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的策源地(共9篇)
软实力的策源地 篇1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潮流,并被公认是20世纪最显著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如今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以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城市生命的美达到极致,城市生命才会无限升华。而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同时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该城市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使社会认识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给予支持。当今时代,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越是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就越重视教育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高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对高校的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一、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
教育文化软实力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把教育和文化软实力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体。一方面,教育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激发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提升国民素质和素养并使之成为国家和城市的最根本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小约瑟夫·奈(Nye Joseph.)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得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奈很重视文化的作用并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视为软实力的根本来源。奈认为文化由一系列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而组成的,它具有普适的社会性意义。当进一步探究文化的内涵及形成因素时,教育在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意义。夸美纽斯说过“教指的就是教学与教育,借助于它们使人们称为有文化的人”,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张楚廷认为“所谓软实力,实乃文化之力量,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胡弼成认为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 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
德国教育 家凯兴斯 泰纳 (Kerschensteiner) 将教育视为一种陶冶, 认为它“是由文化价值唤起来的、个性的有组织的价值观念”,并且“只有那些工作,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中唤起绝对的有力量的价值的,我们才可以称它为含有教育意义的工作”。由此可见,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传播并创造新的文化,而文化的发扬光大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王冀生认为软实力包括许多方面,但是最基础的就是教育。由此可以归纳出:教育文化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发扬和传播,以期某一文化被其他的更多的民族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形成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就是指教育。
考察美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史中各种实际数字表明,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对他国进行教育资助、进行留学访问、合作项目,音乐影视剧等方式,致力于向外国传播其所谓的“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2000年克林顿政府在白宫首次举行了“文化与外交”的研讨会。其目的明确地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教育软实力的重视,呼吁国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美国能够完全利用教育软实力这一丰富的资源来加强美国文化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力。
二、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大学是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总结众多学者的成果并增加了笔者自己对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认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
1.培养大学生精神文化内涵,增加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现阶段大学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人才,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规模急剧扩大,随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提升内在素质,从身边事儿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次,提倡丰富的校园文化,争取用高雅的文化熏陶他们。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品位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促进他们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高效的学习平台,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提高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需要推进高效的学习平台,推出 “学习型校园”,鼓励师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构建终身学习的机制。首先,教师应该深熟知材, 为学生搭建适合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这个舞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和谐的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师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高校可以开展师生论坛、 学习沙龙、师生交流会等形式来拓展高效的学习平台。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扩展学生的学习阵地例如:微信群、腾讯群、邮件往来等以期增强学习效果。
3. 拓展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海内外交流,增强教育软实力的感召力。事实证明,任何办学理念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等问题的大学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也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加强院校之间的、校企之间的以及国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全校师生进行讲学、作报告给学校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 高校努力为师生创造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院校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高校应该努力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及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推进大学文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增进教育软实力的保障力。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文化的育人价值,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作为最基本的保证。高校可以利用教学楼、宿舍楼、走廊等空间开展了文化建设,设立了宣传橱窗和公告栏, 发布信息,也能较好地发挥宣传作用。会议室、教师休息室等可以用来展示高校的历史及特色等。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立师生活动室,提供书报阅览服务及乒乓球等健身娱乐等设施,努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让师生在宜人的环境中享受身心休憩。这些不仅为师生创立了积极上进的氛围,而且舒适温馨的环境文化向师生提供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和引导作用,成为增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三、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培养综合的文化人才,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保证。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的匮乏、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综合型的文化人才的缺失对于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可以积极向地方城市输入各方面的文化人才。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塑造综合型的文化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用合作方式以及定向、 双向、进修等为地方城市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综合型文化人才。
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许多国家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来看,高校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依托高校建立起了产业园、科技园等。因此,高校和地方城市可以实施集中有效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促进地方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促进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地方,以教育文化软实力为依托,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地来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加大高校教师服务社会文化力度, 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繁荣。高校集中了众多的人才和精英,这些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才来源。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高校人才可以通过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去唤起人们的文化意识,成为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渠道。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同时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该城市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使社会认识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给予支持。
软实力的策源地 篇2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蒋晓丽 李建华
一、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由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1990年提出。他认为,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两大类,硬实力指军事等强制力和经济实力等诱惑力;软实力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或政治议程的控制力[1]117。在他看来,“在信息时代,软实力不仅依赖于文化和理念的普适性,还依赖于一国拥有的传播渠道,因为它能够对如何解释问题拥有影响力。”[1]153可以看出,奈将“文化”和“传媒本身”作为信息时代条件下国家软实力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一国软实力,就要提高其文化的“全球普及”程度,这就有赖于文化的“扩散”和“广泛传播”,只有当这个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行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软实力才算是真正提升了,而这正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
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也得到我国许多学者的认同。俞可平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依靠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政治、文化、道义等软实力。喻国明认为,一个国家存在硬软两种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胡鞍钢认为,即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日益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以文化、制度、传媒建设等为代表的软实力日益受到关注。还有学者提出,在现代社会,一个大都市媒体的影响力,直接耦合了这个大都市的“软实力”。我们认为,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依靠自身政治制度、文化价值、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等隐性实力来吸引他国的力量,其中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一般而论,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越重要;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软实力越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数字化的当今时代,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整体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由一个经济大国崛起为经济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由一个文化大国成为文化强国。然而,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软实力还不够强大。约瑟夫·奈在《中国“软实力”》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软实力比之欧美还相去甚远。”[2]英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室名誉主席贝茨·吉尔说:“就文化吸引力来说,中国资源丰富,但她不善于推销文化产品。”一个国家实力的提升,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充分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整体实力增强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传媒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首先,文化并非一种自在式存在,它必须借助于文字、声音、图像等大众传媒产品(即符号),才能实现其自为。因而,现实的文化总是以传媒符号作为直观存在方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在《文化科学》一书中指出: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大众传媒产品符号是负载、传送信息和文化的最重要的代码,斯
图亚特·霍尔据此把传播活动看作是透过媒介的符号产品显现的意义的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其次,从传媒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传媒与文化如影随形,贯穿于传媒产生和发展的始终。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甚至认为,“文化是传播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3]99。再次,媒体的影响力不但直接耦合了文化软实力,它本身也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当今传媒化社会,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实力。李良荣教授认为,传媒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力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在信息时代,现代大众传媒不但是文化的引领者,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的核心。在约瑟夫·奈的叙事框架中,大众传媒本身就被看作是文化软实力。
与国家实力一样,传媒实力也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传媒硬实力主要指传媒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外显的、可测度的、可衡量的实力,如资金投入、技术水平、设施设备、节目时间、收视率、发行量、名牌主持人、员工学历等;传媒软实力指传媒的传播理念、传媒公信力、传媒自身文化、传媒影响力等潜在的、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和表示的实力。对硬实力的投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成效,其业绩显而易见;软实力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往往是间接性的、渗透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传媒的硬实力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被轻易克隆、移植、借鉴,强有力的竞争跟进者因此有可能后来居上。但传媒软实力是一种内隐的精神力量,能对同行、受众产生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媒体很难效仿和复制。一旦依靠传媒软实力取得竞争优势,会产生很强的传媒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忠诚度,而且这种地位很难被撼动。传媒硬实力的提高增强了传媒的传播力,但不一定能增强传媒的影响力(传播效果);传媒软实力的提升则增强了传媒的吸引力、亲和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使传播效果深远而持久。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30年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出了一个足以改变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并且正在崛起为经济强国。作为中国总体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相适应,中国传媒业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也同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8—2006年,报纸从186种增加到1 938种,增加了9.4倍;期刊从930种增加到9 468种,增加了9.2倍;图书从1.5万种增加到23万种,增加了14.3倍;出版社从105个发展到573个,增加了4.5倍;出版系统利润从3.2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增加了13.4倍[4]。广播电台从99座增加到263座,增长了1.66倍;电视台从38座增加到287座,增长了6.55倍;广播电视台达到1993座,教育台4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6%[5]。从传播新技术的利用来看,截至2007年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量累计达到2 616万[4];2007年,手机用户达到54 728.6万户,移动短信5 921.0亿条,平均每部手机每天发/接3条短信;无线市话用户达到8 454.4万户,短信311.2亿条,平均每部无线市话每天发/接1条短信[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全国网民数达到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6.0%,手机网民数达到5 040万人[7]。从媒体创新来看,我们仅以电视媒体为例,中国电视媒体从改革之初的黑白电视接收模拟信号发展到今天的数字付费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不仅实现了电视媒体自身技术的数字化,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跨媒体互动交融,构筑起了多媒体新平台,这些预示着中国传媒业即将迎来媒介技术创新时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媒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已从原来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到目前为止,国内有100多家出版社实行企业体制的管理,有1 000多家报刊进行企业化、市场化的管理;通过市场融资、股份制改造,数十家出版、发行、报业集团公司成立,中国出版业市场竞争主体越来越强大,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有影响力。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传媒在硬实力得到大发展大跨越的同时,软实力也得到了明
显提升。由世界三大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组织“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发布的第四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07年)榜单中,CCTV品牌价值超过600亿元,位列第三,并且还进入了2007《世界品牌500强》前100名(第7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教授认为,CCTV“已经跻身于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行列„„这是了不起的成就”[8]。从品牌影响力范围来看,中国传媒业有42个品牌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比例为8.4%,位居各行业第三;在进入世界500强的12家中国品牌中,传媒业只有CCTV一个品牌,只占8.3%。但从同样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07《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传媒排在各行业之首(40个品牌进入500强,占8%);而在世界前20强中,传媒就占了8个,达到40%[9]。我们在欣喜地看到中国传媒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与世界传媒品牌的这些数据进行对照比较,也清楚地看到:中国传媒软实力与世界传媒软实力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传媒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传媒竞争进入白热化,竞争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发展的主旋律。竞争催生了媒介技术的革新、媒介形态的创新和传播理念的更新,掀起了新旧媒体之间的竞合战略,推动了中国传媒业的大跨越和大发展,继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传媒竞争还是低水平的,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后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同质化、媚俗化。同一城市中,大众传媒的编辑思路、受众定位基本相同,无特定受众群,栏目设置、采编内容、报道策划方式等相互抄袭,缺乏新意。同质化的结果是受众对特定大众传媒的选择性降低,替代率很高。为抢夺受众,许多媒体置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于不顾用庸俗的快餐文化喂养大众,用桃色新闻、传言绯闻、“莫须有”新闻来迷惑受众、抢占市场,欺俗、庸俗、低俗、媚俗之作屡屡出现。二是经营上赢利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同质传媒的运营策划的方法相似、营销运作雷同,一味铺摊子、占场子、抢位子,大搞粗放式经营,缺乏独树一帜的盈利模式,缺乏模式更新、体制革新、机制创新。赢利模式单
一、竞争手段趋同使得多数传媒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传媒市场竞争格局不确定,随时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
中国传媒竞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媒过于注重资本力量、人才力量、技术力量等传媒硬实力的增强,而对媒介文化、媒介品牌、媒介特色等传媒软实力的提升重视不够。软实力的欠缺导致中国传媒上不了天(不能影响世界),落不了地(不能深度影响受众);即使落了地,也产生不了持久的影响力,公信力不够,吸引力不强,受众品牌忠实度不高。
然而,传媒越是发达,竞争越是激烈,提高传媒软实力就越是重要。当今世界各国传媒都高度重视传媒软实力的提高,纷纷将其纳入传媒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中国传媒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当是大力提高传媒软实力。
三、打造传媒软实力
与传媒硬实力飞速发展相比,传媒软实力明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传媒的非理性竞争,致使传媒生态失衡。在传媒生态系统里,每一种媒介都是这个生态系统里的一类物种或一个种群。实验研究和野外观察表明,“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必定会利用不同的生态位。没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一旦它们的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严酷地竞争”
[10]147。那么,每一个传媒是否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呢?答案是肯定的。传媒软实力体现特色,彰显独特性;依靠传媒软实力的独特吸引力和影响的长期性,使得自身无可替代。因而,要保持传媒生态平衡,使各种传媒和谐共处,就必须大力提升传媒的软实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传媒的三大软实力: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
(一)凝炼传媒精神内核提高公信力
传媒的竞争与发展固然需要传媒的技术、人才、制度等硬实力,但还必须有传媒的精神内核这个软实力。有了高尚的精神内核才可以团结内部力量、凝聚人心,历经磨难而不舍,屡遇挫折而弥坚;才可以铁肩担道义,对真理执著追求,对社会认真负责,对群众利益高度重视;才可以文为民所著、言为民所立、利为民所求,最终为传媒赢得公信力和权威性。传媒的精神内核是传媒信息采集、处理、交换的核心要素,精神内核高尚的传媒能从普通信息内容中透视出民生大计,并通过传媒产品唤起民众的重视和醒悟;精神内核涣散的传媒则只能充当传声筒,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新民晚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办报宗旨使其历经无数次传媒风暴依旧岿然不动,成为中国大陆迄今出版报龄最长的报纸(近80年报龄)。《北京青年报》在其核心理念中突出了职业操守,用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条新闻,以杂志的标准来办报纸,这个核心理念在为他们赢得赞许和称道的同时,更为他们赢得了可贵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被誉为纸面“焦点访谈”的《南方周末》,用“深入成就深度”的核心理念着意打造平民意识和民间立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份能发行全国的周报,这种公信力是其他传媒所无法取代的。
(二)弘扬传媒文化提高吸引力
每一个媒体对受众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有大小之别。传媒要在行业生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使自身的吸引力具有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媒体的独特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媒体自身的独特文化。传媒的态度立场、价值判断、经营理念、组织机制、领导体制,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媒体衍生产品,媒体环境,媒体形象等都可以包括在媒介文化的范畴之中[11]6。传媒的传播理念和传播行为都会受到媒介文化的影响,“有了个性鲜明且稳定连贯的媒介文化理念,传媒才能以个性化、人格化的产品实现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吸引、共振与黏合,在时间序列上维持稳定的受众期待,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12]24-32。传媒如何形成个性?如何凝练自身的文化?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其实,传媒的个性和传媒文化是从传媒的日常工作中形成的,也是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体现的。从2003年“人乳宴”到2006年的“豪华校门”所引发的关于铺张浪费的讨论,“父母卖肾帮女追星”所引起的关于“孝道”与“溺爱教育”的讨论;报道中,既有“女记者放弃采访,抢救落水女孩”的正面典型,也有“记者抓拍骑车人雨中摔倒”的反面教材„„当传媒在报道这些事件的时候,传媒的态度立场、价值取向、人员素质、媒体形象等已经展露无遗了。
(三)铸造传媒品牌提高影响力
传媒影响力是某种传媒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被他者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或扭转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该传媒有利的舆论氛围的力量。传媒影响力最集中体现在品牌影响力(Brand Influence)上。品牌影响力有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Share of Market)、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胡鞍钢指出: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媒介的渗透能力十分低下,对外宣传无法抗拒西方媒介,也远不适应国际媒介市场的需求,这是中国在国际传媒领域长期被动挨打、处于无奈境地的根本原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强势传媒之所以能垄断世界传播话语权,除了拥有超强的传媒硬实力外,还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软实力:他们是世界级的传媒品牌。西方四大通讯社(路透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占据了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 90%以上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在2007《世界品牌500强》中,全球网络搜索引擎巨头Google位列世界第三,占据着世界传媒品牌的头把交椅;《纽约时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水准的报纸,也是最能搞到美国政府内幕的报纸”,位列世界第14,抢占了全球平面媒体的第一把交椅„„这些世界传媒品牌牢牢地控制着世界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掌控着整个世界的主要传播活动。当今时代,品牌成了决定传媒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蒙代尔教授指出:“很多学者和媒体都在谈论‘中国制造’,但是由于品牌和技术这两个企业的关键驱动力的不足,使‘中国制造’在短时间内很难有重大突破。”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CCTV已经跻身世界品牌百强,国际
影响日益增强。中国传媒一定要始终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打造出更多世界级的传播品牌,能够在世界传播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从而改变西方国家一统世界传播领域的格局,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一道,建立起全人类共建共享的世界传播新格局。
法国一位外交家说,中国在能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中国传媒在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等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宣传中国惊人的经济成就、政治优势,广泛传播中国文化,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模式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这是历史赋予中国传媒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约瑟夫·奈.欢迎中国软力量[EB/OL].《财经》年刊: http: //fund.jr.j com.cn/news/2006-11-24 /000001802863.htm.l
[3]肖小惠.传媒批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4]改革开放30年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什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记者专访[EB/OL].http: //media.peo-ple.com.cn/GB/40606 /6814918.htm.l
艺术总监的“软实力”浅识 篇3
当然, 艺术总监的“软实力”本身, 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具体而言,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层面, 我们分别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广博的艺术知识
艺术总监“软实力”的第一大层面, 是广博的艺术知识。
艺术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 它们来源于人们的艺术实践, 反转过来又指导人们的艺术实践。知识作为精神产品, 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及其它载体, 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 可以交流和传递给下一代, 成为人类共同的情神财富。
艺术总监必须以广博的艺术知识为基础, 不可以“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必要的艺术知识:
(一) 文学知识。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 因此文学知识也属于艺术知识范畴。文学知识又包括:文学的概念 (以语言为手段塑造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学的审美特征 (间接性、广阔性、思想性、情感性、结构性、语言性) 、文学的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等。并要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二) 音乐知识。
音乐是听觉 (声音) 艺术, 也是表情艺术, 音乐知识主要包括音乐的审美特征 (抒情性、表现性、表演性、形象性、节奏性、韵律性) 、音乐的分类 (中乐、西乐;声乐、器乐等等) 。
(三) 舞蹈知识。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 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 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1]舞蹈知识又包括舞蹈的审美特征 (动作性、造型性、节奏性、虚拟性、抒情性) 、舞蹈的种类 (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国标舞等) 。
(四) 美术知识。
美术知识包括绘画知识、雕塑知识、书法知识、摄影知识、工艺美术知识等等。尤其是舞台美术 (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效) 知识, 为艺术总监所必备。
(五) 戏剧知识。
戏剧知识包括戏剧的审美特征 (综合性、动作性、冲突性) 、戏剧的分类 (话剧、歌剧、舞剧、戏曲、音乐剧、小品、皮影剧、木偶剧、广播剧等) 。
(六) 曲艺知识。
曲艺知识主要是各曲艺品种 (如相声、二人转、鼓词、评弹、评书等) 的基本知识。
(七) 影视知识。
影视知识主要是影视的审美特征 (综合性、科技性、镜头性等) 。
二、全面的艺术能力
艺术总监“软实力”的第二大层面, 是全面的艺术能力,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文学剧本阅读、分析、诠释能力。
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学剧本, 是艺术生产的“设计图纸”, 作为艺术生产的总监, 必须具备解读这些“设计图纸”的能力。
(二) 艺术生产策划、组织、指导能力。
艺术总监必须具备对各种艺术生产的策划、组织、指导的能力。
(三) 艺术宣传、协调的指导能力。
艺术总监还必须具备艺术宣传、协调的指导能力。
三、超常的艺术灵气
艺术总监“软实力”的第三大层面, 是超常的艺术灵气。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艺术总监必须具备敏锐的艺术感觉力与超常的艺术知觉力, 因为艺术感觉与艺术知觉常常是灵感的火花, 决定着整个艺术生产的高低优劣。
(二) 非凡的艺术悟性。
艺术总监必须具有非凡的艺术悟性, 悟性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 也是点燃灵感之火的基础。
(三) 超常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 它也是艺术创造与科学创造的基础, 这正如钱学森教授所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识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 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2]艺术总监作为艺术生产这一创造性活动的总负责人, 必须具有灵感思维的灵气。
摘要:艺术总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职务, 在艺术生产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艺术总监的“软实力”, 又是艺术总监的智力支撑与能量之源。本文以广博的艺术知识、全面的艺术能力、超常的艺术灵气为三大理论层面, 对艺术总监的“软实力”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研究与论述。力求为艺术总监“软实力”的养成与提升, 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艺术总监,“软实力”,艺术,知识,能力,灵气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77.
软实力的策源地 篇4
概述: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成绩斐然,其中缘由便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融合,用园林文化、传统文化、板栗文化、长城文化、国际文化等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多彩、和谐、热情、充满生机的花园式村庄。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经济硬实力 融合一、北沟村基本情况
北沟村位于怀柔区渤海镇东北部,距怀柔城区18公里。村域面积3.22平方公里,全村136户,356口人,党员32名。北沟村以前是渤海镇有名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村内各项工作停滞不前。2010年,北沟村以班子建设为核心,不断创新村级民主建设、村民教育和经济发展模式。2011年人均纯收入已达15430元,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首都文明村”、“北京最美的乡村”等荣誉称号,并吸引12户国际友人在村里长期居住、置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文化新村。
二、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北沟村巨大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文化建设,是各种文化建设推动了经济发展。
1、以班子建设为核心,打造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政治文化建设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以王全为党政一把手的新一届两委班子走马上任后,北沟村把班子建设放在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地位,实行了书记主任一肩挑,最大程度地实行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精炼队伍,减少摩擦。为明确干部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北沟村先后为两委干部制立了职位说明书、任职承诺书和年内承诺书,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承诺事项,在工作效果上实行目标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两委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为进一步提高两委干部的综合素质,北沟村不断健全完善干部学习制度,由支部书记带头学,每月为党员讲一次党课,并将每周日晚定为村干部集中理论学习时间,在学习中结合村里实际工作进行讨论。此外,党支部还坚持每年组织一次村干部和党员的外出参观考察活动,学习外地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为使村级工作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北沟村始终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和每季度述职述廉制度,由班子成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党员群众的评议,并对决策事项、资金使用、履职情况等及时向群众公开。
北沟村就是这样打造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村干部都率先做到。在支部书记王全的带领下,村干部每人都承包了卫生区,按时清扫,风雨无阻。村干部的带头示范激发了全村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北沟村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选准一个支书,配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致富一个村子”的政治文化建设在北沟村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2、以孝悌观念为引领,树立忠孝礼仪的和谐风气——传统文化建设
北沟村过去存在一些家庭邻里关系不和的现象,儿媳不和公婆说话,家人经常吵架等陋习。2008年10月,以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为目的,渤海镇党委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安徽汤池小镇考察学习,作为此项活动拟推进村,北沟村党支部王全书记参加了学习考察活动。在汤池人人见面鞠躬行礼,晚辈给长辈洗脚,知名老师免费讲授《弟子规》,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给参观人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参观学习回来后,王全随即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将传统文化进北沟活动列为村近期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并研究制定《北沟村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实施方案》,拟用两年时间,通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高村民素质,为构建和谐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村两委反复讨论,咨询专家,最终选定学习材料包括《弟子规》、《阳光心态》、《论语心得》、《三字经》、《金正昆讲礼仪》、《中华文明》等内容,并安排大学生村官助理前往王府井书店购买这些学习资料、光盘。学习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为村民树立为人处世、建业持家的道德标尺。为避免《传统文化学习实施方案》流于形式,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合理安排时间,避开生活较多的白天,将学习活动安排在每周六晚进行。在学习活动初期,作为对群众参与积极性的鼓励,对参加学习人员发放了香皂、清洁剂等小礼物,鼓励村民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过去北沟村每年3月20日要集中调解各种纠纷,每年都会有10余起,涉及20多户,而2009年
以后调解登记表上无一例纠纷登记,群众你退一步我让一点,都和和气气的自行解决了矛盾。忠孝礼仪等传统美德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这种认可体现在了大家的日常行为中,生活和气了,家庭和睦了,邻里和谐了,生活也就更幸福了。
北沟村利用村里的宣传墙,宣传栏,图文并茂地宣传24孝、诚信、善等传统文化,忠孝礼仪在北沟村已蔚然成风。
3、以绿化美化为依托,营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园林文化建设
北沟村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营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
投资建设村内硬化街道及广场3万平方米,砌筑坝阶共计2万立方米;村公路两旁栽种花草,进行绿化美化。几年来,共修建路边护栏2千余米长,修建半山间观景亭3处,修建上山步道3千多米,全村范围内修建二十四孝、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墙2千多平米;在村北山上修建容量为50立方米的储水池一个,投资30万为村民打井,满足了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投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秸秆气化站,为全村解决用气难问题,为封山育林打好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改造,北沟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街道干净了,河水清澈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提前进入了“亮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的“五化”新农村阶段,花园式村庄已初具规模。
4.以慕田峪长城为景点,挖掘长城文化的旅游资源---长城文化建设
北沟村也被人称之为“长城国际文化村”,原因是中国的万里长城,怀柔的慕田峪长城。长城不仅是怀柔的,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也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旅游业才得以发展。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其中的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域内,距北京城区73公里,北京著名景点之一,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慕田峪长城旅游区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春季,群芳争艳,山花烂漫;夏季,满山青翠,流水潺潺;秋季,红叶漫山,果实累累;冬季,白雪皑皑,尽显北国风光。
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水长城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北沟村利用长城的地理优势,深度挖掘长城文化,逐步形成吃、住、玩一体的长城旅游文化,大大的推动了经济发展。
5.以国际文化为元素,实现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国际文化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要有特色的产品,要有创新的模式。北沟村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引进了国际文化,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在引进了由美籍华人唐亮女士投资建设的商务会所----“小芦面”后,北沟村翻开了外国居民入住的历史。在唐女士的牵线搭桥下,陆续有10多户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外国朋友选择把家安在北沟村。他们将租来的民宅加以精心的设计和完美的布局,在不破坏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融入了西方元素,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完美融合,在北沟村展现了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线。在“小芦面”取得成功后,唐女士又租赁了废弃的琉璃瓦厂,改造了瓦厂宾馆,又吸引了更多的外宾来到北沟村。在国际元素的刺激和影响下,一批展示京郊民俗,以健康时尚为主题的农家院也开始出现在了北沟村。如今,每到周末节假日,各种皮肤的人出入北沟村,与村民共同生活,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新气象。国际文化建设对村民就业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6.板栗文化、虹鳟鱼文化、慢食节文化等系列文化建设,助推经济大发展 北沟村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大打文化品牌,如每年举办的板栗文化节,通过板栗的采摘、炒制,提高板栗的附加值;虹鳟鱼文化节,利用北沟村独特的水资源,养殖虹鳟鱼,供游人观赏、垂钓,以虹鳟鱼为食材,烧烤、生食等吸引游客;由唐女士倡导的慢食节,提倡清洁、健康的食物,并主张保护具有文化特色的烹饪、乡土食品及地方传统的烹饪、生活、农作方式等一系列主题文化节,也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使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三、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融合北沟村的发展实践表明,政治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建设、园林文化建设、长城文化建设、国际文化建设、板栗文化、虹鳟鱼文化、慢食文化等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和成果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主要构成或促进因素,而文化资源稀缺性、重复利用性的特征,使得文化资源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对经济发展而言,尽管文化的份额不高,但其作用重大,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阳光空气、青山绿水、花香鸟语、茂林清泉、蓝天白云等都成了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文化与经济日趋融合。从文化需求角度而言,其对扩大内需有拉动作用。物质财富越是丰富,文化需求越是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历了温饱----小康----富裕的演化进程,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从追求
品质到追求品位,实现了由物到心再到灵的转变。
文化是软实力,“软”体现在它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以及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经济是硬实力,“硬”体现在它的看得见、摸得着,反映在吃喝住行等具体活动中,实实在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研究 篇5
2007年10月, “软实力”一词首次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的报告中, 构建当代中国软实力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软实力”究其定义, 目前比较普遍的理解是指一个国家以非强制方式运用全部资源以争取他国自愿理解、认同或合作的能力。其实, 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有了关于软实力的中国式表述。
《孙子兵法》 (谋攻篇) 曾提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 武力攻城则为下策, 而最佳的战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它是一种“攻心”软策略, 倾向于精神、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力—即我们今天所谓的“软实力”来实现。
《道德经》中也这样论述过:“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因此, 老子认为“至弱”者方能“至坚”, 方可有驰骋天下之力, 弱可胜强, 柔能克刚。
在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 曾有“霸道”与“王道”之说, 持“霸道”者主张“攻身”, 持“王道”者主张“攻心”, 这两种理念与今天的软实力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表现出了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软硬两种实力运用方式的不同价值取向。
自从约瑟夫·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以来, 人们就对“软实力”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报以日益高涨的热情。传入中国之后, 它获得了“软权力”、“软力量”和“软实力”三种对应的形式。而笔者最认同的并且也是在学术界最流行的叫法还是“软实力”, 从合法性角度来看“软实力”的行为体的实力一般不涉及合法与非法的问题, 行为体的实力大多是其与自身的资源多少有关;从行为体的相互关系上看, 权力意味着权力拥有者与权力对象间的一种特定的相互关系, 而实力则比较单纯, 多指两个或多个行为体间的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简单对比关系, 指行为体相对实力的大小, 并不表示行为体之间具有特定的相互关系;从目的性和意向性上来看, 实力仅表示具有影响他人行为或态度的能力, 至于是否有运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或意向并不明确;从强制性和有效性上看, 实力不一定具有强制性, 更不必然具备有效性, 只有当实力运用成功时, 才会具有强制性和有效性。因此, 综上分析, “软实力”是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概念界定。
2 “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将实力区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是约瑟夫·奈的卓著贡献。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约瑟夫·奈本人目前并没有给出富有说服力的解释。在此, 笔者尝试着根据“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不同内容, 给二者的关系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软实力”来自于对资源的柔性即非强制性运用, 而“硬实力”来自于对资源的强制性运用。
2.1 “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区别
“软实力”与“硬实力”都是以国家资源为来源的实力, 其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对资源的运用方式不同。“软实力”是对资源的柔性运用或非强制性运用, 是一种合作型实力, 通常体现为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
(2) 对资源运用的效果不同。“软实力”的效果是使别人自愿支持或服从, 也即心悦诚服, 因而其影响以渗透的方式持续不断的发挥作用, 而“硬实力”的效果则是威胁或迫使别人服从, 别人是屈服而非信服, 当“硬实力”停止使用时, 别人可能会不再服从。
(3) 两者的作用方式不同。“软实力”是通过接触、沟通、交流等方式以价值观、文化、政策、制度和规范等的力量去潜移默化地改变别人的观念和认同, 或说服别人相信某些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 以产生吸引力和追随力量;“硬实力”则是通过武力打击、经济制裁和军事威慑等方式威胁或迫使别人去干他们不一定想干的事情。
(4) 两者运用的时机不同。“软实力”一般更注重平时的运用或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前进行运用, 以期能在关键时刻争取到有关各方的支持或为重大事件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而“硬实力”一般则更注重在关键时刻或最后时刻对敌方实施武力打击或暴力惩罚, 是在“软实力”难以发挥作用或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使用, 是国家维护利益和安全的最后手段。
2.2 “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联系
“软实力”与“硬实力”作为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虽具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也有密切的联系。
(1) “软实力”和“硬实力”都是以资源为基础。
“软实力”和“硬实力”分别来自对与资源的不同运用方式, 但两者都是以资源的存在为前提, 没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资源, 软、硬实力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而一个国家资源的增长, 比如经济规模的快似扩大科学技术水平的需素提高、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发展, 既可以增强本国的主流价值观、文化的吸引力, 实际上也提高了以强制手段实现国家某一战略目标的能力。
(2) “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者构成国家整体实力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硬实力”体现的是国家硬的风骨, 在反击侵略、保卫主权和领土安全, 在抵制制裁、反制威慑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软实力”则体现的是国家软的品质, 在消除疑虑、取得信任, 在争取合作支持、提高国际威望、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 约瑟夫·奈指出,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 “软、硬实力”二者缺其一, 都很难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 软、硬实力都分别是彼此的无形延伸和有益补充, 任何一方面的成功运用都有助于另一方面的促进和增强。比如, 具有强大“硬实力”的国家的价值观、制度和文化等相对更具有诱惑力和渗透里, 而国家对“软实力”的成功运用, 不仅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 为“硬实力”创造更加有利的施展环境, 甚至还可以在国际竞争中达到“不战而胜”的境界。
(3) “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果“硬实力”使用不当, 不仅会使国家的资源遭受损失, 同时也会使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形象等受到直接损害, 从而使国家的“软实力”减弱。例如, 自2003年伊战开始, 美国就深陷泥潭, 难以自拔。有资料显示, 因美国政策而涌现的新恐怖分子, 要多于其消灭的恐怖分子。据英国广播公司2007年3月份公布的一项对27个国家的2.8万人的调查结果, 美国的国际形象日渐恶化, 对其持负面看法的人达到51%, 持正面看法的人仅为30%, 其中伊战和虐囚是主要原因。对此, 马里兰大学负责国际政策民意研究计划的史蒂文·库尔说:“看来世界各国人民都对追求军事力量的国家不抱好感”。同样, 如果“软实力”运用不当或不能同步提高也会影响和制约国家“硬实力”的发展。向全世界推销美国式民主和价值观念是当前美国安全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由于没有顾及各国的实际状况, 其效果并不理想, 有时反而损害了美国“硬实力”的发展。比如, 2001年美国利用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 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汗阿巴德军事基地, 美国的军事力量首次进入了此前一直被认为是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中亚地区, 乌也成为美国在反恐方面的重要盟友。但后来, 为推动乌兹别克斯坦的民主改革, 美国暗中支持乌国内的政治反对派, 即所谓的民主派人士, 在乌引发了“安集延骚乱”, 引起了乌总统卡里莫夫的高度警惕。2005年7月29日, 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向美国驻乌大使馆提交照会, 要求美军在180天内撤出汗阿巴德军事基地;8月26日, 乌议院上院通过决议, 正式要求美军撤出汗阿巴德军事基地。最终, 美国不得不从乌兹别克斯坦撤出军事基地和驻军。
摘要:“软实力”这一概念自从其提出之日就成为学术界孜孜不倦讨论的课题之一, 探讨“软实力”的问题, 自然无法抛却与之息息相关的“硬实力”, 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从二者的内涵出发对其关系进行梳理, 认为两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关系
参考文献
[1]韩勃, 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8.
[3]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提升企业软实力的三条主线 篇6
一、提升形象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 企业的良好形象犹如一张通行证, 在开拓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人甚至把形象力同人力、物力、财力等硬实力相提并论, 称之为企业经营的第四种资源。形象力被公认为是21世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新动力。每家企业都在有意与无意中为自己勾勒出一幅自我形象, 同时社会公众也会根据自己对这家企业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个共识。当社会公众对这家企业形成某种固定的看法的时候, 这家企业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社会共同印象, 一般不会轻易更改。作为软实力的表现之一, 企业形象是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 (如产品特点、行销策略、人员风格等) 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 以及能否被社会公众所理解和接受,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
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综合体现和缩影。在现代企业制度中, 企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自谋生存, 自求发展。而生存发展的出路则往往取决于企业产品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好坏。企业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形象, 就要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产品的好坏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是关系到企业声誉、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问题, 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反映。抓好产品形象这个重点, 就能带动其他形象的同步提高。要把抓产品形象渗透到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去, 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人人重视质量, 个个严把质量关的良好风气。要在竞争中出精品, 创名牌, 增强企业的知名度, 创造出企业的最佳效益。
品牌形象是企业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牌塑造中, 首先要突出自己的差异性, 这就要做好特色建设, 突出与强化自己最强的能力, 创造品牌优势。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影响力的关键, 是一个品牌营销传播活动的总纲, 企业的一切传播价值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而展开。是否拥有核心价值, 是品牌经营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海尔的核心价值是“真诚”, 品牌logo是“真诚到永远”, 海尔的星级服务、产品研发都是对这一理念的诠释、延伸;诺基亚的核心价值是科技、人性化, 品牌logo是“科技以人为本”, 同样, 诺基亚不断的创新产品, 以人性化的设计来打造其高科技形象。
为提升形象力, 企业要树立积极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企业应具有自己的社会哲学观, 不仅要在营销活动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公民形象, 同时还要关心社会问题, 关心社会的公益事业, 使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造福于民众和社会。现代企业不但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获取盈利, 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以表明企业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 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做, 不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还能为企业赢得社会公众的普遍好感。因此, 企业在开展外部公共关系工作时, 应当把搞好社会公益活动, 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作为重要内容。
二、提升文化力
文化力是对内起到凝聚作用, 对外起到辐射作用的软实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企业的发展要求统一企业的价值观及各种发展理念, 来组建自己的团队, 统一服务于企业的共同经营目标, 使企业文化对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规范力。而对外部来说, 接受一个企业的产品, 实际上接受的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产品背后是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 不但能对内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对外也能提升企业形象,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 在企业日益成为社会重要细胞的今天, 企业精神实际上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企业精神将成为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例如, “长虹, 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体现的是爱国情怀, “海尔, 中国造”体现的是创业精神, 它们都是企业凝聚力、辐射力的表现。
以客户为中心, 关心用户, 时时处处为用户着想, 了解客户的需求, 满足客户的愿望是企业永远追求的目标。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通过企业文化力的影响、凝聚作用, 在企业内形成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的氛围, 才能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企业文化力的作用还体现在企业的管理之中。软管理是指依靠企业精神的感召和影响而开展思想工作, 培育共同价值观, 建立良好的企业风气,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柔性管理;而硬管理就是企业具有铁一般的执行力, 按章办事。科学的管理就是要求刚柔相济、软硬结合的共同价值观和铁的执行力。企业文化的升华衍生强大的企业执行力, 强大的企业执行力形成出色的企业文化力, 出色的企业文化力形成强大的企业竞争力。
三、提升创新力
创新是适应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公司, 无论规模多大、多有名气, 或有多大的市场份额, 都不能依赖过去成功的经验生存。持续的成功需要新的竞争优势、需要创新。创新又是文化与制度、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点, 没有创新力的支撑, 不但企业形象的影响力会大打折扣, 企业资本、技术等硬实力也不能长久。
支撑创新力的是企业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在知识密集型的现代企业中, 学习能力无疑已经成为企业核心能力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是企业打造软实力取得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要使组织不断地创新知识、应用知识, 需要组织通过学习提高组织智商。组织学习超越了一个组织内部个人学习的简单相加, 它的最大特点是以一个共享的知识基础为中心, 由此导致组织行为的变化。许多企业之所以成为昙花一现的流星, 就在于企业缺少学习能力, 自我满足、傲慢、不思进取, 最终导致企业的消亡。世界很少有一种工作能力和模式能使企业永葆青春, 唯有组织的学习能力成为永恒的能力与模式, 组织的学习能力是一些世界先进企业非常重视的能力。
不断学习和充电的员工构成了企业中创新力的根基。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来鼓励员工, 告诉他们拥有创新思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前途至关重要。在这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中, 还必须应用各种工具, 这些工具必须既能够促进分化又能够促进和谐。
人们的合理行为只有经过肯定并强化, 这种行为才能再现, 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企业内的各项创新激励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制度, 让员工明白企业在鼓励什么, 在反对什么。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 人们就会自然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 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 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现有的绩效考核中, 应该将创新纳入评价体系。如果将创新纳入个人和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 就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体系。而创新是否成功, 往往要经过数年的考验才能被衡量。因此, 短期和长期的评估体系应同时具备, 同时到位。
提升影院公司的软实力 篇7
一、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一词, 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 (Joseph S Nye) 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魅力和道德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是通过吸引、同化的方式, 让别国“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软实力是可以感知的隐性力量, 具有柔韧性、扩张性和传导性特点。软实力的实质是吸引力, 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组织制度等的吸引力等。软实力的理论逐渐被认可, 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视软实力, 软实力理论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外交以及国家竞争战略等关乎国家发展的诸多领域中。近年来, 软实力理论应用范围也从宏观领域延伸到微观领域, 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接受了企业软实力的观点[1]。
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资本、技术、装备、土地等生产要素组成的硬实力, 也包括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创新机制、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社会责任意识和由此凝聚而成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等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企业只要注入大量的资金, 模仿套用则相当容易, 而要复制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经营方式则极为困难, 软实力是不能用钱置换的。过去看一个企业业绩仅仅看账面、硬实力, 而现在, 更多地看企业的软实力及由此产生的凝聚力。企业竞争力结构走向硬软兼施, 增强企业软实力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影院公司提高软实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品牌”就是知名度, 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 就成为发展的动力[2]。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大, 电影行业的复兴才刚刚开始, 大量的影院运营者最忙的是建尽可能多的电影院, 争取把自己的规模在最短的时间内, 做到最大。
某些区域已经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快速建设的终端影院, 不可避免出现了同质化的局面, 很多影院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面貌, 影院的市场政策、会员优惠策略大同小异, 影院提供的服务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当影院越来越多的时候, 如何保证观众选择自己的影院呢?解决的方案就是要把影院品牌建设放到头等大事的位置上来做。
从票房角度讲, 影院的宣传也重要。目前院线多是强调对影片的宣传, 而忽视了对影院本身的宣传。对于新建的影院来说, 这样的宣传特别显得重要。这样可以告诉潜在观众, 影院除了提供看电影的方便快捷以外还能带给观众什么享受。如果各个影院都上映同样的影片, 它也需要告知观众我们的影院与其他影院有何不同, 能提供什么样的优惠活动, 有什么样的服务特点。影院以诚信作为出发点, 为顾客提供差异化、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树立让观众认可的品牌。
2.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观念[3]。是企业领导层所提倡、企业上下级员工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以及不断革新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 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对强化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影院公司而言影片放映质量以外, 影院的设备、卫生和服务质量也是广大观众关注的重点。影院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核心内容是树立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 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影院公司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促使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
3. 加强影院的市场营销。
中国的电影市场与国外成熟的电影市场不同。在海外一些电影市场发展成熟国家的电影院, 较少有团体票, 其次不会有很多的降价促销活动, 特别是美国等电影大国, 电影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如何更好的经营卖品才是这些国家影院的主要市场任务。中国的电影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 影院还不能直接担任“摘桃子”的角色, “种桃树”也就是培育市场才是最重要的。电影市场的培育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活动就是指以影院为阵地、以影片作为焦点, 衍生、设计、策划的各种电影观众互动参与的市场群体活动。影院的市场营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影院会员价:现在多数影院为了维系自己的顾客, 开展了“会员卡”的活动, 通过会员式的服务, 能够给予那些忠诚顾客以优惠, 维系顾客关系。 (2) 团购优惠价:团购优惠价是影院给予那些团体式购票的优惠。可以将这些团购促销的信息发布到网购站点。 (3) 联合促销优惠价:影院可以和合作方进行电影票的联合促销, 如与大型超市的合作, 凡在超市一次性购买多少元以上可以获得影片优惠券或是免费取得电影票, 同样类似的活动还可以是制片方与企业进行的联合促销影票活动。在影院门口, 在企业产品、超市促销牌上等发布相关信息。
4.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机制。
2011年曾经位于福州商业胜地的光荣剧场, 金山影剧院两家影剧院退出电影市场, 毫无疑问自身管理不善也是重要原因。外部竞争条件是影院的外功, 内部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人才队伍才是影院公司的内功。在众多影院群雄并起的时候, 要影院生存发展, 懂得练好内功才会立于不败的境地。现在已不是凭借几千万装修和设备就能把别人打垮的时代。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影院公司在人才竞争中取得领先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进人机制。选择经受市场磨炼的行业内的优秀人才;选择具有宽阔视野、适应影院公司发展需要的技术、管理人才。 (2) 用人机制。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 按岗用人, 所掌握的知识能力与岗位相匹配。 (3) 培训机制。强调“教育是最大的福利”, 致力于员工培训体系的完善, 例如有些影院公司已经和高校合作, 为员工提供更多更为全面的培训进修机会。 (4) 考评机制。影院公司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及奖惩制度, 赏罚分明, 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制度有效结合在层级负责基础之上, 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考评体系, 在机制上做到“能者上, 平者让, 庸者下”。
5. 合理的影片排映。
排片是市场末端中, 是对市场最贴身的功夫。通常排片主要考量的是影片的市场反映, 影院每天需要监测影片的票房, 如果影片的市场表现和预期不符, 影院就应立刻作出增加或减少场次的调整, 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尽量保证每部影片的放映空间, 实现效益最大化。排片对影院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和甄别影片的好坏无关, 而是和排列组合有关。排片要让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产生更大价值, 同时又能兼顾到不周发行方之间的利益, 兼顾影院运营的需要, 这也是排片的难点所在。可以说排片的好坏跟影院效益有直接的关系。做好排片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影片:了解影片的拷贝数、拷贝版本和制式、影片类型、长度、排次号、片头广告种类、长度及院线对每部影片的拍片要求, 还要了解影片的宣传计划、首映式及上片期间较大型的活动[4]。 (2) 影院:包括影厅的座位数、卖品部设置、售票处售票安排、内部承载能力、放映设备及音响情况等。 (3) 竞争:了解本地人口的消费倾向、本地其他竞争对手基本情况、票价情况、首场及末场情况, 还包括进口大片在国外的放映情况、票房、受欢迎程度。 (4) 影片宣传情况:不管片子质量好不好, 如果片方宣传功势足够大, 那么关注的观众就会增加, 影院就可以多给些场次, 影片质量倒变成次要的。影院的工作人员也要留意新闻以及对电影观众影响较大的媒体上的新闻, 这样有利于掌握最新的消息。 (5) 其他因素:影片的口碑、影片类型是否适合本档期、同期上映影片的类型区别、海报是否吸引人、有无明星来影城做活动、影片投资的大小、片方防盗工作是否到位、本影院观众细分和片长。
6. 增加盈利点。
除了票房, 影院的收益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影院的卖品部。总体来看, 国内影院的卖品部利润和发达国家影院相比还有很大一段的差距。在日本, 小卖部以及电影衍生产品的利润已经占到了票房收入的400%, 国内这部分的利润为10%左右[5]。中国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还有待充分地发展。影院本身就是一个展示空间, 它虽然不能自己设计和制作电影后产品, 但它能为制片商和发行商开发出来的电影衍生产品提供一个十分有利的销售地盘。此外, 影院开设的咖啡吧、图书和影碟以及玩具销售等, 如果经营得法也能为影院带来丰厚的收入。
三、结语
通过对影院软实力的提升, 必将促使影院公司降低运营成本, 增加盈利水平, 提高影院知名度及观众的观影满意度, 从而使影院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袁亚忠, 侯辉.酒店软件实力及其提升[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9, (5) :102-104.
[2]王新宇.品牌定位策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21) .
[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文硕.电影盈销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单簧管演奏的“软实力” 篇8
关键词:单簧管,演奏,软实力,感知,理解,情感,创造
单簧管作为西洋乐器木管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 在西洋乐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引进到中国戏曲乐队中, 同样担负着重要的伴奏任务。
演奏是单簧管的生命, 如果没有演奏, 就只有单簧管乐器而没有单簧管的音乐艺术。而单簧管的演奏, 可以分为“软实力”与“硬实力”两大层面, 本文专门研究单簧管演奏的“软实力”, 这是一个隐形系统与柔性系统, 但都是一个智力支撑系统与能量之源系统。从心理学的视角考量, 这个“软实力”就是单簧管演奏心理学。具体而言, 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层面, 我们分别进行研究。
一、感知力
单簧管演奏“软实力”的第一种心理能力, 是感知力。
从心理学上讲, 感知力是感觉能力与知觉能力的合称。“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 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所谓知觉, 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把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单簧管演奏, 首先要求演奏者对音乐及其所演奏的乐曲, 有灵敏、独到的艺术感觉, 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更系统、更完整的艺术知觉。只有对演奏的乐曲有灵敏、独到的感知力, 才能通过自己的演奏更好地表现乐曲的各种艺术要素 (包括思想内容要素与艺术形式要素) 。没有感知力就谈不上表现力。
二、理解力
单簧管演奏“软实力”的第二种心理能力, 是理解力。
从心理学上讲,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理解力是感知力的提高与深化。单簧管演奏的理解力、主要是对演奏乐曲的题材、主题、形象、事件、情感 等思想内容与体裁、结构、手法、风格、语言 (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 等艺术形式的理解。同时, 还要对演奏乐曲的文化内涵、美学意蕴等, 有准确全面的理解。
只有很好地理解, 才能很好的演奏。理解属于理性认识范畴, 演奏是在理性指导下的艺术创造过程。如果没有理解, 就会“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这是不可能的事物。你自己都没弄懂, 如何让人听懂?又如何引人、动人?
三、情感力
单簧管演奏“软实力”的第三种心理能力, 是情感力, 包括情感体验能力与情感表现能力。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 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灵魂, 匈牙利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 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 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 放射光芒。”
单簧管音乐同所有的音乐一样, 都以情感为灵魂。单簧管演奏的过程, 主要目的与“最高任务”, 就是演奏者首先通过情感体验, 把作曲家表现在乐曲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再通过“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的演奏, 把这种情感融进乐曲中传达给受众 (听众、观众) , 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最终收到“以情动情”的演奏效果。
其实, 不仅单簧管演奏如此, 一切艺术皆以情感为主要审美特征。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 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 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
所以, 单簧管演奏者必须倾情投入, 在戏曲伴奏中, 真正进入“角色”, 进入剧情。集中全力表现剧中人物情感, 并把这种情感与自己的情感合二而一。可以说, 有无情感力, 是单簧管演奏成败优劣的关键所在。单簧管演奏是人的演奏, 不是机器人的演奏, 更不是其他机械的演奏, 所以以人的情感为亮点、情点、力点、支点。
四、创造力
单簧管演奏“软实力”的第四种心理能力, 是创造力。
单簧管演奏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不是鹦鹉学舌, 不是机械模仿。所以, 创造力是单簧管演奏员不可或缺的能力。
创造力又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 包括形象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发散式思维、跳跃式思维等, 都是不按常规方式思维, 而以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2][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衣着软实力女政客的穿衣哲学 篇9
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的金色发冠象征了“自由斗士”的形象,米歇尔·奥巴马穿着随意,有意营造平易近人的亲和力。正在英国上映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新片《铁娘子》,则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穿衣经。那些精致的手袋、华贵的服饰,不仅是装点女性的重要配件,也是政治家传递个人魅力的重要符号。
德国总理默克尔
默克尔缺乏时尚感的着装风格,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笔政治财富:在15年的议员生涯里,她以常着一身古板乏味的套装而闻名,这身衣服象征着坚持和审慎——这是德国政界所推崇的两种特质;但或许更重要的是,在世人看来,她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她的性格——一名偏重于共识政治、严肃而理智的女性,对于自己的时尚感遭到批评似乎完全无动于衷。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
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史上第一位黑人夫人却成为了时尚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她的穿衣装扮开辟了政坛女人的新方向,她的着装让时尚界侧目,她拥有自己数目可观的粉丝,人们总是要猜想了,这样一个精致得体的女人的老公,一定是才子佳人。谁能否认米歇尔对于奥巴马当选和执政上做出的正面影响呢?
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
与其他女人卖弄自己美丽的外表不同,这位乌克兰前总理用标志性的发型让所有人都能够一眼就记住她,在社交场合成为焦点人物就是这么简单!没有缠绕不清的卷发和清汤挂面的女人味诱惑,她将头发编成小辫,看起来充满政坛女性的干练。没有过多的装饰,夸张的大耳钉是季莫申科的最爱,带着珠宝的华丽感,又不失女政客的威严。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铁娘子》电影中,当斯特里普扮演的撒切尔夫人准备竞选时,她的保守派幕僚建议她,不要佩戴过时的帽子和老派的珍珠,以免分散投票者的注意力,削弱她的信用度。撒切尔夫人放弃了帽子,保留了珍珠项链。那是丈夫丹尼斯在1953年送给她的礼物,那一年,撒切尔家的双胞胎诞生了。
撒切尔妥协的意愿向外界展示了自己作为首相的穿衣风格。改造自己外表时,她选择了具有强势身份认同的珍珠配饰,并用胸针、蝴蝶结衬衫、蓝色套裙的搭配,为女性政治家创造了一种新的传统——优雅而讲究的时装。
女性公众人物的形象改造,经历了一个仪式化的漫长过程。18世纪的法国,路易十五要求未来的儿媳妇玛丽·安托瓦内特进行大面积的牙科整形手术,并找来了巴黎顶尖的造型师帮她打理蓬乱的头发,之后才批准了玛丽·安托瓦内特和路易十六的婚约。大约2个世纪后,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为了反击民众对她“穿衣品味不够爱国”的指责,特地让美国设计师Oleg Cassini模仿她最喜欢的巴黎设计。
撒切尔夫人的形象改造,在她从店铺主的女儿到最著名的政治家之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她钟爱的四四方方的手袋,是一款用了30年的黑色的爱丝普蕾品牌皮手包,撒切尔夫人曾挎着这个手包,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和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谈判。还有一款菲拉格慕小手袋,撒切尔夫人曾在1984年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峰会上,把手袋狠狠摔在桌子上,当时她要求EEC退还英国为其预算提供的10亿英磅资助。有人甚至据此创造了一个词汇“handbagging”,意思是“猛烈抨击”,象征其强硬的执政风格。
还有那钢盔式的厚重发型,夸张大垫肩、男士剪裁的Aquascutum套装都暗示了她坚韧的性格。撒切尔夫人时代的Aquascutum创意总监Marianne Abrahams说,这位最重要的客人曾经提出了许多男性化改良的细节要求,那时,“她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特别是对肩部细节。”手袋设计师Anya Hindmarch是撒切尔夫人的超级粉丝。她认为,撒切尔夫人的形象最成功之处在于她的服装很有品味,且从不抢走她个性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