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材

2024-09-19

优质教材(精选4篇)

优质教材 篇1

新课程强调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怎样才能真正走向“用教材教”呢?2009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即“用教材教”必须坚持“两个基点”, 运用“三种策略”, 强化“四维综合”。

一、坚持两个基点: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

“用教材教”应从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与教学实际出发。在此次评比活动中, 浙江省教研室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 结合现行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确定12个课题。12位参赛教师抽签确定上课顺序, 并提前一天抽取自己的课题, 然后独立备课, 按序参加比赛。这与以前从教材中选取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比赛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认真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 也是“用教材教”的重要基点, 应予以认真分析。怎样分析课标呢?一是应分解课标。如某参赛教师对选取的课标作了如下的分解:运用 (行为动词) 各种资料 (条件) , 描述 (行为动词) 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表现程度) 。二是取舍课标。如上例分解课标中, 教师可依据中国地图和教材提供的各种图表资料, 分析我国的地势和气候特点、主要的河湖水系、自然和人文资源、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行政区划和交通状况等, 涉及的内容很多, 根本不可能在一堂课内达成课标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标进行取舍, 确定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求。该教师进行取舍后, 选定教学“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这一内容。

2. 联系教学实际

教学实际包括教师教的实际和学生学的实际。在这次评比活动中, “用教材教”体现在有的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有的教师着力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更多的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这一形式。这样的“用教材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等特点,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运用三种策略:活化教材、重组教材或新编教材

“用教材教”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 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应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拓展教材, 通过活化、重组甚至新编教材, 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用教材教”本质上涉及了“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三个基本问题。

1. 活化教材

在评比活动中, 以“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 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2-5通过典型实例, 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等为主题上课的8位教师, 都采取“活化教材”这一方法, 占了全部讲课教师的3/4, 表明“活化教材”是“用教材教”的最基本形式。而8位教师“活化教材”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有的采用“转化”方式, 即采取多种方式, 将静态的教材内容转化成动态的信息、资源, 如制作挂图、幻灯片、录像、录音等, 将教材内容从平面变成立体、枯燥变成多彩;有的采用“更换”方式, 即把教材中不适合当时学情与教情的素材用合适的材料替代;也有采用“扩展”方式的, 适当地增加或延伸教学内容。

2. 重组教材

以“2-7通过典型实例, 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均选取了教材同一单元不同课目———“稻作文化的印记”和“现代化的大牧场”, 并将这两块内容进行了整合, 较好地达成了课标要求。以“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 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则主要将教材中的春秋战国与秦的统一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加以重组, 引导学生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重组教材是因无法独立完成教材某一块内容的标准要求时所采取的“用教材教”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的是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 新编教材

以“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 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和“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为主题上课的两位教师, 分别以“魅力镇海我的家”和“探究北纬38度”为话题新编教材, 体现出浓厚的生活化和探究性,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新编教材, 通常是因教材中的某一块内容无法达成课程标准要求时所采取的一种“用教材教”方式。新编教材所需的素材, 教师可以从书本、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得到, 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方式获得, 还可以由学生提供。教师应依据课标理念和标准, 对上述素材进行加工,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强化四维综合:知识与知识、现实、方法、情感的综合

“用教材教”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在本次活动中, 大多数参赛教师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教学观, 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观点理解教材, 突出了知识与知识、现实、方法、情感的四维综合, 把课程带进了历史文化、人类生活的大背景中, 带到自然世界、科学世界、自我世界、社会实践中, 带到与其他学科广阔的联系中。

1. 知识与知识的综合

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赛教师, 除了对学科内知识进行综合, 还对学科间知识进行了综合, 纠正了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偏差。如以“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 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为主题上课的教师, 对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综合, 引导学生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又如以“2-7通过典型实例, 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主题上课的教师, 则以“挥镰扬鞭共奋进”为标题, 将泰国湄南河平原与澳大利亚就自然环境、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加以综合, 引导学生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2. 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在本次评比活动中, 参赛教师精心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特点。如以“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 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为主题上课的教师, 以“冰山直袭新西兰”为背景, 模拟了冰山撞沉船只和实施营救的情景, 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确定船只位置、计算营救距离等, 从而很好地阐述了地球仪、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达成了课标要求。再如以“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 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为主题上课的教师, 引导学生围绕“魅力镇海我的家”这一话题, 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获取家乡的各方面信息, 教学效果显著。

3. 知识与方法的渗透

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赛教师, 或指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联系各种知识、分析学习资源、获取目标信息, 或指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内化书本知识, 处理已有信息、探讨解决问题。如以“2-5通过典型实例, 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为主题上课的教师, 通过深入分析西藏地区在独特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特点,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其他地区在各自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特点,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 知识与情感的融合

在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赛教师中, 有的选择了恰当的支点启情, 也有的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情。如以“2-1结合实例, 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 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为主题上课的教师, 运用“宁波政区图”引导学生找出从镇海到宁波市区的主要的社区类型, 并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把镇海建设得更加美好, 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再如以“2-4运用各种资料, 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为主题上课的教师, 选取了“民族大家庭”学习内容, 运用了“爱我中华”歌曲、民族风情图片等资料, 描述我国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激发了“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和“爱我中华”的美好情感。

总之, 要真正走向“用教材教”, 应避免“单一教教材”和“完全脱离教材”两种极端的教材使用倾向, 从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出发, 通过活化、重组或新编教材, 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优质教材 篇2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知道动物有各种不同的过冬方法,人也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知道秋天过去了,冬天快要到了,动物和人都要准备过冬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法。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小散文,它共有5个自然段,它通过秋风姑娘将落叶信送给燕子、松鼠、青蛙和小女孩的妈妈及他们的收到信后的表现,告诉小朋友季节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小动物的生活常识。

【学生分析】:学生在刚刚接触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在精读课文时,要让学生知道动物有各种不同的过冬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出示课件风姑娘)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风姑娘在干什么,然后引出课题《风姑娘送信》。(板书课题)

2、学生正确可读出课题,然后看课题质疑。

问题预设:(1)风姑娘的信是什么呢?

(2)风姑娘给谁送信?

(3)信送到了吗?结果怎么样?

(4)……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读互听,互相帮助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了。

4、汇报读书收获: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学一学刮风的声音。

(2)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练习朗读课文,可以读轻一些、慢一些,也可以读重一些、快一些。

(3)指生朗读,读后先自评,再互评。

2、读中学写,引导学生学习2-5自然段。

(1)看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风姑娘的信就是一片落叶。引导学生把“一片……”补充完整。

(2)燕子、松鼠、青蛙和小女孩的妈妈都收到了风娘的信,他们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画出相关语句。

(3)知道学生练习朗读画出的句子,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通过读书,学生学到了哪些知道。(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关于候鸟、冬眠的知识)

(6)自由想象:还有谁会收到风姑娘的信,他们会做什么准备,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说一说,写一写。

四、模拟表演,深化理解

1、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练习表演。

2、学生戴头饰到教室前面表演。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风姑娘还会给谁送信吗?

【板书设计】:

4、 风 姑 娘 送 信

燕子 去南方

松鼠 采松果

青蛙 挖地洞

优质教材 篇3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编制的, 是国家课程和课程标准的主要物化载体, 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主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分为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和挂图、卡片、图片、音像资料等。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把握好教材, 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规范教学, 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 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现将依据《课程标准》研制的体育与健康教材总体介绍如下。

一、加强科研和调研, 为教材的研究编写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教育教学的历史发展证明, 教材的研制和编写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有坚实的科学研究做支撑, 才能研制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作为专门从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研究、编写、培训的专业机构,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 (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长期以来坚持全程跟踪教材的使用情况, 在教材编写中坚持“边编写、边实验、边修订、边完善”。一方面, 我们坚持强化教育科学研究, 加强对教材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 学习国内外教材研究和编写的先进经验, 为教材的研制编写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 我们深入到一线教学进行调研, 了解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编写各方面的使用情况, 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产品的需求状况。

自2001年《课程标准》颁布和新教材实验以来, 我们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及教师用书可行性实验研究》、“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的体育学科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的研究, 深化对《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认识, 尝试探索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研究编写和开发的一些规律, 为教材的研制编写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科研支撑。同时, 在十几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实验过程中, 我们通过每年对全国各省、市体育教师的教材培训和教材回访机制, 以及召开教材研讨、教学观摩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和需求状况, 为教材研制编写和产品开发提供坚实的教学实践支撑。

二、组建高水平的教材研制队伍, 确保编写出精品教材

为确保《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在教材编写中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我们组建了由学校体育专家、一线优秀体育教师、课程教材研究者和教材专业编辑人员组成的“四结合”编者队伍。这样的编者队伍构建, 有利于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先进课改理念及《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与一线教学实际密切联系, 并通过教材的内容选择、体例结构和呈现方式的设计, 有机融入教材中, 便于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 有效贯彻落实于教学实践中。

“四结合”的编者队伍, 是我国几十年来基础教育教材编写的一条成功经验, 也是近十年来教材编写中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具体体现和落实在“兴利去弊”、“扬长补短”上, 有利于构建和编写出思想、内容、结构、体例、文字、图表、装祯、设计、呈现方式、载体形式等全方位的具有较高质量的教材体系。从而保证了教材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构建新的教科书编写体系, 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是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技能、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课程资源和平台, 是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根据教育部要求, 教科书按年级分三册进行编写, 紧扣课程标准四个方面的目标和内容要求,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为载体, 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健康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重点,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和掌握的规律,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继承我国60多年体育与健康教材研究、编写的优秀经验, 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创新、改革, 以适合学生、教师实际和发展的需要。

教科书在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呈现方式、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版式设计、插图绘制等方面, 都以育人为宗旨,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健康成长, 具有健康意识, 以及懂得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来指导自己的科学健身,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运动实践能力和自我健康促进的能力, 最终指向学生的终生健康。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编写, 围绕课程标准四个学习方面和水平四的具体学习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要求, 整体由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项目运动技术、锻炼方法两部分构成, 以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运动技术技能学习为主线, 以运动实践为载体, 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辅以多种栏目设计, 主辅栏相辅相成, 增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信息量,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体现体育与健康的多元教育价值。这些内容选择和体例结构的设计, 将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体育健身锻炼密切结合起来, 成为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既突出了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的文化性与锻炼的实用性的紧密结合, 又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学练来增进健康,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编写教师教学用书, 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和有效的指导

教师教学用书是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教科书相对应, 是专为体育教师编写的教学用书。如果说给学生编写的教科书, 主要侧重本学科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法等内容, 教学用书比较侧重对教科书的解读、教与学方法的介绍, 帮助教师了解教科书怎样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目标要求和课程内容, 怎样用教材实施教学, 并为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料, 以方便教师教学。尤其在小学阶段, 学生没有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对帮助和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教学用书不是一本参考性的书, 它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为中心, 突出教师教学的主导性, 强调启发性、实用性、工具性和指导性, 既提供给教师以丰富的教学案例, 又拓展了许多新的教学内容;既为教师提供教学策略, 又启发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教师教学用书内容的选择和编写与相应年级的教科书相配套, 整体由课程目标与本书教学内容设计构想、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教学实施建议三部分构成。尤其是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编写方面进行了结构体例的创新, 用一个全景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的结构体例呈现教材内容, 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范例性的教学操作方案, 以加强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教师教学用书内容的编写和结构的设计, 是从我国体育教师教学实际需要出发, 帮助体育教师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四个学习方面的具体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使体育教师掌握所教水平阶段和年级教材的完整体系, 充分理解和认识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 科学合理地把握年级、各类教材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知识点, 掌握如何把知识技能的教学转化为促进学生多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学习行为;力图使体育教师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用多少课时教;在一个单元教学中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怎样合理搭配教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犯错误、纠正方法是什么;如何激励、指导、评价学生的学习, 怎样把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教学转化为促进学生生成、发展的教育载体和手段等, 最终使体育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的系统思路, 帮助、指导体育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五、开发配套教辅、电子音像、数字及网络产品, 服务教师教学

为帮助一线体育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各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 提升教师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能力, 以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为核心平台, 我们研制开发配套的教辅、电子音像和数字及网络产品等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教辅产品以单元教学计划的研究与设计为核心, 从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和教学需求出发, 帮助教师理解和在教学中落实课标的精神与要求, 深化对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认识, 合理把握各项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拓展教材教法, 加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计划的能力。

电子音像产品以教师教学用书配套的“教学参考”光盘为主, 内容包括课标解读、教材分析、经典课例、专家点评等视频资源和多媒体资源, 帮助教师全方位把握、理解课程标准, 深入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和意图, 把握教材变化和教学的重难点, 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优质教材 篇4

1、通过自学能认读本课4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嚼”。

2、能通过自读,能比较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阿德情感的变化。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3、能根据课文内容能写出人物评价。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阿德情感的变化。

2、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人物评价。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外资料介绍:出示《一生的安慰》学生自读。初步感知感恩的意义。

2、今天学习《父亲的麦芽糖》学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不领情、自卑、讨厌、咀嚼。

正确读出这一组词语,请找到含有“嚼”字的句子,给这个字注音。出示句子:“阿德张大嘴咬了一口,细细的咀嚼着,而他此时的心情,就像嚼在嘴里的麦芽糖饼一样,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

订正

想想课文中这些词语写谁的感情变化。

板书

儿子:出示词语:疼爱、果腹、沉默寡言、寂寞、兴奋。

正确读出这一组词语,这一组词在课文中是写谁的?那个词语的意思与(充饥)的意思相近。“寡”这个字在课文中另一个组词是什么?沉默寡言、抑郁寡欢都表示?

板书

父亲

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话,以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

4、小结:通过检查得知,大家在预习时不但解决了字音、字义的问题,还熟悉了课文内容。这样的预习效果好。

5、准确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1)出示准确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标准,(准、全、简、明、)

(2)小声读或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出示两个学生概括的主要内容,利用标准,根据关键信息串连法,出示关键信息给这两名同学评价一下。改正说明理由。

(4)自改后,指名读一读。

(5)小结:我们根据标准,运用了串联重要信息的方法,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使我们对课文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二、自学重点,升华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出示阿德为什么讨厌麦芽糖?后来为什么又主动吃爸爸做的麦芽糖?

点拨

出示4自然段:因此,他从小就讨厌麦芽糖,讨厌这个到处都散发这麦芽糖味道的家,讨厌同学们叫他“麦芽糖阿德”,讨厌爸爸这份卖麦芽糖的工作。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你试着把感受阿德读出来。

如果,你的情况和阿德一样,你会怎样做?(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事实)

2、出示:“爸……”阿德望着满头白发、驼着背、脚上裹着石膏、双手撑着拐杖的父亲,一句话也说不出口。他觉得父亲老了,真的老了。

师:出示:这是对人物哪方面的描写?从中体会到什么?你从人物的外貌体会出老父亲的辛劳,从语言上有什么体会?其它方面呢?

3、出示:“爸……”阿德看着眼前这个为他辛苦一辈子的父亲,看着满屋子的麦芽糖罐儿,闻着浓浓的麦芽糖味儿,呆呆地愣住了。

师:孩子们仔细读读这两段话,阿德前后这两声爸有什么不同吗?(理解读)

出示图片:仔细端详着苍老的父亲,他年轻过吗?仔细端详这个家呀,那是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家,熟悉它吗?此时此刻阿德们想说什么?把你的理解读进去。指名读(体会读)

师生进行全文的一个串读重点体会老李对阿德的爱

4、出示:阿德张大嘴咬了一口,细细的咀嚼着,而他此刻的心情,就像嚼在嘴里的麦芽糖饼一样,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

(1)“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各代表着什么?它们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何

最后是句号而不是省略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故事让我们感觉酸酸的,眼眶湿润了,让我们感觉甜甜的,幸福感从心底荡漾而出。再回到课文中,细细品味放音乐《懂你》指名读分角色朗读9-10

作为读者我们为有这样的结局欣慰,感动。

5、我们曾经学过很多关于“父爱、母爱”这一题材的文章,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在母亲的耐心陪同下,经过长时间的认真练习,终于打中了立在远处的瓶子。有这样一个片段《看不见的爱》;在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一头老牛用以死抗争来的水,给自己的孩子喝,《母爱》;他们都是写人记事的,(有事件回忆— 片段----写法)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刻画了生动的人物现象,突出了人物的品质,就像今天的老李父子。让我们铭记,使我们感动通过重点片段的回顾,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写人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1、回顾一下全文,勾画板书出示关于父爱的小诗。

2、师:你们看作者善于思考,善于表达。你学完了课文以后,对老李、对阿德肯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父爱、感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们拿起笔来,把它写下来。交流修改。

揣摩写法,体会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写出对人物的评价,把语文的读写结合结合起来,动笔落在实处,把训练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幸福 感恩 甜甜的

理解 酸酸的

脆脆的

上一篇:庆大霉素下一篇:苗床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