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科学

2024-09-07

决策科学(通用12篇)

决策科学 篇1

农业部召开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 副部长高鸿宾出席大会时强调, 成立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是推进动物疫病防控科学决策和科技进步的重大举措。

高鸿宾指出, 当前, 动物疫病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民群众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畜牧业生产方式, 以及畜产品加工、流通方式的逐步转变, 给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任务。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和畜牧业发展趋势, 农业部研究决定成立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是适应当前形势, 进一步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的重要任务;是保护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成立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 有利于动物疫病防控科学决策, 促进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决策方法的科学化, 完善动物防疫决策机制, 整体提高动物防疫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整合各方面兽医力量, 使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教育以及防控实践有机结合, 有效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 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不断培养动物疫病防控专家队伍, 强化防控科学技术储备, 提高防控工作科技水平, 为疫病防控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高鸿宾指出, 近年来,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24字防控方针, 切实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各项措施,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 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抗体水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周边国家疫情频发、病毒不断变异等极其困难的条件下, 重大动物疫情继续保持稳定, 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当前动物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亟须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 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一是提升战略性重大技术储备, 重点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重大人畜共患病以及外来动物疫病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性技术储备。二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科技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科技人才总量不足, 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三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高鸿宾要求, 专家委员会要结合当前形势, 立足国情, 放眼国际, 及时掌握本领域疫情动态和最新科研进展, 提出动物疫病防控科技储备战略构想, 提出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的建议, 推进动物防控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一要顾全大局、客观公正。要站在国家和全局的高度, 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研究分析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二要尊重科学、作风严谨。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是专家委员会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委员会提出的政策建议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有翔实的实验室数据支撑。三要依法工作、有章可循。要认真学习《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特别要认真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四要勇于创新、超前谋划, 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最后, 高鸿宾强调, 冬季是动物疫病高发季节, 也是防控的关键时期。要继续集中精力, 突出重点, 加强督导, 狠抓落实。切实抓好免疫、检疫监管、疫情监测报告等各项防控工作, 特别要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猪肉产品消费安全。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农业部兽医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等单位的负责同志, 以及全国180多个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

决策科学 篇2

对李世民领导哲学的探析

谈起中国千年历史,使人不能不想起唐朝;而谈起富贵荣华的大唐,又使人不能不说一说太宗皇帝李世民。李世民在中国的帝王行列当中,文武双馨、独步千古,并且在他执政的23年被史学家称之为“贞观之治”,为随后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封建社会光彩夺目的一段历史。这种震古烁今的历史场面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细细品味《唐太宗李世民传记》这本书之后,笔者认为这与李世民的谋略及领导哲学也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主要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传》这本书的读后感,来谈谈太宗皇帝的领导哲学。

一、良好的品行修养

作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但要能够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还与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修养也有很大的关系。李世民作为一代伟人也深谙此道,在其执政期间十分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

1、以诚相待,关心民情

作为一个朝代的奠基者,李世民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当中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他也经常对臣下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为了赢得陈敏之心,太宗十分重视获得臣民的信任。一是以诚相待,以心感人。贞观十年,李绩突然生病,太医说须灰可以治疗,太宗听完之后竟把自己的胡须剪下为其治疗,这使李绩大惊失色,连忙叩头致谢。二是关心民情,以民为本。在贞观二年时,关中大闹饥荒,不少人家卖儿鬻女,唐太宗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查,拿出皇家的钱财将别人的儿女赎回,并还给他们。

在当今看来,也许会说太宗皇帝是在政治上作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太宗皇帝正是与臣民的开诚布公和关爱人民的做法,才赢得了臣民的信任和爱戴。

2、严于律己,克己正身

总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当上级能够身体力行的时候更是如此。太宗皇帝常对身边的人讲:“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也就是君想要安定天下,必须首先使自身行为端正。而且严于要求自己也是太宗一生的真实写照。太宗皇帝也时常讲:“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太宗皇帝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节制自己的奢华行为,对当时的正之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心胸开阔,不计旧怨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而在这之前魏征原是太子建成的谋士,曾经劝说建成把李世民杀掉。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不但不“株连”魏征,而且还册封魏征为谏议大夫侍中。李世民这种袭胸开阔、不计前怨的作法,使魏征觉得太宗皇帝是旷世明主,天下英才,因此在以后的政治生涯当中不断向太宗谏言,在短短的两年内就进谏二百多次,足见魏征对李世民的忠诚。

4、勤奋学习,虚心求教

虽然李世民贵为九五之尊,但是虚心的他依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足。他认为,君主如果没有丰富的才智和渊博的知识,终将成为一个“好谋无断”,任人摆布的政治傀儡。因此,他每天下朝之后都挤出时间读书,“辍膳玩三坟,晖灯搜五

典”就是他刻苦攻读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太宗皇帝还虚心向其他人求教,并积极提拔“学业优长,兼识政体”的官员。正是太宗皇帝这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才是他能够驾驭人才济济的大唐。

二、高超的用人与待人艺术

人才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第一资源,而能否使人各尽其才,也是关系者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李世民一贯重视人才问题,登基之前,为了搜罗天下英才,他就十分注重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库,而成为天子之后,他更加注重人才。

1、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太宗皇帝认为,人各有长各有所短,对待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李世民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使他们同心同德,演绎了“房谋杜断”的历史佳话;魏征直言善谏,因此李世民将其作为查看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而李靖“文武双全,出入将相”等等,这些都是李世民知人善任的,各取所长的用人艺术的表现。

2、不讲出身,唯才是举

太宗皇帝招贤纳士,不拘一格,不讲究出身门第唯才是举。他既重用士族地主出身的高世廉、杜如晦,又重视庶族地主出身的房玄龄;不仅重视平民出身的马周,而且还注重提拔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他还推行科举制度为平民子弟打开了通往仕途的大门;而且还采取了诸多破格提拔人才的方法,提拔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才。

3、贤不弃仇,不计前怨

太宗皇帝任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论远近亲疏,乃至昔日之敌,只要有才能,便可量能授职。如先前的尉迟敬德,太子的谋士魏征,农民起义领袖李绩徐世勋等。其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便是魏征。

4、投之以情、真情相待

李世民对待人才十分真诚,他没有像其他帝王一样,为了一家一姓的皇权帝业而屠杀忠臣贤将,而是对待自己的老臣用之以情,真诚相待。一次,李世民在与房玄龄谈话的时候,说到了“之前拟合杜如晦一起同心协力辅助我,而到现在只有你在我身边了”,说着,李世民为逝去的杜如晦而潸然泪下了。由此可见,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爱戴和真心。

5、亲贤远佞,赏罚分明

李世民求贤若渴,并且识才爱才,但是对于小人奸臣严加指责。一次李世民在花园游玩的时候,走到了一颗大树的前面觉得其雄伟不凡,便赞不绝口,而此时在身边的宇文士及便趁势符合,太宗皇帝听后十分反感,便说:“魏征常劝我要远奸臣小人,我曾猜就是你,今果然不错”。宇文士及羞的连忙叩头。

三、科学的决策艺术

作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不但要具有雄韬伟略,而且还要具备果断科学的决策艺术。决策正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太宗皇帝作为大唐的最高的领导者,有着丰富、高超的决策领导水平。

1、以史为鉴,汲取教训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和秦朝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灭亡之前都是兵多将广、粮草丰盛的强国大国。但又都是 由于皇帝的暴政使自己的统治地位迅速覆灭。而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太宗皇帝亲眼目睹了隋王朝灭亡的惨痛事实,这

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教训。因此,在太宗皇帝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汲取前朝的历史教训,并时常铭记“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古话。

2、注重智囊,集体决策

唐朝颜师古是这样注释“智囊”一词的“言其一身所有皆智算,若囊秦之盛物也”。太宗皇帝在自己的奋斗经历过程中也十分注重自身智囊团的建设,在早期平定群雄的时候,太宗皇帝收揽了各类人才,并设立文学馆,其中即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为太宗皇帝的正确决策及论证做出了很多重大贡献。李世民极为不久之后,又设立了弘文馆,其中其后来的决策都是在这里制定的。通过自身的智囊团制定的决策,不但科学,而且也十分有效,因为,在这些决策正式推行之前已得到了有效的科学的论证。

3、不听谗言,集思广益

太宗皇帝对于决策一直秉承“弃斥群小,不听谗言”的作风。房玄龄是太宗皇帝的股肱之臣,当监察御史陈师合诽谤他时,太宗皇帝立即将其斩首。另外,太宗皇帝对于决策集思广益,除了在决策中充分利用其智囊优势,而且还经常听取贤臣良将的谏言,以弥补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不足和不周全之处。

四、过人的改革胆识

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改革者能脱颖而出。李世民不但是一位政治家、皇帝,而且还是一位拥有过人胆识的改革者。在隋朝灭亡之后,唐王朝面临的是满目疮痍、百业待兴的场面。为了维护和稳固自身的帝位,李世民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在政治上,设立三省六部制

太宗皇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改制的实质是将以前封建的丞相之权分割成相互制约的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个部门而总属于皇帝,进而强化皇帝的权力,削弱相权。三个部门由于存在着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因此这样有助于皇帝的控制,而且有助于防止因草率决策而导致政出多门的弊端。因此,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虽然是为了强化皇帝的权力,但是这种政治上的改革,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

太宗皇帝为了使战后的农民回到土地上来,发展农业生产,确保赋税、徭役、和兵役,推行了均田制。虽然太宗皇帝推行的均田制并不是很彻底,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上土地似有制,但是分田与农民直接的结合,使得土地不在荒芜,并且还保证了农业生产,为出现海晏河清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础。

3、在官员选拔方面,完善科举制

太宗皇帝为了扩大人才的来源,以及为了获得更多优秀的治国之才,他明确规定不论读书人的出身、地位、财产状况,均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不必再由官吏推荐,录取与否完全取决于考场文章的优劣。科举制的完善,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增加了封建政权的活力。也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推行任人唯贤的原则,消除了任人唯亲的作法,一定程度上为中下层打开了进入仕途的大门。

五、小结:

李世民作为大唐的皇帝,他所做的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固,最终也逃不了人亡政息的历史规律,但是他的很多做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政权,展现出了作为一个封建领主的较高的领袖谋略

和胆识。笔者在此主要是从他的个人修养、用人艺术、决策艺术、改革的胆识四个方面论述太宗皇帝的领导哲学的。因此,通过客观阐述太宗皇的每个方面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尤其是领导哲学对后来的启示,对于我们当今学习领导科学的同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分析预警助力科学决策 篇3

大连市自2009年起开展超市和批发市场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形成了连续稳定的农产品价格采集和报送机制,确立了大连双兴、果菜、荣盛水产、庄河蔬菜批发市场和瓦房店旺角农副产品批发市场5个批发市场,五一华联超市、庄河金玛超市、瓦房店大商超市、普兰店家家福购物广场、金州新区大商超市和金三角华联6个超市,以及覆盖各区市县的农资店等价格采集定点单位。2014年全年共采集批发价格610批次、超市零售价格417批次。8月,大连市召开了农产品价格采集工作会议,建立健全了《大连市主要农产品价格采集与报送及市场分析工作制度》,并对全市44个产地价格采集点信息员开展了农产品市场行情价格报送与分析工作专题培训。全年高质量完成农产品产地价格采集654批次,为大连市农产品价格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和分析、最终形成市场分析及预警奠定了数据基础。

农产品市场价格数据分析预警

《管理决策新科学》书评 篇4

赫伯特·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该学派吸收了系统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理论,特别是消费者抉择理论,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过对各种行为的比较和选择,使总效用或边际效用达到最大。因此,它们也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决策对象。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在那些自动装置比人优越的职业和活动中,劳动力总数中用人的比例会变小;而在那些自动装置优越性很小的职业和活动中,使用人会相对增多。”即计算机会引起工作的变化,但也不是单纯地只是带来失业,而是会对工作结构额调整起到一定的作用。

自动化并不意味着工作的“非人道化”,而是一种对生产力的解放,以机械代替人力在最简单的工作中发挥作用,而使得人类在劳动生产中有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更多地发挥人类特有的创造力,让更多的人去进行更为愉快更为有意思的工作。而后,作者又将自动化的意义引申到了更为广阔的方向中去:计算机科学对人类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正在逐渐改变人们视闲散为邪恶的观念,使得人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更有创造性的工作等等。

而后讲到管理决策过程。与传统的决策方法不同,现代式的决策制定技术引入了运筹学、数学分析、电子数据处理、培训人类决策程序和编制探索式计算机程序等新科技、新技术。

这就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经营和管理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计算机系统可以将大量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整合,对管理信息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处理,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利用,明确市场定位,制定和完善发展战略,节约人力资源降低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使企业管理科学化和最佳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西蒙又谈到,他认为近年来工作满意度已经下降,而人员疏远问题上升是没有根据的,这种趋势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不能归咎于自动化;由于计算机引入使工作性质变化的研究表明,变化在量上是中等的,在方向上是不确定的。

在这里,本人对于其大部分的观点都是非常赞同的,就工作问题来看,自动化取代了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使得人们向着更有意义更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向流动,这就会使得人们的工作体验更为优质,也就会有更高的满意度;同时,自动化的引入并不是全方位的,因为当前自动化的水平还是有限的,所以相当一大部分需要人脑思考,需要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工作仍然需要大量人力,这就促使人们向着更高的知识水平发展,提高自身技能以适应更高要求的工作,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会极大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着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人类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会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前进,因此,人们大可不必将失业问题归咎于自动化的发展,现阶段自动化只是取代了最基础的一小部分简单工作。

书中还讲到了组织设计,包括对等级结构的影响;对集权与分权的影响以及对权限与职责的影响。西蒙提到,将来的组织形式仍然是阶层等级的形式。决策的自动化与合理化使得管理层的日常工作更加容易,从而使工作成为生活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对于作者谈到的“仍是层级结构”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虽然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也可以看到事业部型、矩阵式、扁平型等等新型的组织结构的涌现,其中尤其以扁平化结构的信息技术色彩最为浓厚,扁平化组织结构跟传统组织结构相比,其优点在于灵活、民主,能减少官僚主义,加强内部沟通,并且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创造性,能够更加迅速地对包括消费者需求在内的环境变化做出反应。新型的组织结构应用信息技术、数学模型等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最后,在信息技术的经济影响方面,这里谈到了对失业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在这里我个人非常同意西蒙的观点,也认为这是本书中最为深刻和广泛的一个视角,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仍旧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导致失业的唯一原因,甚至并不会导致失业,其原因就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从简单的体力工作中摆脱,利用机械来进行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较高的生产率和与手工生产相比更为高水平的产品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从而有更好的条件来进行更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来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发展。这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对工作结构的调整。同时,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单纯地导致商品和空闲过剩,比如,新科技的出现往往会产生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这样就会进一步促进消费或者带动就业,而不是使商品积压或者淡单纯地使一部分人失去价值。

而对于环境资源来说,在信息产品的生产、流通及利用中,大量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会直接或间接地减少生产中的物质与能源消耗。虽然在信息产品生产和服务中又增加了信息资源的投入,但由于信息资源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可多次重复使用,因而其边际成本是比较低的。据国际电联统计,一个国家对通信建设的投资每增加1%,其人均国民收入可提高3%。信息技术对信息产业及其他产业都有很强的带动性。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可使之重现辉煌。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推动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摘要:<正>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着眼于合理的决策,即研究如何从各种可能的抉择方案中选择一个“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赫伯特·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该学派吸收了系统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理论,特别是消费者抉择理论,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过对各种行为的比较和选择,使总效用或边际效用达到最大。因此,它们也是决策

决策科学 篇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这是在深刻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出全面、精辟的论述,是对党的决策思想、决策原则、决策方法的科学概括,对我们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去年以来,汕头市政府在推进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先后制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的意见》、《汕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基本程序的规定》、《汕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法律审查若干规定》、《汕头市政务咨询专家库方案》、《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告管理规定》、《汕头市县级以上政权机关政务公开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基本框架,从制度上规范政府决策行为,提高了决策水平。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汕头也进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国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府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动汕头新一轮大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进一步提高对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重要性的认识

决策是政府工作的核心,贯穿政府管理的全过程,决定着政府工作的成效。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来说,政府的领导工作主要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实际出发,对关系本地区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决策水平是衡量领导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而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提高决策水平的根本途径。

首先,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政府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入世”的新形势,各级政府的职能和管理方式、运作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在当前经济和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和改革深化,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日趋多元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难度加大,对政府的执政能力特别是决策能力产生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任何一个决策者、一个决策集体的智慧和认识都不可能覆盖所有领域,领导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有深入透彻的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凭经验和权威决策,否则,会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失误,给事业造成损失。因此,要在不断提高领导者的战略思维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综合决策能力的同时,加快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施政水平。

其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政府工作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遵循客观规律,切实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并通过正确决策的执行和实施,推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再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新一轮政府改革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政府治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正在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其特点是:主张引进企业的管理精神,服务理念和运作机制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企业和公民)第一的可选择的公共服务;重视自上而下的统治性权力与自下而上的自治性权力交互作用,提高政府在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民需求方面的有效性和回应力,促进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协商、合作、和谐相处;强调对政府运作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不断推动政府职能简化、组织结构优化、作业流程电子化,实现政府成本更少而运转更好,公共服务的质量更高和效果最优,等等。要实现上述转变,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求政府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广泛深入了解企业、公民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公

众和社会多层次的需要,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进步。因此,我们要适应全球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通过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勤政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建设一个具有较高决策水平,能够驾驭复杂局面,能为公众知情和信任,与社会大众和谐相处的政府。

二、广开政府与人民群众双向联系的畅通渠

道,建立完善决策信息互动机制

掌握全面、真实、有效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解决政府和公众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如果领导者决策时闭门造车,或仅凭经验作决策,而对群众的要求、愿望,对实际情况不甚了了,这就形成了决策者的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决策有多少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另一方面,如果公众对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结果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这也是公众对政府的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作出的决策会由于缺乏群众的支持、认同和有效监督,影响决策的质量,进而影响决策的执行和实施。因此,必须切实解决决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有效的决策信息互动机制。作为领导者,既要具有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替群众着想,主动深入群众,贴近群众,采取各种方法,开拓多种渠道,倾听群众的呼声,从群众中吸取智慧,使决策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又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把政府重大决策和各种政府措施直接交给群众,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使政府施政行为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政府决策建立在深厚扎实的群众基础之上,真正做到顺民心,合民意。

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我市一手抓密切联系群众,一手抓政务公开,着力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对话的畅通渠道,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广大群众的劳动、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愿望、要求,把这些作为制定和调整政府决策的第一信号和最重要依据。在联系群众方面,重点是广开言路,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年,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个月的“我为市长献一言”征文活动。群众踊跃献策,提出多条意见建议,部分建议已转化为政府决策并付诸实施。××年以来,我市在继续办好市长专线电话、市长电子信箱,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意见、建议“直通车”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一是开通市长专邮(免费)。市民给市长写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免贴邮票,邮资由市政府办公室支付。二是建立市政府领导接访日制度。市政府领导直接与群众代表见面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召开各种类型企业座谈会。市领导直接与企业家对话,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四是建立调查研究制度。规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必须安排一定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并向市政府提交一篇以上有深度的调研报告。市领导带头下基层、进企业、到老区山区,走村串户,使调查研究蔚然成风。通过这些措施掌握民情,了解民意,为决策获得第一手材料。在政务公开方面,重点是做好重大决策过程及结果公开。今年来,我市在推进镇务、村务公开基础上,全面推进县级以上政权机关,特别是市政府自身的政务公开,将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过程以及出台的政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等事项向社会公开。对政府重大决策和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决定前,还实行“预公开”制度,通过媒体或听证会等形式,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再作决策。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市从××年月起,在市委机关报《汕头日报》设立《汕头市人民政府公报》专版,集中发布市政府规章、市政府及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市政府的行政措施,并规定这些文件必须在《公报》上发布,否则不具有行政执行力。此举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企业和群众的欢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对我市的这一举措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政府公报随党报出版发行,在广东尚属首创,对于有效、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群众关注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民办实事工程和其他社会热点问题,我们也通过媒体和市政府网站公开进展情况和办理结果。通过政务公开,最大限度提高政府重大决策、决定事项的透明度,同时吸纳群众对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决策。

实践证明,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双向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完善决策信息互动机制,是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巩固原有各种途径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与社会各阶层沟通和交流的制度化渠道,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交流“零距离”、“全天候”、低成本、高效率。一是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要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趋势,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合法利益表达和有序政治参与的畅通渠道。要把定期反映社情民意作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特别是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依托政策研究机构、公安、民政、信访、统计部门和新闻媒体,建立社情民意调查网络,通过观察社会舆论、定期进行民意测验、社情形势综合分析等,深入了解和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以此作为政府决策的第一信号。二是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实现政务公开法定化,保障群众依法行使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力。同时,实行群众点题公开,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施政意图、思路。三是推行电子政务,使群众能够在更方便的时间、地点,通过更便捷的途径,向政府表达自已的愿望和要求,获得所需要的政府信息及其他服务。四是建立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政府重大决策、政策措施,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办理情况。五是设立市民论坛。对政府的重大决策在作出决定前,在媒体设立市民论坛,由政府分管领导或决策事项承办部门主持,邀请各界人士和市民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供政府决策参考。

三、规范重大决策基本程序,实现决策过程程序化、法制化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关键是决策过程按照民主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从政府工作的实践来看,政府决策多数属于风险型决策,一项重大决策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决策科学化的意义正是在于控制决策的风险和成本,而决策的民主化则使重大决策权力运用的过程和结果在民主的监督之下,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最可靠和最有效的体制保证,使决策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必须把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决策体制与现代科学决策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制度上规范决策行为。××年月,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制订市政府重大决策基本程序,规范决策行为。首先,界定重大事项的范围。我们根据地方政府的权限,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事项;重大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事项,以及国有资产处置、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纳入政府重大决策范围,凡是涉及上述范围的决策事项,都必须按照重大决策程序进行决策,防止领导个人拍脑袋、独断专行。其次,规范决策前的基本程序。我们规定重大事项决策前,应经过调查研究、综合论证、征求意见、法律审查四个必经程序;对广大人民群好范文版权所有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应召开听证会;对涉及面较广、试验性较强的,应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作出正式决定。在征求意见时,规定重大事项形成初步方案后,应按决策事项涉及的范围,征求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和单位、上下级政府、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的意见;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应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意见。在法律审查方面,由市法制部门审查决策事项是否与国家、省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相抵触;是否与规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相一致;是否与我市现行的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协调、衔接等,确保决策合法合规。第三,规范决策过程的程序。我们规定重大决策必须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市政府全体会议讨论决定。会前必须经市政府分管领导协调,未经协谳不得上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重大事项,须有半数以上应出席人员到会方可举行,其中分管该项工作的市政府领导必须到会。如分管领导因故无法到会,除特别紧急事项须立即进行决策外,该事项应留待下次会议决定。在决策时,先由有关领导或责任单位对重大事项的背景、必要性、可行性、主要内容和各方意见进行说明,然后进行充分讨论。主持人须听取其他领导成员的意见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视讨论情况作出最终决定。如反对意见(含未到会领导成员的书面意见)的人数较多,又非特别紧急事项,可暂缓决定。会后再进行研究论证,统一认识,留待下次会议讨论决定。我市的重大决策程序实行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在市政府及各部门形成了民主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良好氛围,有效地提高政府决策的水来,减少决策的随意性和决策失误。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政府决策体制、程序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完善规范决策程序方面继续进行探索。一是加快决策制度立法。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决策理论、方法、技术,利用特区立法权,加快决策制度立法,实行决策程序法定化,依法约束政府决策主体的行为,实现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法制化。同时,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使政府机关及其领导者的决策权力受到法律和人民的有效监督。二是完善决策系统。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行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完善政府决策参谋机构和决策咨询系统,优化决策系统运行,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决策权力运行机制。三是建立决策论证制。由决策承办部门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决策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和综合评估,制订多个备选方案,供政府决策参考。我市正在着手建立政务咨询专家库,聘请我市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政务咨询委员,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要发展规划等涉及全局性的重大决策进行研究论证,为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坚持从严治政,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

决策的执行和监督是正确决策得以实施并贯彻落实到基层的关键。决而不行、政令不通,上情无法下达,下情无法上传,再好的决策也是一纸空文。决策执行的过程也是检验决策的过程,通过决策执行情况的反馈,可以深化决策、调整决策、纠正偏差、或发现新问题,作出新的决策,推动事业向前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政府决策是一个“调查研究——决策——执行——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再调查研究——再决策——再执行”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实质上是马克思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政府决策中的体现。

去年以来,我市十分重视督办。一是建立重大决策执行的责任制。对市政府重大决策事项,明确各项工作的分管领导,主办、协办单位,工作目标和进度要求。有关部门对所负责的重要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项目责任人制,按照目标进度要求限时完成。二是建立重大决策执行情况报告制度。规定市政府重大决策执行的主办单位必须按规定时间汇报落实情况,到规定时限未办结的,要说明理由并提出加速办理措施。对办理不力,贻误时机、造成损失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三是建立重大决策督办制度。规定市政府领导负责分管范围内重大事项的督办;重大事项承办部门一把手为该事项督办第一负责人;市政府办公室负责重大事项的跟踪督办,并编印《督办报告》及时反馈决策执行情况,为深化决策、调整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建立决策执行协调机制。对涉及多个部门特别是中央、省垂直经济管理部门的事项,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加强协调,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完成。

实践证明,决策执行、监督、反馈机制是整个决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门,是推进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今后必须加大决策执行和监督力度。坚持从严治政,确保政令畅通。同时。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鼓励决策执行者围绕决策目标,创造性开展工作,使执行决策的过程成为完善决策、调整决策、纠正错误决策的过程,为此,要建立三个体系。第一,建立决策执行过程的监测和决策效果的评估系。决策执行的监测和评估要与决策执行同步,重点是跟踪决策过程是否忠实决策的目标,是否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出现原来未能预见的副作用,是否出现“政策撞车”,是否需要对决策进行重新设计修正,是否必须马上停止执行,等等。并采取相应措施使正确决策得到有效实施,错误决策得到及时纠正。第二,建立决策执行的考核体系。要建立决策执行责任考核、评议、警示、奖罚制度,把重大决策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部门负责人政绩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对积极贯彻落实市政府重大决策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甚至弄虚作假的要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交监察部门查办;对不胜任所在领导岗位的要及时调整;选择反面典型进行曝光,以扶正祛邪,杜绝敷衍塞责现象。第三,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建立完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向同级人大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要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使行政监察贴近政府中心工作,与政府决策同行,政府决策涉及哪个领域,行政监察的触角就延伸到那个领域。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坚决查处,以维护决策执行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在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方面公开、迅速、广泛的独特作用,加强对重大决策的跟踪监督。要把舆论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确保重大决策落实到位。

真四核使决策更科学 篇6

做好宏观经济调控工作

需要优质的决策支持

在宏观经济调控工作中,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经常依靠大量的数据、经济模型和经验进行分析判断,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这些经济计量学的模型已有很多种,他们在宏观决策中已经能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工作已经逐步摆脱了以前靠个人经验“拍脑袋”来制定宏观政策的做法。现在更加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和数据,每个决策后面都需要做多个方案和模型来进行测算和支持。随着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越来越了解。往往一个很小的决策就会产生许多不可预料的结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蝴蝶效应”已经不是杞人忧天。往往巨大的变革就是起源于系统中加入的一个很小的扰动。每当人们从实践中发现一种影响的因素并加入到现有的模型中,系统的复杂程度就大幅度提升一次。就如同当方程式的元数(未知数)每增加一个,其计算的难度就大幅度提升一次,而且这种难度的提升呈现一种加速上升的态势。今天的决策者与经济学家,更加希望借助越来越复杂、运算速度越来越快的电脑及SPSS、STAT、AERMOS、E-View(TSP)等经济预测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软件,建立经济运行与预测分析的模型,为科学判定经济走势、发展态势以及如何合理调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这种决策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更加高频地发生,正如“蝴蝶效应”一样,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经济问题(比如是否加强某种类型的产品出口对增加外贸和外汇收支平衡的作用,或者由于石油的价位持续提升对宏观经济的增速产生影响,抑或某种流行性猪疫病将付出什么样的经济代价),都会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走势,都希冀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和高速计算提供以数字形式表示的答案。

经济运行模型分析预测本身呈现出更加精确和细化的趋势,国家发改委也已经提出了旨在专门促进宏观经济预测发展的“金宏工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这都是由于经济模型分析预测更加复杂,对硬件提出更高要求的产物。以往的分析人员主要集中精力于软件及经济模型的分析,关注硬件的技术细节并不太多,但随着复杂性的快速提升,也开始关注CPU的性能。特别是由于运算量加大、迭代算法较多,对CPU浮点和整点性能提出较高要求。以前这样的工作主要在图形工作站和大型机上面做。而现在,由于计算的次数和运算量都快速增加以及PC的使用便捷,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政府公务员已经主要依靠高档PC和笔记本电脑进行一般的测算,而把复杂的计算任务交给服务器来完成。

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决策 篇7

一、应急管理科学决策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应急管理决策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前沿核心。

当前, 由于各种突发事件频发, 各级政府纷纷建立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就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的事前预警系统、事中的处置效果、危机事件应对的善后等环节作出规制, 而在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 处于最核心地位的则是应急管理的科学决策过程。

2. 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关系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效能。

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如何, 直接影响着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 应急管理决策层的素质、决策手段以及决策前期对突发危机的真实情况和发展态势的掌握等, 与应急管理决策水平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从某种程度上讲, 面对突发事件时地方政府的决策水平影响决策质量的高低, 而突发事件的处置效能又与决策质量密不可分。

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决策的现状

1. 观念陈旧, 主体单一。

实践中, 一些地方政府在对突发事件作出应急管理决策时, 仍然采用行政惯性思维模式, 观念比较陈旧, 对政府机构和所属部门的力量依赖性强, 另外, 对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决策中发挥的作用认识和重视不足, 从而造成应急管理的主体较为单一, 社会大众对应急管理的参与程度低。

2. 条块分治, 缺乏整合。

地方政府辖区内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中央直属、省市直属的单位。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危机应急管理方面一直采用的是分灾种分行业的管理模式, 对于应急管理的职责、衔接配合等没有明确的界定, “条”管理的单位, “块”不干预, 反之亦然。条块分治情况下,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 纵向无法直达, 横向缺乏联系, 决策难以有效执行。

3. 经验决策, 缺乏科学。

在以往发生的突发事件中, 地方政府在进行决策时的失误主要有:处置时忽视专家咨询、专业知识指导、决策支持系统 (DSS) 的辅助决策作用, 往往依靠行政命令、行政指导, 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三、建立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决策的新模式设想

1. 事前 (预案规划阶段) 决策模式。

基于实际需要, 事前决策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前期决策的任务 (目标) 。 (1) 组织机构整体框架设计、专业分工、责任落实。设立最高领导机构:市 (县) 突发公共事件委员会, 应急管理协调各专业委员会;设立常设办公机构——市 (县) 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 (2) 审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指挥系统, 即在突发危机事件中, 谁应该是指挥者, 谁应该辅助指挥, 谁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等一系列指令的上传下达过程必须清晰, 以便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快速作出反应, 其次, 确立启用现场外应急队伍的方法;再次, 构建事态评估与应急决策的程序。 (2) 前期决策使用的原理和方法。应急管理中面对的都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用数学模型无法进行精确描述的复杂型、复合型问题, 网络层次分析法即适应这种决策的需要。如为预防并及时处置大型油库可能发生的火灾灾害, 消防部门则应在油库附近地段设立一个消防中队。 (3) 事前决策支持系统。事前决策支持系统包括专业委员会或专家咨询组;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2. 事中 (应急处置阶段) 决策模式。

(1) 事中决策的方法。决策属于非规范决策, 决策目标追求“相对满意”结果, 确定“实际可行”方案。目标顺序:保证人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缩小社会影响。 (1) 现场分析决策法。决策者“在进行政策工具的具体选择时, 往往不能适当地多花一些时间来做分析的工作”。政策分析人员必须区分优先的次序、风险的大小、成本效益的多少, 不仅要看当前的, 也要看将来的。对每一选项, 政策分析人员必须了解它使用的词汇, 支持者、反对者和提出建议和实施的时间表。 (2) 直觉决策法。运用该种决策方法进行决策时, 需要依赖于决策者的直觉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觉决策, 能够防止“贻误战机”, 造成公众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以及发生更加严重的次生和衍生灾害。 (2) 事中决策的分析论证。事中决策的分析论证也包括可行性论证和逆向论证, 逆向性论证也即反向论证, 即从相反的角度去论证决策的不可行性。

3. 事后 (恢复重建阶段) 决策模式。

事后决策的任务 (目标) 主要包括: (1) 调查与评估。通过比较执行管理活动的资源消耗和所获得的利益来确定某一项政策的实际施行效果。 (2) 恢复重建。启动恢复计划和措施, 组织开展各种善后工作, 开始实施各项恢复重建工作。

四、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科学决策的政策建议

1. 加快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

进行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 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

2. 运用网络平台和技术支持提高应急管理决策水平。

从应用整合、业务整合和数据整合三个层面建设应急信息处置平台, 使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统一协同工作的虚拟指挥中心。通过应急减灾信息系统, 虚拟指挥中心可以控制不同的企业应用, 处理不同的业务流程, 控制不同的数据资源。重视决策支持系统在应急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注重听取和采纳专业委员会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应急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改进决策质量。

3. 构建柔性行政指导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在宪法、法律和规则允许的限度内, 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在处置突发危机事件中, 需要以人为本, 采取积极适度、刚柔相济的应急管理措施, 选择采用“劝告、说服、警示”等行政指导措施, 与各项行政指令相配合, 寻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或协力, 从而实现处置危机应对的行政目标。目前, 在我国现有的关于公共危机安全管理的应急法律法规中, 并未明确确立行政指导措施。笔者认为, 今后我国在修订现行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或在条件成熟时, 应完善或通过立法将行政指导纳入应急管理法律规范, 内容应主要包括行政指导的原则、方式、程序、监督、责任、救济等。同时, 要充分实现行政指导措施在应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还需完善行政指导的运行机制, 创造其运行的良好环境, 尽量避免其负面效应, 为创建更加完善的应急法制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4. 落实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

应急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 往往牵涉到政府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各地、各部门由于对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以致于当前我国各地的应急管理进展不平衡, 因此, 我国在应急管理中应该实施绩效评估, 发挥其示范带动、宣传推动、考核促动的作用, 可以确保应急管理政策措施执行无盲区、无弱化。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创新和有效管理的工具, 能够使政府在行政管理各环节实现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从而避免应急管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 实现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因此, 构建并完善应急管理绩效考评与责任追究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5. 重视网络舆论危机应急工作。

网络公共舆论在表达社会大众的思想和感情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 网络公共舆论也是政府了解民意、体察民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 对待网络舆论危机不能采用简单的封和堵的办法, 而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原则与方针, 快速抢占先机。为此, 政府应重点把握四个方面的原则:第一, 开诚布公原则, 工作中有差错就虚心、坦诚地接受媒体的舆论监督, 以人为本, 出发点是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政绩或某些少数人的私利, 一切都没有什么隐瞒的, 让广大老百姓有充分的知情权;第二, 及时处理原则, 当出现网络舆论公共危机时, 各级政府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具体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势, 并立刻作出回应, 占领公共舆论制高点, 正确引导公共舆论导向 (很多地方没有处理好突发事件, 与没有做到第一时间处理有直接关系) ;第三是依法行政的原则;第四是宜疏不宜堵的原则。

五、把创新社会管理与维护公共安全相结合

1.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按照科学规划、分类建设, 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并重, 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相结合及“实用、可靠、先进、安全、经济”的原则, 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 推进“天网工程”建设, 构建城市立体治安动态监控网络。

2. 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审时度势 科学决策 篇8

一、内蒙古煤炭企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 我区各级政府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 广大职工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也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使体制更适应、机制更灵活、成效更鲜明, 为煤炭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值得推广的宝贵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

自治区各级煤炭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布局、有序协调发展、提高煤炭工业规范化、现代化、产业集中化的经验;神华、伊泰以现代化科技为手段, 大力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中电投蒙东能源集团, 华能伊敏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等实行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 以煤为基础实现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经验;神华集团能源公司、霍林河煤炭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伊东集团、汇能集团, 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建设及多种形式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新建煤炭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开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促进煤炭企业与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经验。

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 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 如下几点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在煤炭大基地、大集团、相关煤炭企业和其他行业大量进入内蒙古开发煤炭资源的时候,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内蒙古现有的煤炭资源。二是如何正确对待资源储量与开采力度, 保证内蒙古煤炭工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同时保证国家宏观经济平稳发展所需的煤炭供应。三是在煤炭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 如何正确认识内蒙古环境的承载能力, 保护好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四是如何适应内蒙古煤炭发展形势, 培养储备煤炭专业人才和骨干力量。五是根据国家煤炭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出台, 如何做好行业政策调整和新政策研究, 保证行业持续协调发展。

二、内蒙古煤炭企业面临的重大影响和挑战

1.新能源开发对传统煤炭产业的冲击

国家研究机构研究报告预测在2020年, 我国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人民币, 把核能、风电和太阳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在国家政策导向激励和规划强力推动下, 今后我国新能源产业将实现大规模加速发展, 在能源结构中占的比例增大, 并逐步取代传统的煤炭产业。

2.低碳经济发展对煤炭企业形成巨大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履行国际责任的需要,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经济生活质量的必要选择。国家有关研究机构表明, 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到2030年可能达到53.6亿吨标准煤, 2050年达到60亿吨标准煤, 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达到31.1亿吨和33.8亿吨。发展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而言责任重大。为此, 未来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 要花大力气投入发展煤炭新技术, 大力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发展, 真正使煤炭成为高效、洁净的能源。

3.国家企业政策调整对煤炭企业产生的压力

近年来煤炭工业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煤炭产业相关政策相继出台, 未来趋向主要有:煤炭资源管理政策向有序、有偿方向发展;煤炭税费制度改革将增加政策性成本;煤炭生产与经营准入政策提高行业门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政策为煤炭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煤炭安全政策立足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促使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将逐步健全和完善。这些政策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密切跟踪了解, 以便及时学习贯彻, 调整适应。

4.产能过剩对内蒙古煤炭企业的冲击

2001年以来, 我区多行业涉足煤炭产业, 形成改老矿、建新矿、扩大矿的局面。产生的结果是在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同时, 煤炭企业的产能大大增加。当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减缓时, 已形成和将要形成的煤炭产能过剩将凸现出来, 对煤炭企业产生极大的冲击。

5 煤炭企业管控体制不适影响其健康发展

当前我区煤炭企业构成及发展状态主要是:煤炭企业尤其是大型煤炭集团的规模迅速增大, 出现煤炭企业内部并存多元的格局;国有独资和多方投资结合的产权多元化趋势;大型煤炭企业实现跨省、跨地区经营。上述情况造成了如组织管理体制设置、职能划分、工作流程、管理人员观念、素质等管控体制上的不适应。可喜的是, 我区有些集团企业正把这些不适应当做重大课题在探索和总结中, 通过对煤炭企业生产集群管控模式研究、完善和优化, 推动我区煤炭产业和资源协调、科学发展。

三、把握趋势, 积极应对, 争取主动

要肩负起全国煤炭行业领头羊的责任, 对过去要负责, 对职工负责, 超前入耳、入脑、入心, 同舟共济共谋煤炭发展大计。在具体工作上提四点建议:

一是认识要统一。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决定, 全国煤炭经济研究会2010年在内蒙古召开《煤炭工业发展高层论坛》。会议重点要解决以下问题:动员内蒙古三十多家国有大中型、地方、民营企业和区内有关部门总结如何走科学发展之路的经验, 以此来指导全国相关行业的发展;请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破解我们遇到的新问题, 为内蒙古经济决策提供服务。这次会议, 有利于内蒙古煤炭行业统一认识, 把煤炭发展真正引上科学发展、有序发展的道路。

二是议政要加强。内蒙古不仅是产煤第一大省, 也是我国查明和预查地质储量第一大省, 我们担子重, 责任大。国内煤炭行业变化快, 加上内蒙古煤炭企业体制的变化, 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探索和研究。因此, 我们需要成立顾问团队开展调查研究, 为内蒙古煤炭行业和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也可聘请老领导、老专家来充实顾问队伍。

三是要制定规划。面对内蒙古煤炭行业发展形势, 我们可以走出去, 请进来, 同科技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制定中长期规划, 在此基础上制定短期规划, 分步实施。

四是调研要起步。从经验中提炼理论, 打破局面性, 适时举行相关论坛, 交流经验、汇集思路、寻找对策, 以提高煤炭企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发展能力。

摘要:通过分析内蒙古煤炭企业目前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内蒙古煤炭企业面临的重大影响和挑战, 最后提出煤炭企业如何把握趋势, 积极应对, 争取主动的措施。

决策科学 篇9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握高效益保障前提, 建立科学的党委理财机制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 军队财务工作提高保障水平必须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落实好党委理财的决策制度, 党委要抓住科学决策这个关键, 发挥好集体领导的作用。

(一) 树立党委理财的科学决策意识。

党委理财的精神实质就是实行党委集体领导, 发挥党委集体智慧与才智进行决策,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防止决策失误。党委要树立符合时代特点的科学决策理念, 把着眼点从简单的审批经费开支转向谋求整个部队战斗力水平提升上来, 把财力统筹调配到部队的全面建设上来。党委理财工作要树立全面的观念, 从偏重经费运用提升到整合全部资产上来, 把经费转化形成的资源纳入理财视线, 纳入理财范围, 进行有效的利用, 发挥整体保障效益。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 从分散管钱用钱提升到集中计划管理上来, 党委理财应将分散的财权、财力进行集中管控, 形成整体合力。

(二) 形成党委理财的科学决策体系。

建立一个由事业部门、财务部门和单位党委构成的多层次的民主决策体系。一是建立事业部门的规划体系。即由各事业部门依靠本部门的专家经过科学分析论证后提出本部门事业规划, 上报单位党委研究。二是建立财务部门综合平衡体系。对事业部门的规划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三是建立党委决策体系。各事业部门和财务部门平衡的规划, 容易从本单位利益出发或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 可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必须经过党委集体决策, 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以实现整体经费效益的最大化。

(三) 强化党委理财的科学决策能力。

党委要树立统一的理财目标和指导思想, 对经费的使用进行科学的统筹统揽、调节调控, 确保本单位建设事业的协调发展。党委要从发挥经费最大的使用效益出发, 克服预算约束软化、行政性消耗性开支过大、部队建设重点项目得不到经费保障等问题, 通过预算管理, 增强经费投向投量的科学性、合理性, 努力提高有限经费的整体保障效能, 缓解经费的供需矛盾。党委要充分发挥理财主体的能动效应, 从提升部队战斗力和促进部队全面建设出发, 增强经费使用的宏观调控, 对部队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工作进行优先保障, 使有限的经费使用合理、效益突出。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握绩效管理原则, 构建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

科学管理可以增财富, 科学决策可以出效益。加强经费的绩效管理, 是提高军队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部队整体战斗力的必然选择。绩效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 也是在一定时间内以某种方式实现某种结果的过程, 既进行系统思考, 又考虑持续改进。所以, 构建科学的军队财务决策机制必须树立全新决策理念, 实施全面绩效管理, 进行全程监督和考评。

(一) 遵循价值规律, 更新财务决策理念。

决策理念的更新转变是改善和加强财务科学管理的起始点, 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运行机制和推动军队财务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新时期的军队财务工作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首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健全, 宏观经济与财政资源配置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军队财务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改进决策程序, 对计划代替管理、增长代替质量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实现由经验型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其次, 市场经济条件下, 军事经济活动无不与市场发生紧密联系, 军队财务工作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讲求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我们要善于运用价值规律,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观察和思考眼前的一切, 优化配置军事财力资源, 实现由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转变。再次, 要按照市场导向、价值调节作用增强的新特点, 主动、超前地进行财务管理分析、研究。从追求单位整体利益最大化出发, 重点加强经费分配管理决策层次、权限的划分和会计核算监督方法的改革, 实现军队财务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

(二) 运用系统控制原理, 优化财务保障结构。

系统控制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所谓系统控制, 是指按某种组织原理和一定的组织方式对构成系统的结构要素进行优化调整和目的控制, 从而达到共同目标, 实现特定功能。军队财务工作要实现经费的科学决策与管理, 就必须对经费管理使用进行科学的系统分析, 合理地统筹安排经费, 实现整体的优化, 确保经费使用具有较高的效益。财务部门要对经费的投量进行控制, 不进行超预算的负担支出, 更不能进行超负荷运转、超支出建设。要对经费的投向进行控制, 对部队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焦点进行优先保障, 确保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 促进部队战斗力提高。要对经费的执行进度进行控制, 适时调整经费的支出, 确保预算进程的落实。要优化经费的支出结构, 在现有经费保障能力下, 以轻重缓急为序, 以发挥最大的经费效益为出发点, 对现有的财务支出结构做出适当的调整, 促进财务的科学管理。同时, 用经费使用效益来检验财务支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通过实践校正, 建立一个支出合理、规范, 符合部队建设要求的经费支出结构。

(三) 注重监督考评, 完善财务决策评价。

全面改革和加强新时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部门要围绕提高保障效益来拓宽管理思路, 注重经费的使用绩效, 完善财务支出监督考评机制, 让有限的财力、物力生成最佳的战斗力, 发挥最大的经费效益, 为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服务。财务部门应对经费支出进行风险管理和绩效考评, 确保经费预算支出的科学合理和既定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实现经费支出科学化, 财务部门在党委的领导下可建立一个经费支出监督考评机构, 并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督促各部门严格预算执行支出。评价机制可通过决策、反馈和监督三个系统构成。决策系统负责支出预算方案的总体评估和预算执行的全局统筹;反馈系统负责执行有关的决策指令, 并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反馈到决策系统;监督系统则处于决策和反馈系统之间, 不断监察决策系统和反馈系统, 了解这两个系统的运转情况, 及时提出调整的对策, 保证经费支出始终按照预算目标执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握改革创新关键, 增强财务决策机制的优化

军队财务管理要以信息化为前提, 勇于创新发展, 敢于超前建设, 方能保证整个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才建设是核心, 人才是决策的主体;信息资源是关键, 信息系统是科学决策的必要辅助;法规建设是科学决策顺利实施的保障, 重要的法规依据。

(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主体决策能力。

提高综合理财水平, 人才是促进财务科学决策最重要的因素。财务管理者在科学决策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是决策的主体因素, 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决策能力能够减少决策主体的个人偏好对科学决策过程的影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着重培养三方面的素质:一是坚定的政治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 夯实思想根基。廉洁自律, 不断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坚持按原则办事, 做遵章守纪的财务工作者。二是精湛的业务素质。要加强知识储备, 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信息化知识, 给党委当好参谋, 当好助理。要有较高的工作标准和办事效率, 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效率。三是良好的创新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素质也是财务工作者干好本职工作的必备素质。创新可增强财务科学决策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给财务科学决策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 加强信息化建设, 优化辅助决策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流量的空前扩充, 信息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增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迎接信息化挑战的迫切需要。先进的财务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内部控制和业务程序自动化, 为宏观决策和微观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依托网络功能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进行信息的实时处理, 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资源使用的效益, 可以掌握经费投向投量, 引导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我军财务信息化建设实际, 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顶层设计。立足财务工作的整体效益, 对财务信息化进行规划设计, 引领信息化发展方向。二是统一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软、硬件标准, 达到系统的互联互通, 实现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和决策过程优化。三是进行配套建设。在技术上、装备上, 可借鉴地方金融机构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 加强军队财务信息化系统配套设施的建设, 实现软硬件齐备。

(三) 健全法规制度, 完善科学决策保障。

财务科学决策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加强财务监督立法, 规范财务监督活动, 是实现依法理财的需要, 是严格执行财务科学决策的有力保障。财务监督制度不完善和财务监督职能缺失, 使财务决策在预算管理、数量控制缺乏硬性约束, 达不到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健全财务体系法规体系要加强三个方面:一是经费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把经费规模的确定、经费预算的安排等纳入法制化轨道, 使经费使用管理具有法律依据。二是规范预算的执行和考评。财务部门对经费支出预算进行检查和考评, 及时掌握执行进度, 检查有无偏离预算目标。三是明晰权力和责任。只有权力明晰, 责任清楚, 实现权责的刚性约束, 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民主。因此, 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 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使决策者真正承担起决策的责任, 防止不负责任的盲目决策。

参考文献

[1]熊友存.军队财务管理学[M].解放军出版社, 2002.

[2]熊友存, 李劲松.军队财务管理专题[M].海潮出版社, 2003.

科学决策创新机制推动和谐拆迁 篇10

《物权法》明确征地拆迁是一种政府行为, 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研究制定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也将进一步明确拆迁属国家征收行为, 应作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政府来主导完成。因此, 城市拆迁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顺应民意, 对保障群众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应引起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充分重视。

一是加强拆迁规划的前瞻性。今年初, 媒体报道福建省某市一所投资1500多万元、刚刚完工的现代化样板小学又面临拆迁, 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学校。在许多城市的拆迁中, 虽然没有这种极端例子, 但建成不久的新房列入拆迁、一个单位先后被多次拆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社会反响较大、群众意见较多。为此, 作为政府部门一定要审慎决策, 科学合理地规划,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 提高城市拆迁的综合效益。

二是加强拆迁工作的系统性。城市拆迁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一个城市或地区, 如果在短期内实施大规模城市拆迁, 而安置房源又相对不足, 必然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造成影响, 进而拉动房价过快上涨。而房价的过快上涨, 反过来又会引致绝大多数被拆迁家庭选择实物安置, 或要求大幅提高拆迁补偿价格, 给本已困难重重的拆迁工作带来更大困难。因此, 城市拆迁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还是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必须放在全局角度, 统筹加以考虑。

三是加强拆迁实施的计划性。对城市拆迁工作, 必须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和社会资源可承受度, 制定中长期拆迁计划及年度拆迁计划, 合理确定拆多拆少、早拆晚拆, 切实增强拆迁实施的计划性。拆迁计划应向社会公开并严格执行, 便于群众根据拆迁计划提早安排好搬迁事宜, 主动配合做好拆迁工作。同时, 拆迁实施前要精心组织, 统筹考虑,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保证拆迁资金到位、安置房源数量充足、政策执行透明公开。在谋划重大区块、重大项目开发建设时, 应同步考虑配套足额的安置用房, 并提前启动实施建设, 避免因拆迁安置房源不足引发房价过快上涨。对涉及军产或大型企事业单位房产拆迁的, 应提前与被拆迁单位沟通, 制定好搬迁安置方案, 及早落实搬迁用房或土地, 保证部队或企业搬迁后的正常运转。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 推动城市和谐拆迁

近年来, 宁波市加快拆迁工作重心下移, 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完善街道分块包干制度, 形成了“属地负责、各方联动”合力推动城市和谐拆迁的工作格局。去年4月, 宁波海曙区启动了15个区块约40万平方米的城市拆迁任务, 短短3个月时间, 签约率和搬迁率均达到96.6%, 其中轨道交通市府站和大卿桥站项目取得了“两个100%”的骄人成绩。这是海曙区积极推行“协调拆迁组+包干街道办+拆迁事务所”拆迁工作机制, 采取以包干街道办为主体的责任落实机制所取得的效果。下一步, 宁波将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创新完善推广这一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贴近群众、脸熟门清好说话的优势, 达到以情助“迁”的目的。

三、以民本关怀为切入点, 实践城市和谐拆迁

一是要确保“安居”。对拆迁面积较小、补偿总额较低的群众, 鼓励其安置较远的地段, 以获得较大的面积, 改善居住条件;对不愿异地安置的老人, 要积极帮助其选购合适的二手房;对购房有困难的特困家庭, 要帮助其解决廉租住房, 通过多途径千方百计解决居住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

二是要帮助“乐业”。对以开店摆摊为生的群众, 拆迁后要尽量安置其店面房, 或在集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帮助解决营业摊位;对一些需要再就业的拆迁群众, 要优先组织就业培训, 提供公益性的保安、保洁等就业岗位, 积极帮助他们“乐业”。

三是要尽力“帮困”。属地政府可采取设立专项拆迁补助资金的方式, 对拆迁中的特困户、孤寡老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体现政府的人本关怀。要急群众所急, 想群众所想, 千方百计为拆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全力营造拆迁“民心工程”, 以真心换取群众对拆迁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推进和谐拆迁。

四、以矛盾纠纷化解为突破口, 维护和谐拆迁局面

一是要加强拆迁前的维稳评估。在拆迁前以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加强与拆迁群众的沟通, 掌握民情民意, 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事先进行信访维稳评估, 全面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及早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程序不合法、补偿不到位、被拆迁人居住条件未得到保障的, 一律不实施强制拆迁。

二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建立县 (市、区) 政府、属地拆迁管理机构、拆迁事务所、街道社区四级信访工作网络,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加强对拆迁项目矛盾纠纷排查, 发现矛盾, 及早沟通, 力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科学决策 民主管理钟冬生 篇11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负责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这对于学校来说,校长可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尤其是目前校长责任制的形势下,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有的学校会出现“一言堂”的局面,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这样会直接导致班子人心涣散,各干一套,有力使不到一块,甚至有的学校出现班子成员与校长站在对立的一面,使学校工作不能步入正轨,教育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心中的“乐园”就成了颓废的“荒园”。而实行民主管理则不然,校长每做一个决定,必先征求其他成员的意见,反复磋商,最后达成共识进行科学决策。学校决定重大事项,采用集体议事的规则,并以会议表决的形式形成决议,体现集体领导的意志。这样做的好处是:凝聚了人心,减少了矛盾,使领导班子团结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使学校的一切决策、措施、工作都能符合全体师生的根本利益。我们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一直实行“层级管理”,形成“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这样一种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这样做既保证了学校在民主基础上的有效集中,又使班子成员都拧成一股绳,从而获得最佳的工作效能。

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有利于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1.让广大教师参与决策,参与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

让教职工参与决策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消除组成成员的不信任感,克服不合作的阻力,从而达到提高士气、提高劳动积极性的目的,并使教职工意识到自己在学校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从而产生荣誉感、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热情。当然,每周还可以采取聘请教师担任校长助理的形式,并通过他把情况及时传达到每位教职工,再通过他的周末工作总结使校长能更真实掌握民情,时时做到上下沟通。这样做,既有助于改进领导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又为校长的科学决策提供真实的依据。通过民主决策,可以增强教师的合作观念和意识,使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真正体现出新形势下学校教职工行主人权、负主人责、得主人利。

2.尊重教师权利,实行人性化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

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跃单纯的学生,学校管理者面对的则是有复杂思维的教师。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对人的管理,不同于对物的管理。尤其是对教师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上。有的人可能从消极方面理解“管理”的含义,以为“管理”就是提出约束性的措施,制订相关的惩罚限制性的条文,殊不知管理还有更重要的内涵,那就是疏导人的思想,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被管理者的潜能,协调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力量。前面说了,学校管理者面对的是教师,他们有生活、参政议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娱乐,甚至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和需要。作为管理者就得想方设法尊重他们应有的权利,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肯定他们的成绩,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比如在通常状况下,教师办公室不应该是嘈杂的地方,周围不应该有噪音,教师要求不受干扰地钻研教材、思考教学问题,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满足这种要求;教师为追求新知,使自己有比较渊博的知识,需要有较充足的图书资料,那学校在这方面就要舍得花钱。

三、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有助于校务、政务的公开,有助于改革创新

学校的校务、政务公开主要集中在评优、评先、晋级、考核、财务等方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学校再也不能实行传统自闭式的管理,而要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有必要进行利益驱动机制的调整与优化,进一步完善并实施相关制度,建立优胜劣汰、劳酬挂钩、优劳优酬等激励机制。在教职工利益分配、评优、晋级等方面以公平竞争的方式赢得机会,而不搞暗箱操作。这样既保证了结果的公正性,增加了学校管理运行的透明度,又促进了校务政务的公开,从而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当然,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在促进校务、政务公开的同时,还有助于管理者的创新。因此,在我们的管理过程中,各项制度、措施要常变常新,不能形式化、陈旧化。同时,一套好的方案,一套好的管理办法,都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管理者在新的时期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不能用老一套旧章法来处理,而要深入群众,群策群力,开拓创新,民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只有这样,才能改革创新。

总之,学校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有法,管无定法。”管理得好,事半功倍;管理失误,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只要我们管理者秉着“科学性、公正性、合情性、自主性”原则,正确处理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辩证关系,就能充分调动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七中学)

我国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探究 篇12

关键词:政府,投资决策,项目后评价,责任追究制

2005年6月, 在国家审计署的一份审计报告中, 查出10家中央企业涉嫌经济犯罪金额16亿元, 而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却高达145亿元。而据世界银行估计, “七五"至“九五"期间, 中国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约在4000亿~5000亿元。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估算显示, 因决策失误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左右。据此, 全国政协委员李利君、何小平、钟起煌在此次两会期间呼吁:“决策应引入科学的论证机制, 绝不能依靠个人拍脑袋”。

如何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程度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政府的关注, 其中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更是政府投资决策研究工作中的关键。这是因为政府投资项目事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它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并且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动用的资源多, 牵涉到地方、部门和各种经济主体的不同利益, 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成败影响深远。因此, 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 一个社会, 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社会成员的命运。在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 由于投资决策的失误, 我们也遭受过许多挫折, 付出过极其沉重的代价。据报道, 2003年我国政府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达328亿元。另外, 还有一些决策失误, 不是经济性的, 而是社会性的。或者说即使是经济性的决策, 其失误所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也有许多是社会性的。这就是说决策失误在更多的时候不只是损失几千万、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金钱, 而是不可能马上看得见的社会性的损失, 比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思路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政令不一、朝令夕改导致的政府信用缺失;过于倾向一些特殊利益群体的分配政策, 使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导致的民众心理不平衡等等, 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大大地加重了人民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感。在长久地树立政府形象的过程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比起一时在账面上损失几个亿、几十亿都还要多得多。

二、我国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存在的不足

1.战术研究多, 战略研究少

许多政府官员仍然习惯于“事务主义”。在他们看来, 所谓决策就是项目审批、资金分配、人事任免等等, 决策视野狭窄, 方案论证就事论事, 缺乏宏观性、战略性的决策意识。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 生产能力过剩且难以形成规模;一些地方忽视长远目标和总体规划, 导致某些项目建设几年就已经落后, 如此等等, 违背了科学决策的本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另一个原因, 是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极易诱发干部的短期行为。

2.辅助决策机构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决策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专家咨询系统工作质量的高低以及对该系统利用程度的高低。而地方政府决策主体利用专家咨询系统意识不强、发挥专家咨询的作用不够, 根本原因就在于专家辅助决策的机制不健全, 没有将专家咨询系统纳入地方政府决策的制度化管理, 地方政府决策是否依靠专家咨询、发挥专家的辅助作用, 完全凭决策主体个人的兴趣和情感, 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 建立和健全专家辅助决策机制, 是充分发挥专家在政府决策中辅助作用的根本。

3.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偏低

决策科学化首先要求民主化, 没有充分的民主, 就不能广开言路, 集思广益, 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不少决策者常常犯“倾向性过于明显”的错误, 需要决策的问题刚刚提出, 他们似乎就主意已定, 把自己的观点早早托出。于是, 专家智囊们尤其是那些受其管辖的研究人员们只好去做“命题作文”, 或者是以论证的形式去诠释, 或者只是做一些小的修修补补, 领导人的意见便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另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决策方案论证不充分。许多时候只能是在拍板前匆匆忙忙开个座谈会, 事先并没有让与会者有足够的时间对方案作认真的研究, 与其说是“论证”, 不如说是“通报”, 与会者的意见也就只能是意向性的了。这种决策方式, 只不过是将过去的一人“拍脑袋, 想当然”, 变成集体“拍脑袋, 想当然”。

4.决策系统的内部结构仍然不尽合理

表现之一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低。长期以来, 政府部门既是决策的制定者, 又是决策的执行者, 以同一个公务员群体、同样的运作方式从事这两个环节, 必然影响效率的最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部门内部的职责含混, 效率不高。表现之二是勤决策、惰执行。广义而言, 完整的决策过程是从决策制定到决策执行的往复循环。再好的决策, 执行不力, 不能落实, 终究是纸上谈兵。决策科学化的目标提出以后, 各级政府在决策环节上加大了力度, 程序化和规范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相比之下, 决策执行环节依然如故, 各方面建设和调整相对滞后, 显得力量薄弱。这就造成一种新的结构失衡, 归根到底还是影响了决策的整体质量。

三、推进我国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1.引进对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所谓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投资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 确定投资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 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 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 为未来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被评价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由于项目后评价是在项目投资完成后, 通过对项目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所以能使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学习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 提高决策、管理和建设水平。

2.构建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

政府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理解为: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决策过程中, 由于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或由于错误决策而导致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不良后果, 违反了决策标准, 侵犯了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政府决策者必须承担责任。决策责任追究制度重在失误的预防而不是失误后的处理, 但是对决策失误后的责任追究也很重要。所以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有两重功效:一是起到威慑作用, 防范决策失误发生。二是起到惩罚作用, 警示后来人, 防止以后少犯错误。总体来讲是以防为主, 以罚为辅, 罚是手段, 防止出现失误是目的, 手段只是为目的服务的工具。

3.建立“不可行性论证"制度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三峡工程时, 曾问负责人:“三峡工程建设谁的贡献最大?"负责人回答:“贡献最大的是提出‘不可行性’意见的几位中科院院士, 他们提出的分析和论证意见避免了多项重大失误, 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据此, 钟起煌委员提出, 要建立重大决策“不可行性论证"制度。所谓“不可行性论证", 是指针对重大的建设项目, 成立专项调研组, 从项目的“不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 对可行性报告提出不可行性意见, 从相反角度提供参考意见, 给决策者一个兼听则明的机会, 以利于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 必须明确“不可行性论证"的行为主体不是充当反对者, 而是“谏言者"。对重大决策进行“不可行性论证", 领导是关键。此外, 要为“不可行性论证"制度提供组织保证,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建立信息的反馈制度。

4.实现政府投资决策程序的规范化

现阶段政府决策程序大体由下列四个步骤构成, 即提交项目建议书、编制并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办理相关手续、金融机构进行项目评估。政府决策的四个步骤环环相扣, 紧密衔接。从某种意义上说, 按程序办事, 就是按规律办事, 没有科学的决策程序, 就难以形成科学决策。尽管简单的、微观的、管理性的决策, 其程序分化不太明显;但是复杂的、宏观的、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必须按照程序规则进行。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现代科学决策制度的重要标志和发展。制定决策程序制度, 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便于及时纠正重大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决策的程序制度, 既要对整个过程的时序和环节作出相互衔接的制度性规定, 又要对每个基本步骤作出具体的操作性规定。

参考文献

[1]胡传.决策性浪费比贪污受贿更严重[J].支部生活, 2002 (2) .

[2]谭桔华.加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设探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2) .

[3]严晓玲.政府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初探[J].行政论坛, 2004 (6) .

上一篇:建筑桥梁下一篇:行为公司财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