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2024-10-23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精选10篇)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篇1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对我国的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对职业教育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但是, 伴随着近20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和范围空前扩大, 我国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机械制造强国, 其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提供良好素质劳动者的源泉, 而其严谨有效的职业资格鉴定模式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先进性和同一性的有力保证。分析德国机械类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总结并借鉴其成功经验, 对我国职业资格鉴定有启示意义。

德国机械类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立法保证

德国的职业资格制度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以196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为基本依据, 同时辅以后来颁布的《职业教育补充条款》, 各职业的《培训条例》、《考试条例》给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具体操作提供了依据。

管理主体

德国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是各种职业资格鉴定的管理主体。德国的行业协会是德国重要的民间组织, 德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必须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其作用主要是:关心区域内工业经济的总体利益以及照顾其成员企业的利益, 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 同时它也是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在职业教育中, 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职业培训的组织;二是职业资格考试的组织。行业协会联同有关的联邦机构、雇主委员会、工会等一起制定相关职业的培训大纲, 确定培训考核的标准、内容、培训时间等。主要负责对承担职业培训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核;负责审核培训企业和受训者之间的培训合同;负责组建考试委员会;组织考务工作和考试组织安排。行业协会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确保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标准上的同一性;确保培训内容和考试内容的统一性。

考试委员会

行业协会有许多关于职业教育的部门, 考试委员会就是其中之一。行业协会按比例从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三方挑选优秀的专家组成全国的考试委员会。据德国最大的行业协会———工商联合会 (IHK) 2008年提供的最新数据, 工商联合会的考试委员会由超过15万名的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制定资格考试的题库 (每年的资格考试试题从题库中抽) , 同时担负着考试的组织和鉴定工作。由于专家来自企业、企业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三方, 所以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既能体现当前企业对技能的现实要求, 又能兼顾教育教学的规律, 尽量使得职业资格考试能达到合理界定相关职业基本能力的目的。

考试的内容、形式和组织过程

在德国, 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员在其求学的2.5~3.5年期间要参加两次重要的考试:一次是中间考试, 一般在学习的中期 (2年级) 进行;另一次是学业结束前的结业考试, 即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考试主要由笔试和操作两大部分组成。德国的职业资格考试是国家统一考试, 即考试内容和时间是全国统一的。每年年初, 行业协会发布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知, 确定全国统一考试的时间, 并接受考试报名。以德国的机械类专业考试为例。机械加工类考试也由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组成, 在考试前两周应试者会收到由行业协会寄来的考试通知书、工具清单和需要提前完成的零件的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职业资格考试是免费的, 允许补考, 但是补考两次仍未能通过者, 将不得再参加该职业的资格鉴定考试。 (1) 考试由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组成。理论考试一般为2.5小时, 操作考试约为18个小时 (含开卷和闭卷) 。 (2) 监考和评卷。每场实操考试的监考教师由地区的IHK考试委员会抽签决定, 监考人员分别来自职业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监考教师和考生的比例一般为1∶4;此外还有一个来自该地区IHK考试委员会的考试巡视员, 负责巡视该地区内同时进行的几场考试。监考教师除负责监考外, 还负责理论试卷和考试工件的评分鉴定。

证书的管理和效力

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由相关的行业协会统一颁发, 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由于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标准统一, 同时有严格的监考鉴定体系, 德国企业对职业资格证的认同度很高, 甚至欧洲许多国家也接受由德国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总结

德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典型的分权制, 它的管理主体是一个非政府的机构。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重视质量, 能够紧密结合经济和生产的实际需要, 并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所以证书也更具权威性。由于政府与证书的发放完全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 所以能很好地发挥其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德国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为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培训机构提供了统一的教学目标, 为职业教育机构建立教学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统一的依据, 从而保证毕业生的质量。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模式提高了职业标准的通用性、透明性、可比性和公平性, 为所有申请同一职业的人划定了同一起跑线, 有利于打破地域保护壁垒, 使得人才良性流动, 促进行业生产。

我国职业资格鉴定现状

落后的职业划分和不完善的职业资格标准

职业的准确划分和职业标准的确定是职业资格鉴定的前提。职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职业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许多职业正在消失的同时, 许多新的职业也在不断产生。而我国在职业划分和职业资格标准上跟不上时代变化:许多职业的鉴定标准仍沿用几十年前的旧标准, 难以适应甚至是阻碍了现代产业、行业和实际生产技术、技能的发展, 职业资格证书自然也失去了其权威性, 许多企业只好根据行业发展自行制定标准, 一些外资企业甚至用本国的行业标准来培训员工;许多新的职业在《职业分类大典》找不到, 也没有职业标准, 更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使得职业教育在一些职业领域缺乏正确引导。

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不具体, 不统一

我国职业资格鉴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各种职业的鉴定标准只停留在基本指导思想、职业的框架标准和考试形式等比较粗的层次上;各省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再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标准的理解, 制定风格各异、具体标准不一的鉴定方案;而鉴定的试题则更随意, 或由各鉴定点提供试题建立题库, 或由各鉴定点自行命题考试;这种标准不统一的直接后果是:同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却有着不相同的技术含量, 国家职业资格或等级证书的社会认同性较低, 使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难以做到全国通行, 甚至是省内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做不到资格证书互认, 造成了重复鉴定的浪费。

缺乏权威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专门机构

长期以来, 职业资格证书的签发部门是各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但是由于职业资格鉴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使得许多部门、行业甚至是国外机构都在国内实行和推行自己各种形式的鉴定证书。比如计算机等级证书, 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教育部的、有信息产业部的, 微软和国内一些著名软件企业都可以考核和颁发。这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多方管理与认证, 直接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导致了社会认同度不高, 给职业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与混乱, 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家对职业资格鉴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由于国家的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的松散, 加之缺乏法律的约束和监管, 使得职业资格鉴定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人为的偏差。目前的鉴定权利一般都直接下放到各个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中心一般都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考试、自己评分, 如果上级部门没有有效的监督, 在利益驱动下, 容易出现泄题、降低评分标准甚至卖证书的现象。

在缺乏国家有效管理和监督的情况下, 也容易使得职业教育出现偏差。中、高职学校在实施“双证书”的过程中盲目追求高通过率和高等级率, 却缺乏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管, 使得一些学员在短期强化训练后考取了高级技能证, 却缺乏与高级技能证相符的实际能力和经验, 造成了手持高级证却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证书与能力脱节的现象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把职业教育推向了一个更艰难的境地。

德国机械类职业资格鉴定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鉴定制度固然与其工业发展历史和社会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客观地看, 其资格鉴定制度方法和管理模式确是一个优秀的模式。这些年来, 我国在不少职业的鉴定考核模式上也尝试和建立了很多良好的模式, 比如律师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等。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 建立与制造业相关的完善的职业资格鉴定模式迫在眉睫。借鉴德国的鉴定模式, 结合我国国情, 笔者对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格鉴定体系有以下建议:

完善国家立法

在立法上给国家资格证书确立一个法定地位和保障, 是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力保证。通过立法确定劳动保障部门、企业雇主、雇员和教育部门在国家资格证书制度中的职能和责任, 保证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作为国家级考试, 相关法律应该对鉴定主管部门的职责、鉴定程序、鉴定机构和鉴定员资格认定、资格证书的效力和管理认证等方面进行规定, 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在鉴定上实施分权制度

德国职业资格鉴定体系里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分权制度, 职业资格鉴定由行业协会负责, 政府和证书发放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因而政府能很好地担当管理者或仲裁者的角色。在我国, 劳动部门既是考核发证机关又是管理部门, 与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往往是上下级的关系, 因此, 对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自然会存在管理监督不力和护短的情况;另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一个政府管理部门而非技术部门, 其本身很难密切联系各行各业的技术发展情况, 所以往往把职业资格鉴定的具体内容下放, 但对这些内容又难以进行甄别界定, 因而对职业资格鉴定的监督只停留在表面。因此, 建议在鉴定上实施分权制, 成立由各行业专家组成的职业资格鉴定委员会, 负责鉴定考试的各项事宜, 如考试模式、内容、考评员资格和评定体系等;而政府行政部门专心做好管理和协调工作, 保证职业资格鉴定的顺利进行。

建立国家统一鉴定体系

为了确立职业资格证书的地位, 提高证书的社会认同度, 应该把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到国家统一考试级别。到2007年为止, 国家仅组织开展了秘书等25个职业的国家统一鉴定考试。这25个职业的统一考试的经验表明, 严格、公平和透明的国家统一鉴定考试使得这些职业的资格证书有很高的社会认同度, 同时规范了与这些职业相关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我国2005年新修订的《职业分类大典》共有1915种职业, 目前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职业约有100种, 即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然后再上岗就业, 绝大部分职业没有“持证上岗”的强制规定。而在许多实行“就业准入”的行业, 由于法律保障不够, 执法不严, 也存在大量无证上岗的现象, 使得职业资格证书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阻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进。因此, 逐渐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是保证职业资格鉴定制度顺利开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蒋传苾.论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

[2]董丹虹, 严鹏.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08, (6) .

[3]黄盛兰.试论规范职业资格鉴定与高职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 2006, (3) .作者简介: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篇2

2011年05月24日 15:47:00来源:中国出版网

2011年5月17日上午,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司长余昌祥、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徐毅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佘江涛等同志,出席了在南京举办的“新媒体人才培训暨网络编辑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开班仪式并讲话。国内网络出版专家以及来自各地的130多位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

余昌祥司长指出,这项培训是列入新闻出版总署中长期培训规划的重要培训,得到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的支持,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单位主办。总署人事司很重视这项培训活动,因为新媒体人才培养,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是产业转型的需要;网络编辑职业鉴定,是新媒体的呼唤,是人才提升的阶梯。

徐毅英局长从江苏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讲到新媒体人才需求的紧迫性,现有的网络编辑大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对网络编辑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业务能力储备不足,因此在专业素养、知识层次、操作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培训和提高。

魏玉山副院长指出,网络媒体成为融合各种媒体优势的“新媒体”。网络上的内容和信息是网站的灵魂,决定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网站内容信息的设计和建设的任务是由网络编辑完成的。因此,研究院与凤凰集团等单位合作,编撰出版《网络编辑职业培训》教材并举办培训。

佘江涛副总经理强调了本次培训班既是总署和省局对于凤凰集团的信任,也是集团加快出版业态转型和实施数字出版战略的自觉行动,集团不仅是这项培训的组织者,出版发行《网络编辑职业培训》教材。同时也是培训的参加者,先后为培训班推荐了150多名业务骨干参加培训,积极促进了集团各单位数字出版业务开展。

为了推动网络编辑职业的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来在全国举办多期网络编辑职业技能培训班,2010年开始组织网络编辑二级职业资格考试,总署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加强网络媒体规范管理,正在研究网络编辑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的可行方案。由总署人事司、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审定,由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编,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电子音像社出版的培训暨鉴定教材--《网络编辑职业培训》,收到学员的广泛好评。

这套教材以及组织培训的着眼点不同于其他培训之处,是在符合统一的网络编辑职业资格鉴定要求前提下,加强网络编辑判断和选择能力的训练,这对已经在网络编辑岗位工作、希望提升职业等级的人士特别适合,对一名网络编辑成长为熟练的职业骨干特别有用。

参训136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出版社、报刊社、网站以及新媒体单位,学员具有鲜明特点:一是年纪轻,80后占65%,70后占34%。二是学历强,硕士占25%,本科占74%。三是层次高,高管占13%,中层占26%。四是业务精,副高占5%,中级占26%。

培训鉴定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有: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网络出版监管与数字出版标准》;总署培训中心顾问田胜立《网络编辑职业与网站内容编审》;凤凰电子音像社总编陈生明《职业鉴定考试与网站策划设计》;华东师大教师肖洋《网络编辑知识与语文基础知识》;江苏省局数字出版处长陆幸生《数字版权管理与网站资质申报》;龙源期刊网总编穆广菊《网站的用户服务与市场运营》等。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篇3

据了解,为推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持续良好开展,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经过反复调研、精心策划,启动了《国家题库技能实训指导手册》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指导》的编写工作,丛书作者全部为各职业国内知名专家,将覆盖当前国家题库资源的全部职业,是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指定培训教材与考试用书,两套丛书均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悉,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技能实训项目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面向社会和职业院校提出的,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项目。项目以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试题资源为原型,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结合生产发展实际,将操作技能试题转化为工作案例和实训任务,引导学员规范操作、提高技能。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篇4

指导思想与命题原则

(一) 指导思想

题库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结合当前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确定鉴定的范围与内容, 拟定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考核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鉴定题库, 达到客观、准确地鉴定考生职业资格等级的目的。

(二) 命题原则

准确性原则坚持准确性原则, 即题库内容、范围与《国家职业标准》中相应等级的技能、知识要求相符合, 等级越高, 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越大, 要求掌握的机床和工装技能越复杂, 要求智力及工作经验越高。

规范性原则坚持规范性原则, 即统一考核内容结构、题型、配分、评分标准、试卷结构及格式, 使鉴定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实用性原则坚持实用性原则, 即操作技能考核内容在企业生产实际中具有实用性。命题注重操作技能考核与企业生产实际的内在联系, 考核内容在企业生产实际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可行性原则坚持可行性原则, 即操作技能考核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 准备通知单中的材料、设备、工量器具等尽可能具有通用性, 使鉴定工作尽可能做到可行、高效、低成本。

理论知识题库开发与设计

(一) 确定理论知识试卷结构

开发理论知识题库, 首先需要确定理论知识试卷结构。根据调研及分析, 拟定车工技师理论知识试卷的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及论述题, 每份试卷的题型、题量、配分如表1所示。

(二) 制定“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

确定各级鉴定范围根据《车工标准》中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确定理论知识各级鉴定范围。理论知识“鉴定范围一级”分为“基本要求”和“相关知识”。理论知识“鉴定范围二级”是对“鉴定范围一级”的分解, 将从业人员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按所隶属的职业活动范围领域进行划分, 理论知识“鉴定范围三级”是对“鉴定范围二级”的分解, 将从业人员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按所隶属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各级代码可用大写字母A、B、C等表示。

确定理论知识鉴定点理论知识鉴定点是按知识体系内在逻辑细化到最小、不可分割且独立可鉴的知识点。鉴定点的名称应准确表达鉴定点的内涵, 文字表达必须清楚、完整、简练。细目表中各鉴定点的重要程度分别用X、Y、Z表示, 其中, X表示核心要素, Y表示一般要素, Z表示辅助要素。在鉴定要素细目表中, 一般X占80%, Y不超过15%, Z不超过5%。鉴定点的代码按鉴定点在鉴定范围中的自然排列顺序, 分别用数字001、002、003……表示。

制定“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在确定车工技师理论知识各级鉴定范围的鉴定比重、明确各鉴定点的重要程度后, 制定理论知识鉴定细目表, 具体格式如表2所示。

(三) 编制理论知识试题

编写试题特征参数为了便于计算机组卷与评分, 需在理论知识试题前标注特征参数。特征参数包括层次属性、题型、难度等级、题目与目标一致性程度4个要素。层次属性指试题所对应的鉴定知识点所属层次及代码。题型表示试题类型, 用题型代码表示。难度等级分为易、较易、中等、较难、难5个等级, 分别以1、2、3、4、5表示。题目与目标一致性程度分为差、较差、中等、良好、优秀5个等级, 分别以1、2、3、4、5表示。

编写试题试题内容应与“车工技师理论知识鉴定细目表”中的鉴定点相对应, 每个鉴定点题量不少于4题。各类型试题表达要完整、准确、规范。简答题、计算题以一个鉴定点为核心, 可涉及2~3个鉴定点。论述题、综合题可包含多个鉴定点, 着重考核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写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必须正确。简答题、论述题应列出答题要点, 写明答题的关键内容及步骤, 并按其重要程度配以相应的分值。

操作技能题库开发与设计

编制“操作技能考核内容结构表”根据《车工标准》对技师的操作技能要求及职业活动内在联系, 确定操作技能考核的内容, 各部分考核的比重、时间、形式如表3所示。

编制“操作技能鉴定要素细目表”按照“操作技能考核内容结构表”中的结构关系, 分级别将鉴定范围由大至小逐级细分至可用标准独立测量和考核的鉴定点, 并将各鉴定点标注代码、鉴定比重、重要程度、试题量等参数, 即形成“操作技能鉴定要素细目表”, 其格式如表4所示。

编制“操作技能鉴定点考核技术依据”为了明确操作技能鉴定点考核要求, 需编制操作技能鉴定点考核技术依据, 其格式如表5所示。根据“考核技术依据”, 可将适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工件作为考核试题。

编写操作技能试题按照鉴定点的考核要求, 结合生产实际编写操作技能考核试题。操作技能试题包括准备要求、考核要求、配分与评分标准三项内容。准备要求一般分考场准备和考生准备两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场地、设备、工量器具等其他准备条件。考核要求主要包括考核时间、加工图纸等。配分与评分标准主要包括考核项目、配分、评分标准等。

题库审定与组卷

题库审定分为过程审定与最终审定, 过程审定主要审核“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操作技能考核内容结构表”、“操作技能鉴定点考核技术依据”等题库框架结构, 最终审定主要是审核试题。除了书面审核外, 对操作技能试题还需进行车削等加工验证。

为了便于计算机组卷, 题库开发完成后, 需编写组卷计划书, 使每套试卷考核项目、各部分比重、题型符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设计、审定、组卷等程序, 最终形成模块化、结构化、标准化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

摘要: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必须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坚持准确性、规范性、实用性及可行性原则, 按照职业技能鉴定命题的基本理论和国家题库开发的技术规程, 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与设计, 通过设计、验证、审定等程序, 形成模块化、结构化、标准化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车工技师,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车工国家职业标准 (2009年修订)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2]韩树英.解读新版本《车工国家职业标准》[J].职业, 2009 (23) :60-62.

国家职业鉴定 篇5

项目简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康和生命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国家职业鉴定。因此,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将成为社会新的需求。但当前我国从事营养工作的人才还十分缺乏。为了适应社会对公共营养师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将举办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

核心课程

膳食营养调查及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膳食指导和评估、社区营养管理与干预,职业技能鉴定《国家职业鉴定》。

资格等级与申报条件

培训等级申报条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

助理公共营养师1.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2.从事饮食营养相关工作3年以上

公共营养师1.取得助理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书后,工作2年以上

2.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高级公共营养师1.取得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书后,工作5年以上

2.具有本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具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0年以上

课时安排

助理公共营养师不少于160标准学时;公共营养师不少于140标准学时;高级公共营养师不少于120标准学时。

公共营养师

项目简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康和生命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因此,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将成为社会新的需求。但当前我国从事营养工作的人才还十分缺乏。为了适应社会对公共营养师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将举办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

核心课程

膳食营养调查及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膳食指导和评估、社区营养管理与干预。

资格等级与申报条件

培训等级申报条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

助理公共营养师1.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2.从事饮食营养相关工作3年以上

公共营养师1.取得助理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书后,工作2年以上

2.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高级公共营养师1.取得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书后,工作5年以上

2.具有本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具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0年以上

课时安排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篇6

国家体育局人事司是指导我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最高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政策法规;规划和指导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对鉴定站进行指导监督;对考评员的资格审查等。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要负责技术层次的问题, 对鉴定站的资格审查、组织培训和考核等工作。职业技能鉴定站是负责具体人员的考评, 一切工作都在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完成具体工作。

二、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

考评人员就是体育行业的专家, 其具有一定的技能。在某个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根据国家体育行业规定, 考评人员是分等级的, 一般分为初级, 中级和高级。考评人员是经过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通过考试认定的,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运动员进行考评技能鉴定站, 把考评员和运动员都进行分组, 采取轮换机制, 每个组有一个组长, 成员一般都是奇数, 组成考评小组。我国体育行业考评员任职具有下列任职条件:

1.一般的考评员应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三级, 高级考评员须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并获得相应证书, 取得资格都在一年以上。

2.在本行业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熟悉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方法, 在全国这个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

3.本人热爱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能够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本职工作, 具有一定的敬业精神, 道德情操高尚。

4.身体素质好, 在本行业中能正常开展工作。

三、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

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与实践考核及证书的颁发这都是考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职业技能鉴定站每年年底必须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 报国家体育总局审批。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计划要需要调整, 报职业鉴定中心, 批准以后才能改动。计划主要包括鉴定标准、日程以及安排计划的事宜。

2.发布鉴定公告。主要内容有:鉴定的内容和方式、标准及条件、报考时间地点及联系电话, 收费标准及参考教材等。

3.组织报名、安排考务人员, 安排考场。报名的程序一般是考生申报、资格审查、登记表, 准考证的发放等。

4.实施鉴定, 组织监考。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相应的证件到指定考场参加考试。主管部门安排监考和巡考。

5.阅卷评分, 核发证书。鉴定中心找相关专家阅卷评定成绩。评审委员会根据成绩, 颁发证书。

四、国职业技能鉴定方式

职业技能考试方式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测试, 一般情况都采用百分制, 要求60分及以上为合格。理论测试在标准考场进行考试, 每个考场都有2名监考老师, 还有一些巡考, 理论考试基本都采用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技能测试一般都有3名以上的考评员在一定的场地进行技能测试, 组织机构有严格的考评标准, 每个考评员自己打自己的分数, 有一定的巡考进行监督, 都采用打完分装入试题袋, 互相都不知道, 保证技能考试的公平性, 每组考评员都是考试前有技能鉴定站随机分配的, 考试人员分到那个组考试也是随机分配的, 这样绝对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一般考试时间为45分钟, 理论与实践技能考试都合格的运动员才能获得技能证书。

五、职业技能考评方法

职业技能鉴定考评方法有一定考评标准, 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主要采用操演法、口试法及问卷法。

问卷法: (也称文字直接质问法) 是证明考生是否具备必要知识和理解的最理想方式, 是核对知识和理解力的一个有力手段, 强调知识领域的证据是通过实际的工作活动产生的。它以简答题、项目、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任务等多种方式给出, 口头或书面形式两者皆宜。目前, 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考试和心智类技能考核普遍运用此方法。

模拟操作法:是一种半模拟或全模拟真实工作情景或工作情景下的考评方式。涉及的具体任务是现实生活环境的再现, 通常会在工作场所本身进行评估, 强调考生开展工作的真实活动。

口试法:它以论文、抽签题目和音像片等为测试中介题目对鉴定对象测试结果进行评价, 是一种考与评双方直接对话式的测试方法, 一般在技师以上高等级资格考评中采用。此方法鉴定成本高但规模小。

阅卷法:是一种间接测试方式, 以论文为中介对鉴定对象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此种方法是对从业人员深度性的知识和高超 (独创) 技能的测试, 适合对应用类知识和心智型技能的考评。

总之, 我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组织是很规范的, 为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 采用分层领导, 有关法规文件有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负责, 具体技能鉴定有国家体育鉴定中心负责, 在考评员的聘用上, 不是终身制, 几年一考核, 成绩的合格的才能继续进行考评工作, 在具体考试过程中, 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 领导我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健康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我国在国际大赛中, 无论是奥运会项目, 还是一些其它项目都有了很大发展, 现在国家体育总局提出, 全民健身运动, 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体育技能鉴定培养出一些专业人才, 为全民健身运动也作出了较大贡献, 体育行业技能鉴定的健康发展, 是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代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5, 32.

[2]杨良玖, 易宣.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生成与变革[J].企业技术开发, 2006, 9.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篇7

1 职业岗位需求的7W1H

职业岗位需求是说明从事某项工作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兴趣、体格和行为特点等心理及生理要求。制定工作要求的目的是决定重要的个体特征, 以此作为人员筛选、任用和调配的基础。具体的岗位要求包括:有关工作程序和技术的要求、独立判断与思考能力、记忆力、注意力、知觉能力、警觉性、操作能力 (速度、准确性和协调性) 、工作态度和各种特殊能力要求。岗位要求还包括文化程度、工作经验、生活经历和健康状况等。在国际上通行的岗位需求分析可从以下八个要素着手进行分析, 即7W1H:

WHO:谁从事此项工作, 责任人是谁。对人员的学历及文化程度、专业知识与技能、经验以及职业化素质等资格要求。

WHAT:在雇员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中, 哪些是属于体力劳动的范畴、哪些又是属于智力劳动的范畴。

WHOM:为谁做, 即顾客是谁。这里的顾客不仅指外部的客户。也指企业内部的员工, 包括与从事该工作的人有直接联系的人:直接上级、下级、同事、客户等。

WHY:为什么做, 即工作对从事该岗位工作者的意义所在。

WHEN:工作任务应该要求什么时候完成。

WHERE:工作的地点、环境等。

What qualifications:从事这项工作的雇员应该具备哪些资质条件。

HOW:如何从事或者要求如何从事此项工作, 即工作程序、规范以及为从事该工作所需的权利。

2 职业技能鉴定前的人才培养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根据制定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围绕职业岗位需求, 制定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计划, 对学生开展技能鉴定能将各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 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融合的要求充分的表现出来。

质量是技能鉴定的生命线, 为保证鉴定的质量, 鉴定前进行的专业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培养方案应与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特点、要求及发展趋势相适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定位为前提, 针对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需求, 体现职业岗位的7W1H需求, 解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以下问题。

2.1 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就业范围。

确定本专业对应的主要岗位 (群) 。说明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范围, 包括就业单位类型和职业岗位。

2.2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 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本专业的现实, 依据职业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2.3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对就业岗位的具体分析, 确定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和支撑能力的知识;确定学生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确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 设置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上反映了职业岗位的需求, 接下来, 应以构建实用型课程体系为核心, 进一步充实丰富岗位对人才的约束和规范。职业岗位本身具有社会性, 单体的职业岗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就意味着个体首先要融入社会过程, 才能实现本身的工作过程。专业知识在各个工作任务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职业群的层面, 存在职业间关联的松紧度, 职业从一个主题职业延伸出关联职业, 即职业的社会性。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任务, 有必要针对这些人才即将进入的主体职业和关联职业进行有效分析, 首先剔除与主体职业几无关联的职业, 由此分析出有效岗位群。在项目任务层面, 依据项目工作过程所依赖的实践知识、能力与经验实现对关联岗位的整合, 实现最终课程的设置。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设置出的高职课程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在课程下的项目任务中糅合了企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同时, 课程始终坚持了就业这一导向, 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

4 开办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超市”, 让人人成才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的开展的首要原则是职业性, 技能鉴定能充分的反映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后, 可以达到的相关工种职业技能等级水平。为了让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积极性, 完善对技能教学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制度。高职学院可以开办技能培训鉴定的“技能超市”, 给学生提供其感兴趣的、能掌握的、较实用的技能培训鉴定, 是他们朝着追求目标——实现目标, 体验成功——追求更高目标——实现自我——人人成才的的方向发展。

开办“技能超市”的实施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成立科学的组织机构。

要使技能鉴定有序、有效地实施, 就必须有完善的组织机构, 学院可成立组织层面的技能教育领导小组, 其职责是领导和协调全院的专业技能教育工作;实施层面的技能教育实施小组, 其职责是开发技能鉴定项目, 制定技能鉴定标准, 组织实施技能鉴定, 签发证书;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鉴定小组, 其职责是负责本专业各项技能鉴定的具体工作。

4.2 制定完善的配套制度。

任何项目的开展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鉴定激励制度, 对技能项目的开发和技能鉴定的具体操作问题应有详细的规定, 对技能等级证书的作用和意义给予明确定位, 对教师在技能开发和技能教育的奖励给予政策保证。对通过鉴定获得相应等级证书者给予相应学分, 并将学分与毕业、助学奖励和各类荣誉的评定挂钩。

4.3 配套先进的实训设施。

要保证技能鉴定的实用性和适当超前量, 学院要紧跟市场发展和科技进步趋势, 引进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 还可以与企业合作, 利用他们的设施设备, 在企业或者学院建立技能鉴定基地。这样的话, 即可为企业培养培训员工, 又可使在校学院接触先进的工艺、理念、机器, 掌握前沿技艺技能, 获得具有真正含金量的技能等级证书。

4.4 保障充裕的技能训练时间。

精湛的技能需要有长时间的磨练, 熟才能生巧, 学院要加大教学教改力度, 大刀阔斧改革原有的教学计划, 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实践教学的条件, 提高实践教学课的比例, 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 通过大量的实操训练, 使学生的技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5 结论

“技能超市”的举办能搭建学生了解、熟悉职业岗位需求的一个良好的平台, 同时这个项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现场生产的桥梁和纽带, 利用的好, 能为高职院校以职业岗位需要第一的培养宗旨提供实实在在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摘要:本文探讨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制定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计划, 将各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 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融合。同时, 针对高职院校就业现状, 提出在技能鉴定中, 应把企业标准融入教学标准, 加强实践教学, 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零距离”衔接, 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开办“技能超市”,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岗位需求,技能鉴定,技能超市

参考文献

[1]陶书中, 黄君录.基于市场需要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5) .

[2]顾力平,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3]陈文.合理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 .

[4]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5]姜大源, 供给与需求辨[J].中国职业教育, 2008 (04) .

[6]冯惠, 高职教育课程实践探索与思考[J].科教文汇, 2010 (14) .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篇8

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源于1956年全面推行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的修订完成, 又建立技师评聘制度。 1990年颁布的《工人考核条例》把劳动者的培训考核、使用及待遇结合形成国家工人考核管理体系, 后来《劳动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职业教育法》等法规的陆续颁布, 补充扩展成全方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职业资格证书清理过程

现代社会转型促使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新技术、工种、岗位的不断涌现和市场经济多端变化使得固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 甚至背离规范管理和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等政策的制定初衷。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一些地方、部门、行业自行设立的职业资格多达2000多项, 种类繁多、交叉重复、标准不一现象严重, 还有某些技术含量过低的职业资格证成为劳动者入行的阻拦, 人为抬高就业和创业门槛, 阻碍企业行业创新发展, 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 甚至导致政府行为的扭曲及无序竞争的产生。 为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就业创业, 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 于2012年5月首批公布了265项职业资格。 从2014年7月起至2016年1月, 国务院陆续颁布取消决定, 五批次累计取消272项职业资格证, 归属于268大项类, 其中准入制36项, 水平评价类232项。 此项举措从一个层面反映出我国逐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促使行业的行政调节向法律约束转变;另一个层面标志着我国在逐步清理职业资格认证, 建立科学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三、辩证看待清理工作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职业教育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其关系而言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互动关系说”, 认为两者存在密切互动或内在统一的关系;另一种“辩证关系说”, 认为职业资格制度与职业教育在互为影响互相作用中, 不仅有正向, 而且有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

对取消部分职业资格同样出现不同观点: (1) 持“担心观望”的高职高专老师认为“双证书制”会受到影响, 担心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考核大纲进行的高职课程改革失去依据。 学生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如何就业? 学校如何招生? (2) 持“赞同叫好“的老师则认为职业教育一味围绕职业资格展开教学会偏离培养目的, 降低教学质量, 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 最终演变成应试教育, 阻碍和降低了技能型人才的形成与提升。

四、清理工作对继续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提高社会成员素质及满足终身学习需求中具有核心和骨干作用, 两种教育在发展和逐步实现“五个对接”的过程中相互交叉或有重叠, 职业教育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继续教育更偏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清理工作同样对继续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1.学历教育中双证专业面临调整

“非学历证书与学历教育专业的衔接”是近年继续教育研究发展的重点, 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例, 行业协会与自考机构合作开展“双证”教育既是行业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有效途径, 也是自学考试改革发展方向和新的增长点。 近年自学考试设置的双证专业有: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销售管理、会展管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等, 目前“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已被取消, “中小企业经理人证书“和“中国移动商务管理师水平证书”陆续停考, 这些专业正在进行课程替换, 其他电大互通课程或函授双证班也需要开展教学计划调整工作。

2.非学历教育增长趋势将平缓下降

(1) 进修及培训十年内翻番增长

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近十年在迅速发展, 以进修及培训为例, 2005年时注册数155万人次, 2011年翻番为348万人次, 2014年再次翻番为689万人次。 见图一 (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 :

(2) 证书培训量增加是进修及培训增长的支撑点

进修及培训中以证书培训为主要部分, 2007—2014年期间证书培训平均占进修及培训比重的52.87%。 在2011—2014年期间证书培训量呈跳跃式增加, 2013年出现翻番, 2014年增加到419.6万, 其中岗位证书培训量增加波动较大, 但整体保持上升趋势, 资格证书培训量则呈现直线上升趋势。

证书培训的核心是证书, 课程是围绕考证展开, 现取消272项占国务院部门设置总数44%的职业资格, 势必会引起非学历教育短期内下滑或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五、规范中谋求继续教育的发展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科学化建设和继续教育的发展遵循同样规律, 继续教育需要紧跟时机进行格局科学演变。

1.规范教育行为, 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的根本目的旨在发展人的理智能力, 培养探究事物本质, 使人的智慧与能力进一步完善从而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继续教育更需要摆脱人才培养的功利性, 回归到教育本质上。

(1) 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对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继续教育的社会性与开放性较强,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往往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缺乏一定的规范, 一味注重开发新专业抓市场抢生源会导致专业重合和大量冷门专业出现, 部分专业课程在设置上缺乏充分调研论证, 存在学科知识脱节和课程安排顺序颠倒的现象。

根据职业资格规范建设和国家专业目录形成, 继续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把握和体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阶段性, 科学地实现专本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衔接。

(2)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

继续教育是构成国家终身学习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现代继续教育承担“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重任和实现“到2020年, 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形成统一。 只有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才能提高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现代继续教育必须纠正以往“应试教育”的偏差, 改变过去“考证”、“混文凭”的功利训练和功利目的, 通过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进一步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互通建设。

评价人才体系的科学化建设有利于理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和衔接工作, 是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以及“学分银行”的基础, 只有加快互通建设, 实现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 才能促进人才的多样化学习和多成果体现, 简化人才评价的条件与限制, 避免重复学习带给人才和用人单位的负担, 以及在人力和社会资源上的浪费, 切实降低就业、创业、创新门槛,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3.非学历教育中推进培训内涵建设。

我国非学历教育中需要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消除政策因素干扰, 不断提高培训办学质量, 使其真正回归到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需求中。

第一, 结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标准与职业资格对接, 通过行业参与形成分级式专业人才培训包, 适应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需求;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 注重人才技能和实操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成果体现, 适应现代成人学习。

第二, 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主动研究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为解决行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第三, 逐步引进国外职业资格和适用、成熟的国际先进培训项目, 借鉴成功经验有效地提高培训质量。

六、结语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科学建设进程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有树标立杆之用, 在体系完善中继续教育应充分与职业教育相融合, 进一步实践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 加强培训内涵建设, 不断提高劳动人口素质和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红卫.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 2012 (7) .

[2]严继昌.实现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八点建设性意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1 (5) /113.

[3]柳霞.向科学的职业资格体系再迈新步[N].光明日报, 2015.7.31/03.

[4]林珺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 2013 (6) /155.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篇9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职业技能鉴定 (以下简称鉴定) 是对职业技能水平的标准参照型考核活动, 由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测量和评价。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 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凭证之一。目前, 全国已有近亿人 (次) 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人员和职业院校学生都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随着获取职业资格证的人数越来越多, 社会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也越来越关注, 研究如何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基本涵义

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生命, 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保障体系, 才能确保鉴定质量。鉴定质量是指职业标准与教材、命题与题库、考核与评价、证书核发与管理、鉴定机构、鉴定场所、仪器设备以及考评人员 (含监考人员) 、管理人员、质量督导人员 (这几类人员统称为鉴定工作人员) 等工作 (或活动) 与内容 (或结果) 质量之优劣或程度之高低。其内容主要分为过程质量和内容质量两个部分。过程质量是指上述工作或活动的程序与环节之优劣或所达到的程度;内容质量是指上述工作于活动的结果与效果之优劣或所达到的程度。

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如何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的构建依据鉴定质量评价的过程和内容两个部分来进行,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国家职业标准作为鉴定工作的指导原则

要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首要工作, 就是要建立相关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 这是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的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和题库建设和命题的依据。在标准选用上优先选择国家职业标准, 对于没有建立国家职业标准的, 考虑选择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对于还没有标准的新兴职业,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该尽快组织行业专家制定职业标准, 建立技能鉴定试题库。

1999年, 劳动与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颁布了调整后的《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和充分利用各行各业的专家力量, 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 制订和颁布880个国家职业 (工种) 标准, 完成188个职业 (工种)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2005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又编写了《专项职业能力鉴定规范编写要求》。目前, 已开发并投入使用的国家职业资格五、四、三级题库涉及128个职业、330个题库, 国家职业资格二、一级题库 (卷库) 包括75个职业、1061套试卷、42个题库。

2.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制度建立

为了更好地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制度, 鉴定机构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流程, 并合理设置鉴定工作组岗位。典型的技能鉴定流程是:向上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上报鉴定计划, 组织人员报名, 进行考前技能培训, 安排并实施鉴定, 鉴定后的成绩上报, 证书发放和档案文件整理。为完成技能鉴定各项工作, 需要设置工种负责人, 鉴定组、培训组和服务保障组等岗位。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该制定具体工作管理制度或者规定, 包括依据职业标准制定考评组组成制度, 考评员聘任制度、试卷管理制度、鉴定场所管理制度、考场规则与考评员守则、鉴定报酬发放规定等。明确鉴定工作人员的职责, 包括各职业工种负责人岗位职责, 考评人员岗位职责, 后勤保障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准备人员岗位职责以及质量督导人员岗位职责等。

3.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关档案材料的收集与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注意进行相关原始材料的收集和保存, 定期对档案材料进行整理与存档, 满足鉴定机构自身的查阅需要和上级部门质量督导的要求。一般来说, 可以按年份或者期数来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情况来看, 一般按照学期来进行材料的整理归档, 这样能与教学工作的周期相统一起来, 方便管理。职业技能鉴定材料主要包括:鉴定前的计划申报和资格审查工作材料, 实施技能鉴定的安排表、试卷等相关材料, 实施鉴定后的成绩汇总表、证书发放和报酬分配等材料以及其它材料 (如质量督导检查报告、考评员培训材料、调查问卷等) 。

4.切实推进质量督导人员的质量督导工作

质量督导人员是受省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委派、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 执行国家职业标准、考务管理与证书管理, 实施鉴定活动现场等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的人员, 执行权限范围内的质量督导工作。督导人员要定期进行督导情况总结和汇报, 提出改进意见。

三、当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学校重视度与企业认可度不够;鉴定机构身份不明确, 考评员的“轮换、回避”制度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鉴定机构中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 管理制度不够具体和细化;试题库陈旧, 偏理论轻实践, 偏广博轻专能, 试题水平也参差不齐;考评人员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不能很好地控制评判误差;考评方式陈旧单一。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 (1) 要保证职业技能鉴定与上岗培训很好统一和衔接, 首先, 职业标准要与企业实际相统一, 这就要求制定职业标准的专家团包括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同时, 也要求各行业职业工种尽量细分,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职业标准。其次, 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 兼职教师队伍, 发挥好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 针对一般鉴定机构考评员都是教学 (或生产) 与鉴定任务并重的实际情况, 可以建立考评员公共资源库, 各鉴定机构之间加强联系, 采取鉴定机构之间互聘考评员的方法来贯彻“轮换, 回避”制度。 (3) 明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流程和岗位设置, 细化人员分工和具体化岗位职责。 (4) 国家、行业或者地区组织建立或完善试题库, 根据各行业领域进行具体细化。 (5) 考评员培训工作要落到实处。结合现有考评员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 完善管理制度, 为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高水平的考评员队伍提供保障。同时, 要对培训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 (6) 进行考评方式改革。比如, 进行机考、模拟考试、仿真技术开发等, 丰富考试形式, 加强试题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 (上) [J].职业, 2008, (11) :14-17.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篇10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企事业单位对审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 各高校开设了审计学专业, 培养适应信息化、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深厚的审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审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在审计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同时, 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与新的审计行业规则、标准的制定对高校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作为教育的重要平台, 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如何顺应社会对应用型审计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需求, 彰显应用型的教学特色, 直接关系到审计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课程体系的沿革来看, 随着审计人才培养不断得到重视, 很多应用型高校的学者都做了探索性研究, 提出了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余江涛提出“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 必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构建工学交替进行的课程体系”。郭云辉主张“高校是培养审计人才的摇篮, 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 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授课内容的“有用”和学生的“会用”, 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力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用且会用。

1.2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背景

随着新审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体系的实施, 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多样化, 审计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相应的, 审计理论与实务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审计学专业人才也成为迫切需要, 这就对高职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的调整和创新势在必行。另一方面, 近年来, 由于高考生源大量减少、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面的限制,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 存在不少问题, 如忽视了职业需求、岗位能力的培养;必修课比重较大, 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新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 课程体系的制定应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 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审计学专业人才。

1.3 职业标准及其选择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 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与审计相关的职业标准有: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根据就业定位, 在进行教学开发时, 主要锁定助理审计师和审计师两个国家职业标准。

2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原则

2.1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其结构的合理与否就会决定着专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在对审计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和对职业标准进行选择之后, 构建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学科-应用”为导向形成“公共素质课、公共技能课、职业知识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2.2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1)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应用型高等教育也应主动出击, 积极寻求社会的需求点, 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面向市场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

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课程的开发、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要能体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把教育的目标从强调理论转向强调实践, 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和创新能力, 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动手、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等。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代教育要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去不断探究与发展新知, 具备自主学习、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3 基于职业标准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 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 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切实保证“双证书”目标的实现。

3.1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 审计学专业是面向会计与审计领域的一线岗位,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 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掌握会计与审计行业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和基本技能, 熟练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日常业务运作,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迅速投入到会计、审计一线岗位的工作, 从事出纳、应收/应付会计、费用会计、成本会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行业、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 从事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会计核算、税收筹划等工作, 并且具备一定的职业升迁与终身发展能力。

3.2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审计行业基层业务及管理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是设置专业课程的基本依据之一;可以通过校内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对不同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和专业教学团队到企事业单位的调研总结提炼获得。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 参照职业标准和岗位群, 构建包括综合素质类课程与职业能力类课程的“五大模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如表1所示。

在课程体系中, 把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引入进来, 考虑了人员后续教育的需求, 理论与实训相融合, 保证实践技能的系统化, 通过财务外包综合会计实训、审计综合模拟实训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培养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课程的动态选取和更新的“新颖”和“实用”的专业内容满足了社会、企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根据审计岗位群的选取和组织了从基层审计岗位到审计管理岗位的课程体系, 保证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综上, 高职院校应认清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加快专业改革中的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衔接工作, 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发展机遇的重大战略, 积极推动职业资格标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国炳, 周纯江, 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 2009 (3) .

[2]张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11 (2) .

[3]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J].财会通讯, 2011 (2) .

上一篇:语文课堂呼唤有效交流下一篇:物流一体化系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