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精选12篇)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篇1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对我国的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对职业教育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但是, 伴随着近20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和范围空前扩大, 我国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机械制造强国, 其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提供良好素质劳动者的源泉, 而其严谨有效的职业资格鉴定模式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先进性和同一性的有力保证。分析德国机械类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总结并借鉴其成功经验, 对我国职业资格鉴定有启示意义。
德国机械类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立法保证
德国的职业资格制度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以196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为基本依据, 同时辅以后来颁布的《职业教育补充条款》, 各职业的《培训条例》、《考试条例》给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具体操作提供了依据。
管理主体
德国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是各种职业资格鉴定的管理主体。德国的行业协会是德国重要的民间组织, 德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必须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其作用主要是:关心区域内工业经济的总体利益以及照顾其成员企业的利益, 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 同时它也是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在职业教育中, 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职业培训的组织;二是职业资格考试的组织。行业协会联同有关的联邦机构、雇主委员会、工会等一起制定相关职业的培训大纲, 确定培训考核的标准、内容、培训时间等。主要负责对承担职业培训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核;负责审核培训企业和受训者之间的培训合同;负责组建考试委员会;组织考务工作和考试组织安排。行业协会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确保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标准上的同一性;确保培训内容和考试内容的统一性。
考试委员会
行业协会有许多关于职业教育的部门, 考试委员会就是其中之一。行业协会按比例从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三方挑选优秀的专家组成全国的考试委员会。据德国最大的行业协会———工商联合会 (IHK) 2008年提供的最新数据, 工商联合会的考试委员会由超过15万名的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制定资格考试的题库 (每年的资格考试试题从题库中抽) , 同时担负着考试的组织和鉴定工作。由于专家来自企业、企业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三方, 所以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既能体现当前企业对技能的现实要求, 又能兼顾教育教学的规律, 尽量使得职业资格考试能达到合理界定相关职业基本能力的目的。
考试的内容、形式和组织过程
在德国, 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员在其求学的2.5~3.5年期间要参加两次重要的考试:一次是中间考试, 一般在学习的中期 (2年级) 进行;另一次是学业结束前的结业考试, 即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考试主要由笔试和操作两大部分组成。德国的职业资格考试是国家统一考试, 即考试内容和时间是全国统一的。每年年初, 行业协会发布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知, 确定全国统一考试的时间, 并接受考试报名。以德国的机械类专业考试为例。机械加工类考试也由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组成, 在考试前两周应试者会收到由行业协会寄来的考试通知书、工具清单和需要提前完成的零件的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职业资格考试是免费的, 允许补考, 但是补考两次仍未能通过者, 将不得再参加该职业的资格鉴定考试。 (1) 考试由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组成。理论考试一般为2.5小时, 操作考试约为18个小时 (含开卷和闭卷) 。 (2) 监考和评卷。每场实操考试的监考教师由地区的IHK考试委员会抽签决定, 监考人员分别来自职业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监考教师和考生的比例一般为1∶4;此外还有一个来自该地区IHK考试委员会的考试巡视员, 负责巡视该地区内同时进行的几场考试。监考教师除负责监考外, 还负责理论试卷和考试工件的评分鉴定。
证书的管理和效力
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由相关的行业协会统一颁发, 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由于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标准统一, 同时有严格的监考鉴定体系, 德国企业对职业资格证的认同度很高, 甚至欧洲许多国家也接受由德国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总结
德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典型的分权制, 它的管理主体是一个非政府的机构。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重视质量, 能够紧密结合经济和生产的实际需要, 并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所以证书也更具权威性。由于政府与证书的发放完全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 所以能很好地发挥其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德国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为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培训机构提供了统一的教学目标, 为职业教育机构建立教学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统一的依据, 从而保证毕业生的质量。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模式提高了职业标准的通用性、透明性、可比性和公平性, 为所有申请同一职业的人划定了同一起跑线, 有利于打破地域保护壁垒, 使得人才良性流动, 促进行业生产。
我国职业资格鉴定现状
落后的职业划分和不完善的职业资格标准
职业的准确划分和职业标准的确定是职业资格鉴定的前提。职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职业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许多职业正在消失的同时, 许多新的职业也在不断产生。而我国在职业划分和职业资格标准上跟不上时代变化:许多职业的鉴定标准仍沿用几十年前的旧标准, 难以适应甚至是阻碍了现代产业、行业和实际生产技术、技能的发展, 职业资格证书自然也失去了其权威性, 许多企业只好根据行业发展自行制定标准, 一些外资企业甚至用本国的行业标准来培训员工;许多新的职业在《职业分类大典》找不到, 也没有职业标准, 更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使得职业教育在一些职业领域缺乏正确引导。
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不具体, 不统一
我国职业资格鉴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各种职业的鉴定标准只停留在基本指导思想、职业的框架标准和考试形式等比较粗的层次上;各省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再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标准的理解, 制定风格各异、具体标准不一的鉴定方案;而鉴定的试题则更随意, 或由各鉴定点提供试题建立题库, 或由各鉴定点自行命题考试;这种标准不统一的直接后果是:同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却有着不相同的技术含量, 国家职业资格或等级证书的社会认同性较低, 使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难以做到全国通行, 甚至是省内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做不到资格证书互认, 造成了重复鉴定的浪费。
缺乏权威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专门机构
长期以来, 职业资格证书的签发部门是各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但是由于职业资格鉴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使得许多部门、行业甚至是国外机构都在国内实行和推行自己各种形式的鉴定证书。比如计算机等级证书, 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教育部的、有信息产业部的, 微软和国内一些著名软件企业都可以考核和颁发。这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多方管理与认证, 直接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导致了社会认同度不高, 给职业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与混乱, 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家对职业资格鉴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由于国家的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的松散, 加之缺乏法律的约束和监管, 使得职业资格鉴定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人为的偏差。目前的鉴定权利一般都直接下放到各个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中心一般都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考试、自己评分, 如果上级部门没有有效的监督, 在利益驱动下, 容易出现泄题、降低评分标准甚至卖证书的现象。
在缺乏国家有效管理和监督的情况下, 也容易使得职业教育出现偏差。中、高职学校在实施“双证书”的过程中盲目追求高通过率和高等级率, 却缺乏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管, 使得一些学员在短期强化训练后考取了高级技能证, 却缺乏与高级技能证相符的实际能力和经验, 造成了手持高级证却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证书与能力脱节的现象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把职业教育推向了一个更艰难的境地。
德国机械类职业资格鉴定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鉴定制度固然与其工业发展历史和社会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客观地看, 其资格鉴定制度方法和管理模式确是一个优秀的模式。这些年来, 我国在不少职业的鉴定考核模式上也尝试和建立了很多良好的模式, 比如律师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等。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 建立与制造业相关的完善的职业资格鉴定模式迫在眉睫。借鉴德国的鉴定模式, 结合我国国情, 笔者对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格鉴定体系有以下建议:
完善国家立法
在立法上给国家资格证书确立一个法定地位和保障, 是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力保证。通过立法确定劳动保障部门、企业雇主、雇员和教育部门在国家资格证书制度中的职能和责任, 保证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作为国家级考试, 相关法律应该对鉴定主管部门的职责、鉴定程序、鉴定机构和鉴定员资格认定、资格证书的效力和管理认证等方面进行规定, 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在鉴定上实施分权制度
德国职业资格鉴定体系里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分权制度, 职业资格鉴定由行业协会负责, 政府和证书发放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因而政府能很好地担当管理者或仲裁者的角色。在我国, 劳动部门既是考核发证机关又是管理部门, 与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往往是上下级的关系, 因此, 对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自然会存在管理监督不力和护短的情况;另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一个政府管理部门而非技术部门, 其本身很难密切联系各行各业的技术发展情况, 所以往往把职业资格鉴定的具体内容下放, 但对这些内容又难以进行甄别界定, 因而对职业资格鉴定的监督只停留在表面。因此, 建议在鉴定上实施分权制, 成立由各行业专家组成的职业资格鉴定委员会, 负责鉴定考试的各项事宜, 如考试模式、内容、考评员资格和评定体系等;而政府行政部门专心做好管理和协调工作, 保证职业资格鉴定的顺利进行。
建立国家统一鉴定体系
为了确立职业资格证书的地位, 提高证书的社会认同度, 应该把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到国家统一考试级别。到2007年为止, 国家仅组织开展了秘书等25个职业的国家统一鉴定考试。这25个职业的统一考试的经验表明, 严格、公平和透明的国家统一鉴定考试使得这些职业的资格证书有很高的社会认同度, 同时规范了与这些职业相关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我国2005年新修订的《职业分类大典》共有1915种职业, 目前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职业约有100种, 即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然后再上岗就业, 绝大部分职业没有“持证上岗”的强制规定。而在许多实行“就业准入”的行业, 由于法律保障不够, 执法不严, 也存在大量无证上岗的现象, 使得职业资格证书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阻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进。因此, 逐渐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是保证职业资格鉴定制度顺利开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蒋传苾.论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
[2]董丹虹, 严鹏.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08, (6) .
[3]黄盛兰.试论规范职业资格鉴定与高职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 2006, (3) .作者简介: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篇2
【发布日期】2007-05-10 【生效日期】2007-05-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2007年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和
认证档案稽查的通知
各有关认证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认证行为,加强对认证质量和有效性的监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国家认监委决定组织实施2007年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和认证档案稽查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组织实施
本次检查由国家认监委统一组织和协调,抽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员组成检查组,具体实施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获证企业的现场检查和认证档案的稽查,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或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协助配合实施。
二、时间安排
2007年5月28日―8月10日期间进行认证企业现场检查及认证档案稽查。国家认监委将委托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或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实施认证企业现场检查前对有关认证档案进行封存,由检查组在认证企业现场检查结束后对认证档案进行稽查,认证档案的稽查在认证机构现场实施。
2007年8月20日―9月30日对检查结果汇总整理,对发现的严重问题进行确认。
2007年10月发布检查结果。
三、告知事项
1.监督检查组至少由二人组成,到现场时需出示检查通知。对少于二人,且未出示检查通知的,机构有权拒绝检查,并将情况告知国家认监委。
2.对检查人员在实施评价检查中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机构有投诉和检举的权利。
3.检查组的活动经费由国家认监委支付,机构不承担相关费用。
4.如对评价检查过程有任何异议或疑问,可向国家认监委询问或反映。
请各认证机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完成好今年的监督检查工作。
联系电话:010-82262747,82262704,82262743
二○○七年五月十日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篇3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鉴定评价机构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考级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教育部专业分类规定,职业资格考试共分19大类168个职业资格认证项目。这其中就有我们身边经常会接触到的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翻译资格考试、医学资格考试等。
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业者从事某一职业的必备证书,表明从业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从业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所以它是从业者求职、上岗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从业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职业资格证书可记入档案并与薪酬挂钩。
我们把焦点重新转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来:据反馈上来的情况,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并且有些大型公司需要员工参加上岗前的培训,且必须通过上岗前的职业资格培训,以便更好的规范公司的人事用人制度和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更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式。
? 而针对上述的问题,国家、政府采取了大力推行“就业职业资格化”,使得就业人员在参加工作之前就进行了系统专业的职业考级,并且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不仅使他们掌握了本行业的理论、实践经验,而且也为今后晋升铺平了道路。
?在大学里推行职业资格考试不仅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职业技能,而且拥有“职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双证的保驾护航,一定能使学生的就业问题从源头上得到缓解,从而真正打破学校就业的“瓶颈”。
二、现象
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职场也进入证书阶段,但是,眼下各类证书鱼目混珠,学生们在选择报考时应加以甄别。
长沙某信息股份公司白领梅小姐想报考外贸单证员资格证书的考试,连续咨询了几家培训机构,每个培训机构都声称自己是最权威的,但是给出的关于考试时间、发证单位和培训价格的答复出入很大,让她无所适从。
记者在采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唐大寒时也了解到,目前长沙市关于营养师培训的培训机构大约有七、八家,发证单位包括商务部、卫生部、劳动部门、江苏英才等等。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执业资格证书已成为新生劳动力就业、上岗、创业的通行证,而适应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所产生的新职业一经发布,便受到热捧,“考级热”带动相关培训和认证体制热产生。而职业资格管理权分散,部门各自设立职业资格,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制度体系,造成职业证书证出多门、考生重复应考的尴尬局面。
据了解,目前,我国把职业划分为知识型和技能型两大类,分别由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进行管理,人事部设定和组织职业资格考试的有30多种职业,劳动保障部设定和管理的职业有80多种。实际工作中,职业资格的管理权又进一步分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劳动保障部和人事部事实上处于从属地位。重复设定职业资格、重复考核认定等问题带来许多矛盾。
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就是如此,据了解,单是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目前就有职业技能鉴定公司、教育部、劳动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等组织的十余类数十种认证,“读书时,我参加的是教育部门设的全国性计算机考试,毕业后找工作时,应聘单位却表示,劳动部门组织的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才管用,现在工作了,又被要求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公司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去年在某凉茶公司谋得一职的小莫提出疑惑,“那么多考级,究竟谁最具权威?”
职业资格认定也成了各个培训机构都想吃的“唐僧肉”。职业技能认证迅速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其利润空间吸引众多商家和机构参与。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超过1000多种,大致可分为三类:“蓝领上岗证”(如行业资格证书)、“白领上岗证”(财务管理师证)以及“个人技能型”证书,如驾驶证等。专家估算,当前我国每年考评各类证书的经济总额超过3000多亿,资格认证市场存在混乱、无序状况。
但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个资格证书,不同的发证机构和不同的培训机构,价格大有差别。现就职于某建筑公司的孙先生告诉记者,他在一家室内设计师培训中心报名上课,交了1380元,而他的一些同事报了另一培训中心,参加了号称“强化班”、“就业班”,学费则高达3200元、5600元。工作人员解答这一收费差异问题时称: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有差别,所以收费不一样。
“事实上远远不只这个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说:“只要你报名参加,这些机构总会想法让你交后面的各种费用。”
三、专家分析:
当前职业证书市场存在四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证出多门。
各部门、机构推出的认证种类繁多,认证交叉重复,证书的权威性难以判。
(二)报考资格门槛随意降低。
一些机构为收取更多的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随意降低报考条件。
(三)认证内容不科学。
一些机构所设置的认证考试与现实应用脱节。
(四)认证考试过程缺乏监督。
许多认证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考生的“通过率”,甚至打出“包拿证”的广告,种种“走过场”的认证考试,其实质是花钱买证。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篇4
另外, 中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的管理主体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该部委成立于2008年3月31日, 由原人事部和原劳动部合并而来, 并同时接管了两部委原先负责的所有考试。具体改革过程如图2所示。
中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兴起的时间并不长, 制度的设置运行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需要适当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由于国际上没有与专业技术资格相应的概念, 而职业资格无论在概念界定上还是在管理实施上都与之最为相近, 因此本文选择从职业资格的角度加以入手, 研究专业技术资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韩国是较早建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资格考试渗透到社会的各方各面, 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本文即是对韩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 以期为我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韩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成
韩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包括两大分支体系:国家资格认证体系和民间资格认证体系。
1. 国家资格认证体系
韩国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可以分为技术类和非技术类两大体系。技术资格认证体系属于从业资格考试, 包括25个技术类、服务类项目和602个子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制造业、企业管理和专业商务行业, 其资格考试主要由韩国产业人力管理公团、韩国商工会议所和国防部负责组织。非技术资格认证体系属于执业资格考试, 涵盖120个职业领域, 包括律师、税务师、会计师、鉴定师等职业, 其资格考试由各部委指定或委托的测试机构组织进行。
2. 民间资格认证系统
民间资格认证体系也是韩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包括经过授权和未经授权的民间资格两部分。经过授权的民间资格, 由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主管部门批准的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或组织授予, 并由韩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负责统一管理, 涉及政策咨询师、信用分析师、网络调查员等新兴的职业类型;未经授权的民间资格, 在法律上没有具体的规定, 灵活性高, 涵盖面广, 包括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 由于设置资格认证时无需向政府部门申报, 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设置资格认证项目, 官方也无需进行相应的统计。民间资格认证体系可视为国家资格认证体系的外延和补充。①
其资格体系如图3所示。
二、韩国国家技术认证体系
1. 国家技术资格认证制度概况
韩国技术资格制度, 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陆续颁布的《国家技术资格法》、《国家技术资格法施行令》、《国家技术资格法施行规则》和《资格鉴定促进法》等法律条文的基础上, 由国家劳动部主管, 产业人力管理公团、韩国商工会议所和国防部组织实施, 有关产业部门进行参与的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技术资格认证得到了韩国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支持, 通过给予技术资格获得者以各种优待措施等手段, 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并及时调整其管理体制、运行手段, 对资格等级进行了精简合并, 变传统上技术技能的双轨制为技术技能一体化的单轨制, 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个人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 以实现韩国技术资格认证的一元化管理。
2. 国家技术资格认证体系的法律法规
韩国的技术资格认证制度是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1973年12月30日颁布的《国家技术资格法》, 是韩国国家技术资格认证制度的先导和龙头, 率先对技术资格的基本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进行的详细规定。随后, 韩国政府又于1974年间陆续颁布了《国家技术资格法施行令》和《国家技术资格法施行规则》, 分别对有关部门的职责分配、技术资格的标准确定的宏观管理和技术资格的鉴定企划、考题命制、报名管理、考试组织、证书发放等微观运行作了详细的规定, 是对《国家技术资格法》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目前, 韩国已形成了以《国家技术资格法》为基础、以《国家技术资格法施行令》、《国家技术资格法施行规则》和《资格鉴定促进法》等配套法规为补充的技术资格法律体系。
3. 国家技术资格认证体系的体制
韩国的技术资格认证制度采用的是非竞争性的政府集中管理模式, 由劳动部统一推行和管理技术资格认证, 其他15个产业主管部门参与, 韩国产业人力管理公团、韩国商工会议所和国防部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据韩国《国家技术资格法》规定, 劳动部作为政府的一部分, 是技术资格认证的核心机构, 其职责范围涉及认证资格的管理、测试标准的确定以及相关法律的制定等内容;韩国产业人力管理公团和韩国商工会议所分别是政府所属的事业团体和指定的民间组织, 负责技术资格认证的具体实施, 包括题目命制、报名管理、考试实施、分数评定和证书发放等工作;另外, 为了加强国防建设, 提高军人素质, 韩国政府在军队中也进行了技术资格认证的推广, 由国防部全权负责。
4. 国家技术资格认证体系的实施
从1973年《国家技术资格法》颁布以来, 韩国的技术资格认证制度已走过38年的岁月。现在, 韩国的资格认证制度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健全的管理体制和系统的运行机制, 做到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和统一发证, 保证了鉴定流程的规范和公正, 有力于技术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
(1) 鉴定计划。
韩国技术资格认证包括定期鉴定、常时鉴定和随时鉴定三种类型, 定期鉴定的职种最多, 常时和随时鉴定是对定期鉴定的补充。产业人力管理公团负责的全为定期鉴定, 每年实施两次, 其鉴定计划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由鉴定局负责制定, 开始时间约为每年10月份。鉴定内容包括:鉴定的职种, 鉴定实施的日程安排, 鉴定内容和方式, 报名时间和资格, 收费项目和标准, 考试时间和地点等等。鉴定计划需要技术资格审议委员会审核通过, 并由劳动长官确认后方能实施。①
(2) 命题管理。
产业人力管理公团下设命题室, 专门负责试题的命制和管理。首先, 要从技术资格审议委员会中确定命题专家, 一般是来自重点大学的教授或是获得最高级别证书的人员, 这些命题专家根据各个职种的特点进行命题;然后, 公团会组织另外一批专家参照命题标准对试题进审核, 如果试题的各项技术指标都合乎标准, 则将试题输入题库;此外, 公团的命题部本身就有多名专职命题工作者, 主要负责部分试题的命制、审核以及考卷的抽取等工作。命题采取封闭方式, 命题者在考试前一天集中于产业人力管理公团里进行命题, 等次日发完试卷后才允许离开。②
(3) 鉴定方法。
韩国国家技术资格的鉴定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两大部分, 分别称作应知考试和应会考试。应知考试多为笔试, 考题采取主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 测试的是考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应会考试多为实际操作考试, 测试方式根据资格种类、鉴定等级的不同而不同, 主要形式是现场答辩和模拟作业, 检验的是考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考生需先参加应知考试, 在考核通过以后才有资格参加应会考试, 在两部分考试都通过后方能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4) 鉴定中的计算机管理。个人及时掌握资格认证的最新动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计算机技术在技术资格鉴定中的应用。目前, 产业人力管理公团已将公团本部与各个地方事务所的计算机联网, 从考生报名、鉴定实施、阅卷评分、证书发放等环节均已采用计算机管理;1997年底, 技术鉴定的题库已完成数据录入, 完全实行计算机的管理模式;2000年, 公团开通了技术资格认证的网上报名系统, 大大节省了考生的报名时间;另外, 公团还建立了技术资格信息网, 设立了技术资格数据库, 通过网站和数据库向全社会提供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信息, 从而为政府、企业和
三、韩国国家非技术认证体系
韩国的国家非技术认证体系是韩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与技术认证相比, 非技术认证涉及的资格种类更为广泛, 考核的职业也更专业, 通用性和重要性更高, 像是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等都属于非技术资格的范畴。在韩国, 非技术资格认证涵盖了120种职业, 不同的职业资格由相应的政府机构负责统筹管理, 在分工明确的同时, 主管部门也注意加强沟通协作, 共同构架起完善的非技术资格认证体系。
1. 法律体系
虽然韩国各个非技术职业资格的主管部门、考核对象、测试内容各不相同, 但每项资格认证都有完整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例如:韩国的司法考试主要依靠《大韩民国司法考试法》、《大韩民国司法考试法施行令》和《大韩民国司法考试法施行规则》维系支撑;税务士考试制度是建立在《税务士法》、《税务士法施行令》和《税务士法则》等一列法律体系之上;不动产鉴定师制度由1972年颁布的《国土利用管理法》最先确立, 随后又于1973年、1989年分别出台了《鉴定评价的有关法律》和《地价公示法》, 作为其鉴定评价制度的完善和补充。
2. 管理体制
韩国的国家非技术认证同技术认证一样, 同属于由政府主导的非竞争性管理模式, 即由政府牵头引导, 行业协会具体实施。由于非技术认证涉及的职业资格范围较广、类型较分散, 其管理体制并不像技术认证一样是由劳动部统一负责, 而是由不同职能的行业主管部门分别承担相应种类的职业认证。各个产业部委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法规、确定测试职业、引导行业协会和监督认证制度的实行, 而政府制定或委托的行业协会负责资格考试的具体实施, 是资格认证的执行主体。
(1) 行政管理。
韩国非技术资格认证涉及19个主管部委, 包括财政经济部、科技部、信息通信部和卫生福利部等等。各个部委对自己负责领域内的资格考试进行统一管理, 例如公认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 考试的最高管理机关是财政部, 鉴定评价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考试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建设交通部。此时, 政府部门的工作除了起草、修订相关资格认证的法律条文外, 还需管理好自己所负责的非技术职业资格体系, 例如, 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新的考核资格, 合并内容相近的认证职业, 或者取消不再适应社会需要的测试项目等等。
(2) 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韩国国家非技术资格认证的具体执行机构, 主要职责包括考试计划的制定、考题命制、考务管理、试卷评分、证书颁发等等。在此期间, 政府会对行业协会履行资格认证的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但并不会进行行政干预, 因此可以说在韩国的非技术职业资格考试中, 相关行业协会是完全自律的, 例如负责鉴定评价士认证的韩国的鉴定评价协会等等。
3. 考试模式
(1) 报名资格。
目前, 韩国的非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但是关于其应试资格的设置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变化。例如, 对于韩国的司法考试, 以前只要是韩国公民就可以报名参加。但在2004年, 韩国法务部重新规定, 要求只有托福考试成绩在530分以上的韩国公民才有报考资格;在2006年, 法务部又出台新规, 要求只有获得大学法学学分35分以上的韩国公民才能报考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法务部认为通过严格的资格限制, 可以防止未学过法学的人却通过司法考试的现象发生, 因为在1997年时就曾有147名非法学专业者通过了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①
(2) 考试次数。
韩国国家非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大都分几次进行, 并采取“分级淘汰制”, 即只有通过前一次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次考试, 这样可以拉开层次和分解考试任务, 避免一次考试中应试者数量太多的情况发生;而且也可以减轻考生负担, 让考生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考试。例如公认会计师考试分两次进行, 第一考试没有报考资格限制, 但考试难度大、及格率低 (各年合格率大概为10%) , 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或者免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考试;司法考试分为三个阶段, 也是通过一次考试才有继续下一次考试的资格。
(3) 考试评判。
韩国非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评判非常严格。客观题部分由电脑进行评分, 一般会在考试结束后公布答案, 如果考生对于答案存在疑问, 可向相关部门提出, 然后相关部门会组织专家对答案进行审查, 直至意见达成一致为止。主管题部分由专门聘请的专业人士负责, 一般采取集中评卷的方式, 相关部门需向阅卷者支付一定的费用, 主观题的判卷工作量大, 时间相当长, 像司法考试的第二次考试全为主观试题, 每位阅卷者要批阅5000份左右的试卷, 耗时长达3个月左右。
四、韩国国家认证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与韩国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有相同的含义, 因此可以借鉴韩国的国家资格认证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加以完善。
1. 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
韩国的国家认证制度有着强有力的法律体系作保障, 而我国目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涉及到了职业资格制度, 使其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 不利于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应该充分借鉴韩国在国家资格认证制度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推动我国的立法进程, 逐渐形成一套严密完备的以国家法律为基础、以配套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法规作为补充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体系, 为职业资格考试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韩国的国家资格认证管理属于非竞争性集中管理, 即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权威机构来集中统一地推行和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其中, 政府虽然处于主导地位, 但仍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的作用, 尽可能的鼓励它们参与进来。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制度和韩国相同, 都属于政府主导模式, 原则上应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筹管理, 但目前的现象却是“考试太乱、证书太烂”, 很多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随意设置考试科目、举办资格认证, 导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混乱、考试种类重叠、缺乏社会承认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 我国借鉴韩国的有关经验, 首先应对目前的各类职业资格进行清理整顿, 将管理权限收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有;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鼓励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专业社团开展职业资格活动, 发挥其在政府与市场间的桥梁作用, 逐步建立起政府部门宏观调控、行业协会具体实施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体系。
3. 改革考试方式
韩国国家非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大都分几次进行, 并采取“分级淘汰制”, 即只有通过前一次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次考试。这样做的优点:首先, 可以分解考试任务、并拉开层次, 避免一次考试中应试者数量太多的情况发生;其次, 可以减轻考生负担, 让考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准备考试;最后, 可以分步考察考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执业道德水平, 从而达到考察考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例如鉴定评价士考试分两次进行, 只有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或者免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考试;司法考试分为三个阶段, 也是通过一次考试才有继续下一次考试的资格。我国可以借鉴韩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实施阶段性考试。
4. 加快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信息化建设
韩国在资格认证过程中非常注重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例如韩国的国家技术资格考试已经实现了“报名―考试实施―评分―证书发放”的信息化管理, 应试者可以从网上完成报名、资格审查和准考证的领取, 大大方便了考生;而且客观题部分是都由计算机评分, 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远远不及韩国, 目前连最基本的网上报名都未能全部实现。因此, 我们应借鉴韩国的做法, 加快我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注释
1 于金翠:《韩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研究》, 《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
2 (1) 胡晓勇:《韩国国家技术资格鉴定制度简介》, 《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
3 (2) 黄日强, 黄宣文:《韩国技术资格制度的管理》,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篇5
1、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概念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 资格证书包括执业资格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两大类。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 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有何不同?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持证者为适应职业
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学历文凭不同,学历文凭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 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 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持证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3、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它有哪些用途?
我国职业资格分别由国家具备职能的部门通过学历认定、资格考试、专家评定、职业技能鉴定 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合格者授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申请人专业(工种)学 识、技能、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 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的 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 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 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4、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八章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 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职业教育法》第—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 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法律条款确定了国 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依据。
5、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 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它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 建设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6、“双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 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学历文凭不同,学历文凭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 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
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上工作能力水平。“双证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主要面向各类大中专院校,技工学
校,职业高中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毕(结)业生。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实行了“双
证书”制度,毕业学生“双证”的比例也是教育部门考核学校的指标之一。根据教育部(教高司函
[2005]79号)规定:全社会所有的大中专及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必须备“双证”,否则视为不
合格的毕业生。
7、关于就业准入
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 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 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
8、关于职业资格、执业资格、从业资格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
执业资格。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执业资格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如律师等。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
9、什么是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的本质是一种考试,具有考试所有的共性特征。职业技能鉴定是专门以职业技能
为着眼点的考试,是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特定手段和特定目的的考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 将职业技能鉴定定义为:它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机构,对劳动者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
10、哪些人需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1、在职人员。到职介机构求职的劳动者到实行准入控制的工种范围内就业时,必须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发布技术工种人员招聘广告时,必须在应聘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中注明职业资格要求。
2、新生劳动力。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大学应届毕业的新生劳动力,不但要经过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取得毕业证书,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实行准入控制的技术工种范围内就业。
3、在职人员。对从事技术工种而还没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在岗人员,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再上岗。
4、转岗人员。对已经有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又更换了的在职人员,必须重新参加职业培训,取得现在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再上岗。
5、政策性安置人员。用人单位安排国家政策性安置人员从事技术工种工作的,应当先组织培训,达到相应工种(职业)技能要求后再上岗。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篇6
[关键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制度完善
[作者简介]张宏(1966- ),男,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财会系副教授,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21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23-02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但当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是,社会认同度低,考试缺乏统一标准,证书工种、等级设置随意,考试管理不稳定,加之培训颁证机构争生源抢市场,使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在社会认知中变了形,证件的有效性受到极大怀疑。因而,为把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良性循环轨道,完善制度体系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颁证鉴定的高度垄断性,维护证书的权威性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
国外成熟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管理严密,分工明确。其中政府的职能是制定职业资格教育政策,对职业资格委员会实行行政管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指导开发职业标准,定义职业能力,并对证书认证机构进行规范;认证机构负责颁证,同时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督。整个管理线条清晰、责任分明,有效地保证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
而我国职业证书设计、鉴定、颁证机构政出多门。同一工种认证重叠,且互相制约。如计算机水平考试,教育部门有高教系列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产业部门有计算机程序员等20个名目的考试,劳动部门有计算机操作员等18个名目的考试。还有一些部委省市、行业协会的鉴定中心组织进行的行业性、地方性计算机操作员之类的鉴定。再如电子商务项目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电子商务师”资格认证,有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的“商业电子商务师执业资格认证”,还有阿里巴巴组织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证书”。上述现象充分说明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中的管理混乱、考试不规范等问题,这极大地冲击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对策
规范我国职业证书制度,规范管理,统一划分工种,统一考试大纲、职业标准,“政与证”出于一门是当务之急。只有规范管理,方可体现我国职业证书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因此应建立起由国家劳动部门负责制定职业工种分类和核发证书,各行业行政职能部门制订行业职业标准、考试大纲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鉴定和考试,国家教育部门组织实施教育、培训的全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
规范劳动部门监督与管理,统一进行工种分类,统一核发证书,树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权威性。只有树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才能得到全体国民、用人单位和职业教育院校师生的广泛认同,使职业标准更准确、更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更符合劳动力需求标准、更贴近现代化生产实践,使本行业用工标准、技能要求转化为职业教育部门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能有效地指导高职院校切实解决教学改革中诸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研制、专业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重大难题。
各行业行政职能部门同时担当鉴定考试的主体、主持单位,教育系统考试院为委托承办单位,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到全国统一的鉴定考试工作中来。而在我国,现今依行业系统设立的专业考试机构有很多。这种分而治之的结果必然造成了证书使用上的画地为牢。
国家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培训和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监管。教育部门应以各行业行政职能部门根据劳动部门统一划分工种制定的各行业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为蓝本,制定教学大纲、计划和培养目标。同时依此制定社会培训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管理原则。
二、设立培训机构准入强制性门槛,加强日常监管
(一)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场逐利的消极影响使一些教育机构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不顾质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行业饱和、恶性竞争、口碑不佳上。行业饱和,初级工、中级工培训趋于饱和,高端市场难以开发,随意降价、虚假广告、胡乱承诺。口碑不佳,用做商业的心态做教育,以赢利为目的,信誉度不高。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培训机构的准入政策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准入门槛较低、监管力度不到位、考核制度不健全。准入门槛较低,没有明确规定民办培训机构的起步注册条件。监管力度不大、考核制度不够健全,直接导致各培训机构各自为政、自由发挥、自生自灭。国家对培训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等优惠政策几乎等于一纸空文,没有落到实处。
(二)对策
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督导,从各个环节把关,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和劳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审批制,区分不同情况,都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
一是坚持分级审批原则。凡以培养初级职业技能水平和非技术岗位的劳动者为主的培训机构,原则上由举办者户口所在地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审批,并报上一级劳动保障部门备案;以培养中级职业技能水平为主的培训机构,由市级教育部门审批,并报省劳动保障部门备案;以举办高级职业技能水平为主的培训机构,由省教育部门审批。
二是坚持权责相称原则。遵照“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和权力责任相一致的要求,审批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避免重审批、轻管理现象发生。日常管理内容包括检查培训机构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身份、职业资格证书及有关资料(兼职教师要附劳动合同)。检查教学固定场地、教学设施、实习设备,检查所开办专业(工种)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执行统一颁发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三是实行备案制度。包括招生备案制度和招生广告审批备案制度。培训机构新生入学后,审批部门要及时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对于培训机构发布的招生广告、招生简章在刊播散发前,审批部门要进行认真审查,确保广告内容真实准确,不误导群众。对不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备案,擅自刊播散发的培训机构,审批部门要作出严肃处理,及时纠正其错误。
四是落实年检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要按照审批的工种和教学大纲以及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优劣进行年度检查。同时开展季度教学质量评估活动,主要听取受训学员、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培训质量的反映,及时发现和纠正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督促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培训质量。
三、严肃考试过程和结果,以准确鉴定赢得社会认同
(一)职业证书考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证书考试存在不足的主要表现为:其一,考试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其二,考试多重理论、轻操作。其三,测试手段落后,场地、设施设备、专业考评人员匮乏,测试过程人为主观因素偏重,很大程度上无法客观真实地检验受试者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水平。
(二)对策
首先,动员社会力量,实现考评硬件条件达标。职业证书考试种类众多,每个考试机构不可能拥有所有类别考试所需的技术和设施。要做好证书考试工作,保证质量,合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就是一条必经之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需要由考试机构作为主体协调社会资源,由国家给予补贴,委托成立具体考点,设置统一硬件标准,由考试机构和考点所在单位通过合同形式将此工作长期确定下来。
其次,建立一支过硬的相对稳定的考评员队伍。要准确、客观地甄别应试者某一方面的技能水平,仅靠闭卷笔试是不够的,还要进行非常严格的、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的实践能力的考核。这对考评组织机构和考评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教育考试机构内部,专业考评员素质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上述要求,这种现状已成为制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此项问题的国际经验是组织、培训一支稳定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兼职考评员队伍。
第三,加强国家题库的开发和运行管理。当前普遍反映国家题库除了内容偏旧外,资源也不足,导致一些常用工种的题在反复抽用后,基本无保密性可言。因此应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及时补充扩大题库容量,借鉴已为全球接受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如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剑桥信息技术考试(CIT)、微软信息技术认证(MCP)、网络安全专家认证(CIW)等题库内容和运行管理办法,制定适应学生国际性、现时性能力培养的标准与要求的题库。
最后,降低考生参加鉴定考试费用。当前职业技能鉴定价值取向模糊不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位置被颠倒,收费过高,学生无法承受,阻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推广。作为政府实施的社会公益行为,在职业鉴定中应只向考生收取少量的成本费用。将现有转嫁给考生的费用如申报考试点需交费用,改由国家承担,顺应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设计初衷,将社会效益摆上首位,吸引社会人员及在校学生的积极参与,赢得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多方认同。
[参考文献]
[1]张光跃.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J].职教论坛,2003(17).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篇7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企事业单位对审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 各高校开设了审计学专业, 培养适应信息化、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深厚的审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审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在审计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同时, 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与新的审计行业规则、标准的制定对高校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作为教育的重要平台, 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如何顺应社会对应用型审计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需求, 彰显应用型的教学特色, 直接关系到审计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课程体系的沿革来看, 随着审计人才培养不断得到重视, 很多应用型高校的学者都做了探索性研究, 提出了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余江涛提出“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 必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构建工学交替进行的课程体系”。郭云辉主张“高校是培养审计人才的摇篮, 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 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授课内容的“有用”和学生的“会用”, 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力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用且会用。
1.2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背景
随着新审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体系的实施, 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多样化, 审计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相应的, 审计理论与实务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审计学专业人才也成为迫切需要, 这就对高职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的调整和创新势在必行。另一方面, 近年来, 由于高考生源大量减少、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面的限制,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 存在不少问题, 如忽视了职业需求、岗位能力的培养;必修课比重较大, 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新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 课程体系的制定应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 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审计学专业人才。
1.3 职业标准及其选择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 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与审计相关的职业标准有: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根据就业定位, 在进行教学开发时, 主要锁定助理审计师和审计师两个国家职业标准。
2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原则
2.1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其结构的合理与否就会决定着专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在对审计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和对职业标准进行选择之后, 构建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学科-应用”为导向形成“公共素质课、公共技能课、职业知识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2.2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1)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应用型高等教育也应主动出击, 积极寻求社会的需求点, 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面向市场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
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课程的开发、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要能体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把教育的目标从强调理论转向强调实践, 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和创新能力, 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动手、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等。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代教育要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去不断探究与发展新知, 具备自主学习、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3 基于职业标准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 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 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切实保证“双证书”目标的实现。
3.1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 审计学专业是面向会计与审计领域的一线岗位,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 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掌握会计与审计行业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和基本技能, 熟练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日常业务运作,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迅速投入到会计、审计一线岗位的工作, 从事出纳、应收/应付会计、费用会计、成本会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行业、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 从事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会计核算、税收筹划等工作, 并且具备一定的职业升迁与终身发展能力。
3.2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审计行业基层业务及管理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是设置专业课程的基本依据之一;可以通过校内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对不同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和专业教学团队到企事业单位的调研总结提炼获得。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 参照职业标准和岗位群, 构建包括综合素质类课程与职业能力类课程的“五大模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如表1所示。
在课程体系中, 把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引入进来, 考虑了人员后续教育的需求, 理论与实训相融合, 保证实践技能的系统化, 通过财务外包综合会计实训、审计综合模拟实训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培养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课程的动态选取和更新的“新颖”和“实用”的专业内容满足了社会、企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根据审计岗位群的选取和组织了从基层审计岗位到审计管理岗位的课程体系, 保证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综上, 高职院校应认清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加快专业改革中的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衔接工作, 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发展机遇的重大战略, 积极推动职业资格标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国炳, 周纯江, 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 2009 (3) .
[2]张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11 (2) .
[3]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J].财会通讯, 2011 (2) .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篇8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吸引力,高技能人才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战略思想。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是关键。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需要科研型、设计型人才, 更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一、创新型国家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一提起创新,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学术科研型、设计型的顶尖人才, 而往往忽略了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 合格的技术员、技术工人极为匮乏, 这种教育结构上的失衡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各类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实施的主体, 是先进科技学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 他们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中国制造”要向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高端发展, 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人才资源中的一块“短板”。
另一方面高素质技能人才和生产结合最紧密, 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性能提升过程中, 他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福特、德国的大众、日本的丰田这些世界名牌汽车生产厂家家喻户晓, 它们生产的汽车及产品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发明创新和技术专利中, 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贡献, “研发型蓝领”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生力军。
我国在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时, 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建立新的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初步建立了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已逐步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基础。但职业教育仍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 存在社会吸引力不强, 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主要以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 (见下表) 。
(二) 现行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1. 体系不完善导致吸引力不足
目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 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辅, 没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职业教育, 使得职业教育“先天性”的吸引力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是精英教育, 大学毕业生普遍比职业教育学生社会待遇高, 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职业教育学历层次较低, 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没有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这就导致社会成员普遍愿意接受高层次的精英教育, 制约了受教育者自发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由于体系的不健全和招生制度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倾斜, 造成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大。
2. 教育设置层次偏低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设置很低, 高等职业教育也仅仅是普通高校入门级别的一种设置, 使技能型人才没有接受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 妨碍其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这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相矛盾, 而且削弱了有志于从事技术和技能型学生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 也阻碍了希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职业院校学生的进步, 使职业教育变成了一条“死胡同”, 从体系上限制了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从低端向高端的流动。
3. 体系不健全影响教育质量
生源质量不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都是造成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从近年来招生情况看,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分数一般在300-400分之间,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考成绩平均在200分以下, 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表现,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 素质不高, 纪律性差, 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待遇低于普通教育, 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不愿长久在职业学校任教, 导致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同时, 由于职业教育因实践技能课的比例大, 本来需要更多教师,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职业院校的教师人数比普通高校或普通中学的教师少了将近一倍。同时不难发现,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主体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从原普通教育岗位上转移过来的教师, 另一部分是从理工类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教师。第一类教师多数存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明显不足的问题, 第二类教师则缺少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两类人员普遍和生产一线、市场结合不紧密,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小, 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无法有机地结合, 影响了教育质量。
4. 经费投入不足使职业教育发展受阻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慢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也慢于整个教育的财政投入增长速度。1997-2006年, 教育经费投入从2 532亿元上升到9 815亿元, 每年平均保持在16.2%的增长速度, 但对不同层次的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 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每年投入以25.1%的速度增长, 但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却大幅度地下降。财政拨款只保证了人头经费中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 绩效工资和由于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外聘教师工资都要通过学费收入来解决, 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出现了“学费收入为主, 政府投入为辅”的情况, 学校不得不采取扩大招生规模来弥补发展经费的不足, 而规模的片面扩大, 相应的教育资源、办学条件跟不上, 进一步导致了学校办学质量不高, 吸引力不大等问题的恶化。
三、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分析借鉴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 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经久不衰的动力之源,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以欧洲的德国、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亚洲的韩国最具有代表性。
(一)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其教育体系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适龄儿童6岁进入小学, 完成四年义务教育后第一次分流,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可以从普通学校进入职业学校。小学毕业后进入一般中学学习5年后毕业, 如想就业, 仍需要接受3-4年职业教育。学生在技术性中学学习6年后毕业, 可有多种渠道进入职业学校, 接受为期2-4年的商业、工业和手工业的职前培训, 之后便可成为商业、工业和手工业的中层职员, 也可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和学生、家长的意愿, 选择通过两年左右的文化学习, 到更高一级的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深造, 完成第二次分流。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为基础, 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员, 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 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 与基础教育之间, 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形成网络 (见图1) 。
(二) 韩国职业教育体系
韩国以“培养具有先导未来能力的韩国人”为职业教育目标, 被亚洲银行称为政府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典范。韩国职业教育分为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两个层次。高中教育可分为普通高中 (人文高中) 、职业高中 (实业高中、职业专门学校) , 在初中毕业生中, 升入这两类学校的比例一般各占50%。职业高中以讲授专业实践技能知识为主, 以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目的。在高中阶段, 普通高中的学生85%选择升学, 职业高中学生75%选择升学, 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就业, 一部分升入大学。职业教育类大学有职业学院和工学院, 学生来自于各类高中阶段的毕业生、高中毕业后就业几年的技术工人和大学毕业后学习专业技术的人员, 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见图2) 。
四、构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模型的思考
根据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分析, 不难看出,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健全, 缺少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内部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衔接不畅, 投入力度不足, 是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吸引力不够的主要原因。建立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思考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满足创新型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要求技能型人才具备的技能水平逐步提高, 其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要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因此, 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兼顾学历教育的同时, 要克服“唯学历论”思想的束缚, 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 满足人成长阶段中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需要。
(二) 满足创新型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技能型人才岗位需求逐步向具有理论深度和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其知识能力结构也在发生很大变化。职业岗位要求他们增加理论知识, 提高智力与技能水平, 而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求的基础操作技能需求正在下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历层次要向上延伸, 设置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职业教育。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 同时也可以满足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的诉求。
(三) 加强各类教育衔接, 建立起人才培养互通的“立交桥”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出现的吸引力不够、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体系内部衔接的不足,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互通不畅。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很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 同时也要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相应阶段的衔接和互通。一方面, 在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根据自己的选择, 按照1∶1的比例接受高中或者中等职业教育, 实现第一次分流。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可以转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两年制中等职业教育, 50%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可以升入大专接受职业教育, 50%的学生就业;高中毕业生中30%升入大学学习, 50%接受专科段职业教育, 剩余学生接受两年制中等职业教育, 实现第二次分流。设置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阶段教育, 使得接受大专职业教育的学生中有50%可以升入本科段职业教育或者理工类大学, 完成后续学业, 构建起教育互通的“立交桥”, 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形成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 (见图3) 。
(四)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发挥政府办学的主体功能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目前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以学费收入为主, 以财政投入为辅, 而要提高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现场操作技能、技术水平, 学校就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 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扩大实训场地和增加设备, 提高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质量, 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办学条件的改善作为支撑。因此, 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才能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元.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技能型人才培养[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10) .
[2]黄日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10.
[3]明航.五国职教体系的比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3 (3) .
[4]袁红哲.加拿大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之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 .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篇9
一、历史的回顾与展望
像谈课改不能不谈文化背景一样, 谈教育不能不谈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催生了现代西方文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催生了经济中国, 中国梦吹响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民族复兴的号角,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必将催生“共同长寿、共同富贵、共同康宁、共同好德、共同善终”的“天人合一”的大美中国和“回归自然”的大同世界。过去“求温饱”, 现在“盼环保”;贫乏时“想权钱”, 丰富时“讲休闲”。
金字塔时代, 即特权时代, 人面兽心, 苦不堪言;橄榄型社会, 即物欲横流的社会, 美人鱼会因资源枯竭而亡, 自由女神蒙灰, 仅限于个人欲望满足的自由也只能是个美丽的传说;球形世界, 即天人合一的休闲世界, 个个都是地球母亲的子女, 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 回归自然, 自我觉悟, 享受简单的生活, 其乐融融。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视野越宽, 境界越高。西方文化核心是科学与人文, 东方文化核心是天人合一。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211工程、985工程的洗礼有较大进步, 虽然离自主化、特色化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有最后一公里, 但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将使高等教育发生重大变化 (2) 。这必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 在历经“规范化、模式化、标准化”的建设后, 应在“自主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国家优质特色职校的建设和引领下, 走特色文化主导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二、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文化特色
读万卷书是学习, 行万里路也是学习, 既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带着幸福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任务, 笔者考察学习了四川省中江职业技术学校 (以下简称“中江职校”) 、重庆立信职业学校、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等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深感这些学校文化建设的博、大、精、深、实、细、特、朴、心、真、合。
博:文化建设是一项校长工程, 每个部门各有责任, 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大:文化建设之大气, 中江职校培养“行为规范技术过硬企业欢迎的现代绅士淑女”, 龙门浩职业中学办学理念是“正人达业行天下”、办学目标是“职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职业名校”;精:精文化是龙门浩职业中学的主题文化, 一年8个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是立信职业学校技能精的具体体现;深:中江职校校门口有中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中国百业先师鲁班的塑像, 立信职业学校有校史文化墙;实:中江职校“共同消灭七个零” (有计划+没行动=零;有落实+没完成=零;有价值+没发挥=零;有布置+没监督=零;有进步+没耐心=零;有任务+没沟通=零;有能力+没态度=零) 的管理理念, 龙门浩职业中学实训室、宿舍的8S管理的落实;细:3所学校文化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 中江职校、龙门浩职业中学均有不同的专业德育特色;特:中江职校的产教结合、龙门浩职业中学的人文校园和262效能课堂, 立信在显著位置凸显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的大幅照片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以及利用三棵树表现的幸福之家;朴:龙门浩职业中学的妈妈式宿舍管理、五个“处”的和谐理念 (人人都有长处, 相互学习;人人都有短处, 相互宽容;人人都有难处, 相互帮助;人人都有苦处, 相互体谅;人人都有好处, 相互感恩) 、歌乐山上的立信像山一样性格朴实, 中江职校“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朴实理念;心:几所职校均在用心建设、用心工作, 作为公立的立信职业学校人均周工作量均近20节;真:技能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人文进了校园, 龙门浩职业中学的《幸福在路上》画册展现真彩, 真干不作秀;合:各校的主题文化整合了学校各项工作, 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江职校的绅士淑女文化、龙门浩职业中学的精文化、立信职业学校的信誉文化增添了人文色彩。
三、建设中的幸福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策略
学后悟, 悟后做, 做后会做, 会做后能做, 能做后做好, 做好后出特色, 出特色后通天下。四川省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幸福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建设在“特”字上狠下功夫, 正向着国家优质特色职校——幸福学校出发。
特:瞄准国家优质特色职校的目标, 建设特色校园环境, 以幸福之旅为主线, 建福园大道、逐梦广场、招黄桷魂、幸福教育壁画等, 融专业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休闲文化等为一体;形成特色办学理念, 培养自主能力领航幸福人生, 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发挥好特长, 人人都是天才;编特色教材, 幸福文化系列丛书——《文化漫游》、《花开的幸福》、《生命文化》、《品牌文化》、《愚人愚事汇聚正能量》, 科技与人文融合的“三明治”系列实训教材;建特色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让学生时时、处处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特色课堂——橄榄型幸福课堂 (虎头、猪肚、豹尾) , 放下权威让学生动起来、舒展身心让学生活起来、展示特长让学生亮起来;搞特色德育, 培养知行合一的真人、心口如一的善人、天人合一的美人;做特色评价,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评出每一个人的特长与优势, 坚持发展性评价, 评出自信,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乐业者幸福;抓特色管理, 抓学生自主管理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抓教师做中学形成专业成长特色, 抓干部月汇报制度形成干部自主成长特色, 抓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成信息化管理特色和专业部主任、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齐抓共管专业部的橄榄型管理特色;形成一批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 培养大批特色教师与特色学生, 培养文武双全的橄榄人 (身体棒、心术正、技术硬) ;出特色成果, 找到8X幸福密码 (行xing行动、心xin用心、信xin信念、醒xing清醒、性xing天性、新xin创新、星xing星星、幸xing幸福) , 正能量开启100……1幸福空间之门, 100……1幸福教育促建国家优质特色职校, 创造出汉字“人” (音yī, 同“一”, 本义为做人要顶天立地、天人合一, 引申义为做人要有底线和上线, 没有底线就会“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没有上线就会“无法无天, 牢底坐穿”, 没有底线和上线就会“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 丰富发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发现幸福三感:充实感、成就感、方向感, 找到了幸福的三个简单标志:吃得香、睡得香、笑得出, 形成了1个主题N项活动的工作模式, 认识到文化是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 文化不仅是教化, 文化更是造化、潜移默化、融化、感化、多样化。
四川省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校幸福文化建设还有其他特色。博:确立部门幸福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作月汇报工作制, 部门自主建设幸福文化, 让“充实感、成就感、方向感”为主要内容的幸福文化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大:以大爱精神为学校精神, 做到大爱无疆有容乃大和敬天敬地敬自己, 培养大气之人。精:以装满正能量有底线、上线和大爱的100……1幸福教育为主线贯穿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作, 落实“合理满足人生幸福”的理念。深: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格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冰山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为指导, 在找到各自长处的基础上, 进行幸福职业生涯、幸福人生教育。实:形成“做实任务书、做实部门工作”的纵横工作机制, 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为骨架、行为文化为血肉、精神文化为灵魂做实学校幸福文化工作。细:幸福学校管理机制促进工作的细化、人人献颗幸福心、人人晒句幸福心语、人人写篇幸福征文、人人探索幸福课堂、人人创造幸福环境、人人写篇幸福教育论文, 让幸福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朴:借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二字方针“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朴实理念, 让学校理念、标语、命名更通俗易懂、朴实无华, 更接地气, 如学校的口号“我健康我快乐, 我成长我幸福, YES YES GO GO GO”。心:处处放“心”, 用心学习、用心工作、用心生活、用心想事、用心干事, 时时留“心”、事事用“心”, 办成“心”服学校。真:真抓实干, 真评价、真管理促进真建设, 人人都做真人、人人都出傻劲。合:以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理念整合思维、整合力量, 整合出成果、整合出特色,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培养内心和谐的幸福人。
四、职业学校建设必然从点点滴滴的文化特色走向系统化的特色文化
学过了, 悟过了, 做过了, 一路走来, 我们得出四个结论。 (1) 学校特色文化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是优质特色学校建设的催化剂, 既可为薄弱学校雪中送炭又可为优势学校锦上添花; (2) 幸福人生要做的四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事情要做, 当然四件事的顺序可前可后, 尤其对于我们中职学生来说完全可以从做事开启幸福人生; (3) 我们幸福学校要做的三件大事:100……1幸福教育哲学研究、8X幸福密码破译、健康文武双全 (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兼备) 的橄榄人培养; (4) 国家优质特色职校建设内涵体系:特色主题学校文化引领下的特色办学理念、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特色课堂、特色德育、特色评价、特色管理、特色专业与特色学科、特色教师与特色学生、特色成果、特色效益、特色校园环境等。
五、特色文化催生的国家优质特色职校建设任重道远
我们要跳出学校看教育, 尤其是我们的职业教育。丹麦未来学家Rolf Jensen在拉斯维加斯的一次演讲中, 把“信息社会将逝, 梦想社会已临”作为主题。他认为, 与生产力发展相对应的社会转型史是一个急剧裂变的过程, 工业社会持续了150年, 其提供物是有形产品;信息社会只有20年, 其提供物是服务;而即将代替信息社会的是梦想社会, 其提供物是情感与体验。人类在历经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后, 即将跨入第五种社会形态:梦想社会。在梦想社会, 工作不仅受数据的驱动, 还受故事与情感的驱动 (3) 。职业教育不能太物质化, 未来社会需要适应“心时代”的特色文化。
“忙, 心忙也。功利主义的基础教育, 工具主义的职业教育, 实用主义的学术教育, 繁华主义的网络化生活, 训练出来的人, 一个字:忙。 (4)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和震如是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需求, 我们再来看看当今的时代, 思考当今的时代, 思考当今时代的教育。
(一) 从特色菜到特色餐馆, 给我们哪些启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喜欢从消费特色菜上升到消费特色餐馆里的特色文化。那我们的教育呢?是不是也应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特色教育的需要?是不是应该创建一些优质特色职校?
(二) 优质特色职校的精、气、神在哪里
优质特色职校的精在“海阔凭鱼跃”的课堂大海里, 气在“天高任鸟飞”的育人天空里, 神在“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让每一个生命更灿烂”的教育境界里。
(三) 理想的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
理想的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是学校特色文化引领下的特色教育。教育的理想是放虎归山放鸭下水放鸡出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培养自主能力领航幸福人生。
(四) 如何增强职校吸引力
为什么一些省重、国重职校转向搞普教?为什么曾经的万人职校如今风光不再?为什么办学条件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的上海, 职校招生仍然还要靠政策分流?为什么干部子女、公务员子女、教师子女鲜有人读中职学校?其根本原因是职校同质化严重、无特色文化氛围, 满足不了个性化人才发展的需要, 没有吸引力。作为培养人的基础科学心理学, 走过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历程, 到如今的人格心理学, 那就是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心理学。如今已是多元价值观时代, 就连四川新的发展战略都是“多点多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我们的职校发展也应走特色多元的路子。如何增强职校吸引力?只有在特色上大做文章, 办优质特色职校。谁说职校人就没有梦想?用优质特色职校梦点燃中国职教梦, 人人出彩才能实现中国梦。
(五) 当下的中国人缺什么
人生终极意义是“幸福”。156个国家中, 中国内地“幸福指数”列112位, 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亚洲排名第一, 世界排名第十三。 (5) 幸福指数与GDP并不成正比。
“端着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拜金”, “富士康跳楼”, “富二代炫富”, “官二代炫爹”等现象说明一些人精神上的失落和心理上的空虚。
北大前校长周其凤认为一流学校的内涵包括:一流教师、一流课程、一流学生, 我们认为还应增加一流文化。被誉为美国“领导人才基地、商界精英摇篮”的西点军校, 她培养出两位总统、4 000多位将军、1 000多名董事长、2 000多名副董事长、5 000多名总经理和董事一级的高级管理人才。 (6) 这些本质上都是一流文化的杰作。
社会看核心价值观, 国家看核心竞争力, 企业看核心技术, 学校看特色文化, 学科或专业看特色发展, 教师看教学风格, 学生看天性发展, 个人讲天人合一。立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立足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立足东方生态文化与西方实用主义文化的融合, 今天播下幸福的种子, 明天长成幸福的大树, 后天收获幸福的果实。能真正地闲下来, 关注内心关注环境, 各就其位各显其能各得其所, 这样的人多了, 我们的幸福学校就建成了, 我们社会的幸福指数也就大幅提高了。天人合一是检验幸福的标准, 特色文化是检验国家优质特色职校的标准。
注释
11 黄明林、周洪、唐光国:《幸福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初探》, 载于《当代职业教育》, 2013年第10期, 第64页。
22 庞丽静:《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酝酿大变》, 载于《经济观察报》, http://t.cn/8sDoWfU, 2014年5月10日。
33 郑建平:《为梦想社会做好准备》, 载于《创意世界》, 2013年第12期, 第1页。
44 和震:《言论》, 载于《读者》, 2014年第10期, 第19页。
55 陈璐:《联合国报告:中国内地幸福指数排名112》, http://economy.caixin.com/20, 2012年4月6日。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篇10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在办公领域的广泛应用, 我国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 各高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 培养适应信息化、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同时, 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与新的会计行业规则、标准的制定对高校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作为教育的重要平台, 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如何顺应社会对“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需求, 彰显“应用型”的教学特色, 直接关系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课程体系的沿革来看, 随着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不断得到重视, 很多应用型高校的学者都做了探索性研究, 提出了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李诗白认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比其他社会学科更具社会实践性, 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善和创新专业教学, 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涛强调, 应用型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能力水平。胡世强主张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 “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授课内容的“有用”和学生的“会用”, 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力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用且会用。
(二)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背景
在办公高度自动化的今天, 计算机在会计业务中应用日益广泛, 伴随着多款财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纸+笔”的手工会计业务处理模式, 在日常的业务中, 会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 结合自己所要处理的具体业务, 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另一方面, 我国的社会经济运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企业市场化, 市场金融化, 金融国际化”这一形势下, 企业对于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的需求呈现出交叉、复合的特征, 需要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 具备应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近年来, 由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方面的限制,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 存在不少问题。如忽视了职业需求、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证脱节;必修课比重较大, 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新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 课程体系的制定应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 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三) 职业标准及其选择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 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 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与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有: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电算化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理财规划师、助理营销师。根据就业定位, 在进行教学开发时, 主要锁定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两个国家职业标准, 其结构及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一)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其结构的合理与否就会决定着专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在对会计电算化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和对职业标准进行选择之后, 构建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学科-应用”为导向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三个平台”;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素质教育课、实践课”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二)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应用型高等教育也应主动出击, 积极寻求社会的需求点, 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面向市场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
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课程的开发、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要能体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把教育的目标从强调理论转向强调实践, 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和创新能力, 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动手、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等。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代教育要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去不断探究与发展新知, 具备自主学习、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 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 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切实保证“双证书”目标的实现。
(一)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 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并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会计业务, 又能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 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他们能胜任各类公司、企业、行政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 并能应用所学的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 进行企业财务分析, 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层会计工作岗位包括会计员和出纳, 会计员的技能要求为:会计核算能力 (含手工和电算化) ;纳税申报能力;财经法规, 会计常用软件。出纳技能要求为:掌握出纳岗位的工作目的、任务、内容和工作要求;掌握库存现金管理, 负责填制各种结算凭证, 办理日常的收付款和银行结算业务。基层会计管理岗位包括主办会计和主管会计。主办会计技能要求为:会计核算能力, 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能力, 会匹配会计原理和进行专业判断, 要会引导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主管技能要求为:兼具主办会计和会计管理两个方面的能力, 可以进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
(二)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行业基层业务及管理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是设置专业课程的基本依据之一;可以通过校内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对不同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和专业教学团队到企事业单位的调研总结提炼获得。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 参照职业标准和岗位群, 构建包括综合素质类课程与职业能力类课程的“三大平台、六大模块”课程体系。其中“通识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职业平台”包括“素质教育课程”和“生涯教育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如上页表1所示。
在课程体系中, 把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引入进来, 考虑了人员后续教育的需求, 理论与实训相融合, 保证实践技能的系统化, 通过综合会计实训、ERP沙盘对抗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课程的动态选取和更新的“新颖”和“实用”的专业内容满足了社会、企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根据会计岗位群的选取和组织了从基层会计岗位到会计管理岗位的课程体系, 保证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综上, 应用型高校应认清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加快应用型专业改革中的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衔接工作, 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应用型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发展机遇的重大战略, 积极推动职业资格标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复合型职业技术能手,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岗位适应能力。S
摘要: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在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重构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经济高速发展和计算机在会计业务领域广泛应用背景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特点, 结合相关职业标准和相应的岗位群构建了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并重的“一个中心”、“三大平台”、“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总结了新课程体系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职业标准,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应用型
参考文献
[1].黄玉丽, 冯虹.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 (5) .
[2].李冠军.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34) .
[3].李诗白.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现代会计, 2008, (6) .
[4].刘涛, 李国红.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4) .
[5].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23) .
[6].李炜.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 2010, (7) .
[7].周国炳, 周纯江, 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 2009, (3) .
更为完美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 篇11
这一奖项在2000年设立。此前的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这是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的重要节点。中国随后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当人们聚焦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时,要求继续改革的声音并未停止,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钟书华就是其中之一。
钟书华研究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多年,他认为,“无论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或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奖励的本质首先是对科学家的能力和贡献价值的认可,受众首先是科学家本人,推选标准也应当由专业团体认定。”
建议增设中青年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不超过两名,被人们看作“中国的诺贝尔奖”。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自2000年以来,有18位获奖者获此殊荣,其中有袁隆平、王选、李振声等。2010年度的获奖者是91岁的师昌绪与87岁的王振义。
师昌绪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其中,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王振义则是一名血液学专家,其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
与诺贝尔奖不同,最高科学技术奖更像“终身成就奖”,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熊丙奇发表评论认为,“从实际结果看,评选针对一个人的全部科学技术成就,而非像诺奖般完全针对某项重大科研成果。”
钟书华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科技奖项的评选有两类方式:第一类是最高成就奖,以奖励科研人员的巅峰成就,类似于诺贝尔奖;第二类倾向于累计成果奖。“中国就采用了第二类,以彰显获奖者毕生的科学精神。”
因而,迄今为止的总共18位获奖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13位,平均年龄达80.83岁。
“这样的奖项设置下,不熬到60岁,得不了最高奖。”钟书华认为,对科研一线的中青年科研人员而言,还缺少国家层面的奖励。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得到的奖金为500万,其中450万鼓励课题研究,但目前18位获奖者已经超过进行科学研究的黄金期。根据科技人员一生中最重要科研成果取得时的年龄分布统计,科技人员出成果的高峰期是25至45岁,其中峰值是37岁。
王选也曾感叹“年轻时没得到认可”。他在生前最后一封给中央的信中写道,要支持那些尚未出名但有潜力的“小人物”。2009年1月,“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在北京大学设立,每届奖励2名优秀青年学者。
在学界呼吁多年之后,一些部门也开始设立中青年科技奖项。其中有共青团中央设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协等设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这些青年科技奖的荣誉远不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基层人事管理中,青年科技奖划入民间奖,认可程度也不如省部级科技奖。” 钟书华认为,中青年是科研的中坚力量,国家可以考虑设置“国家青年科学技术奖”,或参照国际经验,评选年度“十大青年科学家奖”。
“国家奖励国家”呼唤变革评奖设置与管理
这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个人,显得最为“有血有肉”。这些获奖者毕生科学激情不灭,个人故事往往也令人唏嘘。
实际上,中国早有针对个人的科技奖励,人们也一直关注奖励之于科学家作为个体的激励作用。
1963年,国务院颁布发明奖励条例,获奖者获得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发明证书。1991年钱学森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是建国后首次以国家名义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1996年,首届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人们对获奖者耳熟能详,有李约瑟、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
其他四项国家奖励则采用“项目制”。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澄江动物与寒武纪大爆发”,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载人航天工程”采用了人员并列署名,团队合作价值得到科技人员的认可。
可是,在钟书华看来,一些奖励主体发展得过于庞大和空泛,已经见不到人,见不到科学家和工程师了。“今年大庆油田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名单上单位众多,甚至上万人参与,真正在科技第一线的人已经淹没了。”
这些重大项目获奖也引起了钟书华另一层面的担忧,“项目合作肯定是好事,但是在评奖中,就应该分开评价,否则一些有特殊资源的部门组合、打包、捆绑,科技进步奖难免形成‘垄断奖,失去激励竞争的效果。”
在他看来,中国的嫦娥项目、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军队系统的歼20、未来的航母、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专项”等都能达到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标准。“但举国之力,企业、个人谁能比?如果评奖,就是国家奖励国家了。”
这一担忧可以在评奖设置和管理上寻求解决。钟书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参与评奖的项目应当分解,限定奖励项目的‘最大申报单位,可以是一个组织,一个出资方或一笔项目资金。”
为国家奖“减负”
在中国,数千人的项目团队参与科技奖评选已是传统。1966年前后,国家批准的发明奖励中,就包括集众人之力的人工合成胰岛素、氢弹、原子弹等重大科研成果。
此类奖励政策广泛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各省市单位也积极参与评选和设立奖项,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活跃发展。
“逐渐地,获奖成为各省市、各单位的工作指标。”钟书华说,“尤其是地方政府也开始设立奖项,数量众多,这对科技奖励的质量和权威性有着一定负面影响。”
1999年以来,科技奖励体制改革已经开始以“奖项减负”为目标,国家奖项也由之前的800 多项缩减至不到400项。
“国家奖项还是太多,每年有几百项,”熊丙奇认为,“这些奖项还是带有很强行政评价色彩,学术界也在跑奖、在要奖,一些学术研究甚至包装还未取得成果的项目去报奖。”
钟书华也认为,国家奖励是稀缺资源,政府应该看重“冷门”,奖励有社会效应的科学技术。专业领域应当鼓励专业协会和民间设立奖项,经济方面的成果也应当由政府奖励逐步过渡为市场奖励。
美国较早建立了专业领域奖机制。美国科学院就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私营机构,设有海洋学、生物与医学、航天工程、应用数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及美国科学院公共福利奖等十多项。除此之外,美国工程院(NAE)奖、美国物理学会(APS)奖和美国化学学会(ACS)奖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1999 年中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已经开始鼓励专业学会、各类基金会等社会力量设奖。但目前的状况是,除中华医学奖等少数奖项之外,其他专业学会奖尚在起步阶段。
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钟书华认为奖项需要调整方向,“国家奖励技术创新,无非就是为了推动应用。已经获得良好市场反映的技术,说明市场已经在‘奖励,政府荣誉就显得没那么迫切了。”
发达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简介 篇12
职业资格制度是以法律为依据, 对从业人员具备的执业资格的一种权利的许可制度, 要求对自然人的执业资格依照法律进行管理。
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四个国家的职业资格制度, 代表了发达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成熟经验, 可供国内参考借鉴。
日本交通职业资格健全
日本国土交通省对职业资格的管理, 主要侧重对其法律法规、职业政策等宏观管理, 具体的考务工作授权中介组织或专门的考试机构承办。日本国土交通省重视对职业资格的注册管理, 并强调职业资格注册是实施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日本交通方面职业资格的注册工作由日本都、道、府、县等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各地注册条件可以有所不同。
日本铁路运输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由日本国土交通省铁道局负责, 根据火车动力情况分为甲种蒸汽机车运输证书、甲种电气车运输证书、甲种内燃机车运输证书、新干线电气车运输证书、乙种蒸汽机车运输证书、乙种电气车运输证书、乙种内燃机车运输证书、无轨条电车运输证书等8种职业资格。
要取得铁路运输从业人员职业资格, 必须通过国家考试。年龄在20岁以上, 无身心障碍, 如以前曾取得该资格后又被取消, 取消后应满1年。笔试,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铁道法令、动力机车构造与性能、运输理论、铁道一般常识等。技能考试, 测试的主要内容是:速度视测、距离目测、制动机操作、制动机以外机器的熟悉程度、定时运输、非常情况的处置等。身体检查, 视力机能、听力和疾病检查等。适应性检查, 情感、意志和疲劳恢复、反映速度等。
日本对车辆驾驶、车辆运输、车辆维修、车辆检测等从业人员的管理比较严格, 都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车辆驾驶人员资格, 主要有:第一种自动车运输证书, 即非营运人员驾驶机动车的证书;第二种自动车运输证书, 即从事旅客运输的机动车驾驶人员证书;指定自动车教习所指导员, 即在机动车驾驶人员培训学校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 (教练和考官) 应具备的资格, 该资格由各都道府县指定教习所协会负责;货物运输管理者证书、旅客运输管理者证书, 是根据《货物自动车运送事业法》、《道路运送车辆法》、《道路交通法》、《劳动基准法》等制定的, 由国土交通省负责管理, 具体事宜由地方运输局负责。
车辆维修、检测人员职业资格, 级自动车整备士证书、3级自动车整备士证书、自动车整备管理者证书, 是从事机动车修理及其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对考证人员的年龄和学历等有严格的要求, 由地方运输局具体管理。自动车检查员证书、自动车检查主任者证书, 即机动车修理厂检查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由地方运输局具体管理。
海事代理士证书, 要求从业人员了解船舶法、船舶安全法、船员法、船舶职员法等海事法令, 由地方运输局负责管理。鉴定人证书, 是对从事船舶输出入货物品质、数量鉴定工作的人员要求必须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对专业学历有较高的要求;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具体的考试工作由日本海事检定协会负责实施。另外, 还有检量人证书、检数人证书等。
英国职业资格颇为完善
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国家职业资格的实施。1921年首先在机械工程领域实施, 后来逐渐扩展到电力工程、化学、建筑、造船、纺织、商业等领域。证书的鉴定发放主要由各行业协会以及行会性质的团体来承担。长期以来存在证出多门, 互不相干, 缺乏一个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以技能训练为主, 理论学习为辅。绝大部分是非全日制的, 每周只到学校上课2小时, 其余时间主要在工厂、企业进行。目前,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面向在职人员和结束义务教育后的16-19岁青年, 主要由继续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实施。据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的人士介绍, 英国正在研究把国家职业资格的培训提前到14岁。理由是, 有的学生不愿学习学术课程。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 已具备部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文化基础。
如果说, 推行国家职业资格是为了解决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需要脱节的矛盾的话, 那么, 推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则是为了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将职业教育融入教育体系之中。1994年德林报告 (Dearing Report) 提出, 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有三条出路:直接就业者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有学术升学导向者参加高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 (A Level) ;有职业升学导向者参加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普通国家职业资格一经实施就得到中等学校的广泛欢迎。1992-1999年有189000名学生注册, 涉及2000所学校。2002年6月, 66000多人参加了中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课程的学习, 参加初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学习的人数达到14500多人。2000年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也颁布了与高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同级的高级职业教育证书考试标准 (Vocational A Level) , 这标志着普通国家职业资格的进一步完善。
英国的技术人才可分为四类:最低层为技工 (Opera tive) , 指运用机器的半技术工人或技术工人, 其合格条件无一定标准;第二层为工匠 (Craftsman) , 通常指受过职业训练, 但未接受较高技术训练的成熟工人, 这类工匠的训练包括手工和机械技能的基本训练、工作原理的理解、严谨工作作风的培养;第三层为技师 (Technician) , 指曾接受系统职业技术教育和训练, 并能运用科学和工艺知识者;第四层为技术专家 (Technologist) , 通常指接受过科学技术的专业训练, 熟悉科学原理和实际工作, 可以从事工业领导、管理、设计、研究和发明等工作的人员。
美加职业资格特点鲜明
美、加两国是现代职业资格制度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 加拿大现有注册工程师16万人, 美国现有注册工程师约200万人, 两国已在土木、化工、电子、生物等专业技术领域广泛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在加拿大, 一般设立职业资格的专业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涉及民生安全, 二是应用工程原则。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 不管从事什么专业, 都必须取得职业资格, 否则就不能设立。加拿大的职业工程师制度始于1922年, 1923年出台了规范职业工程师行为的法案, 1937年经过修订, 授权加拿大职业工程师协会进行注册管理。美国1938年制定了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法律和法规, 对职业培训、标准、资格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 并经过多次修改日臻完善, 为职业资格管理创造了条件。
对职业资格制度的管理, 美国、加拿大都是由政府和专业工程师协会共同承担的, 但两国管理方式不同。美国对职业工程师的注册、管理和考试等均由政府负责。专业工程师协会只负责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拟定、专业课程评估等工作, 并对专业工程师的技能进行监督。专业工程师出现质量事故, 由协会查实并告知所在州政府, 建议吊销或中止该专业工程师的职业资格。加拿大法律规定了职业工程师协会具有立法、解释、执行的权利, 职业工程师协会代表国家制定统一标准、规定、章程供各省级协会使用, 并代表国家进行省级协会之间的协调, 负责职业资格的考试、认证、注册、监督、管理等工作。
加拿大、美国在重视工程师学历的基础上, 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加拿大职业工程师一般要求必须具备4年的专业工程师监管下的见习经历。美国要求申请职业资格者必须在专业工程师监管下工作4~5年, 并通过相应专业的实践考试。实践考试一般在工作2~4年后进行 (各州不同) 。考试每年举行两次 (4月和10月) , 考试试卷全国统一, 由各考试委员会统一命题, 各州自行决定考试及格分数线及通过考试的比例。
加拿大、美国的职业资格都有统一的国家标准。美国专业工程师协会制定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的规定、守则、章程的指导性文件, 并具有国家级的职业资格、职业化程序和执行实施的标准。加拿大职业工程师从业时依据的具体专业标准, 由加拿大标准局科技人员经过大量的实践精心验算制定, 成为职业工程师的执业准则。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推荐阅读: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10-23
国家职业资格11-22
国家职业标准06-26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12-24
国家职业资格收费10-16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12-09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查询09-07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0-24
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08-05
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种类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