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第一思想(共12篇)
健康第一思想 篇1
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是体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所在, 让学生在一定的规则下自由发挥、自由活动, 教师则是学生的管理者, 甚至是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师生互动, 以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学生身心投入充分, 而不是学生活动的主宰。在体育课上, 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就可以达到体育课的要求, 完成教学任务, 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要根据学校现有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大胆创新, 把体育课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游戏的主人, 使课堂气氛活泼、轻松, 确实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课堂中。
1. 注意体育技能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传统体育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技术规范确定技能学习的要求的, 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动基础如何, 都必须以学习与掌握具有严格确定性的运动技术为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也是把学生假定在同一学习起点上, 按照统一步调组织教学, 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 一部分学生则因缺乏特长发挥的机会而丧失兴趣。
体育新课程在肯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性的同时, 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活条件、运动经历等方面的不同, 在技能学习中都会表现出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 他们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从事某一技能的学习, 也不可能在经过同样的学习努力后达到同样的学习结果。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正确认识,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在技能教学中体现差异性和选择性。但这种选择性与过去的“放羊式”教学, 以及无限制的自由选择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课程的技能教学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 一方面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 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技能学习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是为每个学生个体的潜能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有效发挥。“放羊式”教学则片面强调选择性, 忽视每一位学生潜藏的巨大发展能量, 造成学生片面发展。
在初中教育阶段, 掌握全面多样的体育基本技能, 既是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又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都要在所有的技能学习上达到同样的水平, 而应该在使每一位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基础上, 有选择性地在自己的特长上有所发展。所谓技能学习的选择性, 只是表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 以及兴趣等因素, 确定个人学习目标, 在同一技能学习中还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方式和学习水平。
2. 灵活把握主要教材,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上, 教师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 教学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反应切合体育课改思想, 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 合理安排好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教材的教法, 体育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 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提高运动兴趣。练习时的分组, 采用性别分组、技术分组、自由搭配等, 学生在练习时有目标、有竞争、有帮助、有快乐。一节体育课在热烈、轻松、愉快中进行做到寓教于乐。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也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体育游戏的育人价值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游戏, 既可以安排和主教材有关的体育游戏, 又可以安排新游戏, 但根本的前提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笑声。教师可以制定游戏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现有体育器材, 让学生自由设计游戏, 教师给予分组指导, 对自编游戏最新颖、最科学的小组提出表扬, 并对每个游戏都给予鼓励和评价, 并提出改进方案, 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3. 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其他学科一样, 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 学习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身心的培养过程。体育课的优势在于, 体育课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大于一般的学科, 运动时的学生身心处于积极的学习阶段, 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会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解决, 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感。特别对性格内向和自卑的学生, 教学的热烈氛围会感染他们, 使他们暂时忘掉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和同学一起游戏和学习, 经常处于这样的氛围中, 他们的性格、人格都会有积极变化和恢复, 成为身心健康正常的人, 而同学的互相帮助, 团结协作, 又会使每个学生的性格都相互影响, 陶冶情操, 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培养。
4. 在体育教学中, 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
个性一般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其形成主要受人体先天禀赋、客观环境、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因素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具有创新特色的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在体育教学中, 只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改进组织形式, 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 才能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
5. 对竞技性的教材加以完善, 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例如:过去的接力跑教学是在固定的接力区内完成传接棒, 开始练习时学生兴趣很高, 但时间长了学生就觉得没意思, 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变换练习的形式, 如:圆形接力、叫号接力、延长或缩短接力区, 用书包、实心球物品代替接力棒, 等等, 提高学生的兴趣。过去的障碍跑多以跨栏的形式出现, 比的是速度, 而生活实际当中很少会出现高度相等、间距相等的障碍, 因此教学中我选用了跨越不等间距、不同高度型的障碍,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地提高学生越过障碍的能力。篮球的传球多以两人互传的形式反复练习, 学生毫无兴趣, 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后我采用五人传球五人抢断的形式,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又可以提高实战能力。
健康第一思想 篇2
来凤县实验小学(老校区):503班米思齐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如溺水,中毒,疾病,火灾,雷击,用电隐患,车祸…….这些都有可能随时威胁到人们脆弱而又宝贵的生命。对于我们这些尚未成年,缺乏安全意识的青少年来说,这些危险更是尤其可怕!也更应该得到人们和我们自己的重视!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疑都是美好的,吸引人的。但在这些美好的下面,有时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它们就像隐藏在水中的鳄鱼,悄悄地潜伏在岸边,等待着“猎物”来到它的身边,出其不意的将它们拖下水!因此我们这些怀揣着一颗好奇之心的青少年更应该培养自己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有一些灾难,危险虽然我们是无法预料的,但当它发生时,注意安全,可以让我们尽量避免受到伤害。注意安全,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还为了那些关心你,爱护你的人。
也许你会说,危险离我们还很远很远,不必树立安全意识。但这个故事也许便会改变你的看法.在学校里,每一位老师都会叮嘱学生们注意安全,不私自下河洗澡,不跟陌生人讲话,不在马路上追逐嬉戏......可就在两年前,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民族小学的两名三年级的小朋友,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两名孩子商量着,决定现在就去老虎洞的河里游泳.路上,他们俩笑着,跳着,一会儿就到了老虎洞.俩人麻利地脱下衣服,嗖的一声跳进河里,欢笑声传遍十里.可不到几分钟,地球上又失去了两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溺亡了.危险真的无处不在!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安全意识,时刻牢记着注意安全!这几个字不应只是一句口头禅,天天振臂高呼,而是应牢牢的记在心中,遇到任何事先想一想这两个简单而又难记的字!
每一位老师都常常叮嘱自己的学生:“小心,注意安全!”有很多学生听烦了,甚至认为老师很唠叨,但你错了,老师的唠叨实际上是一种深深的爱,老师的唠叨并不是一种唠叨,它能让我们健康成长,我们应该认真的去倾听。
老师的教诲并不能让我们完全避免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主观上把注意安全当作一种习惯。夏季不和伙伴到河里游泳,天然气,煤气泄漏时及时关掉总阀,及时开窗透气,遇到火灾时及时尽量扑灭火源,及时报警,及时逃避……..
健康第一思想 篇3
[关键词]“健康第一”思想 健康观 学校教育 体育教育
面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好形势,党和国家又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标志着我国学校教育改革跨入了新的历史里程碑,而且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作者从怎样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如何界定“健康第一”内涵与外延、怎样理顺体育课程与“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二者间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的健康观
人们对于健康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而形成不同的健康观。现代健康观改传统的生物健康模式为多维的立体的健康模式,包含了生理、心理、社会行为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要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现代健康观的注释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交往上完全安宁的状态”。近几年,该组织还提出了“五快”、“三良”八条具体的健康标准,充分反映了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必须是个体的内环境与社会的外环境之间存有一种和谐的共存互惠的关系。健康不仅仅属于个人,而且属于全社会,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
(二)“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强调学生应做到“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认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便无德智也”。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正式将增进学生健康纳入政府行为,并作为培养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同年,在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指出:“国家特别关怀青年、少年、儿童的体力和智体的发展,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要给予特别的保障”。之后,为了进一步规范,保护和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基础上,又相继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法规,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对体育工作所采取的一贯对策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严重的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我国学生抗挫折能力和社会应对能力存有明显的弱性,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等心理品质都十分欠缺。大量的实事表明,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基础还很薄弱,从观念和转变到具体的实践操作还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就是让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学生的健康问题,已不再是营养不良和锻炼不够的生物性问题,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共同关注、并为之努力的社会性问题。
(三)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
1.“健康第一”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意识。生命的根就是健康,没有健康就谈不上生命的绚丽和辉煌。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认定:“健康第一”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意识。政府曾对北京地区12所高校12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在影响人生发展的健康、金钱、权力和爱情等诸多因素中,有63%的大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健康。他们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拥有健康的时候,才有可能去获取其它的一切。然而,对健康的认识和向往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意愿,从意愿到促进身心完善,提高机体对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是要付出不懈努力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实际上,有不少人平时并不十分关心自身的健康,他们只是在疾病缠身时才深感健康之重要,才从内心深处真正萌发出“健康是人生第一大财富”的生命意识。只有当一个人有了“健康第一”的生命意识,他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生命活动,才会自觉地采取有效方式去防止或减少“健康资源”的无形流失才会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健康计划,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健康第一”是更加全面的教育思想。“健康第一”是在区别教育学和体育学的基础提出的,是针对整个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杨贵仁司长明确指出:“新课程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里用“健康第一”来作为指导学校教育工作的大方向、大前提,将整个教育课程的改革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增进基础之上,指导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均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健康”与“体质”而言,体质的好坏只能是健康与否的一种局部反映,而并非是健康的全部反映。体质之概念不是健康之概念,“增强体质”的局部教育行为亦不是整体的“健康第一”的教育行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也不是对过去“增强体质”的否决,而是对传统体育教育目标的继承、发扬和飞跃。
3.体育是实施“健康第一”教育工程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是教育的载体。作为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无限生机的一大教育课程体系,体育从它的育人目标、育人效能到具体的育人行为方式、方法,都与“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自身认识上的欠缺,一直把体育作为健康的代名词,把体育所倡导的各种身体练习作为谋求健康长寿的重要手段。这种认识尽管有失偏颇,但也反映了健康的生命、健康的生活离不开体育。按照《体育大辞典》的释义,体育是为了增进人体完美的发展。而寓教育于身体运动的教育历程,是供给人类全部教育历程中的一种媒介体。它是一种以大肌肉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有机体的身心成熟为依据,以场地设备为情境,使个体在身体力行中锻炼完美体格、发展理性行为、充实心智活动、繁荣文化生活、提高适应能力、弘扬生命意义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由于体育教育具有强身、育心、怡情、审美、益智和促技等多方面的育人优势,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施加全方位的影响,使得体育教育从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脱颖而出,成为实施“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工程的主要力量和营地。
“健康第一”是一个长期的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是各门课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基本任务。体育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虽然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仅靠体育一门课程和体育教师的孤军奋战,是不可能完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的。“健康第一”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也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孙霞.学校体育教育手册[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0.
[2]季克异.要正确的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J].体育教学,2001,(4).
[3]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2,(2):86~89.
[4]刘绍曾.学习理解贯彻——认真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J].体育教学,2000.(3).
健康第一思想 篇4
高校体育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是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式下, 确定了学校体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的作用, 同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健康”已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词语, 人们赋予“健康”的含义也越来越广泛,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终身受益”以及“健康第一”的理念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同时也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 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日益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取得成功。根据“素质教育”对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文提出应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新思想审视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 并就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以及体育教育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基本思路进行探讨, 旨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2 健康的概念
“健康”关于人自身, 为此是个经常被定义的概念, 由于关乎人的学科门类多种多样, 各学科涉及到人的健康都有各自的定义, 且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有不同的界定。人们对健康最一般的认识观点是“所谓健康就是身体各部机能器官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这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从古老的亚里斯多德时代就形成了, 虽说古老, 却在一定程度上也较为准确的抓住了人体健康生物学的重要特征。故在较长的历史时期, 被专家学者和百姓的普遍认可。但这一界定却被忽视了人体精神, 心理的作用与影响, 如一个功能正常但心理崩溃的人, 显然不能认为是健康的;再如, 某些精神病患者, 就其体格的各部分来说, 其功能也能正常发挥, 但也谈不上健康, 因此, 把健康的定义为没有疾病或没有生理机能失调的理论不是健康的真实定义, 而是没有疾病的定义。
关于健康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认同和盛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诠释。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不衰弱, 而且是身体上, 心理上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定义, 突破了健康的传统医学模式, 拓展了健康的认识空间, 更加注重个体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状态或生存质量的整体性综合评价。
3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3.1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荐素质教育, 这是教育思想的一个发展, 突破和转变, 它拓宽了我们的办学思路, 更加明确了21世纪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应是:知识面宽、适应面广、基础理论扎实、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就学校体育而言, 必须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首先, 从单纯重视知识的传授向授技与育人相结合转变。学校体育授技不是单纯传习运动技术, 是指传授体育健身的手段, 锻炼方法, 养护方法以及提高学生自我健身的能力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努力拼搏, 善于竞争品质, 将过去的体育教育思想向现代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变, 即把高校体育的重心从“物”转向“人”。
第二, 从单一的强身向强身与需求相结合转变。所谓需求指的是满足社会的体育需求和学生的体育需求, 用系统的观点, 站在社会的需求和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相统一的立场 (强身和需求相统一的立场) 去探索高校体育的整体改革。因此, 当今学校体育改革要跳出学校的“小圈子”, 走向社会“大天地”, 首先必须要让社会体育需求走进学校。目前, 社会体育需求, 由于企业已从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向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的新企业演变, 这就促使体育已从简单、枯燥的“大肌肉运动”逐渐向陶冶情操, 愉快身心, 开发智力的“小肌肉运动” (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小球类运动等) 演进。
第三, 从单纯的体育教学向全面教育与服务相结合转变。要从传统的教学观转变为创新型的学习观, 使学生学会学习, 突破以课堂教学、教室、书本为中心的旧的“三中心”, 转变为以课堂、学校活动, 社会实践为内涵新的“三无结构”, 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努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3.2 以健康为理念,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它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保证。这一切保证不仅体现在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在校期间积极锻炼以确保身体素质的提高上, 还体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长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 在提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素质教育中, 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体育教育应当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方法、体育能力的培养, 深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 以满足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首先, 在学生中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做到坚持锻炼, 持之以恒。注意采用各种措施, 以各种形式培养、保护和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积极主动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从而养成锻炼的习惯, 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
第二, 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一过程包括学生对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等多方面的形式内容, 为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 首要的任务还是要加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才可能持之以恒, 并最终养成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 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 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 同时还应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于国家, 民族和自己都是大有裨益的。从根本上启发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个人生存, 享受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 是奠定其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基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增强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为核心, 以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为手段, 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重点, 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的思维, 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观, 并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基础上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护的能力。
4 结论
“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 不仅是国家强盛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需要,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学校体育中要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必须重新审视学校体育的内容, 将体育的重心由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 使体育教学为课外体育活动服务。
改革学校体育评价体系, 由评价重视教师或管理者向学生转变, 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教材内容的改变来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使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各种体育活动的乐趣。
竞技运动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商业化, 体育的大众化、生活化和终身化都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将学校体育在贯彻“健康第一”的基础上,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038 (3) :1-6.
[2]贡娟.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 2000, 38 (3) :22-24.
[3]赵东平.新中国50年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报, 2001:42 (5) 26-28.
[4]曲宗湖.现代社会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1-5.
健康第一思想 篇5
健康心理,珍爱生命
在举国上下正努力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之际,滨海新区实验学校在名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迎来了2020年开学季。平静的校园再次恢复往日的生机勃勃。为了守护这片美好,根据《锦州市教育局关于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我校政教处认真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成长。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释放负面情绪,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开始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以班级为单位,以钉钉网络为平台,开展了以“健康心理,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开学第一课”。
首先,通过本次线上教学家长与学生同台学习,这次线上教学即是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又是一课家长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面对的困难和问题,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其次通过本次讲座,使学生科学的认知疫情,消除自己的恐慌情绪。
再次,帮助学生用悦纳的心态,接纳现实保持平和的心态。
心理老师帮助学生分析了在长期的假中的心境反应和开学心情,引起广大同学的强烈共鸣。顺着很多同学“想上学”和“不想开学”的话题,引出了“开学综合症”这个名词,并对其的含义、表现、原因进行简单的讲解,最后对“如何克服开学综合症”进行支招,让同学们学会自己调节情绪,主动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老师在讲课中提到要克服开学综合症,尽快适应新学期的学校生活,同学们可以通过改善作息时间、积极想象、多找同学朋友聊聊开学心情、制定新学期的目标和计划等方法来达到;
接着老师给同学们介绍在新冠病毒肺炎的疫情面前如果科学的认识病毒,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同学们的身心都得到了舒展,对新学期更加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心理老师也给老师们提出建议:在开学之初的学习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两周之内不宜给学生安排过多的课业负担,适当放慢学习进度并降低学习的强度,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习、娱乐相结合,让学生增加对学校的兴趣来逐步适应学校的生活节奏。
最后,老师不忘提醒同学们,如果有任何心理困扰,在自己解决不了的情况下,都可以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班主任、你信任的亲人朋友的帮助,不要一个人默默忍受。
学校政教处组织的这次线上,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开学第一课上线学习高峰时达1107人,下线统计1002人,点全校人数的99.8%。获得学生点赞数为334567点,创下了历史的新高,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同学们在新学期的开始能够顺利、自然、迅速地适应,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成长将会更加健康快乐。
锦州滨海新区实验学校政教处
健康第一思想 篇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学生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决定》还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塑造具有强健体魄,具有体育知识,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各级教育部门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伟大意义。在过去的世纪里,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岁月已成历史。今天要振兴中华,必须提高国民素质。
新世纪,新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良好的习惯,乐观的态度,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等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生理心理等综合素质。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齐头并進的同时,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特别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与教育。
未来社会是高科技社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对人的身心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健康的身心、充沛的精力,就不能承受艰巨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没有良好的情绪和心理调节能力,就难以处理好竞争中的成败得失;没有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就难以取得事业的成功;没有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就难以实现宏伟的目标;没有抵抗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就难以摆脱逆境中的困惑。没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人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都能通过参加学校体育实践得到锻炼和打好基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毛泽东在50年代初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指示教育部,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还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可见,体育不仅能育体,而且能育德、育志,增进身心健康发展,陶冶情操、磨练意志。
学校体育教育要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对传统不适宜学生身心健康锻炼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开辟学校健身锻炼场所(如:运动场、健身房、体操室、游泳池、锻炼器材、健身器材等)为学生锻炼身体服务。体育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健康基础知识、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锻炼身心以及指导自己的锻炼实践,教会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我评价的体育意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校要通过体育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选择具有成功与失败性质的教材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利用竞争性强烈的教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选择集体项目教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利用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和教材培养、锻炼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学校要通过体育实践,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
总之,学生对体育、卫生、健康知识的获取,对体育技术、技能、锻炼方法的掌握,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协作、竞争意识的培养,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形成,都可以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获得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健康第一思想 篇7
1.“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实质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和。”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特别是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今天,党和政府再次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健康第一”为主导的实质是推进素质教育在体育下作中的开展,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得到发展。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3.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与作用
在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环境,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多功能指向的特征。在培养体育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发展身体机能,培养体育态度、动机与兴趣,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青春活力的聚合地与耗散场。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横向文化群存在着紧密联系,因而重视体育文化与学科教育的结合、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体育与美育的结合,无疑是促进学生素质全而提高的重要举措。
4.“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
4.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潜在课程蕴含着独特的德育功能,影响是深远、润物无声的,首先,体育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大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其次,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培养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任何一项体育比赛都是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原则进行的,这与德育教育中的“光明磊落、实事求是”有异曲同工之效。再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体育作为一种竞技活动,常常是多人群体参加的,在比赛过程中体现出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唤起人们的归属感,提高群体的凝聚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吸引了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这就是一次生动、高效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当中国选手站在领奖台上,雄壮的国歌奏响时,哪一个中国人不为之动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效果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4.2 校园体育文化的智育功能
由于受“重文轻武”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误认为体育与智育的关系是对立的,似乎要想发展智育就得放弃体育。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普及,人们已逐渐意识到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智育的水平,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但应试教育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学以致用”。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只有身强体健的人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淡化了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以致留下了许多遗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即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大学生养成自觉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风气,进而对拓展智育潜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从文化氛围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是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包括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探究。高校校园不断充实、完善的各种俱乐部、协会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衍生物,这些协会、俱乐部在进行各自活动的同时,对参与者的智力也进行了相应的锻炼。由此可见,发展和繁荣高校体育文化对智育教育和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
4.3 校园体育文化的美育功能
体育活动蕴含着美感,它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当人们以优美的身姿完成体育动作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协调、舒展、优雅、流畅的行为美的体验,校园体育文化在提高学生锻炼意识的同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其美育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的健康身体美(健康美的外在表现为人的身体美、肤色美等)。二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艺术性的示范和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动作的技能技巧,同时获得美的享受。三是塑造学生心灵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5.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健康第一”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高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精神的核心,是全校师生职工精神面貌的总体现。
蔡元培先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文中写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体育塑造健全的身心,智育塑造聪明的头脑,德育塑造高尚的灵魂,美育塑造优雅的心灵。而健全的体魄是美好人生的基础。长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就一个很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口号,它将体育风尚与爱国情操融合起来,真正体现了中国大学生应有的精神而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正是为了营造一个崇尚健康、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的良好校园氛围,吸引学生到户外去自我锻炼,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其持续地主动地自我“终身体育”并因此终身受益。
摘要: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但当前我们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培养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本文通过对健康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的揭示, 指出高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形成具有校园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健康第一”,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平等.从学校体育的发展看现代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 1996, (2) .
[2]谭志刚.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2) .
[3]刘林箭.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4) .
[4]贾爱萍等.试论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6, (2) .
健康第一思想 篇8
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体育课的应试教育现象还十分严重。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绝大部分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学习竞技技术范围, 过分强调技术的掌握。有的学校为了体育升学考试成绩, 打破教学常规, 只安排考试项目的教学训练, 有些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身体先天条件差和素质不好的情况下苦练, 给学生带来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 牺牲学生课外活动时间, 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严重影响和挫伤了中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教学的直接目标已不单单是增强体质, 而是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以身体练习为主手段, 教人如何利用体育手段调节日常生活, 调节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影响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品质, 让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这健康方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 体育课教学改革中应把“健康第一”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优化组合课的内容和结构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 传统的教学有明显的技术性, 模式较单一, 在各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中很难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的情况开展若干个有特色、具有实效性的教学体系, 满足学生兴趣, 增进学生健康。可以把教学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必修课、必选课、健身活动课。必修课 (每周1课时) 是教学大纲内容, 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娱乐性、全面性、终身性、突出健身性, 最大限度的满足个性群体和社会的发展。必选课 (每周1课时) 是根据学校的条件, 由学生从中选择1——2个项目进行学习, 但开设必选课的准备工作是不可忽视的, 要对全校的学生体育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体操、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其他、特长。根据学生的体育水平和选修后要达到的什么程度来实行分项教学。健身活动课 (每周1—2课时) 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发展身体素质, 提高机能, 为开发和满足学生自我锻炼, 自我发展提供机会, 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 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是被动的“叫我学”, 过分的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 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包括心理、生理和认识水平) , 无法正确检验评价每一个学生领会和掌握运用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尝试自练是很重要的, 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 整个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的空间, 他们能从中发现问题, 找出难点在教师的及时启发、诱导、鼓励、指导、督促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所学的技术。同时要注意每个同学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 能作到因材施教, 珍惜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创造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激励学生前进,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其自信心, 并有一个新的目标去努力。这样学生才能由“要我学”、“要我练”变为“我要学”、“我要练”, 由被动变主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与学才能和谐统一,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新的考核方法评价体育教学
在原有的模式下, 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强调素质和竞技百分制 (实行一刀切的体育考试评价) ,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 不能做到区别对待, 很容易形成体育差生。他们会因是体育差生而自卑, 抑郁、退缩、沮丧、不合群, 这样的情绪和行动会导致他们失去体育学习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影响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在体育教学像素质教育转化中, 就要树立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以人的健康为核心, 强调对身体健康和健身指数的综合评价。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基础差异和发展速度及努力程度加强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评价, 此评价占百分之五十, 鼓励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 通过课外努力自学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或自编自创的项目、动作、锻炼方法进行评价, 占百分之五十, 以督促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体育课改革,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丰富业务知识, 使每一位学生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 而且要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达到完好状态,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摘要: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关注人类健康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 所以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新一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塑造一个强健体魄, 具有体育知识和技能、具有体育卫生知识、具有良好体育意识的高素质的人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体育课教学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健康第一,教学改革,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斌.山东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宋会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周发展趋势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年03期.
健康第一思想 篇9
1 青少年业余网球以促进身心健康为培训目的
1917年7月22日, 陶行知先生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毕业生讲习会上发表了以《新教育》为主题的演讲, 其中提到了新教育的目的, 他说对于新教育要使学生养成“自主”、“自立”和“自理”的能力, 再结合陶行知先生对体育的态度“……为了要攀上真理的最高峰, 为了要作为最多数、最有效、最永久的服务, 我向你提出如下的劝告:健康第一, ……。”[3], 可见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的目的该是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具体的要求可以从“自主”、“自立”、“自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让青少年在业余网球学习中形成“自主”练习所学技能以达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目的, 二是让青少年在业余网球学习后能够“自立”的在业余时间利用所学的网球技能进行身体锻炼以网球运动作为身体锻炼的一项技能的目的, 三是让青少年在业余网球学习后能够“自动”的在业余生活进行体育锻炼最终形成终身运动的目的。
以上论述的是青少年网球培训的实然目的, 但反观现实, 调查青少年网球培训的实然却发现很多问题和不足。据有权研究调查显示, 大部分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教练员的动机不是为了培养网球运动员, 而是为了利用培训收取费用获得经济, 这样的动机也致使很多业余培训的目标偏离培养青少年的网球兴趣, 转而单一枯燥的去提高学员的网球技术, 这些调查结果都表明现实中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的目的是与“健康第一”理念有悖的, 更多偏向“竞技体育主导”的专项训练。对于这些实然的问题, 未来的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应该要注重“健康第一”, 毕竟大部分家长给孩子选择业余网球培训的目的不是培样竞技运动员, 而是希望孩子更多的参加体育运动, 培养运动兴趣, 促进身心健康, 再者, 当下社会中青少年儿童体质问题的改变仅单靠学校体育课“一己之力”是不够的, 业余培训机构和也与培训社团也要担负起改善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的责任, 从“健康第一”培训目的的树立开始, 坚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2 青少年业余网球以健康健身为培训内容
陶行知先生在其“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导下自主开办了育才学校、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新安小学、安徽公学等学校, 在身体教育方面, 这些学校大都把健身运动贯穿于教学实践。如他在《萧场工当团一周年纪念联合运动会歌》中所写的“踢的是毽子, 打的是拳头, 放的是风筝, 砍的是斧头, 挑的是粪桶, 舞的是锄头, 玩的是石担, 攀的是山头”[4]。这些健身活动的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和技能, 只注重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身体锻炼, 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健康第一”思想。1938年以后, 陶行知的“健康第一”思想借助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在学校坚持开展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手榴弹、游泳、跳绳等体育健身活动。从陶行知先生这些教育实践和办学实践过程中可以获得启发, 对于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的内容应该以健康健身为主, 培养的是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在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学员的运动强度和锻炼效果。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的内容技能的学习所占比例较大, 学员一次学习大部分内容都是重复单一的动作或者技能, 培训过程枯燥无味, 有悖于“健康第一”的思想内涵。
当下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的内容单一、枯燥, 如何才能更加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 欲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练员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材施教, 让每一名青少年参训者都有所收获;第二, 技能学习要适当安排, 但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可适当降低, 最主要是学员能够正确做出具体技能动作, 而不用苛求技能的专业性, 如有些教练员会要求学员的发球率或是正手动作发力等, 但学到最后学员的动作很是标准, 却不能完整的打一场比赛;第三, 训练内容的学习要注意全面性, 最终学员可以自由的与人比赛, 而不是只会发球和挥拍, 熬煮中不同技能之间的系统性吗, 使训练与比赛有机结合;第四, 青少年业余乒乓球训练, 学员更多是来参加体育锻炼而不是竞技训练, 训练内容的安排要注重健康健身作用, 以“健康第一”的思想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3 以陶行知“健康第一”思想引领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方法
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的演讲中讲到“新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在选择教育方法时要注意九点, 分别是:“符合目的、依据经验、共同生活、积极设施、注重启发、鼓励自治、唤起兴味、责成效率”, 深入研究《新教育》的教育方法, 结合网球培训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 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训练方法的选择应注意一下几点内容:
第一, 陶行知说“杀鸡用鸡刀, 杀牛用牛刀, 教育也要对着目的设法”, 他还举例说“现在学校里有兵操一门, 是为了养成国民有保护国家的能力而设的。但是照这样‘立正’、‘开步’的练习, 经过几年之后, 能否达到应战之目的, 却须要研究的[1]。”对应咱们的网球培训来看, 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那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选用示范、讲解和多球训练法, 而更多的应该是学生锻炼的游戏法、比赛法等。
第二, 陶行知先生提到的“依据经验”给大家在网球培训教法选择上的启示, 他举例说“譬如游水的事, 应当到池沼里去学习, 不应当到课上教授。倘若只管课堂的教授, 不去实习, 即使学了好几年, 恐怕一到池里, 仍不免要沉下去的。”[1], 网球教学也应该依据经验, 怎样学就怎样教, 不仅限于单一技术动作, 而更多的学生的自主练习。
第三, “唤起兴味”, “学生有了兴味,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 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对于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 更是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 学员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业余培训最主要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 如果教练员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单一、枯燥, 学员学习没有兴趣, 久而久之自然就不会再参加网球运动了, 时间长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可见培养学生的网球兴趣是积极重要的。教练员应适当组织比赛, 加入网球相关的游戏,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再者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同一类容的练习或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学生练习疲劳或兴趣降低。
第四, “责成效率”, 这一点在业余培训中也是一个常出现的问题, 教练员为了防止学员在训练中身体受伤, 热身环节常常安排很长时间, 但由于业余培训很多是按小时收费, 大部分训练时间不长, 因此常出现学员在一次训练中真正学习新技能或练习网球的时间较短, 这对网球的学习是不利的, 教练员在业余培训中应该担当的责任就是尽快的将系统全面的知识、技能教会给学员, 以便学员在自己的空闲时间去参与网球锻炼, 自主、自立、自动的去联系网球, 促进身心健康, 实现终身体育锻炼。
对于青少年业余网球培训, 从陶行知的“健康第一”思想中大家应该懂得如何去促进学员的身心健康, 从而奠定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51, 184, 572.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3~6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1.
健康第一思想 篇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目前普通高校田径课程出现的令人担忧的现状, 田径这项世界上最古老的运动项目, 面临着退出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系统的局面, 如何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 笔者以为, 只有坚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彻底更新体育教师陈旧的思想观念, 深化改革现行的体育教学课程中有关田径运动模式、方法、手段、评价体系。
1、普通高校田径课程的现状
有关资料显示:东北和陕西60所高校, 开设田径课程的有10所, 因学生选课人数少, 达不到规定开课人数而取消田径课程的有20所, 未设置田径课程的有30所。安徽和广西20所普通高校, 开设田径课程的有4所, 因学生选课人数没达到规定开课人数而取消田径课程的有2所, 未设置田径课程的有14所, 常州、浙江、北京、辽宁50所高校开设田径课的有13所, 因学生选课人数没达到规定开课人数而取消田径课程的有9所, 未设置田径课程的有28所。
全国26个省市被调查的208所普通高校正常进行田径教学课程的只有11所, 占被调查高校数的5.29%。因学生选课人数没达到规定开课人数而取消田径课程的有69所, 占被调查高校数的33.17%, 未设置田径教学课程的有128所, 占被调查高校数的61.54%。总体看来, 正常坚持开设田径课程的高校有11所, 占比例为5.29%, 不论任何原因没有开设田径课程的学校有197所, 占调查比例的94.71%。
学生如何看待田径课程: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堂随机问答结果。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195份, 问卷问题1:所喜欢的运动项目, 写两项。男生趋向很集中, 在足、篮、羽、网项目上, 没有田径。女生比较分散: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瑜伽等, 没有人喜欢田径项目。调查卷问题2:学校如果开设田径项目选修课, 你会选吗?除两名男生以外没有学生选择去选田径课程。
在课堂问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了解, 答案归纳有几种:一:小学、中学体育课曾经上过, 长跑, 短跑, 铅球。二:刘翔, 跨栏世界第一, 奥运冠军。三:奥运会, 金牌。
对田径运动课程的看法:一:枯燥、又苦又累、没有兴趣, 不如球类好玩。二:考试不好过, 得不到好分数。三:不是专业运动员, 又不去奥运会, 没有田径课最好。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
理念的混乱和对田径运动的属性的认识不清。
通常人们说到田径运动, 首先联想到的是奥运赛场上, 激烈的田径比赛场景, 是刘翔的世界第一, 破世界记录, 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 而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或多重属性。人们忽略了田径运动的另一属性, 生存、健身、健康, 这才是它本来的面貌, 这项运动发生的初衷。
理念的混乱导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运动项目照搬了竞技体育中田径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模式。而这种理念混乱导致的现象, 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学生多年的专业运动员训练模式的田径教学课, 使学生早已厌倦了所谓的田径运动, 使学生一提起田径课, 就想到田径场枯燥的一圈圈的转磨, 教师手握秒表大声的催促, 时间如鞭子无情抽打着学生, 有的学生跑完晕倒在场地上, 有的蹲在地上呕吐, 这不是增加体质, 是对健康的摧残, 完全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完全的竞技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竞赛为中心, 以时间、高度、远度为评价标准, 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运动成绩, 成了唯一的标准。学生个体差异很大, 有的学生非常刻苦的练习却也很难达到标准, 也很难超越天生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这样以竞赛形式的考核方法, 对不少同学是个致命的打击, 会使他们永远远离田径运动, 对这项运动产生恐惧心理, 把很多学生赶出运动场。
田径运动多为个人项目, 在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或考核学生体会不到团体的力量, 各自为站, 不能体验集体在一起共同客服困难, 战胜疲劳, 取得胜利时欢悦的心情, 集体的力量最无穷。
3、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扭转不利的局面, 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我们指出了方向, “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要发展, 根本靠改革, 改革教育内容, 方法, 手段。解放思想, 更新概念, 深化改革, 创新形式, 丰富内容。加强体育,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3.1、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完全照搬竞技体育一套, 是因为多年来的延续, 以前的人们没有认识到田径运动的多重属性, 而只看到了竞技的一面, 从观念上田径运动就只有比赛, 比赛就是一切, 一切都围绕比赛而发生发展, 而导致田径教学课程也以竞技为核心,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模式, 考核方法等, 都是竞赛和为竞赛服务的专业训练的翻版, 照搬, 观念和思路禁锢在竞赛这个圈子里。田径运动的另一重属性“生存, 健身, 健康”才是它永恒的主题, 是它产生的初衷。古希腊山岩上刻着的格言:你想强壮吗?跑步吧!你想健康吗?跑步吧!你想聪明吗?跑步吧!这才是田径运动最好的诠释。两种属性的田径运动, 虽有相同之处, 更有本质的区别。全面清楚的了解田径运动的属性, 更新我们的观念, 调整好思路, 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2、认清高校的培养目标, 深入改革, 创新形式, 丰富内容,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建设者, 不是田径运动员。全国只有一个刘翔,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刘翔, 培养目标决定了采用什么形式方法内容去完成培养目标的任务。
在轻松, 愉悦, 欢乐的气氛下达到一定的运动量, 完成田径课程的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 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举个例子, 中长跑项目是学生最讨厌的项目, 没有几个学生喜欢, 会主动去练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 教师带领学生做完准备活动后, 宣布, 男生1000米田径场2圈半, 女生800米, 田径场2圈, 口令发出, 学生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机械的动作, 两眼发直, 头脑一片空白, 学生自己形容长跑的情景:像磨房拉磨的驴子, 被分数的鞭子抽赶着, 转圈。换个思路, 如果把中长跑的练习改在校园的便道、乡间田野的路上, 或其他场地上, 匀速跑变成变速跑, 两个人拉着手跑, 一个宿舍为一组视为一个人, 各种距离、方向, 变换接力道具的接力跑, 练习场地的变换, 使参与者有新鲜的视觉感, 注意力的转移会有助于忽视距离, 在不知不觉中跑完规定路程, 减少疲劳, 增加锻炼者乐趣, 变换跑的方式和内容, 使学生体验集体的力量, 对他的责任感, 内容的变换, 使参与者更多的去考虑如何应对新鲜的内容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跑步, 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 完成田径课程中跑的练习。以此类推, 跳跃, 投掷也可以参照改变模式内容, 以完成田径课程的教学, 田径还是田径, 此田径非彼田径, 它完成从传统模式到现代需要的转变还是田径运动最主要的使命, 让参与者获得健康。
3.3、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奋发向上的最好手段。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 改变单纯以考试为手段, 以分数为标准的学生评价方式, 对学生德、智、体、美, 诸方面发展情况, 发展优势和特长,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出评价。”
“要转变学生评价的观念,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发展性, 重点考察学生进步的情况, 要注重教育性, 以发展有点和鼓励为主, 现行的田径教学课的评分标准、方法, 是参照运动员等级制度的思路而定的。”达到什么成绩, 评为什么级别的运动员, 前因后果一概不问, 只有成绩。学校体育教学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要锻炼学习, 都要健康成长, 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要全面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 让参与者得到鼓励, 看到希望, 加深对所学课程的喜爱程度, 更加积极的去参与, 增加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必须改革以时间、高度、远度为单位的单一的田径课程评价体系, 使所有学生回到田径课程中来。
首先是不以一考定终身, 不能学了一学期, 一次考试全概括了。这样级不科学不全面, 而应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练习的积极性, 对田径运动的理解、创新能力、学生自己纵向的比较。总之, 田径课程评价系统要体现鼓励为主, 对学生要产生正面的影响, 使学生更积极的参加到田径运动中来, 便是成功的评价系统, 更是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评价体系。
结束语:
不能让田径这项历史最悠久的运动项目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从高校体育课中消失, 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摘要:田径运动是一项最古老的运动项目, 它的锻炼价值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但是高等学校田径课程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而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扭转局面, 使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重新焕发青春, 为完成培养人才的目标而贡献力量。
健康第一思想 篇11
新编的全日制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已在全国颁布实施。作为高中体育教师与体育教研员,应当深入学习和研究新大纲,把握新大纲的实质,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一、新名称、新思想、新要求
由《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反映了新的指导思想与新的教学理念。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新大纲高举健康第一的旗帜,强调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学生为主体:新大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新大纲要求使学生掌握一至二种锻炼身體的方法,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之终生受益。
二、重过程、重发展、重表现
新大纲对体育课的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作了重大改革。“以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为中心”,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满怀信心和充满希望地进行体育学习。
三、重区域、重特色、重实效
新大纲根据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各异,教育发展不平衡等情况,把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选修又分为限选与任选。在限选项目中,既可选一项,也可选几项。必选项目和任选项目还可以延伸。
选修可以根据地域的特点和学校的体育传统与特色选择教材内容,所强调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选修占教学总数的60%,必修占40%,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新目标、新问题、新方法
新大纲为高中体育教学确立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因而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新问题。
1、要以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
2、要注意体育与健康的内在联系。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体育是增进学生健康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3、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体育需求,注意贯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
4、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快乐教学健康第一 篇12
一、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 但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的体质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 才是体育教学中最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 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 还是为了参加比赛。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 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限制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 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根据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 体育课教学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老师, 学生———学生, 学生———社会, 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 形成多渠道, 多层次, 多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 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由学生来组织课堂教学。这实际上是国外的教学思想。我让学生尝试着上台授课,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并予以指导, 这样, 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提高了学习效率, 满足了他们的那种给他人上课的情感体验。如有个学生, 平时上课纪律不好脾气古怪, 可是他的看图语言表达能力不错。上学期, 学习田径蹲踞式起跑, 我让学生当老师上台给大家讲解, 学生非常积极, 但就是这个学生讲的最全面详细, 而且讲起来非常认真。我即时给予鼓励表扬, 以后每次上体育课这个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在体育课堂中, 给学生提供机会, 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方法的灵活性。如让学生自编体育游戏, 自编徒手体操, 改编武术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等, 我先向学生介绍创编原则和方法,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创编中的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 使学生编出一些独特性、新颖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徒手操和体育游戏。学生自己参与, 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就连不愿活动的学生也积极参与, 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调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 除了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外, 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 个性特长出发, 自愿参加、自愿组合、自愿选择, 各类活动要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动手,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各种体育比赛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 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体育比赛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更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当前体育教学要重视在“玩”趣味娱乐中, 让学生学会动作、学会健身、学会做人、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等, 以满足人在体育运动中求快乐的天性。
三、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 是一种自发的、能使人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因此, 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会影响锻炼效果, 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如:足球的教学, 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 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 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如: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等基本知识可在体育内堂中传授。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 从学生活动兴趣出发, 培养良好锻炼习惯。
随着对某一活动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 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 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 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 学生的爱好增强了, 养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3. 反复训练养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
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 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健康第一思想】推荐阅读:
思想品德健康10-14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10-27
健康人生第一财富09-25
初中思想品德第一课10-14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章07-31
一年级卫生与健康教案(第一学期)09-29
2021《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观后感心得05-22
开学第一课小动作大健康观后感500字10-09
初三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0-20
第一学期思想品德教研组工作总结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