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处理

2024-09-01

超限处理(共9篇)

超限处理 篇1

按照有关设计规定,位于警冲标处的钢轨绝缘,除渡线上者外,原则上应安装在距离警冲标计算位置不少于3.5m,不大于4m的地点,凡不得已而设于距警冲标不足3.5m的钢轨绝缘称为侵限绝缘或超限绝缘。为防止列车或调车车列运行时侧面冲突,在排进路时,位于超限绝缘两侧的道岔区段,必须相互检查联锁条件。6502电气集中电路对超限绝缘的检查,大都是在第八网络线实现的。

由于站场布局的不同,侵限绝缘会有多种形式:有单侵,双侵。此外由于实际需要,超限绝缘处设置了信号机,电路和处理会更加复杂。因为超限绝缘形式的多样性,设计者又无定型图可查询,所以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对于同一处侵限绝缘,电路上会有多种处理方法。本文仅列举两例,为处理此类问题抛砖引玉。

一、两背向道岔间的绝缘为侵限绝缘(双侵),而绝缘的另一侧有两组背向道岔

图1是白音胡硕站站场平面图的一部分,当排列经26/28号反位的进路时必须检查30号在定位情况下30-34DG空闲。如果不检查其空闲,就很可能与30-34DG区段内的列车造成侧面冲突,同样在排列经30号反位的进路时,也要检查28DG的空闲。如果相邻轨道区段的道岔26/28与30号皆在反位,则不需要相互检查,以免影响平行作业进路的建立,以下是原设计单位对电路的处理,其检查的方法如图2所示:

在26/28SDZ组合中通过侧面端子01-5及01-6引进30FBJ与30-34DG中30-34DGJF前接点的并联条件,这样做可以避免列车侧面冲突事故的发生。此方法是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对该超限绝缘进行的处理。通过对电路分析不难看出,以上的处理方法是不够严密的,很容易造成列车冒进信号或影响平行作业效率。这是因为:依这样处理方法当30号在定位情况下,排列经由26/28号反位的进路,30-34DG空闲时,上行5道接车或5道发车信号能够开放。信号开放后,值班员又排列了经由34/36号反位的调车进路。调车信号开放后,当机车或车辆压入30-34DG时将使上行5道接车或5道发车信号自动关闭。其原因是超限绝缘联锁条件被切断造成信号复起,很可能造成机车冒进信号的后果。通过对电路分析我认为可以采取下列两种方法进行处理:

方法一:在排列经由26/28号道岔反位的进路时,有条件的检查30-34DG区段空闲,其条件是30号、34/36号皆在定位时检查,否则不检查。因为34/36号在反位时,即使30号在定位也不会发生列车侧面冲突。这样即保证了安全,又满足了排列平行进路的需要,其处理方法是在26/28SDZ组合中通过侧面端子01-05及01-06引进30FBJ、34/36FBJF及30-34DGJF的并联接点,如图3所示。

方法二:将30号道岔做成防护道岔,当排列经26/28号反位进路时将30号带到反位,并在26/28SDZ组合中26/28DBJ接点前检查30FBJ条件,证明已把30号带到反位,同时在30号道岔启动电路中检查26/281SJ条件证明把30号道岔锁在反位。用26/281FCJ的吸起接点作为30号的带动条件,电路的处理如下图4所示。

以上两种方法与原设计相比都能防止列车冒进信号,提高作业效率。方法二中,在30号做成带动道岔后,可以对26/28号反位进路起到防护作用,而且侵限绝缘两侧当一侧办理了反位进路时,不影响另一侧轨道电路检修。例如已排列了26/28号反位进路,且信号已开放,这时即使30-34DG轨道电路故障亦不致于造成26/28号反位进路信号复起。但由于它引用的条件较方法一多,增加了配线,同时30号道岔表示故障时,将造成经26/28号反位进路的信号不能开放,这是缺点的一面,总的说来第一种方法的处理是较合理的。

二、超限绝缘处设有调车信号机时,超限绝缘联锁条件的检查

当超限绝缘处设调有调车信号机时,按照有条件或无条件的检查相邻轨道电路区段的空闲就不能满足列车运行安全的需要了,下面举例说明:

图5是由我段承担施工的乜吐硕站下行咽喉区的一部分。1号与5号道岔间的绝缘为侵限绝缘。该绝缘处设有并置信号机D3、D5,若按照有条件和无条件的检查方法,当排列经由道岔1号反位的进路时,需无条件的检查5DG区段空闲,但由于超限绝缘处设有调车信号机,当5DG空闲,排列了经由1号反位的进路,信号开放后,又排列了以D3为终端的调车进路,两个信号可以同时开放。因为原设计图中只检查了5DG空闲,而以D3为终端的进路只检查了1-3DG空闲(锦州勘测设计院设计)这样检查联锁条件显然是不严密的。在两列车或车列同时压入两条进路或一列车先压入1号反位进路时,将发生侧面冲突事故。所以当超限绝缘处设有调车信号机时,除对其超限绝缘相邻轨道电路区段进行有条件或无条件检查处,还要考虑敌对进路的存在。为此,《设计规范》第六章,第一节,第六款规定:防护进路的信号机设在侵限绝缘除,敌对进路必须互相照查,不得同时开通,而原设计是按一般情况考处,敌对进路必须互相照查,不得同时开通,而原设计是按一般情况考虑的,电路原处理方法如图6所示:

显然图6的处理方法是不合理的。

如图5所示的站场,以D3为终端的进路与经1号反位的进路应做成敌对进路,也就是说在排列经由1号反位进路时,应限制的D3为终端进路的建立。相反,在排列以D3为终端的进路时,也应阻止再排列经由1号反位的进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车安全。对于超限绝缘处设有调车信号机联锁条件的检查,由于位于超限绝缘两侧的道岔区段,道岔组数及网状结构不同,检查的联锁条件亦不同。针对一种情况,可有多种处理方法。图5中D3、D5处的超限绝缘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方法一:在排列经1号反位进路时,在八网络线上DBJ后接点前检查5SJ↑条件,检查这一条件是为了在5DG处于进路锁闭或区段锁闭时,防止经1号反位的进路选出,避免侧面冲突事故的发生。即5DG处于锁闭时5SJ↓--XJJ不吸,信号不开放。同时在8网络线D3ZJ接点前检查1DBJF与1SJ并联条件,即只要1号在定位,不论1-3DG是处于进路锁闭还是区段锁闭,以D3为终端的进路均能建立。反之,1号在反位时1-3DG不论为何种锁闭,以D3为终端的进路都不能建立。电路处理如下图7所示:

方法二:在以D3为终端的进路建立时,把1号带到定位,并锁在定位,防止经由1号反位进路建立。同时在八网络线上D3ZJ接点前检查1号定位表示条件。即只有1号处于定位时以D3为终端的进路才能建立,反之不能建立。电路的处理如下图8所示。

此处当排列经由1号反位的进路时要检查5SJ条件。

前述两种处理方法都能防止侧面冲突事故的发生,但方法一较方法二所引进条件少,故障点也少,拆配线少,所以施工,维修也会方便一些,因此,采取第一种方法略好一些。

以上对两处侵限绝缘的电路处理虽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电路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绝不能千篇一律。也只有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不断地积累实际处理经验,找出更适合施工、改造和维修的方法,才是更适用的方法。

摘要:由于站场布局的不同,侵限绝缘会有多种形式:有单侵,双侵。此外由于实际需要,超限绝缘处设置了信号机,电路和处理会更加复杂。因为超限绝缘形式的多样性,设计者又无定型图可查询,所以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对于同一处侵限绝缘,电路上会有多种处理方法。位于侵限绝缘两侧的道岔区段,必须互相检查联锁条件。

关键词:侵限绝缘,侧面冲突,电路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永信.车站信号自动控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超限处理 篇2

根据国办发[2011]26号、晋政办发[2011]4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的若干规定》和集团公司鑫安技发[2011]23号的文件精神,为提高山西柳林鑫飞贺昌煤业有限公司的瓦斯管理标准,牢固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瓦斯超限可以避免的理念”,最大限度的降低瓦斯超限次数,规范本矿的瓦斯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一、瓦斯超限分析追查

1、凡发生瓦斯浓度在2%以下,由本矿技术副矿长、通风副矿长、通风科(队)主持分析追查。

2、凡发生瓦斯浓度在2%以上,由本矿矿长、技术副矿长、通风副矿长主持分析追查。

3、凡发生瓦斯浓度在3%以上,由本矿矿长、技术副矿长、通风副矿长配合集团公司技术副总、安全副总、安技部主持分析追查。

4、井下所有地点瓦斯浓度超限必须汇报、登记、查询、分析严格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追查。

5、监控中心建立瓦斯浓度超限登记和记录台账。

二、瓦斯超限浓度的认定

1、井下现场用便携式或光学瓦斯鉴定器,在规定地点测得瓦斯浓度超限和采掘工作面及其他巷道内体积大于0.5m2的空间内瓦斯浓度≥2%时。

2、甲烷传感器必须按规定位置安设、设定报警浓度、传感器显示值超过报警值的(测试传感器的除外)。

3、传感器报警后突然中断传输或删除该测点,不能正常上传的。

4、安全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认定为瓦斯超限进行处理。

⑴专职人员对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管理、使用和维护不善造成系统运行不正常的。

⑵传感器设置数量不足,安设位置不当,调校不及时超限后不能断电并发出声光报警的。

⑶监控值班人员脱岗的,填写报表弄虚作假的。

⑷采用串联通风的被串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前瓦斯浓度达到0.5%。

⑸打瓦斯抽放钻孔期间,施工点回风侧5m内瓦斯浓度超限的。

三、㈠瓦斯浓度超限原因分析的主要范围

1、掘进队组无计划停风停电造成瓦斯超限。

2、回采工作面各检查点的瓦斯超限。

3、采煤机、掘进机割煤时瓦斯频繁超限。

4、供电原因造成主扇停运、局扇无计划停风、造成瓦斯超限。

5、通风系统不合理或通风设施损坏,造成瓦斯超限。

6、风筒脱节或损坏,破口缝补不及时造成瓦斯超限。

7、抽放系统原因造成瓦斯超限。

8、采掘工作面供风不足,无风、微风作业造成瓦斯超限。

9、巷道变形严重堵塞通风系统,造成瓦斯超限。

10、有计划停风、停电或采取排放瓦斯等造成瓦斯超限。

11、监控系统受损或故障造成的瓦斯超限及有关监控系统检测的瓦斯超限。

12、当班巡检员经请示、汇报、调度留有记录属调试传感器范围,但时间较长的(一般超过一分钟)。

13、主水仓、采区水仓内和井底煤仓甲烷传感器检测瓦斯超限。

14、经高浓瓦斯4%冲击的甲烷传感器,不及时更换造成瓦斯超限。

15、尾巷无计划停电停风造成瓦斯超限或排放瓦斯等造成瓦斯超限的。

16、抽放泵站内停泵后瓦斯超限。

㈡甲烷传感器误报警

1、系统电源故障或系统软件故障使甲烷传感器处于供电时好时坏状态,出现报警。

2、转换电路运行当中无故损坏,出现报警。

3、主传输线路接线盒接触不好,出现报警。

4、检修瓦斯监控线路时,出现报警。

5、甲烷传感器进水或雾气大,出现报警。

6、甲烷传感器受到摔、碰等强烈震动后,出现报警。

四、瓦斯超限汇报

1、瓦斯浓度出现异常,存在上升趋势达到0.8%预警时,由监控值班人员及时汇报矿调度室,调度室立即汇报值班领导,由值班领导做出安排,尽量在瓦斯超限前控制上升趋势。

2、瓦斯浓度超限报警达到1%及以上时,监控值班人员及时汇报矿值班领导、调度室,调度室接到瓦斯超限通知后立即通知井下当班巡检员查明现场瓦斯超限的情况和原因,或者及时通知通风科队长进行瓦斯排放工作。

五、分析报送要求

1、必须对瓦斯超限分析结果每日汇总、每周小结、每月总结。

2、统计时必须说明:①瓦斯浓度超限地点、②最高瓦斯超限浓度、③次数和时间、④超限原因、⑤处理经过及采取措施、⑥预防措施。

3、瓦斯超限分析追查结果要上报集团公司、县煤炭局,日报最迟不能超过1个工作日,周报于周六下午4点前报集团公司,月报于月底报集团公司,报送必须有矿长、技术副矿长签字并加盖公章,以便函形式上报,一式三份,报县煤炭局监控中心、通风股、集团公司通风安技部。

六、分级责任追究及处罚办法

1、凡发生2%以下的瓦斯超限,超限时间一次达1min,不足1min按一分钟计算,处罚分管队长600元,巡检组长500元,瓦斯组长400元,巡检员200元。

2、凡发生2%以上的瓦斯超限,超限时间一次达1min,不足1min按一分钟计算,处罚分管队长1200元,巡检组长1000元,瓦斯组长800元,巡检员500元。

3、凡发生3%以上的瓦斯超限,超限时间一次达1min,不足1min按一分钟计算,处罚分管队长2000元,巡检组长1800元,瓦斯组长1500元,巡检员1000元。

4、未及时对甲烷传感器进行标校,导致瓦斯超限,处罚标校员500元,巡检员300元,巡检组长200元。

5、监控值班人员随意改变监控数据,导致瓦斯超限,处罚分管队长800元,监控值班人员500元,监控组长300元。

6、由机电原因造成无计划停风停电,导致瓦斯超限,处罚机电科长1200元,机电带班长1000元

7、由人为原因,导致瓦斯超限,处罚当事人1000元,带班长800元。

8、不按排放瓦斯措施进行排放瓦斯,造成甲烷传感器报警,导致瓦斯超限,处罚瓦斯员500元,分管队长800元。

9、风筒破损、脱节,破口缝补不及时,导致工作面瓦斯超限,处罚生产队长800元,风筒工500元,带班长300元。

10、当采掘工作面风量不足、无风、微风导致上隅角或其它检测点瓦斯超限浓度逐渐升高,没有及时向调度室和分管领导及时汇报,造成瓦斯超限报警的,处罚处罚生产队长800元,安全员500元,带班长500元,瓦斯员300元。

11、采掘工作面瓦斯有上升趋势,瓦斯员通知通风队长、组长或当班带班长,但不采取措施处理,导致瓦斯超限,处罚通风队长、组长、带班长500元,跟班队长300元;瓦斯员不闻不问,不当一回事,导致瓦斯超限,处罚瓦斯员500元,瓦斯组长200元。

12、因机电部门管理不到位而引起瓦斯抽放泵的停运,造成井下瓦斯超限,处罚机电科长500元,抽放泵站组长300元。

13、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后部支护不及时或支护不良,造成风路堵塞,上隅角瓦斯超限,处罚生产队长500元,生产带班长300元。

14、掘进队组无计划停风停电,造成瓦斯超限,处罚掘进队长500元,掘进带班长300元,安全员300元。

15、探水孔封闭不及时,造成瓦斯积聚、超限,处罚探水工300元,探水组长500元,地测科科长500元。

16、掘进工作面由于风筒加接不及时,作业过程中致使局部通风机不能正常供风,导致瓦斯超限,处罚当班掘进带班长800元,安全员800元,跟班队长600元,风筒工500元。

17、全矿井停风停电,地面变电站值班人员不能及时切换双电源供电,或值班人员脱岗没有及时向主风机房送电和井下中央变电所送电,造成瓦斯超限的,处罚当班值班人员300元。

18、全矿井停风停电,通风机值班人员脱岗或不能及时开启主要通风机,造成瓦斯超限的,处罚当班值班人员300元。

19、全矿井停风停电后,在主风机恢复通风后,井下中央变电室值班人员没有及时向采区变电室供电的,造成瓦斯超限的,处罚当班值班人员300元。

20、在全矿井停风停电后,在中央变电室给采区变电室供电后,采区变电室值班人员没能及时向采掘工作面供电的,造成瓦斯超限的,处罚当班值班人员300元。

21、全矿井停风停电后,当检查局部通风机及其开关附近10m范围内风流中瓦斯浓度都不超过0.5%时,局部通风机司机没有及时开启局部通风机,造成工作面瓦斯超限的,处罚局部通风机司机300元,带班长300元,安全员300元。

(说明:瓦斯超限时间未达到1min和超过1min的按以上处罚办法执行。)

下列原因之一的则不进行罚款处理

1、瓦斯传感器误报警的。

2、全矿电网停电停风引起瓦斯超限。

3、有计划停风停电引起瓦斯超限。

4、测试甲烷传感器和测试风电闭锁。

七、相关要求

1、井下作业地点突然停电停风和瓦斯超限时,必须停止作业,切断电源,撤出人员。

2、全矿井停风停电必须切断井下电源,并在各进回风井口,安排专职瓦斯检查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及时观察瓦斯浓度和井口风流变化情况。

3、地面监控中心必须24小时值班,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值班员要不断游览监控系统的瓦斯变化情况,详细记录系统运行状态和各类信息,一旦发生异常,及时报告矿调度室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要以电话、电脑联网处置方式汇报原因及处理措施,处理完毕结果要以书面材料报集团公司通风安技部。

4、各矿级领导、安全管理人员、电钳工、安全检查员、带班长、下井必须携带便携式瓦斯检测仪。

5、瓦斯检查员必须严格执行井下作业地点交接班制度和瓦斯循环检查制度。

6、本处罚办法未涉及的内容根据情节临时做出处罚。

超限处理 篇3

一、设备运行状况

鹤煤热电厂#1机为超高压双缸双排汽一级可调凝汽式汽轮机。机组于2006年11月投产发电。投运初期, 高中压缸绝对膨胀20mm, 高压胀差3-4mm, 低压胀差4.-5.5mm, 主、再热蒸汽温度、真空、轴封温度等运行参数均可维持在设计参数运行。随着机组运行时间增长, 汽轮机膨胀受阻问题突显。具体表现为:

1.1机组暖机时间逐渐增长

冷态启动时, 汽缸膨胀速度决定机组的启动时间。#1机投产至今, 出现的最为显著的问题即冷态开机时间逐渐增长。投运初期, #1机启动冲转至负荷带至70MW左右, 汽缸完全膨胀至20mm的时间约为8小时。到了本次#1机大修前, 纯冷态启动的时间增至11小时左右, 较前比较增加约3个小时左右。

1.2高压缸膨胀逐渐变小

#1汽轮机投入运行后, 高中缸初始完全热膨胀值为20mm, 与制造厂给出的膨胀量相吻合。但随着机组的持续运行, 高压缸膨胀逐渐减小。直至2015年3月机组大修前, 高压缸膨胀已缩减至9mm左右。

1.3低压胀差逐渐增大

伴随高压缸膨胀逐渐减小, #1汽轮机的低压胀差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机组初始投运时, #1汽轮机低压胀差值为4-5.5mm, 但随后逐渐增大。直至机组大修前, 低压胀差已达到9.6mm左右, 严重威胁到机组的安全运行。

二、调控手段及应对措施

高压缸膨胀绝对值的严重不足, 加之低压胀差严重超限及机组振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隐性影响, 为避免机组发生动静碰磨、大轴弯曲的恶性事故, 从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控手段及措施:

2.1核定低压胀差安全运行允许的极限值并修改保护定值。

依照#1汽轮机最近一次大修的本体检修数据, 查找汽轮机每一级的最小通流间隙后进行综合比较, 最终确定汽轮机低压缸的最小通流间隙在正向五级, 间隙为6.5mm。以此为依据, 综合考虑汽轮机进汽后速度级及各压力级因轴向位置差异而引起的膨胀量的不同及汽轮机因胀差大掉闸后泊桑效应引起的胀差异常增大的因素, 修改汽轮机ETS系统胀差保护定值, 即维持高压胀差保护定值不变, 将低压胀差保护报警正值由原来的+7mm修改为+9.6mm, 低压胀差保护跳闸正值由原来的+7.2mm修改为+9.8mm。

2.2根据低压胀差变化情况, 及时进行运行参数调整:

(1) 调整再热蒸汽温度。运行实践表明, 再热蒸汽温度变化对低压胀差影响异常明显, 成为控制低压胀差的最有效手段。

(2) 调整轴封供汽温度。维持轴封母管蒸汽温度在220℃-235℃之间, 根据低压胀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低压封减温水量, 控制低压轴封温度在100℃-110℃之间。

(3) 必要时调整真空。再热蒸汽温度降低至460℃低压胀差仍无法控制在9.6mm以下时, 通过降低轴封压力或破坏真空的方法下调真空, 以达到减小低压胀差的目的。

2.3加强运行管理。主要包括:

(1) 加强主机TSI各项参数监视, 特别针对汽轮机各瓦瓦振及轴振、轴向位移、低压胀差等参数, 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超过允许值时要果断停机, 避免动静碰磨事故出现。

(2) 提高主机巡检频率及质量。针对主机各瓦进行就地测振, 以便及时发现轴系振动异常。

三、原因分析及处理

综合#1汽轮机运行中出现的各类异常, 认为高中压缸缸体膨胀受阻是根本原因。汽轮机运行中, 因轴封漏汽因素的影响, #1轴承箱与台板结合面受水汽影响出现锈蚀, 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 锈蚀现象越来越为严重, 导致高中压缸在向机头方向膨胀过程中阻力增大。

在应力作用下, 轴承箱出现变形, 轴承箱与台板结合面逐渐减小, 导致汽缸膨胀过程中阻力更为增大, 如此恶性循环, 最终造成冷态启动过程中汽缸膨胀严重受阻, 暖机时间增长。

2015年4月份, 电厂对#1机进行了重点包括抽汽轮机前箱等项目的大修检查。结果显示, 汽轮机高、中、低压各部通流间隙均在合格范围内, 主要问题集中在汽轮机前箱部分, 包括:

1、#2推力瓦下半非工作面标号#2、#3、#4、#5推力瓦块与垫环之间销钉断裂, 垫环上销孔变形成椭圆。

2、前箱与高压缸之间拉回装置紧固螺栓锈蚀严重, 致无法拆除。

3、高压缸前猫爪与前箱之间右侧内、外定位销顺利拔出, 而左侧内侧Φ50×150定位销卡涩无法取出。在将定位销利用电钻取出后发现销孔内错台约2-3mm。

4、全部定位销取出后抽前箱。在移动约1mm后前箱卡涩无法移动, 后用两50吨千斤顶在前箱后侧, 顺利将前箱顶出。吊出前箱后发现台板前端有一直线凸起, 前部纵销右侧面有凸起, 且自润滑台板锈蚀严重。

5、前箱自润滑台版锈蚀处理以后回装前箱, 前箱无法恢复原位, 经检查发现右侧拉回装置与前箱之间顶死, 无任何间隙。

至此可以判断, 造成汽轮机膨胀不畅的根本原因集中在前箱部分。为此针对性地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处理:

1、对整个机组滑销系统进行清理检查。

2、对前箱底部结合面、基架表面及纵销垂直结合面进行清理。对研前箱基架及轴承箱结合面, 保证结合面接触面积达70%以上, 且结合面0.05mm塞尺不入为止。

3、汽轮机高压轴封间隙采用制造厂提供的下限值即50丝, 以有效减小前轴封漏汽量, 避免大量高压蒸汽进入前箱与台板结合面。

4、针对部分轴封漏汽, 采取在前轴封外侧加装挡汽板的措施, 确保蒸汽不会进入前箱台板中造成台板锈蚀。

5、更换#2推力瓦垫环, 确保推力瓦的可靠安装。

四、效果与效益分析

4.1效果

机组检修结束, 于5月15日整组启动。启动后的各项技术指标明显好转, 汽轮机膨胀不畅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大大提高, 主要表现在:

(1) 机组启动时间明显缩短, 由之前的11小时恢复至8小时左右, 基本与机组投运初期启动时长一致。

(2) 高中压缸膨胀值恢复至20mm, 基本恢复至机组投运初期膨胀水平。

(3) 在保持再热蒸汽温度在额定范围内运行的前提下, 低压胀差范围稳定在4.5-5.5mm之间, 彻底解决了再热蒸汽温度受低压胀差变化的影响, 提高机组安全运行水平的同时极大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4) 机组轴系及各轴承振动指标总体较好, 最大处#4瓦x向振动为10丝, 均处在振动报警值以下, 机组运行可靠性大为提高。

4.2效益分析

汽轮机低压胀差超限问题解决后, 再热汽温恢复至额定参数运行。对比检修前、后再热蒸汽温度变化可知, 检修后再热蒸汽温度平均提高约45℃, 以#1机组年发电7亿kwh计算, 年约节省标煤2142t, 经济效益显著。

五、结论

瓦斯超限事故调查处理报告4.3 篇4

通过矿总工和通防科调查,对于4月3日夜班主井局扇烧坏和瓦斯超限汇报如下:

1、事故经过

4月3日夜班3点20左右,由于焦化厂电源停电,另一供电回路电压不稳,主井风机停风,几秒钟时间恢复,然后几秒钟时间又停电、停风,备用局扇往复自动切换。这样来回4到5次停电停风、切换风机,导致主井局扇烧坏。在这期间,监控值班员发现停风报警,打电话通知值班领导和井口值班室,但是都没有人接电话,后面电话打通后瓦检员告知值班领导已经在处理。值班领导王萌和项目部值班领导杨天辉在值班室发现风机停风,迅速赶到现场,发现风机往复停、送风,没有及时通知井下撤人和电工前来维修。瓦检员吴俊峰升井后问杨天辉是否撤人,杨天辉未同意,而是通知电工过来维修,几分钟后电工发现风机烧坏,启动备用风机,恢复通风,瓦斯已超限,浓度达到1.36%。

2、事故原因

由于焦化厂电源停电,另一供电回路电压不稳,主井风机停风,几秒钟时间恢复,然后几秒钟时间又停电、停风,备用局扇往复自动切换。这样来回4到5次停电停风、切换风机,机电人员未及时处理,导致主井局扇烧坏,瓦斯超限浓度达到1.36%。

3、处理措施

通知电工前来维修,手动切换到备用风机,恢复正常通风,并排除积聚瓦斯。

4、事故责任

值班领导杨天辉发现停风没能及时通知电工前来查看维修,值班领导王萌和杨天辉发现停风没有及时通知井下撤人。主井掘进工作面施工班、组长王文礼发现停风,没有打电话到地面询问原因,没有引起重视指挥工人撤退。瓦检员吴俊峰在事故期间不在井下检查瓦斯,没有打电话到地面询问原因,没有协助班、组长处理,而是自行升井。

通报批评以上各位人员,望大家引以为戒。

5、防范措施

① 瓦斯检查员24小时在井下跟班检查瓦斯。

② 因各种原因造成停风,井下所有人员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至地面。

③ 风电、瓦斯电闭锁功能必须随时正常有效工作。

④ 项目部机电人员每班有值班人员值班,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

⑤ 供电部门停电,必须提前4小时通知金沟煤矿和项目部。

金沟煤矿

诺金饭店超限结构设计 篇5

公共及商业建筑发展迅猛, 形体复杂、立面变化新颖、空间及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建筑设计繁琐复杂, 相关的结构设计也会充满挑战, 超高、超限、突破规范之处应运而生。结构设计不仅难度加大, 对一些关键部位、关键节点设计的尺度把握, 应采取的加强措施, 以及如何进行抗震性能设计等, 对结构设计人员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相关设计分析软件的掌握、计算机的配置、适度的设计措施经验等也需加强。本文以诺金饭店为例, 在指出超限具体内容的同时, 采取了相应的概念设计、计算措施及构造措施。

2 工程概况

燕翔改扩建项目位于北京市, 由豪华5星级饭店 (诺金饭店) 、5A级写字楼及地下车库组成。其中, 诺金饭店地下结构为4层 (局部3层) , 地上与裙房之间通过防震缝分开;地上25层 (含设备层) , 井筒局部突出屋面, 裙房为3层;结构房屋高度为98.39m (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部分) 。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楼板采用主次梁结构布置方案。标准层如图1所示。结构抗震等级B1层~F4层框架为特一级, 剪力墙为特一级;F5层及以上层框架为一级, 剪力墙为一级。本工程不设沉降缝, 饭店首层以上在裙房和主楼间设防震缝, 分为2个不同结构体系的抗震单元。主楼与裙房的地基附加应力相差较大, 之间设置沉降后浇带。

3 结构抗震设计中的超限问题

本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1]、《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2]及建设部文件建质[2010]109号《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3] (以下简称《技术要点》) 文件, 对本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房屋高度是否超过高层建筑工程的规定如表1所示;按《技术要点》要求不规则类型有3项及以上超规范的条款如表2所示;按《技术要点》要求不规则类型有1项及以上超规范的条款如表3所示。

m

注: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 高度降低10%。

从上述表1~表3可以看出:

1) 因平面及竖向均不规则, 高度98.39m>90m, 属于高度超限;

2) 楼层竖向构件最大水平位移与该楼层位移平均值的比值为1.37, 大于1.2, 属于扭转不规则;

3) 平面凹进尺寸为平均宽度的35%, 属于凹凸不规则;

4) F3层有局部墙体转换, 造成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

本工程同时存在4项不规则情况, 属于超限高层建筑结构, 需进行超限抗震性能设计。

4 针对本工程超限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针对本工程的超限情况, 设计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4.1 结构布置、构件设计及构造处理

在设计中主楼部分力求结构沿竖向的布置规则、均匀, 避免上下层刚度及楼层抗剪承载能力的突变。柱断面沿高度逐渐缩小。剪力墙开洞上下对齐, 形成联肢剪力墙, 使结构竖向和水平向荷载传力明确直接。主楼的结构平面布置力求简单、明确、规则。B1夹层~F4层的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为特一级。对框支梁、框支柱、F1层~F3层与框支部分相邻落地剪力墙按中震进行设计。对竖向构件不连续的情况, 提高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配筋率至0.3%, 转换层楼板厚度为180mm, 楼板配筋率2.5%且双层双向配筋;相邻上下层楼板厚度为150mm, 配筋率为2.5%且双层双向配筋。框支柱地震剪力按从属面积的地震剪力和结构基底剪力的3%进行复核。

4.2 结构计算措施

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整体计算分析, 并采用集成化三维结构分析与设计系统ETABS程序进行复核。整体计算分析时考虑平扭耦联、双向地震作用和偶然偏心的影响。采用SATWE软件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采用SATWE软件对F3层 (框支梁、框支柱) 、F1层~F3层与框支部分相邻落地剪力墙进行了中震分析。采用SATWE及ETABS2个软件分别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反应谱分析。将主体结构拆成两部分分别进行内力配筋计算, 与整体计算采用包络设计。

5 计算结果分析

5.1 反应谱计算结果

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结构分析程序《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结构分析计算, 并采用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编制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ETABS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进行复核。分析中考虑楼板开洞的影响, 上部结构与地下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计算。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为首层 (±0.000) 处。SATWE及ETABS单塔计算模型的主要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 (GB50011—2010) (以下简称《抗规》) 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以下简称《高规》) 分析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1) 水平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1/800, 满足《抗规》第5.5.1条和《高规》第4.6.3条的要求;

2) 两软件计算得出的前六阶振型基本一致, 周期相近, 计算结果可靠。两软件计算的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比均小于《高规》限值0.90, 表明结构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

3) 在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 楼层的最大扭转位移比1.37, 小于规范限值1.5;

4) 结构的刚重比大于1.4, 满足《高规》5.4.4条整体稳定验算;结构的刚重比大于2.7, 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5.2 弹性时程分析

采用相关人工地震波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选用User1 (人工波) 、User2 (天然波) 、User3 (天然波) 3条波进行分析。表5列出了弹性时程分析得出的地震作用下的基底剪力。从表5中可以看出, 每条地震波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均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得的底部剪力的65%, 3条地震波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均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80%, 满足规范要求 (且每条地震波的底部剪力均小于反应谱法计算的底部剪力) 。

5.3 中震设计

F3层顶部有局部墙体转换, 对F3层框支梁及框支柱、F1层~F3层与框支部分相邻落地剪力墙按中震不屈服 (抗弯) 、中震弹性 (抗剪) 进行设计。计算程序采用SATWE, 中震弹性设计时内力调整系数均为1.0, 保留荷载的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及抗震调整系数γRE;中震不屈服设计时、荷载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均取1.0, 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0, 抗震调整系数γRE为1.0, 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强度均采用标准值。经过分析, 采取框架柱、框支柱内加钢骨提高抗剪、抗弯承载力, 剪力墙端部及纵横墙交接处布置型钢, 框支梁内加钢骨提高抗剪、抗弯承载力等措施, 达到中震的抗震性能目标。

k N

6 小结

诺金饭店为复杂高层建筑, 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概念设计、计算措施及构造措施, 可以满足结构安全要求, 结构方案可行, 最终得以实施。对于类似的超高超限结构, 如何选取性能目标、如何进行概念设计、合理确定加强措施, 同时也要兼顾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方便施工等因素, 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就要有更高的提升, 执业态度要更加严谨。同时社会的发展, 建筑的创新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好的发挥平台。

摘要:根据建筑功能及外观的需要, 很多建筑的结构设计都突破规范的规定, 形成超限结构。论文以诺金饭店为例, 根据计算结果, 参照现行规范, 得出超限的具体内容及位置。采用合理的分析, 提出具体针对方案, 采取相应的概念设计、计算措施及构造措施, 并进行时程分析与中震设计。

关键词:超限结构,概念设计,时程分析,中震设计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S].

超限高层结构抗震设计实例 篇6

广州集贤庄项目位于白云山西北侧, 东临白云大道北, 西邻岭南新世界及广州地铁三号线北沿线。地块大致呈倒L形, 总用地面积约3.3万m2, 总建筑面积141 847.2 m2, 其中地下室为45 760 m2。地面以上由编号为1~8号共8栋塔楼及配套商业组成。其中1号楼地面以上43层 (图1) , 屋面高度为141.250 m, 地面以上塔楼建筑面积为17 537 m2, 设两层地下室为车库、设备用房, 其中1号楼地下二层设六级人防。1号塔楼地下2层、地下1层层高分别为3.9, 3.8 m, 用于停车库与设备房, 首层架空, 层高8.95 m, 2~43层为住宅, 层高3.15 m。

2 设计条件

广州地区50年一遇基本风压W0为0.5k Pa, 用于位移控制;承载力按50年一遇基本风压的1.1倍进行设计;建筑物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风荷载体型系数为1.43。

本场区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 g, 地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土类别为Ⅱ类, 特征周期值为0.35 s。

工程设计基准周期为50年, 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3 结构体系概述及结构布置

本工程1号楼高141.25 m。平面外包尺寸为27.4 m×17.25 m, 长宽比为1.68, 塔楼高宽比8.19, 建筑平面特点为对称布置, 选取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作为其结构体系, 标准层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2~8层为C50, 9~26层为C40, 27~43层为C30。梁板混凝土等级为C30;塔楼底部加强区墙体厚度为350~550 mm, 标准层墙体厚度为250~350 mm;框梁主要截面尺寸为250mm×1200 mm (反梁) , 250 (200) mm×600mm、250 (200) mm×500 mm。

4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及超限情况

按照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11节进行性能设计, 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 确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

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本工程存在一项不规则类型 (首层存在刚度突变) , 高度141.25 m小于150 m, 属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

5 结构弹性计算分析

5.1 整体计算分析

本工程弹性分析选用SATWE软件 (简化墙元模型, 2010新规范版) 进行计算, 补充ETABS计算。考虑偶然偏心地震作用和双向地震作用。主要计算指标见表1。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 结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及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理论, 可得出如下结论。

(1) 结构自振周期适中, 第一扭转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小于0.85, 满足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4.5条要求。

(2) 楼层剪重比仅X向底部四层小于DGJ08—9—2003《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第5.2.5条规定的最小剪重比, 但大于DGJ 08—9—2003《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第5.2.5条规定的最小剪重比的85%, 且剪重比大于规范限值的85%, 而小于规范限值的层数少于结构总层数的15%;结构楼层地震剪力需按DGJ 08-9—2003《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第5.2.5条条文说明调整后进行后续的抗震设计。

(3) 层间位移角为50年重现期风荷载控制。

(4) 有效质量系数大于90%, 所取振型数满足要求。

(5) 水平力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满足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7.3条的要求。

(6) 在偶然偏心地震荷载作用下, 按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4.5条规定水平力法计算得出的最大扭转位移不大于1.2, 满足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4.5条的要求, 不属于扭转不规则结构。

(7) 按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5.2条要求, 满足各楼层侧向刚度均大于上一层的90%或110% (层高比大于1.5时) ;按嵌固在底板面, 首层与相邻上一层、相邻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比值满足要求;按嵌固在地下室顶板, 首层与相邻上一层、相邻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比值, X向1.23<1.5, Y向1.42<1.5, 不满足要求, 属于抗侧刚度不规则。

(8) 按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5.3条要求, 各层受剪承载力均大于上一层的80%, 不属于楼层承载力突变。

(9) 结构刚重比大于1.4但Y向小于2.7, 满足规范对结构稳定的要求, 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10) 底部剪力墙全截面组合轴压比不超过0.5, 满足规范对轴压比的规定。

(11) SATWE与ETABS的计算结果相近, 说明计算结果合理、有效, 计算模型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

(12) 计算结果表明, 结构周期及位移符合规范要求, 剪重比适中, 构件截面取值合理, 结构体系选择恰当。

1号楼首层层高8.95 m, 相对于标准层层高的近3倍, 侧向刚度变化明显。设计时加厚首层墙体 (图3) , 云线圈内剪力墙厚度为550mm, 以增强首层抗侧刚度, 并进行墙肢稳定性验算, 均可满足规范要求。

5.2 剪重比

从图4~5中可看出, X向底部局部楼层剪重比未达到规范要求, 但最小值大于规范规定限值的85%, 且未达到规范要求的楼层数基本满足不超过总楼层数15%的要求。对地震剪力放大, 放大后的结果满足规范最小剪重比的要求。

5.3 风荷载下剪力墙拉力验算

本工程高宽比较大, 风荷载作用下剪力墙受拉情况如图6所示。按全截面计算的剪力墙Q9平均拉应力最大值为1.04 MPa, 小于C50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1.89 MPa。

其中, 底部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 对应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为1.89 MPa。在小震1.1倍风荷载作用下, 剪力墙不出现拉力。风载计算值采用SATWE值。

5.4 弹性时程分析和中、大震下构件验算

DGJ 08—9—2003《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第5.1.2条表5.1.2-1规定, 采用SATWE程序进行了常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按地震波选取三要素 (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 , 选取II类场地上5组实际强震记录以及2组人工模拟的场地波进行弹性时程分析, 分析结论如下。

(1) 时程分析结果满足平均底部剪力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果的80%, 每条地震波底部剪力不小于反应谱法结果65%的条件, 所选地震波满足规范要求。

(2) 7条波得出楼层剪力平均值曲线与CQC得出的剪力曲线基本一致, 弹性时程分析得出的楼层剪力平均值:X向在26~43层略大于CQC, 最大处约1.14倍;Y向在23~30, 38~43层略大于CQC, 最大处约1.07倍。由于X向在26~43层、Y向在23~30, 38~43层剪力墙抗剪有较大富余, 施工图阶段对相应楼层的地震剪力放大1.14倍复核配筋。

(3) 楼层位移曲线光滑, 反映出结构抗侧刚度沿高度方向较为均匀。

(4) 层间位移角在规范允许值范围内, 各条层间位移角曲线形状相似, 且曲线光滑。

在中震弹性、中震不屈服、大震不屈服验算时, 通过调整构件的配筋及进行承载力复核, 使所有构件均满足设定的性能目标。

5.5 中震不屈服剪力墙拉力验算

中震作用下的剪力墙受拉情况如图7所示;按全截面计算的剪力墙Q9平均拉应力最大值为3.38 MPa, 大于C50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2.64 MPa, 通过加强全截面配筋率至1.70%, 即可满足要求。

底部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 对应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为2.64 MPa。中震作用下, 剪力墙未出现强受拉现象。墙体Q9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标准值, 按照全部拉力由钢筋承担来确定墙肢配筋。经复核, 可抵抗相应的拉应力。

6 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

本工程1号楼高141.25 m, 基础埋深11.850 m, 满足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12.1.8条关于高层建筑基础埋深的规定。

根据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12.1.7条规定, 在重力荷载与水平荷载标准值或重力荷载与多遇水平地震标准值共同作用下, 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 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验算1号楼结构在小震作用和在1.1倍50年重现期风荷载下的基底应力情况, 计算结果表明, 在小震或风荷载作用下, 1号楼基础底面均未出现零应力区。按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12.1.7条说明, 满足该条规定时, 高层建筑的抗倾覆能力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无须再验算结构的整体稳定。

7 静力弹塑性分析

推覆分析得到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各性能点对应的基底剪力及剪重比, 将其与弹性振型分解法分析结果对比得出:按矩形分布进行推覆分析得到的基底剪力和倾覆弯矩与弹性CQC相当, 而按三角形分布分析得到的结果偏小。以下分析可依据矩形分布计算结果。

(1) 由能力谱曲线图 (图8, 9) 可知, X向在第40步加载时, Y向在第34步加载时, 结构能力谱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需求谱刚好相交, 且能顺利穿越需求谱, 此时性能点处对应的弹塑性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203 (X向) 和1/201 (Y向) 。结构在罕震作用下, 结构变形小于规范的控制限值。

(2) X向构件, 在第40步:A, C轴, 部分框架梁出现塑性铰, 底部加强区少量墙肢出现受拉开裂;B, D轴, 从上至下连梁出现塑性铰, 大部分出现轻微损;F轴, 部分连梁出现塑性铰。底部加强区部位, 部分剪力墙出现受拉开裂。

Y向构件, 在第34步: (1) 轴和 (2) 轴部分连梁出现塑性铰;底部加强区部位, 部分剪力墙出现受拉开裂; (3) 轴部分框架梁出现塑性铰; (5) 轴大部分框架梁出现塑性铰;从上至下连梁出现塑性铰;个别剪力墙出现受拉开裂; (6) 轴从上至下连梁出现塑性铰;底部加强区在首层剪力墙出现严重损伤;顶层局部剪力墙出现受拉开裂。

(3) 从结构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的结果可见, 结构的屈服顺序符合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通过提高塔楼底部加强区 (1) 轴和12轴剪力墙竖向分布筋最小配筋率至0.5%, 以提高其抗震承载力。大震作用下, 仅连梁出现塑性铰, 个别顶部墙肢出现轻微损伤, 个别底部剪力墙受拉端出现轻微混凝土开裂, 主承重墙肢未出现明显的破坏。满足大震下普通竖向构件及关键构件轻度损坏、耗能构件中度损坏、部分较严重损坏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能满足大震下的抗震性能要求, 并仍具有一定的抗震富余 (图10) 。

8 舒适度计算

按照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7.6条规定, 高度超过150 m的高层建筑应具有良好的使用条件, 满足舒适度要求。1号楼高宽比为8.19, 高度为141.25 m, 接近150 m。按现行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和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amax不应超过表2的规定。

以下为SATWE按照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附录J计算的X, Y向顶点加速度值。

计算结果表明, 按规范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小于住宅0.150m/s2的限值, 满足舒适度要求。

9 针对超限采取的主要措施

本工程属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 结构平面竖向规则。针对超限情况及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设计中采取了如下主要措施:

(1) 塔楼外侧 (纵向) 剪力墙, 图3虚线圈内墙体在首层加厚至550 mm, 以增强首层抗侧刚度, 并进行墙肢稳定性验算, 均可满足规范要求;

(2) 塔楼外侧 (纵向) 剪力墙Q1, Q2在底部加强区墙身竖向分布筋配筋率提高至0.5%;

(3) 剪力墙墙身配筋及连梁配筋可按小震下计算结果, 边缘构件配筋按中震不屈服进行加强;

(4) 塔楼高宽比达到8.19, 通过墙肢在中震水平力作用下的受拉验算, 图7中Q9墙肢全截面配筋率提高至1.70%;

(5) 大震弹塑性下, 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控制指标。

通过以上加强措施, 经过计算复核, 本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达到C级的要求。

1 0 结束语

本工程属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 结构形式规则, 存在刚度突变 (首层) 。抗震设计中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 除保证结构在小震下完全处于弹性阶段外, 还补充了主要构件在中震、大震作用下的性能要求, 进行了弹性、弹塑性的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多项指标均表现得较为良好, 基本满足规范的有关要求;同时又通过概念设计及各阶段的计算程序分析结果, 对关键构件作了适当加强。除能够满足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有关指标外, 抗震性能目标达到C级。

综上所述, 本工程结构设计满足安全要求。

摘要:某建筑物高141.25 m, 属于高度超限建筑, 首层存在刚度突变。抗震设计中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 除保证结构在小震下完全处于弹性阶段外, 还补充了主要构件在中震、大震下作用下的性能要求。进行了弹性、弹塑性的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多项指标均表现得较为良好, 基本满足规范的有关要求;同时又通过概念设计及各阶段的计算程序分析结果, 对关键构件进行适当加强。除能满足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有关指标外, 抗震性能目标达到C级, 本工程结构设计满足安全要求。

关键词:超限高层,刚度突变,抗震性能设计,静力弹塑性

参考文献

谨防班级管理中的“超限效应” 篇7

一、对“后进学生”的“喋喋不休”

在平时的教学中, 当学习较差的学生考试不理想时, 为督促其上进, 有些老师总是不停地唠叨:你这儿不对, 那儿不行, 你应该这样, 不应该那样。由于学习上的失败, 这些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往往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 自尊心受到挫伤, 而此时他们又难免受到一些来自各方的刺激和打击。出于本能的反抗和自卫, 他们的“神经”格外敏感, 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怀疑、警戒甚至敌视的态度。结果老师事与愿违, 学生对“训导”开始是内疚, 接下来是不耐烦, 最后是讨厌和反感。

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总是由于大量的长处被突出的短处掩盖了, 他们被部分教师视为“后进学生”。对这类学生, 我们首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 理解他们的心情, 体谅他们的难处, 使其内心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从而取得教育的主动权。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 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学生的优势潜能, 多层面多角度地对他们进行激励性评价。比如:一般这些学生劳动好、文体好, 热心为他人服务, 教师就应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 并利用其特点引导他们参加能展现自己长处的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肯定, 树立自信心, 培养进取和成功意识。另外要尽量消除他们周围的一些消极因素, 如家长的责难、同学的讥讽等, 有意识地控制某些不利于他们的数据量化标准, 如考试分数等, 多方面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兴趣, 改变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看法和动机。

筅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中孙留桥

二、对“问题学生”的“穷追不舍”

对某些犯错误的学生, 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偏见, 批评一次、两次不行, 还要在大会、小会上常常以这些学生为反面教材, 久而久之, 学生必以牙还牙, 致使教学管理走向被动。如此“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危害至深。

“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 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外在的因素, 也有其内部因素, 即学生在成长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屈于外部诱因及内部动机冲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矛盾和危机, 只有正确处理好每一阶段的矛盾, 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得到发展, 否则就会出现不良品质。各种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其心理和生理的客观必然性,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不能无视客观规律, 感情用事, 否则会事与愿违, 将这些学生推得更远。

《国语》言:“川雍而溃, 伤人必多”, “是故为川者, 决之使导”。意思是说被堵塞的河流, 一旦溃决, 伤人更多, 因此, 治水的方法应该是开通河道, 使之畅流。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善于裁断“问题行为”中的“合理冲撞”, 对学生的“问题”不要盯住不放, 而要积极保护、引导、发展他们的个性, 避免伤害可能蕴含于其中的积极的一面。记得有句谚语:去除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我们应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长期坚持下去, 这类学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从而变成“无问题学生”。

三、对“灰色学生”的“视而不见”

在一个班级里, 总有大约五分之三的孩子, 他们既不像“尖子生”那样思维敏捷, 深受老师喜欢;也不像“后进生”那样惹是生非, 引人注目。他们默默无闻, 安静、腼腆、本分, 就连老师对他们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 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就成了被老师遗忘的“角落”。有教育研究者将这部分学生称之为“灰色儿童”, 我们姑且称之为“灰色学生”。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灰色学生”并非绝对没有“色彩”, 他们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教师较多关注的是“尖子学生”的培养和对“后进学生”的帮助, 忽视了对他们的关怀。然而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 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中有些人由于家庭变迁、父母离异或个人生活的创伤, 致使心理长期受到压抑, 使他们变得敏感、脆弱, 而教师的冷漠和同学的轻视又使这些不健全的心理品质得以强化。对这类学生, 我们要多方面创设“舞台”, 让他们有“表演”的机会, 使他们觉得在班级也有自己的作用。

四、对“尖子学生”的“放任自流”

尖子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他们是班级的骨干力量, 是各门学科的带头人, 因而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家长的赞扬。日常工作中, 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标准常常表现为分数至上, 教师对他们偏爱, 一味放纵, “一好遮百丑”。

由于在班级中的地位特殊以及老师、家长对他们的纵容态度, 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可能会骄傲自满、趾高气扬, 再多的表扬对他们也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致使他们中的某些人逐渐养成了一些恶习:如虚荣心强、死爱面子、不敢正视甚至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直至瞧不起老师和同学等, 成为班级管理的障碍。

鉴于此, 教育工作者要对这些“尖子学生”严格要求, 决不能因其成绩优秀而无视、放纵其缺点。如不重视教育和加强引导, 可能恶性膨胀, 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对他们应高标准、严要求, 一方面不偏爱、不护短, 另一方面适时调整更高目标, 不断激励奋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 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从心理上、情感上、理智上完全悦纳, 其间如果老是重复, 那种不耐烦、讨厌、反抗等心理就会高亢起来。为了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出现, 班主任应该对学生“犯一次错误, 只批评一次”, “有一次成绩, 只表扬一次”, 不要重复批评、重复表扬, 更不要老账新账一起算。如果实在觉得有必要重复, 可以灵活把握, 换个角度、换个方法试试。

教育工作是一门塑造人心灵的艺术, 面对这些千姿百态的鲜花——学生,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准确地把握育人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学会高超的育人雕塑之技,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作品, 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价值澄清理论的借鉴与超越

———美国老师处理

“孔融让梨”的德育案例思考

筅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彭举鸿

美国某小学学习中国文化, 教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然后问一个学生:“你会把盘子里的大梨让给邻居男孩吗?”

这孩子回答:“不会。”教师问:“为什么?”

他回答:“他吃什么东西都会剩下, 我如果把大梨给他, 他会剩很多, 那不浪费了吗?”

教师问第二个孩子:“你会把大梨让给别人吗?”他也回答:“不会。”

教师问:“为什么?”

他说:“我拣大的吃, 我爸爸妈妈才会高兴。”

教师又问第三个孩子:“你会把大梨让给弟弟吗?”他也回答:“不会。”

教师问:“为什么?”

他说:“大孩子吃大的, 小孩子吃小的, 这样才公平。”

教师问第四个孩子:“你会把大梨让给哥哥吗?”他也回答:“不会。”

教师问:“为什么?”

他说:“我哥哥很坏, 我当然不能把大梨让给他。”教师再问第五个孩子:“你会把大梨让给哥哥吗?”他挺痛快, 说:“会的。”

教师问:“为什么?”

他说:“我不爱吃梨, 都送给他好啦!”[1]

显然, 教师注重的是每个孩子的个人意见, 并不强求大家看法一致。

超限机器人技术的应用 篇8

另一方面,纳米和微纳米技术的发展也给机器人提供了新的应用领域。比如在微纳米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环境非常小,我们要操作的位置也非常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现在机器人把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得能看到、能摸着,扩展了人在微小环境里的加工能力。生物技术的发展也给机器人提供了很多新的应用领域,但是生物领域跟传统的制造业不太一样,因为细胞生活在特定的生理条件下,要把机器人技术推广到这个领域,不仅是操作的物质很小,环境也很特别。

所以从这三个方面讲,机器人能够扩展人的能力,能够克服距离给人带来的困难,也能克服尺度给人带来的困难,还能够克服环境给人带来的困难,比如生理环境。综合起来,机器人除了简单的代替人以外,还能拓展人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超限机器人,超越人的限度,克服距离、尺度和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困难。首先,信息技术给人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新的机遇和应用?机器人最重要的应用就是自动化,机器人是自动化的工具。但是要达到自动化的目的,首先要有机器人,同时还要有传感器,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自动化。因为通过传感器可以把物理世界的信息变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作决策,反过来作用到物理世界上,这就是自动化的过程。

现在机器人和传感器变成了一个从信息世界、数据和物理世界中间的交互工具,所以机器人从简单的代替人的工具变成了一个互联网基础设施,这个就是信息技术发展带给机器人的新角色。

通过机器人联网,我们可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可以监测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物联网和机器人可以远程使用加工设备进行加工。这样可以把原来距离给人类带来的困难通过机器人技术和网络技术克服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些医疗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网络让机器人做一些安全和国防方面的工作。

下面具体讲一下开发技术。我们通过网络和机器人的结合,可以进行远程的感知和操作,这样,网络不仅能够传播信息、数据、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现在通过网络还可以传播动作、感觉,把这些动作、感觉和传统的声音、图像结合起来,就要叫超媒体。

这有什么应用呢?首先可以通过互联网支持远程医疗服务,进行乳腺癌的远程诊断。我们知道乳腺癌传统的诊断手段是通过X光,但是X光诊断只能诊断出80%左右的肿瘤,由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的不一样,有20%不能通过X光诊断,要通过医生用手摸的办法来诊断,这个就跟医生的经验很有关系,在很多边远地区没有这种有经验的医生,我们通过机器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医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诊断,机器人不仅可以操作,本身还有传感器,可以把病人身体上的感觉通过网络传到一个远程的地方,通过装置再现出来,这样医生在远程通过装置和机器人就能够感觉到机器人感觉的信息,医生就可以直接对这个病人进行诊断。通过网络和机器人把病人和医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在制造方面,现在很多工厂都是由于劳动力价格的原因设置在别的国家。比如说美国汽车的座椅是在美国设计的,但是生产可能在墨西哥生产,所以要对座椅的质量进行检测。怎么检测呢?是人摸这个椅子,感觉软硬程度进行打分,判断这个椅子达没达到要求。但是远程的情况下通过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带有传感器,通过机器人摸这个椅子,把感觉通过网络传过去,设计人员在远程摸这个装置,跟直接摸这个椅子的感觉是完全一样的,这样能够进行质量控制以及帮助他们进行设计。通过机器人和网络技术就把生产和设计中间的距离缩短了。同时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技术进行客户定制,比如你现在去买车,每个椅子都是一样,但是如果有这个机器人技术,通过数学模型把感觉再现出来,买车的时候可以一直摸,直到选出合适的,然后根据数据造出一个椅子,满足你的需求。这里主要的观点是通过机器人技术把设计、生产和用户之间的距离缩小了。

微纳米技术给机器人的发展有什么推动和新的应用?我们知道微纳米技术的发展重要的方面是出现了很多新的材料,如纳米碳管、石墨烯,把这些材料变成有用的装置,比如传感器、电子元器件,其中很重要的过程就是制造过程。在制造过程中,我们需要有工具,还有一些加工过程。我们有车床、铣床和装配的过程。但是在微纳米领域,由于材料尺寸非常小,看不到也摸不着,就给加工带来了很多困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开发一些新的工具和新的制造手段,这样才能把微纳米材料变成有用的元器件。

机器人技术就在这里面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把原来看不到、摸不着的,变成了能看到、能摸着的,还可以进行装配和生产。我们开发了一套微纳米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把纳米环境中物质之间的作用力直接拓展,让操作者可以感觉到,这样可以直接控制微纳米机器人,对微纳米尺度的物质和材料进行操作,而且可以自动的进行操作和装配。

下面是一个例子,这个是一个纳米线,在纳米线里黑的箭头就是纳米机器人,通过纳米机器人的操作,我们可以自动的把纳米颗粒进行移动,把纳米线进行移动,把它装配成你设计的形状。左面是CAD模型,就设计了这么一个三角形,把纳米线弄成三角形,把三个纳米颗粒放在中间。由于这个设计,可以自动转化成机器人的装配程序,纳米机器人自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个材料装配起来,整个过程是自动的。我们纳米线的尺度只有100纳米,头发的平均直径是100个微米,这个就等于是100千分之一头发的直径,是非常小的。

我们通过这个技术开发了一套生产制造系统,直接对纳米线的加工进行装配。首先是纳米线和纳米碳管,把它做成传感器,这里面包括从材料的选取、装配、电特性的测试到分装的整个加工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制造纳米器件和传感器。通过这个制造了一个红外传感器,由于纳米线有很多独特的性质,比如热噪声非常小,灵敏度非常高。所以用纳米线做出的红外传感器灵敏度高,而且由于它的热噪声小,也不需要冷却系统,所以能够做出高灵敏度、小体积的红外传感器。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的困难是必须有可靠的加工装配手段,因为纳米碳管必须做的非常非常小,传统的做法根本没有办法装配出纳米红外传感器。

再讲一个纳米机器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我们知道机器人技术最成功的应用领域是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而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值远远大于汽车行业,但是在新药开发的过程中,很多过程都是人工的。我们知道装配汽车一般的技术工人是高中毕业就可以了。但是在新药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至少要大学毕业,很多是硕士、博士,所以开发成本是非常高的。怎么把这个过程自动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今天医药行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希望怎么把机器人的技术用于新药开发的过程。

其实最简单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传感器感知的问题,在新药开发里面试验做新药,要有办法测量药效,这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同时要有一个操作的过程,就是把药放到指定的地方,控制整个过程。怎么把原来在汽车制造业的技术用于新药开发,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经济效益会非常高。但是这里面面临很大的挑战,为什么?汽车里面的零件都是人设计的,尺寸都一样的,有误差但是很小,是一个结构性的环境,对机器人做高速重复性工作是很有利的。但是在新药开发的过程中要实验,可能在细胞上试验,每一个细胞长的不一样,位置也不一样,是非结构性的环境,怎么克服这个环境,能够把机器人用于新药的开发,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

现在开发一个新药要10-15年的时间,要花10-15亿美元。像辉瑞制药这样的公司每年只能开发出1-2个新药,花费的钱很多。人类却不断出现新的疾病,病越来越多,研发药物的费用越来越高,出现的新药越来越少,是人类面临的很大挑战,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途径就是把新药开发的过程自动化,如果能够自动化,带来的效益是非常高的。

整个汽车行业的价值是8650亿美元,人们估计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产生了6560亿的价值,如果不用机器人、自动化,现在的产值也就2000多亿,自动化和机器人带来了6000多亿的产值。如果用同样的模式把这个转移到制药工业,比汽车产值大,达到9800亿,而且自动化程度非常低,潜在的价值有6800多亿的空间。但问题和挑战也是很大,困难也是很多的。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工作,我们要开发一套自动化的系统,就像今天的生产自动化一样,不是装配零件而是开发新药,传送带送来的都是细胞,用机器人把药物放在细胞上这是一个操作过程,同时进行测量,看药物的效果,这样要高速的进行这个过程,才能提供效率,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药物直接在细胞上进行筛选,就可以提高新药开发的效率。要做到这样,需要操作、传感、控制,这就是机器人技术在里面起到的作用。

下面举两个具体的例子。一个是我们跟沈阳自动化所合作进行的研究。我们知道淋巴癌是非常致命的一种癌症,死亡率非常高。但是现在人们开发了一种靶向治疗药物,这种药物在淋巴癌细胞上有一个靶点,叫CD20,它是一个受体,如果把美罗华这种抗体结合到CD20的受体上,就可以把癌细胞杀死。这个对放疗和化疗都有好处,因为做化疗不管是正常细胞还是癌细胞都杀死,把人的免疫能力破坏了,所以副作用特别大,但是这个没有副作用,所以叫靶向治疗,它只杀癌细胞。但问题是有很多人虽然有同样的淋巴癌,但是没有效果,有些人却很有效果。在你进行治疗之前,如果能够预测治疗的效果,对医生确认治疗的方案决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但是在治疗之前,你怎么能知道治疗效果呢?现在我们就开发了一种技术,把病人的瘤细胞取出来,用纳米机器人把美罗华的抗体抓起来,直接放到CD20的受体上,然后进行测试,看看能不能把癌细胞杀死。有了这项技术就可以在治疗前把病人的癌细胞取出来,先测试,如果能够杀死的话,我们再进行治疗,这给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方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节省病人的费用,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时间。我们用纳米机器人把美罗华的分子抓起来,放到病人CD20的受体上进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大量统计,我们会获得数据,知道当结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治疗结果是怎样的,这样给医生提供重要的信息,对于癌症的治疗起到很好的作用。

浅析如何治理公路超限超载问题 篇9

1 公路超限超载现象的起因

1.1 运输市场的运行不规范。

目前, 随着物价的上涨和成本的增高, 运输行业的利润越来越低, 但我国公路货运运价却增长缓慢, 面对这种状况, 运输企业和个体车主为降低成本, 追逐经济利益驱使, 采取超限超载运输进行不正当竞争, 致使运输市场运行极不规范, 更有甚者违反车辆生产技术标准进行非法改装车辆, 私自改写吨位来降低运输成本从而获得较大利益。

1.2 公路运输市场的竞争。

随着中国公路建设的发展, 公路运输市场也日益壮大, 大量集体、个人投身公路运输事业, 一段时间后, 局面由不足扩大到过剩, 这就导致企业和个人为了承揽货源增大运货量而竞相压价来降低运输成本, 为了追求最大利益, 多拉货物, 这种不正当的竞争, 致使形成单车运载量越多越低廉, 运价越低装载量越大的恶性循环, 使得运输车辆发生质的变化。还有经营主体缺乏规模化的运输组织能力和专业水平低, 这也是导致市场竞争无序的原因。

1.3 现有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检测参数少, 大部分治超站和收费站的动态超限检测设备仅仅能检测轴重, 对车辆装载几何尺寸、车辆身份等不能检测出, 这对有效管理控治超限超载营运有很大的阻碍。现在治超成本高, 现行的治超模式主要依靠治超站和收费站, 加上计重收费、治超检测、劝返、卸载、罚款模式, 虽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很多, 无形中也增加了运输业户的运输成本。同时因为全国各地计重收费政策和计算费率的方法不一样, 给驾驶员的成本核算带来麻烦, 也会因为称重检测设备存在一定的误差, 引起执法人员与驾驶员的矛盾。另外, 治理超限超载是多部门相互协调联合进行的, 往往治理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交通部门一家在“单打独斗”的局面, 其他相关部门对超限超载打击力度不够大, 使得部分驾驶员钻空子。

2 公路超限超载的不良影响

2.1 破坏公路及公路附属设施。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 压力越大压强就越大, 货车超限超载会增大对路面的压强, 会严重破坏公路及公路附属设施。每一条公路都是有着自己的承载能力的, 如果车辆超载超限并远远超过国家标准, 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路面和桥梁的结构过早的被破坏, 而频繁的运输会加剧公路的破坏程度, 使公路的使用寿命缩短。货车车主再通过加装钢板弹簧来增大轴载量, 这会超出公路的设计负荷, 造成公路路面出现车辙、桥梁桥板出现裂缝现象。

2.2 威胁交通安全。

对于超限超载的车辆来说, 长时间的超负荷行驶, 使得运输车辆的制动系统、操作系统受到损害, 安全性能降低, 出现“轮胎易爆、方向飘忽、车架变形、刹车失灵”等现象, 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公路超限超载, 货物质量大, 车辆制动以及惯性也大, 降低了车辆的稳定性。同时车辆长期超载, 各种性能降低, 容易诱发交通事故, 给运输户和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生命财产损失。

2.3 破坏了公路运输市场的秩序。

一则损害运输经营业主的利益, 二则打乱正常的运输经营秩序。运输户增多, 造成僧多粥少的现象, 为了争夺货源, 相互压价, 从而造成公路超限超载现象越来越严重, 扰乱市场秩序, 造成恶性循环。运费低廉, 合法交通运输从业者利益受损, 造成了“不超载不赚钱、多超载多赚钱”的不良状况。

3 加强治理公路超限超载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相关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公路超限超载运输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运输方式的供给能力, 合理利用资源, 加强并完善运输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在资源密集与稀疏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 同时也应改善运输条件, 提高运输质量, 进一步加大运输市场交易信息透明度, 建立公平合理的公路运输价格体制。在选择运输货物时, 公路运输应结合自身的优势, 选择体积小、批量少、批次多、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 其次公路运输市场应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 来提高公路运输服务质量、运输效率, 使市场竞争处于良性循环中。同时加强源头监管, 从根源打击, 监督货物源头装载行为, 从根本上治理超限超载行为。还应做到加强交通信息技术开发与建设, 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交通运输业, 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和生产要素, 为各项法律、行政、经济措施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持。另外, 为有效治理超限超载运输问题, 必须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 首先各个部门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 并分工明确, 严格执行自己的职能。其次鼓励运输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 有助于提高超限超载运输的治理效果。再次不断规范交通执法行为, 杜绝“趋利执法”、“以罚代管”等公路三乱现象。

3.2 加大治超宣传和打击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对治超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 让广大群众都学法、懂法、守法。各地的相关政府、交通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大法制宣传, 教育司机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 知法守法, 合法经营, 从而营造出治理超限超载运输良好的氛围。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对违法违规超限超载运输现象给予严厉的打击, 比如实行“一超四罚”制度, 惩罚货运源头装载企业、惩罚货主、惩罚运输企业、惩罚司机, 对单位的罚款力度要继续加大, 因为货运源头装载企业和运输单位能够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而司机是不能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 从而控制超限超载。在对司机进行惩罚时, 加大对司机驾驶资格的惩罚力度, 另外再罚款, 让他们认识到不遵守规章的后果。同时加大对非法改装货运车辆的打击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车辆改装企业, 查扣、处罚有改装行为的车辆, 杜绝改装行为。对超限超载运输的司机进行教育, 力争从思想上改变他们的认知, 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避免公路和公路附属设施受到损坏。

3.3 应用科技创新方法完善治超体系。

首先, 用智能系统采集证据, 设置不停车检测设施、视频实时抓拍系统和车辆动态监控系统, 当涉嫌违法运输车辆通过检测站时, 能够减速驶入专用车道接受检测, 实现超限超载检测区现场无人指挥、智能受检。其次, 信息共享多家管, 建立交通超限超载运输信息监控网络平台, 并由专门机构统一监控路政、运政和交警3个部门, 监督检查其对违法超限超载车辆实施行政处理和处罚情况, 严肃查处执法单位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美国约有1000多个动态称重检测站, 采用照相机和路边控制器技术, 并与高速公路巡警车中的笔记本计算机相连接, 对货车进行检查, 及时观察数据和鉴别超限超载车辆的身份。

4 结论

治理公路超限超载问题是个复杂的阶段, 我们需要规范运输市场的运行系统, 进而实现公路运输市场的公平竞争, 完善并补充现有的公路运输相关制度, 爱护公路及公路附属设施, 合理安排货物种类和吨位, 维护公路运输市场的秩序。对公路超限超载问题, 根据相关管理体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违反者严惩并进行思想教育, 同时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完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海峰.高速公路超限运输治理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2]王延均.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对策[D].吉林:吉林大学, 2011.

上一篇:死区时间补偿下一篇:圆柱度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