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合约

2024-12-08

供应链合约(精选3篇)

供应链合约 篇1

一、引言

供应链中的产品质量控制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供应链中所有参与者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合约设计成为实现供应链有效管理的途径。Reyniers, Tapiero (1995) 分析在完全信息情况下, 通过合约设计影响供应商产品质量和制造商质量评价, 以及最优合约设计问题[1,2]。Baiman等人 (2000) 考虑签约可依据的信息对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影响, 并建立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下供应商和购买商的质量决策模型[3]。Iny Hwang等人 (2006) 比较分析了质量评价机制与质量认证体系机制下制造商如何激励供应商提高供应商质量改进投入水平的问题[4]。李丽君, 黄小原 (2005)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方法探讨了双边道德风险情况下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策略[5]。曹柬, 杨春节 (2006) 考虑在存在产品质量失误的情况下, 通过最优化方法选择中间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制造商的检测水平, 以实现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6]。目前的相关文献主要研究产品发生内部损失成本时的问题, 而本文集中关注外部损失成本发生的情况, 这在现实中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比如很多汽车企业因对出现质量问题的汽车进行召回而蒙受损失。不同于以往文献的研究方法, 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 以制造商作为委托人, 供应商作为代理人, 建立相应的委托代理模型, 研究分析在供应商质量预防信息未知情况下供应链最优质量控制合约, 通过合约设计, 实现对供应链中制造商和供应商质量控制决策行为的有效激励。

二、 模型描述

本文考虑一个风险中性的制造商和风险中性的供应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 双方事先签订合约, 供应商向制造商提供中间产品, 为了保证中间产品的质量, 供应商应采取质量预防措施, 而制造商在收到中间产品后要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用q表示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水平, 即产品质量达到制造商要求的概率, 其中q∈ (0, 1) ;p为制造商的质量评价水平, 即制造商发现产品存在质量缺陷的概率, 其中p∈ (0, 1) 。制造商的质量评价系统不会将合格的中间产品拒绝, 但不能检测出全部有缺陷的产品。因此, 制造商检测出有缺陷产品的概率为p (1-q) 。制造商对通过检测的产品支付单位价格c, 加工成成品后以单位价格r出售给消费者。假定制造商的加工过程不影响成品的质量, 如果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那么将造成外部损失, 外部损失成本包括产品退换费用, 维修费用, 声誉损失费用以及法律纠纷费用等等, 本文按文献[4]假定外部损失成本为 (r+l) , 其中r为出现问题产品的置换成本, l为声誉损失成本, 发生的概率为 (1-p) (1-q) 。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成本为S (q) , 制造商的质量评价成本为M (p) , 且S (q) 、M (p) 均为严格递增的凸函数, M′ (p) >0, S′ (q) >0, M″ (p) >0, S″ (q) >0。制造商依据质量评价时获得的信息对供应商做出惩罚 (c+gl) , g为供应商承担的消费者不满造成的声誉损失的份额。

制造商的期望收益Um及供应商的期望收益Us分别为:

Um (p, q, c, g) = (r-c) [1-p (1-q) ]- (r+l) (1-p) (1-q) + (c+gl) p (1-q) -M (p)

Us (p, q, c, g) =c[1-p (1-q) ]- (c+gl) p (1-q) -S (q)

三、一阶最优质量投入水平

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 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水平q和制造商的质量评价水平p对双方来说都是可观察的信息, 其中q为供应商的决策变量, p为制造商的决策变量。最优质量投入水平是指从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角度, 由集中决策者同意决定q与p, 使供应链整体利润达到最优。当把供应链看做一个整体考虑时, 供应链的整体收益为:

U=Um+Us=r[1-p (1-q) ]- (r+l) (1-p) (1-q) -M (p) -S (q)

最优质量水平的优化问题为:

MaxU (p, q)

最优的p*, q*满足以下一阶条件:

Up (p*, q*) =l (1-q*) -M′ (P*) =0, (FB-P)

Uq (p*, q*) =r+l (1-p*) -S′ (q*) =0, (FB-Q)

四、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代理模型及最优决策

当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水平为未知信息时, 根据信息经济学中关于委托人代理人的定义, 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制造商作为委托人, 相应的处于信息优势一方的供应商作为代理人。我们假设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制造商, 而存在数量众多的供应商, 因此, 制造商在合约签订中拥有决策权威, 供应商在合约签订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制造商的决策问题为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

Max Um (p, q, c, g) (OBJ)

Us (p, q, c, g) ≥u (IRS)

Usq (p, q, c, g) =cp+ (c+gl) p-S′ (q) =0, (ICS)

制造商设计合约最大化其期望收益。式 (RS) 为供应商的参与约束条件, 确保供应商获得不少于其保留收益的收益水平u, 否则供应商不会选择与制造商签订合约;式 (ICS) 为供应商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既供应商选择最优质量预防水平时能使其期望收益最大化。博弈的顺序为:

(1) 制造商与供应商就合约{c, g}达成一致, 制造商向供应商揭示自己的质量评价水平p;

(2) 供应商选择质量预防水平q;

(3) 制造商得到中间产品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 对质量合格的中间产品支付单位价格c, 对不合格的中间产品处以 (c+gl) 的惩罚;

(4) 制造商将中间产品加工成成品并以单位价格r出售给消费者, 如果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 则将产品返还给制造商, 制造商承受外部损失成本 (r+l) 。

4.1命题1:

在此合约下得到的p、q是满足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最优解。

证明:对于制造商的决策问题 (OBJ) , 依据文献[7]采用的方法,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得到下式:

λ= (r-c) [1-p (1-q) ]- (r+l) (1-p) (1-q) + (c+gl) p (1-q) -M (p) +λ{c[1-p (1-q) ]- (c+gl) p (1-q) -S (q) +u}+μ[ (2c+gl) p-S′ (q) ]

λ为 (IRS) 式的拉格朗日因子, μ为 (ICS) 式的拉格朗日因子。两个一阶最优条件分别为:

λc= (1-λ) (2p-2pq-1) +2μp=0 (1)

λg= (1-λ) (1-q) +μ=0 (2)

其中第一个等式是关于c的一阶条件, 第二个等式是关于g的一阶条件, 可知当同时满足 (1) , (2) 两式时, 得到:λ=1, μ=0

同理分别得到关于p与q的一阶条件为:

λp= (1-q) (2c+l+gl) -λ (1-q) (2c+gl) +μ (2c+gl) -M′ (p) =0 (3)

λq=r+l-p (l+gl+2c) +λ[ (2c+gl) p-S′ (q) ]-μS″ (q) =0 (4)

将λ=1, μ=0代入 (3) (4) 式可得到:

λp=l (1-q) -M′ (p) =0 (5)

λq=r+l (1-p) -S′ (q) =0 (6)

将所得的 (5) , (6) 式与 (FB-P) , (FB-Q) 式比较可知此合约下的解满足一阶最优解, 证明完毕。命题1说明制造商设计的上述质量控制合约能激励供应商提高质量预防水平, 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同时使供应链整体收益达到最优, 而当g=0, 即供应商不承担惩罚份额时, 采用同样的方法, 得不到满足一阶最优解的表达式。合约的设计关注现实中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企业外部损失问题, 比如很多国际大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等都出现过召回出现质量问题汽车的事件, 这种外部损失问题虽然看似属于突发事件, 但其实质上仍然是供应链质量管理出现了问题, 事实证明很多召回事件的发生是因为企业供应商提供了有缺陷的中间产品。本文设计的合约就是以此作为研究背景, 合约中制造商对供应商进行的惩罚依据质量评价时获取的供应商中间产品质量信息, 这种信息来自制造商本身, 避免了从外部获取信息产生扭曲的可能性。

4.2命题2:

供应商单位中间产品最优价格满足条件c< (r+l) (1/p-1) -l时, 制造商对供应商的最优惩罚超过其承担的外部损失成本, 制造商在惩罚中获利。

证明:结合 (4) 式和供应商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ICS) 得:

r+l (1-p) -S′ (q) =0 (7)

cp+ (c+gl) p-S′ (q) =0 (8)

从以上两式可得 (c+gl) - (r+l) = (r+l) /p- (c+r+2l) , 其中 (c+gl) 为制造商获得的惩罚金额, (r+l) 为外部损失成本, 当 (c+gl) - (r+l) >0时, 制造商对供应商的最优惩罚超过制造商遭受的外部损失成本, 从中获利。供应商在合约签订前能预测到这一条件, 因此其定价策略为提出的中间产品单位价格c大于 (r+l) (1/p-1) -l, 才能避免在合约设计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4.3命题3:最优的中间产品价格c与惩罚份额g由以下两式给出:

undefined

证明:令供应商刚好能获得其保留效用, 结合供应商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ICS) , 得到以下两式:

c[1-p (1-q) ]- (c+gl) p (1-q) -S (q) =u (9)

cp+ (c+gl) p-S′ (q) =0, (10)

由以上两式可求得命题3中 c与g的表达形式。由文献3, 假定制造商的质量评价成本函数与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成本函数为M (p) =1/2 (Kmp2) , S (q) =1/2 (Ksq2) , 将其代入到最优的中间产品价格c与惩罚份额g的表达式中得到:

undefined

从以上求出的中间产品价格c与惩罚份额g的最优表达式, 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c是q的增函数, q增加时, c提高, 这说明供应商提高质量预防水平, 其生产成本相应增加, 提高中间产品价格才能保证其收益。

undefined, 这说明当外部损失成本增大时, 供应商承担的损失份额也随着增大, 因为发生外部损失是由于供应商提供了有质量问题的中间产品, 供应商需为此承担更多外部损失成本份额。

undefined, 这说明虽然在合约的设计过程中, 制造商处于强势地位, 拥有决策权威, 但这并不意味着供应商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可见在签订合约后, 如果供应商觉得制造商对其处罚不符合公平, 可以通过调整中间产品价格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只是价格的调整不会影响供应联整体的最优解, 只和供应商自身的利益有关。

五、结论

本文考虑在由一个风险中性的制造商与风险中性的供应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 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依据, 将制造商作为委托人, 供应商作为代理人, 建立委托代理模型, 以信息对称情况下最优决策行动为基准, 证明了在供应商质量信息难以观察的情况下, 制造商所设计得合约满足信息对称下得最优决策行动, 并能激励供应商改善质量预防水平, 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同时对于供应商, 本文强调供应商可以通过调节中间产品的支付价格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从而间接地防止制造商从对其进行的惩罚中获利, 而这也是本文不同于以往相关研究的主要方面。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把ISO9000等国际标准作为评价供应商质量水平的依据, 在此情况下的质量合约设计问题将是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Reyniers, Tapiero.The delivery and control of quality in supplier-producer contracts[J].Management Science, 1995, 41 (10) :1581-1589.

[2]Reyniers, Tapiero.Contract design and the control of quality in a conflictual environment[J].Eur.J.Oper.Res, 199582 (4) :373?382.

[3]Bai man, Fischer, Rajan.Information, contracting, and quality costs[J].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 (6) :776-789.

[4]Iny Hwang, Suresh Radhakrishnan.Vendor Certification and appraisal:Implications for supplier quality[J].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 (10) :1472-1482.

[5]李丽君, 黄小原.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策略[J].管理科学学报, 2005, 6 (01) :42-47.

[6]曹柬, 杨春节.考虑质量失误的供应链博弈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6, 25 (01) :25-29.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8]拉丰, 马赫蒂摩.激励理论 (第1卷) :委托代理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供应链合约 篇2

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 作为一种新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近年来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推崇。VMI是一种旨在同时最大化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收益, 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 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简单地说, VMI就是供应商把产品放在客户的仓库, 客户消费一件, 付费一件。消费之前, 库存算供应商的。这实际是一种寄售, 但VMI 不是简单地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即不是简单的寄售关系, 其客户也有一定的责任, 他要对供应商的一部分过程产品库存负责。由于供应商和零售商是其中最主要的两方, 其运作的紧密程度和协作的连贯性决定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在传统的供应链中, 供应商和零售商各自为政, 同时由于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 “牛鞭效应”和双重边际化现象十分严重, 供应链绩效无法达到最优。VMI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和沟通, 从而克服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基于期权合约的VMI供应链协调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合理的期权合约, 克服多重边际化等问题, 使合作双方的目标与整个供应链的目标达到一致。

在VMI供应链中, 供应商知道零售商的市场信息和库存信息, 并据此来决定对零售商的补货数量。同时, 供应商也有动力利用这种信息上的优势, 制订合理的价格和补货策略以激励零售商订购更多产品。现有的文献主要关注VMI供应链的库存管理、风险管理和利益分配等问题。Al-Ameri等通过一个动态的VMI供应链, 研究整个供应链的绩效优化问题[1]。他们强调供应商的生产计划与供应商的分配策略和库存管理, 这样使得理论研究更加贴近于现实中的情况。Kwak等提出了一个追溯性行为报酬的学习模型, 强调了信息对供应链协调的重要性, 认为在一个VMI供应链中, 由于零售商市场需求不确定而导致供应商对其库存补给不确定, 但供应商能够通过对零售商信息的了解和一段时间的学习来自动调整补货数量以适应这种市场不确定性[2]。罗兵等提出了一种线性时变需求且短缺量部分拖后的VMI模型, 为订货商和供应商的库存控制提供了决策[3]。余玉刚等提出了一个考虑定价、生产能力和原材料采购的VMI供应链, 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供应链上游, 并给出了实现库存帕累托最优的协调[4]。梁■等对在VMI中引入期权以管理供应商风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提出应用欧式和美式两种期权来克服供应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并对基于两层供应链的VMI供应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5]。Yu等对VMI实施的过程进行了演化博弈分析, 发现在VMI实施的早期阶段, 上游供应商的利润会有损失, 但长期里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 VMI将会惠及整个供应链[6]。Yu等研究了供应商处于领导地位的VMI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模型, 发现在均衡条件下供应商能够获取甚至独享这一模式所带来的额外利润[7]。杨建功和王国庆考虑了在库存上存在竞争关系的VMI供应链中的利润分享合同, 通过博弈分析, 表明利润率较低或者库存弹性较高的库存竞争性产品更适宜在VMI模式下采用收益分享合约[8]。

期权作为一种金融工具, 自从被Ritchken和Tapiero引入库存研究[9]中后,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视其为供应链协调的重要机制之一。引入期权合约,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零售商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通过期权的订购部分地转移到了供应商身上, 有效地吸引了零售商订购更多数量的产品。传统的按需订货的供应链供需模式中, 由于市场的波动性大, 需求的不确定性高, 导致零售商对于市场的把握不准确, 从而其收益波动很大。而期权合约的引入, 使供应商开始分担零售商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基于期权合约的供应链协调研究主要关注风险管理、库存协调和利润提升三个方面。Wang和Liu研究了零售商主导供应链的渠道协调和风险共担, 认为期权合约对供应链进行成功协调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期权的执行价格和期权销售价格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 另一个是在集中的系统中供应商的最低承诺生产数量一定低于企业的最佳生产数量[10]。马士华等通过引入期权合约, 建立了供应商预订上游供应商生产能力的优化模型, 从而使整个供应链达到协调, 有效地避免了“牛鞭效应”[11]。宁钟和戴俊俊分析了期权合约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讨论了如何利用期权来提高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能力[12]。Sarmah等提出通过信用期权合约 (即赊购合约) 来协调供应链库存, 以使供应链参与各方在实现各自利润目标后能平等地承担过剩的产品[13]。之后, Sarmah等还考虑了单个供应商对多个分销商供货的情形下库存剩余产品分配问题, 他们的研究表明供应链中期权合约的引入对供应链整体绩效有很大的提升[14]。郭琼等通过期权合约, 建立供应链协调过程中各决策主体的决策模型, 发现期权合约下的供应链及其成员的收益要优于报童模型的情况[15]。陈祥锋和朱晨波对供应链采购管理中的期权合约价值进行了研究, 证明了在现货市场中增加了期权合约后, 供应链可以实现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16]。

然而, 当市场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时, 零售商不愿意订购太多的产品, 供应商生产及组织补货的灵活性降低, 使得其采用VMI模式的成本增加, 导致供应链效率的低下。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考虑VMI的这一缺陷, 在供应商主导的VMI供应链中引入期权机制, 同时考虑了库存对供应商期权定价的影响。通过Stackelberg博弈和数值分析, 确定了零售商的最优期权订购量和供应商的最优期权定价策略, 同时分析了市场不确定性对双方各参数的影响。在VMI供应链中, 零售商更加依赖于期权机制来防止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而处于领导者地位的供应商对利润具有更强的攫取能力。数值分析表明, 当以市场需求分布的方差作为衡量市场不确定性的标准时, 随着方差成倍的增长, 零售商的最优期权订购量也呈同样倍数增长;同时, 供应商的利润也会随着市场需求不稳定性的增加而增加。最后, 当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大时, 供应商公布的最优期权订购价格和执行价格之和无限趋近于产品的零售价格, 此时零售商几乎无法从销售执行的期权产品中获利, 而只是通过提供一个完全免费的寄售平台来换取更多的订购选择, 即文中期权订购的形式。

2 模型构建

2.1 前提假设

在一个由单个供应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VMI供应链里, 处于领导者地位的供应商利用其信息优势设计期权合约, 双方通过Stackelberg博弈以获得各自的最优策略并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为构建基于期权合约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 本文做如下假设:

①零售商销售期初的库存为零。在销售期初, 零售商没有可以销售的产品, 只能从供应商处获得最低承诺订购量来进行销售。

②不考虑零售商的库存残值。零售商在一个销售期内没有出售完的产品不能在下个销售期再出售, 这意味着产品的保质期只有一个销售期。

③零售商不存在未交货订单库存。销售期中零售商执行期权后仍无法补充的缺货在下个销售期内不再进行补充。这种缺货损失是对零售商的一种惩罚, 零售商要最大限度地防止这种缺货损失的产生。

④供应商的产能总是充足的, 不会发生供货不足的情况。

⑤零售商在最低承诺订购量销售完后立即执行期权。

⑥库存成本与产品数量呈线性关系, 不考虑时间对库存成本的影响。

⑦对于确定的需求量, 消费是均匀进行的。

2.2 模型参数和决策变量

(1) 参数

D——零售商在销售期内的随机市场需求 (件)

f (·) ——随机变量D的密度函数

F (·) ——随机变量D的分布函数

d——随机变量D的实现值

v——供应商的单位库存残值 (元/件)

cm——供应商的产品成本 (元/件)

hm——供应商的产品库存成本 (元/件)

hr——零售商的产品库存成本 (元/件)

gr——零售商的缺货成本 (元/件)

w——产品批发价格 (元/件)

p——产品零售价格 (元/件)

Q——零售商的最低承诺订货量 (件)

(2) 零售商的决策变量

Qo——零售商的期权订购数量 (件)

(3) 供应商的决策变量

co——期权销售价格 (元/件)

ce——期权执行价格 (元/件)

以上参数和决策变量应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①零售商缺货成本大于其库存成本, 即gr>hr.

②产品批发价格大于产品制造成本, 产品库存残值小于产品制造成本, 即w>cm>v.

③保证期权机制对于双方都是有利可图的, 对于供应商来说, 期权销售和执行价格之和应大于产品批发价格;而对零售商来说, 期权订购和执行价格之和应小于产品零售价格, 即w<co+ce<p.

2.3 期权合约机制

在单个销售期内, 供应商和销售商以期权合约为基础进行Stakelberg博弈。双方的决策点都在销售期初 (或上一个期末) , 零售商向供应商订购Q单位的最低承诺订购量。期权机制和博弈过程如下:

①供应商公布期权销售价格合约[ce, co];

②零售商除了向供应商订购最低承诺订购量Q外, 还可以选择以供应商公布的期权销售价格订购一定量的期权Qo;

③供应商根据零售商的订单生产产品, 包括最低承诺订购量Q和期权订购量Qo.

零售商在本销售期的最低承诺订购量是零售商本销售期内可以直接卖给消费者的产品数量。零售商根据期权销售价格, 并参考前期市场需求状况来决定期权订购量, 供应商也要设定适当的期权销售价格来激励零售商订购期权。此外, 零售商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 决定是否执行以及执行多少期权。

2.4 库存策略

为讨论方便, 引入如下中间变量:q表示期权的执行量, 是一个随机变量, 用qr表示其实现值;Ι¯表示零售商的平均库存水平;s为供应商的库存剩余。零售商面对三种可能的市场需求状况:市场需求不足、市场需求充足和市场需求旺盛。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状况, 零售商采取不同的库存策略, 并决定是否执行及执行多少期权。相应地, 供应商也会有三种不同的库存水平。

①市场需求不足, 即d≤Q.

零售商的最低承诺订购量有剩余 (或恰好满足市场需求) , 零售商不存在缺货, 不需要执行期权 (qr=0) 。因为需求是均匀发生的, 所以平均库存Ι¯=12Q. 此时, 供应商的库存剩余为零售商订购的全部期权, 即s=Qo, 这种市场需求状况出现的概率为∫Q0f (D) dD.

②市场需求充足, 即Q<dQ+Qo.

零售商在销售期中发生临时缺货, 但部分或全部执行期权后 (0<qr=d-QQo) , 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此时, 零售商的平均库存成本Ι¯=12 (Q+qr) , 供应商的库存剩余为未执行的期权, 即s=Qo-qr=Q+Qo-d, 这种市场需求状况出现的概率为∫Q+QoQf (D) dD.

③市场需求旺盛, 即d>Q+Qo.

零售商全部执行期权后 (qr=Qo) , 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从而出现缺货。此时, 零售商的平均库存Ι¯=12 (Q+Qo) , 供应商因为售出全部期权, 没有库存剩余残值, 即s=0, 这种市场需求状况出现的概率为∫+∞Q+Qof (D) dD.

零售商在三种市场需求状况下的库存水平示意图见图1、图2、图3。

综上分析, 零售商期权执行量的期望:

Eq=Emin[ (D-Q) +, Qo]=Qo-QQ+QoF (D) dD (1)

零售商平均库存期望:

EΙ¯=12E (Q+q) =12[Q+Qo-QQ+QoF (D) dD] (2)

供应商库存残值的期望:

Es=E (Qo-q) =QQ+QoF (D) dD (3)

3 零售商的最优期权订购量

根据以上讨论, 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可表示为:

ΠR=pmin[D, Q]+pq-wQ-coQo-ceq-hrΙ¯-gr (D-Q-Qo) + (4)

其中, pmin[D, Q]为零售商卖出最低承诺订购量的收入, min[D, Q]表示当需求小于最低承诺订购量时, 则以实际的需求为卖出数量;pq为销售期权执行量所带来的收入;wQ为订购最低承诺订购量的成本;coQo为期权订购成本;ceq为期权执行成本;hrΙ¯为零售商的平均库存成本;gr (D-Q-Qo) +为缺货成本, (D-Q-Qo) +为缺货量, 表示若括号中的值为负时就取零, 当括号内为正时表示零售商无法通过执行期权而进行补货的缺货量。

对式 (4) 求期望, 将式 (1) 和式 (2) 代入得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

EΠR=p[Q-0QF (D) dD]+ (p-ce) [Qo-QQ+QoF (D) dD]-wQ-coQo-12hr[Q+Qo-QQ+QoF (D) dD]-grQ+Qo+ (E-Q-Qo) f (D) dD (5)

从而, 零售商的最优决策为:

Qo*=argmaxEΠR (6)

命题1 在VMI供应链中, 给定供应商的期权合约[co, ce], 零售商的最优期权订购量:

QΟ*=F-1 (p+gr-ce-12hr-cop+gr-ce-12hr) -Q (7)

证明 根据式 (5) 中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 对Qo求导, 并令其一阶导数等于零, 即dEΠRdQo= (p+gr-ce-12hr) Q+Qo+f (D) dD-co=0, 解得co= (p+gr-ce-12hr) Q+Qo+f (D) dD. 此外, 根据前面对参数约束条件的假设, p>co+ce>cegr>hr>12hr, 从而p+gr-ce-12hr>0。进一步, 由于∫+∞Q+Qof (D) dD=1-F (Q+Qo) , 从而co= (p+gr-ce-12hr) [1-F (Q+Qo) ], 整理后即可得式 (7) 。最后, 由于d2EΠRdQo2|Qo=Qo*=- (p+gr-ce-12hr) f (Qo*+Q) <0恒成立, 所以Q*o是使其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值。证毕。

由命题1可知, 零售商的最佳期权订购量Q*o取决于供应商所制定的期权合约[co, ce]。供应商处于领导者地位, 他通过制定合理的期权合约使得零售商最大限度地增加其订购总量 (最低承诺订购量加期权订购量) 来最大化双方的利润。同时由QΟ*=F-1 (p+gr-ce-12hr-cop+gr-ce-12hr) -Qo可以看到零售商的最优期权订购量是关于其库存成本hr的递减函数[6]。因此, 在供应商的潜在成本 (因为他要来保持整个供应链上库存的稳定) 已经很大的情况下, 他将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获得更大比例的利润, 而零售商此时只是利用期权来防止缺货损失的发生。

同时, 数值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市场需求的方差与均值的不断增大, 供应商的期权最优订价的取值范围并不发生很大的变化 (见表1) , 都会在约束域的临界点上取到。在这里, 由于供应商主导整个系统, 零售商处于追随地位, 对市场不确定性控制能力弱。零售商通过提供的几近于“完全免费的寄售”换取更多的订购选择, 即以订购期权的形式来减少市场不确定对自己的冲击。零售商执行期权而基本不获得利润, 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完全的VMI寄售形式, 零售商为供应商提供一个免费的销售平台。②市场需求分布的均值对于零售的最优期权订购量影响并不明显。当σ=50件时, 均值相差200件;当σ=100件时, 均值相差300件;两种情形下, 方差相同而均值不同的市场中各自的最优期权订购量却是基本相等。这说明在VMI供应链中, 相对于市场的需求量的大小, 零售商对市场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大小更加敏感。③当均值一定时, 零售商的最优期权订购量和市场方差呈正比例的增长, 同时供应商的期望利润会随着市场不稳定性的增加而增加。这也说明了随着市场的波动性越来越大, 市场需求越来越不稳定, 零售商将提供更多的免费寄售, 而作为领导者的供应商了解零售商所在市场的信息, 他会利用期权来为自己创造这样的免费寄售, 保证自身的获利能力。④作为追随者的零售商, 对于市场不稳定性的操控能力较弱, 在VMI供应链中只能用期权来防止由于不稳定市场所带来的缺货损失。在测算中 (见表1) 中也发现, 随着市场的波动越来越大, 其利润也越来越低。

5 结论

VMI是一种新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市场的不确定性给供应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也增加了其潜在成本。而期权合约的引入, 不仅增加了零售商的订购量, 增加了供应商的销量, 同时也使得各种风险在双方之间进行了重新的分担 (零售商将部分市场风险转稼到供应商身上) , 实现了供应链的协调。

首先, 在VMI供应链中, 零售商的期权订购量随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和其库存成本的降低而增加, 零售商的利润随市场不稳定性的增加而减少, 零售商利用期权更加趋向于规避风险, 而不是增加利润; 其次, 在VMI供应链中, 供应商是期权合约的主导者, 随着市场的不确定性越高, 供应商利润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得的利润和比例不断提高, 这与Yu等 (2009) [7]的结论是类似的。这是由于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 零售商为供应商提供免费的销售平台, 这们使得供应商的利润比例不断地提高; 最后, 在本文中的模型中, 供应商处于领导者地位, 通过Stakelberg博弈分析, 可以看到制造商利用这种领导地位的优势制定期权合约, 供应商具有一定的先动优势。

本文通过博弈分析和数值分析的计算, 找到了零售商和供应商的Stakelberg博弈均衡点, 使得供应链参与各方的利润最大化, 达到协调的效果。当然, 本文仅仅是对单个供应商和单个零售商下的单级VMI供应链下引入期权合约来进行讨论, 对多级多个参与方的VMI下期权合约的协调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供应链合约 篇3

长期合约关系是原中国社科院1993级博士沈小静教授的博士论文, 她是我博士同学, 现在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当时我读其博士论文就感觉到这篇论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回忆起来, 这篇论文的现实意义更加重大。

长期合约关系是指双方或多方交易当事人形成的一种长期合同关系, 也包括基于二者或者多方之间达成的隐含的、非明文规定的隐性合约形成的合同关系。长期合约关系体现交易双方或多方着眼于各自的长期利益, 相互信任及合作, 实现持续合作的博弈。长期合约关系有利于减少无效的双方或多方关系的变化, 降低交易当事人转换成本, 有利于增加专用渠道和环节资本蓄积, 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双方或多方相互的忠诚度。长期合约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 就是能够促进双方达成长期的相互服务交易。

长期合约关系是和谐零供关系的基础,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长期合约关系, 一是有利于零供关系和谐, 使零供关系建立在合同契约的基础上, 维系一种长期关系, 而不是短期关系, 或者一锤子买卖;二是长期合约关系有利于降低博弈成本, 从而降低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三是长期合约关系有利于双方利益关系稳定, 促进长期合作;四是长期合约关系有利双方战略联盟的形成, 形成竞争中的合作伙伴。

二、供应链关系是一种长期合约关系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组织, 通过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开始, 生产、加工、配送、分拣、运输、储存, 最后由销售终端网络把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它是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供应链分为全球供应链、区域供应链、企业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合作关系, 企业供应链是基础形式, 区域供应链是较高级的形式, 全球供应链是高级形式。供应链关系是一种长期合约关系。供应链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 具体表述如下:

企业外部供应链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竞争是一个经济组织与另一个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 而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是一个组织群与另一个组织群的竞争, 或者说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一个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必然会发展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 形成一种跨区域、跨国之间的供应链, 而这些供应链的基础是企业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合作关系。

三、长期合约基础上的供应链关系是零供关系发展的趋势

零供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零供关系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 未来的发展方式是什么呢?我不是消灭零售商, 也不是消灭供应商, 而是使零供关系更趋和谐。这种和谐的关系的发展趋势就是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 需要通过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供应链来解决这个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 零售商必然会和越来越多的供应商企业进行合作, 正如供应商和制造商一样, 他们也需要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和他们形成一种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不是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零售商和供应商不可以消灭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反必须发展这种合作关系, 而且还增加一些关系, 比如说增加和金融部门的合作, 朋友多了我们竞争力就更强了, 我们应发展这种合作关系而不是消灭这种关系, 这种关系是“店客平衡”的一种关系。

当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零供关系:

一是平等合作基础上的零供关系, 即在契约基础上形成的“店客平等”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二是零售商主导的零供关系, 这里包括两种关系:合理的零供关系和不合理的店大欺客关系;

三是供应商主导的零供关系, 这里包括两种关系:合理的零供关系和不合理的客大欺店关系。

在此基础上, 还有一些其他关系, 如批发商主导的供应链关系, 物流园区主导的供应链关系, 配送中心主导的供应链关系。不管谁主导, 只要有能力主导就行, 并非主导的就是强势企业, 被主导的就是弱势企业等问题, 而是要充分发挥其对供应链把控能力和作用, 并非像有人所指出的“进场费是强势企业对弱势企业的利益剥削关系”。只要是供应链就必须有一个链主, 这个链主就是供应链主导组织, 是跨区域供应链和全球性供应链成功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探索多种合约基础上的供应链模式。

当前, 零供关系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不能够消灭它, 而应完善它, 零供矛盾最终还是需要靠市场的方式来解决, 并使之能够发挥好相互关系, 更好地为现代流通业创新做贡献。

四、商务部正在制定零供关系的新的管理条例

当今一些恶劣的零供关系确实大量存在, 商务部也正在起草和制定《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条例》, 是基于2006年当时已经颁布的《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之后, 针对这种情况来制定的一个条例。我希望不管零售商或者供应商, 应积极参与新条例的制定, 把自己的一些意见反映进去, 最终, 我们要在整个流通领域形成一个良好的供应链关系, 这样对所有的经济组织都好,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增速减缓, 由快经济向慢经济转型、由快消费向慢消费转型、由快时尚向好时尚转型、由快服务向好服务转型过程中, 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我们各个企业的作用。

上一篇:故障概率下一篇:分布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