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本体价值论

2024-11-05

自然本体价值论(共5篇)

自然本体价值论 篇1

摘要:文章介绍和评价了钟光荣先生的自然本体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论述了这一理论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自然本体价值论,基本内容,观点,评价

钟光荣先生, 同窗好友, 同城而居, 可近十多年来谋面很少。殊不知他一头扎进了令世人瞩目的大理论堆里去了, 隐姓埋名, 在那里潜心于他的自然本体价值理论研究。

价值问题, 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经济学中的一块基石, 它是经济学中的一大灵魂。为此, 据有关史料记载, 全世界的经济学大师们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了200多年。不少学者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研究出来的各种传统价值理论, 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对此, 钟光荣先生痛下决心, 苦心钻研, 花费了近20年的心血, 从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 潜心研究, 著述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原创价值理论著作。终于石破天惊, 独树一帜, 创立了“钟氏价值理论”——“自然本体价值论”。手捧着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八部十分厚重的巨著, 让人无不为之钦佩, 无不为之折服。

在钟光荣先生看来, 由于人们长期受到传统价值理论的错误的指导和实践, 所以, 便造成了今天自然和万物对人类进行恶性报复的结果。大气污染、酸雨、飓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洪水、海啸、泥石流、沙尘暴等地质灾害经常出现, 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人们片面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 而至大自然严重破坏, 自然与万物严重不协调的结果。因此, 他认为, 自然, 是一切价值矛盾的始作俑者。因为它无所求, 所以, 它对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本体价值能够一视同仁, 一律平等。正是如此, 其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法则, 才能够保证万物平等, 人人平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这不仅是自然的根本法则, 而且也是自然的本体和本质。这就是钟光荣先生的“自然本体价值论”。

一、传统价值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价值问题, 历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00多年来, 可以说人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它的研究和探讨。正是这样, 各种价值观点相继问世, 各种价值理论竞相呈强。这些年来, 钟光荣先生躲进小楼, 潜心研究, 可谓殚精竭虑, 孜孜不倦, 先后阅读了色诺芬、威廉·配弟、洛克、门格尔等人关于价值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重点研读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著作;同时, 还吸收了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 以及德谟克利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他从大量的中西方经济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中, 特别是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论”,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以及黑格尔的“真理是全体”等先哲思想中受到了启发。于是, 他惊奇地发现, 价值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而且更是一个哲学问题。由此,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我们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价值问题, 不仅经济学理论死路一条, 而且经济社会实践也将掉入陷阱, 甚至造成灭顶之灾。”出语不凡, 震聋发聩。

在钟光荣先生看来, 传统价值论包括价值生产场域的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等等。这些价值论的大学者, 他们都把价值问题仅仅看成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此, 这些大学者一直都是围绕价值如何生产、价值如何交换、价值如何消费来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他们对价值分配问题的研究甚少。并且, 由于这些价值现象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经济行为, 所以, 其研究又都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而进行的。这样, 价值就被局限在人的主观个体里, 或人的类属群体里;局限在人的认识有限性的客观局部、客观片面和客观环节里。正是这一原因, 传统价值论才误导了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实践, 直接造成了两个无法自解的突出矛盾:一个是人口、资源和环境不能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一个是社会财富与价值分配显失公平公正的人与人的矛盾。因此, 钟光荣先生认为, 对传统价值理论进行革命性的改造, 重建新的价值理论体系十分必要, 势在必行。

传统价值论的片面性、局限性和矛盾的难消难解性到底在哪里?钟光荣先生对此一一作了剖析。

第一, 要素价值论的矛盾。钟光荣先生认为, 应当肯定, 要素价值论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位一体”生产商品效用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商品价值的现实构成。但是, 由于本应公平所有的自然财富与价值为少数人所占有, 并且资本化, 所以, 必然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要素价值与劳动要素价值之间的矛盾;二是土地要素价值与劳动要素价值之间的矛盾;三是资本要素价值与土地要素价值之间的矛盾;四是各种要素之间价值分配的矛盾。

第二, 劳动价值论的矛盾。劳动价值论的矛盾, 实际上是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改造价值的矛盾。钟光荣先生从劳动存在价值这一事实出发, 几经剖析, 他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改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中的一对前提矛盾。资本剥削劳动剩余价值, 与资本和土地所有者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和土地价值自由平等使用权, 是其结论性矛盾。在这两个矛盾之间, 还存在具体劳动价值与抽象劳动价值的矛盾;私人劳动价值与社会劳动价值的矛盾;劳动使用价值或劳动效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复杂劳动价值与简单劳动价值的矛盾, 等等。在钟光荣先生的著述里, 他对劳动价值的这些矛盾无不分析得入情入理。

第三, 均衡价值论的矛盾。均衡价值论是关于价值平衡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矛盾, 是价值交换中的现象均衡对本质不均衡的颠倒, 并由此引起的不均衡到均衡的矛盾, 均衡中产生不均衡的矛盾, 不均衡导致再均衡的矛盾, 以及绝对均衡与相对均衡的矛盾。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价值现象均衡对本质不均衡颠倒的矛盾。因为, 在价值交换场域, 除交换的游戏规则平等以外, 其余都是不平等的。

第四, 效用价值论的矛盾。效用价值的矛盾, 这是一以贯之的矛盾。钟光荣先生在这里他着重分析和研究了效用价值论的四对矛盾。一是效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矛盾。因为人的劳动就是人的效用, 所以, 人的效用价值与物的效用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矛盾是它们的相互作用。二是效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因为交换价值是效用价值的形式变化, 是效用的交换。所以, 效用价值在交换中的矛盾, 就是交换价值的矛盾。并且, 它是在交换场域, 通过买卖双方的价值搏弈展开的。三是主观边际效用递减和客观边际效用不变的矛盾。这一矛盾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主观体验的某一物品连续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 而连续消费的该物品, 每一边际单位的客观效用质量和数量不变;另一方面是人主观消费所体验的价值, 其边际效用递减, 而人占有价值的欲望, 却超边际效用递增。这样, 也就构成了客观价值不变性与主观价值可变性的矛盾。四是效用价值与交换价格的矛盾。实际上是市场价格围绕平均价值上下波动。这些矛盾的客观存在, 按照效用价值理论的主观性原则, 在客观价值的运行过程中是无法消化和消除的。

第五, 稀缺价值论的矛盾。钟光荣先生在研究稀缺价值论者的理论后得出一个结论, 他认为本来世界自然创造万物构成的比例是合适的, 并不存在稀缺与丰裕的矛盾。稀缺是万物需求的稀缺。人类需求的稀缺, 是因为主观需求无限性引起的。绝对稀缺价值与相对稀缺价值的矛盾, 稀缺使用价值与稀缺交换价值的矛盾, 便构成了人对自然生物性需求稀缺, 与人对社会奢侈性需求稀缺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普遍的, 而且还可以与丰裕互相转化。亚当·斯密著名的“水与钻石”的悖论, 扩及阳光、空气、泥土, 也会与钻石产生悖论。然而, 没有阳光、空气、泥土和水分, 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而没有钻石的存在, 却对生命没有任何影响。那么, 钻石的价值为何比水的价值要高呢?钟光荣先生认为这是被人为颠倒了的价值事实。正是因为这些事实的颠倒, 所以, 少数人才会利用私有制, 无限占有丰裕资源, 并囤积居奇, 使其变得稀缺, 从而获得稀缺价值自我占有最大化。同时, 这也表明, 人的无限性需求稀缺, 相对于自然及其万物来说, 再多的价值存量也会感到稀缺。

钟光荣先生在他的著述中, 运用大量的事实对传统的价值理论, 特别是对上述五种主要的传统价值论, 进行了全面和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 他认为传统价值论都从不同的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无一种理论可能消解它们自身的矛盾和与外部的对立。然而造成这一情形的根本原因是, 这些理论都只是人类特有的价值矛盾运动中的某一环节、某一局部、某一方面的价值事实和根据。在传统的价值论中, 几乎都是非系统、非整体、非全面的所谓的“价值科学和真理”, 更谈不上上升到自然最高情境的自然本体价值真理。因此, 它们谁也驾驭不了谁, 谁也左右不了谁, 只能长期互相对立与斗争, 而且不可调和。但是, 传统价值论的矛盾也使我们看到:一是价值实践是推动价值矛盾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价值矛盾是科学认识价值真理的实在根据;三是传统价值论只能解决价值生产效率问题, 而不能解决价值分配公平问题, 更不能解决人口, 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同时, 钟光荣先生还认为, 传统价值论还告诉人们:它是主观自利和客观狭义的价值真理, 只有自然本体价值论所证明的始终如一的价值真理, 才是科学、系统、完整、全面的价值真理。

二、本体价值理论的创新与价值

钟光荣先生经过近乎20年的潜心学习与研究, 发现了价值的本来面目及其真理, 重新确立了自然本体价值理论。他力排众议, 不畏权威, 冲破传统价值论的樊篱, 对价值理论, 可以说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与发展, 使价值理论绝处逢生, 大放光芒。

一是价值即是效用。钟光荣先生认为, 自然本体价值是自然本体效用的形式, 自然本体效用又是自然本体价值的内容。泰勒斯的“水”, 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的“火”, 是世界的本原;弟欧根尼的“气”, 是世界的本原;到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论”,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等, 再到现代物理、化学理论成果, 这都是钟光荣先生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根据。这些事实无不表明, 我们人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离不开这四种原素。这就是自然的本体。自然本体的效用, 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应用价值的目的, 是便于对效用进行肯定与对效用量进行测算”。也就是说, 价值, 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 效用才是它的真正内涵。正是这样, 钟光荣先生认为价值只是现象, 效用才是本质。效用和价值是自然的同一存在和不同概念。由此而论, 钟光荣先生从自然价值和效用中悟出两层意思来:一层是价值本身的效用。人们之所以总结出价值来, 是对各种不同的效用进行抽象的“共相”, 也是对效用的“摹状描述”。人们使用“价值”这一概念的目的, 是便于对效用进行肯定与对效用量进行测算。二层是因为这已经不再是讲抽象的价值了, 而是代表具体本体效用的本体价值, 与本体效用具有相同的自然本性。人类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把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都放到自然这个伟大造物主的大怀抱和大范畴里, 才能探寻到价值的始极和价值的终极真理。然而传统的多元价值理论, 凭主观臆断, 一味地强调人在价值中的作用, 而忽视自然本体, 确实造成了人们认识价值的迷茫与无奈。至今, 人们对此仍然茫茫然不知所措, 几乎迷失了价值行为的方向。钟光荣先生对本体价值的发现, 自然本体价值论学说的创立, 可以帮助人们拨开迷雾, 走出迷茫和迷失, 使人们看到了一片绿洲, 一片希望。

二是自然创造价值。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价值创造, 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结果。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就是自然怀抱中的万事万物。然而, 这只有自然这个物质和精神的全体统一者才能做到。它所创造的价值的本体和本体价值, 从理论上的认知, 我们可以从人、物、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再往上推及;从客观事实上来看, 还可以从人时时刻刻使用的物质效用得到证实。因此, 是自然决定价值, 还是人决定价值?这是本体价值论与传统价值论的分水岭。钟光荣先生对此有一个鲜明的态度。他认为, 自然决定价值, 人为决定价值的理论是错误的。他认为各种传统的价值理论, 无论是要素决定价值、劳动决定价值, 还是效用决定价值、稀缺决定价值, 还是均衡决定价值等等, 都是对自然价值的人为决定。这种人为决定只能表明, 在人定的价值规则下, 就是人定真理。显然, 它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断性。在全面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 钟光荣先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他认为自然万有本体。从自然万有本体的意义上来讲, 自然本体价值是一切价值之母。对于人来说,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并无创造价值的任何智慧与力量。人类凭借自然给予自己优先发展出来的聪明和智慧, 仅仅是具有一种可以超越他物生产价值的能力, 仅仅是具有一种可以利用他物本体价值的能力。笔者认为这就是钟光荣先生自然本体价值论的核心所在。

三是自然价值平等。自然是万事万物及其价值的创造者。正是这样, 钟光荣先生认为, 自然这东西, 不仅对自己所创造的所有本体价值都必须支配, 而且, 对被创造物的序位安排和价值分配也要去支配。因此, 自然这种本体价值法则, 也就神圣而不可藐视了。从这个自然意志出发, 钟光荣先生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其一, 自然这个全体价值本体, 对自己所创造的一切具体价值本体, 都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其二, 万事万物和人类的每个个人, 在自然价值面前也一律平等, 一概同权。所以, 自然决定一切价值存在形式, 支配一切价值公正分配形式。同时, 万事万物和我们每个个人都必须服从自然的决定与支配。自然价值的平等、同权, 这是钟光荣先生自然本体价值论的又一个核心观点。

钟光荣先生将传统价值论的主观价值真理上升为现实客观价值真理, 还价值及其真理以本来面目。这是钟光荣先生的一大贡献。

三、本体价值理论的应用与意义

不少社会学大家认为, 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学说、原理, 说到底都是对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活动的理论诠释。但不同的理论诠释, 对历史的影响程度是大不相同的。有的理论诠释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发生影响, 有的则能在一个较长的社会历史时期内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价值理论走到今天, 各种传统的价值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为其社会的发展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尽管钟光荣先生认为其未触及到价值的本质问题。但笔者认为即使是触及到了实质性的问题, 时至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也得重新审视它、认识它。

我们知道, 在当今时代, 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世界市场的实际含义, 在历史上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在世界市场上也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现。于是乎, 世界上表现各种各样经济关系的理论流派, 随之也在不断地涌现。尽管他们的理论观点对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但纵观横观这个在经济关系、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的价值理论问题, 仍然阻挡着人们的视线, 困惑着人们的行为, 致使今天的社会经济越发达,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越来越复杂。钟光荣先生根据新的历史经验材料对价值理论加以分析、研究和发展, 发现了价值理论的真相, 创立了自然本体价值学说, 使这个几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获得了新生。今天, 在世界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人类只有运用自然本体价值理论, 才能回归自然的统一性, 才能有效地控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利与偏私由量变到质变的恶化。这样, 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社会的矛盾, 人与人的矛盾等等, 才会在科学与和谐的可控范围内运动。否则,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 笔者认为运用自然本体价值理论指导当前经济发展的实践迫在眉睫, 意义重大。

人类特有的价值矛盾运动, 在通往价值必然王国的道路上, 它经历了坎坷的原始自然价值境界后, 已经步入到了社会功利价值境界。当前, 这种功利价值境界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下一步, 人类社会应当是跨入社会理性道德价值境界的时候了。钟光荣先生发现的本体价值和他所创立的本体价值论, 能够科学指导未来经济社会的实践, 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笔者仿佛感到了这种合符于自然价值伦理的高尚道德价值境界已经来到, 人类即将步入价值运动前进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专家。工作单位:岳阳市审计局湖南岳阳414000) (责编:郑钊)

自然本体价值论 篇2

我国当代油画的发展目前是以多样性的创作而展现的,所谓多样性,就是在审美观念和思维创作上表现出的多样化,这是目前我国当代油画发展的一种最基本的状态。自由不受任何约束的状态是目前很多画家共同的追求,但是在绘画艺术中很多应根据行业的定位而给画家很多不一样的创作空间,随着社会生活文化人性化的趋势和艺术实验的合法化,促使我国当代油画随着西方油画的风格不断演绎,变得复杂而又宽广。

不管是我国的油画还是西方油画,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价值本源。一直以来,我国油画在着重创作时,忽略了油画艺术价值本体的两个关键,就是画家群体和风格。这与西方油画有很明显的对比。目前很多的艺术家觉得,中西方油画的结合就是以中国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从而创新自我的油画理论,表面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实际上却很简单。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油画结合主要表现在创作思维上,应该把两种文化和艺术美学体系相互结合,然后才是形成艺术共同的交织,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取长补短,而是多元文化中艺术的诞生。理论上说,多年来我国油画注重的都是油画的审美本体,也就是画的内涵和画本身的审美,基本上很少有人能从油画的价值本体上有一定认识。价值本体是油画的一种身份,也是在西方的风格和画家群体上构成的。西方当代油画缺乏对传统的油画认识,只知道油画是用油彩和画布绘画的,因此,价值本体理论如:风格,群体,形式,派别,已经成为无关紧要的表面特征。而我国注重传统美学文化理论,以“天人合一”、“成竹在胸”、“气韵生动”在我国油画作为主要的审美。因此这种审美意境只能自己意会,而不可言传,而风格理论在油画中被认为有或无。现在很多画家都只管画的好不好,而不管油画的风格,这种审美意识已经失去了我国当代油画本身的价值本体和审美本体。

二、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观念与“多元化”构成

在艺术家中,创作观念就是作品创作的思维和审美体系,也是一种以自我为主导的创作性思维。我国当代油画在创作观念上有两点:第一,艺术里面都有一个“主旋律”,而在油画里面,“主旋律”是以主题的方式表现审美;第二,画家的创作思维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关注的题材为方向的。我国当代油画的创作方向是通过社会的审美精神指引的,而既要吸引人们的目光又要把握好大众的审美观念,画家一定得掌握好主题性。社会的需求和大众的审美是引导着我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和进步,画家与群众这种相呼应的关系只在于对应了两者的各自需求,而油画本身的价值是什么,无人去了解。目前,我国当代油画的创作理念和世界艺术相连接会变得很复杂。从理论上说,多元化实际就是多样性的表现,而油画创作观念的不同恰恰就是“多元化”的基础。因此,西方和东方的油画风格不同并且风格种类多,说法也不一样,西方的艺术评论家很少说是“多元化”,而东方的评论家不一样,只要稍微的风格上的改变就被说成“多元化”的构造。所以,在油画的创作思维上看,“多元化”并不是画的表面的主要的内容表现,于是在我国当代油画多样性发展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而多元化还是处于发展之中。

三、中国当代油画家群体的审美意识

我国当代油画家很多都是以自由不受约束的状态创作的,大多数是以独特的审美个性为中心,与西方的画家群体的审美意识不同,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当代油画家主要是以中国艺术的“和合”思想为主,主观化的审美意识让中国油画家认为材料和工具是表达自我的方式,而西方油画的本质在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里一般是受到排斥的;第二,中国的油画家大多都是以“画自己的画,随别人说去”这样的心态创作的,很多作品也是有风格,但无确定性和专项性。很多人都觉得画家只是画画而不需要做理论研究,导致了很多人对画家的评论都是赞扬,而没有实质性的理论分析;第三,我国油画家和观赏者都喜欢看画的表面,而对真正的画中的价值本质舍去和抛弃,及意象化的界定,才有今天的中国式油画。这也是在我国当代油画中特殊诠释。

就目前而言,我国当代油画是以自己的艺术审美意识结合着西方艺术理论形式的生存状态,主要是因为西方的多元文化被我国的美学的心、物、能三者一体的观念所排斥。不管油画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有自我的本体结构。油画的价值本体的构成就是百年传承和风格体系,以及画家群体的结构体系。就现在的油画实践发展的境界中,很多艺术家开始发觉我国油画还有很多的缺点与不足,很多画家都把学习西方油画传统文化的话题放在嘴边。然而该怎么学?没有人去过多的解释,因此就这样的一个富有深刻的话题就成了一段空话。

四、我国当代油画风格理论体系的建构

目前,我国当代油画还没有具体发展成多样化的学术性的风格理论体系。而我国油画家一般首要主张绘画的审美,不喜欢专注一种风格和形式,而是发挥自我的表达。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油画的创作从一开始都与风格理论上有着不相连接的表现,这些理论都是从油画的历史中展现出来的,从而缺乏美学意识上的知识。一直以来,我国油画的审美本体都是靠我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引导的,才会把很多西方油画的文化风格挡在外面,然而与传统的艺术理论还是无法连接,导致我国油画没有明显的风格体系。其次,我国很多油画家都只看作品不评论的现状也说明了很多问题。目前,我国油画艺术发展来看,也有很多的关于风格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都是借鉴西方油画的风格,并没有我们自己的一套风格体系。

总体来说,我们从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上研究,知道了油画的发展不仅从民族文化和时代需求上进行艺术评判和价值体现,还要从创作新方向和思维上来创作出自己的体系,实际上讲就是以世界性油画的标准衡量。目前来讲,创造自己的油画风格体系,加强我们自己创作的相关理论体系;把我国当代油画的风格展现出来,促使画家意识自由而不受任何的左右,创造出不同的创作意识和风格体系,让每一个作品都能清晰的表达内容;提高油画家的艺术责任意识,构造我国油画的自身价值本体,这些都是我国现在画家需要改善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当代油画发展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尚辉.从“舌尖中国”到“笔端中国”[J].中国油画,2012,(4):82-82.

[2]张祖英.中国油画有着宽广的发展空间[J].中国油画,2013,(3):44-47.

自然本体价值论 篇3

新课改以来, 受所谓“新课程理念”的影响, 学者和一线教师对课程“本体论价值”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工具论价值”的关注, 他们认为, 课程应该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融入生命教育理念,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等等, 这些内容属于“本体论价值”的范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以实用性为主的“工具论价值”, 例如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则应居于次要地位, 甚至不在课程的关注范围之内。这类主张中体现出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的实现被认为是两个相互独立和封闭的不同领域, 二是本体论价值重于工具论价值, 需要“优先发展”。对这两种不同于以往教学观念的倾向, 我们需要认真进行分析。

一、本体论价值与工具论价值是否相互独立?

关于课程的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之间的关系, 可以追溯到“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争。在夸美纽斯以后, 由于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就开始形成潮流,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主张教授实用学科, 二是认为感觉是一切认识的来源, 这是“实质教育”的主张。但是由于自然主义理论本身的固有缺陷, 它无法回答“如何通过感觉经验实现认识的完成”这一问题, 因此“形式”依然具有生命力, 而教育就需要对这些“形式”的东西进行加工, 促进悟性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 而非积累实用性的学科知识, 这是“形式教育”的主张。教育思想发展到赫尔巴特之后, 开始出现试图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相融合的尝试。赫尔巴特一方面拥护古典主义学校及其课程, 因而被列入形式教育派[1];另一方面又反对官能心理学, 主张重视课程和教材, 分科教育由他开始确立并逐渐成为主流, 这又体现了实质教育论的思想。在赫尔巴特之后, 苏联教育学, 杜威、克伯屈等人的新教育运动试图克服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自的片面性, 但都未能在实质上取得突破, 尤其是杜威对分科教学的批判虽然深刻, 但可操作性不强, 因而分科教学在各个国家一直被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至今。

当前我国仍然采用的是分科教育的体系。由于分科教学沿袭的是“实质教育论”的路子, 因而任何一个学科的存在, 其初衷都在于追求该学科的“实质性”价值, 即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因此离开工具性而谈本体论, 本身就不符合分科教学的最基本理念。

例如, 学生的思维发展固然重要, 但“思维教学与内容教学能否统一”这一疑问之所以出现[2], 前提就在于学生的思维和“工具性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内容是对立的。有学者借用杜威的观点, 在对现有教学进行批判的时候, 将问题根源归结于传统教学“混淆了思维过程的逻辑和思维结果的逻辑”[2], 并由此推断传统教学成为学生思维的屠宰场。但这一批判忽视了杜威对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之间必然关系的认识:“实在令人吃惊, 两个对立的教育派别都忽视了思维的实际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3]。杜威所说的思维结果, 其实就是指的教学内容, 即“工具论价值”所追求的、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 而“真正的思维必然以认识到新的价值而告终”[3]。因此, 在杜威看来, 所谓发展思维, 说到底, 最核心的意义在于认识到新的价值,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的丰富、观念的完善, 等等, 这些当然都属于工具论价值的范畴。抛弃“工具性”的东西而空谈思维, 思维将陷入“无思维对象”的境地。

又例如, 道德品质当然也很重要, 但道德品质能不依赖于知识、技能、本事、文化意识等“工具的”“实用的”东西就能养成吗?赫尔巴特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把道德看得无比重要, 认为, “教育的目的是道德”[4], 但他并不因为道德的重要而撇开教学的工具论价值而孤立地谈道德的养成。恰恰相反, 他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 正如反过来, 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4];“最初的智力活动安排得越少, 对德行的培养也就越少, 特别是考虑不到德行培养可能具有的多样性。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4]。可见, 所谓道德养成的“本体论意义”, 必须建立在智力活动、认知获取等“工具论意义”的基础之上。没有“工具论价值”, 道德这一“本体论价值”也就失去了根基。

二、本体论价值与工具论价值孰轻孰重?

当前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本体论价值反复强调和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容易让人以为本体论价值是更“高”的、更“重要”的课程价值, 因而淡化甚至否定课程的工具论价值。有不少学者提出, 教学论要由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向, 因此, 以认识形成或者技能获取为目的的“工具论价值”应让位于美德形成、兴趣培养、课堂愉悦感养成等“本体论价值”。但是, 这种说法是很有疑问的。打个比方, 如果我们说, “热爱教学的品质及教学过程带来的愉悦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高于其教学质量的更重要的价值”, 因而主张教学的质量指标从对学生综合水平的考量转移到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愉悦感的测查方面。大家会觉得这是在说笑话, 因为这种观点将降低教师工作的质量, 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下滑。那么, 将本体论价值凌驾于工具论价值之上, 又会是什么局面?试想, 如果数学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生活观念, 而非培养计算、证明等技能, 我们不禁要问, 这堂课还叫数学课么?如果英语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而非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 我们不禁要问, 这堂课还叫英语课么?如果地理教师将课堂重心放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而非地理知识与分析能力, 我们不禁要问, 这堂课还叫地理课么?……上述课程更像是人生观课程、思维拓展课程, 但无论如何不能再叫学科课程了。学科本身的特点被所谓的“本体论价值”给消解掉了。固然, 工人劳动的愉悦感很重要, 但工人劳动的最重要目的是工具论性质的——建筑物本身的质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很重要, 但如果将其重要性放在学科特色本身之上, 那学科课程本身区别于各种思维拓展训练课之处又在何处?

三、如何正确把握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的关系?

将课程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相割裂的观点, 其实是认为课程可以独立地追求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 二者互不干扰, 以至于现有研究中出现了种种脱离课程最基础的内容而追求道德品质、情感体验、思维发展、生命理念等价值的观念。这类主张将情感、思维作为教学内容, 学科知识作为副产品而不是直接的教学内容, 这就颠倒了教学内容和价值的顺序, 造成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的局面[5], 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 也非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所在。有学者指出:“‘情感’是知识的自然衍生物……在教学中, 它只能并且应该作为知识学习的副产品, 如果把‘情感’也作为教学直接追求的一个目标, 造成的结果就只能是‘强扭的瓜不甜’”[6]。这种观点才是对教学的工具论价值和本体论价值关系的准确把握, 对课程本体论价值的发掘, 决不能抛弃工具论价值单独得以实现。

认为课程的本体论价值的意义重于工具论意义的观念, 和当前教育界对“知识”的批判一脉相承。有学者认为, 目前我国教育陷入了机械主义和工具理性的禁锢之中, 教学的目的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所谓的正确知识, 只要学生获取了知识, 就自然而然地能够应用知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工作, 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的工具论价值;这样的教学当中缺少人文关怀, 过程变得僵化, 失去了生命力。要改变教学当中的这些问题, 必须对教学中的“知识至上”观念进行彻底批判, 将本体论价值作为教学的最重要价值追求。但是, 如果教学不重视知识, 那么我们教学到底教的是什么?例如: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只能是计算、证明、推理等数学知识和技能;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只能是单词、语法、段篇章等知识, 听、说、读、写等技能, 以及某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只能是地理知识和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但这些东西都是“工具论”价值层面的, “实用”的内容, 即便有时候涉及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品质等内容, 也是作为工具论价值的载体形式而存在的, 很难想象, 当情感、思维、德行成为课程直接的追求对象的时候, 学科课程还具有学科特色吗?离开了工具性的东西, 教学内容还能是什么呢?

当前的教学之所以被批判为知识中心主义, 到底是知识本身的错, 还是教学环节出了问题?有学者提出, 造成学生被压抑、被规训的其实不是通常意义上讲的知识, 而是被考试的压力“异化”了的知识, 知识本身是人类经验的提炼和结晶, 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当知识被异化为考试的工具, 只对学生的考试负责的时候, 知识便不再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反而成为限制学生的外在力量[6]。这位学者指出了当前教学问题的根本所在——思维、德行、品质, 种种对学生有益的东西, 都“让位于”考试的需要。因此, 课程的工具论意义被放大、强化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本体论价值则不被提及。因而, 提倡重视课程的本体论价值, 避免工具论价值机械化, 这些观点对教学工作的改进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 如果认为本体论价值可以独立于工具论价值之外, 或者将本体论价值置于工具论价值之上, 就显得矫枉过正, 将教学领向另一个极端, 同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冈察洛夫.教育学原理 (初译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1:173-174.

[2]吕星宇.有效对话:为思维而教[J].教育学报, 2008, (3) .

[3]杜威.我们如何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72、89.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462、13、241.

[5]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5) .

自然本体价值论 篇4

就当下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而言,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而无论是哪一方面, 都从根本上制约了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实施和应用。对此, 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进行学理性的阐释, 深入地揭示情感教育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特别意义和本体论价值, 从而为小学英语情感教育的研究建立学理性的逻辑起点。

首先, 从小学英语教学的专业性质的层面上说, 语言学习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本质特点, 一切教学模式、理念的运用都必须首先满足语言学习的特点。而情感教育对于语言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 小学英语语言学习的特性, 制约了情感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的适用性。对此, 学界早已指出, “在母语习得的初期, 儿童使用语言的目的之一在于实现与成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儿童言语行为的产生是以情感交流等因素作为动机的。爱及安全感、赞扬及认可是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需的,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 儿童努力去理解成人的语言, 同时又竭力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需要的满足又促进了儿童理解和表达新的语言” (余珍有, 2001)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虽然小学英语和小学语文同样都是语言学习课程, 但是, 由于英语对于我国小学生而言, 属于第二语言, 这就直接造成了语言交流的先天障碍, 而这种交流障碍的存在, 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 帮助孩子学习英语的最好手段就是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 从根本上消除小学生对英语语言交流的畏惧情绪, 从内心激发对第二语言的热爱, 这不是枯燥理论和空洞说教所能够取代的。因此, 小学英语教学的情感教育方式, 完全是由语言教学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 这与数学等强调逻辑思维的学科的教学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另一方面, 小学英语教学的本质特性, 还受到小学生特定的生理、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由此决定了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众所周知, 小学英语教学的对象在生理、年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与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中, 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小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接受, 更倾向于通过肢体语言交流的方式, 而对于思辨性、抽象性和逻辑性问题的接受能力明显不足。因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的教育方法。这就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学理性的逻辑起点。情感教育是一种侧重直观感受的教育模式, 强调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实践互动关系, 在语言交流的同时, 包容了更多的肢体语言、情感传达,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 小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这决定了情感教育理念的超越性。

根据学界的观点, 任何一个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 都可以划分为知、情、意三个层面,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满足和提升人类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 教育承担了上述三个层面的最基本的责任。与上述生命个体的知识、情感和意志三个层面相对应, 教育的功能可以细分为对人的知识伦理 (知) 、审美艺术 (情) 和信仰追求 (意) 三个方面的培养。如果说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教育, 就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那么, 教育对象无疑就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人”了。对此, 马克思在其经典巨著《资本论》中, 很早就提到了“全面发展的个人”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最高理想, 也是人类“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终极目标。其具体内涵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 (马克思, 1972) 。同样, 这种观念被我国早期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接受, 并于1906年在《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教育理念。王国维先生指出, 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 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 欲达此理想, 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 (王国维, 1976) 。

王国维先生的教育理念为当今的小学英语的情感教育方式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性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小学英语教师,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 要特别注重情感教育, 向孩子们传递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 让英语课堂教学充满人间大爱, 让教育对象在爱中学习, 在爱中茁壮成长。一方面, 情感本身是一种激励人的、把握着人心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仅存在于教育对象的身体之内, 还可以通过一种营造出来的气氛包裹着教育对象, 使他们置身其中, 身体的情绪震颤似乎固定于、附着于身体的某一部位上, 但是, 又超越具体部位, 给人一种漫无边际的扩散开来, 同时又具有整体感的气氛。理解了这一点, 我们就不难明白, 为什么要在英语教学中突出课堂气氛的重要性。从表面上看, 这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育手段, 但是, 在深层次上, 它具有把握教育对象的力量, 能够提升教育对象的英语学习能力, 这正是小学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本体价值所在。另一方面, 情感是保持人格健全, 使人充满活力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 更从根本上塑造健全的人格, 而活泼好动本来就是小学生的本性, 情感教育恰好是所有教学模式和理念中最契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因此, 从这个层面上说, 情感教育对于小学英语教学具有本体论的价值。

墨子曾云:“志不强者智不达。”感情是“志”的基础。没有感情, 学生就不会树立高尚的志向, 而没有志向的学生当然无法获得智育上的进步。因为一切知识的传递, 都不可能通过冷冰冰的机械的形式完成, 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抽象的、理性思维的参与, 但是, 缺少教育对象从内心深处迸发的激情, 这样的知识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教育专家指出, 情感就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土壤上。知识传递只有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 也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 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正是基于此, 我们认为, 在当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 情感教育既符合小学英语学科的本质特征, 同时也符合教育的终极目的, 与一般的形式主义、模式主义的教学手段不同, 直接指向了教育的“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一宗旨, 因而最终获得了本体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德) .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00.

[2]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A].王国维先生全集 (第5册) [C].台北:台湾大通书局, 1976:1789.

自然本体价值论 篇5

知识挖掘(Knowledge Mining,KM)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3]。它源于全球范围内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急剧增加,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只是简单的查询和维护,而是希望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较高层次的处理和分析以得到关于数据整体特征和对发展趋势的预测。目前,挖掘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利用智能代理、信息过滤和信息化Web代理等解决繁重的数据收集处理任务;二是将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即数据库的数据,用传统查询方式进行挖掘,主要包括基于关键词的挖掘、文字特征值的挖掘和样本的挖掘三种方法。这两类挖掘方法都基于检索词或主题词,简单而便捷,但无法挖掘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结果只是包含有用户使用的检索词或关键词的文档,得不到其他相关信息。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进一步开发基于知识和语义的挖掘方法[4]。本体(Ontology)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化说明[5]。它是一种新型的元数据和知识表达方式,通过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相关领域公认的概念集,并给出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因此,本体能把知识表达扩展到语义层次,可以有效克服关键词表达的缺陷。领域本体(Domain ontology)是专业性的本体,提供了某个专业学科领域中概念的词表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或在该领域里在主导地位的理论。构建领域本体有利于对特定领域知识进行知识挖掘,实现特定专业领域概念的自动抽取、关系发现和知识获取,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和知识服务。

本文在构建基于口腔医学领域本体的知识挖掘模型的基础上,以2004-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情况为例,对文本进行知识挖掘,分析基金资助的重点、热点,项目之间的关联,项目内容的时间变迁及重点、热点项目所对应的核心人物和核心机构等。研究步骤如下:

(1)收集口腔医学文献并做术语提取,以半自动化方式构建口腔医学领域本体;

(2)以概念为语言单位提取文本特征。比如“口”与“嘴”具有同义关系,通过计算语音的文本相似度,将两个词映射到同一概念。同理找出近义、从属等关系;

(3)将文本表示模型转换成概念转换模型;

(4)下载2004-2010年历年的口腔医学专业基金中标项目的相关数据包括:标题、学科方向、中标的作者、作者单位等信息,输入至数据库;

(5)用神经网络学习、朴素贝叶斯和本体推理结合的方法进行机器学习,挖掘出数据中所隐含的知识;

1)主题挖掘及主题关系挖掘;2)对不同主题自动分类并按年份进行时间分段追踪比较分析,有助于了解这些主题研究力量和内容的时间变迁;3)根据不同主题分析出研究相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机构的联系强度,可以确定该主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和核心机构;4)统计分析具有相同主题的项目负责人群,可以了解这些主题研究领域在国内的分布和发展趋势;

(6)用准确率(返回结果中正确的比例)和召回率(表示所有正确结果中返回的比例)对知识挖掘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影响基金申报命中率的因素除自身科研实力外,还涉及多方面因素,科学地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升基金项目申报质量,提高命中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历年中标的总体学科方向进行知识挖掘,准确把握、正确预测项目资助的学科导向和发展趋势才能“知彼”;对所在高校中标项目的学科方向进行统计分析,挖掘自身学科优势才能“知己”。这种在学科资助导向的范围内,结合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凝练的科学问题,提出的科学假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此外,通过对基金资助情况的分析,挖掘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各学科的知名院校,不仅可以检验学科发展的均衡性还能为研究生、博士生报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数已逼近15万.科学时报.http://www.edu.cn.2011-03-21.

[2]华子春,王雨轩.基金相对资助率——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竞争能力的一个新指标[J].中国科学基金,2009,23(1):50-55.

[3]Fayyad UM,Piatetsky SG,Smyth P.From data mining to knowledge discovery:an overview.In<advances i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1-34AAAI Press.1996.

[4]何晓兵.本体指导下的网络文献信息内容挖掘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0,24(54):45-49.

【自然本体价值论】推荐阅读:

本体本体07-11

安全本体05-20

本体因素05-29

体育本体06-07

本体课程06-11

机械本体08-04

本体研究09-01

旅游本体09-05

本体思考09-17

本体空间09-23

上一篇:加减补阳还五汤下一篇:新生儿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