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备份

2024-08-11

数字档案备份(精选10篇)

数字档案备份 篇1

随着信息化在生活中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程度提高, 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较以往已经成倍地增加, 一旦数据遭到窃取、泄露、丢失, 都将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在面对这些威胁的时候, 数字档案的备份工作就显得越发重要。备份就是将数字档案通过一定方式进行保留, 当数据信息遭到外力损坏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并再次使用的过程。

一、数字档案备份研究现状

我国数字档案备份工作起步较晚, 以“数字档案备份”作为检索词, 对已有学术数据库进行搜索, 获得文章3352篇, 这些文献涉及到经济、建筑、气象、计算机、法律等40个学科。其中研究重点包括备份技术、模式、载体等各个方面。通过对这3352篇文章进行分析, 得到以下结果:我国最早提到对数字档案备份是来源于1977年颁布的《无线电广播技术维护制度和管理办法 (草案) 》, 并且于1998年首次提出了电子时代档案的保护。以“数字档案备份”and“方式”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得到1871篇文章, 我们会发现在2001年前只有零星几篇文章, 2001年美国911事件和2008年汶川地震成为档案学者对数字档案备份工作研究的时间转折点, 文献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在这1871篇文献中, 对引用次数较高的文献进行查阅, 得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孙晓霞、王洁在其《数字档案备份中心的备份模式及其选择》中将档案备份分为两种方式。基于不同空间范围:原地备份、异地备份。基于不同建设方式:自建模式、共建模式、外包模式。赵生辉、侯文希在其《政府信息资源灾备体系建设模式综述》中将数字档案灾备分为两种。基于灾备范围的分类:本地灾备、异地灾备、区域灾备和分布式灾备。基于建设方式的分类:自建、互助、共享和外包。

二、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分析

数字档案开放利用和其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威胁, 使得数字档案在长期安全保存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研究数字档案的安全问题。

随着各国政府积极推动办公无纸化这一措施, 越来越多的档案文件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传输、保存。计算机在对档案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等方面产生积极效果的同时, 也由于计算机在硬件、软件、环境、人员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给数字档案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总体来说, 数字档案安全受到以下方面的威胁:

(一)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地震、洪水、台风、火灾这些灾害具有范围广、破坏力强的特点, 往往在人们意料之外给档案文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 强烈的地震波无情地吞没无数生命的同时, 它摧毁房屋, 使得灾区大量的档案库房坍塌损毁, 档案文件或被水浸泡或被乱石掩埋。胶片、硬盘、光盘这些新型材质, 因对火和水的高度敏感性, 使其在遇到水灾、火灾时, 会变硬变脆甚至粘连在一起, 如果不及时抢救, 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据估算, 建国以来, 全国各级档案馆因火灾而导致300万份档案损毁。

(二) 硬件故障。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档案是“前世赖之可以告古, 后世赖之可以告今”的宝贵历史材料, 我们并不希望它只能保存10年、20年, 而是千年甚至永久。高密度的现代数字档案存储介质在长时间高速运行的时候发生故障是无法避免的, 硬盘驱动器损坏、服务器故障、电源中断等等因为质量、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故障, 会给档案机构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根据EMC公司在年初发布的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 在2014年的12个月中, 因为数据丢失和宕机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惊人的1.7万亿美元, 这相当于制造业大国德国近一半的GDP。而从2012开始, 数据丢失比例增长4倍的同时, 令人伤心的是, 有超过2/3的企业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恢复这些数据。调查的同时, 我们得到Kroll Ontrack公司最新的调查数据, 结果显示在EMC的报告结果中, 惊人的72%的数据丢失是由硬件故障导致的。

(三) 人为入侵。

如果说因为自然灾害、硬件故障而导致的数据丢失还给数字档案所有者留有恢复余地的话, 那么来自人为入侵、破坏而导致的数字档案、数据的丢失将是难以弥补的。这方面的破坏主要包括计算机被盗取、存储服务器网络遭到黑客入侵, 数据被篡改、删除。

(四) 软件因素。

我们这里指的软件因素包括相对于硬件设施而言的操作软件故障和操作、维护数据存储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软件故障大多是指存储系统设置不正确、存储系统更新不及时给数据存储系统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数字档案保管机构的操作人员是数字档案的直接接触者, 其自身素质影响着存储的数据是否安全。在日常管理中, 常见的由于操作错误而导致的误删除占到各类问题的80%左右。数字档案的安全存储始终要坚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原则, 这说明了规范管理是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

(五) 数字档案存储介质的不稳定。

现代新型的存储介质使单位密度上能够存储的数据量成倍增长, 但其使用寿命却远不及传统的纸质载体和缩微胶片。一般而言, 光盘的保存期限为5~100年、磁带的保存上限为30年, 磁盘的实际寿命只有5~10年, 这还不包括因为日常误操作而导致介质损坏、保存环境不达标造成存储介质腐坏。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对2003年前入馆保存的电子文献进行调查发现, 69%存在利用困难的文献中有12%是由于存储介质导致的。

(六) 数字档案存储格式的不稳定。

网络、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数字档案的基础, 也是影响数字档案安全的主要因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平均每3个月就有一种计算机语言面世, 而语言间是不存在沟通互换的。数字档案是基于一种语言存储在其对应的信息系统中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个特征会给数据档案的正常读取带来困难。

三、数字档案备份方式

(一) 数字档案备份的基本分类方法。

1.根据备份介质分类: (1) 磁盘备份。现今我们选择磁盘进行备份主要包括了内部的硬盘和外部的磁盘阵列。硬盘具有读写速度快的特点, 是进行实时备份的最佳选择, 然而数字档案备份的首要前提是保证数据安全稳定, 硬盘由于在运行中容易出现故障, 决定了其只适用于小范围的实时备份系统。之后出现的磁盘阵列技术保留了前者的高速持续读写这一特点, 又增加了利用冗余信息的方式使磁盘失效时不会使访问数据受损主要有RAID0、RAID0+1、RAID5三种, 后三者配合热插拔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在线恢复, 是未来数字档案的主要存储介质。 (2) 磁带备份。磁带备份技术由于价格低廉、存储量大、易于保管是目前产量最大和用途最广的存储方式。磁带是出现最早的存储介质, 其标准化程度高, 目前技术最成熟的DLT8000磁带机读写速度可以达到30M/S, 适合大型档案馆、数字中心保存数字档案。但是, 磁带的数据结构是成线性排列, 不利于档案信息检索。 (3) 光盘备份。光盘是以塑料为盘基, 金属为涂层, 记录光信息的存储介质。比起硬盘, 以光盘为备份载体可以节省大量资金, 又可以通过光盘库技术将多张光盘组合起来, 实现信息的海量存储, 并且具备硬盘的高速读写功能。但是, 以金属为存储介质的光盘, 会因为金属的氧化而造成数据丢失。目前好的光盘能够保存20年左右, 不好的只能保存2年, 不能够满足数字档案的长时间安全存储。2.根据空间范围分类: (1) 本地备份。本地备份是指在档案馆所在地进行数据备份, 在本地建立容灾备份中心, 这种建设方式只能保证主服务器数据在遭到人为破坏后保证业务流程的连续性, 但是在遇到区域性自然灾害时不能够发挥作用, 只能作为异地备份的补充。 (2) 异地备份。异地备份方式主要包括了三种:一是远程异地备份, 是指将数据档案备份到不属于同一地震带、同一电网、同一河流流域、同一海岸线的区域, 确保在灾难发生时, 数字档案不被丢失。二是互助备份, 是指两个不用地理环境的政府通过签订协议, 将数字档案传输到对方系统中进行存储, 这种方式不需要另外建设库房, 以最小的投资,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档案馆的容灾能力。三是区域备份, 区域备份是指区域政府为了保护区域内数字档案的信息安全, 通过政府出资建设区域备份中心, 提供给区域内用户使用, 实现数字档案集中备份管理。3.根据建设方式分类: (1) 自建模式。自建模式是档案馆依托自身力量建设的数字档案备份体系, 这种模式要求了档案馆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专业的技术人员, 建设难度大, 后期维护困难。但是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满足自身数字档案备份的需要、安全性高。适合于大型的国家档案馆。 (2) 共建模式。共建模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档案馆共同出资建设。优点是节省财力物力人力, 缺点是多家档案馆共同管理可能会导致职权不明确、责任认定不清楚。是目前国内政府档案机构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方式。 (3) 外包模式。外包模式是指将数字档案备份工作交由专业的服务提供商来解决, 由提供商来分析数字档案的方式, 给出最佳的备份方式和服务。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投资少, 缺点是不能保证数据的保密性。适合于小型并且对保密性要求不高的企业。

四、基于云存储的数字档案备份策略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 信息作为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它已然成为继物资、能源的“第三大动力”, 其载体形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纸制、胶片保管存储发展到近来最热门的数字化档案备份与存储。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最大地发挥档案的价值,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建设数字档案备份中心, 但总体来说, 由于数字档案馆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后期的设备维护、人员经费开支等诸多因素都影响了数字档案备份中心的建设, 中小型企业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 对数字档案备份中心的建设只能是望而却步, 使其只能在大型企业集团、国家政府中得以利用, 对数字档案的系统延续造成破坏。本人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基于现有云技术的推广以现有几家云存储工具为例, 对未来云环境下数字档案备份工作提出见解。云存储是由云计算技术延伸过来的新型概念, 是一种新型的存储技术。云存储利用云计算技术的集群应用、网络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 将大量的网络存储设备通过并行协同软件集合起来, 共同向外部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简单来说, 云存储就是将需要存储的资源放到“云”上供人存取, 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通过连接到网络的授权设备对数据进行操作。

(一) 云存储的不利因素。

1.数据的隐私保护。使用本地建设来进行数字档案的备份虽然耗资巨大, 但是在对数据档案的隐私保护方面是有保证的, 新型的云端存储是将数据放到网络之上, 在获得极大便利的同时, 将失去对数据的物理地址控制, 所有的数据访问权限交由云提供商处理, 意味着数据的保管责任部分转移, 给数据隐私保护带来隐患。2.数据的安全保护。数字档案的存储是为了尽量保证数据零损毁。当需要进行网络数据恢复时, 云端数据因为种种原因丢失, 云存储提供商只能进行赔付, 但并不能为用户找回数据。微软曾在2009年冬天, 因为SIDEKICK故障, 导致用户不能访问邮箱、日历等一系列服务一个星期, 微软随后表明因为管理人员忘记进行备份操作, 导致数十万用户数据永久丢失。国内的盛大云磁盘在2012年因为位于无锡的物理机本地磁盘损坏导致用户数据丢失, 造成巨大损失。

(二) 云存储的优势。

1.节约成本。云存储技术的应用对数字档案备份成本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 传统的数字档案备份中心建设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 而档案部门在企业部门中一向是处于末位。传统的数字档案备份对存储介质的要求极为苛刻, 必须兼容系统的要求, 而存储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 云存储的利用可以使得档案部门在不需要购买设备的情况下, 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云存储提供商大多采用的更加环保绿色的节能技术, 包括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 冷却水的循环, 支持基于性能加速技术的低能耗串口盘作为存储载体, 可以实现高速的网络备份, 整体能耗远低于传统的数字备份传输。2.可靠持续性服务。传统的数字档案备份中心系统管理中, 档案操作人员往往需要同时操作不同的存储设备, 使用不同的存储设备需要档案操作人员了解每个组件的具体性能和操作方式, 使得工作复杂而繁重, 不利于数字档案的安全备份保管。云存储提供商依托自身多机房部署保证数据访问稳定, 通过冗余备份应用系统保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还原业务系统, 大大缩减了灾难后的数据恢复时间, 提高灾难恢复的效率。相比于传统的数字档案备份中心容量扩容, 云服务商提供的云存储采用并行存储管理系统, 当使用者需要对容量进行扩大时, 不再需要对存储服务器进行配置和调试, 降低了因为配置错误而造成的服务器宕机, 威胁到数字档案备份工作的进行。3.提高竞争力。通过使用云存储, 利用最新的虚拟化和管理创新,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简化基础结构。根据微软公司提供的数据, 云存储成本大约只占到SAN存储的四分之一。IDC的报表介绍到, 一家典型商业机构的数据存储量每年平均增长50-60%, 但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数据需要经常使用。SAN/NAS等完全本地化的数据存储对于此类数据存储比较昂贵。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市场规则总是在不断变化, 企业需要实现精益并保持精益, 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而在必要时迅速扩展。云服务商提供的云存储服务现已提供数据分析服务, 在随时随地处理业务的同时, 帮助企业在竞争中领先。

在当今的企业环境下, 人们的最新标准是要用较小资源做更多的事, 充分利用每一笔投资是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 传统的存储技术在面临信息时代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暴露出局限性的时候, 使用云存储能够解决其中一些难题, 表现出一定优势。但是, 由于现阶段云存储还不是很成熟, 其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开展数字档案备份工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摘要:本文对数字档案备份的必要性和主要备份方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基于云存储的数字档案备份策略。

关键词:数字档案,备份,研究

城建档案的异地备份 篇2

开展城建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各类灾害和事故带来的损失十分惨重,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房屋倒塌不计其数,供电、供水、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濒临瘫痪,城建档案工作也损失惨重,汶川、北川、平武县城建档案室的库房倒塌,所存档案均被掩埋,广元、绵阳、江油、都江堰、崇州、绵竹、什邡等市城建档案馆,以及青川、安县、三台等县城建档案室的馆房受损严重,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城建档案工作应对地震、台风、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城建档案安全,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在各类灾害、事故的灾前预防、灾时应急和灾后修复等工作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积极防御地震等自然灾害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通知》(建办档[2008]39号)文件精神,各地城建档案馆要适时、有序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并加强与其他省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通过东西结合、南北合作以及省市之间的协作,积极开展本地重要城建档案的电子化、数字化载体在异地备份的相关工作。

开展城建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实施方案

城建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是建立在数字城建档案馆基础之上的一个更高层面的要求,应既能满足数字化档案存储量大的需求,又能保证应急响应需求时效性强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构建的城建档案异地备份系统应具有高存储能力、高自动备份能力、高保密性、高吞吐量、高传输效率、高查错能力、高保真能力、高容灾能力、高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高实时切换能力。这就使城建档案异地备份系统对软硬件环境、网络传输环境、设备存放环境等的配备都具有较高的要求。

(一)开展城建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城建档案事业应对各类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不乐观,很多城市的城建档案馆,其馆藏档案仍处于纸质化阶段,尽管一些大中城市的城建档案馆已经认识到了纸质档案在容灾能力方面的不足,建立了专门的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档案总目录和分类目录的计算机检索;部分城建档案馆已经搭建了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并逐步着手于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从总体上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这些城建档案馆数字化后的档案大多存放于本馆的内部服务器中,鲜有城建档案的异地备份,这就大大限制了城建档案为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部门提供信息支持的能力。

(二)开展城建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实施条件

由于城建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是建立在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各地城建档案馆必须先将馆藏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并构建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馆藏档案实施现代化、电子化管理,才能在此之上,结合现代化网络传输技术,构建城建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平台,以确保在各种紧急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通过异地调用或者远程恢复等措施,实现对数字化馆藏档案及时、准确、高效的应急利用。

(三)开展城建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实施方案

由于城建档案异地备份系统具有高容灾性的应急需求,而各个城市的城建档案馆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不同,面临的突发灾情状况不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制约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构建一个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符合自身需求和预期效果的城建档案异地备份系统,有必要综合多个方面的因素和应急需求统筹考虑。

1城建档案同城备份

同城备份,顾名思义,是指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城建档案异地备份。这种异地备份主要适用于应对电路故障、系统故障、网络故障、火灾、馆房倒塌等影响范围较小的突发事件,既可以在本市各档案部门之间进行,也可以选择本市信息化程度较高,信息化设备较好,软硬件环境较佳,档案管理较规范的单位进行备份。

同城备份的优点在于,受远距离网络数据传输速率等因素的制约较小,异地备份可靠性高,备份速度和备份恢复速度较快;其缺点在于,由于同一座城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情况极为相似,当遭遇诸如地震等突发性公共事件时,这种备份的容灾效果就显得力不从心。

2城建档案远程备份

远程备份,是指在与需要异地备份的城市处于不同气候带、地震带等灾情带,且相隔距离较远,一般不是相邻省份,不会同时受到同一突发性公共事件影响的城市之间进行城建档案异地备份。这种备份往往要先经过充分的选址调研,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软硬件设备设施环境、对城建档案事业的重视程度等因素,再慎重选择,确定备份城市。

远程备份的优点在于,一般可以应对多种紧急突发事件,容灾效果较好;其缺点在于,由于异地备份的距离较远,受网络传输速率的影响较大,异地备份速度和备份恢复速度相对较慢。

基于高校数字档案数据备份的研究 篇3

一、高校档案数据受损原因分析

(一) 逻辑故障。

1.软件技术不成熟。当前各个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 很多档案管理系统都停留在相对落后的技术层面, 难以进行更新维护, 导致软硬件的支持不兼容, 往往产生错误结果, 造成系统崩溃, 导致档案数据的损坏。2.计算机病毒。目前计算机病毒已经发展到不仅破坏系统程序, 而且对储存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更改、删除或窃取。3.软件程序的误操作。系统管理员和维护员的错误操作导致数据删除, 这种情况一般不是主观人为的, 多是一种行为过失, 一般是没有按照规程操作、执行错误操作命令造成的。4.系统升级造成技术过时。系统的不断升级改造, 会使原有系统过时而被淘汰, 原有系统的档案数据就可能因为无法识别而变得毫无意义。因此, 系统升级造成的系统档案数据无法读取信息的问题十分严重, 各个高校的数字档案馆也在尽力提高系统间的兼容性。

(二) 物理故障。

1.硬件系统原因。计算机硬盘如果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档案数据丢失, 硬盘是故障发生率比较高的设备, 一旦发生故障, 内部数据就很难恢复, 因此, 如果事先没备份, 硬盘数据就会全部丢失。2.自然灾害原因。档案数据面临的灾害风险包括火灾、水害、气象灾害和地质灾难, 突发性的灾难对档案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 一场大火会在瞬间将档案烧为灰烬, 一场地震瞬间将一切夷为平地, 为了降低档案安全危险, 高校档案馆必须进行数据备份。

二、数据库备份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备份介质的选择。备份介质一般是要选择较耐久的材质, 使数据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以维持更长的可读时间。一般在档案数据备份中, 使用较多的是移动硬盘和光盘。要想使数据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以维持更长的可读时间, 应使用标准的软件和文件格式存储, 用不同的存储技术制作档案数据库的备份。如, 可以将备份数据在服务器或工作机上复制1份、移动硬盘保存1份、光盘刻录1份, 避免因某种存储介质出现问题后导致数据丢失。二是异地的选择。异地备份, “异地”的选择是很关键的, 最好选择两地不在同一个地震带, 不在一个大河流域。同时还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三是备份的时间选择。可以每学期末进行1次完全备份, 因为高校档案工作周期性强, 每年暑假前主要接收上一年度的档案, 寒假前整理1批档案, 所有这些档案的录入都会在假期前完成, 之后不会发生变化, 比较稳定, 所以此时进行备份避开了档案查询高峰期, 又可以将整个学期的档案数据完整保存;也可以每月进行1次备份, 这就需要用到差量备份的方法, 进行1次完全备份后, 每月可以通过远程桌面连接FTP进行1次差量数据备份;也可以每周进行1次目录数据备份。四是数据备份后的定期检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数据存储载体和保存格式不断变化, 高校档案数据备份为了确保数据的长久保存和利用, 档案数据载体不同于以往的纸质载体, 备份后的档案数据在一定期限内必须进行数据读取和还原的专门技术检查, 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和抢救。随着技术的发展, 如果出现更好的保存载体和保管格式, 这些备份数据还需要重新转换格式和更换载体。

三、高校档案数据备份的策略

(一) 安全备份。

每天对整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生成的数据进行备份, 当数据丢失时, 只要用灾难发生前一天的备份数据就可恢复。该备份的优点是简单直观, 缺点是每天都对系统进行安全备份, 因此在备份数据中存在着大量的存储空间, 增加了存储和管理成本, 所需要的数据量较大, 备份时间较长。

(二) 差量备份。

先进行一次安全备份, 然后只要把与第一次完全备份新增加或改变的数据进行备份即可。如, 星期一管理员对系统进行完全备份, 星期二系统内就多了1卷档案, 于是管理员只需将这份档案备份下来即可。这种备份的特点是无需每天做完全备份, 可以节省存储介质空间, 备份需要的时间短。

(三) 增量备份。

复制上次备份后发生变化的文件。备份软件将检查文档位, 以确定文件是否被修改, 以及是否需要备份。如果文件的文档位表明为新文件或已修改, 文件将被复制到备份设备, 之后文档位将清除。这种备份不足之处是各磁带间的关系像链子一样, 其中任何1盘磁带出了问题, 都会导致整条链子脱节。

(四) 合并式备份。

主要针对文件系统, 利用上一次全备份的介质以及历次的增量备份, 重新计算生成的新的全备份, 目的是为了降低进行全备份时对服务器和网络资源的占用。

总之, 由于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等原因, 现代社会上档案安全问题频发,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的风险预警意识, 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根据高校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尽最大努力确保高校档案数据的安全, 以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徐惠琴.现代高校数字化档案备份探析[J].兰台世界, 2011.6

浅析档案异地备份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关键词:档案;异地备份;问题;对策

由于档案本身不具有可再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保证档案在任何突发状况下都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对于档案及相关事件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档案异地备份是档案部门有效应对多种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发展对档案工作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一、档案异地备份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化时代的出现,档案部门接收的电子档案文件、纸质档案文件及音像档案文件的数量逐渐增加,这些档案资源是档案部门工作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档案资源的安全管理,尤其是电子档案数据的管理已经成为档案馆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都有可能对这些档案资源与数据造成损坏,导致数据的有效凭证力的削弱或者消失[1]。因此为了避免多种档案数据的损毁,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应积极开展档案异地备份,以应对社会发展及信息化时代对档案管理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二、档案异地备份的问题

随着2008年汶川地震后档案问题的出现以及后期国家档案局关于如何做好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安排部署,档案异地备份工作已经获得了有效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对档案异地备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档案的异地备份需要对档案进行同质的复制方针或者异质数字化的扫描或微缩,因此涉及到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且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比较大,加之区域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并不高,因此很多部门认为档案的异地备份并不重要,因此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成本用于档案的异地备份。另外,由于档案的异地备份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档案馆自身馆藏特色的消失,因此很多档案馆并不乐意进行档案的异地备份,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无法有效推动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开展。

第二,缺乏档案异地备份的规范与机制。现阶段,中国还没有统一的档案划分标准,也没有对档案的异地备份提出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各个地区均按照自身的认识状况进行自愿自由的档案管理,互相为对方建立档案备份库,缺乏必要的规范性与统一的标准。另外由于档案部门本身的经费有限,难以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档案的异地备份,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工作机制安排,比如资金如何保证,不同档案馆之间如何协调、如何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因此很难促进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缺乏统一的具体要求。首先国家关于档案异地备份的划分要求不明确,什么样的档案需要异地备份,什么样的档案不需要异地备份,是否需要同质异地备份,异地备份需要哪些基础设施与条件,需要符合哪些标准,由谁来负责管理档案的异地备份以及档案异地备份后期的管理问题等。另外关于档案异地备份所涉及到的基本技术、设备要求规定不明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电子档案异地备份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档案数据存储及运输困难等问题。

三、如何推动档案异地备份的实现与发展

第一,积极开展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涉及,重视档案的安全性。档案异地备份需要进行统一规划,要求有关部门作出相关政策规定,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档案备份总体框架,构建长效实施方案与实施步骤,果断的处理好档案异地备份与电子商务之间的联系,强调档案异地备份的安全属性。同时还需要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档案异地备份的基本规章制度,以推动馆际之间的合作,使档案异地备份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展开。

第二,关注档案异地备份的载体选择与基地选择。现阶段,档案备份的基本载体包括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等,但光盘等市场相对复杂,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需要严格市场管理,采用复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光盘[2]。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光盘的存储量,因此必要时需要选择磁盘等载体,以推动档案异地备份的充分发展。另外缩微胶片的安全性相对较好,也能很好的满足档案长久保存的需求,但其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档案异地备份载体的选择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载体的优缺点,根据档案基本信息选择合适的载体。关于档案异地备份基地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多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比如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人为灾害,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档案的保存,因此需要加强对突发灾害的监控与预防,关注档案异地备份库房的位置选择,最好选择在安全的区域,同时还需要注意防盗、恒温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关于档案备份技术的案发,重视档案备份的内容,建立多种长效机制,保证档案异地备份的安全。

综上所述,档案作为国家社会发展及人类基本活动的重要记录, 一个国家的重要历史与文化记载,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财务,因此应该从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角度,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推动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发展,切实保护档案安全。在档案异地备份过程中,要联合多部门制定统一的长效机制,选择合适的档案异地备份载体与场所,强调多种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档案基本内容的保密,以推动档案异地北宫工作的深入、安全、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庭,张锦云.对我国档案异地备份保护的对策分析[J].云南档案,2012,(11):54-56.

[2] 赵亚婷.我国档案异地备份保存探讨[J].档案管理,2010,(2):37-39.

数字档案备份 篇5

一、档案备份容灾一体化系统总体框架

档案备份容灾一体化系统总体框架包括档案备份恢复管理、档案容灾管理、系统管理、档案数据存储管理、节点管理。备份恢复管理包括定时备份、实时备份、策略管理、浏览恢复、瞬间恢复、执行管理;档案容灾管理包括新建任务、修改任务、删除任务、手工接管、接管演习;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客户端管理、双机/集群管理、数据同步管理、系统设置、日志管理;档案数据存储管理包括存储池管理、存储策略管理、存储日志管理;节点管理包括系统中心控制节点、档案数据备份节点、档案应用容灾节点的关机、重启、添加节点等操作[2]24。

二、档案备份容灾一体化系统设计策略

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类型, 采用不同的备份恢复策略。若为Windows系统, 包含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引导文件、档案系统代码文件, 应按此顺序进行完整备份。首先要安装适用Windows 32位或64位系统的备份客户端, 然后开始备份。由于备份时间较长, 前后备份的不同文件之间存在关联性, 而相关的多个文件备份时间不同, 导致存在着数据一致性问题, 并会引起系统的某些故障。操作系统备份除了以上的数据备份之外, 为了保证一致性, 对备份过程中的I/O操作也进行备份, 恢复的时候将I/O操作重新写入系统中, 保证系统状态跟备份结束时的状态一致, 从而极大地降低数据一致性引发的档案系统应用问题。若为Linux系统, 则通过pshell.v2.0.1.exe远程连接到档案系统服务器ssh22端口, 通过运行“tar xzf Back Store App_client_3.5.15.tar.gz”解压客户端安装文件, 转到相应的安装文件夹下, 运行“./install.sh”安装客户端, 设置管理IP为系统中心控制节点地址, 然后新建备份任务, 开始备份。恢复系统时, 需要分析时间点的目录树及系统信息, 恢复顺序按照恢复引导程序、分区信息, 创建卷组和逻辑卷, 然后恢复文件和目录到逻辑设备的步骤进行[3]35。

应用在档案系统中数据库类型有SQLServer、Exchange Server、Oracle、Sybase、Active Directory等, 其中最典型的两种为SQLServer和Oracle。若为SQLServer数据库, 采用完全备份形式, 创建数据库内的档案数据副本, 此种备份方式占用存储空间大, 因此创建频率低, 需兼顾差异备份与事务日志备份。备份后的SQLServer选择混合模式身份验证 (Windows身份验证和SQL Server身份验证) , 客户端依据SQLServer版本类型选择32位或64位。档案系统所在源服务器与接管服务器 (虚拟机) 的SQLServer安装版本与安装路径必须一致, 且IP地址固定, 否则会造成容灾接管失败[4]63。

若为Oracle数据库, 采用热备份形式, 即在数据库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备份, 备份内容包括档案数据库备份 (数据文件及控制文件) 、档案事务日志备份 (档案数据归档日志) 。将以上文件类型分块备份就需要数据分离器, 档案数据分离器是位于操作系统底层文件系统驱动上层的内核驱动程序, 可以捕获操作系统上各应用的所有I/O请求, 同时捕获变动的档案数据, 返回给客户端程序处理发送到介质端。日志文件、数据库文件、归档日志文件、控制文件的任何变化都会被监控驱动捕获。与冷备份不同的是, 热备份采用完全备份形式, 不需要停止数据库, 所以在备份时不影响数据库的使用。热备份一般用于档案系统不能停机时的备份。操作人员在控制台界面上选择需要备份的档案数据库内容, 控制台依据此内容生成备份的rman脚本并发送给客户端, 客户端建立与档案数据库的连接并执行此rman脚本, 之后Oracle数据库调用介质管理库, 将备份的信息, 包括备份文件名、数据内容等发送到管道内, 客户端读取管道内容, 并发送给控制台, 控制台接收到数据后进行存储。恢复时操作人员选择需要恢复的数据库文件, 控制台依据此内容得到恢复的rman脚本并发送给客户端, 客户端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并执行此脚本, 之后Oracle数据库调用介质管理库, 等待管道内容, 控制台上读取存储的内容并将其发送给客户端, 客户端获取此内容并发送到管道, Oracle数据库获取管道内容并进行恢复[5]16。

恢复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档案数据一致性分析。数据一致性是指关联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和完整。可以简单理解为应用程序自己认为的数据状态与最终写入到磁盘中的数据状态是否一致。比如一个事务操作, 实际发出了五个写操作, 当系统把前面三个写操作的数据成功写入磁盘以后, 系统突然故障, 导致后面两个写操作没有写入磁盘中。此时应用程序和磁盘对数据状态的理解就不一致。当系统恢复以后, 数据库程序重新从磁盘中读出数据时, 就会发现数据在逻辑上存在问题, 数据不可用, 这就是数据一致性问题。引起数据一致性的主要问题是位于档案数据I/O路径上的各种Cache或者Buffer (包括数据库Cache, 文件系统Cache, 控制器的Cache, 磁盘Cache等) 导致的, 由于不同系统模块处理数据I/O的速度是存在差异的, 所以就需要添加Cache来缓存I/O操作, 适配不同模块的处理速度。我们的应用容灾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呢, 采用数据一致性的算法, 分为启发式一致性 (heuristic consistency) 和前摄式一致性 (proactive consistency) 两种:启发式一致性是指数据分离器通过文件系统能提高相关信息, 判断应用程序的一致性状态, 然后在CDP日志卷中标记相关信息, 从而保证时间点恢复的数据一致性。前摄式一致性 (proactive consistency) , 则是通过数据库程序的API让数据库处于一致性状态, 然后在恢复日志中插入标记。

本课题组研发的档案备份容灾一体化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安全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提供防护策略和数字化校园安全应用融合解决方案, 确保档案业务在安全和性能两方面的收益最大化。

摘要:天津师范大学数字化校园档案备份容灾一体化系统内各节点建立千兆以太局域网, 对外提供万兆数据接口, 可提供最大18TB/小时强大数据吞吐功能, 各节点构成统一的存储资源池, 资源管理更智能。通过统一的Web管理方式完成所有的配置管理工作。

关键词:档案系统大数据,J2EE,数字化校园,备份容灾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孙德飞.数字档案馆的数字备份与容灾问题[J].办公自动化.2005 (11) .

[2]柳萍.高校档案馆网络存储、双机互备及异地容灾一体化系统研究与设计[J].业务纵横.2008 (5) .

[3]邵德宇.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 2013.

[4]许桂清.电子档案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建设的实践[J].中国档案, 2010 (4) .

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探析 篇6

一、加强对档案异地备份重要性的宣传

宣传是向人们传播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有关信息、思想, 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具体而言, 就是向广大档案工作者宣传和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向社会宣传档案异地份工作, 以增强社会意识的一种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性质的工作。宣传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宣传动员、教育和激励档案工作者, 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档案异地备份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 通过宣传扩大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影响, 增强社会意识, 使社会各个方面均能关心、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 使得档案异地备份工作与其他工作协调发展, 并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第一, 开展档案保护理念普及化的宣传。深入宣传档案异地备份保护工作, 以及通过利用这项工作所实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便更好地了解认识这项工作, 并从中得到启发或线索。在更大范围内向社会传播异地备份的理念, 传播异地备份的知识, 使异地备份工作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认识, 并支持异地备份工作, 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第二, 寻求社会帮助。档案异地备份应该属于社会服务工作, 并不是只有档案馆、档案工作人员参与, 应该积极寻求社会帮助和合作。各地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地质、气象特征,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加快档案异地备份保存的实施, 努力调动社会广泛的人力、物力,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档案的异地备份;为了确保全部档案的安全保管, 要积极寻求地质专家、气象专家、建筑专家等社会精英的沟通与合, 并积极寻求政府机构的帮助与协作, 开展文献遗产保护合作, 制定一个全面的多元化合作的保护策略。

二、建立档案异地备份长效机制

档案异地备份工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 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首先, 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实施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的指导思想。在某些情况下应当注意一些档案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它们协调配合地得到贯彻执行。其次, 档案异地备份工作需要依靠有关方面的努力才能顺利实施。一方面, 要靠有关单位或部门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政策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保证;另一方面, 要依靠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实施标准的宣传、解释和教育工作, 提高实施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 还应定期组织有关异地备份的科学性、合理性的讨论与研究工作, 不断推动我档案异地备份的开展

三、挖掘馆藏档案价值,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档案部门在实施档案异地备份工作中, 资金问题突出。因此, 档案部门应当采取各种办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第一, 努力结合馆情, 创造自身价值。首先, 发挥档案价值的扩展率, 挖掘特色档案资源, 筹集资金。档案价值的扩展率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能与档案发生关系的人群逐渐增大, 档案利用者及其需求范围扩大, 从而导致档案价值的升值。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特色档案资源, 向社会上人员或相关的单位提供租借查阅服务, 为备份工作筹集资金。其次, 档案馆工作人员主动提供向各单位尤其是企业提供档案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统计检索的服务,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吸引企业了解档案异地备份工作, 并支持异地备份工作。最后, 加强宣传, 提高社会档案认识, 呼吁社会支持异地备份工作。第二,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由于档案部门是非盈利性的社会服务单位, 很难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可持续发展中异地备份工作的经费需要, 因此异地备份的工作更需要积极依靠政府, 以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冰一.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档案, 2010.6

[2] .赵亚婷.我国档案异地备份保存探讨[J].档案管理, 2010.3

[3] .赵生辉.档案灾备需求的特殊性探析[J].档案管理, 2010.4

[4] .宁文档.居安思危防患未然——首对城市互建重要馆藏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基地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档案, 2010.8

[5] .陈梅.从城建档案管理脉络延续的视角论档案异地保存体系的建设[J].城建档案, 2010.3

档案备份的方法与策略 篇7

一、档案备份原理

1. 档案备份概念。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2]2。档案备份就是采用某种方式或某种备份介质将档案数据加以保留, 以便在档案信息系统遭受破坏或面临安全威胁时, 尽可能地在最短时间内利用备份数据将系统恢复, 并正常运转。

2. 档案备份的功能和目的。

(1) 预防档案数据受损。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 档案数据的存在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 纸质、缩微胶片、磁带、CD-ROM等。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产生了海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3]13。数字化档案信息与计算机系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而, 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诸如, 人为的操作不当导致档案数据受损;计算机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病毒、黑客及一些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导致档案数据受损等。因而,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档案备份体系是预防档案数据受损的必然选择。

(2) 保持档案信息服务的连续性。档案信息具有真实性、凭证性等特性, 能够确保各类信息服务的连续性。建立档案的备份、容灾机制能够避免档案信息系统和用户遭受损失。例如, 公民的医疗信息档案、银行账户档案等信息一旦受损, 就需要调用备份信息, 尽可能地缩短服务中断时间,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因此, 保持档案信息服务的连续性是档案备份的基本目标之一。

(3) 便于灾后档案数据的快速恢复。档案备份的最终目的就是灾难发生后能够利用备份的数据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系统和数据, 使得损失降至最低。

二、档案备份的方法

1. 活备份、死备份。

根据档案信息的更新和使用频率的不同, 档案备份可以分为活备份和死备份。一些档案信息实时性强, 且使用频率高, 可以将这类档案信息备份到可擦写存储介质上, 以便更新和修改, 这类备份称之为活备份;有些档案信息保密性较高, 且不经常使用, 可以将其备份到不可擦写的存储介质上, 这类备份被称为死备份。

2. 动态备份、静态备份。

根据备份的运行方式, 可以将档案备份分为动态备份和静态备份。动态备份就是定时自动备份指定档案文件或档案文件内容更新后随时自动备份;静态备份是指为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而进行的人工备份。

3. 冷备份、热备份。

冷备份是指在执行档案信息备份操作时, 系统不接受档案数据的更新。冷备份对通信环境要求不高, 成本较低, 而且备份迅速, 档案信息受损后可容易地恢复到某一节点上。但是在备份时, 系统将不能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热备份也称同步备份, 就是备份系统和应用系统实时同步, 不影响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转。由于是同步备份, 资源占用比较多、成本较高, 但是档案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较好, 一旦档案信息受损, 能够及时修复并运转。

4. 全备份、差分备份和增量备份。

全备份就是对整个系统和数据进行完全备份;增量备份是备份上一次备份后变化了的数据;差分备份则拷贝上一次全备份之后改变的数据[4]46。全备份操作方便可靠, 恢复时间短。但是, 每天都对系统进行完全备份, 造成数据大量重复, 占用备份空间, 成本太高;增量备份没有重复的备份数据, 但恢复数据太过繁琐, 可靠性差;增量备份继承了全备份和增量备份的优点, 并克服了这两种备份的缺点, 是一种比较好的备份选择。

上述备份方法各有优缺点, 应根据所需档案信息的性质、内容等灵活地选择备份方法。一般来说, 保密性强利用频率低的档案, 更倾向于选择死备份、静态备份、冷备份方式;而实时性强利用频率高的档案, 更倾向于选择活备份、动态备份、热备份方式。

三、档案备份的策略

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档案数据备份的现实功能重在“存”, 也就是说, 档案备份就是为了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 维护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因而, 执行档案备份时, 应根据系统和实际工作情况, 确定需要备份的内容、备份时间及备份方式等。

1. 档案备份登记制度:

档案备份的制度保障。完善的档案备份制度能够实现档案证据保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 能够推动档案资源整合, 有利于构建新形势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和档案信息资源体系。2009年, 浙江省档案局率先实施了档案备份登记制度, 即指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档案和电子文件进行登记, 并由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经过登记的电子文件进行备份, 对纸质或其他载体形成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全息复制, 形成备份[5]28。

落实档案备份登记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构建档案数据备份中心。所谓的档案数据备份中心就是指利用网络存储技术实现不同操作系统、多种存储方式的集中存储和备份, 通过“物理集中”、“数据集中”、“服务器合并”、“应用整合”等手段对各种档案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从而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6]19。

2. 异质备份:

档案备份的策略。所谓“异质”是指档案信息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 不同信息形态之间的转换备份, 如纸质与电子之间、缩微与电子之间、纸质与缩微之间互为异质备份[7]。国家档案局就要求对电子档案进行纸质化或缩微胶片方式进行备份。异质备份是构建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的有效备份策略。

3. 异地备份:

档案备份副本的存放策略。档案信息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文化财富, 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是档案备份工作最核心的任务之一[7]44。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 周总理就提出:“党中央的所有档案均搞三套, 一套送中央文库保存, 一套送中央特科, 一套送共产国际。”异地备份是指为避免档案遭受洪水、火灾、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破坏, 而将档案数据备份存储在远离当地的一种安全措施。异地备份是化解档案数据安全隐患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

异地备份一般遵循“相距300公里以上, 不属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一地震带的地方”的选址原则, 这样就可以避开同一灾害对档案造成的损坏。在上述选址原则指导下, 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 档案馆之间相互保存对方的备份档案。在我国, 馆际互备主要集中在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档案馆之间开展; (2租借现有的其他建筑; (3) 在异地专门建造独立的档案异地基地。档案异地备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备份的档案数量有限, 一般只用于存放重要的珍贵档案。

4. 云备份:

档案数字资源备份的策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档案数字资源对存储载体、存储容量及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 云备份具有高容量、高利用率、低成本、高安全、易扩展、兼容性好, 以及能够实现自动管理与利用等优势[3]16。云备份采用并行分布加工方式, 将档案数字资源分布存储于网络中的备份节点上, 当某个备份节点失效时, 与之相连接的正常的备份节点会自动代替其正常运行, 从而可以确保档案数字资源的存储安全。此外, 云备份将档案数字资源的关键数据保存在本地一份, 并在其他的远端服务器再各保存一份, 从而实现了多重档案数据保护, 不仅能够实现档案数据的实时共享, 而且能够提高档案数据的灾备能力。

摘要:本文从档案备份的概念出发, 阐释了档案备份的目的和功能, 辨析了档案备份的各种方法。在此基础上, 指出应构建以档案备份登记制度为中心, 以异质备份、异地备份、云备份为手段的档案备份策略。

关键词:档案备份,档案备份登记,异质备份,异地备份,云备份

参考文献

[1]刘颖.档案备份工作纳入档案法之设想[J].学理论, 2011 (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Z].全国人大, 1996.

[3]陶水龙.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策略的分析与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2 (4) .

[4]刘影绘.档案数据的备份[J].中国档案, 2004 (10) .

[5]创建档案登记备份制度[J].中国档案, 2011 (1) .

[6]黄南凤.档案数据备份研究[D].苏州大学, 2009.

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与备份 篇8

(1)直接附加存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 每个服务器或客户端连接自己的DAS设备,这些设备采用SCSI总线连接方式,在硬件上堆叠,不带操作系统,价格相对便宜,适用于数据量增长缓慢且恢复简单的单一服务。由于DAS是整个服务器结构的一部分,存储设备中的信息必须通过系统服务器才能实现共享,不同操作系统下的文件不能共享。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存储硬盘空间越来越大,阵列的硬盘数量不断增多,SCSI通道将会成为IO瓶颈。

(2)网络附加存储(NAS,Network Attached Stor- age)。网络附加存储是以数据为中心,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彻底分离,并集中管理数据的一种专用数据存储服务器,可以看作是痩服务器与DAS网络存储设备结合在一起的整合产品。NAS采用集中式存储结构,提供RJ-45接口和单独的IP地址,可以根据服务器或客户端发出的指令对其进行文件管理。其本身相当于一台文件服务器, 可将其直接挂接在主干网交换机上,即插即用,进行网络数据的在线扩容,从而保证数据流畅存储[1]。DAS与NAS区别在于是否内置服务器,高端的DAS虽然也内置了控制芯片,但NAS的痩服务器通过专业的I/O文件管理可完成比DAS更复杂的工作。由于DAS通过RJ-45接口与网络连接,通道单一,在数据量较大时效率会急剧下降,因此在百兆内NAS作为单一数据库服务存储和文件服务是可行的。

(3)存储局域网(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局域网通过专用集线器、交换机建立起服务器和磁盘阵列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局域网的高速存储网络,提供计算机与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存储设备是指一台或多台用于存储计算机数据的磁盘阵列。SAN将LAN上的存储转换到主要由存储设备组成的SAN上,在大量数据访问时,不会大幅降低网络性能,且使数据的访问、备份和恢复不影响LAN的性能。从本质上说,SAN并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配置网络存储的技术,这种技术允许存储设备真正地与服务器隔离,使存储成为服务器的共享资源。 在SAN的具体实施中,最重要的是无单点故障,即所有连接都是冗余的,存储通过双通道分别与两个交换机相连, 服务器通过双HBA卡与两个交换机相连。

(4)iSCSI模式。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 tem Interface)由IBM公司研究开发,是一个供硬件设备使用的可以在IP协议上层运行的SCSI指令集,这种指令集合可以实现在IP网络上运行SCSI协议,使其能够在诸如高速千兆以太网上进行路由选择。iSCSI的通信方案和网络基础架构与传统的相同,但需要千兆光纤以太网路由器及相关软件支持,通过网络,以IP数据形式实现存储设备中iCSI数据的传输。SAN架构需要高昂的建设成本, NAS技术成本低廉,但受带宽限制,无法完成大容量存储的应用[2]。iSCSI在两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其基于IP协议,并拥有SAN大容量集中开放式存储的品质。

2存储模式比较

上述存储模式相互之间有融合也有继承,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应用范围,如图1、图2所示。

DAS和NAS存储区别在于内置的专用存储服务器和文件I/O协议,SAN和iSCSI架构上完全一致,硬件区别在于交换机,主要由于传输协议不同。各种存储方案比较如表1所示。

3数字资源备份

(1)跨平台备份。通过各平台的客户端代理程序与备份主机的协同作业,将所有资料“推”到主机上,以节省作业时间,提高备份效率,达到集中式管理的目的。PUSH技术指当网络管理员对备份主机下达备份命令,备份主机即对客户端程序发布数据打包命令,客户端则自动按主机要求进行数据备份。当所有客户端完成数据备份后,便自动PUSH到备份主机上[3]。目前,这类备份软件很多,如IBM公司的TSM、Commvault公司的Galaxy等。

(2)分级式存储管理。分级式存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整体系统存储装置的成本,利用成本较低的存储介质存储不常用的资料,以大幅降低整个存储设备的平均成本。分级式存储管理系统HSM (Hierarchical Storage Management)是一个在线备份解决方案,其利用存盘、 MO、CD-RW、磁带进行三级备份,是一套自动化的网络存储管理设备,能自动判断硬盘中资料的使用频率,并自动将不常用的资料转移到速度较慢的MO,最不常用的转移到磁带中[4],从而简化系统管理人员的维护工作,节省重要资料的备份时间。

(3)解脱局域网备份。传统的存储备份工作,需要在数据备份和恢复时通过局域网传输大量数据,从而占用大量带宽,造成系统工作效率的降低。解脱局域网的备份方法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当系统提出备份请求时,通过前端以太网TCP/IP给主机系统发出指令,主机通过光纤通道给其配置数据连接路径,连接到一个磁带机设备,主机系统通过以太网,给磁带机发出装载命令,加载完毕,即可进行数据备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的数据流直接从磁盘读到服务器,通过光纤连接再写到磁带机,数据流集中在后台的SAN上,使数据备份高效快捷。

4结语

在存储和备份技术不断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用户所需的存储和备份架构要求根据需求进行扩展。DAS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生命力,SAN和NAS的功能互为补充,而基于TCP/IP协议的存储方案iSCSI可同时具备SAN和NAS的优点。在数据备份方面,跨平台备份和分级式存储管理两种方式将被广泛采用,而基于前端以态网CP/IP协议的LANFREE将是未来数据备份的主体,在未来的大数据时代将发挥巨大作用。

摘要:数字图书馆是以大量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基础,优质的数字资源能够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数字资源涉及的数据类型具有多样性,数据量的规模是海量数据,海量数据的组织、存储和备份是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的核心任务,是确保数字图书馆提供安全优质服务的基础。

数字档案备份 篇9

关键词: 民国档案 数字化 异质异地备份

档案,特别是历史档案,是国家的特殊战略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档案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损毁将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档案安全在档案工作中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我馆的前身是于1951年2月1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其任务是搜集、整理和保管1912年至1949年期间南京临时政府,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民国北京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汪伪政权中央机关的档案。所存档案都是孤本,任何闪失都会让我们遗恨千古。唯有实施异质异地备份,方可倍增档案的安全系数,确保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记忆永不消失。

传统档案安全保护主要是针对温度、湿度、霉虫、纸张、字迹等威胁档案实体安全的环境和技术因素而展开的,目的是为了延长档案本身的自然寿命。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远不止这些,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根据国外的调查机构对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损比率为1:5.4,损失大部分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这表明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2008年的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导致几十万卷档案被毁。这些由地震、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台风、龙卷风、洪水、雷击等气象灾害所引发的自然灾害无疑是在提醒我们:要确保档案万一,就必须早做准备。

有鉴于此,实施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保管,不仅是档案安全保管的重要措施,还是防灾减灾的必要手段。

所谓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就是以防范风险、安全管理为目的,将原始档案信息通过专门的技术手段复录到其他介质,形成不同载体的多份信息存储,并将其与档案原件分别保存在不同地点的工作过程和管理形态。我馆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是新形势下我馆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我馆直属国家档案局领导,为中央级档案馆,所以在档案异地备份方面优势十分明显。我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丰富,地形结构多样,为我馆实施异地备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和档案保护技术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为异质备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馆档案异质已由过去单纯复印发展为缩微、数字化、高仿真复制、馆用小型服务器存储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形成胶片、计算机网络、光盘等多种载体形式的备份。我们可以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形成多套异质备份。

我国是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早在隋唐时期就有明确档案备份的制度。当时皇家珍贵档案都要求抄写几套甚至几十套放在不同的地方,以确保安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战争时期,党中央的所有档案都要求准备三套,分别存放在三个不同的机关保管。国外也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二战时期,英国为了在战争中保证国家档案的安全,将国家档案备份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

近年来,我国国家档案安全建设和异质异地备份的工作进步较快,为此,国家档案局还专门召开了会议指出:“档案的安全备份,既是要防止火灾、虫灾、盗窃、温湿度损害等较小范围破坏对档案的损害,更主要的还是防止地震、洪水、战争、群体性事件等较大范围破坏对档案的损害。”所有这些理论探索和历史实践,都为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对照和策略选择。异质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馆就开展缩微复制工作,至2008年年底,对馆藏南京临时政府档案、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档案、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档案、国民政府行政院、国立中央大学、国民政府总统府和战史编纂委员会等全宗档案和海关档案史料选编、山西省情报军事档案选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等专题档案进行缩微复制,共计4264盘胶卷、1千多万画幅。从上世纪九十年末我馆就开始利用光盘作为档案信息的存储介质,至2008年,本馆档案光盘制作并存贮的总画幅数已达760多万画幅。从2009年开始我馆根据国家档案局的要求,全面加快了馆藏民国档案数字化工程建设速度,重点开始启动馆藏民国档案全宗档案整理、全宗及专题全文数字化、各类数据库建设。异地方面,我馆更有优势,由于我馆是国家级档案馆,在异地备份方面有更多选择,既有北京的国家馆和一史馆可选,又可选择全国的任一省馆相互结对,可以省略一大部分经费,由此,在我馆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已经具备了比较可靠的基础,时机已经成熟,而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全面展开,尽快落实。

二、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

1.因情而异。目前我馆所收藏的档案生成的年代不同,载体不同,记录的方式不同,保管条件不同,完好程度不同等,决定了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确保质量效益。

2.稳妥可靠。确保档案载体和信息安全是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唯一目的。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绝不是简单的异质异地存放,而是针对各种风险、极端情况采取的预备措施。异质异地备份档案应与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日常管理一样,同时具备恒温恒湿、防虫防霉、防火防盗等综合防护能力,使备份档案始终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

3.突出重点。异质备份是异地备份的基础和前提。我馆收藏的民国档案共有1354个全宗、220多万卷,要将如此众多的民国档案全部数字化、缩微化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重点,按照先重要后一般,先历史后现行,先使用率高的后使用率低的档案顺序,分步实施,对已经异质备份的档案,可以先行进行异地备份。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脚踏实地,防止急功近利。

(二)实施方法

目前,实施档案异质备份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复制。目前主要包括静电复制和高仿真复制。静电复制也就是复印机复制,但纸墨寿命有待验证,这个方面我馆很少,可以忽略不计。高仿真复制可以以假乱真,需要专业人士和专业技能才能实现,成本太高,我馆主要用在特别珍贵档案的备份,数量也很少。

2.数字化。速度快,占用空间小,能够生成多套备份,检索也方便,便于安全利用档案信息。缺点是技术依赖性太强,需专门的设备和系统环境支撑,而且容易篡改。目前我馆有自己的服务器,有一批专业人员,有比较可靠的技术支撑。

3.缩微。存储容量大,保管寿命长,醋酸片可使用百年以上,聚酯片更可使用五百年以上,设备依赖性小,使用方便。缺点是开展速度慢,消耗材料巨大。

上面所列述的几种异质备份各有利弊。笔者认为应该以着眼未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档案数字化是历史潮流,光盘以其存储适量、不可更改、寿命较长、价格低廉、便于查找、数据可监测和寿命可监测等突出优点已经在档案行业电子文件保存方面得到普遍认可。我馆从2009年开始了以光盘为档案信息主要载体的工作。

三、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要强化我馆员工的安全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首先要树立思想的安全防线,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统筹规划。应当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整体规划,组织实施才能有顺序展开,避免资源的无谓消耗和浪费。

(三)要制定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标准。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当前,我馆在实行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纸张、照片、缩微品、声像,以及电子光盘等新型载体的异质标准方面有缺乏;异质备份库的建筑选址的标准;备份库建设的标准;恒温恒湿的标准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空白。

“为史存真,唯安是本!”,在追求技术领先与可靠安全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档案工作者解决的侧重无疑应该是后者——安全,而异质异地备份恰恰起到了这种维护档案安全的作用。我们相信,异质异地备份将会证明中国档案对世界档案的作用不仅在于组建了全世界最宏大的档案事业体系,更在于它对人类文明传承所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

[2]档案学通讯.

[3]百年潮.

数字档案备份 篇10

日前, 江苏省档案局 (馆) 在南京召开全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暨档案抢救技术工作座谈会, 积极探索档案异地异质备份的有效途径。国家档案局科研所所长马淑桂应邀到会指导, 并就档案异地异质备份知识作专题讲座。

江苏省档案局 (馆) 副局 (馆) 长齐丽华说, 开展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工作是确保档案安全的必要手段, 是新技术条件下确保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做好这项基础性和常态性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安全可靠, 因馆而异。“安全第一”要始终贯穿于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工作的各个环节。备份工作不强求统一, 不拘于一个模式, 要实事求是。二是充分论证, 保证条件。要制订完善的备份策略, 对备份范围、备份技术、备份介质、备份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 并解决所需要的经费和技术保障。三是循序渐进, 突出重点。按照先重要档案、先历史档案、先利用率高的档案的顺序, 分步实施, 持续推进。四是手续完备, 注重维护。要落实备份制度, 认真做好档案备份交接工作。加强备份复制件或备份数据的维护, 确保安全, 不能一劳永逸, 完事大吉。

无锡、淮安等13个市档案局 (馆) 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县 (市、区) 相关人员近100人参加会议。南京、南通、扬州、常熟4市档案局 (馆) 就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和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代表在分组交流中对《互为档案异地备份基地协议书草稿》、《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指南 (讨论稿) 》进行了讨论。

上一篇:散文精神下一篇:绿色建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