少有人能从油画的价值本体上有一定认识。价值本体是油画的一种身份,也是在西方的风格和画家群体上构成的。西方当代油画缺乏对传统的油画认识,只知道油画是用油彩和画布绘画的,因此,价值本体理论如:风格,群体,形式,派别,已经成为无关紧要的表面特征。而我国注重传统美学文化理论,以“天人合一”、“成竹在胸”、“气韵生动”在我国油画作为主要的审美。因此这种审美意境只能自己意会,而不可言传,而风格理论在油画中被认为有或无。现在很多画家都只管画的好不好,而不管油画的风格,这种审美意识已经失去了我国当代油画本身的价值本体和审美本体。
二、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观念与“多元化”构成
在艺术家中,创作观念就是作品创作的思维和审美体系,也是一种以自我为主导的创作性思维。我国当代油画在创作观念上有两点:第一,艺术里面都有一个“主旋律”,而在油画里面,“主旋律”是以主题的方式表现审美;第二,画家的创作思维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关注的题材为方向的。我国当代油画的创作方向是通过社会的审美精神指引的,而既要吸引人们的目光又要把握好大众的审美观念,画家一定得掌握好主题性。社会的需求和大众的审美是引导着我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和进步,画家与群众这种相呼应的关系只在于对应了两者的各自需求,而油画本身的价值是什么,无人去了解。目前,我国当代油画的创作理念和世界艺术相连接会变得很复杂。从理论上说,多元化实际就是多样性的表现,而油画创作观念的不同恰恰就是“多元化”的基础。因此,西方和东方的油画风格不同并且风格种类多,说法也不一样,西方的艺术评论家很少说是“多元化”,而东方的评论家不一样,只要稍微的风格上的改变就被说成“多元化”的构造。所以,在油画的创作思维上看,“多元化”并不是画的表面的主要的内容表现,于是在我国当代油画多样性发展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而多元化还是处于发展之中。
三、中国当代油画家群体的审美意识
我国当代油画家很多都是以自由不受约束的状态创作的,大多数是以独特的审美个性为中心,与西方的画家群体的审美意识不同,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当代油画家主要是以中国艺术的“和合”思想为主,主观化的审美意识让中国油画家认为材料和工具是表达自我的方式,而西方油画的本质在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里一般是受到排斥的;第二,中国的油画家大多都是以“画自己的画,随别人说去”这样的心态创作的,很多作品也是有风格,但无确定性和专项性。很多人都觉得画家只是画画而不需要做理论研究,导致了很多人对画家的评论都是赞扬,而没有实质性的理论分析;第三,我国油画家和观赏者都喜欢看画的表面,而对真正的画中的价值本质舍去和抛弃,及意象化的界定,才有今天的中国式油画。这也是在我国当代油画中特殊诠释。
就目前而言,我国当代油画是以自己的艺术审美意识结合着西方艺术理论形式的生存状态,主要是因为西方的多元文化被我国的美学的心、物、能三者一体的观念所排斥。不管油画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有自我的本体结构。油画的价值本体的构成就是百年传承和风格体系,以及画家群体的结构体系。就现在的油画实践发展的境界中,很多艺术家开始发觉我国油画还有很多的缺点与不足,很多画家都把学习西方油画传统文化的话题放在嘴边。然而该怎么学?没有人去过多的解释,因此就这样的一个富有深刻的话题就成了一段空话。
四、我国当代油画风格理论体系的建构
目前,我国当代油画还没有具体发展成多样化的学术性的风格理论体系。而我国油画家一般首要主张绘画的审美,不喜欢专注一种风格和形式,而是发挥自我的表达。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油画的创作从一开始都与风格理论上有着不相连接的表现,这些理论都是从油画的历史中展现出来的,从而缺乏美学意识上的知识。一直以来,我国油画的审美本体都是靠我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引导的,才会把很多西方油画的文化风格挡在外面,然而与传统的艺术理论还是无法连接,导致我国油画没有明显的风格体系。其次,我国很多油画家都只看作品不评论的现状也说明了很多问题。目前,我国油画艺术发展来看,也有很多的关于风格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都是借鉴西方油画的风格,并没有我们自己的一套风格体系。
总体来说,我们从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上研究,知道了油画的发展不仅从民族文化和时代需求上进行艺术评判和价值体现,还要从创作新方向和思维上来创作出自己的体系,实际上讲就是以世界性油画的标准衡量。目前来讲,创造自己的油画风格体系,加强我们自己创作的相关理论体系;把我国当代油画的风格展现出来,促使画家意识自由而不受任何的左右,创造出不同的创作意识和风格体系,让每一个作品都能清晰的表达内容;提高油画家的艺术责任意识,构造我国油画的自身价值本体,这些都是我国现在画家需要改善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当代油画发展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尚辉.从“舌尖中国”到“笔端中国”[J].中国油画,2012,(4):82-82.
[2]张祖英.中国油画有着宽广的发展空间[J].中国油画,2013,(3):44-47.
体育本体 篇10
关键词:哲学,本体,度
过去、现在、未来, 这种空间化的时间系列便是历史。人生意义不局限于特定的时空却仍然从属于人类的总体, 此即:“主体性”, 即历史积淀成的人类学历史本体。
“本体论”所探究的是一切实在万物的最终本质、本性或最终实在。康德指出:“本体”指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历史本体论”探讨的对象是人与自然, 即“强调以人与自然 (包括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 的历史总体行程来作为一切现象, 包括“我活着”这一体己现象的最后实在”。李泽厚认为“度”是哲学的“逻辑起点”, 人与自然通过度的历史构建所形成的人化关系与前景, 才是历史本体论探索的课题。
黑格尔认为“度”是“质”与“量”的统一, 并由“限度”深化为“程度”。相对于主客观统一论的黑格尔, 唯物辩证法吸取了他观点的精华。在“质变量变规律”中也讲到了“度”, 就事物自身变化而言, 是“程度”, 但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就是一种事物, 事物内在的矛盾双方力量对比超过一定的限度, 事物整体就要出现相应程度的变化, 这里的“度”是纯客观的。
所谓“度”、“阴阳”、“动静”才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度”首先是出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 即实践—实用中。它本身是人的一种创造, 一种制作。从而, 不是“质”或“量”或“存在” (有) 或“无”, 而是“度”。“度”的运用是广泛的, 它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第一范畴。这一范畴, 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人类依靠生产技艺中的“度”生存延续, “度”便随着这种生产, 发展, 生活的新变化而不断的更新变化。如古代女子以三纲五常为行事尺度, 稍行不慎就会遭到当时度的惩罚, 危及生存。而现在随着人类文明——“度”的提高, 度的概念和范畴被注入了新的因素, 所有不良衡量法度都被废除, 呼应了更高民主社会的要求。
“度”既不存在于客观对象中, 也不是主观感受、意志的表达, 而是在人类实践—应用中的秩序构成。人们依靠生产技艺中的度的掌握而生产、延续、维系族类的存在。度随着人类的生存、存在而不断调整、变化、扩大、更改, 因为度的活生生的存在, 不难理解随着时代的更迭, 人类生活生产结构和形式的更新。所以李泽厚“度”的提出, 不同于普通的哲学观念, 也是对黑格尔理论的深化发展, 对研究历史本源具有重要的创新和启发作用。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特殊的。很多哲学专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 甚至金岳霖也说:“中国哲学确定不曾注重过一种严整的逻辑形式。”在我看来,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使得中国哲学变得复杂而抽象。中国有没有哲学?有的, 只是和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与科学, 中国哲学强调感性和经验。古时说的“天命”就是很好的例证。认识的差别, 导致了中西哲学和认识价值的不一。
从矛盾方向来说, 中国和希腊文化本质上很像, 都大大充斥这矛盾发展、对立依存的趋势。以中国“阴阳”为例证。李泽厚以为:本由人的操作、货代、动静、作息两种既区分、对立又彼此渗透、依存的状态概括而来。“阴阳”本身便是矛盾的, 从而才会衍生出男女、善恶、天地等元素, 但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 而且富有鲜明的矛盾对立色彩。两者互为倒立, 却融为一体, 形成最和谐的圆, 可见两者的互补关系。
爱因斯坦曾这样比较中西方哲学:“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 以及通过实验系统发现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 中国的贤哲并没有走上这步。”中国哲学长时间忽视了本体的存在, 主要有两个原因:
1、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特殊的。“中国哲学确定不曾注重过一种严整的逻辑形式。”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使得中国哲学变得复杂而又抽象。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之道, 中国哲学强调感性和经验。如《道德经》中, 中国人崇尚的是“天一之道”, 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而且永恒不变的自因自果的过程式世界;而西方则崇尚牛顿的“万有引力”, 他们认为世界的无限发展变化是由于一个外部的 (上帝的) 动力和牵引所推动的。这就导致了中西哲学的差异。
2、中国传统哲学信奉神秘主义。本体在中国就是“是”, 而“是”被广泛应用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 作为一个链词, 没有实在的意义。同时, “是”由“时”演变而来, 时间是流动虚幻不可把握的, 因此“是”也被虚化了, 这种传统导致了中国哲学时间和空间上的虚化。
本体“道”之文化意义 篇11
一、自然之“道”——文化之依据
文化并不是宇宙未形成就有的,就某种意义上说而是在人类产生之后才形成的,我们称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而文化的产生就作为一种强大的外在力量影响着世界,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就力图理解世界,追寻世界的所以然,追寻社会人生所当然的终极本体。
万物之作,必有其始。老子创立的道家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以“道”为其思想终极本体。老子《道德经》25章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在这里,老子把“道”看成是万物生成之前存在的是混沌之物,天地宇宙尚未生成之前,就有了“道”的存在,“道”创造了宇宙,而自身却不再有源,是宇宙的终极本体。万物皆由道所生。这里说明了“道”是万物及世界的开端,自身不断变化又产生了万物,于是便成了世界的本体。
而何谓道呢?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而在《道德经》21章里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有如下本性:其一,道是物,它是真实存在的。其二,道又不同于某一具体的存在物,其恍惚存在,没有具体的物象,不能凭感觉去认识。
我们不能凭感觉去认识本体“道”,但其化生自然万物,从此世界便产生了,使整个世界有了生命的意义。对于本体“道”化生宇宙及万物的规律,即是老子在《道德经》42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演化模式。既“道→一→二→三→万物”的生成模式,至于其中的“一”指什么,老子没有给我们说明,许多思想家也有他们的见解,这里我引用孙以楷先生的见解,其认为,宇宙的生成,首先是作为宇宙本原的道的本然状态(无)渐次产生出一(馄沌)、一分为二(天地)、三(阴阳和气),三生万物,由阴阳和气具体产生出万事万物。这便是“道”产生万物及世界的秩序。
而本体“道”创生万物后,其不与物分离,并使万物具有其功能。《道德经》51章说,“道生之,德畜之。”道创生万物,使之具有其功能,方法上是德畜之,由于本体“道”的终极意义的特点是自然存在、无所依仗,无所持有,其是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在老子那里,其称之为“玄德”(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其内在于万物使其呈现其功能。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体现在自然界中,也就是自然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自身的样子,道法自身,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归宿。其无所不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是“道法自然”。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只有秉承“自然”,才符合“道”,才能得以至生生不息,万物合道则生,失道则亡。
从上我们知道,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所阐释的本体“道”其先于自然而生,化生万物,使整个世界有了生命的意义,其作为宇宙自然的终极本体和规律,是天地万物之源和总根据,其内在于物使其呈现其功能,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万物的生存状态及关系终极关切,其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所系,又与任何事物都不相同,为宇宙万物的创建和秩序提出了建设根据。马克思说:“自从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人类文化的历史。”鉴于此,我们可以把本体“道”作为文化的依据。
二、社会之道——文化之反动
万物既生,其生长并作,皆由本体道支配,大道无所不在。老子在本体“道”具化人性的问题上,老子主张人性清净无为。其在《道德经》第45章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万物本性来自大道,道有清净无为的特性,而人性是本体“道”所赋予的,所以人自然有具有清净无为的本性。而最初原始人性的清净状态,老子称为“朴”。何谓朴?即是“婴儿”状态,由于婴儿的性格没有受过社会的污染,保持了本体“道”赋予的最原始状态,因而是最好的状态。婴儿天真无邪,无知无欲,固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腹”者,无知无欲,虽外有可欲之境而亦不能见目者,“目”者,可见外物之诱惑而伤自然,巧为多欲。固要“目盲”、“耳聋”、“行妨”之生活。对于道家,正是通过抛弃社会试图使你确信你所享有的习俗与抱负,见素而抱朴。
在老子看来,人性是会变坏的,因为其在十二章里有论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从这里我们可以出使人性变坏的原因有俩个,第一,客观的影响,所谓五色五音五味的影响。第二,是圣人教育的结果,因为人性的原始状态为最好的状态,不需要任何的改变,一旦有所改变,人性就会变坏,于是不用教育就能保持原有的完美。于是老子提出了绝圣弃智的办法反对圣人的教育,老子《道德经》第19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对于学习,老子在《道德经》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所以要回归完美的人性,不应该要智慧,要技巧,只有学清净无为的道,人的欲望就会减少,才能真正回归“道”。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情况,老子反对人为地提倡仁义圣智,认为这些都是病态社会中的反常现象,不合乎人的本性,反者道之动,努力的提倡,只能把社会搞乱。老子在《道德经》第18、38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即社会是符合道德的社会、失去道德而提倡仁义的社会以及没有仁义提倡礼制然后进而是混乱不堪的社会,对于社会的治理,老子则是主张愚民,因为《道德经》65章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固不仅民众不能有智慧,且统治者也不能有智慧,而且智慧可以制造虚伪:“智慧出,有大伪。”
从上我们知道,作为文化依据和文化功能的本体“道”影响并主宰着人类社会,但是在老子那里所阐述的本体“道”对于社会的影响,其是主张人类社会抛弃社会而达“道”之自然淳朴性;在教化上主张愚民,绝圣弃智,抛弃文化知识,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其是作为文化的反动而存在。
三、人生之道——无为而无不为
在老子那里,本体“道”具体化为万物之性,就是“德”。宇宙万物都由“道”而生,自然也体现了“道”之“德”。于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之德都是来自本体“道”,要与“道”保持一致。老子在《道德经》第11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将“道”作为人活动的最高原则,其具化到人生层面,是不断追求人与道的和谐及人生超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柔弱胜刚强,为而不争,回归自然为本。
首先,应顺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方能无为无不为。作为人们来说,在人生态度上要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认识的理想状态,效法“自然”而采取“无为”。“道”本性是自然无为的,人也效法自然之道而做到无为。道法自然,自然纯朴,返朴而归真。
其次,根据“道”的“自然无为”为原则,以“上善若水为而不争”为人的美德的道德规范。“上善若水”,(28章)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事物能够代替它。老子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畅通无阻。说明了柔弱胜刚强,无为无不为。
其三,以“不敢为天下先”为道德原则,《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即是宽容,“俭”即是退缩保守,宽容能勇敢,退缩能宽广,坚信柔弱能胜刚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体育本体 篇12
随着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的发展,知识的重要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以知识库为核心技术的专家系统大量出现,知识已经成为实现人工智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本体关心的是客观存在的抽象与本质。知识工程就是研究知识和经验获取、表达、利用,进行分析、决策、规划、设计和实施,最终合理地解决问题[1]。
医学是与人类最密切相关的科学之一,由于其分布性、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时序性、更新快和数据量巨大的特点,使对它的研究往往都局限于一个很狭窄的医学专业范围,各自为政,导致了医学知识在联通上的问题,不便于医学知识的综合利用。因此建立一个良好、协同工作性强的医学知识库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将为医学专家系统、医学信息检索、医学教育系统、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提供智能基础[2]。
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称为网格,基于网格的问题求解叫网格计算[3]。将本体论与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网格结合,可使网络整合成巨大的超级知识计算机系统。在讨论了面向网格与本体协同的医学知识获取体系的基础上,以心血管疾病本体知识库为例,构建与医学网格本体知识库匹配用的领域医学本体知识库资源,建立心血管本体体系结构和领域模式,形式地表示领域概念、概念的性质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约束与公理,为各领域医学本体知识库体系结构及构建方法提供参考[4]。
1面向网格与本体协同的医学知识获取体系构架
体系构架由六个部分组成:医学网格本体知识库(MedicalGridOntologyRepository)、领域医学本体知识库资源(DomainMedicalOntologyRepositoryResource)、应用执行层﹑智能主体(IntelligentAgent)移动主体(MobileAgent)、用户(USER)。它们之间布局如图1。
(1)MGOR是在网格环境的各领域医学知识目录本体知识库集合。
(2)DMORR是由各领域医学知识本体库组成的知识资源。(3)智能主体是MGOR与DMORR和USER之间进行互操作的代理软件实体。
(4)移动主体是完成与体系网格实体交互协同工作的移动软件实体。
(5)应用执行层是体系网格的基础设施分布组织。
2 心血管疾病领域本体的体系结构的构建
心血管疾病本体(CardOnto)是为了辅助医生诊断而构造的领域知识本体,也是实现基于领域知识的诊断推理的第一块基石。CardOnto本质上就是对所有进入知识库的心血管疾病领域信息进行分类和描述的概念实体。心血管疾病本体体系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概念分类体系和属性分类体系。因此,合理确定概念分类体系和属性分类体系是构建心血管疾病本体体系的关键性环节。
2.1 CardOnto的概念分类体系
合理的概类分念体系应该在反映领域事实的前提下,通过清晰的分类体系来描述领域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和隶属关系,澄清领域的知识结构。概念体系用以组织概念之间的隶属关系,表示概念的归属集合[3]。
在一个理想的概念分类体系中,类和实例组成树状结构,从顶层类往下是逐渐具体化的过程。越在体系上层的类,其内涵越少,描述的概念越抽象;越在体系下层的类,其内涵越丰富,描述的概念越具体。作为各个类的实例,处在这棵树的最下层,形成这棵树的叶子结点。但是在构建本体的实践中,这种理想的分类体系是很难获得的。
在医学领域,这样的分类关系显得尤为复杂,例如,在构建CardOnto子集——心力衰竭知识本体时,发现对于心力衰竭这个病种,国际卫生组织就有很多种分类方法[5],如:
根据发病速度,心力衰竭的临床分型有:急性心力衰竭,和 慢性心力衰竭;
根据发病部位,心力衰竭的临床分型有:左心衰竭,和 右心衰竭,和 全心衰竭。
虽然理想的树状分类结构难以获得,但是应该尽量使获得的分类结构符合上述原则。良好的分类结构是对领域知识的一种合理归类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归类要体现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似度,使得相似度最大的知识被归为一类,另一方面,归类要考虑到知识组织的有效性和结构化知识文本语义恢复的可行性。同一层次的概念之间应该保持最小的语义距离。具有相近语义的概念用相同的类表示,而不相似的概念不应该在同一个类中表示[6]。
通过查阅众多资料,发现多数的医学书籍都会按照发病部位进行分类来描述心力衰竭,说明此种分类法有一定的通用性,所以我们选择按照此种分类方法来构建分类树。图2表示CardOnto知识本体的概念体系。
2.2 CardOnto的属性分类体系
根据医学学科的范畴,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疾病属性本体分类结构,它描述了心血管本体中描述疾病类时所使用的属性及关系集。由于属性之间固有的层次关系,疾病的属性及关系本身也可形成一个本体体系,称为疾病属性类。这样,本体将不再含有任何实例,而只能由疾病类来实现它。此外,这个属性本体反映的类别知识也是类公理的一部分。
概念类和概念的个体及其实例是通过槽来描述的。所有的槽依据其描述疾病知识的性质被组织成一系列的槽类(slot category)。各槽类之间的分类层次形成属性槽体系。为了描述疾病知识,定义了若干个槽,这些槽在描述概念时对应于一定的概念类,描述概念某一方面的知识。将这些具有一定共性的槽加以组织,形成具有一定层次关系的槽类。
疾病属性槽用以描述疾病概念知识。不同的属性槽之间也有层次关系,因此属性槽本身也形成了一个分类体系。属性槽依据其描述疾病概念的种类,将其划分为疾病临床属性和疾病非临床属性两类。根据属性槽所描述的疾病知识的性质,又将其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子类。如疾病临床属性可再分为临床表现属性类、并发症属性类、治疗属性类、流行病学及统计学属性类、诊断属性类等。通过这种方式组织属性槽,便于疾病概念的刻画和疾病知识的组织及其隐含知识的推理。
2.3 CardOnto的公理
作为心血管疾病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血管疾病领域公理是领域抽象层次方面的知识。首先,公理对心血管疾病概念的属性槽值和心血管疾病领域概念之间的关系起着约束作用;其次,公理也对属性槽的语义起着解释作用。心血管疾病领域公理在确保心血管疾病知识库中知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进行知识推理的基础。我们在构建心血管疾病本体的过程中,在概念关系分析和概念属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及领域专家的指导下总结了部分公理。
2.3.1 类间公理
类间的公理分为类与类公理和类槽与类槽公理,简称类-类公理和槽-槽公理。获取这一类公理的方法是:首先对每个类都从医学涵义上找出该类与其它类之间的关系,然后用一阶逻辑表示这种关系。
(1)类与类公理
用以约束一个类与另一个类的关系,为一个类与另一个类建立联系提供描述。
公理1 所有X:疾病,存在Y:症状[是临床表现(Y,X)]。
解释:“所有疾病都有症状”。
公理2 所有X:疾病[beginwith(X,“原发性”)→isa(x,cutbegin(X,“原发性”))]。
解释:“原发性**疾病是**疾病的一种”。
公理3 所有X:疾病[isa(addbegin(X,“恶性”),X)]。
解释:“恶性**疾病是**疾病的一种”。
公理4 所有X:疾病[简称(X,Y)→简称(addbegin(X,“原发性”),addbegin(Y,“原发性”)]。
解释:例如,甲状性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原发性甲状性功能亢进或原发性甲亢。
(2)类槽与类槽间公理
用于约束一个类的槽及另一个类的槽,为多个类之间的槽建立联系。获取这类公理时,将一个类与另一个类的同名槽或分类层次上的上下位槽进行比较,从医学上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公理5 所有X:疾病[beginwith(X,“急性”)→大于(起病(X),起病(addbegin(cutbegin(X,“急性”),“慢性”)))
解释:“急性**疾病的起病速度大于慢性**疾病起病速度”。
2.3.2 类内公理
医学公理中的类内公理包括类中关于属性医学涵义的公理以及类中属性之间关系的公理,是建立在医学本体之上的对本体中的槽及槽间的关系的一种约束。在获取这一类公理时,首先分析每一个槽,从中发现表示槽含义和约束的公理。把类内公理分为值域公理、语义类型公理、属性关系公理、属性关系内涵公理。
(1)值域公理
用以对槽值进行限定,将槽的取值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有助于知识的错误检查,发现一些常识性矛盾。
公理6 所有X:疾病[大于(X.复发率,0)∧小于等于(X.复发率,1)]。
解释:“所有疾病x的复发率大于0并且小于1”。
公理7 所有X:疾病[大于等于(X.发病率,0)∧小于等于(X.发病率,1)]。
解释:“所有疾病X的发病率大于等于0并且小于等于1”。
(2)语义类型公理
用于对槽值的语义类型进行说明,实质上也是对槽的意义的一种解释,这有助于知识获取时对一个概念进行语义分析。
公理8 所有X:疾病[并发症(X,Y)→isa(Y,疾病)]。
解释:“对于所有的疾病X,若它的并发症是Y,则Y是一种疾病”。
公理9 所有X:疾病[继发于(X,Y)→isa(Y,疾病)]。
解释:“对于所有的疾病X,若它继发于Y,那么Y是一种疾病”。
(3)属性关系公理
用于对属性与属性之间、关系与关系之间的元关系进行限定,以便于在知识分析时进行诸如知识纠错和知识推理等操作。
公理10 所有X:疾病[大于(X.最大发病年龄,X.最小发病年龄)]。
解释:“所有的疾病X的最大发病年龄大于其最小发病年龄”。
公理11 所有X:疾病[小于等于(X.人群死亡率,X.发病率)]。
解释:“所有的疾病X的人群死亡率小于等于其发病率”。
公理12 所有X:疾病[并发症(X,Y)→病因(Y,X)]。
解释:“对于所有疾病X,若它的并发症是Y,则Y是X的一种病因”。
公理13 所有X:疾病[预后(X,不好)→严重程度(X,高)∧转归(X,不好)]。
解释:“对于所有疾病X,若它的预后性不好,则疾病X的严重程度会高,且转归性不好”。
公理14 所有X:疾病[小于(X.人群死亡率,X.死亡率)] 。
解释:“所有的疾病X的人群死亡率小于其死亡率”。
公理15 所有x:疾病[易复发(X,是)→大于等于(X.复发率,20%)]。
解释:“对于所有疾病X,若它是易复发的,则其复发率大于等于20%”,其中复发率20%是统计得到的。
公理16 所有X:疾病[大于(X.复发率,0)→可复发(X,是)]。
解释:“对于所有疾病X,若其复发率大于0,则该疾病是可复发的”。
(4)属性关系内涵公理
这是对属性及关系的内在意义的一种解释性公理,比较难以定义。定义这类公理的目的在于把属性关系的内涵尽可能地用用一阶语言公理的形式固定下来。此外,属性关系内涵公理是一种综合性公理,在内涵公理的形式化中,可以包含值域公理,语义类型公理,属性关系公理。
公理17 所有X:疾病[并发症(X,Y)→先于发生(X,Y)]。
解释:“对于所有疾病X,若X的并发症是Y,则X先于Y发生”。
公理18 所有X:疾病[最高发病年龄(X,Y)→isa(Y,年龄组)∧所有Z:年龄组(小于等于(发病率(X.Z),发病率(X.Y)))]。
解释:“若疾病X的最高发病率为Y,则Y介于某年龄组Z,且处于该年龄组内的人生疾病X的概率小于等于Y”。
公理19 所有X:疾病[并发症(X,Y)→小于(严重程度(X),严重程度(又新概念(X Y)))]
解释:“对于所有疾病X,若Y的并发症为Y,则X的严重程度小于新疾病XY的严重程度”。
公理20 所有X:疾病[代表病种(X,Y)→所有Z:疾病[isa(Z,X)∧不等于(Z,Y)→大于等于(Y.发病率,Z.发病率)]]。
解释:“对于所有疾病X,若Y是X的代表病种,则:如果Z是一种Y类疾病,且Z又不是Y,那么,Y的发病率大于等于Z的发病率”
通过分析心血管本体,建立了心血管本体体系结构和领域模式,形式地表示领域概念、概念的性质及概念与概念关系之间的各种约束与公理,就完成了具有良好结构、完备的、可共享、可复用的心血管知识库。
3 结束语
通过建立心血管疾病本体知识库,其他各领域医学本体知识库可以借鉴该方法。但因医学知识的复杂性,建立各个领域医学本体知识库需要众多的领域知识专家和知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工作,才能建立本文设想的体系所需要的领域医学本体知识库资源。
参考文献
[1] Sowa J F.Know ledge representation.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31—137
[2]周肖彬,曹存根.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获取.计算机科学,2003;(10):331—337
[3] Foster L,Kesselman C.The grid 2.北京:电子工业版社,2004:102—105
[4]雷玉霞,眭跃飞.基于知识本体的属性分析以及概念联通,计算机科学,2004:(3)
[5]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ULM s Program,http://www.n lm.n ih.gov/research/um 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