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瘫综合征

2024-07-31

胃瘫综合征(精选8篇)

胃瘫综合征 篇1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 尤其是胃和胰腺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1], 其发病率国内报道为0.47%~3.6%, 国外报道5%~24%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我院自2000年—2010年共收治8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 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例, 其中, 男5例, 女3例;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60岁。均为胃和胰腺手术后发生, 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大部切除术4例, 胃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术3例, 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于术后3~5d, 肠道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 给予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后发生。主要临床表现为进食后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胃部烧灼感、嗳气、返酸, 伴有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食物残渣及胃液, 量多, 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 伴有酸臭气, 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此后不进食也出现呕吐。持续胃肠减压抽出大量胃内容物, 每日800ml以上。胃瘫发生后, 小肠及结肠运动功能可不受影响, 因此患者可有正常肛门排气、排便。体格检查可见左上腹饱满, 可出现胃型, 有胃振水音, 左上腹可有轻压痛, 肠鸣音正常或减弱。患者一般状况尚可, 无明显发热,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未见明显紊乱。电子胃镜检查胃黏膜轻度充血水肿, 吻合口通畅, 可见轻度水肿, 胃蠕动消失。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残胃饱满、明显扩张, 充满液体, 无蠕动波, 吻合口通畅或轻度狭窄。

1.3 治疗和结果

发现胃瘫后, 应积极采用保守治疗, 包括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食水、抗炎、抑酸、补液、营养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新斯的明、红霉素、莫沙必利等药物治疗, 并多次给予高渗温盐水经胃管注入, 促进残胃及吻合口水肿消退, 配合局部理疗、针灸等措施。患者症状逐渐消失, 并正常恢复饮食。复查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见残胃蠕动正常, 吻合口通畅, 无水肿。经保守治疗本组病例均在3~6周内治愈, 最长1例10周治愈。无再次手术病例。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2 讨论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胃瘫一旦发生, 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1) 胃肠功能恢复缓慢; (2) 术中损伤迷走神经及胃手术后使胃、肠道交感神经兴奋, 直接影响了胃肠道运动功能; (3) 胃切除术后, 胃肠道激素分泌紊乱导致胃排空延迟也是可能的原因; (4) 术前营养不也是导致胃瘫的一个因素; (5) 术后腹腔感染、胆汁反流、吻合口水肿或残胃炎等延缓了胃排空时间; (6) 术后突然进食增加了残胃的负荷, 使残胃收缩功能及运动减弱, 也是术后胃瘫的一个原因; (7) 患者对手术恐惧及焦虑, 也对术后胃瘫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 根据文献报道总结如下: (1) 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后, 进食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后再次出现胃潴留症状, 必须行持续胃肠减压才能缓解。 (2) 持续胃肠减压引流量每天大于800ml, 持续时间超过5d。 (3) 经辅助检查未发现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征象。 (4) 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5) 无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甲亢、胰腺炎及某些结缔组织疾病等。 (6) 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功能的药物, 如山莨菪碱、阿托品、吗啡等。 (7)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残胃饱满、无蠕动波, 排空困难。 (8) 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轻度充血、水肿, 吻合口通畅, 轻度水肿、充血, 胃蠕动减弱或消失。根据以上特点, 正确诊断并不困难。

术后胃瘫综合征确诊后, 一般应用保守治疗即可治愈。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 心理治疗, 消除患者恐慌心理, 树立是战胜疾病的信心。 (2) 严格禁食水, 持续胃肠减压, 胃管不要轻易拔除, 最好于症状缓解确定无疑后再拔除。给予高渗温盐水或普鲁卡因洗胃, 可减轻吻合口水肿。 (3) 抗炎、补液、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微量元素,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如患者超过2周仍未恢复, 可考虑经胃镜置鼻饲营养管于空肠输出段进行肠内营养。 (4) 应用胃肠动力药物:①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2受体拮抗剂, 作用于胃平滑肌可促进胃排空, 可以减少胃酸及胆汁反流。②多潘立酮为选择性周围性DAR2受体拮抗剂, 通过阻断外周靶器官的DAR2受体发挥作用, 增强胃蠕动功能, 促进胃排空。③莫沙必利为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 作用于胃肠肌间神经丛节前运动神经元的5-羟色胺4受体受体, 促进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使平滑肌强烈收缩, 加快胃排空和协调胃肠运动功能。④红霉素研究发现具有和胃动素相似的作用, 促进胃排空, 可明显减轻胃潴留。⑤新斯的明为拟副交感神经药物, 有明显促进胃蠕动功能。 (5) 胃镜检查不但可以明确诊断, 对残胃的适度刺激对胃瘫的治疗有价值。 (6)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如糖尿病、甲亢、胰腺炎等, 要控制基础疾病。 (7) 局部理疗、针灸及中药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患者预后良好, 一般不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摘要: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旦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 需要数周或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加重了患者痛苦。尽快解决术后胃瘫综合征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 而且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关键词:外科手术,胃瘫综合征,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刘磊, 李圣国.手术后胃瘫12例诊治体会[J].腹部外科, 2004, 17 (2) :129.

腹部手术后胃瘫 26例临床分析 篇2

术后胃瘫综合征(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 ) 是指继发性非机械性梗阻,是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以胃排空延迟障碍的综合症,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PGS 多见于上腹部手术, 尤其是胃和胰腺手术后,在中下腹部手术中较少见[1],近几年来胃瘫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其持续时间较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解本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助于为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痛苦。故及时确诊与治疗胃瘫综合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通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腹部术后26例胃瘫进行综合性非手术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腹部术后26例胃瘫,其中男性 16例,女性10例,年龄 34-83岁,平均年龄56.5岁,原发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7例( 毕 I 式胃肠吻合术3例,毕Ⅱ式胃肠吻合术4例),原发性胃癌(胰腺假性囊肿)10例(内引流术8例,外引流术2例) ,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 例,胆肠吻合术3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 2 例,结肠癌根术后1 例。术后 3-4d正常排气而停止胃肠减压后出现症状6例,术后 5-7d进流质饮食出现症状5例, 术后 6-7d进半流质饮食出现症状15例。均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大量胃内容物,部分含胆汁,呕吐后症状暂时缓解;无明显腹痛,电解质检查基本正常。均行 X线钡餐或碘剂造影检查,发现胃扩张,有大量胃液残留,胃无蠕动和蠕动减弱,造影剂长时间滞留于胃内,或仅少量排入远端。查上腹部饱满,轻度压痛,可闻及振水音,肠鸣音减弱。

1.2 治疗及结果 本组患者均以非手术治疗治愈。分别采取不同方法及綜合方式进行治疗,其中8例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高渗盐水或温盐水洗胃以保护胃黏膜及全胃肠外营养(TPN)等一般治疗;10例先给予一般治疗无效后再给予胃复安、多潘立酮、红霉素、西沙必利或其它药物治疗;3例直接给予促胃动力药物治疗;5例采用中药治疗;其中2例患者在上述治疗同时采用了针灸、理疗等一些辅助性治疗,3例经胃镜检查及经胃镜置肠内营养管(过幽门置入十二指肠内或以远)。其中治疗时间最短3d,最长为35d,平均治疗时间为16.8d。

2 讨论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PGS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诱发,目前认为:( 1 )精神因素: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以及对疾病的担忧,尤其是肿瘤患者。( 2 ) 细胞分子因素:① Cajal间质细胞作为起搏细胞和神经对肌肉的中介,起着调控胃肠道动力的作用。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中,发现该细胞数量减少和结构萎缩,信号转导功能下降。②手术操作引起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内源性细菌毒素进入肠壁,与炎症因子协同作用。研究发现,术后肠道内巨噬细胞内环氧化酶-2 (COX-2)的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从而使腹腔内和血液循环中的前列腺素水平增加,后者会抑制离体的空肠环形肌的收缩,但该现象可被选择性5-羟色胺( 5-H T )抑制剂所缓解。( 3 )胃解剖结构改变,消化道重建,使胃排空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连续统一性丧失;迷走神经损伤,近端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丧失,远端胃研磨食物的蠕动性收缩减弱;吻合口炎症水肿均可引起胃的蠕动减弱或丧失。(4)术后腹腔感染,胰周、肠间渗液易导致胃张力减退,运动减弱。(5)饮食改变,残胃短期内难以适应。(6)全身因素:如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7)高龄因素。

2.2 胃瘫综合征表现及诊断标准 胃瘫主要表现为腹胀和呕吐,以老年人和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居多,一般在术后数日当停止胃肠减压进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患者出现腹部胀痛、呕吐或恶心,呕吐物为食物及含有或不含有胆汁的液体。诊断标准可参照国内秦新裕等提出的胃瘫诊断标准:(1)经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流出道机械性梗阻;(2)胃引流量 >800ml/d,且持续 >10d;(3)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4)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5)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

2.3 治疗 本病是功能性疾病,目前虽对胃瘫发生机制仍不明确,但保守治疗却已达成共识。一旦确诊,应采用综合性非手术治疗。(1)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紧张不安、害怕恐惧的心理。并耐心做好治疗的解释工作,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禁食水,高渗盐水或温盐水洗胃,以减轻胃黏膜和吻合口水肿,促进胃张力和蠕动的恢复。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警惕低钾血症,加强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给予 TPN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持细胞功能,也可促使胃壁平滑肌功能的恢复。在胃瘫症状出现的早期,TPN和EN在营养支持方面非常重要。另外,可少量反复输新鲜全血和血浆以及人血白蛋白支持治疗。(3)促胃动力药物的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呱啶苯酰胺衍生物( 西沙比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及其衍生物) 能发挥胃动素样作用,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胃排空。患者出现PGS后,不要急于使用胃肠动力药物。因为此时水肿的胃黏膜需要休息,在经过禁食、胃肠减压、温盐水洗胃以及营养支持后,再子以促胃动力药,效果会更好。(4)中医治疗:本病属中医"胃痞满"范畴,多因脾胃素虚,脾失健运,脾胃气伤,邪气内陷,升降失常所致。常用方剂:复方大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胃管注入给药,亦或保留灌肠。针刺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可促进胃肠动力。中西医结合方法可充分发挥西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及中医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的优点,并使各种促胃动力作用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可提高术后胃瘫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肖隆斌,昊文辉,许峰峰,等.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14 (10) :794-795

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探讨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胃瘫患者25例。男12例, 女13例, 年龄21~78岁, 平均 (57.3±2.3) 岁。患者手术类型如下:胃窦癌12例, 胃溃疡手术治疗8例,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5例。

方法: (1) 一般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禁水, 持续胃肠减压, 3%盐水洗胃, 从而减轻患者胃壁水肿的现象, 2~3次/d, 促进胃动力恢复。然后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给患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从而进一步加强营养。 (2) 药物治疗:18例患者给予胃复安10~20mg, 肌注, 3次/d, 连用3~5 d, 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 需要在停用1周后重复使用。7例患者给予吗丁啉10~20 mg, 口服, 3次/d, 连用3~5 d, 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在停用药物1周之后重复使用。21例患者同时使用红霉素3~6 mg/kg, 静滴, 2次/d, 连用5 d, 之后改变患者剂量3 mg/kg, 口服, 3次/d。

心理治疗:医护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与患者及其家属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与患者沟通时需要亲切用语, 耐心仔细的倾听患者内心的困惑, 详细为患者解答疑问, 从而进一步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负面心理情绪, 向患者述说过往成功的案例, 从而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得患者更加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在经过上述治疗后, 17例患者在术后3周内治愈, 其中10例患者在治疗后的5~10 d内恢复, 7例患者在治疗后的11~21 d恢复;剩余8例患者在28 d之后全部治愈。

讨论

胃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在目前的医学研究中还没有完全知晓, 但是可能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 (1) 胃部手术患者对于疾病和手术的本身产生了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负面不良心理情绪, 这些负面心理情绪会导致患者机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 从而抑制平滑肌的收缩。 (2) 手术兴奋机体胃肠交感神经, 从而产生儿茶酚胺并且与胃平滑肌细胞受体相结合, 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平滑肌的收缩, 也抑制了患者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 从而最终导致患者胃动力不足。 (3) 患者在胃部手术后会对胃部产生一定的破坏, 胃蠕动的节律受到的改变, 胆汁、胰腺反流进入残胃。从而使得胃内黏膜和吻合口出现水肿的现象, 最终影响到了胃排空的能力。手术会影响残胃和空肠的运动, 从而增加了内容物传递的阻力, 干扰到胃肠的清扫能力, 这样就又阻碍了胃排空力。 (4) 手术会导致患者机体的迷走神经受损, 进而使得患者的胃运动减弱, 胃排空延迟。 (5) 患者在手术后胃泌素、胰泌素以及降钙素等胃肠道激素会出现分泌紊乱的现象, 最终为导致胃排空延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的变化也会导致胃功能的损害。 (6) 术后影响不良患者, 例如贫血、低蛋白症患者在手术后也会影响到患者机体自主神经和植物神经, 其出现胃瘫的概率也比较高。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经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后, 17例患者在术后3周内治愈, 所有患者在28 d之后全部治愈[2]。

综上所述, 胃手术之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有很多因素, 对患者主要诊断方法为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 采取保守治疗一般能够治愈, 同时也要做好手术治疗的准备, 在手术后需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减少和避免出现胃瘫综合征的情况。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胃瘫患者25例, 观察对比所有患者治疗效果,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合理治疗后, 17例患者在术后3周内治愈, 所有患者在28 d之后全部治愈。结论:胃手术之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有很多因素, 对患者主要诊断方法为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 采取保守治疗一般能够治愈, 同时也要做好手术治疗的准备, 在手术后需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减少和避免出现胃瘫综合征的情况。

关键词:胃部手术,胃瘫综合征,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哲铭, 曲延生, 张德巍, 等.不同肠道营养方式对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2, 37 (6) :645-647.

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1992年7月-2007年12月, 我院共诊治15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 其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均为择期行胃癌根治术, 手术方式均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 胃空肠毕Ⅱ式吻合, 12例为结肠前吻合, 3例为结肠后吻合, 术后均为急性胃瘫综合征, 其中男10例, 女5例, 年龄50~75岁, 平均为58.4岁, 15例手术后4~10d发生胃瘫, 均发生在由流质向半流质饮食过渡期间, 出现上腹胀满, 膨隆, 并有呕吐, 呕吐均为大量所进食物及混有胆汁, 吐后症状消失, 查体上腹部膨隆, 有振水音, 上腹部压痛, 肠鸣音减弱, 无气过水声, 胃肠减压24h为1 000~2 000ml左右, 15例均行腹部平片检查示残胃扩张, 蠕动减弱或消失, 造影剂排空缓慢, 无吻合口梗阻, 均行胃镜检查可见胃内大量液体残留, 吻合口不同程度水肿, 但胃镜均能通过胃肠吻合口, 并见有部分胆汁返流入胃, 未见梗阻征象。

2 综合治疗措施

(1) 禁食; (2) 持续胃肠减压; (3) 应用高渗温盐水洗胃减轻吻合口水肿; (4)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5) 应用胃动力药吗叮啉10mg胃管内注入, 每日3次, 或西沙必利、莫沙必利均可, 以增加胃蠕动; (6) 胃复安20mg肌注每日2次; (7) 红霉素200mg静滴, 每日1次; (8) 针灸足三里, 气海, 内关等; (9) 1~2次胃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又能机械性激活胃的蠕动; (10) 加强营养支持, 有5例在胃镜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 行肠内营养加部分肠外营养, 其余均行完全胃肠外营养, 15例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 时间为15~46d。

3 讨论

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率国内报道为0.6%~7%[1],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2]: (1) 胃大部切除导致胃电起搏点破坏, 胃肠运动协调性消失; (2) Cajal间质细胞作为胃电活动的起搏细胞和介导神经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 起着调控胃肠道动力的作用, 在胃瘫患者中, Cajal间质细胞数量减少和形态萎缩, 信号传导功能下降; (3) 迷走神经切断; (4) 术后早期异物反应致炎性水肿; (5) 胆汁返流或吻合口欠妥致吻合口水肿; (6) 精神紧张; (7) 饮食改变, 文献报道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毕Ⅱ式吻合胃瘫发生率较毕Ⅰ式吻合高, 这可能与毕Ⅰ式吻合更符合生理状态, 胃肠运动更协调, 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胃肠功能恢复更快有关。本组15例出现胃瘫患者均为毕Ⅱ式吻合, 另外手术操作因素、术后感染, 全身营养状况差, 酸碱与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均与发生胃瘫有关。

对于术后胃瘫综合征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国内有学者提出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标准[3]: (1) 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 但有胃潴留, 尤其是固体食物; (2) 胃引流量超过800ml/d, 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0d; (3) 无明显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4) 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病变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5) 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 笔者认为除上述主要临床表现外加上胃造影和胃镜检查, 胃造影提示胃排空障碍, 胃镜检查发现吻合口通畅, 则更加明确诊断, 但要排除机械性梗阻, 以便采取非手术治疗。

胃瘫综合征诊断成立后, 应首先加强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暗示和鼓励, 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 对治疗充满信心, 可以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迷走神经得到缓解, 减弱或消除神经对胃蠕动的抑制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另外主要采取严格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 营养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高渗温盐水洗胃可以洗出胃内残渣, 消除残胃及吻合口水肿, 对促进胃张力恢复十分有利。另外重力对胃内容物排空有重要作用[4], 因此采取适当体位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营养支持非常重要, 首选肠内营养途径, 将鼻肠管放置胃肠吻合口远端空肠上段, 对降低感染率, 促进胃瘫恢复有重要意义, 未建立肠内营养者行完全胃肠外营养。本组5例患者行肠内营养加部分肠外营养, 效果明显好于完全胃肠外营养的另10例病人。此外, 药物治疗及物理针灸方法有一定效果, 常用药物为胃复安、吗叮啉, 西沙必利, 红霉素等, 物理针灸行足三里、气海、内关等处针灸, 但针灸应在2~3周后应用效果明显, 经上述保守治疗, 胃瘫均能恢复, 本组经保守治疗15~46d后均治愈, 胃瘫是功能性病变, 不可轻易再手术, 但如果4周后症状仍存在, 而且不能排除机械性梗阻时可考虑手术探查。

关键词:胃癌,胃瘫综合征

参考文献

[1]陈涛, 田伏洲, 周庆贤.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排空障碍12例诊治分析 (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2, 9 (1) :43.

[2]宋涛, 任峰, 梁洪.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 (J) .肿瘤防治杂志, 2005, 12 (11) :877.

[3]张启瑜, 主编.钱礼腹部外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04-205.

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病人均为胃大部切除术后, 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39岁~65岁, 平均51.6岁。采用手术方式为毕Ⅰ式吻合12例, Ⅱ式吻合18例。病人于术后4 d~20 d发生胃瘫综合征, 表现为进流质时出现恶心、频繁呕吐及上腹饱胀感, 呕吐后症状缓解, 部分呕吐物含有胆汁, 血生化检查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体检发现病人上腹部饱满, 胃振水音阳性, 肠鸣音正常或减弱;进行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显示胃内有大量潴留液, 胃无蠕动波和排空征象。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人均符合国内文献报道的胃瘫诊断标准[2]:①术后病人已排气, 拔除胃管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后发生恶心、呕吐、中上腹饱胀, 体检发现胃振水音;②胃引流量每日大于600 mL~800 mL, 持续时间超过6 d~8 d;③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 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④无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⑤术后未应用影响胃平滑肌收缩药, 如吗啡等;⑥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结缔组织疾病等。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本身已患胃癌, 进行手术治疗, 身心受到巨大创伤, 而术后又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 不能进食, 使病人心理负担加重, 常出现烦躁、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甚至绝望。一旦发病, 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 加重了经济负担, 与家属的期望值不符合, 常导致家属不满情绪。首先, 根据病人病情和心理状态, 及时向其和家属解释胃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和预后等, 使家属和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其次保持病室安静、清洁和舒适, 关心、安慰和体谅病人, 使其身心处于舒适状态, 减少或消除对疾病的顾虑;让病人通过听音乐、看电视来放松, 减少呕吐发生的机会;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多与病人交流, 给予心理支持, 树立病人治疗的信心。

2.2 胃肠减压管护理

由于胃癌术后残胃不能及时排出胃内容物, 发生潴留导致残胃扩张, 因此, 及时禁食、持续有效地胃肠减压可以缓解病人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首先, 嘱病人禁食、禁水;其次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避免打折、扭转、脱落等,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颜色, 准确记录引流液量, 每日冲洗1次胃管, 每周更换1次胃管, 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和分泌物等。胃管引流液逐渐减少, 经造影检查残胃蠕动功能良好, 功能恢复, 此时可进食少量流质, 观察2 d或3 d病人无上腹部饱胀感、恶心、呕吐等症状后, 可拔除胃管。

2.3 预防血糖升高和电解质紊乱

血糖增高对胃动力有抑制作用, 并与血糖高低呈正相关, 所以禁食期间常规监测血糖水平, 根据监测结果必要时经静脉或鼻饲给予降血糖药。病人由于大量呕吐、手术和术前基础疾病等原因, 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的问题, 如高血钾、低血钾均可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退, 从而加重胃瘫, 所以治疗期间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监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4 肠外营养护理

完全胃肠外营养可以为机体提供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电解质, 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护细胞功能。在治疗期间要做好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防止导管脱出、阻塞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注意营养液营养成分的合理调配, 同时密切监测病人体重、血红蛋白水平, 及时调整营养液的用量。

2.5 饮食护理

循序渐进的饮食计划对胃瘫综合征病人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以少食多餐、流质为主的原则。病人具有进食指证时, 可以先从20 mL起逐渐增加至全量流质, 增加幅度以保持病人无不适为原则, 流质以不加糖的米汤和菜汤为主, 全量流质进食3 d~5 d后改为半流质, 餐后取坐位或半卧位, 促进胃排空。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监测水电解质状况, 定时听诊肠鸣音等。

2.6 促进胃动力恢复护理

胃瘫综合征病人残胃吻合口常伴有充血、水肿, 每日用高渗生理盐水洗胃2次, 以减轻吻合口的水肿;根据医嘱应用胃动力药物, 如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 口服多潘立酮、中药大承气汤、小剂量红霉素等;鼓励病人早期下地活动, 可以促进胃肠蠕动。

3 小结

胃瘫综合征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可能与精神、手术创伤和麻醉等因素有关[3]。我们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以上护理措施, 病人均治愈出院, 效果满意;护理的重点是心理护理、有效的胃肠减压、肠内营养护理、严密监测病人的电解质等;所以, 积极有效地护理措施, 可以促进临床保守治疗效果, 减少病人的身心痛苦。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癌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资料。[结果]所有病人均采用保守治疗, 同时给予心理护理、有效的胃肠减压、肠内营养护理、严密监测病人的电解质等, 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 可以促进临床保守治疗效果, 避免再次手术, 减少病人的身心痛苦。

关键词:胃癌,胃瘫综合征,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根梅, 徐彩娟.腹部手术后胃瘫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0) :753-754.

[2]董科, 李波.手术后胃瘫综合征[J].腹部外科, 2004, 17 (4) :254.

胃术后胃瘫综合征6例诊治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1996年8月至2008年10月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患者6例。男4例, 女2例。年龄41~73岁, 中位年龄53.2岁。原发病:胃癌2例, 胃溃疡2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1例, 胃间质瘤1例。

1.2 手术方式

胃癌根治术2例中B-Ⅱ式吻合1例, Roux-er-Y吻合1例。胃溃疡2例行胃大部切除术B-I式吻合1例, B-Ⅱ式吻合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Roux-er-Y吻合。胃间质瘤1例行胃大部切除B-I式吻合。

1.3 临床表现

在停止胃肠减压后出现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呕吐多为溢出性, 含有胆汁, 常伴酸臭味。腹部检查上腹部膨隆, 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可闻及震水音, 肠鸣音大多正常或减弱, 胃肠减压量500~1500mL/d。上消化道造影见残胃扩张无力, 对比剂滞留于胃内, 仅有少量对比剂能缓慢通过吻合口。胃镜检查可见残胃扩张, 蠕动弱, 吻合口通畅, 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 内镜能顺利通过吻合口。

1.4 方法

本组均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温热高渗盐水+地塞米松洗胃以减轻残胃吻合口水肿, 促进胃张力恢复。静脉输液,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加强营养支持, 供给足够热量, 本组有3例给予鼻肠管肠内营养以补充热量并刺激胃肠蠕动。应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红霉素等胃肠动力药, 有2例患者给予中药灌肠和针灸治疗。

2 结果

本组6例于术后16~54d恢复胃动力, 其中3周内恢复3例, 1个月内恢复1例, 1例术后6周恢复, 1例术后54d恢复。

3 讨论

本病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关因素: (1) 胃术后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控, 引起胃排空障碍[1], 这是目前认为产生术后残胃无力症的主要原因[2]。胃电生理研究证实, 幽门括约肌收缩是引起胃内压升高促胃排空的原动力, 而胃手术切除了胃窦幽门使胃张力和蠕动减弱。胃手术损伤了迷走神经主干, 使残胃处于无神经支配的低张力状态。 (2) 胆汁反流影响残胃功能恢复, 加重吻合口黏膜水肿, 干扰了胃的正常排空。 (3) 胃肠道激素分泌和调节功能在胃手术后受到影响。 (4) 术前存在易致残胃无力症的疾病, 如糖尿病等。 (5) 术后腹腔感染。 (6) 精神因素、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失衡、饮食改变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易发生胃张力减退, 运动减弱。在停止胃肠减压后出现胃排空障碍并经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治疗: (1) 心理治疗, 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 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消除其恐惧心理, 增强治疗信心。若患者精神紧张焦虑, 迷走神经处于抑制状态, 症状不易恢复。 (2) 禁食胃肠减压, 高渗盐水加激素洗胃, 可消除残胃及吻合口水肿, 对促进胃张力恢复十分有利。 (3) 营养支持, 由于s PGS在治疗上需长期禁食、胃肠减压, 大量消化液的丢失加上手术对机体的创伤, 使机体对能量、蛋白质、水分及无机盐的需求明显增加, 术后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 若营养支持不当可迅速出现水盐平衡紊乱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因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非常重要。营养方面的治疗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对s PGS患者的治疗作用已经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肠外营养可改善患者的一般状态, 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 从而使胃肠道得到较好的休息, 但长期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性及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抑制胃肠动力。肠内营养更接近正常人生理性营养方式, 容易促进激素分泌, 恢复胃肠功能[3]。因此, 在s PGS初期应用肠外营养提供营养支持。当患者超过1~2周仍未恢复时在电视透视下或胃镜下置鼻饲营养管于空肠内进行肠内营养。给予肠内营养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电解质状况注意胃肠道反应, 做好对症处理。本组有2例出现腹泻, 经调节输注速度后缓解。应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s PGS的效果不肯定。中药灌肠和针灸治疗效果亦不确切, 本组有2例应用, 有一定辅助作用。但胃镜检查除具有诊断价值外, 通过注气扩张胃腔和空肠输出袢, 机械刺激胃肠道平滑肌, 使近端压力局部增高激发有效蠕动的形成可改善s PGS。本组4例检查后病情缓解, 效果肯定。总之, 一旦胃瘫诊断明确, 在充分的心理调适基础上, 充分的营养支持是关键。早期予全肠外营养提供营养支持, 1~2周时给予肠内营养, 必要的内镜检查既可明确诊断, 又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卢麒丞, 王荣朝, 许军, 等.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江苏医药, 2006, 32 (8) :772-773.

[2]顾荣民, 陈环球, 明学志.9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胃瘫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 2004, 30 (7) :549.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共进行胃肠手术3281例, 其中33例患者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 发生率为1.01%。其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5例;年龄33~71岁, 平均 (49.83±11.79) 岁;胃肠手术类型为:7例患者为胃癌术后, 3例患者为消化道溃疡修补术后, 3例患者为胃大部切除术后, 2例患者为结肠癌根治术后, 3例患者为肝癌切除术后, 2例患者为胰腺癌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 5例患者为胰腺癌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 2例患者为肝门胆管癌术后, 6例患者为各种胆道术后。

1.2 辅助检查

本组33例患者中, 27例患者给予胃肠造影30例检查, 患者由胃管注入或者口服浓度为30%的泛影葡胺, 造影结果均显示患者的胃蠕动欠佳, 部分患者甚至无胃肠蠕动, 患者的造影剂仅有少量通过胃肠吻合口, 或者幽门, 大部分造影停留在患者的胃内, 呈现出明显的胃肠排空迟缓表现, 患者的胃肠远端无发现梗阻表现。22例患者给予胃镜检查, 均提示患者的残胃发生明显的扩张, 并且残胃的收缩以及蠕动发生明显的减弱, 部分患者的残胃甚至无收缩, 患者的胃黏膜发生水肿, 胃肠吻合口发生水肿, 所有患者的胃镜检查均无明显的机械性梗阻表现。

1.3 临床表现

本组33例患者中, 所有患者的术后胃瘫均发生在术后3~7 d, 当患者将胃肠减压撤除, 恢复自主饮食后发生胃瘫综合征,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患者的中上腹部明显胀痛, 患者发生反复的嗳气, 患者有明显的反酸、恶心以及呕吐等表现, 患者进行食后, 大量呕吐, 呕吐物主要为胃内容物, 患者呕吐后, 反酸、恶心、胀痛、嗳气等症状明显缓解, 每隔数小时发作1次。患者再次进行禁食, 并进行胃肠减压, 每日抽出1000~2500 m L液体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 患者查体存在明显的中上腹部轻压痛, 存在明显的胃振动水音, 并有的肠鸣音发生明显的减弱。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后, 都给予保守的综合治疗, 主要包括:①所有患者均再次禁食治疗, 并且给予患者持续的胃肠减压治疗, 每日使用温盐水对患者进行洗胃;②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胃肠外营养 (TPN) 治疗, 以保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给予患者足够的热量补充, 同时给予足够的白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如果肠外营养2周以上, 患者仍然没有恢复, 则需要给予肠内营养治疗;③给予患者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④给予患者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 每次0.12 g, 每日1~2次;⑤给予患者针灸理疗治疗。

2 结果

33例患者中, 给予保守的综合治疗后, 胃肠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 没有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 患者恢复半流食1周后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全部出院。胃动力恢复时间10~26 d, 平均 (18.96±2.46) d。

3 讨论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多发生于上腹部进行手术的患者, 少数下腹部手术的患者也可能发生。如果患者手术前伴有幽门梗阻, 则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概率更高。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 一般认为有以下原因[2]:①手术因素:患者进行腹部手术后, 胃肠的抑制性交感神经系统受到激活, 患者的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受到抑制, 从而抑制患者的胃动力;患者的交感神经末稍释放的大量儿茶酚胺会与患者的胃平滑肌细胞膜受体直接结合, 从而导致乙酰胆碱的释放受到阻止, 胃肌电活动受到抑制, 导致胃排空的延缓;患者有胃迷走神经被切断, 导致小肠动力激素的减少, 从而造成胃排空的延缓;患者胃肠手术后, 内分泌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从而对患者的胃动力造成严重的影响。②胃肠手术的重建方式:毕Ⅰ式吻合的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概率要明显低于毕Ⅱ式吻合的患者, 主要是由于毕Ⅰ式吻合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 更加有利于患者的胃肠功能的恢复;同时, 端端吻合的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概率要明显低于端侧吻合的患者。③其他因素:患者围手术期的精神紧张、医师的手术技术、患者术后吻合口发生水肿及周围粘连、吻合口输邮襻发生痉挛、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患者术后饮食结构的变化、抑制胃动力药物的长期应用、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等, 患者的高龄过高、患者为恶性肿瘤、患者的胃肠激素异常等因素, 均可以导致患者胃肠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

目前, 临床上对于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 国内常用的标准[3]为:①患者经过检查发现存在胃潴留, 但无胃流出道的机械性梗阻;②患者的胃引流量每日超过800 m L, 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0 d;③患者没有明显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失衡;④患者无糖尿病、甲减等可以导致胃排空障碍的原发疾病;⑤患者未应用过对平滑肌具有影响的药物。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最常用诊断方法为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 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的胃潴留情况, 以及胃肠道是否存在梗阻[4]。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保守的综合治疗, 主要包括禁食水治疗、胃肠持续减压治疗、洗胃治疗、促进胃动力治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等。有效的保守治疗, 可以避免患者再次进行手术, 减少患者的痛苦[5]。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通过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确诊, 并经过有效的保守综合治疗, 胃肠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 没有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 患者恢复半流食1周后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全部出院。胃动力恢复时间10~26 d, 平均 (18.96±2.46) d。

综上所述, 给予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保守的综合治疗, 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避免再次进行手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凤林.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J].腹部外科, 2008, 21 (10) :216-217.

[2]白玉玺, 童芝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9) :1793-1794.

[3]张军, 薛涛.食管责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病因及中药治疗[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19 (22) :308-310.

[4]肉斯坦·买买提.腹部手术后胃瘫2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1) :173.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 篇8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其中男11例, 女15例, 年龄32~73岁, 平均50岁;胃窦部癌10例, 胃体癌8例, 胃底癌8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在术后5~12 d, 拔除胃管进流食或改半流饮食, 患者出现恶心、上腹部胀满, 频繁呕吐, 呕吐物为所进食物及胆汁, 呕吐后症状缓解。腹部检查:上腹膨满, 振水音明显, 肠鸣音减弱。胃管减压出大量胆汁样胃液﹙600~800 ml/d﹚。

1.3 转归

本组26例患者, 均于术后11~66 d胃动力恢复,

胃瘫的恢复多为突然发生, 呃逆、肌饿感往往是胃动力恢复的先兆, 通常1~2 d内胃液引流量会明显减少, X线造影显示胃蠕动波恢复, 夹管实验1 d后无腹胀、呕吐即可拔出胃管, 恢复经口饮食。

2护理观察及体会

2.1 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由于残胃不能及时排出胃内容物, 易发生胃潴留, 进而出现胃扩张, 此时, 吻合口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 而胃液潴留、反复呕吐又加重水肿, 因此, 一旦诊断为胃瘫, 立即禁食, 胃肠减压, 向患者解释禁食、胃肠减压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保持胃管通畅, 进行持续有效减压, 同时应用高渗盐水冲洗胃以减轻吻合口水肿, 利于胃动力的恢复和胃血液循环的改善。护士应每天观察胃管的刻度, 并妥善固定, 防止胃管脱出, 准确记录胃管引流液的颜色, 形状, 为调整内环境提供依据。留置胃管其间, 为保持口腔的清洁, 应进行口腔护理﹙2次/d﹚。为缓解患者咽喉部的不适, 可进行雾化吸入﹙2次/d﹚。

2.2 肠外营养

一经诊断为胃瘫, 应立即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胃肠外营养能抑制消化道液分泌的同时, 能为机体提供适量的维生素, 微量元素及电解质, 对维持内环境稳定, 保护细胞功能有利, 也可促进胃壁平滑肌细胞功能恢复[2], 肠外营养为胃瘫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本组均为肿瘤患者, 术前就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加之频繁呕吐, 极易造成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加重残胃排空障碍, 应及早进行胃肠外营养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护士应严格按照医嘱, 准确补充水, 电解质, 合理安排输液的次序, 并及时的监测血糖, 电解质, 肝肾功能。同时, 还要做好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并防止导管脱出, 堵塞, 感染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

2.3 促进胃动力恢复

胃瘫患者每日可用高渗盐水洗胃两次, 可减轻胃壁水肿。有文献报道, 大剂量的红霉素, 可诱导胃窦部大幅度的闭腔性收缩, 即胃窦强烈收缩, 使胃窦前后壁紧贴, 胃腔消失, 从而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空, 必要时还可肌肉注射地塞米松, 减轻胃壁水肿。

2.4 心理护理

因本病是术后难以预料的合并症, 且病程较长, 患者及家属易出现忧虑及恐惧情绪, 甚至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怀疑和责备。本组恢复最长一例患者, 对重置胃管高度不耐受, 自行拔除胃管, 合并严重的、恐惧、失眠, 经心理护理小组人员反复劝说后, 重置胃管、营养管进行治疗, 66 d获得恢复。胃瘫的机制表明, 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对迷走神经有抑制作用, 使胃瘫症状不易恢复。因此, 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极为重要。责任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特点, 介绍治疗的目的, 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还要用爱心和关怀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便早日恢复健康。

2.5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的途径可经鼻空肠营养管, 或空肠造瘘管进行。胃瘫时间超过两周宜给予肠内营养, 以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免疫功能, 有效的预防胆汁淤积, 增加内脏血流, 使代谢更符合生理性, 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3]。本组28患者11例术中已留置空肠营养管, 17例患者经内镜置入空肠营养管, 均采用百普力肠内营养制剂, 应用电子营养泵, 用温控器加温到37~40℃进行加温输注, 做到均匀, 缓慢输注, 营养液输入起始位30~60 ml/h, 逐渐增加到100~150 ml/h。本组有两例出现腹胀, 通过减慢输入, 协助下床活动, 得以缓解。鼻饲前后或中断输入时, 用20~30 ml温水冲洗管腔, 在灌注固体药物时要彻底碾碎, 溶解, 防止管腔堵塞。患者一般取半卧位, 以防止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2.6 消化液回输

在行肠内营养的同时, 进行消化液回输。由护理人员每两个小时进行胃液收集过滤, 严格无菌操作, 将过滤后的胃液用电子营养泵经鼻空肠营养管回输到空肠, 这样既有利于消化吸收又保持了内环境的稳定。回输后患者未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未发生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2.7 胃瘫的预防

胃瘫的治疗较为困难, 应术前做好预防工作。宜预防性留置鼻空肠营养管, 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 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根据手术大小及患者年龄, 体质等因素, 鼓励并协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密切观察, 记录胃液的引流量、颜色、性状。在患者开始进食时, 给予详细的饮食指导。并进行跟踪观察, 争取做到胃瘫的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蔡志民, 刘全达, 余佩武.术后功能性胃排空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25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 2003, 32 (6) :723.

[2]石美鑫.实用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63-764.

上一篇:个人现金流下一篇:特异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