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约市场(共12篇)
合约市场 篇1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民事法律关系常以合同或者合同条款的形式构成,其参与者来源广泛,技术秘密传递接受者合格性,其行为的合法性显得很重要。在市场技术交易中,履行技术秘密保护措施的技术保密合约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统一体。其有特殊的内在规定性,这种特殊的内在规定性构成了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设立的要素,并且作为合约的技术秘密内容传递规则,形成了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特征。其主体和内容即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此民事法律关系要素。技术保密合约主体行为必须具有合法性。
1 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若干分析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要素,其中包括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和内容即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另外还有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1)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识别。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合格。观察其合格性,这其中包括对主体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识别。
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主体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有关技术保密合约的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对参与者来说必须具有传递接受某特定技术秘密的资格。以技术成果转让权持有者为例来说,这种资格体现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可以有资格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市场技术交易,并且有权要求技术交易各方(包括自身)在约定期限内对有关技术内容承担保密义务。违者应负有赔偿有关因此而受损失的其他交易各方的经济损失的责任,并且承担由此引起的其他规定的责任。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体现了技术成果转让权持有者在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作为由市场技术交易形成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能力,是指技术保密合约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的民事活动来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在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之后,即在具备了传递、接受、保守技术秘密的资格后,并非都具备了传递接受和保守技术秘密的行为能力,即并非都能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秘密传递、接受、保密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相关民事活动而取得民事权利及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举例说,公民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之分,后两者的相关活动应由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
在合法的条件下,持有技术成果转让权的让与人可以允许具有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让人就在被允许且合法的范围内对技术秘密进行再转让,以形成新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代理人接受委托,传递或者接受技术秘密,形成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除了委托者必须具有形成此关系的权利能力外,代理人自身也必须有参与此关系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其中包括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之内。这里受让再转让者和代理人既是技术秘密的接受者,又是技术秘密的输出者。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中,其他参与者都应具有与保密责任相对应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技术秘密流转关系的输出和接受存在于整个流转过程中,输出者和接受者是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有技术保密合约的技术合约主体是技术保密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也就是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然而对于涉及技术秘密的参与者,既使不是技术合约的订立者,也应包括在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之内,履行其义务。权利和义务所包括的内容据有关主体所涉及的技术秘密内容的量及重要性的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必须是合格的,符合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特殊规定,否则不能成为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2)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及其相对独立性。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民事法律关系常以合同或者合同条款的形式构成技术保密关系。以合同方式约定合同签订的各方权利和义务关系,对技术秘密有权要求和承担在法律意义上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是有关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和义务的构成方式。在以合同形式确立这种关系时,技术秘密输出方有权要求接受方承诺履行对技术秘密遵守在法律意义上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接受方在做出履行承诺的同时也应有权在法律、输出和接受双方同意等条件的许可下要求输出方就同一技术秘密内容、同一保密形式或者其他保密形式做出相应的承诺。接受方与输出方的这些承诺以合同的形式订立。保密关系经过以合同方式合法约定后,合同就有了法律效力。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及其法律关系主体都必须守法,其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包含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技术合约的签订者,也包括技术秘密的参与者,其中包括在技术交易的技术成果的介绍和技术合约的制订、实施过程中涉及技术秘密的有关各方的参与者。
市场技术交易形成境内技术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和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技术保密合约方式,可以在技术合约中约定或者独立订立技术保密合约,也可以根据主要技术保密合约所规定的保密原则和范围再演绎出其他附属的技术保密合约。技术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与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具有相当的关联性,又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就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举例讲,技术保密合约的订立是以承认技术秘密根据合约约定来传递接受为条件的,不论技术合约是否成立,订立了技术保密合约,就形成了合约约定的保密权利和义务,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也因此成立。技术保密合约独立有效,甚至是在所订立的技术合约失效后于保密合约约定期内继续有效。在此,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相对独立于技术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2 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主体民事行为的合法性若干分析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为进行技术保密而实施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是技术保密合约主体对技术秘密所实施的合法行为。技术保密合约主体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行为人合格;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人的外部表示与其内心意思一致,当意思表示是自愿、真心实意的法律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合法的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了行为的形式是合法的,其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
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的行为。此意思表示就是把预期的技术保密民事法律后果的意志表现于外部的行为。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的订立是以各个主体对技术秘密进行保护的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达成真正共识为构成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任何缺少对此意思表示的各方其行为就不是此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是取得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是包括技术秘密保护行为的内容合法、形式合法、目的合法的合法行为,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技术保密合约主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总之,加强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对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主体民事法律行为的研究,以及对此在实际技术保密合约操作过程中的关注,对于在市场技术交易中进一步推行技术保密制度,逐渐完善技术保密机制有着深刻的意义。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市场技术交易的参与者和涉及者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明确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及主体行为的合法性。进一步加快其相关的法制建设步伐,以有利于技术交易市场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使市场技术交易的各方合法利益得到保护,有利于技术交流的顺利和兴旺,促进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民法教程》编写组﹒民法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合约市场 篇2
廉洁保护合约
为保证和促进甲乙双方良好、洁净的业务合作关系,杜绝营私舞弊等不良行为,维护甲乙双方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甲乙双方本着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制定本合约并自愿承当违约责任。本合约对双方具有约束力,不因合同履行情况的变更失效。
一 合约内容:
1.甲方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乙方索要和收受回扣、佣金等利益。
2.甲方工作人员应当保持与乙方的正常业务交往,不得接受乙方的现金、礼品、有价证券以及贵重物品等,不得在乙方报销个人承担的费用。
3.甲方工作人员不得参加除公司安排以外的乙方的宴请和娱乐活动。
4.甲方工作人员不得向乙方介绍家属或者亲属从事与甲方商务工作有关的事项。
5.为避免利益冲突,甲方工作人员不得与其有关联的乙方参股与乙方经营活动。
6.乙方向甲方提供的赠品,无论合同中是否有规定,均应向甲方提供书面单据交
甲方,不得将赠品直接交给个人保管、处置。
7.乙方不得向甲方工作人员及其亲友个人提供任何经济利益,包括:回扣、佣金、有价证券、股份、礼品、实物等。
8.乙方不得向甲方工作人员及其亲属提供旅游等活动,不得为甲方工作人员报销
属于其私人购物或消费的开支。
9.乙方因销售业绩而奖励给甲方的有价证券或礼品,应出具相应的证明并交于甲
方,由甲方按照相关规定奖励给个人,乙方不得将奖品私交个人。
二 违约责任
1.乙方如发现甲方工作人员有违反上述合约者,应主动向甲方反映、投诉,对经
查属实的投诉,甲方对投诉者个人或单位予以适当奖励。
2.乙方违反本合约或者采用不正当手段行贿甲方工作人员,甲方根据具体情节和
造成的后果追究乙方购销合同总额20%-50%的违约金(甲方有权直接从乙方的未结款或其他往来帐款中扣除),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均由乙方承担,乙方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非法所得由甲方予以扣缴,情节严重的,甲方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3.乙方违反本合约的有关规定,给甲方管理上造成混乱的,甲方有权解除双方的商品代销合同,并追究乙方的违约责任。
4.如乙方主动或在甲方提供的情况下向甲方提供实际发生全部违约事实及相关证
据材料,则甲方可免于或减轻追究乙方以上违约责任。
三 本合约作为双方业务合同的附件,与《商品代销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
(签章)(签章)
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或
授权代理人签字:授权代理人签字:
期货新贵:塑料合约 篇3
合约价值、保证金与手续费
大商所挂牌交易的塑料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inear Low-Density Polyethy—lene,简称LLDPE)。首批上市交易的LLDPE合约为L0710、L0711、L0712、L0801、L0802、L0803、L0804、L0805、L0806、L0807共10个月份的合约,每手交易数量为5吨。
按大商所确定的首批上市交易合约挂牌基准价12200元/吨计算,每手合约基准价值:12200元/吨×5吨/手=61000元/手。每手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5%,即最低交易保证金=61000元/手×5%=3050元/手。台约交易手续费每手均不超过8元。
价格变动规则
合约以5元/吨为最小变动价位,即挂牌基准价格、开盘价格、市场价格乃至结算价格,都是5的整数倍,如挂牌基准价格除以5为2440倍,12200加上5的2倍,即为12210,是5的2442倍;12200减去5的2倍,即为12190,是5的2438倍,以此法根据市场情况即可报出其相应价格。
合约市场 篇4
而在现实的市场中至少有三种因子的干扰使得市场往往表现出不完全: 直接的交易成本、借贷利差的存在、卖空行为的限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上述的定价公式需要一些调整, 也就是说, 这些因素的存在, 使得我们不能得出远期合约确切的价格, 只能求出远期合约价格的存在区间。如果远期合约的实际交割价格在此区间范围内, 则不存在套利行为, 是均衡的; 反之, 则会产生相应的套利行为。套利行为的出现, 会使远期合约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某一时刻又回到均衡状态。无套利均衡分析法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的基本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就是简单的现金流复制, 如果当前某两项金融资产的未来损益相同, 则当前的价格应该相等。如果在完全的金融市场的条件下,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价格。如今, 我们是在不完全的市场下探讨远期合约的定价问题, 所以我们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构造相应的套利组合, 从套利策略中寻找不存在套利机会的价格区间。
一、完全市场条件下的远期合约的定价
远期价格是指使得远期合约价值为零的理论交割价格。完全市场条件下的远期定价是建立在如下的假设之上:①市场上没有交易成本, 没有买卖价差, 没有保证金要求;②远期交易中净利润无税收或税率相同, 即不需考虑税收因素;③没有信用风险;④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参与者是价格接受者;⑤市场上存在唯一一个无风险利率;⑥任何套利机会由于交易者的积极参与而马上消失。在这样的假设下, 以无收益资产为例, 远期合约的价格为:F=Ser (T-t) , 若实际的交割价格K>F=Ser (T-t) , 则可以通过借钱购买现货, 同时卖出一份远期合约, 即通过买卖价差获取无风险利润K-Ser (T-t) ;若实际交割价格K<F=Ser (T-t) , 此时可通过卖现货获得钱, 并把获得的无风险资金借贷出去, 同时买入一份远期合约, 来赚取无风险利润Ser (T-t) -K。
二、非完全市场下远期合约定价的分析
我们知道在现实的市场中至少有三种因素的干扰使得市场表现出不完全:
( 1) 直接的交易成本。在现实的市场中, 交易者每进行一次远期买卖, 经纪人都要收取成交额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 2) 卖空行为的限制。几乎所有的经纪人都将他们卖空客户的部分所得扣下来作保证金。
( 3) 借贷利差的存在。在完全市场中, 任何人都可以根据无风险利率进行借贷,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一般来说, 对于非银行的个人和机构来说, 借款利率都高于贷款利率。
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得不出远期合约的确切价格, 只能求出相应的无套利区间: 在此区间内不存在套利行为。
假设用S表示标的资产, 标的资产每笔交易的费率为Y, 以rB表示借款利率, 以rL贷款利率; 另外在有卖空限制时, 几乎所有的经纪人都将他们卖空客户的一部分所得扣下来留作保证金, 以X表示卖空所得款项中留作保证金的比率, r代表无风险利率。下面我们以定理的形式给出, 以无收益标的资产为例, 运用无套利定价方法的基本思想通过现金流复制和交易分析法分析远期合约的定价。
定理1: 当交易成本、借贷利差、卖空行为限制同时存在时, 远期价格应该满足, 完全市场是X = 0, Y = 0, rL= rB= r的特殊情况。
证明: 此时远期价格不是一个确切的值, 而是一个区间, 所以此时的关键是判断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假设实际交割价格不再此区间范围内:, 则一定存在套利行为, 相应构造如下的套利策略:
( 1) 若, 我们可以构造以下套利组合: 通过以无风险利率rB借钱S ( 1 + Y) - f元, 以S元购买标的资产, 并会产生相应的费用SY元, 同时卖出一份远期合约, 交割价格为K元。则在初始时刻的总的现金流为0, 在到期时刻T的现金流为, 如表1 所示。
所以要使得套利者无利可图则此远期合约的交割价格必须满足, 而在远期合约签订时远期合约价值f=0, 即。
( 2) 若, 我们可以构造以下套利组合:以价格S卖出标的资产, 由于交易费率为Y, 获得资金为S ( 1 - Y) , 另外有卖空的行为限制, 经纪人扣留的保证金比率为X, 则所获资金为S ( 1 - Y) ( 1 -X) , 按无风险利率rL贷出去资金[S ( 1 - Y) ( 1 - X) - f], 同时签订一份买入远期合约, 交割价格为K, 那么在当前时刻总的现金流和在到期时刻T的总的现金流如表2 所示。
所以要使得套利者无利可图, 则此远期合约的交割价格必须满足, 又在远期合约签订时远期价值f=0, 则有。
显然, 找到了无收益资产远期合约不存在套利行为的价格区间的上下限, 即其合理价格区间是。
综上所述, 当以上三个因素同时存在使得市场表现出不完全时, 运用无套利定价原理给远期合约定价时, 得不到一个确切的合理价格, 只能得到合理价格所在的大致区间, 一旦不在此范围内, 我们就可以构造相应组合进行套利活动, 始终记住 “低买高卖”。
参考文献
[1]郑振龙, 陈蓉.金融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司机担保合约书 篇5
甲方:東莞賽毅塑膠制品有限公司
乙方:
乙方委托擔保人:
為了保證甲方車輛安全使用,乙方委托擔保人,性別, 年齡,家庭住址,戶口所在地,工作單位及職
未履行合约应担责 篇6
原告江西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诉称:2012年12月1日,被告黄某驾驶其购买的(未上户)凯迪拉克越野车发生交通事故,并导致车辆损坏。2013年1月,被告将受损车辆送至原告处维修,经保险公司定损车辆维修费为36万元。车辆维修完毕后,被告请求原告先开具维修费发票,待被告收到保险公司的理赔款后,被告再向原告付款。原告同意并为被告开具了36万元的维修费发票,但理赔款转入被告账户后,被告却未按约付款给原告,事故车辆亦一直停在原告处。为此,原告诉至法院,请求判令:1.被告支付原告车辆维修费36万元及逾期付款利息;2.被告按50元/日向原告支付车辆保管费及停车费;3.本案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被告黄某经法院公告送达开庭传票未到庭,亦未提交书面答辩意见。
法院在审理该案后认为,被告将受损车辆交由原告负责维修,双方修理合同关系依法成立。原告依约履行合同义务后,被告却未及时付清维修费用,其对造成本案纠纷应承担完全责任。原告主张被告支付车辆维修费理由正当、证据充分,法院予以支持。车辆维修完毕后,被告却长期将车辆滞留在原告处,原告主张被告承担车辆保管费理由正当,法院依法酌定车辆保管费按30元/天计算。据此,依法判决如下:
一、限被告黄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五日内一次性支付原告江西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车辆维修费36万元及承担逾期付款利息。
二、限被告黄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五日内一次性支付原告江西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车辆保管费(自2013年9月1日至被告取车之日止按30元/日计算)。
【点评】依据有关法律之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合约市场 篇7
关键词:股指期货,风险分析,波动率,VaR
一、风险分析
在股指期货交易的所有风险中, 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交割风险、流动性风险、基差风险、现金流风险, 交易者都可以在日常操作中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来控制, 但是市场变量的变化, 是不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因此, 需要计算市场变量的波动率等值, 来衡量价值的不确定性, 通过观测市场变量的波动率来判断可能损失的大小。
(一) 波动率计算
市场价格的波动率可被定义为市场价格在某段时间内连续复利收益率的标准差。可将市场价格的波动率分为日间波动率和日内最大波动率来衡量市场价格的变化。
1. 日间波动率的计算。用历史数据估算波动率, 时间跨度为1天。令n为观测的第n天, Si为第i天的收盘价格, i=1, 2, 3……, n。
则第i天的收益率为
所以, 计算ui标准差估计值的一般公式为:
根据IF1601历史交易数据及计算公式 (1) 可计算得, 日间价格收益率的标准差, 即波动率为s=2.52%。
因为股指期货实行T+0交易, 所以, 计算日内价格的最大波动率是有意义的, 日内价格的最大波动为日内最高价格-日内最低价格, 以Sh为日内最高价, Sl为日内最低价, 则日内所收益率可用来计算, 其中, ui为i日内最高价最低价的收益率。波动率仍然用计算公式 (1) 计算。
2. 日内最大波动率计算。
根据IF1601合约日内的历史交易数据及计算公式 (1) 可计算得, 日内价格最大波动收益率的标准差, 即波动率为s=1.63%。
对比日内和日间的波动率, 可发现, 日间的波动率大于日内价格最大变动的波动率, 这是因为股灾以来, 由于投资者看空预期强烈, 常常会造成跳空低开的情况, 这是特殊交易的大环境造成的。
(二) 下一交易日波动率预测
在对历史数据进行波动率分析时, 我们也常常会对未来一个交易日的波动率进行预测。预测的模型包括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模型 (EWMA) 和GAR CH (1, 1) 模型。本文采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模型 (EWMA) 对未来一个交易日的波动率进行预测。
在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模型 (EWMA) 对未来一个交易日的波动率进行预测时, 认为离下一交易日越近日期的交易数据对下一交易日价格变动的影响越大, 因此, 令权重随着回望时间加长而按指数速度递减。其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 σn2为预测的下一交易日收益率的方差;λ为n-1期数据所占的权重, 且0<λ<1, 因为EWMA法由J.P.摩根最先引进, 摩根发现, 对应于许多市场变量, 选λ=0.94所对应的方差预测与实际方差非常接近, 所以, 本文选λ=0.94进行计算;un-i为第n-i个交易日对上个交易日的收益率;σ2n-m为从第一个交易日到第n-m个交易日收益率的方差;在 (2) 式中, 当m很大时, λmσ2n-m很小, 可忽略不计。
根据IF1601合约日内的历史交易数据及计算公式 (2) 可计算得, 预测日间收益率的方差为σn2=0.0006897, 对应的波动率为2.63%。
预测下一交易日日内最大波动收益率方差:根据IF1601合约日内的历史交易数据及计算公式 (2) 可计算得, 预测日内最大波动收益率的方差为σn2=0.001218, 对应的波动率为3.49%。
对比预测结果可知:由于预测期的上一期所占比重比较大, 而在2016年1月15日的日内波动比日间的波动大, 所以预测期的日内最大波动率比日间波动率大。
(三) 用Va R衡量风险
1. Va R的计算。
Va R (value at risk) , 中文译名为风险价值度, 被定义为:有X%的把握, 在今后的N天内, 损失不会大于V。是一种用一个单一数值反映一个投资组合整体风险的方法。J.P.摩根于1900年开发成功, 并公诸于众, 被大多数金融机构采用。
Va R涉及置信区间和展望期的参数选择。关于置信区间的选择, 在不同的场合, 有不同的选择, 如:巴塞尔委员会选定了1年的展望期的置信区间选为99.99%, 而微软公司在其财务报告中阐明, 采用20天展望期的置信区间为97.5%来计算其Va R。因股指期货为高风险的投资品种, 且可以有其他投资品来对冲风险, 本文在分析股指期货的风险时, 只选取股指期货一种投资品种来分析, 故本文选取置信区间为90%。时间展望期的选择, 在活跃程度不同的市场, 选取不同的时间展望期, 由图一可知, 股指期货交易非常活跃, 故本文选取的展望期为1天。Va R的计算可以用历史模拟法和模型构建法等, 本文用单一资产的模型构建法来计算Va R。
假定投资于IF1601合约的资产为100万人民币, 由上面计算可知, 日间价格的波动率为2.52%, 日内最大波动率为1.63%。若假定正常情况我国股指期货的交易保证金比例为10%, 采用40%仓位, 则日间每天价值变化的标准差为7.07万人民币, 日内最大波动的情况下价值变化的标准差为6.51万人民币。
在模型构建法中, 假定在展望期上, 市场价格变化的期望值为0, 这一假设虽然不是绝对正确, 但是是一个合理的假设。假定价格的变化服从正态分布。因为N (-1.28) =0.1 (在Excel中用NORM-SINV (0.9) 函数计算) , 得出, 在正态分布下, 价格变化大于1.28倍的标准差的概率为10%, 即在正太分布的假定下, 有90%的把握可以说价格变化不会超过1.28倍个标准差。所以, 可以得出IF1601合约在一天的展望期的90%的Va R。日间的Va R=7.07×1.28=9.06万, 日内最大波动的Va R=6.51×1.28=8.34万。
2. 回顾测试。
将计算出来的Va R同现实进行比较, 称为回顾测试。将上面计算出来的Va R值与期货实际每日损失的比较如图一、二所示:
通过以上两图, 可以找出实际损失超过Va R的个数, 得出市场失败的天数, 将其与期望的失败天数相比, 对比结果发现:日间波动实际失败天数少于期望失败天数1.8天, 说明该估计有高估合约风险的可能性, 日内最大波动的实际失败天数高于期望失败的天数1.1天, 说明该估计可能要有低估合约风险的可能性。
二、结论
我国股指期货上市以来, 成交量和成交金额稳步上升, 这其中既有对冲股票市场风险的持仓, 也有投机持仓。由本文上面的分析可知, 股指期货的价格波动率相对高于其他金融投资产品的价格波动率, 风险高于其它投资产品, 若投资者不注意风险控制, 可能会造成较大的亏损。
2015年夏天以来股市和股指期货的巨幅震荡, 由于做空成本低, 做空股指期货, 就能通过股指期货的下跌引发股票市场的下跌, 更有甚者认为股指期货是境外不怀好意的人做空中国的工具, 应该关掉股指期货, 最后监管层提高了股指期货的保证金水平, 降低了持仓限制, 这些做法无疑给投资者增加了政策风险,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 由于这种政策风险的不可预期性, 这种政策风险甚至高于市场风险。
本文用多种数据来衡量股指期货的风险, 如波动率、Va R等, 这些方法可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其对市场风险的量化还是非常有效的。股指期货风险的量化分析, 能为投资者在市场震荡时, 更好的把握市场风险, 做出理性科学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罗思远.股指期货风险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 2009.
[2]钱邵军.股指期货交易风险的法律规制分析[D].厦门大学, 2009.
[3]蒋勇.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与量化策略研究[D].中国科技大学, 2012.
[4]何兴.A公司股指期货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4.
[5]代雷.我国股指期货的开设及其风险控制的研究[D].安徽大学, 2007.
[6]梁春早.期货市场风险度量与对冲研究[D].天津大学:梁春早, 2011.
[7]侯英超.基于Va R的中国股指期货风险实证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2013.
[8]汪洋.我国股指期货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合约市场 篇8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现货市场交易已经广泛存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业中, 比如石油、谷物、芯片、化合物等。现货市场的活跃改变了企业之间单纯利用合约市场进行订购的模式, 提供了灵活便利的交易方式。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现货市场采购作了研究。Seifert、Thonemann和Hausman研究了如何最优化地结合现货市场与合约市场来销售多余的存货或者采购需要的原材料[1];WuD.J.andKleindorferP.提供一种二阶段模型, 采用纳什博弈的方法分析了零售商的最优采购量, 供应商的保留价格和执行价格[2];常志平和蒋馥设计了一种以期权合约为基础的协调机制, 求得协调机制下供应商的最优决策[3]。
本文通过建立在期权机制和现货市场共存的情况下的采购模型, 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甄别现货市场和期权机制中对最优期权采购量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本模型以利润期望最大为目标, 在终端客户的需求曲线约束下, 求解了零售商采购的最优化策略,
1采购模型的建立
零售商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采购商品。一种是现货市场, 它允许零售商即时购买所需数量的商品。另一种是合约市场。刚性的合约使买卖双方无法在价格波动时优化购买策略。期权合约作为一种弹性的合约形式提供了合约市场的灵活性零售商通过购买期权合约, 在期权到期日可以根据现货价格选择按照预先约定的价格交易或者放弃购买, 从而取得交易结构的最优化。
零售商在现货市场和合约市场完成商品采购, 在需求曲线约束下与终端客户交易。完整的业务模型如图1。零售商的交易流程如下:在时刻t=0, 零售商购买一定数量的期权。期权的价格为c0, 执行价格为c。在期权到期日t=T时, 零售商根据现货市场的价格决定是否执行期权。如果现货市场价格小于期权的执行价格, 则零售商从现货市场采购全部数量的商品。如果现货市场价格大于期权的执行价格, 则零售商执行期权, 不足的部分从现货市场采购。本模型采用欧式期权, 也就是在期权到期日当天才能行使的期权。
关于市场的假设条件:
假设1:按照需求曲线, 终端客户的需求量d与零售价p一般是负相关的。因此假设需求d= a-bp+ε (a>0, b>0) , 其中商品的零售价为p。ε是分布函数为F (x) , 密度函数为f (x) 的随机分布。
假设2:在t=0时, 零售商不知道t=T时的现货市场价格, 但是知道现货市场价格的分布。本文模型假设现货市场价格s有两种可能, 一种为高价wh, wh>c, 概率为u, 另一种为低价wl, wl<c, 概率为1-u。
2 采购模型的求解
模型首先求解零售商的利润表达式, 然后通过求解利润期望值的最大化, 推导出最优的期权采购量。根据现货价格可能有高价和低价两种, 零售商会采取两种策略。下面分情况讨论。
情况一:当t=T时, 若现货市场的价格为高价c<s=wh, 零售商尽量使用期权以减少采购成本。如果t=0时购买的期权数量大于t=T时的实际需求量, 则只需要执行期权来满足需求。如果t=0时购买的期权数量小于t=T时的实际需求量, 则除了执行期权, 还需要从现货市场购买以满足需求。此时, 利润函数为
利润r={pd-c0q-cd, 当d<q;
pd-c0q-cq-s (d-q) , 当d>q。
代入d= a-bp+ε,
r={ (p-c) (a-bp+ε) -c0q, 当ε<q-a+bp;
(p-s) (a-bp+ε) -c0q-cq+sq) , 当ε>q-a+bp。
此时利润均值为
情况二:当t=T时, 若现货市场的价格为低价s=wl<c, 零售商选择直接从现货市场购买, 放弃使用期权。因此, 最优期权采购量q=0, 即在t=0时, 不买入期权。
利润r=pd-c0q-wld= (p-wl) d。
代入d= a-bp+ε, 利润期望为
结合情况一和情况二, 零售商的利润均值E为
对E求q的一阶导数, 得到
因为对E求q的两次导数值小于0, 所以利润存在极大值。令∂E/∂q=0, 得到最优的期权采购量q的解
3 算例和敏感性分析
某芯片供应商在销售季节开始之前, 发布闪存芯片的期权价格策略, 期权价格为10, 执行价格为400。零售商根据供应商的价格策略和市场预期, 购买一定数量的期权。在期权到期日, 存在闪存的现货市场。假设ε的分布为满足[-100, +100]均匀分布, 其密度函数为
分布函数为
假设现货市场的价格服从如下分布
此时, 总结求解最优期权采购量的相关条件
另外假定需求d= a-bp+ε中, a=1 000, b=0.5, p=600。
把上述条件代入最优期权采购量的公式 (1) , 得到:
所以, 本例中, t=0时零售商的最优期权采购量为760件。
根据以上的假定和结论, 把供应商的价格策略, 现货市场的分布的参数以及需求与零售价关系参数分别作为变化量, 对零售商的最优期权采购量敏感性分析。
3.1 供应商的价格策略
首先分析期权价格c0与期权的执行价格c的变化对q的影响, 见表1。
可以看出, 期权价格c0与q负相关。这是因为此时期权的成本上升, 零售商倾向于选择在现货市场即时购买现货。另外, 执行价格c与q负相关。
3.2 现货市场价格分布
由表2可以得出, 现货市场高价的几率与最优期权采购量q正相关。这是由于当现货市场高价的可能性较大时, 通过购买较多数量的期权可以规避现货市场高价的风险。同理, 现货市场高价wh与最优期权采购量q正相关, 然而低价与最优的合约数量q无相关。
3.3 需求与零售价关系参数
由表3可得, b和q成反比, a和q成正比。这是由于从需求函数d= a-bp+ε (a>0, b>0) 可以看出, 在商品零售价给定时, b增大或者a减少会使需求量减少。当需求量减少时, 对应的最优期权采购量q相应减少。反过来, 当b减少或者a增大会使需求量增大, 从而最优期权采购量q相应增大。
5 结语
现货市场和期权合约的存在可以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对零售商的影响。本文计算了基于期权合约和现货市场, 零售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应该选取的最优期权采购量。也分析了影响最优期权采购量的决定因素, 为零售商的采购决策提供参考。当同时存在期权机制和现货市场时, 最优期权采购量与现货市场的分布, 零售价和需求的关系函数, 以及期权价格, 期权执行价格都相关。
摘要:期权可以提供给零售商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因素。文章分析了现货市场和期权合约市场同时存在时零售商采购的最优购买策略。通过数值实例对决策模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进一步验证了关键因素对期权最优采购量的影响。
关键词:期权,合约市场,现货市场
参考文献
[1] Seifert R W, Thonemann U W, Hausman W H.Optimal procurementstrategies for online spot marke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 2004;152:781—799
[2] Wu D J, Kleindorfer P.Competitive options, supply contracting and e-lectronic markets.Management Science, 2005;51 (3) :452—466
[3]常志平, 蒋馥.供应链中电子市场与合约市场的协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32 (1) :111—113
[4]郭琼, 杨德礼.基于期权与现货市场的供应链契约式协调的研究.控制与决策, 2006;21 (11) :1229—1233
合约市场 篇9
关键词:波浪理论,期货市场,沪铜连续
►►一、波浪理论在沪铜连续合约上的实证分析
铜期货无论在国外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是较成熟的交易品种, 其在期货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国内金属期货铜从2009年年初到2011年年底走出了一波八浪结构的波浪图形。下面是沪铜连续合约从2008年12月24日到2011年12月31日日内K线, 如图1-1所示:
图1-1是波浪理论的一个典型:五个驱动浪和三个调整浪。从图中可以看出:浪2对浪1的回调大概是浪1的0.5倍, 第3浪是涨幅最大的一浪, 之后第4浪对第3浪的调整大概是第3浪的0.5倍, 第5浪是最后一波的攻势, 其涨幅与浪1的涨幅比较接近。为了进一步分析这波行情, 验证波浪理论在我国期货市场中应用的有效性, 下面对每一浪的数字特征进行解析。
►►二、沪铜连续八浪结构的分解
1.从时间和比例的角度对八浪结构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对沪铜连续所走出的八浪结构的整体图形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为了验证这八浪结构在时间和比例上能够符合波浪理论的要求, 现将八浪中的每一浪的数字特征进行汇总如下表所示:
从表1-1中可以看出:一方面, 每一浪期间的交易日大部分都集中在了数字21、55、89、144附近, 这就证明波浪理论在我国期货市场中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有效的;另一方面, 从表中可以看出回撤的比例是0.5、0.39、0.748, 这和回撤百分比中的0.5、0.382、0.764是相同或相近的, 这说明波浪理论在我国期货交易品种中的应用同样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 从时间和比例的角度来说, 波浪理论在我国期货市场中铜期货的应用是有效的, 并且在应用中波浪理论的回撤百分比数字出现的次数较多, 这说明了波浪理论在我国期货市场中的应用是有效的。
2.从形态的角度对八浪结构进行分析
时间、比例、形态是波浪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时间和比例两个角度运用波浪理论对沪铜连续合约的分析是合理的;下面就从形态的角度来分析波浪理论在沪铜中的应用。
形态是波浪理论三个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 它是波浪理论的灵魂。为了能够证明波浪理论从形态角度讲同样能够适用于我国期货市场, 下面就对八浪结构的每一浪所表现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说明。
(1) 驱动浪
波浪理论从整体上讲可以分为驱动浪和调整浪, 驱动浪一般都是以五浪结构出现, 并且和更大一级浪的趋势同方向运动, 图1-1中浪1到浪5就是一个典型的上升驱动浪, 下面对这5浪进行简单分析:
1浪。从沪铜连续合约K线走势中可以看到, 前期的下跌趋势还有可能继续, 整个市场的空头氛围并没有消除, 但是在沪铜创出新低23650之后整个走势并没有像之前一样放大成交量继续走低, 而是在23800附近进行盘整, 并且交易量相对减少, 这无疑是对沪铜底部的形态将要进行反弹的一个暗示。在盘整了接近40个工作日之后发动上攻, 并且完成了上升趋势的第一浪。
2浪。如果说到现在你还不确定所形成的第一浪, 那么第二浪就会让你确信无疑。从第二浪的形态看, 它是对第一浪的调整, 并且严格遵循了波浪理论中调整浪的要求:三浪调整, 其调整的幅度也不过是浪一的0.5倍, 在0.382到0.618这个幅度之间。
3浪。该浪是这一波行情中最为强势的一浪, 并且其由更小一级的五浪驱动浪组成, 这符合波浪理论中浪3的要求, 这一浪对多头来说是梦寐以求的投资机会。在第三浪中其他技术指标同时验证了上升趋势, 比如MACD指标由绿柱变成红柱, 均线指标展现出多头排列等等。
4浪。波浪理论中第四浪是对第三浪的一个小幅度调整, 其调整幅度一般会在0.382附近, 在该例中却调整到了浪3的0.5倍, 这是与波浪理论的要求是不符的, 但是在第四浪中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情形, 那就是该调整浪以一种特殊的调整浪出现, 与一般调整浪所不同的是该浪的调整幅度大于调整浪的起点, 这在波浪理论中是很少见到的, 整个调整浪被称为锯齿形调整, 更确切的将第四浪也被称为5-3-5锯齿调整形态。
5浪。如果说第三浪是这一波行情中最长的那一浪, 那么第五浪和第一浪就应该是相对较小的涨幅;另外, 第五浪也是以五浪结构出现的驱动浪, 并且出现了指标背离、成交量小于浪3而又大于浪4的情况, 这是对以后调整是一个暗示。
(2) 调整浪
从图1-1中可以看出, 浪A、浪B、浪C组成了波浪理论的三浪调整浪, 而构成每一浪的小浪同样符合波浪理论中的要求;比如说A浪结构是以更小一级的五浪结构下调, B浪又是以三浪结构对调整浪中的A浪进行的调整, C浪也以五浪结构出现在调整浪中, 整个调整浪是以5-3-5结构出现, 这正是波浪理论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C浪, 在这一个完整的波浪图形中C浪作为最后一浪, 往往很强势并且与浪3有很大的相似性, 其调整幅度理论上与A浪相同,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其调整幅度要大于A浪并且在成交量上要明显大于A浪期间的成交量。
3.八浪结构总结
通过对八浪结构从驱动浪和调整浪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后, 沪铜连续合约从2008.12.24至2011.10.21期间的走势图是可以用波浪理论来解释;尽管图形并不是完美的八浪模式, 但是在其走势过程中波浪理论能够起到预测和解释的作用, 波浪理论在我国期货行业中的应用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约翰·墨菲.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7
[2]Steven W.Poser.应用艾略特波浪理论获利 (符彩霞译)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04
[3]李卫华.波浪理论的探讨及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 2003, 05
合约市场 篇10
企业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微观组织直接制约着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 对企业的研究也一直没有间断, 关于企业的理论也越来越丰富。但自从科斯的《企业的性质》 (1937) 一文的发表, 科斯为现代企业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 让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企业的本质。在研究企业的本质上, 科斯引入了交易费用理论, 逐渐形成现在的关于企业的合约本质的理论。本文就是以企业的合约本质这个基础, 研究与分析现代企业制度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一种产权关系的界定, 它本身也有着合约的本质。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 企业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合约形式, 它是多重合约形式下的一种组织。企业制度在这种多重合约的限制下, 反映出不同的制度分类。以不同的制度分类来促使多重合约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能合理的运作。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新的框架去解释多重合约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 及其它的合约本质。现代企业理论的系统中, 企业的制度种类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复杂, 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企业制度的本质问题, 才能更有效的使得企业这种合约形式更有效, 才能达到更合理的资源配置。
二、理论综述
(一) 关于“企业”合约的理论。
自科斯 (1937) 发现市场机制中存在交易费用, 并且发现这个交易费用为正开始, 企业为什么在真实世界的市场机制中存在得到了解释。在科斯看来, 企业就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 “以一个市场契约代替了一系列的市场契约的形式” 。上述的“代替”就是科斯建立的企业合约理论的雏形。而后威廉姆森在科斯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交易费用的完整理论, 完善了科斯关于企业本质的理论。威廉姆森认为企业的本质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但是这种替代并不是一种非市场的合约代替市场的价格机制, 因为企业本身也是一种市场合约。同时阿尔钦等人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中将企业形式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理论进行了创新, 并且引入了生产要素, 他们认为企业形式是市场中关于生产要素的一系列契约, 使得企业的合约理论愈加完善。国内关于“企业”合约的理论也有着创新与发展, 周其仁在《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一文中, 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引入到企业的合约理论中, 提出要注重企业中的人力资本的作用, 并提出了企业制度的关键——“激励性契约”, 促使企业的合约形式合理运作。还有, 何晓星提出了组织的双重合约的理论, 为企业的合约理论提供了新的框架。他在《内公外私是一般组织的基本特征——一种关于双重合约的理论分析》一文中, 着重提出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内外双重合约组织。
(二)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
企业制度是随着企业形成而产生的一种规范和约束企业及其企业关联因子的规则。它本身也是一种产权关系的约束。由此, 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约束企业组织的产权关系, 使得企业内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所以企业制度形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合约正常的运作, 显现出企业合约比市场机制在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上更具有优势。随着企业及其企业关联因子的不断复杂化, 企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这种“复杂化”可以总结为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双重约束要素:一是内部交易成本, 二是外部的经济环境下的要素成本。而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过程可以看做是制度变迁和创新的一个模型。所以传统企业制度演化成现代企业制度, 就是为了不断地降低企业合约内外部成本的压力, 而由一种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的变迁过程。结合着企业外部的经济制度因素及企业合约内部的要求, 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者主要是外部的经济体制的强制性变迁, 后者主要是追求交易费用的降低的诱致的变迁。但是在现有的企业制度理论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很多的经济学者在研究企业制度理论时, 认为研究企业制度就是研究企业的产权关系, 只要企业合约的产权明晰, 企业合约就能产生效率, 这是很片面的。这不仅忽略了企业合约的相关联因子还具有自身特征的因素, 还忽略了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直接原因——企业多重合约的要求。
三、企业多重合约的框架建立
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市场机制中的交易费用为正。为了降低这种交易费用, 开始以市场的企业合约形式代替市场价格机制, 但是这个合约形式的形成需要进行要素的调配, 需要进行内外的要素及产品的交易等等活动来完成。单纯的认为企业的合约形式就是要素及其所有者之间的合约这是不够的。企业合约是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一座桥梁, 它们三者是一个整体, 共同完成市场活动。我们可以将这个整体看做三个阶段:要素市场与企业的合约;企业内部的合约和企业与产品市场的合约。
第一个阶段:要素市场与企业的合约。企业合约的正常运作需要劳动、原材料以及其他的要素投入品。这些资本都是要素市场所提供的。为了企业能够支配要素, 就产生了要素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合约形式。这个企业合约中包含了对企业、要素及其所有者的产权限定。但是要素及其所有者通常都有自身特征, 这些特征往往能够影响到它们在预期的企业合约中发挥的效用。而某些特殊的要素 (如人力资本) 的特征及其未来产生的效果无法确定, 这就影响了合约形成的细节问题。科斯 (1937) 的论文中指出企业的合约中往往在进行要素及其所有者的合约形成中不明确指定其细节。合约中不明确细节的出现是因为企业在与要素市场形成合约的时候, 无法确定要素及其所有者在未来的预期中以什么样的状态才会产生最佳的效果。所以这一阶段存在着一个特殊性:合约形成中不明确某一项特殊要素及其所有者与企业的产权关系。
第二个阶段:企业内部的合约。企业内部的合约是企业合约形式最核心的部分, 它不仅承接着前期与要素市场的合约, 还为与下一步的产品市场做着铺垫。在这个阶段过程中, 企业需要对前一阶段留下的不明细节的合约进行系统的调整, 确保企业、要素及其所有者的产权明晰。企业可以在运作过程中分析要素及其所有者的特征, 并且了解在什么样的状态它们才会发挥最佳的效果, 然后去结合要素及其所有者的特征构建能产生最佳效果的状态。如周其仁提出的激励性契约迎合人力资本的特征, 促使人力资本发挥最佳的效果。所以这一阶段会形成针对于要素及其所有者产权明晰方面的系列性合约。但是每一个合约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要素及其所有者产生最佳的效果, 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生产出产品, 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企业与产品市场的合约。企业是市场的企业合约的形式, 它最终的目的还是产品市场。在这个阶段, 企业为了降低, 不是因为产品本身原因, 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成本, 往往会在这个合约中作出合约细节的表示。也就是说, 企业的合约形式会在产品与最终的消费者的合约限定中明确细节, 这种细节不是科斯所认为的那种“追问产品生产的细节” , 而是指合约形式中对交易双方提出的权利义务的约束。像企业方的“保修期”和“解释权”等, 消费者的“使用要求”等等, 这样的交易约束要比企业与要素市场的交易约束更明确细节。
上述的市场企业合约的三个阶段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代替一系列的市场价格机制的企业合约本身也是由一系列连续性的多重合约组成的。这个企业多重合约形式, 打破了原有的一味研究企业合约界限的局限性, 引入了企业内外部相关联因子所产生的作用及其特征的分析, 同时还保证了市场活动的连续性。
企业的多重合约形式的建立是企业内外部相关联因子所产生的作用及其特征的要求。为了约束企业合约中具有同一关联度的要素及其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 现代企业制度也就产生了。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合约本质
(一) 多重合约下的现代企业制度。
复杂而有序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约束企业多重合约形式下的具有同一关联度的因子的产权关系。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是企业多重合约形式的必然要求。传统企业制度的理论由于对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联因子所产生的作用及其特征差异性的忽视, 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形成了企业制度就是对企业内部财产权利明确限定的片面理论。现代企业制度将上述的忽视重新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 建立了约束企业相关联因子中具有同一关联度的因子的产权关系的理论框架, 为将复杂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明晰化提供了依据。企业的内外部关联因子及其所有者所发挥的作用和自身特征的要求下形成的多重合约结构, 既解释了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原因, 也为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提供了指导, 并逐渐为自身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体系约束着企业多重合约形式中每一个合约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 以制度的体现形式去促使合约发挥效力, 降低交易费用。现代企业制度是有效的为企业的相关联因子建立一个制度环境, 而不是片面的将某一要素作为形成企业制度的主导因素。所以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求一个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配合。这个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对企业的多重合约的每一个相关联因子有着合理的产权界定。
(二) 现代企业制度的合约本质。
市场的交易活动的完成, 是企业合约从要素市场到产品市场的一个连续性行动, 同时也是企业合约从要素合约到产品合约的一个过渡, 这表明企业的合约形式是以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完成交易, 也就是说交易活动是在企业的多重合约形式互相作用下形成的。市场交易活动的完成还需要另外的一项重要因素——企业制度。合理的企业制度体系将对多重合约的企业形式进行有效的约束, 按照合约经济学来说, 就是做到企业合约在市场机制中具有交易费用的优势。
以上可以看出, 企业的多重合约形式以及现代的企业制度体系在交易活动中本是一体, 二者共同组成面对交易另一方的整体的合约——一个企业。这个合约是由一系列的合约以及相适合的企业制度体系构成。作为一个整体,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合约的本质。现代企业制度像企业合约形式一样, 如果不适应企业的多重合约降低交易费用的要求, 或者说它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它同样会被一种新的企业形式代替。
作为一个整体, 企业合约的一个合约形式被另一个更好的合约形式替代, 企业制度也会随之发生变迁。但是企业制度本身又具有合约的本质, 同时还具有约束企业合约相关联因子的权利和义务的作用, 所以它还可以通过创新来完善企业多重合约的稳定性, 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制度创新理论成为热门课题的原因。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就有着合约的本质, 在企业合约的市场交易活动中, 二者可以相互作用改善企业合约的整体制度环境, 达到一个稳定、合理的市场的企业合约。
五、结语
以往的企业理论研究与企业制度研究都局限于企业合约的界限和企业制度的财产产权的约束。但是一个企业合约的形成并不是以独立方式存在, 或者说企业制度发展不能单单依靠财产归属明晰就能完成的。像张五常提出, 企业的本质就是要素合约替代产品合约的过程。这种刻意将企业合约界限明确的说法打破了市场交易活动的连续性, 也无法解释现代企业制度的多样化及复杂性。
本文将与企业合约内外部相关联的因子所发挥的作用及自身的特征引入到企业合约当中建立了多重合约的现代企业合约形式, 从而得出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本质,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就是规范和约束多重合约中的具有同一关联度的要素及要素所有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则。多重合约的企业合约形式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共同改善市场上的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R.H.科斯.企业的本质[A].论生产的制度结构[C].见盛洪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R.科斯, A.阿尔钦, D.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A].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何晓星.内公外私是一般组织的基本特征———一种关于双重合约的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 2009, 2, 29~37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风险投资过程的合约解释 篇11
[关键词] 不确定性定额合约分成合约交易费用
一、导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学者开始尝试用契约理论的方法来研究风险投资过程。他们试图通过对于契约内容与形式的分析,来研究风险投资过程的本质与规律。Joona Saynevirta (2003)和胡海峰(2002)对此做了很好的理论综述。本文通过对风险投资过程的系统研究,证明风险投资只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的分成合约。
目前绝大部分对于风险投资合约的分析,都是在委托代理框架内进行的。通常接受如下假定:风险资本家是委托人、创业家是代理人、委托人是风险规避的、代理人是风险中性的、在风险资本家中存在完全竞争、仅一个单独的创业家而不是全部创业家面对风险资本。然而,这些假定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对于一个风险中性的创业家而言,以债权方式融资显然是他的最优选择。他在承担全部的风险的同时也将保留全部的剩余收益。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创业家所获得的将是零利润,这与风险中性的收益特征是相吻合的。而对风险资本家来说,他不但不需要像股权合约那样承担风险,还可以降低风险。只要债券的利率水平足够高,风险资本家选择债权合约的收益水平并不一定会低于股权合约。但如果假定一个创业家单独面对风险资本,由于创业家处于垄断地位,所以他会获得非零的正收益,这与创业家风险中性的假定是相矛盾的。
如果采用股权合约,由于创业家的人力资本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他所要求的收益也不会发生变化,必须要等于无风险利率。但是在股权合约下,创业家只享有部分的剩余收益,因此收益会低于无风险利率。为了使收益回到无风险利率的水平上,就必须对创业家市场的进入进行限制。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悖论:风险投资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创业家创业的作用,相反却产生了限制作用。这与风险投资在促进创业企业发展所起到的现实作用是相矛盾的。很显然,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
二、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
一个完整的风险投资过程一般都会经历项目选择、运作管理、退出三个阶段。在项目选择阶段,风险投资最显著的特征是项目的高强度筛选。通常风险资本家在做出投资决定前,要在上百个备选项目之间进行比较,具体的考察时间可能长达几个月。现有的文献认为由于在风险资本家和创业家之间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所以风险资本家不具备对项目质量的分辨能力。在项目筛选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类似“柠檬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因此风险资本家只能通过创业家的发出的信号(例如高质量的创业计划书)来判断备选项目的质量。而对于信号的分析和比较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很明显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委托—代理框架之下的。
如果我们把风险投资看作是一种分成合约的话,那么对备选项目的高强度筛选,其实就是对分成合约缔约人的选择。张五常(1969)在分析农地合约时,对分成合约中缔约方的选择是这样表述的:
土地所有者不可能区别对待不同生产效率的佃农,即使这种区别对待不花任何成本,因为雇用边际外的雇农(生产能力较低的雇农)的土地所有者将会把生产力较高的佃农从实行区别对待的土地所有者那里竞争过来。
但是张五常的分析有两个缺陷:第一,如果生产力较高的佃农是稀缺的话,那么即使土地所有者不进行区分,生产力较高的佃农自己也会主动将自己与那些生产力较低的佃农区别开来,以争取最大收益;第二,对于土地所有者来说,即使对佃农的分成比例不进行区别,也可以通过将土地更多的租给生产力较高的佃农,而提高自己的收益,所以土地所有者自身也有动力对佃农进行区别。因此在分成合约中,对缔约方的筛选应该是一种普遍行为。张五常也承认,在分成合约中佃农承租的土地数量是有差别的。对风险投资而言,由于不确定性远比农地合约来的大,因而筛选的强度更大。
三、风险投资的运作管理
风险投资的运作管理是其与传统投资模式差异最大的地方。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对于这一阶段风险投资的分析主要是从控制权的相机转移的角度进行的。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可转换证券的使用,还是分阶段投资,都是为了方便风险资本家进行相机抉择而采取的工具。
Kaplan和Stromberg(2003)研究了14家风险投资机构向119家创业企业所作的213次风险投资活动中所签署的投资协议,得出六点结论:第一,在风险投资协议中,风险资本家可以将现金流量分配权、投票权、董事任命权、清算权等与创业企业的控制权相互独立地进行分配;第二,风险资本家频繁地使用可转换证券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第三,风险资本家对现金流量分配权、投票权、后续融资决定权等权利的使用往往与创业企业的若干业绩指标联系在一起,如果创业企业达不到某些事先确定的业绩指标,风险资本家才可能使用这些权利;第四,在许多情况下,如果创业企业经营业绩太差(低于某些预设的标准),风险资本家可以获得对企业的完全控制权;第五,风险资本家通常会利用竞业限制条款(即限制创业家在离开企业后从事与企业类似的业务或加入同类的企业)和股份逐步落实条款(即创业家只有为创业企业工作特定长的时间才可以完全获得属于他的股份)提高创业家离开企业的成本;最后,风险资本家往往同时使用上述条款来加强特定情况下对创业企业的控制。
可以看到已有的对于风险投资运作特征的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与实证结果相吻合,但仍然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在风险投资协议中控制权和其他权利的相互独立分配。在下面我将对风险投资的运作特征提出一个基于分成合约的理论解释。
分成合约的交易费用之所以较高,是因为在合约中不仅要对合约的分成比例做出规定,还需要对合约双方的资源投入数量及用途做出规定,数量及用途不同,则分成比例也不同。如果我们把风险投资看作是一个分成合约的话,可以发现在风险投资合约中一般只是对双方资源投入的数量做出了规定,而并没有对合约的分成比例和用途做出明确的安排,这与标准的分成合约特征显然是相矛盾的。我认为之所以做出这种安排是为了节约合约的总交易费用。
与农地合约不同的是,风险投资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分工体系,这就使得风险投资所面对的协调成本和不确定性要远远大于农地合约。要在风险投资合约中对分成比例、投入资源数量和用途同时做出明确的规定,显然是要承担较大的交易费用。因此在合约中选择交易费用最低的一项做出明确规定,而另外两项则视未来情况的变化而确定就成为一种节约交易费用的选择。这种安排虽然会增加合约的不确定性,只要由不确定性而增加的交易费用不超过因此所节约的交易费用,这种选择就是有效的。而三者之间显然资源投入数量的交易费用是最低的,因此在合约中只对合约双方资源的投入数量做出规定,而分成比例则视资源的使用用途而定。
企业合约的人性假设及其超越 篇12
经济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而对经济活动的研究最根本的就是对人的研究。人性假设一直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的出发点。科学家的“假设”是以事实依据为前提的。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则是对不同历史形态下,从事经济活动的大多数人的本性和行为表现的客观性反映。由于人性是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空下,经济活动中的人性有着不同的时代烙印,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经济学家们对经济活动中人性的假设也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化。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西蒙的有限理性人假设—威廉姆森的契约人假设—自适应契约人假设等,就是这样一个演进的过程。交易经济学在承认企业是一种特殊的合约的同时,也以人性假设作为研究企业组织的出发点,因为企业合约中的人性假设影响着企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企业合约的有效履行,影响着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的节约。毫无疑问,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人性假设中,威廉姆森的“契约人”假设有着“一言九鼎”的权威性,但理论是动态发展的,就如契约人当初对“经济人”的挑战一样,在人性假设的理论上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如“自适应契约人”[1]。张五常在1983年也指出,企业这个“市场合约”,发生在要素市场上;而价格机制的“那一系列合约”,则是产品市场上的交易。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商品,企业交易的是生产要素。因此他认为企业无非是一要素市场的交易合约替代了产品市场上的合约[2]。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合约。缔结这种契约的原因是企业可以成为一种“团队生产”,从而使合作的总产品及报酬比独自生产时要高[3]。格罗斯曼、哈特区分了完全合约和不完全合约。同时强调合约的不完全性会产生交易成本,而企业的产生,可以内化这种交易成本。企业本身也是一组不完全合约,把企业的所有权分解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合同规定以外的控制权和收益权,可以有效地解决激励和信息披露问题,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4]。威廉姆森则将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以他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主张:经济组织问题就是合约问题,用合约关系完全可以理解经济组织的运作,因此可以把任何的经济组织的关系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归结于合约问题[5]33。由此可见,新制度经济学家对把企业视为一种合约的思想比较认同,而事实上,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迄今为止的发展主要都是在合约论框架下展开的,其理论的基点是交易费用的节约。但企业合约比起一般的市场合约有其特殊性,西蒙认为企业合约主要体现为雇佣合约,而这种雇佣合约作为一种不完备的专用合约,有助于形成由“长期理性”支配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的特征是,在管理过程中,双方必须就各自目标的折中方案进行谈判协商[6]。
企业合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其载体是人,而且必须是活生生的个人,因此人性假设是其根本的问题。尽管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假设无关紧要,从而相对忽略了假设的重要性。但交易成本理论始终坚持假设是重要的。奈特曾指出,研究经济组织是需要贯穿对“人的性质”的正确理解[7]46。科斯也认为现代制度经济学研究要从“制度出发”和从“人性出发”,应抛弃“人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的观点,以恢复“实际的人”的显著特征。他指出:“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还人类以本来面目,即人们只能在现实体制所规定的条件下行事。”[8]威廉姆森在展开分析其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时,就肯定了这一点,他认为:“以事实为依据对人的研究,要求行为假设不应该仅仅考虑分析上的方便与否……正是这一考虑才是最大化的假设在经济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应该考虑与现实对应,如果按现实的人性开展分析的想法的确被采纳的话,不现实的行为假定就不是一个小问题,更不是什么价值取向问题了。”[9]328因此,威廉姆森充满了对既符合现实又切实可行的尺度的期待,他说:“交易成本经济学家赞成以现实可行的方法描述经济行为的方法。”[10]为此,威廉姆森作为交易成本的开创人之一提出了契约人概念及其行为假设,并将其作为研究经济组织的出发点。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学家承袭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而威廉姆森为了反对古典经济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就接受了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设。同时,威廉姆森把经济活动中的人都看成是自利的,而且只要能够利己,就不惜去损人。他会借助于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其逐利动机强烈而复杂,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个人目标对信息加以筛选和扭曲,如说谎、欺骗等,并会违背对未来的许诺。因此威廉姆森的契约人的两个个性特征包括:“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这两个个性特征是相互关联的。正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一览无余,不可能获得关于环境现在和将来变化的所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可能利用某种有利的信息条件,如信息不对称环境,向对方说谎和欺骗,或者利用某种有利的谈判地位背信弃义,要挟对方,以谋私利。机会主义倾向是合约交易人人格中的必然内容;交易人总是有损人利己、投机取巧的意向,这种意向变成具体的行为,就是机会主义行为,有这种意向是常态,而是否有这种行为则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制度的约束力,经济主体对这种行为的风险的认识,成本-收益分析等,实施机会主义行为也是要冒风险和支付代价的,这种行为不一定能给实施者带来有利的结果,也可能招致报复。当然,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与交易人机会主义倾向和行为是两回事,交易人不会因为可能有不利的结果而不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和行为。机会主义行为是交易费用研究的核心概念,它对于涉及交易的专用性资本的投资活动至关重要。
威廉姆森把机会主义分为事后机会主义和事前机会主义。他把事前投机称为逆选择,而把事后投机则称为败德。他说:“如果事前就能设计防范措施,那么,事后的投机行为就难以再对交易造成什么损害了……为此,可以改换激励手段,设计出用以组织有关交易的最佳治理结构。”[5]74
显然,机会主义倾向假设实际上是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假设的重要补充,使其更接近现实。相比之下,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没有损人之心,往往的表现是主观为自己达成客观为大家。而威廉姆森的契约人只要能够利己,就不惜损人,只要有可能,他就会表现出机会主义的行为,从而主观为自我未必能达成客观为大家的效果。
威廉姆森从契约人概念,所揭示出人的两种个体属性的假设,把经济学研究向现实的经济生活推进了一步,为实际中合约的设计、履行,提出了有意义的指导。
二对契约人概念的超越
威廉姆森的契约人假设,把个人的行为完全独立于企业有机系统,用静态观点,把契约人看成是不受任何环境因素影响的“刚性化”的个体,忽视了群体“场”的作用和学习对个体的改变。值得赞赏的是,威廉姆森本人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他在人性假设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他已经认识到互动、反馈效应及其对偏好函数的影响,而这方面在已形成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人行为,威廉姆森的批评者针对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两项个人化属性的假定,提出要把企业文化、信任、学习、自适应性等问题考虑进去,从而超越交易成本经济方法的契约人个人属性假定。
豪森对威廉姆森所提出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机会主义的人性假设提出了批评。契约人的分析关注的是个人层面的分析,而厂商是一个有着自身文化特质的集体法人,因而仅从构成的个人及其关系角度无法充分对厂商加以诠释。豪森非常强调作为组织形态的厂商,其文化氛围和机制有着非常强大的作用。因为监督每一个员工是不可能的,所以厂商在发展过程中就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形成一定程度的忠诚和信任。尽管这样不能完全防止机会主义行为,但可以淡化。豪森虽然同意针对契约人假设而在组织中通过强制的法律手段保持厂商个体的地位并激励员工,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靠文化而不是强制手段。他也承认机会主义确实存在,但他不认为机会主义是人性中唯一的、最重要特征。他相信文化有着对机会主义抑制的功能。“没有厂商能仅仅通过法律形式发挥其功能,与文化规范、已形成的厂规、信任等相关的非正式关系对于组织的完整性也是极为必要的。”[9]334
努德海文在其实证研究中,对威廉姆森的契约人假设提出挑战。他发现“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凸显出建立完备的契约保障和良好的治理结构才是最好的选择。现实生活中机会主义并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交易中不存在机会主义,那么防范措施所带来的不小一笔的花费都是多余的。另外威廉姆森这种关注事后保障措施,而忽略事前甄别的做法,暗示着机会主义无处不在,而信任在其模型中则是微不足道的。这与现实不太相符。努德海文提出人的本性既有值得信任的一面,同时也有机会主义的一面。如果信任关系发生在交易中,那么防范契约人的保障费用将大大降低。所以努德海文总结说:“将可信任度存在差异,即交易各方的道德品质存在差异的情况,纳入(交易成本学的)解释框架会更合适。”[9]143考虑到有关人的品质信任和道德问题,将有助于更好地全面理解机会主义行为,以此采取有效率的防范措施。
林登伯格在行为属性方面的研究也超越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范围。威廉姆森把人类的弱点归结为机会主义,而对付这种性恶的办法就是借助合约当事人的“远见”以及正式的治理结构来实现。林登伯格虽然不反对这样的人性假设和应付的措施,但他提出仅仅考虑到了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个体属性是远远不够的。实际生活中企业文化、非正式沟通网络、为了社会认可而进行的人际互动对正式的组织结构治理是一个无法估量的补充。社会认可如果不被考虑到人性假设模型中,这个模型都不会是完善的。他指出:“在组织研究中,最重要的短期报酬是社会认可,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存在多人互动的治理结构的运作,都是社会认可的产物。”[9]178将社会认可理论纳入交易成本学的分析体系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人在机会主义行为与可信赖行为之间作出选择的方式和原因。
底特林奇认为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假设所适应的范围是片面的。威廉姆森把机会主义假设仅适用于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而不适用于高层管理阶层。高层管理阶层的决策则被认为是理性的,不是个人机会主义的产物。这样假设范围的局限性受到现实的挑战。实际上人人都有机会主义倾向。此外,威廉姆森用静态的方法分析人性,并将个人行为和制度环境看成外生因子以及制度环境不会因战略变化而改变的观点受到了底特林奇的质疑。而底特林奇对交易成本理论提出的挑战是,他把个人行为和制度环境视为内生因子。他提倡组织在演进中如何能够很好地发挥战略决策和控制权力的作用,就能减少因争议等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提高。底特林奇呼吁交易成本理论需要一个更宽泛的框架,其中应给学习和组织演进提供一席之地。[9]301
由此可见,为“补充”和“修正”威廉姆森契约人概念,很多有洞察力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在企业合约人性假设研究中考虑到交易双方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自主性特点。除了以上学者超越契约人的观点以外,自适应契约人的假设也是对契约人假设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适应契约人结合威廉姆森的契约人概念,从企业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所提出的企业合约的人性问题。
三自适应契约人假设
威廉姆森的契约人假设忽视了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忽视了企业系统的演变性、复杂性对人的影响。然而企业是由各种要素综合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企业内部生态因子的存在也是客观的。无论任何企业都得面对自身的内部生态因子,都需要充分认识到各个生态因子所具有的作用,了解各个因子当前的状态。所以企业作为一种特殊合约的载体,在研究其人性假设问题时,不能忽视企业本身的特点。同时与生物的进化相类似,企业是一个进化系统,它在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调整的相互作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进化。而自适应契约人假设就是把企业内外环境对合约中交易者的影响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适应复杂系统。组成企业的人是‘自适应契约人’,他不但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且有改造环境的创新能力;‘自适应契约人’掌握信息、识知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是有限理性的,单独个体是脆弱的,所以他们有组织起来的倾向和适应组织的能力;他们不仅要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并且会利用自身掌握的私有信息实施谋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所以决定企业内部具有不稳定性。”[11]9
自适应契约人的提出,依然以契约人的假设作为人类交易行为发生时,交易一方对另一方最起码的底线预想,这样的预想在实际经济交往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预想过高,很有可能造成其中一方的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导致合约履行的困难,特别是企业合约中的以劳务为标的的合同,即雇用合同,如委托-代理人合约、雇主-雇工合约、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合约、监督者-被监督者的合约、团队合约等,无论哪一方交易人,起码在最初都应该持有对方是契约人的预想,因为劳务的载体——人,对其人力资本有完全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他采取机会主义的方式“使用”其劳务,如出工不出力、磨洋工、保守其创新能力等,因此当事人有了契约人的预想,在劳务标的的雇佣合约中,就想方设法激励人力资本的载体——人——的积极性,从而淡化其机会主义倾向。威廉姆森之所以对马基雅维利的政治主张大为欣赏,其原因就在于他认为马基雅维利能按照“人的本来面目”看人:“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渴望创造一个国家并为它制定法律,他首先必须设想所有的人都是坏人,而且一有机会他们就要表现其罪恶的本性。”[12]90我国古代也有“先小人,后君子”之说,因此威廉姆森的契约人假设,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自适应契约人的假设,也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反映现实中人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自利性的不可逾越的特点,而没有对人进行好高骛远的“乌托邦”式的预想。威廉姆森指出:“至于乌托邦这种组织形式,应该说很符合人性,而且一般也无须市场介入……但是,遇到投机行为的沉重打击,乌托邦社会几乎就毫无还手之力。”[5]77
契约人概念,是把企业看成一个封闭系统,用静态的观点来分析交易当事人的行为,不管是事前机会主义行为和事后机会主义行为,都是假定人在订立和履行合约时,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有意和无意地在从事着利己损人的行为,周围的环境对当事人的这种秉性没有丝毫的影响,当事人像绝缘体,不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一方面当事人除了从合约中寻找利益外,再没有任何其他需求。尽管契约人的概念比起“经济人”来说,更接近于“人的本来面目”,但对合约中当事人的意识形态的体察有简单化之疑,当然为了在理论上便于分析经济活动的需要,在一定情境下,可以忽略某些不确定的参数,然而人的意识形态在企业这个特殊的合约履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诺斯指出:“人类行为比经济学家模型中的个人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复杂。有许多情况不仅是一种财富最大化行为,而是利他的和自我施加的约束,它们会根本改变人们实际作出选择的结果。”[13]27意识形态是决定个人观念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和伦理的信仰体系,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强有力的约束,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14]正如诺斯所说:“如果每个人都相信私人家庭‘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可以在室内无人而门不闭户的情况下不用担心房屋被毁或被盗。如果一个美丽的乡村被认为是公共‘物品’,个人就不会随便扔抛杂物。如果人们相信政治民主的价值,它们就会把投票当做一项公民的义务来履行。为了所有者的利益,劳动会勤勤恳恳,管理会兢兢业业;契约就会像在法律上那样,同样在精神上受到尊重。”[15]59思想教育的作用便是形成一套意识形态,将上述“如果”变为现实,它直接并反复灌输一套价值观,并使之进入人们的效用函数,进而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每个人的个人行为受一整套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协调。由此可见,契约人的假设对企业这一特殊合约来说有其“缺口”,对应于契约人而进行的合约设计以及执行该合约的交易成本问题就得重新考虑。
自适应契约人假设,不仅充分考虑到企业合约中交易人意识形态的“进化性”因素,而且也考虑到企业自身“进化性”的特点对交易人的影响力问题。首先作为企业合约当事人个体,一方面有自适应于动态的合约履行过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有自适应于企业这个组织体演化过程的能力,因为“企业同样是‘自适应契约人’,它对环境具有自适应和创新改造环境的能力;他是有限理性的,因而会决策失误;他会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并且会表现出机会主义行为,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性。企业间的竞争性、自适应性、创新性和有限理性决定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11]9正是企业合约当事人的这种“自适应性”,才使得企业合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才使企业自身有生命周期的持续。“自适应性”也使得企业合约的当事人在一个组织体中发展了自身的职业生涯。“自适应性”对机会主义行为起着淡化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事人人格中的机会主义倾向转为实际上的机会主义行为。
企业合约当事人在履行合约中的“自适应性”,确保了合约的维持和重复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事人对相对方的行为有了一定的预见,因而可以减少交易中的监督成本。因为企业合约当事人的“自适应性”,减少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交易的摩擦力。交易中起草、谈判和维护一项协议这些费用是事前的交易成本。这些成本具有一定刚性,往往是不可少的。但契约人的“自适应性”补充,对事后的交易成本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不适应的成本、为了由此而引起的争论不休的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来的费用、管理机构负责解决交易纠纷的费用、使安全保证生效的抵押费用等等具有潜在的节约的趋势。由此在制度设计和治理结构的安排上,自适应契约人假设不同于契约人的假设。
另外,自适应契约人的假设,可以把企业文化的复杂体对企业个体的“染色”作用考虑进去,研究其发生作用的过程,通过形成一种使个体的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协同的“场”,而淡化个体机会主义人格力量的作用。如果我们借用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来分析企业合约中当事人的行为,则合约双方在受到个体机会主义人格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其所在企业或团体的气氛、特色和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前者的作用是一个相对常数,这样企业文化的力量对个体行为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作为文化的持久贮藏器能够促进群体和个人的学习,并因此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率。企业文化不仅是分享信息:通过分享实践和思想习惯,它提供了学习的方法、氛围、价值观和语言,并推动了群体和个人能力的演进。
尽管威廉姆森并不否认理解制度环境至关重要,但在其研究中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问题的关注,自适应契约人的概念,则隐含了企业外部因子对企业合约交易人的影响。因为交易人不仅要“自适应”于内部“场”的力量的作用,也要“自适应”于所处的历史时空的情景影响。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制度一直是人们为了在交易中建立秩序和减少不确定性而设计的,它由非正式的强制(如教规、经济、习俗、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惯例等意识形态规范)和正式的强制(即法规,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产权等规则)组成。自适应契约人也并不排斥诸如制度等企业外部因子所施加的影响。
当然,企业生态的各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企业合约中人的行为产生不同影响,而要把这一系列的变量都考虑到企业合约的效用函数,对经济学家来说将是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但至少自适应契约人的概念,扩充了企业制度设计和合约安排的空间,使企业合约人性假设向活生生的现实更逼近一步。
结论
尽管社会科学的假设,在一定程度上,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严密,尤其是对万物之精灵——人的本性的假设,更是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但作为一个学科的出发点,经济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尽管契约人假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契约人的现实性不可否认,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因利己性而导致的合约中的事前机会主义和事后机会主义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契约人的提出为企业合约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思路,通过合约设计,对契约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加以防止和约束,促进合约的成立和有效履行。而自适应契约人的假设,把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考虑到假设前提中,这样就充分拓宽了合约设计的思路,因为人“自适应”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损人利己的性恶矢向得到抑制,而同时激发人性善的矢向,通过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充分引导人追求信任、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内在需要,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由此可见,具有创新性的自适应契约人的人性假设,为企业合约中的硬制度和软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开拓了企业合约设计的广阔思路。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从经济人—有限理性人—契约人—自适应契约人的发展态势,越来越趋近于合约运作的现实,越来越具有科学性,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人性假设研究依然是当今经济学和管理学所探索的主要课题。
摘要:人性假设,是社会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更是研究经济和管理问题的前提。文章从企业是一种特殊的合约的思想出发,探讨其核心问题———合约当事人的人性假设;以威廉姆森的“契约人”的假设为基础,分析了其现实意义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探讨了理论界超越于契约人所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并着重对“自适应契约人”的假设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