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思考

2024-09-17

本体思考(精选12篇)

本体思考 篇1

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 目前在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占70%左右, 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煤矿事故多发, 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与采煤技术先进国家差距很大。2000-2004年我国百万吨死亡率为3~6, 而南非煤矿为0.13, 印度为0.42, 波兰为0.26, 俄罗斯为0.46, 美国只有0.025[1], 故我国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很严峻。而在煤矿事故中, 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频发。故本文选择瓦斯作为研究的主体, 构建煤矿瓦斯安全本体模型, 并利用科学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和评价ontology中词间关系, 思考如何用不同关系的评价结果来确定瓦斯安全的重点工作, 如何发现问题并改善安全管理。

1 煤矿瓦斯安全本体

1.1 本体及本体的应用概述

本体或本体论最初出现在哲学术语中, 是哲学的三大基本概念和主题之一。哲学中ontology研究对象为nature of existence。韦伯斯特在1976年版的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中解释说:“本体是一种涉及各种实体的原理, 即可被一种语言系统确认的各类抽象实体”。FAO认为ontology是指:“包括一个领域中各类标准术语词汇, 并对这些术语词汇进行准确定义, 以及明确这些术语间的各种关系”。还有种说法是本体是“概念模型明确的规范说明[2]”, 这个定义最早是由Gruber 在1993年提出的。本体最早应用于人工智能, 其本体是知识表达的一种方法, 能描述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结构化的知识。为知识管理、知识表达提供可描述的概念支持, 达到知识共享和知识重用。本体的5个基本组成元素:概念 (concepts) 、关系 (relations) 、函数 (functions) 、公理 (axioms) 、实例 (instances) 。

1.2 煤矿安全本体的词间关系

煤矿安全本体是基于矿山数据库建立的, 包括煤矿安全概念以及概念间关系。基于矿上数据库可以建立很多不同类型的本体:煤矿安全本体、煤矿管理本体、煤矿施工本体。通过建立煤矿不同类型的本体将整个本体自由连接来判断本体的结构, 实现更多的功能。

煤矿安全本体中的词间关系有等同关系、等级关系、因果关系、时间关系、动作关系、空间关系等。

上下位关系 (subsumption relation) :是以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程度或水平为基础的, 上位概念表示类称或整体, 下位概念表示成员或部分。概念A是概念B的下位概念, 概念B的内涵包含概念A的内涵, 类似于数理逻辑学中的“B包含A, A包含于B”。

例如:“采区”包含“工作面”, 即表示“工作面”是“采区”的下位概念。

等同关系:概念A和概念B存在等同关系, 两者内涵和外延完全相同。

例如:“煤炭回采”和“煤炭开采”同表示对与煤炭资源的开采, 它们是完全等同的。

因果关系:一个概念A的发生导致另一个概念B的产生, 则这概念A与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ausality) 。

例如:“瓦斯抽采”与“低浓度瓦斯”。由于瓦斯抽采可以降低瓦斯浓度。

对于工程中本体的建设是基于文本数据库。在本体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将本体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本体5种组成元素之一functions的不同, 可以将本体分为:煤矿安全管理组织结构本体, 综采工作本体, 安全生产本体, 矿山结构本体, 设备故障诊断本体等[3]。

煤矿安全组织结构本体是指基于煤矿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概念化说明, 在建立过程中抽取相关的煤炭企业组织结构信息存入本体, 其概念间关系主要有上下位关系, 等级关系。这种本体在现实中实现的功能是确定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合理分配资源, 保证单位的有效运行。通过之后的分析确定与煤矿瓦斯安全关系密切的组织部门, 以及通过与其他部门职能的关系评价来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 来确定煤矿安全合理的组织结构本体框架[4]。

煤矿综采工作本体是对采掘与开采活动的概念化说明。因为瓦斯安全的频发期是在开采期间, 故对综采本体的建立分析是有必要的。其概念间关系主要与动作关系, 如“煤层”与“开采”、“顶板”与“垮落”、“液压支架”与“移架、调架”。图1是整个矿山安全本体建立的模型[5]。

通过以上对各类本体的分析及构建, 最后将其组合起来实现更加完整的本体。模型如图2所示[6]。

2 对本体中关系的思考及评价

本体中概念间关系如上节所述, 而关系评价是对概念间关系密切程度的评价。这种评价结果可以确定事物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 定量得确定一个概念对与另一个概念的价值, 或者对其产生的影响。关系之间的深浅和密切程度可以用科学计量学中的层次分析法来, 或者运用社会网络关系的方法来分析确定。

2.1 因果关系的评价

因果关系的评价普遍应用于医学领域, 是指通过不良事件数据来确定药物与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与药品的风险效益评价相关联, 目前全球建立了许多系统用于构建和协调因果关系的评价。

决定因果关系有5条标准:1) 关联的一致性;2) 关联的强度;3) 关联的特异性;4) 关联的时间关系;5) 关联的生物学似真性。

概念间的因果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度, 因此将因果关系分类:

Category A:很可能有关

Category B:可能有关

Category O:未分类 (没有充分经验)

Category N:不太可能有关。

事故调查组专家可以清楚地调查到一起事故的前因后果, 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各种概念看似无关概念间的有关性以及对各类型本体间关系及权重进行评价, 从本体的方面揭示这种关系。这就需要从事故致因理论的角度跳出来, 系统地分析, 不只是局限的考虑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从表1可以得到各概念间的距离, 通过层次分析对概念聚类。确定出主要相关、相关、次要相关和不相关, 再对其间的因果关系分类, 确定相关程度的大小以及因果关系的大小。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根据以下公式:

undefined

undefined

式中:Xj第j个变量的样本均值;Sj第j个变量的样本标准差;Rj第j个变量的样本级差;i=1、2、…、n, j=1、2、…、p。

因果关系评价见表2。

相对危险程度undefined

对于公式6的计算结果, 因果关系的评价结果可根据表3的分类来确定, 将概念的范围以及对结果的影响程度表现出来。

2.2 概念自身性质以及方法应用

2.2.1 概念自身性质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 表示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密切程度以及自身重要程度时用入度、出度、点密度、网络密度等概念表示。从不同方面表示了概念间的距离、连接性、邻近性以及可达到性。

出度 (out-degree) , 从一个行动者指向其他行动者的连线总数。

Out-degree越高者在网络中的影响就越大;out-degree中等者的影响力取决于其连接的对象:与施予度高者连接越多, 影响力就越大;与施予度低者连接多的影响力就小。拥有很多连线 (关系) 的行动者位于网络中心, 拥有很少连线的行动者位于网络边缘。这两类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行为方式更容易受限且容易预测。从其他行动者指向某一行动者的连线总数。位于矩阵中列的行动者为信息的接受者。

点密度:网络中某节点实际连线数与可能连线数之比。

网络密度: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实际连线数除以可能连线数。

最后, 对于整个概念的判断通过概念的中心性, 网络中心势, 点中心性, 局部中心性, 主路径分析, 主路径提取, 如图3所示。

2.2.2 基于网络分析的瓦斯安全概念中心性评价及主路径提取对部分本体概念间距离的统计见表4。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在煤矿瓦斯安全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是瓦斯抽采、工作面、施工人员、采区、巷道、开采、运输、管路、机电、瓦斯、回风巷、安全措施等;其中心性也越强, 例如有瓦斯抽采、工作面、施工人员、巷道以及开采;影响力中等者有高瓦斯矿井、通风、瓦检员、瓦斯爆炸、机电设备、保安区、矿区等, 其中与出度连接多的有瓦检员、瓦斯爆炸、通风等, 表示他们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3 结论

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 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分析煤矿瓦斯安全的基于本体的方法。构建了一个瓦斯安全本体模型从不同方面说明本体应用于工程的可行性以及创新性。

概念间关系是基于本体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详细解释了各种概念间关系, 然后构思出对关系简单评价的方法来确定关系间的密切程度以及对其他关系的影响程度。

分析重要概念, 确定其在整个本体中的关键程度, 引进一些方法对其分析, 产生一定的结果, 这种结果对于建立完整的分析体系只是一种预示, 旨在启发人们用另一种视角看待和换一种方式思考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概念间关系的评价基于本体的建立, 所以说建立一个完善的本体是工作的总要部分, 也是之后分析的重要前提, 本文建立的本体比计较简单, 有些地方也由于个人因素和时间原因没有做的很好。

参考文献

[1]林柏泉.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 (5) :42-43.

[2]T R Gruber.A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Specification[J].Knowledge Acguisition, 1993 (5) :199-220.

[3]杜宁, 黄道.基于本体的化工过程故障诊断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5, 11 (4) :587-591.

[4]曾庆刚.经济转型期煤炭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研究[J].煤炭工程, 2007, 17 (6) :75-77.

[5]赵燕平, 张雪云.信息内容安全关联关系分析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09, 41 (1) :27-33.

[6]常春.Ontology在农业信息中的构建和转化[D].2004.

本体思考 篇2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本体诠释(自本体的诠释)与诠释本体(对本体的诠释)的同源性与同基性,表明了对本体的认知与诠释活动的互参与互含,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相即“相互印证.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所构成的本体诠释圆圜,代表了人的存在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相合之道,也代表了人与天地万物、宇宙历史与未来的互动与交融.

作 者:成中英 作者单位: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夏威夷,檀香山11071信箱刊 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0(3)分类号:B016 B506关键词:本体诠释学 诠释 本体

本体思考 篇3

【关键词】意义的不确定性 确定性 翻译本体论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uncertainty and certainty of meaning in translation on the ontological sense, explore the unity of uncertainty and certainty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certainty and certainty in Western philosophy; i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 Words】Certainty; Uncertainty; the ontology of translation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指出,“词的意义只能来自其与其他词的反差效果。……‘存在’,如果不与‘存在物’比较、不与‘自然’、‘上帝’和‘人类’、甚至不与语言中所有其他词比较,就没有任何意义。”(罗蒂,2004:100)此处,索绪尔指出没有独立存在的、绝对的意义,说明了意义的不确定性。而本雅明明确有言:“翻译这个概念必须建立在语言理论的最深层面上……”所以在探究意义的不确定性问题时,我们应该对于翻译问题进行本体论意义上的思考和分析。

一、从哲学层面导入的原因

1.“形而上”—对翻译本体论的思考。首先,柏拉图在追寻普遍真理时曾“主张将问题从可感觉事物转移到另一类实是上去——因为感性事物既然变动不居,就无可捉摸,不能为之定义,一切通则也不会从这里制出”。(亚里士多德,1997:17)“实是”即“理念”,是“形而上”的内容;在翻译领域,则指向理想化的翻译标准。因此,要真正实现翻译学的任务,追寻翻译的普遍真理,也应该跳出“形而下”的思考方式,对翻译本身进行新的“形而上”的思考,对翻译问题进行本体论意义上的思考和分析。

2.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石里克1930年在一篇题为《哲学的转变》的文章中,断言说:“我确信我们正处在哲学上彻底的最后转变之中……我断言,现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现在主要的只是坚决地应用这些方法。” (石里克,1982)其中“方法”就是指借助分析和研究语言达到促进哲学研究发展。

哲学变革深刻改变了哲学的视界,在变革了的视界里,语言是一切知识的传达工具,规定了人们所看到了一切,并使人们能够获得通向世界的道路。既然语言是世界的“百科全书”,那么主客体的对立便可一笔勾销,困惑近代哲学家数百年之久的主客体关系便可转换为语言问题而涣然冰释。对于哲学来说,语言问题则成为了最基本的问题。理解思想和世界关系关键在于理解语言。正如美国逻辑学家普特南指出的那样,“语言掌握着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如海德格尔所云:“语言是存在的家。”也如伽达默尔所言:“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真正的哲学首先就要探讨存在,而存在的基点就是语言。于是,作为基点的语言成为一种深邃的文化层面,它使哲学具有了文化的功能。

二、西方哲学中“意义不确定性”的发展

1.不确定性的理论萌芽。西方对于意义不确定性的讨论古而有之。古希腊哲学对于意义的讨论形成了不确定性的理论萌芽。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逻各斯”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显示出了对逻各斯、语言的意义与世界的本质之间的联系的思考。之后,对语词普遍性意义的探究也通过苏格拉底与智者派的对话体现出来。对概念进行普遍定义的可能性也在柏拉图对概念的澄清和词语意义的追问中被瓦解。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间接指出语言与意义之间的不对称关系,语言永远只能言说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是意义不确定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2.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渐进。笛卡尔、康德等对于身心二元论和语言有效性的讨论促进了意义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渐进。康德受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的影响,认为意义随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改变。意志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叔本华认为,概念如果被语言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具体用途加以主观任意的运用,就会产生出很多不确定的概念。而影响语言使用者的因素又是无穷无尽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概念的含义的变化,因此一个概念的含义往往是不确定的。德国语言哲学的代表毛特纳在《语言批判论稿》中指出,人们无法通过语言来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通过语言去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辩证地看,意义不确定性,一方面是人的思想和意识的认知过程主观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还缘于语言本身的有限性,使其只能片面地反映世界。命题由于各自的功能和规则不同,在语际转换时意义会产生一定的消折和损耗。

3.“意义不确定性”理论体系的建立、完善与运用。分析哲学派维特根斯坦建立与完善了意义不确定的理论体系。维特根斯坦对于前人关于意义的不确定性做了全面概括,并就这一论题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理论,形成了可行性较强的理论体系。虽然维特根斯坦承认指物定义的作用,但是,维特根斯坦并没有承认指物定义的能够确定字词的意义,相反,他认为它们的意义在使用中被确定。

维特根斯坦不仅是意义不确定性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者,而且是语言哲学研究的创立者,从他以后,大量语言哲学理论开始在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中运用。

逻辑实用主义学派蒯因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技艺。在学习语言当中,要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完全依赖主体之间可利用的线索。因此,只有知道那些使人们做出明显反应、可见的社会刺激,我们才能检验语言的意义”(蒯因,1960:ix)。他认为意义的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由于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确定性,最终“必然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

nlc202309012035

三、意义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正因为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认识到语言相对于思想(或意义)的有限性,中西哲学都有人提出了比较极端的“废言”主张。乔治·斯坦纳,维特根斯坦,毛特纳等都曾提出过类似主张。

早在古老的中国,老庄“言者不知”和“言隐于荣华”的观点就说明了语言在传达意义上存在局限性,王弼 “废言”、佛教禅宗 “不立文字”的主张更是对于意义不确定性和语言有限性的极端反映。王夫之认为,“言隐于荣华”思想虽有可取之处但不尽全面,语言仍然是“理解世界和传达思想的唯一工具”,“不能片面否定语言的识物达意作用”(荀志效,1996:69)。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理性批判学派卡尔·波普尔成为了不确定性哲学的旗手,提出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宇宙是由不确定性和确定性构成的矛盾体,所谓确定性,从表现形式来看就是重复性,确定的必然是可重复的,重复的必然也就是确定的。那么,与重复对立的是变异,变异就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所以,重复和变异是一对矛盾体,既是一种性质,也是一种方法,重复和变异构成了这个复杂的世界。

综上所述,中西方哲学都认为不确定性和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总是相对存在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翻译的不确定性,但并不等于“怎么译都行”。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意义的产生和变化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宗”的说法,表明意义的产生必有其根源,我们应追求语言的源起和本质;意义的演变必有其宗旨,过程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充分说明了意义在不确定的变化中的确定性。

四、结语

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但翻译的不确定性又受意义确定性的制约。从哲学层面讨论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是对翻译本体论的形而上的思考,也为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达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提供理论参考,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Pym, Anthony.1995. Doubts about deconstruction a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J].Tradterm(2):11-18.[EB/OL].[2007-6-7]http://www.tinet.org/~apym/on-line/research methods/decon.html.

[2]Quine,W.V. Word and Object[M].Boston: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IT,1960.

[3]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4]陈琳,张春柏.译者主体地位:分析哲学的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36-39.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

[6]蒯因.陈启伟 译.语词与对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7]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8]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9]石里克.《哲学的转变》载《逻辑经验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

[10]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6.

[11]王宁.“世界文学”与翻译[J].文艺研究,2009,(3).

[12]荀志效.简论中国古典哲学的意义理论[J].哲学研究,1996.

关于本体论与本体教育(上) 篇4

距今2500年前后的“轴心时代”,是本体论异常活跃的时代。东西方圣人们思想的一个惊人相似点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各自的本体论,进而提出本体与现象的区分与联系。例如,苏格拉底的“先天观念”、柏拉图的“理念”、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老子的“道”、佛陀的“自性”(般若智慧)等。这是本体论星光灿烂的时代,由此以降,人类再没有出现过如此璀璨、如此密集的本体论思想。

什么是本体论(Ontology)?它说明的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讨论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最本源的终极依据。本体论与宇宙论(Cosmology)接近,但并不完全相同。哲学家汤一介先生曾就本体论和宇宙论有过说明,认为:“Cosmology是研究宇宙起源或构成的问题,而Ontology是讨论宇宙存在的原因和根据问题(终极原因,Final Cause)。”[1]

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近现代人普遍对本体论没有什么感觉;在一般人的意识中,对究竟为什么需要一个叫“本体”的东西,普遍存有困惑。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深地陷入了“现象界”,执迷于现象界的五光十色、赏心悦目,认为哪里有必要追问五光十色的现象界到底是怎么来的?我认为,人类生活存在一种“趋远运动”的本性,就是全力以赴面向未来,高歌猛进越走越远,而不再考虑出发点,不再想念和回归出发时的“家园”—毕竟,“家园”太过遥远。

本体,用老子的话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算什么?就是一个“虚设”,不管吃,不管穿,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所以才会产生“下士闻道,大笑之”[2],是让人目瞪口呆、没法言说、无从捉摸的状态。用老子的话说,是“无有叠加”“玄之又玄”的状态。这是什么意思?老子的解释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说,“无”和“有”作为由道同生的对立统一体,呈现为“可道”(有迹可循、可以为道)的现象界,共同体现道的深远奥秘。玄,就是深远的奥秘。我们看到,现代量子科学讲“波粒二相性”,而老子在2500年前讲“无有叠加”“玄之又玄”,二者何其相似!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里这样形容:“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里的“象”“物”“精”,都以一种“恍惚”即若有若无、时有时无的方式存在。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在雾气朦胧的密林深处,一个美貌无比、身着霓裳、广袖善舞的仙女隐隐约约曼舞其间,为了得窥真容,人们想尽办法,但总不能如愿。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林子中用网索捕到一位姑娘,近处来看,却是相貌平平的村姑。如果说,那个永远不见真容的仙女是“虚际世界”的隐喻,那么相貌平平的村姑就是“实际世界”的象征。人类所拥有、所确定的事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样子。

“实际世界”源于“虚际世界”,但“虚际世界”并不是本体。本体无虚无实,所有二分、矛盾对立的关系和概念,都不能用来描述本体。“虚际世界”尽管“恍惚”,毕竟还“有象”“有物”“有精”。一句话,它是“有”的,而本体是一无所有的。一无所有而又能生万物的本体,既不是“虚际世界”,更不是“实际世界”。那它是什么?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1)曰道也罢,曰大也罢,都是勉强而为。如果按照“虚际世界”→“实际世界”的逻辑关系,可以把本体命名为“无际世界”。

概括地说,首先,“无际世界”是唯一本体,也就是道。其次,“虚际世界”由“无际世界”产生,也就是道生万物,但万物的最初状态并不清楚明朗,而是“无有叠加”“玄之又玄”。最后,现在我们能够清清楚楚、一清二白确定感知和理解的,是由“虚际世界”转变而来的“实际世界”,是“人工的世界”。

三、“道有五德”

本体之所以为本体,总要扮演几种角色:(1)宇宙与人类的“创生者”,即是它创造和生成了这个宇宙和人类。(2)宇宙与人类的“养护者”,即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万物互生互养互补,达到整体共存协调。(3)宇宙与人类的“成就者”,即是为宇宙与人类的存在、运行、演化提供不同的生存法则、规律,使万物各成其物、各有所长。(4)宇宙与人类的“教育者”,即是为整个觉性世界(有情众生)进行合道循规的“元教育”。(5)宇宙与人类的“安顿者”,使万物、人类能够安全存活、安住当下、安身立命,终致“复归其根”。

关于本体的价值(“无用之用”),老子讲得很清楚: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

我把它归结为“道有五德”。什么是德?德者,得也;得什么?得道了。道的能量、恩泽和规范,体现在万物和人类的身上,就是“德”。“道有五德”,是哪五德?大生德,大养德,大成德,大教德,大安德。

“大生德”:“生而不有”;

“大养德”:“长而不宰”“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成德”:“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大教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大安德”:“天长地久”“安以久,动之徐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道对万物人生的创生—养护—成就—教育—安顿之恩德,总括起来就是“生养教化,安顿成就”。这是什么?是“大爱”“尽其力而无我”。所以我们要懂得感恩,没有道的五德,什么都谈不上。

道(本体)对人类有五大恩德,是万物、人类的“五德父母”。

人(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有五德:生、养、成、教、安,是“五小德”。人的“五小德”要法(学习)道的“五大德”。

道的“五德”是统一的整体,是“不二法门”。说“五德”云云,只是随顺世缘而已。因为我们习惯于把事情分开来说,以便说得清楚。“五德”只是随缘而立,实质是一个东西—大爱。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一个根本性问题了:为什么需要理解本体、回归本体?

最简单的回答是:本体是万物之母,是大自然终极的“立法者”“守护者”和“教育者”,我们的一切源于本体;本体是无限的,而本性(自性、道心)源于本体,是无限的存在。想一想:宇宙间,有没有什么有限事物能够安顿我们的心?功德、名利、地位、成就、声誉、财富、能力、情分、嗜欲……没有,没有任何有限事物会满足和安顿我们的心!因为我们在本性上是无限的,是“无限的觉性动物”。人类本性所具有的这种无限性,源于本体与我们固有的一种“内在性”。也就是说,本体与众生人类不是对立的,不是隔绝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一体、内在连通、一脉相承的。本体内在于我们,让我们具有它、成为它、复归它,息息相通,善始善终。

本体是我们自己。本体是什么,我们就是什么。

参考文献

[1]汤一介.魏晋玄学论讲义[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49.

论本体名词 篇5

论本体名词

本体名词就是代表现实世界本体范畴的名词.文章研究本体名词的性质及其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1.本体名词是句子的灵魂.任何一句语义完整的话,其中都有本体名词起主导作用.该本体名词或直接出现,或至少可以明确推知.2.动词的`“价”,实际上就是动词所能联系的本体名词的数目.工具格,当它由本体名词充任时,是句法结构中的核心格,否则就不是.处所格,由于不可能是本体名词,所以也就不可能成为句法结构中的核心格.3.谓词性成分既可以指称本体名词,也可以指称附属名词,但当它指称附属名词时,该附属名词所依附的本体名词必须出现,或至少可以明确推知.

作 者:姚振武 Yao Zhenwu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刊 名:语文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LINGUISTIC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H13关键词:本体名词 句子 动词的“价” 谓词性成分

本体思考 篇6

关键词:音乐本体 兴趣 综合 目的 效果 创造

如今,学生爱上音乐课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了;音乐课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了。可冷静审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如果进入新课程的实施只是响应一种号召,只是记住了关于新课程的一些概念、术语就匆忙上阵,那么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音乐教学又出现了新问题。

不要忘记音乐教师的使命。音乐课当然要突出音乐的特点,凸显音乐性。“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紧紧抓住音乐本体,并以此为辐射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才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艺术修养。要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现在我们的很多音乐教师上课不弹琴、不范唱,如果这样可以算得上是音乐课的话,那么一个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不也能上音乐课吗?那我们音乐课还有自己的阵地、自己的特色吗?

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的兴趣才具价值。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吸引学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教材的内容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但是我们仅仅为了得到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参与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而根本不考虑表演的性质和教学效果,这就会使得表演活动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从根本上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质,这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相背离的。

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不能仅仅从一些细枝末节的插曲来引起学生兴趣;应当深入理解音乐本身,从关注音乐的角度来开发出触发点,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深入开展课堂,不流于表面。

1、兴趣从音乐出发

我看了这样一节音乐课:老师讲授的课题是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可能受到我们一些思想的影响,老师一上来把所有的注意力,教学中对内容的注意力,都集中放在了对苗族文化的介绍上。刚一上课,就说出了目前教学中的普遍教学用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用PPD幻灯片出示了苗族的服饰、苗族的建筑,苗族的风土人情、苗族的生活方式。看过之后,为了体现主动地参与,教师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动手“命题做画”,画一个“早晨”。因为这个音乐的标题叫“苗岭的早晨”于是老师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注意力引向了对苗族相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分析音乐本身所蕴含的内容和意境。关于苗岭早晨,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应该揭示苗族音乐最具有特点的旋法,就是音乐要素独特的表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教学中,兴趣是必不可少并为我们所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不能成为牵制教学的羁绊。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许多老师开课都有意回避了识谱教学,对学生的演唱技能发声方法等也不再提什么要求,甚至学生大声地喊叫歌曲也不敢提意见了,只怕绕了学生的兴致,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设计的教学环节出现了偏差,学生一会儿敲锣打鼓、一会儿放鞭炮、一会儿律动表演,好不热闹,可整个过程学生虽然参与到活动中,但没有注意聆听音乐,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音乐审美体验。事实证明,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基本目的的识谱和乐理知识教学,是音乐课程教学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是听觉艺术,不是盲目的自由

不管是自己上公开课,还是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有一句话是经常出现得,那就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是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有的只是水平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性地给予一些指导,以为地听任学生“自由”发挥,学会就不会有很大的进步。虽然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对于真正的音乐课意义是不大的。

二、以“音乐为本”为准则的学科综合才有意义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将其他艺术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是提倡学科综合的主要目的。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以高度重视。

欣赏歌曲《东方之珠》。老师上课后依然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于是,给学生播放了很多的关于香港的自然风光、地理位置与地方的文化,播放的是“东方之珠”的背景。这堂课上了之后,一位同学评价说“老师你这堂课上得真好,比我们语文老师上得还要好”。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堂课的时候,我们极其尴尬,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音乐教学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不能单以学科综合来定义本课的学习内容。没有真正理解“综合”的内涵,认为它仅仅是各种学科知识的叠加;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竟撇开音乐学科特点,把音乐课上成了思品课、地理课或其他课,使音乐课面目全非。教师意在通过“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这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显然在实施时发生了偏差。对此,教师首先要正确的理解“综合”;其次要明确“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形式;再有,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与延伸不要占据音乐学习时间过多,不能喧宾夺主;第三,每一种艺术都有达到共同目标的独特方式,掩饰这些独特性,从而强制的组合他们、淡化他们,需求一种同一性只能削弱我们的审美感受力。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要强调了相似性,而淹没了音乐学科的艺术特色;不要关注表面的同一性,而忽略了各自的特点;不要忽视各自艺术的不同观察、反应与感悟,而一味地简单的欣赏。用艺术的手段,来组织音乐教学中的“综合”,有度、适度才能给予统一的印象。

三、 以辅助教学为目的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才有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尤其是欣赏教学,有着高效、快捷、直观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动画、叙事、音乐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世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等,还能教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这一点上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我们也经常在公开课上见到类似的状况:老师讲所有的教学内容做成动画,甚至连歌曲题目、课堂提问等一读就懂的东西也不例外,也不管在在教学中是否有效、科学。而这种牵强附会地使用课件,使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弱化了音乐教学主旨的想象,也是我们日常工作该极力杜绝的。

在欣赏《七子之歌》时,可用录像展示直观画面,它既展示了澳门的风土人情,又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和澳门同胞的拳拳赤子之心,有静有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真情实感。当童声合唱的《七子之歌》响起时,学生领略到了歌曲的内涵美,情不自禁歌唱。但是很多老师做课件的目的不明确,或是为了赶时髦,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一概都做,以致使多媒体的运用成了音乐课的常规形式,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如果一节音乐课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就称不上一节好的音乐课,特别是公开课,总觉得没有课件就会对不起观众似的。于是,我们的老师制作课件的时间占去了备课时间的大部分,利用精美的画面动感十足的FLASH诠释了本该带给学生无限想象力的优秀音乐作品,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试问:这样的结果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初衷吗?

多媒体课件在运用时应有明确目的,要考究画面与音乐的情绪、情感、风格和文化曾面的内在联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创造等能力的提高。那种应景的制作,生硬的视听结合,片面描绘音乐的课件宁可不要。那种试图完全用画面来图解音乐作品的做法,还会造成对学生审美感受的误导,是不可取的。

四、 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音乐创造才有力量

狭义理解音乐创造的具体涵义,使音乐创造止于一种固定的形式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创造教学是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主要内容、重要途径。创造教学,能丰富学生想像力和发展思维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对培养具有实践精神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是有的教师曲解了音乐创造的具体涵义,使音乐创造流于一种固定的形式。比如,有老师喜欢在教唱完一首新歌后再让学生改编歌词,于是“小老鼠”成了“小花猫”,“三年级的小男生”成了“三年级的小女生”,这样的创编有意义吗?也有的老师在欣赏歌曲前对学生说:“同学们,发挥你们的创造力,用你们的画笔跟着音乐画出你脑海里最有个性的体会和音高线条,看谁对音乐最有感知力!”,试想,这种事先没有任何创作旋律的训练铺垫,学生的创作成果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是歌不成调,或是线圈飞舞。教师如果满足于这样的创造力培养,我们的课改又会走入一个新的死胡同。

广义的音乐创造,是“自我实现创造性”的学习,不仅包括音乐作曲,如曲调创作、歌曲创作、音乐伴奏创作、改编音乐作品,还包括即兴创作及即兴表演等创造性音乐活动在内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本体思考 篇7

关键词:哲学,本体,度

过去、现在、未来, 这种空间化的时间系列便是历史。人生意义不局限于特定的时空却仍然从属于人类的总体, 此即:“主体性”, 即历史积淀成的人类学历史本体。

“本体论”所探究的是一切实在万物的最终本质、本性或最终实在。康德指出:“本体”指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历史本体论”探讨的对象是人与自然, 即“强调以人与自然 (包括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 的历史总体行程来作为一切现象, 包括“我活着”这一体己现象的最后实在”。李泽厚认为“度”是哲学的“逻辑起点”, 人与自然通过度的历史构建所形成的人化关系与前景, 才是历史本体论探索的课题。

黑格尔认为“度”是“质”与“量”的统一, 并由“限度”深化为“程度”。相对于主客观统一论的黑格尔, 唯物辩证法吸取了他观点的精华。在“质变量变规律”中也讲到了“度”, 就事物自身变化而言, 是“程度”, 但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就是一种事物, 事物内在的矛盾双方力量对比超过一定的限度, 事物整体就要出现相应程度的变化, 这里的“度”是纯客观的。

所谓“度”、“阴阳”、“动静”才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度”首先是出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 即实践—实用中。它本身是人的一种创造, 一种制作。从而, 不是“质”或“量”或“存在” (有) 或“无”, 而是“度”。“度”的运用是广泛的, 它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第一范畴。这一范畴, 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人类依靠生产技艺中的“度”生存延续, “度”便随着这种生产, 发展, 生活的新变化而不断的更新变化。如古代女子以三纲五常为行事尺度, 稍行不慎就会遭到当时度的惩罚, 危及生存。而现在随着人类文明——“度”的提高, 度的概念和范畴被注入了新的因素, 所有不良衡量法度都被废除, 呼应了更高民主社会的要求。

“度”既不存在于客观对象中, 也不是主观感受、意志的表达, 而是在人类实践—应用中的秩序构成。人们依靠生产技艺中的度的掌握而生产、延续、维系族类的存在。度随着人类的生存、存在而不断调整、变化、扩大、更改, 因为度的活生生的存在, 不难理解随着时代的更迭, 人类生活生产结构和形式的更新。所以李泽厚“度”的提出, 不同于普通的哲学观念, 也是对黑格尔理论的深化发展, 对研究历史本源具有重要的创新和启发作用。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特殊的。很多哲学专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 甚至金岳霖也说:“中国哲学确定不曾注重过一种严整的逻辑形式。”在我看来,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使得中国哲学变得复杂而抽象。中国有没有哲学?有的, 只是和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与科学, 中国哲学强调感性和经验。古时说的“天命”就是很好的例证。认识的差别, 导致了中西哲学和认识价值的不一。

从矛盾方向来说, 中国和希腊文化本质上很像, 都大大充斥这矛盾发展、对立依存的趋势。以中国“阴阳”为例证。李泽厚以为:本由人的操作、货代、动静、作息两种既区分、对立又彼此渗透、依存的状态概括而来。“阴阳”本身便是矛盾的, 从而才会衍生出男女、善恶、天地等元素, 但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 而且富有鲜明的矛盾对立色彩。两者互为倒立, 却融为一体, 形成最和谐的圆, 可见两者的互补关系。

爱因斯坦曾这样比较中西方哲学:“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 以及通过实验系统发现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 中国的贤哲并没有走上这步。”中国哲学长时间忽视了本体的存在, 主要有两个原因:

1、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特殊的。“中国哲学确定不曾注重过一种严整的逻辑形式。”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使得中国哲学变得复杂而又抽象。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之道, 中国哲学强调感性和经验。如《道德经》中, 中国人崇尚的是“天一之道”, 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而且永恒不变的自因自果的过程式世界;而西方则崇尚牛顿的“万有引力”, 他们认为世界的无限发展变化是由于一个外部的 (上帝的) 动力和牵引所推动的。这就导致了中西哲学的差异。

2、中国传统哲学信奉神秘主义。本体在中国就是“是”, 而“是”被广泛应用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 作为一个链词, 没有实在的意义。同时, “是”由“时”演变而来, 时间是流动虚幻不可把握的, 因此“是”也被虚化了, 这种传统导致了中国哲学时间和空间上的虚化。

本体思考 篇8

Ontology (本体或本体论) , 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 是研究客观世界本质的学问。在计算机科学中, 本体的定义尚未统一, Studer在1998对本体的定义得到最多的认同:"本体是对某一领域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1]。本体描述了某一领域包含的各个概念的定义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构造本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程度的知识共享和重用, 也可视为人类知识整合大业的一个关键部分[2,3,4]。 (1) 本体的分析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 从而为知识表示和知识工程化处理打好基础。本体可以重用, 从而避免重复的领域知识分析; (2) 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不仅为人与人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通讯提供共同的词汇, 而且可以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 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集成[5]。

2 上海中医药大学本体构建原则

构建本体的宗旨在于知识共享和互通, 没有基本的原则就不可能达到此目的。构建本体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概念的清晰化过程, 是一个对概念系统理解的深化和完善过程。鉴于当前本体建设中出现的"各自为战"的倾向, 而中医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引以为戒, 包含飞教授提出了本体构建的原则: (1) 后建本体必须逐条参照先建的相关本体, 并沿用其所有合理的条目; (2) 若弃用先建相关本体的条目, 必须阐明实质性分歧; (3) 此原则也适用于任何本体的自身修改过程。

根据以上原则, 相关本体的相互参照非常重要, 凡是闭门造车, 各自为中心, 或自封权威, 不加详细说明和讨论地建立的本体是最不具有本体精神的本体。鉴于此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国内外未见有类似的提法, 为了表明严谨负责的学术态度, 并期望得到重视并开展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这一原则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本体构建原则"。

3 该原则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

中医学是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中医本体是在语义层次发掘中医知识的基础。中医顶层本体不仅为中医本体的构建提供了框架, 而且有利于实现中医本体同其它领域本体之间的整合, 是构建完整中医本体的基础。

一般来说, 通用顶层本体是高层的独立于领域的本体, 通常表达常识的及基本的概念和知识。领域顶层本体指由某一领域抽象程度较高的顶层概念组成, 能统领该领域概念体系的本体。中医顶层本体指由中医顶层概念组成, 能统领中医领域概念体系的本体。图1显示了中医顶层本体同其他本体的整合关系, 中医顶层本体、西医顶层本体和其他领域顶层本体通过映射到通用顶层本体而整合统一。而中医证型本体、中医治法治则本体等中医各子领域的本体通过映射到中医顶层本体而整合统一。

本文将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本体构建原则"探索中医顶层本体的构建方法:

3.1 参照先建的相关本体

主要包括通用顶层本体SUMO (Suggested Upper Merged Ontology, 推荐的顶层融合本体) , 西医领域的UMLS (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 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 和GALEN (Generalised Architecture for Languages, Encyclopaedias and Nomenclatures in Medicine, 医学语言、百科全书和词汇的通用架构) 以及中医领域的TCML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anguage System, 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 。

鉴于知识的全球共享性, 包含飞教授指出中医顶层本体必须包括 (1) 一般科学的概念接口; (2) 一般生物医学的概念接口; (3) 中医的最高层的抽象概念。

中医学像所有科学一样, 处在自然物理大背景中, 所以中医顶层本体又必须具有一般自然和逻辑的基本概念, 这些概念属于通用顶层本体的研究范畴。SUMO是目前比较成熟的通用顶层本体, 涉及的概念都有严格的定义, 是中医顶层本体很好的参考模型[6]。中医学是一种医学科学, 而且在长期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结合了大量现代生物医学原理、方法和措施, 所以中医顶层本体必须具有现代医学的基本概念集合。UMLS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NML) 自1986年开始研制, 旨在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生物医学检索语言集成系统和机读情报资源指南系统, 提高计算机程序"理解"生物医学词汇含义的能力[7]。始于1995年的GALEN项目由欧洲各国共同参与, 旨在开发医学术语服务器和数据输入系统, 它为西医临床术语学构建了一个具有明确语义的顶层模型[8]。中医又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殊体系的医学, 因而中医顶层本体必须包含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集合。TCMLS于1999年开始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主持, 全国l3个文献分中心参与研制, 它借鉴美国UMLS体系原理与构架, 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中医药学检索语言集成系统[9]。

3.2 分析SUMO相关的条目并予以取舍

由于SUMO包含的概念数量较大, 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其顶层的分类体系中同医学相关的概念 (如图2) 。

SUMO的根结点是"实体 (Entity) ", SUMO将其定义为所有个体 (本体要处理的对象) 的总集合。这一定义不够明确, 本文查阅了多部工具书, 发现Word Net (英文词汇学本体) 对实体的定义是:能被感知或推断的可区分的存在物。《辞海》对实体的定义包括: (1) 客观存在的具体东西; (2) 在西方哲学中指独立存在的、作为万物的本原和基础的东西。各派哲学家对其有不同定义, 唯心主义把它解释为精神, 旧唯物主义把它解释为某种物质。由于实体含义的复杂性, 本文认为以"事物 (thing) "替代"实体"更为合适。"事物"指一切的存在及其运动, 既包括客观存在, 也包括意识。

SUMO中的"实体"分为"抽象实体 (Abstract) "和"物理实体 (physical) "。其中"抽象实体"指一类性质或属性, 它们同在物理事物中体现出来的任何特殊的属性或性质是不同的。"抽象实体"的实例可以被看成同数学对象如集合和关系一样, 如果没有具体的物理指定或具体化就不能在一定的时空中存在。"物理实体"指一切在时空中占有位置的实体。本文认为本体处理的对象是"概念", 将"物理实体"作为本体基本结点又定义为占有一定时空的事物值得商榷, 有悖论之嫌。因为"概念"是不占有时空的。因此本文将"事物"分为"客观事物"和"概念事物", 其中"客观事物"指一切占有一定时空的事物, 不应为本体所覆盖。"概念事物"是"客观事物"原型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不占有时空, 应为本体所覆盖。然后将"概念事物"按抽象化程度分类, 其中的"物理性概念"相当于SUMO中的"物理实体", "理想性概念"相当于SUMO中的"抽象实体"。

SUMO中的"抽象实体"类内容比较庞大, 其子类中主要是"属性"和"关系"同医学相关性较大。从SUMO对概念的定义来看, "属性"指不能归入或人为不使其归入"对象"的性质;"关系"包括"谓词", "函数"和"列表", "谓词"采用规则形式的操作, "函数"采用公式形式的操作, "列表"是独特的有序n元。从概念的外延看, "属性"和"关系"不仅包括抽象化程度高的"理想性概念"如"函数", 还包括抽象化程度低的"物理性概念"如"红色", 因此本文把SUMO中的"属性"分为抽象化程度高的"维度"和抽象化程度低的"属性"。把"关系"分为抽象化程度高的"理想性关系"和抽象化程度低的"物理性关系"。

SUMO中的"物理实体"分为"物体 (Object) "和"过程 (Process) ", Object可以翻译为对象或物体, 一般而言"对象"指观察、思考或行动时的客体 (《新华词典》) , 可以是一切的"事物", 因此"物体"这一翻译相对较好。SUMO将"物体"解释为在其存在的任何时刻都保持完整的事物, 而"过程"在它们存在的时刻不能保持完整的事物。本文认为"保持完整"这一概念较模糊, 因此根据BMKI (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 的研究将"物体"定义表述为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 (相对于认知目标来讲) 属性值为一个常量的事物, 并认为"常体"这一称呼比"物体"更能揭示这一概念的内涵, 因此提出以"常体"这一概念来代替"物体"[10]。

通常而言, "物质"是同"意识"相对的一个概念, 包括一切的客观存在。但是SUMO中定义的"物质"特指各个组成部分在任何相关角度都相同的物体, 更确切地说, "物质"指当被分解成一定程度的微粒时各组成部分具有相同属性的物体。而"微粒物体"指可以被分成不同的成分的物体。"微粒物体"这一概念相当于GALEN中的"结构", 由于"结构"这一称呼更为常用, 因此本文采用"结构"这一概念来代替"微粒物体"。SUMO中的"过程"包含的子类复杂而繁多, 这里仅选用同医学相关性较明显的"生物过程"和"意向过程"两个子类。对其他子类的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进行。

综合以上分析, 构建中医顶层本体部分结构如图3所示, 它能方便地映射到SUMO, 从而为同其他领域本体的结合打下基础。

上述对SUMO概念的更正并不意味着对SUMO的修改。固然我们会通过适当的途径与SUMO进行沟通交流, 进行深入探讨;但在技术上只需要在新老概念之间作一映射而已。

3.3 分析医学本体相关的条目并予以取舍

由于顶层本体涉及的医学概念较少, 本文在上一步的基础上, 参考了GALEN、UMLS和TCMLS的顶层架构进一步扩展中医顶层本体医学相关的分类层次。

GALEN、UMLS和TCMLS涉及的概念体系比较庞大, 其架构同SUMO也有较大的区别, 鉴于中医顶层本体的意义, 本文并未全面系统地研究这三个本体的体系, 目前本文仅分析借鉴他们的部分顶层架构。

UMLS的根结点是"概念体系", 可见UMLS本体中的所有结点都是"概念"。但是"思想或概念"又出现在该本体中, 这就形成一种自包含关系, 即"概念"是"概念"的子类, 从而出现循环嵌套的矛盾。本文认为本体要处理的对象就是"概念", 因此在"概念体系"以下的结点不应该出现"概念"这一结点。UMLS把"生物学功能"和"病理功能"作为"自然现象或过程"的子类, GALEN把"生物学功能"作为"身体过程"的子类, 这启发了本文将"生物功能"归类到"生物过程"。UMLS把"疾病或综合征"归为"病理功能"的子类, 这启发本文将"中医病"和"证型"归入"中医病理功能"类。

4 小结

本体建设的目的在于知识的重用和共享, 然而当前本体建设中出现了"各自为战"的倾向, 不同研究小组构建的本体彼此不能融合, 从而不能达到知识重用和共享的目的。为此, 本文提出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本体构建原则", 提请同行关注保证本体融合的基本技术路线问题。本文也对中医顶层本体的构建做了初步的探索, 该本体意在解决中医领域知识同其他领域知识的融合, 以及中医领域知识内部的融合问题。目前本文取得了部分成果, 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进行。

摘要:本文介绍了本体的概念及作用, 提出了本体的构建原则, 并对这一原则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本体,本体构建原则,中医,顶层本体

参考文献

[1]Studer R, Benjamins V R, Fensel D.Knowledge engineer, principlesand methods[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1998, 25 (1-2) :161~197.

[2]包含飞.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 (Ⅰ-Ⅹ) [J], 医学信息, 2003-2005.

[3]Hanfei Bao.The Theory of Biomedic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BMKI) (Ⅰ-Ⅶ) , Medical Information, 2003-2006.

[4]包含飞.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M] (待发表) .

[5]宋文, 张剑, 邵燕.顶层本体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 (1) :43-45.

[6]SUMO顶层本体, http://ontology.teknowledge.com/arch.html#Proper.

[7]UMLS主页, http://www.nlm.nih.gov/research/umls/.

[8]Galen主页, http://www.galen.org/.

[9]曾召, 王小平.UMLS与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的建立[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 20O6, 15 (3) :1-3.

本体思考 篇9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 本体论是什么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批判, 是破旧立新, 以新物质代替旧质, 是实践的内在要求。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 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联系, 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 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 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相应理论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 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 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列宁、斯大林继承、补充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体系, 因而他们的理论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也应该包括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慢慢进行完善和补充, 本体论的定义在西方哲学中, 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源于拉丁文“on”和“onto”。17世纪德国经院学者第一次使用本体论一词, 并将它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称为本根论, 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归结为一般观点为,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学说, 是的学说, 不是研究特殊的存在, 而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 存在的存在本身的理论研究个别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论。关于是的学说, 是关于存在的存在的学说, 是对世界本原作最本质、最终极的解释的学说。

马克思的许多著作涉及本体论内容, 只是篇幅不大, 重点放在讨论人的问题上。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并重点地讨论本体论, 但是他的著作却涉及本体论的内容, 因此是有本体论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就论述过本体论问题, 论述了“本体论的证明”和“本体论的规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论述了“本体论的肯定的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集中论述了人的存在的问题, 这实际上就是本体论问题, 因为本体论就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卢卡奇的观点是正确的, 即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的本体论著作, 但马克思哲学“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关于存在的论述, 即都是纯粹的本体论”。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都讨论过本体论问题。列宁还专门给物质下了定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把本体论与认识论合二而一, 论述了唯物本体论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物质是这个世界的共同基础和本质。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 实践只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 即人类社会存在形态, 不能作为世界的本原。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 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质和本原, 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试想, 按照时间本体论的观点, 在人类社会存在以前, 世界是没有本原的, 因为没有人类社会, 就不会有人, 就谈不上人的实践。马克思的实践指的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 但是这个实践离不开人, 而人又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 人本身又是物质的, 先有人这个物质的存在, 方可有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因而, 人必须先于实践, 因此是更本质的东西;而实践是人存在之后才有的。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动性, 是与人同时成长起来的, 而决不会领先于人而存在。如果没有能够转化为人的类人猿, 以及它所具有的“动物式本能的劳动”, 则怎能凭空产生出完全意义上的创造工具的劳动呢, 更不要说产生人、产生人与自然的矛盾了。如果不顾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 硬说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的矛盾, 那么岂不等于说实践存在于人和自然之先, 凌驾于两者之上了吗? 由此,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实践分化世界、统一世界的前提依然是物质。

参考文献

[1]王金福.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哲学研究, 1989 (12) .

[2]徐才.“实践本体论”和“实事求是”.求是学刊, 1999 (2) .

[3]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哲学研究, 2001.

[4]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地理本体研究综述 篇10

地理本体是地理信息科学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将本体论作为一种信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引入到地理信息科学中, 旨在解决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足之处, 实现地理信息的知识重用、知识共享、智能化、大众化和网络化推广, 目前广泛应用于地理信息集成、地理信息检索、道路寻找和智能体系统设计与开发、社会及生态环境研究等多个应用领域。空间信息服务 (Spatial Information Services) 是地理信息服务中的一种, 指提供空间数据和空间信息处理功能的服务。本文将对空间数据服务中隐含的专家知识以本体形式来形式化描述和提供推理支持, 并对地理本体在空间数据服务中的应用技术进行探讨。

1地理本体研究简介

将本体论引入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主要反映了一种研究中心的转移, 即由过去片面强调计算模式的形式化, 到目前对空间目标域本身的关注[2]。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本体论研究是高度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与地理信息的认知、表达、互操作、尺度和不确定性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本体与地学的结合和应用上进行相应的研究。

1.1地理本体的含义

在哲学上, 一般认为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在信息科学领域, 本体论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定义是:G 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说明”[3];G uarino提出的“本体是关于形式化词汇的意图含义的逻辑理论”[4]。可以看出, 本体包含概念化 (conception) 、明确 (explicit) 、形式化 (formal) 和共享 (sh are) 四方面内容。

在信息科学中的本体是指工程上的人造物, 其目标是确定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 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型上给出这些词汇和词汇间相互的明确定义, 从而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 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5]。

本体论作为一种信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被引入地理信息科学, 其研究起源于对朴素地理学 (N aive G eog raph y) 的研究, 朴素地理学的研究旨在为建立大众化、智能化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6]。地理知识、信息与数据是客观知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本体则是把有关地理科学领域的知识、信息和数据抽象成由一个个具有共识的对象 (或实体) , 并按照一定的关系而组成的体系, 同时进行概念化处理和明确的定义, 最后以形式化表达的理论和方法[7], 地理本体包含哲学本体和信息本体的内涵。使用地理本体, 通过对共享的地理概念进行明确的形式化定义, 应用于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基于语义的地理信息集成以及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

地理本体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它可以有效地弥补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足, 有效地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重用、知识共享、智能化、大众化和网络化推广, 有效地完善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更新与集成方法等[8]。地理本体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具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1.2地理本体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本体概念及其思想引起了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者的注意, 许多国际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计划, 地理信息科学界的许多国际学术会议也设立了与本体相关的讨论主题。

在地理本体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主要针对地理本体理论构成、地理本体的人文调查与实验研究、地理本体的信息学研究, 特别是地理本体的形式化描述语言和工具, 以及本体创建和集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思索与探讨。

目前国外从事地理本体研究的组织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 ASA (N 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的JPL (J et Propulsion L ab) 实验室的SW E E T (Semantic W eb for E arth and E nvironmental T erminolog y) [9]本体项目, 这套本体的名词体系和名词语义基于G CM D (G lobal Ch ang e M aster Directory, 全球变化主目录) 项目的内容, 同时在词语关系上充分使用了ISO 1911X系列的相关标准。

美国马里兰 (M ary land) 大学进行的CO B R A项目 (Context B roker Arch itecture) 提出了SO U PA (Standard O ntolog iesfor U biquitous and Pervasive Applications) 本体[10], 后来在2004年发展成为CO B R A-O N T本体。

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 G DC在2004年前后进行了地理信息元数据方面的本体研究, 建立了CSDG M (O ntolog y for Content Standard for Dig ital G eospatial M etadata) 本体[11], 同时他们还基于IS O 19115:2003设计了对应的本体 (isometadata ontology) 。

位于欧洲的地理信息科学和对地观测国际研究所IT C也进行了地理本体的研究。IT C和德国M unster大学地理研究所 (Institute for G eoinformatics) 一起在2004年制定了一个基于ISO 19112、ISO 19113标准的本体G eo Service O ntolog y[12], 主要用于L B S (L ocation B ased Services) 服务的描述和发现。

国内对于地理本体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还没有形成标准化有规模的研究组织, 但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进行了一定的地理本体的研究和应用探索。

在地理本体的定义和基础理论研究上,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孙敏, 给出了地理本体论的定义, 重点探讨了地理信息本体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构建的主要方法[6];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黄茂军, 对地理本体的概念及其形式化表达机制进行了研究[13];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大有, 借助地理信息科学中的一些描述空间物体特征及关系的理论, 构造出形式化的空间特征及空间关系公理, 加入O W L的建模原语中, 有效地表达地理本体的空间特征[14]。

在地理本体的应用技术研究上,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孙敏, 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论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中间件和新的基于本体的地理信息系统语义互操作机制[6];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崔巍, 提出空间信息语义网格的概念, 为用户提供基于语义的一体化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的信息平台, 并提出了面向服务的空间信息网格体系结构[14];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黄茂军, 对地理本体在地图服务中的应用以及综合利用本体和网络挖掘技术来改善地图服务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利用本体和W eb挖掘技术改善了网络地图查询服务[13]。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本体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发展, 但其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 仍不成熟, 尤其在应用效果和范围上还需不断地提高。

摘要:地理本体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于解决地理信息的建模、语义互操作、地学知识共享和重用等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地理本体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药学本体构建实践 篇11

关键词:本体;领域知识;本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0000-00

Practice of Pharmaceutical Ontology

WANG Mei-wen

(Library of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Ningbo 315100,China)Abstract:Pharmaceutical ontology construct is signality. Firstly, the software and principle for ontology constructing are introduced. Then,follwing the construct method of‘seven steps’, every step to construct pharmaceutical ontology is described particularly. The process includes: requirement analysis, re-use possibility of existing ontology, to structural analyse for pharmaceutical domain knowledge, to acquire the core concepts and to design the class,property and instance of pharmaceutical ontology. The pharmaceutial ontology has applied in the Chinese meta search engine search result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system.The ontology can evolve with use process of this system.

Key words:ontology; domain knowledge; ontology construction

1 引言

在信息管理領域,越来越多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信息的理解、基于语义的整理和开发上。本体作为一种机器可理解的、形式规范的、可共享的领域知识表现方法,是实现语义网的关键技术。事实上本体的应用在智能检索、语义标注、自动分类等方面已有很多的实验项目,但是对于具体领域本体的构建实践并不多。而大量高质量的本体的构建,是本体技术获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本文对药学领域的本体构建进行了实践,并将它应用在了中文元搜索引擎检索结果的自动分类中。

2 本体构建工具

2.1 本体的形式化编码本体实质上是领域知识的形式化表达,因此需要一种形式化的描述语言,利用机器可读的形式对本体进行编码,使计算机可以存储、访问或修改本体,并将本体嵌入到各应用系统中,或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互操作。目前有许多本体描述语言,如许多本体描述语言,如RDF(S)、OIL、DAML、OWL等。本文的药学本体采用的是RDF(S)本体描述语言[1]。

本体需要描述领域内的概念集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在RDF(S)中,用类(Class)描述概念(术语),属性(Property)描述概念间的关系。具体描述方式如以下例子:

rdfs:label="中枢神经兴奋药">

rdfs:comment="通常为药典名"

fs:label="中文正式名">

2.2 本体的形式构建

直接用RDF等本体描述语言编辑本体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直观,所以在构建本体时一般会使用一种界面友好的可视化本体开发工具来辅助构建本体。

protégé[2]是由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信息研究小组(Stanford Medical Information research group)开发出来的本体和知识库编辑器,它有一个交互式的图形化开发环境,支持各种标准的存储格式,比较容易学习使用,提供大量的插件,基于这些优点,protégé成为最受欢迎的本体构建工具,本文的药学本体也采用它作为本体的开发平台。

图1

protégé编辑界面

3.1 已有的构建方法

选择一条合适的本体构建的方法路线对于保证本体的构建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各自的学科领域和具体工程的不同特点,构建本体的过程各不相同,目前尚没有一套经权威标准化机构认可的本体构建方法。从一般方法

论角度出发,1995年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构建5条原则得到公认:明确性和客观性、完整性、一致性、最大单向可扩展性、最少约束从本体的概念和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共享和重用是其本质特征,因此相比于一般的软件,本体的建设更应该遵循工程化生产的路线。采用标准化的表达方式和规范化的工作步骤。事实上,已有的本体构建方法中都体现了工程化的思路。常用的本体构建方法有:企业建模法(Tove)、骨架法(Skeletal Methodology)、METHONTOLOGY 法、七步法等。

3.2 药学本体构建方法

综合分析已有的本体构建思路后,结合药学领域知识结构特征,本文的药学本体较多地借鉴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七步法[3]。基本思路是:

第一步,确定本体的专业领域和使用需求。

第二步,考虑复用现有本体的可能性。

第三步,列出本体中的重要术语。

第四步,定义类(class)和类的等级体系(Hierarchy)。

第五步,定义类的属性(solts)。

第六步,定义属性的分面,如取值的类型(valueType)容许的取值(Allowed Values)等。

第七步,定义类的实例(Instances)。

以上七步并不是严格的循序渐进的次序,而是互有交织循环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领域专家和IT技术人员的协作配合。领域专家需要领会本体描述领域知识的规则,并按此规则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IT技术人员则需要将领域专家的知识描述转化为本体表现形式,并用本体描述语言进行形式化,进而嵌入到应用系统中发挥作用。

笔者在图书馆有多年的药学文献标引和参考咨询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药学领域知识,同时对本体方法较熟悉,因此在药学本体的构建中担当了主要角色。为了保证质量,在构建过程中,笔者还请教了相关的专家,请他们对药学本体的知识组织体系及一些概语(术语)的解释进行了指导。

4 药学本体构建过程

4.1需求分析

(1)药学本体领域范畴

本文构建的本体定位在药学领域,属于医药卫生领域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以药品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根据药品的来源分类,可分为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笔者选择了化学药品为主要描述对象,将重点放在化学药品领域知识结构的组织与搭建,并选择其中几种具体药品(如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进行详细描述。

(2)药学本体的应用目的

本文构建的药学本体将作为对中文元搜索引擎查询结果进行自动分类的分类知识库。因此,在构建本体时不仅要考虑药学领域自身的知识特征,而且要考虑到应用的场所特征。构建本体进所采用的概念、术语是由领域专家结合相关的学术文献抽取出来的,体现了从领域学者的角度来描述药学专业知识。而使用本体的人是元搜索引擎的使用者,他们不仅包括此领域的学者,还包括并不熟悉的此领域知识的人。因此本文的药学本体也提供了从这些非专业人土的角度来描述药学领域知识。

基于这个使用目的,笔者在提取领域概念时采用了两种资料来源,一种是药学专业期刊及工具书,另一种是分布于web上的相关网页内容。

4.2 复用现有药学本体的可能性分析

据笔者所知,现有的医药学领域的本体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①美国的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 Metathesaurus ( 联合医学语言系统元词表)。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Open Galen 项目。③基因本体联盟(GOC)开发的Gene ontology。这些本体都以英语为描述语言,侧重于医学的角度,并不适合本文分类系统的需要。当然,这些本体对医药学方面知识组织的思路为我们分析药学的领域知识提供了借鉴。

中国图书分类法[4]中的类目(概念)是表达文献内容学科知识领域的概念,而且分类法具有完备的类目组织系统,通过等级结构、逻辑关系显示文献主题概念(类目)之间的从属、并列、交替、相关等各种关系,在分类语言系统之中建立起语义联系。主题词表[5]中的主题词是表达文献主题的词和词组的集合,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具有专指性、准确性、明确性和唯一性的术语集合。它还具有完备的参照系统通過主题词下设置“用、代、属、分、参”等多种参照项,以表示概念之间的等同关系、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主题词表与分类法都是相关领域概念和概念关系的集合,其基本功能和本体具有一致性,因此在药学领域本体构建时参考了《中国图书分类法(第4版 )》中的药学(R9)部分的体系结构,以及《分类主题词表》中的术语表达。

4.3 药学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分析。

药学是个庞杂的学科,在参考了相关工具书[6,7,8,9,10]及分类法、主题词表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从知识工程的角度出发,药学领域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是药品,围绕每个药品,可以从药学各分支学科角度描述其药理学、药效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物鉴定、药物不良反应、用法用量、贮藏、药事管理、商品学等方面的知识。

除了单个药品的各个分面知识外,药学领域还有一类是经过总结和提炼的某类药物的综合知识,例如“片剂制剂通则”、“抗生素药物相互作用”等。为了描述这些知识,我们为每个药品分设了按不同角度区分的抽象类,如卞卡青霉素注射液的上位类为抗生素(按药理作用分)、片剂(按剂型分),那些不属于单个药品知识的综合知识就可以在这些药品的相应上位类进行描述。

图2

药学本体结构图

4.4 药学核心概念集的获取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了药学领域的相关概念、术语及关键词:

(1)采用《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中收录的化学药品名称,每种药品的概念包括中文正式名、英文名、化学名称、商品名称。

(2)以《中图分类主题词表》的体系结构为主要依据,参照相关工具书抽取出描述药学知识的学科分支,如药物治疗学、药理学、药物分析、临床用药注意事项等,并将这些分支学科进一步细化,如将临床用药注意事项细化为更小的概念,包括不宜使用者、安全剂量、患者类型、服药时间、禁忌病史、配伍禁忌等。

(3)药学领域的知识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着,其相对活跃的一部分知识,就是药学专业论文。为了使药学本体能涵盖这些新的知识,笔者对《中国药学文摘》2004、2005年的年度主题索引进行了分析、整理,提取出新的概念或已有概念的不同表述,添加到本体中。

(4)从网页中抽取相关概念。虽然网页中出现首创的药学新知识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网页中描述的药学知识通常表现了非专业人士对药学知识的表述方式,从中可以抽取出对于某一药学概念的“自然语言版”。如果将某一概念的正式术语称为主题词的话,那么其它表达这个概念的词都称为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加入到本体中,是此药学本体能够对网页进行有效分类的重要手段。

4.5 定义类和类的层次结构

4.5.1 确定药品分类体系

药学本体的核心概念是各个药品,各个药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体系,如按药理作用不同,可以分为:抗微生物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上述各类可进行下一级细分,如抗微生物药物可分为抗生素、磺胺类、抗真菌药等等。药品的集合还可以按剂型分类:液体及半液体剂型、固体及半固体剂型、控制释放剂型等,又可往下一级细分:如液体及液体剂型可分为水剂、注射剂、糖浆剂、合剂等,设立各药品的类别概念主要是为了描述属于这个类的共性知识的概念,如抗生素的药物相互作用、糖浆剂制剂技术等。

4.5.2确定药学的各分支学科概念

药学各分支学科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物鉴定、药事管理、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这些分支学科可以看作是一个个元本体,各元本体中需要定义其相应的概念类、属性及实例。在本文的药学本体中,将各分支学科设立为与药品平级的类,类名设计为分支学科名后加“模板”作为其特征,如“药物不良反应模板”,并在下一步工作中根据分支学科的特点进一步定义其属性及实例。

4.2.3 与药品概念类平等的通用概念的提取

对于人、机构、疾病、设备等这些概念将与药品概念类及分支学科类产生经常的关联,例如患者(人的一种)将与的药物使用人,不宜使用者、药物代谢时间等诸多概念发生联系。为了提高表达的效率,将这些通用概念提取出来,作为药品概念类和学科分支类的平行概念。

4.6 定义类的属性及属性的侧面

概念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设立特定的关系类,另一种是用属性来定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在药学本体中,我们主要采取了第二种方法。

(1)药品概念类属性的定义,我们发现与单个药品概念类相关联的知识均可从药学分支学科的角度进行表达,即每个药品均有药理学知识、药物鉴定知识、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等,所以药学分支学科类(如药物不良反应模板)可以作为药品类概念的属性,这样我们就在可以在这些属性下定义单个药品 各个侧面的知识,如阿司匹林的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知识。

把类定义为属性的方法是把属性的类型(type)定义成该类实例(instance),如我们为药品阿司匹林添加属性“药物不良反应”,并将其类型(type)定义为“instance of 药物不良反应模板”。

本文的药学本体为每个药品概念类设置了19个属性,分别为:中文正式名、化学名称、化学药品别名、商品名、英文名、制剂与规格、制备方法、物理性质、用法用量、用药注意事项、药事管理、药品商品学、药品贮存、药效、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析、药物历史、药物相互作用。

继承关系是整个本体体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子类将继承父类的所有属性,也可以拥有父类不具有的独特的属性。定义属性时我们同时需要为它定义约束条件:属性值(value type), 集的势(cardinality)、 属性所在的类(domain).

(2)药学分支学科类的属性定义根据各学科特点分别设计,如为“药物不良反应模板”设置了“不良反应症状”和“不良反应种类”2个属性。

图3

化学药品的属性定义

4.7 定义类的实例

定义类的实例就是为类的各个属性添加属性值。实例添加后,一条条知识单元完整了。本体对于领域知识的表达方式就是以类→属性→实例的形式来表达的。例如,我们为阿司匹林的“药物不反应”属性的“不良反应症状”子属性添加实例“呕吐”,就可表达一条完整的知识单元:“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症状为呕吐”。实例所依据的领域知识单元从领域专家、工具书及学术论文处获取。

5 结语

药学本体的建设对于药学领域数字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有重要作用。本文构建的药学本体旨在利用本体的思想和方法组织和整合药学领域知识,并用规范的形式化语言描述。本文的药学本体已应用在基于本体的中文元搜索引擎查询结坚果自动分类系统中,并通过系统的运行,实现了本体的进化。[11]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药学本体构建并不完善,更侧重于对药学知识的整体表现方式的探索,实例的添加较少。希望本文的工作能为语义Web、数字图书馆相关的领域本體构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期待更多专家的检验和评价。

参考文献:

[1]Lassila O., Swick R.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RDF) http://www.w3.org/TR/REC-rdf-syntax.,. w3c Recommendation 10 February 2004.

[2]protege3.2 beta, http://propege.stanford.edu,2006.09.

[3]Natalga F. Noy and Deborah L. Mc Guinness .Ontology Development 101: A Guide to Creatiy your First Ontology,2001-8 http://protege. stanford.edu/publications/ontology/development:/ontology101.pdf

[4]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5]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委会.中国分类主题词表[M].华艺出版社,1994.

[6]国家药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2005版第二部)[M],化工出版社,2005.

[7]刘锡钧.实用药物指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8]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国家执业药师手册编委会.国家执业药师手册[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委会.临床用药须知[M].化工出版社,2001.

汉语轻声本体研究综述 篇12

关于轻声性质的研究一直是轻声本体研究的重要对象。轻声的特点是在语句或词中读得又轻又短, 声调变化特殊:失去了原有的声调, 在阴阳上去后分别读成半低、中、半高和低调。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 它到底是一种变调, 还是一种声调, 或者一种弱读现象呢?” (朱宏一, 2008) 关于轻声的定位问题大致有三种说法:

1、调类说

调类说认为轻声是第五调类, 以张洵如先生为代表, 他认为轻声是北京话的第5调类。到90年代仍有人呼吁“请立轻声为第五声调”。近十年的研究中, 朱宏一 (2009) 从调类的含义, 轻声的性质以及权威文献中, 得出轻声不宜作为第五类调值的结论, 并逐一反驳轻声是“第五调类论”的理由, 全面而系统的指出轻声不是第五调类。

2、变调说

认为轻声是一种音变现象, 与典型的变调并列。广泛的流传于80、90年代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变调说是基于实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音高是构成轻声的一个要素。变调说在近十年来仍然得到部分学者的支持。如李如龙 (2002) , 李树俨 (2005) , 李小凡 (2006) 。他们虽然都赞同变调说, 但是对于轻声的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李如龙 (2002) 认为轻声不仅可以区别字音、字义, 而且可以区别字与字之间的不同关系。李树俨 (2005) 认为轻声是受语义条件控制的变音。李小凡 (2006) 认为轻声与重叠变调、小称变调等处于同一层次。

3、轻音说

认为轻声是一种弱重音。80、90年代, 大凡讨论轻声的论著多肯定汉语有重音, 只是分类不同。有的认为有重、轻两类, 有的认为有重、次重 (中重) 、轻三类, 有的分作四类:重、次重 (中重) 、次轻、轻。或者从其他角度分类。近十年来, 轻音说得到进一步的研究。路继伦、王嘉龄 (2005) 中指出“轻声”一词有歧义, 即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重音层面上的非重读音节, 即与重音相对的轻音 (Neutral tone) 。“轻声”的另一个意思指声调层面上的一种单位, 即与四声相对的中和声调 (neutra tone) 。

二、轻声分类

20世纪关于轻声分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轻声词的分类和根据轻声的声学性质的分类。一是轻声词的分类主要有两类:1、有规则的轻声词的分类, 如部分语气词“吧、嘛、呢、啊”等, 部分助词“的、得、地着、了、过”等, 叠音词“妈妈、爸爸……”等;2、无规则的轻声词, 如“稀罕、钥匙、算盘……二是根据轻声的声学性质的分类, 可将轻声分为调值的轻声、调类的轻声两类。

近十年关于轻声分类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较之以前, 近十年轻声分类更加细化。

1、轻声词的分类

(1)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轻声词进行分门别类: (1) 根据韵律轻声可分为“可轻可不轻”、“有轻有不轻”、“必读轻声”三类情况; (2) 根据轻声词的构造类型可分为单纯式轻声词, 附加式合成词, 复合式轻声词; (3) 根据轻声词的语意类型可分为读轻声的名词, 读轻声的动词, 读轻声的形容词, 读轻声的副词和连词。

(2) 专家们对于轻声词的内部也进行了分类。比如语气助词 (了、吗、呢、么) 、名词和动词词缀 (-子、-着、-了) 、重叠亲属称谓, 与方位词、重叠动词、单音节副词、宾格人称代词。

(3) 进一步对于“两可”轻声词进行研究。所谓“两可”轻声词是指即既可以读作轻声词也可以读作非轻声词的。《现代汉语词典》一共有369个。

2、轻声的分类

(1) 根据轻声调值, 可以将轻声分为:自主的轻声和非自主的轻声。同时, 自主的轻声可以分为“自主的调值的轻声”、“自主的调类的轻声”、“自主的调值调类的轻声”三个次类。非自主的轻声可以分为“非自主的调值的轻声”、“非自主的调类的轻声”、“非自主的调值调类的轻声”三个次类。

(2) 根据轻声的语音功能, 可以将轻声分为:非功能性轻声和功能性轻声。非功能性轻声具有独立性, 不与前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它主要以虚词为载体, 只是辅助性地传达结构意义;它基本上用于句子平面, 调节的是句子平面上的节奏, 基本上是句轻声。功能性轻声相当于传统的以形式为区分的不规则轻声。它不具有独立性, 必定与前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它基本上以实词为载体, 主要传达和区别词汇意义;它基本上用于词平面, 区别的是词平面上的意义, 基本上是词轻声。

三、轻声功能

二十世纪对于轻声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轻声的辨义作用, 即轻声可以区别词, 词义或词组。如:一、变读轻声后词性发生变化:名词变为动词, 如大意da51yi51 (名词) , 大意da51yi (形容词) ;动词变为名词运气yun51qi51 (动词) , 运气yun51qi (名词) ;二、变读轻声后词义发生变化, 如孙子sun55zi214 (名词) (指战国时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 孙子sun55zi (名词) (指儿子的儿子) ;三、区别词和词组, 如:东西dong55xi55 (词组) (指方向) , 东西dong55xi (名词) (指物件) 。

近十年关于轻声功能的研究不断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在进行语言研究时, 把轻声放在语音系统中进行研究。

轻声虽然有辨义功能, 但并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调位。由于轻声不是独立的声调, 没有固定的调值, 因此, 尽管它有辨义功能, 但通常我们不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调位, 或只把它看作是某一调位的变体。因此轻声词的辨义功能与调位的辨义功能在表现形式上是有所不同的。

2、从语用的角度来说, 轻声不仅在口语中对声带具有调节作

用, 而且可带来生动的韵律和节奏特征、能增强表达的情感色彩, 它所凝聚的词汇语法功能等也有助于体现现代汉语的文化灵性。

3、从语流中来看, 轻声是语流中非常活跃的一份子。

语言的美首先通过语音的美传达给我们。轻声作为语音现象之一种, 它的存在是有其审美依据的, 它在语流中具有的语音修饰作用。

近十年来的轻声研究, 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思路上, 都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深化汉语轻声本体的研究, 增强汉语语音理论的可论证性和解释力, 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汉语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摘要:长时间以来轻声研究一直是现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聚焦领域。研究历经九十年, 在不同的时期, 专家学者依照不同的理论背景,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汉语轻声本体进行研究, 成就斐然。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使汉语轻声本体研究的更系统化和清晰化。

关键词:轻声,近十年,轻声词

参考文献

[1]劲松.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2.

[2]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M].商务印书馆, 2002.

[3]蒋宗霞.二十世纪汉语轻声研究述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0 (6) .

[4]刘莉李.20世纪汉语轻声研究综述[J].语文研究, 2002 (3) .

[5]李学军.试论轻声词的辩义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李小凡.汉语方言的轻声变调[J].中国方言学报, 2006 (1) .

[7]李树俨.汉语方言的轻声[J].语文研究, 2005 (3) .

【本体思考】推荐阅读:

本体本体07-11

安全本体05-20

本体因素05-29

体育本体06-07

本体课程06-11

机械本体08-04

本体研究09-01

旅游本体09-05

本体空间09-23

本体信息10-02

上一篇:低血糖脑病临床分析下一篇:海洋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