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研究

2024-09-01

本体研究(精选12篇)

本体研究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的解读, 在中国哲学本体论和国外本体论的对比中, 突出中国哲学中“本体”的变化发展;同时对“度”的发展进行探讨, 发掘《历史本体论》在哲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哲学,本体,度

过去、现在、未来, 这种空间化的时间系列便是历史。人生意义不局限于特定的时空却仍然从属于人类的总体, 此即:“主体性”, 即历史积淀成的人类学历史本体。

“本体论”所探究的是一切实在万物的最终本质、本性或最终实在。康德指出:“本体”指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历史本体论”探讨的对象是人与自然, 即“强调以人与自然 (包括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 的历史总体行程来作为一切现象, 包括“我活着”这一体己现象的最后实在”。李泽厚认为“度”是哲学的“逻辑起点”, 人与自然通过度的历史构建所形成的人化关系与前景, 才是历史本体论探索的课题。

黑格尔认为“度”是“质”与“量”的统一, 并由“限度”深化为“程度”。相对于主客观统一论的黑格尔, 唯物辩证法吸取了他观点的精华。在“质变量变规律”中也讲到了“度”, 就事物自身变化而言, 是“程度”, 但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就是一种事物, 事物内在的矛盾双方力量对比超过一定的限度, 事物整体就要出现相应程度的变化, 这里的“度”是纯客观的。

所谓“度”、“阴阳”、“动静”才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度”首先是出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 即实践—实用中。它本身是人的一种创造, 一种制作。从而, 不是“质”或“量”或“存在” (有) 或“无”, 而是“度”。“度”的运用是广泛的, 它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第一范畴。这一范畴, 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人类依靠生产技艺中的“度”生存延续, “度”便随着这种生产, 发展, 生活的新变化而不断的更新变化。如古代女子以三纲五常为行事尺度, 稍行不慎就会遭到当时度的惩罚, 危及生存。而现在随着人类文明——“度”的提高, 度的概念和范畴被注入了新的因素, 所有不良衡量法度都被废除, 呼应了更高民主社会的要求。

“度”既不存在于客观对象中, 也不是主观感受、意志的表达, 而是在人类实践—应用中的秩序构成。人们依靠生产技艺中的度的掌握而生产、延续、维系族类的存在。度随着人类的生存、存在而不断调整、变化、扩大、更改, 因为度的活生生的存在, 不难理解随着时代的更迭, 人类生活生产结构和形式的更新。所以李泽厚“度”的提出, 不同于普通的哲学观念, 也是对黑格尔理论的深化发展, 对研究历史本源具有重要的创新和启发作用。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特殊的。很多哲学专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 甚至金岳霖也说:“中国哲学确定不曾注重过一种严整的逻辑形式。”在我看来,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使得中国哲学变得复杂而抽象。中国有没有哲学?有的, 只是和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与科学, 中国哲学强调感性和经验。古时说的“天命”就是很好的例证。认识的差别, 导致了中西哲学和认识价值的不一。

从矛盾方向来说, 中国和希腊文化本质上很像, 都大大充斥这矛盾发展、对立依存的趋势。以中国“阴阳”为例证。李泽厚以为:本由人的操作、货代、动静、作息两种既区分、对立又彼此渗透、依存的状态概括而来。“阴阳”本身便是矛盾的, 从而才会衍生出男女、善恶、天地等元素, 但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 而且富有鲜明的矛盾对立色彩。两者互为倒立, 却融为一体, 形成最和谐的圆, 可见两者的互补关系。

爱因斯坦曾这样比较中西方哲学:“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 以及通过实验系统发现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 中国的贤哲并没有走上这步。”中国哲学长时间忽视了本体的存在, 主要有两个原因:

1、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特殊的。“中国哲学确定不曾注重过一种严整的逻辑形式。”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使得中国哲学变得复杂而又抽象。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之道, 中国哲学强调感性和经验。如《道德经》中, 中国人崇尚的是“天一之道”, 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而且永恒不变的自因自果的过程式世界;而西方则崇尚牛顿的“万有引力”, 他们认为世界的无限发展变化是由于一个外部的 (上帝的) 动力和牵引所推动的。这就导致了中西哲学的差异。

2、中国传统哲学信奉神秘主义。本体在中国就是“是”, 而“是”被广泛应用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 作为一个链词, 没有实在的意义。同时, “是”由“时”演变而来, 时间是流动虚幻不可把握的, 因此“是”也被虚化了, 这种传统导致了中国哲学时间和空间上的虚化。

《周易》中的阴阳图的中线便是“度”的图像化, “阴阳”本身便是矛盾的, 从而衍生出男女、善恶、天地等等, 但是他们的地位是等同的, 而且富有鲜明的矛盾对立色彩。两者的互为倒立、融为一体, 恰恰形成最和谐的圆的关系。这种“阴阳”关系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使得事物永恒发展并处于平衡之中。总的来说, 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方法是彻底告别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实体来主宰操作层的行为逻辑, 对研究历史本源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体研究 篇2

摘要:职业汉语课程应与大学语文课程相互补充,职业汉语课程要更注重实用性,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上都有突破创新。

关键词:职业汉语 教学内容 方法 考核

引言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它的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部分高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或者以应用文写作取而代之,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没有给他们提供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大学语文”亟需重新审视自身承载的任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当前,改革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引进ZHC,开设相应的职业汉语课程,与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分工,或者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职业汉语的相关内容。职业汉语课程强调突出其工具性及应用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而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立足于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强化大学生阅读的审美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必须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哲理性,总目标应该放在提高大学生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上,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智慧人生教育,即以审美的方式解读人生与社会。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建立以大学语文为基础课程,以职业汉语相关课程为渗透性、应用性课程体系,二者各有分工,互相补充。

首先,职业汉语教材要加大日常应用文的比例。授课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人物介绍、信息复述、倾听交谈、求职应聘);文字表述能力训练(汉字应用、词语应用、句子应用、语言运用);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归纳理解、逻辑推理、综合分析);书面表达能力训练(日常交往、科技应用、商务交流、工作实务)。这样的内容设计,兼顾了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选择、组织案例作为课程内容,就目标完成情况和教学过程中展开合作等活动的质量对学生进行评估。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其中第一部分为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及日常交流与表达。引入思维导图的理念,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

第二部分为职业模块,是指职场中的阅读与写作,主要包括对一些职场常用应用文的书写格式、语言规范等的操练,如各种公文、求职简历及工作总结等。

第三部分为拓展模块,主要包括拓展职业汉语能力的应用,可以设置多种课内外活动项目,进行综合练习,如设置模拟招聘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出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等。

二、教学方法的突破

职业汉语是汉语的一个分支,其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它注重于现实的必需性和意识的表达。它服务于人们的职业活动,以沟通和协调为主要使用目的,最终促使职业活动获得最大的效益。在众多的职业技能中,母语的运用能力既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一种通用能力,也是人的能力集合中一个关键性的核心能力,也叫职业汉语能力。职业汉语能力包括听说能力、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几个部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实际语言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在职业汉语课堂上,教师应该设法摒弃以往教学的弊端,根据学生智能发展的特点,有顺序、有阶段地进行教学。同时,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兴趣不高的教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1)由以老师“填鸭式”灌输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讨论、游戏、竞赛为主,把课堂的大部分空间和时间转让给学生。如让学生开展“汉字纠错”比赛,看哪一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最多的错别字;让学生讨论某篇阅读短文有多少种阐释方式;就某一具体案例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等。

(2)增加实践活动。该部分内容应采用课外形式,如让学生到校外某地方做一个问卷调查,从而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并比较准确地觉察到学生与人交流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加强对不足之处的学习。

(3)采集现实中的职场片段,让学生模拟再现职场情境。把学生放在切切实实的职场环境中,观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查找不足。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力求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做如下改革:

(一)关注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及成绩。注重对学生学习素养、学习习惯等内容的考核和评定,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能激励学生培养自身汉语交际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课堂内外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该部分内容可占总成绩的30%。

(二)增加对学生聆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可弥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中缺少对聆听和口语能力考查的缺憾。对聆听能力可以这样考核:老师(或多媒体)朗诵一段对话,让学生陈述这段对话中甲乙两方究竟讨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或者概括一下其中一方的主要观点。对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考核:围绕一个话题,要求学生展开论述,并把论述限定在一定时间之内,以此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两项考核可以分别占总成绩的30%。

(三)考核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素质,该部分可采用试卷考核方式,题目类型要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ZHC)保持一致,从而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接轨,但可适当压缩题目数量,该部分内容可占总成绩的40%。

(四)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笔答和口试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

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文化修养。这门课程应该具有显著的人文色彩,它必须通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吸取前人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营养。课程要使大学生通过体悟经典作品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在真善美的体验中,培养生活的高雅情趣。语

战斗机领域本体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领域本体;本体构建;战斗机;叙词表;互信息

1.引言

近几年,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领域本体的构建进行了探索研究,有的已建立了可投入应用的本体。但是对于战斗机领域本体的构建,未有太多研究成果。借鉴现有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要么工作量大、时间长,要么本体质量不高,适应性不强。本文在分析基于本体工程和叙词表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体重用、基于互信息的本体半自动构建和人工校核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率的战斗机领域本体构建方法。

2.本体的定义

1991年Neches等人最早给出本体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定义:“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规则的定义”[2]。1993年Gruber定义本体为“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1]。1997年Borst进一步完善为“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3]。Studer等人对上述两个定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4],这也是目前对本体概念的统一看法。

3.本体的构建方法

国内外在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上,主要针对以下两种:一是从知识工程的角度,探讨本体的构建方法,称为本体工程;二是探讨利用现有的叙词表资源,直接向本体转化的方法。

3.1 本体工程

本体工程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构建本体时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比较著名的方法包括TOVE法、骨架法和七步法等。

TOVE法。加拿大Toronto大学企业集成实验室基于在商业过程和活动建模领域内开发TOVE项目本体的经验,通过本体建立指定知识的逻辑模型。用一阶逻辑构造了形式化的集成模型,包含企业设计本体、项目本体、调度本体或服务本体。

骨架法。专门用来建立企业本体,为企业本体建模过程提供了指导性的方针,主要有以下5个阶段:①确定本体应用的目的和范围;②本体分析;③本体表示;④本体评价;⑤本体的建立。

七步法。斯坦福大学开发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具体包括7个阶段:①确定本体的领域和范围;②考虑复用现有的本体;③列出本体中的重要术语;④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⑤定义类的属性;⑥定义属性的槽;⑦创建实例。

目前本体工程中尚没有权威的方法论,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和制约。以上几种方法均是在本体构建项目中总结出来的。

3.2 基于叙词表的本体构建

叙词表收录了某一领域的所有叙词和非叙词,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叙词表的语义关系包括“用、代、属、分、参”,分别用来表示叙词之间的等同、等级、相关等语义关系。由于叙词表包含丰富的领域概念和一定的语义关系,在表达知识结构上与本体有着天然联系,包含了本学科领域中相对比较完整的术语,因此,国内外很多学术机构都在尝试基于叙词表进行本体的构建,研究重点在于叙词表向本体转换的方法。

4.战斗机领域本体构建

4.1 本体构建思路

本研究在深入考察现有的本体构建方法和现有领域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战斗機领域本体的指导方法。核心思想是,从本体工程的基本思想出发,借助叙词表和其他语义资源,结合本体重用、基于互信息的本体半自动构建和人工校核的方式,完成领域本体的构建。

本研究方法的意义在于,可以重用已有本体规范的术语和本体关系,同时引入半自动本体构建方法,降低了领域专家手工构建本体的工作量;保留人工校核和专家评价,以保证本体构建结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图4-1 战斗机领域本体构建方法框架图

4.2 本体构建步骤

4.2.1 确定本体的领域和范围

在本体构建之初,确定本体的领域和范围是非常重要的。战斗机领域本体的范围需要覆盖型号研制全生命期、全部专业领域涉及的术语和术语关系。

(1)战斗机领域本体的型号覆盖范围能够覆盖三代和四代战斗机相关型号。

(2)战斗机领域本体的生命期覆盖范围能够覆盖型号研制的全生命期,包括:立项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设计定型、生产定型。

(3)战斗机领域本体的专业覆盖范围能够覆盖型号研制全部专业领域,包括:总体、气动、结构、强度、飞行控制、飞行力学、机电与推进系统、航电、武器、飞行试验。

4.2.2 本体顶层设计

由于领域本体构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需要对领域本体的顶层框架进行设计。

4.2.2.1 本体顶层分类设计

本体顶层分类通过自顶向下展开的方式进行设计,首先确定以“战斗机”为核心的一级分类,然后确定各专业的二级分类。本体的顶层分类将作为后续术语选取和划分的基本依据。

战斗机领域本体的一级类划分如下:

(1)飞行器:进一步划分为“机体”、“飞行器管理系统”、“任务管理系统”、“公共管理系统”。

(2)飞行原理:进一步划分为“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

战斗机领域本体中进行二级类划分的专业如下:总体、气动、强度、结构、飞行控制、机电系统、推进系统、航电系统、武器系统、飞行试验。

4.2.2.2 术语基础内容设计

术语是本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定义术语基础内容及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战斗机领域本体的术语基础内容包括:

(1)术语:术语名称本身,应是领域内对某一概念较为统一、正式的常用叫法。

(2)术语定义:对一个术语的准确、完整、详细的解释和描述。

4.2.2.3 术语间关系类型设计

本体中的关系体现了术语与术语之间的联系,战斗机领域本体的术语间关系类型包括:

(1)同义关系:术语间在意义层面上相同或相似则构成同义关系。

(2)上下位关系:如果两个术语中,一个术语是另一个术语的子类,那么就说它们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如“战斗机”是“飞机”的下位词,而“飞机”是“战斗机”的上位词。

(3)属性关系: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速度”是“飞机”的一个属性。

(4)相关关系:术语之间存在的不包含在以上三类关系中的其他关系,统一划归为相关关系。

4.2.3 本体构建

本体构建的核心工作体现在术语选取和术语关系构建上,因此需要选取合适的资源,配合可行的技术路线来完成。

4.2.3.1 术语选取

术语选取的主要目的是得到领域重要术语,这是本体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研究采用以词典选取为主,从语义资源中提取关键词为辅的方式来完成术语选取工作:

(1)根据本体顶层分类,从语义资源中抽取能代表该领域的顶层术语。本研究选择从《航空百科词典》的以下分類中选取顶层术语:航空器、总体参数、飞行器结构、飞行器设计、强度分析与试验、推进系统、航空发动机、飞行控制系统、航空电子系统、航空机电系统、飞机飞行操纵系统、飞机燃油系统、悬挂发射装置、飞行试验。

(2)从各类语义资源中初步选取能加入顶层术语分类下的领域术语。术语选取资源包括《航空百科词典》和《飞机设计手册》。其中,以《航空百科词典》为主选择术语,以《飞机设计手册》中提取的关键词为辅作为对术语的验证和补充。

(3)由本体工程师对初步选取的术语进行校核,剔除其中领域无关的术语。

(4)请领域专家审核确认,对领域术语的选取进行验证。

4.2.3.2 术语关系构建

建立术语关系,在本体构建过程中是关键环节。传统的本体关系构建工作主要采用人工方式,由领域专家完成,人力和时间投入巨大。为实现对领域本体的快速有效构建,本研究结合本体重用、基于互信息的本体半自动构建和人工校核的方法,以如下技术路线实现本体关系构建:

(1)本体重用:在本体构建过程中,首先采用本体重用的方式,利用已有资源,以减低人工投入,并尽可能保证结果的权威性、可靠性。本研究将选取的战斗机领域术语分别与以下已有本体进行匹配:NASA叙词表、航空科技资料主题词表、国防科学技术叙词表。

(2)半自动构建:在本体重用的基础上,引入了两种提取相关术语的计算方法,实现对本体关系的半自动构建。

方法一、基于词典术语定义提取术语相关关系:匹配术语和术语定义,以得到术语的相关术语。凡在某术语的术语定义中出现且出现次数满足一定阀值要求的术语,认为是该术语的相关术语。

方法二、基于互信息提取术语相关关系:通过计算互信息,得到术语的相关术语。两个术语之间的互信息满足一定阀值要求,认为二者语义相关,是相关术语。互信息的思想是:对于两个术语,其互信息为M(x,y)=log(p(x,y)/p(x)p(y))。其中,p(x,y)为术语在语料中的共现频率,信息值大说明术语间相关度高。

(3)人工校核:最后,由专家对本体构建结果进行校核、确认。

图4-2 战斗机领域本体术语关系构建技术路线

4.2.4 本体表示

本研究选用W3C推荐的OWL作为本体表示语言,其通用性及出色的语义表达能力,能够很好的支持机器对文档的推理,为本体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基础。

4.2.5 本体评价

通过制定本体评价标准对所建本体进行评价,并使本体通过领域专家从专业角度进行的审核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本体构建结果进行修正和进化。

5.结论

本文对领域本体构建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借鉴业界已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战斗机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与技术方案。结合本体重用、基于互信息的本体半自动构建和人工校核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率的战斗机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实现将术语间关系构建尽可能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减少领域专家的工作量。通过本方法,初步构建出了战斗机领域本体。但是,由于各领域本体需求差异,本方法能否用于其他领域的本体构建,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Gruber.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ies[J].Knowledge Aequisition,1993,5(2):199-220.

[2]Neches R,Fikes R.E,Gruber TR.Enabling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Sharing[J].Al Magazine.1991(03)36-56.

[3]Borst W.N.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Ontologies for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PhDthesis[D].University of Twente Enschede,1997.

地理本体研究综述 篇4

地理本体是地理信息科学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将本体论作为一种信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引入到地理信息科学中, 旨在解决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足之处, 实现地理信息的知识重用、知识共享、智能化、大众化和网络化推广, 目前广泛应用于地理信息集成、地理信息检索、道路寻找和智能体系统设计与开发、社会及生态环境研究等多个应用领域。空间信息服务 (Spatial Information Services) 是地理信息服务中的一种, 指提供空间数据和空间信息处理功能的服务。本文将对空间数据服务中隐含的专家知识以本体形式来形式化描述和提供推理支持, 并对地理本体在空间数据服务中的应用技术进行探讨。

1地理本体研究简介

将本体论引入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主要反映了一种研究中心的转移, 即由过去片面强调计算模式的形式化, 到目前对空间目标域本身的关注[2]。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本体论研究是高度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与地理信息的认知、表达、互操作、尺度和不确定性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本体与地学的结合和应用上进行相应的研究。

1.1地理本体的含义

在哲学上, 一般认为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在信息科学领域, 本体论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定义是:G 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说明”[3];G uarino提出的“本体是关于形式化词汇的意图含义的逻辑理论”[4]。可以看出, 本体包含概念化 (conception) 、明确 (explicit) 、形式化 (formal) 和共享 (sh are) 四方面内容。

在信息科学中的本体是指工程上的人造物, 其目标是确定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 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型上给出这些词汇和词汇间相互的明确定义, 从而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 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5]。

本体论作为一种信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被引入地理信息科学, 其研究起源于对朴素地理学 (N aive G eog raph y) 的研究, 朴素地理学的研究旨在为建立大众化、智能化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6]。地理知识、信息与数据是客观知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本体则是把有关地理科学领域的知识、信息和数据抽象成由一个个具有共识的对象 (或实体) , 并按照一定的关系而组成的体系, 同时进行概念化处理和明确的定义, 最后以形式化表达的理论和方法[7], 地理本体包含哲学本体和信息本体的内涵。使用地理本体, 通过对共享的地理概念进行明确的形式化定义, 应用于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基于语义的地理信息集成以及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

地理本体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它可以有效地弥补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足, 有效地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重用、知识共享、智能化、大众化和网络化推广, 有效地完善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更新与集成方法等[8]。地理本体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具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1.2地理本体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本体概念及其思想引起了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者的注意, 许多国际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计划, 地理信息科学界的许多国际学术会议也设立了与本体相关的讨论主题。

在地理本体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主要针对地理本体理论构成、地理本体的人文调查与实验研究、地理本体的信息学研究, 特别是地理本体的形式化描述语言和工具, 以及本体创建和集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思索与探讨。

目前国外从事地理本体研究的组织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 ASA (N 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的JPL (J et Propulsion L ab) 实验室的SW E E T (Semantic W eb for E arth and E nvironmental T erminolog y) [9]本体项目, 这套本体的名词体系和名词语义基于G CM D (G lobal Ch ang e M aster Directory, 全球变化主目录) 项目的内容, 同时在词语关系上充分使用了ISO 1911X系列的相关标准。

美国马里兰 (M ary land) 大学进行的CO B R A项目 (Context B roker Arch itecture) 提出了SO U PA (Standard O ntolog iesfor U biquitous and Pervasive Applications) 本体[10], 后来在2004年发展成为CO B R A-O N T本体。

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 G DC在2004年前后进行了地理信息元数据方面的本体研究, 建立了CSDG M (O ntolog y for Content Standard for Dig ital G eospatial M etadata) 本体[11], 同时他们还基于IS O 19115:2003设计了对应的本体 (isometadata ontology) 。

位于欧洲的地理信息科学和对地观测国际研究所IT C也进行了地理本体的研究。IT C和德国M unster大学地理研究所 (Institute for G eoinformatics) 一起在2004年制定了一个基于ISO 19112、ISO 19113标准的本体G eo Service O ntolog y[12], 主要用于L B S (L ocation B ased Services) 服务的描述和发现。

国内对于地理本体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还没有形成标准化有规模的研究组织, 但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进行了一定的地理本体的研究和应用探索。

在地理本体的定义和基础理论研究上,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孙敏, 给出了地理本体论的定义, 重点探讨了地理信息本体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构建的主要方法[6];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黄茂军, 对地理本体的概念及其形式化表达机制进行了研究[13];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大有, 借助地理信息科学中的一些描述空间物体特征及关系的理论, 构造出形式化的空间特征及空间关系公理, 加入O W L的建模原语中, 有效地表达地理本体的空间特征[14]。

在地理本体的应用技术研究上,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孙敏, 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论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中间件和新的基于本体的地理信息系统语义互操作机制[6];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崔巍, 提出空间信息语义网格的概念, 为用户提供基于语义的一体化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的信息平台, 并提出了面向服务的空间信息网格体系结构[14];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黄茂军, 对地理本体在地图服务中的应用以及综合利用本体和网络挖掘技术来改善地图服务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利用本体和W eb挖掘技术改善了网络地图查询服务[13]。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本体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发展, 但其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 仍不成熟, 尤其在应用效果和范围上还需不断地提高。

摘要:地理本体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于解决地理信息的建模、语义互操作、地学知识共享和重用等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地理本体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本体研究 篇5

曾经在一档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位在北京语言大学读研的俄罗斯人向中国主持人提问:“我想考你几个字,我觉得很有意思,你知道‘犇’‘掱’‘毳’都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吗? ”主持人被问住了,回答不出。这不禁让我思考这个问题: 让外国人觉得有意思的三叠字,而且还是非常用的三叠字,怎么去教授和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探明汉字本体研究与汉字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清楚三叠字的研究状况和教学状况,最后在其基础上进行思考。汉字本体研究与汉字教学问题

1.1 汉字的本体研究

我国的文字研究发端很早,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 个部首,并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六书造字法至今仍是汉字研究的基础理论。随后,每个朝代都有学者对汉字进行研究。汉字本体研究在清代达到鼎盛,许多专门说文字的著作齐放光华,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等等。到了清末,甲骨文的发现把汉字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到了近代,汉字本体研究继续向高峰发展。学者们专门将近代汉字分流出来,单独研究近代汉字,将其看作是联系古汉字和现代汉字的纽带。这期间,有四篇重要的文章出世:许长安的《近代汉字学刍议》、张鸿魁的《近代汉字研究的几个问题》、张涌泉的《大力加强近代汉字的研究》和刘金荣的《“近代汉字”刍议》。因为汉字本体研究时间的久远,在研究内容方面,汉字本体研究几乎涉及到了汉字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汉字本体研究将汉字从笔画到形、音、义都研究得非常详尽了。学者们制定出了多本字典如《辞海》、《辞源》,将几乎所有汉字归纳于其中,让人们能了解汉字的来源,学界还制定了笔画规范,对书写进行规范,使国人学习汉字变得规范。但是,有一种情况要排除在外,即在网络上的新造字,如:比如“脑”与“残”相结合形成(nán)字,表示“缺心眼”。且不论这些新造字符不符合造字规律,新造字现象的出现就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探讨。

1.2 汉字本体研究在对外教学应用上的问题

从我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以来,对汉字体系的剖析和认识就不断在加深,但是目前汉字教学相比词汇教学、语音教学来说,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这给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惑,汉字该怎么教,到现在还是一个问题。万业馨曾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以教学为目的的汉字研究开展的不够,对怎么把汉字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思考不够。这个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例如在我们对汉字的本体研究中,我们已经将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里的内容一一进行过论述,从笔画到构形,表音部件到表意部件等等尽可能地、事无巨细的列于纸上。再加上在某些问题上,每家的论断多少有些出入,导致本体研究更为复杂。以笔画和笔顺为例,有众多著作对笔画进行了分类。赵金铭、孙德金从众多著述中,选出了四本分别代表主管语文工作部门、对外汉语教学部门和高等院校权威教材的书,对笔画分类进行了比较,并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四本书的笔画分类各有不同。学者们在某一个问题出现分歧,未达成共识,这也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使得老师们在吸收汉字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遇到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共识的情况时,常常深感困惑,难于取舍。

除此之外,汉字本体研究还归纳总结了许多规律,如赵金铭、孙德金在描述部件时,对部件的书写、形变规律,以及笔画的形变规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规律定理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某事或某物,但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进行取舍,往往会让汉语学习者觉得规律过多,难度过大。所以,又回到了万业馨提出的问题上,如何把汉字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笔者认为,可以对汉字本体研究的内容进行取舍,将汉字学习规则进行精炼和浓缩。会意字及三叠字的本体研究

2.1 会意字本体研究概况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首次提出了会意字的概念:“比类合谊,以见指揚,武信是也。”裘锡圭认为:“凡是会合两个以上的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我们都看做会意字。构成会意字的意符既可以是形符也可以是义符;文中把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偏旁连续成语的会意字、其他不能归类的会意字。”会意字按构形可以分为同符会意字(如双、众、多)和异符会意字;按构建数量可以分为二符会意字(如利、斩、肩)和多符会意字(如罚、葬、燚);按会意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会意字(如相,从目从木,本义为观察树木纹理)和间接会意字。

2.2 三叠字的本体研究

三叠字,即由三个相同的字构成的品字形结构的字,属于会意字。有一些三叠字比较常见,如“众、森、鑫、焱”;更多的三叠字为非常用字,如“ 犇、骉”。本文首先将能搜查到的三叠字(共39 个)进行了统计,并对其字义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单从三叠字的字形上看,其构成规律是非常简单的,是多符同符会意字。但是三叠字在形音义结合上情况比较复杂。造成情况复杂的原因之一在于三叠字被造出的时间久远,有些意义保持了本义、有些本义已不再使用、有些字甚至出现了意义不详的情况;原因之二在于三叠字为会意字,本来字形和字音的联系就不够紧密。我们从意义构成的角度来分类,可以大致将三叠字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直接会意字,如“骉、皛、众、孨”等;

(2)间接会意字,如“品、孨、惢、掱”等;

(3)意义来源不详的,如“飝、麤”等。如何进行三叠字教学

3.1 三叠字的教学定位

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叠字的教学定位。我们要将常用的三叠字和非常用的三叠字区分开来。常用的三叠字无可避免地会在教科书上出现,并成为常规汉字学习的一部分,如“品、晶、森、众”。此类常用的三叠字是必修的汉字,我们要求学生要掌握其形、音、义,并会书写。非常用的三叠字占据了整个三叠字的绝大部分。在日常生活运用中,外国学生很少会用到,反而是在近几年兴起的针对外国留学生举办的汉字比赛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非常用的三叠字应该作为额外的趣味汉字教学的内容。而趣味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2 三叠字的认识和书写

一般来说,教授汉字时,应该首先让学生接触该汉字,解释形、音、义,再让学生学写,同时复习某汉字的形、音、义,做到形、音、义学习和书写学习齐头并进,三叠字教学也应如此。以下将书写学习和形、音、义认识分开列点,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3.2.1 三叠字的书写教学

(1)结构教学

书写汉字,首先要了解要学习的汉字的结构。毛悦把汉字的结构类型归为九类: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左上/右上/左下/上三/下三/左三包围结构。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三叠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至少要分两步进行,尤其是对非常用三叠字的分析。第一步,分析一级部件组合成的结构,即上一下二的上下结构;第二步,分析构成一级部件的二级部件的结构。复杂的三叠字还要进行第三步,即构成二级部件的三级部件的结构。在书写教学时,教师应该先说明整字的大结构,再对部件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应结合米字格进行范例书写,让学生模仿。

(2)笔画和笔顺教学

我们一般将笔画分为基本笔画和复合笔画。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的笔画种类过多,导致混淆了形近的笔画。笔者认为,在教授笔画时,只需要将基本笔画教授给学生,再结合相交、相接、相离这个三种空间关系的概念,学生就可以在练习中逐渐掌握复合笔画的书写。在教授笔顺方面,只要学生能遵守一个大的顺序方向书写,即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由外到里、先中间后两边,就可以大致掌握顺序的书写。在申明了以上教学理念后,再去探究三叠字书写如何教授,在分析后可得出三叠字书写教授的几个步骤2、三叠字的认识教学从三叠字的本体研究可得知,三叠字是会意字,但是三叠字在形音义结合上情况比较复杂。这一点在上文论述过,本文从意义构成的角度大致将三叠字分为直接会意、间接会意和意义来源不祥的三类。上文还对三叠字的教学进行了定位,将三叠字的教学分为两部分。

常用的三叠字教学应和其他字的教学一样,解释意义、说明用法,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本文不重点说明。非常用的三叠字教学定位是趣味教学,考虑到三叠字形音义结合的复杂性,如果把所有的三叠字教授给外国学生,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三叠字的教学,本文认为选择的标准为:规律简单易懂、意义有趣的三叠字优先。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三叠字“鑫森淼焱垚”,再如“犇骉猋雥鱻”。他们的规律皆为“三个堆叠起来表示多”,简单易懂,又具有趣味性,可以对对外汉字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小结

语文美学范畴中的真本体研究 篇6

语文美学所说的“美”,是一个情景交融的美感世界。这个美感世界,照亮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生活世界(人生),这是存在的本来面貌,即中国人说的“自然”。这是“真”,但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语文美学所理解的“美”与“真”的统一的美感世界没有直接的功利的效用,所以它没有直接功利的“善”。因此,在语文美学中,“真”与“美”的关系比“善”与“美”的关系走得更近。但是,在美感中,当美感世界照亮主体这个有情趣、有意味的人生时,就会给予主体一种爱的体验,感恩的体验,它会激励主体去追求自身的高尚情操,激励主体去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这是“美”与“善”的统一。当然这个“善”不是狭隘的、直接功利的“善”,而是在精神领域提升人生境界的“善”。

莱布尼茨认为,真可以分成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两部分,即为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①推理的真理是逻辑之真,事实的真理是认知之真,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真还可以成为本体之真。逻辑之真相对于假而成立,它以逻辑为基础。认知之真本质上是一种描述性的真,是就人自身认识层面的真的理解。本体之真是事物存在的共相,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本质的真,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言的存在。如果说逻辑之真是真之内相,那么本体之真就是真之外相,是逻辑之真在外部世界显现化。语文教育的宗旨是寻找本体之真,寻找对人生终极关怀的共相。语文美学属于认知之真,是形而上之真,它可以成为本体之真。而目前语文学界以王旭明先生为主导,以《语文建设》《语言文字报》为阵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所谓“真语文”教育,其倡导语文教育“真”的程度连逻辑之真都算不上,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真,更谈不上对人生终极关怀的本体之真了。真语文网的《聚龙宣言》宣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蕴含在工具性中,要紧扣字、词、句、段、篇教语文,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教语文”,“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这真是坐而论道,闭门造车,“人文性蕴含在工具性中”,实际上是回归语文工具论,逆着当前语文教改的方向而行。工具论果真至高无上吗?按理说,从原始人有了语言的那一天起,语文就诞生了,那原始人开始使用语文,是为了听说读写吗?不是的。他们可以没有文字,可以没有好听的语音,更不要说优美的词汇,但他们不能不用语言来实现他们交际的社会功能,用语言交际来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这种群居的交际功能体现的是语文表情达意的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所以,真语文论者所持的“真”,是纯粹工具性的真,是一种狭隘意义的“真”,它并没有上升到美学之真。语文教育为什么要上升到美学之真的高度?因为审美之真可以搁置了人文性(善)与工具性(真)争议。让“真”摆脱逻辑之真,成为美学上认知之真,成为本体之真,这对研究语文美学来说,意义尤为重要。况且,“要紧扣字、词、句、段、篇教语文”,又再次让语文回归到枯燥无味搞题海战术的课堂(学生真学),语文老师重新回到一言堂“真讲”,满堂灌输,语文课有美可言吗?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问,审美也可以视为一个本真认识过程。这一认识过程,可以视为审美之真,它建立在人类在审美活动的认识过程中对所能感知的世界的强化认识基础之上。这种认识可能产生知识,也可能分辨出相对的真假、对错等逻辑之真问题,然而,更大程度上能建立起人类自身以及人类整体相对的审美活动的范式,这就是本体之真。例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名作《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曲着膝,右手托着下颌。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咬着拳头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人们在欣赏这个作品时,会产生一种普遍的共同认识,这个共同的认识便是由审美之真而引起的,这也是人类共通的认识体系所导致的。这种审美之真在康德那里是一种人类先天的神秘力量,是人类一种先天的判断力。康德认为,美有美自身的规定性,人类对这种规定性的认识能力,就是审美判断力,是对理性与知性的一种调和。面对美时,人具有自身的选择与判断能力,并进而由这种判断产生一种普遍的认同。这种有着普遍认同的感觉就是审美之真,建立在这种认同之上,美便成为美。康德强调,审美判断力是一种普遍的认同。语文美學则认定这种普遍的认同即审美之“真”作为语文美学本体的规定性。如果我们回溯到哲学之真的话,便会很容易发现这是由哲学之真的本体之真衍生而来的。美是建立在客体基础之上通过主观意义上的精神愉悦而实现的。但是这种精神的愉悦是需要审美之“真”作为前提的。用康德的话来说,是理性的量度来规范着感性的范围。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美学事实上是真中有美,美中含真。美学之真与美学之美二者不能单独去分析,因为这二者构成了一个共同的美学世界。美与真的关系若用语言来表达,有时没有合适的言辞,只能意会。

时下流行的真语文教学观认为,那些偏重课本内容的分析,甚至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是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理想道德情操的善语文是假语文,让学生懂得态度情感审美的美语文也是假语文,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真语文教学观并没有把握教育本真的含义。真语文只停留在真的逻辑之真的浅层次之上,还没有达到认知之真的水平,这种教育是浅层次教学。如果语文只停留在读读书(王旭明反对学生拿腔拿调的朗读),识识字,讲讲故事,说说感想,显然是不够的。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远远是不够的,因为语文的本真是教会学生认识生活的真理,教会学生做真人的道理,语文教育宗旨是寻找人生的共相,强调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对学生成长形成终极关怀,这更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的形成。这并不是空谈,也不是大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大美语文教学观。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本人的作业练习之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字、词、句、篇章等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但还要再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人生哲学,体会情感态度等,这些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我国当下的语文教学大多都停留在逻辑之真阶段,即字、词、句、篇、文、修、逻的教学仍然是语文课堂的重点,肢解文本,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囿于成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谓对经典文章解读的陈词滥调依然在中小学课堂上久唱不衰,这是应试教育要求的标准化答案留下的病症。教学形式呆板,学生无兴趣,教师也累。所以,如果把真语文理解停留在基本字词句篇章上,那就曲解了真语文的“真”的真正内涵。教育前辈陶行知主张,教书第一步是教人“求真”。他在晓庄师范时期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勉人。晚年则把“求真”写进育才学校校歌:“涵养一片向真之赤心”。陶行知告诉我们:“真”比一切都重要。一个“真”字廓清了几十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中存在的虚假伪善的尘垢,指明了现代教育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陶行知的“学做真人”的格言和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心所欲”即是懂得审美之真,不再拘泥于文法修辞等低层次之真了。教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成为懂得是非的人,学会审美的人。因此,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还须从师求真做起。陶行知已经将求真上升到了认知本体论阶段,也就是美学之真阶段,这才是教书育人的形而上阶段,并非逻辑阶段的逻辑之真。

真语文观者强调,让语文回归本真,这个宗旨没有问题。可是,本真是本体之真内涵,绝非真假的“真”。真语文观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真语文的发起人王旭明点评贾志敏老师的课堂时,这样认为:“贾老师追求的课堂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他的语文精神是不追求浮华表面,不随俗从众,以自己的实实在在的本分教语文,教好语文。”②王旭明的观点也没有错,但对“真”的理解有失偏颇,过于狭隘,仅仅停留在逻辑之真的层面,没有认知之真的内涵,没有将“真”上升到美学之真的高度。“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语文课堂的花哨,是真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包装。形式主义语文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从学生学到知识的效果看,一堂语文课学下来,学生头脑往往是空空如也;一堂语文课教下来,老师累得够呛,过了三天,什么印象也没有,老师是吃力不讨好。再说“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什么是语文的方法?按照王旭明的意思是语文课上只能讲字、词、句、篇章、文法、修辞什么的,③不能讲历史,不能讲哲学,不能讲美学,不能讲科学,试问,语文课本除了讲这些,还能剩下什么呢?那语文只能是没有任何真情、没有任何真话,脱离学生实际,远离人间烟火的只剩下僵硬语言文字的空骨架,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只能是应付作业任务的假大空的废话。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只有拔高语文“真”的高度,才能回归真正的语文本真课堂。否则,“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吴忠豪也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文里包括的社会常识,科学常识都是语文教学内容,但都是非本体教学内容,语文课若以课文内容分析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组织教学,就会上成唐诗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课文的本体教学内容是什么呢?是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的教学内容。”吴忠豪甚至偏执地认为,“讲读这种模式其实造成非本体教学内容成为语文教学内容,”④应该像美国那样改用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来学习语文,取消语文讲读课。

真语文观者对真语文的理解是片面的、狭隘的。如果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属于非本体性语文教学内容,那么语文内容不就变成了真空吗?如果只学字、词、句、篇、文、修、逻,那还要语文课干什么?真语文观者认为,审美教育不是由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语文这门课程,所以,干脆取消语文课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观点显然是荒唐的。因为真正的语文精神是荟萃百家,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真语文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作茧自缚。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肩上除了教书,更有育人的重任。不以育人为目的的教改,始终是失败的教改。更何况,与中小学其它科目比较起来,语文集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更有优势可言,语文教师不谈美,别的科目更无法谈美;语文课堂不拓展延伸,别的课堂更无法拓展延伸。所以,回归语文课堂本真,不是简单的回归逻辑之真,而是回归认知之真,审美之真。

那么,美与真到底怎样区分开来呢?从美与真存在的状态来分析,可以认为真是存在于此的事物,是一种静止化的物象。这种物象被人对象化后,它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这种动态化的过程就是美。美是相对于人的一个概念,应该说它是使人产生精神愉悦的一种现象。但它是与真分不开的,我们往往用真与美的概念表达人生的超越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寻”是动态的过程,即为审美的过程;“那人却在,灯火阑珊”是静止化的物象,是“真”的化身。自柏拉图起,人们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总体上是建立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探讨。真,是客观与知识领域对真理性的追求的一种外化;美,则是人类情感领域对精神愉悦的一种体现。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认为,美的理念便是一种理性上的真。由此而得出的哲学体系,将美建立在真之上,即绝对理念的显现。由此推论,语文美学是以“真”为基础的。没有“真”,语文美学无从谈起。但是,“真”不能代替美,真语文也不能取代美语文。真只是起到基础与统领的作用,在验证了真的合法性之后,在审美过程中便转向了对语文中美学的研究,进入到精神或者说情感层面。真语文属于语文的低级阶段,而美语文属于高级阶段。

应该说当下的语文课堂正处于语文教学的低级阶段,当务之急是提升语文教学的档次,进入高级审美阶段。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不是不真,而是太较真了,甚至较真到显得失真了。从事语文理论研究的学者应该深入广大的课堂去听课,去了解普通语文老师的语文课,去倾听普通语文教师的心声,而不是听听他们迫于无奈,应付五花八门的比赛而做秀的“公开课”。如果不深入教学一线,只凭一两节做秀公开课,就对当下的语文课妄下普遍失真的结论,否定辛勤工作的一线教师的劳动成果,对全国的语文教师来说,是有失公允的。中国的语文课堂不乏真语文教师,他们工作在真语文的前线,他们的语文课堂是“真”得乏味了!不说别的,当下的语文课堂主要是围绕高考指挥棒在转,指挥棒指向哪里,语文教师就打向哪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举个简单的例子,高考题里的名言警句默写,一些很难的文章,如苏轼的《赤壁赋》,生难字多,对于记忆力较差的学生,语文老师往往要监督学生默写十多遍,合格才善罢干休。所以说,不是语文课不真,而是中国语文学术界缺乏语文课的真理论研究。如今的语文教学研究,不是大学中文系老师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纸上谈兵,信口开河,就是某些学者的颐指气使,如此指导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来说,岂不是祸害?

不可否认,由于语文教学园地里过分的垦殖,语文教师过分的精耕细作,语文教学反而显得失真了,这种现象很普遍。由于对教学的内容(语用知识)的面面俱到,求全责备,教学过程中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很普遍,课课离不开PPT,离开了PPT就没法上课。有时为了自己的语文课出点新花样,不惜动用高科技的声光电设备,调动课堂气氛,但花样过多,未免矫揉造作,由于矫情“失真”,所以“失美”。由于教學目标方面顾此失彼,出现过分注重现成的知识,淡化“双基”教学,有审美教育时出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贴标签等现象。由于高考考查成语、病句、默写,文学类文本赏析,文言文阅读,写作等。于是,针对成语、病句、默写等教学,开展地毯式狂轰滥炸,题海战术,枯燥乏味。高中语文教学陷入功利化、应试化、实用化的境地。语文课堂以高考为目标,不考不教,不考不学,久而久之,教师语文素养趋于平庸化,学生主体畸形化。所以,王旭明批评的中学语文课堂教授的是假语文,过分地对语文进行漫无边际地拓展延伸,不是当下语文课堂的主流。要说拓展延伸也是对字、词、句、篇、文、修、逻的,而没有针对课文内容。真正的语文主流是考哪里就教哪里,学哪里。为了应付公开课观摩课,只好任形式主义泛滥,掩盖过分较真的语文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公开课上手法花哨热闹,教学环节多,教学方式多,学生互动多,课件运用多,最后把语文课上成了什么课,连教师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些语文课出现重包装、轻本色,重形式、轻内涵,重练习、轻品悟等怪现象,背离了语文教育引生命成长,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宗旨。

张悦群认为,语文课程的研究本体终究不是审美,而是语用。审美应当为语用服务,其方式应当是“渗透”,而非“灌输”。审美及其审美情趣不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是语文本体,而是非语文本体。在回答语文“学什么”问题时,张悦群答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就非常清楚地把审美情趣在内的思想品德、多元文化等教育内容排除于语文本体之外了。⑤这种观点非常荒谬,不谈思想品德、审美情趣,那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三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检验语文教学的尺度有何意义?不如删除算了,放在课程标准里倒成了摆设。一个作家,没有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是高明的作家吗?一个诗人,只是懵懵懂懂地堆砌字词句,能成为高明的诗人吗?一个读者,只能识字断句,善美不辨,真能读懂书吗?莫言的学历并不高,文字功底也不见得十分深厚,但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正说明文学的宗旨是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在审美与语用的关系上,张悦群认为,审美情趣不是语文本体,语言运用才是语文本体。因此,审美为语用服务。张悦群的观点本末倒置。因为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是用“渗透”或者“灌输”的方式可以解决的,审美是一种自由之境,澄明之境,是一种高于逻辑之真(例如语用)的认知判断力,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能力只能靠培养,怎么渗透?因此,张悦群的观点全弄反了,审美才是目的,它位于语文教育三维度第三个目标是合理的,也是终极目标,而语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是第一、第二个目标,语用才是方式。审美是主体,语用是载体;审美是目标,语用是途径; 审美是结果,语用是条件。如果用层次教学论解释,可以认为语用是低层次教学,审美才是高层次教学,语文教学如果认为很难,难处不在别的地方,正是不同的教学目的,让老师难以适从。老师面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些学生适宜采用字、词、句、文、修等语用教学方法,有些学生适用审美教学方法,但培育人的最高目标还是以审美为主。教学环境好比一个森林里的一个生态群落,从土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这是植物最基本的营养吸收,就像教学中的语用教学。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审美好比阳光,阳光能提供植物生长的动力,审美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美中之真与真中之美,美与真的关系好比诗与画的关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美”中有“真”,“真”中有“美”。美以真为基础,承认理性对感性的统帅作用。“此中有真意”,语文教师首先要将“真意”解释清楚,这是语用知识,进而引导学生自己辨别,虽然,“欲辨已忘言”,但“言”与“意”融合能形成一种整体审美的过程。“真意”的最高境界不是用“言”表达,而是“忘言”,也就是说,“真意”只能在审美中实现。为了实现自己标榜的“真语文”而努力解释“真”,教学过程中强行向学生灌输“真意”,为“真”而“真”的教学只可能是徒劳的。那么理性(真)究竟是如何作用于感性(美)呢?怎样实现“言”与“意”的磨合?康德判断力的概念这样解释,“在给自然赋予目的和意图的过程中,就引起了人愉快的情感。一个表象上根本不能成为任何知识成分的那种主观的东西,就是与这表象结合着的愉快或不愉快。”⑥在这里,对象由于它的表象与情感相结合,康德称之为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也就是客体与感性中起作用的理性能力的适合。但这种“合目的性”来源于人类先验理性。如果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来看,人类这样“合目的性”并不神秘,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语文美学中的“合目的性”来源于日常语文教学实践。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语文教学实践当然也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为范本,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为目的,以生成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最高境界的实践活动,学生主体与语文审美对象(例如文本)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例如听说读写)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对于学习主体的物质活动(例如,师生教学互动)和思想活动(例如,形于言成于文)的统称。语文教学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创造了真的基础。例如,《尚书·尧典》有“诗言志,歌永言”。《文心雕龙·明诗》解释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言志,莫非自然。”语文课堂上,师生一起走进作者“志”的心灵世界,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联想与想象,在“人禀七情”“莫非自然”的真的基础上,“应物斯感,感物言志”,生成自己的审美意象。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来看,人类的生产实践创造了我们的世界,而正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之中,我们能够得到审美对象,并且这一对象是保证为真的,即从实践的角度,之前所探讨的审美对象得以保证是具有强大基础性的。因此,审美活动视为一种实践,即审美实践与其归于学生的精神活动,不如归于建在真之上的实践活动。虽然真与美在内容与规定上有着不同的规定性,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之上,真的存在与美的感觉必然归于一点,即在审美实践中,通过对对象的感知,进而形成自己实践的认识,这是符合经验之真的。也就是说,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审美体驗,并达成审美之真。正是这种认识层面的真,保证了语文审美实践的确定性,并使语文之美得以完满地彰显。

参考文献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97页。

②http://www.zhenyuwen.org/

③王旭明:《北京语文课堂:亟须去假归真》,《语文建设》,2015年第1期。

④吴忠豪:《求真:语文课型改革探索》,《语文建设》,2015年第1期。

⑤张悦群:《从语文本体看审美与语用的教学关系》,《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17期。

⑥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页。

本体概念自动获取研究 篇7

利用本体对用户查询进行扩展正成为未来语义检索的主流发展方向。语义检索将用户查询关键词替换为本体中含有语义的概念, 即利用本体扩展关键词, 其中与关键词对应概念具有同义关系的概念是扩展的一个主要依据, 因此本体构建中概念的同义关系的提取及其量化对查询扩展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对本体的自动构建都处于研究阶段, 有一些半自动化的本体构建方法可以获取领域概念及概念层次关系, 但未见专门针对本体构建中概念间的同义关系的自动获取的研究。在国内, 基于知网和同义词词林获取同义词是研究者采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国外没有专门针对同义词自动识别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是面向词汇语义相似度的计算。文献[4]、[5]提出了利用词汇上下文来表示一个词汇语义概念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挖掘每个概念的同义词集的算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一词多义的表示问题, 但没有对表示概念的上下文及同义词进行量化研究, 也没有给出自动获取每个词的上下文描述方法。

文中设计一个本体概念同义关系挖掘算法:首先采用单字合并法处理文档集合, 统计权重大的词作为本体领域概念;对文档集合进行聚类, 用各类中的领域概念上下文的特征词表示该类中的概念, 并量化表示各特征词;最后给出概念的特征词权重和具有同义关系的任意一对同义概念的相似度量化方法。该算法为构建本体过程中自动获取概念的同义关系提供依据, 并给出具有同义关系的概念的语义表示和相似度值, 为查询扩展在效率和精确度上提供了保障。

1 相关计算

下面对获取本体领域概念同义关系算法用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说明。

1.1 改进的TF-IDF公式

分词后每个词是否能被选作领域概念, 需根据它与领域的相关性大小来确定。一个词在整个领域文档集合中权重越大, 越有可能是本领域的概念;一个词越长, 越有可能是领域概念。考虑这两个特征定义词的TF-IDF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tfij表示词ti在文档j中出现次数, ni表示出现ti的文档个数, m表示整个文档集合的个数, len (ti) 表示ti的长度。

1.2 概念的表示

分词后的文档出现的每个词, 在没有给出具体上下文时不能肯定其真正含义。要想作为一个概念加入本体中, 还需要确定其真正语义, 一个词可以根据其上下文来定义它所表示的概念。每个词t采用向量 (w1, w2, …, wn) 描述后 (n表示文档集合包含的词个数) , 就可以确定其表达的语义, 记作c= (w1, w2, …, wn) 。其中w1表示ti作为c特征向量的权重, ti与c共现次数越多, wi值越大;与ti共现的词个数越多, wi值越小。因此wi计算公式 (1) 如下:

其中, tij表示词ti在第j个文档中与c共现的次数, m表示文档集合包含文档个数, max C表示文档集合所有共现词对中共现次数最大值, n1表示ti与c共现次数。

1.3 概念的相似度计算

假设概念c1= (w11, w12, ..., w1n) , 概念c2= (w21, w22, ..., w2n) 。两个词相似度计算如下:

2 概念及其同义关系的获取

本文获取概念间同义关系主要服务于基于本体的查询扩展模型, 选取的是信息检索领域的文档。获取过程分3部分: (1) 领域文本预处理:在分词前将已知道的领域概念加入到领域词典中, 调用ICTCLAC对领域文档集合进行分词; (2) 领域概念获取及表示:采用单字合并方法和改进的IF-IDF获取领域概念; (3) 基于完全加权关联规则的同义关系挖掘:对词的向量表示集合建立完全加权关联规则模型, 挖掘频繁项作为同义词的共同特征。

2.1 领域概念获取及向量表示

将切分后的所有文本按照句号或逗号分成多条记录, 统计在这些记录中与单字共现的单字或词, 选择共现次数大于阈值的单字对或单字词对作为新的候选词。将这些词加入领域词典对源文档集合进行二次分词, 去除停用词, 采用公式 (1) 计算所有词的权重, 选取大于阈值的词作为领域概念, 并将权重保存到数组。根据分词后的文档, 按照1.2的定义表示每个领域概念。

2.2 本体概念及量化的同义关系自动获取算法

为了自动获取领域概念的同义关系及概念间的相似度值, 本算法包括两个模块:频繁特征项挖掘模块和同义概念相似度计算模块。

2.2.1 频繁项挖掘模块

利用修正的基于关联规则的挖掘算法, 挖掘领域概念特征向量空间, 获取频繁项。具体步骤如下:

输入:领域概念数据库T={c1, c2, ..., cm};最小支持度阈值minAWP和最小信任度阈值mincon。

(1) 初始化频繁项集L=ф, 频繁1-项集Ck={{t1}, {t2}, ..{tn}}, k=1;统计向量空间的各行中非零元素的最大值, 记作maxItem;统计各列的最大值, 即各个特征词的最大权重。

(2) 统计Ck中每个项目集Y在数据库T中的出现次数, 记作SC (Y) ;累加每个Y的权重和, 记作W (Y) ;去掉Ck中W (Y)

(3) 计算每个Y的k权值估计KW, 如果W (Y)

(4) 如果k>maxItem或L=ф或Ck+1=ф, 则k=k+1, 执行 (2) ;否则执行 (5) 。

(5) 输出频繁项集合L。

2.2.2 同义概念相似度计算

根据频繁项及领域概念数据库T={c1, c2, ..., cm}, 获取存在同义关系的概念及相似度, 具体步骤如下:

输入:频繁项集合L;领域概念数据库T={c1, c2, ..., cm};最大项目集数Max;领域概念权重数组CW[m]。

(1) 初始化k=2, 删除1-项集。

(2) 检查每个频繁k-项集是否包含在L中的其他项集, 是则从L中删除该项集, 否则不做处理。

(3) k

(4) 取出L中一个未处理频繁项集, 扫描数据库T中包含当前频繁项集的概念, 记作Syn={ci, cj, ..., ck}∩T, 则这些概念可能为同义概念, 用公式 (3) 计算任意两个概念的相似度sim (cx, cy) 。

(5) 如果Syn中任意的值sim (cx, cy) 都大于某个阈值, 则为同义概念, 根据领域概念权重数组CW[m]选择{ci, cj, ..., CMain, ..., ck}概念中权值最大的概念作为本体中的主概念CMain, 其它概念作为同义词描述, 并保存与主概念的相似度值。

(6) 否则检索是否有存储sim (cx, cy) 值, 若有且小于当前计算结果, 更新sim (cx, cy) 。

(7) L中频繁项集未处理完, 执行 (4) , 否则执行 (8) 。

(8) 输出所有同义概念及近义概念 (相似度值大于阈值的概念对) 。同义概念形如:[ci/sim (CMain, ci) , ...]。近义概念形如: (cx, cy, sim (cx, cy) ) 。

3 结束语

文中对本体构建中概念获取、表示及其同义关系自动获取进行研究, 设计了一个基于概念特征向量空间和完全加权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本体概念及同义词获取算法, 并对同义词相似度进行量化研究。该算法只是本体构建的一部分, 这还需要与本体构建中的相关关系、层次关系获取相结合, 在以后的工作中设计完整的本体构建算法, 并将构建本体应用于实际检索系统。

摘要:利用本体扩展查询是语义检索的主流方向, 如何构建完善的本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对本体构建中概念及其同义关系的自动获取进行研究。每个概念用上下文特征词表示, 利用完全加权关联规则挖掘概念集, 将频繁项作为具有同义关系概念的特征词, 包含这些频繁项的概念中的一个将作为本体概念。并规定概念的特征词权重量化表示, 基于此对任意两个同义概念的相似度进行计算。实验表明该方法获取的同义概念精确度和计算效率高于半自动方式。

关键词:同义关系,概念,特征词,本体构建

参考文献

[1]吴江.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7.

[2]陈绍深.基于非结构中文数据源的本体学习[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3]徐建民, 朱松, 陈富节.术语相似度和术语相关度在检索模型中的融合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7 (12) .

[4]李颖.本体自动生成中词汇相似度的计算[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08.

[5]陈建超, 郑启伦, 李庆阳, 等.基于特征词关联性的同义词集挖掘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 (7) .

[6]OLIVIER F.Discovering word senses from a network of lexical cooccurrences[C].Proc of the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4.

唐卡领域本体构建研究 篇8

本体(Ontology)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后来被广泛引入到信息技术、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目前,本体还没有一个既准确又公认的定义,广泛使用的定义是由Gruber在1993年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后来Studer等人又作了补充:“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根据本体研究的主题及层次,将本体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或顶层本体、领域本体、语言学本体、任务本体等五大类,其中领域本体是一种新兴的领域知识表示和共享的方法,能详细描述特定领域的概念及概念间关系,消除领域内部概念和术语上的分歧,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实现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1,2,3,4]。将本体论思想引入唐卡领域,建立唐卡领域的本体模型,实现唐卡领域知识的形式化描述,这对唐卡分类、唐卡知识库构建、唐卡信息智能检索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唐卡领域本体的构建

目前,本体构建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SENSUS法、骨架法、评估法、七步法等等。参考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领域本体构建七步法,提出了适合唐卡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5,6]。

1.1 确定本体的专业领域和范畴。

唐卡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颜色复杂。内容涉及历史事件、宗教、人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建筑布局、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等多个方面。构建一个完整或完善的唐卡领域本体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为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该文尝试缩小范围,将宗教肖像类唐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唐卡领域本体的构建。

宗教肖像类唐卡中央一般绘有主尊造像,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如大日如来佛、四臂观音、莲花生大师、白度母、护法神等,主尊是宗教类唐卡的核心内容,全面揭示藏传佛教信仰的主体,代表了藏民族宝贵的精神文明。根据主尊在西藏佛教文化中的具体地位与身份特点,通常将主尊分类为:佛—“觉悟者”,佛是指所有修成正果的大觉悟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祖师—藏传佛教徒对自己导师的尊称;菩萨—“觉悟的众生”、“有广大爱心的人”。此外有佛母、罗汉、空行、护法和地方神等类别[7]。

1.2 列出本体中的重要术语和概念

通过阅读大量唐卡方面的专业相关书籍、画册,同唐卡领域研究专家交流等方式获取唐卡方面的领域知识,列出宗教肖像类唐卡领域涉及到的重要术语清单,并尽可能详细地对它们进行含义界定。通过语义分析和概念的合并,汇总整理出核心概念集和术语如下:

①唐卡主尊名称

实例: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四臂观音、狮吼观音、文殊菩萨、尊胜佛母、大白伞盖佛母……

②描述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

实例:面相(愤怒、半怒、寂静等),面数(一面、两面、三面等),肤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手印(无畏印、与愿印、禅定印、说法印等),法器(法轮、钵净瓶莲花宝镜、琵琶等)……

③所属教派

实例: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格鲁派……

④制作材料

实例:纸、布、酥油、木料、金属、石材……

⑤制作方法

实例:绘制、堆绣、刺绣、缂丝、贴花、打籽绣、版印……

此外还有作者、唐卡作品风格或流派、制作时代、收藏地等通用概念。

1.3 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

上一步骤中产生的大量概念是仅仅一张毫无组织结构的词汇表,还需建立该领域本体的框架。建立一个类的等级体系结构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自顶向下法,首先确定一个领域中最大的概念,然后将这些概念逐步细化;二是自底向上法,从底层最小类即最小概念出发,将它们加以组织、概括,放在更加综合的概念之下。该文结合两种办法,利用综合法构建宗教肖像类唐卡领域本体,期间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向领域专业请教等方式,对每一个概念的重要性进行评估,筛选出关键性概念,去掉那些不必要或者超出领域范围的概念,尽可能精简的表达出领域的知识,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体系。

本文所开发的宗教肖像类唐卡领域本体主要包括4个大类:唐卡图像文本信息类、唐卡主尊名称类、描述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类、相关信息类。每个大类下面继续划分成不同的子类,子类会自动继承父类的属性。

唐卡图像文本信息类用来描述唐卡图像文件属性,包括图像的编号、图像占用存储空间的大小、图像的存储格式、图像的存储位置,创建该类是为了与唐卡的图像数据库相对应。

按照唐卡中绘制的主尊不同,将唐卡主尊名称类分为佛、菩萨、佛母、度母、空行、金刚、护法、罗汉、祖师、地方神和历史人物10个子类。每个子类下面再继续细化,例如佛类包括: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不动佛、三世佛、强巴佛、大日如来、五方佛、无量寿佛、药师佛等[8]。

唐卡图像构图复杂、组成元素较多,如图1所示。通常描述和识别中央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有:面相、面数、头饰、肤色、左手印、右手印、姿态、法器、头光、背光、座台等等,因此定义描述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类与之对应。

此外还有与唐卡有关的相关信息类,例如,根据所属教派不同将唐卡分为: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格鲁派;根据颜色分为:黑唐、红唐、彩唐、金唐;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绘制、堆绣、刺绣、缂丝、贴花、打籽绣、版印。还可以按照作者等其他方式进行划分,以上这些都作为相关信息类的子类。

1.4 定义类的属性

在本体中,类仅仅描述了一个框架,还不能确切地描述一个领域。因此,需要继续定义这个类的内部结。Protege中常用有两种类型的属性:Datatype Properties和Object Properties。Datatype Properties(数据类型属性)代表了个体实例和基本数据类型的关系,使用时需赋予一个具体的属性值,常用有字符型、数值型、布尔型、日期时间型等。Object Properties(对象属性),用于建立两个类的实例之间的关系。例如:唐卡主尊名称和描述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之间定义一系列的对象来连接,如表1所示。此外,唐卡作者和唐卡之间是绘制和被绘制的关系,唐卡和唐卡作品风格或流派之间是隶属关系。所有属性都具有继承性,即父类的子类都具有该父类的所有属性。

1.5 定义属性的取值

属性的取值又称属性得分面,用来描述取值的类型、容许的取值以及取值的个数等其它特征。如描述唐卡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中的面相取值类型是字符型,取值范围是愤怒、半怒、寂静;手印取值类型是字符型,取值范围是:无畏印、与愿印、禅定印、说法印、触地印、智拳印、辩法印、礼供印、定地印、期克印、合十印、殊胜三界印、安慰印、拔济众生印、弥陀定印等。

1.6 创建实例

创建实例是完成上述定义后的一个阶段,即将类进行实例化。方法是先建立一个类,然后创建这个类的实例,添加这个类的属性值。例如:一幅唐卡名称为释迦牟尼佛、面相是慈祥、面数是1、头饰是发髻、肤色是黄色、左手印是禅定印、右手印是触地印、姿态是金刚跏趺、持物是钵盂、头光是圆形、背光是马蹄形、座台是莲花座、所属教派是同属四大教派。

通过以上步骤,可不断丰富和完善宗教肖像类唐卡领域本体库,使领域中的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更加规范描述,为构建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的唐卡领域知识库做重要铺垫。

2 讨论

利用本体思想,结合领域知识,初步构建了宗教肖像类唐卡领域本体的模型,阐述了构建的方法和步骤,为基于本体的唐卡知识库构建、唐卡语义检索等其它的应用性研究做有益的尝试。

在唐卡领域本体开发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作更加深入的探讨:

1)唐卡堪称是融会佛教精神、世间技术和个人创造力的“百科全书”,知识丰富,涉及方面众多,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唐卡方面的领域知识。

2)描述唐卡概念的数据模型需进一步完善。每一幅唐卡,除了描述主尊本身的主要画面元素外,还应考虑其他一些重要信息,如:伴神、贡品、自然界景物、图案装饰、主尊上下界的背景等,以及唐卡构图各元素间的空间关系,这样才能较全面的描述一副唐卡的详细语义。

摘要:为实现唐卡数字资源的共享和重用,建立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的唐卡领域知识系统,从现有的本体相关理论出发,使用本体的形式化定义形式,对唐卡的概念进行语义形式化描述,利用七步法构建了唐卡领域的核心本体,对唐卡分类、唐卡知识库构建、唐卡信息智能检索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本体的构件匹配研究 篇9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提出复用软件构件,通过可复用构件来设计与构造软件系统。这种开发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软件质量和生产率,还可以降低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成本。然而随着软件构件库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构件库中检索到符合复用需求的构件变得十分困难。

在传统的构件检索方法中,基于关键字、刻面的构件检索[1]由于缺少特定领域语义信息,造成了在查准率和查全率上存在不足,因而无法满足用户检索的需求。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构件检索框架。该框架以构件的功能为出发点,有效地将构件的功能信息通过本体来进行描述,然后分别从环境和质量属性两个方面进行扩展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构件描述模型。通过该描述模型结合本体知识来对用户的查询请求进行语义分析和推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构件检索的准确性。

1 相关研究

针对构件描述和检索,目前已经有很多组织和研究机构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构件描述和检索的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主要有基于关键字的检索、基于刻面描述和检索,以及基于本体的构件描述和检索等方法。

基于关键字的检索,使用简单,但由于自然语言的多词同义与一词多义,使得构件检索和匹配变得很困难。

基于刻面的分类描述和检索是目前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例如:北京大学青鸟构件库采用了以刻面分类为主,多种分类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构件进行分类描述。上海构件库也采用了基于刻面的构件分类管理。目前,基于刻面的构件检索研究热点是关于树匹配的问题,并且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在基于刻面的检索中,由于刻面术语之间的关系过于单一,以及缺少特定领域语义信息,导致匹配过程中无法运用语义进行推理,从而降低了构件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基于本体的构件描述和检索[9],采用本体对构件进行描述,通过概念之间丰富的关系,来支持匹配过程中的语义推理和挖掘隐含语义信息,结合人机交互或启发式方法来进一步精确查询信息,从而可以获得更好的查询效果。例如:在面向语义构件检索的交互式查询方案生成文献[4]中所给出的构件描述模型,能有效地挖掘出构件检索过程中隐含语义信息。但仅仅是从构件的功能角度出发对构件进行描述,不足以全面体现构件的特性,因而在检索的过程中降低了构件检索的准确性。

2 基于本体的构件描述模型

2.1 本体的定义

本体是一个来源于哲学的概念,最初被用来表示世界的本原和存在的性质。后来本体被引入计算机领域,用来表达人们对于领域概念的共同理解。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目前较为公认的本体定义[7]: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2]。

2.2 构件描述模型

领域本体模型主要关注的是领域里面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表示,支持逻辑推理。本体提供了明确的术语定义,在概念的泛化和特化及概念之间关系方面的表达能力以及易被机器理解处理。本文采用OWL[8]本体描述语言作为领域模型和构件语义的描述基础,给出构件功能操作和操作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本体特征领域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主要由构件的功能操作(Operation)、操作对象(Object)、环境(Environment)、质量属性(Qos)、语义刻面(Facet)、刻面取值术语(Term)以及功能操作和操作对象之间的操作关系(ActOn)组成。其中,Operation和Object被定义为OWL类(owl:Class)。Acton被定义为OWL关系(owl:Property)。Facet用于描述Operation、Object、Environment和Qos某个方面的语义特征,其值域为术语。

在本体特征领域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下述定义:

定义1 (本体关系表示法)

三元组表示领域本体中dobj和robj之间存在prop关系,其中prop∈owl:Property,dobj∈domain (prop),robj∈range (prop)。

定义2 (概念约束集合)

对于∀concept∈Operation∪Object∪Environment∪Qos,concept上的约束集合Facet (concept)={}facet∈Facet∧facetValue∈Term∧满足}。

定义3 (构件功能描述)

构件功能描述CFD=。其中operation∈Operation∧object∈Object∧(3 actOn∈ActOn,满足)。

定义4 (构件环境描述)

构件环境描述CED=。其中environment∈Environment,Facet (environment)表示环境的术语空间,通常可表示为:Facet(environment)={应用领域,开发语言,操作系统,硬件平台,数据库,版本信息}。

定义5 (构件质量属性描述)

构件质量属性QoS=。其中Facet(qos)表示质量属性的术语空间,通常可表示为:FTs(qos)={响应时间,可用性,可靠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的构件描述模型

COM:COM=

其中CFD,CED,QoS分别描述的是构件功能、环境和质量属性。

2.3 基于OWL构件描述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构件描述模型,以上海构件库中多媒体领域图像处理构件“pdf2djvu”为例,给出其对应的OWL描述:

3 构件匹配

将用户输入的简单自然语言经过词法分析来解析用户的需求查询信息,分离出初始查询术语,然后通过概念映射将这些查询术语映射到领域本体中的概念,并进一步转化为上文所给出的构件描述形式。最后通过在构件库中进行构件匹配来完成构件检索的过程,分别从构件的功能、环境以及质量属性三个方面进行匹配来得到构件综合相似度,具体匹配方法如下:

(1)构件功能匹配

构件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功能操作和操作对象的概念来进行描述。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来计算构件功能的相似度。依照本文所提出的构件描述模型,给出构件功能匹配方法,如图2所示。

在分析得到的用户初始查询术语后,与领域本体库进行交互,分别对操作对象概念和功能操作概念进行匹配。在匹配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操作对象概念为主,即先匹配操作对象概念,在匹配成功后再进行功能操作概念的匹配,进而找到最合乎用户需求的构件信息。例如用户所查询的构件功能描述为CFD=<功能操作C,操作对象D>,首先匹配概念操作对象D,由于没有符合条件的构件,进一步通过概念相似度计算来查找到与操作对象D最为相似的概念操作对象B。同理,再对功能操作C进行匹配,最终为用户检索到最为符合条件的构件。具体两个概念之间相似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一般认为,两个概念之间的语义相似度可以用两个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来衡量[6]。如果两个概念之间的语义相似度用一个函数来表示,那么其反函数就是两个概念间的语义距离。其中,语义距离与最短路径中边的个数、方向、类型以及结点的深度有关。为了满足服务匹配的要求,给出如下定义:

定义6分类树定义为一棵有向树,对于树中的每一条有向边,如果vi是vj的父结点,vj是vi的子结点,则vi包含Vj。

定义7最低共同祖先是指两个结点的共同祖先中具有最深深度的祖先结点。

定义8对于分类树中的任意两个结点vi、vj的距离定义为:

其中,表示连接结点vi、vj的最短路径中各边的加权距离之和,Nvi和Nvj分别表示结点vi和vj到最低共同祖先结点的加权距离,NL表示最低共同祖先到根结点的加权距离,α为一常数,根据加权系数确定。

定义9假设结点vi表示的概念为cvi,结点vj表示的概念为Cvj,分类树中两个结点所表示的概念的相似度定义为:

通过以上定义,分类树中两个概念的相似度是0~1之间的一个具体实数,数值越大,结点之间的语义距离越短,结点所对应的概念的相似度越高。β为一常数,根据加权系数决定。

(2)构件环境匹配

构件环境描述主要是通过刻面信息来描述,根据定义4,分别计算相应刻面术语的相似性,通过加权相加,得到构件环境描述的总体相似度:

式中,Sim CED表示CED相似度,Ei为构件环境描述的第i个刻面的匹配值,Wi为第i个刻面的权重,n为构件环境描述所使用到的刻面总数。

(3)构件质量属性匹配

构件的质量属性是用户考察所检索到的构件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依据。在实际的研究中,可根据实际的需求来逐步扩展对其他QoS指标的支持。本文使用的基于QoS相似度为:

式中,SimQos表示QoS相似度,Qi为第i个指标的QoS匹配值,Wi为第i个指标的QOS权重。i=1表示构件的响应时间,i=2表示构件的可用性,i=3表示构件的可靠性。

(4)综合相似度计算

依据上文所给出的构件描述模型,分别从构件功能描述、环境描述和质量属性描述三个方面进行匹配,得到构件的综合相似度,记为simCOM。其中,这三个方面所占的权值可以通过用户指定或者学习得到。由公式(1-4)得到构件总体相似度的计算公式:

式中,wi>0,w1+w2+w3=1。

4 构件检索系统框架

在已有的传统构件库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构件信息。我们需要按照上述的构件描述模型,将传统构件库中的构件先转化为OWL描述,然后注册到语义构件库中。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完整的基于本体的构件检索系统框架,如图3所示。

其中各个步骤的任务如下:

1)用户需求描述

用户输入构件功能需求。

2)查询方案创建

将用户输入的信息通过词法分析转化为本文所提出的构件描述形式。

3)扩展构件查询

根据用户输入信息推导出隐含语义。

4)相似度计算

计算用户查询构件与语义构件库中构件的相似度。

5)候选构件陈列

按照相似度的高低排序,返回超过阈值的候选构件列表。

6)查询方案优化

当查询返回的候选构件过多时,通过修改构件查询信息,来得到更精确的候选构件列表。

5 原型系统验证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本体的构件检索系统是在Eclipse3.2+prot6g6+Jena2.6的环境下进行开发的。利用了斯坦福大学开发的protégé工具构建了多媒体领域的本体模型,并在系统实现过程中使用Jena API进行查询推理操作。查询接口使用JSP编程实现,用户在查询页面中输入查询语句,系统完成查询匹配并返回构件索引。在本原型系统中选取了上海构件库中多媒体领域开源构件作为实验对象。并针对基于关键字的构件检索、基于刻面的构件检索以及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本体的构件检索三种方法进行了实验,表1是三种检索方法的结果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本体的构件检索系统能有效地提高构件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6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基于关键字、刻面的构件检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构件检索框架,并描述了系统框架和实现的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原型系统试验。实验表明,该原型系统利用本体的语义表述和推理能力,结合Jena推理机制,能实现高效、智能的构件检索,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构件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由于自然语言的复杂性,所以本文所设计的构件检索系统目前只支持简单的语句,还不具备解析复杂语言的能力,这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摘要:针对刻面描述的构件检索中缺少语义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构件检索框架。按照所给出的构件描述模型,将用户查询的构件从功能、环境和质量属性三个方面与语义构件库中的构件进行匹配。建立在上海构件库的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该原型系统能有效地提高构件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关键词:软构件,领域本体,构件检索,语义距离

参考文献

[1]王渊峰,张涌,任洪敏,等.基于刻面描述的构件检索[J].软件学报,2002.

[2]邓志鸿,唐世渭,等.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2002.

[3]石莲,孙吉贵.描述逻辑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6.

[4]蔡怡峰,彭鑫,钱乐秋,等.面向语义构件检索的交互式查询方案生成[J].电子学报,2008.

[5]吴健,吴朝晖,李莹,等.基于本体论和词汇语义相似度的Web服务发现[J].计算机学报,2005.

[6]Valerie Cross.Fuzzy Semantic Distance Measures Between ontological Concepts[C].Fuzzy Information,Processing NAFIPS 04 IEEE,2004.

[7]Studer R,et al.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

[8]Grigoris A,Grank van E Web ontology language:OWL[M].Springer2Verlag,2003.

《动词隐喻的本体研究》评介 篇10

1.主 要内容

此文主要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

第二部分介绍了隐喻的动态识解。将解喻者从感知到成功识解隐喻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隐喻衔接、局域激活隐喻连贯。

第三部分是动词隐喻识解。文章只讨论了新奇动词隐喻第一类为主语—动词概念冲突的隐喻。如:

Their money melted away on unexpected expenses.

句中“钱财”在现实世界中不会“融化”,因此与动词属非常规语义搭配。依据语境其主语指称为真,判定此句有动词隐喻。此为隐喻衔接阶段。源域中“melt”的常规语义搭配主语为“冰雪”,这类物质由于外来温度的升高会消融。钱财虽不会融化,但会因消费而减少和消失。在隐喻连贯阶段,解喻者认识到施喻者施喻者设定“钱财是冰雪”这一隐喻表达钱财会像冰雪那样消融。

第二类为动词—宾语概念冲突而产生的隐喻句。如:

Mary unleashed her worries.

句中的“worries”指称情绪,与动词没有常规语义匹配。按语境认定此句主语和宾语的指称均为真并作相关推理, 可判定存在动词隐喻, 此为隐喻衔接。在句子的局域激活阶段“unleash”的概念为“放开链子使…… 自由活动”,激活源域中常规受事“狗”,其典型意象为行动自由的狗。但靶域中的受事是‘忧虑’,在隐喻连贯阶段,源域与靶域,尤其是其中的“dog与“worries”映现为双重影像,并产生类比性关联:狗和忧虑在解除约束以后都会产生自由的感觉。于是“unleash”概念映射到靶域上,被解读为“free”。

最后是动词概念,即主语、宾语概念冲突的语例。

如:胶济铁路事故撞中铁路法软肋。

这儿的“撞”义为“有巨大物理冲击力的接触”。与句子主语和宾语没有常规语义匹配。按具体语境设定它们的指称为真,判定此句存在动词隐喻。在局域激活阶段,解喻者意识到整句的语义与铁路交通有关, 因此源域很可能为常识中的火车撞人或撞物事件。在靶域方面,主语和宾语并不指称同一概念域, 而是各指称一个靶域。同时宾语本身已含有转喻和隐喻:“铁路法中的盲点是人的软肋”。在隐喻连贯阶段,源域中的施事和受事与靶域的相应部分发生跨域互动和映射来理解此句的隐喻义。

第四部分是动词隐喻与名词隐喻的异同。二者都是对某事体的形容或修饰。它们源域都起到构成隐喻的作用。但名词隐喻是“以名词为整个源域所促激的隐喻”,动词隐喻是“以动词为局部源域所促激的隐喻”。从概念整合上看,动词隐喻中动词对名词有限定作用,而名词隐喻句可以较笼统,二者的认知机制也不同。

第五部分是结语。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2.简 评

此文的研究贡献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动词隐喻进行细分并指出动词隐喻的工作定义。一直以来学界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名词隐喻上, 而本文丰富了对动词隐喻的研究认识。

(2)通过动态识解论对动词隐喻进行本体研究 , 为揭示人类认知的后台操作开启了新窗口。本文以Croftand Cruse的动态识解论分析新奇动词隐喻。将动词隐喻的三个不同次类通过隐喻衔接、局域激活、隐喻连贯这三个识解阶段进行隐喻识解,详细讲述了其识解过程。同时本研究有可能对其他词类的隐喻的识解过程(如形容词、副词、介词隐喻)有所启发。

(3)区分了动词隐喻与名词隐喻的异同。本研究主要对二者在源域激活与表征方式上的异同进行了探讨, 有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动词隐喻, 同时提醒不注意动词词义区别必然会导致研究结果的混乱。通过对两类隐喻的对比, 为正统神经心理学认为隐喻只涉及右半脑这一受到质疑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动词隐喻的研究不够全面,本文只讨论了相对新奇的动词隐喻,没有讨论那些规约化动词隐喻和成语性动词隐喻。其次,对动词隐喻与名词隐喻的异同局限在认知识解中的源域激活与表征方式上, 但没有对名词隐喻与动词隐喻的识解方式的不同做深入细致解释。

总的来说,本文对动词隐喻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究,丰富了国内对动词隐喻的研究, 同时对动词隐喻的本体研究为揭示认知的后台操作开启了新视窗。

摘要:本文介绍了张建理和朱俊伟《动词隐喻的本体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本体研究 篇11

而面对语文教学发展的现状,教育界出现了一场关于“真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许多教育学者就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指示了一定的方向。曹明海教授就针对此,提出了要以语用为目标的真语文观的思想;孙绍振老师提出了拒绝豪华包装,强调文本细读的观点;王旭明先生也强调让语文回到起点;吴忠豪老师则提出了关于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理论。这些理论都立足于当前语文教学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倡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语文的本质,回归语文教学语言文字的本色,重视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正确组织语文课堂活动,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中知识的认知和能力的养成。

语文课堂教学的本体性主要是指语文教学要以语文本体性内容为教学根本,重视语文知识的认知、关注语文方法的学习、强调语文素养的生成,以学生为主体,立足语文教学的本质,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目标。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一、语文课堂中本体性缺失的现状

(一)非本体性语文内容的盛行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非本体性语文内容占据了很大的位置。那么何为本体性语文教学内容,何为非本体性语文教学内容呢?吴忠豪先生这样定义:所谓本体性教学内容指的是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非本体性语文教学内容则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而现行的语文课中存在的非本体性语文教学现状则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过度讲解上,在这种模糊性教学中忽视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忽视了语言文字的本质内容。下面是某位教师《散步》一文的教案设计。

1、回想文章的画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最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2)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说一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3、拓展分析,理解“我说‘走大路”和“母亲说‘还是走小路吧”的心情,感受“孝敬”和“慈爱”的情感。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散步》的设计,主要围绕“爱”的主题,品读祖孙三代之间的情感。情感的确不可忽视,但绝不能代替文本学习的全部。文中祖孙三代之间的语言对话、人物的动作描写、景物描述以及文章的结构布局等都被忽视了。教学展现的内容都只是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没有体现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等本体性的内容。

下面是特级教师于永正《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片段实录。

师:史铁生把家里的东西都破坏了,母亲为什么没有制止儿子,反而躲出去了?透过这个“躲”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母亲非常了解儿子。

师:“了解”的“了”字,如果换另一个字就更准确了。

生:换成“理”字——母亲很理解儿子。

师:说得好!母亲理解儿子!面对此情,母亲会怎么想?

生:母亲会想,儿子双腿瘫痪了,随他一点,他需要发泄。

师:保留“泄”字,“发”字换一换。

生:宣泄,儿子需要宣泄。

师:好,这就叫用词准确。如果没有宣泄,他可能会疯。母爱是什么?母爱是理解!泰戈尔就曾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

由此可见,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就紧紧围绕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以语文文字的品味和感悟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通过阅读、品味、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真正实现了语文的本体性教学,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二)泛人文化日益严重

语文学科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然而现行的语文教学却在很大程度上过度重视人文,为人文而人文,忽略了语文文本的立足点。人文主义的核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在方法上强调直觉和体验,在人格上重视情、意发展,新课标也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品读和体验,然而许多语文课在重视个性化解读的时候却造成了对人文的过度强调和对文本的脱离。

比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雨霖铃》的教学时,就忽略了对于文本中的语言以及文本中所描绘的阔大的意象的体悟,却围绕着文章的“伤离别”,让学生去反复体会其情感变化,这就背离了语文教学重视人文体验的初衷,忽视了文本语言、意象、诗境对于读者的启发。

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追求人文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文本、对于学生、对于教学规律的尊重,是不符合本体性教学特征的。

(三)超越文本的课堂活动泛滥

现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人主张拓展教学,加之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逐渐融合,许多教师出现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多媒体音乐和视频等的情况,甚至完全以图片展示替代学生的语言描述和画面想象、以课件替代板书、以音频替代朗读体验等,这都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这种语文味缺失、本体性教学内容不突出的课堂必然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和语文素养的优化,也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

比如我们在学习课文《荷塘月色》的时候,许多老师就选取了荷塘的一些美景美图,让学生“走入其中”,细细感受荷塘月色的静谧和美好,感受作者心境的变化。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画面展示却破坏了文章整体的美感,破坏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也抛弃了通过语言品读、感悟、描述进行文意理解和文境体味的过程。

二、语文课堂中本体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教育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冲击

一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而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误读。许多教师将新课标定义成一种求新求异的东西,而忽视了对于语言文字核心的坚守和重视,从而造成了当前许多语文教师打着语文教育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旗号,大搞花样创新,在课堂中增加了大量的课堂活动,比如表演情景剧、歌剧等,其实这种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可以存在的,但是许多教师一味的追求新意、追求不同,却忽视了文本的定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化的解读与感知,这必定是脱离语文本体、忽视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的。

另一方面,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堂也涌入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的特点,用多媒体课件替代板书,影响了学生对于文字字形构成等的认知和学习;教师用多媒体音频为学生提供范读,却在很大程度上于无形中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阅读的框架,从而束缚了学生的自我感受力和创造力;教师也会用多媒体图片来替代文本中展示的画面,干扰了学生对于画面感受的生成和想象。

(二)内部原因:教师专业素质的考验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的指导者,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课堂中本体的教学质量。

首先是语文教师本体性专业知识。与语文课堂中的本体性教学内容相匹配,语文教师也有自己的本体性专业知识,教师只有完善了自身的本体性语文知识,才能够对语文课堂中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选择和组织。语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应该包含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文方法的理解以及对于语文元素的敏感度。我认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应该包括对于字、词、句、段、篇章的布局认知,对于语体、语象、语义的层次感知;对于语文方法的理解则是对于语文中阅读方法、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的整体把握;而对于语文元素的敏感度主要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师对于文化语境的感受能力上。

其次是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实践能力。文本解读能力,从文本自身来讲,是指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多层次内容,明确文本的立意,准确把握文本重点和文本细节;从授课的角度来讲,主要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观照文本,并与文本中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确立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的生成。课堂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特点,进行学情分析,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又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另外还有语文教师的理念。语文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课标的方向,关注语文教学前沿发展问题,关注到语文教学本体性的内容和要求,这些都影响着语文课堂本体性的教学。

三、实现语文课堂本体性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语文知识,重视文本定位

1.明确文体构成的“语体形态”。

文本的“语体形态”是由语言组合而形成的句群、语段到篇章结构及其整体营构的秩序与节奏形态。这就强调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和课堂授课时要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核心,关注字词句段的文本内容,体会语言深意。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陶罐和铁罐》的童话中:

师:老师把“傲慢”标成红色,那么“傲慢”是什么意思?

生:骄傲。

师:通过“傲慢”,我们能知道说话人当时的神态,还能理解说话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还能让我们读出傲慢的语气。谁来试一试?(学生尝试)

师:傲慢是表现人物神态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通常在对话时的旁白中,请你找到旁白后再画出其他表现铁罐神态动作的关键词。

生:同桌合作划出表现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

师:用同样的方法,再找出描写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

在这个设计中,教师从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入手,想象和还原当时说话人的神态,理解其心情,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字词是“言”最基本的单位,是文中的关键字眼,有着传神入化、意蕴丰厚的表达效果,让学生随文品读并迁移运用,从而领悟言语运用的奥妙。

2.深入文本展现的“语象世界”

文本的“语象世界”主要指作品用语言构建出的气象与画面、意象与境界、形采与神韵,它是多种客观再现因素,也就是情与景、意与象、人与物相互交织而形成的充满生气的艺术图像和审美空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于文本的画面和场景的感悟,并描述、表达情景和意象的内蕴。

比如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作者刘成章运用诗性语言,通过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并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强烈的节奏,展现了气势雄伟的独特民族文化,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而究其根本是因为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诗性化语言,通过安塞腰鼓的响声以及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舞姿共同构建成了一幅幅场景与画面,并将声音化无形为有形,将画面化有形为无形,于动静结合和虚实相生之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浩大的语象世界。

3、把握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

文本的“语义体系”即指作品的情感与理思、精神与境界、灵魂与风骨、思想与生命,也就是作品的深层意蕴,它是文本所蕴含的情思和义理的总和。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一定要在对文本的语体和语象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内涵,

比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在文章中作家通过富有特性的语言描述,在富有灵动性的语言表达中,表现了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语境。

(二)关注语文方法,夯实语文素养

1.学习阅读方法

阅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是读者获得个性体验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生发的过程。那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习哪些阅读方法呢?除了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的诵读、默读、大声朗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阅读的感动性、陶冶性和生活性特点。比如诵读活动,余映潮老师曾说:“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真语文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通过朗读表达意味、体会情感。

比如在教学《将进酒》时,就要将“读”运用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个人体验,并在自我诵读中产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读出诗意、读出个性,还要读出情感,在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素养。

2.领悟写作方法

写作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化和升华。那么,在写作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写作的素材积累,提升观察和发现能力,同时要重视想象能力的提升,把握写作的内容,关注写作的程序,并实现写作方法的有效理解。

比如我们前文提及的《安塞腰鼓》,在被文章诗性语言震撼的同时,也要关注到作者写作时的手法运用及变化。描写鼓声和舞姿时,作者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一开篇写后生们在腰鼓表演前后的状态变化,突出那种强有力的生命活力;在文章最后腰鼓表演结束时,静悄悄的一切给人们内心留存的久久不能平息的震撼,都十分恰当地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生命力量。

3.感受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增加了写作内容的内涵,使得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情感性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表达方式有很多,包含了写作顺序、抒情方式、修辞方法等方方面面,因而关于表达方式的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提升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生成

1.关注阅读能力,重视个性化体验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它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接收、认知和理解程度。而阅读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认知和识别,对文本内容产生整体的理解,也包括对于文本的意义及内蕴的深入感知,产生个性化的解读和认知。我们以《醉花阴》的学习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在整体感知《醉花阴》这首词的基础上,进行读得“缓慢低沉、气徐声凝”的阅读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忧伤、愁苦”的感情基调。第二步,以“从哪里读出的忧伤和愁苦”为问题进行语言品味,静读兼思考,联想并想象。抓住“永”“又”“比”等词反复揣摩,结合天气、时间、地点等因素推敲体会,品味“浓云、西风、黄花”等意象,并让学生在教师轻吟诗词的情景下闭眼想象李清照描绘的相思图。

2.培养写作能力,促进生成和内化

学生的写作体现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以综合训练的形式强化着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增强着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仿写、练笔等形式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升学习内容的内化能力和创造价值。

比如我们在学习《春》这篇散文的时候,就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累中关于景物以及描写方面的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使用课文中所呈现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角度,结合学习积累,呈现自己眼中的春天之景。

3.发展口语交际,加强语言运用

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了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而口语交际主要强调以切实可行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在交流和对话中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进行初中课文《老王》的讲授中,描述老王的形象时,老师抓住了“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这一句,引导学生去体会并描述老王蹬车的状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累,从蹬车的场景、动作以及蹬车的艰难等方面去描述老王工作的艰辛,描绘老王的形象,感受老王的品质。

为此,立足于语文课堂本体性的教学发展,我们就要正确面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发现并解决语文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回归语文课堂教学本体性的策略,立足文本、以学定教,达成高效的教学目标。

基于本体的网格资源匹配研究 篇12

1. 网格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网络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是由于网络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异构性, 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很难共享, 因此, 便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资源的管理、共享及互操作难以完成。网格就是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1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 从而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等网上资源的全面共享, 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上大量闲置的资源。

2. 网格资源管理。

网格研究的核心是网格资源管理, 而网格资源发现是网格管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按照给定所需资源的描述, 返回与之相匹配的资源集合, 资源发现是把资源和资源请求者联系起来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网格资源按需调度的重要保障。网格资源匹配是指在网格中的1个资源被分配去运行1个请求之前, 用户选择适合于请求资源的过程。

3. 网格常见资源选择匹配算法。

网格中现有常见的资源选择匹配算法有ClassAd资源匹配、Gang匹配、基于约束满足匹配等算法, 这几种算法都要求对资源属性和需求进行语法描述, 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很难再向其加入新概念或新知识。而且在网格环境下, 资源和用户大多都是跨越了多个不同的组织或机构, 这就很难保证资源描述和用户请求使用相同的属性名。随着语义Web的发展, 可以把本体引入到资源描述和用户请求中进行资源匹配, 从而解决网格中资源描述和请求的异构问题, 提高资源查找的灵活性。

二、网格资源体系结构

1. 构造层 (Fabric) 。

由物理或逻辑实体组成, 目的是为上层提供共享的资源。常用的物理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系统、目录和网络资源等内容。逻辑资源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计算池、计算机群等。构造层组件的功能受高层需求影响, 基本功能包括资源查询和资源管理的QoS保证。

2. 连接层 (Connectivity) 。

该层定义了网格中安全通信与认证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资源间的数据交换和授权认证、安全控制都在这一层控制实现。该层组件提供单点登录、代理委托、本地安全策略整合以及基于用户的信任策略等功能。

3. 资源层 (Resource) 。

该层建立在连接层的通信和认证协议之上, 可以满足安全会话、资源初始化、资源运行状况监测、资源使用状况统计等需求, 通过调用构造层函数来访问和控制局部资源。

4. 汇集层 (Collective) 。

该层将资源层提交的受控资源汇集在一起, 供虚拟组织的应用程序共享和调用。该层组件可以实现各种共享行为, 包括目录服务、资源协同、资源监测诊断、数据复制、负荷控制和账户管理等功能。

5. 应用层 (Application) 。

应用层是在虚拟组织环境中存在的。应用程序通过各层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 调用相应的服务, 再通过服务调动网格上的资源来完成任务。为了便于网格应用程序的开发, 需要构建支持网格计算的大型函数库。

三、本体的概念

1. 本体的含义。

本体 (Ontology) 最早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 后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 被人工智能赋予了新的定义, 在语义网的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在计算机科学中, 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这一概念包含了4层含义:概念模型, 通过抽象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 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明确, 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形式化, 本体能通过本体语言编码, 使计算机可读且可以被处理。共享, 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 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

2. 本体的目标。

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 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 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 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从而实现对领域知识的推理。

四、基于本体的资源匹配

基于本体的资源匹配框架包括资源本体、资源信息收集器、推理器和匹配器, 如图1所示。由资源信息收集器负责动态地搜集资源信息, 转化为资源本体中的实例, 并相应的更新后台知识库。用户可以用简单的自然语言向匹配器提交资源请求, 匹配器将收到的资源请求转换成资源本体中的概念, 然后利用概念的包含关系, 执行资源匹配, 并向用户返回匹配结果。

五、资源匹配框架的具体功能

1. 资源本体。

包括物理资源本体、逻辑资源请求本体和Policy本体。由于OWL提供了更多的原语, 支持更加丰富的语义表达, 并可更好地支持推理, 因此, 使用OWL定义了网格资源本体, 在分析网格领域常用领域词汇和常用资源的基础上, 参考NPACI、ESG及NASA's Information Power Grid, 初步建立概念分类树和属性分类树,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网格资源本体。

2. 资源信息收集器。

直接与网格资源和网格信息服务交互, 动态地搜集资源信息, 转化为资源本体中的概念或实例, 并相应的更新后台知识库。

3. 推理器。

利用Pellet推理器, 执行概念有效性、本体完整性和概念分类约束的检查, 并接收用户查询, 结合领域本体进行推理。通过概念和角色的包含和被包含关系来匹配资源描述和用户请求, 通过已经得到的显性知识, 利用逻辑推理和计算, 获得隐性的知识, 从而实现了基于本体的资源描述、发现和匹配。概念的包含关系有以下4种情况:Request⊆Resource|Request≡Resource, 请求是资源的子概念, 或请求与资源是相等的概念, 表示得到了一个满足所有需求和约束的精确的或最佳的匹配。Request⊇Resource, 请求是资源的父概念, 即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所有需求, 但可作为一个相近的匹配或选择。Request∩Resource≠NULL, 请求和资源有交集, 可作为1个候选资源。Request∩Resource=NULL, 资源交集为空, 即没有匹配的资源。

4. 匹配器。

匹配器是资源匹配的核心, 它接收用户请求, 并将收到的资源请求转换成资源本体中的概念, 检查请求中是否有冲突, 然后利用概念的包含关系, 执行资源匹配。当有多个资源符合用户请求时, 采用资源竞标机制, 该算法不仅考虑到资源的性能, 还考虑了资源当前的负载情况, 当某些资源的负载过重时, 系统将把任务分配给负载较轻的资源, 以实现系统负载平衡。

资源竞标机制具体算法如下:设匹配的资源有n个, 利用式 (1) 计算各资源的竞标值。

其中, B (i) 表示第i (1≤i≤n) 个资源的竞标值, L (i) 表示第i个资源的CPU使用率, E (i) 表示第i个资源执行任务的期望时间。然后, 根据式 (2) 计算第i个资源竞标值所占的概率P (i) , 选择P (i) 值最高的资源执行任务。

利用竞标机制可使一部分作业从负载较重的节点转移到负载较轻的节点, 从而使得网格节点达到负载均衡。

六、结论与展望

上一篇:桥梁的养护管理下一篇:人学的发展历程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