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活动区

2024-08-09

幼儿活动区(精选12篇)

幼儿活动区 篇1

随着活动区教学的深入开展,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幼儿的喜欢,因为它能为幼儿提供较宽松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如何让每块特定的区域得到有效的利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呢?笔者通过开展区域活动和与教师们的交流探讨,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好“选材”关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的材料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影响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方面。

1. 材料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原有水平。

幼儿的发展存在着特别差异,其发展状况是不同的,因此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考虑个体和个性差异,从幼儿的年龄和知识基础及实际能力出发来决定活动区的内容,这就要求活动区的材料要因班而异,其难度在小、中、大班的分布应该呈螺旋形上升状态。如小班操作区在《串珠活动》中,珠子孔有大有小,线有粗有细,有硬有软,各种能力的幼儿都可以操作。再如美工区《做做玩玩》中,中班内容较简单,材料可以是半成品和一物多用的成品,而大班则要备有大量未加工的废旧物品(采用的废旧物品必须经过清洗、消毒、确保卫生安全),幼儿必须自己动手去做,难度明显增加,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 材料不断更新使其多样性、层次性。

活动区的材料要根据教育目的不断调整、更新、充实,使之有多样性、层次性,引发幼儿广泛的兴趣。让幼儿在自由摆放、操作中通过与各种材料的互动获得经验。如在《玩水》的探索活动中,可提供各种厚薄、质地不同的纸,让幼儿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对比,初步感知不同的纸吸水的不同现象。再如在《风车快快转》的活动中,可为幼儿提供已做好的风车、半成品风车、彩色纸条等材料,满足不同能力的幼儿需要,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去尝试,从而得到发展。另外,要根据幼儿已有经验逐步提高操作难度,如在美工区,幼儿刚接触水粉时,可先提供水粉颜料,供幼儿印章画使用,随后可进行指点画,最后可供毛笔画水粉画,使之循序渐进地学习,会更好地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要重视活动中的综合教育,使幼儿做中学、做中玩、做中求进步

1. 培养幼儿技能是开展好活动的首要条件。

一是从较最基础的结构技能入手,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如在“3.3.3”实验活动中,幼儿连续做1~5题这一系列活动,有的幼儿能连续完成,有的不能完成,需要别人帮教才能完成,这就体现了与人合作精神;在报告题目时,又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要允许有个别差异,要分层次指导提供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材料。三是注重教给幼儿创造方法,如“泥工区”活动中,我只教给幼儿团、压、捏、等基础方法,然后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去创造。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

2. 给幼儿提供动手机会,重在参与,把握好“做看结合、画讲并行、师幼同步”三个环节。

“看做结合”就是引导幼儿在观察同时进行操作练习,将观察对象形象地表现出来,然后再观察再表现。如在“自然区”活动中,我与幼儿观察玉米生长的过程,并用绘画形式进行记录,然后再观察再记录,使玉米生长过程形象化。“画讲并行”,即变画示意图边提问,让幼儿进行联想讲述,在一定时间内给幼儿一定的信息与刺激,增强幼儿注意力。“师幼同步”即教师引导幼儿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教具准备。

3. 在活动中注意适时指导。一是指导幼儿边玩边说,有利于培养幼儿共同分享喜悦和克服困难的品质。二是引导鼓励不同层次的幼儿积极交往,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结束时,要对整个活动给予评价,师幼共同欣赏作品,有助于调动幼儿对下次活动的浓厚兴趣。

三、要保教结合,家园配合

活动区的开展,同样需要家长的配合,也是开展好区域活动的有力保障。如庆元旦活动中,大量的手工制作,就需要家长的协助共同完成。再如泥工区活动中,需要几天才完成的材料也需要家长帮助准备才能完成。另外,我们还根据幼儿需求创设“聊天区域”幼儿之间、师幼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可以一起聊聊天,既不打扰别人,又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信心,从而促进了家园联系。

四、营造宽松氛围,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游戏材料和合作伙伴,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能使幼儿体验成功、愉悦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活动中教师要适时为幼儿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不同的区域,在同一区域中可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再如,在游戏中让幼儿通过自己体验和经历制定游戏规则,通过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总结有效的方法形成区域活动规则,让大家共同执行,并转化为以后活动中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这样培养了幼儿自主、自立能力,发挥出幼儿的潜能。

活动区的开展,以强化综合教育为主题,培养了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幼儿能获得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如何解决问题。活动中宽松的氛围、丰富的操作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活动区的开展能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为了让每块特定的区域得到有效的利用,本文阐述了四个方面:一、把好“选材”关;二、要重视活动中的综合教育,使幼儿做中学、做中玩、做中求进步;三、要保教结合,家园配合;四、营造宽松氛围,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关键词:活动区,幼儿发展,兴趣

幼儿活动区 篇2

1、锻炼手臂力量,提高合作能力。

2、激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游戏准备:圆扁担2根、自制乌毡帽4顶、酒字图片张贴在幼儿背上(扮演酒坛子)、老酒谣音乐、喜庆音乐。

游戏过程

1、引出游戏

教师:宝贝们黄酒节马上到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名字叫“黄酒飘香”。

2、引出酒坛子

教师以大酒坛的口吻,邀请幼儿扮演小酒坛参加舞会。

3、酒坛子游戏

伴随着《老酒谣》音乐,分角色酒坛子妈妈和小酒坛子一起舞蹈。(舞蹈中贯穿活动头、手、腰、肩、腿等动作,为游戏做准备)

4、游戏:抬酒坛子

教师:今天有两户人家办喜酒,我们要运些酒坛子过去。

(1)、讲解抬酒坛子的方法:3名幼儿一组,2名幼儿当运酒师傅同向站立,头戴乌毡帽,肩扛扁担,双手紧握扁担。1名幼儿当酒坛子,双手交叉挂在扁担中间,身体下蹲,双脚站立准备。听口令酒坛子双脚向后勾起,抬酒师傅一步步前进,一手紧握扁担一头,一手可垂下前后摆动,也可双手紧握扁担一头。

(2)、伴随着喜庆的音乐声,幼儿分成两组,“酒坛子”要努力挂在扁担上,双脚尽量不着地。抬酒师傅尽量把扁担扛在肩上。抬酒师傅将酒坛子运到目的地后放下酒坛子,回来交换队友,到队伍后排好队。

(3)、运酒坛子比赛。

幼儿组织两组抬酒师傅,进行抬酒坛子比赛。决出酒坛子运得最快的一组为胜。活动中教师鼓励有毅力、能持久坚持的幼儿。

5、讨论运酒坛子的方法并进行演示(抱酒坛子、抬酒坛子、移酒坛子等)

6、结束放松活动

酒坛子给抬酒师傅按摩。

大班幼儿美术活动区观察与分析 篇3

关键词:大班幼儿;美术活动区;观察分析

场景一: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本次大班幼儿美术活动区的主要内容是“小鸡”的绘画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已经设计好了一大幅背景画,背景画的上面贴了一只伤心的母鸡,在让幼儿进行绘画之前,教师向幼儿展示背景画,并向幼儿介绍:这是一只非常伤心的鸡妈妈,它的鸡宝宝被可恶的黄鼠狼给吃掉了,现在让我们画一些可爱的小鸡送给鸡妈妈作孩子好吗?就这样,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快速地拿出纸和笔进行绘画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一会儿一幅幅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的绘画作品就完成了,最后,教师以鸡妈妈的身份对幼儿表示了感谢,幼儿非常高兴和满足。通过对绘画活动的观察发现:情境创设是幼儿大班美术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情境就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一种生动具体的活动场景和氛围,能够引起幼儿的创作欲望。当幼儿处于一种生动形象的氛围中,很容易激发幼儿强烈的创作动机,使其全身心投入美术活动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而创作出许多好的绘画作品,从而实现幼儿大班美术活动区开设的目标。

场景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本次大班幼儿美术活动区的主题是“一瓶花”的粘贴画活动。教师首先展示范例作品,幼儿都被漂亮的花和花瓶吸引住了,产生了一种动手操作的欲望,创作兴趣十分高涨。然后,教师讲解粘贴画的操作步骤,需要幼儿用剪刀剪出许多彩色的碎纸屑,用碎纸屑粘贴花瓶,花瓶粘完后在花瓶里画出自己喜欢的花朵,同时,教师强调并演示了剪出碎纸屑的快速方法。最后,教师放手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幼儿并不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有些幼儿的彩色碎纸屑一片一片地剪出,并没有使用教师的快速方法,还有些幼儿的粘贴速度非常慢。通过对幼儿粘贴画操作过程的观察发现:教师对于粘贴画的操作步骤讲解得非常详细认真,并且对重要步骤进行了强调,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幼儿的倾听和观察习惯不是很好,也不善于向同伴学习,这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在大班幼儿的活动中,良好的倾听和观察习惯是幼儿自身不断发展的前提,幼儿的大部分知识经验是通过倾听、观察和相互学习获得的。因此,在幼儿大班美术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鼓励幼儿积极向同伴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场景三: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本次大班幼儿美术活动区的主题是“昆虫的家”的手工制作活动。教师首先为学生准备了纸杯、扭扭棒、瓶子、剪刀、双面胶等诸多材料,然后把幼儿分组,五人一组围桌进行小组合作制作,让幼儿利用材料,自主地为昆虫设计一个温暖的家。制作活动一开始,有的小组各行其是,各自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造型的制作活动,有的小组是一个或两个人在制作,其余成员在旁观。制作活动进行一半时,有小组出现了争抢材料的现象,教师告诉他们,材料篮子中还有同样的材料,这样就和平解决了争抢材料的问题。这时,有位幼儿在自己利用纸杯进行创作时,本来想在纸杯上扎空,经过几次尝试失败后,放弃了制作,自顾自地玩起来。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制作作品寥寥无几。通过上述观察发现:在整个制作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同伴互动交流与合作,多数是以个人制作为主,即使是小组合作制作,也只是少数人参与,其余成员只是“看客”,缺乏参与意识。当合作同伴遇到困难时,没有人主动提供帮助,幼儿自身也没有向别人寻求帮助的意识。在幼儿实际学习和活动中,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幼儿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其合作交流意识。

场景四:放飞想象的翅膀

本次大班幼儿美术活动区的主题是“画太阳”的绘画活动。在让幼儿进行绘画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让幼儿认真观察太阳的形状,并引导幼儿想象:如果太阳公公生气或高兴时,他的脸型和表情会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太阳”的绘画活动,结果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大胆想象,从而画出了一些夸张的、形态各异的太阳形象,有的幼儿把太阳的形状画成了长脸,有的画成了方脸,还有的为太阳加上了各种形式的头发。对于太阳的颜色,大多数幼儿把太阳涂成红色,竟然有一位幼儿把太阳涂成绿色,其他幼儿看后都嘲笑他。这时,教师走过去,用好奇和欣赏的表情询问原因,这位幼儿小声解释:“我爸爸是建筑工人,夏天,太阳晒得爸爸受不了,我想把太阳变成绿色,让爸爸凉快些。”这时,教师对这位幼儿大胆的想象做了充分的肯定,并及时表扬。通过美术活动区观察发现:想象力是幼儿大班美术活动开展的源泉,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十分广阔的,教师要积极为幼儿自由创作提供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有些幼儿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教师要善于运用幼儿的眼光看待绘画作品,维护好幼儿的自信心。

总之,大班幼儿美术活动区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究、体验和创作的重要场所,是幼儿美术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新时期,幼儿教师通过对大班幼儿美术活动区的观察和分析,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不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穆彦青.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刘晨阳.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J].考试周刊, 2014(30).

谈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 篇4

一、确定区域活动内容

1. 学习性区域活动内容的来源———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巩固或拓展

学习性区域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 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 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 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例如, 数学区、美工活动区、语言区等, 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 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带来重要的影响。

那么学习性区域的内容主要可以设置些什么呢?通过对新《纲要》理念指引下的教学活动的反思, 我们发现, 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 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不利于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 而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区域活动因其是以操作摆弄的个别化学习为主的, 不失为落实幼儿园课程的有利补充手段, 由此, 在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提出:将学习性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的课程, 作为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 与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学习区的内容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延伸, 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 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

例如, 我们知道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可以以多种形式渗透整合, 我们的园本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活动, 多用小组活动来承载, 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数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严密性。然而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幼儿的不断练习、强化, 因此在实践中, 我们考虑到应该投放丰富和足量的操作材料, 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与材料进行交互作用, 从而获得大量数学感性经验。那么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 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以操作摆弄、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的数学区域教育便成为孩子学习的又一重要形式。在这些数学活动区中, 孩子们通过对材料的摆弄、操作不仅获得了大量感性的数学经验, 同时思维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 社会性区域活动内容的来源———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年龄特点

社会性区域是通过角色的扮演, 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培养社会性能力, 积累社会经验,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角色游戏区域, 医院、理发店、蛋糕房、花坊、娃娃家、超市、菜场等。

社会性区域活动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它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的小社会, 设置一些孩子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角色区, 把幼儿社会化技能融入在游戏中。那么社会性区域的内容主要可以设置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只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因此我们在组织幼儿开展社会性游戏前, 首先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 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 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 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 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 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这样, 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 寻找游戏伙伴, 选择场所, 分配角色, 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例如, 我们依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设置了糖果屋的游戏情境, 让孩子在欣赏、品尝各种各样糖果的基础上进行包糖果、装饰糖果、制作糖果、买卖糖果的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大班的孩子视野开阔多了, 交往的空间也增大了, 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了。我们顺应孩子的需要, 创设了理发店、蛋糕房、花坊等社会性区域, 让幼儿在成功的交往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 帮助他们感受、体验亲和、亲密、亲切的人际情感。掌握交往的技能, 逐步学会协商分区、合作共享及平等竞争等, 从而获得发展。

二、实现区域间相互融合

1. 将学习的内容渗透到社会性区域中

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 为了更好地体现《纲要》中“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思想, 推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进程, 我们园本课程中强调在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 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 注重生活、学习、游戏的紧密结合, 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经验, 经验获得的过程回归于幼儿的生活。因此在实践中, 我们把认知的目标融入幼儿的社会性游戏活动中, 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 通过社会性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例如, 在小面馆中, 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报纸, 让孩子尝试撕面条, 然后进行买卖。开始, 孩子们是任意地撕, 撕的面条又粗又短。后来, 我们在报纸上用缝纫机踩了洞眼, 这样孩子们撕的时候, 就容易多了。到最后, 我们在报纸上画上线条, 让孩子们尝试沿着线条进行撕面条, 孩子们撕的时候, 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特别容易断, 我告诉他们在撕的时候, 要慢慢的, 小心翼翼的撕, 到后来, 有几个孩子就可以沿着线条撕了。孩子们在制作面条的过程中, 不仅锻炼到了小肌肉, 同时买卖面条, 也让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买卖面条时, 我们将数量的认知也融入其中, 不同口味的面条, 不同的价钱, 孩子必须取不同数量的花片, 才能买到不同的面条, 标价牌我们既提供了不同数量的花片, 有点点, 也有数字, 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2. 将社会性内容渗透到学习性区域中

孩子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 合作、分享、谦让等社会性交往能力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在社会性区域中锻炼孩子的能力外, 我还有意识地将其渗透到学习性区域中, 例如, 在动脑屋里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套圈、比大小、数字魔方、数字接龙、数物匹配等游戏材料, 每种游戏材料我均准备了一份, 孩子们进区后都想各取所需, 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游戏来玩, 可因为材料数量的限制, 他们不可能人人都能如愿, 这时就需要他们相互之间进行协商, 做出取舍。刚开始时孩子们缺少合作分享的经验, 他们谁都不想谦让, 结果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在商量上, 游戏的时间很少很少, 孩子们玩得不尽兴, 也不快乐。于是我提醒孩子们思考一个问题:“怎样玩才能让每个人都能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呢?”经过全班孩子的讨论, 大家统一意见:“轮流玩, 每玩好一种游戏就与同伴交换一次。”孩子们带着自己想出的办法到动脑屋中尝试, 结果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有的孩子玩的快, 有的孩子玩的慢,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孩子们又进行二次讨论, 一种方法是玩的快的孩子再玩一次, 等一等慢的孩子;游戏中, 孩子们经过发现问题———思考方法———验证方法———解决问题这四个步骤, 享受到了合作、分享与谦让游戏的快乐, 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社会性的发展。

诚然, 学习性区域和社会性区域是我园区域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 在进行区域规划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种类型的区域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地设置各年龄班区域并将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 有两点需要特别提醒:第一, 由于学习性区域在活动设置区域时, 一定要注意动静分开, 以避免相互干扰。第二, 由于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对他们的要求各不相同, 所以, 在分配学习性区域和社会性区域的比例时, 也应该有所区别, 基本的设置原则是:小班和中班上学期, 侧重社会性区域活动, 但同时也纳入一定的学习性区域;中班下学期和大班, 侧重学习性区域活动, 但也保留一定的社会性区域。

幼儿活动区 篇5

方案

文 章

Y k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发动幼儿自带水果和月饼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活动流程:介绍节日——欣赏故事——谈话品尝

活动过程:

一、介绍节日 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农历8月15日是中秋节。

二、欣赏故事 听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是不断变化的。

讨论:为什么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下。

三、谈话品尝:

1、中秋节吃什么?

2、分享:

共同品尝自带的月饼和水果。

说说自己所带的食品。

附: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感受与

教师、家长、同伴共同庆祝佳节的快乐,萌发爱老师、父母、同伴的情感。

2、乐于交往与分享,能积极、主动、大胆地表达与表现。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请家长帮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共同收集有关资料。开展观察月亮变化的记录活动。

2、物质准备:与幼儿共同制定庆祝中秋节亲子活动的计划、确定布置方案后,共同准备布置活动会场所需要的材料,月饼及分享食物等。活动前幼儿通过张贴海报、制作邀请函的形式,邀请父母来园参加庆祝活动。

活动过程:

1、庆典活动:、幼儿交流观察月亮边哈的情况,进一步感知月亮变化的奥秘。、请家长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开展亲子活动:师、幼、家长共同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

2、团团圆圆过中秋,赏月、分享活动。

1、结束:举办化装舞会。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与弟弟妹妹交朋友

活动目标:

1、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着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

2、以热情大方的态度帮助弟弟妹妹,萌发当大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制作小礼物的材料、笔、纸等。

活动过程:

1、讨论怎样当哥哥姐姐。、小朋友刚上幼儿园,我们怎样当哥哥姐姐去帮助弟弟妹妹呢?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遇到困难时怎么办?

2、制定帮助计划。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定帮助计划,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讨论结果,在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幼儿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开展与弟弟妹妹交朋友的活动,教师跟随幼儿,并提醒注意安全、为刚入园的小朋友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讲故事等。、我当小向导。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带领弟弟妹妹参观幼儿园,引导他们辨认相应的标志,学习向工作人员问好。、我来帮助你,帮助小班小朋友学会根据标志取放物品等,叫小朋友入厕、盥洗的方法。、一起做游戏,邀请小班小朋友共同开展游戏活动。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教案:香喷喷的月饼

活动目标:

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多年来,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思考着活动区活动的定位,也在总结与反思中触摸着活动区活动的内涵,我们意识到——

活动区活动,更要体现幼儿主体

活动区活动以激发幼儿自发探索、自主学习为宗旨,教师力图通过材料去诱导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教师预设的课程目标。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创设活动区时产生了以下困惑:

首先,活动区到底是应按“领域”来划分,还是应以不同的“主题活动”来划分?理念不同,实践中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场景。以“语言区”“益智区”“探索区”等命名的,显然是服务于领域教育的;而以“我爱我家”“花园里”“有趣的水”“我长大了”等命名的,一看便知是围绕主题活动开展相关教育的。然而,不管如何命名、不管以何种维度来划分,我们要防止的是,教师在“语言区”“益智区”“探索区”等区域中挖空心思地搞学科教育,从而无限制地加深幼儿的学习难度;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教师打着主题活动“春天来了”这类旗子,却仅以小蝌蚪等作为元素设计材料,让幼儿做“多一少一”或“相邻数”的练习,全然抛却了关于春天季节特征的经验的传递。

其次,活动区活动的内容更替到底应以时间为依据,还是应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依据?这应该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点。比如,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开展“交通工具”的主题教育,活动室的每一个区角都是关于该主题的内容,包括唱的、跳的、下的棋、看的书、听的故事、做的实验……教师绞尽脑汁付出了很多,唯独忘了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孩子,一个月的内容都是有关交通工具的,我会喜欢吗?

我们在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寻找其中的根本原因时,想起了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曾经说过的话:“教师是把活动区活动当成了教学的又一个手段了,他把原来课程中要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传递给幼儿的各领域知识转化为操作材料,将原来用于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具转化为学具投放到活动区,让幼儿个别操作,教师再作个别化指导,以实现课程目标。”然而,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的,我们期望活动区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立足幼儿的不同水平。

于是,我们尝试创设多个主题活动区,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我们根据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水平来调整、补充相关内容以落实幼儿的“自主发展”,而不是机械地以周、月为单位来更替内容;我们主张在活动区中观察幼儿的行为,以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幼儿,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热衷于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

比如,在“交通工具”的主题活动区域里,教师为中班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有让孩子通过拼图了解交通工具构造的;有让孩子给交通工具排排队比速度的;有让孩子根据车厢座位数来分配玩偶,以了解不同车辆的载客数的;有让孩子为各种车辆配备特殊工具,以了解不同车辆的不同用途的……其中,有一个箩筐最吸引孩子,里面有十几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玩具汽车,教师特意创设了一个“停车场”的环境,鼓励孩子根据车辆大小为车辆寻找合适的停车位。不料,这些玩具汽车到了孩子手里就有了不同的用处。第一天,男孩嘟嘟蹲在那里仔细地看着每一辆车,尝试着把每辆车的车门打开,结果发现很多玩具车的车门是打不开的,他自言自语“马路上车子的门都能打开的”。第二天,男孩乔乔来这里玩,他喜欢开车,他推动了所有的车,目的是要看看哪辆车跑得最远。第三天,女孩依依来了,她总是在给车子排队,从大到小、从矮到高,直到满意为止。第四天,教师介绍了“停车场”的玩法。之后几天里,果然有不少孩子开始在“停车场”中比较汽车的大小,但仍有孩子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沉迷于自己的探索。那天,男孩末末找来一块长条积木,尝试着在积木上开起了汽车,惊险又刺激……

其实,强调活动区中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材料,不仅可为教师观察幼儿提供机会,也促使教师学习解读幼儿行为背后蕴含的发展意义。最关键的是,教师可以在观察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思量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切,了解幼儿实际行为与教师预设的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材料和要求,以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活动区活动,更要强调过程可玩

活动区环境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来预设的。在实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很多教师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着预设功能,竭尽全力使每一份材料的目标清晰、玩法清晰。我们常常看到幼儿被“圈”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按照教师既定的方法操作,教师还要求幼儿必须在操作结果正确以后才能转换到其他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已不再轻松,而这样的操作结果通常也不具有吸引力,因为每一个幼儿每次操作的结果都是千篇一律的。

那么,教师对这样的环境创设会有成就感吗?我曾经问过很多教师:“这样的材料你喜欢吗?这样的材料你愿意玩几次?”教师一边摇头一边坦言:“给我玩啊,一遍足够!”瞧,连教师自个儿都不喜欢的材料,如何激发并保持幼儿的兴趣呢?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换不回孩子的学习兴趣时,教师难免会产生挫败感。

例如,小陈老师想为大班孩子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不同的娃娃卡片,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小陈老师对自己的创意非常得意,而我们在称赞她心灵手巧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让她作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吗?”小陈老师自信地回答:“应该会喜欢的,这么好看的图片……”然而,几天后孩子们那几句“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的话彻底摧毁了小陈老师的自信。“如何让它变得好玩一点?”小陈老师想了好几天,终于有了新的创意。她用盒子做了一份材料,取名为“摇摇乐”。这份材料果然吸引了孩子,每天都有孩子拿着盒子在玩。他们听摇盒发出的声响,看棋子在盒中不断跳动,发现摇出的结果常常会有重复,他们期盼下一次摇出不一样的结果……看着孩子们终于玩起来了,小陈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当然,小陈老师没有忘记准备一张记录表,鼓励孩子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这样的记录能让教学目标得到充分落实。可此时我们又向小陈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孩子会有兴趣持久地游戏吗?”

面对新的问题,小陈老师决定静下心来自己来摇、自己来记,终于发现:当孩子获得了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结果时,盒子对孩子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能不能让幼儿百玩不厌呢?”面对新的挑战,小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团队开始了新的探索。大家一起寻找材料、商量玩法、制定规则,游戏“水果争5”诞生了。这是一个三人以上玩的竞赛游戏。游戏方法是:幼儿平均分发“水果”牌并依次出牌,每次出的牌要叠放在自己牌的最上方。幼儿一边出牌,一边要仔细观察桌面上每次出牌带来的情况变化。如果发现大家所出的牌中有哪种相同品种的“水果”数量总和为5了,就抢按桌子中央的按铃。当然,最先按铃且按对者为赢,能获得桌面上所有的牌,按错者罚牌,给其他每个幼儿一张牌。“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已超越了每个数分成两个部分的定势。游戏中不断出现的情况、无法预估的结果,让一副简单的游戏牌变得“魅力四射”。

其实,改变活动区材料“作业化”的倾向,不仅是为了还幼儿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也是为了贯彻“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转变能帮助教师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好的材料不在于漂亮与精致,更在于能带给孩子持久的兴趣,激发孩子无穷的智慧。而这样的材料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能让幼儿回归快乐的童年。

活动区活动,更要追求成果共享

活动区呈现的是一个个环境、一份份材料,其背后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实践中,教师大多会按月更换活动区材料,其中自制材料的比例最高。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一边抱怨为制作学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边又无奈地继续追求着材料的“多多益善”。然而“多多”就一定“益善”吗?当我们把一份份材料预设成一份份高结构学具时,我们提供给幼儿的其实是一份“立体作业”。幼儿在琳琅满目的材料面前往往不再激动。与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幼儿居然玩不出什么名堂的现状相比,我们不禁由衷地感叹起我们的童年来。当年,我们没有什么选择,更无法挑剔好坏,一根绳子居然就成为我们长时间把玩的玩具,最终在与伙伴们的不断探究中形成了“绳子的百变玩法”:花式跳绳、跳长绳、踩小蛇、拔河、抓绳头、揪尾巴、摩天轮、大力士、合合开开……现在想来,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能够对一种材料的驾轻就熟,还在千变万化的游戏中收获了智慧与自信。

“多多”就一定“益善”吗?围绕“认识简单的图形”这一目标,小一班教师用纸板箱制作了“喂小猫吃饼干”的材料,小二班教师创设了“找图形影子”的环境,小三班教师设计了“图形找家”的活动,小四班教师拿出了“图形对对碰”的材料……一份份设计凝聚着教师的智慧。这些班班都有、目标相同的材料是否可以共享呢?我们对多年积累的材料作了梳理,并创设了一些专用活动室。比如,可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科探室”,可引导幼儿建构数形概念的“智慧屋”,可供低幼儿童开展生活能力练习的“宝宝之家”,可促进中大班幼儿掌握规则游戏的“棋牌室”,等等,将那些人人要玩、人人得玩的材料投放进去,并确保幼儿每周进这些活动室的时间,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学习需要。

幼儿活动区创设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动区创设,重要性

创设活动区是我国幼儿园都会使用的一种教育形式,在活动区环境中,幼儿可以自主地游戏、活动或者练习。在活动区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 还可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活动区的练习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陌生到熟练的渐进过程, 让幼儿对事物逐渐熟悉, 理解事物的存在作用。活动区的创设是幼儿发展智力,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动手操作兴趣的关键。

一、活动区的创设要有科学的目标

活动区创设要有科学的目标,要培养幼儿哪些品质和能力,要提前有所准备。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及幼儿间存在的差异性。活动区的创设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补充和继续巩固。所以,活动区要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环境,便于幼儿自由发挥、自主操作,可以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产生学习动力。

比如,在进行“螃蟹朋友多”的教学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准备了大量废旧物品,主要是纸盒、一次性餐盒、贝壳、剪刀、胶水、卡纸、彩笔、实物螃蟹等,还备份了大量不同植物的种子,不同种类、颜色、形状的水果,不同形状、颜色的花,做饭用的各种盘子、商品上的价格标签等。活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螃蟹自由活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再让幼儿观察画册,说出用什么材料可以制作螃蟹。幼儿在视频的启发下积极发言,说出做法。教师让幼儿走进科学发现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手工制作,很多幼儿制作形象、逼真的螃蟹。为有效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操作等能力,教师提醒幼儿,身边还有很多材料,通过观察、对比,发现那些知识。很多幼儿说出了种子、水果等具有不同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点,硬度也不太一样。这些发现是幼儿在科学发现区实践体验的结果,是幼儿自主探究的结果。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幼儿的全面素养,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活动区创设要注重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中的材料投放是活动区创设的关键所在。因为没有材料,教师就无法进行各种活动教学和讲解。同时,材料的投放需要对幼儿的观察和研究, 才能决定哪些材料是既符合教育目标又是幼儿兴趣所在的, 还能对幼儿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所以,教师进行材料投放时,可以有意寻找一些“半成品”,提供给幼儿这些材料,让他们自主寻找方向,对发挥幼儿想象力具有推动作用。

比如,在进行“卡通小画廊”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利用“互动墙饰”平台进行美术创意 ,让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利用旧挂历纸、包装纸、旧塑料袋等物品制作精美的墙饰,主要以卡通形式展示,让整个墙壁成为优美的画廊,从中体验创作的乐趣。教师设计游戏环节———“看谁的小船先靠岸”。具体方法是:将幼儿自己折的小船放在起点,每当幼儿制作出一件精美的卡通作品,小船就前进一格,看谁的小船先到达彼岸。这样的激励方式激发幼儿的自主创新欲望,有效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提供的这些材料对幼儿想象力培养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三、科学规划活动区

由于每个幼儿园都与其他不同, 每个幼儿园在自己的活动区进行创设时,必须考虑到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区创设时,既要充分考虑幼儿园区空间布局,又要保证活动区作用的发挥。不管活动区创设过程如何,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促进幼儿在环境中自主活动、主动参加, 提高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在创设活动区时,要注意空间的合理搭配,要有开放式空间,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又要相对稳定,可以保证幼儿是安全的。总之,活动区的规划要科学,促进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幼儿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幼儿自己的探究, 使幼儿享受在活动区的自由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幼儿活动区 篇8

一、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往往是为了教而教, 一日活动中幼儿也常常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等待, 幼儿很少用心去参加, 这不仅无法满足教育的需要, 更是浪费幼儿的时间。因此, 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 建立新的理念, 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激发起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幼儿能够主动创造, 真正实现一日活动的教育意义。

二、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前提保障, 所以首先就要激发幼儿的兴趣。 (1) 实施一日活动时要能满足幼儿发展的合理需要, 从而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动机。幼儿有着很强的求知欲, 他们渴望认识新的事物, 从而形成了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在设计一日活动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 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设计活动, 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这是激起幼儿参与兴趣的源泉。 (2) 教师要能以身作则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 也是激发幼儿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让幼儿通过教师肢体语言的丰富变化获得兴趣, 那么他们将更加乐于参与到活动中。

三、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很多教师认为在活动中幼儿动起来了, 就是主动参与, 其实不然, 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主要表现在参与、操作、交往、表现这四个方面意识上, 由于幼儿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这种个体差异, 使得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 教师要善于观察, 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认知能力等, 继而有目的地引导,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创设合理的环境

合理的环境有助于使幼儿形成良好性格, 也是一次良好的情感体验。可见, 创造合理的环境有助于一日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正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合理的发展环境,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快乐的活动氛围, 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 体会伙伴间的友爱。

五、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合作交流是幼儿获得快乐的重要源泉, 幼儿在生活中要和各各样的人交流, 这就需要幼儿具备交流的能力, 要学会与他人共共生, 合作完成工作, 能共享合作带来的快乐, 而这点正是如今儿所缺少的一点, 很多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 认为独占才是快乐。基于此问题, 教师在设计一日活动的时候为幼儿提供合作交往的机会, 让幼儿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 让幼儿乐于去合作, 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如, 可以让幼儿把自己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交换着玩, 让幼儿在分享中获得快乐, 并学会爱护他人的物品;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感受互相关爱带来的喜悦, 使幼儿更珍惜友情。

总之,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要重视一日活动的有效性, 积极的优化一日活动, 为幼儿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让他们更加乐于参与到一日活动中, 主动获得发展, 让幼儿在生活中享受快乐, 在快乐中享受生活, 让幼儿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摘要: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当前幼儿教育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创设高效的一日活动是势在必行的, 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这是幼儿园能够不断发展之本。因此, 在幼儿园教育中, 要提高一日活动的质量, 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一日活动

参考文献

[1]王莉.关于幼儿园一日活动实施的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 (11) .

金华地区幼儿园幼儿体育活动调研 篇9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园教育一个重要方面, 幼儿园体育活动是指在一日活动中, 所有与体育相关的活动, 如晨间活动、早操、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游戏等。如何科学地、有效地开展幼儿的体育锻炼, 提高幼儿自身素质发展。本文针对金华地区幼儿园幼儿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观点和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金华地区十所幼儿园, 对在岗的十所幼儿园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120, 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率83.3%。

二、研究结果

(一)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本研究共调查公立幼儿园老师63名, 私立幼儿园老师37名。在岗教师的年龄25岁以下占了51%, 26-35岁占了30%, 而36-45岁以及45岁以上仅仅占了19%, 在岗教师普遍都是年轻教师, 老教师比较少。在岗教师的文化程度中, 中专文凭占10%, 大专毕业占60%, 本科生占25%, 研究生以上占了5%, 大部分教师都集中在大专文化水平。

(二) 幼儿园体育锻炼开展现状

由表1幼儿园体育锻炼开展情况一览表中可以看出:在天气允许下每日都开展体育活动的幼儿园占77%, 而没有每日都开展体育活动的幼儿园占33%。幼儿的每日体育活动时间集中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 (56%) 以及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 (31%) 。幼儿园在组织体育活动时, 大部分幼儿园都选择了早操 (75%、体育课 (74%) 以及户外体育活动 (76%) , 部分幼儿园也会开展运动会35%, 还有一些其他的组织形式 (2%) 。幼儿园在选择体育活动场地的材质时, 以塑胶 (72%) 和草地 (61%) 为主, 还有一部分幼儿园选择了水泥地 (38%) , 另外还有一部分选择了其他材质的活动场地, 比如木板地等。有53%的教师认为园区内的经费充足, 体育器材完全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41%的教师则觉得园区内的经费比较缺乏, 体育器材不够充足但基本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还有6%的教师认为园区的经费缺乏, 体育器材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在体育经费主要投入方面, 大部分幼儿园主要的投入部分在建设场地 (56%) 和购买器材 (58%) , 还有部分投入在维修场地与器材上 (47%) , 另外一部分花费在选派老师参加相关培训 (30%) ,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 花费在其他项目上, 如举办体育活动, 额外聘请专业体育老师等 (2%) 。影响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当中, 活动场地与器材缺乏、专业幼儿体育老师缺乏以及安全问题都占到了50%, 园内课程设置占到了34%, 而经费问题和领导不重视各占到16%和15%, 家长不够支持占到了6%。

(三) 教师体育专业素养情况

由表2可知, 教师认为体育活动目标是增强幼儿体质的占到68%, 认为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占到13%, 认为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占到12%, 认为能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占到7%。教师了解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的占到34%, 基本了解的占到51%。对于幼儿生理特征知识做到了解的教师占到39%, 基本了解的占到50%, 不了解的占到3%。调查教师里对于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知识做到了解的占30%, 基本了解的占到53%, 不太了解的占到14%, 不了解的占到3%。关于学习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途径当中, 选择通过学习教材的有72%, 选择观看教学录像的占到60%, 选择参加培训的占到56%, 还有41%是通过电视及网络。有50%的教师做到制定体育活动计划, 有36%的教师只做到的偶尔制定体育活动计划, 还有14%的教师没有制定过体育活动计划。

三、讨论与建议

(一) 幼儿园体育锻炼开展情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建议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 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季节交替时要坚持。从研究结果看, 能够做到体育活动超过一个小时以上的仅有35%。建议幼儿园将体育活动贯穿幼儿一日生活, 充分利用晨间锻炼、公共区域活动以及户外活动, 小中大班可以穿插进行体育活动, 确保年龄段都可以得到足够的锻炼。体育活动组织上不要拘泥于老的形式,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定时定期的更新, 例如体育课可以开展带动跳环节, 并且每月可以更新操节, 户外活动可以配合当地热门的幼儿体验馆进行活动, 将区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扩展和延伸。在场地的选择上, 大部分幼儿园能做到考虑幼儿安全问题, 采用塑胶和草地, 都是比较能够保护幼儿娇嫩的身躯的, 部分选用水泥地的幼儿园建议在水泥地上铺上大小合适的海绵垫等可以进行缓冲的物品, 在经费有限同时保障幼儿的安全。

在体育经费投入的方面, 超过一半的幼儿园能够做到满足幼儿的需求, 但还有部分的幼儿园经费缺乏, 甚至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在经费有限的时候, 要利用幼儿园场地以及周围环境进行体育活动, 而不是停滞体育活动。在现有室内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时, 幼儿园还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 开发第二体育场地[3]。建设场地和购入器械是幼儿园经费支出的大头, 而维修场地和器械也占了不小比例, 建议在建设场地和购入器械的同时保质保量, 减少维修方面的花销, 同时要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教育幼儿要爱护场地保护器械, 同时将经费花销向选派老师参加培训、举办大型体育活动以及聘请专业幼儿体育老师转移来提升体育活动的教学质量。安全也是影响体育活动开展的问题之一, 开展中高运动强度的项目幼儿虽然高兴、愿意玩, 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体能, 这些道理园长、带班教师都懂, 但是在活动中幼儿摔倒、相撞的机率很高。教师应在开展体育活动时选择合理的体育活动方式, 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活动方式, 控制时间, 选择适合幼儿生理发展水平的活动, 期间要安排幼儿进行短时间的休息。幼儿园要定期对园内的大型体育器械进行安全性的检测, 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维修或暂停相关活动。此外, 多数幼儿园都缺少专业的幼儿体育教师, 在无法聘请或是人数不够的时候, 在岗教师自身应进行学习和进修, 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

(二) 教师体育专业素养现状

根据上述调查可以发现, 大多数在岗教师对于幼儿体育教育认知以及相关知识并不是很重视, 都处在浅尝辄止的阶段, 只有少数教师能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去深入了解。幼儿园骨干教师普遍重视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学科专门技能, 而对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和掌握程度均不理想, 当中就包括体育知识。目前幼儿教师体育专业技能缺乏, 而对体育专项技能技巧不熟悉就不能全面熟练地掌握体育课程标准及配套教材中与各项教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 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体育专业术语, 示范动作不准确, 示范位置不合理[4]。

建议各大学前教育院校能够将体育教育这一块纳入到学前教育技能中。相关教育部门应将体育教育知识纳入相关条例, 鼓励, 引导幼儿园组织在岗教师进行体育教育的再学习。教师可以以培训为主, 通过有专业人士讲解教师能够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快, 以其他途径为辅补充知识。幼儿园应制定体育计划, 能够使教师合理安排活动, 把体育活动纳入周计划等硬性计划中, 定期检查, 确保教师能够制定体育活动计划, 并且对于制定的体育计划进行讨论给予建议, 保证其科学性及合理性。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法, 对金华地区多家幼儿园体育锻炼开展情况以及教师体育专业素养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金华地区幼儿园在岗教师大专学历占60%, 本科以上仅占30%;幼儿的每日体育活动时间集中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 (56%) 以及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 (31%) ;影响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当中, 活动场地与器材缺乏、专业幼儿体育老师缺乏以及安全问题都占到了50%, 同时仅有53%的教师认为园区内的经费充足且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对于幼儿体育教育知识以及幼儿生理特征能做到了解的教师仅占到30%左右。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

参考文献

[1]刘太金.刍议幼儿体育锻炼[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 (31) .

[2]王洋.幼儿园5-6岁幼儿体育教学活动方案开发实证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7) .

[3]宫陈.体育活动场地资源巧利用[J], 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08 (10) .

幼儿活动区 篇10

一、游戏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国务院发布的《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我们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由此可见, 游戏在幼儿的生命中十分重要。不管世事如何变迁, 游戏永远是人们童年生活不变的主题。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 它能够创造快乐, 是儿童积极、专注的生命投入。对于游戏特征的研究, 较有影响的是纽曼“三内说”, 三内指的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 (1) 。由此可见, 游戏是一种内驱性活动, 游戏的动机应该出自儿童的内心深处, 是自己决定的, 而不是外界强加的。一个真正在游戏的幼儿, 眼神应该是专注的, 表情应该是满足的, 过程应该是非常享受的。然而, 现在我国幼儿园游戏活动中, 很少看到这种专注、满足和享受。更多的是孩子在老师的命令之下被动地完成一项项任务, 看似是游戏, 然而早已失去真正的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过:小孩子是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可以说, 游戏几乎是孩子生活的全部。笔者认为, 游戏最本真的涵义是内发性, 即游戏应该是孩子自主自愿的一种充满想象和创造性的活动。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现状

游戏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十分重要, 但笔者在走访、调查了国内多家大型幼儿园之后发现, 当前幼儿园老师们在组织孩子们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幼儿园游戏开展现状不尽如人意, 存在诸多问题。

1. 对游戏的认识存在误区。

主要存在两个问题:要么把游戏等同于教育教学活动, 游戏被赋予过多的教育性意义;要么把游戏认为对孩子完全放手, 不管不问。多数情况下, 教师成为孩子们游戏的主导者, 教师在儿童游戏活动中过多干预, 教师安排游戏的内容、玩法、时间、场地, 想通过游戏形式教给孩子们更多知识, 游戏之间彼此孤立而无本质联系, 违背游戏的自发、自愿和快乐本质, 失去游戏原有的乐趣, 这样的游戏是名存实亡的。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老师利用各种奖励办法诱导孩子们集中注意力, 然而这种方式下的游戏孩子是被迫接受的, 游戏成了教师教学手段和工具, 已然失去重要涵义。与此相反, 有的教师认为游戏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玩, 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缺乏细心观察、记录, 不善于引导, 不知道在游戏的自由性和规则性之间寻找切入点, 不利于孩子们游戏水平的提高。显然, 两种方式均不可取。

2. 对游戏环境创造存在误区。

笔者走访了多家幼儿园后发现, 多数大型幼儿园都非常注重为幼儿创造丰富、精致的区域环境, 在幼儿园户外、室内都设计各种区角活动, 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 美化幼儿园墙面、教室、区角, 各种手工作品更是堪称精湛, 几乎所有幼儿园都铺满塑胶地毯, 购置大型户外设施、多种多样的玩教具。相比较而言, 以出色教育著名的日本、德国的幼儿园却显得尤为简陋、朴素, 我们查阅了相关国外网站发现, 这些国家的幼儿园没有颜色亮丽的外观、没有“五机一幕”的现代化设备;没有精湛的环境布置与手工作品, 没有大量的玩具, 有的只是废旧报纸、纸箱子、尼龙绳、瓶瓶罐罐等, 然而就是在这样什么都没有的幼儿园环境下, 孩子们快乐地玩耍、嬉笑、欢闹, 每个孩子都乐在其中。这种鲜明的对比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诚然, 重视创设游戏环境是重视游戏的一种表现, 然而从教师的“投入”和“产出”优质的幼儿教育这一关系看, 显然不成正比。在笔者看来, 我们在追求为幼儿创设精致、完美的游戏环境时, 忽视让孩子自己动手、想象、创作, 一味地包办代替事实上是对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限制。

3. 对游戏的观察认识不足。

很多老师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不会耐心、细致地观察, 要么忙自己的事情, 要么仅仅看着孩子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对孩子的游戏活动观察不够仔细, 对观察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足。然而,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行为的关键, 通过观察, 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游戏中的情感态度、认知水平和个别差异等。游戏犹如放大镜的焦点, 如果教师注意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 就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闪观点, 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不足, 并以此为依据, 为儿童准备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 进而采取最有效的指导策略, 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全面发展。另外, 用心观察是教师正确评价幼儿游戏的保证, 教师只有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才能全面了解幼儿, 才能避免教师凭主观臆断评价孩子们游戏中的表现, 才能避免教师评价游戏成为不合实际的空洞说教, 这样的评价才是有意义的。

4. 对游戏的评价、反思存在误区。

在实际幼儿园游戏活动中, 游戏结束后都有评价环节, 这个环节能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对游戏的真实想法。但是, 某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 要么草草结束, 要么只注重自己对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很少给孩子们自由表达的机会。事实上, 孩子们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分享、反思和提高的过程, 他们在游戏后相互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完整的自我, 不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 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就不能得到提高, 游戏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另外, 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应在孩子们游戏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游戏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哪个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下一次同样的游戏可以进行哪些变化?游戏中孩子们有哪些方面的成长体验?这样在游戏后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深刻反思、整理、总结, 才能不断积累教育智慧, 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5. 对处理游戏中孩子之间的冲突存在误区。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经常会出现冲突, 其中争抢玩具、争抢角色最为常见。那么, 当孩子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 教师应该如何介入呢?笔者认为, 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适当介入:其一, 当孩子之间出现严重冲突, 凭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解决冲突时;其二, 当孩子向教师求助时;其三;当游戏长时间陷入僵局, 确实进行不下去时。幼儿游戏中的“僵持状态”意味着新的游戏规则的产生, 新的规则又会促进孩子们游戏情节的开展, 这样游戏就会向深层发展, 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因此, 幼儿教师一定要学会于观察中耐心等待, 等孩子花开, 或许在等待中孩子会给我们很大的惊喜。

总之,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每个孩子都是在游戏过程中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我们应该把真正的游戏还给孩子, 让游戏回归其最本真的涵义———内在、自发、愉悦。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游戏给人以欢乐、自由、满足和外部的平静, 同周围世界和平相处。一个能干的、自发的、平心静气的、坚忍不拔的, 直到身体疲劳为止坚持游戏的儿童, 必然能成为一个能干的、平心静气的、坚忍不拔的、能够以自我牺牲增进别人和自己幸福的人。一个游戏着的儿童, 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不就是这一时期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吗?”每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快乐的童年, 幼儿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教给孩子知识, 而是保护孩子的天性, 让他们尽情享受游戏, 让游戏回归本身的涵义, 给孩子们快乐、自由的童年。

注释

关注幼儿数学活动 篇11

当孩子对这些游戏感兴趣以后,每次游戏不超过一刻钟,理由是所有数学游戏都很费脑力,一次超过一刻钟就会感到疲劳。

在幼儿园里,我们所开展的数学活动一般都以游戏为主,但幼儿对数学活动表现出的兴趣、能力水平还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开展幼儿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的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现象:

在“动物的舞蹈”这一操作单中,要求幼儿根据动物向前跳、再往后退的步数找到动物最后停下的位置。仇心远的操作单全错了。于是,我叫来仇心远数给我:看小兔子先向前跳了5步,仇心远开始数:1、2、3、4、5,不过他数的时候1是在原地数的,然后到2的时候才开始移动了一格,后面依次跳下去了。我告诉他:跳的时候,第一步就要跳离开原来的格子,并示范一遍。让他接着往下数:后退2步,结果:仇心远数的时候依然是1在原位,2才开始移动。

针对仇心远的这种情况,我在区域游戏中和他玩起了飞行棋的游戏。投骰子了,我投到3,向前进了3步。轮到仇心远了,他投到5,开始时他还在原地1,2再开始移动,想想似乎不对,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从1变动,慢慢地从想一下、看我一下到开始正常自如地按骰子数走棋了。

这一节数学活动进行了目测一个数群,然后接着往下数的方法练习。其中有一份幼儿操作单中(见上图)要求小朋友按序填空。李佳谦小朋友在操作这一活动时首先从第一格数1,接着数第二格2,于是在第三格画上了三个圈,画完之后他又开始从第一格数:1、2、3、4,于是又在第五格画上了5个圈,画完之后再次从第一格数1、2、3、4、5、6,再画7个圈。

大多数小朋友只在一开始时数一下,然后一般能记住刚才画的圈的个数,接着往下数着做。李俊辰小朋友能从空的前一格或后一格的圆圈个数立刻判断出空格中的圆圈数,这样做就又快又对。

从这张操作单的完成方法和速度中可以看出幼儿目测数群、数数之间的水平已经开始出现差异。

案例三:依样接画

在平时的区域游戏时,姚雨涵小朋友最喜欢的就是选建构拼图游戏玩,她将彩色的拼图积木分类摆放,然后拼成红白颜色相间的长条彩色小路,有时拼接成绿白紫三种颜色的规律小路,后来慢慢演变成绿白蓝黄红等5-7种颜色的规律排列。白修远也学姚雨涵的玩法,但白修远的颜色排列却是无规律的,杂乱、无序的。依样接画这一操作单要求幼儿根据前面的排列规律再接着往下画。在建构拼图游戏中的表现反映在幼儿的依样接画数学操作单中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姚雨涵做得又快又对,白修远却困难重重。

于是我们将那些在依样接画操作活动中存在困难的幼儿再次回归到游戏活动中,让他们玩感兴趣的拼图活动,从无意识地拼慢慢过渡到有简单规律地拼,通过自己摸索、同伴相互学习和老师引导多方面结合,促进幼儿将生活中的数学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案例四:感统失调的西西

聪明、活泼的西西在集体活动中思维非常踊跃,特别在数学活动中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而且正确率也很高,可是操作单的结果却总是出现错误。接连的错误使西西受到了打击,他开始害怕上数学课了。家长担心地问我:“我们家孩子是不是数学很差?”

于是,在幼儿操作环节,我对他进行了观察:操作单——看图按标记记录。左边是含颜色、大小、有无叶子等特征的5只苹果,右边分别是大小、红绿、有无叶子的标记。西西拿到操作单后在大标记后写了一个3,老师提醒他再数一数,“1、2”,“几个大的?”西西:“2个。”西西把3擦掉,再写,还写“3”,老师再提醒他点数,这下才写成刚数的“2”。

点数或目测之后与写的结果发生差异,这是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之一,怪不得西西的操作单经常出现错误,而问他又全都懂。通过这种观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改善方法,在幼儿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对这些幼儿加强个别监督、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信心,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活动的整体能力。特别忌讳的是幼儿园老师凭借操作单结果给孩子下结论,打击孩子的自信。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有效开展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策略 篇12

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 幼儿园区域游戏开展水平不均衡, 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一是重上课, 轻游戏的小学化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教师看不懂幼儿的游戏行为, 三是教师角色把握不到位, 四是材料投放不科学等。为了有效开展活动区游戏, 应把握好以下的策略:

一、材料投放的策略

区域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 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 有效的活动区游戏, 离不开活动区材料, 科学化地提供活动区材料是开展好活动区游戏的前提和保证。

(一) 材料要蕴含目标性

目标是游戏开展的依据。活动区游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活动区游戏目标要与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主题活动目标相结合。围绕学习与发展目标、主题目标提供适宜的材料, 开展相应的活动区游戏。

(二) 材料提供要多层次

幼儿的知识经验、兴趣、能力水平等都存在差异, 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 区域材料投放应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 为能力不同的幼儿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 激发每个幼儿学习、操作的主动性。

(三) 材料要坚固耐用

在区域活动中, 既有一部分买来的玩教具, 也要有一部分材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教师大量付出辛勤劳动的背后, 隐藏着许多问题。有些玩具, 孩子们稍加摆弄、操作就坏了, 无法多次使用, 成了一次性的“垃圾”。我们说, 游戏材料, 应以实际操作为重, 教师制作玩具首先关注的就是结实和耐用, 易于反复操作和经得起幼儿的操作考验。如纸质图片等做好后用塑封机压好模, 以后可多次使用。

二、观察和分析的策略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没有过人的理解能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在发觉那些稍纵即使的食物并对他仔细观察的能力上, 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这句话说明了观察对于成功的意义。

观察, 在活动区游戏中尤为重要。教师在活动区游戏中比在其他任何情况下都更容易找到了解个别幼儿的技巧、能力、感情、理解力等线索。也就是儿童全面发展的线索。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长处、弱点、情绪、需求、兴趣, 观察游戏中幼儿与环境互动时遇到的情况, 观察幼儿的个体经验水平等。从而分析幼儿的行为、判断材料的适宜性, 以便及时地加以调整, 适应儿童的发展。

(一) “点”“和”面”相结合。在“面”上, 观察哪些区域是孩子们兴趣点, 什么样的游戏孩子喜欢, 喜欢的游戏内容有哪些, 哪些材料是幼儿最喜欢的, 游戏中老师介入的情况等等。在“点”上, 观察幼儿个体在游戏中的语言、行为、交往方式, 游离于操作之外的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引导等。“点”“和”面”结合的结果是既加强了个别指导, 同时根据情况不断地对区域进行调整和完善。只有“点”和“面”的结合才能有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 运用学习与发展目标去观察和分析儿童游戏。教师要能从幼儿的绘画行为中看到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涂色时表现出的精细动作) 、想象创造能力 (设计海报的新颖程度) 、合作能力 (海报设计的分工、配合) , 还能从海报设计中看到幼儿书面表达的初步技能水平 (用图形、符号、数字等来表征) 等等。

(三) 能够将领域目标与幼儿的多种游戏行为建立联系。也就是说能够在多个游戏行为中看到同一个领域的同一条目标。如在“给树叶找家”的游戏中, 有的孩子按照绿黄颜色分, 有的按照大小树叶分, 有的按照长、圆形状分, 但教师能从中分析出他们的水平。

三、介入指导的策略

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 他们需要教师的从旁协助与指导。幼儿所需要的指导, 是在不影响、不干涉其游戏自由性、自发性、自主性、愉悦性的情况下的指导。教师要以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一) 间接指导:不是直接用语言和动作示范来进行的直接指导, 而是从活动区投放的材料来进行的指导。

一是操作卡的指导。操作卡可以帮助幼儿明确玩法, 提高或是降低操作难度, 也是幼儿自我评价和订正的重要依据。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设计什么样的操作卡。既解放了教师, 又给了孩子充分的自我学习和思考, 验证的机会。

二是标示图的指导。标示图, 是教师运用图标提示的方法, 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事先做一个估计, 用标示的办法来提示幼儿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在美工活动纸工区内老师提供了对称剪人的样例, 同时在旁边放了一个图示, 上面清楚地将剪纸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都标示明确。当幼儿遇到困难时, 可通过看图标来互助学习, 从而体会成功。

(二) 适时、适当指导

虽然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选和自主活动, 但是在活动过程中, 仍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和适当指导。适时指导是指在幼儿需要的时候进行指导, 适当指导是指给幼儿一种点拨性的帮助而不是代替。两种指导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儿童会因为自己的探索成功获得自信和满足感。

(三) 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

上一篇:五菱特色下一篇:建筑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