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桩基础(通用4篇)
长短桩基础 篇1
1 长短组合桩基础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1.1 分析方案
进行有限元分析[1],方案见图1。图1中4根长桩为补桩,桩长为20.00 m,桩径1.25 m。原桩(短桩)桩长6.00 m,桩径0.50 m,承台厚度为2.00 m,周边为假设粘质黄土土体。
1.2 计算资料与分析模型
分析时采用的计算参数[2],见表1。
计算域选取及边界约束情况见图2。
1.3 桩长对基础沉降及荷载分担的影响
保持短桩桩长不变,分别取长桩为1.5倍(即L1/L2=1.5)、2.0倍、2.5倍、3.0倍、4.0倍的短桩桩长进行分析。
1)沉降分析。从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长桩与短桩桩长比值的增加,桩基础沉降减少。但可以发现,长桩桩长为2.5倍短桩桩长时(即L1/L2=2.5)是曲线的一个拐点,超过该桩长后,曲线斜率降低,桩基础沉降的减小趋势趋于平缓。
2)荷载分配。图4为长桩桩长增加引起的桩、土荷载分担变化(长桩、短桩分担比为群桩中各基桩分担比之和)。可以看出,随着长桩桩长增加,长桩荷载分担比增加,同时短桩及桩间土荷载分担比减小。
1.4 桩径对基础沉降及荷载分担的影响
保持短桩桩径不变,长桩与短桩桩长比值取2.5,长桩桩径分别取1.5倍、2.0倍、2.5倍、3.0倍的短桩桩径进行分析。
1)沉降分析。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长桩桩径的增大,桩基的沉降量在不断减小,但减小的幅度并不大,说明增加长桩的桩径能减小桩基的沉降,但这种影响不是很大。比较桩径比比值从1.5到2.0及从2.0到2.5时沉降变化趋势,桩径比比值从2.0到2.5时,曲线显得稍平缓一些。
2)荷载分配。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长短桩桩径比值的增大,长桩分担的荷载比例在增加,短桩分担荷载的比例在减小,但曲线的变化比较平缓。
2 结论
针对某实际工程加固方案,对桩长、桩径对长短组合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进行有限元分析探讨[3]。得到以下结论。
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对于在均质地基中的高承台桩的加固,补长桩的长度应最好为2.5倍短桩桩长。经计算分析,当L1/L2=2.5时,为一个转折点。这说明当L1/L2≤2.5时,增加长桩长对减小桩基础的整体沉降有较大作用,超过该比值,增加长桩桩长对减小桩基础的整体沉降作用不大。
2)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对于在均质地基中的高承台桩的加固,补长桩的桩径应最好控制在2倍的短桩桩径以内。超过这个值,对长短组合桩的影响会很小,且显得不经济。
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对于在均质地基中的高承台桩的加固,加固时估算所加长桩数量的计算公式:
上部结构总荷载为Q,短桩(原桩基)承载力值为Rd,长桩承载力设计值为Rc,短桩数量为nd,补长桩的数量nc。在确定补长桩数量时,应先根据外荷载及短桩的桩数和承载力初步确定出补长桩数量,然后再通过对桩基承载力和沉降进行验算后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勖成,邵敏.有限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5.
[2]杨治国.深厚强湿陷性黄土层中大直径灌注长桩竖向承载行为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葛忻声,龚晓南,张先明.长短桩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及设计计算方法探讨[J].建筑结构学报,2003,24(4):91-96.
长短桩基础 篇2
教学设想:
声音的长短是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是通过一些音乐活动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我认为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应该做到:音乐与律动的结合、音乐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好办法。
在教学本课时,先播放动物嬉戏的录象,让学生通过看、听、模仿他们的声音和动作,初步感受声音是有长有短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的组合练习,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然后让学生用“×—、×、××”这三个节奏型说话,培养学生创造节奏的能力。最后播放一段2/4拍音乐,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肢体语言表现本歌曲中的“×—、×、××”。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2.会用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及肢体语言等方式表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3.让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4.培养学生模仿和创造节奏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听一听、仿一仿 1.课件呈现动物嬉戏的录象。
要求:欣赏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模仿一下。【通过欣赏学生喜欢的各种小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模仿自己所看到动物的声音和形态。(1)指声表演。(2)集体表演。
【给学生模仿的空间,是让他们参与学习的过程。首先,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其次,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是有长短的,初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
3.整理学生在录象中收集到的声音,如:
小鸭:嘎 嘎
小猫;喵 —
小狗:汪 汪汪 小鸡:叽叽 叽叽
青蛙:呱 —
小羊:咩 咩„„ 4.学生用不同方式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比一比,谁表现的方式多。【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如:①模仿叫声②拍手、拍腿、拍肩③跺脚④体态律动(跳跃、跑跑、走、舞蹈动作等)⑤捻指⑥嘴打梆子⑦“嗒”式读谱法„„】
二、谈一谈、议一议、仿一仿
1.让学生收集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和动作。2.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声音和动作: 泉水:叮
咚
火车:呜„呜„卡嚓
卡嚓 大钟:当
— 汽车:嘀
— 闹钟:嘀嗒
嘀嗒 牛
:哞
— 老鼠:吱吱
吱吱 心脏跳动:咚
咚 钉钉子:叮当
叮当 狮子:吼
— 小兔:蹦蹦
跳跳
【通过收集自己所熟悉的声音或动作,并按节奏模仿出来,进一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
3.节奏组合表演
(1)师引导:谁能用刚才收集的火车的声音来表演火车开来的声音?(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教师给予指导。
(3)请表演好的学生表演展示给大家看,并给予奖励。鸣笛声‖
呜
呜
︱
呜
呜
︱
呜
呜
︱
车轮声‖卡嚓
卡嚓 ︱
卡嚓
卡嚓
︱
卡嚓
卡嚓 ︱ 【奖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4.以小组为单位,边听《火车开了》边模仿鸣笛声和车轮声。(可以用声音,也可以律动)
5.学生分小组合作表演其他声音和动作的组合,教师指导。
(学生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既培养了学生稳定的节奏感,又熟悉了歌曲《在动物园里》,为下一节教学这首歌曲奠定了基础。)
①小鸭:嘎
嘎
小鸡:叽叽
叽叽
②锤子:咚
咚
钉钉子:叮当
叮当 „„
6.教师引导学生由二声部逐渐过渡到三声部:
①小猫:喵
—
小羊:咩
咩
老鼠:吱吱
吱吱 ②大钟:当
—
铃声:叮
呤
闹钟:嘀嗒
嘀嗒 ③ 风 :呼
—
泉水:叮
咚
树叶:哗啦
哗啦 ④狮子:吼
—
青蛙:呱
呱
小兔:蹦蹦
跳跳 „„
7.分组表演,比一比,哪组配合最默契,表演的种类多,节奏稳定。评奖激励,自评、互评。
(生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这样,不仅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创造节奏。
1.用“×—、×、××”三个节奏型说话。(1)师示范:小白
兔
︱
跳跳
跳
︱(2)学生创造:如:
① 老
师 ︱ 早上 好 ︱
②小妹 妹 ︱ 真漂 亮 │ ③ 哎
— ︱ 你
在 ︱ 哪
里 ︱ ④赵丽
君 │ „„
比一比,谁创造的有新意。
【语言本身就有生动、丰富而美妙的节奏,结合语言,提取节奏对儿童来说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2.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演奏“×—、×、××”(1)认识打击乐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
(2)让学生尝试演奏,了解其音色,同时教师规范其演奏姿势。(3)尝试用打击乐演奏前面所创编的节奏。
3.播放《在动物园里》,学生用打击乐演奏歌曲中的“×—、×、××”节奏,也可律动,如:跑跑
走,或蹦蹦
停、拍手等。
【用打击乐表现“×—、×、××”,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能力。】
四、在学生的欢呼声中结束新课。教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反思这节课,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1.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加活动,通过引导,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和他们亲切交流。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敢于大胆探索创新,敢于大胆表现自己。比如:让学生收集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并模仿,他们都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向大家展示。
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2.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参与者。让学生收集自己熟悉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各种器官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并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节奏,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动物的叫声有节奏,我们的语言也有节奏,从而把复杂而枯燥的节奏变得简单而有趣。这样,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轻松地获得音乐知识。
3.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有趣”的知识探索。
如果用传统地教学思想和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节奏型的名称和时值。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方法毫无兴趣。但这节课是让学生自己收集和模仿各种声音和动作,并应用“×—、×、××”这三个节奏型说话,然后从声音中、动作中、语言中形成“×—、×、××”的节奏概念。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创造节奏和感受节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趣味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学习音乐理论是件简单而有趣的事。
4.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长短桩基础 篇3
本文讨论的项目为地下2层, 裙房3层, 上部2栋塔楼, 一栋为23层甲级办公楼, 一栋为19层酒店。根据地勘报告可知, 拟建场地属滨海平原地貌类型, 自然地面标高约在4.00~5.24m之间, 场地类别为Ⅳ类, 特征周期为0.90s,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桩基布置及对应土层情况如图1所示。
2 沉降控制原理
图2 (a) 和2 (b) 给出了常规桩基设计 (长桩方案) 和长短桩基设计对地下室底板变形的影响。可见, 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 高层建筑塔楼范围的竖向向下荷载大于裙房及地下室区域。考虑地下水浮力, 引起塔楼范围内桩基抗压, 离塔楼较远处的地下室区域桩基抗拔, 两者之间的桩基存在抗拔兼抗压、从抗压到抗拔的压力渐变区域。由于长桩侧摩阻力较大且所进入土层压缩模量较低, 对地下室底板的弹性支撑作用比短桩强。将阴影部分所对应位移由正转负 (向下为正) 的底板区域定义为位移渐变区。如果在位移渐变区采用长桩基础, 则地下室底板的变形速率将超过采用长短桩基的情况, 从而加剧地下室底板变形不协调, 直接造成配筋增加。
3 长短桩基对底板配筋的影响
基础抗压长桩选PHC-A600 (110) -45b, 抗压短桩选PHC-B400 (80) -20。通过有限元分析, 得到以下结果:
(1) 在相同桩基布置条件下, 减小板厚引起位移渐变区计算配筋量增加, 而对纯地下室区域的配筋影响较小, 即减小底板厚度后, 底板钢筋总用量略有增加。
(2) 如仅考虑底板厚度和成本的关系, 底板厚取740mm时经济性最好。然而, 由于影响成本的因素较多, 每一种影响因素和成本之间均存在与图1类似的关系曲线。本算例中综合考虑了5种影响工程成本的主要因素 (钢筋用量、土方、混凝土、基坑和桩) , 最终将底板厚度确定为700mm, 使得底板变形更加均匀 (图3) , 从而充分发挥了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性能, 降低了底板厚度。
(3) 底板厚取800mm时钢筋总量低、抗拔桩数量少, 但综合考虑土方开挖、混凝土用量、基坑维护和桩基成本等因素, 底板厚选用700mm时经济性更高。
综上可见, 长短桩基础虽增加了位移渐变区的沉降量和配筋值, 但明显节省了工程总费用, 效果显著。
4 试验检测
通过桩基检测试验, 获得长桩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p-s曲线和短桩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Q-s曲线。可见, 不同试验点曲线变化规律接近, 无显著变形异常, 说明长桩和短桩工作性状稳定, 试验结果可作为桩基设计和底板沉降控制的依据。抗压桩最大沉降量为9.97mm, 最大回弹量为4.64mm, 回弹率为46.5%。桩身结构完好、桩头填芯加固处理后, 长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7680k N, 短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2000k N, 均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基检测试验可知, 桩基工作性状达到设计要求, 满足承载力及底板沉降控制目标, 保证了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5 结束语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长短桩基础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对成本的影响, 通过有限元法计算分析了长短桩基础对底板刚度、变形量和弯矩分布的影响, 得到了采用长短桩基础后底板厚度对工程费用的影响的关系曲线, 并通过桩基检测试验获得了桩基在荷载作用下的真实性能曲线。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 底板沉降控制越严格, 成本越高。因此, 采用长短桩基础并选择合理底板厚度可有效优化成本。
(2) 因素—成本曲线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影响成本的因素较多, 项目条件各有不同, 难以归纳统一的公式对成本进行定量计算。因此, 可根据项目特点抓住主要因素, 通过枚举试算, 获得相应的因素—成本关系曲线。
(3) 长短桩基础可主动控制底板变形, 符合规范要求并能充分发挥材料性能, 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避免了无效投资。
参考文献
[1]葛忻声, 李斌, 胡志强.高层建筑长短桩复合地基在软弱土层中的应用与研究[J].建筑结构, 2009, 39 (9) :114-116.
[2]龚晓南.广义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 2007, 29 (1) :1-13.
[3]王伟, 杨敏, 杨桦.长短桩桩基础与其它类型基础的比较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 2006, 27 (1) :124-129.
[4]熊巨华, 李锋利, 朱小军, 等.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模型实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 (10) :1337-1343.
[5]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比较长短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会比较长短的方法并排序。
2、初步感知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数学活动的有趣。
教学资源:
在许多游戏活动中,幼儿总喜欢比各种物体的长短,但又不知怎么比出长短,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比长短的数学活动课。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
1、火车图片、1~10 数字卡片
2、长短不同的绳子、纸环、曲别针四条,缠着不同长短绳子的同样瓶子四个、四个带数字1、2、3、4的操作台
3、泡沫板、图钉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火车图片,感知长短
1、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好消息:“沈阳站新添了几列火车”引起兴趣
2、提问:这几列火车哪列最长,哪列最短呢?
3、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比较长短两种方法。(看,数数)并知道车厢多火车长,车厢少火车短。
二、幼儿操作,运用比长短的方法进行排序
1、介绍材料、操作台上的1~4的数字含义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比较长短并排序。
第一组:四条长短不同的连环纸环
第二组:四条长短不同的彩笔(不同数量连在一起)
第三组:四条长短不同的.曲别针(不同数量连在一起)
第四组:四个缠着不同长短绳子的同样瓶子
3、每组小朋友出来讲解:
你们是怎么排序的。引导幼儿说出最长的是……第二长的是……第三……最短的是……
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并展示给小朋友看。
4、幼儿通过观察展板,讨论如何比较长短。
提问:“为什么挂纸环的钉要站成一个水平的直线?”
5、教师小结:比较几种物体长短时,一边对齐后再进行排序。
三、幼儿讨论第三种比较长短方法——测量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长短?”
幼儿讨论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并寻找收集。
幼儿观察教师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四、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借助多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对出现的测量结果的不同继续深入探索。
教学反思:本活动幼儿初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我应考虑幼儿原有的经验程度设计活动,事先作一些测量的准备,活动效果会更好。
【长短桩基础】推荐阅读:
长短06-09
比长短教案05-28
长短高矮教案05-29
长短期贷款05-22
新闻摄影长短研究12-07
足迹的长短作文07-02
中班数学活动:比长短07-23
比较大小长短高矮教案10-22
长短造句一年级简单10-28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长短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