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2024-11-02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共11篇)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篇1

摘要:驰名商标是工业产权, 有巨大的资产价值。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特殊保护势在必行。仅就认定机构、具体保护措施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商标,驰名商标,特殊保护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标越来越引起商家和消费者的关注, 人们的品牌意识 (或者说对驰名商标的关注意识) 也越来越强。驰名商标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日益凸现, 作为附着在商品上使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来源的标志, 在该商品行销区域内, 驰名商标为广大交易者、消费者所熟知和信赖并被权威机关认定、享有较高的信誉知名度。在商业日趋发达的今天, 商标一旦成为驰名商标, 便会转化为具有价值的资产, 不仅会给商标权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会给国家和地区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美国特拉华公司的“可口可乐”是世界驰名商标之一, 其价值评估1967年为30亿美元, 1992年为224亿美元, 1994年高达359.50亿美元, 2000年价值725亿美元。可见, 驰名商标这一资产,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 商业价值会显著增长。我国法律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缺陷, 随着经济发展, 日益显出不利于知识产权和商标的保护,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 驰名商标制度亟待完善。

一、特殊保护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驰名商标, 具有普通商标不可比拟的信誉、价值, 应给予特殊保护。具体分析如下:

1. 理论基础

(1) 地域混淆说。商标即标明商品的来源, 法律对商标的保护即保护商标的这一作用。而在相同或相近的商品上使用相同或相近的商标, 易误解与原商标所附着商品是同一来源地的。对于驰名商标, 即使使用在不同或不相近的商品上, 也易构成此类误解, 即认为是商标权人的新产品。在司法实践中, 法国判例有钢笔的商标禁止用于剃须刀, 美国的判例有威士忌酒商标禁用于香烟等。

(2) 商标形象淡化说。是指市场竞争中, 减弱商标的显著性及广告效力, 淡化驰名商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从而减少该驰名商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驰名商标是企业的财富, 附着在其商品上即构成该企业社会信誉和优秀质量的象征。任何对驰名商标的侵害, 都是在损害驰名商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和质量的良好形象, 从而使驰名商标在公众视听前的吸引力降低。因而许多国家明确立法, 避免驰名商标因侵权而减弱其显著性。如, 希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条规定:“禁止使用驰名商标于不同商品以利用驰名商标的信誉和冲淡其显著性。”即是于该理论基础上对商标作为信誉符号的充分认可。

(3) 不正当竞争理论。驰名商标的良好信誉是其得以驰名的根本, 而这一信誉的造就依靠的是投入巨额资金做广告宣传、形象设计和过硬的质量保证。作为无竞争关系的商品之间, 虽未仿冒对方商品, 也未公开寻求与对方产品混淆、未做虚假广告或毁谤, 但在一定程度上, 是坐收“驰名”创业的渔利。实践中, 这一行为表现在:“某某饮料, 中国的可口可乐”之类的宣传。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出发, 因其行为本身是在利用他人成果, 所以应予以制止。

2. 现实依据

(1) 假冒伪劣盛行, 消费者权益受损。《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旨在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殊途同归, 二者都是通过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打假工作与保护驰名品牌, 可以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打假工作一旦奏效, 就是保护了名牌。而现实情况是, 由于利益的驱动, 许多个人、地区、部门未能将对打假的认识上升到应有的高度。而是顾全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地方利益, 损害甚至牺牲了长远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以至出现了地方保护、部门保护, 上令难行, 禁不止。其结果是假品泛滥。毁坏了消费者对驰名商标的信任, 扼杀了名牌的生命力, 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损害。

(2) 大量驰名商标被抢注。由于我国驰名商标制度不够完善, 加上厂商的商标意识比较淡致使近年来, 我国许多传统名牌商标被外商抢注或被抢注为域名, 其损失不得而知。

(3) 行业发展需要名牌。市场经济是在商品通过竞争而淘汰中进化发展的经济。驰名商标及其附着产品, 正是顺应所在行业或同类产品这一发展趋势, 自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以及采取其他措施赢得并长期巩固良好的信誉, 才能在众多同类角逐中脱颖而出。这场角逐本身就是行业或同类商品逐渐进化、提高档次的过程。因此, 驰名商标及其附着产品刺激了本行业技术水平普遍地、更快地提高。

(4)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 经济发达的美、日、德几乎包揽了国际上所有最驰名的商标, 驰名商标甚至成为一国经济实力的侧面表现。作为巴黎公约的成员国, 我国商标应积极申请国外注册, 逐步开创世界范围内的驰名商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加快, 企业应更加重视驰名商标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其作为无形财产权的巨大潜能, 以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5) 针对“驰名商标”的侵权严重。驰名商标具有普通商标无法比拟的信誉, 这就等于高额利润, 本身就易成为众矢之的, 成为侵权者最直接、最主要的目标。近年来, 市场上商标侵权大多集中在驰名商标上, 较之一般侵权, 这种侵权给商标所有人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二、关于特殊保护的建议

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区分为: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和驰名商标的市场竞争问题两个方面。

首先, 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源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巴黎公约》和trips, 主要是对注册原则和使用原则两种不同商标制度的协调, 侧重对未注册商标和对已注册商标的未注册相关商品商标被侵害的救济。这种救济遵循“不予注册, 禁止使用”。

为了适应WTO、与trips规则接轨,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1年12月1日的实施的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保护做了明确规定, 2002年9月15日施行的《商标法实施条例》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原则、参考因素、认定方式进一步明确规定, 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审议出台并于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在驰名商标的含义、商标管理过程中驰名商标的认定程序进一步细化完善, 还对认定后的驰名商标的效力做了修改。依据以上法律规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要致力于对驰名商标专用权的管理、维护驰名商标的环境秩序。而驰名商标之所以“驰名”, 依靠的是消费者的肯定和购买。

其次, 驰名商标的市场竞争保护。主要依据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2009年颁布的《反垄断法》等。驰名商标是否“驰名”, 依靠市场选择和认可, 而非商标管理机关代替, 所以商标管理机关应立足在反不正当竞争的基础上, 规范和引导企业技术更新、科学管理、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满足消费需求, 保护商标信誉不受他人非法侵害, 又要避免某些企业借助政府认定“驰名”而促销, 忽略本企业内部竞争能力的锻造。做到维护商标权人合法权益, 制止不正当竞争。

由前所作现状分析可知, 既有的法律保护规定和市场竞争秩序, 还远远不能达到有效保护驰名商标的目的。

对驰名商标特殊保护最根本、最彻底的举措, 就是立法, 立法要从我国实际出发, 借鉴、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 建立起与国际通行做法衔接的法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健全我国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1. 关于认定机构的建议

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主要分司法程序认定和行政程序认定。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是我国驰名商标认定的新途径, 也是入世后我国在驰名商标保护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有别于传统的驰名商标认定, 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确立了以人民法院为主体、个案认定、被动保护为基本原则的驰名商标认定新机制。在此情况下, 我国的驰名商标认定制度呈现了以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双轨制认定的基本框架。作为一个新领域, 法院在处理涉及驰名商标侵权纠纷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如在具体审判过程中暴露出裁判尺度不一、程序操作不一等许多不足, 故而在相关当事人甚至法官中间引发了诸多疑惑与遗憾。因此, 进一步研究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 澄清模糊认识, 是规范驰名商标的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另外, 现行驰名商标认定未赋予仲裁委员会认定权。该规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有相应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1) 仲裁委员会, 管辖商标纠纷在内的民事诉讼。而一旦涉及到某一驰名商标的权属, 仲裁机构无权确认, 中断该纠纷的仲裁程序坐待认定结果, 有碍效率。

(2) 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和名望, 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淡化, 这使得商标局的认定效力与实际商标的名望可能不一致。由此可见, 驰名商标的确认之现实意义即在于商标权发生纠纷时, 换言之, (司法机关或仲裁委员会的) 驰名商标确认行为之现实意义就在于解决商标权纠纷的过程中。

(3) 从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来考察。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文件的知识产权分协议第41条的规定:“对于行政的终局行政决定……诉讼当事人应有机会提交司法当局复审。”第62条指出:“经本条第4款所指的任何程序做出的终局决定, 均应接受司法或准司法当局的审查。”实际上规定一切成员国商标的最终确认权属司法当局或准司法当局。可见, 赋予仲裁委员会商标认定权力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

2. 关于特殊保护的建议

(1) 建立绝对保护制度。驰名商标较之普通商标的特殊之处, 是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突出形象, 即见到或听到商标名称即可自然而然地想到其所附着的商品, 而这一公众头脑中的反应, 面对完全不同商品或服务上存在该驰名商标时, 无疑会起到误导作用。轻则大呼上当, 久则淡化其印象。危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损害了商标权人的资信, 扰乱了经济秩序。因此, 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不仅基于混淆理论, 而且建立反淡化理论。禁止把驰名商标用于贬义的商品或服务, 禁止借助驰名商标作明示或暗示的有贬损含义的营销宣传。

(2) 建立驰名商标与著名商标分别管理制度。我国商标法规定了驰名商标制度, 应当由市场决定哪些商标是驰名商标, 认定原则是“被动认定, 个案处理”。而地方出于利益需要, 出现了政府机关把驰名商标作为“荣誉称号”主动授予个别企业, 于是省级评选、市级评选、甚至县级也评选本地名牌。这些做法有违《商标法》的规定和法理原则, 有地方保护之嫌。驰名商标除具有普通商标和著名商标的必备条件外, 还应有其特殊条件。这使其较普通商标及著名商标在注册时, 认定的程序更复杂、操作上更严格。而一经注册, 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多少有别, 采取的措施, 繁、简迥异。因此, 科学的做法是, 借鉴国外《商标法》, 区分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 由《商标法》统一规定认定主体、认定标准、认定程序。

(3) 限制以驰名商标为域名的抢注行为。由于缺乏处理域名和商标冲突的法律规定, 使得二者间冲突的解决缺乏有效途径, 对保护驰名商标不利。应当严格限制该种抢注行为, 以保护驰名商标, 促进有效鼓励和保护市场公平有序竞争。

(4) 采取加重处罚制度。我国有“重刑轻民”的传统倾向, 但在目前商标权的保护中, 则倾向“重民轻刑”。使得本已达到犯罪程度的商标侵权行为, 常常作为民事或行政侵权来处理。这样抓而不紧, 打而不力, 实际上纵容了商标侵权, 以至现在假冒伪劣盛行。因此, 有必要借鉴德国的做法, 一旦查出卖假货者, 就要罚他个倾家荡产。法律规定如此严厉, 自然没有人敢出售假货。

(5) 限制驰名商标转让。驰名商标, 因其持久的影响而形成公众心目中特殊的质量信誉, 一旦转让他人, 公众对其商标的信任未变, 对其商标的信任自然延续到所附着商品, 这实际上使收让人有借前人的名望利用公众信任之嫌。基于同样理由, 要严格限制其许可使用。事实上, 多数国家对驰名商标都禁止转让。对于许可使用, 则采取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 除双方签定许可使用合同外, 还必须经商标局核准, 并寓予以登记公告才生效。我国宜参照国际通行做法。

参考文献

[1]安青虎:驰名商标和中国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二[J].北京:中华商标, 2004.12.7

[2]安青虎:驰名商标和中国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七[J].北京:中华商标, 2005.10.32

[3]蒋志培:专利商标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8

[4]郑成思:知识产权论 (第3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9

[5]张庆林王妤:关于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云南:法制与社会, 2009.2.103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篇2

其次,应该增加行政查处手段,强化商标权的保护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标侵权案件日益增多,假冒注册商标的活动十分猖獗。但现行《商标法》对于假冒、侵权的规定既不严谨,又不全面,也没有赋予行政主管机关充分有效的调查手段,处罚力度太弱,对权利人的损害赔偿缺乏明确的规定,结果导致权利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违法犯罪的案件屡禁不止。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损害《商标法》的严肃性和执法部门的权威性,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商标意识

“入世”以后,国内企业所面临的将不仅是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一些大的外国跨国集团也将会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来抢占中国市场,将使国内企业承受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固然要懂得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善于运用各种经营战略和策略,但更要懂得商标的运用和保护。如何迅速地、大幅度地提高我国企业掌握和运用商标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入世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多年来,商标主管部门在狠抓执法工作的同时,一直都很重视商标法制的宣传工作,使广大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继续积极推进商标代理制度的改革,使之不断提高为广大企业提供商标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适应新形势的实际需要。

(三)抢注和假冒商标违法行为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实施商标保护的重要前提,但这仅仅是商标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商标最终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关键还要取决于法律的各种具体规定能否得到切实的遵循。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商标执法。加强商标执法,优化竞争环境,是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举措。实际上,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对于增加外国投资者的信心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行《商标法》实施以来,商标主管部门在加强商标行政执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包括对生产、流通、印制、许可使用等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的商标监管,有效防范和及时查处商标侵权假冒行为;对制假、售假多发地区,实施重点整治;对假冒侵权行为严重的企业,特别是从事假冒侵权活动屡教不改的企业,进行重点查处;对批发市场、专卖店、代销商等经销环节,实施专项监管和整治;开展商标印制单位验证及对非商标印制单位的执法检查,对商品展销会、商品交易市场进行商标监管等。这些做法确实起到了加强商标执法、优化竞争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针对扩大保护范围的需要对驰名商标实行“跨类保护”

跨类保护的实际需要来自于:由于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信誉卓著,深受消费者喜爱和信赖。因此,尽管权利人以外的其他人是在非类似商品或服务上注册或使用驰名商标,利用驰名商标的信誉获取不正当利益,必将使该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大大淡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将因此受到损害。就某个具体商标而言,予以保护的范围究竟多宽,是“跨类保护”、“全类保护”,还是扩展到商标以外的其他商业标记,应依该商标的显著性以及驰名程度而定。独创性高的商标具有较强的显著特征,法律对它的保护范围要大于没有独创性因而显著性差的商标,同样驰名度较高的商标要比驰名度低的商标受保护范围宽。

(五)淡化和反淡化保护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他人商标的“抢先注册”现象,已从传统的注册为商标发展为注册为域名。因此,目前国际上流行着一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对商标淡化制度制定了专门法律的国家,其将淡化定义为:减少、削弱驰名商标对其商品或服务的识别性和显著性的行为,不管在驰名商标所有人与他人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或者存在混淆和误解的可能性。通俗的说,所谓“淡化”是指在非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从而导致驰名商标的显著性与吸引力弱化。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是商标使用中的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淡化可以严重侵蚀甚至破坏企业的商标、商号、商品外包装的区别性特征和广告价值,使得拥有这些营业标记的企业受到消极影响。因此,对营业标记进行反淡化保护将有利于抑制他人对这些标记的不正当使用。淡化不只是一种商标侵权行为,就其本质而言是背离诚实信用商业惯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与一般的不正当行为不同的是,对淡化行为主要是通过专门的反淡化的制定法予以规范。

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 篇3

商标的组成结构,即文字、词语、名称、记号、图案及其任何组合。商标的存在意义,是能够将申请商标者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人的商品或服务在视觉感官上可区分开的标志。商标使用的形式,即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及受众群体对其产品标识的实际使用。商标的作用在于区别不同商品的生产来源及消费对象,为防止相关公众混淆误认,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并根据保护驰名商标、打击恶意注册的案情需要,在商标异议裁定和商标评审程序中认定驰名商标。有效地保护了驰名商标的合法权益。

《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二、论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

从商标局认定驰名商标“同仁堂”开始到2001年底,我国商标主管机关和司法机关认定的国内驰名商标已近300个。我国根据巴黎公约对外国驰名商标的保护始于1983年,美国杜邦公司“FREON”(氟里昂)成为我国认定的第一个外国驰名商标。

我们在非驰名商标的保护时一般采取混淆误认理论,即在判定商标之间是否相同或者近似时,首先考虑商品或者服务是否相同或者类似。然而,当商标经过长期、大量使用和宣传,已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并通过认定成为驰名商标时,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也就不仅仅考虑商品或者服务是否相同或者类似。得以跨类别、跨商品或者服务得到特殊保护。一旦驰名商标成了所有权人的“形象”,驰名商标得到该权利的保护也就理所应当了。此时驰名商标就走出了商品或者服务的庇护,获得了特殊的权利,任何抄袭、复制、摹仿该商标形象的商业行为都属于侵犯其驰名商标所有人的权利。例如,张裕商标,是商标局在商标管理案件中认定的驰名商标,是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的商誉,张裕商标所认定驰名商标的指定商品是“葡萄酒”。当“张裕”、“解百纳”、“长城greatwall”、“金六福”、“五粮液”等这类商标成长为驰名商标,就会给其所有者带来巨大的经营优势和商业利益。

一般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或服务时,都是选择质量有保证、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容易将一些仿造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与获得驰名商标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或者误认为是仿造者与驰名商标所有人之间具有合作、投资、合同等关联关系,或者误认驰名商标所有人授权许可仿造者使用其商标,造成消费者的误认误购。给驰名商标所有人带来经济和商誉上的损失。仿造者就是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使用或仿造驰名商标,建立与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关系关联,使消费者误认其商品或服务来自于该驰名商标所有人,或者通过此手段吸引消费者对其服务的注意力,从而对其服务进行市场推广,增加其市场占有率,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最终通过“搭便车”、“傍名牌”的不正当手段获取巨额经济利益,使其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当今社会,不劳而获窃取他人知识产权的不良用意者大有人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标战略的实施,市场主体对商标注册和保护意识的增强。商标管理行政机关应该鼓励企业和个人创立发展自主商标,而不是在未经驰名商标所有人任何许可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将对公众具有影响力的驰名商标进行复制、摹仿、抄袭、恶意抢注。仿造驰名商标的行为不仅是对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利益造成损害,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的巨大危害。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等行政机关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处理案件,驰名商标所有人也不得不花费大量费用进行维权。这种不正常竞争行为,不仅侵犯了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利,同时也会导致公众的误认,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侵权行为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原则。

近年来,商标申请量逐年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商标异议申请、商标的驳回复审、异议复审、争议案件也随之大幅增长。大量提出恶意申请、异议与复审案件占到商标审理中的很大比重。这不仅给商标申请人带来经济和利益的损失,造成延误领证,还给商标局及商标评审委员会带来繁重的工作量。

就在2013年8月30日通过的新商标法释义,关于两种类型驰名商标的规定,《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对未在中国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和巴黎公约中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基本一致;第二款主要源自TRIPS协议,是对已经注册的驰名商标需要进一步抑制混淆和误认,将“淡化驰名商标的显著性”这一理论立法化,“淡化”一词保护范围便扩大到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上。淡化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容易造成消费者的混淆误认,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结语

随着中国加入WTO,政府部门及领导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发展,驰名商标的权利也随之受到重视与保护。商标局与商标评审委员会对市场占有率大、经济效益优、行业排名靠前以及消费者认可的驰名商标;对有利于积极推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驰名商标;对科技含量高、新型文化产业的商标以及对涉外的驰名商标,应该加大力度保护,并且加快审理。加强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商标在知识产权中的重要作用。只有保护了商标权利人及其驰名商标的权益,才能有效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知识产权法律环境。

(作者单位:商标局通达商标服务中心)

论驰名商标的保护 篇4

1驰名商标的概念

驰名商标是一个舶来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25年《巴黎公约》的“海牙文本”中。2003年6月1日起我国实行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第2条指出:“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以下从几个方面对驰名商标的概念进行剖析,以便于更深入的理解。

《巴黎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 都主张商标应由有关的注册国或使用国主管部门认定是否在该国驰名。《规定》中明确了驰名商标所适用的范围是“中国”。少数发达国家,主要以美国为首他们主张商标“驰名”的判断标准是,是否在国际市场上驰名。这一观点对于与发达国家实力悬殊的发展中国家舍弃商标权的地域性会损害其利益。

根据TRIPS协议规定“相关公众广为知晓”也是驰名商标认定标准之一。“享有较高声誉”包含对附加到商标中的商品或服务质量的积极的评价。它不是驰名商标的充分条件但应当是必要条件。一般认为知名度高于60% 的,即属于众所周知的驰名商标。我国的立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已不局限于注册商标,这能使已是驰名商标但未注册商标的得到保护,有效遏制了“抢注现象”的发生。

2驰名商标的保护

在经济发展,贸易需求下驰名商标需要保护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为了对权利人的保护,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出现在1925年《巴黎公约》中。从无到有,我们不难想象经历了怎样艰难的过程,是权利人的呐喊,是社会形势的需求,也是智慧的立法者勇于创新、运用法律在新的领域保护公民利益的体现。

法国在1857年的法律条文中还未规定这一制度,但是却已有法官运用自己的智慧以及经验超前的在实践中践行了这个理论,直到1964年,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以条文形式确定下来。淡化理论在1992年法国颁布的《知识产权法典》被接受。美国是适用使用原则的国家,淡化理论是美国提出的这一概念。

驰名商标认定需要经过当事人主动的申请,且需要经过以申请为目的的法律规定应当适用的程序,不再能以某个诉讼争议中的认定而获驰名。驰名商标仅在特定案件中认定,认定仅对该特有案件具有效力。被动认定是指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认定。这个规定的原因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钻法律的空子”的现象,为了获得驰名商标,利用诉讼认定这个相比较快捷且容易的方式,并且这种认定被认为是依职权主动认定,具有了更强的说服力,驰名商标被利用成为了广告,而且是光明正大的打着国家的旗号,国家的公信力被滥用。修改后还规定了禁止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市场推广,违法规定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以十万元罚款,可见新的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同时对其使用方面加以规制,加大处罚力度。

3我国驰名商标的使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驰名商标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认定、使用驰名商标的主体是自然人、法人,从这个角度着眼,会发现时下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商家对驰名商标缺乏了解,甚至没有概念。我们不禁惋惜,为何不竭力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固定自己的已得或即获的利益。以我国太多的加工市场为例,他们之所以无法突破自己的瓶颈,始终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我想除了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外,同时对法律,对驰名商标的认识都是欠缺的。然而他们已拥有了成熟的技术与高超的能力,在这一巨大群体中,驰名商标的价值还有待开发。

在使用驰名商标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警觉的。立法者将驰名商标保护制度法定,是为了保护驰名商标所有人的权益,对不法者予以法律明确的警示及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予以处罚。然而在驰名商标使用过程中这一用意被曲解,被扩大。很多人去申请驰名商标的目的是可以利用这个称号进行市场宣传,带来更多的利益,与立法意图本末倒置。立法者已然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新修订的商标法中将禁止用于市场推广明文规定。但是,这些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扎根于人们意识中,改正或许需要一个过程。

驰名商标淡化现象存在。以一定的方式丑化驰名商标,如有些经营者对驰名商标稍加修饰后,在自己的商品上以商标或商品装潢的形式来使用,从而造成对驰名商标的丑化。我国商标法中还没有出现淡化和反淡化的提法,驰名商标淡化现象在我国层出不穷,我国法律应在这方面增加规定。

驰名商标背后所潜藏的巨大利益空间,使驰名商标的保护转向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产生的与域名的冲突问题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已经出了名的品牌公司他以自己的主商标注册域名,同时也有一些商家为了一己私利抢注他人注册商标或商号从而造成公众的混淆,给商权人造成不利影响。虽在其后国家做了相关规定,但域名抢注并未因此断绝。因为对于使用他人驰名商标名称注册域名的行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或救济机制。

4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建议

首先,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媒体、讲座去宣传驰名商标,让更多的人增强在这方面的法律意识,充分利用可以使用的权利,不仅仅去保护自己的利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获利。

其次,社会中之所以存在着许多对已有驰名商标滥用和对他人驰名商标侵犯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严格的处罚制度。社会中的不法行为是需要法律在明文禁止的基础上,予以严厉处罚,从而才能起到规制的作用。

浅论我国驰名商标刑法保护的完善 篇5

摘 要 本文从驰名的特殊价值出发,分析了驰名商标淡化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阐述了刑法给予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刑法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 驰名商标 商标淡化行为 刑法保护

一、驰名商标概述

驰名商标具体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公众所熟悉的商标。驰名商标所代表的商品往往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过硬的商品质量和良好的商业信誉,为社会公众所熟知,因而,在市场的竞争中驰名商标具有明显的优势,被社会上广大的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对于一个国家,驰名商标的数量标志着其在国际竞争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显示出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对于生产经营者,能拥有一个驰名商标,就相当于拥有源源不断的财富。

关于认定驰名商标的标准,世界各国和地区有不尽相同的规定。我国 2001 年修订后的《商标法》第 14 条规定了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的五个因素:(1)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2)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3)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4)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5)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由此,在我国,任何一种商标要想被确认为驰名商标,都必须具备以上五个要素。

二、我国驰名商标的刑法保护的缺陷

1.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侵犯驰名商标行为的范围小

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侵犯驰名商标的行为仅限于驰名商标的混淆行为,不包括驰名商标淡化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驰名商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得对驰名商标的侵害已经不再仅限于混淆行为,驰名商标淡化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侵害驰名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但是根据我国刑法现在的规定,不能将驰名商标淡化行为归为犯罪,这不利于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我国刑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仍是基于混淆理论的保护,所以只包括“混淆行为”而不包括“淡化行为”。

所谓驰名商标淡化,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将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相类似的文字、图形及其组合在其他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的行为。

和传统的商标侵权相比较,驰名商标淡化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更大。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这种行为严重地损害了驰名商标商标权人的利益。将驰名商标用于其他的商品或者是服务上,误导消费者使其以为该商品或者服务和驰名商标的商标权人在组织上具有某种联系,这就使得驰名商标受到这种低信誉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牵连。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弱化驰名商标和其特定的商品或者服务之间的联系,使驰名商标所具有的特殊吸引力消失,最终还可能使驰名商标巨大的商业价值完全消失。

第二,驰名商标淡化行为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对驰名商标淡化行为若不能及时地禁止并且用法律对此种行为加以惩罚,势必会助长那些不正当的商业投机行为,使正常的市场秩序遭到破坏,更严重的还会使国家的对外贸易受到影响。

2.我国刑法对驰名商标和普通商标实施同等保护

从我国刑法第21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刑法并没有给予驰名商标不同与普通商标的保护。虽然2001年最高人民检查院和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决定》规定:假冒驰名商标的行为,不管数额大小,应该予以追诉,但这只是驰名商标和普通商标成立假冒注册商标罪在“量”上的差别,而在“质”上并没有区别。

目前,我国刑法对驰名商标和普通商标的给予同等保护立法体制无法体现驰名商标不同于普通商标的价值。

三、刑法给予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必要性

1.相对于普通的商标来说,经过长期积累。驰名商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信誉以及更高的价值,这就使驰名商标更容易受到不法侵害从而给商标权人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只给予驰名商标和普通注册商标同等的刑法保护,不能有效地震慑那些严重侵犯驰名商标权利人利益的犯罪行为。

2.驰名商标“驰名”的特性使其驰名商标具有了一种超越了商品或者服务的类别而相对独立的价值,由此,尽管他人是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了该驰名商标,也同样会损害这种价值。因此,目前相关的国际立法以及各国的立法给予驰名商标以特别的保护,其表现是:把在不相同或者不类近似的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驰名商标的侵权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侵犯商标权的行为给予与此侵权行为相适应的法律制裁,这就是“反淡化保护”。在我国,修订后的《商标法》第13条的第二项也规定:“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从而把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的商品上使用驰名商标的行为确定为侵犯商标权的行为。而一般的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差异往往只是行为的危害程度的不同,情节严重的侵权行为应当以犯罪论处。所以,这种严重侵犯驰名商标的行为,也应被认定为犯罪,并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四、我国驰名商标刑法保护的完善

我国刑法要给予驰名商标不同于普通商标的保护。对驰名商标实施特别保护,应该主要体现在二者不同的保护范围上,把更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侵犯驰名商标的行为纳入到刑法的保护范围中来。所以我国刑法应该扩大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以建立起更加全面而且更加有效的关于驰名商标的刑法保护制度。

因此,笔者建议将驰名商标淡化行为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参考文献:

[1]肖中华主编.侵犯知识产权罪办案一本通.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2]赵秉志,天宏杰著.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刘宪权,吴允锋著.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理论与实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论驰名商标的网上保护 篇6

关键词:网络,商标权,侵权,法律保护

一、关于驰名商标的网上法律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驰名商标的概念、认定方式比较统一, 但对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的类型、范围和侵权责任等问题各学者的观点不甚丰富, 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资料作支撑。

我国相关法律文件关于驰名商标的称呼与用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82年的《商标法》与1993年修订后的《商标法》都未直接提到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在1993年的《商标法实施细则》第25条中则提到了“己为公众熟知的商标”。199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使得“驰名商标”第一次以行政规章的立法形式出现, 而我国现行商标法 (即2001年10月27日修订的《商标法》) 则已正式采用了“驰名商标”的称呼。

2003年4月17日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也将驰名的范围限于“在中国”。驰名商标应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相关公众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它与狭义知名商标的区别在于知名地域范围不同。驰名商标的知名范围为一国范围之内, 相当于全国知名商标;而狭义的知名商标仅指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某一地方知名的商标, 通常仅针对未经注册但经过使用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而言。

二、驰名商标网上法律保护的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逐步加强。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打破了以往界限, 明确规定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这对包括驰名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Trips协议的签订通过行政、民事、刑事等法律程序加快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进程。Trips协议对驰名商标实行跨类保护, 保护标准较高。驰名商标所有人的禁止权, 不限于类似商品的近似使用, 而是扩展到非类似商品的使用。Trips协议规定, 对与驰名商标冲突的已注册商标, 自该商标注册之日起5年内, 驰名商标所有人有权提出撤销该注册商标的请求;恶意使用或注册的, 则不受该时间的限制。

我国《商标法》第13条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 容易导致混淆的, 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 误导公众, 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 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对“相关公众”作了明确的规定, 突出了个案认定、被动保护的原则。个案认定、被动保护的原则, 即驰名商标只能在发生相关纠纷才能申请认定, 而且所认定的结论也只在该纠纷的解决过程中有效, 在其他场合并不当然有效。即使一个商标实际上是驰名商标, 也不能当然地宣称其为驰名商标, 而且没有相关纠纷的发生, 当事人不能申请认定其为驰名商标。根据该原则, 电视、报纸、广播电台播音中的“驰名商标”字样和声音的存在都是违法的。这些增强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 符合驰名商标国际保护的趋势, 为更好地维护驰名商标权人的权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条件。

关于网络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 即构成要件问题,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行为人在实施了某种侵权行为以后, 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时才承担责任, 这些条件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要论述的判断标准, 即构成要件问题。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是对各种侵权行为责任所应具备的条件的高度概括, 合理的构成要件的确定和运用, 给司法审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它有助于司法审判人员在适当的归责原则的基础上公平合理的解决案件。由于归责原则的不统一, 所以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也随着归责原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根据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很显然在其构成要件中包含了“过错”这一要件, 只不过此种过错由法律推定, 无需受害人证明, 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 如果加害人认为自己对于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 则由其来加以证明。如果加害人能够证明自己对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 则不需要承担责任, 只有在其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前提下, 即存在过错时才承担侵权责任。所以主张过错推定原则下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仍然是4个:违法行为、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过错。

再后来,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不以加害人过错为侵权行为要件的归责原则, 即无过错责任原则。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没有过错, 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此原则隐含的意思就是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有没有恶意, 都要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因此,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要件只有3个即:侵害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在对于不同归责原则下的侵权构成要件有所认识的情况下, 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 要在结合案件本身的特殊性的基础上, 确定一个合理的构成要件, 为解决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同类纠纷会有很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法律保护[D].上海交通大学, 2006.[1]王海燕.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法律保护[D].上海交通大学, 2006.

[2]张玉敏, 主编.商标保护法律实务[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2]张玉敏, 主编.商标保护法律实务[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 篇7

驰名商标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该表述在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的判例法中最早出现。在国际公约方面率先对驰名商标进行保护的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25年在荷兰海牙修订的文本, 此后的TRIPS协议在《巴黎公约》的基础上扩大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虽然《巴黎公约》与TRIPS协议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但对驰名商标的定义二者都没有明确。反观国内法方面, 我国最早对驰名商标做出保护的是国家工商总局于1996年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暂行规定》, 该规定的颁布弥补了我国对驰名商标保护的欠缺, 其后国家工商总局又在2003年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规定》, 并于2014年对其进行了修订。该规定的第二条对驰名商标的定义做出了明确阐述, 即在中国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 (1) , 可见在我国驰名商标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 应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根据这一特征首先应明确的是到底何为相关公众?根据《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二条的表述, 相关公众是指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 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 (2) 。由此可见相关公众是指某类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销售者及消费者三类人, 而不是泛指所有人或仅仅指消费者一类人。关于广为知晓就是《规定》中所指的熟知, 但何种程度才算得上是广为知晓我国并无明确规定, 有些国家将这一程度具体化, 如法国, 20%的相关公众知晓, 可为广为知晓;在德国, 则要求要有40%的相关公众知晓。

其次, 应享有较高声誉。声誉往往体现在公众对某一商标的评价, 拥有较高的声誉就意味着拥有稳定的客源, 但这种声誉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商品或服务经过长期的使用形成普遍的认可之后才能形成, 这主要体现在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态度、社会贡献等方面。

再次, 标识性强。驰名商标的标识比非驰名商标更深入人心, 消费者很容易通过驰名商标联想到特定的经营者和特定的商品或服务, 不法侵害者也正是利用消费者的这种联想来混淆或淡化驰名商标。

最后, 易受侵害性。驰名商标比非驰名商标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而商业价值越大意味着商标权利人要承担的侵权风险也就越大。如今侵权的方式主要有抢注行为、混淆行为、淡化行为以及其他损害驰名商标商业价值的行为。

二、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相关理论

驰名商标与一般商标保护的不同之处在于, 未注册驰名商标可以在相同和类似商品上得到保护, 但保护力度仅限于停止侵害并不承担赔偿责任。而已注册驰名商标则可以得到跨类保护并可主张损害赔偿。驰名商标跨类保护所依据的理论有混淆理论和淡化理论, 二者以保护商标的不同功能为基础, 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适用空间。

(一) 混淆理论

混淆包括直接混淆和间接混淆 (3) 。直接混淆又被称为狭义的混淆行为, 它是对商品来源的混淆, 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生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出现误认或混淆。直接混淆会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的混淆, 是商标法所禁止的最基本的侵权类型。间接混淆又被称为广义的混淆, 是指消费者虽不会对商品的生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出现误认或混淆, 但会认为不同的生产者或经营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关系, 如许可、授权等。目前世界上采用该理论的国家对大多都选用的是广义的混淆理论, 我国现在实施的《商标法》中也是采用了广义上的混淆理论, 但不论是狭义的混淆行为还是广义的混淆行为对消费者通常都会构成欺诈, 而对商标权利人的损害则多体现为间接损失, 如损害品牌声誉, 丑化商标形象等。

混淆理论是最早产生的商标保护理论, 并且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商标保护理论。商标混淆理论从产生发展到今天一直在丰富和扩张自己的内涵, 比如在时间上, 传统的商标混淆理论是指销售中的混淆, 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商标混淆理论在时间上扩张到售前混淆、售中混淆和售后混淆, 以全方位、连续的保护消费者和商标权利人。此外, 商标混淆理论在方向上由传统的正向混淆扩张到正向混淆与反向混淆相结合, 以更好的保护较小公司在先使用的商标, 等等。但是商标混淆理论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仍需在日后的学术和实践中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 淡化理论

商标淡化理论最早是由德国法院通过两例判决产生的, 一例判决是禁止袜子制造商使用“4711”香水商标, 另一例是禁止刀剪行业使用“ODOL”的牙膏商标。它是指未经权利人许可, 将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图形及其组合在其他不相同或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 从而减少、削弱该驰名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 损害、玷污其商誉的行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弱化、污损和退化三种, 弱化形式比如用“周住牌”洗衣粉冒充“雕牌洗衣粉”, 污损形式比如将抽水马桶命名为“奔驰”, 退化形式比如“Thermos”注册商标退化为保温杯的通用名称。由此可见淡化行为侵害驰名商标权利的范围较传统商标侵权行为更为广泛且形式更为多样, 传统的驰名商标保护理论再也不能完整的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利益, 针对这一现象, 反淡化保护应运而生。

(三) 混淆理论与淡化理论的区分

首先, 混淆理论和淡化理论以保护商标不同的功能为基础。混淆理论保护的是商标的区别功能和承载商誉的功能, 而淡化理论保护的是商标本身的价值。在混淆理论的模式下, 侵权者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会给驰名商标权利人造成诸如损害品牌声誉, 丑化商标形象等间接损失, 这是一种借载商誉的搭便车行为。而在淡化理论的模式下, 淡化行为不会造成对商品来源的错误认识, 也不会出现混淆情况下搭便车的行为, 但是放任驰名商标与一堆“垃圾”商品联系在一起, 则会导致其商标价值被消耗殆尽。就如上文中提到的抽水马桶使用“奔驰”品牌, 虽然公众不会以为此抽水马桶与“奔驰”厂家有什么联系, 但消费者对“奔驰”品牌的崇敬度就会逐渐降低, 从而削弱“奔驰”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 导致商标的价值被淡化, 使得商标权利人的利益受损, 因此应当禁止这种使用。

其次, 跨类保护下的混淆保护和淡化保护性质不同。跨类保护之下的混淆保护, 是一种反不正当竞争意义上的保护, 而非基于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其立意禁止的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借载商誉“搭便车”的行为, 其目的更多地是为了维护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因此其权利不具有绝对的排他属性。而跨类保护之下的淡化保护保护商标的原因不是因为淡化行为侵夺商誉, 而是因为它吞噬商标本身的价值, 所以淡化保护就是排斥他人对驰名商标的使用, 因此淡化保护使驰名商标权利具有了类似绝对权的性质。

再次, 混淆理论和淡化理论的适用对商标驰名的要求不同。混淆理论对商标的驰名度和显著性没有统一的要求, 一般来说混淆可能性和保护范围与商标的驰名度和显著性是正比关系, 即商标的驰名度越高、显著性越强, 则其引起混淆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因此其能够得到保护的范围也就越宽。反观淡化理论对商标的驰名度和显著性的要求则相对确定, 即淡化理论要求商标的驰名度高、显著性强, 因此只有符合驰名度高、显著性强条件的商标才能享有反淡化保护。

最后, 混淆理论和淡化理论适用的空间不同。混淆行为是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错误认识, 它保护的是商标的区别功能和承载商誉的功能, 在混淆理论模式下如果侵权者在不相关的领域使用权利人的商标, 则引起混淆的可能性会很低, 可以说混淆的可能性与商品的相关度成正比关系。而淡化行为不会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错误认识, 它保护的是商标本身的价值, 淡化理论的适用与商品的相关度无关, 反而越是在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使用权利人的商标, 越是会造成淡化的可能性, 也可以说二者成反比关系, 因此混淆理论和淡化理论具有不同的适用空间。

三、对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限制

对驰名商标进行跨类保护就意味着扩大了驰名商标权利人的权利, 而权利的扩大势必会带来义务的增加, 尤其是增加义务给本行业的竞争者以及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如果任由该权利无限扩大而不对其进行合理约束, 则其负面影响会逐渐笼罩整个行业乃至国民经济, 因此对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需要确定合理的边界, 以限制驰名商标权利人权利的滥用。

(一) 应根据商标显著性的强弱来确定跨类保护范围

企业在商标注册时, 通常会采用独创性商标、臆造商标或任意商标来突出商标的显著性。例如“联想”的“lenove”商标就是独创性商标, 此类商标因其具有较强的显著性而容易被公众牢记, 若此类商标一旦受侵害给商标权利人所造成的损失要明显大于显著性较弱的商标。因此在驰名商标保护中, 首先应当考虑驰名商标固有显著性或者获得显著性, 从而正确划定权利范围, 即商标显著性越强, 保护范围越宽。

(二) 应根据驰名商标在相关公众中的知晓程度来确定跨类保护范围

根据《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二条的表述我们可以得知相关公众是指某类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销售者及消费者, 而驰名的认定正是在相关公众范围内, 并不涉及相关公众以外的所有行业或服务的公众, 因此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范围应当与行业或服务的相关公众的范围相对应。当某一驰名商标被相关公众以外的其他乃至所有行业或服务的公众知晓时, 其所面临侵害的危险性不仅来自于相关公众而且还会来自于其他行业或服务的公众。因此当驰名商标为不同行业或服务的公众熟知时, 驰名商标就应当受到跨类保护。

(三) 应根据是否会误导公众, 淡化驰名商标声誉来确定跨类保护范围

关于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体现在我国《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之中, 跨类保护的规定使得驰名商标不仅在该商标注册范围内保护商标专用权, 还可以禁止他人在其他有一定关联性的领域擅自使用该商标, 保护的范围大大延伸。根据第十三条的规定, 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要符合“误导公众, 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要求。在现实中, 驰名商标的侵权者通常使用借载商誉搭便车的手段来误导公众, 从而给驰名商标权利人造成损失。此外, 致使驰名商标声誉恶化、形象丑化等淡化驰名商标显著性和识别性的行为都应当被禁止, 从而保护驰名商标权利人在商标上的无形资产不受损害。

四、我国驰名商标跨类保护制度的完善

在我国国内法及我国所缔结的国际条约的共同规范下, 我国关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制度已然具有世界水准, 但我国关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制度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本着特殊性原则、公平效率原则、经济合理原则、同国际接轨与适合中国国情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制度, 更好的维护消费者及驰名商标权利人的权利, 以促进经济发展。

(一) 健全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

反淡化制度是根据淡化理论衍生出来的, 淡化理论保护的是商标本身的价值, 以此确定了反淡化制度保护的内容, 此外商标淡化的可能性与商品的相关度成类似反比关系, 即驰名商标被不相关领域的不同经营者使用的越多, 淡化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可以看出反淡化保护是为了防止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因被淡化而减弱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淡化”一词虽然没有在我国法律中直接使用, 但却不可因此否认我国对驰名商标和其它商业标记实行的反淡化保护 (4) 。在实践中淡化现象频频发生, 它不仅侵害驰名商标权利人而且还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破坏公平、诚信、效率原则, 因此我国完善反淡化保护法律体系, 明确反淡化立法已是大势所趋。

(二) 完善我国未注册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驰名商标保护的特点和重点, 主要是保护未注册驰名商标的相应权利 (5) 。从我国《商标法》第十三条可以看出我国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仅是同类保护, 而且侵犯未注册驰名商标的救济仅是要求侵权者停止侵害但侵权者并不因此承担赔偿责任,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还远远不足。笔者认为, 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应与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统一起来, 因为商标的驰名与否并不是一个法律问题, 而是一个事实问题, 某一商标不会因其注册而驰名, 也不会因其未注册而不驰名。此外从侵权的后果来看, 对未注册驰名商标侵权所造成的损失与对注册驰名商标侵权所造成的损失都会明显大于非驰名商标。因此, 应当统一未注册驰名商标与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水准, 即对未注册驰名商标提供与注册驰名商标同样的跨类保护。

注释

11<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二条第1款, 2014年修订.

22 <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二条第2款, 2014年修订.

33 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4 张今.对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若干思考[J].政法论坛, 2000 (2) .

浅谈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完善 篇8

一、认定制度的完善

我国自从加入《巴黎公约》后, 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阶段。而驰名商标认定制度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驰名商标认定主体多元化, 正是因此致使驰名商标认定的混乱和驰名商标的泛滥。对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完善 (1) 细化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尤其是其中的质量标准。 (2) 明确仲裁机构的驰名商标认定权。仲裁机构可以提供高效率的保护, 一裁终局快速有效且不易被有心人士用以宣传; (3) 完善驰名商标认定原则, 综合我国国情考虑, 实行“被动认定为主, 主动认定为辅”的灵活模式。 (4) 避免驰名商标认定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影响, 明确认定的必要性标准。

二、驰名商标的跟踪、退出和撤销

驰名商标之所以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是因为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然而驰名商标可能逐渐丧失相应的条件。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就值得我们反思, 三鹿、伊利、蒙牛作为驰名商标虽然享有名声其产品却存在安全问题, 这与驰名商标本身所代表的意义是相悖的。法律为驰名商标提供保护并不是为了让其以免检之类的特权为名制造劣质产品损害消费者的权益。驰名商标的权利应受到限制, 驰名商标不能想当然的实行终身制, 对于那些丧失驰名特质的驰名商标, 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专门的规范。

首先, 驰名商标一经便享有了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世界上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驰名商标享有特殊保护是有条件的, 即商标必须驰名。我国在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中并没有对质量标准进行规定, 这在实践中是值得注意的。笔者建议在中国完善对驰名商标的跟踪调查制度, 每隔相应的实时间便对商标是否符合驰名商标标准进行再判断。

其次, 驰名商标的退出机制也是驰名商标制度的一个盲点, 从驰名商标认定弄虚作假、驰名商标默默无闻、名牌产品出问题频出来看, 有必要建立驰名商标的撤销制度。笔者认为驰名商标的撤销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标准, 建议使用驰名商标,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人民法院限期责令改正或撤销其驰名商标: (1) 自行改变驰名商标的; (2) 自行改变驰名商标的名义地址或其他事项的; (3) 自行转让驰名商标; (4) 连续三年停止使用; (5) 该商标所含的经济价值显著下降不符合驰名商标条件的; (6) 其他不符合驰名商标构成条件的。

此外, 笔者建议还应建立一个透明的驰名商标信息公开制度, 也可以建立一个专门公布驰名商标企业信息, 公开对驰名商标跟踪检查, 接受公众监督投诉的专门的系统。这样驰名商标能够受到公众舆论监督, 消费者也可以较好地判断商标的驰名与否。

三、对驰名商标保护进行规范的建议

笔者认为对驰名商标提供的特殊保护是为了保护驰名商标不受非法侵害, 而不是赋予驰名商标权利人超越他人的特权。从驰名商标权利保护过度、市场资源有限方面结合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来看, 有必要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进行规范和监管。

任何权利都应该有界限, 不存在无限制的权利, 同理驰名商标享有特殊保护也应该是所限制的。对于驰名商标权利的限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首先, 对于在先权利人的权利应给予保护, 允许他人的没有混淆效果的善意合理使用。但同时应完善合理使用驰名商标的条件, 此外对于非商业的驰名商标合理善意使用也应该予以保护。其次, 对于驰名商标用于商业广告宣传的行为应进行限制或者是禁止。驰名商标本身不是一个荣誉称号, 不是为给商标增加影响力而存在。现在广泛存在以驰名商标口号大肆宣传的现象与驰名商标保护本意相违背, 影响了社会风气, 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

此外, 对于驰名商标的自我淡化行为也应作出限制。现实中搭乘自身驰名商标的便车逐一占取其他行业的市场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自身驰名商标的淡化, 不仅会误导消费者损害其利益, 同时会使驰名商标的价值淡化并且一手葬送商标的显著性使之不再具有驰名商标的特质。不仅对驰名商标自我淡化行为应有限制, 对于驰名商标的许可使用和转让也应作出相应的限制, 如果不进行限制, 被许可使用者或受让者产品质量没有达到驰名商标相应水平的情况下, 既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 也是对驰名商标的一种淡化。

最后, 还可以结合运用刑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法律法规来对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规范。, 这样可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可以在维护公平公正上发挥更好的效果。

摘要:驰名商标保护在国际上又来已久, 但是在保护驰名商标法律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产生了驰名商标的权利滥用行为。本文主要针对驰名商标的权利滥用现象和完善驰名商标制度提出建议。

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的限制制度 篇9

1.1 驰名商标的概念。

驰名商标, 其英文表达为well-known trademark或者well-known mark, 作为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最早见于1925年修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但是公约并未对这一法律术语加以完备的定义。对此, 每一国家之学说与判例之见解亦甚分歧。就我国来说, 目前通行的概念来源于200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并施行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的第2条第一款, 即: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学理上驰名商标的概念与法律中略有不同, 认为驰名商标也称为知名商标或者周知商标, 指经法定机构认定的, 在一国或者世界范围的相关公众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盛誉的商标。[1]在这一概念中, 我们发现, 驰名商标的定义中又多了“经法定机构认定”这一要件。解释这一要件的关键在于区分注册与认定, 商标使用人通过申请被审批等流程获得的注册商标与在实际纠纷或者争议中由司法部门或行政部门认定的效力并不相同。所以, 驰名商标可能未通过注册,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是经法定机构认定的。

1.2 驰名商标的法律特征。

通常来说, 作为一个法律概念, 驰名商标具备以下法律特征:第一, 地域性。无论是普通商标还是驰名商标, 都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受到保护的私权。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依然重视地域性这一重要的特征, 而这对于如何开展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至关重要。第二, 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对于相关公众知晓驰名这一事实的认定是对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一个突破和完善。只要与在商标使用商品有关的人中驰名即可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 对于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来说, 设定了合理而又容易操作的标准。第三, 驰名是使商标获取商标权的渠道, 所以驰名商标不一定是注册商标。即便没有注册, 商标因为长期的持续地使用在市场上已经享有一定的声誉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也可以获取商标权。如果这种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权利没有得到法律的合理保护, 将形同虚设。

2 驰名商标保护的异化现象

著名商标, 也称知名商标, 最近几年在地方各省市十分抢手, 因为只要被认定为地方著名商标, 就可以享受驰名商标一样的扩大保护。而其实, 只通过各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工商局进行的著名商标的认定, 其效力应当只局限于地方各省市才是公平的。若贸然扩大保护, 会造成地域之间的保护冲突加剧, 对著名商标实际的知名度判断困难, 增加司法审判中的难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应当杜绝对地方的知名商标提供与驰名商标一样的扩大保护。此外, 我国国内存在大量的知名品牌评选活动, 如“中国品牌产品”评选、“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评选、“中国企业500强”评选、“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评选等等。尽管这些品牌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信誉, 但知名品牌不等于驰名商标, 它没有对应的法律保护条款。这些品牌在保护时能否适用有关驰名商标保护的条款,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2]。

3 建立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限制制度

3.1 合理使用限制。

无论是混淆理论, 还是反淡化理论, 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都限于禁止将驰名商标使用于标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上。除此之外, 不排除对驰名商标的合理使用。以获得显著性商标为例, 通常来说其显著性不高, 只是长期使用才获得商品或服务与出处的特定联系。如果在第一含义的基础上善意地使用该标识则不能被视为侵权。例如, 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善意注册了“两面针”商标, 但是它无权禁止其他牙膏厂在其产品成分中标注“两面针”, 也无权禁止其他生产牙膏的企业在广告或其他宣传中带有“两面针中草药”的描述性使用。商标权不是变相的霸权, 即使是驰名商标也不能对抗善意的合理使用。[3]合理使用限制, 有利于防止驰名商标所有人滥用其驰名商标, 侵占公共资源和损害合法竞争者的利益。该限制也体现了商标法中合理平衡驰名商标所有人、竞争性厂商以及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关系的意旨[4]。

3.2 在先使用限制。

未注册的商标经过一定期间的使用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知名度的, 不能完全被驰名商标吞并。驰名, 不能赢者通吃一切, 将市场上所有与其相同或者相类似的商标全部驱逐出去, 否则将打破市场利益平衡原则, 带来很多问题。且在先使用权并不仅仅局限于商标, 对于他人在先使用的企业名称、商号、姓名权、肖像权等一切在先权利, 都可以享有在先使用的保护。杭州张小泉诉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一案中, 最高院对此作出的回复是: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过去在产品上使用“张小泉”或者“上海张小泉”字样的行为不宜认定侵犯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合法权益。其依据的是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成立在先且其字号的知名度较高, 上海张小泉刀剪制造有限公司系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与他人合资设立, 且“张小泉”文字无论作为字号还是商标, 其品牌知名度和声誉的产生都是有长期的历史原因。[5]这就说明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的认定, 并非一律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保护。

3.3 动态保护限制。

在驰名商标的法律属性处笔者充分说明了驰名商标应当具有动态性, 其认定应当随着市场评价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任何一个驰名商标的认定是永久不变的, 都是动态发展的。基于此, 对驰名商标的动态保护就决定了应当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建立退出机制。比如“三鹿”商标1999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是我国奶制品行业中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较早的商标, 2007年“三鹿”被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但2008年“三聚氰胺奶制品”事件无情地撕掉了三鹿“驰名商标”、“免检产品”的画皮, 带给国人内心强烈的震撼:“驰名商标”真的就那么可信吗?有人提出撤消“三鹿”、“蒙牛”、“伊利”等企业的“驰名商标”。[6]针对这些因为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了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的驰名商标, 因为不注重自身商标权的保护, 使得自身已经退化成为商品的通用名称的驰名商标, 不应当再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 继续对其提供相应的特殊保护。

4 结论

驰名商标并不是“一经认定, 永远生效”的尚方宝剑,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 有的企业也许一夜间成名于街巷, 而有的企业因为质量、内部治理问题而一夕间毁于一旦, 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遴选出那些经受得起风浪的金质商标, 淘汰掉那些不能取得市场份额和消费者青睐的劣质商标。而法律的作用便是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 从这个角度来看, 承认驰名商标的动态性, 维护驰名商标的私权属性, 给予驰名商标以有限而合理的保护, 就等于承认并尊重市场机制的真正作用。

摘要:保护驰名商标已经是世界共识, 近年来我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 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一直在加强。然而, 一个健全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 应当是既包括驰名商标的权利保护机制, 也包括对驰名商标权利的规制制度。在这方面我们现在还存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缺位, 需要尽快完善国家驰名商标限制制度, 防止滥用知识产权制约创新, 影响正当竞争。笔者正是基于此, 提出了如下建立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的限制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驰名商标,合理使用,在先使用,动态保护,自我淡化

参考文献

[1]徐立.浅析如何完善我国对驰名商标法律保护[J].商业文化, 2009 (8) .

[2]绍兴全, 顾金焰.商标权的法律保护和运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277.

[3]郑辉, 刘丹冰.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限制规则[J].知识产权, 2009 (5) .

[4]冯晓青.商标侵权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 374.

[5]最高院关于对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与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 上海张小泉刀剪制造有限公司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有关适用法律问题的函, (2003年11月4日[2003]民三他字第1号) .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篇10

我国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知道,商标的原始功能是将商标与特定的商品或服务联系起来,指示来源与出处,避免消费者产生混淆、误认。传统商标法关键还是保护消费者,正如欧共体法院一再强调的“商标的基本功能是确保投放市场的商品产源一致,从而使消费者或终极用户能够将这些产品同来自其他厂商的产品区别开来,而不会有混淆的可能”。可见,制止“混淆的可能”是作为传统商标保护的核心问题来看的,其首要保护的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商标权人的私益,充其量也是在保护消费者获取正确信息的基础上保护商标权利人。但问题是,驰名商标作为商标,蕴含了商标权人的心血,其功能已从简单地标指商品或服务的产源发展到相对独立地承载商业信誉,与商标权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不重视对驰名商标权利人的保护,显然不符合社会正义的要求。在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与出处并没有产生混淆的情况下,即使避免了“混淆的可能”,用传统的混淆理论还是不能有效保护驰名商标,这就需要在混淆理论之外寻找突破口,淡化理论迎合了这种需要,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驰名商标权利人。

虽然我国当前驰名商标保护的水平己经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我国对驰名商标提供的特殊保护仍是以混淆作为理论出发点,其实,在我国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理论体系是完全可行的。我国商标法律法规中虽然都没有“淡化”的概念与专门反淡化保护条款,倒是有“容易导致混淆”的措辞,但考察来看,《商标法》第13条将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扩大到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对注册驰名商标实行“跨类保护”,可以说是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向前迈了一大步,立法与司法还将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扩大到互联网络领域,制止他人对驰名商标的网上淡化等等。

我国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体系的设想

笔者认为,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理论体系,拟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

·将反淡化保护理论融入驰名商标保护法律体系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但目前并没有专门的反淡化法,没有关于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总的解决方案,有关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问题只是零散地规定在商标保护的法律法规中,这种分散保护的方法,不足以形成对驰名商标的立体保护网,无形中造成适用反淡化理论对驰名商标保护较为牵强的局面。但笔者认为,我国制定专门的反淡化法条件还不成熟。首先,从国内层面说,当前对商标淡化理论的认识水平还不高,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见解。我国知识产权水平相对落后的局面也决定了我们应当谨慎行事,尽量在国际公约框架下对驰名商标保护问题作出规划,特别避免超标。其次,从国际层面说,目前国际上对该理论尚存在争议,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制定专门的商标反淡化保护法。因此,我国目前并不宜像美国一样制定专门的反淡化法。但是随着我国入世和加入一系列国际公约,我国必须承担起对国内外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义务,虽然我们不具备制定专门反淡化法的条件,但在我国当前仍然像日本等许多国家一样形成以《商标法》为反淡化保护的主体,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补充的系统保护网,突破避免混淆保护的障碍,实行反淡化保护,在有关商标法律法规特别是《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适当地增加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条款,对现行的法律条款作相应调整与完善。

·反淡化保护应是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专权

驰名商标蕴含更高的商业价值,理应受到超过普通商标保护水平的特殊保护,这一点从理论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且已达成共识。在反淡化保护问题上,首先应当明确反淡化保护理论适用的对象只能是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反淡化保护的根本目标在于禁止他人从驰名商标中不当获利,其依据来源于驰名商标的商业价值,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与普通商标就不具有这种商业价值,故对两者不能适用反淡化保护,如果对商标不分驰名与否而一视同仁地使用该理论,则反淡化理论就没有存在的独特意义了。

·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应作扩大性适用

从驰名商标保护的发展来看,反淡化保护必成为驰名商标保护的主流方式。我们认为,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开始只是作为制止他人在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注册或使用驰名商标或与之近似的商标,如我国《商标法》只是禁止商标对驰名商标的淡化,对其他淡化行为并没有明确规定,或只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所体现。实际上,在针对驰名商标的侵权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用反淡化理论加以保护也是得心应手的,参考美国的反淡化法规定,该理论可以解决以下对驰名商标的侵权问题:将他人驰名商标作为厂商名称使用,将他人驰名商标作为网络域名使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论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篇11

网络环境下的电子邮件的普及、国际信息网的运用与电子商务的开展, 以及尔虞我诈的虚拟商场、不择手段获取商业利益的情形使得驰名商标时时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之中。例如利用网络的优势, 随意窃取、泄露或使用上网企业与个人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关于驰名商标的资料信息;更有甚者, 有些人基于不正当的目的, 恶意对驰名商标进行抢注, 使得驰名商标的持有人在网络上不能正常使用该商标, 造成一定的利益的损失, 等等这些都可能造成对驰名商标的侵害。这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严重制约和危害了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 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 也给我国的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的保护提出严峻的挑战。

驰名商标是商标权人对其注册商标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精心培育、使用而形成的信誉卓著、广为消费者所熟知的著名商标。因此, 世界各国对驰名商标采取了特殊的保护原则, 在保护范围上打破了驰名商标本身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围, 将其商标的保护范围延伸到所有的商品类别和服务上。《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6条之2款规定:“1本联盟各国承诺, 如本国法律允许, 应依职权, 或依有关当事人的请求, 对商标注册国或使用国主管机关认为在该国已经属于有权受本公约利益的人所有而驰名, 并且用于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商标构成复制、仿制或翻译, 易于产生混淆的商标, 拒绝或取消注册, 并禁止使用。”这些规定, 对商标的主要部分构成对上述驰名商标的复制或仿制, 易于产生混淆时, 也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及我国尚未加入的TRIPS协议有关注册商标的保护范围, 都没有明确延及到域名抢注上, 但各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采取了特殊的保护立场和原则, 即只要以不正当的目的使用权利人的驰名商标, 阻止和妨碍商标权人对其注册商标的正常使用, 使消费者产生误认和混淆, 就可能构成对驰名商标专用权的侵害。

网络抢注驰名商标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解决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

(1) 适用主体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只适用于经营者的行为, 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网络环境下从事电子商务或其他营利性活动的网站、个人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上都是没有障碍的, 但一些公益性网站或不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个人网站如果此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是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是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原则, 现有法律并无明确规定。

(2) 适用范围。传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在一国领域内具有效力, 至于互联网上《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的地域范围, 一般认为, 至少在两种情况下的行政机关和法院可以行使管辖权:一是网站或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注册登记所在地;二是实施侵权行为或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但由于互联网缩小了地理距离, 可能会出现在国外设立网站或注册域名而向国内提供服务的现象, 以逃避国内《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和管制;或者利用各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非同步性, 在国外的网站上主要针对外国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 这两方面都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盲区。

(3) 责任承担。对于恶意抢注驰名商标, 现有法律上的保护不是非常完善, 特别是侵权赔偿额的计算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了民事责任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式, 即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或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 并应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这一规定对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致损害赔偿同样适用。但在审判实践中, 计算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权赔偿额是非常困难的。因此, 《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网络驰名商标的保护时力不从心。

因此, 对于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的保护, 针对我国网络立法无法短时间出台, 当务之急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审判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关于网络经济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 以应付日益增多的纠纷与诉讼, 改变法律适用混乱的局面, 促进法律理解与适用的统一, 为网络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大洪主编.反不正当竞争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209.

[2]葛伟民.网络效应:互联网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16.

[3]雍琦.法律适用中的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90.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下一篇:石油库电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