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商标的网上保护论文

2024-10-15

驰名商标的网上保护论文(精选12篇)

驰名商标的网上保护论文 篇1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给商标权人带来了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使商标权人遭受到网络商标侵权的困扰。因此, 对网络商标侵权行为进行规制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文章首先从商标在网络上的法律保护现状做出阐述, 从商标在网络上的重要作用及对商标功能的重新认识这两个角度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商标权保护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述了各项协议对驰名商标网络环境下的法律保护依据以及驰名商标网上侵权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网络,商标权,侵权,法律保护

一、关于驰名商标的网上法律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驰名商标的概念、认定方式比较统一, 但对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的类型、范围和侵权责任等问题各学者的观点不甚丰富, 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资料作支撑。

我国相关法律文件关于驰名商标的称呼与用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82年的《商标法》与1993年修订后的《商标法》都未直接提到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在1993年的《商标法实施细则》第25条中则提到了“己为公众熟知的商标”。199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使得“驰名商标”第一次以行政规章的立法形式出现, 而我国现行商标法 (即2001年10月27日修订的《商标法》) 则已正式采用了“驰名商标”的称呼。

2003年4月17日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也将驰名的范围限于“在中国”。驰名商标应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相关公众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它与狭义知名商标的区别在于知名地域范围不同。驰名商标的知名范围为一国范围之内, 相当于全国知名商标;而狭义的知名商标仅指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某一地方知名的商标, 通常仅针对未经注册但经过使用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而言。

二、驰名商标网上法律保护的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逐步加强。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打破了以往界限, 明确规定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这对包括驰名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Trips协议的签订通过行政、民事、刑事等法律程序加快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进程。Trips协议对驰名商标实行跨类保护, 保护标准较高。驰名商标所有人的禁止权, 不限于类似商品的近似使用, 而是扩展到非类似商品的使用。Trips协议规定, 对与驰名商标冲突的已注册商标, 自该商标注册之日起5年内, 驰名商标所有人有权提出撤销该注册商标的请求;恶意使用或注册的, 则不受该时间的限制。

我国《商标法》第13条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 容易导致混淆的, 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 误导公众, 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 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对“相关公众”作了明确的规定, 突出了个案认定、被动保护的原则。个案认定、被动保护的原则, 即驰名商标只能在发生相关纠纷才能申请认定, 而且所认定的结论也只在该纠纷的解决过程中有效, 在其他场合并不当然有效。即使一个商标实际上是驰名商标, 也不能当然地宣称其为驰名商标, 而且没有相关纠纷的发生, 当事人不能申请认定其为驰名商标。根据该原则, 电视、报纸、广播电台播音中的“驰名商标”字样和声音的存在都是违法的。这些增强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 符合驰名商标国际保护的趋势, 为更好地维护驰名商标权人的权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条件。

关于网络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 即构成要件问题,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行为人在实施了某种侵权行为以后, 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时才承担责任, 这些条件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要论述的判断标准, 即构成要件问题。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是对各种侵权行为责任所应具备的条件的高度概括, 合理的构成要件的确定和运用, 给司法审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它有助于司法审判人员在适当的归责原则的基础上公平合理的解决案件。由于归责原则的不统一, 所以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也随着归责原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根据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很显然在其构成要件中包含了“过错”这一要件, 只不过此种过错由法律推定, 无需受害人证明, 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 如果加害人认为自己对于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 则由其来加以证明。如果加害人能够证明自己对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 则不需要承担责任, 只有在其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前提下, 即存在过错时才承担侵权责任。所以主张过错推定原则下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仍然是4个:违法行为、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过错。

再后来,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不以加害人过错为侵权行为要件的归责原则, 即无过错责任原则。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没有过错, 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此原则隐含的意思就是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有没有恶意, 都要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因此,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要件只有3个即:侵害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在对于不同归责原则下的侵权构成要件有所认识的情况下, 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 要在结合案件本身的特殊性的基础上, 确定一个合理的构成要件, 为解决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同类纠纷会有很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法律保护[D].上海交通大学, 2006.[1]王海燕.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法律保护[D].上海交通大学, 2006.

[2]张玉敏, 主编.商标保护法律实务[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2]张玉敏, 主编.商标保护法律实务[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3]唐广良.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制度//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 (第四卷) [M].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8.[3]唐广良.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制度//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 (第四卷) [M].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8.

驰名商标的网上保护论文 篇2

一、属于下列情形的,不得提交网上申请:

1、以自然人名义作为商标申请人或共同申请人的商标注册申请;

2、以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登记的名义作为商标申请人或共同申请人的商标注册申请;

3、以个人合伙营业执照登记的名义或有关主管机关登记文件登记的名义作为商标申请人或共同申请人的商标注册申请;

4、有优先权诉求的商标注册申请;

5、人物肖像的商标注册申请;

6、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商标注册申请;

7、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没有列入《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的商标注册申请;

8、外国人或外国企业作为商标申请人或共同申请人,未委托商标代理组织提交的商标注册申请。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商标申请人参照本项规定办理;

二、商标网上申请的接收时间为法定工作日的8:00至16:30。由于商标注册网上申请还在试行期间,故系统还不稳定,申请案件交来只能尽快办理,准确受理时间暂未能说明。

试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篇3

关键词:驰名商标;法律保护;概念

引言

1996年8月14日,中国发布并施行《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驰名商标是指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这一含义表明,驰名商标所有人的信誉,该商标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它所代表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以及质量的长期稳定程度,一般地说,也会为这一范围内的公众所普遍了解。

一个驰名商标可以向购买者传递大量的有关它所代表的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优良的质量、质量的长期稳定性、对购买者消费习惯的适应程度及心理享受的满足程度等等。这些经过市场长期考验的信息既简化了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也简化了销售者的销售行为。换句话说,购买者在购买时无须逐一地去了解上述各种信息,而只须认准该商标即可,这就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所谓“认牌购货”;销售者也无须不厌其详地去宣传上述信息,而只须在销售过程中通过广告等传播媒介重复自己的商标即可。因此可以说,驰名商标已经成为连续购买者与销售者的稳定的纽带。

一、驰名商标概念和认定

1.驰名商标的概念驰名商标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并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

(1)驰名商标所标识的商品的质量恒定、优良。驰名商标之所以信誉卓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在于其商品的质量水平能够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2)驰名商标应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所谓“在市场上”是指驰名商标处于商业使用中的商标。“较高声誉”,是指驰名商标必须获得良好评价。

(3)驰名商标应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相关公众”,即指驰名商标指定商品的消费者或其相关行业的人士,它并不要求驰名商标为妇孺皆知。所谓“熟知”,就是指普遍知晓且认知较久,即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2.驰名商标的认定

驰名商标的认定,是指认定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通过审查申请人提交的有关主张商标驰名的证据材料,对符合驰名商标构成要件的商标进行确认的过程。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可以由特定的行政机关认定,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进行认定。认定方式有两种基本模式:主动认定和被动认定。

我国《商标法》第14条的规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同时考虑下列因素:①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②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③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④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④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二、我国司法实践方面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现状

在驰名商标权威机构认定方面,应将认定权扩至仲裁机关。目前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包括国家工商总局和人民法院。其中国家工商总局采用行政程序,以主动认定和被动认定两种方式确认驰名商标,但确认是非终局性的;人民法院采用司法程序,仅以被动认定的方式确认驰名商标,确认则是终局性的。对于驰名商标的认定,除上述两机关外,作为准司法机关的仲裁机关也应对此有所作为。首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涉及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工作愈来愈复杂,技术含量愈来愈高。仲裁员通常都是行业的专家,熟悉行业内的惯例。在认定方面,法律往往对此没有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规定。而仲裁员裁决纠纷时,不仅可以适用法律的规定,还可以适用更为普遍的行业习惯。其次,当今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决定相关知识产权的使用周期也越来越短。这就使知识产权纠纷所要求的裁决快速性具有特殊意义。仲裁实行一裁终裁制,加之仲裁使用的程序还可以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具体约定。这些特点都符合驰名商标保护对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要求。如果在商标纠纷仲裁中,仲裁机构因为没有驰名商标的认定权而必须中止整个程序等待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程序对驰名商标的认定结果,仲裁高速性的优势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理应赋予仲裁机构以驰名商标的认定权,促使纠纷以仲裁方式尽快解决。严重影响。因此,理应赋予仲裁机构以驰名商标的认定权,促使纠纷以仲裁方式尽快解决。到严重影响。因此,理应赋予仲裁机构以驰名商标的认定权,促使纠纷以仲裁方式尽快解决。

三、对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建议

1.确立反淡化制度

淡化,是指减少、弱化驰名商标与所标示的商品的关系,削弱驰名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损害商标的信誉的行为。“淡化”指的是来自三个方面对某驰名商标的损害。第一,以一定方式丑化有关驰名商标。第二,以一定方式暗化有关驰名商标。第三,以间接的曲解方式使消费者将商标误解为有关商品普通名称。淡化行为造成的侵权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危害大,扰乱市场秩序。因此,应建立反淡化制度,对驰名商标实行全方位的保护。

2.建立域名保护制度

随着因特网的国际化,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急剧上升,驰名商标的知名度使其成为网络经济中被侵害的重点知识产权。既然在现实交易中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保护,那么网络虚拟社会中也应对其进行特殊保护,这是驰名商标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3.建立驰名商标防御注册制度

驰名商标的防御性注册是指为了防止他人的注册或使用,对自己的商标构成威胁或造成损害而进行注册,即驰名商标权人把认为可能造成消费者误认的与驰名商标近似的文字或图形在相同或非类似商品上先行予以注册,对自己的商标可能遭到的侵权进行主动预防。防御性商标注册包括联合商标的注册和防御商标的注册。

经过近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并最终与国际准则全面接轨的发展历程。随着国际准则的不断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工作也一定会继续向前发展,不断为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东明完善我国驰名商标法律制度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年3期.

[2]衣庆云.驰名商标法律制度解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4期.

网上如何申请注册商标 篇4

一、申请人

商标申请人可以直接提交商标网上申请, 也可以委托商标代理组织办理。直接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申请人, 应当符合《商标法》第四条的规定, 不违反《商标法》第十八条的规定, 并具备在线支付商标申请费的技术条件。代理商标网上申请的商标代理组织, 应经企业登记机关依法登记并在商标局备案。

二、不予受理的网上申请

由于技术原因, 商标申请人或商标代理组织不得提交下列情形的网上申请:

(一) 商标局公布的《自然人办理商标注册申请注意事项》所规范的商标注册申请;

(二) 有优先权诉求的商标注册申请;

(三) 人物肖像的商标注册申请;

(四) 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商标注册申请;

(五) 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没有列入《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的商标注册申请;

(六) 外国人或外国企业作为商标申请人或共同申请人, 未委托商标代理组织提交的商标注册申请。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商标申请人参照本项规定办理。

(七) 其它暂不宜采用网上申请的商标注册申请。

三、费用交付

商标申请人直接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 应当在提交商标网上申请时, 使用本人或其委托的付款人的银行卡立即在线足额支付商标规费;商标代理组织代理商标网上申请的, 应当足额预付商标规费。商标局对付款方式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四、其他注意事项

商标申请人直接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 商标局收到符合要求的电子申请书数据和足额缴纳商标申请费的信息视为该申请提交成功;商标代理组织代理商标网上申请的, 商标局收到符合要求的电子申请书数据视为该申请提交成功。

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 商标申请日期以商标局收到提交成功的电子申请书数据的日期为准。

商标网上申请规范(2013年)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通过互联网以电子文件形式提出商标申请(以下简称商标网上申请)的有关程序和要求,根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应当遵守本办法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以下简称“商标局”)制定的商标网上申请流程及其他相关规定。

第三条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应当通过中国商标网(http://)以商标局规定的文件格式、数据标准、操作规范和传输方式提交申请文件。

第四条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应当真实、完整、准确地填写申请信息。

第五条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申请信息以商标局的数据库记录为准。

第六条商标申请人可以直接提交商标网上申请,也可以委托商标代理组织办理。通过商标代理组织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视为商标申请人与商标代理组织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第七条直接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申请人,应当符合《商标法》第四条的规定,不违反《商标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具备在线支付商标申请费的技术条件。

代理商标网上申请的商标代理组织,应经企业登记机关依法登记并在商标局备案。

第二章 商标网上申请

第八条由于技术原因,商标申请人或商标代理组织不得提交下列情形的网上申请:

(一)商标局公布的《自然人办理商标注册申请注意事项》所规范的商标注册申请;

(二)有优先权诉求的商标注册申请;

(三)人物肖像的商标注册申请;

(四)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商标注册申请;

(五)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没有列入《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的商标注册申请;

(六)外国人或外国企业作为商标申请人或共同申请人,未委托商标代理组织提交的商标注册申请。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商标申请人参照本项规定办理。

(七)其它暂不宜采用网上申请的商标注册申请。

第九条商标申请人直接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应当在提交商标网上申请时,使用本人或其委托的付款人的银行卡立即在线足额支付商标规费;商标代理组织代理商标网上申请的,应当足额预付商标规费。

商标局对付款方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商标申请人直接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商标局收到符合要求的电子申请书数据和足额缴纳商标申请费的信息视为该申请提交成功;商标代理组织代理商标网上申请的,商标局收到符合要求的电子申请书数据视为该申请提交成功。

不符合前款规定的,视为申请人或受其委托的商标代理组织未提交商标网上申请。商标申请人或商标代理组织可以登录中国商标网对其提交的商标申请进行查询。

第十一条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商标申请日期以商标局收到提交成功的电子申请书数据的日期为准。

第十二条提交商标网上申请后,除商标网上申请是在试用过渡期内提交的或商标局规定应当递交相关书面申请材料的外,商标申请人或受其委托的商标代理组织无需再就同一件商标申请向商标局递交书面申请书和其他书面申请材料,否则,视为另一件商标申请。

商标在线申请Fortm.cn

提交商标网上申请后,商标网上申请是在试用过渡期内提交的或商标局规定应当递交相关书面申请材料的,商标申请人或受其委托的商标代理组织应当按商标网上申请流程的要求办理。《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递交期限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递交期限没有规定的,商标申请人或受其委托的商标代理组织应当按商标网上申请流程的要求办理。

第十三条代理商标网上申请的商标代理组织,应当妥善保存委托人的营业执照、身份证等主体资格证明文件的复印件和委托书原件,有关书件应当经委托人签章。商标注册与管理工作需要时,商标代理组织应当自接到商标局通知之日起15日内递交。

第十四条商标网上申请的接收时间为法定工作日的 8:00至16:30。但因故临时调整的,将在中国商标网予以公告,并以公告中标明的时间为准。

商标网上申请的接收时间以外提交的申请,不予受理。

第三章 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提交商标网上申请的,因所提交的申请信息不真实、不完整或不准确所造成的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第十六条严禁向商标局的商标网上申请系统发送计算机病毒或以任何手段进行网络攻击。因发送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造成后果的,由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赔偿商标局因此所遭受的损失。

第十七条具有下列情形的,商标局将暂停其使用商标网上申请系统:

(一)违反本办法第四、六、七、九、十三、十四条规定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未按期向商标局递交相关纸质申请材料或者递交的纸质申请材料与商标局的要求不一致的;

(三)提交的商标网上申请属于本办法第八条所列情形的;

(四)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因拖欠商标申请费用导致商标申请被不予受理的;

(五)具有不诚信行为或其他违法行为的;

(六)违反本办法其它规定且情节严重的。

上述暂停使用商标网上申请系统的情形妥善解决后,当事人可以申请恢复使用。但是,暂停期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第十八条具有下列情形的,商标局将停止其使用商标网上申请系统:

(一)连续2年内被暂停使用商标网上申请系统三次(含)以上的;

(二)具有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情形的。

第四章附则

第十九条商标网上申请系统受理的业务类型和商标申请人直接提交网上申请的具体事宜由商标局另行公告。

第二十条在商标网上申请试用期间,商标局采用对试用单位日申请量适度限制的做法,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逐步放开限制。具体事宜另行公告。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商标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2009年1月20日起施行。

驰名商标的网上保护论文 篇6

关键词:商标俗称;驰名商标;混淆

中图分类号:D9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02-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商标俗称引发的纠纷

商标俗称,是指媒体及社会公众对商标的习惯性称呼。它可能是商标的简称,如:“索尼爱立信”被简称为“索爱”;“Coca-Cola”(“可口可乐”)被称为“Coke”。亦可能是商标的中文译法,如:“VIAGRA”官方译法为“万艾可”,而民间译为“伟哥”;“LANDROVER”官方译法为“路华”,而民间称之为“路虎”或“陆虎”。还可能是社会公众根据商品特点赋予商品的别称,如:香槟色iPhone5被称为“土豪金”。这些俗称经媒体的广泛传播及社会公众的认可,消费者已将他们同商品本身联系了起来。但由于这些商标俗称的出现在商标权人的意料之外,他们通常不会注册为商标,当有第三人抢注的情况出现,纠纷也由此产生。其中,引发的争议最大的是“索爱”案,一二审判决极大的不一致性引起了一片哗然,“索爱”案一审判决坚持效果主义,认可“索爱”实质上已经成为该公司在中国使用的商标;二审法院则推翻了这一观点,将“索爱”“被广大消费者感知并一致认同”作为“索尼爱立信”公认的简称等实际使用等同于索尼爱立信公司和索尼爱立信(中国)公司自己使用,缺乏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亦认为,在争议商标申请日前,索尼爱立信公司并无将争议商标用作其商业标识的意图和行为,相关媒体对其手机产品的相关报道不能为其创设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权益。可见,在解决次纠纷时,商标俗称的归属问题成为了法院所关注的焦点,遗憾的是,三级法院都未考虑商标俗称被抢注对原商标背后的商品或服务产生的影响。

(二)被动使用理论之争

在解决类似纠纷的过程中,对《商标法》第三十二条(2001版《商标法》第三十一条)中“已经使用”的解释在学界也出现了极大的分歧。针对是否应引入商标“被动使用”的概念,学界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支持者认为,引入商标的被动使用是对消费者在商标法中地位的认可,符合取得商标权的基本原理和保护商标权的基本理念,也契合商标法的立法宗旨。反对者则认为,这既不符合商标权取得自然正当的前提条件,也违背了商标权的私权属性和商标的契约本质。也许商标“被动使用”概念的引入,的确可以使这类纠纷得到看似公正的判决,然而随之产生的便是一系列的“后遗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权利义务的对应问题,如果将被媒体及相关公众认可的商标俗称看作商标权人所拥有的商标,那么商标权人在享有禁止他人注册使用商标俗称的权利的同时,是否也应承担对该商标俗称应负的义务?然而,商标权为私权,强加给人维护私权的义务并不合适。但如果允许其无限制的享有商标俗称,是否会形成所谓的“符号暴力”?而且,如何用商标法来规制商标“被动使用”无疑又是一大难题。商标“被动使用”的边界一旦规制的不完善,便会给原商标权利人和消费者都带来极大的困扰。

(三)公众使用商标制度的提出

公众使用商标制度的提出来源于美国的“公众惯用法则”。美国商标法承认所谓“公众惯用法则”(public use doctrine),即一般情况下,商标权益应当归于在先利用和实际使用人;但如果商标为公众惯用所改,商标权人仍应享受权益,以防止市场混淆。但是,这一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苛刻:第一,为公众惯用而改变的正式商标必须是驰名商标;第二,公众惯用的昵称或简称增强了正式商标的显著性。美国作为一个判例法国家,经过了100多年的司法判例总结,最终形成了完备的“公众惯用法则”,这一法律原则的确可以合理合法地解决美国的商标俗称纠纷。然而我国从属于大陆法系,制定的是成文法,法官在判案时很少直接引用法律原则。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吸取美国“公众惯用法”中的精华,在现有法律制度的框架下,寻求与之相似且合理、合法的解决这类纠纷的方式呢?

二、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驰名商标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法律概念。自2001年我国《商标法》为与TRIPS协议接轨而引入驰名商标制度,到2013年再次修改《商标法》,我国已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采用“个案认定、被动保护”原则。分析各商标俗称抢注案可以发现,涉案的原商标几乎全部为国外或国内的知名商标,在我国境内具备一定的影响力,甚至就是驰名商标。美国的“公众惯用法则”的保护前提之一也是“为公众惯用而改变的正式商标必须是驰名商标”。纵观我国目前的商标法规范,有迹可循的便是驰名商标制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角度来看待由商标俗称引发的纠纷呢?

(一)合理性分析

其实不管是“被动使用保护论”还是“公众使用商标制度”的提出者,都在强调消费者在《商标法》中的权利,即消费者有受保护和不被混淆的权利。而驰名商标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商标注册制度疏漏出现的弊端,在先使用原则和先注册原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商标制度回归防止消费者发生误认误购的基本出发点。给予驰名商标更多的保护,不仅有利于维护商标权人的利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更有利于保证消费者不被混淆或产生误认。而且,各国在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保护时都是极为谨慎的,为防止产生“符号暴力”,各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都进行了严格的把控。在商标俗称抢注纠纷案中,当原商标为知名商标的情况下,商标俗称经媒体的广泛传播及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将其和其所代表的商品或服务产生了某种固定的联系,甚至会出现部分潜在消费者只知道商标俗称而不知原商标的情况。而且,很多抢注商标俗称的第三人的恶意是非常明显的,若是默许了其商标俗称抢注行为,等于默认这种“搭便车”行为的合法性,不仅违背《商标法》的基本宗旨,不利于公平竞争,更会导致消费者产生混淆。如果商标俗称纠纷案所涉及的原商标可以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虽然认定过程难度较大,权利人负有相当的举证义务,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原商标权人义务,避免了其权利的过度扩张,且能维护消费者的权利。一旦原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再对其进行特殊保护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二)合法性分析

我国新《商标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分别规定了驰名商标的保护方式、保护范围和认定标准。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持有人认为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请求驰名商标的保护。就商标抢注纠纷案来看,其实大多涉案的原商标都为知名商标,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只要权利人能够证明原商标符合驰名商标的构成要件,便可根据《商标法》第十三条之规定寻求保护。因为,商标俗称大多为摹仿或翻译原商标所得,且已与原商标所代表的商品或服务建立了某种联系,容易导致消费者混淆误认。

三、解决商标俗称抢注纠纷的具体过程

解决商标俗称抢注纠纷并非无限制地保护原商标权人的利益,而是应当按照法定的程序,一步步判定应该维护哪一方的利益。

(一)对原商标是否是驰名商标的认定

判定原商标是否为驰名商标,是解决这类纠纷的第一步。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商标持有人依照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请求驰名商标保护的,应当提交其商标构成驰名商标的证据材料。”由原商标权人承担证明原商标为驰名商标的责任,法院则应严格按照商标法中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对原商标进行判定。

(二)商标俗称与原商标联系的确认

商标俗称与原商标之间存在联系,正是我们阻止第三人将其抢注为商标的原因,也是原商标权人的利益值得被保护的前提。这种联系应包括对原商标的摹仿、翻译或商标俗称已经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摹仿、翻译或商标俗称与原商标或原商标代表的商品或服务存在着唯一的、对应的联系。

(三)关于混淆可能性的判定

其实我国《商标法》目前并未明确建立混淆可能性制度,只是有所涉及,在解决商标俗称抢注纠纷时适当引用该制度还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将混淆可能性作为判定是否允许第三人注册商标俗称的必要要件,在进行商标审查或判定商标是否侵权时,只要满足混淆可能性,则不予注册或判定侵权,若不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混淆误认,则允许第三人注册涉案的商标俗称为商标或判定第三人不侵权。

商标俗称抢注纠纷的发生是一些商家希望通过搭别人的便车,吸引消费者,提高自己的销售额。若是不去规制这种行为,便会出现更多“舍身试法”的商家,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更不利于打造真正属于我们的民族品牌。

注 释:

参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8)中行初字第196号行政判决书。

参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8)高行终字第717号行政判决书。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10)知行字第48号民事裁定书。

邓宏光.为商标被动使用行为正名[J].知识产权,2011,(07).

见黄汇,谢申文.驳商标被动使用保护论[J].知识产权,2012,(07).

何怀文.商标法:原则规则与案例讨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79.

《商标审查与审理标准》之“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驰名商标审理标准”部分第4条对“摹仿”“翻译”有定义。

参考文献:

〔1〕冯晓青.知识产权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2〕何怀文.商标法:原则规则与案例讨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张体悦.商标法上混淆可能性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4〕李琛.对“商标俗称”恶意注册案的程序法思考[J].知识产权,2010,(05).

〔5〕邓宏光.为商标被动使用行为正名[J].知识产权,2011,(07).

〔6〕黄汇,谢申文.驳商标被动使用保护论[J].知识产权,2012,(07).

〔7〕张朋.论商标使用行为意思要素的地位及作用[J].河北学刊,2014,(04).

〔8〕陶安安.论美国商标俗称司法实践中的公众使用规则[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9〕王太平.论商标法中消费者的地位[J].知识产权,2011,(05):41.

论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篇7

关键词:商标,驰名商标,特殊保护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标越来越引起商家和消费者的关注, 人们的品牌意识 (或者说对驰名商标的关注意识) 也越来越强。驰名商标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日益凸现, 作为附着在商品上使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来源的标志, 在该商品行销区域内, 驰名商标为广大交易者、消费者所熟知和信赖并被权威机关认定、享有较高的信誉知名度。在商业日趋发达的今天, 商标一旦成为驰名商标, 便会转化为具有价值的资产, 不仅会给商标权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会给国家和地区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美国特拉华公司的“可口可乐”是世界驰名商标之一, 其价值评估1967年为30亿美元, 1992年为224亿美元, 1994年高达359.50亿美元, 2000年价值725亿美元。可见, 驰名商标这一资产,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 商业价值会显著增长。我国法律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缺陷, 随着经济发展, 日益显出不利于知识产权和商标的保护,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 驰名商标制度亟待完善。

一、特殊保护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驰名商标, 具有普通商标不可比拟的信誉、价值, 应给予特殊保护。具体分析如下:

1. 理论基础

(1) 地域混淆说。商标即标明商品的来源, 法律对商标的保护即保护商标的这一作用。而在相同或相近的商品上使用相同或相近的商标, 易误解与原商标所附着商品是同一来源地的。对于驰名商标, 即使使用在不同或不相近的商品上, 也易构成此类误解, 即认为是商标权人的新产品。在司法实践中, 法国判例有钢笔的商标禁止用于剃须刀, 美国的判例有威士忌酒商标禁用于香烟等。

(2) 商标形象淡化说。是指市场竞争中, 减弱商标的显著性及广告效力, 淡化驰名商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从而减少该驰名商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驰名商标是企业的财富, 附着在其商品上即构成该企业社会信誉和优秀质量的象征。任何对驰名商标的侵害, 都是在损害驰名商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和质量的良好形象, 从而使驰名商标在公众视听前的吸引力降低。因而许多国家明确立法, 避免驰名商标因侵权而减弱其显著性。如, 希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条规定:“禁止使用驰名商标于不同商品以利用驰名商标的信誉和冲淡其显著性。”即是于该理论基础上对商标作为信誉符号的充分认可。

(3) 不正当竞争理论。驰名商标的良好信誉是其得以驰名的根本, 而这一信誉的造就依靠的是投入巨额资金做广告宣传、形象设计和过硬的质量保证。作为无竞争关系的商品之间, 虽未仿冒对方商品, 也未公开寻求与对方产品混淆、未做虚假广告或毁谤, 但在一定程度上, 是坐收“驰名”创业的渔利。实践中, 这一行为表现在:“某某饮料, 中国的可口可乐”之类的宣传。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出发, 因其行为本身是在利用他人成果, 所以应予以制止。

2. 现实依据

(1) 假冒伪劣盛行, 消费者权益受损。《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旨在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殊途同归, 二者都是通过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打假工作与保护驰名品牌, 可以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打假工作一旦奏效, 就是保护了名牌。而现实情况是, 由于利益的驱动, 许多个人、地区、部门未能将对打假的认识上升到应有的高度。而是顾全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地方利益, 损害甚至牺牲了长远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以至出现了地方保护、部门保护, 上令难行, 禁不止。其结果是假品泛滥。毁坏了消费者对驰名商标的信任, 扼杀了名牌的生命力, 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损害。

(2) 大量驰名商标被抢注。由于我国驰名商标制度不够完善, 加上厂商的商标意识比较淡致使近年来, 我国许多传统名牌商标被外商抢注或被抢注为域名, 其损失不得而知。

(3) 行业发展需要名牌。市场经济是在商品通过竞争而淘汰中进化发展的经济。驰名商标及其附着产品, 正是顺应所在行业或同类产品这一发展趋势, 自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以及采取其他措施赢得并长期巩固良好的信誉, 才能在众多同类角逐中脱颖而出。这场角逐本身就是行业或同类商品逐渐进化、提高档次的过程。因此, 驰名商标及其附着产品刺激了本行业技术水平普遍地、更快地提高。

(4)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 经济发达的美、日、德几乎包揽了国际上所有最驰名的商标, 驰名商标甚至成为一国经济实力的侧面表现。作为巴黎公约的成员国, 我国商标应积极申请国外注册, 逐步开创世界范围内的驰名商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加快, 企业应更加重视驰名商标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其作为无形财产权的巨大潜能, 以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5) 针对“驰名商标”的侵权严重。驰名商标具有普通商标无法比拟的信誉, 这就等于高额利润, 本身就易成为众矢之的, 成为侵权者最直接、最主要的目标。近年来, 市场上商标侵权大多集中在驰名商标上, 较之一般侵权, 这种侵权给商标所有人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二、关于特殊保护的建议

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区分为: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和驰名商标的市场竞争问题两个方面。

首先, 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源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巴黎公约》和trips, 主要是对注册原则和使用原则两种不同商标制度的协调, 侧重对未注册商标和对已注册商标的未注册相关商品商标被侵害的救济。这种救济遵循“不予注册, 禁止使用”。

为了适应WTO、与trips规则接轨,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1年12月1日的实施的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保护做了明确规定, 2002年9月15日施行的《商标法实施条例》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原则、参考因素、认定方式进一步明确规定, 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审议出台并于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在驰名商标的含义、商标管理过程中驰名商标的认定程序进一步细化完善, 还对认定后的驰名商标的效力做了修改。依据以上法律规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要致力于对驰名商标专用权的管理、维护驰名商标的环境秩序。而驰名商标之所以“驰名”, 依靠的是消费者的肯定和购买。

其次, 驰名商标的市场竞争保护。主要依据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2009年颁布的《反垄断法》等。驰名商标是否“驰名”, 依靠市场选择和认可, 而非商标管理机关代替, 所以商标管理机关应立足在反不正当竞争的基础上, 规范和引导企业技术更新、科学管理、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满足消费需求, 保护商标信誉不受他人非法侵害, 又要避免某些企业借助政府认定“驰名”而促销, 忽略本企业内部竞争能力的锻造。做到维护商标权人合法权益, 制止不正当竞争。

由前所作现状分析可知, 既有的法律保护规定和市场竞争秩序, 还远远不能达到有效保护驰名商标的目的。

对驰名商标特殊保护最根本、最彻底的举措, 就是立法, 立法要从我国实际出发, 借鉴、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 建立起与国际通行做法衔接的法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健全我国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1. 关于认定机构的建议

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主要分司法程序认定和行政程序认定。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是我国驰名商标认定的新途径, 也是入世后我国在驰名商标保护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有别于传统的驰名商标认定, 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确立了以人民法院为主体、个案认定、被动保护为基本原则的驰名商标认定新机制。在此情况下, 我国的驰名商标认定制度呈现了以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双轨制认定的基本框架。作为一个新领域, 法院在处理涉及驰名商标侵权纠纷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如在具体审判过程中暴露出裁判尺度不一、程序操作不一等许多不足, 故而在相关当事人甚至法官中间引发了诸多疑惑与遗憾。因此, 进一步研究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 澄清模糊认识, 是规范驰名商标的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另外, 现行驰名商标认定未赋予仲裁委员会认定权。该规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有相应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1) 仲裁委员会, 管辖商标纠纷在内的民事诉讼。而一旦涉及到某一驰名商标的权属, 仲裁机构无权确认, 中断该纠纷的仲裁程序坐待认定结果, 有碍效率。

(2) 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和名望, 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淡化, 这使得商标局的认定效力与实际商标的名望可能不一致。由此可见, 驰名商标的确认之现实意义即在于商标权发生纠纷时, 换言之, (司法机关或仲裁委员会的) 驰名商标确认行为之现实意义就在于解决商标权纠纷的过程中。

(3) 从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来考察。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文件的知识产权分协议第41条的规定:“对于行政的终局行政决定……诉讼当事人应有机会提交司法当局复审。”第62条指出:“经本条第4款所指的任何程序做出的终局决定, 均应接受司法或准司法当局的审查。”实际上规定一切成员国商标的最终确认权属司法当局或准司法当局。可见, 赋予仲裁委员会商标认定权力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

2. 关于特殊保护的建议

(1) 建立绝对保护制度。驰名商标较之普通商标的特殊之处, 是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突出形象, 即见到或听到商标名称即可自然而然地想到其所附着的商品, 而这一公众头脑中的反应, 面对完全不同商品或服务上存在该驰名商标时, 无疑会起到误导作用。轻则大呼上当, 久则淡化其印象。危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损害了商标权人的资信, 扰乱了经济秩序。因此, 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不仅基于混淆理论, 而且建立反淡化理论。禁止把驰名商标用于贬义的商品或服务, 禁止借助驰名商标作明示或暗示的有贬损含义的营销宣传。

(2) 建立驰名商标与著名商标分别管理制度。我国商标法规定了驰名商标制度, 应当由市场决定哪些商标是驰名商标, 认定原则是“被动认定, 个案处理”。而地方出于利益需要, 出现了政府机关把驰名商标作为“荣誉称号”主动授予个别企业, 于是省级评选、市级评选、甚至县级也评选本地名牌。这些做法有违《商标法》的规定和法理原则, 有地方保护之嫌。驰名商标除具有普通商标和著名商标的必备条件外, 还应有其特殊条件。这使其较普通商标及著名商标在注册时, 认定的程序更复杂、操作上更严格。而一经注册, 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多少有别, 采取的措施, 繁、简迥异。因此, 科学的做法是, 借鉴国外《商标法》, 区分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 由《商标法》统一规定认定主体、认定标准、认定程序。

(3) 限制以驰名商标为域名的抢注行为。由于缺乏处理域名和商标冲突的法律规定, 使得二者间冲突的解决缺乏有效途径, 对保护驰名商标不利。应当严格限制该种抢注行为, 以保护驰名商标, 促进有效鼓励和保护市场公平有序竞争。

(4) 采取加重处罚制度。我国有“重刑轻民”的传统倾向, 但在目前商标权的保护中, 则倾向“重民轻刑”。使得本已达到犯罪程度的商标侵权行为, 常常作为民事或行政侵权来处理。这样抓而不紧, 打而不力, 实际上纵容了商标侵权, 以至现在假冒伪劣盛行。因此, 有必要借鉴德国的做法, 一旦查出卖假货者, 就要罚他个倾家荡产。法律规定如此严厉, 自然没有人敢出售假货。

(5) 限制驰名商标转让。驰名商标, 因其持久的影响而形成公众心目中特殊的质量信誉, 一旦转让他人, 公众对其商标的信任未变, 对其商标的信任自然延续到所附着商品, 这实际上使收让人有借前人的名望利用公众信任之嫌。基于同样理由, 要严格限制其许可使用。事实上, 多数国家对驰名商标都禁止转让。对于许可使用, 则采取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 除双方签定许可使用合同外, 还必须经商标局核准, 并寓予以登记公告才生效。我国宜参照国际通行做法。

参考文献

[1]安青虎:驰名商标和中国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二[J].北京:中华商标, 2004.12.7

[2]安青虎:驰名商标和中国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七[J].北京:中华商标, 2005.10.32

[3]蒋志培:专利商标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8

[4]郑成思:知识产权论 (第3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9

论我国驰名商标的保护 篇8

(一) 驰名商标的定义

我国《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都没有明确对驰名商标进行规定, 我国于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将驰名商标定义为: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相关公众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 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以及经营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

(二) 驰名商标的法律地位

驰名商标与一般商标比较, 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 表现在:

1.非注册的驰名商标受法律保护。

《巴黎公约》中规定, 各成员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不一定要经过注册程序, 只要经过“使用”而成为驰名商标, 就受到成员国商标法的保护。驰名商标如已注册而未续展的, 亦一体保护。

2.非注册的驰名商标可以排斥已注册的或将要注册的与其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按照《巴黎公约》的规定, 未注册的驰名商标, 可以阻止与其相同或近似的商标获得注册;对于已注册的,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要求撤销该注册。如果这种注册不是以欺骗为目的, 那么驰名商标所有人在5年之内提出异议, 可予以撤销;如果该商标属于“非善意注册”, 即采取了欺骗手段, 或使用于欺骗目的, 那么不论驰名商标所有人何时提出异议, 均可撤销。

3.驰名商标注册可获得特殊照顾。

一般情况下, 商标注册必须完全符合各国商标法的规定, 但对驰名商标可有例外。在我国, 驰名商标注册可不受《商标法》第8条约束, 在英美国家, 驰名商标允许使用具有商品描述性、地名、人名的文字进行注册, 只要商标权人能证明其表明方法已丧失原始意义而具有新的意义或次要意义, 足以代表商品来源, 就能得到必要保护。

4.对驰名商标实行跨商品保护。

所谓跨商品保护, 即以商品或服务的“类别”为限;而一般商标, 保护范围仅限于相同或类似商品 (服务) 。所谓“类别”, 其标准是指尼斯协定中的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我国也采用该国际分类。

(三) 驰名商标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优势

1.驰名商标知名度高, 具有极好的市场信誉。

驰名商标最大限度地负载了企业生产经营信息, 并将这种信息通过商品的流通、广告的宣传传达给消费者, 能使消费者对该商标所标示的商品产生很好的印象, 对该商品的信誉给予高度评价, 从而接受该商标所标示的商品。驰名商标在消费者中形成的卓著信誉, 是通过长期考验在消费者心中自然形成的, 很多驰名商标都有悠久的历史。

2.驰名商标在相当大范围内为相关公众所熟知。

这里的相当大范围是指两个方面, 一个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广泛使用, 另一方面是针对与驰名商标商品有关的社会成员而言的, 并不是所有公众。

3.驰名商标商品销售量大, 商品覆盖面广, 销售额高。

商标的知名度与商品覆盖率成正比, 驰名商标因其可靠的质量赢得了消费的厚爱, 是商品在市场上占有率的可靠保证。

4.驰名商标所标示的商品质量可靠、长期稳定。

商品质量是商标信誉的物质基础, 也是构成驰名商标的重要条件, 驰名商标就是以其持久的质量保证获得消费者良好的评价和信赖的, 这也是国家给予驰名商标特殊法律保护的根本出发点。

二、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我国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采取的是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双重保护。

(一) 我国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与对普通商标的保护相比较有两点特殊之处:一是保护的范围不仅包括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 还包括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二是注册驰名商标所有人的禁止权不限于类似商品上的近似使用, 而是扩展到非类似商品的使用。

在商标权取得方式上我国一直奉行注册取得制度, 未注册商标一般得不到法律保护。根据注册在先原则, 首先使用商标的人如果不及时申请注册, 一旦被他人抢先申请注册后便无法对该商标取得商标权。基于商标权独立原则, 在其他国家注册的商标, 在中国未注册的不受保护。“不注册, 不保护”的原则, 对驰名商标所有人可能导致很不公平的结果, 因而有必要对注册取得原则作出例外规定, 即商标权可因驰名而取得。

在未注册驰名商标与普通注册商标发生冲突时, 法律优先保护未注册驰名商标。然而, 我国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在许多方面并没有达到对普通注册商标的保护水平, 与对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相比更不能同日而语。因此, 在未来立法中, 有必要对未注册驰名商标专用权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方面作出更充分明确的规定, 真正实现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驰名商标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日益为人们所瞩目。驰名商标权利人利用其卓越的商誉引导着购买力, 所以扩大驰名商标保护范围成为驰名商标保护的主题。于是, 很容易在混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淡化理论。反淡化理论着眼于驰名商标所形成的巨大价值不被他人的行为所侵损。我国商标法引进反淡化理论仅适用于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根据商标法第13条第2款的规定, 注册驰名商标所有人的禁止权, 不限于类似商品上的近似使用, 还包括非类似商品的使用。这一规定实现了对注册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 从而使对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水平, 明显高于对普通注册商标和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水平。注册驰名商标与未注册驰名商标相比, 法律、法规对注册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较为完善。

(二)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商标法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诚然重要, 但仅靠商标法却难以担负起保护驰名商标的重任。商标立法的宗旨在于规范商标的注册和使用行为, 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 维护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 在对驰名商标的不法侵害行为中, 有许多行为并不属于商标法的调整范围。这是因为, 商标法保护商标专用权以注册商标为限, 未经注册的商标无论驰名与否, 都不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例如, 《商标法》第13条规定:“就相同或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 容易导致混淆的, 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 误导公众, 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 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这就是说, 商标法对于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仅以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为限, 而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的商品上仿冒未注册驰名商标的行为并未受到商标法的禁止, 尽管这种行为有可能导致市场混淆或者损害商标所有人的利益。此外, 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自己的商品名称或者包装、装潢来使用, 并不一定构成商标侵权行为 (依商标法的要求, 该行为应当“足以造成误认”才能认定为侵权) , 但上述行为同样属于企图“搭便车”的不正当行为并可能构成对驰名商标的损害。可见, 单纯依靠商标法是难以有效地实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的。

与商标法不同, 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从而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间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使公平竞争的机制得以正常使用,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因此, 在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中, 凡是商标法无法调整, 但却事关竞争机制的作用和竞争秩序的建立, 直接影响竞争者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 都应当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

一些学者指出:“传统知识产权的三个主要法律——专利法、商标法和版权法好比是浮在海面上的三座冰山, 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是托着冰山的海水。”换言之, 在知识产权体系中, 反不正当竞争法实际上起着兜底的作用。凡是依法律原则和精神应该管的, 而其它法律又管不到的领域, 即可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去调整。在驰名商标保护中, 强调这一点尤其重要。如上所述, 有许多驰名商标受到不法侵害后, 或者因该驰名商标未注册而不享有商标专用权, 或者因侵害行为不符合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而无法根据商标法为其提供有效的保护。但在客观上, 这些侵害行为又确实对驰名商标所有人或其他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某种损害, 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和善良风俗, 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因而理当通过一定的法律来加以规制。这一任务便义不容辞地落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身上。

三、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 增强公民的商标法律意识

国内企业对商标保护知识的淡泊, 已经直接导致企业经济受损, 苦心经营的品牌在短短的时间内被人们淡忘。企业管理人员应增强商标法律意识, 对侵犯驰名商标的行为及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只要教育消费者, 自觉抵制、举报假冒驰名商标的行为, 广大的生产厂家依法生产经营, 驰名商标权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驰名商标声誉, 主动、积极保护驰名商标权, 驰名商标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律保护。

(二) 确立驰名商标侵权和淡化行为的无过错归责原则

我国现时商标侵权的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已不适于解决驰名商标侵权纠纷。首先, 商标权具有权利无形, 地域性和市场性强, 受法定时间、地点限制等特点, 很容易被他人无意及无过失侵害, 权利人证明侵害人有过错困难, 而侵害人证明自身无过错容易。其次, TRIPS协议实体条款中多处指明把过错责任作为例外, 可以推断其他未指明之处含无过错责任。最后, 淡化是一种极特殊的损害, 其发生时往往无声无息, 但一旦发生淡化, 后果无可挽回。因此, 防止淡化的可能是反淡化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 把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驰名商标侵权和淡化行为的归责原则有利于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三) 被动认定与主动认定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对驰名商标一般采取个案认定与被动认定的方式。如果商标遭到侵权, 商标权人要搜集证据, 还要经过一个驰名商标的认定程序, 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这样就给不法经营者留了空子, 为其提供了利用他人驰名商标牟取暴利的机会。所以建议, 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也应加入主动认定模式, 即如果商标权利人认为其商标已经构成驰名商标时, 即使没有人对自己的商标造成侵害, 只要商标权利人向认定机关提出申请, 并提交其商标驰名的证明材料, 认定机关也应予以认定。实行被动认定与主动认定相结合的认定模式, 可以降低商标权利人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的成本, 增加企业保护名牌的信心,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 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应延伸到网络世界

随着电子商务在网上的迅速崛起, 网上消费者利益的保护问题也被提上重要议程, 驰名商标给予消费者在网上识别高质量商品或服务及其来源的可能。由于驰名商标拥有极大的商誉价值, 一些网站便利用他人驰名商标注册来注册域名以提高点击率, 这是一种“搭便车”的行为, 对驰名商标的损害是无形的, 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 因此, 应当对驰名商标在域名领域中进行特殊保护,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因赞助或使用许可关系而引起的欺骗、混淆、不当联系或误认具有重要意义。将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延伸到网络世界意义是重大的。

健全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对内可以激励企业推行名牌战略, 实施名牌工程, 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企业进行合法竞争, 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对外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外资, 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加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摘要:驰名商标是企业的重要财产, 也是拓展与巩固市场的有力工具。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已不仅仅涉及到商标所有人的利益, 更成为各国用以争取和维持本国竞争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的有效手段。今天的驰名商标已不仅仅只是在区别商品的出处, 它同时也已成为商品的一部分, 人们购买商品时已不单看重它的功能和质量, 同时还会看重品牌及其代表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 保护驰名商标, 对于维护驰名商标权人以及消费者的利益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商标淡化,完善

参考文献

[1]朱雪冬.知识产权法基础教程[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5.

[2]张耕.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4.

[3]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4]谢新竹.驰名商标禁用权的扩展与反淡化保护[N].人民法院报, 2002-05-26.

浅析我国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问题 篇9

驰名商标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它不仅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代表着企业的良好信誉, 能够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 而且驰名商标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始于1985年加入《巴黎公约》之后。2003年, 我国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规定》, 于2003年6月1日实施该规定。这一国际通行的做法, 使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体系也进一步得到完善。[1]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 并最终与国际准则全面接轨的发展历程。[2]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时代的前进, 我国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中又出现了一些的新的问题。

二、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 驰名商标造假

最近几年, 有关驰名商标腐败案件的新闻报道我们频发可以看到。总结这些案件, 其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商标权人的商标没有后达到驰名商标认定标准, 通过非法贿赂官员来达到认定的结果;2、商标权人的商标没有达到驰名商标认定标准, 通过非法手段伪造各种证据材料来达到认定的结果;3、商标权人的商标能够达到驰名商标认定的标准, 但是没有适合的案件作材料, 所以伪造案子来实现驰名商标的认定;4、商标权人的商标既没达到驰名商标认定标准也没有案件作材料, 而是通过贿赂官员并且伪造案子, 从而达到认定驰名商标的目的。[3]

驰名商标造假, 严重欺骗了消费者, 扰乱了市场秩序, 破坏了市场公平, 损害了政府与司法部门的公信力。它不但影响了驰名商标的认定体系, 更让法院的公信力和官员的职业道德受到了群众的质疑。

(二) 驰名商标滥用

驰名商标经过认定后, 其效力仅限于自身生产经营范围之内, 并不得超过此范围。而现在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获取驰名商标后, 超范围无限制地使用, 在非驰名商标的商品上也都用上了“中国驰名”。2003年, 我们国家工商局在《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中指出驰名商标只能“被动认定, 个案有效”, 而不能终身拥有, 持续宣传。但是我国有些企业为了获得驰名商标, 以商业利润为契机, 其动机不纯。这种行为与驰名商标认定的立法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驰名商标滥用的危害: (1) 驰名商标认定后, 其产品质量受到群众信赖。但就是这么一种信赖, 使得无数企业公司利用驰名商标让自己的商品免检。 (2)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第2条规定,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 应当遵守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可是许多企业总是利用自己的驰名商标, 对市场进行抢占与挤压, 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3) 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比普通商标更广, 而这种情况使得其他企业的竞争力受到限制。这样不利于商标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4] (4)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侵害了。

(三) 驰名商标的侵权行为

驰名商标是商标的特殊形式, 因此, 驰名商标侵权即是指侵犯驰名商标权的行为, 其行为侵犯了驰名商标的专用权。

驰名商标侵权行为的危害: (1) 侵犯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驰名商标有其自身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这是消费者对于驰名商标的认可与信赖的原因, 侵权行为造成了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或服务与驰名商标商品真实的价值不符。 (2) 侵犯了驰名商标专用权人的合法权益。驰名商标专用权人的优质资产被侵权人所盗用, 使专用权人的经济与社会声誉受到损失, 有时还有可能危及企业的存亡。 (3) 与社会公平正义背道而驰, 不利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三、解决办法的建议

(一) 刑事立法对驰名商标造假行为的规制

民事诉讼中的欺诈行为包括驰名商标的造假行为。而我国刑法还没有对民事诉讼欺诈行为做出规定, 笔者建议能够在我国刑法的法律条文中增加一条“诉讼欺诈罪”。这也是针对目前民事诉讼欺诈行为越来越多, 却不能明确规制而考虑到的。如果法律增加对欺诈行为加以制止的条文就能有效规制驰名商标造假行为, 能够提高政府与司法部门的公信力, 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 保护市场公平。

(二) 加大驰名商标的使用和监管力度

笔者建议针对利用驰名商标认定, 而超范围使用的行为, 修正现行的《广告法》, 应增加一些条文, 禁止暗示商品质量与驰名商标有关的广告词在广告宣传中使用。行政职能部门有权依法对违反规定的宣传行为进行处罚, 社会公众也可以举报这种违法宣传行为。[5]

(三) 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由于人们的知识产权的意识不足, 才会增加驰名商标侵权行为的发生率。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从制定法律的根本目地来讲, 使知识产权权利人依照法律在一定合法期限内垄断此知识产品, 进而使其能够公开其所创造的知识产品来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6]比如, 设立专利权使专利权人能够更加积极地创造, 其发明创造在社会公开后,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设立著作权使著作权人能够更好地创作, 其作品就能在社会广泛传播, 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因此设立商标权使商标权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利用这些产品使整个社会的需求得到满足。

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宣传与学习教育, 在企业内部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企业的经济行为能够提高商标自身的经济含量, 可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驰名商标的法律作用后再去申请认定驰名商标, 驰名商标时需要在合法的范围内。这样才有利于降低驰名商标侵权行为的发生率。

摘要:驰名商标作为一种具有超强经济利益的商业标识比其他一般商标更容易受到侵害。因此, 驰名商标需要得到比一般商标更特殊的保护。本文将对我国的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驰名商标,侵权行为,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孙立凡.为注册驰名商标的司法保护[J].中华商标, 2008, (7) .

[2]王永欣.驰名商标的界定与认定[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 :66.

[3]陈国强.论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1 (9) .

[4]徐晓红.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J].经济师, 2004 (7) :55.

[5]海英.驰名商标权利滥用的法律规制一一以驰名商标的霸权主义倾向为视角[J].东南学术, 2007, (5)

浅谈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完善 篇10

一、认定制度的完善

我国自从加入《巴黎公约》后, 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阶段。而驰名商标认定制度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驰名商标认定主体多元化, 正是因此致使驰名商标认定的混乱和驰名商标的泛滥。对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完善 (1) 细化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尤其是其中的质量标准。 (2) 明确仲裁机构的驰名商标认定权。仲裁机构可以提供高效率的保护, 一裁终局快速有效且不易被有心人士用以宣传; (3) 完善驰名商标认定原则, 综合我国国情考虑, 实行“被动认定为主, 主动认定为辅”的灵活模式。 (4) 避免驰名商标认定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影响, 明确认定的必要性标准。

二、驰名商标的跟踪、退出和撤销

驰名商标之所以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是因为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然而驰名商标可能逐渐丧失相应的条件。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就值得我们反思, 三鹿、伊利、蒙牛作为驰名商标虽然享有名声其产品却存在安全问题, 这与驰名商标本身所代表的意义是相悖的。法律为驰名商标提供保护并不是为了让其以免检之类的特权为名制造劣质产品损害消费者的权益。驰名商标的权利应受到限制, 驰名商标不能想当然的实行终身制, 对于那些丧失驰名特质的驰名商标, 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专门的规范。

首先, 驰名商标一经便享有了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世界上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驰名商标享有特殊保护是有条件的, 即商标必须驰名。我国在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中并没有对质量标准进行规定, 这在实践中是值得注意的。笔者建议在中国完善对驰名商标的跟踪调查制度, 每隔相应的实时间便对商标是否符合驰名商标标准进行再判断。

其次, 驰名商标的退出机制也是驰名商标制度的一个盲点, 从驰名商标认定弄虚作假、驰名商标默默无闻、名牌产品出问题频出来看, 有必要建立驰名商标的撤销制度。笔者认为驰名商标的撤销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标准, 建议使用驰名商标,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人民法院限期责令改正或撤销其驰名商标: (1) 自行改变驰名商标的; (2) 自行改变驰名商标的名义地址或其他事项的; (3) 自行转让驰名商标; (4) 连续三年停止使用; (5) 该商标所含的经济价值显著下降不符合驰名商标条件的; (6) 其他不符合驰名商标构成条件的。

此外, 笔者建议还应建立一个透明的驰名商标信息公开制度, 也可以建立一个专门公布驰名商标企业信息, 公开对驰名商标跟踪检查, 接受公众监督投诉的专门的系统。这样驰名商标能够受到公众舆论监督, 消费者也可以较好地判断商标的驰名与否。

三、对驰名商标保护进行规范的建议

笔者认为对驰名商标提供的特殊保护是为了保护驰名商标不受非法侵害, 而不是赋予驰名商标权利人超越他人的特权。从驰名商标权利保护过度、市场资源有限方面结合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来看, 有必要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进行规范和监管。

任何权利都应该有界限, 不存在无限制的权利, 同理驰名商标享有特殊保护也应该是所限制的。对于驰名商标权利的限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首先, 对于在先权利人的权利应给予保护, 允许他人的没有混淆效果的善意合理使用。但同时应完善合理使用驰名商标的条件, 此外对于非商业的驰名商标合理善意使用也应该予以保护。其次, 对于驰名商标用于商业广告宣传的行为应进行限制或者是禁止。驰名商标本身不是一个荣誉称号, 不是为给商标增加影响力而存在。现在广泛存在以驰名商标口号大肆宣传的现象与驰名商标保护本意相违背, 影响了社会风气, 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

此外, 对于驰名商标的自我淡化行为也应作出限制。现实中搭乘自身驰名商标的便车逐一占取其他行业的市场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自身驰名商标的淡化, 不仅会误导消费者损害其利益, 同时会使驰名商标的价值淡化并且一手葬送商标的显著性使之不再具有驰名商标的特质。不仅对驰名商标自我淡化行为应有限制, 对于驰名商标的许可使用和转让也应作出相应的限制, 如果不进行限制, 被许可使用者或受让者产品质量没有达到驰名商标相应水平的情况下, 既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 也是对驰名商标的一种淡化。

最后, 还可以结合运用刑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法律法规来对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规范。, 这样可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可以在维护公平公正上发挥更好的效果。

摘要:驰名商标保护在国际上又来已久, 但是在保护驰名商标法律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产生了驰名商标的权利滥用行为。本文主要针对驰名商标的权利滥用现象和完善驰名商标制度提出建议。

驰名商标的网上保护论文 篇11

我国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知道,商标的原始功能是将商标与特定的商品或服务联系起来,指示来源与出处,避免消费者产生混淆、误认。传统商标法关键还是保护消费者,正如欧共体法院一再强调的“商标的基本功能是确保投放市场的商品产源一致,从而使消费者或终极用户能够将这些产品同来自其他厂商的产品区别开来,而不会有混淆的可能”。可见,制止“混淆的可能”是作为传统商标保护的核心问题来看的,其首要保护的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商标权人的私益,充其量也是在保护消费者获取正确信息的基础上保护商标权利人。但问题是,驰名商标作为商标,蕴含了商标权人的心血,其功能已从简单地标指商品或服务的产源发展到相对独立地承载商业信誉,与商标权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不重视对驰名商标权利人的保护,显然不符合社会正义的要求。在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与出处并没有产生混淆的情况下,即使避免了“混淆的可能”,用传统的混淆理论还是不能有效保护驰名商标,这就需要在混淆理论之外寻找突破口,淡化理论迎合了这种需要,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驰名商标权利人。

虽然我国当前驰名商标保护的水平己经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我国对驰名商标提供的特殊保护仍是以混淆作为理论出发点,其实,在我国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理论体系是完全可行的。我国商标法律法规中虽然都没有“淡化”的概念与专门反淡化保护条款,倒是有“容易导致混淆”的措辞,但考察来看,《商标法》第13条将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扩大到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对注册驰名商标实行“跨类保护”,可以说是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向前迈了一大步,立法与司法还将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扩大到互联网络领域,制止他人对驰名商标的网上淡化等等。

我国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体系的设想

笔者认为,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理论体系,拟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

·将反淡化保护理论融入驰名商标保护法律体系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但目前并没有专门的反淡化法,没有关于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总的解决方案,有关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问题只是零散地规定在商标保护的法律法规中,这种分散保护的方法,不足以形成对驰名商标的立体保护网,无形中造成适用反淡化理论对驰名商标保护较为牵强的局面。但笔者认为,我国制定专门的反淡化法条件还不成熟。首先,从国内层面说,当前对商标淡化理论的认识水平还不高,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见解。我国知识产权水平相对落后的局面也决定了我们应当谨慎行事,尽量在国际公约框架下对驰名商标保护问题作出规划,特别避免超标。其次,从国际层面说,目前国际上对该理论尚存在争议,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制定专门的商标反淡化保护法。因此,我国目前并不宜像美国一样制定专门的反淡化法。但是随着我国入世和加入一系列国际公约,我国必须承担起对国内外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义务,虽然我们不具备制定专门反淡化法的条件,但在我国当前仍然像日本等许多国家一样形成以《商标法》为反淡化保护的主体,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补充的系统保护网,突破避免混淆保护的障碍,实行反淡化保护,在有关商标法律法规特别是《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适当地增加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条款,对现行的法律条款作相应调整与完善。

·反淡化保护应是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专权

驰名商标蕴含更高的商业价值,理应受到超过普通商标保护水平的特殊保护,这一点从理论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且已达成共识。在反淡化保护问题上,首先应当明确反淡化保护理论适用的对象只能是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反淡化保护的根本目标在于禁止他人从驰名商标中不当获利,其依据来源于驰名商标的商业价值,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与普通商标就不具有这种商业价值,故对两者不能适用反淡化保护,如果对商标不分驰名与否而一视同仁地使用该理论,则反淡化理论就没有存在的独特意义了。

·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应作扩大性适用

从驰名商标保护的发展来看,反淡化保护必成为驰名商标保护的主流方式。我们认为,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开始只是作为制止他人在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注册或使用驰名商标或与之近似的商标,如我国《商标法》只是禁止商标对驰名商标的淡化,对其他淡化行为并没有明确规定,或只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所体现。实际上,在针对驰名商标的侵权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用反淡化理论加以保护也是得心应手的,参考美国的反淡化法规定,该理论可以解决以下对驰名商标的侵权问题:将他人驰名商标作为厂商名称使用,将他人驰名商标作为网络域名使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浅议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 篇12

关键词:商标,驰名商标,认定,立法保护

一、驰名商标概述

1. 商标和驰名商标的含义

所谓商标,是指生产者、经营者为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是用在商品及其包装上或服务标记上的有文字、图形、字母、师资、三为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可视性标志。

驰名商标,通常是指那些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且有较强竞争力的商标。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3年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认为,“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法国学者Y.St.Gal称驰名商标“指为广大公众所共知,且享有卓越声誉者而言”。其中高度驰名一般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生产者、消费者等相关公众中广为人知晓;信誉卓越是指商标所标示的商品的质量优良并长期稳定,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长久喜爱和信任。

2. 驰名商标的法律特点

(1)驰名商标经长期使用,为相关公众所熟知

驰名商标经过一定期限的公开使用,逐渐扩大其市场影响,为公众所认识和了解。《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第16条第2款规定:“商标是否驰名,应考虑该商标为相关部分公众所知晓,包括该商标在缔约方通过宣传广告取得的知晓”。何谓相关公众,《TRIPS协议》并未明确说明。在解释“相关公众”的范围时,各国及国际公约有着不同说法,按照《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的解释,“相关公众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识的某类商品或服务相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商标法所称相关公众,是指与商标所标识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和与前述商品或者服务的营销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经营者。”

(2)驰名商标代表的商品或服务质量优异,在市场上享有良好信誉

市场作为综合检验企业及其产品的一面镜子,指导并促使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不断进行组织调整,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新的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并使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满足消费者需求,在花色和品种上满足消费者选择。企业及其产品不断参与市场竞争,其驰名商标代表的商品或服务必然是优质产品或服务,为公众信赖和喜爱,拥有良好的社会评价。

2.驰名商标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驰名商标的影响范围,不仅看国内范围,同时也看国际范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认为,一个商标只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范围内出名,不仅本国而且其他国家均应认为该商标为驰名商标;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在多数国家驰名并不导致在“本国”驰名。商标驰名的地域范围是各国根据主权原则和其本国经济利益而确定的。

4. 驰名商标是经本国主管机关认定为驰名的商标

由于商标的地域性,在某国驰名的商标,并不会必然导致在其他国家驰名。依照《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规定,商标是否在成员国驰名,要由成员国商标主管机关确认,我国确认驰名商标的行政主管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

二、驰名商标的认定

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密切相关,认定是实施保护的前提。一个商标能否适用驰名商标特殊的规定,取决于它能否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如果认定主体过多,认定的范围过滥,认定的方式过于主动,就会造成驰名商标满天飞,不利于保护那些真正具有较高商誉和雄厚实力的驰名品牌。驰名商标在我国有其特定的认定标准,现从以下几方面讲述:

1. 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

关于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并没有世界性标准,各国对此各有不同规定。

我国法律对驰名商标认定的主体是怎样规定的呢?

《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5条规定,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法》规定,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可以认定其商标是否构成驰名商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行使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的权力,掌握着工商企业商标注册和使用的情况并通晓商标法律,由商标主管机关认定驰名商标,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2001年7月17日,最高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做出认定。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2条“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设计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做出认定”。所以我国有权认定驰名商标的应是商标行政主管机关和人民法院,其他任何组织不得认定或采取其他变相方式认定驰名商标。

2. 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

综观各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原则主要有两种模式:主动认定和被动认定。

主动认定是指在未发生权利纠纷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商标所有人的请求,为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侵权纠纷,对商标是否驰名进行的认定,目的是给该商标以扩大范围的保护。主动认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尤其是采用批量认定的方式,若把握不准难免陷入滥评,也容易导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攀比。被动认定则是指在已经发生权利纠纷的情况下,应商标所有人的请求,有关部门对其商标是否驰名,能否给予扩大范围的保护进行认定。被动认定是司法机关认定驰名商标的基本模式,目前为西方多数国家所采用,被视为国际惯例。

3. 认定商标是否驰名应当考虑的因素

我国《商标法》第14条规定,认定商标是否驰名,应考虑以下因素:(1)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悉程度。如何判断某个商标在相关公众中的知晓程度是人民法院面对的新问题。通常法院在审判案件时都是对某个事实的法律定性,而如果涉及到对心理程度的判断,法院通常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如下途径解决:在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解释上,通常采取“信赖说”,该学说认为“效果意识的确切含义,既不能以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为准,也不能以相对人所理解的含义为准。由于它体现了一般人对于意思表示的善意信赖,因而被称为“信赖说”;而在普通商标侵权案件中,对商标相同或者近似时采取的一个主要标准是“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2)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是认定驰名商标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商品或一项服务只有长时间地被消费者所信赖所使用,才能表明其市场的魅力和体现其价值,并且,通过对商标的使用,才能使得商标在公众中产生知名度。所以,认定驰名商标时,一定要考察该商标在特定地域持续使用的时间。(3)商标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持续时间”是指每一次宣传工作的起始到终止的时间段;“宣传工作的程度“是指宣传的质量,包括采用何种工具进行的宣传以及宣传的方式是否新颖等问题;“宣传的地理范围”是指宣传的范围有多广,强调的是宣传工作的空间范围。因此,通过考察一个商标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就可以比较明确地得知该商标在一定区域内公众的知晓程度。(4)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它强调的是该商标是否曾受到过驰名商标的特殊法律保护。受到过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记录可以作为认定驰名商标的参考因素。(5)对于其他因素的考察。

综合考察上述因素后,如果一个商标从客观上已经达到了为相关公众所广为知悉的程度,就应认定使用在某种特定类别商品上的商标为驰名商标。

三、驰名商标的立法保护

1. 驰名商标的国际立法保护

(1)《巴黎公约》中有关驰名商标的规定

驰名商标作为正式的法律术语最早出现在《巴黎公约》中,《巴黎公约》第6条第2款规定:本公约各成员国承诺,当某一商标已经为本公约受益人所有,且已被有关注册或者使用国主观部门视为在该国驰名时,若另一商标构成对此商标的复制、模仿或者翻译,并足以造成误认,各成员国应以本国立法允许的情况下,依职权或者应有关当事人的请求,驳回或者撤销后一商标的注册,并禁止其使用于相同或相类似的商品上。商标的主要部分构成对任何此种驰名商标的复制或模仿,并足以造成误认时,也应适用本规定。自一商标注册之日起至少5年内,应允许提出撤销这种商标注册的请求。允许提出禁止使用请求的期限,可由各成员国规定。当一商标之注册或使用有恶意时,此种撤销注册或者禁止使用的请示不应有时间限制。

(2)《TRIPS协议》中有关驰名商标的规定

1986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八轮全球性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之初,西方发达国家将知识产权与冒牌货贸易问题纳入了谈判范围。1994年《马拉喀什协定书》之附件《TRIPS协议》通过引述《巴黎公约》有关规定的方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将驰名商标的保护带到了新高度。其第二部分“关于知识产权效力、范围和使用的标准”第16条规定:“《巴黎公约》(1967)第六条之二在细节上作必要修改后,适用于服务。在确定一商标是否驰名时,各成员应考虑相关部门公众对该商标的了解程度,包括在该成员中,因促销该商标而获得的了解程度。”“《巴黎公约》(1967)第六条之二在细节上作必要修改后,适用于与已注册商标的货物或服务不相类似的货物或服务,只要该商标在对那些货物或服务的使用方面可表明这些货物或服务与该注册商标所有人之间存在联系,且此类使用有可能损害该注册商标所有权人的利益。”

(3)《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

WIPO“驰名商标问题专家委员会”于1999年9月出台的《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其主要规定有:重申了驰名商标的保护不要求在有关国家实际使用,只需要驰名即可,包括促销产生的知名度;驰名商标同样适用于服务商标(《TRIPS协议》中已有规定);作为确定商标是否为驰名商标的条件,成员国不得要求该商标在该成员国内外的任何管辖范围驰名,或该商标已在除该成员国以外的任何管辖范围进行注册或提出注册申请;将商标驰名的范围限定在相关公众领域内;使用该商标的那一类商品或服务的实际或潜在顾客、使用该商标的那一类商品或服务的经销取代中所涉及的人员、经营使用该商标的那一类商品或服务的商业界。

该《联合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认定商标是否驰名时可以考虑“与商标有关的价值”,如果商标的价值可以得到准确的评估和量化,可以成为商标驰名的一个重要佐证。

2. 驰名商标的国内立法保护

2000年4月28日,国家商标局出台了《关于申请认定驰名商标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了驰名商标在申请认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2001年《商标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确认了“驰名商标”的法律地位。第13条规定:“就相同或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该法第14条规定了认定驰名商标应考虑的因素:(1)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2)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3)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4)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5)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由此,我国初步建成了驰名商标的国内法保护体系。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商标法实施条理》,进一步确认了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制度,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也做了响应的规定。2003年6月开始实施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细化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措施。

四、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建议

1. 增强公民的商标法律意识

国内企业对商标保护知识的淡泊,已经直接导致企业经济受损,苦心经营数年的品牌在短短的时间内被人们淡忘。企业管理人员增强商标法律意识,在积极运用品牌策略的同时,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对假冒侵犯驰名商标的行为及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只有教育消费者,自觉抵制、举报假冒驰名商标的行为,广大的生产厂家依法生产经营,驰名商标权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驰名商标声誉,主动、积极保护驰名商标权,驰名商标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律保护。

2. 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法律保护制度。

是指无权使用人将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注册或使用于与驰名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淡化行为可能是商标所有人的自我淡化,也可能是他人恶意使用造成的淡化。对于知名度较高的驰名商标来说,淡化行为会严重影响驰名商标的声誉,损害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对反淡化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应增加相关规定,防止对驰名商标的恶意淡化行为。

3. 应该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延伸到网络世界,严禁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域名注册

随着电子商务在网上的迅速崛起,网上消费者利益的保护问题也被提上重要议程,驰名商标给予消费者在网上识别高质量商品或服务及其来源的可能。由于驰名商标拥有极大的商誉价值,一些网站便利用他人驰名商标注册来注册域名以提高点击率,这是一种“搭便车”的行为,对无形地损害驰名商标,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因此,对驰名商标在域名领域中进行特殊保护,对于保护消费者因受赞助或使用许可关系而引起的欺骗、混淆、不当联系或误认具有很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曾陈明:商标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国光:知识产权诉讼.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第89页

[4]普翔:对驰名商标界定的思考——兼评修订后的《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规定载于《中华商标》,2002,第33页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的激励艺术下一篇:MPEG-4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