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补语

2024-09-11

英语补语(精选9篇)

英语补语 篇1

摘要:补语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难点项目, 而作为补语类别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趋向补语就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趋向补语过程中常见偏误的分析, 探讨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难点及其偏误的类型和原因。进而提出一些趋向补语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趋向补语,偏误分析,偏误原因,教学策略

一、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偏误分析

1、趋向补语的遗漏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趋向补语时, 会经常缺失趋向补语, 直接用句子的动词来承担整个趋向语义。例如:

a、*他拔刀子威胁别人。

b、*他把盐和其他调料放锅里, 然后翻炒。

c、*卷裤子走进河里。

上面的句子, a句应该改成“拔出刀子”。“拔”只表示动作, 但并不表示刀子本身会随着动作由刀鞘里拔出, 要想表示刀子本身有隐藏到显露, 必须要在动词“拔”的后面加一个表示结果意义的“出”或者“出来”补语。b句应该改成“放进锅里”。理由同上, “放”只表示动作, 只有在动词“放”后加上补语“进”, 才能实现动作由锅外到锅内位置的改变, 整个趋向语义才会完整, 句子意义也才准确。c句, 应该改为“卷起裤子”。通过趋向动词“起”实现卷裤子的动作由下而上位移的改变。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我觉得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主要是受动词的影响和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他们可能对汉语动词本身的词义有了一定了解, 但是他们并不太了解汉语的动词本身大多数是不能表示趋向语义的, 要想表示趋向义只能在动词后加上趋向补语才行。而英语里有部分动词本身如“come、go、climb”等是即可以表示动作也乐意表示其他意义的。

2、带宾语的趋向补语宾语的位置的错用

汉语里简单的趋向补语和复合的趋向补语都可以带宾语,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这种带宾语的趋向补语时, 往往会搞不清楚宾语的位置, 所以会出现各种偏误。例如:

a、*这个暑假我会回去美国, 呆十几天再回来中国。

b、*快十点了, 他才进来教室上课。

c、*老师走进来我们的宿舍说了几句话。

d、*小鸟突然飞上去天了。

前面两个句子属于简单趋向补语处所宾语位置的偏误。应该是“回美国去、回中国来、进教室来”。后两个属于复合趋向补语宾语位置的偏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 是因为英语国家的学生把汉语里处所宾语的位置和他们母语里处所宾语的位置混淆了产生的误用。汉语里除了“来”、“去”, 多数趋向词做补语时后面都可以带处所宾语。但是英语里的处所宾语是要放在介词后面的,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他们会把汉语的处所宾语也都放在趋向补语后面。另外他们通常把“回来、进来、上去”等符合趋向补语看成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 所以在具体的趋向补语尤其是涉及到中间或末尾带有宾语时, 他们会把宾语放于最后。例如面对“爸爸带了一件礼物回来/爸爸带回一件礼物来/爸爸带回来一件礼物”这样的三个宾语位置完全不同摆放的句子时他们会不知所措。

在汉语里, 复合趋向补语带宾语时一般会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果是带的处所宾语, 要将处所宾语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 “走进宿舍来”;当宾语表示一般的任何事物时也有三种情况 (中间“搬出一把椅子来”, 后面“搬出来一把椅子”, 前面“搬了一把椅子出来”) 。无论是放在什么位置上语义上是相同的, 但是表示的已然和未然并不相同。一般将宾语放于复合趋向补语后面时表示已然动作, 动作已经完成。但是放在中间时就比较灵活了, 既可以是已然也可以是未然, 具体的宾语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处所词。

3、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下去”“下来”的偏误及其泛化

汉语里“V+起来”“V+下去”“V+下来”这种趋向语义的表达对留学生来说也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要么是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趋向补语的直接缺失, 要么是由于搭配不当 (副词和趋向动词) 产生的一些偏误, 要么就是习得补语的泛化情况, 在不需要用复合补语的情况下却用了等等。例如:

a、一下课, 大家就高兴地跳了 (起来) 。

b、看到老师生气, 同学们安静 (下来) 了。

c、照这样发展 (下去) , 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d、说着说着, 他开始笑起来了。

e、听到这个消息, 我的心情很高兴起来。

f、我们去了他家, 他父母对我们非常热情起来。 (d、e、f句都属于程度副词和趋向动词的搭配不当)

g、我一直思考下去午这个问题, 后来终于想通了。

h、通过长时间的努力, 我开始明白起来了。 (g和h句式因为趋向补语的泛化造成的偏误)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误, 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对于“V+趋向补语”的具体的表达的语义不清楚造成的, 比如说“V+起来”这个结构,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他表示了三种意义:结果、方向和状态。而且最后一层意思“状态义”已经开始虚化, 只相当于汉语里的一个动态助词。留学生往往分不清楚这几层含义或者搞不明白语义的虚化, 所以会产生诸如以上的偏误。

二、偏误原因分析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属于语际间的干扰和影响。就本文而言就是受英语的影响习得补语时产生的一些偏误。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 表现在语言上就会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所以这种关于两个语言之间共性和差异尤其是差异之间的对比分析对于整个第二语言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初学某一目的语时, 总是想从母语中获取某种相似或相同, 或者以来母语来解释和学习目的语, 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非常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错误的影响造成汉语习得的一些障碍。要想克服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性,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跨语言交际的意识, 不能按照类推的规则把母语中的语法规则生搬硬套到目的语中, 这会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趋向补语时就经常会出现这类偏误, 例如英语里德“take”, 意思是带来, 那学生在习得汉语趋向补语“带来”时就容易把二者形成对等。就会出现“把这个东西带/把这个东西拿这儿”这样的偏误。

2、已有的有限的目的语的干扰和泛化

这是属于语内的干扰。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中高级学生中。学生已经习得部分汉语, 但是掌握的并不是很成熟。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他们会越来越倾向于用已学过的语法规则来类推, 用于另外的语法表达上。例如学生在习得和运用复合趋向补语“V+起来”时就会产生类似泛化。他们已经学过“起来”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结果、方向和延续的状态。在写一些句子的时候就会理所当然的用这个结构。如“*在中国学汉语比在美国的时候忙起来了”, 又如“我们去老师家里做客, 师母对我们非常热情起来”。这样的句子在留学生造的句子里比比皆是。第一个句子是一个比较句, 比较的是动词“忙”, 在动词后面就不用再添加不与成分来加以阐述了。第二个句子是属于程度副词与趋向补语的混用造成的偏误, 再前面加了程度副词或其他副词的前提下, 就直接加一个位于谓语成分即可, 补语就不再需要了。

3、学习环境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

学习环境主要是包括教材编写的不足。教师讲练的不协调、讲练的不严密, 还包括一些不确定或者不正确的引导示范方式等等。另外, 学习者个体差异性对于汉语习得也有很大影响。无论是年龄, 性别, 个性还是学习态度等都会对他的学习有影响。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态度消极, 采用了容易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或是交际不顺利等因素, 必将妨碍学习者的正确习得。

三、汉语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其及策略

上面大概谈了一下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在习得汉语趋向补语时的偏误以及原因。那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做, 怎么样去尽量避免这些偏误或使用什么样的办法使偏误最小化, 这是值得思考的。

涉及到趋向补语后接宾语的时候, 我们可以采取语法点或语言点分级讲解的办法。在初级阶段之讲解整体句型, 比如“动词+宾语+来/去”, 不跟同学们讲宾语既可以放后面也可以放中间或其他位置的情况, 这样在初级阶段就不会出现类似“回去美国/回来中国”这样的错误。到了中高级阶段结合已经学过的语法点慢慢讲解其他该语法点的其他用法, 而且在讲解复合趋向补语中的宾语位置时要首先让学生建立一种:“回来/回……来”这样的复合趋向补语本来就可以合用和拆开来用两种。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建立一种机制, 学起来就更容易上手。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易渐难, 由简及繁逐步深化的过程, 语法教学同时如此。在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该语法点的熟练掌握程度对其进行简单的顺序变化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点的不同, 尽量减少英语的干扰影响, 让学生在轻松地对比学习中领悟并掌握。对于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 老师应结合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的教学, 例如“V+起来”这种结构, “起来”究竟是表示结果还是方向还是状态, 老师首先一定要区分清楚, 对于第三种表示延续状态的虚化意义引申意义一定要单独讲解。而且课堂的讲解尽量简单, 多举具有代表性的容易理解的句子, 并用大量的练习来培养趋向补语的语感。

针对偏误类型出现频率较多的情况, 老师应该尽量的尽可能多的在课堂中一典型代表句的方式反复让学生练习。增强学生对语言点输入和输出的刺激。而且不要总是纠结于错误地表达和呈现, 要给与学生足够多的正面的积极的刺激,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更加熟练。

总的来说, 我认为在针对英语学生趋向补语教学的时候, 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误及其原因基础上, 充分考虑母语因素及教师和学生因素对趋向补语掌握的干扰然后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才会更快更有效地习得汉语语法。

英语补语 篇2

V + 来/去

V + 上/ 下/ 进/ 出/ 回/ 过/ 起

2.复合趋向补语

V + 上来/ 上去/ 下来/ 下去/ 进来/ 进去/ 出来/ 出去/ 回来/ 回去/ 过来/ 过去/ 起来

3.复合趋向补语的抽象意义

V + 上去:1)说话人是下级。Ex:我的作业交上去了。

2)表示加在某个地方。Ex:我把画挂上去了。

V + 下来:1)说话人是上级。Ex:老师把我的作业发下来了。

2)动作从过去持续。Ex: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3)状态从强变弱。Ex:天渐渐暗下来了。/教室里安静下来了。

4)固定。Ex:红灯亮了,车都停了下来。

V + 下去:1)动作或状态的持续。Ex:我很想在中国一直住下去。

V + 出来:1)表示事物从无到有,从不清楚到清楚。

(写出来/画出来/弄出来/研究出来/整理出来/设计出来/想出来)

Ex:有什么想法你说出来。

快把资料整理出来。

2)表示通过动作识别,分辨人或物。(听出来/看出来/认出来)Ex:你今天太漂亮了,我都没认出来。

V + 过来: 1)表示人或事物从不好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到好的,正常的状态。

(回复过来/明白过来/抢救过来/醒过来/改过来/活过来/反应过来)Ex :他说了半天我才明白过来。

经过3个小时,医生终于把他抢救过来了。

2)表示因为数量很多所以没有能力完成。Ex :工作太多,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V + 过去: 1)表示从好的,正常的状态到不好的,不正常的状态。Ex :他看恐怖片晕过去了。

V + 起来: 1)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Ex :天气暖和起来。

他来了,晚会马上热闹起来。音乐开了,大家跳起舞来。

2)回忆起忘记的事情。Ex:我想起来了,他是我以前的同事。

3)~的时候。Ex:他笑起来很漂亮。

这个办法听起来不错。

4)事物从分散到集中。Ex:把桌子上的书收起来吧。

一. 用适当的趋向补语填空。

1.我去年来的中国,真想一直在中国住()。2.墙上的画怎么掉()了呢? 3.下课后,请同学们把作业交()。4.他晕倒了,半天才醒()。5.这本书是翻译()的。

6.啊!我想()了,他不是我的小学同学吗? 7.天慢慢暗()了。8.天慢慢亮()了。

9.这种游戏是从古代流传()的。10.这个问题太难了,老师都回答不()。二. 找出下列句子的补语成分

1.朋友借走了我的书。你刚才说什么,我没听清楚。2.我在书店买到一本好书。3.这个字你写错了。4.房间打扫干净了。

汉英补语对比研究 篇3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补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句法成分。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多角度对补语进行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句法结构,还能够帮助一些学习汉语的初学者更快的掌握和理解汉语的补语语义及使用情况等。但是,对汉语补语和英语补语的对比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英语中并没有所谓的补语;另一方面,英语中的所谓的补语和汉语中的补语在很多情况下不一致。然而,分析汉英补语的特点,了解汉英补语的异同,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的。

1. 汉语中的补语

在现代汉语中,“补语是放在述语后面作补充说明的句法成分,一般由谓语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其中述语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谓词性词语也一般为动词和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按照补语表示意义的不同,可把汉语补语分为以下几类: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可由形容词或动词来充当。例如:

形容词充当:(她)睁大了眼睛,(她)走快了

动词充当:(她)学会了,(她)教会了三个学生

从以上改写过的句子来看,同是一样的结构,结果补语的语义可指向不同的句子成分。“大”指向宾语;“快”指向动词本身;“学会”中的“会”指向主语,而“教会”中的“会”指向宾语。由此说明,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可以指向句子的主语、宾语、动作等不同成分。

(2)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趋向,一般由趋向动词来充当。趋向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方向的一种动词。可分为单纯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两种。所谓单纯趋向动词就是指由一个动词表示的,复合趋向动词是指由两个趋向动词构成的。例如:

单纯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去,来

复合趋向动词:上来,下去,出来,进去

趋向补语也存在语义指向的问题。如:(1)小熊爬上了树。(2)他请来一个医生。例句(1)中,“上”是指“小熊上了树”,补语语义指向主语;例句(2)中的补语“来”是指“一个医生来”,语义指向后面的宾语。

(3)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性质的量。程度补语表示的程度有深有浅,因此,补语中有表示程度相对较低的词语,如“好得很”中的“很”;也有表示程度极高的词语,如“好极了”中的“极”。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极高的程度补语主要是指一部分性质形容词和表示心理、生理活动的状态动词后边出现的“极”、“死”、“坏”和“透”等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4)情态补语:主要是指述语后用于表示程度、描写、评价等的补语。这类补语一般都要用“得”连接,如:“飞得很高”,“洗得满头大汗”,“吃得越来越胖”等。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或变化的数量,一般用表示数量的词来充当。数量补语又可以细分成动量补语、时量补语和比较量补语。分别用举一个例句:“这部电影我看过一次”,“他等了一会儿”,“他比妻子大三岁”。

2. 英语中的补语

如果说补语是指对其它成分进行补充说明的部分,仅从它的作用上来定义的话,即补语就是能使被补充的成分在意义上更加清晰,在成分上更加明确,那么应该说英语中也有补语。但是,英语中的补语和汉语的补语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有些汉语中的补语不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成分,而是隐含在其它成分之中。

根据被补语补充说明成分的类型的不同,英语补语主要分为主语补语和宾语补语两大类。英语补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意义,表明主宾语的形状、特征和状态等。

(1)主语补语

一些学者把英语中的系动词后的表语看成是主语补语,比如:“H e i s a teacher.”中的“teacher”是对主语“he”的补充说明。更多的情况是,主语补语即是被动语态中的在主动句中为宾语补足语的成分。例如:

“The girl was found in tears.”“She was told to wait under the tree.”

(2)宾语补语

根据动词的类型, 一些学者把宾语补语分为使成性宾语补语、感知性宾语补语和希望要求命令性的宾语补语。所谓的使成性宾语补语是指“在句子中使用使役动词, 来表示主观意志或客观因素影响致使宾语所处的状态、结果、属性、去所或动作等”。例如:

“He made me angry.”

“I have my hair cut every month.”

“感知性补语是指使用表示视觉、听觉等意义的感官动词以及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来表示宾语所处的状态、动作的全过程后延续。”感知性补语往往以分词或不定式的形式出现。例如:“I s a w h e r reading a book in the room.”

“She heard you talking to the m a n.”

“希望要求命令性宾语补语是指使用表示‘促使、命令、愿望、请求’等含义的动词来表示主语主观意志使宾语所处的动作或主语客观所导致宾语所产生的结果等”。用于这类补语的动词主要有:want, li k e, as k, w is h, c au se, o r d e r等。例如:

“I want you to come that day.”

“She asked her to hand in the p ap er o n time.”

3. 汉英补语的对应关系

在上文中,我们总结了汉语补语的特点,以及英语中起补语作用的成分的分类。从功能上看,汉语补语和英语补语都有补充说明的作用。但是,在句法结构中,它们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句“He came back safe”中,“safe”是主语的补语;但是,把这个句子译成汉语“他平安地回来了”时,在原句中充当补语的语义成分变成了句子的状语“平安地”。

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中必要的补语成分,在英语中并没有独立的语素与之对应,而是包含在其它语素之中。例如,“昨天我在超市碰见了我的大学老师”这句话可以译成“I met my college teacher in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我们只用一个动词“met”来表达原句中的谓语动词和补语两个句法成分,这是因为“met”这个词的意义里面包含了行为的结果。

对于汉语中的趋向补语,在英语中往往是由动词与介词的固定搭配来表示的。例如:

站起来-stand up, 坐下-sit down,

进来-come in,起来-get up

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表示动作趋向的用法和汉语中的趋向补语还是很相似的。只是和动词搭配的介词在句法上充当状语的角色。

与汉语中的程度补语相对应的句法成分,在英语中往往是由形容词、副词或形容词副词短语来充当的。这些成分在句法上是状语。例如:

“棒极了!”-“I t’s g r e a t!”

“雨下得很大。”-“It is raining hard.”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数量补语的对应关系。我们先看几个例句:

“这部电影我看过一次”-“Iwatched this film once.”

“他比妻子大三岁”-“He is three years older than his wife.”

在英语中,也是由表示数量的词或短语来表达谓词的数量性质的。但是,我们一般认为这些数量词或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而不是补语。除了这一点,在功能上它们是和汉语中的数量补语一致的。

4. 小结

通过对汉语补语和英语补语各自的特点、分类以及两者的对应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中的补语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总的来说,汉语中的补语相对较多。汉语补语的作用对象是述语,作为对述语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补偿手段,补语与述语结合紧密,在句法上并不都是不可或缺。英语中的补语主要是补充说明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作为对主语和宾语的描写手段和结构手段,它们在句法上是不可或缺的。虽然从它们的作用上来说,它们是很相似的,都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但是,汉英中补语的位置和它们的用法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

参考文献

[1]陆俭明.关于语义指向分析.中国语言学论丛.1997, 第1期

[2]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P204-229.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竟成.现代汉语知识教程:P146-158.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郉福义.汉语法特点面面观:P424-441.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英语补语 篇4

根据西安语风汉语教育培训中心的观察结果补语是众多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语中结果补语数量较多,又不像别的语法点那样有很强的规律性,在教学中只能是随文教授。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解教学的方法来进行讲解,比如:

我看生词。我懂了。——我看懂了生词。我听录音。我懂了。——我听懂了录音。我洗衣服。衣服干净了。——我洗干净了衣服。我做作业。作业完了。——我做完了作业。

《史记》中的结果补语浅析 篇5

《史记》七十列传中结果补语主要有“死”“杀”“破”。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死”59例, 其次是“杀”41例, 第三是“破”36例。

一、“死”

此处的“死”是表示确切语义的, 并不是后来演变为程度补语的“热死了”“饿死了”中的“死”。

(一) “病 (~) 死”

结果补语“死”在《史记》列传中出现频率最高, 其中, “病 (~) 死”出现次数最多, 共出现27例 (“病死”出现22例, “病”与“死”中间有成分5例) , “病死”结构占有极大优势, 如:

(1) 公甫文伯仕于鲁, 病死, 女子为自杀于房中者二人。 (平原君虞卿列传)

(二) “饿 (~) 死”

“饿 (~) 死”结构在《史记》列传中共出现7例, 其中“饿死”结构出现6例, 如:

(2) 故伯夷丑周, 饿死首阳山, 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 其徒诵义无穷。 (游侠列传)

(三) “呕 (欧) ~死”

结果补语“呕 (欧) ~死”在《史记》列传中共出现6例, 这6例中, “呕 (欧) ”和“死”中间都有成分, 分别是“脓”或“血”, 如:

(3) 即出, 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 内发于肠胃之间, 后五日当鍮肿, 后八日呕脓死。” (扁鹊仓公列传)

这6例中未出现1例“呕”和“死”连用的情况, “呕”后都出现了宾语“脓”或“血”, 在宾语后又再连接结果补语“死”。

(四) “溲 (泄) 血死”

《史记》列传中出现2例“溲血死”、2例“泄血死”, 全部出现在“扁鹊仓公列传”中, 如:

(4) 齐中郎破石病, 臣意诊其脉, 告曰:“肺伤, 不治, 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 (扁鹊仓公列传)

二、“杀”

结果补语“杀”在《史记》列传中共出现41例。

(一) “射杀”

“射杀”在《史记》列传中出现8例, 全部是“射”和“杀”连用, “射”和“杀”之间没有其他成分, 如:

(5) 四十余日, 军饿, 赵括出锐卒自博战, 秦军射杀赵括。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8例“射杀”之后都连接宾语, 如“射杀胡白马将”“射杀追骑”“射杀单于头曼”等。

(二) “破杀”

“破杀”在《史记》列传中共出现6例, 如:

(6) 李牧多为奇陈, 张左右翼击之, 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6例“破杀”后都连接宾语, 在宾语后还可接表示处所的补语, 如“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破杀赵葱”“破杀田既于胶东”“破杀齐将田吸于千乘”等。

(三) “攻杀”

“攻杀”在《史记》列传中共出现6例, 在“攻”和“杀”之间没有其他结构成分, 如:

(7) 匈奴攻杀其父, 而昆莫生, 弃于野。 (大宛列传)

“攻杀”后都接宾语, 有1例在宾语后接表示处所的补语:

(8) 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 遂取周之焦穫, 而居于泾渭之间, 侵暴中国。 (匈奴列传)

“攻杀”后接宾语的例子如“攻杀济北王安”“攻杀王、太后及汉使者”“攻杀何”“攻杀汉使”等。

三、“破”

结果补语“破”在《史记》列传中共出现36例。

(一) “击破”

《史记》列传中“击破”共出现23例, 全部由“击”与“破”直接连接, 如:

(9) 居三年, 秦攻番吾, 李牧击破秦军, 南距韩、魏。 (廉颇蔺相如列传)

“击破”后都接宾语, 有7例在宾语后出现表示处所的补语。接宾语的例子如“击破赵井陉”“击破楚京、索之间”“击破布上柱国军及大司马军”等。

在宾语后接表示处所补语的例子如:

(10) 高祖之为沛公, 略地至雍丘下, 章邯败杀项梁, 而沛公还军于砀, 婴初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扛里, 疾斗, 赐爵七大夫。 (樊郦滕灌列传)

(二) “攻破”

“攻破”在《史记》列传中共出现6例, 全部由“攻”和“破”直接连接, 并且在“攻破”后都接宾语, 其中有2例在宾语后又接处所补语。结果补语“攻破”的例子如:

(11) 上欲自击陈豨, 蒯成侯泣曰:“始秦攻破天下, 未尝自行。今上常自行, 是为无人可使者乎?” (傅靳蒯成列传)

摘要:在详细调查《史记》七十列传的基础上, 对其出现的结果补语进行分析探讨, 充当结果补语的有动词“死”“破”“毕”等。结果补语“死”出现频率较高。

关键词:《史记》,列传,结果补语

参考文献

结果补语谓词计量研究现状 篇6

结果补语的计量研究就是结果补语对谓词的选择限制研究,而结果补语对谓词的选择限制条件即为结果补语谓词的计量标准。

语法界一般从句法、语义、韵律的角度研究结果补语对谓词的选择限制问题。目前形成的一条共识为:结果补语由形容词和少数动词充当,并且主要由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充当(马真、陆俭明1997;罗思民2009;彭国珍2011;刘振平2014等)。但并非所有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都能充当,如“旱、静、妙”等便不能充当(马真、陆俭明,1997),而且很多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也能充当结果补语,如“聪明、干净、安定”等。此外,吕文华认为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开、走、掉、跑、住、倒等)也可以作结果补语。罗思民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分析,认为除了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外,少数习语化的名词短语,如“养家了”的“家”也能充当结果补语。吕叔湘、吴为善等认为述宾短语也能充当结果补语,如“迷心、出名、动情、走眼”等。

事实上,现代汉语中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谓词是一个封闭的类。到底哪些形容词、哪些动词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目前学界虽已有相关统计,但统计结果出入较大。因此,重新统计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谓词,并提出令人信服的计量标准对于深入认识结果补语很有必要。本文拟对结果补语的计量统计研究现状作梳理。

二、结果补语谓词的计量统计方法现状

汉语语法界一致认为结果补语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朱德熙,1982:126;吕文华,1982:44;刘月华,2001:534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和动词都能充当结果补语,前人已有关于结果补语谓词的统计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对能够作结果补语的谓词进行综合统计。

(一)综合统计

所谓综合统计指统计时不分词性、不分音节,研究者通过个人观察收集常做结果补语的谓词。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的《常用补语表》中列出的可做结果补语的词有153个,其中形容词127个,动词26个。

王砚农等编写的《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是从报纸、杂志、小说、剧本、电影和日常口语中收集了322个经常作结果补语的形容词、动词及少量短语。其中动词及动词性短语113个,占总数的35.09%,形容词209个,占64.91%①。

王红旗考察的可以做结果补语的谓词共351个,其中动词116个,形容词235个。但在文献附录中只列出了200个形容词。

俞士汶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中收录的能够做补语的动词为156个,形容词262个,共计418个。

于婷婷根据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用法数据库考察的可做结果补语的谓词有372个。

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几乎都是通过举例的方式罗列收集到的结果补语谓词,并未提出相应的计量标准。此外,各项研究的统计数据差别大,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谓词没有达成共识。我们将其中考察范围较广的王砚农等、王红旗及于婷婷提到的“现代汉语述补结构数据库”三种文献所收集的结果补语谓词重新整合发现,上述三种文献所涉及的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谓词共有469个,其中公认的形容词有114个,动词有115个,只占所涉谓词的48.8%。

(二)分词性统计

由于结果补语谓词主要由形容词充当,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单音节倾向,为了缩小考察范围,便于深入探讨结果补语谓词的句法语义限制,很多学者采用分词性的方法统计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谓词。

1.形容词结果补语的计量统计

关于形容词结果补语的计量统计研究最具影响力的是马真、陆俭明的统计,而最新研究为刘振平。

马真、陆俭明运用“能受‘很’修饰,但不能同时带宾语”的标准对《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形容词重新界定,认为该词典中能看作形容词的词共有958个。进而考察的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形容词主要是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共153个,双音节形容词63个,共计216个。

刘振平选取《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所有单音节形容词,共259个,经过分义项处理,得到485个形容词词项,其中有267个词项可以作补语;选取甲乙丙三级词汇中的双音节形容词,共529个,经过分义项处理,得到666个形容词词项,共58个词项可以做补语。共计325个形容词能够充当结果补语。

由于《形容词用法词典》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收录的形容词数目不同,刘振平对形容词进行分义项统计,对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充当结果补语的情况进行了分解,因此所得数据大于马真、陆俭明。如果对词不进行分义项统计,马真、陆俭明统计的单音节形容词结果补语有141个,刘振平统计的有165个。他们的统计中有争议的词有:

凹、白、饱、遍、草、差、呆、潮、蠢、钝、乏、饿、反、方、浮、疯、乖、广、花、慌、黄、灰、活、尖、贱、倔、俊、均、渴、枯、困、阔、牢、聋、黏、暖、破、强、青、盛、实、帅、顺、死、俗、酥、通、碎、疼、秃、妥、咸、弯、腥、虚、痒、野、阴、冤、紫、足

2.动词结果补语的计量统计

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但也有少量动词。事实上,从历时的角度看,汉语动结式由连动式演化而来,最早充当结果补语的词是动词。针对动词结果补语的专项计量研究相对较少,一般都是作为综合统计的构成部分统计的。

王红旗收集的能做结果补语的动词有116个,但其中很多词的词类归属问题存在争议。很多词如“火、慌”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当作形容词,“明白、活灵活、秃、光”等词既有形容词义项,又有动词义项,但充当结果补语时都采用的形容词义项,其动词义项是不能充当结果补语的,但在王红旗文中都作为动词收录的。

陈巧云考察的能够做结果补语的动词有115个,不包括意义虚化的动词补语,如“动、完、见、掉”等。王红旗和陈巧云统计的数字接近,但其统计结果词表中所列动词却相差很大,两种文献公认的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有77个。

王玲玲、何元建收集的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有70个,其中63个是实义动词,7个是虚化了的动词。

辛永芬收集的能够做结果补语的动词有120多个,都是表变化的非自主动词。

俞士汶认为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有156个。

由于动词本身数量庞大,充当结果补语不是动词的主要句法功能,因此,现有动词结果补语的定量考察都是采用收集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各种收集结果有很大出入。主要是对有些词的词性界定不统一造成的。如陈巧云将“急、蔫、烂、黄、坏”等词看作动词,而王红旗看作形容词。因此,在对结果补语分词性统计时,首先要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内对词的性质进行界定。

(三)分音节统计

结果补语的一个重要限制条件是音节。尽管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但一个不可争议的认识是:主要由单音节形容词和动词充当。

因此,为了更为集中展现结果补语的特征,马真、陆俭明、刘振平在统计形容词结果补语时分单、双音节分别统计。

陈巧云认识到在言语现实中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受“节奏韵律”的制约,常见的动词性结果补语是单音节的,115个动词性结果补语中有96个是单音节的,约占83.5%。

徐丹将动结式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称作“上字”、“下字”。在考察528个单音节动词的基础上,认为59个动词可以作下字。

刘芬通过将词典释义分立多个义项作为单个词来考察,仅仅考察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单音节动词,发现共有87个单音节动词能够充当结果补语。她认为充当结果补语的单音节动词具有蕴含消极义和不及物两个倾向性特征。除此之外,还探讨了结果补语动词的两个重要的区别性特征———非自主性和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或起点、终点重合)。

从上文的分析发现:统计方法不同,考察对象不同,研究者们得出的数据也不同。比如,从统计方法上看,有人将考察对象进行了分义项处理,如果同一个词的多个义项都能充当结果补语即处理为不同的词,如刘芬、于婷婷、刘振平,有人没有分义项处理。从统计结果上看,同一个多义词,有人看作不同的词,而有人并没有区分。如王红旗将“死”分成“死失去生命”、“死不灵活”两个词,其他学者没有区分;于婷婷将“差”、“僵”、“秃”等的不同义项分成两个词,其他学者也没有区分。此外,很多学者并没有对统计方法做出明确界定,仅凭研究者个人经验收集材料。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明确结果补语谓词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方法,使结果补语谓词的统计工作更科学。

三、结果补语计量统计标准研究现状

(一)形容词结果补语的计量标准

很多研究者对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形容词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马真、陆俭明考察的形容词结果补语的标准即为:“能受‘很’修饰,但是不能同时带宾语”。这条标准是性质形容词的典型特征,我们初步断定充当结果补语的主要是性质形容词,这一点也得到了齐沪扬的认可。彭国珍、罗思民从英汉对比的角度以英语结果补语结构对形容词的选择限制为参照点考察了汉语形容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能力,认为汉语动结式对形容词的选择限制比英语要宽松得多。根据他们的研究,汉语的等级形容词(即能够受程度副词修辞的形容词)和非等级形容词(汉语中的动词、区别词、状态形容词)都能进入Control类动结式和ECM类动结式充当结果补语②,只是能够充当宾语指向的ECM类动结式补语的开放等级形容词数量不多。通过这种对比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只能说明“等级”这一变量下的形容词都有充当结果补语的能力却不能作为结果补语对形容词选择的条件。张国宪根据形容词所表示的情状将形容词重新分为表示静态情状的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和表示动态情状的变化形容词三类,并认为变化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充当谓语和补语,变化形容词是使成式结果补语的一项重要来源。“变化”这一情状特征给我们界定结果补语形容词特征以重要启示,但这一分类却无法说明“矮、小、苦”等非动态形容词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原因。

综上,结果补语谓词的限制条件还需要深入分析。

(二)动词结果补语的计量标准

陈巧云认为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是表变化的非自主动词,但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在言语现实中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还有“节奏韵律”的制约。

徐丹认为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的显著的语义特征是“表达‘完结’、‘有果’意义,表达动作处于某一过程的终点”。同时,提出了“下字”的形式判断方法,即不能与“着”、“正在”组合,不能重叠。

刘芬认为充当结果补语的单音节动词具有蕴含消极义和不及物两个倾向性特征。除此之外,还探讨了结果补语动词的两个重要的区别性特征———非自主性和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或起点、终点重合)。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形式上主要是单音节的;(2)语义上具有可变性、非自主性特征;(3)认知上具有非持续性、有界特征。

事实上除了上述限制条件外,结果补语动词还有其他条件限制。施春宏曾指出:“能做动结式补语的都是能够表示状态变化义的词,实际就是具有达成类的情状特征”,但“并非所有的达成动词都做能补语动词。”并且结果补语也不仅仅由达成类动词充当,少数状态动词(如懂、清楚、疯、服、够、惯、会2、乐等)和活动动词(飞、混、活动、哭、趴、跑)也能充当结果补语。状态动词并不具备可变性特征,而活动动词一般都是自主的,这些词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为什么能够充当结果补语?结果补语对动结式的动词还有哪些限制,结果补语的选择、限制条件的动因是什么呢?这些都是当前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英语补语 篇7

关于这一问题, 有学者在整体论述“得”字句这一独具汉语特色句式的补语问题时有提到, 如张豫峰的《说“得”字句的补语》、《“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 重点从语义指向的角度描写了补语, 王俊毅的《形容词带‘得’字补语的考察》, “从一个侧面对形容词的意义和功能作了总结, 并对形容词反带的‘得’字补语所表达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还有学者只从状态补语的角度, 全面论述了“‘得’+状态补语”的情况, 如鲁健骥《状态补语的语境背景及其他》、《状态补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文章,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 提出了在向留学生教授状态补语这一语言点时, 应从语境入手, 把结构、语义的讲解同语境结合起来, 使学生掌握该句型的语境背景, 从而能够准确掌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一结构。

本文选取《围城》这一封闭语料, 缩小研究范围, 试图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 分析“得”前是形容词、“得”后是状态补语这一句式, 即“A+得+状态补语”的结构, 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这一结构进行全面的考察, 从形容词类型的角度, 分析统计“得”前形容词的使用情况, 同时对“得”后补语的结构类型进行细致的划分, 并从“得”后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和语用效果的角度对这一句式进行探讨。

一.“得”字前形容词的使用情况

(一) 从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角度分类

根据笔者的统计, 从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角度区分, 在《围城》中“得”字前的形容词全部为性质形容词, 没有状态形容词。朱德熙先生认为, “从语法意义上看, 性质形容词单纯表示属性, 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述性”。从下文的分析来看, “得”字后的状态补语的主要语义功能是对主语或形容词进行描述, 这也决定了“得”字前的形容词本身不太可能是有描述作用的状态形容词。

(二) 从定量形容词与非定量形容词的角度分类

根据石毓智先生对“定量形容词”和“非定量形容词”的分类, 我们发现《围城》中“得”字前的形容词全部为非定量形容词, 即可以有程度高低的量幅变化, 能受“有点儿, 很, 最”来修饰。

笔者通过统计发现, 在《围城》中符合“A+得+状态补语”结构的形容词共有115个, 算上各种重复的情况, 共构成了172个“A+得+状态补语”结构, 共出现在166个例句中。

这些形容词大多数在文中只出现过一次, 出现次数大于一次的形容词占形容词总量的不到20%, 大都是常见的性质形容词, 基本上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描述人的心理活动或状态的形容词, 比如“急”、“高兴”、“窘”、“快活”、“快乐”、“惊骇”、“惊异”、“欢喜”、“慌”等;一类是对人或事物的特征性质进行描述的形容词, 如“活泼”、“妩媚”、“轻盈”、“冷”、“浓”、“长”、“丑”、“黑”、“红”等;此外, “痒”、“容易”、“亲热”也出现了两次。

二.状态补语的类型分析

从结构类型的角度, 可对“得”后的状态补语进行如下分类:

形容词性词语, 包括单个或多个并列的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

动词性词语, 包括单个或多个并列的动词、动词性短语, 动词性短语可以根据结构类型进一步分类, 多层复杂短语以第一层结构类型为划分依据, 包括状中短语、动宾短语、兼语短语、连动短语、双宾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

主谓短语, 包括主谓短语整体是形容词性的和主谓短语整体是动词性的;

助词短语———比况短语;

成语、惯用语等熟语;

名词;

单独不能成结构的词组。

笔者经过定量统计发现, 动词性词语在状态补语中所占比重最大, 这与动词性短语包含的种类众多有直接关系;其次为主谓短语、助词短语、成语惯用语等熟语、形容词性词语, 其他类型的状态补语所占数量较少。

三.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从语义角度分析, 状态补语一般用来对形容词前的名词、代词或形容词本身进行评价与描述, 其语义指向是非常复杂的,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 指向形容词前的名词或代词

1. 作为状态补语的施事 (动作的发出者)

例:辛楣惊骇得睁大了眼。

2. 作为状态补语的准施事 (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的发出者)

例:但他想到明天是访唐小姐的日子, 兴奋得什么都忘了。

3. 作为状态补语的受事 (动作的接受者)

例: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可以刀刮。

4. 作为状态补语的系事 (性状的所属者)

这一类补语种类很多,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 比况短语作状态补语, 补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对形容词前的名词或代词进行更细致的刻画。如:

例:苏曼殊诗里的日本味儿, 浓得就像日本女人头发上的油气。

(2) 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作状态补语, 补语与“得”字前的形容词一起描述前面名词或代词的性状特征, 两者构成一种并列关系, 如:

例:夜黑得太周密了, 真是伸手不见五指!

5. 作为状态补语的致事 (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

例:苏小姐的笑声轻腻得使鸿渐心里抽痛。

多数兼语短语充当状态补语时属于这种情况。

(二) 指向形容词前的名词或代词的关系成分

1.作为状态补语的施事

例:鞋子愈走愈重, 困倦得只继续机械地走。

领事指的是名词或代词的领有者, 根据上文得知, “鞋子”的领有者是未出现的空位“赵辛楣等人”, “赵辛楣等人”是“只继续机械地走”的施事。

2.作为状态补语的受事

例:大学同学的时候, 他老远看见我们脸就涨红, 愈走近脸愈红, 红得我们瞧着都身上发难过。

属事指的是名词或代词的被领有者, 也即名词或代词的一部分, “脸”是“他”的被领有者, 是“我们瞧着都身上发难过”的受事。

(三) 指向形容词

例:孙小姐有她的可爱, 不过她妩媚得不稳固。

这类补语都可以放到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得”要变成“地”) , 比如“不稳固地妩媚”。从语义特征上分析, 是对形容词程度的进一步描写和限制, 所以也有人把这类补语看作程度补语。笔者认为, 这类补语兼有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的特征, 因为程度本身也是一种状态, 可看作双重补语。在《围城》中, 钱钟书先生用了许多新奇的补语来修饰“得”字前的形容词,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同时指向形容词前的名词或代词和形容词本身

例:好几秒钟, 屋子里静寂得应该听见蚂蚁在地下爬———可是当时没有蚂蚁。

这种情况下多使用了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状态补语单独指向名词、代词或形容词意思都不完整, 必须把名词代词和形容词结合起来考虑意义才能得到完整表达。

(五) 指向语义的重合

语义重合指的是状态补语同时指向形容词前的名词或代词和补语中的名词或代词, 但他们指向的是同一个事物。如:

例:他窘得似乎甲板上人都在注意他。

这种情况在《围城》中比较少见。

(六) 指向句中未出现的N e (空位)

例: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 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

从上文可以得知, “要傻哭个不歇”指向“方鸿渐”, 这种情况一般是根据上下文省略了主语, 状态补语指向被省略的主语。

(七) 不与前面的名词、代词或形容词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

主谓短语作补语的时候, 其结构、语义都是完整的, 所以在语义上不与前面的名词、代词或形容词直接相关联。如:大家有了数字的援助, 更理直气壮了, 急得李梅亭说不出话。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同属一种结构类型的状态补语, 大多数情况下其语义指向是一样的, 比如兼语短语作补语时, 形容词前的名词或代词是状态补语的致事;中补短语作补语时, 形容词前的名词或代词是状态补语的施事。但有时其语义指向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可以刀刮”与“高松年愤怒得两手握拳”同是状中短语作补语, 而两句的主语“脸上堆得尊严”、“高松年”分别是状态补语“可以刀刮”、“两手握拳”的受事与施事。

四.“A+得+状态补语”结构的语用价值

(一) 从话题与焦点的角度看:

话题是指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围绕的实体, 是整个句子信息组织的基点;而焦点是指说话者希望传达的新信息。作为汉语特有的句法成分, 补语虽然在句法结构中起到的作用是补充说明, 但从语用角度来分析, 却常常充当句子话题的焦点, 状态补语也不例外, 这一点与状语有很大不同。“状语和补语有着语用的对立, 补语比状语更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表达同样的语义分别用状语和补语来修饰, 状语的效果不如补语效果好。比如:

例:范小姐虽然斯文, 精致得恨不能吃肉都吐渣, 但多喝了半杯酒, 脸上没涂胭脂的地方都作粉红色, 仿佛外国肉庄里陈列的小牛肉。

用状语来修饰“精致”, 原句变为:

范小姐虽然斯文, 恨不能吃肉都吐渣地精致, 但多喝了半杯酒, 脸上没涂胭脂的地方都作粉红色, 仿佛外国肉庄里陈列的小牛肉。

比较两者可以发现, 后句的焦点在“精致”, “恨不能吃肉都吐渣”只是起到了增添信息来修饰的作用, 并且状语过长, 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而例句中“恨不能吃肉都吐渣”则是全句表达的焦点, “这个特点也完全符合汉民族总把未知的、需要传递的信息放在末尾的认知心理。此外, 本文列举的多数状态状语都不能变为相应的状语, 也可看出补语在表达方面独特的重要性。

(二) 从修辞与表达的角度看:

在《围城》这部小说中, 这个句式帮助作者方便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在状态补语部分进行了得体适当的描述和评论, 更好地塑造和刻画了艺术形象, 表现和挖掘了人物的性格与内心本质,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准确细密,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

例1:可是这女孩子的脸假得老实, 因为决没人相信贴在她脸上的那张脂粉薄饼会是她的本来面目。

例2: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 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 仿佛是好水果。

例3:电线忙得这种临时变卦的电话都打不通。

例4:鸿渐偷看苏小姐的脸, 光洁得像月光泼上去就会滑下来。

例1“得”字后面的补语采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 把用来形容人的词“老实”用来形容“脸”, 突出女孩子化了妆的脸的不真实;例2“得”字后面的补语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把视觉感用味觉感来表达, 增强了整句话的形象色彩;例3“得”字后面的补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句话表现了方鸿渐为了讨好唐小姐, 刻意把话说得幽默有趣;例4“得”字后面的补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苏小姐脸的光洁。

五.结语

英语补语 篇8

一、述语和程度补语搭配不当

(1) 我房间的墙雪白极了。正 :我房间的墙白极了。

(2) 知道了HSK没通过, 我哭得要命。正:知道了HSK没通过, 我伤心得要命。

程度补语的语义指向为述语, 因此述语的语义特征应与程度补语保持一致, 即述语本身应该含有潜在的可衡量的程度义, 这样程度补语才可能把这种隐性的模糊程度义转化为具体的显性义。符合该条件的实词只有性质形容词和心理感受类动词。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的两大类。它们用来“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等的各种各样的性状。性状各异, 有色度、深度、长度、亮度、硬度、速度……但都具有一定的程度性。”性质形容词的这种程度性是潜在的、可塑的, 可以通过具体的度量手段而显现出来, 而程度补语是度量的手段之一, 因此, 性质形容词可以受程度补语修饰, 如“白”。与性质形容词相比, 状态形容词本身具有已定的、不可塑的程度义, 这是由其构词形式决定的 :状态形容词的构成是在性质形容词的基础上附加含有程度意义的成分, 分为前加修饰成分、后加词缀、重叠三种, 突显了状态侧面, 从而带来了与性质形容词一系列的语法差异。差别之一就是由于其构词形式赋予形容词本身确定的程度义, 因此状态形容词不能再接受程度补语的度量, 如“雪白”。和心理感受类动词相对应的一般是动作行为动词。它们的深层语义都含有“量”的成分, 但表现方式和衡量手段都各有不同。心理感受类动词表示人的内在心理状态, 是主观的, 具有程度的差异性, 很难用客观实指性的标准来衡量, 只能通过程度度量手段来衡量。而动作动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 是客观的, 没有程度的差异, 可以通过具体的动作行为的力度、范围、幅度、次数等度量手段来衡量。因此, 心理感受类动词可以受程度补语修饰, 而动作行为动词则不能。误例 (2) 中, “哭”是动作动词, 可改为相关的心理感受类动词“伤心”。

二、“一点儿”类数量短语的误用

(3) 我收拾房间, 房间一点儿干净了。正:我收拾房间, 房间干净一点儿了。

(4) 走路的时候一定有点儿慢。正 :走路的时候一定慢一点儿。

误例 (3) 是“一点儿”的语序偏误。当“一点儿”修饰形容词或心理感受类动词表示很低的程度时, 应该放在述语后做补语。这是因为汉语的“一点儿”不是程度副词, 是数量词, 数量词不能做状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肯定形式。误例 (4) 反映了留学生对“一点儿”和“有点儿”语义差别认识模糊。“一点儿”可以进入祈使句, 而“有点儿”不行, 这是由二者的语义特征决定的:“一点儿”做补语修饰中心语时, 表达的是说话人所希望的一种变化, 加“了”表示所希望的变化实现了 ;不加“了”表示这种希望还没实现, 具有未然性。而祈使句表达的也是一种希望或命令, 具有未然性, 因此, “一点儿”可以用在祈使句中。而“有点儿”修饰中心语, 通常表示已然的状态, 不符合祈使句未然性的特点。另外, “有点儿”的语义中含有不如意的消极意义, 而祈使句通常蕴含一种期待的、积极的意义, 它们的语义有冲突, 所以, “有点儿”不能进入祈使句。

三、动词带宾语时宾语和程度补语位置的偏误

(5) 我想家乡得厉害。正 :我想家乡想得厉害 / 家乡我想得厉害。

(6) 他喜欢汉语得不得了。正 :他喜欢汉语喜欢得不得了 / 汉语他喜欢得不得了。

在交际的内容为新信息的条件下, 为了使交际成功, 说话人必须向听话人提供足够的信息, 通常动词、施事主语、受事宾语和补语都是不可或缺的, 它们出现的方式和次序与句子的信息安排有关。杨玉玲 (1999) 指出汉语句子的信息安排遵循焦点在尾、动词后只安排一个重要信息单位的准则 :如果多个信息单位同时要求出现于动词后, 汉语句子的内部机制就自动根据它们所负载信息的重要程度把重要信息安排在动词后, 而把次要信息安排在其他位置上。若受事宾语和补语共现时 , 补语由于承载信息的焦点而获得紧跟动词之后的资格, 而受事宾语只能通过其他手段进入句子。受事宾语前置、重复动词引进受事宾语、用介词“把”引进受事宾语则是分化动词后多个信息单位, 实现“焦点在尾”原则的三个手段 :宾语前置形成主谓谓语句, 重复动词引进受事宾语形成重动句, 用介词“把”引进受事宾语形成“把”字句。任何句法结构都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和使用条件, “把”字句强调对宾语处置的结果, 而程度补语句中动词多是心理感受类动词, 不表示处置义, 因此, 要解决动词宾语和程度补语共现的问题时, 一般使用主谓谓语句或重动句。主谓谓语句即把宾语提前, 形成“O+S+V+C”格式 ;而重动句是一种富于汉语特色的句法结构, 它的格式为 : (V1+O) + (V2+C) , 其中, V1、V2在形式上是同一个动词。误例 (5) (6) 采用以上两种句式, 就能避免偏误。

四、程度补语标记“得”的误用

(7) 我口渴要死, 但是没有钱。正 :我口渴得要死, 但是没有钱。

(8) 她的心情坏得透了。正 :她的心情坏透了。

程度补语根据有无程度标记“得”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 :组合式和粘合式。组合式占程度补语的大部分, 是指述语和补语中间有标记词“得”, 如“很、慌、要命、要死、不得了、不行、厉害”。粘合式指的是述语和补语中间没有任何成分标记, 如“极、透、坏、死”, 使用这些补语时一般在句末加“了”。还有一些词语横跨组合式和粘合式, 即标记“得”可有可无, 如“多、远”。在实际运用时, 留学生对“得”出现的条件认识模糊, 分不清什么时候用“得”, 什么时候不用“得”, 因此常常出现“得”字误用的偏误。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论词语的重叠》, 《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

[2]杨玉玲《重动句和“把”字句的使用考察》, 《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2期

[3]朱德熙《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2002

[4]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

英语补语 篇9

自1924年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最先提出趋向补语以来, 趋向补语作为放在谓语后由趋向动词充任的补语, 在现代汉语中的数量不是很多。虽然在学界仍有异议, 例如, 有22个、24个、28个之说。我倾向于陆俭明提出的24个, 即“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去、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前十个是简单趋向动词, 后十四个是复合趋向动词。复合趋向动词是由单纯趋向动词组合而成的。

关于趋向补语的意义, 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中分为三类, 即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所谓趋向意义, 是指人或物体凭借动作在空间位置内移动的结果。结果意义, 是人或物体的动作达到了某种状态或产生了结果。状态意义更加虚化, 是一种动作或状态在时间上的延伸。因此, 趋向意义是趋向补语的基本意义, 而后两种则是其引申意义。

动趋式宾语的位置问题一直是一个焦点, 概括来说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可以分为两大类:简单趋向补语+宾语;复合趋向补语+宾语。根据贾钰的研究, 简单趋向补语+宾语可以分为三种:前宾式、后宾式、把字式。复合趋向补语+宾语情况较为复杂, 主要分为四种:V+C1+C2+O, V+C1+O+C2, V+O+C1+C2, 把+O+C1+C2。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指出, 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动词的性质、动词所带趋向补语的性质、宾语的性质、动词带不带“了”, 及其语境都会起到影响作用。

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 趋向补语是甲级语法点, 但外国学生会出现各种错误, 由此分析研究各国学生在学习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 从而寻找解决对策的学术成果出现了很多。如李淑红《留学生使用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等。

下面, 我想谈谈口语课中关于趋向补语的教学建议。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在《汉语口语速成》系列教材中趋向补语的出现点。

《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 (上) 》, 无。

《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 (下) 》, 第二十四课, 语法一, 正式向学生介绍趋向补语这一概念, 分类简单明了, 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 并且直接引入带趋向补语的动词如果有宾语的两种情况。

《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 第十八课, 介绍了趋向补语的两种引申用法。

《汉语口语速成提高篇》, 没有单独讲解, 但在词语例释中可以看到对“下来、下去、过来、……上”等的注解。另外在第九课练习的词语练习一中有专门针对趋向补语的练习。

《汉语口语速成中级篇》, 第九课, 精讲“上”的四种引申用法。

《汉语口语速成高级篇》, 注释、词语例释中无专门介绍。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 口语课程作为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专门课程, 培养留学生“说”的能力是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

1.对于初级班, 特别是处在汉语入门阶段的学生, 在引入简单趋向补语时, 我们要做到化繁为简、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趋向补语的基本用法。具体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画图法、实地演示法、情境导入法、表演法、手势比划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总之, 初级阶段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对趋向补语的感知力为主, 不要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能够开口说、开口用就好。

2.对于中级班及以上程度的学生, 我们在趋向补语教学时, 可以适当地对语义、语用进行解释, 帮助其理解, 加深印象。作为教师, 可能我们总是习惯在语法教学时运用板书公式书写的教学方式, 这无疑是最直观、简洁的。但语言教学不同于理科的公式, 语言是活的, 学生是有思想的, 尤其是留学生, 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是受到其母语干扰的, 无论这种干扰产生的正迁移还是负迁移, 他们都会在心里产生疑惑。所以, 我们不能机械地让他们记忆语法结构, 作出适当的解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回顾梳理、及时归纳总结、把散在的趋向补语语法点归入整体, 做到散而不乱, 让学生对趋向补语形成整体认知。这一点对于趋向补语的引申义教学尤为重要, 因为同样的趋向补语在与不同的谓词搭配时有着不同的引申义, 所以课本中我们常见的是一些散在的语法点分布在不同的课文中, 作为教师除了逐一讲解外, 我们还应该带领学生多作总结、多回顾, 这样才能形成整体性的知识架构。

4.关于趋向补语的教学难点, 如宾语的位置问题。本人觉得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精讲多练、纠错反馈的方法。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熟练地、正确地应用趋向补语。

综上所述, 趋向补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我们不仅要了解其本体规律, 还应该明了它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尤其是口语课程的教学中, 除了要充分凸显课型特点, 更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相信这会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月华, 潘文娱.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补语系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3]陆俭明.世界汉语教学.2002 (1) .

[4]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5]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 2002 (1) .

[6]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 1996.

[7]李淑红.民族教育研究, 1999 (2) .

上一篇:侧块钢板内固定下一篇:奶牛蹄病的诊断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