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2024-07-04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通用12篇)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篇1

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紧随其后,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 职业教育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但是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广大考生及家长对职业学校的认知还存在偏颇,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基本上是考分不高的学生的被动选择,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远远不够, 消除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偏见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何加大舆论宣传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当前社会, 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职业教育工作者应重点研究和推进的工作。

一、设立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意义

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其中高职教育发展有目共睹, 现有1300多所高职学校, 在校生规模3000万人,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是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美国社区学院为特征的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为特征的CBET模式等发达工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实践体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理论上的创新。

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这项计划被称为中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 在“十一五”期间安排了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 先后在2006年立项了第一批国家示范校30所, 2007年立项第二批示范校40所, 2008年立项第三批示范校30所, 并于2010年全部完成了建设与验收。在100所国家示范校基础上, 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 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 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 这100所院校目前正在组织建设和验收。通过上述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的建设, 我国的高职教育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但是, 我国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和理论创新目前仅限于职教体系内部, 如何将发展成果推广到全社会, 为广大考生、家长、用人企业所了解与接受, 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是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国内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应适时向社会推介改革的成果, 但现阶段国内研究现状更多地是仍停留在高职本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改革内容上, 还没有对改革成效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向社会推介, 更没有开展深入研究找到如何进行社会推介的途径。

近些年, 研究人员已开始尝试探索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力建设的途径, 提出了从社会自觉、高职院校内涵、强化政府作用、社会舆情宣传等方面进行建设, 这些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形成高职教育社会认知不足、品牌美誉度差的主要原因, 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但是, 没有制定出可供高职院校实践实施的方案和措施, 更没有形成具体的可供直接使用的宣传推介材料。

设立“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已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及, 并于2015年5月组织举办了我国第一个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 并明确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为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从今年的活动周组织工作来看, 教育部、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考生所在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 都将参与到了活动中来, 各地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 如组织地方性的职业技能竞赛, 开展职业教育发展成就展览, 举办专题讲座活动等。

由于今年是第一届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社会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不同层级都急需一套有利于扩大职业教育活动周影响力的活动方案和书籍读本, 支撑充实“活动周”的宣传内容。主动出击, 扭转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陈旧固化印象, 研究如何在全社会推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近些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探索提升高职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美誉度的途径及推广策略, 面向普通考生和家长推出生动活泼的宣传介绍材料, 充实“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内容, 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活动周方案内容设计

2015年5月11日至17日, 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教育部要求各地以“发展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为主题, 以职业院校开放校园和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为主要活动内容, 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工作方案, 但是, 由于今年是首届举办, 欠缺成熟的工作经验, 职业院校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够, 发动的时间也过于仓促, 故本届活动在职业院校及全社会的影响有限, 如何设计活动周的工作方案, 充分发动筹备, 让各方参与到活动中来, 是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设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既需要时间的积累, 也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群策群力, 提出合理建议。活动周方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划设计:

1.扩大职业教育活动周的目标人群。国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的目的是扩大职业教育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这包括广大学生、家长、教师, 也包括用人单位、社会媒体, 在目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误区, 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职业学校, 社会潜意识认为读中职或高等职业学校是中考高考竞争失利的被动选择, 学生家长认为读职业院校后就难有成功的人生,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存在误区, 这些认识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因此, 活动周应针对以上各类人群展开宣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 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是高中毕业生, 因此应面向初中、高中做好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 借助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宣传, 让学校也加入到职业教育活动周中来, 加大对初中、高中的教师及工作人员的宣传, 并通过他们进行宣讲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鼓励学生主动结合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分流到职业教育中来。

广大学生家长也是宣传职业教育活动周的目标人群, 学生的就业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影响, 只有让普通民众理解职业教育, 消除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才有可能促使更多的学生认识职业教育, 报考职业院校。

广大企业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他们能否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并吸纳毕业生就业, 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周让企业单位加入进来, 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2.采用多种形式特别是新媒体提升影响力。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当前数字报刊、手机媒体、微信、博客等新兴媒体正在崛起, 影响力在日益加大,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 其中手机网民5.57亿, 占总网民数的85.8%, 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约3.7小时, 目前即时通信是我国互联网应用使用率最高的, 90.6%网民在使用即时通信;其次是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 占比80%。

作为学生群体, 基本上受主流传统媒体的影响有限, 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 这就要求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新兴媒体, 开拓和占领这一新的阵地。传统媒体并不会很快消亡, 同时新媒体正在迅速发展, 两者之间会出现融合和摩擦的现象是必然。

要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面对新媒体的优势, 大可不必自惭形秽, 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新媒体竞争是正确的选择。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体现为公信力强, 而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这类活动, 传统媒体要在内容及深度挖掘上发挥自身优势, 而新媒体则可充分利用渠道的优势吸引学生及社会的关注。

要充分利用主渠道的优势, 鼓励相关研究人员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推介的研究, 编撰推介载体, 编撰出版系统介绍职业教育的、面向社会的推介材料读本, 按读者群体不同, 分考生、家长、企业、社会等, 设计普遍性问题, 进行梳理回答, 定位于通俗易懂的读物, 力戒过于专业与晦涩, 但又紧密结合高职教育近年来的改革发展现状, 能够回答不同群体所感兴趣的问题, 为学生 (家长) 报考升学、用人企业选人、社会评价高职院校服务。

3.有效运用宣传策略。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尽管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宣传事件, 但若没有恰当的宣传策略, 就很难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因此严肃的宣传主题也应放下身段,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采用有效的宣传营销策略。

新时期以新媒体为主渠道、自媒体日趋发达的大背景下, 特别是面向青年学生的宣传中, 应找寻突破传统宣传方式的新思路, 那种说教式的宣传方式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 更不会引起媒体大众的关注, 通俗地讲不能成为头条新闻, 在当前新闻事件快餐式消费的状况下, 应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娱乐新闻的营销方式, 策划营销好职业教育, 主动抢占新闻头条。

一方面, 要借助活动宣传策略。通过举办与国家职业教育相关的能够吸引公众积极参与的主题文化活动或情趣性娱乐活动, 来展示职业教育的形象, 使公众在活动中接受相关信息的宣传策略, 活动宣传的基本载体是“活动”形式, 而不是媒体, 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运行过程”, 具有较强的策划色彩和设计色彩, 应有主题, 有情节, 有开头序曲, 有高潮安排, 有结束办法, 表现出较浓的程序气息和谋略色彩。这就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发动众多职业院校参与到职业教育活动周中来,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在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之前组织本地区的技能竞赛, 在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期间进行决赛和颁奖;职业院校可以在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开放校园, 让学生及家长有机会参观校园了解学校的办学发展情况;各级职业学校可以发动在校生在活动周的期间举办进社区、进企业的各种服务与培训活动, 上述这些活动既要蕴含着理想化的文化境界, 突出宣传职业教育这一主题, 又要包融着娱乐性、游戏化的情趣, 属于社会大众文化, 具有娱乐性和品位性的特点, 才能深受公众喜爱。只有这样经过精心策划的公共活动, 才具有较强的新闻价值, 才会成为大众媒体报道的题材, 从而有效地扩大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影响范围。

另一方面是要做好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指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 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 以求提高知名度、美誉度, 树立品牌形象, 即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 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并通过具体的操作, 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 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在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 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充分借助事件营销的优势, 有目的地推出一些事件、发布相关数据, 从而构成事件营销的源头, 如今年的北大男生退学读技校案例就曾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 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如统筹选定每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发布时间, 2015年的上述报告实际发布时间是在6月中旬,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安排在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集中发布, 并安排适当的发布仪式, 这样才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起到更好的效果。

4.以点带面提高职业院校美誉度。整体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最终应以诸多独立个体院校的良好口碑形成, 在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 应宣传介绍本地区本行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与办学特色, 目前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主要限于省内, 因此应重点在本省范围内推广宣传若干所重点中职、高职院所, 通过重点院校的带动提高整体职业教育的美誉度, 而单个学校的美誉度提升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 应以品牌专业为龙头, 专业是职业院校的基本教学单位, 更重要的是专业是学生及家长评价学校的重要对象, 以高职院校来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300多所, 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院校各百所, 但是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评价依然是平庸的、无差别的, 特别是对优秀高职院校的了解非常有限, 没有像本科中的211高校、985高校的较强的影响力, 究其原因, 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 示范性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已基本走完了外延式的发展阶段, 办学定位和硬件条建设已基本完成, 接下来要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而内涵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建设好品牌专业, 一所院校只有形成了一个乃至几个品牌专业, 才能提升整个学校的美誉度。

学校应加强品牌师资建设。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 归根到底还是要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学校要有一批既懂专业又精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每个专业要有一批能工巧匠构成专业师资的核心力量, 特别是通过引进、聘请大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参与日常教学, 并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支具有吸引力的专业师资队伍。

应重点宣传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 毕业生的质量水平是衡量办学的关键因素, 也是社会评价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最直接的观测指标, 尽管很多职业院校办学历史还不悠久, 毕业生还需要在社会上进行多年的磨炼才能暂露头角,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要想在职场胜出也需要更多的努力, 但是, 在当今多元社会中, 各行各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职场精英, 如何搜集挖掘职业教育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 并广泛推广宣传, 也是学校提升美誉度的重要内容。

三、结语

设立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是我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扩大职业教育在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是各级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抓手, 更是各级学校提高学校办学影响力、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外在推动力, 职业教育的相关各方应共同参与到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中来, 制定有效的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方案, 充实活动内容, 扩大影响力, 让职业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摘要:该文以设立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为起点, 剖析了设立活动周的目的和意义, 针对首次活动周举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在扩大职业教育活动周的目标人群、借用新媒体加大影响力、灵活运用宣传策略、提高职业院校美誉度等方面充实活动周的方案设计, 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美誉度, 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推介效果。

关键词: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方案设计,社会推介,职业院校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廖宗明.试论我国举办“科技活动周”的深远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9) :10-11.

[2]黄世秀.高职品牌专业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 :50-51.

[3]廖卫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互动营销策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 2013, (3) :69-70.

[4]高职院校提升宣传策略时效性的实证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18-23.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篇2

13日上午十时整,河海大学青马工程学员、国防生代表、学生代表聚集在校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凉山丛葬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沉痛悼念和缅怀逝去的同胞。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近千名师生佩戴白花,面向纪念碑列队肃立,齐声高唱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一分钟,同一时间,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校园内外汽笛齐鸣,行人也纷纷驻足面向纪念碑方向默哀。默哀毕,学生代表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师生代表在发言中说,国家公祭、民族呼声,河海同心、开创未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凝聚力量、奋发图强,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用知识的力量,用责任的担当,真正成为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最后全场人员绕纪念碑一周并献花。活动中,很多社区居民以及远道而来的校友和民众也纷纷在纪念碑前敬献鲜花,进行悼念。中央电视台和江苏卫视对悼念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自11月底以来,河海大学的同学们自觉自发组织了国防生主题教育、学生骨干主题教育等各类悼念祭奠活动,通过宣誓、签名、手折紫金草和千纸鹤、电影展、发放宣传手册、陈列展板以及签名墙等活动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表达不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决心。参加活动的同学们们纷纷表示公祭日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死难者的悼念,也是对世人的警示,作为青年大学生,要时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此前,为迎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到来,河海大学还开展了系列悼念活动,参加了“紫金草行动”,与多家媒体共同开展了多次祭扫活动,以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

除了现场悼念以外,河海大学团委还通过官方微信、微博组织同学们参加 国家公祭网、江苏共青团官方微信“勿忘国耻,青春同祭”网上悼念、“紫色的哀思”等网络公祭活动。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篇3

9月20日是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日,区教体局通过LED屏、全干会集体学习等方式宣传活动相关内容,倡导全体机关干部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营造了“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良好氛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活动主题,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组织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做到了“五个一”,即组织了一次网络安全讲座或广播,设立了一个网络安全宣传橱窗,在学校网站开辟了一处网络安全宣传栏目,组织观看了一场网络安全宣传片,编写了一期网络安全黑板报。每一名在校师生都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网络安全教育。

活动中,永丰小学、南屏中学、裕丰小学、霞峰小学、永丰中学等多所学校,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LED、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网络安全宣传氛围,增强了师生识别和应对网络安全的能力。实验中学、东关小学、社后学校等学校通过网络安全排查,播放宣传教育片等途径,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绿色上网的好習惯。实验小学、嵩峰中学、下溪小学等学校组织师生学习网络安全相关知识、举行知识竞赛等,引导师生理性、绿色上网,增强师生识别和应对网络安全的能力。下溪中学、少阳小学等学校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全社会”的目标。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篇4

12月4日, 首个国家宪法日, 在北京景山学校多功能厅里, 举办了首个国家宪法日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参加了活动, 他表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将广大学生培养成为真诚信仰宪法、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为坚实的基础。北京市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表示,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在学生中开展宪法教育活动, 就是通过牢记宪法内容让法治精神深入学生心中, 培养更多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司法部、北京市教委、东城区区委区政府、有关学校校长代表和北京景山学校全体师生参加主题教育活动。

国家宪法日教育活动心得感悟 篇5

通过学习《宪法》规定,使我认识到公民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国家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任何公民都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中,要让员工知道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要履行应尽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也是宪法在保护公民权利这一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我认为现在修改宪法是符合发展需要、顺应人民意愿的,是党中央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凝聚共识、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在新时代依宪执政、依宪治国、领导立法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修改宪法的意义,认识到修改宪法对国家和人民是有极大的历史担当,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卓越见识的体现。

修改后的宪法,更好的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更好的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的优势,更好地适应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必将更有力地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是前提,关键在贯彻。在工作中,我们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学习了解,真正使员工了解掌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的要义,树立工作信心,建立大局观念,把本职工作干好,在公司提出“大干100天”劳动竞赛的号召下,借学习宪法的东风,鼓足干劲,圆满完成各项生产工作任务,为公司效益创历史新高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篇6

据了解,这是国家纺织面料馆2016年首场会员日活动,以“十三五规划下纺织企业未来之路——抓品质 树品牌”为主题,旨在通过参观考察行业优秀企业,分享借鉴成功经验,帮助会员企业更好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挑战。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国家纺织面料馆常务副总经理王苏芳等出席此次活动。

当天上午,40余家优质会员企业主要负责人走进杭州新生印染有限公司。下午,一行奔赴杭州奥华纺织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座谈,并举办纺织行业企业家高端交流会。

活动期间,伏广伟做了“迎接未来生产和供应方式的转变”的主题演讲。他表示,随着全球制造的就近趋势,我国纺织行业在速度、结构和动力转换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化,总体看来,纺织行业发展前景良好。要打破纺织行业各链条之间的发展瓶颈,促进各链条间的有效衔接,树立分享理念,创新共享经济模式。他同时指出,未来生产和供应模式将向个性化定制、物联网和云制造演变,企业应向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等方向转变,不断提升就地服务能力。

另外,天虹(中国)市场总监郭珉、供应链专业人士刘晓辉、米娜纺织总经理魏长军、色尚坊网络科技负责人罗腾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做了主题演讲。(赵国玲)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篇7

吉林师范大学与吉林省金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于2007年共同建设了新闻出版实践教育基地。本文即以实践教育基地为基础, 探讨目前新闻出版学基地实践教学活动的特点、形式和内容设计研究。

一、基地实践教学活动的特点

基地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 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 包括整合性、自主性、实践性、场景性、创新性等。此外, 基地实践教学活动还具有一些特性。

第一, 基地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吉林师范大学国家级新闻教育出版实践基地的建立既基于吉林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师范院校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 也基于吉林金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丰富的行业资源及雄厚的企业实力, 共建基地将实现互利互惠, 双赢共赢。

第二, 基地实践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情境具有完全的真实性。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可以到现场感受编辑出版业务流程。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设与共建单位研发过程、生产过程、管理环节、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相关课程。针对不同岗位需求, 开展专业技能岗前培训, 由共建单位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项目小组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岗前训练。通过联合培养使学生了解编辑出版业全部生产运营流程, 了解行业基本规范、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 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 基地实践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情境具有完全的多样性。学校根据职业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例, 并与实务部门联合建设案例课程、实务技能课程、模拟采编、出版课程等, 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针对不同训练内容的特点和编辑出版各从业环节的不同性质采取丰富而又富有成效的实践形式。主要实践形式有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调研、社会实践、专家讲座、学术研讨会、与业界企业合作或参与研发出版项目等。

二、基地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

吉林师范大学与吉林金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在编辑出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力图建立多形式、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将以观摩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实践。实践基地除承担实践教学之外, 还将适当扩充和延伸功能, 推动吉林师范大学与吉林金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在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一) 构建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将根据复合型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结合专业特色和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沿与具体环境条件, 对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等进行整合设计, 争取建设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的宗旨, 努力探索“学研产”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二) 搭建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根据职业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例, 并与实务部门联合建设案例课程、实务技能课程、模拟采编、出版课程等, 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针对不同训练内容的特点和编辑出版各从业环节的不同性质, 采取丰富而又富有成效的实践形式。

(三) 建设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基地除了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之外, 还将在推动双方在其他领域合作方面发挥重要功能。首先, 合作双方将定期互相派出人员到对方单位挂职或兼职;其次, 双方将联合申请和承办一些与编辑出版实践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 共同参加并举办学术会议, 双方相互提供和交换学术和行业最新信息, 建立出版产业信息资源库, 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三、基地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

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发挥的作用决定了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决定了行业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层次, 决定了出版单位经营效益增长的速度和可持续性, 关系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因此, 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编辑出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目前, 吉林师范大学国家级新闻教育出版实践基地采用的体系结构是基于教学系统论构建的“三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1) 。该体系包括动力、实践、控制及保障等四个子体系 (图2) 。

吉林师范大学将优化整合资源, 构建高质量的编辑出版实践教育平台。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学科规律及特点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更新实践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系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积极加强实践教学教材体系建设,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外实践课程指导用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探索编辑出版校外实践教学的规律, 形成校外实践教学示范成果;通过内引外联, 打造一支通达实务与理论的实践教学“双师”队伍;探索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制定校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一) 基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 进一步整合资源, 构建高质量的新闻出版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建立起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符合学科规律和特点的、科学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2) 积极更新实践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系统开发基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 积极加强实践教学教材体系建设, 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外实践课程指导用书。 (4)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教改研究, 不断提高校外实践教学水平和成效。 (5) 通过内引外联, 打造一支通达实务与理论的实践教学“双师”队伍。 (6) 探索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落实校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二) 基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吉林师范大学国家级新闻教育出版实践基地结合校外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 制宁实践课程规划, 开发实践课程内容和项目, 将校外机构的具体项目与工作环节纳入实践教学活动中来, 打造专业性强, 实训效果好的实践类精品课程。 (1) 课程类型:出版产品策划类、出版物编排制作类、出版营销实战类、数字化出版实践、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类、版权贸易类等。 (2) 强化品牌、建设实践类精品课程, 重点建设3—4门左右核心课程, 争取2—3门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水平, 1—2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水平, 形成较为完整、有特色、高水平、高层次的实践核心课程体系。 (3)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鼓励学生研究企业生产发展中提出的技术问题与出版业务问题。企业和学校提供相应的资助经费, 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培养研究兴趣,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一部分有自主创业兴趣与能力的大学生, 参与企业的投资创业环节, 为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4) 采用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学校根据职业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例, 并与实务部门联合建设案例课程、实务技能课程、模拟采编、出版课程等, 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针对不同训练内容的特点和编辑出版各从业环节的不同性质采取丰富而又富有成效的实践形式。

(三) 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 基地将建立一个高效的、有执行力和推动力的管理团队, 有效保证并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运作 (图3) 。

四、结语

当前, 出版产业正以良好的态势逐步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吉林师范大学国家级新闻教育出版实践基地的建设正是为满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编辑出版职业人才而建设的, 实现了校方与合作企业的双赢。学校可以为共建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共建单位也可以为学校多种学科的实践教学提供优质平台。

参考文献

[1]郑春龙, 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4) .

[2]孙占学, 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 2007 (1) .

[3]马德滨.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

[4]王永生, 刘拓, 章梓茂.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2) .

[5]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4) .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篇8

科技周主要宣传内容包括:

〔一)粮食安全

主要宣传国务院关于稳定粮食增产措施精神、我国稻谷供需状况以及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等。通过科技周的宣传,让百姓对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放心。

(二)主食品工业化

主要宣传我国大米加工技术与设备的先进性、国产化比例、集约化程度、加工标准、检验检测技术与手段、稻谷加工副产品以及综合利用、适应不同人群、地区等的特种功能食品的生产供应、我国大米加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

(三)树立健康饮食的理念

针对我国粮油食品加工过细、忽视营养科学和节粮节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说明过度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粮食浪费、忽视营养、不利于健康等危害;介绍大米生产的历史、品种、结构、功能、营养特性以及综合利用价值;介绍稻谷生产、收购、加工、储藏、流通、检测、销售、质量以及购、洗、存、烹饪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知识,培养民众“一日三餐,粗细搭配、有干有稀、浓淡相宜”的优良膳食习惯。

此次科技周活动希望在以下3个方面达到宣传目的:

(一)落实国务院关于粮食稳定增产措施精神和国家粮食局关于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科学消费(改变大米消费片面求精、求整、求光、求亮的倾向等)的工作要求,节约粮食、保护环境,让全社会关注粮食安全,关注营养与健康;

(二)指导企业适度加工,优化粮油产品结构,逐步改变我国粮油食品“大米过精,面粉过白,油色过浅”的现状;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篇9

国家深海活动能力是指支撑国家开展深海 (1 000m以深) 科学研究、深海资源调查开发、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新兴深海产业服务的综合能力, 它像国家航天能力一样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是国家海洋权益的保障。拥有深海活动能力是探索深海未知世界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深海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还是各种深海前沿重大科学命题研究, 都离不开国家深海活动能力的支撑。同时深海技术装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 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 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深海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利用的最大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目前已经认识和发现的资源主要有: (1) 分布于水深4 000~6 000m海底, 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的多金属结核, 据统计, 全球洋底具有商业开发潜力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总量多达700亿t。 (2) 分布于海底山表面的富钴结壳和分布于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的海底热液硫化物, 蕴藏极其普遍, 资源量巨大。据初步估计, 仅中太平洋海域富钴结壳中金属钴的含量就多达5亿t;目前初步调查表明在太平洋、大西洋、红海等区域都赋存有大量的热液硫化物资源。 (3) 科技部部长万钢曾经表示, 基因产业将给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带来每年上万亿美元的产值。而生活于深海热泉区的生物, 因其生存环境极其特殊, 其基因有许多特殊研究价值, 据国外科学家估计, 这些被称为“耐热冠军”的微生物, 蕴含着高达2 000亿美元的市场开发潜力。 (4) 世界各大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总量大约相当于全世界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储量的2倍, 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可供21世纪新型能源的开发。这些资源无疑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接替战略资源, 对它们的勘探、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海洋界关注的热点。

深海是揭示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的重要研究基地, 围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气候变化等命题开展的研究都离不开深海。最近, 科学家在几千米的深海, 在高温、高压、高腐蚀、黑暗环境下发现了食硫生物群落, 这种生物群落不依赖于光合作用、不依赖碳水化合物获取生命能量。这一发现打破了几百年来人们对生命机理的认识, 是人类对生物起源认识上的巨大突破。毫无疑问, 这些针对深海开展的探索研究依赖科学技术装备的支撑, 依赖国家深海活动能力支撑。

深海活动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深海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 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 产业辐射能力强, 对加快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 支撑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海活动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是衡量国家海洋实力的重要指标, 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手段。在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则下, 各国竞争焦点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扩展, 不断加大对深海科考与资源开发力度, 深海活动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提升国际地位, 取得有关国际法律、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从源头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2 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 国家对深海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日益重视。国家“863”计划、国家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国家天然气水合物专项等相继支持研发了一些深海技术装备, 以“蛟龙”号为代表的一批深海装备研发和制造取得新突破, 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深海基地正在建设中, 用于深海勘查和研究的调查船建造工作也进入了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但总体来讲, 我国在深海高端新型装备设计建造、配套保障、人才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离真正形成国家深海活动能力尚有很大的差距, 难以满足国内海洋开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1 装备配套性差

在国家各种深海计划的支持下, 我国相继自主研发了深海拖曳视像系统、6 000m水下自治机器人、深海浅地层岩芯取样钻机、深海电视抓斗等一批深海高新技术勘查设备, 更具代表性的是我国2012年圆满完成7 000m海试任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这些深海装备无疑增强了我国的深海研究开发的技术手段,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由于这些设备分别由不同的项目支持开发, 设备之间缺少系统衔接, 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 装备配套性差, 远没有形成相互协同作业、相互安全救助的深海技术装备体系, 因而装备的综合效益很难有效发挥。

2.2 操作和维护维修队伍匮乏

我国开发的深海装备, 一直由负责研发的人员来操作使用。这种现象一方面造成高级研发队伍时间和智力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承接新任务, 这样的研发队伍无法长期保证装备的海上维护作业, 实现装备的业务化运行。同时这种现象还阻碍深海装备操控、维护和维修的专业技术队伍的形成和发展, 更无法真正形成深海大型装备的业务化运行平台。最后的结果是走进“有设备-无维护-无能力-再研制设备”的怪圈, 形成了一边是对深海勘查、开发装备的巨大应用需求;另一边却是设备无人操作维护、长期闲置的尴尬无奈境况。

2.3 深海大型装备管理和应用机制有待改进

由于长期形成的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体制和机制, 我国的深海考察装备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集中统一管理, 影响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的发挥。通过国家各种专项研究开发的深海高技术装备在完成研制、试验后, 目前仍分散在各研发单位, 无法形成国家深海重大装备共管、共用的国家级公共平台。反映出一方面拥有设备的单位应用需求不足、设备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国内很多单位亟须使用, 却无权使用的困境。

3 国家深海活动能力的构成要素

3.1 完善国家深海技术装备体系

没有深海装备, 深海调查和研究就无从谈起。只有单一装备或几个孤立的设备也无法形成强大的深海活动能力。因此建立完善的技术装备体系, 形成“协同作业、安全救助”的系统装备是形成国家深海活动强大能力的必要条件, 是整体体现我国深海技术发展水平和深海事务参与能力的必然要求。

从实际需求看, 深海矿产资源、深水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海洋减灾、深海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深海装备的要求覆盖了各种不同的水深级别, 包含了各种不同的作业类型。因此从长远讲, 这个技术装备体系应该包括适应不同水深级别, 乃至全海深的装备体系和同一深度级别上的能够协同作业、安全救助的不同作业类型的装备系列。

深海技术装备体系由水面船舶和不同深度的、各种类型的深海装备组成。在深度尺度上, 建议可按照1 000 m、2 000 m、4 500 m、7 000m、11 000m的深度级别形成装备体系。同一深度级别上, 研发的装备应分别具备大范围 (10km) 调查能力、中等范围 (5km) 精细调查和轻作业能力、局部区域 (300 m) 观测和强作业能力;围绕水下勘查、资源取样、水下观测、工程安装、开采作业、水下生产、水下维修、水下救援等作业任务, 提供水下智能作业平台装备、水下作业手段和装备技术体系。这些装备包括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作业型自治潜水器、多作业平台协同作业和水下基站装备、深海作业工具、深海海底长期观测系统等。

国家深海技术装备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分阶段、分步骤、分轻重缓急逐步完善, 这就要求应从国家层面进行全面规划, 制订我国深海装备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明确深海技术装备发展的路线图。

3.2 构建国家深海装备应用公共平台

有了装备而没有应用平台, 无人负责维护维修和业务化运行, 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为了彻底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有设备-无能力”的现状, 应建立面向全国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海洋新兴产业服务的多功能、全面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为科学家走向深海, 开展地球科学研究、海洋科学研究、生命起源科学研究提供技术装备支撑和组织保障;为我国深海高端新型装备设计、建造、海上试验提供技术支撑、组织保障和配套保障;为我国开辟新的矿产资源来源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提供技术支撑和组织保障;为海洋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深海勘探、开发、科学研究公共平台的建设, 从近期看: (1) 能充分整合国内现有资源, 较好解决目前一些重大深海技术装备因缺乏统一管理而造成的使用效率低、闲置不用的问题, 从而有效提高装备总体管理和应用水平; (2) 能为今后各类深海高技术装备的研发和试验提供公共平台,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 便于训练和集中管理从事深海工作的专业化操作、维护维修队伍, 改变目前深海装备维护和操控人才匮乏的局面。从长远看: (1) 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 共同推进深海技术的开发, 达到更多占有国际海底资源的目的; (2) 有利于我国科学家从事世界前沿科学研究; (3) 有利于孵化深海产业的关键技术, 为深海海底电缆、管道铺设, 油气开采等深海工程提供技术服务; (4) 有利于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国家海洋安全。

3.3 建立全国性深海大型装备开放、共享的应用管理机制

有了装备和公共应用平台, 没有一套有效的应用管理机制也同样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国家深海活动的能力。国家深海装备应用平台具有典型的公益服务性质, 因此必须对全国海洋科学界、海洋工程界建立开放、共享的机制。这种机制应该包括建立一个由海洋界高层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负责对各应用单位提出的年度任务, 根据国家需求的紧迫性和科学目标的先进性以及组织实施的可行性等分轻重缓急提出任务安排的意见。海上任务由公共平台统一组织执行。

鉴于这一平台的公益性质, 其日常运行经费应由国家财政统一安排, 任务经费由任务来源部门安排, 在承揽企业和其他非公益性任务时采取收费制度。或者通过财政专项的形式统一安排, 由一个专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平台的发展方向、重大任务、经费使用等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机制的建立将有力地加速推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促进抢占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开发竞争制高点, 最大限度地获得我国在深海区域的战略利益。

4 结论

国家深海活动能力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新兴深海产业服务的有效支撑, 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只有完善深海技术装备体系、构建深海装备应用平台和建立健全深海装备应用体制和机制, 才能不断提升国家深海活动能力。

摘要:深海能力建设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有效利用深海、保障海洋权益综合国力的体现。广袤的深海区域赋存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同时深海区域还是科学家开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气候变化等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文章从论述资源勘探开发和科学研究对国家深海活动能力的需求出发, 分析了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国家深海活动能力构成三要素:完善的深海技术装备体系、健全的深海装备应用平台、有效的深海装备应用体制和机制。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篇10

然而,在实际的 海洋监/检测工作 中,由于监/检测对象复杂、随机多变,时间、空间和量级上分布广泛,不易准确测量,因此难免出现调查资料衔接不好、部分监/检测数据不能利用的现象。而许多大规模海洋调查工作任务常常需要由多个实验室完成,因而实验室测量准确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任务的成败,这就要求各实验室提供的数据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保障调查数据及结果的有效性。因此,针对现今海洋形势,如何保障全国海洋环境监/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及检测结果数据的准确可靠,向国家和地方交出满意的检测结果尤其重要。实验室能力验证恰好是对全国海洋行业实验室的能力进行总体掌握,督促实验室提高其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1能力验证及其意义

我国GB/T27043-2012《合格评定能力验证计划的通用要求》规定,能力验证是指“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制定的准则评价参加者的能力”。能力验证类型主要包括:定量计划、定性计划、顺序计划、同步计划、单个计划、连续计划和抽样等。能力验证实施的典型目的有:评价实验室从事特定检测或测量的能力及监视实验室的持续能力;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启动改进措施;建立检测或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 性;增强实验室客户的信心;识别实验室的差异;根据比对结果,帮助参加实验室提高能力;确认实验室声称的不确定度等[1]。

综合起来讲,开展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可以客观反映参加实验室的海洋监/检测工作的能力,可以确定实验室进行某些特定要素的检测能力,可以利用评价测量结果数据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要素如检测标准(方法)的确认、仪器设备、人员技术能力、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并督促其通过整改提高自身能力,确保实验室出具高质量的监/检测结果数据,从而增加实验室出具数据的可信度。实验室能力验证 结果作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补充,同时也可以作为评审专家进行实验室现场评审的重要补充,可弥补现场评审时间有限、不够全面等缺点。

2当前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组织现状

近年来,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并委托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以下简称“标准计量中心”)承担实施。标准计量中心依据GB/T27043-2012《合格评定能力验证计划的 通用要求》、《海 洋计量工 作管理规定》(国海发〔2008〕2号)及其他能力验证工作相关规定,遵循科学合理、操作可行原则,在开展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1组织及参与范围

标准计量中心结合全国海洋监/检测机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2年在全国海洋行业实验室之间组织了能力验证活动。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主要对象为承担全国海洋监/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含获得海洋领域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的实验室),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自治区,参与单位主要来自国家海洋局局属单位、沿海海洋厅(局)所属单位和部分高校。

2009年在全国50余家海洋监/检测工作机构中验证了镉、DDT、硝酸盐、盐度、沉积物中铜和铅6项参数。2010年在全国70余家海洋监/检测工作机构中验证了海水中砷、盐度,沉积物中锌和铬,贝类中铅和镉6项参数。2012年在全国60余家海洋监/检测工作机构及有关实验室中验证了海水中油类、海水盐度、镉,生物体中总汞,沉积物中铬5项参数。

2.2评判方法及评判结果举例

各个实验室将每个样品进行平行测定后取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在能力验证初测结果汇总统计完成后,根据CNAS-GL02《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对检测结果采用稳健(robust)统计技术处理,对每个项目的计算结果总数(N),中位值(median),标准化四分位间距(normIQR)、稳健变异系数(robustcv)、极小值(minimum)、极大值 (maximum)和变动范 围(range)进行统计计算[2]。

分别计算每个 项目各实 验室的稳 健Z比分数。

Z=(测量结果-中位值)/标准化四分位间距

∣Z∣≤2,满意结果

2<∣Z∣<3,可疑结果

∣Z∣≥3,不满意或离群的结果

通过以上评判方法,分别对各实验室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评判,评判后向各实验室发放结果中期报告。对于存在不 满意或离群结果的实验室,将组织其参加一次补测,对其再次发放不同数值的样品,测量完成后,对补测结果进行统计评判。

3能力验证主要特点

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近几次能力验证的总体情况来看,各参与实验室均高度重视,达到了督促实验室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 总结起来,能力验证 存在以下特点。

(1)能力验证参与范围广,并逐步扩大。能力验证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发布了2012年能力验证计划后,除了海洋行业实验室,水运交通部门的有关实验室也参与到能力验证中来,进一步扩大了能力验证参与范围。

(2)能力验证参数多,安排合理。标准计量中心是国家计量认证海洋评审组挂靠单位,可以全面掌握各参与实验室的资质水平,从而为能力验证计划的项目安排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结合当年海洋行业监/检测工作重点来安排验证项目,贴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能力验证样品均达到标准物质的水 平,性能均匀稳定。所使用样品的生产厂家均为标准物质生产厂家,能够保证样品符合要求,满足《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的有关要求。

(4)实验室能力水平稳步持续提高。经过统计分析能力验证结果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实验室在经过收到中期结果报告后,对可疑和不满意项目进行分析整改后,提交的补测结果数据基本上能够达到满意。相信在今后越来越多的能力验证实践后,各实验室水平能够继续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4改进建议

通过多年实践和总结,标准计量中心已经具备了组织能力验 证的相关 经验,熟练了操 作模式。在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标准计量中心正在努力构建成熟的海洋行业能力验证运作体系框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能力验证工作的重要保障。

(1)验证项目范围虽然多,但分布相对不均匀。海洋行业监/检测要素主要有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生物体、生物生态、大气等,现今实施的海洋行业能力验证计划均为定量计划,主要领域涉及海水水质、沉积物和生物体,而其他要素还未涉及,主要原因是海水等领域通过计量认证的单位比较多,可以达到能力验证结果判定所要求的数量有限,实验室结果只有达到一定数量,其结果才更有可比性;同时这几类要素的样品制备也比较成熟,样品在保存、存储和转运等过程中性能比较稳定。但组织其他诸如气象等领域的能力验证则相对较困难,能力验证覆盖的领域相对不均匀。今后需多途径多领域(如生物等)开拓能力验证计划。

(2)应使能力验证参与者正确认识能力验证的作用。各实验室对能力验证工作高度重视,实验室管理者也给了相关实验人员部分压力,但也因此让很多实验室人员担心结果不满意而承担责任,实验室人 员对能力 验证结果 认识存在 偏差,致使实际操作人员积极性下降。因此造成了不同实验室人员相互沟通检测数据的现象。要杜绝这种现状,就要使实验人员正视不满意的能力验证结果[3],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不满意结果,对实验室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应充分利用能力验证结果。通过分析能力验证结果,可以对海洋行业实验室的能力进行整体掌握,而实验室对能力验证计划结果的使用还比较单一。海洋行业实验室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依据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上级主管部门可合理分配海洋监/检测工作任务,发挥强强联合的作用。实验室之间也可相互帮助,能力较强的实验室帮助较弱的实验室,能力较弱的实验室在向能力强的实验室学习的同时达到改进提高的目的。

(4)应增加海洋行业能力验证技术和统计专家数量。海洋行业能力验证工作尚在起步阶段,运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熟悉相关标准、专业知识全面并且熟悉能力验证工作的技术专家、统计专家和组织人员来完成。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专家数据库,针对相应的海洋要素,征集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的参与,才能提高能力验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应加大能力验证工作宣传力度。建立交流机制和平台,增加实验室交流机会,了解其他领域的能力验证状况和特点,开阔思路,不断提高各相关方参加能力验证的能力。

5结束语

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 篇11

《报告》为了公正、客观、准确地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2005年至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统计数据以及2009年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以及家长的32万份抽样问卷调查和8省份实地调研,从战略地位与政策落实、事业发展与社会贡献、资源配置与经费保障、人才培养与改革创新4个方面,对全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既充分肯定了成绩,也客观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就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建议。

《报告》显示,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要求,先后出台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明显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人才培养规模与服务社会能力取得新突破;强化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生均经费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能力与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注重改革创新,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加强了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以顶岗实习为关键环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新探索。

《报告》也反映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規落实尚不到位;专业建设的适应性仍不强;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发展需要,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普遍较低,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仍面临困难;行业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缺乏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特征分析 篇12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资,特征,发达国家

现代社会,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教师主要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与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参与未来世界的能力,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师资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分析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兼职教师数量多,占整个教师比例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中兼职教师数量逐渐增多。如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兼职教师数要比专职教师多,如柏林应用科学大学,专职教师245人,兼职教师500余人,占总教师比例的67.1%;职业学院专职教师更少,据德国职业学院1992年统计,专职教师245人,兼职教师高达5 000人,占总教师比例的95.3%。又如斯图加特职业学院,专职教师80人,而兼职教师1 600人,占总教师比例的95.2%[1]。澳大利亚的TAFE的多数教师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有两种,一种为长期兼职教师,一种为短期兼职教师。20世纪90年代以来,兼职教师所占比重在增加,而专职教师的比例相对下降。如从维多利亚省1993—1998年间,专职教师所占比例下降了8%。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师分专职与兼职两种。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是社区学院办学的基点。从1974—1997年,各校兼职教师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详见下表)[2]。

兼职教师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缩短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距离。兼职教师一般都是大学、专科大学、专科学校的教授、讲师和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专家,而且多数来自企业,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益处是较大的。大量使用兼职教师,收集科技成果,使受教育者掌握实际生产中的最新技术手段。另外,兼职教师队伍庞大,缩减学校办学成本,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扩充开课面,加强服务针对性,并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具有较高的学历要求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都较高。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美国社区学院对教师也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如对基础课教师来说,必须具备硕士学位;对于技术课教师来说,除州政府颁布的有关颁发教师证书的规定外,特别强调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应当胜任教学工作,一般应在所教范围取得学士学位;负责安排和监督执行教育计划的人,必须有硕士学位或受过其他高等训练。澳大利亚TAFE学院认为,决定教育培训质量的唯一决定因素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全职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在上岗前,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新教师上岗培训,培训结束时接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估考核,不合格者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书[3]。据调查,1998年,大多数教师都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公立82%,私立的92%)[4]。

三、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一般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如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在产业界的工作经历,大学毕业生要成为职教教师,要有五年或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经过两年半的教师培训后,参加两次国家考试取得职教教师资格后才能从业[3]。教师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每周在课堂授课25小时左右,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在美国社区学院里,教师要有工业、商业、销售方面的最新经验,或者有所讲授技术的有关专业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要包括一些团体的最新成果,还要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也有的学院聘用无学位的教师,但必须是有相应的职业经验和技能[5]。在澳大利亚的TAFE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职业教师非常受欢迎。

四、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

发达国家的教师是备受人们尊敬与羡慕的职业,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务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终身不解雇,并享有免交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并且每两年增加一次,最高工资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职业教师的工资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2.0倍,平均月工资比普通学校的教师高许多。另外,许多教师还可以在夜校与企业教学车间认可,以获取额外收入。美国美国社区学院的高职教师待遇也比较优厚,总体收入水平稍低于大学,经济情况较好的社区,可高于大学同等教师的收入。社区学院之所以能聘用到大量的兼职教师,就是高薪吸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薪待遇也较高,经济收入仅次于医生[6]。TAFE教师的工作负担很重,根据2000年的一项调查,32%的教师每周工作达45个小时。专职教师的年薪在4.5万~5万美元之间[7]。

五、重视在职教师的培训

重视在职教师的培训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德国把对教师的培训作为提高其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政府制订了相应的法规,规定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他们要求所有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参加培训,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订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培训,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教师资要不断进修。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培训的,包括州一级、地区一级和学校一级。另外,教师要学习一门新专业的课程,可到大学或州研究所培训,获得授课的资格证书[8]。

为了使教师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美国很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有些州规定,每年假期教师必须到工厂、企业第一线工作,以接触实际提高技术,或到高等学校进修,并把培训和进修作为教师晋级的主要依据之一[5]。社区学院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的是“弹性多元进修计划”,专职教师也经常进行培训,一般是五年一次。另外对于兼职教师来说,毕竟缺乏教学经验,为此,学校还要专门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在澳大利亚,依据法律规定,职业学院的教授必须参加专业发展活动。主要形式有接受培训、学术进修或职业实践等,有的职业学院还专门设立自己的教师进修机构,向校内教师提供进修课程。如果参加实践导向的进修,教授可以在公司工作一个学期,以了解实践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其他教学人员的进修主要是参加专业会议,发表论文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确定学习方式和内容[4]。

六、结语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已从规模发展转向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协调发展。作为第一资源的教师,其数量、质量的提升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特点对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参考价值。面对教育改革的期盼,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国内及国际上激烈的竞争,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应该透过他国的改革与中国当前的状况相结合,建立自我发展定位,理清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核心价值并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师体系。

职业教育教师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师的特点。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密不可分。对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而言,不仅涉及普通教育学和教学论知识,而且必然涉及职业教育学与职业教学论知识范畴,职业教师所应掌握的知识,不仅包括一般性的学科知识,而且必须包括工作过程性知识。掌握相关的领域和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职业的复杂趋势模式强调,并能深入背景的和灵活容易的学习,才能应对未来职业教育的需要。

对于在职的教师,要强化企业职业实践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熟悉并掌握相关的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性知识;要创造条件,使之与企业亲密接触,使职业教育教师始终保持最新的产业发展,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强化职业教育理论学习,通过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教学论和人力资源理论等的相关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红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比较[J].职教论坛, 2004, (11) :56-57.

[2]中国驻美国芝加哥总领馆教育组[EB/OL].http://218.69.106.46/sqjy/msqxy.htm.

[3]丁钢.比较视野中中国高职师资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 :17-18.

[4]陈祝林, 徐朔, 等.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5]贾德永.美国职业技术教育面面观[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du.cn/20010827/208808.shtml.

[6]徐克家.美国职业教育概况[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du.cn/20010823/207876.shtml.

[7]陈祝林, 徐朔, 等.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变电站环境监控下一篇:软件文档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