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教法

2025-01-14

语文阅读课教法(精选9篇)

语文阅读课教法 篇1

语文学科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学科, 它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从本质上讲是一门交流工具,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并利用语文的形象性和感染性强的特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但由于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模糊性, 传统的课堂板书教学难以将课文中的意境、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 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昏昏欲睡, 较难体会到语文之美,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和在教学中的实施,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正是因为以上原因,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 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就成为亟待教育者们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担当的主要是教材内容的复述者;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复述教学内容,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 很多学生其实对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和领会,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学生在记忆背诵的时候基本是死记硬背, 且背诵记忆也较为困难。尤其高中的文言散文、诗词, 句子较为拗口, 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在创新教学中, 教师应当首先转变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创造条件, 创设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 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知识, 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 生成新的知识, 与作者对话, 与时代对话, 与文本对话,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问题为主线, 以活动为主轴,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品质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时, 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柳宗元所说的“愚溪八景”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把八种景物都以“愚”命名?提出问题后, 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后, 就会积极地在文中去找原因。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探究, 不难找出关于这个问题的句子:“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 悖于事, 故凡为愚者, 莫我若也”, “予虽不合于俗, 亦颇以文墨自慰, 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 则茫然而不违, 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 混希夷, 寂寥而莫我知也”。学生再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加工, 形成答案: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 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二、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不断地丰富教学手段, 采用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高三课文《等待戈多》, 作为一部荒诞派的作品, 内容大多是欠缺逻辑的剧情, 没有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作品中的任务、事件、环境等杂乱无章, 看不出有任何的进展和变化, 语言支离破碎、颠三倒四, 对白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不少学生觉得此文十分无聊, 完全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也就难以理解作品的主题, 更谈不上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及语言的魅力。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扮演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将作品呈现出来, 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使学生乐于学习。同时, 学生为了在课堂上表演得更好, 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去准备, 而在反复朗读、揣摩的过程中, 自然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体会到文学之美。

三、利用现代技术,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

教师利用声、光、形、色合一的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增强语文的直观性,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句章内容, 深化对语言的感受, 同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通篇以气势恢宏的言辞和奇瑰丰富的想象描述了蜀道的峥嵘崔嵬、阴森深邃, 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但由于学生对蜀道的认识不足, 难免会以为诗句的写法过于夸张, 从而在理解文章思想上也会有一定的偏差, 背诵也较为困难。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蜀道的图片及一些时代背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则可以让学生对蜀道有直观的印象, 使学生在朗读和学习课文时感情更为投入, 从而促使学生在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和影像获得的直观印象的基础上, 根据文章描述更好地发挥想象力, 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 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之美,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阅读朗诵,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学习过程中的阅读积累十分重要。而由于高三学生课业较重, 课余时间较少,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难以实现。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同时还应加强课堂的写作训练, 让学生就某一场景写一段文字,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陶醉于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进行写作技巧的辅导, 让学生将从课堂学习及课外积累的知识通过课堂训练表达出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及表达能力, 将语文课堂教学推上高效率的平台。

语文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过程逐渐步入正轨。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丰富教学手段, 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提高学习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阅读及课堂训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潜能等各有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摘要:高中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花的时间不多, 成绩普遍偏低。而新课程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 摆脱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 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以期更好地优化语文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郭霜红.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讨[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 (5) .

语文阅读课教法 篇2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描写(抒情)方式:正面(直接)、反面(间接)

九、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十、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基本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看:①分析原因②靠中心③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 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

2.从结构上看: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十一、环境描写的作用:1.表现了什么精神、性格、特点。2.烘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3.渲染了什么气氛。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了铺垫。

5、交代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景。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按特征又可分为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情景交融等等。

1、记叙文

命题分析

(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3)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1、偏重于文学作品

2、突出了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情。

3、评价作品,谈论启示,探究疑难,自由赏析,提出设想,表达创意等方面的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中考阅读考点: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述内容;

3、理解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3.文章内容: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7.为文章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0.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1.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作用?(包含修辞)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2.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13.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 14.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A、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揭示社会现实。

各类记叙文的阅读(1)叙事性记叙文的阅读

①明确事件六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明确记叙顺序。事情总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何种顺序来安排的呢?明确记叙顺序对把握内容和主题都有重要作用。

③明确文章中心。所写事件体现的主题,通常用“记叙了……事,歌颂(批评)了……,表现了……”的模式来回答。

(2)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以人物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的记叙文,阅读时应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

①明确主要人物(主人公)。一篇文章总共有多个人物出现,其中以谁为主要形象,谁就是所谓的主人公。有的文章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人物同时都能体现文章主题,到底谁是主人公就无所谓,两人的地位同等重要。

但要注意一点,主人公并不一定是文中描绘篇幅最多的人物。

②注意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无一不是围绕表现人物性格来展开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见到穷水手于勒后的神态和心理描写,将他们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因而生恨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③重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类。所谓横向对比,是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看法。所谓纵向对比就是指同一人对同种事物(事件)前后的不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恭的做法,把胡屠户这一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市侩形象地描绘了出来。(3)写景状物记叙文的阅读

写景状物记叙文是通过描摹某一事物,通过对这一事物的特点分析来体现主题的记叙文。进行这一类文章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②对比手法的运用:这类文章大多采用对比手法。

③象征手法的运用,写景状物是为表现一定主题,所以所写事物往往富含象征意义(4)新闻与通讯阅读

①重视对标题的把握。新闻与通讯的标题一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新闻的“主标题”,所以我们读这类文章时先要提炼标题内容。

②重视对新闻导语的把握。如果说标题仅是概括正文内容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较详细地介绍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

③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新闻与通讯要求语言准确,虚假性的、欺骗读者的语言绝不能出现,而且一定要具体、准确。如“西起九江(不含)”括号中“不含”一词,如去掉就会让人产生疑问。

④新闻通讯虽要求记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事件全过程,但在写作中总会有作者观点和情感融入其间,所以我们阅读时也要把握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个人爱憎、好恶等情感。(5)、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见后文)

2、说明文

1、说明文的类型: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8、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议论文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⑪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⑫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⑪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⑫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⑬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⑭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⑮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⑪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5引用论证

⑫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⑬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⑭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⑪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⑫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⑪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⑫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⑬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⑭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⑪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⑫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⑬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ü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ü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ü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4、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5.表现手法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5、小说

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思想内容、作家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方法等。

首先,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具体地说,应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更应该注意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从中去认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故乡》中就是通过对少年、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的。同时,还须努力探求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其次,要通过小说中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巧妙构思。

再次,要通过对小说中环境的分析使阅读收获得以补充与深化,茅盾先生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了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之分,阅读时要区别对待。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描写的方法: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与步骤:

(1)理清故事情节。情节是人物活动的产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在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时,一要理解小说所采用的叙述情节的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在理清作者的构思脉络的基础上,把握好小说的结构特点,并联系作者要表达的题旨和情感作深入的思考。

(2)分析典型环境。环境是人物赖以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阅读、鉴赏小说时,我们就要参照对小说典型环境的分析,去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制度、阶级状况、世态风情,去体会小说所展现的人物活动场所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去领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物典型性格的独特魅力及产生此种性格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意义。

(3)把握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借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重点。在阅读小说时,需要从作家刻画人物、塑造典型性格的方法入手,去分析小说的人物特征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品味语言特点。一般说来,阅读小说首先要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这就需要弄懂词句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特别是要着意去体会小说中那些关键词句,尤其是那些通常不被用来描写事物的词语、句子。还需要着意去理解小说语言中所隐含的信息,多角度地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仔细品味小说语言的特点。

古诗文赏析专题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法 篇3

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倍受众多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阅读教学到底是要“授之以鱼”还是要“授之以渔”,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思。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离开了教师的指导,离开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怎样才能教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关键要在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和做好自主阅读等方面多下功夫。

一、转变思想观念,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要多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要注重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要多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主张及意见建议。通过做实验还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知,让学生亲自领略到发现真理的乐趣,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较轻松的获取新知识,也就不觉得学习语文枯燥乏味了。

二、实现“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不断探索并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转变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的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不放心学生,把着讲的教学模式,要大胆放手,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讨者。如学习《孔乙己》一文,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的说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及人情的冷漠……教师在听了学生的陈述后,在肯定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作最后的总结,对文章主题的多重认识做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主动地去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越有益,掌握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三、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

直截了当告知学生某一正确结论,或满足于对教材墨守成规的分析讲解是“授之以鱼”,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则是“授之以渔”。“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则能饱食终生。“鱼”与“渔”孰轻孰重,已不容分说。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要不断探索,潜心钻研,多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授之以渔”。要多教导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该查阅资料的自己去查阅,该归纳总结的自己去总结,该分析言外之意的自己去思考分析……教师在方法和技巧上给予适当指导,这样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跳出课堂教学,关注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中阅读篇目的讲解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利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练习。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质后,不从事持续的阅读实践活动,其相应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不会得到长足发展的。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中职语文写作课教法改革新尝试 篇4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传统作文教学指导关注的仅仅是写作的结果。学生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教师也是按考试的标准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判、批改。作文之前, 教师在立意上作些指导, 而后便让学生开始写作, 这似乎成了固定不变的作文教学模式。整个写作过程学生多处于机械、静止、被动以及应付的状态。我们很难看到学生作文中鲜活的生命, 写作不再是因为学生心灵和生活的需要, 而是教师的一道语文作业。

改变中职作文教学现状, 真正提高中职生写作能力

当前“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愈来愈得到广泛的认可。“大语文教育”观是一种新型的, 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主张以课堂教学为轴, 向学生生活的各领域开拓、延伸, 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把语文教学与做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发展语文能力与发展智力素质以及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更加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重视学习方式的多元性。变单一、被动的语文教学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 针对中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结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对中职语文写作课进行了大胆改革, 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即“活动体验法”, 通过组织一些适合学生、符合教育规律的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 构建起激发学生想象、联想的平台, 通过亲身体验, 把写作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把写、说、看、听等结合起来, 把写作课变成体验生活的场景和锻炼学生能力的舞台, 以实现学生心灵与外物的相互作用与交融。

结合教学事例, 讲述“活动体验法”教学过程

(一) “活动体验课”前教师的教学设计

1. 设计意图。

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以写景状物为内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 将知识内化为一种实际应用能力, 单元教学结束后, 我们安排了一次户外现场教学活动———海洋馆一游。意在通过直观的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同时, 引导学生将生活的场景变为写作的场景, 通过观察与体会, 获得丰富、直观、真实的写作材料, 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情境, 从而真实地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文字。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 巩固前面所学的《天山景物记》等文的写作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写作素材的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实地观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写作灵感, 在感受城市变化的同时, 联想时代的发展, 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4) 教学重点:收集写作素材, 初步构思文章结构。 (5) 教学难点:通过对所参观场所的观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写作灵感, 从而理出写作头绪, 形成写作框架, 为写作做好准备。 (6) 教学方法:户外活动体验教学。

2. 设计内容。

(1) 课题提出:通过海洋馆实地观察, 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 如:“海洋馆游记”、“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海洋馆建筑”等等。 (2) 准备工作: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及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特别是对观察的方法、角度, 描写的方法、手段着重加以强化。 (3) 活动要求:请学生仔细观察海洋馆及周边景致, 然后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片段。 (4) 教学设备:数码相机、摄像机。 (5) 安全保证:签订安全保证书 (每位学生) 。

(二) “活动体验课”前学生的相关准备

首先, 复习单元教学知识点。其次, 做好现场解说的准备。再次, 自行准备一些才艺表演小节目, 充实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1) 明确本次学习的目的; (2) 明确行动路线; (3) 按部就班, 记录游览过程; (4) 写出一篇游记或景物描写的片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任选其一) 。

活动的具体流程: (1) 明确活动的要求。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地观察海洋馆及周边的景致, 从写作角度让学生先有了第一印象, 得到第一手材料, 为后期的写作积累素材。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观察得仔细、到位, 才能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客观景物多元化地呈现。 (3)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 要求其按不同的观察角度作好观察记录。 (4) 让三组学生将各自的观察所得相互交流, 与此同时, 教师适时加以补充,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完成观察任务。 (5) 学生的才艺展示, 这一细节的安排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将观察的主体与客体融于一体, 加深学生对所观察实体的认识, 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 同时也更好地体现出“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上例不过是活动体验课的一种方式而已, 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写作内容安排电影欣赏、辩论、朗诵、音画鉴赏、现场参观、郊游等诸多形式的活动体验, 切不可千篇一律。

(三) 关于“活动体验法”的几点反思

1.“活动体验法”有益于提升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

活动体验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课外活动, 而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究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完成一个课题, 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 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直观的活动体验教学, 作为学习的主角, 学生可以身临其境, 既丰富了个人感受与体验, 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好奇心和创造欲,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活动体验法”有益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面向全体”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活动体验法具备了从差异入手发展个性的条件。即使是同一物, 同一事, 同一景, 每个人因为经历、知识背景的不同, 感受和体验也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 因为时间和境遇的变化, 体验和感受也会不一样。尊重体验才能使我们写出自己的个性, 进而克服命题作文千人一面的弊端。

3.“活动体验法”有益于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 更有益于提升学生的体验意识。

“活动体验法”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素材就在自己身边。学生因为有了可写的东西, 基本能做到言之有物, 避免了“闭门造车”苦思冥想而无从下手的尴尬。与此同时, “活动体验”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但并非人人都拥有生活, 体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源泉的丰枯。对于写作而言, 生活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 而是与心灵碰撞交流后产生的独特体验并成为了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离开了内心的体验和主观感受, 生活不过是一种表象和机械的周而复始而已。

4.“活动体验法”有益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多姿多彩的活动体验不但提高了学生观察认识事物、逻辑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 也增强了学生间相互协作的意识,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可谓一举多得。

5.“活动体验法”在内容安排上要体现出系列性, 形式上要彰显多样性。

每一次的活动体验安排要有集中而鲜明的主题, 各项内容的选择、活动程序的设计都应紧扣主题。例如, 说明文单元写作训练涉及面广, 教师不可能通过一节活动体验或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所有说明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在设计活动时,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将其分解为几个活动系列。如说明文的写作顺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等……每次活动力求明白某个方面的问题, 掌握某个方面的知识, 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坚持下来, 既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并逐步形成能力, 又使得活动体验的内容充实、精确、恰当、有序。

总之, 活动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 让他们学会处处留意生活,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感者。真正的生活永远是那些与我们体验紧密相连的东西。抓住了它, 写作就有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谈我的大语文教育观[J].天津教育, 2006, (6) .

[2]占国民, 王国利.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化的思索[J].语文教学之友, 2006, (6) .

[3]余树财.中学作文教学应该回归体验[J].语文教学之友, 2009, (6) .

[4]毛荣富.说体验[J].语文教学通讯, 2006, (1) .

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 篇5

1、引导学生学会对书本人物的评价。

2、通过重要情节的提炼,引导学生体会夏洛和威尔伯之间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

3、享受读书乐趣,激发读书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提炼书本中重要的情节、语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体会“爱”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夏洛的网》这本书大约有10万多字,你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本书的内容?

2、用概括的语言叙述一篇课文、一本书,要抓住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事情来说。

3、每本书的封底,都会有一段话,这段话用了较多的语言叙述了故事的内容。以后在选择书本阅读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段话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第一章

1、威尔伯的存在和小姑娘弗恩有很大的关系,这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爸爸一开始打算杀掉“落脚猪”威尔伯,最后决定不杀死它,因为弗恩的话,弗恩说了什么呢?

指名学生读一读弗恩的语言。

“请不要杀它!”她眼泪汪汪地说,“这不公平。”

阿拉布尔先生停下了脚步。

“弗恩,”他温和地说,“你得学会控制自己。”

“控制自己?”弗恩叫道,“这是生死攸关的事,你还说什么控制自己。”泪珠滚滚流下她的脸蛋,她一把抓住斧子,打算把它从爸爸手里抢下来。

“弗恩,” 阿拉布尔先生说,“养小猪的事我比你懂。落脚猪麻烦大着呢。现在让开吧!”

“可是这不公平,”弗恩叫道,“小猪生下来小,它自己也没办法,对不对?要是我生下来的时候很小很小,你也把我给杀了吗?”

阿拉布尔先生微笑了。“当然不会,”他说着,疼爱地低头看着女儿,“不过这是两码事。女孩小是一回事,落脚猪小又是一回事。”

“我看不出有什么两样,”弗恩回答说,仍旧抓住斧头不放,“我听到过那么多不公平的事,这件事是最最不公平的。”

阿拉布尔先生脸上掠过一种古怪的表情。他觉得自己也要哭出来了。

“好吧好吧,”他说,“你先回去,我回家的时候把这落脚猪带回来,让你用奶瓶喂它奶,像喂小宝宝似的。这下子你就会看到,对付一只小猪有多么麻烦了。”

3、你觉得弗恩说这段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读出“又急又气又伤心又愤怒”的心情。

4、这段文字让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弗恩?

5、小结:在弗恩眼中,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生命都是一样的。弗恩爱护小猪,保护小猪的行为感动了爸爸,爸爸不再杀小猪,从此弗恩就开始用奶瓶喂养起小猪,并为它取名“威尔伯”。威尔伯和弗恩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后来小猪长大了被放到了她舅舅朱克曼家的农场饲养。于是威尔伯遇到了它生命中另外一个恩人:一只蜘蛛“夏洛”。

(三)阅读21章

1、夏洛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在威尔伯的面前?(威尔伯孤独的时候)

2、出示句子:你要一个朋友吗?威尔伯?我可以做你的朋友。

指名学生朗读这句话。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真诚。

3、当孤独的威尔伯听到了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它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关怀,心中充满了温暖。

4、过渡:威尔伯有了夏洛这个朋友,日子过得可开心了,他们的友谊在一天天的增加,威尔伯越来越喜欢夏洛。一天,威尔伯听闻自己将在圣诞节前被杀掉,要成为人们所吃的火腿时,它忍不住悲从中来。

5、它是怎样表现的?

出示威尔伯表现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你体会到威尔伯怎样的心情?(恐惧、求生欲望)“别说了!”威尔伯尖叫,“我不要死!救救我,你们哪一位!救救我!”

“我没法安静,”威尔伯跑过来跑过去,尖叫着说:“我不要给一枪射死。我不要死。老羊的是真的吗,夏洛?天冷了他们要杀死我,这是真的吗?”

威尔伯哇哇大哭。“我不要死,”它呻吟说,“我要活,我要活在这舒服的肥料堆上,和我所有的朋友在一起。我要呼吸美丽的空气,躺在美丽的太阳底下。”

“我不要死!”威尔伯扑倒在地上尖叫。

6、就在威尔伯万念俱灰时,夏洛坚定地对它说:

“你不会死!”

“我救你!”。

7、以后每当威尔伯恐惧地想到自己即将被杀时,夏洛又总是这样对他说:

“我一定会救你!”

“我这辈子说的话,没有比这话更当真的了,我不会让你死!”

8、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从夏洛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体会夏洛的坚定,夏洛的善良。)

9、它为什么要救威尔伯? 小结:朋友之情

10、夏洛说到做到,她运用智慧制定了一个伟大的计划:这个计划是怎样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用她的丝在猪圈上空不辞辛劳地编织写了文字的蜘蛛网。

第一次编织了“王牌猪”三个字,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猜测,神显灵了,威尔伯可能是头神仙猪!第二次编织了“了不起”三个字,主人朱克曼一家觉得这真是奇迹,赶紧特别照顾他,还给他用牛奶洗澡,真是待遇不错。

第三次夏洛又编织了“光彩照人”四个字,这下,人人都相信威尔伯的确是头神仙猪,绝对不可以杀了他。

最后一次为威尔伯编织了“谦卑”两个字,所有的人都大大赞美他真是一头光彩照人又具有美德的“神猪”,并给他颁发了特别奖!威尔伯的命运彻底得到了改变,他再也不会被杀掉了!

11、可就在这个时候,夏洛衰老死亡的一刻也来临了,夏洛在临死之前向威尔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出示句子)

“你一直是我的朋友,”夏洛回答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12、夏洛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13、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朋友的真诚、忠诚……)

(四)阅读22章

1、出示句子:

“再见!”夏洛悄悄地说。接着它鼓起全身力气向威尔伯挥挥它的一条前腿。

引导学生朗读

2、过渡:夏洛死了,威尔伯一直守护着夏洛的514个孩子,直到它们成长为止。

3、课文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

威尔伯永远忘不了夏洛。它虽然热爱它的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可是这些新蜘蛛没有一只能取代夏洛在它心中的位置。夏洛是无可比拟的。这样的人物不是经常能够碰到的:既是忠实朋友,又是写作好手。夏洛两者都是。

4、引导学生朗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朋友间的友情、忠诚;友情无价、情谊永恒)

(五)课堂总结

1、这本书的题目为《夏洛的网》。你觉得这是一张怎样的网?充满了爱的网。

2、现在你知道作者写这本书想要表达什么?

语文阅读课教法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作文 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处在一个成长期,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会陪伴学生很长的时间,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式。初中作文的教学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教师一定要将作文和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提升他们的作文水平。本篇文章将简单地讨论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一、明确新课程中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新的课标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当注意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促进他们的个性化的发展,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要做到在作文教学中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情感态度,教师应该注意首先关心学生的心路历程和他们的和成长体验,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是蕴含着无穷无尽的作文的灵感和素材的。初中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个素质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出在一个主导的地位的,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对学生的指引和点拨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学、乐学、好学、善学,让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无物,华而无实。首先,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摆脱陈腐的、落后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提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教学互动、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将作文的情感和态度做到有机地统一起来,转变自己的写作思想,写出更有内涵、更丰富的作文;其次,教师想要更好地对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提升到更好的空间,教师自身就应当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和优秀的写作水平,能随时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示范,起到一种带头作用;最后,除了教师应当改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之外,就学校而言,也应该建立良好的语文教学体制,可以成立作文兴趣小组,让语文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沟通,探讨在写作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改进自身作文教学的效果。

二、优化作文课堂教学设计,创新作文教法

1.为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而备课

想要做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必须要精心准备设计每一堂作文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让他们真正热爱上写作,做到“有所为而做”。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单调枯燥的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作文有一个良好的印象,然后才能做到写作具有真实情感、有的放矢,写作的内容也就自然地充实起来,且中心突出,重点明确,物理从结构上来讲还是内容上来看都是一个很好的作文。

2.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们平时的积累程度的,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重写轻读、重书面轻口头。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其实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听和读是从外到内的一个吸收,而说和写是从内到外的表达,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必须要重视将这些关系做到有机地统一,在进行作文训练时,以教材为主体,以读和写为中心部分,与此同时将听和说贯穿于其中,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也要让学生在遇到优美的段落句子时进行摘抄、收集,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背诵,通过这种的方式,逐渐积累,最终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

作文是来源于生活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和物也是多姿多彩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和体会生活,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这对提供学生的写作素材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感悟大自然的美,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灵感的来源,在社会百态中去观察人情冷暖,为自己的作文增添更多丰富的色彩。比如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到田野中去感受不一样的自然美,让他们去观察春天的小草、小花、麦田、梨园、花朵等等,然后让他们用自己语言对观察到的这些景象进行描述,写下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心中感受,这样,在学习心中就已经形成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另外,观察景物的时候也不一定要局限于外在的情景,要能透过表面看到内在的美景,紧紧抓住事物的内在特性。通过这种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的意义,从中感受到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写作本身这件事上,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不得不进行写作。

结语

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坚持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快乐,而不是对其感到枯燥无趣。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增加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树立更好的情感态度,写出更富有生氣与活力的作文,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要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参考文献】

[1] 毛月娥. 想象模仿实用——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

[2] 吴崇岳. 用对联促进农村初中作文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6).

语文阅读课教法 篇7

一、将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理念明确

在新课改的标准下, 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对作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本身的情感态度投入关注, 并进行鼓励式的培养, 要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一) 教师方面

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动向以及其心路的发展投入充分的关注力度, 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引起相关的写作兴趣, 并且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创新源泉。同时对作文的课程教学中, 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将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的提升。教师自身的主导意义要充分的发挥在对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写作的过程中, 从而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切实得到培养。

(二) 学校方面

学校要对于写作中的写作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 并构建活跃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相应的初中语文教师的评价机制进行改善, 并充分结合各个学校的发展经验和教学经验, 进行反复的思考, 并且借助相应的经验和相应的资源等进行高效的整合, 将先进科学的作文教学教法进行引进, 使得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法现状

尽管当前我国初中的语文作文教学已经日益改善, 但是依然存在着各方面的弊端因素。

(一) 教学材料方面

首先, 在作文的教学方面缺乏相应的整体性。作文的相关训练学习内容是全面的依附于语文教学材料中的每一个教学单元中, 因而作文的教学内容也是过于片面化, 并不系统。而且语文教学材料中的每一教学单元都没有连续性, 并且贴近于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都过于少, 实践意义的教学单元过多, 都过于片面零散化, 都不能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整体化的训练, 这种教学材料的安排模式下, 教师的自由性的作文教学都失去了意义, 完全被束缚得不到发挥, 使得其作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次, 作文教学材料的有序性也极度的缺乏, 并没有对相应的教学规律进行遵循, 并没有充分的考量到教学难度以及梯度。并且在语文教学材料中每一单元对于教学材料的作文训练也缺乏章法, 毫无规律性可言并且其跳跃幅度过于大, 同时这些阅读训练对于作文的相关训练并不存在关联性。在《作文讲义》中陈望道先生曾经说:“我又希求从来对于作法只是零碎掇拾的惯习, 从此变成要有组织的风尚。”因此要对作文相关的教学知识进行整体化的归纳整理, 从而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按照新制定的作文教学计划来看相应的教学工作。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 人们在对相关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吸收到的知识是相对片面和零散化的, 因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系统性的教学, 使得学习思维一直处于混乱无序的局面中, 并不能在课后进行全面性的整理;在现阶段的作文教学材料中, 其训练内容和体系就呈现了这一局面, 其逻辑形式都过于混乱, 同时相关体系等都缺乏科学合理性, 使得学生在自身的作文写作中会遇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然后, 其“阅读本位”的相应体系等没有对作文教学产生相应的重视。在现阶段语文教学材料的编制方面都依旧没有脱离传统模式下的束缚, 对于阅读式的教学方式格外关注, 将写作的实践性意义忽略。而且很多人都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只要阅读质量和范围等都得到相应的扩大, 写作能力随之就会增强, 因而写作属于附属性的地位。这一传统形式的作文教学体系使得我国初中的写作水平以及作文教学成效性始终得不到提升, 因而必须要对其教学模式和教法进行全面的改革创新, 从而使得初中生的作文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最后, 其具有辅导性、实用性价值的相关作文教学材料也极度的缺乏。现阶段关于作文方面的理论材料确实诸多, 但是大都是以理论性的知识为主, 将相关的得奖范文以及专家点评等进行了应用, 这一环节相当薄弱的学生并不能切实的学到写作技巧, 其实践性能过于低缓。而且教师本身往往都是根据自己长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一直沿用的教学方法来开展作文的教学, 其中的教学成效都因人而异。所以在现阶段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于如何将科学合理且有成效性的作文教学体系进行构建, 并且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的改善, 使得教学水平能够得到全面化的提高。

(二) 教师因素

首先, 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情感态度的重要性。写作源于日常的生活, 并且是写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而作文的教学目的就在于“真”, 要对学生人格素养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但是由于写作过程中教学模式的过于严重化从而将学生本身的主体性地位忽视, 不仅要求其作文的标题以及内容要标新立异, 而且内容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 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最为本真的东西, 使得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其作文内容完全脱离了现实意义, 全是一些荒诞夸大的内容, 使得学生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为制造健康、积极又感人的作文内容, 而忽略了故事的真实性, 随意的编造。而且另一种现状则是学生在相关的积极命题下并不知道从何下笔, 写得都是诸多方面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 勉强成篇, 此与其兴味及推理力摧残殊甚。”是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的话, 但是现阶段中学生的写作都没有了任何的动力, 只是单纯地为了写作而去写作。因而导致了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都视而不见, 无法发现其中的深意, 因而其笔下的作文内容都过于的枯燥乏味, 因而不会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其次, 对于写作的技巧性过于强调重视, 使得学生对于写作产生了过多的抵触情绪。尽管现阶段的教学都强调学生是主体地位, 并且推崇素质教育, 但是实际情况下却是将应试教育作为关注点, 所以久而久之写作便逐渐演变成了一项技巧性的写作, 重视其应用性的价值意义, 使得作文教学模式开始机械化的形成, 尽管技巧式的写作方式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应试成绩提高, 但是却不能将其内涵丰富充实化, 长期性的生搬硬套不免使得学生变得呆板, 使得学生失去了对于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代替产生的却是负面性的抵触情绪。

(三) 学生方面

通过对作文的教学材料以及教师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学生作为这一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受教育角色, 其写作能力的相对薄弱, 学生本身也有着很多不足的因素。

一是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不足, 对生活方面的感悟认知缺乏。作文本身有着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感知以及思考等丰富化的内容。但是我国当前的初中生笔下的作文内容一般情况下都是过于肤浅化的, 过于空洞化, 虽然部分学生的课外生活过于丰富多元化, 而且所接触认知的新鲜事物也挺多, 但是由于本身缺乏这一方面的感悟认知, 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总结, 因而其笔下的文章内容依旧不能得到丰富。在学生的作文内容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认知都缺乏深刻的认知, 没有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挖掘出来, 使得其作文内容大都过于苍白, 自身对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不能进行主观能动的思考探索, 因而笔下的文章也过于浅显化。

二是学生自身的阅读量和范围都过于狭隘。在《忆读书》中冰心曾经说过,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并且是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小、阅读范围过于狭窄, 那么其相应的知识便始终无法得到拓展, 则笔下的文章内容也会苍白毫无张力;反之则尽然不同。

三、针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所提出的战略措施

要充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对于当前的一些负面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

(一) 在备课过程中要考量到学生的作文热情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学生群体中的引导性作用, 对于每堂写作课堂中的备课内容进行制定时, 要考虑到如何才能够有效的引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生成。同时还要寻求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来全面的激发学生对于作文学习的兴趣, 将其写作热情激发, 而且教师要在备课内容的制定中考虑到如何能够让学生认识作文的创作是出自于生活, 是对自身文化内涵进行丰富的一个必要过程。教师要经常性的构建贴近日常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对于作文的相关训练加以设计, 使得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将内容极大程度的丰富化。

(二) 多加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

学生写作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积累。我国初中的作文教学一直都处于一种重视书面的写作模式,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 听说读属于一个整体的集合。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同时, 必须要将书本中的教学内容作为主体, 以读写为主, 同时将听和说一直贯彻落实在其中,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较好的词句或者是内容, 可以对其进行精细的摘抄, 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来拓展自身的阅读面以及阅读量, 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在长期的培养中逐渐提升, 并且其综合性的水平和素养也能随之提高, 在诸如此类的长期性积累下, 学生的视野以及文化内涵都得到了充实。

(三) 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写作经验

社会中的各种自然风景和人生百态都是极好的真实性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因素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思维模式进行改善, 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逐步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借助于“春游”等各种亲近大自然的方式来让学生身处于大自然的环境并对其进行感知, 这样学生在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时, 就可以充分的感知到花朵的绽放, 能够切实的去完成写作;在写关于小草或者是励志类型的文章时, 可以联想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这种生命力量;在这种真实的接触中, 才能将自身笔下的真实情感深刻的表达出来。

(四) 重视学生本身的个性发展

学生本身具备着各个方面的性格差异以及个性差异, 并且其兴趣爱好等都尽然不同, 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同时在对作文进行相应的命题时, 也不必拘泥于相同的主题思想和题材内容, 将范围适当性的放宽松, 其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主观能动意识等进行高效的培养提升。可以使学生本身充分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来赋予其笔下内容的活跃性, 从而笔下的风景、人物、故事等都能够获得鲜活的生命。另一方面, 教师也不要刻意去评价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加以鼓励, 利用新奇的字眼来对其能力的大小进行考量;针对写作基础不太理想的学生, 可以多为其讲解基础性的写作内容, 给予其相应的自信, 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燃起写作的热情, 对自身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开始主动去丰富, 在长期发展下, 其写作能力便得到了直线上升。

四、总结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其创新能动意识进行提高, 其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所以要求教师要相应提高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的重视程度,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各方面的因素, 对学生的敏捷思维和内涵进行丰富充实。在实践中使得学生具备了各方面的人生感悟以及写作经验, 这是具有创造意味的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本身长期不断的坚持, 才能使得我国初中的作文教学获得成效。

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将其适用于社会实际需求的具有独立个性和创新意义的作文水平进行培养提升。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 语文教师应该要将相应的作文教学教法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且不断优化, 加强指导性的内容, 使得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能够实现实效性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

参考文献

[1]刘映霞.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11 (3) .

[2]李永红.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研究[J].新课程·中旬, 2015 (1) .

语文阅读课教法 篇8

一、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提及阅读能力,大多语文教师可能会联想到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或者是学生的朗读水平、记忆本领,认为这些阅读训练就是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这只是对学生阅读能力肤浅的认识。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它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有其工具性特点,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具有引导性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并不难,难就难在阅读能力不只是读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高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有所侧重的加以培养,使其成为有机整体,而非独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1. 预设目标阅读法。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确定阅读目的。这种阅读内容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只要目标明确即可。它既可以是思想内涵,艺术手法,也可以是概括段落、遣词造句。学生目标确立后,就可以躲开与目标关联不大的内容,直接切入主题,搜寻与目标相关的内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2. 快速浏览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要求学生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从所给的文本中迅速查找出有用信息。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既能保证自己的注意力,又不影响他人,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以句为一个阅读单位,一目十行,快速浏览,杜绝回视和重读。学生在快速阅读过程中,通过大脑筛选信息,排除次要信息,迅速记忆、整合。教师在学生阅读完之后,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复述文段大意,提炼要点,编写段落层次,设计板书等方式检测阅读效果。

3. 以自我意逆志阅读法。孟子曰: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学生进行阅读时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念、思想、知识、经验来推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阅读方法适应于小学教材中的一些古诗欣赏、古代寓言故事或者思想意义较为深刻的的作品的解读。例如成功 = 1% 的天资 + 99% 的,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完善这一式子,他们会联系到生活中的这些词汇,努力、坚持、毅力、实干等一系列的“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4. 鞭辟入里阅读法。阅读有一目十行的快速浏览法,它适合泛读。清代学者阮元又提出新的阅读法———“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这里指的是精读。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选择,有的为了达到阅读目的,得选择速读,有的为了仔细研究和探讨,则需要细致入微,鞭辟入里,由外而内的剖析,这就要选择精读,才能领悟作品的旨趣。

5. 圈圈点点阅读法。美国教育家阿德勒建议在阅读过程中,随着思考的深入,可以在作品旁边圈圈点点,最不同的标记,也可写上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样的阅读更有收获,印象也更深。所以对于小学生活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好的阅读方法。好词佳句有曲线勾画,生涩难懂的地方用符号圈出,标新立异的文段再选择其他符号。这样勤思多看,圈点有致,一定会对小学生阅读有所帮助。

三、扎实小学生的阅读基础

每年开学伊始,我都会对学生强调听写的训练过程,在听写时抑或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字词造句、解释,抑或是说出整个语句的解释,有时会让学生有另外的句子转换。同时还可让学生对几组相近字进行辨词练习,或者可以对学生多义字或多音字训练。这样一堂简单的听写课在反复变换的过程中变得综合起来,也活跃起来,学生改变了以前的一种侥幸心理,转变成一种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样对整个语文学习过程都大有益处。当然在听写环节完成后,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累的目的。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心中产生了一定的满足感,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另外,在听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鼓励性评价,以免学生遇到困难而丧失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例如: 我班的文艺委员最初对这样的听写方式有很大的意见,他说: “老师,何必把听写搞得这么复杂呢! ”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他语文基础较差,所以无论是小测还是大考,她的成绩总是难以理想。经过我的耐心疏导,他了解了听写的目的,慢慢习惯了这种训练流程,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慢慢地我发现,同学们学到的东西比以前多了,视野也宽了,这个过程让他们懂得了一个道理: 积累非常重要,我们不仅为了分数而战,而且还为为了学得更多而战。

四、紧扣学生阅读题“眼”

1. 通览全文,抓住关键词。小语课文内容直观简单,通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有的揭示了文章主旨,有的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有的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有的暗示了文章的线索。备课时把握住课文的关键词就能牵动整篇课文。就拿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导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从“纹丝不动”一词着手,开始启发式的提问: 用纹丝不动的原因、经过、结果牵起了整篇文章的思路。然后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了课文内容,揣摩英雄的高大形象,同时体味了作者丰富的情感,简练的措辞,精湛的语言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学生在不经意间走进了王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 紧扣题眼,深挖课文。“题眼”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把它凸显出来,就可以从大方向上判断课文的脉络,行文内容或者文章主题。如讲授《徐悲鸿励志学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发现题眼为“学画”,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提出问题,在什么地方跟谁学画? 为什么学画? “学画”的结果怎样? 文章是怎样交代“励志学画”的? 这样从题眼一个点牵出一系列的问题,其实是为学生展现的整个文章的构思。这样抓住一个关键词来教,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抓住文章重点,还有效地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可谓“一箭数雕”。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更深了,学起来也更轻松了。

语文阅读课教法 篇9

【摘 要】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法经历过几次不同的阶段,先后采用了讲授式阅读教学法、板块式阅读教学法、提问式阅读教学法、对话式阅读教学法等,本文对几种方法作了述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手段,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与全局意义。阅读教学也是教研的一个重点。“主流教法”指的是一定区域内阅读教学主体的、主要的教学样式和方法,“发展”指的是阅读教学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善向逐步完善的改革过程。从新旧交替的2000年起,8年间阅读教学主流教法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阅读教学法主要有五种,教法有先后之分,有时交叠运用。下面逐一加以评述。

一、讲授式阅读教学法

之所以先讲“讲授式阅读教学法”,因为它是传统的,要谈发展,它是改革的起点,在新课程教学之初,对它大批特批,似乎一说讲授式就是死板的,灌输的,一概否定。其实讲授式教学也有它的长处,它的特点是讲课思路清晰,讲解透彻,重、难点分明;使人容易接受,善于表达者的讲课也是颇具感染力。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法也不间断地、不可避免地在运用,如果用得好,还相当出彩。有一位老师在施教江苏版教材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一文导入时,她以女教师特有的深情,从平淡的题目说起,介绍了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艰难的奋斗历程、创造的伟大奇迹,最后导入到创造伟大奇迹的的恩师——安妮莎利文老师,作了近四分钟的真切讲述。当时,公开课现场静静的,学生好奇,沉静,又深深地被感动着,在这样的氛围、情境中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后来,这堂课上得相当成功。当然,一堂课的成功有多种因素促成,我想这讲授式的导语也是功不可没。

讲授式教学法有其优点,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应扬长避短,适时相机运用,特别在导入、结语,背景介绍,解难、甄别时运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过,讲授式教学法也有它明显的弱点,讲授教学如果用到整堂课上,就会显得呆板,学生的学习将是被动的,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再者讲授教学只是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不是学生自己习得,学生阅读能力不能得到较好培养。

二、板块式阅读教学法

板块式阅读教学法研究开始于2000年前后,一直沿用至今,它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阅读教学课堂呈现方式的视角,按照阅读教学规律,从而探索出的阅读教学课堂基本结构,使教学程序更为明晰、规范:即“导语入境——整体感知——局部研读(重点研读)——归结学法(归纳小结)——拓展延伸(感悟体验)——布置作业”等几个板块,括号中的内容只是提法差异,或是延续研究,接受新思想后的一些改动。板块式阅读教学法的施行是一个进步,它既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阅读基本规律,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顾及学生的学习,步骤既相对独立,又有关联;既明确规范了教师的教程,又注意了学生的参与探究。在一定时期内教学效果较好。下面是《背影》的简案: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老师叙说的一段亲身经历:父亲送我上火车。

2.介绍作者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按要求圈点批注。

①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划出有关语句。

②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板书。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四个背影中,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段?

2.教师出示删减词语后的语段,让学生补出词语,并交流词语的表达作用。

3.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买而不让儿子去买?买来橘子后,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4.作者写了几次流泪?他为什么流泪?

5.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表现了这种感情?

四、整体回顾,归结全文

1.文章主题思想的归纳。

2.文章写作特色的梳理。

五、布置作业,迁移深化

1.阅读训练:阅读《父亲的人生旅途》一文,完成文后练习。

2.写作训练: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地感动过,请将事情的经过写出来。

这份教案在当时很有代表性,极具板块式阅读教学的特征。按现在的眼光来看,板块式教学的缺陷也很明显,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牵引的痕迹重,学生的学习是协作式的;二是有以串讲为主线的教学印记,关注教师的结论;三是有阅读为写作服务之嫌。所以说,板块式阅读教学也有其弱点:教学略显得陈式化,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较生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较好地体现。

三、提问式阅读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其实也是传统的教法。《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强调关注学生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问题教学法又被重视起来,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教师设计问题,供学生探讨;二是学生提问,集体讨论。提问式阅读教学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扩大了学习参与面,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得到强化与提高,使课堂教学呈现了从未有过的活力与灵动。下例是2004年一位青年教师施教《斑羚飞渡》的简案:

一、故事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文章重点写了哪几只斑羚?怎么描写的?

三、品味探究

1.哪只斑羚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2.课文中哪个情节最让你受到震撼?说说你的理由。

四、换位体验

1.假如你是那只最先试跳“像流星似的”坠下悬崖的老斑羚,说说你当时

是怎么想的?

2.如果你是第一对飞渡中的老斑羚,飞渡前你想对小斑羚说什么?

3.假如你是那只镰刀头羊,请你说说三次“咩”叫所包含的意思,在你成

功指挥了这次飞渡以后,在告别世界的那一瞬,你最想对人类说的是什么?

4.如果你是猎人,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回家后你最想对亲人说些什么话?

五、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事迹,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六、真情告白

我想对你说:。

这个案例融入了新课程理念,凸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设计了有价值并具有层进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培养,情感得到了熏陶。但这个教案也有缺憾,略偏重情感教育,语言赏析不足,教师的指导作用弱化。

提问式阅读教学法在施行的过程中也有问题,首先问题是教师设计,是否针对学生学习需求?有的课问题设计不科学,或过多,或过大,或过浅,或缺少梯度和层进性。学生提的问题,又过散、过宽、过碎、过偏,或教学价值不大,教师如不能甄别、取舍、整合,课堂教学就显得跳跃、散乱。

四、主问题式阅读教学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又进行了主问题式阅读教学法的研究,这是提问式阅读教学法的延续研究。教师通过分析教材,找准教学的切入口,以呈现主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主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从阅读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采用适时相机的追问,“剥笋式”的逐层推进,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探究,细致品析和深切体验;同时辅以朗读、讨论、交流、评点、引导等手段,使教学显得立体、厚实,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教学流程连贯、顺畅。

如《孔乙己》一文设计的主问题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究竟有没死?为什么?要解决此难题,学生必定需要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一定会深入探究社会原因,有分歧难免,反而更利于提高小说的阅读教学质量。

但有时一个主问题能否贯穿一节课的教学,或接下去是否都能围绕一个主问题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中碰到的新难题。可以说主问题教学往往是一个问题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战机”,适时追问,逐层剖析,教师的调控与导引能力须强。于是又研究出像施教《风筝》时设计的有价值、递进式主问题包:《风筝》一文中“虐杀”是什么意思?文章何处有虐杀?怎见得是“精神的虐杀”?这样设计就更具体、可操作了。

要探讨的是与主问题教学法一样的问题:问题一般还是教师设计的。另者,此教法同样有文体的局限。

五、对话式阅读教学法

对话式阅读教学法的研究稍后于主问题教学法,对话式阅读教学有以下特点:对话有一个或几个较集中、指向该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话题;对话氛围宽松、自然、和谐;对话双方(师生、生生)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对话双向互动;对话破解学生学习的难题,对话需要教师调控。下面是我区一教师施教《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早晨你们已经预习过了,从预习中,你们已经有了什么收获?

生:从课文的1-2段我了解到大自然有许多不同的语言,如大地苏醒、冰雪融化、鲜花盛开、草木萌发、北雁南飞、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师:你能将1-2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遍,让同学们也了解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能再问你一个问题吗?你觉得作者在一篇说明文的开头这样描写,合适吗?

生:合适,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物候”和“物候学”。

师:这两个概念太专业,谁能解释给老师听一下?

生:物候就是刚才他所说的那些自然现象。

师:谁还能再举几个例子?

生:杏花开了,布谷鸟叫了。

生:燕子归来,落叶纷纷。这些都是物候现象。

师:哦,物候就是自然现象,对农业很重要。那什么是物候学?

生: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这样回答行不行?

生:不行,这应该是给物候学下定义,给事物下定义应该抓住能体现本质特征的关键字句,语言应该更简练。

师:那你能不能帮他修改修改?

生: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

听完这堂课,总的评价是:互动对话,自然和美,师生交流,和谐风趣;生活化导入,激趣激情;收获式引问,入情入理;教师智慧型巧问,学生探究式解答,教师商量口气询问,学生自信态度纠偏。对话式阅读教学,行云流水。这是我们现在的课堂阅读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不过,仔细推敲,这一课还是“雁过留声”,是教师巧妙的导引,学生乖乖地跟着老师走。那么,是否可以问一声,当学生静下来自己看《大自然的语言》时,会想怎样的问题呢?会有什么样的疑难需要解决呢?阅读教学同样要多为学生着想,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所走的8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法研究之路,是稳步、渐进的,是艰辛、快乐的。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在反思中逐步完善。

上一篇:供电所抄核收工作管理下一篇:玻璃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