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选择

2024-09-16

资源选择(精选12篇)

资源选择 篇1

档案是历史上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公私事务或技术、科学工作活动中自然转化形成的真实历史凭证和原始记录。年鉴是一部系统地汇集上一年的年度信息资料, 以条目为主要撰写形式, 逐年编辑、连续出版、反映地区与行业情况的大型资料工具书。2006 年, 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 将地方综合年鉴定义为, 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由此行业年鉴便可定义为, 系统地汇集上一年的年度信息资料, 以条目为主要撰写形式, 逐年编辑、连续出版、反映行业年度的资料性文献。编辑年鉴的资料重要来源是档案, 为此, 笔者认为, 编纂行业年鉴, 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档案资源, 所编的年鉴质量才能有保证, 同时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源及年鉴的价值。

一、年鉴资料的选择

编写行业年鉴, 在收集资料时, 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系统地梳理1 年来本行业、本系统的年度特点和围绕年度中心工作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和存在的各种现象等基本情况。在利用档案文献选择年鉴资料时应确定, 我们要向社会发布的公报性内容, 向各级领导提供的科学决策依据, 向行业内的科技人员提供的可研究资料, 向行业外各种人士提供的有关信息是否体现本系统的年度特点和围绕年度中心工作而展开。这些资料、信息现在对相关读者是否有用, 将来查阅时是否继续有效, 通过年鉴, 读者能否全面了解该行业的年度基本情况, 年鉴的资料信息能否对行业有研究价值。通过查阅年鉴能否起到指南性、参考性作用, 能否起到传承行业文化和历史的借鉴作用。这是编纂行业年鉴选择资料的原则。

各行业每年都有不同的年度特点和中心工作。如: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编纂的 《吉林省地方志年鉴》, 2013 年, 省地方志工作机构注重内涵建设, 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开展多项业务学习活动, 志鉴编纂等各项工作都有新的发展。同时, 很好地贯彻落实了上级部署, 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年鉴内容应围绕年度特点和中心工作。第一, 围绕全省地方志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 反映地方志行业的工作思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二, 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志行业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 和地方志部门重大工作进展情况, 展示工作中的重点、亮点、特点、焦点、难点。第三, 围绕推动省建设以及县域经济中的地方志推进作用和具体实施的进展。第四, 根据本部门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内容的落实完成情况。第五, 省委、省政府在落实地方志工作要求的具体执行情况等。同时, 《地方志年鉴》的资料信息内容要紧跟形式, 紧贴中心工作及领导思路, 体现出为领导决策起促进作用。

二、年鉴条目资料选择

年鉴是以条目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大型资料文献书。年鉴中的条目可分为综合性条目和专题性条目 (单一性) 两大类。综合性条目一般在各栏目的开头, 以概况、综述等形式, 综合反映行业系统的基本情况。专题性条目在利用档案资料中应选择:第一, 大事、新事、要事原则:要求大事为首、新事不漏、要事不丢、小事不凑。大事、新事、要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也有区别, 撰稿人主要是从本行业年度特点、社会意义、借鉴价值等方面来把握, 在资料的全面性中突出重点, 在重点中保持全面。第二, 真实性原则:年鉴的资料内容一定要真实、准确。真实是年鉴质量的生命所在。档案资料的选择, 一定要核实清楚、确有其事。并对其中的人名、数据等关键因素要反复核准、鉴别,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在年鉴中两处反映的同一事物必须一致, 遇到有疑问、有矛盾的情况, 要确定资料内容的真与假、是与非、虚与实, 可以从资料的来源上加以核实。第三, 特色性原则:每部年鉴都要有自身的特色。行业年鉴, 要有行业特色。而对年鉴各组成部分, 要有部门特色、单位特色。如, 2013 年, 全国都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对每个单位都是年度重点工作, 要集中学习, 分阶段安排不同内容, 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对年鉴而言这项活动重要而不是重点, 更不具备单位行业特色。如果每个行业都把这些作为重点内容反映, 全书就都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因此, 要围绕主业, 突出行业来反映特色。第四, 连续性原则:年鉴是以年度为时限, 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年刊。同一选题的资料要逐年反映, 相互衔接。如:跨年度的开发项目要逐年记载, 重要的数据、指标去年记载了, 今年也要反映。要相互对应、连续可比。反映事物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如: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 每年都不确定数量, 但部分项目未按计划完成, 中止的, 也应在年末统计时如实标注。年鉴的连续性, 就是要反映事物发展起伏变化的客观现象。

三、查阅档案资料方法

在确保年鉴资料及条目资料选择原则的情况下, 应全面掌握查阅和利用档案资源的方法。首先应制定年鉴资料查阅篇目, 与档案部门协调好, 确保档案人员的协助与配合等。充分了解档案馆基本情况, 把握好查阅档案资料重点, 以免在繁杂的档案资源中漏查、漏录等现象。根据查阅档案馆的参考工具书, 把需要的档案资料做好复制说明, 并在复制件上标注档案馆的名称、复制原件编号、复制时间和复制人的姓名, 并提交审核登记, 方可带出馆外。同时注意查阅那些尚未清理归档的或不属于立卷归档范围的文书资料, 这些材料也藏有大量有用的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民素质不断提升, 年鉴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参考使用, 成为各级领导及科研人员借鉴和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为此, 参编人员在选择资料方面应多下功夫, 充分利用档案文献资源及相关渠道多方面选择科学、准确的资料, 使年鉴发挥现实借鉴作用的同时也为历史留下真实而全面的宝贵资料。

资源选择 篇2

1.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机构,即联合国___________署。

2.所谓___________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3.由于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现代化以及人口暴增和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等原因,使得地球温度明显上升,出现“___________效应”。

4.环境保护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___________。

5.___________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支付的费用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6.凡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基建和技改)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编制(或填报)___________书(表)。

7.排污单位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___________,经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8.环境管理概念是在本世纪___________年代初提出的。

9.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___________标准四类。

10.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___________。

11.生态农业是在吸取我国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克服___________农业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

12.___________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防治海洋污染的综合性法律。

13.目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污许可证,一种是___________。

14.各级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部门,负责对机动车辆引起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15.环境法律责任主要由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和环境___________法律责任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环境标准作为一种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属于一种

A.强制性标准

B.指导性标准

C.参照标准

D.普遍适用标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在环境民事责任方面适用

A.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B.举证责任转移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

D.特殊责任原则

3.每年的4月22日是

A.世界环境日

B.地球日

C.土地日

D.爱鸟日

4.1983年底,在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

A.基本国策

B.基本政策

C.基本方针

D.基本策略

5.环境保护法最早规定的三项基本制度是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

A.限期治理制度

B.排污许可证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目标责任制度

6.全国环境监测网以环境保护系统为骨干,由三个系统组成,即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其他部门监测系统和()组成。

A.行业监测系统

B.农业环境监测系统

C.工业部门监测系统

D.军队监测系统

7.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

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

8.海洋重点保护区域主要包括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滨风景游览区及

A.海上自然保护区

B.重要渔业区

C.港区

D.海洋生物保护区

9.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件是因为大气污染而引起的。

A.四

B.五

C.六

D.三

10.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选择体育资源 受众是风向标 篇3

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娱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更为突出,但由于企业对不同体育资源的认识与理解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经验,缺乏对社会受众群体的深入洞察,因此多数企业在体育资源的选择和考虑上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体育资源对受众的影响力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大背景下,就是民众对体育领域的关注和期待达到了历史峰值。

分析不同营销资源的价值,此次研究特别针对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娱乐明星以及选秀明星四类不同领域的典型营销资源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娱乐文化资源,社会公众对体育资源的偏好更为明显,即如果企业运用体育明星来进行营销,那么会比较大地提升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品牌的积极评价,或者会比较大的促进社会公众对企业产品的购买兴趣。

研究人员认为,体育资源对受众的突出影响力与资源本身的特性具有直接的关联,与文化娱乐资源相比,体育资源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公益价值,体育所倡导的众多价值点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始终是积极和健康的,如“归属与和谐”、“健康意识”、“社会公平”以及“追求卓越”等更是有别于其他营销资源的独特价值,因此相对于其他营销方式,企业运用体育资源进行营销首先在资源的属性上就占得先机。(见图一)

国内企业选择体育资源与受众感知存在差异

图1显示在众多类别的体育资源中,体育运动员对社会受众的影响力最为突出,研究人员认为运动员作为“真实的人”更容易表现其立体、丰富以及鲜明的个性特征,而这些个性特征使运动员不同于其他体育资源,更容易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系,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将运动员自身的独特个性赋予企业品牌或产品。

因此相对于体育赛事、组织、活动等较为“物化”的体育资源来说,运动员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度最为紧密,对其的影响力也最为突出。而且另一方面,相对于“物化”的体育资源,企业在“运动员”资源的营销空间上也更为灵活,掌控性更强,更利于企业围绕体育资源展开各种营销活动,因此价值也更为突出。

如图2所示,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两个纬度确定赞助平台的六个级别水平,两个纬度分别为:“关联度”和“紧密度”。“关联度”指赞助平台与赞助者营销关系的联系度;“紧密度”指赞助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关联度,从这两个纬度可以清晰地判定运动员作为与受众及企业两方面均联系较为紧密的体育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见图二)

但如图3所示,研究目前企业对不同类别体育资源的选择比例可以看出,企业选择最多的体育资源为体育组织和赛事,而对于运动员的选择比例则位于各类体育资源中的最低水平。研究人员分析,企业与受众对体育资源的认知差异可能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国内企业体育营销的运营水平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多数国内企业在体育资源的选择上仍较为盲目,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经验,缺乏对社会受众群体的深入洞察。

2、国内体育资源自身的商业价值及运营状况也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尤其是运动员,由于国内长期以“竞技”为体育事业的主要目标,国内运动员的商业化运作不足,商业价值较低,他们更多地被赋予了缺乏“生活化”的“神化”价值特征,勤奋、刻苦、拼搏及奋斗拉开了他们与普通受众的距离(如图三),因此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运动员以及如何通过营销赋予其更多的商业价值将是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关键。

图三资料来源:零点调查在2007年针对206个行业领先企业进行的体育营销运营研究。企业的行业涉及非酒精类饮料及酒精类饮料、快餐食品和餐饮零售服务、音频视频设备、银行、保险、电脑及其附属设备、通信服务、汽车、航空、白色家电、乳制品、体育服装、非体育服装类纺织品、篮球手球田径体育器材等。

关注受众对体育资源的认识与理解

此次研究特别聚焦受众对不同类别体育团体的认识与理解,分析受众眼中不同体育团体的价值特点,如图四所示,中国体育代表团相对于其他专项体育团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最为突出。

研究人员认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作为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如奥运会、亚运会、东亚运动会等的一支团队,是由中国各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组成,具有中国最高的竞技体育水平,其团队的综合性及优秀性是其在受众中具有較高影响力的突出原因。

分析受众对不同体育团体的认识与理解可以发现,不同体育团体带给企业的价值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代表中国最高的竞技体育水平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顶级的和国家荣誉感方面表现突出。

军事经济资源民用路径选择 篇4

一、善用军事人力资源, 扩大经济建设力量

中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充沛, 改革开放以来, “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与普通人力资源相比, 军事人力资源素质好, 凝聚力强, 战斗力高。用好军事人力资源, 可以进一步扩大经济建设力量。

第一, 同建重点工程, 改善基础条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宪法赋予军队的神圣职责。在历史上, 军队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军队参加重点工程建设, 不仅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 而且由于军人具有不畏艰难险阻、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可以大大加速工程的进程。在公路、桥梁、通信网络、机场、港口、供水工程、输油管道、输气管道等重点工程建设中, 各地应主动与部队沟通, 互相配合, 互相支持, 共同致力于改善基础条件。

第二, 携手生态建设, 打造秀美河山。在工业化加快的大背景下, 环境污染程度较重, 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也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人们受物质利益的驱动, 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有待提高。清扫垃圾、打扫卫生、植树造林等环保行动, 大都属于社会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应尽义务, 军委总部明确要求全军官兵, 每年都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义务劳动, 完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任务。各地应积极协调与驻军单位的关系, 充分发挥驻军单位的官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共建生态文明。

第三, 联手扶贫济困, 积极为民兴利。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全国人民从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唯一宗旨, 急人民之所急, 帮人民之所需, 是我军的优良传统。热爱人民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内容, 是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归宿。在历史新时期, 各部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参与扶贫开发事业, 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企盼的现实问题入手, 采取定点挂钩、结对帮扶、重点援助等形式, 千方百计地为困难群众送温暖、解难题、办实事。在部队的参与下, 城乡许多困难群众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各地应当发挥人民子弟兵的积极作用, 与军队共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共同建设小康社会。

二、联合攻关, 推进技术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经济粗放型增长特征仍较明显, 一是产业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 二是要素供应资源粗放式消耗较大, 三是对外开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造成这一矛盾的一个突出原因是, 自主创新力度很弱, 缺乏足够的自主创新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攻克重大关键技术, 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品牌企业和产品的前提条件。军队拥有国内先进、乃至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军队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物, 攻克了许多关键技术, 开发了大批高科技产品。特别在军事院校、科研单位等中, 有大批各方面的科技英才。用好军事科技及军队科技人才资源, 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可以围绕经济发展重大战略, 就特定的重大科研项目、关键技术与军事单位合作, 共同攻关, 或者是以课题的形式, 吸收军事单位的科技人员参加, 或者以特定的项目向军事单位招标。还可以通过学术会议的形式, 与军事单位的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或者聘请军事单位的专家学者, 就技术创新问题进行指导、帮助。通过多种形式来借助军用科技资源, 开发自主创新的品牌产品, 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联合攻关不仅意味着军事科技向民用部门流动, 还意味着民用部门科技向军事部门流动。据《解放军报》报道, 在信息化建设中, 处于内地的某师对民用技术成果进行“嫁接”, 依托“黄河农网”开发出网络兵员动员和教育管理系统;联合某研究所开发应用软件, 建立指挥通信系统;与驻地人防办联合建设集空防与人防为一体的信息化指挥平台, 有效提高了应急应战指挥能力。对军地兼容、军民通用的装备技术, 该师采取预任预编、借力攀高等方法“为我所用”。近年来, 他们先后联合某研究所对某型高炮进行数字化改造, 借助防空兵部队技术、人才优势建起导弹模拟训练馆, 协调省、市国动委在全省85家拥有军民通用装备的单位制订征集储备预案, 确保能快速实现“平战转换”。按照平时战时一体、经济军事兼顾、市场战场双赢的思路, 该师与军地20多家单位建立了规划建设联合论证、重大课题联手攻关等八项工作制度, 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形成长效机制。

三、巧打“军”字牌, 培育新兴产业

依托领军的龙头企业, 带动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快速提升, 借助军字品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举措。这是一种军地双赢模式, 在多个省份取得了成功。例如, 河南省按照大中型企业优先、科技含量高优先、新型装备优先、备品附件齐全优先等原则, 组织三峡总公司等40余家单位, 与河南省军区签订通用装备储备征用责任书, 对预编征用装备建立数据库, 每半年进行一次核对、修正和调整, 始终确保预征装备名称种类、数质量、预征单位、集结地域、交接方式和联系方式清清楚楚。双汇集团成立副食品动员中心办公室, 以双汇集团为主体, 整合漯河市肉制品、面制品、速冻食品、饮品、物流配送等行业企业的一个集群。由军地合力研发的副食品动员指挥网络系统, 链接着全市19家相关企业, 为中心快速调度动员产品提供信息支撑。此举既履行了国防义务, 也展示了企业文化、培育了企业精神。据湖北省军区领导介绍, 军地共管建立装备配套建设长效机制, 使通用装备征用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目前, 该省已为数万套军民通用装备建立了“军事户口”, 涉及医疗卫生、石油化工、交通水务等众多领域。按照该省的建设规划, 到2012年底, 全省将建成油料、医疗、卫材等八大类省级动员中心, 一批市级经济动员中心也将挂牌。截至目前, 已有数十家规模以上企业向各级国动委提出建设中心的申请, 涉及机械制造、能源、物流等诸多领域。民企“参军”带来双赢效应, 不仅是部队装备建设的助推器, 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过去国内轿车自动变速器大多靠进口, 价格高、油耗高, 浙江科技部门跟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合作开发的“双离合器汽车自动变速器”, 不但能省油10个百分点, 一旦投入市场, 价格预计能比进口变速器便宜近4万元。为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贯彻军事需求, 浙江省通过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建立科技动员联络员等手段, 构建起规范完善的军地供需对接机制, 使民企“参军”走上常态化规范化的轨道。2008年9月, 浙江省经贸委发布《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意见》, 用政府法规制度形式明确提出将扩大非公有制资本对国防科技工业投资领域,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和收购等多种形式, 参与军工产品生产。如今, 全国已有400多家高科技民企获得军队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或通过初审, 加盟军队装备研发。安徽省组建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把军工、机械、电子、地产、物流、商贸等行业整合起来, 取得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双丰收。

四、挖掘军事需求资源, 拓展消费市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 军队加大了社会化改革的力度与速度。2004年, 军委批准“十五”期间投入49亿元, 补助军队饮食和营房保障社会化改革。2007年经胡锦涛主席批准, 中央军委下发了《“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 军队保障社会化将进一步扩大。全军部队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化, 积极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范围, 逐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型保障体系。随着改革不断深入, 军队后勤保障原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将重新配置和转移。军队社会化保障速度加快, 着力改变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传统模式, 充分利用市场资源, 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开放的保障运行机制,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军队的物资、装备、交通、油料、生活、医疗、营房等相关保障任务, 把军队的非军事职能转隶地方, 把社会能承担的保障任务交给社会, 把利用市场机制能办的事推向市场, 最终形成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新模式。随着军队保障社会化的不断扩大和军事单位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实际购买力的增强, 各军事单位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我们应主动顺应形势, 采取多种措施满足军事单位的消费需求, 并利用这一途径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如:适应军队生活保障社会化的要求, 积极拓展商业服务网络, 创新商业服务体系;适应军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的需要, 坚持统筹兼顾, 共同建设;适应军队其他保障社会化的要求, 积极拓展消费市场, 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充分利用军事单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增加就业等。

人力资源案列选择(全) 篇5

宏伟服装公司的激励

汪明明是宏利服装公司的人事经理,最近她刚刚兼职学习完MBA的所有课程并且获得了某著名学府的MBA学位。在MBA学习的过程中,她对于管理中的激励理论,特别是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的理论相当注意。„„而且很不幸的是,这些人占大多数。甚至偏激一些的工人开始叫嚷要联合罢工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汪明明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原来她很信任和支持的高层管理者也开始怀疑她的计划,批评她考虑不周全。

请你在认真读完该案例后,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1.D 2.A 3.B 4.B 5.C 1.你认为新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

A.高层管理者没有参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中来

B.企业中人员对于双因素理论缺乏了解

C.员工不配合

D.她忽视了各层次员工的需求不同的事实

2.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你认为设计人员的主导需求和一线工人的主导需求有何不同?(A)

A.大多数一线工人更关注报酬,因此他们的主导需求是生理需求

B.设计人员不关心表扬、赏识等,说明他们的主导需求不是自我实现

C.设计人员和一线工人都不太关注社会需求

D.一线工人只关心物质需要,很少有精神追求

3.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你认为汪明明对于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错误最可能是:(B)

A.她认为保健因素不重要,激励因素重要

B.她认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是独立发挥作用的C.她认为保健因素达到行业最高水平就足够了

D.她认为只有激励因素可以发挥激励的作用

4.根据企业中不同的员工的不同反应,我们可以认为:(B)

A.设计师和大多数一线员工都是经济人

B.设计师是社会人,大多数一线员工是经济人

C.设计师是自我实现人,大多数一线员工是经济人

D.设计师是复杂人,大多数一线员工是经济人

5.汪明明对与这种结果很苦恼,为此她请教了一位资深顾问,如果你是这位顾问,你认为下列做法哪个更可取?(C)

A.进行培训,帮助员工了解双因素理论,增进对于新计划的认可

B.争取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继续推行新计划

C.停止该计划,采用调查表调查各层次人员的需求情况,以及他们对于新计划的 评价

D.安抚一线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前景内燃机公司的激励问题

前景内燃机公司最高层主管人员长期忧虑的一个问题是,生产车间的工人对他们的工作缺乏兴趣。其结果就是产品质量不得不由检验科采保证。对于那些在最后检验中不合格的产品,公司找到的唯一方法就是在一个特别的车间内设置一个由技术高的工匠组成的班组,安排在生产线的最后,在那里解决质量问题。„„

这些建议被用井付诸实行。使每个人觉得意外的是:工人对新计划表示极大的不满。一个星期后,装配线关闭罢工。工人们声称,新计划只是一种管理上的诡计,使他们要作比以前更多的工作,并且训练他们去替代其他工人而不增加任何工资.

请你在认真读完该案例后,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案列选择

1.针对企业产晶质量存在的问题,企业的高层领导专门开会讨论解决方案,在会议上大家见解不一致,典型的看法有以下四种。你认为哪个看法更可取?(D)

A.由于一些质量问题是设计原因造成的,应该着眼于提高设计人员素质

B.为了让工人负起责任来,应该制定详细的工作规范,要求他们严格执行

C.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工序都检验员进行检验,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D.根本原因是工人缺乏兴趣和责任感,因此应该首先从提高工人的责任心和归属

感人手

2.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事经理刘彦试图通过改变工作的方式和扩大工作范围来提高工人的兴趣。这种方式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什么因素?(B)

A.保健因京

B.激励因素

C.改变工作方式是保健因素,扩大工作范围是激励因素

D.信息不足以做出判断

3.双因素理论是谁提出来的?(C)

A.马斯洛 B.阿得佛

C.赫兹伯格 D.麦克里兰

4.工人对新计划表示极大的不满,这属于什么因素?(A)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5.人事经理刘彦的建议和改进方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B)

A.工作方式的改变和工作范围的扩大并没有改变工作本身枯燥乏味的现实

B.事先没有和工人进行充分的沟通

C.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宣传

D.其他部门的管理者没有予以配合一家百货公司的工资制度

北京某百货公司的营业员的工资收入,90%是根据业绩取得的效益工资。并且要年终考 核达标,才能拿全额效益工资,反之,扣一定数额的效益工资。效益工资按当年公司下达给商品柜组的销售任务和经营利润指标进行考核,同时把服务规范、商品质量、安全保卫等作为否定指标考核。采取2级分配方法,即实行公司对商品柜组,商品柜组对个人的层层清算考核。„„,营业员销售额工资=个人实际完成销售额X提取比例;营业员必须完成当月销售指标的70%,如连续两次完不成,则下岗一次,拿该公司所在市规定的最低工资,下岗两次,则解除合同。

请你在认真读完该案例后,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 26.该百货公司营业员的工资收入依据是(D)。

A.营业员劳动的流动形态

B.营业员劳动的物化形态

C.营业员劳动的潜在形态

D.以营业员的物化劳动为主,适当考虑营业员劳动的流动形态和潜在形态 27.该百货公司90%的工资是什么形式?(A)A.绩效工资 B.岗位工资

C.技能工资 D.结构工资

28.该百货公司的工资制度具有如下特点:(B)。

人力资源管理案列选择

A.不能调动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B.能防止工资成本过分膨胀

C.员工收入有保证且较稳定

D.员工会注重售后服务等非销售任务

29.该百货公司实行什么类型的工资制度?(A)A.结构工资制 B.岗位工资制

C.技能等级制 D,绩效工资制

30.在现实中,不同的公司可以采用不同的薪酬制度。但不论组织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薪酬制度,都必须遵循以下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请指出下面哪一条不属

于这种基本原则?(C)A.按劳取酬原则 B.同工同酬原则

C.内部平衡原则 D.合法保障原则

工作职责分歧

一个机床操作工把大量的机油洒在他机床周围的地面上。车间主任叫操作工把洒掉的机油清扫干净,操作了拒绝执行,理由是工作说明书里并没有包括清扫的条文。车间主任顾不上去查工作说明书上的原文,就找来一名服务工做清扫。但服务工同样拒绝,他的理由是下作说明书里也没有包括这一类工作。车间主任威胁说要把他解雇,因为这种服务工是分配到车间来做杂务的临时工。服务工勉强同意,但是干完之后立即向公司投诉。

有关人员看了投拆后,审阅了三类人员的工作说明书:机床操作下、服务工和勤杂工。机床操作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使之处于可操作状态,但并未提及清扫地面。服务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服务工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协助操作工』1领取原材料和工具,随叫随到,即时服务,但也没有明确写明包括清扫工作。勤杂了的千作说明书中确实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清扫,但是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正常工人下班后开始。

请你在认真读完该案例后,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扦:

1.你认为出现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是:(C)

A.该车间的员工素质不好

B.车间主任缺乏人格魅力

C.工作说明书不够明确、具体和全面

D.勤杂工仅在正常工人下班后才上岗

2.对于服务工的投诉,你认为该如何解决(D)

A.辞退服务工 B,驳回服务工的投诉

C.对服务:厂要适当进行批评 D.对服务工要进行表扬 3.你认为该公司在管理上不需要改进的是(C)

A.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工作分析和评价,并制定工作说明书

B.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的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

C.要求员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领导

D.该公司要注意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4.工作分析十方法分析常用的方法是(C)

A.关键事件技术 B.职能工作分析 C,问题分析 D.流程图

5.作为一名职工,我们可以将自己描述为:主动性的词语是(D)

A.从不 B.较少 C.较多 D.总是

人力资源管理案列选择

贾厂长的领导行为

请你在认真读完该案例后,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

1.改革不合理的厂纪厂规有助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贾厂长到任后想群众之所想,取消了迟到罚款的规定受到了工人的好评。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贾厂长考虑到了人的因素,其人性观符合哪种人性假设理论观点?(B)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2.贾厂长在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时,由于没有很好地调查研究,没有了解工人为什么会出现早退的现象,就做出了早退罚款的决定。这一决定说明贾厂长只想用经济杠杆来管理,有用哪一种人性观来实施管理的倾向?(A)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3.如果你是贾厂长,你认为怎样对待刚刚公布的关于迟到早退的惩罚规定才能既保住领导威信又使员工心服口服?(D)

A.退一步,重新公布迟到早退都不惩罚的规定

B.恢复原来迟到惩罚早退不罚的规定

C.执意坚持迟到不罚早退惩罚的规定,以维护领导威信

D.马上改造女澡堂,以扫清新规定执行的障碍

4.贾厂长应该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这反映了人本管理哪方面的基本内容?D A.人的管理第一 B.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C.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D.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1、贾厂长在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时,刚开始由于没有很好地调查研究,不了解象小郭那样的工人为了能洗上澡而早退的原因,就做出了早退罚款的决定。这一决定说明贾厂长只想用经济杠杆来管理,有用哪一种人性观来实施管理的倾向?(A)A经济人假设理论B 社会人假设理论 C 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D 复杂人假设理论

2、如果贾厂长认定要用经济杠杆来管理员工,你认为他应该怎样对待刚刚公布的关于迟到早退的惩罚规定,才能既保住领导威信又使员工心服口服?(D)A.退一步,重新公布迟到早退都不惩罚的规定 B.恢复原来迟到惩罚早退不罚的规定C.执意坚持迟到不罚早退惩罚的规定,以维护领导威信D.彻底改造女澡堂,以扫清新规定执行的障碍

3、请运用利克特的领导行为理论来判断贾厂长的领导方式属于哪种类型?(B)A.压榨和权威式B.开明和权威式C.协商式D.集体参与式

4、利克特的领导行为理论被称为(C)A.连续流理论B.管理方格图C.管理系统理论D.四分图理论

5、案例中贾厂长制定政策时仍套用他以前在上海高压油泵厂的经验来解决上海液压件三厂的新问题,这样做出的决定属于哪种个体决策因素?(B)A.原型启发 B.心理定式C.功能固着D.发散思维

飞龙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失误

1990年10月,飞龙集团只是一个注册资金雊有75万元,员工几十人的小企业

请在认真读完案例后,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 飞龙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失误说明(A.企业管理中,人的管理始终是第一位的 2 下面哪一项不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的主要内容?(B.制定能保障人力资源供

人力资源管理案列选择

给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招募、录用、培训、工作安排、工作调动、提升、发展和酬劳等行动来增加合格的人员,弥补预计的空缺。这属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哪项活动?(C.行动计划

将明显不符合职位要求的申请者排除在招聘过程之外的活动属于招聘程序的(B.甑选阶段姜伟通过两年的反省和沉思,总结出了“总裁的二十大失误?,其中特别提到了关于“人才的四大失误”,下面哪一条不是?(D.没有建立人力资源市场

王震业现象

1、王出任新港船厂厂长后,该厂的组织结构为(C)A.事业部制B.职能制C.直线职能制D.矩阵制

2、王厂长上任后,该厂是按(C)划分部门的。A.产品 B.工艺流程C.职能D行业

3、通过分析本案例,你认为该厂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分别为(A)A.5层,3~9人 B.4层,6~8人 C.3层,5~9人 D.6层,~8人

4、王厂长工作上不搞遥控,反对事必躬亲,意味着王厂长(B)。A.工作不负责任,随便授权 B.具有现代管理观念,善于在工作中适时授权,集中精力制定战略决策 C.在其位不谋其政D.表面上分权,随便授权

5、王厂长实现分权的途径是(C)。A.制度分权B.在工作中授权CA+B D.以上都不对

6、王厂长让两位车间主任免职,说明了(C)。A.王厂长独断专行B.王厂长在选配人员时注意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 C.王厂长在选配人员时,注意因材施用D这两个人被免职的原因是王厂长对他们的印象不好

5.新港船厂的成功首先是以为(A)。A.管理制度的现代化B人员文化素质高C王厂长管理水平高D新港船厂技术先进

6、思考王厂长的领导作风 按照管理方格图理论,王厂长的领导作风应是9•9型的,即团队式的管理风格。

某电器集团属下一家机械公司,成立初期,该公司非常注重管理的规范化,制定了一套较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公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短短两年时间,公司的业务增长了110%。随着公司业务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员工也增加了很多,人数也达到了220多人。··· ···但这种好势头不到一年,大家又慢慢恢复到懒洋洋、慢吞吞的状态。这是怎么拉?老总王文陷入了沉思:当初公司因为低工资造成员工低效率,为什么工资提高扔没有换来员工工作的高效率。王文与公司其他领导陷入两难的困惑境地,既苦恼又彷徨不知所措。那么症结在哪儿呢?

1、[选择题]:(四个选项的题目为单项选择题,五个选项的题目为多项选择题,并将选项填入括号中)

1、公司在薪酬改革前,员工不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薪酬制度设计不符合(A)按劳取酬原则

2、薪酬激励是一种重要激励手段,属于(ADE)。直接激励 D、内激励 E、物质激励

3、公司工程部经理辞职主要原因在于(B)。B、工资结构线斜率较小

4、员工在获得高工资后,热情维持不到一年,工作又回到“懒洋洋、慢吞吞”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ABD)。A怎样让高工资发挥激励作用的认识肤浅 B、激励手段简单且不配套、不系统D、员工本身天生懒惰,为X人性

试论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 篇6

关键词 政府审计审计资源整合

新中国审计制度自建立以来在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审计法规、审计体制、审计经费等诸多环境因素的限制,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能满足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审计目标的需要,由于相关制约要素鲜明的政治性和路径依赖特性,因此变革它的成本会高昂到足以阻止变革本身,在短期内改善审计体制以迅速提高政府审计经费、扩展审计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想法和期盼是不现实的,这样政府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审计特别是地方审计机构在现阶段环境下,需要针对审计对象的变化选择有效的资源整合途径,科学地整合审计资源。

一、树立“大财政”审计观

走以绩效审计为中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之路。传统的财政审计是对政府部门年度预算的执行及其确认、计量、报告等进行审查。2007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在政府收支分类方案中,财政资金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将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人和预算外收入等都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第二,按支出功能分类,涵盖预算内外等所有政府支出,改变过去按部门分类以及预算外资金长期游离政府预算体系之外的状况,使预算更细化和透明。第三,按支出经济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即政府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因此,在财政审计范围上,横向应向原体制外运行的财政资金拓展,纵向应沿着财政资金走向拓展到预算执行的各部门。以一、二、三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为审计重点,抓住预算批复、资金转拨、资金管理使用和收入征收管理四个环节,审查资金安排、分配是否合理、规范,主管部门是否按预算管理级次和用款进度拨款,资金使用是否有效率,有无虚报项目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等,在合规性审计基础上向绩效审计延伸。

二、围绕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合理调配审计人力资源

首先打破业务处室界限,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度和相应的激励制度;其次,在条件成熟的一些地方,可以通过修订地方性审计法规和条例,对本行政区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领导关系、隶属关系和报告关系等进行改善以适应本地区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努力谋求在本省市范围内,对下属各级政府审计资源进行重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把符合具体审计项目需求的人员集中起来优化配置以有效实现审计目标。由于地方政府审计人员数量相对庞大,机械模仿建行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将审计人员集中在省局和省会办公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政府审计,但其设法改善基层审计人员的隶属关系,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改革思路值得学习。

三、政府审计机构外部资源整合

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目标的真实性、合法性要求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高度契合的,并且国家审计具有法律授权及多项行政强制手段,社会审计具有项目管理和业务技能的优势,内部审计了解行业、本单位经营动作规程,因此在国家审计项目实施中,依托国家审计机关的行政权威,通过优选整合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从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大大降低审计成本,只要组织协调得当,资源的互补性将带来可观的整合效益。

四、注重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共享

政府审计项目的管理者应注重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将审计结果和审计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实现信息化和系统化,以便审计人员充分地予以借鉴、分析和利用,同时促进政府审计与其它经济监督管理机构的资源共享。这需要分三个步骤实现:首先,健全政府审计内部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加强信息反馈,互相促进;其次,主动与税务、物价、工商、监察、银行等部门加强沟通,实现监督工作的有机结合,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或其它授权网站实现资源共享;第三,正确划分信息沟通的权利和义务,资源共享有利于避免对被监督单位的多头审查,节约检查成本,提高监督效率,但受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和风险性的限制,容易产生检查风险并难以界定责任,因此,科学界定提供、使用和维护信息的权利和责任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

五、提高外联项目的预算管理并促进规范指导

政府审计机关在负责审计计划制定和外联审计项目的预算管理时,应积累经验、提供充分的证据显示需要外联审计项目中需要聘请的专家、社会审计机构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费用定额等详细的预算数据,以获取政府的经费支持。同时,在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机构等按照既定目的和方案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加强规范指导,如在独立性约束、审计抽样、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管理、审计信息保密、职业判断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和规范指导等,避免整合资源的风险,提高整合资源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审计学会西北大学课题组“审计机关审计资源整合研究”《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4).

[2] 刘淑炎“关于审计资源整合的实务性探讨”中国审计报,2006(l2).

[3] 张小秋“对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探讨”《陕西审计》2005(5) .

[4] 尹平“审计资源约束下的内涵发展”《中国审计》2004(1).

旅游资源开发融资路径选择 篇7

旅游资源, 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 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的资本形态包括旅游资源区土地资本、旅游自然资源及建筑等物化的人文资本和旅游历史文化资本三个层次。

大多数政府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 一般不将已具有国家评级的风景区内核心资源区的土地的使用权, 向开发企业转让。有人提出了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成本法、假设开发法、长期趋势法等多种评估方法。目前采用了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的权属概念, 即开发并享有开发后收益的权力。

2 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与融资方式

2.1 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旅游者消费倾向和需求品位的不断提高, 个性化、多样化和易变性的特点也日益突出。所以任何一个旅游地不可能长期保证不变的旅游产品结构和行为结构, 旅游地也和其他的产品一样, 存在探索、起步、发展、兴旺和衰退的变化模式, 即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2.2 各阶段融资方式

2.2.1 探索阶段

(1) 政府直接拨款形成旅游开发资金。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 如森林、海滨等, 由于缺乏盈利能力, 无法激励私营部门投资建设, 但是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显著, 在建设的初期可采取的融资方式是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

(2) 政府投资旅游企业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在旅游资源开发的探索阶段, 可以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一部分旅游企业, 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 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初始资金, 由企业和政府共同筹集资金, 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 做到用旅游养旅游。

(3) 以国家税收资源为基础作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对文化景点资源, 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 政府可通过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 取得稳定的资金来源, 利用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 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 这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重要方式。

2.2.2 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是创业的阶段, 往往己经开始实施发展规划和方案, 接纳少量的游客, 开始具有一定的旅游知名度, 旅游人数呈增长趋势, 但还需要在许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进一步与市场相结合, 进一步加强宣传。具体操作如下:

(1) 企业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 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在起步阶段, 企业应采取—系列强大攻势, 加大宣传力度, 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 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近年来, 我国民营资金大量进入旅游领域, 仅浙江一省, 在旅游投入10亿元的民营企业集团就有6个, 投入6亿元的有10个。与此同时, 大型国有企业也在深化改革中将旅游业作为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首钢、海尔等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将带动国有大企业集团加快进入旅游业。

(2) 资产置换或借壳上市。旅游企业可以借助良好的发展前景与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进行联系, 在传统产业上市公司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之时, 积极寻求合作, 共同在旅游业发展上做文章。如, 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 借壳上市取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这方面国内已有成功案例, 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了成功的资产置换。

2.2.3 发展阶段

(1) 银行信贷。本阶段的旅游资源开发, 可以采用项目信贷的方式借款。项目信贷要求自有资本投入25%以上, 可向银行贷75%。开发商可使用以下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权、未来门票或其他收费权等等。目前, 银行尚无完善的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贷款的金融工具, 但已有企业尝试以开发经营权、未来收费权等质押的办法, 并取得了成功。

(2) 整体项目融资。项目融资在旅游项目 (服务设施和旅游设施) 中比较契合许多大型旅游项目的融资要求, 如我国上海将建设的迪斯尼乐园即可采取此方式融资。开发商在开发中, 可依据项目准备招商材料, 向境内外的社会资金进行招商, 其中可以采用BOT等多种模式, 也可合成开发、合资开发、转让项目开发经营权等。

(3) 发行债券。债券市场的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阶段地位举足轻重。如果用企业外部融资规模来衡量, 企业的债券融资额常常达到其股票融资额的3~10倍。如北京首都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公司曾在2004年发行过一次为期10年的公司债券, 主要集中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融资建设上, 极大地促进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

(4) 海外融资。海外融资也是旅游资源开发融资路径中一个理想的选择, 海外融资方式非常多, 包括一般债券、股票、高利风险债券、产业投资基金、信托贷款等等。海外融资可以利用国外投资的牵头机构进行操作。

2.2.4 巩固阶段

(1) 国内上市融资。目前资源开发类旅游企业较难直接上市, 但通过将收入转移到索道等交通工具, 以及以宾馆、餐饮、纪念品等项目包装为基础的企业, 仍可走上市的道路, 也可以吸引上市公司作为配股、增发项目进行投资, 拓宽本阶段旅游资源融资路径。

(2) 无形资产融资。国外旅游上市公司进行无形资产融资的形式主要包括特许权融资、商标权融资、专利权融资、技术转让融资等。其中, 又以特许权融资和商标权融资应用最为广泛、成效也最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陈润丽郭宏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王亚坤

摘要:桂西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随着国家和政府对红色旅游的重视, 桂西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力度也逐步加大, 本文在分析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 提出了政府主导、分期分批重点开发等开发战略, 并对桂西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桂西红色旅游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 (2010) 09 (b) -159-02

1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类型与空间分布

1.1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 通过对桂西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调查,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3个主类、7个亚类共9个基本类型, 3个主类分别是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遗址遗迹三类;7个亚类分别是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居住地与社区、交通建筑、人事记录、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桂西共拥有红色旅游单体景点143个, 其中百色62个, 河池81个, 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开发价值较大。

1.2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较多, 几乎每个县都有单体红色旅游景点。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较多, 广泛分布在全市的8个县 (区) , 百色境内各类重要旧址、遗址、陵园、纪念碑有近百处, 与百色起义有关的历史遗存有40多处。在空间上以百色市区为中心, 以右江区为起点, 向北延伸到凌云和乐业, 往东南延伸到田阳、田东和平果, 往西南经

为显著。不过, 纵观我国的旅游企业, 迄今为止, 还未出现以无形资产进行融资的案例。

3 提高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融资成功率路径选择

虽然目前可供选择的融资路径比较多, 但是旅游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真正可以采用的融资渠道受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从融资项目、环境、方式等多方面考虑, 提高融资的成功率。

3.1 提高项目吸引力

在融资领域, 匮乏的不是资金, 而是有好的投资回报的旅游项目。因此, 在项目的甄选上, 应采用专业的旅游资源评估体系并聘请资深旅游专家和该行业的营销策划专家对目标项目进行评估论证, 确定最优的开发项目, 从而提高项目的吸引力, 规避投资风险。引导资本投入到“高回报、低风险”的旅游项目中来, 确保融资的成功率。

3.2 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政府应该为旅游企业融资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在相关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如针对降低投资者在关键环节的风险, 对项目具体资源匮乏、丰富, 设计不同时段的优惠政策;对施行重大旅游项目的企业合作实施必要的补贴政策;在一些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的设计上保护投资商的基本利益等。

3.3 充分利用国内外牵头机构, 多渠道结合推介融资方案

以国内外专业银行和投资管理咨询公司作为引资的牵头机德保延伸到靖西, 大部分资源点集中在城镇内或城镇附近。因此, 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总体上形成了以右江区为核心, 以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等县为轴线, 以乐业县、凌云县和靖西县、德保县为两翼的合理分布格局。河池市在空间上则以东兰、巴马、凤山及金城江为中心, 向北延伸到天峨、南丹, 向东延伸到环江、宜州, 向东南延伸到都安及大化。因此桂西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色市右江区及东、巴、凤为核心, 向四面八方分散的格局。

2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2.1政府主导战略

政府主导战略是指政府正确发挥对旅游市场的干预作用, 以政策措施、投资导向和强大的规划、协调能力, 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环节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挥主导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广, 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区域, 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齐, 如果政府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将很难做到资源的统一规划、统筹利用。导致区域分割、各自为

构, 利用他们的对融资市场的深度了解, 丰富的融资经验和关系网络, 促成引资目标的实现。此外, 还要通过报纸、杂志、网站、电视、招商推介会等各种媒介进行项目推广, 让不同背景有意向的投资商了解项目, 扩大项目的影响, 提升项目价值。

3.4 创新旅游融资方式

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投资周期长, 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特征, 因此可以通过创新融资方式, 引导资金进入旅游产业。如:设计带有期权性质的旅游开发合约、使用结构金融方式——资产证券化、建立由地方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按比例共同筹措的旅游产业基金等。

摘要:当前,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开发手段单一, 特别是融资渠道少、融资困难, 资源价值在融资中的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 就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融资方式﹑融资的高失败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融资方式,融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罗来武, 赵波, 尹敏.旅游市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2]郑长德.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史燕平.融资租赁原理与实务[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重润.公司金融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5]赵黎明, 黄安民, 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资源利用与粮食安全路径选择 篇8

2.现代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农业资源”

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源”内涵, 可以进一步对“农业资源”作以界定, 即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 也包含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其中, “土地”是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 如大气、土壤、水等, 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资本”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 包括农业装备及农业基础设施等。“劳动”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质量, 及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企业家才能”是指涉农行业企业家组建、经营、管理农业企业的才能。

与此同时, “资源”的内涵也在伴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和丰富, “技术” (Technology) 逐渐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资源投入到生产过程当中。“技术”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科学研究和实验等方式创造和发明出来的, 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生活需要服务的, 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手段、意识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作为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技术已日趋发展成直接的生产力, 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因此,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资源中, 还应包括农业技术资源, 即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改进的知识和技能, 其对当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形势与路径分析

近年来, 我国国内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 生产总量显著提高。尤其是2004年以来, 中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促粮的政策措施, 2011年更是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同时, 粮食人均占有水平稳步上升, 市场调控能力日趋增强, 充足的粮食供应确保了粮价稳定, 国内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1.不同路径下的我国粮食安全新形势

(1) 国内粮食生产。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国内粮食生产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严峻考验。一方面, 伴随国内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工业用粮的发展等, 对粮食消费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 由于土地、水和农资等资源约束压力不断加大, 粮食作物结构变化趋势明显, 加之粮食供需结构及流通体系有待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粮食自给带来日渐增加的压力。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反向变动必然导致粮食供求缺口的存在, 2010年, 我国谷物净进口量已达到446.60万吨, 其中除稻谷和其它一些谷物为净出口外, 小麦、大麦、燕麦、玉米、高粱均为净进口, 分别进口95.35、235.41、5.50、144.59、3.96万吨。[2]直接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

(2) 国外粮食进口。

国外粮食进口是保持国家粮食总量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低产或高需求年份, 通过国际市场的粮食进口, 不仅可以弥补国内供给缺口, 提高短期内粮食结构安全水平, 而且有利于我国长期粮食结构的改善:通过增加优质粮市场供给, 提高居民粮食消费福利水平, 形成对农户种植优质粮的利益诱导, 以需求拉动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3]因此, 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短期国内粮食余缺, 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更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深入, 我国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系也日渐紧密。粮食生产作为国内的弱势产业, 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外部挑战:国际粮价波动加剧, 各国政策变数增强, 矿物质能源、金融资本及生物质能源等非传统因素对农产品市场影响日益显著。[4]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我国通过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3) 农业“走出去”。

近年来, 我国在农业“走出去”的实践过程中,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商务部统计, 截至“十一五”末, 我国已有267家企业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资源合作, 累计对外投资已超过3.43亿美元。目前, 我国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 总体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区域广泛化、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等特点。[5]可以说, 我国进一步推动和扩大农业“走出去”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然而, 在农业“走出去”的实践过程中, 也凸现了诸多问题, 例如:企业资金不足、专项发展基金缺乏、保险制度欠缺、税收优惠体系不完善、劳务输出管理不到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政府管理与服务缺失等。[6]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前进步伐, 不利于我国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利用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分析

利用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路径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国内粮食生产、国外粮食进口、农业“走出去”, 如图1所示。

(1) 路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国内粮食生产。

国内粮食生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本国或本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产出的粮食主要用于自给, 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路径模式。如图1所示的国内粮食生产路径模块, 其完全在“一种资源 (国内资源) +一个市场 (国内市场) ”间内部运作。在模块内, 一国或一地充分利用本地的土地、资本、技术、劳动、企业家才能等资源进行粮食生产, 以供给本地需求。

②国外粮食进口。

国外粮食进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粮食购买, 满足国内需求, 实现粮食国际转移的路径模式。如图1所示的国外粮食进口路径模块, 其在“一种资源 (国外资源) +两个市场 (国内、国外市场) ”间进行运作。在模块内, 外国充分利用了其自身的土地、资本、技术、劳动、企业家才能等资源进行粮食生产, 一方面, 供给自身需求;另一方面, 将剩余粮食进行出口。本国或本地则通过进口该国粮食, 弥补国内市场供求缺口。

③农业“走出去”。

农业“走出去”是当前国际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内容上, 农业“走出去”既包含产品“走出去”, 又包含要素“走出去”。其中, 产品“走出去”主要侧重农产品出口贸易;要素“走出去”主要指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走出去。在形式上, 农业“走出去”既包含农产品出口, 又包含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农业直接投资等。[7]而此处农业“走出去”, 从内容角度主要指要素“走出去”, 从形式角度主要指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农业直接投资等。如图1所示的农业“走出去”路径模块, 其在“两种资源 (国内、国外资源) +两个市场 (国内、国外市场) ”间进行运作。在模块内, 本国或本地通过农业“走出去”, 与国外共同进行农业开发及粮食生产, 实现两国在土地、资本、技术、劳动、企业家才能等多项资源领域的交错利用及优势互补。而产出的粮食, 一方面, 可以满足合作国当地的粮食需求;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返销进口到本国, 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2) 路径比较。

上述三种粮食安全保障路径在时间跨度、主体维度、“走出去”程度、资源利用度、市场利用度、对外开放度、路径指向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归纳如表1所示。

①国内粮食生产。

建国以来, 我国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该路径中, 参与主体仅限于一维维度, 即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行为, 而不涉及任何“产品”或“要素”的国际交换与利用。在资源和市场利用方面, 也是直接利用自身资源, 满足自身市场需求。因此, 该路径模式完全处于封闭状态, 是一种国内资源向国内市场直接运动的路径模式。

②国外粮食进口。

长期以来, 国外粮食进口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路径。在该路径中, 包含本国和外国两个参与主体。通过二维维度的参与实现了粮食以“产品”形式的国际交换和利用。在资源利用方面, 该路径除直接利用本国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外, 还通过贸易形式实现了对国外资源的利用。但由于并未直接参与国外粮食生产过程, 因此, 这种资源利用方式是间接的。在市场利用方面, 该路径通过从国外市场进行必要的粮食进口, 弥补国内粮食供求缺口, 实现了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利用。在对外开放上, 实现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互通。可以认为, 国外粮食进口是一种间接利用国外资源, 借助国外市场进口, 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路径模式。

③农业“走出去”。

2007年和2010年, 党中央两次在“一号文件”中强调我国农业要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并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农业“走出去”路径与国外粮食进口路径相同, 同样包含本国和外国两个参与主体。然而, 通过二维主体的参与, 该路径不仅实现了粮食“产品”形式的国际交换, 而且实现了不同国家间资源“要素”形式的国际交互利用。在资源利用方面, 本国通过农业国际合作, 真正参与了国外粮食生产过程, 产出的粮食是本国对国内外资源进行直接利用的产物。在市场利用方面, 国外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在合作国进行销售实现利润, 而且还可通过返销进口到国内, 弥补国内粮食缺口。可见, 该路径对资源和市场的利用也更加充分。这一路径不仅实现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互通, 更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共享。由此可见, 农业“走出去”是一种借助国外市场“走出去”, 直接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路径模式。

三、内外结合的粮食安全路径选择

1.三种路径的适用

(1) 国内粮食生产。

立足国内资源进行粮食生产是最稳定、最安全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出于多种因素考虑, 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改善粮食生产技术等途径实现。然而, 面对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 完全依靠国内自身资源进行粮食生产的路径已不能满足日趋膨胀的市场需求。

因此, 单纯的国内生产路径更适合于粮食生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这些国家地广人稀, 具有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 生产出的粮食除满足自给外, 还可大量出口。但对于粮食生产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 若要强行追求粮食的内部自给, 则要投入高昂的生产成本。

(2) 国外粮食进口。

通过国外粮食进口, 不仅可以获得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粮食, 弥补国内供求缺口, 而且有利于降低粮食安全的资源供给成本, 缓解资源短缺压力。然而, 由于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一旦与粮食进口国的外交关系紧张, 或者国际局势发生动荡, 就有可能对国家生存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况且,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若完全依赖国外进口, 不仅将为此支付巨额资金, 还会因为粮食安全失稳而最终威胁国家政治安全。可见, 国外粮食进口路径并不能全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倚重国外进口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仅适合于粮食生产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 如日本、韩国、荷兰和以色列等, 这些国家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粮食来源的绝大部分不得不依赖进口。

(3) 农业“走出去”。

农业“走出去”多年来在配合国家外交、保障国内资源、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涉农企业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从利用境外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视角。然而, 受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走出去”起步较晚, 加之农业国际合作本身需要较高的投入并伴有较高的风险, 因此, 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农业“走出去”来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用, 仍然需要从政府到企业各个层面的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体而言, 农业“走出去”路径适合于多数农业基础发展良好的国家。“海外屯田”在发达国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4) 但在我国, 农业“走出去”并不同于上述国家的“海外屯田”, 而是更加注重通过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农业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国家之间的要素流动及优势互补。《纲要》指出,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和境外合作项目要秉承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的原则, 有效改善当地民生。由此可见, 我国农业“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而且还将为支持帮助合作国家充分利用资源、加速当地经济发展、营造和平共赢的国际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2.三种路径的结合

依据上述路径分析, 我国应采取内外结合型的粮食安全保障模式, 既充分利用本国力量, 又充分利用国外力量, 借助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种模式适合于粮食生产资源并不突出的国家, 既能吸收国内生产路径在安全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及国外进口路径在成本合理方面的长处, 又能克服国内生产路径的高成本缺陷及国外进口路径的高风险不足, 同时, 还能有效推动国内外生产资源与要素的流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粮食生产资源并不丰富, 而且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 工业化的推进, 人均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下降。比较而言, 目前我国自产粮食基础雄厚, 进口粮食质优价廉, 且具备一定的农业国际合作能力。因此,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稳定、经济合理及可持续发展,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国内生产、国外进口及农业“走出去”三种路径相结合的粮食安全模式, 即:统筹处理“立足国内”和“拓展国外”的两方面关系, 根据我国国情, 在始终坚持国内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下, 合理借助粮食进口, 深入推进境外农业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广度与深度, 实现我国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龙龙, 裴艳丽.政府、政策与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赖昭瑞.在新的粮食安全危机面前我国的应对策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5) .

[3]刘永胜, 张淑荣, 兰德平.入世以来我国粮食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 2010, (08) .

[4]倪洪兴.开放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07) .

[5]陈前恒, 张黎华, 王金晶.农业“走出去”: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9, (02) .

[6]翟雪玲.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6, (07) .

[7]马志刚, 谢群, 张晨.利用地域资源加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模式探讨——以云南省农业“走出去”为例[J].世界农业, 2011, (03) .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路径选择 篇9

关键词:科技信息资源,技术标准,共享机制

1. 信息资源高效利用是科技信息工作创新的任务和要求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 科技信息资源的占有、知识挖掘、资源利用方式和配置效应的优劣, 成为决定国家科技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国家科技部提出以全面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 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创新条件和优质服务, 为原创性研究工作的展开、产业技术的进步、国家安全关键技术的突破、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的增强提供基础性支撑[1]。

科技信息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 创新活动的第一要素是知识、信息、情报。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学科交融对信息知识挖掘和增值服务需求, 激发了区域内科技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深度应用, 延展了各种科技信息资源从收集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使科技信息工作成为从信息分类、积累、归纳、服务, 拓展到挖掘、提炼, 并能够实施有效利用及增值服务的重要环节。

2. 信息资源开发的局限性和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平台建设形成的“信息孤岛”

网络平台提供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所需要的网络环境, 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等, 是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从目前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来说, 已建设了一批拥有文献信息和综合性科技信息的网站, 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传播, 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提供了安全、稳定、可靠的基础网络平台。但是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 信息的快速递增与传输通道、信息加工能力、信息服务能力等信息资源建设的有限和不足, 更加凸显了科技信息在业务内容深化和信息资源组织过程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和核心业务拓展的滞后性, 使相对独立的网络个体成为“信息孤岛”, 用户面对信息海洋提取用于采取有效行动和做有益决策的知识越来越困难[2], 犹如美国学者杰克·特劳特和史蒂夫研究指出的:信息越多, 混乱越多[3]。

2.2 信息采集加工存在技术性障碍

信息资源是信息通过获取、积累、加工、处理、存储等过程使其价值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前提, 是在网络平台上运行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主体。由于信息资源建设涉及技术标准和体系规范问题, 欠缺的技术标准必然使得信息资源共享面临技术性障碍而不足以整合起来, 导致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远不能达到集成为综合信息资源的高度, 难以为发展需求提供支撑。

2.3 现存管理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的问题

由于组织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 使信息资源缺少统一规划、整理、汇交、收藏和利用的组织结构, 只能通过信息资源拥有者之间搭建起信息资源共享的渠道, 通过共享机制和协议, 保障共享链上利益相关者的知识产权和利益所有,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目前, 以共享机制和通过协议方式共享科技信息资源仍存在很大障碍, 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低等问题难以根本解决, 诸多问题揭示着人们转变意识, 疏通共享环节, 联合共建共享的难度。

3. 强化信息共享平台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技术标准方面

建立标准化的网络建设体系, 统筹信息资源应用系统, 是整理“信息孤岛”, 实现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 又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存在技术性障碍的基础。应该在标准、实用、安全、开放、可扩展的前提下, 引导、指导、推广规范性建设, 并将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环节抽取出来, 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如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标准体系等, 建立起兼容性强、灵活度高的通用平台或核心技术模块,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形成强大的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协调处理构架, 弥补单一主体拥有信息资源的局限性, 提供有效的信息供给, 使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在部门间、单位间能够充分协同、有效衔接, 奠定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应用的网络平台基础。

3.2 共享机制方面

在标准化的网络建设体系和信息资源加工服务体系的基础上, 建立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括管理体系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

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是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 出台一系列有关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通过协议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建设根源于观念创新, 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只有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上创新, 切实转变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 把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实现持续稳定地增长作为科技信息工作的出发点, 才能迈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实现步伐。其次要完善共享运作机制, 制定合作各方共同发展机制, 统筹协调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调整管理相关利益主体间有关的信息资源、数据加工、技术保障、信息服务等平等参与的利益分配和服务收益补偿, 强化对共享体系主要环节间的联系和协调, 消除运行障碍, 形成强大、稳定而持久的运作动力机制, 使每个环节构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有机整体, 保障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体系的协调规范、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第三要建立一系列有关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机制。信息资源整合是科技信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整合不同于兼并, 也不同于物理上的合并, 而是互通有无, 相互补充与完善, 实现双赢或多赢的一种联合[4]。基于此, 管理体系建设目标就是要构建成能自行清理、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价值链[5]上各种功能不同、单位性质各异的科技信息资源, 为不同用户主体、不同创新活动过程和不同区域等按需求功能和需求条件进行信息资源配置, 满足用户主体多元化信息需求的体系架构, 同时优化相关主体之间的连接方式, 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信息资源价值的不断提升。

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是以客户为中心, 构成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功能的互补机制, 通过协调统一具有共享运行管理机制的相关主体网站, 充分实现用户使用便利、服务人员易于协同工作和共享管理便捷的功能, 提升信息资源服务的质量和效应。其次是形成以深层次挖掘信息资源服务和增值服务为核心内容的能力机制, 增强科技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快速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科技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第三是构建互通的、结构体系由相关主体门户组成的、服务功能具备“一站式”特点、具有统一查询平台的跨部门、跨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 完善信息服务的手段, 通过信息集成、信息分析、加工和信息产品开发, 使以收集、管理信息资源为主的分散机构和网络门户变为面向广大用户, 面向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能够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和增值服务的功能中心。第四是形成共同宣传与培训机制, 通过相关主体门户对共享信息资源的宣传与利用培训, 扩大共享服务面和用户使用面, 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系统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形成。

4、结语

科技信息资源的快速积累, 现代科技事业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 使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要求日显迫切。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涉及领域广, 影响要素多, 要素间动态关联性强, 有赖于促进共享机制技术标准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探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胡景荣.加强科技信息工作的自主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可靠保障[J].情报学报.2006 (10) 111-112.

[2]曾民族.在知识基础设施框架内重构信息服务[M].知识技术及其应用.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28.

[3]杰克·特劳特, 史蒂夫.新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8.

[4]李兴江, 赵光德.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J].求实.2008 (9) :32-35.

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方法的选择 篇10

一、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热爱一项工作, 将工作变成一种兴趣, 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为员工创造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这包括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工具、完整的工作信息以及公司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等。

很多企业只关心员工的工作本身而忽略了为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员工工作时随时可以感受到的。若环境对员工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员工会有持续的不满。当员工总感觉到环境的不适时, 企业无论怎么激励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的。

(二) 员工的技能特点、性格特点要与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

现代企业的岗位需要的是最适合的人来干。员工素质过高, 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素质过低, 无法完成工作, 也不会对工作有兴趣。只有与员工的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才会激起员工的工作兴趣。员工才会有积极性。

(三) 工作的内容要丰富、具有一定挑战性。

当员工按部就班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 积极性会有很大的下滑趋势。如果适当调整其工作内容, 扩大其工作内容, 增强工作的挑战性, 就可以有效地激励他们。

(四) 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求职者尤其是高学历的求职者, 选择工作时最看中的就是发展前途。在笔者所在的建筑施工企业, 针对行业特征,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员工的不同特点, 为他们制定符合自身性格和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通过实践, 建立和完善了专业技术干部及作业层操作人员成长通道。拓宽高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 实行公司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工程师制度, 实行专业工程师岗位津贴制度。鼓励工程技术人员一心一意钻研专业技术、走技术成才的道路。完善各类专业, 如土木工程类、财会类、政工类、安全工程类、物资机械类专业技术人员成长通道。作业层操作人员建立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为专业技术人员及作业层操作人员的成长建立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空间。并建立起相应的薪酬待遇, 有效地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对企业组织的归属感。

(五) 给予员工培训的机会。

笔者所在公司高度重视员工教育, 建立起了符合自己行业实际的培训体系。把职工教育培训纳入员工队伍建设规划之中。每年提取职工工资总额1.5%的教育经费, 并设立了教育专项资金, 专门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激励, 确保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制定和完善了教育培训制度, 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有考核、有总结。建立了“需求分析——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的培训过程的规范流程。在需求分析及计划制定过程中把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重点, 结合现场施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施工生产及安全质量、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现场培训。培训只是手段, 使用才是目的。只有将使用与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

二、制定激励性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一) 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

1、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

从企业内部来讲, 员工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公平性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对外公平, 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与行业的薪酬水平要相当。对内公平, 要求企业按贡献定薪酬。提高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 员工会有优越感, 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 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2、薪酬要与绩效挂钩。

要想使薪酬系统具有激励性, 薪酬系统必须与员工绩效结合起来。绩效薪酬可以把公司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 员工为自己目标奋斗的同时, 也为公司创造了价值, 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绩效薪酬实施过程中注意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 否则, 会影响绩效薪酬的公平性, 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3、适当拉开薪酬层次。

拉开薪酬层次可以鼓励后进者, 勉励先进者。但是, 层次不要拉开太大, 否则会影响薪酬的公平性。另外, 在设计薪酬系统时, 要注意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 使员工有一定的安全感, 激励薪酬措施才会有效。

4、在薪酬支付上注意技巧。

对不同的人员要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将现金性薪酬和非现金性薪酬结合起来运用, 前者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红包”等, 后者则包括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保险福利项目、实物、企业举行的旅游、文体娱乐等。另外, 适当地缩短常规性奖励的时间间隔, 减少常规定期的奖励, 增加不定期的奖励, 让员工有更多的意外的惊喜, 也能增强激励效果。

(二) 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

完善的福利系统对吸引和保留人才非常重要, 它也是企业人力资源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福利项目设计得好, 不仅能给员工带来方便, 解除后顾之忧, 增加员工对企业对的忠诚, 还能提高公司的社会声望。

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人性化的管理, 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 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一) 授予员工恰当的权利。现代人力资源的实践证明, 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的愿望。任何员工都不想只是一个执行者, 都有参与决策的需要。满足员工的这种需要, 不仅可以激励员工, 还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 鼓励竞争。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竞争的有序性除了靠道德约束外, 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 规范竞争。

(三) 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以尊重员工, 强化团队协作, 鼓励创新为特色的。有着良好文化的企业, 人才的流失是明显低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的。当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时, 员工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 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四) 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恰当的目标, 激发人的动机, 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激励的作用, 是因为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 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 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

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置, 只有恰当的目标才有激励效果。

1、员工的目标要与组织目标一致。

2、目标必须是恰当的、具体的。最好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 够得着”的, 既具有一定挑战性, 还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目标不能含糊不清, 最好有个量化的目标, 这样不仅完成起来更有目的性, 还便于评估。

3、当员工取得阶段性成果时要及时反馈给员工, 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对完成目标的员工予以奖励, 认可其工作成果。

(五) 激励不可忽略有效沟通。管理者在实施具体激励前, 有时还要和被激励者进行适当的沟通, 以弄清其真正的需求。上下级之间有时会产生一些矛盾, 但不应该把它延续下去, 而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从这些意义上讲, 沟通还可以产生凝聚力。

(六) 注意管理中的细节。细节是管理的缩影。在细节上体现对员工的关怀, 是真正贯彻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一个小礼物, 一声问候更能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企业对细节上的疏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企业口是心非的感觉。另外, 还要注意, 企业领导者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 员工工作绩效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否健全、激励手段是否有效。科学有效的激励, 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掘员工潜能和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 都具有突出的作用。企业是否成功的对员工实施激励机制, 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的。企业在遵循一定的原理基础上, 积极实施现代企业激励机制, 并且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各项配套机制, 才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吕守升.薪酬激励的艺术.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高效地理课堂中教学资源的选择 篇11

一、选取地理教学资源时,应做到“四要”

(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即教学资源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把握教学资料的难度。超越了难度,学生达不成三维教学目标,会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是选取地理教学资源的本质。高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真正关注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 学习状态以及各种已有的能力。科学地选择和安排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准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正确地处理好教材,既是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要学会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让教材接近学生,服务教学。其次要把教材变为“学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分清哪些是教材的骨干知识,哪些资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哪些是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再者,教师还应亲身体验教材,只有带着真切而鲜活的体验走进课堂,才会与学生产生学习共鸣。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可以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目前在全国流行的四种版本的中学地理教材,教师可以灵活地处理,吸取各版本之长,选取对本校学生有利的教学资源,最终 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

(三)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地理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考虑学生能否达成三个度,即适宜度、操作度、达成度。适宜度是看地理资源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是否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操作 度主要是看新知目标的滚动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渐进;达成度主要是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效果、任务活动的完成效果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有前瞻性,要了解今后几十年社会对人才地理素养的需求,使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师还会不断地吸吮地理学科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地理素养。

(四)要不断植入“添加剂”。开拓相关的课外补充材料。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对科学的探求和人文活动的参与欲望。如在教授天体及天体系统时,教师可以补充人类对宇宙新的发现成果及我国神五、神六这些鲜活材料。增加课外材料时要注意三点:课外资料不在多,在于精练、适合、有启发作用;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考纲,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制学案和课堂练习,准备学生感兴趣的道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等。第二、学生要有收获。第三、遵从适度原则,着眼于学生接受把握内容度量。复习课要多选择取一些多带规律性的,结论性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和体系。多选择一些表格式的,比较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再加工,记忆更加牢固。

二、地理教学资源的选择要避免几种误区

首先,是教学资源定位的“虚化”。就是为何去选择教学资源,为什么选择此内容而不是彼内容。这里有诸多选择依据的问题,但一个最重要的或是最直接的依据就是我们不知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每一篇(节)教材的教学,其实就是对课程目标、对学段目标的分解,心中无目标必然造成“教学资源”定位的虚化。

其次,就是教学资源选择的“泛化”。不知什么是该教的、什么是不该教的;致使许多与目标关系不大的,与发展学生无益的教学资源充斥课堂。如课堂上的表演、绘画、多媒体的使用以及上网搜集的等多了,而引导学生对学科本身的东西讨论交流、体会感悟的少了。

再者,是教学资源组织的“浮化”。其一是随意性较大,任意增删教学资源,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处理不当,有时过于追求生成而造成无目的地跟着学生跑的现象比较严重。其二是就是教学过程空泛、肤浅,不求精细,不求精深。为了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老师不敢讲了、不愿导了,设计上看不到教师主导的功夫在哪呢?

还有就是教学资源延伸的“表面化” 目前存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舍本求末”,就是教材本身的东西还没有学好,就去一味地延伸拓展,甚至把教材放在一边索性去“延伸”去了,而不去看延伸的内容到底对本内容是起促 进作用还是起干扰作用呢?二是“无效延伸”,分不清应该是知识的拓展,还应是情感和思维的拓展,或者是运用能力的拓展,即漫无目的地延伸,可不可延伸、有没有必要延伸总要延伸一番。

资源选择 篇12

选修课程的出现,是语文学科课程结构变化中最为显著的一项变革,在构筑学生语文学习的“共同基础”之外,赋予了学生“多样选择”的自由。但毋庸讳言,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然进行了十多年,这种“多样选择的自由”并未能真正落实在学生身上。

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 (校本课程)”。“选修Ⅰ”包括“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之下又都包含着数量不等的若干模块。就已有的教材而言,版本多样(人教版、苏教版、 粤教版等),模块丰富(如人教版“诗歌与散文”系列就包含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三个模块),教学资源开发成果颇丰 ;但面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学生是否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呢?

从现状来看,各地往往采用“指定选修” 的形式,地区内的各所学校选修模块完全相同,依然采取行政班集中授课的形式,并不“跑班上课”;学生对于“选什么”是没有发言权的,只能是“给什么,吃什么”而非 “点菜吃饭”。当没有了选择权,这种“指定选修”也就等同于“必修”。当然,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新课程启动之际,各地各校在师资培训、教学管理、教学场地等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指定选修” 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为争取新课程全面推开、 顺利实施在过渡时期存在也是合理的 ;这样的过渡,有利于积累选修课程的开设经验, 为全面、真正实现学生的“选修”创造条件。 但时至今日,十多年过去了,还沿袭旧有的 “指定选修”的模式,显然没能与时俱进 ; “后课改时代”我们该为选修课程的“开齐开足,做实做优”付诸行动,我们该把选修课程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了。

再来看“选修Ⅱ”,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用蓬勃发展来形容,各地各校依据自身情况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选修体系”。但其中也存在着单纯依据教师所长开发资源的倾向,这样的选修课,学生欢迎不欢迎?学生真正需要的选修课,有没有开设?可见,这里缺失了一个“学生课程需求评估”的环节,我们不能仅仅秉持“有什么就开什么”的开发理念,还得通过调研搞清楚学生希望“开设什么”,不能让选修资源的开发权仅仅握在教师这一头。

二、资源开发取向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实验)》 中定义到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 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由此可见,选修课程的价值追求并不单一,可以各有侧重,但归根结底是指向学生 “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反观现实, 我们很难在选修课堂中捕捉到这种鲜明的价值取向,相反“实用”倾向倒是非常突出。 以苏教版为例,学校在开设《<史记>选读》 时,着眼的是文言文翻译的“字字落实”;《唐诗宋词选读》演变成了“诗歌鉴赏习题集”, 师生关注点落在了文言文的翻译技巧、诗歌鉴赏的得分率。这种“功利主义取向”导致了资源的“异化”,教学资源异化成了必修课程的补习资料、应试应考的辅导资源。

这种取向的“异化”,表现为只重“知识与能力”这一端,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发展目标则被轻轻放过。 如此课程形态较为单一,选修课该有的“生气”则彰显不足,本该活泼泼的课程资源散发出陈腐的气息。

与转变学习方式相对应,“激兴趣、勤实践、重过程、教方法”是教学资源开发中不应丢弃的价值维度。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为大学新生开设“孟子选读”选修课的方式值得中学借鉴 :他通过学校的选课平台发布课程信息,招收20名有选修意愿的学生,该课程一学期共分十二讲,第一讲由教师做课程说明及研读总论,第二讲由教师示范讲解一个专题,此后十讲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依次主讲 ;教师会提前给出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供学习小组研读 ;学生主讲阶段教师随机提问及引导讨论 ;最后一讲由学生组织 “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对该课程进行总结,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这种开发取向, 师生参与课程的程度都很高,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做好课程规划 ;学生为了讲好课程并应对教师的提问,必然需要在研读原典及资料上多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其过程的价值大于结果的价值,学生掌握了 “研读典籍”的一般方法,并付诸实践,用徐教授的话讲 :那是在水中学习游泳,而不是站在岸上听老师讲授动作要领。除了应该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开发价值,还想说一说 “情感态度”的价值。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所倡导的“古诗词吟诵节”已连续开展了4届,试想中秋之夜,玄武湖畔,学生盛装登台,齐声高诵咏月名篇,除了将“静态语文活动化、课堂语文舞台化”,诗词之美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两厢遇合,环境资源与文本资源巧妙勾连,这种美妙的情感体验一定会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我们常说的“亲近母语”、“终身热爱”便是在这样的一个个瞬间融入血液的。

三、资源开发的质量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着两个小问题 :一是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称得上是“好的教学资源”?二是“教学资源”是不是开发得越多越好?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提示我们,语文资源是来自生活的,是丰富的,甚至取用不竭。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加辨识地引入资源——“资源”要成为 “教学资源”,必须符合具体的教学意图,必须承载特定的教学价值 ;换句话说,资源本来只是素材,要想成为大餐,还得看看你的加工技术。选修教学的资源必须服务于选修教学,脱离了这一规定性,再好的教学资源都有可能成为摆设、甚至成为废料。

例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第十二专题“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时,会补充一些辛弃疾的词作。辛弃疾存词有600多首,从资源的角度看是丰富的,问题是有的教师没能真正理解“龙腾虎掷”的内涵,以为“龙腾虎掷”就是“豪放慷慨”,所以拓展、迁移时只着眼于这一类风格的词作,从而削弱了辛词的艺术价值。其实说辛词 “龙腾虎掷”,是因为他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 :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 ;在表现方式上以文入词,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说理, 进一步解放了词体 ;语言上熔铸百家,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风格上亦刚亦柔,亦庄亦谐,其繁复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所以教材的选文倒是注意了这种风格的多样性,教师拓展资源时若能注意与之印证,方才妥帖。

第二个问题是数量问题。选修教学的 “资源拓展”是较为常见的——或同类比较、 或差异比较、或溯源探因、或知人论世等等。 但这种拓展环节,并非多多益善、也不是越深越好 ;应努力避免成为教师个人的“功力秀”、“独角戏”,仍应着眼于教学目标的深度达成,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 给出一定的发展路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走得更远一点。例如学习《<史记>选读》 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 的体例”,只需要学生自读本专题的四篇文章,从体例的角度思考、比较这四篇文章有何不同,结合已经学过的《太史公自序》的一段文字(见下文),思考司马迁创立本纪、 表、书、世家、列传这五个类别的目的。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 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鼓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查阅资料,想想司马迁创立的《史记》体例对后世有何影响,把收集来的资料,特别是前人的相关评论以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供课堂交流使用。 而如果一篇一篇把课文讲读完毕,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显然是画蛇添足,既费时耗力, 又枯燥乏味。

上一篇:现状和改进下一篇:中学历史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