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运动

2024-10-07

思想运动(共12篇)

思想运动 篇1

足球本身就是一部哲学书,在运动场上哲学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平时的训练或是正规的比赛过程中,都要遵循足球运动的规律,要深刻认识这些规律,严格遵循训练或比赛的规律去组织训练和比赛活动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而任何违背规律的认识和做法都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1 进攻与防守

从足球运动发展到今天都没离开过进攻和防守,足球比赛的本质就是:进攻与阻止进攻,射门与阻止射门,限制与反限制的一种运动项目。足球的发展史就是攻守的发展史,从足球阵形的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从“9锋1卫”开始,到“7锋3卫”以及1930年英国埃尔贝·契甫曼根据当时的新的越位规则创造了”WM”阵型,在国际足坛盛行了20年之久。20世纪50年代初,匈牙利人针对”WM”创造了四前锋式打法。1958年巴西人针对四前锋式创造了”四二四”的阵型。1974年荷兰人创造了全攻全守的整体打法。在足球比赛中,攻守是一个不断转换的过程,有了成功的防守才意味着进攻的开始。所以,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进攻和防守是在不断地促进和提高的,他们的相互作用一直是比赛中进攻和防守技术、战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动力,它也直接决定着比赛的胜负,尤其是防守技术、战术水平的高低,更能决定比赛成绩的好坏。纵观足球的历史,因”重攻轻守”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1954年的匈牙利被世人称为世界上进攻最强的队伍,但是世界杯决赛中却输给了他们在小组赛中以8:3大胜过的联邦德国队;崇尚进攻打法。进攻犀利的荷兰队在2004年的世界杯预选赛上便被淘汰,他们失败的直接原因都是因为防守问题,这就给提倡”进攻防守”这一观点的人士敲响了警钟,因为在足球运动的规律中,进攻绝不能代替防守。反观1994年的巴西国家队,从组队之日起就强调防守,终于4次成功地捧回了世界杯的奖杯。巴西94年世界杯主教练曾经说过:“足球战术不应是欣赏性的,而应是使用性的,所以防守是第一位的。”再看近几届的世界重要赛事(包括世界杯.欧洲杯.欧洲冠军杯.南美解放者杯以及五大联赛),取得胜利的球队的进球数并不一定位居前列,但他们的失球数却均排在后几位。欧足联有这样一个统计:防守技术运用成功率超过对手的球队比赛的获胜率超过85%[欧足联网站]。这些说明,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趋势和精髓,顺应足球运动的规律,才能够走向成功之路。即使是那些被称为“富于攻击“或”进攻型打法“的球队,如果要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也必须具备超过对手的防守能力。其实足球比赛的实质就在于减少失误,自己减少失误的同时,抓到对方的失误就能取得主动获得胜利。因此,先保证不失球,得到了控球权后再组织进攻,这是足球比赛中的自然法则。[1]

2 整体与个人

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的项目,在场上不是一个人在比赛,缺少了谁都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比赛的结果是全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场上的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整体的实力才会更强,才有可能具备夺取最后胜利的可能。足球比赛的过程中非常讲究全队的整体配合。一个人水平再高缺少了别人的配合,也是无用武之地。从来没有一个球队靠哪一个人就取得比赛的胜利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足球运动中整体和个人是相统一的。

3 整体与局部

在足球比赛中你会经常看到一个人防守一个,或多名队员防守一名队员的现象。局部战术是指两名或几名队员之间的配合方法,它是集体配合的基础。足球比赛中正是一个又一个的局部才构成了一个整体。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如此,一个个的局部构成了一个整体。只有局部的打好了整体才会有好的效果,反之,如果局部的都做不好那就不用言整体了。所以在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局部的进攻和防守,只有这样才能有个好的结果,只有这样球队才有可能在比赛的过程中获得胜利。足球运动就是一个整体的运动,是每个局部都在参与,都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整体的实力才会更强。中国的足球就是这样,局部的战术配合不能做好,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整体的配合好,那也就打不出什么高的水平,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在表演,失去了局部的 配合,最终也失去了整体导致失败。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不能脱离了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比赛的优胜。

4 边路与中路

有人说中路是足球比赛的致命要害,谁能做好中路的进攻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赢取比赛的优势和胜利。中路是对方的心脏,也就是球门所在的地方,足球比赛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球在不违犯规则的条件下踢进对方的球门,赢得比赛的胜利。边路进攻是利用场地的宽度,拉开对方的防线。边路场区的防守队员较少,防守的纵身保护较差,可利用的空当较大,容易突破对方的防线后采用传中。而中路进攻层次深,配合点多,面广,射门角度大,破门机会多。所以在足球比赛的过程中当中路能直接进攻的时候应该首选中路,当中路不能直接进攻的时候应该先从边路开始进攻,当对方的防守被拉开的时候进行传中进攻。在防守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当对方的进攻逼近时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对方逼出危险区域,不能让其在中路构成大的威胁。尽量让其挡在边路,再进行局部的防守。所以在比赛的过程中要注意边路与中路的辨证关系,既要考虑到中路同时也要注意到边路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 足球比赛中时间和空间

在足球比赛中,时间的优势往往意味着空间的优势,常表现为相互依存,互为共生,依据一定的条件,二者可以相互转换的。

5.1 不可分性

时间优势往往和空间优势并存,得到时间的优势就意味着获得了有效支配球的空间存在,以及来控制比赛的决定权存在;空间的优势紧紧同一定的时间优势相关,相互依存,互为共生,共同构成了激烈的足球运动比赛。

5.2 互换性

表现为二者的相互转化,在特定条件下时间可以转化为空间,反之,空间也可以换取时间。

5.3 互补性

比赛中一种情况下是在失去时间优势的情况下,利用场地的宽度和深度通过拉生和深入,或者是层次进攻来弥补失去时间上的优势;另一种是获得球后防守者没有形成严密的防守体系情况下,通过快速、简洁、实用的技术动作和快速的传切配合以及长传,利用时间的优势弥补空间的缺憾,利用时间的优势来争取获胜的空间。这就是时间和空间互补性。

6 比赛与训练

“比是训练的导师”,训练的结果要接受比赛的检验,比赛指导训练。成功地参加比赛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标。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安排应力求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比赛规则的要求,最终求得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同时,运动竞赛的特定条件和气氛,为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提供了平时训练中难以具备的良好条件,而运动成绩也只有在专门组织的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正是对其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比赛的需要进行训练,比赛需要什么我们就去练什么,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使训练过程中练习的东西能在比赛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足球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运动,它能让我们体验到哲学的奥秘,体会人生的哲理。足球运动的技术战术配合以及整个比赛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对立统一,事物在矛盾的对立中统一,在统一中又相互对立,从而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健德.足球运动中的对立统一[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3).

[2]李涛.结合唯物辩证法谈一谈我国足球运动发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3).

[3]李林.世界足球与文化根源及其对我国足球发展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

[4]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思想运动 篇2

运动会虽然结束了,但是在我的脑海里还是不断的回忆,当时激烈的竞赛场面。当时的我们努力奋斗拼搏,从中体会到永不言弃。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冲向终点时,就看到胜利的曙光。只要做到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冲到最后,就会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这次运动会上,我感悟极多,尤其是在我看别人跑3000米的时候,我才知道毅力与自信是如此的重要,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原来坚信自己能行,不知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尽管眼前情势对自己不利,但我们始终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也许他们曾想过要放弃,因为它是那么的难跑,介是他们告诉自己,不级放弃,要跑到终点,就这样我凭这毅力坚持到了最后。他们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努力取得的成绩,为此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大学既要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又要坚持造就精英的理想,让我们的人才能够真正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贡献力量、担负重任,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体育带给人们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对青年大学生也具有更为强大的教育价值。面对这一形势,大学管理者应该进一步认识体育中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和体育精神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推动作用,充分挖掘现代体育运动中所富含的人文理念和文化精神,从而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充分加以利用,以推动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品性的培养。为此,我们要以参与特奥、迎接奥运为契机,精心规划体育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体育活动的品牌,在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各层面渗透体育精神,充分实现体育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其他内容的对接和互补

在这次运动会中,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体会到了什么是悲喜交加,喜怒哀乐,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甜。只要你认真,诚心的去做,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的。所以,大家要明白,永不言弃,才是英雄。大家继续加油吧!在把这样的激情带到下一届的运动会上。

新中国与思想改造运动 篇3

1925年,美国苦难会牧师欧克澜就任湖南沅陵教区主教,此后,一直管理着他的教区和教堂,直到1952年因进行间谍活动被押送出境。

欧克澜见证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初创时期,多年之后,在回忆新中国的各种讨论会与学习会时,他说:“我问那些参加学习会的人学习的是什么思想,人们可能想到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经典智慧,但是并非如此,改造人的思想的第一课,竟然是从猿到人的达尔文学说。”

当时对于新中国来说,全体人民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是至关重要的。而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改造人民的意识,用唯物主义代替唯心主义,让人们接受唯物主义代表着科学和客观事实,而唯心主义意味着宗教和迷信的思想。

女娲造人还是劳动造人?

达尔文学说是西方近现代才出现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理论。19世纪中叶,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的研究和实地考察,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提出了从猿到人的假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人是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

关于人的起源各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传说,中国民间流传着女娲造人的传说,这一传说非常悠久。在基督教传人后,“上帝造人说”也在中国流传开来。

建国初期,宗教的唯心主义可以和唯物主义共存。1950年5月,周恩来与基督教界代表谈话时就指出:“唯物论者同唯心论者,在政治上可以合作,可以共存,应该相互尊重。”“我们同宗教界朋友的长期合作是有基础的,这一点我们毫不怀疑。我们希望宗教界朋友也有这个信心。”

同年6月25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党组会上作题为《关于宗教问题的讲话》时就说:“对回教、喇嘛教要尊重其民族的信仰,任何不尊重都会引起误会。”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回族的伊斯兰教民学校及藏族的喇嘛教民学校,没有开设社会发展史中猴子变人的进化论课程。

但是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新政权需要与科学结盟,宣扬进化论。在宣扬唯物论的书籍中,首先要强调古代基督教、埃及以及中国的人类起源故事都有共同的主题:都把人类描述成是由尘土、黏土和泥浆制造的。强调这些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这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欺骗剥削劳动者。

1950年出版的《从猿到人:通俗讲话》一书宣称,“宗教迷信思想对劳动者十分有害……使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战胜剥削。”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是要破除这些迷信,用科学的方法解释,神创造人的传说都是毫无根据的。

在宣传达尔文学说的书籍中强调:“女娲造人说”,起源于远古生产力低下,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当时人们对于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理解,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只有从“神”那里去找答案,便自然会产生“神造”说。《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是神学家在某些原始神话的基础上,根据宗教的需要改编出来的。

毛泽东在1950年6月说,虽然一些唯心主义者认为上帝造人,但是我们讲从猿到人。要用唯物主义代替唯心主义,1876年恩格斯发表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是新中国所期待的完美武器。恩格斯在文章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指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根据恩格斯的理论,在原始共产主义阶段,猿人的生活环境极度险恶,森林遍山,灌木丛生,杂草蔽野,猛兽逼人。如果靠孤立的个人活动,根本无法生存。猿人大约是几十人结成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在原始人群中,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劳动创造了人,这个最基本的观念很容易扩展并容纳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核心要素。

当时出版的大量图书中,贾祖璋《从猿到人》(1950年出版)、《我们五十万年前的祖先》(杨鹤汀绘图,贾兰坡说明,1951),裴文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1956年)都指出,人人劳动,没有阶级界限,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投身生产。这样的社会虽然充满吸引力,但是,期望回到初期的历史时代是没用的,不过人类还可以期待更加美好,幸福、自由、快乐的共产主义社会。

显而易见恩格斯的这一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奠定了基础,人类社会处于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进化过程中,而新中国便处于最先进、最正确的道路上。

1928年,《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被翻译成中文,1949年之后,它立即成为大量图书与科普杂志中的主要内容。1950年到1951年,政府官员和科学家制作了大量资料,打算让群众熟悉关于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科学知识,于是,由党的知识分子讲授大课,向许多人介绍恩格斯关于人类进化的解释。干部、工人、农民和士兵参加各式小组来学习恩格斯的理论。

恩格斯的“从猿到人”的转变和“劳动的关键作用”为批判唯心主义、打击人类起源的创世说提供了完美的武器。用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改造人民的思想,除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之外,强调“劳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还能以此来提高劳动人民的地位,加强新政权的民众基础。

但是作为一种人类起源学说,恩格斯的理论需要与一个具体的事例相结合。而这个具体的事例便是北京人化石。当时的一本书中这样写道:

恩格斯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只可惜,论证这个观点的直接材料当时还非常少。但是,随着科学的进程和考古发掘,尤其是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更加印证了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一科学结论。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千古疑问,得到了科学的印证。

劳动创造了人,人是从猿演变而来,这种唯物主义的理论表面看起来是国际主义的,但是却暗藏着独特的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1952年,中国的学者们开始拒绝外国人提出的理论:北京猿人是人类进化活动中一个绝种的分支,并开始支持另外的理论:北京人是中国所有人,包括少数民族的祖先,甚至是全亚洲人的祖先。

进化论的民族主义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北京西南周口店村西的龙骨山一处50万年前的洞穴堆积物中发现几片石英片后,留下助手师丹斯基继续发掘,当年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1926年夏,师丹斯基在瑞典的实验室中从由周口店运去的含化石的堆积物中又找到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的加拿大人步达生将这些古人类化石命名为北京中国人,一般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927年起,步达生与中国地质调查所合作在周口店进行发掘。1929年12月,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中国猿人头盖骨。

到1937年周口店发掘由于日本侵略

战争被迫停止为止,共发现了大约40个猿人个体的化石以及一大批石器、用火证据和100多种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哺乳动物接近100种。此外,1933年在周口店的山顶洞还发现了包括3具完整头骨在内的代表8~10个个体的古人类骨骼化石。根据伴生动物化石推断,北京猿人(现称为北京直立人)和山顶洞的晚期智人的年代分别为大约50万年前和1万年前至3万年前。

在民国时期,北京猿人是人类祖先的看法在国内外都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到二战结束之前,科学家们倾向于关注人类化石的差异而不是相似之处,这样,爪哇猿人、北京猿人和尼安德特人都被看作是人类谱系的旁支。他们已经灭绝,被没有留下化石资料的人类直系祖先取代。

但是,魏敦瑞(F.weidenreich)是个例外。这个美籍犹太人1935年来华,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任访问教授。后接替步达生代表洛克菲勒基金会,主持周口店北京人的发掘与研究工作。

魏敦瑞坚持人类进化的线性模型,也就是说单一进化阶段的人类都是单一人种的不同种族。因此并没有取代与灭绝,有的只是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进化。他确认了北京猿人和现代蒙古人种之间,其他化石与该化石发现地的现代人之间很明显的形态学上的关键相似之处。对他来说北京人是人类的祖先,特别是中国人的祖先。他提出了现代人起源的“多中心论”,与人类起源于非洲之说相比,他更倾向于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北京猿人有孤立的燃烧过的头骨存在,所以他认为北京人有吃人的习惯。

1950年和1951年出版的书籍中,有些把北京猿人描写为人类的直系祖先,但另一些材料则坚持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这个问题。贾兰坡的《北京猿人》是在1950年出版,他认为北京人是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裴文中在1950年则写道:我们一直没有办法知道哪个猿人是人类的祖先。也许他们都不是人类的祖先,我们的祖先还在等待我们去发现他。

到了1952年之后,北京人作为人类祖先的不确定性消失了,中国的图书中越来越多地提到中国人的祖先是北京人。中国人来自巴比伦、中亚、日本的理论损害了民族自豪感,而北京人使得中国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祖先,证明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不是进口货。一旦人们承认北京人是祖先,那么就可以将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权利上推50万年,并因此加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周口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除了在瑞典保存的战前运去的3颗猿人牙齿外,都在1941年日美开战初期失踪。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为北京猿人化石的丢失感到痛心,但是对科学的损害与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伤害相比相差甚远。20世纪30年代协和医院制造的精美石膏模型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但是“北京人化石的丢失是非物质的损失,是精神的损失”。

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展览馆的留言簿上,1956年一个参观者写道:我们看了许多化石,但没有一个是真的,日美帝国主义用卑鄙的办法偷盗了所有的化石。这些化石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我们要求帝国主义偿还这笔债。

加强运动队员思想文化教育的思考 篇4

关键词:运动队员,思想文化,教育

优秀运动队员是竞技体育的品牌,他们肩负着参加国内外赛事的光荣使命,平时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了运动训练中去,思想文化教育得不到重视,学习松懈。然而从训练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关系看,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人机制的要求,以及对运动队员退役后前途的考虑,我们对运动队员的培养不应当只局限于造就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还必须培养具有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全面素质发展的人才。因此,加强运动队员思想文化教育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运动队员思想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其思想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对加强运动队员思想文化教育提出粗浅的看法。

1 运动队员思想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 1 重竞技训练, 轻文化学习

当今,以奥运会为标志的竞技体育有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发展,竞技体育和综合国力、政治经济有着紧密相联的关系,这使运动队员的体育竞技成绩是评价体育行政部门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体育界的观念里,一直把竞技体育理解为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队员的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潜在能力,为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和比赛。因此,不论是行政活动还是资金投入都向运动训练倾斜。而对运动队员的思想文化教育管理手段明显薄弱,不论是在感性认识上、时间花费上,还是在精力上、费用投入上都甚少。

素有运动队员的“父母”之称的教练,在对运动队员的培养过程中,竞技的训练是永恒的主题,既有远期战略,又有近期具体目标;既有专项训练,又有摸拟实战等。而对运动队员的思想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运动队员的思想文化学习没有实效的严格管理,放任自流现象严重。

1 . 2 运动队员厌学思想普遍存在

优秀运动队的文化教育工作是一支新的文化教育体系,在这体系中,教学矛盾众多,特别是运动员厌学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有:一是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认为读书无用。谁在竞技场上取得好的成绩谁就是英雄。有的甚至本身就是因为厌学才来当运动员的。二是基础差。学习跟不上去,更加剧了他们的厌学情绪。三是大强度的负荷量训练给运动队员带来身体疲劳,而引发的厌学。四是信心不足,兴趣不高,有的运动队员就认为“自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与文化学习无缘。

1 . 3 教学管理与运动队员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在优秀运动队办学是一项特殊的事业。专业运动队员外出训练和比赛较多,一年内各种各类锦标赛、冠军赛不断,因而正常的文化学习经常被打断。然而做为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的主管部门几乎没有一套科学统一的针对优秀运动队这一特殊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办法。对运动队员在比赛外出时耽误的功课,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没能从宏观上把握一年的比赛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优秀运动队员文化学习,补救他们的文化教育缺失。有的运动队员没有参加考试随便就给60分,毕业时不管是否修完功课,同样照顾一个文凭。这就造成了运动队队员学习文化不全面,脱节现象严重,也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现象。

2 加强运动队员思想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

2 . 1 提高思想文化教育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教育与竞技体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如果说竞技体育是红花,那么,文化教育就是绿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个愚蠢的军队。”同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雄厚的文化教育做基础。

通过思想文化教育,提高运动队员的思想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运动队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运动队员在训练过程中,枯燥无味,不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点成绩的提高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不可避免产生与训练相抵触的情绪。在各科文化教育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队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认识到自身训练学习的重大意义和责任感。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当运动队员,应怎样去当一名优秀运动队员,怎样做才不辜负人民的厚望和为国争光,这样的思想意识是运动队员的内在驱动力,是自觉克服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最大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克服困难,理解和配合教练做好训练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促进训练成绩的提高。

通过思想文化教育,增强运动队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使科学的训练得到保障,从而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传统的训练方法是教练员按照布置训练,运动队员无条件服从,虽然这种手段在特种时代发挥过它的效力,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借助科技成果进行训练的新形势要求。如今竞技体育的竞技逐渐体现为科技方面的竞争,不论是从选才还是训练手段,以及营养和恢复手段都要讲究科学性。运动队员每取得一点成绩都应是教练员的科学指导、运动队员的科学实践、科研人员的研究依据共同的结晶。因此,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在高瞻远瞩追逐时代潮流的同时,运动队员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学习,增强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单纯接受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接受教练员的指导,科学总结自己在训练过程的感觉、体会和得失,促进训练成绩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大训练中的科技含量,才能保证体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 . 2 加强运动队员的思想文化教育, 全面提高运动队员素质, 是拓宽就业门路的最佳思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变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深刻体现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知识化、技能化,职业化。

由于运动队员的运动生涯是有限及短暂的。对运动队员退役再就业问题,是政府职能部门和退役运动队员个人每年都要面对的难题。一方面政府的机构改革根本没有能力对运动队员进行很好的照顾;另一方面运动队员由于长期进行专业运动训练,是否具有适应职业应变能力,受人置疑。所以当务之急,运动队员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文化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最佳思路。根据一些地区实践表明,经过在高等院校几年正规和系统学习取得毕业的运动队员,在就业方面比过去未经正规系统学习的退役运动队员受欢迎得多。有的进入基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担任体育管理者,有的进入业余体校当教练,有的还进入企事业单位等。

3 加强运动队员思想文化教育的对策

3 . 1 端正运动队员学习文化的动机, 增强运动队员学习的信心, 培养运动队员的学习兴趣

动机是从事任何事业取得成效的关键。同样动机也是推动运动队员加强思想文化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要通过各种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使运动队员明白运动队员成绩的提高与自身素质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运动训练需要高素质文化做为基础,社会的职业呼唤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从而认识到学习文化重要性,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加强文化的学习。

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根据运动队员的实际研究教法,精心为运动队员设计好每一节课,由易到难,步步为营,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或通过参观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实体,使运动队员切身体会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需要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气息,提高运动队员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 . 2 运动队员的文化学习成绩要与教练员的业绩挂钩

教练员俗称运动队员衣食“父母”,教练员不但是运动队员技能训练的指导者,还是运动队员的主要管理者。往往在运动队员心目中教练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教练的各方面的态度都深深影响着运动队员的行为。但在现实中,有的教练员本身文化素质较低,对运动队员的文化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或者纯粹把文化教育简单推到教师的身上,其实教练员对运动队员的思想文化学习管理是具有重大责任的。因此,必须把运动队的文化成绩归纳到教练员和领队考核评比中去,可在年终考核中占25%的比例。这样一来,各运动队的领队和教练员对运动队员的文化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加强了,从而促进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的进步。

3 . 3 实行学分制, 狠抓教学管理

纪念五四爱国运动思想汇报 篇5

敬爱的党组织:

今年是五四运动93周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分界点,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它绝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就能够发动起来的。它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爱国救亡怒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我们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很难想象,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何等深重的苦难中;也许很难体会到,那一代中国人在几乎看不到一点光明前景的艰难岁月里,是怎样为祖国的悲惨命运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煎熬。直到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索般点燃了这场惊天动地的爱国运动。国家的危机,民族的苦难,使人痛苦,也催人奋进。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起步的。

这场运动孕育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而这种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运动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苦学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同时,注重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这是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待,对于激励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企业中的青年一代,我更应该谨记胡总书记五四讲话的精髓:坚持刻苦学习。用新的知识不断武装自己,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挑战。作为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响应时代召唤,牢记光荣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伟大五四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汇报人:

浅谈学校运动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6

【关键词】学校运动队 思想品德教育 作风 教练员

前言

搞好校运动队的管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我国体育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工作的学校是“中国手球协会手球传统学校”和“省体育专项特色学校”,通过近二十年带队实践体会:重视运动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加强运动队建设,提高训练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一、思想品德教育是管理运动队的重要手段

要想保证学校业余运动队能长期、稳定向上、出色地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培养出思想健康,作风顽强,素质优良,基本功扎实的体育后备力量,必须紧抓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加强理想、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工作,把运动员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教育工作,对增强运动队的团结、振奋精神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不重视思想教育的力量,不发挥精神的作用,只抓训练,不管思想教育,让运动员在自私自利丛生、骄娇二气滋长、涣散懒惰蔓延的土壤上成长,是不可能开出严格之花的,更谈不上结出什么科学管理之果了,更有可能出问题。学校运动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青少年运动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体育事业、勇于拼搏,树立为国争光的崇高思想。所以说加强运动员的思想管理工作是学校运动队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根据体育的特点正面地进行思想教育

(一)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抓住青少年运动员对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的心理特点,以优秀运动员、运动队为学习榜样,结合榜样的示范作用,运用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教育和影响运动员,特别是少儿年龄段的小运动员,则更具有现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富有实效。培养他们自觉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心灵美的运动员。

(二)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经常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员,提高他们的人生思想觉悟和对社会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以健康文明为美,以团结协作为美,以坚韧不拔为美,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不但只是精湛技术的表演,用顽强的拼搏精神激励观众,而且是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宣传员。

(三)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紧密地结合运动员的思想实际,训练比赛实际和学习生活实际,把思想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贯穿于始终,做到及时、耐久、细水长流。平时训练要和队员相处融洽,保持良好的队友关系。比赛中更要发扬互相尊重、相互学习的精神,体现良好的赛风赛纪,展示竞技体育的魅力。并要注意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变化工作,要满腔热忱地关心和呵护运动员的成长,对于他们进步和成绩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于他们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批评,并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使他们能从思想上真正要求进步。

(四)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还要抓运动员作风的培养。作风是一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顽强拼搏精神力量。作风好可以促进运动技术水平,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弥补技术与体力的不足和保证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这种顽强的作风是运动员在以振兴中华为动力,平时经过从严要求,从难训练,生活上严格管理,反复不断磨炼和经过严峻的比赛陶冶而成的。在抓作风培养过程中,实施生活作风,训练作风和比赛作风“三风”并举一起抓,因为生活作风,训练作风和比赛作风的好与差,直接影响训练有素的质量,比赛的胜负和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一个运动员生活作风不严谨,没有组织纪律约束,内务杂乱,不讲文明、我行我素,若不抓不管,就会导致训练中精神涣散,松松垮垮、经不起紧张激烈比赛的考验。甚至一部分很有培养前途的少年运动员,不重视作风的培养,不从严要求,从难训练,生活管理等不够,而失去前程,给体育事业造成损失。积极向上的个性养成有必要,但是要服从大局,要听从教练组的指挥。因此,重视作风的培养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一)体育教师的身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无论在精神面貌上,还是思想作风、语言仪表等方面都要起表率作用,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因此,教练员应严于律己,平时要做到仪表端正,穿戴洁净,利落整齐,举止大方,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对学生要有爱心,要敢于教育,真诚关心,严格要求,耐心帮助,正确地引导运动员,做到既是严师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体育运动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体育技能在不断的创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这是提高自然性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实践经验表明,运动员总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好教练。他们对知识渊博、教学训练能力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杰出才能的教练容易表现出尊敬和服从。反之则会削弱自然影响力,出现离散现象。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努力掌握丰富的专业认识并具备示范准确优美动作的能力,学生就会由于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而产生佩服感,為自己有这样的教练而产生自豪感,形成一种自居形态的激烈效应。他们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主动模仿教师的言行,寻找自己的差距,努力向教师看齐,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就具有威信性的地位。

结束语

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研究 篇7

关键词: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内容,探索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正逐步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在当今社会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繁荣昌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体育强国为指引,以改革创新为手段,加大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力度尤为重要。而我国如果想要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就要拥有一直高素质的体育团队,才能不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为国家争得荣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国家对运动员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型运动员,而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运动员的思想基础,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1]。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管理机制的不断改革,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开展好,对于一个优秀的运动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因此,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培养有效的运动团队,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目标都至关重要。

1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 . 1思想政治工作是运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运动队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良之风。部分运动员在金钱与利益面前迷失了自我,还有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个人荣誉感过于强烈,急于表现自我,而忽视团队的整体配合,造成运动队的失利。运动员自我奉献精神的丢失、拜金主义的出现等情况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缺失的表现,在运动队内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使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为运动队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加强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运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

1 . 2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保证运动队的高效训练

由于运动队员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在训练中, 所以很少有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都普遍偏低,也影响了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因此,有些运动员在训练中就会出现懒散、应付公事的现象,认为日常的训练没有太大的用处,而在训练过程中偷懒和松懈。而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则可以使他们意识到训练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去,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保证运动队的高效训练。

1 . 3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运动比赛中发挥关键作用

体育竞技比赛考验的不仅仅是运动员日常的训练与掌握情况,还在很大程度上考察运动员的临场发挥能力,如果运动员在赛前精神太过紧张或者状态过于低落,都会影响其在比赛中的正常发挥,甚至导致其一败涂地,而如果运动员在赛前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不仅可以正常发挥出其水平,有时甚至可以超常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2]。在比赛前,通过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运动员进行精神上的鼓舞,就可以有效振奋人心,使得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勇气,从而在赛场中有效发挥自己的能力,使运动队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

2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2 . 1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到位

提到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对运动队中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的运动队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即只是单纯地在运动员身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对教练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导致了部分运动队中教练员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在训练和管理中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例如某些教练员在回答运动员问题时会不耐烦,甚至态度太过严厉,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正确应对及有效解决,甚至出现逃避问题与责任的现象,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运动队的整体水平。

2 . 2部分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单一, 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许多运动队中都存在着这个问题,经过调查发现, 许多运动员在提到运动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时,都认为是“枯燥的说教、无聊的教育”,这就表明,许多运动队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上还执拗于传统的说教,即机械枯燥地对运动员进行单项的灌输, 完全忽略受听者的感受与想法。这样就造成运动队中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甚微,无法达到应有的作用[3]。

2 . 3部分运动队中思想政治工作与训练完全脱离

运动队中思想政治工作与训练内容毫不相干,互不连续也是目前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常见的一类问题。在运动队内部, 通常教练员专门负责进行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则专门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单纯的思想教育,与运动员日常训练毫无联系,这样也就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3加强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与途径

3 . 1充分发挥运动队中教练员的模范作用

运动队中教练员的角色就相当于教师之于学生,父母之于子女,教练员的日常行为与表现对运动员的日常行为与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之前,应该首先加强对教练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充分发挥出模范表率的作用[4]。一个优秀的运动队的背后,一定拥有着一位优秀的教练员。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能够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耐心负责地管理整个运动队伍,就能对运动员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

3 .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形式与内容,避免枯燥说教引起运动员的反感。在这个方面,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参与度,由单一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与运动员进行平等交流互动,互相沟通,了解运动员的内心世界,针对运动员思想观念的实际状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开展的效果。

3 . 3将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训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训练活动不应该割裂开来,而应该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感与有效率。在这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将运动员日常训练的情况以举例说明的形式带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使运动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5]。将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训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避免运动员在听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觉得与训练毫无关系而心不在焉,不以为然。

4结语

运动训练中的学生思想教育 篇8

一、培养运动员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

在运动训练中, 每一个动作乃至细节都极具挑战性, 运动员对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亲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运动员必须进行较大的体力劳动, 挑战自我, 进行反复的魔鬼式训练。这样的训练模式下, 运动员很容易就会觉得身体疲劳, 肌肉疼痛和酸胀,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情绪, 如怕苦、怕累怕疼、怕受伤等, 大大降低了运动训练的效率。这时, 教练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不畏艰难, 坚持不懈, 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 多和运动员交流, 鼓励运动员不要放弃, 以此克服运动训练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障碍。运动精神是一个运动员的精神支柱, 缺乏了百折不挠的运动精神, 运动员就容易妥协, 很难挖掘出自己的潜在力量, 严重的可能会误其一生。

二、学会为人处事

我们常说,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现象。长期做运动训练的人, 由于接触最多的就是复杂高难度的训练动作, 思想都比较简单, 行动都比较直接, 易冲动, 自控能力较差, 有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 在言行举止上对自己要求不高。这样, 运动员就容易得罪身边和他接触的人。其实, 这并不是运动员本身的素质, 是长期的训练环境的单一所导致的。在常人眼中, 运动员是属于易犯错误, 不易管教的另类, 认为引导型教育对他们不会起到教育效果, 犯了错误后, 只有通过处分和体罚的手段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就目前而言, 处分是运动员犯错后接受的最多的惩罚, 教练在做这样的决定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运动员本身会具有的叛逆心理。做运动的人, 本身都是比较有个性的人, 一旦你激起他的叛逆心理, 说不定他就会和你死扛到底。因此, 在思品教育的管理中, 教练员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 要教会运动员如何去做人。利用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思品教育的素材, 通过沟通与交流, 教育他们遵纪守法、遵守公德、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积极向上, 懂得怎样做人, 怎样与老师相处, 怎样与同学相处, 怎样交好朋友。只有让他们学会良好的为人处事方式,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才能以阳光运动员的面貌展现在师生的面前, 才能在学习、训练、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

三、建立运动员的组织观念, 培养运动员自觉服从安排的精神

运动训练是一种团队训练,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 在训练过程中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十分有必要的。运动员不能因为太累或者怕吃苦, 而拒绝此类训练。有的运动员认为应该表现得洒脱, 不被约束, 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才显得个性, 才与众不同。但是, 所有的训练毕竟不是针对某个人的, 它是团队技能和运动成绩提高的保障。运动员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没有组织观念, 很难想象, 在比赛的时候, 他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所以, 教练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培养运动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使其养成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在这样有秩序有目标的训练下, 运动技能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四、团队精神

运动训练从内容到形式, 从方法到要求, 都能体现出较好的团队精神。也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队伍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但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运动员都想表现自己、证明自己, 这样的心思我们无可厚非, 但要建立在不破坏团队荣誉的基础上。因此在运动训练中, 教练要大力提倡运动员相互尊重, 互教互学, 相互配合, 团结协作的思想, 建立抛弃个人私心杂念, 先人后己, 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竞争性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训练计划的实施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 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 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 同时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 失败的痛苦, 进步的喜悦, 拼搏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有助于激起运动员的好胜心理, 从而提高取得胜利的几率。

参考文献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篇9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政治观点是“清净无为”, 认为“当代不如古代”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 他的阶级立场明显是站在了奴隶主贵族那方面的, 试图阻碍社会发展和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庄子是战国时期老子的继承者, 他痛恨“窃勾者诛, 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象, 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实际上这恰恰是对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的不理解, 是站在奴隶主立场上观察客观世界时的一种思想感情的宣泄, 也是有碍社会发展的。

春秋时期的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也就是主张搞阶级调和, 主张奴隶主阶级要善待奴隶, 新兴地主阶级不要推翻奴隶主贵族的政权, 人们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实质上也是完全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看法, 这也是反对社会发展的, 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言论。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继承者孟子, 他明显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不侵夺农时, 给农民一定的劳动时间, 保证农民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这些都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发表的看法, 迎合了时代的潮流。这些主张对刚刚进入封建阶段的社会来讲是非常及时, 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尽快建立正常的封建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还有一个显学就是墨家思想, 创始人墨子。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主张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即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反对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尚贤”就是主张选举贤能的人为官, 反对贵族阶级利用“恩荫”做官, 这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这有利于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 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那么墨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基础相当雄厚, 为什么并没有成为官方推崇的主流学说呢?原因就是他站的阶级立场主要是农民, 而农民阶级不完全是生产资料的主导者。这时候社会的主导者是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急需要一个符合自己要求的学说, 而墨子的思想显然不符合这一历史要求。这时候地主阶级需要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需要的是革新和兼并战争, 这样法家思想就成为地主阶级的首选。

思想运动 篇10

例1 (2008年北京理综)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举例如下:如图1所示,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滑块A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的滑块B放在A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gsinθ,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对于上述解,某学生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

(A)当θ=0°时,该解给出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B)当θ=90°时,该解给出a=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C)当M≫m时,该解给出a=gsin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D)当m≫M时,该解给出,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解析:题设只有“一项错误”,当m≫M时,给出的解与实际不符,说明此解一定错误,故选(D).

探究:本题知识在中学范畴,必有学生试图推导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是否为?

设m下滑中相对地面的加速度的水平分量为ax,竖直分量为ay,M有向左的水平加速度为aM.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力弹力为N,如图2所示.

对m,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对M,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M由斜面上端滑到斜面体下端过程中,二者

联立以上方程组可得四个未知数:

可用特殊值法粗略检验上述答案是否正确:

(1)当时,代入所得结果得:aM=0,ax=0,ay=g,N=0,符合实际.

(2)当θ=0°时,代入所得结果得:aM=0,ax=0,ay=0,N=0,也符合实际.

(3)当M≫m时,M几乎不动,代入所得结果得:N≈mgcosθ,也符合实际.

(4)小物体相对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应为

可见,题干所给出的结论存在错误,应是B相对斜面的加速度.由于斜面体A的加速度竖直分量为零,故物体B相对斜面的加速度竖直分量与物体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竖直分量相等.这样,令θ=90°时,用得出的结论与用检验,得出的结论都是a=g.

由此可见,用特值法检验结果只是一种快捷简便的“可能性”判断,结论并不一定完全可靠.

点评:科学研究中,当从一般情况难以入手时,可以先从特殊情况入手进行研究,然后采用归纳法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本题选项直接给出结果表达式,不妨利用符合题意的特殊值,逐个代入各选项进行检验,凡是用极端特殊值检验法,所得结果与实际相符才可能正确,与实际不符肯定错误.

检验物理解答结果常用的方法有:量纲法、特值法、数学“缩放”法、对称法、估算法、微元法等.

例2 (2011年福建理综)如图3,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A和B.若滑轮有一定大小,质量为m且分布均匀,滑轮转动时与绳之间无相对滑动,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设细绳对A和B的拉力大小分别为T1和T2,已知下列四个关于T1的表达式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一定的分析,判断正确的表达式是()

解析:若滑轮质量可忽略,m=0,应有T1=T2;对m1有,m1g-T1=m1a,对m2有,T1-m2g=m2a解得,检验四选项只有选项(C)符合.若m1=m2=m′时,系统静止,也应有T1=T2=m′g,检验四选项也是只有(C)正确.因此,本题选(C).

探究:完成本题,学生自然会问,这个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考虑滑轮质量,滑轮转动时与绳之间无相对滑动,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T1≠T2.

对m1有,m1g-T1=m1a,对m2有,T2-m2g=m2a.

对定滑轮,设半径为R,角加速度为β,其转动惯量,根据转动定理得:T1-T2=Iβ,注意有关方程:a=βR.

思想运动 篇11

一、终身体育运动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渗透

终身体育运动思想在教学内容中的渗透,着重体现为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当前高中课程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传统体育教学培训体系,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课程编排,使学生能够理解。在绝大多数情况及状态之下,体育运动与生活学习并不冲突,反而能够成为排解压力、调整心态、获取精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内容往往基于校方制定的体育培养方略,在实施过程中灵活多变,符合新时代高中生的健康体育运动需求,避免学生因繁重学业产生压力而讨厌运动,利用内容编排来体现出体育运动的生活性、娱乐性以及终身性。

二、终身体育运动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渗透

高中体育不但要具备灵活的内容,在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突破,充分将终身运动思想渗透其中。健康、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必然始终遵循着体育教育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通过实践来构成各类体育教学活动的范式,最终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适用于各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尽相同,但其内涵高度一致:运动项目简洁直观、操作性及参与性强;体能消耗稳定,不会为学生增加负担;运动方法行之有效、能够作为终身运动持之以恒。当前高效的体育教学模式普遍服务于教学目标,同时也受制于目标;坚持体育教育理论思想,但突破思维局限的创新能力十分有限;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但同时又忽略了教学主体,漠视学生个人的体育学习需求。针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习惯的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运用也要遵循学生群体的特点,一些学生想要直接参与运动,获得运动给身体来的帮助;而还有一些学生对运动本身不够自信,需要通过观察来建立运动的信心,如果将其一视同仁,采取机械的教育模式,则无法让学生真正在体育课上得到锻炼,而将终身运动思想充分加以渗透,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套用教学模式,方可收获不同凡响的体育教学效果。

三、终身体育运动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强化体育理论教育

许多体育教师希望学生们在体育课上真正动起来,但忽略了运动方法教学,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运动无所适从,而且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损伤或积累疲劳。终身体育运动思想提出,应当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重新为学生归纳和总结体育运动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理论层面上的认知,进而可以掌握及度量自身运动,按照科学规律和正确方法来完成健康运动。正逢青春时期的高中生,正是进行体育锻炼的绝佳时机,在这一节点上为学生们培养出终身运动意识,通过理论教学来让学生控制运动的程度、方法、规律以及明确体育锻炼为身体带来的正面影响及负面影响,使学生得以系统化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拓宽体育运动视野,从而让体育运动伴随其成长,真正受益终生。

2.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高中生心理与生理的成长已经趋于稳定,普遍具有求胜的欲望及表现自己的冲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积极开展一些体育竞赛、团队协作以及与合作、胜负这些要素相关的教学活动,以体育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经常开展一些羽毛球对抗、传接球配合、接力赛、拔河赛等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快乐,进而在内心及兴趣点上对终身运动思想产生认同。学生在从事任何学习活动时都需要具备健康状态良好的身体条件,利用体育课来为学生提供健康的身体状态,强化体质,不但能够从容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其影响甚至能够扩大到学生日后的社会事业领域。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也要及时跟进,例如设立体育运动选修课程、定期开办体育主题日以及体育运动健康宣传讲座等,利用广播、黑板报来配合体育活动的开办,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高校体育运动环境。以每月为单位,设置一些竞赛及测试项目,同时创建小型团队对抗运动,在学校操场规划出固定的运动区间,用专业标志线来予以区分,大致设为三种主要类型:田径项目活动区间、球类项目活动区间、体操表演活动区间;在器材方面进行更新,广泛引进各类体育器材,真正打造出终身体育运动的活动氛围。

在体育教学活动与相关培育模式的同步强化之下,积极扩充体育运动器材类型,让接受高中体育教育的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在业余时间也能够进行科学锻炼,为高中生培养出终身体育运动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

思想运动 篇12

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是指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来对运动员进行教育,提升运动员群体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运动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运动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具有重要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应从小抓起,从体校运动员小时候抓起。运动训练强度非常大,一般人难以忍受,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完成。教学训练过程既枯燥无味,又异常艰辛、劳累,这就需要运动员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大部分运动员天生不具备这些品质,这就需要教练员和教师在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这些基本品质,由此可见,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和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2 体校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占有很重的位置。然而,很多教练员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对运动员的成才具有基础性作用。

运动员成长到成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有时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让人很难把握思想的变化与发展,在一定时段内甚至会产生一些迷惘。体校运动员处于青春期,易变性大,虚荣心强,敢博好斗,理性约束力差,文化学习意识淡薄。大多数运动员有较强的厌学情绪、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部分运动员沉迷于网络,在学习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有一些运动员公德意识水平表现的偏低,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如:抽烟喝酒 ;打架斗殴 等等。

由于社会上不良现象、不良思想的影响,使一部分运动员知行背离,在思考人生价值时产生了不少困惑,个别运动员甚至出现了错误的人生观。在体育道德方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体育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

3 加强体校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3 . 1 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概,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体校运动员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运动员爱国热情,为祖国荣 誉而刻苦 训练,争取用优异运动成绩来为国争光。

3 . 2 加强公德教育, 培养运动员高尚的道德情操

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运动员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运动员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体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也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基础保证。体校不仅要使运动员学会运动技术,提高运动能力,还要使运动员学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运动员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他们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运动员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

3 . 3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引领当代学生成才的根本指针,也是体校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始终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使运动员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国情世情,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坚持正确的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应引领运动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3 . 4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职能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应密切配合,联合起来构建成一个教育网络,努力为运动员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家庭应树立正确的家教意识,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密切关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校应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积极引导运动员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及生产劳动实践,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运动员;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努力集合社会、家庭的力量,统筹各方面资源,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支持,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培养教育运动员的工作。

3 . 5 注重运动员道德认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做好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首先,运动员应认识到同学间的关系是平等、友爱的,他们共同处于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同学间必须消除小团体主义和讲哥们义气的不良风气。对那些喜欢泡网吧、爱喝酒、爱抽烟的运动员,要进行耐心教育和劝导,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危害,教育他们不能贪图眼前享乐,教育他们要将精力集中到学习和训练上,要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目标,做好长远人生规划,增强他们的意志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 6 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

教师的人格在运动员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和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应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目标,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我们的运动员,教会运动员如何做人,作运动员的道德表率。教师还应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不断的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运动员所喜欢的课程,成为运动员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要渠道。

3 . 7 用榜样感染学生

上一篇:唐宋文化下一篇:新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