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教学及有效治理

2024-10-06

无效教学及有效治理(精选4篇)

无效教学及有效治理 篇1

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重要一环, 相对于课堂预设而,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存一定量的无效创造和无效生现象,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度, 本文从“无效生成”的现出发, 反思如何切实地提高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设计与无效生成

教学设计是在教师课堂教实施前的准备策略, 包括了目、内容、手段、环境等诸多教学素的设计, 此间教学目标的确更是重中之重, 把握着每堂课主体方向, 直接关系到教学是具有成效, 教学是动态生成的程, 而生成不应该是被动应对, 如果预设的教学目标不能确学生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并获发展, 那么这个教学设计的生性内容便是无效的。环顾当下英语写作教学实际, 在设计教目标环节上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 “写作句子拓展训练”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2个方, 就是不利于生成的:

语言目标:正确运用v-ing式对陈述性信息进行描述。

技能目标:训练遣词造句的能力, 提升句式多样性变换能力。

上面的教学目标看似没有么问题, 不过如此预设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也不利于课堂创造性的生成, 如此设计目标势必导致生成性无效。

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 有效的生成性教学目标应当包括教学行为的主体、教学条件、行为动作和最终表现几个要素, 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应清晰地呈现针对谁进行教学, 在什么条件下, 完成什么任务, 达到怎样的标准。

笔者在教学中根据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 将上面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修正:

语言目标:通过一定量的训练, 学生可以准确地运用v—ing形式对陈述性信息进行描述, 正确率达到80%以上, 余下的20%学生通过课后的继续学习实现正确运用。

技能目标:借助课堂上关于句子拓展练习训练, 切实提升学生遣词造句和句式变换的能力, 提高英语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能在5~8分钟内当堂完成用v—ing形式写作句子的几道习题。

二、教学过程与无效生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该由具体的任务组成, 围绕着预设的任务来展开写作教学, 具体而言就是创设一个真实的 (或是模拟真实的) 写作情境, 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借助于自主活动和互动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这个过程中生成大量的句子, 通过输出和输入的形式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不过在实践中笔者发现, 有很多活动学生虽然参加, 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 属于“虚假互动”, 从表面看, 课堂份外热闹, 教学任务也开展得有条有理, 但是学生对任务的目标不是很清晰, 只是盲从。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无效生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师生对话或是教师理答的过程中, 教师未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力, 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够, 实践证明, 具有生成性的写作教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任务完成的实际和学生的思维实际适时的追问,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诱发生成性问题的形成。

2. 在学生分组探究活动中, 教师的引领性作用的缺失, 学生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未能及时地被发现, 这样的课堂学生看似分组合作, 在缺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情况下, 组员各自完成任务, 不能形成有效交流的通道, 教师预设的要求和目标通常不能达成。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当走到学生中间, 成为乐于探究和发现的一员, 与学生互动。

3. 缺乏对任务完成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这个环节由于短促所以容易被忽视, 或流于表面, 但是却是教师了解各小组任务开展过程的大好时机, 有利于好的学习方法被发现和生成。

三、两点建议

1. 找寻预设与生成的结合点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离不开预设, 写作教学亦是如此, 写作教学的预设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 得到预设性生成。从学生的学龄特点来看, 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交际的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所以, 预设应该从学生的特征和任务的难度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对预设的目标动态地、灵活地变通, 在教学中找寻预设和生成的结合点。

2. 在任务实施中寻找有效生成的点

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 整个过程中有很多生成点,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在教学中要能抓的住, 笔者认为可以将生成点的找寻穿插在任务的实施之中。

(1) 用具体任务的驱动写作教学完成的过程是集探究、合作、反思和训练等活动为一体的过程, 这些活动具有交际性和目的性, 借此掌握语言,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隐性的语言思维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都参与进来了, 实践证明有趣的活动有利于生成。

(2) 任务实施的表现与语言实践是一致的, 要有所生成, 首先必须得有所接收, 在写作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信息, 应到学生接收并处理信息, 提供语言应用实践活动的平台, 教给学生科学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英语的思维完成写作, 鼓励学生不断动笔写作, 要赏识学生的写作成果,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与不容易, 只有自主生成的成果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并形成稳定的内驱力, 推动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无效教学及有效治理 篇2

目前, 美术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下列问题:1.教学设计老做“表面文章”, 不断地花样翻新, 实则无效, 学生不是“学有所得”;2.一些课片面强调“学生活动”, 导致教学的“失控”;3.某些课缺乏文化底蕴, 导致教学的“浅薄”;4.为了体现所谓的“课改精神”, 加入过多的其他知识, 从而失去了学科特点;5.课程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不能准确地认识、判断学生, 无法进行师生互动。

大家都知道, 知识需要融入课堂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笔者根据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经验,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述美术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备课并反思

1. 读透教学参考书, 抓准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书对每一课都有详尽的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解决重难点的要点、评价建议, 以及优秀的教案范例, 而且经常附有大量的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教学光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参考书中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改进, 详尽地备课, 抓住重难点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设计。

2. 充分借鉴优秀案例, 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

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大资源库, 我们可以搜集下载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 汲取其中的精华, 借鉴其成功之处, 学习成功案例的教学理念, 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 设计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教学。

3. 建立每一课的资源包, 方便再次备课

将每一课搜集到的资料建立成资源包, 不但方便下次授课时使用, 还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扩充, 最终形成系统的资源库, 在授课时就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需求, 呈现给学生, 实现资源的共享。

4. 二次备课, 加强实际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虽然课前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 但这也仅仅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 在实际的教学生成中会出现很多令老师意想不到问题, 预设与生成中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差距, 及时地反思、改进才能够弥补备课中的不足。

二、有效讲授并示范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 “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方式而显得不容忽视。它以它的“优势”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 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美术课堂同样离不开讲授, 如果这个讲授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 那这个讲就能“画龙点睛”, 即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发, 不悱不发”。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 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 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

教师示范在美术课中是必须要有的, 尹少淳老师就美术学科的教师示范谈到了存在“飘”这个话题, 意即美术课的示范很多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意思意思,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示范对学生学习是否有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前做好“预制品”, 如教师自己的范画和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等, 既直观又简练, 事半功倍。再如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不可能完整示范, 那么就可以针对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 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效准备并实践

美术是视觉艺术, 与其他学科的一大区别就是常常需要课前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前提。而且不仅教师要准备, 学生也要准备。另外课堂上准备让学生实践的作业, 教师就要在课前先实践, 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 防患于未然。所以课前我们应多问自己:我准备了吗?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什么?仔细想想, 我们平时的教学遗憾, 无不与我们的准备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四、有效作业并评价

新颖的作业形式是动力。美术本来就以美感人, 但在实际学习中, 作为美术老师的自己往往忽视学生作业的体现。其实, 只要你一个小小的创意, 就能让我们的学生欢呼雀跃, 一个小小设问, 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针对性的评价是有效课堂的保障。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 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 利用这个有利时机,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 体现本节课所要求的、新学习的要点。在美术课堂中, 对待学生作业的不足, 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要在不足中找亮点, 放大亮点。看不足用凹透镜, 看优点用凸透镜。比如:线条不流畅, 但构图完整;形体不准, 但色彩鲜明;做工粗糙, 但有个性创意……

无效教学及有效治理 篇3

一、备课不虚, 目标要真

有效教学首先要从教学目标谈起, 教学目标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有人以为, 从教参上抄一抄就可以当做自己的教学目标了, 不需要深思, 但我认为抄来的目标只能算是通用目标, 教参上的目标仅仅是参考, 并不适用每节课, 每个人。所以, 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本身就是一门学问。细细分析一下我们写教案前的目标, 看看哪些目标是有效的?哪些仅仅只是摆设?例如, 小学中年级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会这样设计:1.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3.理清文章的脉络……难怪有人感叹教师的教学千篇一律。教师自认为无味, 何况学生呢?到底初读课文, 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课文对学生来说难读的地方究竟在哪里?该如何去突破?深追下去, 自然会发现, 这些目标定得多么空洞!更有甚者, 不去细细分析教材, 自己制定目标, 于是就出现了教学中的“南辕北辙”, 与其说制定了目标还不如说没有目标。

对策:研读文本, 定准目标。

为了把握住课堂的灵魂——教学目标, 我认为应该站得高些:简单点说就是要对教材有整体感知的意识。然后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 确定每篇课文甚至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 明确重点, 突破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作出适当的取舍。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取舍是需要智慧的, 更是需要勇气的, 不“舍”就不“得”!目标虚化固然要摒弃, 目标太多, 没有主次之分也要避免。我在备课中一直注意深挖教材的深度和宽度, 力求做到“清”“透”“化”。“清”, 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一词一句都搞得清清楚楚;“透指要吃透教材;“化”指运用自如, 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 达到“化”的境界。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 再挖掘出课文的内涵, 这才是文本的目标。

二、有效提问, 创造价值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 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控教学程序, 实现教学目标。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备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遵循下以几个原则:目的性、启发性、适度性、兴趣性。

对策:激发兴趣, 有效提问。

(1) 提问要能激起千层浪

小学生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兴趣, 因此,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 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感到有趣、愉快。所以, 教师设计提问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并且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不偏难, 不偏简。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 小眼发光, 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 。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 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究其原因, 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 如美不美、对不对、好不好等。教师要利用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笔者教学《乡课下人家》一是这样设计延伸环节的:这节课, 你们用纯真的心、灵巧的手创作出了一幅幅新颖独特的鞋的联想作品, 让老师也大开眼界, 你们真棒!在乡下还有更多更美的场所!——播放课件, 学生欣赏, 感知稻草人的意义, 凉席树藤能做成鞋……请同学们联系生活, 看看、找找、想想还有那些生活值得我们发现?学生会说出许多有关的乡村生活画面。

(2) 提问内容要具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 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并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使他们受思维训练。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 让学生了解是“什么”, 发现“为什么”。

三、活动外化, 造成无效

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花样多, 课堂变活了, 表面看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但“参与”和“活动”的背后, 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的影子, 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仍处于“零状态”。这就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的表现, 变“自主”为“放任自流”, 其实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表层的, 甚至虚假的主体性, 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 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课堂有“温度”无“深度”。

对策:形式丰富质量第一。

教学活动设计要做到形式为实质服务的要求, 不能仅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 而应该给学生认知和能力带来实质的发展, 变无效的“花拳绣腿”为“妙计锦囊”。有些教学行为也许需要一定的课堂时间, 但的确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那就要坚决保留。例如, 教师教学生写字时, 先让他们观察字的结构, 教师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汉字的过程, 表面上是挤占了课堂的时间, 实际上这个环节就是必须的, 因为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 帮助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

总而言之, “无效”与“有效”之间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分水岭, 细节决定效果, 所以我们要仔细地研究我们的课堂, 摒弃无效的环节, “净化”我们的课堂, 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 这才是课堂的基本追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 然而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无效、负效的现象, 这都是无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行为。本文试图从细化目标、巧妙提问、活动价值三个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效教学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成因及策略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 1995 (5) .

[2]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J].中国教育期刊学会, 2010 (10) ,

无效教学及有效治理 篇4

一、无效的语文课堂提问举例

(一) 多而杂的提问

有的教师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研读, 提问时“眉毛胡子一把抓”, 贪多求全, 使课堂陷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中。

【案例一】《春酒》教学片段1

师:像树木花草一样, 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 忘掉亲人师友, 忘掉童年,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琦君, 这位超凡脱俗的游子已驾鹤西去, 但留下了醇香的春酒, 且让我们用心用情去品尝。

(师配乐范读)

师:琦君的家在哪儿?

生 (齐答) :美国!

师:她还有一个家, 又在哪儿?

生 (齐答) :永嘉!

师:《春酒》写的是发生在哪个家里的故事?

生 (快速地齐答) :永嘉!

师 (兴高采烈地) :客居美国的她能不能品尝到这美得醉人的春酒呢?

生 (拉长语调, 兴致勃勃地齐答) :不——能——

师 (似乎意犹未尽) :如果将琦君家乡的水空运过来, 用当年琦君母亲的秘方酿制, 能不能酿出当年的味道?

生 (快速地、不假思索地齐答) :不——能——

(有学生在座位上自语:“能!”但教师似乎没有听到这不和谐之音, 只是摆手示意学生安静)

这一段师生问答, 没有思想火花的碰撞与语言的感染, 思考流于肤浅, 同时也滋长了学生不假思索、信口开河的坏风气。

《春酒》一文情感醇厚而不露痕迹, 清新的文字和素淡的笔调将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一件件普通事物舒缓自如地写出来, 文章美点很多。但有的教师抓不准文章的切入点, 提的问题多而杂, 导致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案例二】《春酒》教学片段2

师:文中有一句话是母亲说的, 代表母亲的为人处世原则, 是哪一句呢?

生1:鞋差分, 衣差寸, 分分寸寸要留神。

师 (“机关枪”似地追问) :你认为“分寸”的含义是什么?母亲为什么从不喝酒?

(生1显得诚惶诚恐, 一下子说不出答案)

师 (变换角度“引导”) :你觉得母亲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要介绍母亲呢?

生 (缓过神, 笼统地回答) :母亲善良、慈祥、淳朴。

师:你认为这样的母亲会生下怎样的孩子?你知道旧社会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生1含糊其辞, 敷衍了事)

师:文章写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 作者是怎样把它们串起来的?事件中除了母亲还有哪几个人?作者用一些细节刻画人物, 描写风俗, 请你找出来, 说说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5分钟)

师:在温州, 过年都有哪些习俗?

这堂课的一连串问题可谓不知所云。预设目标到底是什么?学生在一个个指向模糊的“碎问碎答”中疲于奔命, 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品味文本。

(二) 缺乏思维深度的提问

这种提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常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赞成吗”“同意吗”之类的问题;二是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隐藏于提问中, 即虚假提问, 如“《芦花荡》讲述的是一位老英雄的传奇故事, 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 奇在他自信又自尊的性格, 奇在他悠闲乐观的情绪, 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三是教师往往提“万能钥匙”式的问题, 如“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和大家交流一下”, “找找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 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 等等。

还有一种缺乏创造力的课堂提问也非常普遍, 如一位教师上《夏感》, 设计了这四个问题,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 (1) 作者笔下夏天的特点是什么? (2) 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的?请从文中找出句子。 (3) 作者描写夏天的景物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 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似乎包含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夏天的特点;具体的景物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的情感。但真正上起课来, 学生却没有兴趣。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深入文本, 没有真正解读作者独特的表现夏感的方式, 而且整个课堂完全是按教师教的思路进行的。

(三) “话语霸权式”提问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 它要求教师对文本能够进行个性化解读, 但实际的教学, 有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 以至于个性化解读被异化为随心所欲的解读, 有时甚至将错误的解读强加于学生。

如《湖心亭看雪》的教学, 很多教师都会在拓展延伸部分结合《西湖梦寻》《陶庵梦忆自序》, 谈到张岱等清高脱俗的士人的心灵世界。可是有一教师在学生连文言词句的疏通都有问题的情况下, 大谈这一阶层知识分子的孤傲与清高, 学生显得茫然而被动。还有一位在引导学生理解“强饮三大白”一句时, 引用作者曾经写过的说自己鄙视富人寻欢作乐的文字片段, 引导学生类比, 得出“强”是“勉强”的意思, 进而得出“作者鄙视那个在湖心亭寻欢作乐的人, 才一千个不愿意, 勉强喝酒”的结论。这样, 教师就把自己错误的解读强加给学生了。

(四) 与“语文”无关的提问

一教师上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提问质疑:“作者的文章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随意翻越铁路, 有损父亲形象的高大, 作者选择这样的素材恰当吗?”这样的教学, 由于教师提问的不恰当, 就滑向了“非语文”的泥沼。

有一教师教《羚羊木雕》, 撇开语言文字不讲, 郑重地提出了三道思考题: (1) 人格认识判断题:父母的做法对不对? (2) 价值观念选择题:诚信和木雕哪个更重要? (3) 人际关系回答题: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这三个问题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模糊语文学科的特点, 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 导致语文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

这样的现象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更是常见:上《大自然的语言》, 大量地提问物候知识;上《生物入侵者》, 大量提问生物知识;等等。

二、有效语文课堂提问的特征

(一) 覆盖面广

有效的问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问域宽阔, 学生可作多角度思索, 需要综合处理全文的主要信息方能解决。如教《孔乙己》, 一教师就抓住“‘笑’为隐含的叙述线索”来设题,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多处“笑”并思考其含义。鲁迅以笑写了旁观者的无情, 同时指出他们也是被笑的人物, 因为在那“看得见的笑影背后, 隐藏着看不见的眼泪”。这个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带动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品读, 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能形成一个较长时间的有效教学活动的“板块”。

(二) 穿透力强

有效提问直接指向课文主旨, 往往是解读课文的重点难点。如教《范进中举》, 有一教师根据文中范进的一句话“中了, 就好了!”设计了一个指向文章重难点的问题:“为什么范进说‘中了, 就好了’?”这一问题可以使学生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等的变化, 又可以由此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在探究的过程中, 这一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三个小问题: (1) 范进中举前后, 生活状况有了什么变化? (2) 别人对他的看法有了什么变化? (3) 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学生全方面搜集和整合文本内容, 达到追根溯源的效果。

(三) 探究性强

真正有效的问题, 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 而是往往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才能完成。如教《我的叔叔于勤》, 一教师就尝试让学生分小组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 写“课文导读”。这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透彻的理解。

三、有效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一) 围绕重点、难点提问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途径是围绕重点、难点来展开。找准文章切入点, 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如教《藤野先生》, 可以这样提问:“鲁迅为什么离开东京去仙台?为什么要离开仙台放弃学医?”这两个问题就是把握文章解读的重点。

再如教《孤独之旅》, 由于小说人物所处的年代、生存环境与如今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学生不易引起共鸣。对此, 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鸭子长大了, 肥硕了, 下蛋了!’这句话,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学生讨论之后, 领悟到了“杜小康经历人生的暴风雨之后长大了”。接着, 教师巧妙地运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的假设教学法, 让学生把杜小康读成“我”, 把杜雍和读作“爸爸”, 并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朗读。学生的朗读很动情, 且在不自觉中参与了对文本的再创作, 增强了可信度。

(二) 设置矛盾提问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考之门的钥匙, 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因此善于设置矛盾, 揭示矛盾, 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

如《云南的歌会》一课的教学, 温州实验中学杨聪老师抓住了一个很关键的信息点:意思。文中提到两处意思:一处是“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还有一处是“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杨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第一个主问题是“从文本细节中发现意思”;第二个主问题是“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的主题, 没意思, 你认为呢”;第三个主问题是“抓住‘活人’一词谈作家的意思”。于是就有了“有意思—没意思—有意思”的教学, 这一过程充满矛盾与生机。

(三) 在文本留白处提问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之作, 这些优秀作品中的留白都能体现作者的匠心, 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在文本的留白处设问, 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 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上一篇:系统节能诊断下一篇:效果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