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快乐作文

2024-08-09

夯实基础快乐作文(共8篇)

夯实基础快乐作文 篇1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于永正老师也说过:“教语文, 没那么复杂, 就三件事:读书, 写字, 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 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 语文要学好也难。”可见,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重大。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关注教学中的细节, 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 注重学生写作方法的引领, 拓展个体习作的内容与形式, 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一、注重积累, 增添学生作文的底气

叶圣陶先生指出:“通常作文, 胸中先有一腔积蓄, 临到执笔, 拿出来就是, 是很自然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常常发现学生畏惧写作文, 教师不愿意教作文、改习作。追根溯源,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应有的生活体验, 缺少写作的素材, 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提起笔来总觉得无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学生整天面对的只有课本, 疲于应付一些抄词的作业, 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犹如井底之蛙, 没有一定生活实践体验积累, 没有拓展性的阅读积累, 作文能写什么?

教师要引领学生留意自己的现实世界, 学会捕捉作文的素材和养料。大自然是活生生的教材。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踏青、调查、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切身体验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真实有趣。最近, 我和学生一起开展了家乡一日游活动, 借助于看一看、比一比、问一问的形式, 学生对农村的发展和变化有了具体的认识。厂房林立, 工厂内工人的生产活动井然有序、热火朝天, 在采访企业负责人的时候, 学生学会了用数字说话, 年纳税额达到5000万, 职工年收入4万多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自己搜集的素材。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习作的资源, 蕴藏在学校中、家庭里、社会上;存在于学生的眼睛里、耳朵里、心灵里,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二、加强指导, 发展学生习作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包括多个层面, 比如写前指导、作中指导和作后评讲等方面。对于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而言, 作文前的指导是必需的,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是什么、怎么写还不太清楚明了。有些教师作文课前没有布置学生先准备习作素材, 课堂上习作指导只是让学生读读习作训练要求, 自己举几个例子就让学生写, 学生怎么能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习作来呢?

小学生的习作还处于发展阶段, 我在教学中采用“提纲引领、突出细节”的指导模式进行训练。比如, 我在指导学生写一篇给同学送生日礼物的习作时, 先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讨论,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一事件?大部分学生认为, 可以分为三部分:送礼物之前, 选择礼物的过程;送礼物时, 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表情动作;收到礼物后, 接受者的心理活动和感受。细节方面, 大家认为要重点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有同学指出, 应该写出礼物所代表的含义, 礼轻情意重;人物的语言也要富有幽默感和童趣等。

教学中, 有些教师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作文情况, 大多数习作评讲课是“生冷灶”。作文批改的周期过长, 更有甚者是上周作文课上写的作文, 要等到下周的习作课来评讲。学生当时的写作激情以及对表扬和鼓励的期待, 已削减得所剩无几, 有的甚至荡然无存。长期以往, 学生对作文缺乏热情, 更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不再喜欢写作文。其实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评价的方式, 保持学生对作文的“适当温度”。每天可以在语文课上读两篇学生的作文或是片段, 然后及时评讲, 对于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大肆表扬激励一番。这样, 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必然永远充满着期待, 对于写作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渐渐的, 学生就会喜欢用笔尖来倾诉, 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三、拓展空间, 丰富学生作文的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其实质是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让他们自由表达, 借此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爱好。在小学阶段,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习作形式进行表达, 很有必要。小学生的习作虽然不一定都是文学作品, 它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 也没有缺乏内容的单独形式。

我在习作教学中, 常常将想象引入课堂,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促使学生的表达饶有趣味, 令人耳目一新。比如, 中秋节来到了, 我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设计一种新型的月饼。学生从材料、外形、口味、意义等方面进行自我独特的构思, 既有写用环保材料进行包装的月饼, 也有写根据人们的需要, 定制形状各异的月饼的, 还有学生设计出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型的月饼, 还有的在月饼上设计出富有价值的图案和宣传口号。写实性和想象性是学生作文最为基本的特点。小学生思维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行想象性习作训练能够启迪智慧, 拓展思维, 是发展他们思维水平,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有规可循, 循之有序得体;有法可依, 依之可靠合理, 就会事半功倍。小学生的习作指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有长期的计划性和便捷的可操作性, 再加上科学的训练和兴趣的引领, 就会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夯实基础快乐作文 篇2

----麻池镇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土地征占、房屋拆迁、占地款补偿分配、村委会选举、城市化管理、医疗、卫生等方面积累的社会矛盾日益突显,已经成为了制约全镇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为了保持良好的经济社会运行态势,维护好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全镇的头等大事来抓,围绕服务群众这个核心,按照“夯实基础,健全网络,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创新思路”的工作理念,不断推进信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全镇的各项事业健康稳步推进提供优良的运行环境。

一、扎实推进镇级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

2009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镇信访工作基础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职能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社会各界对镇信访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完善制度。信访工作执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党政一把手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对信访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要做到“一岗双责”,各办公室对口所包村。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政府镇长任组长,镇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武装部部长、农牧业中心主任任副组长,各办公室主任及各村

(居)“两委”班子负责人为成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信访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府办,专门解决我镇的信访案件,办公室主任由常务副镇长兼任。并根据工作需要,对原有的信访工作网络进行调整,形成了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包村领导—包村部门—所在村(居)委会组成的“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四级工作网络。

在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队伍的同时,我们以打造信访工作先进团队为目标,先后多次进行了集中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完善信访工作台帐,按照上级政府相关要求,重点抓好“六卡六档四书”建设。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麻池镇信访接待制度》、《麻池镇信访工作流程》、《麻池镇信访联席会议制度》、《麻池镇信访值班制度》、领导接访安排表、信访工作网络图等,各项制度已全部上墙。实现以制度创新为载体,进一步畅通为群众办事解忧的渠道,不断提升信访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整体形象。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为更好服务广大群众,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2009年,我镇建成麻池镇综治信访中心,配备了专门的信访接待室,并配备了专门的电话、录音笔、摄像机、照相机、便民椅、饮水机,为办公室配备了一台电脑、打印机,2010年,又配备了“一点通”,使得许多信访问题可以通过“一点通”得到解决。

3、加强信息预警和矛盾化解工作力度。我镇坚持每月组织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有问题早处理,有纠纷早解决,切实做到复杂矛盾、陈旧积怨等各种易发纠纷底数清,情况明。在重点敏感时期,如国庆、春节及重要会议赛事期间开展专项排查,使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针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进行信息汇总分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调解方法和技巧,整合调解资源,稳妥调解。

4、落实信访接待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每天由一名党政班子成员负责信访接待,尤其是在国庆、“两会”等重点敏感期间,接待人员耐心做好上访人思想工作,稳定上访人情绪,一般矛盾做到谁接访谁办理, 使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通过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包村领导—包村部门—所在村(居)委会的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尽量不发生越级上访。对于确实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尽可能的引导信访人走正常的司法调解或者信访三级终结程序。

5、实行领导包案。认真梳理存在的陈年信访个案,尤其是土地征占、占地款补偿分配、城市化管理等重大矛盾,全部落实领导班子个案承包,从信访案件的初核、立案到处理,一包到底,并参与其中,随时听取案件调查的情况汇报,亲自指挥和协调。

6、做好案件回访。对辖区内的案件,特别是重点复杂案件,定期组织人员主动入户征求上访人意见,对上访人所反映的问题能及时予以解决的及时给予解决,需组织专门力量予以解决的及时组织力量解决。对已化解的信访案件,及时将解决情况入户回访,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7、强化责任追究。把信访工作列入各部门、各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内容,列入年终村(社区)级目标管理实绩考核的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对群众反映问题解决不力造成越级访、集体访的,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

8、做好教育稳控工作。针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进行信息汇总分析,通过信访四级工作网络,着重做好有非访苗头、缠访、闹访人员的工作,要进行以《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以合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信访秩序。确有在重大期间进京非正常上访和进京、赴呼、到市、区越级集体上访的,要严格按照信访部门的通知要求,在时限内配合上级信访部门无条件及时接访并做好稳控工作。对以上访为名制造事端、煽动闹事的违法人员,要及时收集、固定、移交证据,并坚决打击。

二、不断完善村级信访工作基础建设

1、抓队伍,完善制度。各村(居)根据实际,对信访领导小组进行了优化配置,形成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三到五人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构。信访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批阅和参与调处信访案件事宜,每一个村(居)干部都落实“一岗双责”,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真正做到不推委,不扯皮,矛盾不上交,不激化,严格控制群体性上访和越级上访现象的发生。真正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处理在基层。同时,在全镇各村、社区都聘请了2-3名兼职的信访联络员,进一步完善信访的监督职能。

对每一位来访者做好认真登记工作:信件编号、来访人姓名、联系电话、来访时间、反映主题、主要内容、接访人、接访人拟办意见、领导批示意见、办理结果等,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明确

具体责任人。建立不稳定因素摸底登记表。不断完善《麻池镇村级信访接待制度》、《麻池镇村级信访工作流程》、《麻池镇村级信访值班制度》、村(居)领导接访安排表等制度,各项制度全部上墙。健全《村级信访信息上报制度》,为确保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每年镇政府都与各村(居)签订信访工作责任状,并将其纳入年底目标管理考核实绩中。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费保障力度。镇域内各村(居)都已拥有各自独立的信访接待室,为更好的完成好各项工作,镇政府为更村(居)配备了电脑,安装了远程教育网络及一点通。

通过两年来的不断努力,我镇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秩序,完善了信访各项工作制度。累计接待来信来访群众580多人,化解各类矛盾210起,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51件,理清调解陈旧信访案件14起,信访结案52件,初案办结率达到80%,信访结案率达到100%,信访案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全镇信访维稳工作氛围良好,经济社会运行平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今年上半年,我镇累计接待信访案件15件,反映焦点主要集中在农村农业、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反映的问题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解决难度大,且信访渠道呈现多样化,包括本级信访、越级上访、市长热线、网上信访等,我镇通过信访联席会议共解决10起,通过司法调解解决3起,对暂时难以解决的2起案件,利用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加强教育稳控工作,力争矛盾不激化、减少重复上访,化解集体上访,遏止越级上访。

在充分肯定我镇的信访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乡镇没有专职的信访干部,兼职的信访干部培训少,业务不精通,人员流动性大;

二、维稳网络功能弱化。基层信访网络不健全,矛盾纠纷隐患处置不及时,小问题拖大、小问题拖炸;

三、信访维稳“村为主”功能发挥不正常,隐患排查、纠纷调处、人员稳控等机制不畅;

四、没有专项的信访经费,没有列入财政的预算,全部是一把抓的经费。

对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加以解决。

一、在重视学习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四中全会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相关会议精神的要求,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抓住重点,改进方法,开创性地开展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信访工作“为民作主,为党分忧,为经济服务”作用。

二、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继续深化信访工作“一把手工程”,真正把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条块联手共同抓的工作格局。

三、在抓重点上下功夫。把减少群众上访作为信访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排查信息工作,对集体上访和异常信访

苗头,落实责任及时做好疏导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以遏制上访越访势头,并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及有关部门反映,形成上下贯通、精干高效的信访信息队伍和网络体系。

四、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为民排忧解难,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信访无小事”思想,摒弃“上访无好人,好人不上访”的错误观点,做到有一件,处理一件,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无所谓及久拖不决的工作态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五、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定期召开信访领导小组会议,交流信息,分析形势,同时以会代训,使工作人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以提高,协调处理问题能力得以加强,建立一支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信访工作队伍。

夯实基础——从基础功做起 篇3

首先我们要说一下练好烹饪基本功对学习烹饪的作用。烹饪基本功是学习烹饪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无论烹制何种菜肴,何种面点,采用哪种烹调方法,都离不开烹饪基本功,不具备这些烹饪基本功,也谈不上烹饪专业。

基本功是磨炼出来的,烹饪基本功是烹饪的专业基础,是做一名好厨师所不可缺少的基础的课程。坚实烹饪基本功,能够为从事烹饪专业的厨师打下牢固的基础。是否具备扎实的烹饪基本功是衡量一名厨师是否合格的标准,因此要想成为优秀的厨师,就必须从烹饪基本功练习,苦练烹饪基本功。

一说到烹饪基本功,我们就会想到刀工,翻锅,其他就没有什么了。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烹饪基本功指的是:1. 刀工技术;2. 投料技术;3. 上浆、挂糊技术;4. 掌握火候技术;5. 勾芡泼汁技术;6. 调味的时间和数量掌握技术;7. 翻勺技术和装盘技术;8. 鲜活原料加工技术。这几个烹饪基本功是烹饪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每个基本功都是与我们烹饪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调味的时间和数量掌握技术,比如调香的原理:从化学和物理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烹饪工艺中使菜肴面点生香的原理。其中包括吸附、渗透、溶解、挥发等。

气味可以挥发自不必讲述。为什么调香原理中还有渗透、溶解现象呢?这是因为脂肪是香味物质特好的黏结物,而绝大部分香味物质是亲脂性的。香味物质的挥发分子与脂肪结合被吸着,水同油脂一样也有这种性质,不过性质较弱,且只能吸着亲水性的香味分子。由于油脂和水可以渗透,那些随着的香味物质自可以跟着渗透了。浓度大的香味油质和香味水,可以分散在水液中,因此,可以看作味物质具有溶解性质了。

1. 挥发

有些食物(如水果),在常温下其香味成分能不断挥发,又如小麻油,常温下能挥发强烈的香气。将这些食物或香料置于菜点中,自能增加菜点的香味。如在凉拌制中加入小麻油,在热菜、汤菜中淋入小麻油,都是利用香料的挥发原理。

又如在凉菜中拌入醋,在热菜出锅前滴入醋,使醋分子挥发于空气中,也是利用挥发原理,使菜肴发出酸香味。

在“水煮牛肉”这款菜中,起锅装碗后,将碎干辣椒、花椒撒在牛肉上,然后再取烧热的热油,淋在干辣椒、花椒的面上,生出香味,也是利用挥发原理。

2. 吸附

香料中的发香成分在热烹过程中,有浓烈的香气分子挥发出来,这时如果用油脂将其吸附,然后用这种油脂去烹调菜料,会使菜点具有香气。这种香气在装盘后,不断挥发,另外通过口腔咀嚼,一部分香气则通过口腔内部达到鼻腔,从而被感知。

炒菜时,锅热后下油少许,油冒烟后投入葱、蒜。葱蒜在高温油中,内部香气分子挥发,大部分飘散在厨房空气中,另一部分则被油脂吸附,再下入原料翻炒,那些吸附了香分子的油脂便裹附在菜料表面,品尝时,除嗅到不断挥发出的香气(其中包括葱、蒜香)外,通过口腔咀嚼,再一次从鼻咽呼气时,感觉到葱、蒜香气和食物的原香味。

熏制菜肴时,将糖、锯末、花生壳、香树叶等作为熏料,加温使熏料冒浓烟,这浓烟将原料熏制,其中大部分浓烟散发于厨房空气中,只有少部分被吸附在原料表面。这些被原料吸附的熏料香气,然后再缓慢地发于盘子上空,另外在咀嚼时有些香气分子,再度被鼻腔感知其烟香味。

3. 矫臭

辛香料的气味可以抑制肉类特有的不良气味,具有矫臭、矫味、赋予芳香的作用。常用的葱、大蒜、葱头、胡椒、花椒、辣椒、茴香、生姜、食醋、酱油、黄油等。它们在受热时散发香气,用以矫正腥、膻、臊、臭等异味。

动物原料当有轻微变质时,常用油炸的方法加以矫臭。例如不太新鲜的鱼,就要用红烧或炸的方法,而不能用清蒸的方法,因为油炸的温度比清蒸或水煮的温度高,原料在热油的作用下,能生成更多的香气成分,达到矫臭的目的。

水产品中鱼臭味的主体成分为六氢吡啶类化合物。当六氢吡啶和附在鱼体表面的乙醛聚合,便生成河川鱼臭味。在鱼体表面的粘液内、血液内部都含有氨基戊醛,所以有强烈的腥臭味。

鲜鱼体中含有氧化三甲胺,随着鱼的新鲜程度降低,该物质被细菌腐败产生的还原酶还原成三甲胺。尤其是鲨鱼类鲜度降低时会发生强烈的腐败腥臭味,这是由于肌肉中含有多量氧化三甲胺都被还原成三甲胺。

一般淡水鱼中所含的氧化三甲胺较海水鱼少,故当其新鲜程度降低时,其腥臭味不象海水鱼那样强烈。

鲜度降低的臭气成分有氨、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粪臭素以及脂肪酸氧化的生成物等,这些物质都是弱碱性物质,当添加醋酸等酸性溶液使其呈中性盐物质时,臭气便可大减。

鱼体表面的粘液中含有蛋白质、卵磷酯、氨基酸等,因细菌的作用产生氨、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粪臭素等。三甲胺和有些成分可以溶解在酒中,烹调加热时,随着乙醇的蒸发也把这些成分蒸发掉了。

去腥味的酒最适合的是黄酒,因黄酒中含有多种有鲜味的氨基酸,它们有的与鱼中的鲜味成分相和,有味的相乘作用,从而提高了鱼菜的鲜味程度。

此外,做鱼时还可适量加糖,因为糖分解后能生成醛,醛基有还原性,性质活泼,容易和其他物质结合,糖和鱼中的氨基酸等在高温下形成甲基糖醛,是诱人的鱼香成分之一。

再比如投料技术将多种原料互相搭配,在中国烹饪也讲究原料之间的搭配,但着眼于各自烹调,最后在盘中共处,各占一方,体现一种抽象的造型和色彩的对比或调和,另有一番风格。而中国烹饪原料的搭配,讲究在烹调过程中相配,着眼于味的调和,表现为味的和谐之美。这是中国烹饪的独到之处。

那么,原料的搭配有什么规律或原理可循呢?我们在这里提出四条法则。

原材料的搭配要考虑到成品菜肴的色、香、味、型、营养等诸多因素,凡不照顾到上述因素的,搭配就不够合理。

1. 色彩的搭配:要求协调统一,爽心悦目。

2. 造型的搭配:要求丁配丁、块配块、丝配丝、段配段,外观上协调统一。

3. 味型的搭配:味型要多样化,避免味型单一。

4. 营养的搭配:营养要多样化,根、茎、叶、花、果、菌类;鸡、鸭、鱼、蛋、奶等尽量做到量小而多样化。

随着现代烹饪技术的进步,一些烹饪机器进入了厨房中,比如切片机,绞肉机,压面机,压皮机等等。使得有好多青年厨师对烹饪的基本功不是太重视,认为好多都可以用机器来代替,其实不然,有许多东西是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为我们在操作的时候,使用了人类最聪明的一样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大脑。这是所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有些年轻人认为厨房里有了各种自动化加工设备,就无须花大力气去练基本功了,反正机械会替代手工做好所需的工作。应该说,这种想法对厨师的成长是有害的,无论厨房的设备有多先进,练基本功对于厨师而言,仍是必须坚守的硬道理。

练好烹饪基本功是硬道理,是作为一名合格厨师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否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是衡量一名合格厨师的标准,对一个厨师来说,烹饪理论知识和对饮食文化的自我理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看他有没有过硬的烹饪技艺。许多传统名菜就需要非凡的烹饪技巧,这些菜品大多原料高档,制作讲究,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普通厨师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试想,如果平时没在烹饪基本功上下过一番苦功,那要到何时才有把握作出合格的菜品呢?

当前流行的烹饪菜肴千变万化,烹饪教学不可能随波逐流,只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对烹饪基本功进行强化。无论烹制何种菜肴,采用哪一种烹调方法,都离不开烹饪基本功,不具备这些烹饪基本功也谈不上烹饪专业。在平时操作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操作姿势,动作规范、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会作出精美的菜肴。不规范的动作不仅无法加工出合格的菜肴,还可能对操作者的身体造成损害。只有扎实学好烹饪基本功才能准确地加工出合格的菜肴。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餐饮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由技能型、工匠型向知识型、科技型过渡。虽然传统的烹饪基本功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但在操作中要注意加工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如花刀形成机理、刀工对肉馅持水力的影响、翻锅的力学分析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把基本功联系科学化、规范化。虽然烹饪机械可以在厨房的各个加工环节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绝不可能完全代替烹饪手工操作,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烹饪基本功仍是非常重要的。科技以人为本,烹饪产品也是人性化的产品,因此,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同时,必须加强烹饪基本功的训练力度,使我国传统的烹饪技艺得到发扬光大。

加强日记指导,夯实作文基础 篇4

开始于小学中年级的日记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生活和写作之间的一座桥梁。因为日记所记内容一般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 写起来得心应手, 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课堂作文的限制, 学生可选择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的内容, 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 这样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了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 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 加强日记的指导和评改, 对夯实作文基础, 提高作文成效是有实践价值的。

一、观察生活,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因为对外界诸多事物的好奇, 而较容易对生活保持热情。有热情、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好日记的基础和保证。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呵护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引导学生及时地发掘、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素材, 把七彩斑斓的生活写进日记, 在日记上记录下自己的思想感悟, 成长的足迹。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体会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把它们记录在日记中, 为作文课积累选择的素材, 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最佳途径之一。

比如:小学很多高年级学生开始学骑自行车。李波送同学学了骑自行车后写了一篇《学骑自行车》的日记, 由于有生活的体验, 所以写得生动详细。日记评改后, 我及时地把李波送的这篇日记在班上宣读, 且据此启发大家如何写好自己经历的事。不少同学写出了《第一次拔花生》《学洗衣服》《学炒菜》等日记, 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通过练习, 同学们不再把写日记当成负担, 而是急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创新教法, 加强指导

大多数学生的日记缺少创新, 内容单一。一般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时间一长就像是记流水账了, 有的同学干脆就照抄一段短文, 使得日记写作流于形式。在日记教学时, 我一改传统的教法, 注重将日记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加强了日记写作的目标性指导。

1. 根据作文需求写日记

作文要写什么, 日记可以先写, 作文要运用什么方法, 日记中可以先运用什么方法。同时也可将日记与单元作文训练紧密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我先利用口语交际课让同学们回忆自己暑假和平时有趣的课余生活, 充分交流后请大家把课余生活写进日记。朱丽萍同学从《槐乡的孩子》得到启发, 写了《钓龙虾的孩子》;左志文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写了《学游泳》;李雪龙暑假去了福州, 写了《美丽的大榕树》, 同学们所写的日记内容丰富, 为作文训练作好了铺垫。

2. 配合课文的教学目标, 学习优秀范文的写作技法

教材本身只是一个例子, 是教师、学生教与学的一个载体。让日记与教材结合起来, 能使知识能力巩固和迁移。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日记写作中进行小练笔, 小练笔的内容既要为本单元作文训练服务, 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所以要严格规定小练笔的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 将自己熟知的生活内容依托教材范文的表达方法写出来。如学了《狮子和鹿》这篇课文之后, 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家饲养或熟知的小动物写一篇童话日记, 表述事物的优点和缺点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而变化的道理。

3. 鼓励学生写特色日记

插图日记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试想, 一篇生动流畅的日记, 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 还有灵活多变的字体标题, 这些都能激起学生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可以是摘抄日记。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 一般每星期的日记我都布置摘抄或剪抄的内容, 如“名人名言”“名人小档案”“生活百科知识”“奇闻异谈”等, 使日记成为以后习作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是想象日记。可以是提供词想象写日记, 如“快乐、灯光、希望、枫叶、钟声”;也可以是提供句子想象写日记, 如“在这个星期, 我碰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还可以是以某一情境为想象切入口写日记, 如“二十年后的我”“十年后的学校”……。想象日记的引入, 更是为日记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督促评价, 持之以恒

坚持写日记需要有顽强的意志。为了保护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首先, 我在评改学生日记时采用第二人称的表述方式和用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又起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评语的内容有时是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 有时是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有时是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 有时是暗示随笔中的某些不足;有时也会是倾吐烦恼, 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他, 进而亲近你, 不一而足。其实, 当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日记实践活动, 师生会在交流合作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从而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其次, 我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他们明白写日记对作文及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最后, 我还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落实一日一篇的制度。

夯实基础求效率 篇5

------浅谈政治高考一轮复习的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复习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二轮复习的质量和高考成败. 现结合本人高考政治复习的实际,根据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对考生考查的要求,笔者对政治科复习提出几点建议,供老师和考生参考。

第一、狠抓课本,夯实基础。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透”,就是要全面地、深入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并学会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对于规定的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出他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对于每个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每一个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这样学生可以在掌握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

第二、联系实际,注重积累。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而且时政也是考试内容。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首先,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逐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其次,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时政材料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要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第三、跟踪训练、检测反馈。单纯的识记教材知识,是无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必须借助于一定数量的训练检测。通过训练检测反馈的情况,使学生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教师借助于反馈的情况,可以进行系统地讲解或有针对性辅导个别学生。因此,我们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每一节都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监测、跟踪训练,以便查缺补漏。当然训练的题量不一定多,关键在于“精”,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特别是针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进行筛选习题,而不是在于搞题海战术。特别是要选择一些高考性题目,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考的要求,因为高考题目的答案设置无论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还是在答案文字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第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复习过程中,学生的错误总是有的。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认真总结、认真思考,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修补”。经常对做过的题目进行总结归纳,可以从中得出许多非常有用的结论或者是更好的解题方法,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老师要求学生收集错题、在平时测验中有意重复考查错题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改错能够加深自己对薄弱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在高考这个赛场上,我们犯不起同样的错误。俗话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的人是愚蠢的。”

第五、调整心态,脚踏实地。高三学生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心态去认真做好第一轮的复习,不可太毛躁,不可忽视课本,切忌好高骛远和粗枝大叶,特别是不能眼高手低!该重新记的要记一下,该做的大题要做一下,不能只看看。组织答案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平时培养,不能光用眼而不用手。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平静自己,一步一步地走,稳扎稳打,只有保持一份好的心态做好第一轮复习,才能在以后的复习中游刃有余,轻松制胜。

立足基础 夯实课堂 篇6

关键词:常规队形;非常规队形;创新

无数次看到学生的队列乱糟糟的:你推我,我挤你,互相抱怨。笔者的眉头皱得再紧,脸拉得再长,可都无济于事,时间就这样流淌过去……在讲究课堂有实效的今天,这实在是背道而驰的。笔者深深地感觉到一位好的体育教师,要上一堂优秀的体育课,让学生排好队、站好队形是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一、应用好队形的重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站好队形,也正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始。体育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在队列队形的运用安排上能熟练运用才行,由于体育教学的空间大、学生多、变化快,因此队列队形作为合理组织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中既要争取合理的练习密度,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交流和有序的学练,需要规范合理的队伍和一定的队形组织。

笼统地说,队形可以分为常规队形和非常规队形。

常规队形的练习,是教学及目标的需要,一是它能体现出区别于其它课所特有的纪律性、组织性。其次通过队列队形练习使儿童、青少年从小养成正确的站立、行走等姿势,使他们的肌肉和骨骼得以正常协调地发育,使全身的肌肉协同、对抗而完美地收缩和放松,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减少中小学学生中出现的驼背,鸡胸等脊椎、胸廓结构变形等问题。所以必须教会学生站好简单的队列与队形。

而非常规队形的应用,可以使课的组织更加严密、队伍调动的速度加快、有效练习的时间增多;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让不同身高、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老师的动作,可以使老师及时观察到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可以提高体育课的安全系数。如过快要求学生按指定正规队形集合,就较容易发生冲撞事故。

体育课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时不贯穿着对于队列、队形的运用。从上课开始时的集合站队到课结束时的讲评;从教师示范讲解时的队形调动,到分组练习时的队形排列;从准备活动时的散开和靠拢,到轮换练习时的队列行进,它像一条随针串叶的红线一样,连贯始终。因此,我们应该有计划地选择和合理地运用队列队形。

二、队形的选择与运用

上课时,常规的队形必不可少,而且常规队形训练也是一项集体学练活动,需要个人正确动作规范,还需要集体的协同配合,学生在集体观念上的缺失通过队形训练能得到很好的弥补。通过队形练习,学生的集体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但每时每刻都按照一种模式要求学生的队伍排得整齐划一,也会使课堂气氛紧张,死气沉沉,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也并不见得好,也不利于教学内容的贯彻,影响师生积极性。

有的教师则在课中使用队形时不拘一格,这样虽使队伍调动的速度加快,有效练习的时间增多,也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但过多的使用非常规队形也往往会失去了对学生的控制,导致整个课堂一盘散沙,长此以往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得不到保证。

所以在队形组织上,我们要根据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点,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队形。

1.教师规定队形与学生自选队形应用相结合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其运动参与、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教学形式的更新、教学队形的设计,都应该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因此,在进行教学队形选择时,少量时间可以由教师规定教学队形,而更多的应让学生自选队形站位:全班可以选择一种图形或者多种图形集合,也可以各组选择一种队形或者各组各选择一队形或多种队形,可以由组长选择队形或由每一个学生轮流选择队形,可以选择定位图形或行进变化图形等,具体要求应努力达到:自主选择,有变化;含义丰富,有特色;利于学练,有实效。

2.常规队形与创新队形应用相结合

创新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教学队形安排与实施除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课的精华外,同样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开动脑筋,施展才华,精心设计,不断创新,使其蕴含深刻教育内涵以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区别于常规队形的创新队形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例如:放射形队形使人有一种活泼、蒸蒸日上的感觉;圆形队形给人团结、合作之感;三角形队形给人以力量、稳定和坚定情绪;平行的直线诱使人敢于竞争、勇往直前;弧形站位体现了师生的协调、协作、和谐;方形站位显示了规范、整齐、大方;曲线站位展示着蜿蜒起伏、不断变化的奋斗历程,并展现了师生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团体操千变万化的队形把人们领进了五彩缤纷、扣人心弦的艺术世界。具体课中,我们还需根据课的不同内容要求去选择应用较适合教学内容的队形。

3.“圈羊”队形与“放羊”队形应用相结合

平时课堂教学当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箍得紧紧的,经常命令学生“成某列队形集合”,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有的教师在完成一教学内容后动不动就发号施令“集合”,把学生“圈养”起来,他们强调的是规范、纪律和“整齐划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是课程改革的客观需求,也是课堂教学改革、队形变化实施的生命力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方法、队形设计创新的基础,所以,在队形实践中应当坚持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少一些共性,多一些个性,变“圈羊”队形为“放羊”队形。“放羊”就是最佳激励,“放羊”就是有效选择,“放”就是发挥个性与特长,张扬着的个性之间的碰撞,正是团队竞争力、创造力不断迸发的源泉。自由式站位(散点)、围着教师站队、围者某一学生站队表达了亲近、平等、和睦、友爱,我们何乐而不为?

4.“艺术”变换队形

班级要求统一管理,无可厚非,如果把这种统一性理解为“一致”,甚至“一律”并付诸实施,那将会把体育课引向一潭死水的尴尬境地,严重地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作业的创造性。因此,体育课堂还需要适当“艺术”性,要把队列队形变化得统而不死、活而不乱、能聚能散、有条不紊、变换自如。我们可以在一次队形的变换中,尽量同时达到多种目的,这样不仅能节省时间、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利于队形的整齐性,更可体现课的完整性。例如:在队列调动过程中完成器材的分发或完成器材的聚还,甚至在队列调动过程中除了分发、聚还器材外还伴随相应的准备活动或整理活动。

三、应用队形的注意事项

1.以明确的要求为基础

在应用队形的过程中,正规队形一般多用于学期初或课的开始部分、专门的队列队形练习和易出现伤害事故的练习。多数非正规队形多用于练习过程中的讲解、示范与纠正错误动作及较大强度练习后的整理活动。而且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示范。“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精神饱满、严肃认真,动作熟练、准确,口令宏亮、清晰。体育教师从动作上传达的信息有时远比语言来得清楚,更有感染力。

2.以适合的方法为载体

在队形的组织上也要去寻找一些方法让学生牢记动作的要领,同时也激发训练的兴趣,教给学生一些自编的顺口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作为体育老师要善于编一些简单易记的顺口溜,在教学中应用,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笔者在网上收集的一些资料:

如正规队形立正时:

“抬头挺胸收小腹,两脚并拢肩放松;双手紧贴大腿边,两眼有神站如松。”

又如原地踏步时:

“挺胸收腹腿抬高,两臂摆动向前瞧;耳朵仔细听一听,不快不慢跟得牢。”

3.以学生的能力为准则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体育教材中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和要求都是参照军事训练的相关要求制定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军事化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表现出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心理素质不稳定等现象。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以高标准去要求他们,只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排斥抵触的情绪。例如:低年级的同学自控能力差,没有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每次上课时如果一味地大身呵斥,反而没有效果。所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自编集队儿歌:“上课铃,已响起,小朋友们排整齐,一二三,三二一,浪费时间真可惜。”使学生轻轻松松完成了学习目标。

体育教学的队形应用,一定要根据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尽可能地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在具体应用教学队形时,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课的精华,又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不断创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各种队形,使其既利于组织教学,又具有教育意义,不把教学队形运用绝对化,真正达到既锻炼身体又愉悦心灵的目的,构建出体育教学的和谐课堂。

夯实作文起步教学基础的研究 篇7

一、抓好阅读引导

古人说采得百花酿成蜜。唯有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绘本、童歌、童谣等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明悟写作技巧, 感受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 为写好作文夯实基础。童歌、童谣短小精悍, 新奇有趣, 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让童谣进入习作课堂, 就能为写好作文夯实根基。例如, 《小老鼠》写出了偷油吃的小老鼠的可爱, 让学生对坏老鼠也不禁有了一丝怜爱;《拍手歌》让学生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体验到和伙伴交往的快乐;此外, 还有一些节日歌谣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形象直观的绘本就更能让学生兴趣勃发了, 精美的插图, 精练的文字, 让学生沉浸其中, 不能自拔。《西游记》等文学经典也是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经典著作以其精巧的构思, 优美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跨越了时空, 给学生以熏陶。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和经典同行,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角, 帮助他们体验到美好的感情, 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搭建平台, 让学生通过朗诵、讲故事等形式展示自己。比如每堂语文课开始前五分钟, 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大声朗读, 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童谣表演、诗歌朗诵等活动。活动中, 有人诵读古今贤文, 有人模拟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 有人讲述精彩故事, 还有人打着节拍唱童谣。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增长了知识。学生在阅读中咀嚼文字、感悟情感、洗礼心灵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写作热情。

二、做好资料收集

小学生要求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就是读书做笔记。《燕子》一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美、生活习性以及飞行休息时候的情景。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 春天到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一边飞, 一边赞叹春天太美了, 那么春天有哪些色彩呢?读读第二自然段, 圈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学生:鹅黄色、青、绿。老师:春天还有许许多多的色彩, 小燕子还没有来得及看, 我们帮它们观察一下, 可能还有哪些呢?学生:粉红, 雪白, 金黄。师:同学们平时积累的词语真多。课文中是如何写春天美丽色彩的呢?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生: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 绿的芽, 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师:如果你是作者, 你会怎么把春天当作人来写呢?生:粉红的桃花在春风中张开了笑脸。生:金黄色的南瓜花在和煦的春阳中吹响了喇叭。师:你们说得太好了。请将这些词句摘抄到“小蜜蜂心语”本上。学生们一边欣赏优美的语句, 一边及时摘录下来, 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词句的大量积累使得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了写好《春天来了》, 习作前, 我布置了前置作业, 要求诵读有关春天的文章, 摘抄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有位同学在摘录本上摘抄了:春风送暖、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等八个词语。在作文课上, 他巧妙地将相关词语运用到作文当中描述了春天的美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 妈妈骑车带着我到田野上寻找春天。一路上草长莺飞, 莺歌燕舞, 好一派迷人的景象。春风送暖, 两棵古老的银杏树换上了绿色的新装, 一片片叶子就像一个个可爱的精灵, 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一阵风吹来, 银杏叶子在和煦的春风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桃树上一丛丛的桃花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 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似乎向人们展示他们迷人的身姿……春天的田野让我们驻足观赏, 流连忘返。摘录让学生们抹亮了作文的底色, 习作让摘录变得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阅读积累和习作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 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作文化难为易了。

三、引导自由表达

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不要总是试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套路, 那样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我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 总是尽可能地营造氛围, 让学生们自由表达。例如, 有一个平时怕写作文的学生写道:今天, 我在家玩手机上的游戏玩累了, 感觉没什么意思。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申请个微信呢?于是, 我在百度上了解申请微信的步骤并进行操作, 居然成功了。我迫不及待地加了爸爸的手机号, 他居然很快就添加了我。我迫不及待发了一句祝福的话, 他很高兴。问我是谁?我告诉他我是他儿子。他还以为我开玩笑, 打电话确认后, 他也为我感到高兴。我又加了妈妈微信, 我恨不得添加所有我认识的人的微信, 让他们都知道, 我会申请、使用微信了。我在班上朗读他的作文, 并表扬了他。他很高兴, 写作的劲头更足了。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能够营造浓浓的写作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乐于表达, 从而爱上写作,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卢丽娜.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略谈[J].文学教育, 2011 (07) .

[2]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加深记忆 夯实基础 篇8

本人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多年,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加强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下面我把它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并真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趣味教学,强化无意记忆

众所周知,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许多学生在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时,经常记错。我在刚从事教学的头几年里,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方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费时费力,而且非常不理想。有的学生明明记住了,过几天再写时又错了。这说明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记忆不牢,还可能使学生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后来我采用了如下游戏的方法:先将元素符号或化学式与它们对应的汉字名称写在红黄两色扑克牌大小的硬纸牌上。比如红色纸牌上写上:FeSO4、Fe2(SO4)3、Na2CO3、CaCO3等,黄色纸牌上就对应写上:硫酸亚铁、硫酸铁、碳酸钠、碳酸钙等。教学时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班级可采用课前或课堂分发,每人一张,课堂上教师指定一名拿红牌的学生上台,让与之对应的黄牌学生自动上台。若这名学生不会,可让全体学生举起手中的牌,让这名红牌的学生到下面请上对应的黄牌学生。这样不仅增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当然也可将两色牌子分放在讲台的两个盒子内,让学生单人或两人一组上台表演,下面学生集体评判。这种方法,教具易制、操作简单、灵活方便、效果很好。这样做不仅事半功倍,加强了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口诀记忆,强化重点

初中化学的知识点较多,前后联系并不紧密,有些知识一段时间不接触的话,可能下次用到就想不起来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许多小时候记的古文或诗词,多年以后仍能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由于除了大脑记忆之外,小脑对口腔肌肉的一连串的动作保持了牢固记忆的缘故,这叫运动记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采用这种运动记忆的方法,效果较为显著。下面摘录几条供大家参考。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注意事项较多,我便编了如下口诀:尾高口,管伸短,夹管一比三。酒精灯,用外焰,管出水面,灯还原。又如在讲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介绍了如下口诀: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在讲述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酸碱盐的溶解性的记忆是学生一大难点,而且容易混淆。我就编了下列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放入水中溶解完。硫酸盐,去钡铅,氯化银不溶盐酸盐。其他的如前20号元素的顺序、金屬活动性顺序、稀释浓硫酸、实验基本操作等均可采用这种形式教学。当然,有时候可发动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编的口诀既全面又好记,并让他自己介绍给大家,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三、联系生活加强有意记忆

在生活中,往往我们自身经历过的事情或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就会记忆犹新。那么,教学中我们就可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有意记忆,使学生记忆更加牢固。

记得有一次吃午饭的时候,我们班的几个学生在一起议论他们村前几天煤气中毒的事件。我就凑了过去,在他们谈的比较投机时,就趁机给他们讲解了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他们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甚至忘了吃饭。时隔一段时间,当上到一氧化碳这一节时,我就有意识地提问这几位同学,出乎意料,他们竟答得非常准确。

化学的许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抓住契机,加以利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的记忆,只有让学生记牢基础知识,才能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为将来高中化学的学习夯实基础。

上一篇:军队审计质量评价论文下一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