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2024-09-30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精选12篇)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1

一、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

(一) 课程建设的理念。

1. 实施项目教学改革成果。

制作并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实现本课程“项目教学”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 按照国家精品课要求。

建设网络化学习条件, 为学生提供主流设计网站和师生学习交流平台, 促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实现便利、快捷的网上答疑与指导。

3.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按照其所对应的岗位和工作流程组织任务选取、任务执行、任务指导。并在设计过程结束后通过评审完成课程任务,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案例解析引导法、视野拓展法、小组合作法、师徒帮带法、点评纠正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活跃课堂气氛,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注重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 注重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和特点, 合理分配课程建设任务, 凝聚集体智慧, 体现每一个团队成员在课程建设中的价值。

6. 注重教材建设, 逐步实现层次化、立体化和精品化。

一是层次化:根据学生层次, 有针对性的编写、讲解、布置任务等。二是立体化:即既有主干教材, 又有辅助教材;既有纸质教材, 又有电子网络教材。三是精品化:突出教学内容的“精”, 打造高质量教材。

(二) 课程建设思路。

一是充分利用“设计工作室”已有的条件, 推进本课程教改的实施。细化教学组织与安排, 确保教学内容依托实际项目并符合岗位工作的职能需求与工作过程。逐步完善包括教学录像;教学动画;案例资源;素材库、题库;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完善, 并运用到教学之中。二是加强本课程的“网络”建设, 逐步实现“在线学习与指导”;“网上同步阶段测验”、“设计修改与答疑”等。三是加强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培养, 将没有设计实践经验的老师派出去, 将企业设计人员请进来。明确教学团队中每个老师的职责, 将精品课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四是加强教材建设, 围绕项目教学展开自主教材编写, 并体现教材的“层次化、立体化与精品化”。

二、课程内容

(一)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本课程内容针对家装设计岗位, 围绕该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即与业主沟通、洽谈确定设计意向和定位;能现场测尺并绘制户型图;能完成方案设计及装饰材料的选择;能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 能完成文本的设计与制作;能帮助业主进行家具、陈设、绿化、配套设施的选择等进行培养,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详见表1。本课程适用于装饰与室内专业的学生。

(二)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详见表1。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

(一)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课外调研、课外收集资料等教学形式, 并实施课外调研与设计实训的“现场教学”。即任课教师负责安排调研地点和内容, 制定调研计划, 明确调研任务, 并在调研现场进行“现场教学”, 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设计潮流、材料的应用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等。

(二) 努力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本系即将开启的“凡艺设计工作室”将承揽的设计项目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获得真正的职场体验。学生按照设计工作的工作要求和流程完成设计任务 (也是教学任务) , 老师和工作室的设计人员则充当设计负责人负责设计的指导和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 来实现本专业核心岗位能力 (设计与设计表达能力) 的培养。本专业的“凡艺设计工作室”完全按照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 配备先进的设计、出图设备和相应的客户洽谈区、材料展示区及专业资料室等, 使学生在工作室里边学习边工作, 实现工学结合。

四、教学实践

充分依托校企合作企业,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安排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 如现场测尺、设计项目来源、案例教学资源及施工现场参观等。

参考文献

[1]潘海啸, 任春洋, 杨眺晕.上海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土地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07, 4

[2]刘婷婷, 林涛.TOD模式下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居住环境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

[3]杨安琪.明清北京宫廷外朝空间形制及千步廊格局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

[4]吴奕良主编.中国“八五”新住宅设计方案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5]徐丽萍.弹性设计理念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特质表现[J].工程与建设, 2009, 5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2

时间:2008年 9月

地点:校区会议室

参加人员:余少培、宴真明、杨涛、贺彩菊、陈余满等各教研室主任

主持:杨涛

撰稿:李斌

会议内容:

宴书记:首先简要的介绍了这次会议的内容,并强调了精品课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学院发展使上的一件大事。各位相关教研室主任需要认真学习,圆满完成工作。

余少培:具体介绍了学院制定的精品课实施计划,并具体解释了精品课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各教研室主任认真学习,有疑问立即联系系里的负责人贺主任。宣布了精品课建设的科目,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首先我系承担的精品课建设课程多任务重。大家的教学科研加之双创等社会活动多,要完成精品课建设有相当难度,尤其是我们的各位主任的周课时一般也都在20学时左右。可以说并没有时间来搞这项工作,但是精品课建设势在必行。可以说是关系到学院继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我们所以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各位主任,及学科带头人能克服困难,多利用休息时间,发动各教研室所有老师把精品课建设工作搞好。

贺彩菊:这次精品课建设工作由我负责系上和各位主任的联系工作,我们系上精品课课程多,工作跨度大、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具备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料,快速、畅通的信息网络,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必将完成任务。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127-02

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陕西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2013年度其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改造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笔者的教学团队近年来持续开展了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认真思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积极参与教育部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全国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与教材建设

笔者所在的课程教学团队以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为主线,机构设计与应用为重点,注重对学生机械系统整体方案设计、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并对此进行了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教学团队采取精选机构工作原理、机械传动规范和工作能力计算、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和选用等重点教学内容;加强机构工作原理、机械设计与结构分析为重点的基本知识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在机械设计中运用的基本技能训练,并适度引入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三维CAD工程软件应用等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特色、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教学团队积极组织、协调,在以前编写《机械设计基础》及其相关教材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能够较好体现石油特色的《机械设计基础》精品教材;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时,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

(二)课程设计改革

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全部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它既能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能体现出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处理的能力,是工科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产品设计训练。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强调基础,更注重鼓励创新,并把创新意识作为成绩的考核内容之一,注重加强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让部分优秀学生采用三维CAD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产品开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开展,课程实验安排从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出发,在开设经典实验如机构测绘、齿轮范成、带传动、链传动、滑动轴承等实验的同时,增加设置了机械认知实验、螺栓组联接实验、机械性能实验、带传动欧拉公式实验、机器人实验、汽车拆装实验、四杆机构的组装实验、机构运动创意实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网站建设

利用多媒体形象化的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年来主讲教师注重体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与整合,使其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教师在多媒体中穿插介绍一些涉及课程内容的科研成果及一些科技小发明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背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围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一目标,教学团队创造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和氛围。

十余年来,笔者的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网站的建设与更新维护工作,在校园网上建立起机械设计基础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教学网站供学生学习参考。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

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坚持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教学团队聘请我校曾担任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教学的经验丰富的退休“全国优秀教师”担任教学顾问,对青年教师从分配到岗到走向讲台的各个环节,包括辅导课、习题课、教学计划、教案设计、课堂设计、试讲等严格把关,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制定有严格的培养计划,对中青年教师在教学规范上严格要求,特别是对新任青年教师要严格考核,新任青年教师完全符合相应条件才能进行课堂授课。2014年,团队中一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三、坚持开展“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曾开展了“建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的CAD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实践与研究工作,该项目曾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从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教学内容、工程实践与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并以此为契机,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机械创新设计”等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

笔者三年来给我校大学生做“机械创新设计”和“工程训练”相关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专题讲座5次,参加讲座的大学生在500人次以上;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为主,组织、参加我校相关大学生创新设计作品初步评选比赛4次以上。教学团队教师共组织 “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3次,参加指导教师50人次,直接参加竞赛的大学生300人次,共组织参赛初选作品120多件,经过校级的多轮比赛优选,最终共确定参加陕西省省级赛区比赛作品65项。2012年度和2014年度分别有22项和23项大学生作品参加了陕西省赛区的比赛;2015年11月确定的20项在2016年5月参加了陕西赛区的比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作品共获得“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45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陕西省一等奖”5项,“陕西省二等奖”25项,“陕西省三等奖”15项,我校获得大赛优秀组织奖2项),申报国家专利45项(已经获得授权36项)。同时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1次,荣获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成功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其参赛作品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

四、以科研促进教学,确保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近年来,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及重点企业科研项目16项,科研提高了教学团队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将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的兴趣。在教学体系探索中,教学团队建立了以机构设计与应用为宏观,以零件和结构设计为微观的整机设计的教学体系,并以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通过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

教学团队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坚持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使科研与教学相得益彰。团队主讲教师经常利用参加学术会议、到油田现场技术服务等机会拍摄一些录像、图片等,将其与该课程的具体内容相结合,联系实际讲解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消除学生们对科研的神秘感,激发他们学习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内在动力,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主讲教师在课堂内外以严谨、认真地科学态度影响学生,坚持启发式教学,强调课堂与学生的交流,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热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感,在设计中引入并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其参赛作品和教师科研成果与该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相关环节,消除了学生们对创新和科研的神秘感,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同时,教师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提高,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国定,吴立言,李建华,等.机械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9):20-21.

[2] 曾孟雄,欧阳文.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机械控制类课程群研究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21-122.

[3] 罗小林,姚屏.构建本科层次《机械设计》精品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38-40.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4

我国高等院校的精品课建设工作有十年的历史, 精品课程网站从最初的完全静态网页, 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数据库和后台更新能力的动态网站, 应该说精品课网站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 随着国家教育部主导的精品课程转型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幕的正式拉开, 精品课的转型与升级工作也势在必行。

1《网站设计与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界面设计的原则

界面设计是网站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网站的界面不仅影响到课程本身外观, 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应该坚持以下原则:1) 网站规划书的撰写;2) 能提供清晰的目录和说明;3) 网站整体风格统一, 局部变化, 和谐完整;4) 网站导航灵活, 方便易用。

2 网站的规划

一个网站制作成功与否与建站前的网站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只有详细合理的规划, 才能做好网站建设, 使网站能够正常运作。

例如, 我建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精品课共享资源网站分为:学科新技术、教学设计、自主学习、项目案例、讨论交流、在线测试、课程考核、学生博客和答疑中心等基本栏目。如果太多叙述性的内容往往会增加学生的心理疲劳和厌倦。

2.1 网站主色调及风格

一个好的网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界面的简单、朴素。网站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 色彩也是为内容传达创造更正确和更舒适的环境, 只有使用了正确感觉的色彩才能设计出成功的站点, 让人感觉亲切和自然, 也不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2.2 网站结构

网站结构一方面是指网站的内容结构, 如栏目设置;另一方面是指链接结构、纵深方式等。网站独特的超链接, 使网站结构决定了浏览者的浏览方式。我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新变化, 既产生了丰富的对比变化, 又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2.3 网页整合设计

精品课程要求的内容很多, 如果要把如此众多的内容统一起来放在网上浏览, 就需要很高的网页综合规划、设计能力, 要想真正设计出一个好网页, 这就对计算机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须尽快掌握多方面的软件, 如PHOTOSHOP、3D、FLASH等, 制作的各种动态效果图画必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这样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加深知识记忆。

3 网站上基本资源的技术要求

网站中的基本教学资源单元指能反映教学设计、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材教参、教学改革、教学成果、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该单元由课程主讲老师制定教学单元的课时, 主讲老师可以自己填写这个单元结构中的选项, 课程负责人有权限编辑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教学单元下的知识点有两种添加方法, 一种是从课程的知识点库中勾选, 另一种是直接输入, 直接输入的知识点将同时添加到课程的知识点库中。“教案设计”、“教材教参”和“内容选取”需要主讲老师利用相应的编辑工具编辑添加, 而“课程沿革”和“教材教参”是使用上传文件的形式上传。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5

《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是我院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为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我院《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组结合本校的定位制定了明确的精品课课程建设计划,提出把“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水平的教材,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作为我们的建设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本着这一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大量扎实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介绍

1、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的地位

当今旅游业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产业,旅游市场营销是旅游企业将潜在市场机会转化为现实市场机会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是旅游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依据。

2、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是旅游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营销学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旅游市场营销调研、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分销策略、旅游促销策略、服务市场营销、旅游业各行业战略性营销等。掌握旅游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了解旅游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对所学专业、职业发展有前瞻性认识,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师资队伍和科研情况

营销课程组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好的教学效果,无论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方面都是比较突出的。课程组负责人李学芝副教授有十九年的市场营销学教学经历,长期担任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教学管理能力,多次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课程组的教师在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两年来,精品课建设小组科研成果有:

1、编写《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教案

2、制作《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电子教案

3、制作《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课件

4、教师《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教学录像

5、编写《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案例与习题

6、编写《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教学大纲

7、编写《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试题库

8、编写《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9、撰写论文11篇(其中7篇已发表,4篇已定稿,6月份发表)

10、作为评委参加承德市面向全国征集的《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评选工作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坚持以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注重对学科发展趋势和知识创新的介绍,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打好理论基础,而且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不同流派的观点,看法和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把握上,不仅注重对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而且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促进,通过

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理论与旅游企业营销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材料的编选和组织上,通过自编教材,建议参考书和辅助资料等多种形式、纸质材料和网上资源等多种途径、课外知识和实践案例等多种信息的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 通过实战模拟和理论相结合、以案例教学为导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知识体系。

同时,通过专业内容的重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培养出实用人才,提高我校的知名度,使我校在这一专业上从招生、培养、输送形成良性循环。

四、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学科,实践性教学环节至关重要.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案例教学

通过选择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具体事例,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案例教学教师提前布置,由学生先发言,再由老师总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学会在限定情况下作出营销决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采用启发式教学。老师在课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再针对性讲解。使学生能学到从事市场营销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3、模拟营销。将一些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问题,交与学生,让他们亲自设计、策划,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例如由学生亲自设计某产品的推广计划、广告宣传策划方案。

通过实践性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五、教材使用与建设

由孙庆群、王铁主编,孙敬涛、李学芝副主编,宋素红、王方参编的《旅游市场营销学》作为主要教材,将赵西萍主编的《旅游市场营销学》作为辅助教材,并编写《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与习题。

通过教材和案例的编写、建设和使用,促进学生对扩充性资料的主动学习与使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模拟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并掌握实际情况和数据;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企业实战。

同时对传统的考试模式做了一定的改革,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期末成绩由以主观题为主的试卷、调查报告、论文、口试成绩等及其组合构成,能客观地反映市场营销学的学习效果。

七、模拟营销实验室的建设

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相关的教学需要在理论层面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创造力,然后再培养学生用“抽象”的理论演化成日常市场营销的技巧。为此我们着手进行模拟营销实验室的建设,争取通过这种模拟实践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八、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如上所述,尽管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组全体教师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教学管理比较规范,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试验基地还很少,不能满足大部分同学的实地学习需要。

2、电化教学的教室太少,不能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要。

3、教学课件特别是模拟软件的投资还不足。

4、网上教学资源的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课程组近年来教学工作量较大,在网上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投入的力量不足,所以,目前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5、教学研究的投入力度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课程组老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发表的教学研究成果也不多。

九、本课程今后的计划

如果条件允许,在两年内,建设好模拟营销实验室,通过网上技术平台,使网上各种教学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基地进行虚拟、实战模拟营销。

针对存在的不足,我们一定会加大力度改进。也热诚欢迎领导和专家们给予指导和帮助。

《旅游营销与策划》课程组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AutoCAD 精品课程 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它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国际化市场挑战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企业需要一线的技术人员能掌握AutoCAD,因此,AutoCAD精品课程建设尤为重要。

一、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AutoCAD》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

传统的“上课在教室,练习在机房或机房中单调的讲一练”AutoCAD教学方式不适合艺术类学生[2]。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每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讲解几个命令,然后让学生在机房里进行相应的操作练习,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熟悉命令,但是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图纸的绘制目标相差较远。

(二)教材缺乏针对性,精品教材较少

目前的AutoCAD教材版本很多,而内容比较完善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较少,如果按常规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即使掌握了各个命令操作方法,学生也很难综合使用。大部分教材的缺点是缺少建筑制图规范的相关章节的介绍或是缺少综合的环境艺术设计案例,仅以单体实例的内容为主,用AutoCAD绘图如果脱离其应用领域的标准和规范,绘出的图形将没有价值。

二、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AutoCAD》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及其主要内容

(一)课程定位——以精品课程为依托,以实用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版本不断更新,用户界面、性能、操作、用户定制、协同设计、图形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软件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AutoCAD制图时,并不是单纯学习操作命令,而是要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专业图纸,如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装修图等,使学生能够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主要内容

AutoCAD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强调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结合,而实际工程的综合性使得本课程的实用性特点更加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传授知识”到“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变,把教学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加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改革方案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学习热情的高低是学习课程好坏的关键,因此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课后对各个操作命令结合相关专业图纸的绘制训练,达到熟练的目的。

(二)采用案例+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案例+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模式进行AutoCAD教学,目的是以实例说明如何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专业领域常见的典型问题。针对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实中的设计项目,以达到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解决了无针对性教材的难题。

(三)利用其他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AutoCAD制图

学习AutoCAD制图除了掌握基本的绘图命令之外,学生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互联系,用专业知识的理论指导制图,如利用建筑制图的标准规范,将建筑施工图的标注样式、文字样式的设置的参数运用到AutoCAD系统参数设置中,使绘制的AutoCAD图纸更加规范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增加了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

(四)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又要适合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教材的内容必须包含环境艺术制图规范、图例制作、综合实战的讲述等内容,立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并结合环境艺术设计实例,使教材专业性很强又不乏生动。

(五)建立题库,集中评讲学生作业

为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应建立自测题库。在进行题库建设时要坚持科学、准确和规范的原则,重点放在试题题型、试题内容、试题管理等方面。通过集中评讲学生的课后作业,指出作业的优缺点,使学生明了在用AutoCAD制图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六)考核方式

基于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以期末的上机考试占主要分数,存在诸多的问题。期末上机考试的内容可在多套完整的项目设计图纸中抽选,这样避免了侥幸通过考试的心理,也可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达到熟练制图的目的。我们对AutoCAD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我们将该门课的成绩计算方法设计为:平时成绩占50%(平时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40%),期末上机考试占30%。

四、小结

综上所述,AutoCAD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模式、教材的选择、题库的建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有效的建设,才能切实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操作技能,为相关的企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凌云.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6):75-76.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7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重要的基本建设内容。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工程 (原称“质量工程”) ”的建设文件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的这一文件精神, 为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课程建设的标准与目标。

西安外事学院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经过多年建设, 于2011年4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011年11月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2014年7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又被升级改造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总结几年来的建设工作, 我们的工作重点及特色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创建课程新体系, 改革课程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 在高等院校机械类、近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业意识和综合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

西安外事学院作为我国一所走在前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主要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 必须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 我们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为对象, 进行课程整体优化组合, 建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新的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 构建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训练、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为此, 构建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对原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而重组的一门新课程。围绕“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两条主线介绍其有关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在常用机构内容中, 主要安排有平面机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轮系和间歇运动机构;在通用零部件内容中, 主要介绍常用的机械传动 (带传动与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 、常用连接 (螺纹连接、轴毂连接) 、轴系零部件 (轴、轴承、联轴器与离合器) 等;此外, 还安排有机械系统设计、现代设计方法等章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 使学生着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 并为以后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中, 始终坚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为目标, 开展对课程内容的改革;对于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 淡化公式推导,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应用性特色;同时对课程内容组织贯彻“少而精”及“实用性”为原则, 例如:在“齿轮传动”一章, 打破传统习惯, 分别把传统的“齿轮机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三章内容合编为新“齿轮传动”一章, 把“滑动轴承”、“滚动轴承”两章内容合编为新“轴承”一章, 既避免有关内容重复, 又达删繁就简自成体系。

三、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高等院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工作。目前, 我校课程组已初步建成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全面、年龄结构适合、学缘结构合理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我们提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目标, 要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的目标, 并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 制定了具体培养计划和措施, 现取得较好的效果。关于培养青年教师队伍的措施如下。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以先进人物为榜样, 树立爱岗敬业, 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

2.按照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制定好包括青年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并认真实施。

3.给青年教师压担子, 让他们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 在“干”中成长, 而且教学和科研互动, 协同发展。

4.实现教学岗位责任制, 加强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教改研讨活动, 提高教学素养和业务能力。

5.发挥老教师的作用, 实行年轻教师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学指导教师,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6、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走出去, 到国外和国内其他大学学习访问, 开拓视野。对提高学术及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7.在实现青年教师全部硕士化的基础上, 逐步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

8.建立听课和评课制度, 发挥老教师和系主任的教学监督作用, 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授课质量的提高。

这些措施的实施, 取得很好的效果, 使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多名青年教师在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得竞赛大奖, 每位青年教师均已获得一项以上省级教改研究项目或省级科研项目, 并在全国期刊上发表多篇教育教学教改研究论文;本课程的建设成果先后于2011年、2012年获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课程教学团队于2012年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已形成了一支学术和教学水平高, 综合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在教学中, 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 在教学方法上

1.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正确认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内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在课堂教学中,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把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设计实践紧密结合, 根据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对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 淡化公式推导, 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课堂, 开阔学生设计视野。

3.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讲-练-实践”相结合, 安排设计性大作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训练与实践能力。

4.在教学中, 根据课程各章的不同特点, 分别采用工程案例教学、项目任务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法、课外竞赛激励法、小组研讨法等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指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5.搞好课程设计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机械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的能力。

6.在教学过程中, 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7.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定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 采用平时考核、作业考核、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多项累加的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 全面、系统的学习。

(二) 在教学手段上

1.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将多媒体教材引入课堂教学, 丰富课程的教学信息量。在本课程教学中, 实现了部分网络教学。

2.结合课程特点, 制作了课程教学录像片、多媒体课件、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三维动画插播片、图片库和课程测试题库, 开发了课程CAI课件。

3.建成了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陈列室、轴系零件拆装实验室、液压传动陈列室等, 供学生参观和认知学习, 提供了直观教学环境和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4.开放了机械设计实验室和械计创新活动室,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场所和便利。

在上述教学方法及有关措施下, 本课程教学得到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课程组教师教学评价均获得学生“优良”的好评。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也取得丰富成果, 如在教育部主持举办的“2014年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上, 学生参赛的7件作品, 全部获得陕西赛区省级奖, 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4项;学生在参加2013年“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 获得陕西赛区省级二等奖2项;学生积极参加Solidworks考试认证中心的认证, 多名学生获得Solidworks考试认证中心颁发的“机械设计Solidworks证书”。

五、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体现。早在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 (试行) 》中就指出: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也是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基于高校教材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工具,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所以, 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中, 针对教材建设制订了规划, 组织了教材编写力量, 先后出版了质量较好的《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两部精品教材。在《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编写中, 我们坚持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宗旨, 遵循对机械的认识规律及循序渐进的原则,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和注重机械设计能力培养的要求, 优化了课程知识体系;以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为对象, 以设计为主线, 突出了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机械零部件的工作能力与结构设计, 并吸纳了现代设计方法及技术。

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辅教材配套齐全, 使用效果好。为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实践教学活动创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设计作业训练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内容。

1. 实验教学。

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 利用机构和机械零件陈列室、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和条件, 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和分模块、分项目的实验教学内容, 全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 课程设计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类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之后首次进行的一次较全面、较系统、较长时间、较贴近工程实际的综合性设计训练, 对于培育学生的设计意识, 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突显上述功能, 我们对课程设计教学进行认真改革与建设, 丰富和深化课程设计内容, 实现设计题目多样化。以设计为主线, 既有传动装置设计的传统题目, 也有从生产实践中新开发的新题目。对完成的设计图纸, 既可采用手工绘图方式完成, 也可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方式完成。在完成的设计项目计算说明书中, 必须有设计方案评价、设计工作总结等内容, 否则不予通过。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培养的学生设计能力发挥, 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设计作业训练。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设计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为了实现基础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有机配合、实现“教、学、做合一”和“讲-练-实践”相结合, 我们安排了“轴系零件”测绘、上机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的设计作业训练。通过设计作业训练, 培养学生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和绘图能力,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日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教学。

借助本课程的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借助汽车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和汽车工程技术创新基地, 开展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及机械创新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几年来, 这一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七、本课程的建设成果

1.建设出了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 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互动, 共同协调发展, 成果显著。几年来, 课程组一位教师受到省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表彰;课程组先后完成了省级教改研究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校教改项目5项, 获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 并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一支;几年来,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教改研究论文10余篇, 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新型专利2项。

2.创建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 面向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 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 以工程应用为目的, 以“必须、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 对教学内容作了重大的改革, 以机械设计为主线, 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和融合, 优化组合, 使其成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综合化课程, 并编写出版了配套教材。

3.适应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需要, 构建了“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 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基本设计训练,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 构建了课程的直观教学陈列室和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开放了课程实验教学环境,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重视教材建设, 编写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材3部, 主、辅教材配套齐全, 水平高, 使用效果好, 并将教学改革思路与成果融入到教材中。

5.以理论教材为蓝本, 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建设出本课程的立体化教材系统及其素材库, 并实现了网络化教学和精品资源共享。

本课程于2011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14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又被升级改造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本教学团队将以此为新起点, 继续奋发努力建设好这一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6) :88-90.

[3]宋宝玉, 张锋, 王黎钦.机械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主编.机械设计教学研究论文集 (200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95-97.

[4]张鄂.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5]张鄂.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

[6]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 (试行) [R].1988.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8

1 课程性质与建设目标

《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创建于2001年,在该专业的创立初期我们就将专业方向确定为“以网络构建为基础,以网站建设为核心能力,培养具有电子商务策划、网络营销能力,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从而确立了《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可以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应用》之后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能较快地掌握网页设计的各种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具有特色的网站。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基于行业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方案。通过项目引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认知和实际操作上,对网络媒体内容的主要承载物(网页),有一个整体认识。使学生掌握网页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职业技能,能够制作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静态网站,具备网站的策划、设计和制作能力。

2 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

2.1 教学内容改革

1)修订教学大纲

2007年以前,我院在经济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中同时开设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一直按照专科教学模式设置教学大纲,内容涵盖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基础,且课时量很少,只有36课时或48课时。如果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只能是掌握最基本知识和基本软件操作,而实际网页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水平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2007年我们电子商务教研室教师经过调研分析,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教学大纲,以“实用”、“够用”、“好用”为本课程始终倡导的原则。教学内容上减少Fireworks、flash分配量,以实用、够用为目的,强化Dreamweaver 8操作应用。课时分配上,增加20学时的实训课时,总课时为“36+20+20”,即理论+上机+项目实训共76课时。修订的大纲侧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模式,将网页设计职业岗位能力中用到的知识点融合在项目中。学生通过各项目的系列练习操作,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并不断强化,项目体现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2)自编教材与规划教材结合,实行教材整合

《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作为一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靠多门学科的知识给予支撑。它们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因此构成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核心,从中添加与之相关的辅助教材,比如图象处理,后台数据库开发及网络操作系统的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课程。

2006年使用的教材是主讲教师编写的高职高专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和马希敏主编的《静态网站建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申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后,我们选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实例教程》第二版。内容上符合我们修订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和网络资源供学生参考,网络资源注重视频教学资源,如:网易学院中的视频中心等。我们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和补充教材和教学内容,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为了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我们还将建设规划教材,以适应教学需要。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网页设计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与传统的其它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首先,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实践性,特别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以致用的综合实践能力。其次,它极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能深入的理解其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不仅拓展了思维,而且培养了自身独特的创造力。第三,它集现实性、实效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

因此,我们从《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准备各种典型案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例如,公司网站、班级网站、个人网站、图书网站等。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采用“三段教学法”,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

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课堂上可以采用“三段教学法”。第1个阶段,案例引入,提出问题。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给出知识点,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第2个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机操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第3个阶段,归纳总结,引申提高。在每个案例课结束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投影演示、网络教学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提高教学效果。把学生的共同问题通过投影和演示,边讲边演示,使学生即时看到操作效果,同时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教师的课件和教学用资料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下载中心,方便学生课外学习和复习。网站中设置学生在线问答,方便学生网上提问,与教师相互交流与探讨。

2.3 实践教学改革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搞好实践教学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来抓。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院已经建有多个计算机应用实训室,配有较为先进的电脑和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包括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专业软件),保证了高水平实验的开设。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如:与上海威讯教育培训机构、北大青鸟教育培训机构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提供保障。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进一步增大了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实践教学包括与课堂讲授内容的课后实验、课程设计的项目实训和理论教学结束后一个月的校外实习三个部分。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分组自选项目,讨论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或与指导教师协商解决;在实习内容设计上,选择常见的企事业单位网页,开设了大量的实训项目,让学生根据兴趣利用课外时间选做,其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有一个月的综合性项目实习,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网页设计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省网页设计大赛,寓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以团队合作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考核方法改革

本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笔试答题方式,采用“理论+项目测试”,具体比例为:平时成绩(30%)+理论知识笔试(30%)+项目测试(40%)。目前考核还统一题目,统一时间,项目测试部分参考网页设计师考核标准,借鉴省网页设计技能大赛的模式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平时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测试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效果明显。

3 师资队伍建设是前提和关键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我院一直特别注重师资的培养,每年暑假推荐一批年轻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青年教师双师培训班进修,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评选院级、省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规划引进人才等,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建设优秀的教学队伍。

但在高职院校中更应特别注意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这不仅仅是让教师考取一个“xx师”的证书问题,必须要求主讲教师真正懂专业,会操作,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如我们的网页设计的主讲教师直接主持设计过我院系部、院办、教务处以及校外企业的网页设计与制作,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我们还注重加强教研和科研的梯队建设,定期围绕本课程开展专题讨论,积极申报院级、省级科研课题,有意识地结合课题研究进行课程建设;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直接参与学生实训辅导,学习实训企业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操作技能;积极引进部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相应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加人教师队伍,大力提升师资水平。这样逐步可以形成一支以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超、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队伍,为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推广奠定基础。

4 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实践与探索,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将建设成为拥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能够适应本学科的人才培养的需要,并会在同行业内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我们将扩大宣传,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努力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

1)在建设过程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质量。今后继续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五个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五个一流”,使精品课程真正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利用网络注重内涵建设,提高主讲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努力。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时,由主讲教师使用网络制作课件,设计案例项目,在线指导学生。不仅要有教的资源,还要有学的资源,是学生真正分享到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

3)不大强化动态管理过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全员参与的管理过程,这不仅反映在从规划、建设、申报到示范的一系列管理环节上,还表现在对精品课程的动态监控上。在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的管理都体现了一个计划、实施、反馈、改进的过程,而且是循环往复,因此,需要全员的参与包括学生评价参与等。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过程,我们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精品课程的示范和教学模式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毅坚.精品课程重在建设与示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汪旭辉.我国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战略性思考[J].理论界,2008(2).

[3]汪世杰,赵毅.省级精品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的建设与成效[J].教育与职业,2010,6(17):127-129.

[4]孙玉君.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J].教育探索,2010(1):59-60.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9

一、“织物结构与设计学”精品课建设的指导思想

依照闽江学院“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福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逐步走向境外和国际的高水平多科性应用教学型大学, 建立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的专业学科结构,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本科层次专门人才为主, 辅以培养高职生和技术应用型研究生”的办学宗旨[1], 结合当代纺织服装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等特点, 秉承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 课程建设的重点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2,3,4]。

为此, 针对“织物结构与设计学”课程内容多、设计理论有一定的深度, 要教好这门课程,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 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更新。近几年来, 我们对教学不断进行深入的改革, 形成了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认同的教学新理念, 这是建设“织物结构与设计学”精品课程的基础。我们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关键,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新的教学理念的核心, 以教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平等交流的学习环境为保证。我们从课程建设的全方位入手, 着力打造“织物结构与设计学”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掌握“织物结构与设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织物结构与设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学科的实际情况,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形成了“打好基础, 提升能力, 质量一流, 省内领先”的课程定位。

二、“织物结构与设计学”课程建设实践

(一) 课程目标定位

要进行纺织品设计不管是仿制、改进或创新都离不开织物结构与设计学和上机工艺, 所以“织物结构与设计学”是纺织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织物结构与设计学”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及从事设计工作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纺织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确定本课程的理论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两点。

1.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发展方向、基本概念与术语。

2.使学生掌握织物结构与设计的特点、画法、上机要求及应用情况, 了解“织物结构与设计学”结构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织物分析和织物设计能力;了解常见织物和新型织物的使用性能及制造方法。

根据纺织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确定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四点。

1.掌握织物的组织与结构方面的知识, 能分析织物的样品。

2.掌握织物设计的原则、方法、内容、步骤, 能拟定织物组织规格和织物上机的有关项目 (原料的选择、纱线的支数、拈度、拈向、组织、花型模纹及布边设计等) 。

3.重视实践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织物分析的能力, 使学生适应企业 (包括生产企业和纺织品设计公司) 生产设计的基本要求, 缩短就业适应期。

4.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织物组织设计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通过对织物组织的设计与试织练习, 使学生加强独立进行织物设计分析和织物组织设计的能力。

(二) 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合格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一流的教学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5]。

基于此, 近年来, 我们非常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学历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建立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目前“织物结构与设计学”精品课程组共有7位教师, 其中教授3人, 副教授1人, 讲师2人, 助教1人;博士1人, 硕士6人;50—59岁的教师2人, 40—49岁的教师2人, 30—39岁的教师2人, 20—29岁的教师1人, 形成了一支精品课由教授领衔主讲、中青年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多数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主持和参与教学和科研项目十余项, 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论文百余篇。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还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优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结构, 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课程聘请了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使我们的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2.注重培养年轻教师, 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

3.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一方面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服务或到企业脱产实习, 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培训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三) 教学内容

1.转变观念,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 以体现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做相结合。精品课程负责人带领自己的教学团队认真学习、调研, 根据课程性质精心设计、完善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实践环节以满足学生道德培养和素养养成的需要。

2.教学内容重点体现培养学生“织物结构与设计学”的应用和设计能力。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纺织产品开发与设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理论课内容应为应用能力的培养打基础。所以对该课程的要求比较高, 课程内容覆盖面要广, 不光要注重组织基础理论的阐述, 更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介绍和对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织物结构与设计学”课程的学习,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 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配合“织物结构与设计学”理论课程, 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 包括实验、小样设计与试织、织物组织课程设计和织物CAD设计等。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织物, 自行设计, 确定产品的规格和基本工艺, 并打出小样。

依托闽江学院省级纺织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训基地[6]、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学习实践, 增强实践能力, 是解决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脱节的有效途径。几年来, 我们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专业群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学需要。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设计和不断更新教学实训项目。

1.实验:通过现场教学, 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加深理解织物的形成过程、上机图的作用及实际中的实现方法, 学通课中的难点。

2.课程设计:通过学生自行分析织物的技术参数, 并设计出上机图, 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样设计与试织:在具备足够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织物结构与设计学”形成原理, 自己设计小样并在小样机上织出成品, 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织物上机图的意义及织物结构与设计学对外观的影响, 加强学生实践工作能力, 也训练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性。

4.“织物结构与设计学”CAD:在学完纺织品设计这门课之后, 学生对纺织品设计有了更多的知识, 可以综合运用“织物结构与设计学”及纺织品设计的知识在电脑上来设计织物, 并最终模拟出外观效果, 这个环节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以上这些实践环节的设计都来源于企业实际, 和生产紧密相连, 是在广泛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多年探索不断完善后逐步确定的, 充分体现了产学研合作的成效。经过这些实际训练,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综合能力强, 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四) 改革考核方式, 强化过程考核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加大考核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过程考核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对于本课程实验的考核, 制定了考核方式与标准, 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以此来加强交叉考核监督, 多方位、多角度保障和检验学生的实践效果。建立多层面立体考核评价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涉及校内的模拟实践教学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教学多种情况, 而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 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检验应本着客观、全面的基本原则。本人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 以学生实践学习效果和教师实践授课指导两方面作为评价和检验的对象, 建立了“多层面立体考核评价体系”, 也就是分别通过学校督导、教师、学生和企业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量化的评价与考核[7]。

(五) 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育思想和观念应渗透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服从于“教给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素质”的需要[8], 要体现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 也包括学生的学法, 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要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9], 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课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坚持小班上课, 课堂讲授的形式多样, 比如, 针对不同组织我们要配有相应的实物样品, 在课堂理论讲解时, 可以先由实物样品入手, 找出问题, 引出理论,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达到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 同时加深印象, 达到学习目的。

增加课堂讨论, 加强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部分力求贴近实际, 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不足, 以便于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精心设计课后思考题, 让学生充分利用其他学习资源完成任务,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 在教学活动中, 注意教书育人, 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 树立专业思想,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织物结构与设计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具体的做法如下。

1.在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上, 倡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引入多元教学法, 运用基于范例的学习方法, 建立了项目驱动的实训方法, 力求做到教、学、做一体。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学院配备了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专业计算机房以及相应的模拟实训软件系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基本知识。通过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 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3.运用现代技术,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平台。在授课过程中既有传统的教学手法, 又有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和现场教学、参观、学生动手操作等, 互相补充, 相得益彰。

近年来, 学院加大投入确保了网络畅通, “织物结构与设计学”精品课程在原有网上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 更新充实了教学内容、视频录像资源、实践选题库, 自测系统、在线互动等网络资源栏目内容,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而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要考虑多种因素, 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大学教学特点、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等,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 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不断将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杨斌.论闽江学院办学定位的创新[J].闽江学院学报, 2006, (1) .

[2]王建刚, 甘应进, 陈东生.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教育, 2009, (3) .

[3]陈东生, 甘应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2) .

[4]王建刚, 甘应进.本科教育——关于创新人才的思考[J].纺织教育, 2005, (4) .

[5]吕金海.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08, (5) .

[6]王建刚, 甘应进, 陈东生.纺织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纺织教育, 2009, (6) .

[7][8]王建刚, 甘应进, 陈东生.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纺织教育, 2010, (6) .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10

1. 精品课程开发的背景需要

为了引领学校的教学改革, 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积极开展并强力推进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本着精品课程聚集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课程分享的宗旨, 同时为了实现有效提高教学信息化的目的, 开发精品课程网站成为必需.

2.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环境需要

爯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爲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 随着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价格的不断下探, Wi Fi网络的广泛覆盖, 4G网络的不断普及, 移动网民呈现爆发增长的趋势, 校园里的年轻学子更是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 如此, 在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考虑学生在移动端访问时的运行效果, 就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因此在课程网站的开发过程中, 不得不应用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

二、自适应网页设计概述

1. 自适应网页设计的概念

自适应网页设计, 也称作响应式Web设计. 这个理念的核心是无论用户使用的是笔记本、平板, 还是各种类型的智能手机, 设计的网页都能够自动识别各种设备的屏幕尺寸, 并自动切换显示分辨率, 图片的尺寸以及相关脚本功能等, 使得网页自动适应设备环境, 在设备上呈现最优化显示.

2. 自适应网页设计的基本原理

自适应网页设计之所以能够针对不同设备、不同尺寸的屏幕进行自适应, 其原理就是针对不同分辨率的屏幕设计CSS规则, 在加载网页前先检测设备屏幕分辨率, 并选择合适的CSS规则渲染网页. 在自适应网页设计中, 需要在加载网页前对设备屏幕分辨率进行检测, 这个就需要运用到媒体查询技术. 媒体查询是CSS3中新增的功能, 媒体查询让CSS可以更精确作用于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同一媒体的不同条件. 通过媒体查询判断出用户设备的分辨率后, 需要调用相应的CSS样式渲染 网页, 在具体的CSS样式设计中通常使用流动布局的方式. 流动布局使用百分比来确定每个部分在屏幕上的相对宽度, 由此就能够轻松地实现自适应用户设备的分辨率.

三、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应用实践

1. 跨终端自适应应用实践

( 1) Meta viewport标签的使用. 在网页的

部分添加meta标签, 示例代码: < meta name = “viewport”content =“width = device - width, initial - scale = 1” />, 其中viewport是网页默认宽度与高度, content中设置将默认宽度调整为屏幕宽度, 并将原始 缩放比例 ( initial scale) 设置为1, 即网页初始大小占屏幕的百分之百.

( 2) Media query的使用. 通过媒体查询自动探测屏幕宽度, 然后加载相应的CSS文件. 示例代码:

. 通过媒体查询, 如果检测的屏幕宽度小于320像素, 那么将加载small Screen. css样式来渲染网页.

( 3) CSS设计与引用. 针对不同的设备分辨率, 设计并引用相应的CSS样式, 示例代码: @ media screen and (max-devicewidth: 320px) { . . . } 在CSS样式文件中引用@ media, 并针对该分辨率下设计相关样式.

2. 图片的自适应应用实践

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 为了使图片支持移动端设备, 也采用了自适应设计. 相关技术 处理示例: img { max width: 100% ; } 这里使用了浮动布局的设计理念, 使用百分比设置, 能够按照比例进行自动缩放.

3. 微课视频的自适应应用实践

( 1) 视频尺寸适应问题的处理. 对于这个问题, 类似于图片处理的方式, 通过流动布局方式, 限定对象的最大宽度为100% 来实现自适应宽度的问题.

( 2) 视频格式适应问题的处理. 对于不同的终端对于视频格式的支持不同的问题, 应用Html5中的video标签来解决. 该标签支持 同时链接ogg, mpeg4, webm三种格式的视频文件, 而无论是苹果还是安卓还是windows系统的主流浏览器均至少支持其中一种视频格式, 这样对于视频格式的自适应问题就迎刃而解.

以上对于在中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自适应网页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应用. 本文仅仅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将更多的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开启教育移动互联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英) Ben Frain.响应式Web设计:HTML5和CSS3实战[M].王永强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11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精品课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佳(1981—),女,湖北京山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教育学研究。E-mail:amberlee1117@163.com。

“化学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帮助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化学教学研究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1]这是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也是“化学教学论”课程的重要内容。而课程自身的教学设计对化学专业师范生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对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深远。因此,本文以“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为样本,探讨职前化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期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理性思考。

一、 教师专业化取向的“化

学教学论”精品课程

教师专业化问题,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因此成为教师教育的新命题。在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潮流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课程教学更令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教师的“专业化”存在两种模式:技能熟练模式与反思性实践模式,前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后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因此,教师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也就注重于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案例知识,并且通过共同体的相互影响,将个性化的隐形实践知识转化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2]

作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化学教学论”,是一门将来想要从事化学教育教学工作、想要进行教育实习和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化学专业师范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也理应以教师专业化作为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三个目标,体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性、师范性和实践性三大特点,密切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课程及教学实际,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问题的研讨等多种学习活动,向学生介绍化学教育教学(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各核心要素,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教育教学观念,了解现代化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形成化学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精品课程作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国家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精神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十余年来,“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已形成两门国家级、三门省级、若干校级的三级格局,既方便不同学校的广大化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促进了化学教学论工作者之间互相借鉴、及时更新和互为提高,推动“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而教案和教学内容上网还能为远程教育提供资源和促进国际交流。因而,选择“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这类优秀的示范性职前化学教师教育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既能反映出该课程建设的前沿动态,对同类课程有所启示,也能发现建设中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二、 “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技术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3]教学设计模式经历了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以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狄克—柯瑞模式、梅瑞尔的“目标—内容”二维模式等,还是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以“学”为中心的模式,教学设计模式都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释、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基本内容。[4]《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既是评价精品课程的参照标准,也是很多精品课程实际建设的重要参考。自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该指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而“教学设计”则是2006年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指标中新添加的一项二级指标,其内涵也由2006年的“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5]发展为2010年的“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6]体现出精品课程评审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因此本文确定以何克抗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作为分析框架展开教学设计研究。

本研究选取“化学教学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提供的申报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课件等文本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展开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是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 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所有精品课程都明确提供了课程目标,部分课程在教案或课件中提供了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另有部分课程则以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形式阐述了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对同一教学内容,各精品课程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以“化学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为例:华东师范大学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阐述为:“1.了解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和作用;2.掌握化学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学会编写化学教案”;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则以五条更详细地陈述了如上目标;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虽没有明确用教学目标字眼陈述目标,却在教学要求中作了如下说明:“通过分析和讨论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典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学习特点,了解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学习如何进行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教学设计。”可见,三门课程均以学会化学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为基本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既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能激发师范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二)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指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通过对五门精品课程理论部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作初步统计(见表1),数据显示所有精品课程均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已成为所有精品课程一致采用的重要教学方法。为了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解,所有课程均能根据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已有认识和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中学化学教学案例,将师范生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学习和掌握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概念和理论, 促使师范生充分理解化学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有的课程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使用,有的则是将优秀的教学案例上传到网络上,便于师范生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研讨。在使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有的课程还突出应用对比策略,即对同一个化学教学内容,让学生观摩或教师介绍不同教学处理的案例,如教学内容展开主线索的不同、采用核心教学方法的不同、学生活动线索的不同、学生活动组织形式的不同、教学内容取向的不同(STS 取向或者化学学科取向)、核心驱动性问题的不同等。通过对比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体会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应用,认识不同教学处理的特点,打开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线索,展示化学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初步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三)信息资源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 教师应给以适当的帮助。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利用网络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因而所有“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都建有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电子教材、教案、课件、授课录像等学习资源。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还建有专门的教学资源网,如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主持的“中国化学课程网”和安徽师范大学江家发教授主持的“中学生化学教学资源网”(http://www.zxshx.cn),不仅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建有博客区和在线论坛区,定期开展网络教研、备课、疑难解答、信息交流等活动。而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精品课程都能合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板画相融合,并积极引导师范生获取、利用信息资源,以促进自学能力及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自主学习设计

建构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环境,是自主学习设计的关键。由于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为了转变学生被动听讲为积极主动思考并热情探讨化学教育问题,“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通常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具体的问题与活动任务驱动,能有效帮助学生进入积极思考与解决问题状态,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经实践得出的经验:通过三类具体的驱动性任务与问题——辩论活动、分析活动、设计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入思考,而且形成学生分析相关问题的思路,将陌生的化学教学论概念融入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并理解相关概念。活动任务的内容紧密围绕教学专题设计,如辩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分析及其与教学大纲的比较、设计一节元素化合物内容的课堂教学并进行说课等。这种基于抛锚式教学原理的学习设计不仅能激发师范生的创造精神,促进知识的外化,还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安徽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则提倡学生进行反思型学习,组织师范生写读书笔记和小论文,加强微格教学训练、模拟课堂教学、说课、实习等实践环节,着力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师职业素质。采用专题讲座、走进中学化学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实践环节来带动理论学习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探究、体验与反省的情境和机会,也是激发学生对化学教育的热情、真正实现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的重要措施,最终达到培养师范生从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目标,为他们日后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于利用小组协作的方式,通过个体之间的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师范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师范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师范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习业绩、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中大量以小组活动开展协作学习的案例,例如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在实施“化学教学实施技能”一章教学时要求师范生任选课题,为有关内容的讲解设计问题或“问题阶梯”,引导学习活动逐步深入或拓展,并与同组师范生交流、讨论、修改,尝试进行微格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内容与教材分析”专题教学时,也安排师范生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三个学习活动:(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分析;(2)几个主要版本初中化学教材的总体特点、内容选取与组织、教材呈现方式的分析;(3)针对某具体教学主题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并进行汇报交流。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指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且设计的问题要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即最邻近发展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教师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作为示范性课程,为了改革以往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考试单一、重理论轻技能的检测和训练、缺乏对学生教学过程和创新能力的检测、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和心理素质的检测和训练等问题,“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了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包括基本功摸底测试、平时学习活动汇报、教学设计、片段教学展示)与终结性纸笔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其中,乐山师范学院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所构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较有代表性,该体系由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理论和方法知识的形成检测—半期考试与教学综合能力检测—期末多元化考试三个维度构成。而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在表现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中设置的多样化的研究性习题,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所采用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学期课程论文汇报答辩,颇具创意。实践证明,“化学教学论”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教学能力的检测与培训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师资的成熟化,缩短了师范生向合格教师过渡的时间,有利于师范生的就业应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评价模式。

(七)强化练习设计

设计强化练习意在帮助师范生巩固和强化学习,因此可为师范生设计出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强化练习。练习题的挑选, 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以便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五门精品课程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均设置有一到四个左右的思考题或者活动任务,并在网络平台上设有“试卷集锦”栏目,提供近年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及答案,以便师范生自学、复习参考。除此之外,部分精品课程还在其网络平台上设置了“问题集锦”、“问题题库”,分单元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和活动任务。安徽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反馈的及时性,设置了在线试题。

通过以上的结构性分析,可以看出“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无论是教学设计理念还是具体实施,均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和示范性,适应了基础教育师资培育的需要,实现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

三、 问题及建议

(一)电子教案类似电子教材

“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一般都提供有电子教材、电子课件及视频录像等教学资源,部分课程还提供有电子教案。然而部分电子教案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电子教材相同,内容也多以课程知识为主,未能体现能力与知识并重的教学理念,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也不明确。而电子教案无论对化学教学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还是师范生的自主学习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何避免与电子教材的简单雷同,有效发挥各类资源的独特功能,值得“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者和化学教学论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自学指导有待强化

部分“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对学习目标、学习指导以及学习动机的设计,而这些正是激发师范生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学最需要的。而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的在线论坛,则存在使用率不高,甚至零使用率,或者链接失败等问题,这可能与网络平台管理、教师教学引导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看出“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在教学设计的自学指导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4):8.

[2]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 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14~15.

[3] 杨九民,梁林海.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52.

[5] 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EB/OL]. [2008-5-21]http://www.enetedu.com/topic/html/2008-5-21/20085211553221.htm.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 篇12

一、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 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将机械原理与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起来, 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将教学环节相对集中。重构课程内容, 依据岗位技能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 划分学习单元, 把课程内容模块化, 设定具体教学任务形成学习情景。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融理论知识学习于实践过程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完成工作任务并进行总结归纳,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二、具体做法和措施

1、制定课程标准

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 遵循“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 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配合, 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设计。教学中, 注重以学生为本, 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并注意吸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强调现场教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与就业平稳接轨的能力。

2、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及教学计划安排

从课程内容结构入手, 按照模块化, 任务式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以常见的机械设备为载体, 以生产中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 将最新的企业研究目标、创新和需求融入实践教学当中, 将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转换, 设置具体的学习情境和任务。通过任务, 对载体所包含和容纳的知识点进行剖析, 对任务当中给出的问题作出解答。

3、课程实施方案制定

依据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安排制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4、课程实施

(1)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习穿插进行, 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 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2) 教学中灵活运用目标教学法、研讨法、演示法、引导提示法、总结归纳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3) 分小组进行教学。

选择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 各组配合老师互动教学、讨论、归纳, 各自组员、各小组之间相互监督、相互评价, 团结协作,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4) 综合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实验实训台操作、实物元件装拆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

5、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的建设

(1) “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的建设

聘请专家论证,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2) 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教学团队, 选定课程负责人, 明确课程改革与实施的职责。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 使教师有较强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 同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 能根据不同传动和控制功能的要求进行现场组装演示, 示范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规范的机械系统操作技能, 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建设期间, 使教师专业技术培训的参培率达到100%。

(3) 配套数字化资源建设及共享

与企业合作, 制作和更新配套数字化资源, 将教案、课件、媒体资源等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配套建设, 并建立课程建设网站, 使所有的数字化资源实现网络共享。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 重构了课程体系

按照“教、学、做”互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重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 将课程分为五个项目, 20个教学模块, 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1) 课程内容优化。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将职业标准要求纳入教学, 加强实际操作与应用考核。

(2) 课程结构优化。将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需要作为重要基础, 科学设计知识体系, 根据岗位迁移需要加强专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 强化基本技能, 改革试验教学内容,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增加了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 以实现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按职业成长规律优化。课程的序化遵从认知规律, 按能力递进式设计。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分层递进。在认知水平上, 易于理解与接受, 在实际操作上, 切实可行。

(二) 课程标准及考核方案的制定

(1) 在专业共建委员会的领导下和组织下, 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研讨, 共同了制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2) 考核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学生方面, 课程学习最后评定成绩由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组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时的表现、操作熟练度、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实训报告的科学性、完整性, 均纳入考核范围, 计入平时成绩。教师方面, 及时接纳学生反馈, 并进行分析论证, 同时, 通过阶段性教学检查、教学测试进行教学课堂评价等措施, 进行总结、反思教学的实施情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内容和方法不断的进行检验和修正。

(三) “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

建成了机械设计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室2间, 按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设置教学场景, 教室配置机械传动机构仿真展示台。建成创新设计实训室1间, 配置搭接实验教学系统, 在教学中完成真实传动机构的搭建, 完成传动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等。同时利用软件完成零件的设计。在教室除了实训设备和工具外, 配备黑板和投影及音响设备,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便于结构原理的展示和系统运行的演示。

(四) “教、学、做”教学方式的组织实施

进行分组教学, 选择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 各组配合老师互动教学、讨论、归纳, 各组员、各小组之间相互监督、相互评价, 团结协作,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考核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参与度、出勤、纪律、协作意识、动手能力、安全意识等。结果考核注重最终结果对任务完成的情况,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情况等。

(五) 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了一支由9位专任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教师全部为双师型教师, 其中博士1人, 占11%;硕士6人, 占66%;本科2人, 占23%。50岁以上3人, 占33%;30~40岁6人, 占67%。为了保证学生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成效, 该课程师生比为1:19, 满足了教与学的需要, 每年的教学效果评比优良率在90%以上。

(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

建成了课程建设网站, 各教学模块的教学视频、ppt、教案、习题、动画、图片等资源, 已更新至1256个, 课程的数字化资源总量达到了30GB。所有的数字化资源实现了网络共享, 除了满足课堂教学以外, 同时满足了学生课外拓展学习的需要。

四、课程建设的成效

(1) 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成使教学的硬件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为今后课程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

(2) 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为我校的教学质量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学校教务系统反馈的各学期的学生评教结果来看, 任课教师的平均得分达到了90分以上, 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均为满意和非常满意。

(3) 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改革、实施和完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案例结合, 选题的真实性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科学素养、工程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受到了用人企业的好评。

(4) 该课程建设的经验为学校相关课程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后期将在教学模式、内容优化和资源更新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德成.高校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28-29.

上一篇:培训管理标准下一篇:血清尿酸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