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商标制度

2024-09-19

驰名商标制度(精选12篇)

驰名商标制度 篇1

一、现阶段我国对驰名商标认定存在的问题

(一) 驰名商标的滥用

驰名商标与其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关系是固定的, 商标所有人不得随意扩大商品或服务的范围。近年来, 有些企业将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某件商标, 超出该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类别, 使用在企业的其他商品或服务上, 并标注“中国驰名商标”字样。驰名商标与其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关系是固定的, 商标所有人不得随意扩大商品或服务的范围。由于我国驰名商标法律制度起始于工商行政部门, 从驰名商标制度构建开始就产生一种误导, 导致人们对驰名商标产生误解, 认为驰名商标等同于名牌, 等同于“荣誉称号”的思想已在我国根深蒂固, 连政府和企业都不断作出异化驰名商标的行为。首先是政府。不少地方政府把当地驰名商标的拥有量看成一种政绩工程, 以标榜地区经济的繁荣, 对获得驰名商标认定的当地企业发放高额奖金。其实, 驰名商标仅仅是个案认定的一个程序, 也仅对个案有效, 并非一种荣誉。各地政府的这种行为, 鼓励了某些企业对驰名商标的不当逐利。然后是企业。各地企业无视驰名商标认定中“个案有效”原则, 为扩大销售, 把驰名商标作为广告资源, 夸大宣传, 把驰名商标当成“金字招牌”误导消费者, 这样不仅明显违背了驰名商标不得做广告宣传的法律规定, 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驰名商标的行政与司法认定都存在诸多问题

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是指在商标注册、使用与评审过程中产生争议时,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与商标评审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 依据具体事实认定其商标是构成驰名商标的行为。由于法律对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的具体操作很多都没有作明确的规定, 使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如认定程序繁琐、审查时间长, 至少要三年时间;效力不确定, 具有非终局性;救济途径不明确, 当事人不服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的结果是否可请求复审或行政诉讼,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是指法院在具体商标案件的审理中, 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 对争讼的商标是否构成驰名商标进行认定的司法行为。与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相比,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具有认定时间快, 效力确定, 以及具有终局性等优势, 因此, 也成为企业获得驰名商标“称号”以谋取利益的最佳途径。鉴于此, 近年来, 司法认定的数量增长速度异常加快, 一时间, 出现了“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热”, 甚至有企业为了达到认定驰名商标的目的, 虚构诉讼, 通过司法手段实现其认定驰名商标的最终目的, 然后大肆宣传利用。而一些地方政府也采取各种办法, 在司法认定过程中对法院施加无形的压力, 以期达到所属省份能打出“驰名商标”的目的。大批驰名商标的匆忙诞生, 极有可能淡化社会对驰名商标的信赖, 进而损害整个驰名商标保护机制, 这种做法不仅严重背离了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初衷, 还对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营造良好公平市场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降低了司法公信力和干扰了司法公正。

二、关于完善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的建议

(一) 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法律保护制度

驰名商标淡化, 是指无权使用人将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 注册或使用于与驰名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淡化行为可能是商标所有人的自我淡化, 也可能是他人恶意使用造成的淡化。对于知名度较高的驰名商标来说, 淡化行为会严重影响驰名商标的声誉, 损害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 还没有对反淡化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

(二) 修改《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广告法》

1. 修改《商标法》。

增设“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专章, 废除现行的驰名商标认定的双轨制, 规定统一的驰名商标认定制度, 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使用、管理和保护, 作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

2. 修改《广告法》。

不论法律程序中是否认定企业的商标为驰名商标, 一律禁止企业在商业广告、宣传和包装、装潢中宣示自己的商标为“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中国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

3. 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

将企业在商业广告、宣传和包装装潢中宣示自己的商标为“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中国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行为规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明确其法律责任。

(三) 完善驰名商标的认定程序, 遏制驰名商标认定的泛滥

1. 通过修改《商标法》提高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确权效率, 缩短商标

审查的周期和效率, 逐步建立起驰名商标认定以“行政认定为主, 司法认定为辅”的审查模式。

2. 由于现行《商标法》在认定驰名商标应考虑的因素中规定可考虑“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这在实践中给予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将其他因素包括哪些因素作具体列举。

3. 法院在受理和审理有关驰名商标认定的案件中应采取审慎态度,

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并提高法官素质, 严格把握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坚决避免降低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的司法行为;同时加强对涉及驰名商标的案件的审查, 坚决避免有关当事人通过“虚构诉讼”的方式获得驰名商标认定, 对通过“虚构诉讼”的方式获得驰名商标认定的, 要及时撤销并通报上级部门, 从而保障人民法院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行严格的层报制度, 各地中级人民法院认定的驰名商标, 应及时上报到最高人民法院审查、备案, 确保认定的正确性。

(四) 增设“假冒驰名商标罪”

在我国的刑法里增设一条“假冒驰名商标罪”的规定。按照罪刑法定的原则, 对假冒驰名商标的犯罪行为只能适用假冒注册商标罪来惩治, 这对驰名商标所有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为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应降低刑法中保护驰名商标的门槛, 在定罪标准与刑罚规定上与普通的商标犯罪行为有所区别。

(五) 取消给驰名商标发放奖金的制度

禁止任何政府部门、任何机关、任何单位给驰名商标发放奖金, 引导企业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合法经营、正当经营, 建立良好的企业经营导向。政府应当正确地看待司法程序和行政执法程序中认定的驰名商标, 对企业进行正确规范和正确引导, 督促企业正常发展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建立产品信誉, 制止企业弄虚作假、急功近利、有名无实、不负责任的行为, 树立政府正确的品牌发展战略观。

驰名商标制度 篇2

商标就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产品标识。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建立完整的企业商标管理体系,加强商标管理,维护商标信誉,维护企业信誉,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依法行使商标的使用、管理和保护权限,特制定本企业商标使用和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一、公司成立商标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董事长担任,副组长:各位总经理、副总经理,成员有:销售部、办公室、技术质量部、生产部、财务部。

二、对已注册的商标由信息中心负责对商标的档案管理,及时记录企业商标的印刷、使用、注册、保护及获奖等各种情况。对商标档案要及时归档,严防丢失、污损、残缺和被破坏,并同时对商标档案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总结规律,发现问题,为商标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在发生侵权案件时,提供必要的佐证。

三、已注册的“WGYS”商标用于产品的外包装、产品合格证、产品样本、产品广告以及各种对外宣传、营销等企业正当的合法的活动中使用。

四、注册新的产品商标,由董事长批准,有关部门按照商标法的有关规定,报工商局进行注册、审批;任何人不得擅自在售出产品和其他场合上使用未经注册的商标;已注册的商标使用审批权,由董事长亲自掌管。

五、办公室负责产品的样本、广告及其他企业行为中商标使用的审核和维权工作,对发现的侵权行为及时上报董事长,并负责申诉处理等善后工作。

六、质量保证部负责印有注册商标的产品外包装、合格证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建帐管理,每月按生产计划下发产品合格证,并监督产品包装过程中合格证的使用情况;同时负责对商标的使用情况进行建档管理,每年作一次使用检查。

七、凡需在商品、包装及广告宣传过程中使用注册商标时,须提前请示董事长,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印刷、使用,对印刷情况要及时进行登记和归档。

八、商标的印制需经商标管理小组审核后,方可实施;印制时,要签订印制合同,包括商标的使用地点、印制地点、印制数量以及印制的废商标的处理办法等,以免承印企业随意对废次商标进行处理,造成外流。

九、许可他人使用注册商标时,须签订商标使用合同,监督被许可人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质量,并报商标局进行备案。

商标法律制度(上) 篇3

本田在中国拥有对“HONDA”商标在汽车、摩托车等多个类别的数十项注册。该报道称,“鸿大”系吉隆摩托车公司注册商标,经工商注册后,本田提出异议,认为吉隆摩托的商标“鸿大”与本田申请的驰名商标“HONDA"及注册的“红大”商标发音无任何区别,在外观上亦与“红大”近似,极易让消费者将“鸿大”误认为本田系列商标,误导消费者。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受理后认为,吉隆摩托的注册商标“鸿大”与本田公司注册的中文商标“红大”及西文商标“HONDA”,二者虽读音相同,但首字“鸿”与“红”在字形及字义上均有不同,分别与“大”字组合后,整体外观及含义亦有一定区别,虽读音相似,但不足以证明吉隆摩托模仿并误导消费者。因此裁定对“鸿大”商标予以注册。

对力帆公司,其结果就不太幸运。1995年12月,力帆公司向国家商标局递交了“轰达”及拼音“HONGDA”的商标注册申请。1996年11月,本田公司提出异议。2000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作出裁定,驳回本田异议,准许“轰达”商标注册。本田并未善罢甘休,到了2004年6月,国家商标局最终裁定:“轰达”商标不予注册。力帆又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递交了复审申请。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来了解有关商标专用权的知识

1、什么是商标?商标有哪些类别?为什么要申请商标注册?

2、商标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3、申请商标注册的条件是什么?如何申请商标注册?

4、如何保护商标专用权?

5、发生商标专用权侵权纠纷应当如何处理?

1982年《商标法》经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后分别于1993年和2001年两次作了修正。

商标包括商品标志和服务标记,是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的,用于商品或服务以区别其来源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标记。商标已被普遍认为具有区别功能、质量功能和广告宣传功能。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按商标用途来分,商标可分为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从受法律保护的程度来分,可以分为未注册商标、注册商标和驰名商标。

浅谈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完善 篇4

一、认定制度的完善

我国自从加入《巴黎公约》后, 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阶段。而驰名商标认定制度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驰名商标认定主体多元化, 正是因此致使驰名商标认定的混乱和驰名商标的泛滥。对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完善 (1) 细化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尤其是其中的质量标准。 (2) 明确仲裁机构的驰名商标认定权。仲裁机构可以提供高效率的保护, 一裁终局快速有效且不易被有心人士用以宣传; (3) 完善驰名商标认定原则, 综合我国国情考虑, 实行“被动认定为主, 主动认定为辅”的灵活模式。 (4) 避免驰名商标认定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影响, 明确认定的必要性标准。

二、驰名商标的跟踪、退出和撤销

驰名商标之所以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是因为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然而驰名商标可能逐渐丧失相应的条件。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就值得我们反思, 三鹿、伊利、蒙牛作为驰名商标虽然享有名声其产品却存在安全问题, 这与驰名商标本身所代表的意义是相悖的。法律为驰名商标提供保护并不是为了让其以免检之类的特权为名制造劣质产品损害消费者的权益。驰名商标的权利应受到限制, 驰名商标不能想当然的实行终身制, 对于那些丧失驰名特质的驰名商标, 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专门的规范。

首先, 驰名商标一经便享有了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世界上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驰名商标享有特殊保护是有条件的, 即商标必须驰名。我国在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中并没有对质量标准进行规定, 这在实践中是值得注意的。笔者建议在中国完善对驰名商标的跟踪调查制度, 每隔相应的实时间便对商标是否符合驰名商标标准进行再判断。

其次, 驰名商标的退出机制也是驰名商标制度的一个盲点, 从驰名商标认定弄虚作假、驰名商标默默无闻、名牌产品出问题频出来看, 有必要建立驰名商标的撤销制度。笔者认为驰名商标的撤销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标准, 建议使用驰名商标,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人民法院限期责令改正或撤销其驰名商标: (1) 自行改变驰名商标的; (2) 自行改变驰名商标的名义地址或其他事项的; (3) 自行转让驰名商标; (4) 连续三年停止使用; (5) 该商标所含的经济价值显著下降不符合驰名商标条件的; (6) 其他不符合驰名商标构成条件的。

此外, 笔者建议还应建立一个透明的驰名商标信息公开制度, 也可以建立一个专门公布驰名商标企业信息, 公开对驰名商标跟踪检查, 接受公众监督投诉的专门的系统。这样驰名商标能够受到公众舆论监督, 消费者也可以较好地判断商标的驰名与否。

三、对驰名商标保护进行规范的建议

笔者认为对驰名商标提供的特殊保护是为了保护驰名商标不受非法侵害, 而不是赋予驰名商标权利人超越他人的特权。从驰名商标权利保护过度、市场资源有限方面结合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来看, 有必要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进行规范和监管。

任何权利都应该有界限, 不存在无限制的权利, 同理驰名商标享有特殊保护也应该是所限制的。对于驰名商标权利的限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首先, 对于在先权利人的权利应给予保护, 允许他人的没有混淆效果的善意合理使用。但同时应完善合理使用驰名商标的条件, 此外对于非商业的驰名商标合理善意使用也应该予以保护。其次, 对于驰名商标用于商业广告宣传的行为应进行限制或者是禁止。驰名商标本身不是一个荣誉称号, 不是为给商标增加影响力而存在。现在广泛存在以驰名商标口号大肆宣传的现象与驰名商标保护本意相违背, 影响了社会风气, 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

此外, 对于驰名商标的自我淡化行为也应作出限制。现实中搭乘自身驰名商标的便车逐一占取其他行业的市场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自身驰名商标的淡化, 不仅会误导消费者损害其利益, 同时会使驰名商标的价值淡化并且一手葬送商标的显著性使之不再具有驰名商标的特质。不仅对驰名商标自我淡化行为应有限制, 对于驰名商标的许可使用和转让也应作出相应的限制, 如果不进行限制, 被许可使用者或受让者产品质量没有达到驰名商标相应水平的情况下, 既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 也是对驰名商标的一种淡化。

最后, 还可以结合运用刑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法律法规来对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规范。, 这样可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可以在维护公平公正上发挥更好的效果。

摘要:驰名商标保护在国际上又来已久, 但是在保护驰名商标法律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产生了驰名商标的权利滥用行为。本文主要针对驰名商标的权利滥用现象和完善驰名商标制度提出建议。

企业商标管理制度-- 篇5

商标管理制度

一、公司商标管理部按职能不同分成生产监督小组、投诉咨询小组、打假调查队、资料档案管理组等管理部门。

二、认真按照《商标法》有关规定办理公司有关商标的注册申请、转让注册、续展注册、变更、年检、缴纳年费等工作。

三、负责有关商标资料和证书的归档、日常保管、使用登记、跟踪管理。

四、商标社会信用情况反馈及消费者投诉受理、呈报,落实上级的处理方案。

五、使用注册商标进行产品包装、广告宣传印刷及制作、交易文书,其文字、图形、组合、注册人名义、地址或其他注册事项不得随意改变。

六、使用公司注册商标生产的产品,严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各部门负责人应按程序把好质量关,对不符合包装标准、质量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市场。

七、当发现有侵犯公司商标专用权的情况时,应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同时组织人力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落实。

八、有下列情形者,不论在公司内外,商标保护打假调查队应进行调查:

1、未经公司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公司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的;

2、发现有生产、销售假冒我公司注册商标的商品;

3、伪造、擅自制造公司注册商标标识或销售伪造、擅自制造公司注册商标标识的;

4、发现有损害公司商标专用权的。

九、认真制定商标宣传计划,督促宣传部门做好商标的宣传工作。

驰名商标制度 篇6

关键词:法律视角;商标共存制度;分析

商标对于商品的辨识度来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市场上某些商家会搭乘商标的“便车”,进行不正当的竞争,但是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说,对于非主观原因的商标共存,知识产权法律应该构建一个合理合法的体系来对商标共存形成约束。构建商标共存制度,对完善我国商标侵权的判定和预防、化解商标纠纷,有着关乎市场繁荣的重要意义。

一、商标共存的特点

那么,本文讨论的商标共存,主要是共存的商标存在以下特点:1.不同的经营者;2.商标相同或者相似;3.使用在同类或相似产品上。例如步步高电器和步步高超市,属于不同类别的商标,也就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

二、构建我国商标共存制度的对策

首先,商标共存有利于为不同的竞争者提供相同的竞争权利。法律的构建是为了规范社会活动,公正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商标的价值体现在市场中,只有投入市场之后商标才能产生价值,累积价值。因此,对于商业使用的商标,受到法律的保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钻法律空子抢注商标的案件也是屡见不鲜。商标的使用人在商标累积价值后,被他人抢注商标,还被告侵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标的共存制度,可以对市场的公平竞争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保障商标价值归商标创造人所有。

其次,商标共存制度是法律对市场秩序价值追求。法律主要是保护商标人的使用权利,更是要维持市场的交易秩序。例如对于允许“擦边球”商标的共存,看似对其他商标持有人的产权保护是不合理的,但是对于维护交易的安全性,市场主体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法律必须保护保护这种制度设计看起来不合理却又发挥现实作用的制度。从商标使用制度上来说,尽管商标的使用会存在一个先使用人,根据“先占原则”,应当受到合法的保护。但是,如果后来的商标使用人是善意的,没有窃取先使用人的商誉,是通过自己的投资来培养消费人群的,那么商标法应该给予他共存的权利。如果法律只是一味的强调先来后到的顺序,而武断的剥夺了后来者对商标的使用权利,就打破了不同消费者对不同经营主体认同而产生的“经营商——消费者”的交易秩序,对于市场的培养是不利的。

目前我国的商标法缺少的就是商标共存的理念与思维。

遵循保护注册商标的原则,对先使用而未注册的商标是不利于商标实际价值的保护的。商标法对于侵权的定义是:商标的使用人未经过商标注册人的允许,在同类或者相近产品中使用了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标。先使用但是未注册的商标,在法律上是没有办法禁止其他人对该商标进行注册的和使用的。但是从市场的合理性上说,先使用未注册的商标具有正当性,其使用是不应该受到后注册相抵触商标在法律上的否定;另外,若是相抵触后注册的商标,是善意的,通过诚信经营取得了自己的市场,获取了商标价值,那后注册的商标也是具有正当性的。对于商标识别而获得的正当性,是应该受到商标共存制度保护的。

商标的共存主要是建立在混淆的理论上,区别混淆可能性的近似商标是理应是可以共存的。1999年的“鳄鱼”商标法案更是开创了一条新的裁判原则:“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意义上的商标近似应当是指混淆性近似,即足以造成市场混淆的近似”。这个裁判规则等同于认可了商标共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混淆原则是商标侵权和商标共存的基本原则。

若需要完善商标共存法律,首先我们需要引入商标先用权。商标先用权的判定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在他人商标注册之前,已经在相同或者相似商品上持续使用了一段时间;2.商标在一定范围内为消费者所熟知;3.先用人对商标的使用是善意的,无不正当竞争之嫌。先用人对商标的使用需要保持在原有范围内,不得扩大商品的使用类别或者地域范围,也不得转让和许可他人使用。为了避免商标混淆的问题,商标注册人可以要求商标先用人在其上表示添加一定的标识,用以区别。

其次我们需要完善商标撤销制度。商标法中明确规定了商标撤销的法定期限,对于过了期限的商标,先注册商标的人不得在申请撤销后再注册相同或者相似得注册商标,后注册人注册的商标对前注册人不构成侵权。同时,不论先注册人和后注册人,都应该积极的避免和对方的商标产生混淆。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督促注册人区别商标的注册。

三、结语

总之,法律视角下构建我国商标的共存制度,明确商标共存的审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平衡商标使用者的利益,维护竞争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张玉敏. 论使用在商标制度构建中的作用——写在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之际[J]. 知识产权. 2011(09).

[2] 梅术文,王超政. 商标共存理论探析[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03).

[3] 张今,陆锡然. 认定商标侵权的标准是“混淆”还是“商标近似”[J]. 中华商标. 2008(08).

驰名商标制度 篇7

本文以IPAD商标权纠纷案为切入点, 分析该案反映出的一系列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立法的深入研究, 总结出我国目前在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一、IPAD商标纠纷案件的概述

1. 案情简介

也许在本案发生之前, 许多人都认为“IPAD”商标和“i Phone”等其他商标一样都属于苹果公司的“ifamily”系列, 甚至从来都没有对此产生怀疑, 但事实并非如此。唯冠集团作为深圳唯冠和台湾唯冠的控股公司, 从2000年开始, 就以台湾唯冠为主体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申请注册IPAD图形及文字商标, 直至2004年, 台湾唯冠已在除中国大陆以外的8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IPAD商标权。但是在中国大陆的两个IPAD商标权, 是深圳唯冠提出申请并经核准后获得的。

2. 案件结果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12月5日做出一审判决, 驳回苹果公司的全部诉求, 理由有二:一是认为台湾唯冠与深圳唯冠分属于不同的经济体系, 不存在表见代理的情况, 故台湾唯冠处分IPAD商标在中国大陆的两个商标权的行为不合法;二是根据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不得对第三方强加义务的规定, 认为深圳唯冠并不是该份商标转让协议的当事人, 不受该份协议的约束, 且没有义务履行合同中约定的IPAD商标转让行为。综上两个理由, 一审法院判决在中国大陆的这两个IPAD商标的主人仍然是深圳唯冠。后该案在广东省高院进入二审阶段, 直至2012年7月2日,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开对外宣布, IPAD商标纠纷案已经在法院的组织下由诉讼双方达成庭外和解, 并且已经在2012年6月25日签署了民事调解书。按照调解书的约定, 果公司及IP公司同意于接到法院通知之日起的7个工作日内, 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的盐田区人民法院账户汇入6000万美元, 以便彻底解决有关本案争议商标登记到苹果公司所面临的各项实际问题。而深圳唯冠则需要在苹果公司汇款后两日内将IPAD商标过户给苹果公司, 并放弃追究苹果公司及其任何经销商的责任。2012年7月27日, IPAD商标经核准公告后正式过户登记到苹果公司名下。至此, 为期整整两年的IPAD商标权纠纷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对该案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1. 商标转让协议对深圳唯冠究竟有没有约束力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是关于IPAD商标在中国大陆的权属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 前面在对案情介绍时已经得出了结论, 那就是IPAD商标在中国大陆的持有者是深圳唯冠, 不是台湾唯冠。那么就该考虑第二个方面, 作为商标转让行为的发出者台湾唯冠是否有权处分深圳唯冠的权利, 如果其有权处分, 那么该商标转让协议的效力及于深圳唯冠, 且在商标转让合同生效后IPAD商标在中国大陆的专有权归苹果公司享有;但是如果台湾唯冠没有处分的权利, 则该商标转让协议对深圳唯冠无效, 即中国大陆的IPAD商标所有权仍归深圳唯冠享有。

2. 原告申请确权是否有法律依据

因为本案是由商标权转让引发的, 所以在分析IPAD商标的权属之前应该先掌握我国对商标转让的审查规定。根据我国《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中对于商标转让的相关规定可以得知, 我国对商标转让的审查包括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其中实质审查要求受让人必须具有商标注册申请人资格, 形式审查要求商标转让要有合法有效的转让协议并通过商标局对转让商标审核予以公告。既然转让协议中对大陆IPAD商标转让的部分本身就不生效, 那么也就无须再判断苹果公司是否享有该商标权了, 此时, IPAD商标在中国大陆的所有人当然还是深圳唯冠, 而作为原告的苹果公司不具有申请确权的法律依据。

结语

由上所述, IPAD商标在中国大陆的所有人是深圳唯冠的事实已毋庸置疑, 那么接下来就该讨论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使用行为是否构成侵权。首先, 我国商标法规定, 在相同或相似的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商标的行为构成侵权。在本案中, 深圳唯冠在中国大陆注册IPAD商标是在电子计算机类别中, 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IPAD也在此类别中, 因此, 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IPAD与深圳唯冠在计算机类别中注册的IPAD商标是同一领域的, 这种使用行为侵犯了已注册的商标。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驰名商标的保护也更加受到重视, 世界上各个国家均在努力完善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道路上踟蹰前行, 我国也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逐步建立了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但是尽管如此, 与世界其他立法先进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仍然存在缺陷, 例如我国仍未对未注册驰名商标实施跨域保护。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立法规定的学习与研究, 并结合IPAD商标纠纷案反映的法律问题, 剖析未注册驰名商标在立法保护与司法实践中的漏洞, 并作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驰名商标,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昊霖, 马东晓.《苹果的i Pad之痛——i Pad商标权纠纷案主办律师评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驰名商标制度 篇8

驰名商标是指为公众所熟知的商标(Well-known Trademak)。驰名商标一词首创于《巴黎公约》(海牙文本),经过《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等公约的继承和发展,驰名商标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

从199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开始,驰名商标制度在我国建立并蓬勃发展。但是,在现实中驰名商标被严重异化,偏离了创立驰名商标制度的本意。

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商标法》(以下简称“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规定做了比较大的修改,这些修改将起到使驰名商标正本清源、回归本源的作用。

1. 我国的驰名商标认定制度及驰名商标的异化问题

1.1 我国的驰名商标认定制度

我国的驰名商标认定制度分为驰名商标行政认定制度和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制度两个方面。驰名商标行政认定制度是指作为行政机关的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争议商标是否驰名作出认定的制度。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对涉案商标是否驰名依法认定的制度。不管是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在认定驰名商标时都要遵循“个案认定”的原则。”“个案认定”的原则是指,“驰名商标的认定是个案中查明事实、适用法律的前提,只有在案件需要并有当事人主张时,商标管理机构和人民法院才会做出认定。”(1)

1.2 驰名商标的异化问题

从我国的驰名商标制度建立之初,人们就错把驰名商标当做一种“荣誉称号”,甚至行政机关还颁发驰名商标证书,更是造成驰名商标的异化加剧。虽然较晚确立的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制度在建立之初就已经注意到驰名商标异化的问题,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有所完善,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背离驰名商标制度的异化现象。现实中,驰名商标的异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对驰名商标的管理政策异化。“地方政府在我国驰名商标被异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少地方政府把当地驰名商标的数量作为经济发展繁荣程度的指标来看待,甚至列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予以对待。”(2)

第二,企业对驰名商标的不当追求。很多企业没有遵循驰名商标“个案认定,个案有效”的原则,“一旦某个商标在行政程序或者司法程序中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该商标的所有人就可以在广告活动中宣称自己的商标是驰名商标”(3)。驰名商标变成了企业的金字招牌,成为了企业误导消费者并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工具。企业为了获得驰名商标的称号,“甚至借助假‘异议’案、假‘侵权’案,要求商标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将自己的商标认定为驰名商标,以求获得市场上的优势地位。”(4)

第三,中介机构对驰名商标异化的推波助澜。企业没有关于驰名商标认定的专业知识,要想获得驰名商标的认定,往往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认定驰名商标成为中介机构的一项业务,而为了获得这项业务,中介机构相互竞争,收费越来越低,而驰名商标越来越多,甚至出现行政认定驰名商标和司法认定驰名商标不同收费标准的情况。

第四,社会公众对驰名商标的认知异化。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把驰名商标看做品牌的象征,是优质商品的保证,对驰名商标盲目追求,认为驰名商标就是名牌,热衷于购买带有驰名商标标志的商品或服务。

2. 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突破

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规定做了较大程度的完善,这有助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驰名商标异化问题,对驰名商标制度的良好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2.1 第一次在法律层面对驰名商标作出了较为准确的定义

我国以往多次对驰名商标作出定义,但大多都欠准确。1996年的《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本规定中的驰名商标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这个定义将“较高声誉”作为驰名商标的要件之一,将“美誉度”界定在驰名商标定义之中,造成人们认知上的偏差。并且,该定义将未注册商标排除在外,违背了《巴黎公约》的基本精神。2003年公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2条将驰名商标定义为“本规定中的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这一定义虽说将未注册商标纳入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但仍然没有去除“较高声誉”这一要件。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4月22日通过的《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的司法解释》第一条规定:“本解释所称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境内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的商标。”该定义较好的界定了驰名商标。本次新《商标法》承继了《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的司法解释》思路,在第十三条第一款将驰名商标简明扼要地定义为“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将驰名商标定义简化、抽象化、模糊化的主要目的,是将重点转移至如何更准确、更合适的认定驰名商标上。

2.2 明确规定了驰名商标“个案认定”的原则

驰名商标适用“个案认定”的原则,在本次商标法修改以前,该原则是通过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部门规章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立的,作为全国人大制定的《商标法》并没有规定该原则。本次新《商标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了该原则,并在该条第二、三、四款具体规定了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范围和程序。这是第一次在立法层面给明确规定了该原则,是立法层面的一次突破,有助于人们更准确的把握驰名商标的本意。

2.3 确立了“禁止驰名商标宣传”的禁令

本次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修改的最大亮点就是确立了“禁止驰名商标宣传”的禁令,该禁令将从根本上抑制驰名商标异化现象。新《商标法》第十四条第五款规定:“生产、经营者不得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第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十四条第五款规定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罚款。”新《商标法》将“禁止驰名商标宣传”的主体界定为生产、经营者,行为模式为勿为模式,法律后果为承担行政责任:责令改正和处十万罚款。

新《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填补了我国在立法层面上对于规制驰名商标宣传直接法律依据上的空白,亦是在《商标法》内部构建了更为完善的驰名商标的权利限制机制,这将会有利于遏制权利滥用,更好实现驰名商标权人利益与其他商标权人利益、消费者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5)

该禁令的实施将会极大遏制当前驰名商标异化现象,对驰名商标制度回归其本源起到积极的作用。

3. 新商标法有关驰名商标新规的不足

虽然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有着重要作用,但本次修法也有一些不足,体现在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和“禁止驰名商标宣传”两个方面。

3.1 驰名商标认定标准依然过高

本次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没有修改,仍存在认定标准过高的问题,不利于对商标权的保护。《TRIPS协议》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确定一项商标是否驰名,应当考虑相关行业公众对商标的认可程度,包括该成员内部凭该商标促销的结果”。《联合建议》提出:“在认定商标是否驰名时,对能据以推断该商标是否驰名的任何因素,主管机关均应予以考虑。”我国的新《商标法》规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二)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三)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四)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五)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以上两个国际公约的意图很明白:任何能够说明是已经为公众知晓的商标,都应该认定为驰名商标并施以保护。相比国际公约,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依然比较高,设定的限制太多,还有把驰名商标作为“荣誉称号”的思想作怪,这不利于对商标权的保护。

3.2“禁止驰名商标宣传”的禁令有不完善的地方

“禁止驰名商标宣传”的禁令有不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禁令将“禁止驰名商标宣传”的主体限定为生产、经营者,并没有对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等主体所从事的驰名商标宣传作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在驰名商标的异化方面,地方政府、中介机构和生产、经营者处于同一利益链条中,没有禁止地方政府、中介机构对驰名商标的宣传,不利于切断不当利益链条,禁止驰名商标宣传的效果会受到负面影响。

第二,新《商标法》对违反“禁止驰名商标宣传”的法律后果仅仅规定了行政责任,缺少民事、刑事责任的规定。违反禁令的行政罚款的幅度为十万元,行政机关缺乏自由裁量权,再加上没有配套的民事、刑事责任规制,不足对抗生产、经营者违反禁令获得较大非法利益。这样,禁令的实施效果就会打折扣,不利于禁令的执行。

第三,驰名商标包装销毁的缓冲期太短,容易造成包装浪费。从2013年8月30日新《商标法》修正案通过,到2014年5月1日实施,很多商家带有驰名商标标志的包装在8个月内很难消化完,这样会造成包装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利用。因此,在实践的操作中建议工商部门放宽缓冲期,或者允许企业对老包装采取技术覆盖方式后继续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结语

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修改,使驰名商标制度回归理性,将大大有助于我国驰名商标制度的健康运行,其“禁止驰名商标宣传”的规定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我国驰名商标严重异化的问题。我们在为突破性进步欣喜之余,也应审慎思考、全面辩证地看待本次修改,其仍有不尽完善之处,主要是驰名商标认定标准过高和“禁止驰名商标宣传”的规定有不完善之处。但是,总的来说,这次修改瑕不掩瑜,其积极作用对我国的驰名商标制度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2月:第307页.

[2]栾东福.我国驰名商标异化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1:第38页.

[3]李明德.知识产权法(第一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第271-272页.

驰名商标制度 篇9

本案所涉商标法律问题主要是关于商标注册和商标使用的商标法合理定位。因IPAD商标系唯冠公司注册所有, 而苹果公司使用的是iPad商标, 其凭借优质的产品基础在消费者心中创造了较高的信誉和地位, 使得消费者对于iPad商标所代表的平板电脑产生了心理信赖。在此情形之下, 若追究商标所有权究竟归哪一方, 是拘泥于商标法的条文, 还是依据商标实际使用来最终确定商标权属, 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一、商标注册制度

我国《商标法》第三条规定: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 受法律保护。经过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可以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享有《商标法》规定的各项注册商标专用权。对于未注册商标, 除国家规定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申请商标注册外, 未注册商标仅受到法律的消极保护。国家允许未注册商标的合法有效存在, 而一旦发生侵权纠纷, 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力就会显得尤为缺乏, 不能像注册商标一样获得较全面保护。严格按照注册原则行事, 未注册商标将不能获得有效保护。由于使用并不产生实体性权利, 在先未注册商标的使用人即使投入了大量劳动, 其成果也得不到保护, 反而会因他人在后商标的注册而变成“非法”的使用。[1]这对于使用人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商标注册制度是商标制度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是对权利存在状态的法律确认。但是注册只是对商标确权的行政和法律手段, 确权后的权利行使则依赖于对商标使用制度的保护。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草案中第五十一条关于商标使用的规定是指为生产、经营目的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 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 足以使相关公众认为其使用商标行为。使用应是指对商标较高程度的充分利用, 包括将商标与其所代表商品或服务的属性相联系的商标宣传, 以及各种商标维护行为, 防止商标淡化引发的逐步消失于市场的后果。注册和使用的利益衡量, 也体现着其背后的法律价值取向。

二、商标注册和使用的合理定位

从商标发展历程来看, 注册和使用是商标发展的两个阶段, 注册之后必然产生使用, 有了对商标的使用才能够实现商标制度的价值。同样地, 如果商标注册之后没有使用, 长此以往, 只会使商标注册流于形式, 丧失商标存在的实质要义。只看重商标数量和注册与否, 就会导致完全背离商标法立法宗旨的后果。商标制度的根本存在价值, 在于其区分或者识别商标或服务来源的标识性作用。它的产生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商品流动产生商品竞争和消费者比较。通过商标标识将自己的商品与他人相区分, 使相关消费者仅通过此标识选购商品, 并逐步建立起商标和该商标所代表的商品质量、信誉的唯一对应关系。

商标注册和使用是建立这种唯一对应关系的两种方式。我国商标法将加强商标管理, 保护商标专用权, 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 维护商标信誉, 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商标制度的宗旨写入法律, 不仅体现了通过国家公权力介入商标管理, 保护商标专用权, 也表明了通过商标制度促进商品竞争关系合理存在及正确发展, 通过树立商标信誉保障消费者权益和生产经营者之间公平竞争的社会核心价值目标。不可否认, 任何一部法律存在的最终目标必然是协调目标主体利益并尽量实现公平正义, 也即利益平衡, 商标法也不例外。

同时, 认定商标侵权就必须考虑商标近似与否的判断问题。关于近似的判断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给出的依据是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 同时将商标进行整体和主要部分的比对, 更要结合被请求保护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这是我国司法制度构建方面的一大进步, 认定商标近似是认定商标混淆的前一阶段, 而商标混淆又是商标侵权的主要判定标准。也即只要商标不构成混淆, 没有对相关消费群体造成来源混淆, 就不存在商标侵权的可能性。此时, 两商标可以选择继续在原有范围内使用, 既不损害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 也没有误导消费者。正如“杉杉”和“彬彬”商标, 二者在字形方面近似, 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 本属近似商标, 但却能够通过各自的使用, 分别在不同消费者群体中树立自身的商标信誉, 完全没有造成来源混淆和识别不能的情况。因此, 两商标并不存在产生商标侵权之虞。由于不存在商标利益的纠葛, 争讼自然也就没有生长的土壤。这正是本文所要论证的核心, 既权衡注册和使用的法律地位, 更注重商标使用在实践中的重要导向。IPAD案件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商标注册和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唯冠拥有IPAD商标的注册使用权, 但是并未实现商标注册之后的实质使用, 而苹果公司虽未获得注册商标的权利形式, 却做到了对于商标的维护和利用。后者的使用行为应为商标法律所倡导, 同时使用行为也应当是权利获得的来源。由此, 法律保护的天平倾向于商标使用行为也是商标法发展的内在主旨。

三、结语

商标注册是获得商标权的形式要件, 商标使用是获得商标权的实质要件。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协调的矛盾, 相反是可以结合适用的。当发生商标侵权时, 首先看商标是否注册, 若商标未注册, 则将商标使用作为认定的核心要件, 此时抛开商标注册的藩篱来认识商标使用对于商标制度的重要作用, 而不是仅仅通过商标注册与否判定商标是否侵权。或许这才是商标制度的发展要义之根本所在, 也是促进商标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驰名商标制度 篇10

6月22日,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兼商标局局长刘俊臣出席全国工商(市场监管)系统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工作经验交流会并要求: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全面推进商标注册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商标公共服务水平。刘俊臣指出,国家工商总局始终高度重视商标专用权质押工作,积极支持企业将商标与金融手段结合,实现商标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十二五”期间,各地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帮助企业通过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3 863件,合计金额1 591.90亿元。此次总局进一步扩大质权登记申请试点范围,在全国增设25个受理点,更是改革创新、便利申请人的重要举措。他强调,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把法治建设贯穿始终,努力优化商标注册服务,切实加强监管执法,营造良好品牌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商标服务创新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商标注册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拓宽商标注册申请渠道,简化优化商标申请手续和注册流程,完善商标审查机制。二是加强商标监管规范化。加大对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发挥商标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双轨制的作用并加强两者的衔接,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依法加强商标代理监管。三是推动商标品牌战略向纵深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商标品牌意识;加强行政指导,提高企业商标运用保护和品牌经营管理能力;推进商标富农工作,促进农产品商标品牌化;切实加强商标国际注册工作等。

论驰名商标及其保护 篇11

关键词:驰名商标;概念;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51-02

1 驰名商标的概念和特征

驰名商标(well-known mark)最早出现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25年文本中,该公约首次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作了规定,但并没有对其概念作法律上的阐述。各国对驰名商标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一般的表述是: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商标。

200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第二条规定了驰名商标的定义。“本规定中的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该规定界定了驰名商标的内涵,由此给出了一个认定驰名商标的法定标准。可见,我国对驰名商标的认识也已经踏上了国际轨道。从该规定看出,我国驰名商标具有如下特征。

1.1 产生的地域效力——“中国”

《规定》明确规定驰名商标的地域范围是“中国”。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因为商标权有较强的地域性,即一国的注册商标只在该国内有效,离开了该特定的地域范围,该商标将不再受保护。并且是否驰名,只要求在我国境内判断,至于在国外是否驰名,是否为他人所知,不影响驰名商标的判断。

1.2 知晓程度——“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

这里使用“相关”而不是“所有”字样,那么何为是相关公众呢?根据《规定》,是指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相关公众是量的规定,广为知晓是度的要求。可惜《规定》并没对广为知晓作名词解释,笔者认为广为知晓就是熟知,至于熟知到何种程度,可以把它具体化,比如对相关公众对商标的熟知程度设定一个百分比,在此基础上拉上一条熟知程度的基本线。

1.3 品质要求——“应享有较高声誉”

公众对该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或服务在质量、售后态度、社会贡献等方面有较高的评价,这也是对驰名商标的一种品质认定。但是笔者认为这有违驰名商标的认定本意,驰名商标是用来描述一个为某范围内的公众所知晓的商标。而“享有较高声誉”则表明了公众对其的积极评价和质量上的高要求,但是界定驰名商标的关键是消费者对它的熟悉程度,而不是起品质是否卓越。这势必提高了保护标准,缩小了保护范围,使一部分商标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1.4 形式要求——“是否注册商标皆可”

可以是注册商标,也可以是非注册商标,这一认定标准与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相一致了。这体现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条件的降低,弥补了驰名商标保护中商标注册制度的固有缺陷,向完善驰名商标的保护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2 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驰名商标因其无形财产性和巨额价值性,不仅被视为企业镇馆之宝,而且也是一国经济实力的特殊反映。对消费者而言,驰名商标意味着优良的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对驰名商标的所有人而言,意味着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和超常的创利能力,是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及企业信誉在商品上的综合反映。然而,我国尚未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形成完备的制度,有些驰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造成了巨大损失。再者,我国已加入了《巴黎公约》,我们作为该组织的成员国,也必须承担公约所规定的义务,对驰名商标进行保护。因此给予驰名商标更多的法律保护也就成了迫切的要求。

2.1 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

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最早见于1925年修订的《巴黎公约》,其后《TRIPS协定》在“知识产权公约”第二条中明确规定了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要求各成员方应当遵守《巴黎公约》(1967)中的相关条款,不得背离各成员方可能在《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和《罗马公约》项下相互承担的现有义务。

2.2 国内立法的保护

加入WTO后,我国积极调整各方面的法律规范,使之与国际条约和惯例接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于2001年10月27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增加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规定。2002年8月3日通过并于2002年9月1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也配合商标法的规定把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更加细致化、规范化。我国于2003年4月17日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可以说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日趋完善,不断修改国内立法使之与国际接轨,不仅很好地履行了国际公约中的义务,还通过立法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增强,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形成区域化乃至全球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可惜的是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对驰名商标所有人滥用商标权的行为予以限制的有关规定,使得某些驰名商标所有人滥用驰名商标。另外,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在自己的商品上冒用他人的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予以禁止,但对在他人产品上使用自己的商标没有做出禁止性的规定,这也有可能使商标所有人滥用权利。因此,相关部门除对驰名商标进行保护外,还应对驰名商标所有人的权利进行限制,不允许其进行夸大的、超范围的宣传。有关内容目前尚无明确规定,是应予完善的问题。

2.3 完善驰名商标在网络领域法律保护的若干构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域名注册也成了冲击驰名商标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一些知名企业的字号、驰名商标等陆续被人抢先注册为域名,给这些企业和驰名商标所有人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把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扩大至“域名注册”已经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域名注册要严格把关,严防恶意注册域名侵犯驰名商标权人利益的行为。“制止恶意的侧重点是行为人主观上的恶意性,只要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以不正当竞争为目的的注册,即使商标本身并不驰名也可以撤消。”

(2)要明确侵权标准和遏制反向域名侵权。必须确立侵权行为确实给相对方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实际损害的标准,同时也要防止驰名商标权人侵犯域名权人的合法权利。

(3)选择尽量简捷的方式处理纠纷。首先应考虑协商解决,其次适用程序简便的仲裁方式,司法审判程序应是最终的解决程序。

(4)在审判实践中要慎用“淡化”理论。笔者认为,该理论实际上是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的一种假想理论。因为驰名商标的较高市场占有率给权利人带来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就是经济利益,所以,认定商标侵权的最基本的标准应是“侵权标识”是否给驰名商标带来实际的经济损失,“淡化”理论者主张的“足以导致商标的显著识别性降低”,不过是无法实际操作的一个假想标准。

(5)明确承担责任的方式。确认域名权侵犯驰名商标权的责任承担方式体现了对驰名商标保护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3 结束语

驰名商标由于其在相关公众的崇高声誉和作为高质量的商品、优质服务的信誉象征,为企业广大市场的开拓和超常利润的赢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注入了强力剂。也正因为如此,驰名商标也就成了不法分子极想侵犯的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作为市场主體的企业应更加重视驰名商标的积极作用,加大驰名商标创立与保护的力度,充分发挥其作为无形财产权的巨大潜能,以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论我国商标权质押制度的完善 篇12

我国的商标权质押是指商标权人以商标权作为出质的标的, 用于担保债务履行的法律行为。根据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第75条和第79条的规定, 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质押的, 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并向其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 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对于商标权质押设立的效力, 根据《担保法》第80条规定, 以商标专用权出质后, 出质人不得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 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可以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出质人所得的转让费、许可费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质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同时依该法第81条规定, 商标权质押其他方面的效力, 除适用于“权利质押”这一节的规定外, 还适用于动产质押的有关规定。这样, 《担保法》就商标权质押构建了一个制度轮廓。

2000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5条规定, 商标专用权质押后, 出质人未经质权人同意而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已出质商标权的, 应当认定为无效。因此给质权人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失的, 由出质人承担民事责任。这弥补了《担保法》第80条未规定商标专用权质押后、出质人未经质权人同意而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已出质商标权行为的性质和法律后果的不足, 这对于规范商标权质押出质人的行为, 保障其担保融资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担保法解释》第106条规定:“质权人向出质人、出质债权的债务人行使质权时, 出质人、出质债权的债务人拒绝的, 质权人可以起诉出质人和出质债权的债务人, 也可以单独起诉出质债权的债务人。”为规范商标权质押登记行为, 促使商标权质押登记的程序化、规范化, 国家商标局制订了《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程序》, 对商标权质押登记的程序作了相应规定。明确了商标权质押的登记主管机关是国家商标局。

商标权质押制度被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再次肯定。《物权法》第223条肯定了“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中的财产权”可以出质, 不同于《担保法》第75条规定的“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中的财产权”, 其所规定的可以出质的商标权的范围要窄于《担保法》的规定, 未能包括享有商标专用权的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专用权。当事人设立商标权质押的, 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依据《物权法》第227条规定, 商标权质押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但质权自有关主管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遵循了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按照《担保法》第79条的规定, 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如未登记则质押合同将不生效, 对当事人双方都将不产生法律效力。相比较而言, 《物权法》的规定更能使债权人在因出质人的过错而不能办理出质登记时, 也能依据生效的质押合同追究其违约责任, 这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以保障动态的交易安全, 更具制度的优越性。应该说, 《物权法》关于商标权质押合同生效的规定显示了立法的进步, 但是其他方面未根本改变《担保法》的规定, 更多的是对已有立法的重复。

2 商标权质押制度的比较研究

2.1 美国的商标权质押制度

美国商标保护采用双轨制度, 有联邦法律 (即1946年颁布的兰哈法) 和州法律两套体系, 分别适用于联邦与各州, 在商标的保护上则看是依据联邦法或州法律或依两者注册或根本未依任何法律注册而定。统一商法典通过创设无形财产担保利益的方式规定了商标权质押。为了创设无形财产担保利益, 必须签订一个由债务人签名的商标质押协议。这个协议将会导致担保财产被扣押, 一旦财产被扣押, 担保协议就在签署各方之间发生效力。尽管如此, 债权人的利益必须得到完善以便于经得起设定在后的抵押权人、债务人的普通债权人、甚至是债务人破产托管人的挑战。而完善无形财产担保需要提交给主管政府部门一个财务状况说明, 在美国之外签订的担保协议中, 需要同时向政府部门提交各方签订的担保合同和财务状况。兰哈姆法案对商标质押没有规定, 也没有用法律制度来有效解决商标权质押如何设定各方权利, 但它与统一商法典第9编在商标的概念和体系中有许多冲突, 而且在登记及优先权的设置上也不相同, 这两种体系的相互影响所带来的复杂和困惑吓走了潜在的资金出借人, 阻止了企业和个人充分发挥利用他们知识产权。一个谨慎的债权人应同时按照《统一商法典》第9编和《兰哈姆法案》规定的商标专利局进行登记。将担保协议或借款合同在联邦的商标专利局进行登记可以使债权人对抗其后的未经通知的正当购买人, 因为商标专利局可能保存着与商标利益相关的文件, 而且也可以明确告知随后的商标购买者在债务人的商标上已经设定了担保人的担保利益。

2.2 日本商标权质押制度

在日本, 以不动产为中心的有体物一直是债权担保的主要标的,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用以担保的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的价值大幅缩水, 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摆脱困扰, 日本开始积极寻求新的担保资源, 其通产省专门委托财团法人知识产权研究所考察知识产权的担保问题。1995年10月, 该所公布了《知识产权担保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会报告》, 经过评估, 该报告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可用来融资的有潜力的资产。”此后日本的知识产权担保发展很快, 尤其是以让与担保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担保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在法律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日本旧《商标法》第24条准用旧专利法第45条的规定, 可以解释为商标权得作为质押的标的。由于社会对于商标权质押的迫切需求, 经过立法修正, 现行的日本《商标法》第34条明文规定商标权可以单独设质, 也可以单独转让。

3 我国商标权质押制度的完善

3.1 完善商标权质押的个性化立法

第一, 拓宽注册商标的使用形式。由于《担保法》、《物权法》、《公司法》等法律确认了商标专用权的质押担保、出资等使用形式, 因此, 未来的《商标法》除应规定注册商标的许可、转让之外, 还应该在其“注册商标的使用”这一部分规定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质押、出质等其他使用形式, 以保持法律之间的衔接, 减少法律适用中的冲突。第二, 由登记生效主义改为登记对抗主义。对于商标权质押登记的效力, 由于商标专用权的无形财产性, 采纳登记对抗主义更为合理。质权人基于质押担保的安全考虑, 完全可以要求出质人对质押商标权进行登记, 以求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符合私法之意思自治原则。基于此, 我国可改商标权质押登记生效主义为登记对抗主义;设立商标权质押当事人, 应当订立书面合同, 质押自合同生效时设立, 但非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3.2 加强建设商标权质押担保的配套制度

(1) 从国外商标权质押的实践来看, 商标与其他类型的财产集合质押更有利于发挥商标的价值, 可降低单独商标权质押的风险性。针我国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以及其他有形财产的记归属不同部门主管而致集合质押登记不便之端, 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登记制度, 统一登记构、登记程序, 规范收费, 以便于商标专用权与他财产权的集合质押, 提高质押登记的效率, 促质押的设立, 维护当事人的债权安全。

(2) 完善评估制度。美国评估基金会自1994年修订出版的《美国专业评估惯例的统一标准》第9条准则和第10条规则是该国无形资产评估应该遵循的准则, 为无形资产评估行业建立了自律性的评估准则。鉴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均具有复杂性、严格的程序性和动态性特点, 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做法, 制定知识产权评估的专门法律和准则, 强化行业自律;统一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建立责任追究和损害救济制度, 以构建良性的商标权价值评估机制, 为商标权质押的设立和实现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开忠.商标法学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34.

[2] (台) 曾陈明汝:商标法原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70.

[3]胡开忠.权利质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353.

[4]胡开忠.权利质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353.

上一篇:民族文化认同下一篇:供应链层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