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低碳

2024-09-01

建筑低碳(共12篇)

建筑低碳 篇1

前言

对于目前的低碳节能建筑来说, 其实在绿色环保角度上面, 建筑的低碳节能技术和生态保护这个角度上面就是很好的将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

1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的含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 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材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给人们提供了健康、舒适、美好的生活空间, 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实绿色建筑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绿色低碳环保其实就是在目前的建筑艺术特征情况下面将自然和绿色植物的有效性价值很好的集合在一起, 做好相应的绿色资源的建筑艺术特征, 也就是舒适度的一个综合研究意义所在。

2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的原则和意义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绿色建筑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利用;节约资源的原则, 绿色建筑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资源、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 减少电力资源的消耗, 减少空调和采暖的使用;节约资源的原则, 在设计、施工和材料选择的过程中, 减少资源浪费, 循环利用资源, 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要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美好生活空间的需求。其实我们知道, 传统建筑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传统建筑是做不到节能的, 而且也存在着很严重的处理环节。

3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的策略

3.1 节约能源消耗

建筑领域要实现低碳节能和推广绿色建筑1,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至关重要, 要做好水资源综合利用, 就要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合理规划设计, 将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 做好雨水的储存工作, 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将处理好的污水和储存的雨水投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去, 从而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实现节水的目的。

3.2 利用好自然资源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的能源,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在建筑内部设计中合理布局,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减少灯光的使用, 节约电力资源;安置太阳能加热装置, 减少电力加热装置,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针对目前很多时候的天气变暖现象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好相应的一个建筑内部的综合性研究, 就是做好相应的采光建设。

3.3 利用好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缓解温室效应, 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气体, 给人们提供新鲜健康的空气;绿色植物还能够满足人们接触大自然的美好愿望;绿色植物能够在光照强时起到遮阳的目的, 降低室内温度, 增加室内空气湿度, 减少空调和降温设备的使用, 降低能源消耗, 达到环保的目的。加大小区绿化率, 改善局部的气候、空气质量等, 拓展绿化空间。 能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另一方面, 在暖气的供应上, 有相当一部分的热能被挥霍掉, 从下面的一组数字对比就能看出来, 以低碳节能建筑国北京地区的建筑为例, 北京地区设计标准中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对比分别是:外墙, 0.82-1.16 瓦/平方米·度, 外窗2, 4.0-4.7 瓦/平方米·度3, 屋顶, 0.60-0.80 瓦/平方米·度, 但是瑞典南部的相应的数据分别是:0.17, 2.5, 0.12。低碳节能建筑国的建筑的墙体厚度基本上是80-90mm, 而瑞典南部的墙体厚度是250-300mm, 可见, 虽然, 低碳节能建筑国的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大, 但是由于墙体的厚度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的热能都在空气中消耗了, 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浪费, 所以, 低碳节能的建筑设计对于更好的节约能源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提倡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原因和低碳节能的原因基本一致, 但是还有一个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独有的原因就是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要求, 现代化的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住所了, 对于现在的;绿色环保价值研究来说, 建筑内部和外部都是需要做好相应的一个研究的, 也就是需要将低碳节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做好内部环保节能措施。很多时候很多环保主义者都很注重建筑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的一个低碳性研究价值, 也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静的稳定性环境, 而是要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理念的提倡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因此, 无论是低碳节能还是绿色节能, 其目的都是在降低能耗的前提下, 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好的生活质量。

4 结束语

低碳节能建筑建设已纳入低碳节能建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是低碳节能建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发展任务, 现在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发展的角度上面也是十分重视好建筑的综合性发展, 所以将低碳建筑做好就是节能环保的一个综合性表现之一, 也是目前的建筑艺术特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表现综合性, 只有这样, 绿色地球和绿色建筑艺术特征才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摘要: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应对资源枯竭、生态危机及气候变化有着重大意义,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绿色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简要介绍了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的含义、原则和意义, 对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策略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低碳节能,低碳节能建筑节能,建筑设计,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毅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才智;2011年23期

[2]颜海艳;浅谈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J];才智;2011年35期

[3]豆叶青;浅析低碳节能建筑国居住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4]吴毅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才智;2011年23期

[5]颜海艳;浅谈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J];才智;2011年35期

[6]豆叶青;浅析低碳节能建筑国居住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建筑低碳 篇2

据统计,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建筑能耗最大。因此,房地产业已然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节能必然成为衡量未来建筑品质的必要指标。

房子作为最大的消费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恒温、恒湿、恒氧、低噪、适光,这些为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关键词,目前是国内科技住宅先驱的核心价值。而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和城市,较早时期就已经广泛应用,并掀起一股绿色旋风,绿色科技住宅也被国际广泛认定为未来住宅的发展所趋。

现代建筑的基本理念是“低能耗与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建筑层面的低碳设计主要体现在太阳能利用装置、风能利用装置、地热利用装置、能量循环利用装置等。在这些方面,国外已有很多经典的成功案例。

福建省贸促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蔡立红告诉记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正在崛起一座哈马碧滨水新城,它完全以低碳环保理念,将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充分应用于城市建设。使用家庭废物,作为集中供热的生产燃料;太阳能电池装在许多建筑物外墙和房顶中,把太阳的光照能源转化成能源,足够解决空间用电和生活热水问题,这样使得当地居民可以自行解决所需能源的50%。

不仅如此,现今我们国内也大力推进建筑节能项目,并开始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上海世博会上,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就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另外,作为房地产业龙头的万科早在就建造了零能耗的智能住宅,成为了中国唯一实现零碳排放的生态住宅。

市场需求量巨大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新能源已成为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被重视的新兴产业,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而言,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秘书长于晓东在会议现场表示,建筑行业在各行业中能耗占比较高,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5%左右。若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能降低50%,则对全社会终端能耗降低的贡献将达14%左右。

“在许多发达国家,低碳建筑能够比普通建筑节省能耗最多高达80%以上。以德国被动式节能房为例,所谓被动式节能,就是不主动使用各种空调、暖气等机械设备,采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使房屋完全达到舒适居住的需求,并从设计到建成总共节省90%的能耗。上海世博会的卢森堡馆就应用了被动式节能房的理念。”与会嘉宾上海世博会卢森堡馆项目负责人科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与上海方面合作的上海绿色水上公园也是秉承“被动式”理念,用非常简单的元素,投资很低的成本,不仅节能减排,还能创造能源,更重要的是带动整条绿色产业链的发展。中国潜在市场十分广阔,希望未来能在中国找到更多的投资方。

于晓东分析,除美国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能源消耗也呈正比趋势,在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紧缺的背景下,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是市场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节能产业价值达3000D5000亿元,而到,中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倘若企业通过运营管理建筑物能耗系统,从节能量中提取收益,那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为3~4年。

低碳建筑福建先行

福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已具备大力发展节能产业的基础。出席会议的约旦代表表示,福建的绿色能源产业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非常欢迎更多地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中。事实上,许多福建房地产企业已迈出可喜的一步并走在全国前列。

福建建筑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成员高耀祥表示,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建的房屋建筑面积达16亿~18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如果福建城市新建居住建筑均按节能建筑标准建造,建筑节能市场每年将有25亿元商机。

“研究早期的房屋建筑不难发现,当太阳光直射之后,室内外温度急剧升高,大部分居民采用的解决办法是使用空调对室内进行强制降温,如此便形成了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空调的降温效果有限且浪费大量的能源,室内空气由于流通不够导致空气质量差,而空调的过度使用又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高耀祥指出,正因如此,在改进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建筑的外部隔热变得尤为重要。

瞅准建筑节能的商机,一批有远见的房地产商很早就开始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改善空调系统,加强建筑外部隔热,给建筑降温。部分开发商还在楼盘项目中采用了新风系统,将新鲜空气引入相对密闭的房间,让住户不开窗也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不仅如此,外门窗玻璃的热损失是建筑物能耗的主要部分,占建筑物能耗的50%以上。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玻璃内表面的传热以辐射为主,这意味着要抑制玻璃内表面的辐射来减少热能的损失,因此,先进的Low-E玻璃被广泛用于建筑物门窗,大大降低室内热能向室外的传递,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

低碳建筑:上海远胜香港 篇3

在香港,私人屋苑因价格高企,少有低碳设计;商用物业的减排表现则较为乐观。政策推动尚需部门执行力到位,才可能启动低碳商机。

策划/主持:《沪港经济》执行总编唐晔

嘉宾

李杨:学者,上海资深财经评论员,供职于中欧工商学院。以下简称(L)

ALEX:香港资深传媒学者,财经评论员。以下简称(A)

上海建筑:奢华低碳风

低碳竞争是房地产业的主旋律之一。零能耗住宅的试验、绿色小区的建设、低碳生活的倡导,正在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先知先觉的上海市场,朴素实用的江南民居传统与强调功能、科技含量的奢华路线,共同影响着开发商的营造思路,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上海的低碳建筑样板

目前上海有哪些知名的低碳建筑项目?

L:2004年,总建筑面积达106万平米的德国风格现代化城镇——安亭新镇面世,通过集中式的能源站向整个新镇提供冷热服务:每套居住单元用温度控制器来控制室内温度,同时使用分户计量技术,准确计量用户能量消耗量,其号称一平米一年取暖的能耗仅相当于4~7升汽油(我国北方普通住宅一平米一年取暖能耗约为20升汽油)。

2005年,万科推出了它在上海的第一例节能项目——朗润园,宣称采用了20项节能环保技术;同年,“中鹰黑森林”的项目以19项“世界先进科技系统”名噪一时,号称是上海第一个具有“衡温、衡湿、衡氧”室内环境的住宅;2009年,朗诗绿岛“低碳住宅”高调进军上海;2010年,崇明陈家镇启动“生态城”建设,将于2020年实现全城的低碳无污染排放。

开发商的低碳地产是否步调一致?

L:虽然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然而,一拥而上的低碳地产实际上参差不齐。一些仅配置了外墙保温、中空玻璃等围护设施的项目,也号称“低碳住宅”。另外,在发达城市的低碳建筑设计、设备运用上,存在“贪大求洋”的风气。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典型用词还是“绿色地产”,会后各项目纷纷标榜“低碳”,其实,有的耗能比不提低碳的项目还高。

在政府引导T高歌猛进

低碳建筑的推行与政府推动有什么关系?

L:低碳建筑样板是中国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成果。i972年、1992年、2009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里约热内卢和哥本哈根召开了三次环境与气候大会。1997年京都议定书和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掀起了两次全球“低碳新浪潮”。2010年初两会上,“低碳”一词崭露头角,及至上海世博会场馆,更是全球低碳方案云集。

政府积极推动的原因是,与其它行业相比,房地产业属“高碳”、高能耗。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成。存量建筑430亿平米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新建建筑的九成,其节能标准远远落后于欧洲,改进空间很大。

上海市的节能减排政策如何体现于建筑领域?

L:超级城市的节能规模令人咋舌。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上海大中型超市、便利店如果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

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世博会交流的灵感和样板,更推动上海城市建设的新标准和低碳挂钩。上海的新版本建筑节能条例明确提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要提高到65%。还将在新建建筑大力推广雨水回收、草坪式或花园式屋顶绿化、多层玻璃、强化自然通风与节能空调技术等,下一步将针对低碳实践区、低碳城区、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低碳市政等方面制定更加严格的、约束性的低碳生态指标。

上海的节能减排指标分解到各区。2010年末的胶州路重大火灾,间接原因之一就是静安区政府,投入巨资对现有居民住宅楼进行外墙保温,结果保温材料成了罪魁祸首。

江南民居:从小窗户到晾衣杆

低碳建筑是否是横空出世的新生事物?

L:低碳建筑并非遥不可及。简朴的生活传统蕴含了低碳的精髓,就像停车熄火那样,根本不需要高科技。低碳建筑在传统民居古已有之。北京的四合院,南方的徽派建筑、西北的窑洞、东南的客家土楼……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低碳建筑,它们根据区域气候环境,做到冬暖夏凉,以自然的手法实现低碳的梦想。

上海及周边传统民居是否适应低碳要求?

L:低碳建筑必须因地制宜。例如住宅朝向,北京冬日短,非常需要阳光,住宅往往坐北朝南,上海则受季风影响,偏东南15度上下是最好的朝向,光照最充足、风向最顺畅。

江南民居能够有效控制体型系数,减少暴露在空气中的建筑外表皮面积,降低住宅能耗。现代圆柱形、菱形、蝴蝶形及各种不规则的建筑构造,大面积凹凸在外的阳台和卧室、飘窗,不合适的窗墙均影响保温隔热,堪称高能耗的败笔。简而言之,墙要平一点,窗要小一点,风和阳光充足一点。上海晾晒衣服的“万国旗”,比起酒店式公寓体面的干衣服务,其实更为低碳。

奢华路线的背后:低碳产业链

相比于传统生活方式,当代低碳建筑的显性推动力量是什么?

L:虽然科技仅是低碳的支撑之一,上海低碳建筑正在与高科技、高价房的概念联姻。先进新风系统、地源热泵、辐射式调温以及贵重的建筑材料等最新低碳技术与设备,大多来自国外,国内技术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高舒适度、低能耗是一对需要把握的矛盾。主流的低碳科技追求“恒温、恒湿、恒氧、低噪、适光”,包括地源热泵系统、混凝土天棚辐射系统、外墙保温系统、置换全新风系统、屋顶地面系统等的供应商都将大有可为,国际通行的LEED认证甚至被认为是新兴市场的推动者,与商业利益紧密相连。

低碳建筑走“奢华路线”有何误区?

L:在低碳产业链的推动下,低碳地产存在着被误用、误导、滥用的可能。仅从开支看,业主可能面临高昂的运营维护费用。有一套“全副武装”的77平米住宅,每月物管费就要308元,制热费330元(制冷费390元),24小时(二次加热)热水65元,户式新风25元。

当前的低碳住宅多强调舒适度的提升,但是片面强调舒适度并非低碳本意。比如说,被广泛采用的“辐射式调温”相比“对流式调温”会让住户更舒适,其温度能够控制在20~26℃,湿度40~60%,声音35~45分贝,这些其实都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当然,类似冬天取暖的地暖设备增加一些能耗无可非议。同样采用地暖,也有煤气与用电两种模式。由于上海电费普遍是阶梯电价,后者更受青睐。

标准与本地化:容积率高一点,能耗低一点

关于低碳建筑,国际标准是否适合上海乃至内地?

L:节能、低碳堪称当代显学。目前,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节能评价系统,主要有美国LEED(领导型的能源与环境设计)、日本CASBEE(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系统)以及中国公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无论采用何种标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方法,尊崇自然的精神,始终有助于开发商们实现低碳目标。E海的方方地产咨询机构推出“江南城市版的低碳住宅开发评价体系(《UHE系统》)”,可以视为低碳标准本地化的努力。

从整体上降低能耗,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变?

L:首先,上海商品房设计普遍贪人,动辄100多平米的两房户型,增大r能耗;其次,有必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建筑用地的容积率,减少单位家庭的资源占用和能耗。

现状是,很多人在24小时中央空调环境中还要开窗透气;有新鲜空气却打开空气净化器;住在二楼三楼,上下都乘电梯……广泛采用的集中供热、制冷技术、新风系统,使得建筑能耗急剧上升,美国式的生活方式被效仿需要巨大的能耗。

内地房地产开发流程也有诸多待改进之处。毛坯房交房时大量房门、浴缸、坐便器转眼被砸毁。据称,单单全国每年敲墙砸洞造成的浪费就高达3000亿元,平均每户装修的建筑垃圾达到2吨。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表示,我国每年新建建筑的平均寿命只能维持25~30年,低质量的产品明显加大了能耗。

香港建筑:减排寸步难行

在香港,约63%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发电,而建筑物能耗占总用电量8%。因此,香港要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就必须从减低建筑能耗入手,而绿色建筑和低碳经济是最有效的方法。

有见及此,香港环境局局长邱腾华表示,政府将大幅减排,到2020年把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水平上降低五至六成。

今朝有酒今朝醉

虽然政府有减排目标。但是从目前来看,本港私人屋苑甚少有减碳的设计,最多也只是停留于环保露台及平台花园。为何本港的低碳建筑寸步难行?

A:在讨论问题之前,先得看看本港市民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衣食足,知荣辱”,现时本港最热门的问题是天价楼房,大多港人还停留在是否有片瓦遮头的最低要求方面,哪还顺得上建筑物是否低碳?港人考虑的是楼房的售价及租金——能买到面积、价钱及地段皆适宜的,已是万幸,节电省水根本没有什么人理会,或者说无力理会!低碳建筑当然好,可惜的是本港楼房供不应求,楼盘一推出,大家便争先恐后买楼,以防楼价进一步升温。

从理论来说,低碳建筑在设计、建造和应用这三方面,都是极其值得推广的,这种建筑物省电,能应用大自然的资源,没有排放化石燃料,如果发展成熟的话,还可以制造能源,如加设太阳能设施、进行雨水收集等。可是在香港,一来因为楼市供不应求,二来由于成本过高,因而始终未能普及。

所以,颇有趣的是,本港有一“环保建筑大奖”,2010年度大奖得主分别是罗湖惩教所重建工程及秀茂坪南邶,前者是颁给在囚人士,而后者则是公屋的低收入住户。至于低碳私人屋苑,可谈论的例子不多,由新鸿基兴建的元朗采叶庭可说是其中代表作,但也只是停留在起步阶段,如停车场多个采光及通风口、自选冲厕水量及太阳能照明系统等。不过整体而言,低碳建筑在香港并未成风。

企业减排未成气候

相对于住宅用楼宇的减排寸步难行。商用楼宇的减排成效如何?

A:香港用电最多的是商业建筑物,例如写字楼、商场、酒店等。如果这些主要用电的行业,例如地产商会或酒店业1办会等,携手合作减排,将会对整个香港减排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有些跨国公司的总部,可以做一个领头羊的角色去落实减排,起到标志性的作用。

香港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是太古集团——太古集团会在旗下的楼盘和商场做减排。还有一些商会,如香港工业总会等,也开始实行在行业内减排,例如出版小册子,或推出免费碳审计划等。不过,即使做到这些,香港仍然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例如新加坡,政府会致力于推动低碳建筑,订立政策令企业更换新的节能减排设施,同时亦有一些罚则,要求企业或行业在一段时间内达致减排目标。减排是需要政府和行业一起落实的。政策带来的商机

据说港府最近也出招推行减排,包括制定《建筑物能源效益条例草案》。强制实施建筑物节能减排;拨出4.5亿元,推出建筑物能源效益资助计划等,这些新措施会带来新的商机吗?

A:正因为政府和行业一起推动低碳,这也间接发展出了一些碳审计、能源审计的公司——它们详细指引企业,订明企业减排目标和方法:统计企业内碳排放的源头、能源排放源头,以逐步落实减排。这类公司的职能是帮助企业评估碳排放,从而为他们度身订造减排目标和指引,为企业环保之余,亦能节省成本开支,而节省的电费,审计公司可以分一杯羹。这些行业在欧美等地非常流行,由私人公司分担政府的工作,以减轻政府的支出。

需要留意的是,现时制定能源减排方案的是环境局,而消耗能源最多的是建筑物,这涉及到发展商和发展局,环境局能否有足够力度和发展局合作或沟通,令人生疑。如果有一个跨部门的委员会协调两局的合作,应能全方位提升能效。

港府的底牌:将问题推到内地

刚才谈及港府现时的减排方案,的确会为本港带来商机,听说,港府为减排,正考虑在广东设核电厂供电到港?

A:政府在刚刚推出的《气候变化咨询文件》中表明,香港未来10年用电需求,有一半来自核电。但文件没有说明这些核电是来自广东还是香港,不过坊间都认为,未来10年,政府会沿用大亚湾核电厂的模式取电——即电力公司直接在内地建核电厂,然后输电回香港。这个模式对香港政府来说,是最简单方便的,政府最多只是兴建由广东至香港的地底或架空电缆,资金、项目内容等都交给电厂。

我对这个模式的态度是很有保留的,把香港的减排假手于核电厂,是下了一个很大的赌注。因为许多环保团体都说,对于香港,最长远、最快捷、最有效的减排方法是节电,只要政府有很好的机制和政策,鼓励大家从源头开始节电,我们就不用额外增加用电需求,香港便不需要在内地取那么多核电。

港府对于减排的最大盘算,是透过购买在内地生产的核电来达到减排,将一切问题推到内地。这方法当然立竿见影,但真的可以一了百了?背后的问题是短视。

低碳建筑之低碳设计 篇4

1. 建筑低碳研究及应用现状

目前对于节能建筑研究较多的是建筑外窗、玻璃幕墙的应用,而对外墙、屋顶以及楼地板的研究较为欠缺。另外,夏热冬冷地区的研究较寒冷地区、严寒地区的研究多,主要是因为夏热冬冷地区采暖和空调能耗均较高,节能设计需同时考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而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要想达到既保温又隔热的目的,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当前对于建筑物排放CO2的研究普遍认为:建筑物的日常耗能占建筑生命周期CO2排放量的绝大部分,比例约为60%—80%,其次重要的部分即建材的生产与运输阶段的CO 2排放量。由此可得出建筑节能减排首先要从降低日常能耗开始,这也是最能立竿见影的一环,其次就是建材的生产和运输,也是建筑节能减排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位于不列颠群岛最北端的安斯特岛因一对退休夫妇迈克尔·雷和多罗西·雷建造的“零碳屋”,成为全球环保人士的瞩目之地。该房屋设有吸收太阳能、储存太阳能的装置,有一根不锈钢管与地下风力涡轮机和地能收集系统相连,这些装置可以通过收集空气和地面的能量,给房屋提供电能、热能。即使冰天雪地,有地板下的废气转化的暖气系统供热,屋内也是温暖如春。在英国,迈克尔的环保屋已成为政府典范,爱丁堡当局也据此制订了环保守则。而据英国《卫报》报道,中国广州市也有官员对雷氏夫妇的“零碳屋”感兴趣,正研究采用这些创新理念建设可容纳5000户的新型环保城。由此可见,这座环保屋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中国境内首个零碳公共建筑就是去年在上海世博会上落成的“零碳馆”,据该馆的主设计师介绍,该建筑使用的建材是混合型水泥,此类水泥含有大约50%的建筑废料,诸如煤灰、煤矸石、矿渣等。这些废料制成的混合水泥保温性好,能减少热渗透,吸收室内多余热量,使建筑主体冬暖夏凉。除了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零碳馆”还能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用餐后留下的剩饭剩菜被降解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

2. 低碳建筑低碳设计应用探讨

2.1 大力发展环境型建筑低碳应用

(1)关注普通建筑

目前,在中国发展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或者是低碳生态建筑,重要的并不在于做几个示范性的建筑,而是要切合实际地解决当前建筑的问题,例如冬天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的,就是低碳生态的;建筑隔声、垃圾堆砌、降低采暖费用、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就是低碳生态的。所以,技术策略要抓主要矛盾。不能技术堆砌,片面追求节能。8亿农民居住的农村住宅也应该进入减碳发展的视野。

(2)优化建筑设计

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形式对建筑物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直接的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不同的建筑设计形式会造成能耗的巨大差别。然而,建筑物是个复杂系统,各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难简单地确定建筑设计的优劣。例如,加大外窗面积可改善自然采光,在冬季还可获得太阳能量,但冬季的夜间会增大热量消耗,同时在夏季会由于太阳辐射通过窗户进入室内使空调能耗增加。这就需要利用动态热模拟技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详细地模拟测试和比较。

(3)开发节能建筑围护构件

开发新的建筑围护结构部件,以更好地满足保温、隔热、透光、通风等各种需求,甚至可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随时改变其物理性能,达到维持室内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技术和产品。主要涉及的产品有:外墙保温和隔热、屋顶保温和隔热、热物理性能优异的外窗和玻璃幕墙、智能外遮阳装置以及基于相变材料的蓄热型围护结构和基于高分子吸湿材料的调湿型饰面材料。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自主研发和从国外吸收消化的外墙、屋顶保温隔热技术被慢慢采用。尤其是外墙外保温可通风装饰板、通风型屋顶产品、通风遮阳窗帘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建筑运行成本。

2.2 优先发展低碳材料应用于建筑设计

低碳生态性建筑在设计方法上,首先;不管规模大小和地理位置如何,都要对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其地域性加以研究和考虑,只有对建筑的周围环境充分利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建筑本身的自我调节作用;其次,根据其建筑周围环境的研究成果,选择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等,然后通过对建筑构件的设计,使其与周围环境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最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建筑结合一些生态元素,既能优化建筑自我调节能力,又能美化环境,更好地体现建筑的低碳生态性。

下面主要从植被、水体和建筑低碳绿化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低碳设计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1)植被

植被,特别是树木,不但能非常有效地遮阳,还能产生空气压差,并由此增大或减小风速,改变气流方向,从而导引气流进入或者绕开建筑物。植物、灌木和树木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吸收太阳辐射,从而使周围环境变得凉爽。

在干热气候区应尽可能减少得热,可用树木遮挡来自东西方向的阳光,同样可以有效地阻挡热风侵袭。在干热地区栽植落叶乔木很有用处,这些乔木在夏天可提供舒适的遮阳,冬天叶子脱落,太阳可照射进室内。在寒冷气候区可栽植常绿树木来阻挡寒风,但常绿树木也会吸收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在湿热地区可利用植被来加大气流流动。但如果不细心布置的话,植被不会起到降低气流速度的作用。

(2)水体

水体能吸收大量的辐射,并通过蒸发降温,因此,白天水体附近区域一般较为凉爽;然而在夜间水体会向周围环境释放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可以用来采暖。上面所述现象是很容易理解的。水不仅比热大,而且蒸发潜热也相对较高。换句话说,水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量,而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C,也会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当水因空气流动而蒸发时,会使空气温度降低,此即蒸发降温。同时湿度会在蒸发降温过程中增加。如果空气的相对湿度很高,蒸发就会变慢。水的比热高,是水泥比热的两倍多。这意味着升高相同的温度,等量的水吸收的热量是水泥的2倍多,利用水体既可以减少得热,又可在需要时利用水体吸收的太阳辐射作为非直接热源。

(3)建筑结合绿化设计

植被可以吸收辐射,因此将建筑结合植物设计可以有效降温。建筑结合绿化设计,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4. 结语

建筑活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消耗自然资源最大的生产活动之一。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些节能环保的设计并非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完全可以为减排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应因地制宜地考虑环境型建筑的标准,具体来讲就是结合气候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来确定各地的绿色建筑标准,不盲目复制和理想化采用,让节能方案切合实际。其次,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朝向、通风性能,在屋面、墙体、门窗等建筑外围护结构上使用具有隔热和保温性能的材料,在空调等建筑暖通设备上尽量使用能耗低的产品,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资源。

低碳建筑绿色校园规划论文 篇5

1项目概况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与同纬度的夏热冬冷地区相比,夏热冬冷明显。年平均降水量1020mm,最热月平均温度25℃~30℃,极端高温40.7℃,夏季需要降温;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0℃~10℃,日平均气温小于5℃的天数接近90天,冬季没有供暖室内很不舒服。因此,该地区既要考虑供冷与隔热,又要考虑采暖与保温。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位于扬州市大学城,占地68.16hm2,总建筑面积约26万m2,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一期入驻4个工科学院。应对区域气候是设计构思的切入点和创作思路[2]。被动式设计与主动式低碳策略相结合是实现绿色校园的技术措施[3]。利用工科学院的学科特点,将实验室拓展为低碳建筑可展示的教育载体。从低碳建筑的体验开始,延伸至绿色校园的整体营建。

2低碳建筑体验

2.1被动式设计

扬子津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7750m2,是该校区功能空间及景观轴线上的重要建筑。由于南入口为滨水空间,人流主要出入口在北侧。

(1)控制体形系数夏热冬冷地区既要考虑冬季保温隔热,还要兼顾夏季辐射热的影响,需合理控制体形系数[4]。图书馆既要满足大空间阅览及会议的需要,又考虑控制体形关系。造型选择以典型的南方合院空间为范本,平面及立面造型将“L”形错开一角,把大容量的建筑体量拆解为条式建筑的转折扭转。半围合的空间既解决了阅览室及报告厅等大空间的采光和通风问题,又巧妙地隔绝了外来干扰,提供给阅览室安静的学习环境。简洁及丰富的空间层次表达了通往“知识大门”的`理念。

(2)通风与遮阳通风与遮阳是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自然通风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有效遮阳则是应对炎热气候的重要隔热手段[4]。图书馆的条式建筑形态,基本与该地区的夏季主导风向垂直,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基础。为消解南面板式建筑过长的缺陷,在南面底层局部架空,创造出可自然通风与遮荫的中庭空间,同时,中庭亦形成竖向拔风口,可以带动整栋建筑的自然通风。建筑功能结合造型采取了多种遮阳方式,西面利用建筑水平遮阳构件形成双层表皮;在东立面大面积的石墙上,巧妙开口设置连续楼梯,形成校园交流场所;南面大面积的玻璃与周围的水景相映成趣,休息平台穿插其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2主动式技术

单一的可再生能源有其局限性,将多种可再生能源有机结合,是低碳建筑实现的一个新思路[5]。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楼位于该校区东南角,总建筑面积17380m2。建筑呈“工”字形布置,通过门厅连接南北两栋楼,建筑体型简单、既满足功能又符合工科学院的特色(图5)。而开放实验室既是复合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基地,又提供给该建筑安全、清洁的能源。

(1)冰蓄冷空调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夏季用电高峰期,缺电现象的特点是电网负荷低,供电系统峰谷差较大。而冰蓄冷空调系统具有独特的“移峰填谷”的作用,可缓解电力供应紧张、提高发电效率;又可减少制冷机组容量,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随着峰谷电价的不同,又可节省运行费用。该校区选用了冰蓄冷加热网蒸汽双工况主机空调系统。按照主机优先模式进行设计,主机及储冰装置容量减至最小,使冷却塔及机房配套电力容量降至最小,节约大量初期投资。

低碳建筑发展前景广阔 篇6

6月18日,2011中国(海峡)绿色能源大会在福州举行,来自多个国家的业界人士围绕“发展绿色能源、引领低碳经济”的主题进行探讨,并携13个绿色能源项目在福建寻觅合作伙伴。

从狭义上理解,绿色能源就是可再生能源,包括人们常常提到的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随着这些新型能源逐渐被开发并进入应用领域,生态农业、太阳光伏技术、风电设备制造、生物质能等项目也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在建筑节能方面,成为此次大会最引人瞩目的焦点。

低碳建筑已成大势所趋

据统计,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建筑能耗最大。因此,房地产业已然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节能必然成为衡量未来建筑品质的必要指标。

房子作为最大的消费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恒温、恒湿、恒氧、低噪、适光,这些为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关键词,目前是国内科技住宅先驱的核心价值。而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和城市,较早时期就已经广泛应用,并掀起一股绿色旋风,绿色科技住宅也被国际广泛认定为未来住宅的发展所趋。

现代建筑的基本理念是“低能耗与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建筑层面的低碳设计主要体现在太阳能利用装置、风能利用装置、地热利用装置、能量循环利用装置等。在这些方面,国外已有很多经典的成功案例。

福建省贸促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蔡立红告诉记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正在崛起一座哈马碧滨水新城,它完全以低碳环保理念,将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充分应用于城市建设。使用家庭废物,作为集中供热的生产燃料;太阳能电池装在许多建筑物外墙和房顶中,把太阳的光照能源转化成能源,足够解决空间用电和生活热水问题,这样使得当地居民可以自行解决所需能源的50%。

不仅如此,现今我们国内也大力推进建筑节能项目,并开始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就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另外,作为房地产业龙头的万科早在2005年就建造了零能耗的智能住宅,成为了中国唯一实现零碳排放的生态住宅。

市场需求量巨大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新能源已成为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被重视的新兴产业,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而言,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秘书长于晓东在会议现场表示,建筑行业在各行业中能耗占比较高,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5%左右。若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能降低50%,则对全社会终端能耗降低的贡献将达14%左右。

“在许多发达国家,低碳建筑能够比普通建筑节省能耗最多高达80%以上。以德国被动式节能房为例,所谓被动式节能,就是不主动使用各种空调、暖气等机械设备,采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使房屋完全达到舒适居住的需求,并从设计到建成总共节省90%的能耗。上海世博会的卢森堡馆就应用了被动式节能房的理念。”与会嘉宾上海世博会卢森堡馆项目负责人科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与上海方面合作的上海绿色水上公园也是秉承“被动式”理念,用非常简单的元素,投资很低的成本,不仅节能减排,还能创造能源,更重要的是带动整条绿色产业链的发展。中国潜在市场十分广阔,希望未来能在中国找到更多的投资方。

于晓东分析,除美国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能源消耗也呈正比趋势,在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紧缺的背景下,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是市场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节能产业价值达3000—5000亿元,而到2020年,中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倘若企业通过运营管理建筑物能耗系统,从节能量中提取收益,那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为3~4年。

低碳建筑福建先行

福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已具备大力发展节能产业的基础。出席会议的约旦代表表示,福建的绿色能源产业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非常欢迎更多地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中。事实上,许多福建房地产企业已迈出可喜的一步并走在全国前列。

福建建筑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成员高耀祥表示,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建的房屋建筑面积达16亿~18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如果福建城市新建居住建筑均按节能建筑标准建造,建筑节能市场每年将有25亿元商机。

“研究早期的房屋建筑不难发现,当太阳光直射之后,室内外温度急剧升高,大部分居民采用的解决办法是使用空调对室内进行强制降温,如此便形成了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空调的降温效果有限且浪费大量的能源,室内空气由于流通不够导致空气质量差,而空调的过度使用又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高耀祥指出,正因如此,在改进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建筑的外部隔热变得尤为重要。

瞅准建筑节能的商机,一批有远见的房地产商很早就开始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改善空调系统,加强建筑外部隔热,给建筑降温。部分开发商还在楼盘项目中采用了新风系统,将新鲜空气引入相对密闭的房间,让住户不开窗也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 篇7

1 我国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目前, 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还比较缓慢, 同时, 低碳节能的建材由于价格比较昂贵,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不能完全接受, 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一是, 建筑设计与建筑方面, 很多设计单位由于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并没有非常完整的环保意识, 有的虽然在设计上也引入了节能的环节, 但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同时在施工审查时, 很多审查机构走走过场, 这种态度也从从侧面助长了设计单位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对于建筑实施阶段, 大部分实施单位对于节能环保的概念不明确, 施工时, 对建筑节能的施工程序、施工方法不清楚。当考虑到利润、工期的要求时, 节能措施经常直接被简化, 设置于不做。二是, 政府方面的因素, 虽然审查监理工作, 政府负有一定的责任,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给监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同时, 政府对于节能减排建筑给予的帮扶力度不够大, 由于开发成本比较高,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很多开发商根本就不会建造节能建筑。三是, 我国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的技术比较落后, 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比较低下而造成的, 在建筑节能方面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国家应该加大科技投入,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四是, 我国民众对于低碳节能的认识度还不是很高, 随着这几年低碳理念的推广, 人们逐渐将低碳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时尚, 但是这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城市化的范围内,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 农村的理念推广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2 加大建筑节能的推广力度发展绿色建筑

根据上述主要原因, 我国要想在低碳节能方面做出一些成绩, 必须着手处理上述的几个问题, 归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 对于建筑设计与建筑方面, 设计上要加大监管的力度, 在建筑选址时, 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包括阳关、湿度等, 尽可能选择有利朝向, 满足日照间距要求, 避免与周边建筑物的相互遮挡干扰, 在外部空间环境中, 尽量减少场地内硬质路面的使用, 增加绿地, 以形成有利的小气候,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降低能源的使用, 比如,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同时, 在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中, 也应选择绿色建材, 同时要注意保证就近取材, 减少材料的运输能耗, 以此降低建设能源的消耗。二是, 各级政府应该提高认知性,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认识, 完善建筑节能规划的相关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规范与要求, 使建筑能耗满足标准要求。若是有违反国家规定的情况出现时, 要严令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其进行重组, 达到标准后方可开展施工。同时, 政府应该对于那些开发比较好的仅节能建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树立低碳榜样, 号召老百姓多多参与到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趋势中来。三是, 加大资金投入并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很明显的, 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很有必要进行开发, 这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大事, 因此, 一方面应鼓励专业人士对科学技术、新能源的研究,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依法建设的民用节能建筑项目采取免收或少收税务的优惠政策, 同时, 还应注意“产学研”结合, 要采取强制措施把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新工艺运用的实际当中去, 加强学科和部门之间的联合, 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的经济奖励政策。四是, 大力宣传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 当低碳节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们就会在实际生活中注意绿色环保, 不断地鼓励民众参与到低碳环保的行列中去, 这样可以使民众深入地了解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 清楚建筑节能对自己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进而能够自觉地抵制高能耗建筑, 这样将对低碳建筑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3 大力发展低碳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当我国的低碳建筑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上, 就可以通过建设模范生态城来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 这里提出低碳生态城的具体要求:首先, 对于环境和碳的排放量上, 要求能够通过采用比较创新的、覆盖全城镇范围的可再生能源系统, 全面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将家庭、学校、商店、办公室和社区设施全部纳入系统中, 实现全面的低碳排放控制。其次, 在交通问题上, 要求编制覆盖整个地区的交通规划, 将提高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作为生态城镇的整体发展目标, 至少减少50%的小汽车出行。三是, 在住宅问题上, 要求目前应首先依据65%以上建筑节能标准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在房屋内配置实时的能源监控系统、实时的通信、高速度的宽带。第四, 在服务设施上, 要求建设可持续的社区, 提供为居民的富裕、健康和愉快地生活有所帮助的设施。总之要不断贯彻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要求, 并不断想着生态城发展, 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可循环型。

4 结论

全球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将自己置身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的挑战之外, 当然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集约化使用的巨大压力, 但是巨大的压力下同时也是机遇, 因为不仅可以推进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思路的成熟与创新, 还会对于就业、科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不断发展绿色建筑, 降低建筑耗能不但是在为环境、国家作贡献, 同时也为自己以及子孙后代造福, 因为其提升了建筑的舒适性、安全性。本文中, 笔者通过分析了我国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提出了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方向, 同时还对我国生态城的建设提出了些许要求。以期能够对读者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爱民, 于立, 谢鹏飞, 刘琰, 李海龙.LI Aimin.YU Li.XIE Pengfei.LIUYan.LI Hailon绿色建筑:让城市生活更低碳、更美好———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综述[C].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 (7) .

[2]邹晓周, 曲菲.绿色节能主义之低碳建筑[J].建筑节能, 2009, 38 (4) .

低碳建筑 篇8

巨型海上漂浮建筑每年净化450万吨海水

在不久之后, 美国加州圣莫妮卡市海滩边的海面上, 或许会出现一个形似水管的巨大海上建筑物, 它表面如鱼鳞一般, 映着海天之间的光线闪闪发亮。这个布满太阳能面板的装置, 每年为城市净化约450万立方米海水。

实际上, 这是Khalili Engineers团队为Land Art Generator Iniative项目设计的集科技、建筑与艺术为一体的太阳能净水装置。加州正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困境, 未来数年用水的缺口会持续增大, 将会有更多的能源和设备被用于洁净用水的生产, 对于处在海岸线的圣莫妮卡, 使用清洁能源进行海水的净化成了当务之急。Land Art Generator Iniative项目便向设计师们寻求符合城市景观的净水系统方案。

Khalili Engineers团队设计的海上装置使用电磁净化系统, 将每年净化450万立方米海水, 为城市居民提供洁净的饮用水。不仅如此, 该装置还能为海岸的浴场提供12%浓度的盐水。纯净水直接运送至城市供水网络, 而使用过的盐水将通过智能系统重新排入大海。

这个美丽的太阳能净水装置, 将成为海岸边一个新的景点, 让游客在沙滩度假时也能欣赏到这根“水管”营造的曼妙光线。Land Art Generator Iniative项目将在2016年10月6日宣布设计方案的优胜者, 唤起大家对于清洁能源设施充满创意的想法。

自行车道ZIXINGCHEDAO

厦门将现“空中”自行车道

在BRT (快速公交系统) 桥下方架起自行车专用道高架桥, 独立路权, 不再与行人、机动车“抢道”, 市民可在桥上畅通无阻地骑行。近日, 福建省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市政园林局召开厦门第一条全程高架的自行车专用道示范段规划——云顶路自行车专用道示范项目征求意见会。

根据《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厦门市将建设“公交+慢行”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 构建安全、舒适、连续的高品质自行车出行体系。

近年来, 厦门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全市自行车系统规划建设, 进一步引导市民采用健康、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空中”自行车道为自行车骑行者创造了“专属特权”, 营造了更纯粹、更安全的道路环境, 并构建起前往周边公共建筑的快速通道。结束购物、办完业务的市民, 可直接从市行政服务中心、瑞景商业广场等建筑的二楼步行至自行车专用道。根据规划, 部分BRT站点的楼梯、人行天桥均能成为专用道的出入点。

建筑低碳 篇9

关键词:低碳节能,建材新产品,建筑新体系,新技术

1 低碳经济在中国的现状与瓶颈

1.1 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耗能大国,也是能源利用率极低的大国。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为1.077吨标准煤,高于发达国家的近3倍。2009年全球碳排放316亿吨,中国排放了70亿吨,占到23%。

低碳节能是中国经济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关乎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能否生存、可否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淘汰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较方便措施基本用尽,又找不到节能减排新潜力的情况下,无奈采取拉闸停电等极端手段,这就是中国低碳转型面临的严峻现状。

1.2 瓶颈

建筑业节能是中国低碳节能全局的瓶颈。只有突破建筑领域低碳节能这个瓶颈,中国的低碳节能经济转型才能实现。建筑业低碳节能的成效,对全国低碳节能的影响巨大。

1)建筑业耗能比重巨大

建筑耗能在全社会耗能中,其狭义的建筑耗能达到37%,这个概念不能准确科学反映建筑耗能的真实状况,因为这种表述只含括了局部不是整体。而包含与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及建筑使用期耗能相关运输耗能、维护耗能等都是建筑耗能的范畴,整体或说广义的建筑耗能,将占全社会耗能的64.09%,甚至更高。

仅以电煤一项举例:2010年全国发电耗煤16亿吨,仅城市空调用电占43%以上,电煤消耗约6.8亿吨,加之电煤运输中的耗能约1亿吨,共计7.8亿吨,空调一项就占了全年电煤总额46.25%,数量巨大,触目惊心。

2)建筑耗能对其他耗能行业的刚性促动作用

中国低碳节能转型是个系统工程,而在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六大高耗能行业中,建筑耗能是龙头,对其它行业有巨大牵引推动作用。

建筑业的高耗能状况,刚性的推动相关行业的高耗能运行,国家低碳节能的全局被建筑业逆向阻滞。

2010年粘土砖产量:5600亿标准砖,81亿立方,1立方/30kg,耗煤2.5亿吨。

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在16.5亿吨,73%用于建筑。耗煤3.2亿吨。

2010年钢材产量6.92亿吨,其中粗钢产量4.68亿吨,用于建筑或相关工程,钢材生产耗煤4亿吨以上。

2010年发电用标煤超过16亿吨,占全年煤产量的48%;其中40%的电力用于建筑取暖、制冷,耗煤6.8亿吨.北方4.5个月取暖耗煤约4.5亿吨。

2010年全年全国煤产量31亿吨。而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使用耗能高达21亿吨,占全年煤产量的65%。

由此可见,建筑业是全社会高耗能的刚性推动力和强劲的火车头,实现低碳节能的国策,必须突破建筑业低碳节能这个瓶颈。

3)中国建筑业的膨胀期漫长,膨胀量巨大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过半,3级城市尚有10年以上的发展期;而城镇化建设刚刚起步,如果实现2020年7亿人的城镇化目标,建筑总量非常巨大,按照近年的住宅完工面积估算每年2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新建200亿平方米新建筑,按砖混建筑50年使用期取暖耗能3.7/m2吨标煤计算,共需要新增煤炭产量74亿吨;空调用电每年需要新增电煤7.68亿吨,惊人的数字警告我们,如果不能真实有效的加快建筑低碳节能的步伐,一个全社会缺煤、缺电、缺油的窘迫局面将会很快出现。今年下半年,多省市拉电限排,燃油停售运输瘫痪的局面将愈演愈烈。

按照现在的年建筑量和耗能计算,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量达到90亿吨。

4)建筑物节能性能极低

仅以取暖耗能为例,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倍。庞大的旧有高耗能建筑、新建高耗能建筑叠加,使建筑业节能减排的任务异常迫切。

低碳节能型经济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建筑业的低碳节能进程是低碳节能转型成败关键所在。

2 建筑业低碳节能价值

2.1 建筑业加快低碳节能的价值

1)社会价值

建筑业的低碳节能程度,直接关系全社会的耗能和排放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能否实现,决定中国人的子孙后代能否在这片土地上生存。

2)经济价值

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建筑耗能和成本,实现国内自有资源、能源的高储备、高效能,减少对国外资源的依赖,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2.2 建筑业低碳节能的策略

建筑节能的策略:重在建材生产、建筑安装、建筑使用耗能三个重点环节上。

2.3 突破低碳建筑关键技术瓶颈

1)建筑材料的免烧化,就是用新技术新工艺替代现有建材生产中燃烧耗能。

2)建材原料的生态、可再生化(降低一次性资源消耗)。

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高优化。

4)建筑施工的集成化。

5)自然能利用综合化。

6)建筑构件的轻体化。

2.4 技术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强调“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保证和支撑”。我国已经取得了多方面、重大、领先、成熟的实用成果,只要积极推广和广泛应用,就一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动中国的低碳建筑走在世界前例。

3 植物纤维建筑

1)纤维建筑及建筑构件具有的低碳、生态、节能特征。

2)植物纤维多层无钢建筑

(1)植物纤维无钢建筑的构成

外围护结构: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专利号:ZL 200520129966.1)、植物纤维屋面板(专利号:ZL 200620148664.3)、植物纤维保温窗专利授权号:(201020568283.7)组成。

内围护结构:植物纤维高强楼板(专利号:200620148665.8)、植物纤维内墙隔板、植物纤维隔户保温内墙板组成。

承重结构:承重保温外墙、非承重构造柱(专利授权号:201020568294.5)、圈梁、轻木屋架组成。

节能配套装置:中水节水装置,专利号:(ZL200620148663.9)、太阳能高敏暖气(专利授权号:201020568270.1)、自然冷、热风交换装置。

(2)植物纤维无钢建筑的节能特性

已有的试验楼数据:南京林业大学节能别墅,-5度24h室内温降为7度。(室温25度,全封闭24h后17度)。

(3)实现节能的主要技术

外围护结构构件的高热阻性能: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结构热阻2.7(m2·k)/w;植物纤维屋面板,1.6(m2·k)/w;植物纤维保温窗,传热系数1.5 W/(m2·K)。

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采用25%湿度的空气作保温介质,资源廉价无限,通过多层空气间层技术组合使结构热阻成倍提高,达到2.7(m2·k)/w,实现砌体、保温一体化、轻体化,防火达到A级160分钟,彻底根除了火灾隐患。

外保温墙无缝全包敷技术:外保温墙的无缝全包敷是最理想的结构形式,但实现它受限于材料和工艺方面的保障,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采用直角转弯、墙板外挂的技术组合,完整的实现了这种结构形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外墙整体的平均热阻值,达到2.55(m2·k)/w。

高性能保温窗的节能贡献率:外窗的传热系数直接关系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我们知道,窗、墙比为37%建筑,外窗的散热量约为整个外围护结构总量的42%;如果是做了外墙保温的建筑,其比例高达50%以上,可见外窗的热功性能对建筑节能至关重要。植物纤维保温窗1.5 W/(m2·K)传热系数,大大降低了建筑的耗能,我们参照北京地区外窗4 W/(m2·K)传热系数规范,比较其节能贡献。

多种技术组合的节能效力:多种技术和产品的综合使得植物纤维多层建筑节能效果显著。植物纤维建筑极佳的整体保温隔热性能,使得大热源供暖成为多余,从而为太阳能暖气供暖提供了必要条件,植纤建筑使用太阳能暖气供暖后,耗能大大降低,并为实现建筑0耗能做了前期探索。

屋顶自然风节能设施:植物纤维建筑配备了屋顶自然风节能装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冬冷夏热地区,日昼的温差很大。以北京为例,10月的日昼温差10度以上,屋顶自然风节能装置可以把每天最热和最冷气温时的空气封闭储存在屋顶空间,提高屋顶的保温隔热性能。配合植物纤维整个外维护结构较高的保温隔热条件,大大提高建筑的节能优势。见图3。

综上所述,植物纤维多层建筑的节能特性突出,技术可靠,实施便捷,是一种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

3)植物纤维构件与高层建筑

植物纤维部分建筑构件与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建筑配合使用对提高高层建筑节能性、产业化及土地恢复利用有重大价值。轻体优势减低建筑自重,从而保证土地即时复耕。

高层建筑配用植纤建筑构件,使得整体建筑的平均阻热值大大提高,建筑整体的节能性能大大的提升。

植纤建筑构件的使用推动了建筑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集成式拼装的建筑产业化的要求。以2006年南京林业大学223平米节能别墅为例:主体建筑施工时间6人9天完成。同样的砖混建筑,施工工期需要60天以上。

配用植纤建筑构件可以实现干法施工,根除了泥水、灰尘、噪音的污染、不使用大型机械,最大的机械是电钻;耗能为每10建筑平米0.3度电;每100建筑平米用水1吨,大大降低了施工耗能和污染。

4 完整的低碳节能建筑体系

低碳节能效益,涵盖了建材生产、建筑安装、全寿命期、相关产业、生态利废、自然能利用、建筑使用后的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图5仅对植物纤维建筑的全程耗能与现行建筑进行了比较。

生产耗能150kg/1kg运输耗能13kg/13kg;施工耗能50kg/8kg;全寿命耗能3700kg/150kg。

植物纤维建筑构件是系列化产品,涵盖了整体建筑结构的各个部分。它从课题提出—研制计划—试制实验—试验工程—规模化生产线研制,综合了各种技术手段,取得了建筑生态化、节能化、产业化、可再生化的理想效果。

外围护结构产品有:(1)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2)植物纤维轻体保温屋面板;(3)植物纤维保温窗。内维护结构产品有:(1)植物纤维轻质内墙板;(2)植物纤维保温隔音隔户墙板;(3)植物纤维楼道隔墙板。承重结构体系产品有:(1)植物纤维轻质无钢承重梁;(2)植物纤维构造柱、植物纤维无钢过梁;(3)植物纤维无钢屋架。综合能源节能配套装置产品有:(1)中水利用装置;(2)太阳能高敏暖气;(3)自然冷热风交换装置。

5 推广应用

植物纤维低碳建筑广泛应用对低碳经济的推动作用如下。

1)为我国的低碳节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我国的低碳节能经济转型,时间紧迫压力沉重,箭在弦上,从哪里突破这一难题?方向在哪里?潜力在哪里?答案是建筑业。

建筑业突破技术瓶颈的方向和环节应是:(1)建筑原料的生态化;(2)建材生产的免烧化;(3)建筑安装的集成化;(4)建筑体系的无钢化、少钢化;(5)保温隔热介质的自然化;(6)自然能技术的组合化。

建筑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碳节能突破,对低碳节能的全局,具有重大的意义。可比计算:建筑业节能50%,全社会耗能和排放将降低30%以上。

2)为节能建筑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保证。

植物纤维建筑及建筑构件为低碳节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系列的、扎实的技术和产品保障。

3)为十二五的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高性、低价产品

植物纤维建筑立足中国大众,创造极好的产品性价比,为大众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详见[中国建材科技]2006年第六期)。

4)植物纤维建筑及建筑构件项目,为占领后金融危机产业先机提供了可能。

植物纤维建筑及建筑构件是中国独有的,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是一个完整的新建筑体系。植物纤维建筑及建筑构件项目,为经济结构转型战略,抵抗马上到来的国际“碳关税”打压,保持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增长,探索了道路。

植物纤维建筑及建材构件项目,已经完成各种试验工程,进入产业化展开阶段。自2006年至2008年完成各种示范工程如下:(1)2006年南京林业大学保温别墅工程;(2)2006年张市世纪豪园外保温墙工程;(3)2006年宣化万豪会馆强隔音内墙工程;(4)2007年宣钢2300平米屋面工程;(5)2007年国家地震局静海地磁机房工程;(6)2007年张家口市供电局楼上楼工程(7)2008年12月北京铭商植物纤维无钢节能住宅楼;(8)2010年我公司植物纤维节能厂房工程。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 篇10

1 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英国于2003年在其《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低碳经济内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

何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着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它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和追求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掌握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有人称之为是“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中国缺乏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中国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趋势。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今天,房地产业也掀起了一场低碳地产运动。低碳地产就是房地产业对低碳经济的最好诠释。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来说,高能耗、低产出的行业生产模式不可永续,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从供应链、建造、使用和拆除再利用的角度整合产业链,共同推进低碳地产的发展。

低碳地产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建筑产品上,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据统计,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新建筑中八成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根据2009《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我国城乡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商品能源总量的25.5%,而如果考虑建设过程中的能耗,则建筑行业相关能耗比例将更高。因此,发展低碳地产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来说显得势在必行。

温室效应、气候异常、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影响着我们的地球和生活时,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以“绿色建筑、生态住宅”践行着自己的责任。房地产业日前在上海召开了“低碳地产 绿色生活”为主旨的中国低碳地产高峰论坛。从建筑节能,再到低碳地产,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界在不断地努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本质上看,低碳地产、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房地产界一直在努力倡导低碳理念,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努力贯彻低碳理念,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化”进程,促进更多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推动全行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地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与资源,所以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或节能环保建筑。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高绿化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采用节水设施和节能环保建材;合理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将环保、生态和节能理念融于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去。绿色建筑的核心是节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是,减少空调采暖和制冷的使用。绿色建筑还必须节约资源。在建造和材料的选择中,均应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力求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2008年建设部颁布文件,强制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须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预计到今年,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及城镇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的建筑节能标准;到2020年,所有建筑节能标准将得到全面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节能率为65%的建筑节能标准,大中城市基本完成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低碳地产是低碳经济在房地产业的具体要求,低碳地产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建筑产品上,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

2 低碳地产和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

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至今已取得较大成绩,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新型节能墙体和供热采暖系统等节能技术也取得很大发展,并有相当规模的实际应用。

房地产业的开发活动占用土地,且消耗各种资源,对资源和能源需求以及周边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建筑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根据有关研究得知,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都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房地产开发建造及使用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房地产界一直在努力践行低碳理念。房地产研究机构和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品牌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第一支低碳发展联盟。联盟倡议在房地产开发中贯彻低碳理念,推动中国房地产业“绿色化”进程,促进更多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推动全行业可持续发展。

万科集团在业界是行业的领跑者,也是住宅产业化领军者,低碳生活倡导者。万科集团率先在行业内开创业住宅产业化的实践。住宅产业化,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从住宅产业化的实施来看,住宅产业化就是绿色建筑的实践。住宅产业化能显著降低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能耗、水耗和材料的消耗,仅能源一项就比传统施工方式降低20%—30%。住宅产业化除了能降低住宅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消耗、噪音污染和二次装修污染等,还使得建筑钢模板等材料能重复利用,建筑垃圾约减少83%,材料损耗约减少60%,可回收材料约增加66%,从而建筑节能达50%以上。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以绿色和环保为主题的“低碳建筑”成为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有一些房地产企业也积极参与了绿色建筑的开发,比如朗诗地产、中鹰集团等。

我国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广泛使用雨洪利用、地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突出体现了“绿色奥运”的要求。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安装了1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日均发电量超过200千瓦时,可为1.5万平方米的地下车库提供充足的照明电力;国家游泳中心的“水立方”采用的国际首创的空心多面体结构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ETFE膜结构,每天自然光照明可达10小时,节能效果显著。马上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工程也都是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建设。这些绿色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大阳能利用等和绿色建材等高新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就是低碳地产的具体实践。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低碳地产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现有存量建筑总面积约为430亿平方米,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建筑只有29.3亿平方米。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2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8成以上都是高能耗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且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就将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每拆除1万平方米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

3 我国发展低碳地产和绿色建筑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消费者对节能住宅的接受程度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而这一方针政策体现在房地产业则具体表现为低碳地产。大力开展低碳宣传,提高公众购买节能住宅的热情,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按照我国科学技术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因此,要宣扬低碳地产的节能作用,增强大众低碳消费的观念,自觉购买低碳地产。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更在于我国还未普及绿色建筑的理念。如果能在高校开设相关的课程,甚至普通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对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等对绿色建筑的优点、绿色建筑于购房者健康等切身利益的关系进行大力宣传,让社会公众认可并接受绿色建筑,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低碳地产发展的效果。

(2)加快住宅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住宅低碳技术是低碳地产的技术支撑,没有住宅低碳技术的创新,低碳地产就没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目前住宅低碳技术虽获得一些发展,但成本较高,应开发“节能、经济”的环保技术。比如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相对来说还算“节能、经济”,但还有挖掘的潜力。只有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产品才能得到推广和普及。

(3)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体系,为低碳地产的推广创造条件

低碳地产的发展可以减少建设项目给环境、资源和社会带来的负担,也可以增加社会综合效益和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任何政府都有义务从政策和管理上加以引导。目前来说,住宅低碳技术相对来说成本较高,全面普及经济上还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一是对住宅低碳技术加以扶持,科研投入上政府也可以支持一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二是加强住宅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在土地招投标和房地产企业税收等环节,可以适当优惠。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量运用成熟的低碳技术。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对购买低碳地产的消费者实行购房的税收优惠,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低碳地产;三是政府部门应作表率,绿色建筑的推广首先可以从政府办公楼和公共建筑项目开始。

(4)加快建立一套完善的住宅能耗标识体系的运行机制

在推行低碳地产的过程中,要防止某些开发商假借“低碳地产”之名而获利,要防止伪低碳地产。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完善的住宅能耗标识体系,该体系的运行应由市场机制来推动。成立一个独立的能耗标识事务所,根据开发商提供的建筑信息,提供能耗数据指标,由开发商标识于售楼书上,供购房者参考。政府相关部门则是住宅能耗标识体系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包括制定一整套标准和运行机

制。目前我国对节能住宅也有相关的技术指标体系。甚至还可以引入保险公司,当标识数据与实际能耗不相符而产生纠纷时,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使政府部门、标识机构、开发商、保险公司及购房者之间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凯.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晶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

[5]于一凡,田达睿.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上海环境科学,2009(1).

[6]曹申,董聪.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0(1).

浅议低碳建筑设计应用 篇11

关键词:低碳建筑,建筑节能,太阳能

1 前言

据统计,全球城市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一半以上来源于建筑本身,建筑采暖、通风、照明等各方面能源消耗都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建筑中的碳排放,我们应当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利用建筑材料的特性及设计改造形成低碳建筑发展模式,作为可持续住房的重要评价体系之一。

2 低碳建筑概念及现状

目前学界虽然没有明确的低碳建筑(Low carbon buildings)概念定义,但根据广义的低碳建筑理解,可以得知低碳建筑是指建筑消耗的能源量与其自身主动或被动产生的能源量大体相当,从而实现人类在居住和生活中的二氧化碳低排放,在建筑的有效生命周期中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为人提供合理居住空间的一种建筑模式。

随着能源的日趋紧张,欧美等发达国家近些年来开始鼓励和推广一种“被动式的节能建筑(Passive energy-saving building)”其原理是在几乎不使用人造能源的基础上,根据建筑在建造设计中的各种设计手法使得室内生产的能源能够满足需求。

2007年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的能源发展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能使得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6减少百分之二十的目标,低碳建筑思想作为实现节能的载体也随之受到重视,并写入了国家的发展规划之中。

3 居住建筑低碳化的实现手法

目前居住建筑能源消耗主要来源于空调、暖气、天然气炉、电器等大部份灯及常用耗能设备,同时无隔热效果的普通窗体、墙体材质、匮乏的节水系统等等均是使得人们对上述耗能设备依赖的根源。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系统方案,以提供一部分可参考性解决手法。

3.1 保温隔热系统

为满足低碳建筑的保温隔热需求,在建筑材料选择上需要有所侧重,综合当地气候特征进行调整,以高纬度居住建筑为例,冬季注重改进供暖功能,对墙面及屋顶中间层可以嵌入了加强型的保温隔热材料,窗户选用三层中空保温玻璃,由于中空部分加入惰性气体(Inert gas),可将保温性能提升至一层时的12倍,利用保温玻璃自身性质可达到最大的阳光透射率及最小的阳光反射系数,从而将八成的可见光部份被室内物体吸收,九成的辐射的长波留存在建筑中,使建筑内部的热气不易散发出去,由传统的主动供暖设备改为被动式供暖。另一方面利用从电灯、冰箱、洗衣机、电脑、等设备中产生的废热进行收集,加入管道集中供热,提高能量利用率,满足了低碳建筑的部分供暖需求。建筑外墙加入垂直绿化区域,以满足夏季的隔热所需,原理是利用藤本植物吸附、缠绕、攀缘等特性,进行外墙面的隔离,达到减小阳光直晒面积的目地,由于藤本植被的冬季绿叶凋落,不会影响冬季的采光和保温。

3.2通风照明系统

冬季通风可从建筑内部利用通风设备抽取出原有空气的95%利用其热量加热新鲜空气,再回输至建筑内部循环利用。循环系统置于建筑底部,夏季考虑昼夜温差变化,利用夜间降温将设备内部水体冷却以满足第二天所需能源转化的目地,实现室内通风和降温。在照明系统方面,白天主要发挥建筑自身的采光能力,高层建筑可利用框架建筑结构自由特性将墙体改成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增大采光面积,别墅建筑可采用天窗及百叶窗的方式,利用透入的自然光使得建筑自身保持足够的自然光线。

3.3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的安置是低碳建筑实现的重要环节,现行能源中核电、风电、水电等电力来源还不能实现在居住建筑中的普及,而太阳能的长久、无害、大范围及相对低成本等特点使得可以在低碳建筑中推广,为补足太阳辐射的分散、不稳定等缺陷,需要在低碳建筑顶部安置大量的太阳能采光板,且其高度、坡度和方向均依照太阳变化方位和建筑方位及周边环境进行设定,以补足太阳能能流密度(Energy flux density)低的特点,同时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受到季节、昼夜、海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阴、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将建筑接入国家电网(State Grid)系统,将天气晴好时产生的富余电量转存入国家电网中,供连续阴雨天气或者太阳能电板意外无法供电时使用。为最大化的利用电能,在室内装修时,可采用内部多重折射反光板,以保证在最小电量消耗的情况下,满足室内每一处角落的照明需求。

3.4供水系统

在建筑顶部,除太阳能采光板外,可错落的安置大水槽用来承接雨水,雨水通过遍布建筑内部管道流入建筑底部地下室的水箱。水箱可采用二级分化,未经净化的雨水可直接供应到建筑内部卫生间储水箱,净化的部分供应饮水及日常生活用水,如此可以满足低碳建筑中部分的用水需求。由于高纬度地区降水稀少,且冬季霜冻期长,因此只能满足丰雨时的用水需求,且需对储水区进行防冻处理,所需能源由太阳能提供。

3.5其它系统

为增加建筑低碳化的最大可行性范围,低碳建筑除上述系统中所描述的部份外,更需要在建筑细部进行处理,垃圾处理采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开方式,防噪音系统则利用墙体隔音层的设置实现,同时还包括屋顶部绿化系统,管道循环等设计,在引入高科技合成材料中达到设备的最大耐久性及自然环保性。

4 总结

低碳建筑以其环保性及低能耗对当前人类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低碳建筑在推广和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建筑经济成本是推广的难点之一,包括太阳能板的架设经费及高科技材料的应用都是普通人所不能承受的,同时科技水平的高低也限制的低碳建筑的发展,另外还有社会观念,人们综合素质水平不同均是制约着低碳建筑发展水平的要素之一。然而面對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及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我们有理由相信,为实现真正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低碳建筑有着不可忽视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布赖恩·爱德华滋 《可持续性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李启明,欧晓星 《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建筑经济 2010年第2期

[3]陆彦 刘荦 《英国唯一有人居住的零碳排住宅》 外滩画报

[4]Andy Ford 《Building Low Carbon Buildings Future》世界建筑 2010年2月

低碳建筑谁埋单? 篇12

2010年, 我国新建建筑项目投资逾1万亿美元, 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建筑大国, 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在全国范围推广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目前, 我国在低碳建筑推广方面仍存在一些障碍, 低碳概念诠释不清, 政策制度尚未规范, 成本增加负担沉重……

与此同时,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利用低碳建筑“新概念”, 作为炒高房价、策划营销的新手段。面对无序的行业竞争, 低碳建筑路在何方?

低碳建筑的理想与现实

低碳在今年“两会”上被讨论得如火如荼, 在网络上更是“炒得”风生水起。要问低碳生活是什么, 街头路人估计都能答出几条:少用纸巾, 重拾手帕;纸张双面打印;随手开关灯、拔插头;骑自行车、坐公交和地铁;少用塑料袋, 多植树造林;少吃肉、多吃素;随身常备环保筷……这些生活点滴都可以称之为低碳。但要问低碳建筑是什么, 估计就没有几个人能回答清楚了。低碳建筑究竟是科技前沿还是返璞归真?是系统规划还是顺其自然?有人说延安的窑洞、徽派的建筑是低碳, 也有人说美国的标准、德国的血统是低碳。

支持购买低碳建筑的人说:“低碳住宅、绿色住宅是将来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就像节能灯泡一样, 早用早省。而且人人都应该为减少碳排放量做出贡献, 这不仅是为自己, 也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反对购买低碳建筑的人说:“目前这些低碳住宅是否值那高出的造价惹人怀疑, 而且没准未来还有更环保、更高新, 造价却更低的科技, 现在买实在有点当小白鼠之嫌。另外, 中国普通住宅的使用年限就70年, 这70年内能否收得回成本还要另当别论。”

经过仔细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双方就像理想与现实, 精神与物质一样壁垒分明。持赞成意见的人十之八九都将低碳升华为一种境界, 认为这是为环保做贡献, 是为子孙后代造福;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则是从经济角度分析, 认为这纯粹是开发商炒作出来的概念, 是富人的游戏。

既然低碳概念可以炒高房价, 那么, 如此有利可图的事开发商肯定会趋之若鹜了。事实并非如此, 在大多数开发商眼中, 投资低碳建筑仍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为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成本高。建造低碳住宅需要专业技术、专门材料还有专家设计, 不仅设计、材料费用高昂, 创新技术也不成熟, 目前还缺乏健全的标准和政策保障, 最主要的是消费者不一定愿意接受。

比如墙体保温。墙面材料在建筑节能中占据很大比例, 低碳墙材要求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简而言之, 就是墙体要厚。墙厚不仅成本高, 还会减少住宅的使用面积, 大概没有几位消费者愿意花费高昂的价格来购买围墙。现在很多楼盘采用落地窗设计, 但玻璃的隔热效果远远不如墙体, 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落地窗正是住宅耗能的无形黑洞。目前, 低碳建筑的要求和消费者的诉求还有一定的差异, 开发商与其在展示效果不甚明显的低碳技术设备上大量投资, 还不如用景观或其他概念作为卖点, 将资金花在外观或功能布局方面, 对消费者来说更加直观也更具吸引力。

另外, 与建设环节相比, 低碳建筑耗能更多的是物业的持有运行阶段, 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才是节能减排更为重要的环节。目前, 我国房地产企业持有物业的比例很小, 开发商更多考虑的是开发成本和销售价格, 不愿事先为运行环节的节能增加投入。总体而言, 目前低碳房产市场仍是雷声大、雨点小, 无论消费者还是开发商, 都持谨慎观望态度。

低碳建筑的正解与误读

低碳建筑这一概念究竟该如何定义?不仅消费者感到迷茫, 连许多开发商都无法清楚解释。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效,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 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以前一直被忽略的一个重要事实, 现在已清楚明白的摆在我们面前: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量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 几乎占到50%,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

欧洲近年流行的“被动节能建筑”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 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这在奥地利、德国等欧洲国家已经成为现实并进入推广阶段。在我国, 低碳建筑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事实上, 早在2007年我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 到2010年将使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20%的目标。因此,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正是我国实现减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当然,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套符合国情, 实际可操作的标准进行规范, 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给予支持。

随着低碳问题日益成为热点,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低碳, 同时也出现许多关于低碳的争议。随着气候门事件的爆发, 联合国IPCC的科学家私自篡改数据以迎合全球变暖的事实令全世界震惊。国内的许多学者也相继表示:全球变暖存在巨大争议, 低碳不等于环保!许多文章和书籍如《以碳之名》更是系统地揭露了低碳骗局前后, 甚至有反对派把低碳说成了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歇斯底里。

关于碳排放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程度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但换个层面来看, 其实低碳这一概念不应该只局限于温室气体排放, 甚至于二氧化碳排放这一狭义解释的层面。社会倡导低碳是因为碳排放量作为可以计量的数字, 更有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如果每个人一天的碳排放量以数字进行纪录, 就可以得出一个人一天的碳足迹。记录碳足迹可以随时提醒我们亏欠了大自然, 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注重节约能源, 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作为建筑物, 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 它的碳排放是影响环境的主要来源, 但低碳建筑的衡量标准不应该单纯以碳排放量进行计算, 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生态科技都应该是低碳建筑所涵盖的范畴。

而且, 真正的低碳建筑不能只计算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末端碳排放, 而应该把原材料的获取、加工、运输过程, 设备的制造、使用过程, 施工、装修过程以及建筑物拆除所产生的碳排放都计算在内。真正的碳排放计算应该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量总和, 如果片面、割裂地认识低碳, 只依据末端碳排放量的高低来判断建筑物是否低碳, 就会导致技术设备使用不当, 造成总体碳排放量的增加, 甚至形成“越减越排”的恶性循环。

比如, 现在很多低碳地产大量使用太阳能采暖设备。太阳能的使用过程并不存在碳排放, 但是制造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能源, 产生大量的碳排放。有些地区由于日照不足, 安装的太阳能采暖设备无法满足住户使用的需求, 只能同时再配备一套电采暖系统,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因此,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低碳建筑, 在建设过程中, 摒弃昂贵且系统碳减排量较小的技术, 采用系统碳减排量较好且价格较低的技术。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建筑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

低碳房地产行业现状

房地产行业一夜刮起低碳风, 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低碳地产真假难辨、良莠不齐, 甚至存在许多开发商假借低碳之名盲目炒高房价, 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强烈质疑, 这些“伪低碳”着实令人深恶痛绝。但与此同时, 真正以建设低碳建筑为发展方向的几大房地产集团近年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 占领了极大的市场份额, 并取得销售业绩的飞跃性增长。

万科集团——低碳地产领军人

提起低碳建筑, 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应该就是去年上海世博会万科企业馆由7座麦垛形状组成的低碳建筑。2009年7月29日, 这组名为“2049”的建筑在世博会浦西园区奠基, 自然材料、自然采光、自然降温、自然通风的设计充分诠释了“尊重的可能”这一主题。

2 0 0 9年9月8日, 万科与上海翎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英国零碳工厂在华机构) 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双方希望携手致力于寻找应对未来5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通过发挥各自的特长及联合优势, 探索中国在建筑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技术, 并将研发成果广泛应用于普通的房地产项目。

万科集团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并倡导对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在深圳万科城四期东北角有一栋400平方米, 外表看起来非常普通的房子。这栋房子正是万科历时数年, 煞费苦心才建成的“0 house”——基于南方气候环境下的节能、环保、零能源消耗、零碳排放的智能化住宅。

深圳万科城四期绿色住宅区已经应用了“0 house”的部分低碳技术, 主要包括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四个方面。节地主要包括节约土地资源的规划设计, 增加绿化率以改善室外环境等措施;节能主要包括围护、外墙等构造方面应用的节能技术;节水主要包括排水系统技术、节水器具的使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等;节材主要包括环保建材、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以及就地取材等。获得了“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绿色建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部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等荣誉称号。

2010年, 万科落实的绿色三星住宅面积占全国总量的54%。在节能方面, 万科四期每年共节电约163万千瓦时 (折合标煤约为200吨标准煤) ;减排二氧化碳532吨。在节水方面, 每年节约用水18万吨, 其中利用非传统水源12.3万吨, 使用节水器具节约生活用水5.7万吨, 中水回用率达到38%;每年可以减少13万吨的污水排放量、减少排放污染物COD约26吨、SS约19.5吨, 雨水利用量占总用水量的20%, 占雨水总量的40%。

据英国零碳工厂测算, 零碳建筑造价要比普通房子高15%左右, 以环保绿色为主题的深圳万科城四期造价比前三期同类住宅高出10%, 其市场售价也相应提高, 但丝毫没有影响销售状况。2009年, 万科累计销售面积663.6万平方米, 销售金额达634.2亿元, 比2008年同期增长19.1%和32.5%。

2011年3月8日, 万科公布了年度报告。报告显示, 万科2010年销售金额1081.6亿元,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8亿元, 较2009年增长36.65%, 连续第三年问鼎全球住宅企业销售冠军。2010年, 万科在深圳、东莞、佛山、北京、天津、沈阳、青岛、武汉、无锡、镇江等城市商品住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在上海、苏州、珠海、福州、长春等城市占有率排名第二。其中, 万科在北京、深圳两地的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 北京、深圳、上海、沈阳、天津、苏南、广州、杭州等8个一线公司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

朗诗集团——低碳节能技术先行者

成立于2001年12月24日的朗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绿色、低碳、科技”为核心理念, 较早立足于绿色科技地产这一细分市场, 通过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 实现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安全、经济等住宅功能, 提升住宅的人性化指标。

2006年6月, 朗诗地产成立产品研发中心, 主要承担住宅产品性能研究、建筑技术研发、住宅产品设计以及建造标准制定等重要职能。2008年, 在上海设立研发设计院。2010年9月, 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朗诗欧洲技术有限公司。

朗诗集团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整分合一”科技人才培训体系, 目前已建成一支具备独立研发设计能力、专业分布齐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实现采集、研发、整合、试验、应用、维护全链条式的完备科技团队架构。朗诗集团为科技公司每年安排的研发费用占集团年度销售额的比重不低于2%且不低于1亿元, 并和国内多家专业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 朗诗项目的核心技术均由集团内部的研发设计团队整合完成, 与单纯依靠从国外进口设备的同类科技住宅项目相比, 形成了自身科技研发的竞争优势。

朗诗开发的近2 0个住宅项目全部是节能建筑, 被动节能率均达65%以上;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供应方式, 项目综合节能率达到80%;精装修住宅项目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 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等反映居住舒适度的物理性能指标均大幅提升, 既有效降低能耗, 又极大满足了客户居住舒适性的需求。

绿色科技住宅不同于常规住宅, 有很多设备设施需要长期运行。朗诗成立了专门的物业公司, 除常规物业服务外, 还有一支专门负责调试、维修、运行服务的技术团队。到目前为止, 朗诗交付的7000多户科技住宅均运行良好, 节能效果显著。2009年盖洛普客户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 朗诗业主的总体满意度、忠诚度及品牌情感投入度这3个关键指标均为国内地产行业标杆值。

南京朗诗熙园、南京朗诗国际街区、无锡朗诗未来之家等项目投放市场后销售情况火爆, 屡破当地销售记录。由于绿色科技住宅的高品质使房产价格具有较好的抗跌性, 朗诗集团推出的低碳楼盘价格一路攀升, 销售量有增无减。

目前, 朗诗地产已进驻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杭州、上海、绍兴、武汉、成都等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 公司规模自2005年开始迅速扩大, 从2005年的资产总额8.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0多亿元, 销售回款增长情况也呈直线攀升趋势。

另外, 朗诗的绿色住宅项目以其“绿色、低碳、科技”的建筑理念和高科技元素的自主研发得到了业界和政府机构的广泛认同, 多次荣获建筑类奖项并获得国家专项财政补贴支持。2010年, 上海朗诗绿色街区与苏州朗诗国际街区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等级绿色三星标识。全国仅有9个三星级住宅项目获此殊荣。

低碳建筑发展任重道远

尽管主打低碳牌的几家大型房产企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 但低碳建筑市场仍存在诸多隐患令人忧心。在大多数人都尚未熟知低碳建筑这一概念的时候, 市场上众多的“伪低碳”建筑已蜂拥而出。

由于政府偏向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使相关产业的具体操作者看到了低碳主题背后的经济利益, 大家开始乐此不疲地谈论低碳, 拼命往低碳边上靠。有的建材供应商更是急功近利, 在申报低碳建筑材料审批的过程中, 使用“公关”手段企图浑水摸鱼;有的开发商对低碳建筑定义狭隘, 只是使用部分节能科技材料或项目, 凭借自身有点山水资源, 就冠以“低碳地产”的名号;有的项目操作者一味追求营销, 在缺乏低碳技术实际应用与操作的情况下, 单纯在营销方案上大打低碳牌;有的项目操作者更是把低碳建筑片面理解成多种几棵树, 多点水域面积, 安装几个太阳能设备……

“伪低碳”建筑频现是房地产市场的尴尬现状, 鱼龙混杂的低碳楼盘更令消费者严重质疑。有些媒体提出低碳地产五大谬论:精装修、绿化率、全进口、智能系统、树种丰富。其实客观地说, 这些并非假冒伪劣的“伪低碳”, 只是由于被部分开发商孤立使用、过度渲染, 造成了民众对低碳建筑的误解。

目前, 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行住宅精装修, 精装修房在低碳节能方面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 比如, 节省人力物力, 降低成本, 减少装修隐患, 统一生产和运输可以减少能源消耗等。精装修本身是低碳的, 但问题在于, 大部分精装修住宅都会经过业主的二次改装, 这就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低碳建筑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 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概念模糊、市场相对混乱这一必然阶段, 我们不该过于谴责、过分批判, 而应该致力于规范概念, 确定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低碳建筑目前面临的几大严峻问题主要包括:

1.政策法规尚未完善。

目前, 全世界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评价体系各不相同, 美国有LEED体系, 我国有绿色建筑标准, 但这些标准都并不完全适用于低碳建筑。比如美国的LEED体系, 是基于美国国情设计的, 主要强调高舒适性, 以高技术和高耗能为前提进行施工, 许多美国所谓的节能建筑可能比我国不节能的建筑能源消耗量还要巨大。由于低碳建筑计量方法以及标准体系的缺失, 导致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完善, 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建筑的有序发展。

美国的LEED体系虽然与我国国情并不完全适应, 但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因为LEED体系对绿色建筑有一个碳审计的标准, 这一标准覆盖了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例如, 地块里有无乔木、小河等, 如果有, 在房产开发过程中就不能随意改造, 必须适应环境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石头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购买须在工地500公里以内, 因为如果距离太远, 使用交通工具进行运输就需要消耗大量汽油, 造成高能耗;瓷砖的使用数量, 建筑建成后的通风度和太阳能利用率等, 都通过具体测量计算出来。以100分为例, 甚至可以精确到零点几分。虽然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筹备出台低碳建筑相关计量标准, 但完善的、全国通用的标准规范尚未成型。

2.科技力量严重不足。

目前, 我国许多低碳技术仍以进口为主, 设计费用、运输费用、维护费用以及进出口税费都很高, 无法在普通住宅中大规模推广。而且, 低碳技术讲究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域差异要求科技能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等改良适应, 进口技术在我国是落地生根还是水土不服尚有待观察。

由于科技力量不足, 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小区引进的各类低碳技术在安装、运行、维护的过程中都存在技术不成熟且费用高昂的现实问题。一套住房的使用周期是70年, 但低碳设备的使用周期却远没有那么长久。比如, 更换一套太阳能设备, 少则几千元, 多则几万元, 这笔费用无论是由开发商还是消费者承担, 大家都不愿意。低碳建筑究竟是资金的一次性投入还是长期持续性投入尚无定论, 但低碳设备的长期维护的确需要花费大量资金, 这笔费用最终多数还是由消费者埋单, 无形中又增加了成本, 造成消费者的严重不满。

3.低碳成本绝对高昂。

由于上下游产业链的缺失, 国内绿色低碳建筑实践推广前景堪忧。以美国LEED体系中500公里以内购买建筑材料的标准为例, 在中国, 很多项目周边500公里内并无材料可买, 更不用说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另外, 国内的绿色低碳设计力量也比较薄弱, 大型低碳地产项目多数还只能选择国外专业低碳设计机构, 设计费用也更加昂贵。

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等曾共同主办的“CUBE180——绿色低碳建筑国际设计大赛”, 所评选出的50余件优秀参赛作品曾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 但在现实中却很难进入实践环节。大赛赞助方原本想借此次比赛为在建项目提供解决方案的愿望也就此落空。低碳建筑技术与人才的严重缺失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低碳建筑概念受政府媒体热捧而与民众脱节是当前中国建筑领域的尴尬现象。

4.低碳意识相对薄弱。

虽然广大公众已逐渐理解低碳的意义, 但对低碳建筑的认知度仍远远不足, 大多数消费者分不清低碳、绿色、环保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而且直至今天, 低碳住宅仍不具备所谓独立的客户, 购买低碳住宅的客户在现阶段就是豪宅消费的客户。虽然有些低碳地产项目的客户群较为广泛, 但客户群体的差别完全是由房产项目定位造成的, 与是否低碳没有直接关联, 低碳甚至成为高档住宅和豪宅别墅的新标签。

人们对低碳建筑缺乏明确的认识, 而低碳建筑的豪宅化更是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支持低碳建筑的消费者也大多是从精神层面上, 甚至秉持一种奉献的思想。但我们相信, 在现实中没有几个人会抱着为节能减排做贡献的心态去购买房产。低碳建筑不应该是高高在上, 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概念, 而应该是一本明明白白的经济账。消费者真正想要知道的, 是在70年的房产使用周期中, 这些低碳技术究竟能为我们节省多少水费、电费、取暖费, 消费者所付出的成本是否物有所值。只有将低碳建筑真正摆在百姓面前, 大家才能明白究竟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低碳建筑走出豪宅误区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 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相关数据统计, 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需要耗费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 而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我国每年新开工的建筑面积占世界的50%, 并且其中80%90%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在我国, 每新建1平方米的建筑就要排放0.8吨二氧化碳。此外, 我国现在的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在能耗标准方面, 我国现在建筑的能耗标准是75瓦/平方米, 而欧洲现在的限行标准是25瓦/平方米。

另外, 在建筑使用的过程中, 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 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 推广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 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 实现节能技术创新, 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量, 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 最终使建筑物有效地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国内国际标准, 是我国房地产业走上低碳环保、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 切实推广低碳建筑, 我们应该怎么做?

1.政府机构:制定标准, 规范政策, 落实推行

低碳建筑舆论呼声日益高涨, 但目前, 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主要参照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三A标准) 》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三星标准) 》中并没有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指标提出具体测算方式和要求。我国急需建立适合国内市场需求, 且经济成本上可行的建筑节能评估体系, 在中长期内要建立低碳建筑数据库, 对各种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量做出全面统计和分析, 对不同地区厂家生产的各种建筑材料的单位能耗进行标识和追踪;对轻钢、新型轻质混凝土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体系等数据进行追踪, 使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计算有据可依。只有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指标进行量化, 金融机构才能出台支持低碳地产发展的相关政策, 包括利率支持、财政贴息、贷款便利以及按揭优惠等。

在制定完善的低碳建筑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同时, 政府部门也在加快建设相关的经济刺激政策,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示范项目财政补贴制度已在实行, 但支持建筑节能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低碳建筑市场买卖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通过在行政审批快捷通道、资金奖励、低碳建筑认证与标识等方面实施相关激励措施, 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发市场潜力。

另外, 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由政府出资在社会保障性住房, 比如两限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过程中运用低碳技术, 安装低碳设备。社会保障性住房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 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 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 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大力推广保障性住房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果能在社会保障性住房中推广低碳技术, 不仅能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也能将低碳理念在公众中广泛普及。

2.开发商:降低成本, 培养人才, 住宅产业化

我国的低碳建筑由于受科技水平和材料供应方面的制约, 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但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革新、低碳产品的持续升级和相关人才的培养, 低碳建筑的投资造价会大幅降低。而且, 低碳建筑应采用因地制宜的策略, 充分利用建筑本身的自然景观和资源, 虽然在设计方面花费较高, 但从整个建筑的系统成本考量, 低碳建筑的运行成本将大幅降低。

不论是发展低碳社会, 还是建设低碳建筑, 都离不开专业人才。与普通建筑相比, 低碳建筑在技术研发、施工过程和后期维护方面都有更高的专业技术要求, 培养符合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低碳建筑研究与应用人才队伍, 将有效推进技术的革新、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的成熟。

另外, 低碳建筑中许多高科技设备都要长期运行, 如果开发商没有附设专门的物业公司, 常规物业服务很难完成相关设备的维护工作, 一旦出现问题, 消费者的权益将难以保障。在低碳建筑产业发展较好的房地产企业基本都附设专门的物业公司, 并配备专人进行维护, 这样才能保证住宅的良好运行, 并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现在, 低碳地产的建设成本较高主要是因为没有达到量产化。住宅产业化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住宅产业化是指通过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建造住宅, 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工业化的建造方式能显著降低建造过程中的能耗、水耗和材料消耗, 并降低住宅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消耗、噪声污染以及二次装修污染等。比如, 产业化的住宅生产方式将使钢模板等材料的重复利用率得以提高, 能耗降低20%~30%, 建筑垃圾减少约83%, 材料损耗减少约60%, 可回收材料增加约66%, 建筑节能达50%以上。住宅产业化将提高住宅建设、管理的劳动生产率和住宅的整体质量水平, 全面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质量, 降低成本, 降低物耗、能耗, 有利于我们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低碳住宅。住宅产业化对于降低低碳建筑成本、促进低碳技术研发、扩大低碳地产市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消费者:正确认识, 理性分析, 算清经济账

忽如一夜春风来, “低碳”一词遍地开。网络上琳琅满目的低碳诠释令我们晕头转向, 某些地区拉闸限电、停止供暖的低碳行为更是令人哭笑不得。低碳究竟是什么?低碳建筑除了高价还能带来什么?我们应该拨开迷雾看清楚。在了解低碳建筑之前, 我们首先要深刻地认识低碳生活。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 也是一种生活习惯, 是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低碳并不是刻意节俭, 刻意放弃生活享受, 而是要从生活点滴做起, 多节约、不浪费。只要我们主动约束自己, 改善生活习惯, 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对于低碳建筑, 许多人都感到迷茫, 也存在一些误解。要理解低碳建筑的意义, 我们还需要知道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三者有什么区别。绿色建筑、低碳建筑都涵盖节能的要求, 但绿色建筑主要强调居住的舒适和健康问题, 而低碳建筑更多以减少碳排放为标准, 更多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 是当前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

低碳豪宅化是目前低碳房产市场的一个尴尬局面。但实际上, 低碳建筑的成本未必高昂。低碳建筑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使用, 提升室内外环境质量, 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造价, 但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有没有多花钱, 而是把钱花在哪里。我们不能只计算建筑过程中造价的增加, 而应该综合考虑。实际上, 少量建设成本的增加会带来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降低。国外研究表明, 在建筑的建设、运营、改造、拆除这一全生命周期中, 建筑成本只占25%。如果我们购买了真正的低碳住宅, 每月要缴的水、电和煤气费都可以减少很多。低碳住宅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减少日常使用的成本开支, 对比未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住宅, 低碳住宅可节电约50%, 节水约20%, 无疑比普通住宅的使用成本更低, 居住舒适度更高。

低碳建筑谁埋单?政府、开发商、消费者应该共同承担。打破迷雾, 走出误区, 低碳建筑不是传说, 不是虚幻的概念, 更不是豪宅的标签。自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 在低碳经济大趋势下, 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近30年来, 发达国家在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开发以及智能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建筑节能技术发展迅速。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处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链的中游, 与20多个拉动经济的上下游产业密切相关, 传统的高排放、高耗能的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都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发展低碳建筑既可拉动上游低碳生产、推动下游低碳消费, 又能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结构调整, 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平抑房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产低碳化所面临的问题, 远不止产品的价格层面,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去伪”, 同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低碳地产。“伪低碳”以及高地价与低碳住宅的联姻是最为外界所诟病的话题。要切实推广低碳建筑, 我们必须去伪存真, 剥开华丽的包装, 开始尝试低碳住宅的平民化路线。这样, 政府、开发商、消费者才能心甘情愿为低碳埋单。

相关链接:

国家新政策低碳建筑迎来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节能减排与发展新能源的战略部署,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大力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 先后组织实施了项目示范、城市示范及农村地区县级示范, 取得明显成效,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迅速扩大, 应用技术逐渐成熟、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为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规模化、高水平应用, 促进绿色建筑发展, 加快城乡建设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 为此, 近日两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

通知中阐述了“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目标。要求切实提高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 到2020年, 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例占建筑能耗的15%以上。“十二五”期间, 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 进一步丰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形式, 积极拓展应用领域, 力争到2015年底, 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以上, 形成常规能源替代能力3000万吨标准煤。

通知提出, 要切实加大推广力度, 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大规模应用。“十二五”期间, 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及农村地区县级示范基础上, 加快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充分挖掘应用潜力。

(一) 集中连片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为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 “十二五”期间,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将选择在部分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方积极性高、配套政策落实的区域, 实行集中连片推广, 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率先实现突破, 到2015年重点区域内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的比例达到10%以上。各省 (区、市、兵团) 要在充分评估本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建筑用能需求的基础上, 提出集中连片推广方案, 明确集中推广的重点区域、推广目标、实施计划及保障措施, 编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十二五”规划, 并于2011年4月25日前上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选择确定“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重点区域。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及县级示范将优先在上述推广重点区域进行。

(二) 进一步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及农村地区县级示范。“十二五”期间,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继续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及农村地区县级示范。各示范市县在落实具体项目时, 要做到统筹规划、集中连片。已批准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要抓紧组织实施, 在确保完成示范任务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 并及时制定实施方案,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论证后, 对符合条件的新增推广面积继续给予财政补助, 以鼓励示范市县充分挖掘应用潜力。对完成推广任务情况好的示范市县, 经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验收后将予以表彰并授予示范称号;对工作进度缓慢的, 将给予通报批评, 直至取消示范资格。2011年度新申请示范市县要按照《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 (财建[2009]305号) 和《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财建[2009]306号) 的规定编写申请文件, 并由各省 (区、市、兵团) 审核后与本省 (区、市、兵团) 集中连片推广方案于2011年4月25日前一并上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新增示范市县将优先在集中连片推广的重点区域内安排。支持具备条件的绿色能源县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

(三) 鼓励地方出台强制性推广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省 (区、市、兵团) 通过出台地方法规、政府令等方式, 对适合本地区资源条件及建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强制推广, 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力争“十二五”期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都要制定出台太阳能等强制推广政策。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综合考虑强制推广程度及范围, 在确定“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重点区域时对出台强制性推广政策的地区予以倾斜。

(四) 加大在公益性行业及公共机构的推广力度。在抓好地方推广工作的同时, 支持在中央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并鼓励发挥部门的职能优势及行业带动效应, 加快完善技术标准, 推进所在行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加大在公益性行业及城乡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力度, 使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更多地惠及民生。积极在国家机关等公共机构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通知指出, 要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 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 并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 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在抓好成熟技术规模化推广应用的同时, 切实加大对太阳能采暖制冷、城镇生活垃圾及污泥沼气利用、工业余热及深层地热能梯级利用等新技术推广应用, 以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 提升技术水平。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应用, 列入各地示范任务, 中央财政将加大补助力度。

(二) 加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力度。鼓励科研单位、企业联合成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技术中心,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中央财政安排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 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产品、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中央财政按研发及产业化实际投入的一定比例对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等予以补助, 并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品、设备性能检测机构、建筑应用效果检测评估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 逐步提高相关产业技术标准要求。为促进行业合理竞争, 提升产业集中度, 更好地体现择优扶强, 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将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产品、设备推荐目录, 提出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严格行业准入门槛。各地应主要从目录中选用相关技术、产品、设备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将根据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情况, 及时对目录进行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四) 积极培育能源管理公司等新型市场主体。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原则上都要实行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 并采取合同能源管理、区域能源系统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推广机制, 为能源管理公司发展创造条件。对能源管理公司投资、运营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 可按推广应用面积等直接对能源管理公司予以财政补助。各地要大力培育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直接相关的资源评估、专业设计、工程咨询、系统集成等配套产业, 切实增强产业支撑能力, 提高应用水平。

通知要求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为抓手, 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各地要充分整合政策资源, 发挥资金整体效益, 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发展绿色建筑相结合, 统筹推进。对应用可再生能源并综合利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技术, 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项目, 应优先列入示范任务, 中央财政将加大补助力度。鼓励在绿色生态城区、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中, 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作为约束指标, 积极制定专项规划, 集中推广, 并按推广应用量相应享受财政补助。

通知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组织实施与政策支持。

(一) 加强质量控制, 建设精品工程。各地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资源评估、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 应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部分进行专项施工图审查及竣工验收, 并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示范市县应委托专门的能效测评机构对可再生能源应用效果进行测评。应切实采取措施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专业化运行管理及系统维护, 确保项目稳定高效运行。北方采暖地区示范项目必须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并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关键设备、产品的市场监管及工程准入管理。各省 (区、市、兵团)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源评价方法、设计标准规范、施工工法、图集、运行操作规程等, 指导和规范工程建设运行。

(二) 完善配套措施, 创新推广模式。地方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 建立稳定、持续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地方住房城乡部门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评审及咨询服务机制, 依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能源服务公司等, 对示范市县特别是示范县进行技术咨询。

可以看出, 在“十二五”期间, 可再生能源建筑将是今后房地产行业的热点。有了政策的支持和政府部门的推进, 不久的将来, 低碳建筑大有可为。

上一篇:历史文化街区下一篇:历史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