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地区(精选9篇)
本溪地区 篇1
1 基本情况
1.1 概述
本溪位于辽宁东部山区, 面积8424平方公里。境内有中小河流近200条, 分属于辽河流域的太子河水系和鸭绿江流域的浑江、云爱河水系。有大中小水库23座, 总蓄水量24.4亿立方米, 可调节水量9.5亿立方米。区域内植被良好, 水量充沛。由于地形和地质构造很复杂。境内山峦起伏, 地势较高, 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市区西北部由中低山向丘陵地区过渡。高处峰峦林立, 千米以上高山50余处。市区西北丘陵区相对高度仅100~200米, 最低80余米, 因此地域间气候差异较大, 影响着地表水、气、热的分布与重新分布, 同时这些因子与地下水天然动态、补给排泄条件、时空分布规律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1.2 地下水资料分析途径
众所周知, 地下水动态分析是对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地下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要素随时间变化过程的探讨。本次分析收集了以往14个站的16年资料系列 (其中包括水位14个站、水温2站、水化5站的计算机整编资料成果) , 通过这些资料进行特征值统计分析, 并且从有关地质部门收集了2001~2002年14个站点的部分资料参与分析, 在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方面起到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同时考虑地下水天然动态情况, 收集并采用了部分降水、蒸发以及部分水文站的水位资料进行对照分析。
2 地下水动态分析
2.1 地下水来源
降水是地下水的重要补充来源, 地下水天然动态受大气降水补给, 在时间分布上与大气降水的时间分布几乎一致, 每年的6、7、8、9月份雨季时水位上升, 埋藏浅, 而10月份至翌年1、2、3、4、5月雨量很少, 地下水位下降、埋藏较深。
另一方面, 由于蓄水工程的储水、保水、渗透能力的改变, 加大并延续了地下水的变化过程, 对地下水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 (一定区间内) 存在调节作用。
2.2 地下水 (量、埋深、均值、变幅) 特征
2.2.1 本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37亿立方米, 2001年为5.8亿立方米, 2002年为3.39亿立方米, 总体呈下降趋势。
2.2.2 埋深一般为0.5~8.0米之间。从地质层位分第四纪地层, 全区河流沿岸均有分布。垂直剖面一般依次为棕壤土、砂壤土、砂砾、砾石或侵蚀岩, 一般井深10米左右。存储类型为孔隙潜水。主要土质是灰褐色含砂砾质粘土和棕黄、黄褐色砂质粘土及砾石等第四纪沉积物。
2.2.3 均值一般在2.6米~6.7米间, 当受侧向补给活跃时, 地下水位往往埋藏较浅。如偏岭站1991年迁至现井后水位 (埋深) 变幅在1.3米~2米间, 多年平均埋深仅为1.51米。
2.2.4 地下水埋深变幅在0.4米~6.0米之间, 并且当年降水量较大时变幅则小。当年降水量较小时, 常常造成地下水枯竭, 故地下水变幅反而大, 有时当地下水位持续偏低, 而降水又少时甚至出现部分时间井干现象, 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本溪地处山丘区,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其地下水位变幅在地域间差异较大, 另外受资料系列以及站网密度的局限, 对深入研究其规律性受到影响, 且受降水年际间丰枯影响、季节间降水量的差异以及地质构造、土壤差异、水利工程、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 水位变幅一般少有规律。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855.8毫米, 2002年平均降水681.4毫米, 较2001年平均降水786.8毫米少13%, 2002年为枯水年, 地下水埋深变幅均大于2001年。
2.3 水化学
根据多年地下水水质资料分析, 历年水质变化不明显, 地下水水质状况良好。
依照有关生活饮用水标准及农田灌溉标准, 根据井网分布情况, 对全区5处代表站的地下水进行评价, 全部符合灌溉用水标准, 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占80%。主要超标项目是桓仁站的铁项目。与2001年地下水做以比较, 威宁营各个项目变化不大。桥头离子项目普遍减小。小市离子项目普遍增大。南甸重碳酸盐比2001年大, 其他项目变化不大。桓仁硫酸盐比2001年大, 重碳酸盐比2001年小, 硝酸根离子比2001年小了许多。
2.4 水温
年平均水温在9.0℃左右, 最高17.6℃, 最低2.7℃。
2.5 地下水排泄规律
由统计资料得到本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37亿立方米, 2002年为枯水年, 地下水资源量为3.39亿立方米。影响排泄的主要因素依然是降水量年际间丰枯变化, 以及蓄水工程的储水、保水、渗透能力的改变, 由南甸站、小市站、桓仁站2001年、2002年地下水水位过程线与水文站水位过程线图对照分析, 可以看出由于受水利工程影响地下水位随河道水位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另外蒸发表现出热能的转换特征也是影响地下水天然动态的诸多因素之一, 蒸发表现的特征有当植被茂密, 控水保土力强, 蒸发就小 (本区羊胡子沟站全省年蒸发最小, 与小市站、桓仁站蒸发相比有明显变化) 。植被条件差、控水能力弱, 蒸发能力就强。本区蒸发一般5、6月最大, 这个时期植被条件差, 又干旱少雨的地区, 潜水向包气带输送水分通过土壤蒸发, 使潜水埋深急剧变小, 很容易造成干旱的自然灾害, 应该引起重视。
2.6 相关年地下水趋势分析
从历年资料分析可见, 一般2月末为全年最低水位, 4月末一般水位有地表水补给趋势, 7、8月份持续偏高, 9月末开始平稳回落。因此选2月26日、4月26日、9月26日进行相关年对比分析, 因2002年降水偏少, 埋深同期比较出现负增长。排除不正常影响因素, 2月26日和4月26日与01年相比均少0.1~0.4m左右, 4月份桓仁片与01年相比基本持平, 9月26日与01年相比差别略大, 为0.1~0.9m左右。
全区平衡多年平均埋深4.03米, 2001年平均埋深4~05米与多年平均基本持平, 2002年平均埋深4.34米与多年平均相比小, 地下水位降低。
3 结束语
地下水动态存在诸多影响因素。降水是地下水的重要补充来源, 而降水存在着年际的丰枯, 季节间的降水量的差异, 另一方面蓄水工程的储水、保水、渗透能力的改变, 蒸发的区域影响因素和季节间的变化, 地下水的变化与这些影响因素的发生、生展、变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本溪地区地下 (潜) 水动态概论》从降水、蒸发、人类活动的时空变化规律入手, 描述了地下水在区域间的动态规律。
自然科学的深邃如广阔的宇宙, 随着时空无限演变, 研究得越深入,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空间就更加博大精深。《本溪地区地下 (潜) 水动态概论》在引用资料方面存在很大局限, 因此理论上的叙述见识稚嫩浮浅或有不当, 仅供参考。
摘要:本溪位于辽宁东部山区, 水文地质情况复杂, 地域间气候差异较大, 影响地表水、气、热的分布与重新分布, 同时对地下水天然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分布规律有着相关的制约作用。本次分析, 仅对地下水在时空分布上的一些基本因素作了初步分析, 内容粗浅, 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气候,地下水,分布规律,动态分析
本溪地区 篇2
(本政告字〔2008〕第8号)
为保障沈本一体化和本溪新城建设发展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本溪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定,市政府决定对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溪湖区石桥子镇、歪头山镇、张其寨乡部分地区实行规划控制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规划控制管理范围:
(一)石桥子镇:西高堡村1-6组、平台子村1-6组、红旗村1-4组、下石村1-8组、上石村1-6组、响山子村1-6组、高程寨村1-4组。
(二)歪头山镇:边牛村1-6组和8组、柳峪村1-5组、松木堡村1-4组、歪头山村1-9组、侯屯村6-7组、岱金峪村1-2组和6组、歪头山铁矿生活区。
(三)张其寨乡:花岭村全村、黄木厂村1-3组、张其寨村1-5组、大翻身村4-5组、大柳峪村全村。
二、规划控制管理期限:2008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
三、在规划控制区内的单位或个人应服从规划控制管理,积极配合市、区规划建设、房产、公安、工商、国土资源等部门对人口、住房、企业、建筑、资源等进行普查登记。
四、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市、区规划建设、房产、公安、工商、国土资源等部门及溪湖区政府、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应严格履行职责,对规划控制区切实加强管理。
(一)在歪头山铁矿生活区、边牛村1-6组和8组、柳峪村1-5组、松木堡村1-4组、歪头山村1-9组、侯屯村6-7组、岱金峪村1-2组和6组、平台子村1-6组、红旗村1-4组、下石村1-2组和4-8组、西高堡村1-5组、上石村1-2组和5-6组、响山子村1-4组、高程寨村1-3组、大柳峪村全村约50.5平方公里范围内,暂停办理以下相关手续:
1.户口迁入、分户(出生、结婚、现役军人复员或转业、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回原住地等户口迁入除外);
2.新增地上建筑物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市政府政策鼓励支持的企业除外);
3.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和改变房屋、土地用途(极特殊原因需办理的,按程序审批)。
4.土地使用批件。
(二)在花岭村全村、黄木厂村1-3组、张其寨村1-5组、大翻身村4-5组、下石村3组、西高堡村6组、上石村3-4组、响山子村5-6组、高程寨村4组约15.4平方公里范围内,市、区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批土地使用手续、控制宅基地建设标准和执行审批条件及审批程序,对违反本通告规定的审批条件和程序、越权审批和擅自审批的责任人,将由所在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二○○八年六月三日
本溪地区 篇3
关键词:水稻;稻花香;优势;栽培技术;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2-0004-02
本溪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7.1 ℃,全年无霜期166 d,年均降雨量764.7 mm,年均日照时数
2 350.3 h。水稻作为粮食作物在本溪地区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本溪地区水质清纯,土质肥沃,秋季天气爽,水稻后期灌浆快,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本溪稻米污染少、米粒饱满、米质优、口感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多年来,水稻品种优胜劣汰、往来更替,水稻种植特别是优质稻种植已成为本溪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稻花香2号品种水稻为国家一级优质米,因其适口性好、米饭软糯清香,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前景广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稻花香2号水稻存在的两大缺点也一直困扰广大稻农:一是产量低。普通水稻的产量可达650~700 kg/667 m2,稻花香产量只有350~400 kg/667 m2。二是茎秆柔软,后期易倒伏。为了实现稻花香水稻高产稳产,总结其栽培过程中的几项关键技术。
1 培育壮秧
壮秧育苗是水稻高产的基础。通过培育壮秧可提高水稻生长过程中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增强抗逆性。培育壮秧应做好以下4个阶段的管理:1) 合理选地。选择向阳、通风、交通便利且便于排水的土质松软的高岗地,避免选择重金属及化肥农药残留对土壤污染的地块。2) 科学催芽。通过晒种,选取饱满光泽的稻种,催芽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根、保湿催芽、摊凉炼芽”的操作细节。3) 苗床管理。苗床要整平、细碎、压实,摆盘前利用壮秧剂对育秧床土进行调酸、消毒、杀菌处理,pH值控制在4.5~5.5之间。4) 适时播种。选择温度12 ℃以上,天气晴朗时进行播种。
2 稀植防倒
稻花香2号茎秆柔软,在生长后期由于果穗质量大,易发生倒伏减产。合理稀植可有效提高植株群体通风透光性,利于植株光合作用,使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减弱风力对植株群体的冲击,减小倒伏系数。种植行株距为33.3 mm×16.7 mm或33.3 mm×20.0 mm,每穴2~3苗。
3 减氮施肥
合理减少氮肥用量可控制植株节间至穗顶的鲜质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使茎秆弯曲力矩变小,倒伏指数下降;在合理减少氮肥的基础上,科学配施磷、钾、硅肥,既可防倒伏又可避免因减氮而导致的减产,一般每667 m2施总氮量为6.0 kg。同时,建议施用发酵好的农家肥1.3 m3/667 m2、三元复合肥(氮15%、磷15%、钾15%,总含量45%)26.6 kg/667 m2和颗粒硅肥(Si 40%)26.6 kg/667 m2;返青肥追施硫酸铵6.7 kg/667 m2;攻穗肥根据苗情灵活掌握,苗色若淡可施硫酸铵3.3 kg/667 m2。
4 科学防病
1) 合理浸种。按照合理的比例配制浸种使用的药剂,一般用25%的咪鲜胺2 g兑水4 kg,浸种4 kg。这样可以避免在药剂中浸泡的稻种受到超量药物的损害,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强水稻幼苗及成株在生长发育期间对病害的抵抗力。
2) 稻瘟病防治。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減产,一般减产5%~3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绝收。稻瘟病在植株各部位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及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极利于发病,病情扩展迅速。在栽培过程中,可通过育秧与壮苗,施用适宜的肥料,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可用浓度为20%的三环唑浸泡种子1~2 d,增强水稻生长初期抗病能力。或用40%稻瘟灵粉剂,在育苗时期,用1 000~
1 500倍液进行水稻浸种,浸12 h,可杀死病菌,促进根系生长;在叶瘟将要发生或发生初期,667 m2用60~80 g兑水均匀喷雾;在水稻孕穗期和齐穗期,667 m2用80~100 g兑水均匀喷雾,进行穗颈瘟的防治。
3) 纹枯病的防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时,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时,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时,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时,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质量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纹枯病是水稻种植中分蘖后期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容易导致水稻产量降低。需在种植初期施好底肥,不可单一施用氮肥,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保持浅水层,并适当追肥,同时搭配一定剂量的防治药剂。7月上旬随着水稻分孽增加、密度提高,加上温度升高,如遇连续阴雨,病害更容易流行。发病初期可用广灭灵水剂500~1 000倍液或667 m2用25%丙环唑150~300 g兑水50~60 kg喷雾,或用50%甲基硫菌灵100 g兑水50~60 kg喷雾,或用5%井冈霉素100 mL兑水50 kg喷施。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纹枯病发病概率。
5 节制灌溉
水分管理遵循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干湿交替的原则。
1) 分蘖期。水量不可大,以浅水为主,采用浅湿交替的灌溉方法。当田间水稻茎部分蘖数量达到秋季收获稻穗数量的80%时,可适时缓放水后进行晒田,从而防止太多的无效分蘖增加,同时可以对病虫害进行抑制。需要注意的是,盐碱程度高的地块切勿长时间干旱,稻苗生长不是很旺盛的地块坚决杜绝放水晒田,否则会导致稻田产量降低。
2) 拔节孕穗期。要保证稻田内足够的水量,水层不可太深,采用浅湿交替的灌溉方法。建议先以3 cm浅水灌溉,待水面下降到与田面一齐,脚入田时刚没入脚窝时为正好,此时进行下次灌溉。以此进行交替灌溉即可。
3) 结实期。要采用分期灌溉,多种方式各自进行。在灌浆期间采用浅湿交替的灌溉方法,以少水浅灌方式为主;在蜡熟期间采用以多水湿灌为主的浅湿轮灌方法;在生育后期不可停水太早,于水稻收割前7~8 d缓慢放尽水即可。
参考文献
[1] 曹阳.稻花香2号抗倒伏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3(4):158-159.
[2] 翟子群.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2014(7):82-83.
[3] 杨道军,邱绍山,仲为民,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12(2):166.
[4] 李贵臣.寒地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水稻,2012(6):59.
[5] 孙俊波.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2(2):15.
[6] 张咏梅,冯海霞,王艳洁,等.加强田间管理综合防治水稻纹枯病[J].农业与技术,2011(4):39-40.
本溪地区林下栽培技术分析 篇4
本溪地区处于辽宁省东南部, 所属长白山支脉辽东山区, 地理位置E123° 34′ 53″ -124° 45′ 42″, N40 ° 48 ′ 50 ″ -41 ° 33 ′ 50 ″。具有各有耕地2 万hm2; 园地0.4 万hm2; 林地27.5 万hm2; 牧草地0.06万hm2;山地海拔范围120 ~ 1310m, 整个本溪县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 年均气温8.5℃, ≥ 10℃的年均积温3024℃, 年均日照重视长2411h, 无霜时间为133 ~ 160d, 年平均降水量798mm。
2 对本溪地区进行林下参栽培的研究
2.1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方式
在进行研究的时候, 主要做好两方面的研究。特性研究要及时的做好对于林下人参的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特征、物候期的变化进行记录。我们提取试验点从1994 ~ 2015 年之间的观测以及随机取样 (30 ≤调查样本数量≤ 100) 的方式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林下参的生态学特征, 同时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栽培立地条件的研究。在进行研究的时候, 要及时的对天然林下以及人工林下林下参性状、产量进行调查并做好记录。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通常采用随机取样调查10m² 之内, 林下参的性状数据平均值。同时还要做好地下形状的数据记录。
3 研究结果的分析
3.1特性的研究分析
生长指标的研究结果:随着林下参的参龄的不断增加, 林下参的茎高、叶子的大小、根茎的长度、根的大小都有明显的增加。经过1995 ~ 2015 年大约20a的观测, 本溪地区林下参一般4 月下旬开始发芽, 4 月下旬~ 5 月初就能够展叶;6 月18 日~ 7 月15 日是林下参的花期;7 月25 日~ 9 月8 日左右是结果的时期;9 月中旬~ 10月初是果的成熟时期;10 月初~ 10 中旬是林下参落叶的时期。
3.2栽培立地条件的研究结果
同的林分环境对于林下参的影响;不同地区林下参的单株平均状况明显低于人工林下栽植的林下参。另外, 同一地区的林下参单株平均状况也明显低于人工林下参。通过抽样调查发现, 在林下参生长过程中, 由于人为管理技术的不同、土壤微生物含量以及p H值的不同等等多种因素, 导致了天然林下参的产量明显低于人工林下参。不同立地条件对于林下生长的影响。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 在相同的年度下地茎、单株的高度、保存率、产量分别成正态分布, 经过每项的单线线性分布情况来看, 林下参的地茎、单株高度、保持率、产量都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比能够得出坡向对于林下参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东南、北坡、西坡是林下参种植的最好选择, 然而正南、西南坡度则不利于林下参的种植。通过观察分析, 不同土壤容重对林下参的生长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土壤容重大于1.1 小于0.75 的时候, 林下参不能存活,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 适合林下参生长的土壤容重最佳值应该为0.8 ~ 1.0 之间。
4 林下参种植的技术要点
在进行林下参栽培的时候, 只有把握好技术要点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收益。在进行林下参种植的时主要的技术有以下几点。
4.1进行选地
所谓林下参就是要种植在林下, 主要植被以柞树、锻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或者针阔混交林, 间生胡枝子等小灌木林地最为合适。一般树龄都保持20a以上, 树高应该在10~15m之间, 林向比较整齐, 郁闭度在0.6~0.8。
4.2对于土壤的要求
土壤要求地下水位应该保持较低、不能够产生内涝, 应该选择肥沃的土地, 多数为有机质丰富的腐殖土, 一般采用黄砂腐殖土和黑砂腐殖土, 并且对于土壤的PH值应该保持在5.6 ~ 6.5 之间。
4.3对于坡度的要求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 进行林下参的栽培坡度应该东南坡、东坡为主, 其次是西坡。
4.4进行整地
在进行栽培之前, 要在选好的林地上进行规划, 打档子, 宽度一般在6 ~ 7m左右, 长度一般在8 ~ 10m左右。同时档与档之间还有0.5m的作业道路。与此同时, 还要将档内的草进行处理, 草茬一般跟地面平。
4.5种子的选择以及消毒
在进行种子采购的时候, 一般要采用地道的药材人生正品, 种子选择的标准为:选用1a以上的成熟饱满、无菌、没有虫害的优质种子。同时种子的质量还应该符合GB6941-86 二级以上规定标准。然后进行种子消毒, 一般用福尔马林进行消毒。
4.6播种
在进行林下参种植过程中, 播种是最为重要的, 一般来说, 1a之中能够分为2 个时期, 春播和秋播。春播的时间应该尽可能早, 在土壤解冻以后就能够进行播种了, 最晚不能超过4 月20 日左右。秋播最佳时间为每年的8月上旬~9月上旬, 通常在10中旬到冻结前播催芽子。
在进行播种时一般采用穴播最为合适, 条播其次。在进行穴播的时候, 要用耙子把地面上的树叶以及杂草以10×20cm或者20×20cm的规格进行横山刨穴, 一般来说穴深应为4 ~ 5cm, 并且穴底部要平滑, 每个穴放置3 ~ 5 粒种子, 在穴上覆盖土的厚度为5 ~ 6cm, 在完全覆盖以后, 在进行落叶的覆盖时, 其标准以盖住地面为宜;在进行条播的时候。以行距为20cm进行挖沟播种, 沟深一般为4 ~ 5cm, 并且每株距离约为8 ~ 10cm, 然后的一些工序和穴播一样。
4.7对于林下参种植的管理
在种子结束以后, 要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 例如:进行施肥、防治外来人员的偷盗以及对于鼠害的防治。在施肥的时候要进行土壤肥力测定, 然后进行合理的施肥。所采用的肥料一般要遵守绿色食品生产中肥料使用准则。在种植以后, 要进行房屋建设, 同时还要制定专门的人进行看护, 林下参生长4a以后要进行报警器以及看护犬的设置, 10a以后还要增加看护的人手, 防止偷盗。在进行防鼠的时候, 主要防止鼹鼠、山鼠等。可以采用夹子诱夹以及下地箭进行捕杀或者采用毒诱饵进行诱杀。
5 总结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 可以看出进行林下栽培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溪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相关的自然条件都符合进行林下种植的要求。所以, 在进行林下栽培的时候, 要进行合理的农作物的选择, 才能够最大化的发挥林下栽培的作用。
摘要:进行林下栽培能够有效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增加农副收入。在长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主要以人参为例对本溪地区为例对林下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本溪,林下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于守龙.本溪地区林下参栽培技术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 2014 (03) :81-85.
[2]孟庆福.林下参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 2009 (02) :71-75.
本溪地区 篇5
1 天气过程概述
2013年3月8日20:00至3月9日20:00, 受东移高空槽影响, 本溪地区以多云天气为主, 9日20:00开始出现降雪天气。受西北气流和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 本溪市区、本溪县在9日14:00前开始出现明显降温天气, 桓仁县降温时间稍晚。具体气温变化见表1。
(℃)
1.1 高低空环流形势分析
2013年3月8日8:00 500 h Pa欧亚大陆为两槽一脊型, 本溪市位于东亚大槽后部西北气流控制中。8日20:00贝加尔湖高压脊减弱, 高空槽东移, 本溪市上空纬向环流加强。9日8:00本溪市受弱脊控制, 温度槽与高度槽共同东移南压, 冷空气正逐渐影响本溪市。9日20:00前后, 本溪市处于高空槽底部 (图1~4) 。
1.2 地面形势分析
地面图 (图5~8) 上, 3月9日2:00前本溪市一直处于高压后部低压前部, 偏东气流控制, 受辐射降温影响, 气温正常下降。5:00后本溪市处于低压控制, 地面风场以偏南气流为主, 风速增大, 气温明显回升。14:00本溪市受地面倒槽影响, 地面风场转为西北气流控制, 冷空气到来, 本溪市开始出现降温。20:00地面倒槽中心东移入海, 本溪市处于槽后西北气流控制, 受其影响, 本溪市出现弱的降雪天气。
2 温度异常变化原因分析
2013年3月8日20:00至3月9日20:00本溪地区日最高气温出现在9日中午, 日最低气温出现在9日20:00, 这与正常气温日变化特征不同, 下面利用实况资料和预报场分析温度异常变化的原因。温度变化取决于温度平流、垂直运动、非绝热因子等, 通过热流量方程表示为[5,6]:
2.1 温度平流
由热流量方程可知, 本溪地区的温度变化取决于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及非绝热因子的变化。如图9所示, 在8日23:00左右, 500 h Pa弱冷平流处于辽南地区, 已经移出本溪地区。此时本溪地区的高低空都以较强的暖平流为主, 因此夜间的温度没有下降, 反而出现回升现象。如图10所示, 9日11:00开始, 低空较强的冷平流从辽西至辽东移动, 较强冷空气中午前后对本溪地区造成影响, 开始出现明显降温天气。
2.2 垂直运动
若有上升运动, 当地气温下降, 对暖平流升温有抵消作用;相反, 若有下沉运动, 当地气温上升, 对冷平流降温有抵消作用。此次过程较弱的垂直运动对温度的变化影响很小。用, 垂直运动较弱[7,8]。
2.3 非绝热因子
低云对温度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2013年3月8日2:00—5:00, 本溪市区一直处于60%低云覆盖, 同样也影响了正常的辐射降温。
3 结语
2013年3月8日20:00至3月9日20:00, 本溪地区受高空槽底部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 出现了明显降温和较弱的降水天气。在8日夜间受暖高压和偏南气流影响, 本溪地区温度没有下降, 反而回升, 9日午后受较强冷空气影响, 本溪地区开始出现明显降温, 20:00前后出现了弱的降雪天气。这一日本溪地区的气温变化较正常气温日变化出现不同, 最低气温出现在9日20:00。根据高低空气象资料分析, 此次气温变化过程主要由温度平流和非绝热因子起决定作
参考文献
[1]刘帅, 贺金娜, 全美兰, 等.抚顺地区一次温度预报错误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 :233-234.
[2]孙云, 王丽荣, 匡顺四, 等.石家庄春季一次气温预报失误原因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2, 35 (增刊l) :19-23.
[3]张翠华, 张文煜, 卞韬, 等.河北省石家庄地面温度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 2012, 30 (1) :27-33.
[4]金巍, 曲岩, 才奎志.1951—2005年营口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 (3) :39-43.
[5]张楠, 苗春生, 邵海燕.1951—200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 (6) :23-27.
[6]贾金明, 朱腾冉, 王惠芳, 等.濮阳市0 cm地温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 2009, 37 (3) :330-335.
[7]卓嘎, 德吉央宗, 普布次仁.西藏地区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异常类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 (6) :66-73.
本溪地区 篇6
本溪地区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 呈哑铃型分布。自然地貌格局为“八山一水半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 区域内农产品资源丰富, 因此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分析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有利于为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以及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为1961—2012年本溪市、桓仁县、本溪县、草河口镇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辽宁省气候中心提供) , 选取其中的日照时数数据, 与时间因子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拟合线性回归方程, 公式为:
式 (1) 中, t为时间, y为日照时数, a1为线性趋势项, 把a0×10表示为日照时数每10年的气候倾向率, 分析其近52年的变化规律;取多年平均值作为气候值。采用距平大于标准差的2倍作为异常标准;分析该地区近52年日照时数的异常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溪地区日照时数的年变化特征
由图1可见, 本溪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本溪市最多 (2 430 h) , 本溪县次之 (2 374 h) , 草河口最少 (2 203 h) 。这主要与该地区各观测站地理位置有关。近52年本溪市日照时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平均每10年上升4.4 h;其他各站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桓仁县下降最为明显, 平均每10年下降4.4 h;草河口次之, 为每10年下降2.5 h;本溪县最少, 为每10年下降2.3 h。
总体来看, 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近52年平均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20世纪60年代前期波动较大, 后期变化平稳;70年代前期明显下降, 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在波动中变化, 比较平稳;90年代后期出现上升趋势;2世纪00年代波动起伏较大, 前期下降明显, 后期有明显上升。草河口镇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呈下降趋势, 之后一直到21世纪00年代初期在波动中上升, 21世纪00年代前期明显下降, 之后又明显上升。
2.2 本溪地区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特征
近52年本溪地区季平均日照时数由于季节不同存在差异, 本溪市呈春 (3—5月) 、夏 (6—8月) 、秋 (9—11月) 、冬 (12月至翌年2月) 降幂排列, 而本溪县、桓仁县呈春、夏、冬、秋降幂排列。草河口镇则呈春、冬、秋、夏降幂排列。
图2为本溪地区1961—2012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总体来看, 本溪市各季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 其中日照时数在冬季增加最为明显, 平均每1年增加23 h, 其次为秋季, 平均每10年下降10 h, 夏季最少, 平均每10年下降3 h;本溪县各季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日照时数在春季下降最为明显, 平均每10年下降10 h, 其次为冬季, 平均每10年下降6 h, 夏季最少, 平均每10年下降1 h;桓仁县冬季几乎无变化, 其他各季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春季下降最为明显, 平均每10年下降20 h, 其次为夏季, 平均每10年下降13 h;草河口镇在冬季呈增加趋势, 平均每10年增加6 h, 其他各季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夏季下降最为明显, 平均每10年下降17 h, 其次为春季, 平均每10年下降9 h。
2.3 本溪地区日照时数的月变化特征
近52年本溪地区月平均日照时数有明显月变化, 1—6月逐渐上升, 6月达到全年最高, 7月急剧下降, 8—9月又呈上升趋势, 10—12月再次下降, 其中草河口镇最低值出现在7月, 本溪市、本溪县以及桓仁县在12月达到全年最低 (图3) 。
2.4 本溪地区日照时数的异常年份
气候异常主要指显著偏离平均状态的异常情况。通过对近52年本溪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分析 (表1) :近52年本溪地区异常年份较少, 本溪市在1984年、1985年出现异常偏少, 在2009年出现异常偏多;本溪县在1965年、2009年出现异常偏多;桓仁县在1962年出现异常偏多, 在200年、2007年出现异常偏少;草河口镇在1962年、2011年2012年出现异常偏多。总体来看, 异常偏多年份多于异常偏少年份, 异常偏多年份大多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或21世纪00年代后期到10年代初期。异常偏少年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21世纪00年代中期。
3 结论
(1) 近52年本溪市日照时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他各站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桓仁县下降最为明显, 草河口次之, 本溪县最少。由于该地区各观测站地理位置不同, 年平均日照时数亦存在差异, 本溪市最多, 本溪县次之, 草河口镇最少, 其中本溪市与草河口镇年平均日照时数相差达227 h。
注:括号内“+”表示异常偏多, “-”表示异常偏少。
(2) 近52年本溪地区季平均日照时数及变化趋势由于季节不同存在差异, 本溪市各季均呈增加趋势, 其中在冬季增加最为明显, 本溪县各季均呈下降趋势, 在春季下降最为明显, 桓仁县冬季几乎无变化, 其他各季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春季下降最为明显, 草河口镇在冬季呈增加趋势, 其他各季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夏季下降最为明显。
(3) 近52年本溪地区月平均日照时数有明显月变化, 1—6月逐渐上升, 6月达到全年最高, 7月急剧下降, 8—9月又呈上升趋势, 10—12月再次下降, 其中草河口镇最低值出现在7月, 本溪市、本溪县以及桓仁县在12月达到全年最低。
(4) 近52年本溪地区异常年份较少, 异常偏多年份大多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或21世纪00年代后期到10年代初期。异常偏少年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21世纪00年代中期。
参考文献
[1]吴循, 周青.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 :223-228.
[2]曹玲, 邓振镛, 窦永祥, 等.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2008 (5) :1043-1048.
[3]霍治国, 李茂松, 王丽, 等.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12 (10) :1926-1934.
[4]智协飞, 张玲, 潘嘉露.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前后极端降水事件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 :166-172.
[5]杨晓光, 刘志娟, 陈阜.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Ⅰ.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2010 (2) :329-336.
[6]徐小锋, 田汉勤, 万师强.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 2007 (2) :175-188.
[7]王绍武, 龚道溢.对气候变暖问题争议的分析[J].地理研究, 2001 (2) :153-160.
[8]陈新光, 钱光明, 陈特固, 等.广东气候变暖若干特征及其对气候带变化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 2006 (6) :547-552.
[9]何彬方, 冯妍, 荀尚培, 等.安徽省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 2009 (7) :1275-1285.
[10]陈少勇, 张康林, 邢晓宾, 等.中国西北地区近47a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 2010 (7) :1142-1152.
[11]杜军, 边多, 胡军, 等.西藏近35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 2007 (5) :492-500.
本溪地区 篇7
1 数据来源及调查取样方法
1.1 数据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到的数据, 一是来源于农业各级主管部门和区县的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和调研结果;二是以本溪满族自治县作为案例, 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 调查问卷本溪县5个乡镇, 每个乡镇调查3个村, 共15个村。
1.2 调查样本选取方法
本研究选取本溪县作为调查样本。本溪县是个农业县, 总人口30万, 其中农业人口20万。全县现辖11个乡镇, 1个街道办事处, 98个行政村。本溪县被国家列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省生态农业示范县。该县在本溪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样本乡镇、村、农户的选取及数据的获取方法。为研究影响农民施肥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 按全县各个乡 (镇) 的人均工业总产值排列情况, 从高到低平均等分为5个组, 每组随机选1个乡镇。这样选择的依据是ROZELLE (1990和1996) 的研究结论:人均工业总产值是最好的关于生活标准和发展潜力的预测值。每个乡镇抽取3个村, 总计15个村。以农户作为基本调查单元, 每个村随机抽取30个农户作为样本户, 总计450个农户。为获取准确翔实的调查数据, 本研究通过田间地头和登门入户的面对面访谈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农户进行详细调研, 共收回432个有效样本。
2 本溪地区化肥施用基本情况
2.1 本溪县农业概况
本溪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 东经123°34′~124°45′, 北纬40°48′~41°33′, 年生长积温3200~3500℃, 无霜期平均110~150天, 年降水量平均为797.5毫米。全县总面积3344平方公里, 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耕地3.32万公顷, 其中水田0.13万公顷, 旱田3.2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7公顷, 且耕地中坡耕地比重大, 产量低, 质量差。主栽作物为玉米, 其次为水稻、大豆和花生。
2.2 全县化肥施用情况
本溪县每年化肥用量9000吨左右, 占农民生产资料投入的一半以上, 但是肥料利用率却只有30%左右。在化肥使用上, 用量过大, 撒施不掩埋, 造成了严重浪费, 初步计算全县每年浪费的化肥将近5000吨。施肥上存在“重化肥轻农家肥, 重用地轻养地, 重氮磷肥轻钾肥”的问题, 农户基本上不施农家肥, 往年二铵施用比重较大, 近几年随着复合肥的出现, 施肥结构有所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照比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期间数值下降了40.5%, 耕地地力下降。施用的化肥主要是尿素 (46%) 、过磷酸钙 (12%) 、氯化钾 (60%) , 二铵 (N18%, P46%) 复合肥 (15%-15%-15%) 。
3 农户施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户户主特征对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分析
3.1.1 农户性别对施肥行为的影响本次接受调研的样本农户中, 以男性为多。在调查中发现, 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更愿意采用多施肥以保证产量与规避农业风险, 但此项数据显示差别不是很大, 可以忽略不计。
3.1.2 农户年龄结构及从事农业时间对施肥行为的影响从年龄结构上看, 农户年龄越大, 从事农业生产时间越长, 越倾向加大化肥的施用量来维持农产品产量。从事农活的以35~55岁的年龄段最为集中, 这部分农户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7.3%, 而这个年龄段中认为采取多施肥可以保证产量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89%。
3.1.3 农户文化教育程度对施肥行为的影响
从文化程度上看, 被调查的农户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3.4%, 初中毕业农户占68%, 而高中或中专毕业的农户仅为16.6%, 专/本科毕业为0。文化程度对施肥技术的采纳与应用程度上具有差异, 对施肥行为影响较大。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农民中, 约73.6%的是高中或中专文化, 30.3%的是初中文化, 6.9%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 对施肥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能力越高, 农户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在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意愿和掌握能力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
3.2 生产经营状况对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分析
3.2.1 农户家庭收入情况对施肥行为的影响本溪县大部分农民的人均年收入都达到5000元以上, 上万元的农户也不在少数。调查数据显示, 农户家庭收入对农户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显著。农户家庭的总收入愈高的, 受资金约束少, 就会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化肥, 以此来增加粮食产量。
3.2.2 农户家庭劳动力和人均耕地对施肥行为的影响样本农户调查数据显示, 人均耕地较多的农户相对重视各种农业技术的使用与学习, 其中人均耕地超过2亩的, 78.9%的农户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家庭劳动力少的或人均耕地较少的, 尤其地块相对分散的农户则对新技术关注度较差, 认为地太少, 不值得大投入与技术更新。所以耕地量多的农户施肥量相对于耕地少的农户多, 农户的化肥施用量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3.3 农户对化肥及科学施肥认知程度对施肥行为的影响分析
3.3.1 化肥认知渠道对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从调查数据看, 目前农民在选用化肥的时候, 主要还是通过邻里亲朋相互之间口头介绍获取的信息, 对化肥的品牌、质量以及养分含量等都缺乏了解, 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所以不能合理搭配化肥的品种, 进而就更谈不上科学合理的施肥, 甚至很多农户都以为化肥就是氮肥, 单纯靠大量施用氮肥就可以提高粮食产量。
3.3.2 农户对科学施肥认知程度对施肥行为的影响在调查数据中, 农户对科学施肥的认知程度还是很低的, 很多农户对自家的施肥结构是否合理不是很清楚, 很多农民以为化肥就是氮肥。另外, 对氮、磷、钾三种化肥的施用比例也不是很了解。大多数农户是凭借多年的施肥习惯, 确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 这就导致了农户化肥施用结构不够合理, 施肥方式粗放, 忽略有机肥的使用, 盲目地投入大量的氮肥, 也使得氮肥的施用量增加, 对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
3.4 农户对化肥污染认知程度对施肥行为的影响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农户对化肥污染认知程度对农户施肥行为影响比较大。很多农户在施肥过程中, 因为不知道化肥的合理结构及科学的施肥方式, 不了解化肥利用率, 也不明白化肥施用过量会造成土壤污染, 农产品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 才会盲目的为追求产量而大量施肥。
3.5 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对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 农户的农业科技培训情况对其施肥行为影响较大。参加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举办的农业相关知识培训的农民, 更愿意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与方法。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的深度与广度, 对农户的技术采纳有着显著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 由于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对新技术、新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 所以非常渴望农技推广人员能够登门入户, 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 但由于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 缺少经费与人员, 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推广工作相对落后, 面对众多农户进行实地指导, 还很难做到。
4 结论与优化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农民施肥行为的调查和实证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农户自身特征对施肥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农户年龄越大、从事农业生产时间越久, 越倾向增加施肥量;同时农民的家庭收入越多、从事非农劳动力越多、耕地越多的农户倾向于增加施肥量;而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科学施肥。
二是农户对化肥的认知水平对农户的施肥行为影响显著。农户受自身文化素质影响, 对化肥知识知之甚少, 受传统和习惯施肥的影响, 倾向于多施化肥 (主要是氮肥) , 不施或少施有机肥, 导致土壤养分失衡。这也与农民获取化肥信息的渠道不畅有关,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有限, 不能涵盖所有农民, 也造成了农民化肥知识欠缺, 造成单一过量施用氮肥的不合理状况。
三是农户对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认知不够, 对施肥行为影响很大。农户因为自身文化素质所限, 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工作开展强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相对较低, 很多农民对科学施肥的新技术知之甚少, 更谈不上应用, 导致了连年盲目施肥。所以农业推广部门应加快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培训工作, 指导与促进农民科学施肥。
四是农户对化肥污染认识不足对施肥行为影响显著。在调查中, 很多农户都以为增加化肥施用量就能增加农产品产量, 根本不知道过量施用化肥对农业生产的利害关系, 致使盲目增加施肥行为一再延续。所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合理施肥的宣传工作还应继续加强。
五是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民施肥行为影响非常明显。经过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培训的农户, 其施肥倾向于按科学比例进行合理施肥;而没有接受过科学施肥技术培训的农户, 则盲目依照传统习惯施肥, 造成农业成本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4.2 优化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部门适当增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同时, 可将乡镇农业推广部门从农业技术综合服务部门中分离出来, 直接由县农业部门直接领导, 以促进和便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更好开展。
二是重点加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关系最为直接。建立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灵活多样的推广方式、先进的推广手段对农户合理施肥、科学施肥进行宣传与引导。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推广机制, 在进行技术推广上充分尊重农民的技术需求, 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加大农户科学施肥培训和田间指导力度, 建立培育一批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的示范户进行重点指导, 以实效带动广大农户采用科学施肥技术, 促进科学施肥技术的有效传播。
三是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实施, 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实现耕地用养平衡, 既培肥土壤, 又节约化肥, 增加产量。增加科学技术推广与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 鼓励农户增施有机肥, 与化肥结合施用, 达到用地养地的目的。
四是加强化肥等农资管理及化肥知识普及, 提高农户对化肥知识的认知水平。针对本文经调查得出的结论, 应该对化肥采取市场管控——可由中央收回化肥的经营权, 采取配给制, 产、供、销一律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成为国家垄断行业, 严格保证农用物资的质量, 避免假冒伪劣农用物资出现;把握销售后的下一个环节——宣传。将销售与使用的培训相结合, 销售的同时对农民进行化肥品牌、种类、肥效的宣传, 一步到位做好化肥知识的普及工作。同时依据销售记录 (可建立数据库) , 可以准确掌握各地化肥的购买量, 进而掌握施肥量。农业推广部门建立梯队级推广服务小组, 市、县、乡、村分级建立推广网络, 加强农业推广力度。
本溪地区 篇8
1 蓝耳病的基本情况
1.1 流行及症状
蓝耳病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1995年从加拿大引进的种猪分离到PRRS病毒, 1995年底华北地区猪场暴发, 传播的速度非常快。1996~1998年我国出现流产风暴。1998年后, 总体比较平稳缓和, 呈零星暴发。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之高温季节, 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 猪舍通风降温不良, 炎热潮湿, 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被感染的猪呈现出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 (41~42℃) ,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卧地不起, 皮肤发红, 眼结膜炎、眼睑水肿;气喘、流鼻涕、咳嗽等呼吸症状;便秘、腹泻等消化系统紊乱;部分猪后躯无力, 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1.2 猪蓝耳病的危害
一是使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二是猪瘟、伪狂犬、附红细胞体、链球菌、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 三是母猪发情障碍、滞后产现象增多。使免疫系统损害, 免疫功能下降, 易继发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沙门氏菌病等, 与其他病原 (支原体、PCV-2、猪瘟、伪狂犬、流感等) 形成多重感染, 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1.3 传播途径
可通过多种途经传播, 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经, 无临床症状而带毒猪可以传播本病, 并可垂直传播。感染来源主要是:公猪精液、引种带毒、猪射针头、进入猪场的人和物、蚊蝇传播、运输车辆。持续感染或隐性感染非常普遍。猪持续性, 隐性感染、带毒, 很难清除;是导致呼吸道疾病突出的根本原因, 是原发性感染的病原体;感染猪场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 猪群一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单凭临床表现很难确诊。少有急性表现, 以慢性、亚临床性为主, 常表现为繁殖与生产性能下降, 猪难养, 易患病;散发性晚期流产。冬春季节易出现初产母猪繁殖障碍和晚期流产, 经产母猪不时出现流产;常规的防控方法很难奏效。我国蓝耳病流行毒株已出现一些基因缺失的变易毒株。
2 调查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材料
(1) 取样:从32个商品代养殖场、54个散养户、16个种猪场共采集猪血样品1530份, 分离血清, -20℃冻存备用;从2个屠宰场采集猪组织样品80份, -20℃冻存备用。 (2) 试剂;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试剂盒, 4℃冰箱保存;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RT-PCR检测试剂盒, -20℃冰箱保存。 (3) 主要仪器及器材:精密移液器、酶标仪、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台式离心机、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 (北京生科尚仪公司) 、生物安全柜、电热鼓风干燥箱、电泳槽、紫外凝胶成像仪、组织研磨器。 (4) 检测方法: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原、抗体检测分别采用RT-PCR、间接ELISA方法。
2.2 方法
(1) 抗体检测 (ELISA) : (1) 包被:用0.05M p H9碳酸盐包被缓冲液将抗体稀释至蛋白质含量为1~10μg/ml。在每个聚苯乙烯板的反应孔中加0.1ml, 4℃过夜。次日, 弃去孔内溶液, 用洗涤缓冲液洗3次, 每次3min。 (2) 加样:加一定稀释的待检样品0.1ml于上述已包被之反应孔中, 置37℃孵育1h。然后洗涤, 同时做空白孔, 阴性对照孔及阳性对照孔) 。 (3) 加酶标抗体:于各反应孔中, 加入新鲜稀释的酶标抗体 (经滴定后的稀释度) 0.1ml。37℃孵育0.5~1h, 洗涤。 (4) 加底物液显色:于各反应孔中加入临时配制的TMB底物溶液0.1ml, 37℃10~30min。 (5) 终止反应:于各反应孔中加入2M硫酸0.05ml。 (2) 结果判定:可于白色背景上, 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反应孔内颜色越深, 阳性程度越强, 阴性反应为无色或极浅, 依据所呈颜色的深浅, 以“+”、“-”号表示。也可测OD值:在ELISA检测仪上, 于450nm (若以ABTS显色, 则410nm) 处, 以空白对照孔调零后测各孔OD值, 若大于规定的阴性对照OD值的2.1倍, 即为阳性。 (3) 抗原检测 (RT-PCR) : (1) 称取猪组织0.5g于研磨器中, 加少量的石英砂进行研磨, 再加入1.5mlp H值为7.2的PBS液研磨, 待匀浆后转至1.5ml EP管中, 加入300μl变性液, 混匀;取血清100μl置1.5ml EP管中, 加入300μl变性液, 混匀。取已处理的样品, 分别做好标记, 每管依次加入醋酸钠溶液 (p H值为4.0) 30μl, 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300μl, 颠倒10次, 混匀, 置-20℃冰箱中10min, 4℃离心, 12000R/S, 离心15min。取300μl上清液置于1.5ml EP管中, 加入300μl异丙醇, 混匀, 置-20℃冰箱中30min。取出置离心机中4℃离心, 12000R/S离心20min。弃上清液, 沿管壁缓缓滴入1ml75%乙醇, 轻轻旋转一周后倒掉, 将离心管倒扣于吸水纸上1min, 自然风干 (以无乙醇味为准) 。将DEPC处理的灭菌去离子水与RAN酶抑制剂混合 (按9:1比例配置) 制成混合液, 取10μl将病毒RAN溶解, 取2μl用于RT-PCR反应模板。 (2) RT体系的组成建立:反转录反应液16μl, RAN酶抑制剂1μl, 反转录酶1μl, 已溶解的病毒RNA2μl, 总体积20μl。混匀放入PCR扩增管, 在PCR扩增仪上进行以下循环, 42℃60min, 98℃5min, 扩增完毕后备用。 (3) PCR体系的组成建立:PCR反应液16μl, Tap DNA聚合酶2μl, 反转录产物2μl, 总体积20μl。混匀, 并加入20μl矿物油覆盖, 放于PCR扩增仪上, 按如下扩增程序扩增94℃30S, 55℃30s×35循环, 72℃30s, 72℃5min。扩增完成后, 取PCR产物进行电泳, 检测扩增情况。
泳道1:阴性对照;泳道M:DNA分子maker;泳道2:阳新对照;泳道3~5:待检扩增产物
3 结果
3.1 不同类型猪场猪蓝耳病的抗体
结果由表1可知, 16个种猪场, 共240份血清, 阳性数为220份, 阳性率为92%;32个商品代猪场共480份血清, 阳性数为350份, 阳性率为73%;54个散养户共810份血清, 阳性数为587, 阳性率为72%。
(%)
(%)
3.2 不同地区猪场猪蓝耳病的抗体抗体
检测结果由表2可知, 三个地区中桓仁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阳性率最高, 为80%, 本溪, 明山区分别为77%, 72%。
3.3 猪蓝耳病的抗原 由图2可知, 屠宰场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生的阳性率均为0。
4讨论
本溪地区 篇9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试行) 》中对流动性风险的定义为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 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而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是指支付系统的某个参与者在期满以后某个时间, 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系统内的债务, 但在预期的时间内, 没有足够的资金清偿在系统内的债务。一般来讲, 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发生时, 资金拖欠方并未发生实质上的清偿危机, 只是由于在需要支付的时间内没有足够的资金清偿其在支付系统中的债务, 而导致对方无法及时收到款项, 但在期满后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其债务。流动性风险对支付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二、我国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也称为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以下简称支付系统或CNAPS) , 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建设和运营, 其核心主要包括大额支付系统与小额支付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实行逐笔实时发送、全额清算资金, 小额支付系统实行定时批量发送或即时发送, 实时轧差、净额清算资金。
1. 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
一是清算排队机制, 这是大额支付系统中最重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对日间清算账户资金寸头不足的支付业务, 进入清算排队队列等候, 当账户寸头足够清算时, 才从队列中释放并进行资金清算。二是清算窗口机制。在每日业务处理结束后, 如仍有支付业务在排队等待的, 需开启清算窗口, 让寸头不足仍在排队的参与者筹措资金, 以完成最终的资金清算。三是高额罚息贷款。高额罚息贷款是指在清算窗口即将关闭之前, 相关商业银行对当日必须清算的支付业务无法筹措到足够资金时, 由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强制为其提供惩罚性高息贷款。四是余额控制与借记控制。对实行余额控制的清算账户, 如果余额不足控制金额的, 该清算账户不能被借记。五是排队业务撮合。大额支付系统排队业务撮合是指当支付系统业务截止后, 如果大额支付系统中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直接参与者出现清算业务排队, 大额支付系统可按照预设的撮合策略采取手工或自动方式启动撮合功能。如撮合成功, 相关清算排队业务自动提交SAPS (清算账户管理系统) 进行清算。
2. 小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
所有大额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同样适用于小额支付系统。除此之外, 小额支付系统还增加了更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一是净借记限额。净借记限额是小额支付系统为直接参与者设定的、对其发生支付业务的净借记差额进行控制的最高额度。二是轧差排队机制。在小额支付系统中, 对通过净借记限额检查的支付业务, 按付款清算行和收款清算行实时轧差, 定时清算, 而对未通过净借记限额检查的普通贷记、定期贷记、普通借记回执、定期借记回执业务, 作排队处理, 未通过净借记限额检查的实时贷记回执、借记回执业务作拒绝处理。三是排队撮合。小额支付系统按预先设计好的撮合算法对轧差排队队列中的不同直接参与者之间进行业务配对, 如果配对成功, 则相关业务就进行轧差处理。同一CCPC的轧差排队撮合由CCPC执行, 异地业务的撮合由NPC执行。四是排队均衡。每个直接参与者的净借记限额按一定比例在NPC和所在地CCPC分配使用。小额支付系统根据直接参与者业务处理需要, 可对其净借记限额在NPC和CCPC之间进行内部调配均衡。
除此之外, 第二代支付系统还增加了日终自动拆借、“一揽子”流动性实时查询及针对包含多个清算账户的参与者设计的“资金池”管理功能,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支付系统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功能。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流动性风险管理涉及资产和负债两方面, 而负债经营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特点。资产负债率较高, 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我国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高、存贷差额扩大, 存贷比例降低的特点, 促使商业银行片面追求效益而忽略了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 以本溪地区为例,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备付金利率低, 商业银行尽量压缩备付金增加了支付系统清算头寸管理难度。
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 这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资金的来源与运用、成本与效益方面有着天然的利益追逐特性。由于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相对较低。商业银行必将尽可能挤压资金头寸, 把资金投放于其他高息资产, 导致日间备付金率较低, 容易产生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
2. 银行间同业拆借授权和业务开展不足, 日间透支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
在本溪市国有四大银行机构和股份制银行机构中, 中国银行的二级分行被授权可以开办同业拆借业务, 但是在拆借对象、拆借期限及拆借金额等方面, 都存在较为苛刻的要求, 而其他银行分支机构均没有被授权开展同业拆借业务, 同时本溪市辖区内被授权的银行机构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都没有开展同业拆借业务。如果本溪市银行机构发生日间透支, 一旦上级行出现资金紧张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调拨资金, 银行机构也无法通过同业拆借等方式获得资金, 将会导致银行机构流动性风险的扩大。
3. 当前监管考核机制下, 监管当局对当地法人金融机构日间监管不足。
在银行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 本溪城商行在日间融出资金获得短期高额收益的同时, 也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即使城商行流动性较好, 但是如果银行间流动性持续紧张, 融出资金发生信用风险不能及时回流, 一旦遇到大额支付或者大额取款, 城商行的备付金将不能满足日常需求, 甚至有可能引发挤兑风险, 其他地区的金融风险或者流动性风险, 将通过该途径传导至地区法人金融机构。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1. 鼓励银行机构留存充足备付金保证正常的日间支付。
一是银行机构受利益驱动上存资金获得高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息的收益, 针对这种情况, 央行可以适当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 同时增加对银行机构因上存大量备付金而导致日间透支的处罚力度, 鼓励银行机构保留充足备付金以备大额支付,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传导。二是即使银行机构在清算账户中保留了超额存款准备头寸, 也不能保证及时足额清算, 针对这种情况, 建议在敏感时期, 当银行机构因流动性原因出现日间透支情况时, 央行能够启动自动质押融资机制与日间透支功能, 以加速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 防止辖区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提高整个支付系统的处理效率。
2. 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推动银行间拆借业务开展。
加强银行体系的信用环境建设, 增强银行信用, 推动银行机构在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业务开展。当某个银行出现资金紧张, 而上级行的调拨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 该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利率通过银行间拆借市场进行同业资金拆入, 缓解流动性紧张, 防范流动性风险。
3. 强化日间考核机制。
【本溪地区】推荐阅读:
本溪水洞11-26
本溪水洞的作文10-22
辽宁省本溪市09-14
本溪水洞的导游词08-25
宁波本溪专版文字稿08-30
探讨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09-24
辽宁著名本溪水洞导游词11-17
本溪市行政权力管理暂行规定05-18
中国共产党辽宁省本溪市05-17
本溪市公安局各支队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