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后果

2024-08-20

实施后果(共7篇)

实施后果 篇1

2007年1月1日起, 我国境内所有上市公司开始使用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中一项重要的变化就是大量使用公允价值, 这标志着中国企业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逐渐并轨, 对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及加速我国融入全球经济大潮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金融业务的发展, 公允价值对我国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程度必将越来越大。随着公允价值的逐步施行, 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讨论开始从“是否需要应用”升级为“应用后的效果如何”的论证与检验。我国学者关于其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而加剧了金融危机, 是否能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 是否能给公司带来业绩提升, 是否会造成更多的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等。

一、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

顺周期效应是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备受指责的原因所在。2009年FCAG发布公告, 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 甚至提出如果大型金融机构更早更广泛地采用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可能不会爆发得如此集中和剧烈。中国学者也在这方面做出了深入而详细的理论推理和实证检验。于永生 (2009) 指出, 顺周期效应与公允价值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及次贷产品的复杂性, 详细论证了“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长期目标”的正确性。盖地和杜静然 (2009) 认为, 不确定环境是公允价值产生的客观条件, 完全信息理论是公允价值发展的理论基础, 并不是公允机制本身存在问题导致其对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会计信息本身具有很强的经济后果, 很多学者也指出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应用, 确实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周明春和刘西红 (2009) 指出,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经济环境和风险的变化及企业自身信用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财务报表数据的变化, 特别是对于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而言, 对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重新估计并确认价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利益和损失会导致企业利润激烈波动, 进而加剧金融市场波动。毕茜和甘熠 (2009) 则认为, 虽然公允价值本身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 但无视和混淆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和市场价格计量可比性的差异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因此提出了会计计量的新思路和方法以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黄世忠 (2009) 在综合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产生的机理和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 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说, 公允价值会计主要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心理反应这三个机制传导顺周期效应, 指出公允价值会计所蕴涵的市价代表企业出售资产可望实现的价格的假设没有考虑到极端情形下可能出现的“羊群效应”。而在金融危机中, 正是这意想不到的“羊群效应”催生了这场几乎令市场崩溃的灾难。刘玉廷 (2009) 指出, 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过度创新的金融工具在我国不存在, 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时的谨慎态度和适度原则。

二、公允价值的外部影响

笔者认为, 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探讨是从宏观的层面对其经济影响进行研究。微观层面, 我国更多的学者是仿照国外对其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关注的是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会计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 即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反应。

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是国内学者进行价值相关性检验的主要方式。价格模型中有两个较为成熟的指标, 即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 它们在股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 这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结论却大相径庭。在王建玲、邓传洲 (2005) 、宋林的研究中, 各项研究结果证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不存在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但另一项研究结论却证明, 一方面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表外计量和表外披露及公允价值调整额与历史成本比较具有明显的增量信息含量, 并且表内计量较之表外披露信息含量更丰富, 另一方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额和历史成本进行比较没有增量信息含量。研究人员认为原因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流动性较差, 变现能力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一方面是研究过程中行业与选取数据的时间不同, 一些受公允价值影响比较大的行业, 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也大, 像金融业或投资性房地产行业。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 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理解和认识也会逐渐提高。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用后期的会计数据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必然优于早期的相关性结果。

三、公允价值的内部影响

研究者根据实际数据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影响, 从各类金融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 还有某些像金融业、房地产业的特定行业及利益相关者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对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发现持有金融资产较高比例的上市公司, 管理层会将金融资产的大部分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在金融资产持有过程中, 管理人员会将盈利不好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处置, 用综合收益表代替财务报告中利润表来体现经营业绩。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在我国特定环境下引发的问题, 指出公允价值引入后, 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自然反映到企业财务报表中, 与宏观经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刘浩、孙铮等研究人员在对上市公司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对薪酬契约效率影响进行分析后发现, 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四、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会计计量的重要计量方式, 其经济后果性应体现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相关数据造成的影响。因此, 要从公允价值计量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公允价值计量采取的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跟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市场运行的规范程度还相去甚远, 距离完全市场还有相当的差距。从上文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的影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财政部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均坚持了谨慎适度的原则, 这是非常合理的。然而, 从长远来看, 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

从整体上看, 目前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小, 引入的时间也还较短, 但就此就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下结论有失偏颇。随着应用的不断推广, 对其经济影响进行更为全面的动态考察是非常必要的, 特别是应该站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视角对其进行审视, 将公允价值应用与利益相关者行为结合起来, 从契约的角度对其进行双向和动态考察。笔者认为, 这既是我国当前对公允价值经济影响研究的疏忽之处, 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摘要:自上市公司全面应用新会计准则以来, 公允价值在我国已经应用了四年的时间, 其应用的效果如何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学术界对其经济影响的研究大多从“顺周期效应”、对股价的影响分析其市场影响, 从对会计行为和财务行为的影响方面分析其对企业内部的经济影响。本文按该分类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评价, 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的成果与不足。

关键词:公允价值,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罗斯·L.瓦茨, 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宋在科, 王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 2008 (06) .

[3]威廉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工业机械出版社, 2006.

[4]孙铮, 刘浩.中国会计改革新形势下的准则理论实证研究及其展望[J].会计研究, 2006 (09) .

[5]叶建芳, 周兰, 李丹蒙, 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 2009 (03) .

[6]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7 (11) .

[7]肖永军.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企业的影响研究[J].财会研究, 2010 (03) .

[8]毛新述, 戴明德.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 2009 (12) .

[9]徐经常, 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薪酬契约[J].会计研究, 2010 (03) .

[10]冉春芳.从会计政策选择谈会计伦理建设[J].财会月刊, 2010 (02) .

实施后果 篇2

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公司治理、 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国会计标准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着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深入和会计准则自身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针对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和评价。本文通过回顾国外学者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 Standards,以下简称IFRS)实施的经济后果研究,为我国新准则实施效果研究提供启发和建议。

2002年,欧盟理事会通过了要求欧盟境内上市公司自2005年1月1日起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以下简称IAS)编制其合并和单一财务报表的规定。改革的目的在于协调欧盟公司的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报告较高程度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以及由此得来的共同体资本市场和国内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EC, 2002, Art. 1)。根据欧盟实施国际会计准则的目标,本文所探讨的经济后果,即欧盟各国实施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包括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变化和实施国际会计准则对资本市场及其参与者的影响。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变化的研究主要包含对财报信息价值相关性或可比性等的考察,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包含直接影响,如资本成本、市场流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间接影响如对分析师的影响等。(潘妙丽等, 2008)

二、自愿实施

(一)财报信息质量的变化早在欧盟强制执行IFRS前,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欧洲国家的公司就已经被允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来代替本国会计准则。德国是较早允许本国上市公司选择德国准则(或German Commercial Code,或Handelsgesetzbuch,以下缩写为HGB)或IAS作为其财报准则的国家之一,还要求采用IAS的公司在采用当年遵照IAS重述其前一年的财务报告。这为许多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条件。

Bartov等(2005)比较了德国准则、美国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下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其研究数据来自同时允许上市公司在这三种准则中自愿选择采用的德国证券交易所,这样避免了国家间法律、政治、文化、宏观状况或机构设置等不同可能给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研究用股票收益对盈余的回归系数来衡量价值相关性,结果发现德国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要低于美国准则和国际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但这个结果可能会受到自选择偏差的影响而不够可靠,因为只有认为采用IAS更有利于自身的公司才会自愿采用IAS。 在控制了自选择偏差的影响后,美国准则和国际准则的价值相关性没有显著差异。然而,该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用系数差异来衡量相对价值相关性并不合理,相对价值相关性应该通过拟合程度R方来衡量(Biddle等,1995)。

Hung和Subramanyam (2007) 研究了德国在1998年至2002年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研究首先分析了HGB和IAS之间的会计差异及其对主要指标(例如权益账面价值和净收入等)的影响,然后研究了权益账面价值和净收入的相对价值相关性和增量价值相关性以及盈余确认时效性的不对称性,发现IAS下的总资产、权益账面价以及权益账面价和收入的波动性都比在HGB下更大。在应用两阶段回归(Heckman,1979)来消除自选择偏差的影响后, 仍然没能发现IAS下的账面价值和收入比HGB更具有价值相关性的证据。研究最后应用Ball等人(2000)的方法来比较两种准则下收入确认的时效性及其不对称性(条件稳健性)时,发现IAS比HGB确认经济损失更及时,表明IAS收入在一定条件下比HGB更稳健,但结果并不显著。此外Barth等(2008)也通过比较股票价格对账面价和盈余的回归和盈余对正负收益的回归的拟合程度研究了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发现调整后的R方在IAS实施后升高了,这表示IAS盈余有更好的价值相关性。

VAN Tendeloo和Vanstraelen(2005)检验了应用IAS的德国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发现IAS公司有更多操纵性应计利润,而且应计和现金流之间的相关度较低。与此不同, Barth等(2008)比较了自愿转换到IAS和应用本国会计准则的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认为取消难以反映企业业绩并且常被管理者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会计准则是会计质量提高的表现,结果发现在应用IAS后,公司净收益变化的方差较高,净收益和现金流的变化的方差的比值较大,应计和现金流更具相关性,金额较小的净收入减少,而金额较大的损失增多,表明应用IAS企业的会计质量更高。基于Aboody等(1999)对固定资产上升的重估与未来营业收入和营业现金流正相关的发现,Soderstrom和Sun(2010)认为上述两个研究的结果差异可能源于琼斯(1991)模型在这个环境中的应用所导致的操纵性应计的计量错误。固定资产在IAS下被重新估值,从固定资产和收入中预测出的非操纵性盈余就可能包含误差。

(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本阶段的一些文献通过研究盈余管理、资本成本以及分析师的预测错误等问题发现自愿采用IAS可能有利于减少企业经理和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

Leuz和Verrecchia(2000) 以德国资本市场中自愿采用IAS或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采用IAS对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研究用买卖价差、交易量和股票收益率的波动作为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中信息不对称的替代变量, 发现与采取HGB的公司相比, 采取IAS的公司具有较低的买卖价差和较高的股票周转率,说明实施IAS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信息不对称。Leuz(2003)又以德国新市场(New Market)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选择采用IAS或美国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 其买卖价差和每股周转率并没有显著差异。他找出了两个可能的解释:一是IAS与美国准则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是可比的,二是由于选择不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在同一资本市场中,这些公司所面临的制度因素是相同的,因此得到了无显著差异的结果。

Daske(2006)把会计学和金融学联系起来,使用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和估值模型研究采用IAS或美国准则的德国公司能否带来资本成本的下降,结果没有发现支持这一推测的证据,甚至发现采用IAS提高了公司的资本成本。对此结果研究给出了几个可能的解释:一是资本成本本身难以准确估计,二是会计准则转换期内,采用IAS可能增加了有用的信息,但也同时降低了报表间的可比性,在这段特殊时期内可用信息的缺乏可能会造成投资者决定的不确定性。

Ashbaugh和Pincus(2001)应用80家非美国公司样本,调查了公司采用IAS后分析师预测中的错误的变化。研究认为,尽管其他会计准则下盈余平滑使得预测更容易,但IAS的采用会减少分析师获取信息的成本并且改善预测精度。 结果表明,预测错误与该国准则与IAS之间的差异大小是正相关的。在实施IAS后,分析师增加,分析预测的错误减少。Cuijpers和Buijink(2005)比较了近期的和早期的IAS和美国准则采用者的分析师影响。研究首先检验了IAS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但未能发现其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的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最近的采用者比早期的采用者的分析师预测力较差,分析结果离散性较高,并有较低的分析师跟随。这些结果表明,分析师可能需要时间来理解新准则下的报告,而且转换准则的收益的实现可能需要时间。研究还依据Ball等(2003)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另一个解释,即会计质量可能取决于公司的报告动机。同时,采用IAS早晚的比较也表明了转换准则的时间不应太过漫长,准则间的竞争并不利于透明度和可比性的提高。

综上,自愿采用IAS阶段的研究虽然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仍可以在IAS对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和准则实施的政策选择方面给我们一定的启示。然而,部分实证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小等一些问题:例如样本自选择偏差问题,一些有融资需求或本身治理较好的企业才会主动选择IAS,一些与这类企业比较研究将缺乏说服力;又如,采用IAS后固定资产价值重估使得琼斯模型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所以必须谨慎的看待这些研究的结论; 再次,这一时期只有小部分企业采用该准则,分析师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准则的理解和应用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会影响到新准则优势的发挥,因此,在研究分析了IAS经济影响的早期文献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强制实施IAS后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三、强制执行

(一)财报信息质量的变化IFRS强制采用后外国学者有关IFRS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相关性和可比性研究。

Aharony等(2010)比较了14个欧盟国家实施IFRS前一年及当年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分别考察了这些原来的准则与IFRS不同的国家的商誉、研发支出和固定资产重估价值对证券价值、股票收益和股权市值与账面价值比的影响。结果证实了两个假设:一是采用IFRS前,本国准则与IFRS越接近,价值相关性越高;二是采用IFRS后,IFRS下的值与原来准则下的值相差越大,价值相关性越高。Barth等(2011)则发现本国准则的净收入和IFRS净收入的差与股价和股票收益率有关。

Yip和Young(2012) 采用了三个信息可比性的代理变量———会计公式的相似性、信息传递的程度、盈余和权益账面价信息含量的相似性来检验欧盟十七个国家强制采用IFRS是否提升了信息可比性。研究认为,会计信息可比性不仅表现在从事相似经济活动的企业的会计信息相似,而且表现在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企业会计信息不同。他们发现, 强制采用IFRS后,财务报告在相似性方面的可比性显著提高,但在差异性方面的可比性没有变化,这说明IFRS有提高信息可比性的作用,但其实施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Brochet等(2013)通过检验由于财务报告可比性提高、 私人信息减少而减少的内部人购买股票的非正常收益率, 也证实了IFRS强制实施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Ahmed等(2013)研究了强制采用IFRS对收入平滑、应计激进性、 损失确认及时性和是否达到收益目标等会计质量的代理变量的影响。他们选择了2005年实施IFRS的20个国家中超过1600家企业与15个未采用IFRS的国家的基准公司相比较,结果发现收入平滑和应计激进性显著增加,损失确认及时性显著下降,收益目标的实现没有显著变化。但这个负面的结果可能因为他们仅采用了两年的样本,如果时间延长,准则实施指南等使财务报告编制者对准则更加熟悉,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同。

Cameran等(2014)利用盈余管理和损失确认及时性两个变量分析了意大利上市公司强制采用IFRS时,非上市公司采用IFRS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采用IFRS的非上市公司可在充分利用IFRS灵活性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企业的盈余质量在采用IFRS后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Daske等(2008)研究了26个国家中IFRS强制实施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利用面板数据回归研究了强制更换会计准则对公司股票市场流动性、权益资本成本和股票估值的早期影响。研究发现,强制采用IFRS后,企业股票流动性显著增强,资本成本下降,且Tobin Q值上升。但这仍不能确定强制采用IFRS会带来好的经济后果,因为一些国家在采用IFRS的同时还调整了其实施和监管机制来支持IFRS的实施,这也可能使资本市场有好的转变。

Li(2010)发现2005年IFRS强制采用后,欧盟企业的资本成本平均下降47%,其中自愿采用公司的资本成本变化不大,法律等实施机制较为强硬的国家下降明显。

Landsman等(2012)发现强制采取IFRS的国家企业年度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要超过未强制采取IFRS的国家。研究认为这是通过减少报告时滞、增加分析师和增加外国投资三条路径来实现的。

Defond等(2011)检验了统一的会计准则是否能通过增强可比性吸引更多跨国投资,结果发现外国共同基金所有权在实施机制可靠的国家大幅增加。Bruggemann等(2012) 也发现IFRS强制采用使得散户的跨境权益投资有所增加。 Hong等(2014)研究了强制采用IFRS对IPO折价发行和外国市场IPO融资的相对量的影响,应用双重差分的研究设计发现IPO折价发行有所下降,且应用IFRS的外国市场相对收益有所增加。这个变化在采用IFRS后会计数值变化更大的国家更为明显。

Tan等(2011)研究了会计准则协调对财务分析师的影响。研究发现强制实施IFRS使企业的本国分析师和外国分析师都增加,分析预测的准确度也有上升,而且,之前本地准则与IFRS相差越大的国家外国分析师的增加越多。Byard等(2011)研究了2005强制采用IFRS对以预测错误、预测离散性和分析师跟进来代表的财务分析师信息环境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法律实施较强且本国准则与IFRS差异较大的国家中,预测错误和预测离散性有所下降,而在其他国家, 只有报告动机较强的企业才有这种分析师信息环境优化的现象。

Kim等(2012) 研究了IFRS强制执行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在建立审计费用模型后发现审计费用在IFRS强制采用后有所上升,审计费用溢价随IFRS审计复杂程度而上升,并随IFRS带来的财务报告质量改善而下降。

从上述可知,学者们对IFRS强制采用的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方向和内容更为丰富,且大部分文献研究结论较为统一,即证实强制采用IFRS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协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这部分研究仍存在以下三点缺陷:一是现有研究对可比性、价值相关性等研究较多,而对其他会计信息质量因素研究较少,而IFRS所带来的其他信息质量因素也是影响其经济后果发挥的重要因素;二是研究对股权投资人和财务分析师等的影响的文献较多,而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文献较为缺乏;三是个别研究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本成本等变量的计量还存在争议,是很多研究在选取样本时难以剔除制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经济后果。

四、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回顾强制实施前后两个阶段国外学者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施的经济后果研究,梳理了其中可借鉴之处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我国新准则实施效果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国外以往的研究大多单纯集中于新准则采用对会计信息质量变化和资本市场特征等的影响,鲜少考虑企业实施新准则的成本和实施的动机及态度。然而,只有同时比较其成本和收益才能准确的评价实施一项政策的得失。今后研究可在考虑收益的同时兼顾企业本身的动机和实施成本,综合评估新准则的经济后果。

其次,我国现有文献以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研究的重点是新准则整体给资本市场带来的经济后果,而且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够成熟,这类实证研究会受到一定的干扰。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个别准则入手来研究新准则引起经济后果的机制,并丰富调查报告类研究来更全面的了解新准则的影响,这对于理解新准则的采用和完善其实施都非常重要。

最后,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在我国实施已有近八年时间,其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企业和投资者,而已经广泛的影响到了政府、审计师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如上文所提及,研究新准则的经济后果应考虑其对债权人、审计师、租赁公司、税务(政府)机构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研究内容还需要更加丰富化。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并探讨强制实施前后两个阶段内国外学者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施的经济后果研究,梳理了其中可借鉴之处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完善我国新准则实施效果研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实施后果 篇3

2011年绿大地上市公司欺诈发行案再一次将公司舞弊推到人们的面前, 财务报告舞弊与资本市场如同孪生兄弟, 如影随形。在各方面制度没有完善的国内,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郑百文、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舞弊案件对社会以及资本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新准则) 的颁布及正式实施, 是否会引起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出现变化,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进行统计分析, 试图探析新准则下财务报告舞弊手段的发展趋势, 为有关部门识别舞弊提供参考;同时, 通过研究舞弊公司被监管部门发现、处罚后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以揭示上市公司舞弊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二、文献回顾

1. 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研究

财务报告舞弊, 不同的学者称之为财务报表舞弊、财务舞弊或会计舞弊, 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包括:Treadway委员会在《特拉德维委员会报告》 (TheTreadway Commision Report) 中, 将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通过错报或漏报的故意或轻率的行为, 导致的重大误导性财务报告;在其成立的一个专门研究内部控制与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委员会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COSO) 1999年报告中, 认为财务报告舞弊是对财务报告或财务披露有重大直接影响的蓄意的错报或财务披露或违法行为;美国审计准则99号 (Statement of Auditing Standards, SAS, No.99) 指出财务报告舞弊是为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所列示的数据或披露的信息进行蓄意的错报或漏报, 导致财务报表在某些方面与公认会计原则出现重大违背;国际审计准则第240号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n Auditing 240) 将舞弊定义为治理层、雇员或第三方等管理层中的一人或多人利用欺骗的手段获得非正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认为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但注册会计师关注的是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

综上, 尽管国内外机构在财务报告舞弊的概念及定义上有所差异, 但本质上还是一致的。因此, 本文认为,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公司内部人故意采取违法手段致使财务报告违背相关标准, 以使得报告使用者产生误解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在现有的国内外实证研究中, 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选择并不以其概念作为判断标准, 通常以相关监管机构发布的处罚公告为依据。

2. 财务报告舞弊手段文献回顾

美国COSO曾于2000年发布了1987年到1997年间舞弊公司的舞弊特征分析, 全面概括了舞弊人员、手段、后果等重要信息。COSO的该报告是舞弊特征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篇文献, 我国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翟英敏 (2006) 分析发现, 企业主要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 地方政府援助、虚构经济业务等手段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朱锦余、高善生 (2007) 通过分析2002—2006年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处罚的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包括虚构销售业务、虚增资产、隐瞒对外担保;杨涛 (2009) 采用了类似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指明,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就是进行收入舞弊, 该研究得到了章立军 (2009) 的支持。而顾玲艳 (2010) 认为隐瞒披露舞弊、和不实披露是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 其中前者包括20项舞弊方法, 后者则高达32项;孙红梅、蒋娜、岑磊 (2011) 将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归纳为虚增利润和虚增资产两大类, 并认为虚增利润是主要的舞弊手段。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分析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以期发现新变化, 并对其经济后果进行剖析。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分析

1. 财务报告舞弊常用手段分析

从《证券法》角度, 根据其第六十三条规定, 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 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即将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归纳为三类: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其中, 虚假记载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 将不存在的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记载的行为;误导性陈述, 是指虚假陈述行为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过媒体, 作出使投资人对其投资行为发生错误判断并产生重大影响的陈述;重大遗漏, 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 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或者部分予以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2002年12月26日]。

在实务中, 管理层常用的舞弊手段主要包括:虚增收入、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费用资本化或资本费用化、虚构或隐瞒费用、违规计提或未计提减值准备、虚增或低估资产、信息披露问题等。下文研究将结合上述两种不同角度的分类, 根据样本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常用的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2. 样本选取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并于2007年1月1日实施。新准则下, 上市公司是否会利用新准则某些不足之处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是值得研究的。本文以证监会处罚公告为标准选择财务报告舞弊公司;时间范围为舞弊年度为2007年及以后。

本文手工检索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证监会) 网站上2007年到2014年4月对上市公司的行政处罚规定, 发现共有12家上市公司在2007年及以后因财务报告舞弊被证监会处罚。值得注意的是, 12家舞弊公司仅为证监会在2007年到2014年4月期间内发现的舞弊公司, 并不是说这段期间内仅有12家公司舞弊。

(1) 舞弊公司基本情况

下表给出了12家舞弊公司的基本信息。从交易所分布上, 12家舞弊公司中有9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 占舞弊公司总数的75%;3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 占舞弊公司总数的25%。

行业分布上, 制造业行业舞弊公司为9家, 占全部数量的75%, 其他行业为25%。可见, 舞弊公司在行业中的分布并没有呈现出平均分布, 而是集中在制造业, 这说明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更容易出现舞弊行为。这可能和它们较为复杂的会计处理有关。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2) 舞弊年份分析

从舞弊年份看, 2007年出现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达6家;2008年出现舞弊的公司为4家, 2009年较少, 舞弊公司数量仅为2家;2010年有所回升, 舞弊公司数量回升到4家;2011年舞弊公司数量为3家, 2012年为1家。

一方面, 这是由于证监会在识别公司舞弊上存在滞后性, 大部分舞弊公司都不是在当年或者是下一年被发现, 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各年份舞弊公司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 新准则执行之后容易出现因为对新准则的不理解产生舞弊;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逐渐传导至我国, 负面影响逐渐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 企业面临困难, 可能会采取舞弊手段掩饰公司业绩的下滑, 所以在2010年出现反弹。

3. 新准则下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分析

(1)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总体情况

基于上文分析,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7年到2014年4月的处罚公告, 本文梳理总结了处罚公告上披露的舞弊手段, 共涉及虚增收入、虚减财务费用、虚增资产、隐匿负债、录入差错未及时更正、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等七类 (见表2) 。其中, 在上述公司涉及的31次舞弊手段中[证监会对舞弊公司的处罚公告中可能披露其多年舞弊情况或多种舞弊手段, 所以12家舞弊公司涉及31次舞弊手段。], 重大遗漏出现次数最多为13次, 占总数的41.94%;其次为虚增收入和虚增资产, 各为6次, 占总数均为19.35%;虚减财务费用和隐匿负债分别使用了2次, 各占总数的6.45%;录入差错未及时更正和虚假陈述仅使用过1次, 占总数的3.23%。可见, 重大遗漏、虚增收入和虚增资产是近几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2) 上司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具体情况

(1) 重大遗漏

在重大遗漏中, 未披露关联关系、关联交易以及“代持股”问题是主要手段, 各出现4次, 分别占到总数的30.77%, 但“代持股”问题仅限于宝安地产;未披露重大司法问题 (包括重大诉讼和司法羁押) 共出现3次, 占总数的23.08%, 是较为重要的舞弊手段;未披露停产事宜出现2次, 占总数的15.38%;未披露借款问题只有1次, 占总数的7.69%。可见, 未披露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未披露重大司法问题是出现重大遗漏的主要手段。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2) 虚增收入、虚减费用

在虚增收入手段中, 虚增收入最小金额为5335384.62元, 最大金额为286810000元, 金额十分巨大。6次虚增收入平均金额为118073690.96元。

在虚减费用中, 虚减财务费用最小金额为880024元, 最大金额为1156933元, 两次虚减财务费用均值为1018478.5元。

(3) 虚增资产、隐匿负债

在虚增资产手段中, 虚增资产最小额为12934742元, 最大额为298109400元, 金额巨大;出现的6次虚增资产手段虚增平均额为103114542.5元。

在出现的隐匿负债中, 隐匿负债最小金额为7826001元, 最大金额为12000000元, 平均值为9913000元。

(4) 其他

在2007年以来的舞弊公司中, 出现录入差错未及时更正的错误, 这是一种较为低级的错误, 可能并不是故意的, 不是常用的舞弊手段。出现1次虚假陈述, 表现为对借出款项未进行处理, 并假借与其他机构发生交易。

四、财务报告舞弊处罚经济后果分析

当舞弊公司被处罚后, 中国证监会将通过出发公告方式对外披露, 上市公司也会随之进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将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本文提出假设:

H1:舞弊公司被证监会处罚并公告后, 资本市场中股票超额收益率为负。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 本文以上述舞弊公司为样本, 通过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搜集数据, 来研究处罚公告在资本市场上给上市公司带来的经济影响。

本文借鉴事件研究法, 定义事件窗口:

证监会公布处罚公告日为T=0, 根据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提供的数据, 本文选定事件窗口为[-10, +10]。然后以时间窗口期股价、收益率以及超额收益率作为对象研究财务报告舞弊处罚的经济后果。

收集数据后发现, 12家舞弊公司中万福生科 (300268) 在时间窗口期没有数据, 因此剔除该舞弊公司。

1. 处罚公告对股价的影响

上市公司被处罚后, 其股价应该出现下跌。由于各公司股价、市值都不一样, 本文采用市值进行加权平均, 计算出加权平均股价, 即:其中第t日的Vt为当日股价Pit乘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经过计算发现, 在处罚公告日之前, 加权股价呈现出上升趋势, 在处罚公告日, 股价出现下降趋势, 但下降趋势只维持了5-6天, 可见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程度是半强式有效, 出现新信息后股价进行了调整 (见下表) 。

数据来源:根据市场数据整理

2. 处罚公告对超额收益率的影响

(1) 超额收益率 (Abnormal Returns, AR)

股票走势可能会受到市场总体的影响, 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处罚公告信息的影响。为了更为真实反映处罚公告的作用, 本文将使用超额收益率以剔除市场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本文采用市场调整模型, 则第t日股票i的超额收益率为:

数据来源:根据市场数据整理

(3) 加权平均超额收益率的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 加权平均超额收益率的反映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在处罚公告日前2日之前, 加权平均收益率呈现出围绕0轴上下波动, 但更多的是正超额收益率;在处罚公告日前2日开始, 平均超额收益率就出现呈现出下降趋势, 处罚公告日后负, 持续至第6日;并在以后转为正, 同时呈现围绕0轴上下波动。研究结果同样支持了上述研究 (见上表) 。

4. 财务报告舞弊对公司的长期影响

从本文研究的样本来看, 截至目前对舞弊公司的处罚大部分体现在罚款和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罚款, 而万福生科董事长龚永福因IPO财务造假问题, 被正式刑事拘留, 而公司停牌至今;云南绿大地造假上市案, 其董事长何学葵获刑十年。可见舞弊对公司在短期股票市场上有影响外, 也会对公司长期产生影响:

一方面, 对于一般处罚, 证监会将根据《证券法》相关条款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如果性质严重, 将涉及《刑法》, 除了上述处罚, 相关责任人还将受到刑事处罚。这些措施会影响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以及以后的前途, 很可能导致高管离职进而影响公司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 舞弊被发现很可能引起公司的退市、甚至是破产。万福生科就是典型的例子, 自被处罚之日起尚未复盘上市。而历史上因为公司舞弊被发现导致公司被并购甚至破产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南海公司到安然、世界通信、尚彬、朗讯、施乐、智件、胜腾, 国内公司也有郑百文、银广夏、蓝田股份、万福生科、绿大地, 他们的命运无不是从行业巨头沦落到被并购、甚至是破产。可见, 舞弊不但会对公司短期股价产生影响, 长期上也会导致公司高管变动, 甚至引起公司被并购、破产的严重后果。

五、结论

财务报告舞弊并没有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完善而消失, 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方式。本文研究发现, 颁布新准则后,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主要涉及虚增收入、虚减财务费用、虚增资产、隐匿负债、录入差错未及时更正、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等七类。重大遗漏出现次数最多, 其次为虚增收入和虚增资产。可见, 重大遗漏、虚增收入和虚增资产是近几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这与新准则要求的信息披露更为广泛有关。而当公司舞弊被发现、处罚时, 公司股价会出现大幅下挫、收益率为负, 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

本文的研究为完善新准则提供支持, 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时考虑舞弊因素提供参考;最后, 通过探究舞弊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 揭示财务报告舞弊的经济后果, 对其他公司产生警示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概念及其常用手段, 统计分析了2007年来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舞弊公司的舞弊手段、时间、金额, 以及基本概况;利用事件研究法发现, 公告日前股价呈现上升趋势, 而超额收益率围绕0轴上下波动, 总体偏正;公告日后一段期间内股价呈现下降趋势, 然后趋于稳定;超额收益率为负, 然后趋于0。综上, 本文发现, 重大遗漏、虚增收入和虚增资产是近几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而当公司舞弊被发现、处罚时, 短期内公司股价会出现大幅下挫, 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 长期内也会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池火灾事故后果模拟 篇4

1 Mudan模型特征参数

Mudan模型把池火焰看作是一个垂直或者倾斜的圆柱形辐射源,可用于估算无风或有风条件下被辐射目标物从池火焰接受的热辐射通量,通过改变视角系数区别上风向和下风向。

(1)根据燃烧面积确定池火直径。液体无阻碍扩展时可根据泄漏量按式(1)求得扩展面积;液体在限定区域燃烧时,燃烧面积由现场确定。确定面积后按式(2)得到池火直径。

式中:W———泄漏量,kg

ρ———油的密度,kg/m3

Hmin———最小油层厚度,与地和状态有关,可参考表1

表1 最小油层厚度Table 1 Minimum thickness of oil

(2)燃烧速度mf

液池中液体沸点高于周围环境温度时:

液池中液体沸点低于周围环境温度时

式中:———单位表面积燃烧速度,kg/(m2·s

Hc———液体燃烧热,k J/kg

Cp———液体的定压热容,k J/(kg·K)

Tb———液体的沸点,K

T0———环境温度,K

Hvap———液体的汽化热,k J/kg

式中:d———液体比重

(3)确定火焰高度

Thomas提出了有风情况下火焰高度公式[4]:

式中:h———火焰高度系数

ρ0———周围的空气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取9.8 m/s2

uw———10 m高处的风速,m/s

uc———特征风速,m/s,当uw<uc时,uw/uc取1

(4)火焰倾角

式中:θ———火焰倾角,°

f———空气的动粘度,m2/s,20℃时可取14.8×10-6m2/s

(5)火焰表面热辐射通量

式中:q0———火焰表面热辐射通量,k W/m2

fm———热辐射系数,可取fm=0.1

Hc———燃烧热,k J/kg

(6)视角系数[5]

视角因子是指辐射接受面从辐射表面接受到的辐射量占总辐射量的比率。Mudan推导出有风情况下的视角系数公式:

式中:Fv———目标(人或物)在垂直方向的几何视角系数

Fh———目标在水平方向的几何视角系数

Fv、Fh的计算如下:

式中:av=l/(D/2),bv=x/(D/2)

当目标在火焰阴影之外,即xD/2+Lsinθ时,l=L。

当目标在火焰阴影之内,即D/2<x<D/2+Lsinθ时,l=(x-D/2)/sinθ。其中,x为火焰中心线和地面目标(人员或设备)之间的水平距离(m)。

对应于:

在计算火焰下风向X距离处的视角因素时,θ取正;若是上风向取负。

(7)目标接受到的热辐射

式中:q(x)———目标受到的热辐射量,k W/m2

x———火焰中心线和地面目标(人员或设备)之间的水平距离,m

2 池火灾事故后果

本文从热辐射引起人员伤害、建筑物损坏和引起周围设备发生二次事故概率三个方面分析池火灾事故后果。

2.1 热辐射破坏阈值

热辐射对人员和设备的伤害程度与热辐射量和人员设备在火灾场景下的暴露时间有关,表2总结了不同的热辐射下观察到的伤亡和破坏情况[6,7]。

表2 热辐射强度与伤亡破坏情况Table 2 Heat flux and the damage

2.2 池火灾引起多米诺二次事故概率

火灾、爆炸是引起设备、储罐等发生二次事故的主要初始事件,池火灾引起多米诺效应的扩展因素是热辐射。Cozzani等提出了用于热辐射导致设备损坏的概率模型[8]:

式中:P———发生的损坏概率

Y———概率单位变量

x———积分变量

其中Y=12.54-1.847ln(t)(16)

常压容器:

高压容器:

式中:Y———初始场景扩大效应的概率单位

t———无故障时间,s

I———对目标物的辐射强度,k W/m2

V———目标设备容器体积,m3

对于油罐贮存区,某一油罐由于其他油罐发生火灾而引起多米诺效应的频率可用下式表示[9]:

式中:n———储罐周围毗邻的储罐数量,对于2万立罐组可取为5

Pi———周围储罐发生全表面火灾的基础概率,3×10-5次/(罐·年)

Pj———热辐射作用下储罐的失效概率

3 实例计算

某原油储罐组一储罐发生泄漏,泄漏量为200 t,防火堤所围池面积为2700 m2,环境温度为30℃。原油比重0.85~0.89;自燃点350℃;沸点300~325℃;火焰温度1100℃,热值4.4×104k J/kg。池火单位面积燃烧速率为0.08668 kg/(m2·s),ρ=850 kg/m3,g=9.8,uw=3.5 m/s。

3.1 池火灾基本情况

根据mudan模型得到燃烧基本情况见表3,图1和图2是上风向和下风向热通量与距离的关系。计算发现上风向热通量随着距离的增加,热通量下降的速度越来越慢,并趋于稳定。下风向考虑到火焰的倾斜,火焰内热通量随便距离增加而增加,在火焰表面达到最大,随后热通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表3 燃烧基本参数Table 3 Basic parameter of the fire

图1 上风向100 m范围内热通量Fig.1 Trend of target heat flux among 100 m upwind

图2 下风向100 m范围内热通量Fig.2 Trend of target heat flux among 100 m down the wind

3.2 伤害/破坏半径

储罐池火灾伤亡半径模拟根据火灾中人员、工艺、建筑伤害的热通量阈值,可以得到相对应的伤害半径(如表4)。

表4 热辐射量及对应半径Table 4 Thermal radi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dius

由表4可知,对于相同的阈值,上风向的伤害半径明显比下风向的伤害半径要小。热通量小于15 k W/m2时,在空旷环境下对应的距离会很大,mudan计算模型是偏保守的模型,在实际过程中,由于障碍物等对热辐射的吸收,对应的半径要小。

3.3 池火灾引起多米诺二次事故频率

有风情况下目标设备在下风向与在上风向接受到的热通量不同,表5比较了上风向和下风向距离火焰中心30 m,50 m,70 m,100 m处容积为5000 m3的常压圆柱形水平立式储罐受到的热辐射的大小,及其二次事故的概率及多米诺效应发生频率。

表5 热辐射及二次事故概率Table 5 Thermal radiation and the probability of domino effect

常压储罐的自身失效概率约为1×10-3/a~1×10-5,根据可接受风险MEM(Minimun endogenous mortality)原则,火灾多米诺效应的发生频率可接受范围为1×10-5/a~1×10-7[9],因此下风向30 m处的储罐受到的风险属于不可接受风向,应加以控制。上风向30 m处和下风向50 m处的火灾多米诺效应的发生频率属于可接受范围,其他的属于可忽略风险。

4 结论

本文总结归纳了池火灾mudan计算模型,模拟了mudan模型热辐射量随距离的变化趋势;对于相同的阈值,下风向的伤害/破坏半径明显比上风向的伤害/破坏半径要大,并根据多米诺二次事故概率计算模型,比较了上风向和下风向距离火焰中心相同距离的储罐受发生二次事故的概率,其中下风向30 m处的储罐发生失效的频率处于不可接受风险,应予以控制。

摘要:池火灾是可燃液体储罐区易发生的主要火灾类型。本文总结了mudan池火灾计算模型,结合人员、设备等的热辐射受损模型和多米诺二次事故概率模型,模拟了有风情况下池火灾的事故后果,分别得到了上风向和下风向池火灾热通量关系图,伤害/破坏半径以及多米诺二次事故频率。

关键词:池火灾,mudan模型,伤害/破坏半径,多米诺二次事故频率

参考文献

[1]宇德明,冯长根,曾庆轩,等.热辐射的破坏准则和池火灾的破坏半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6(2):5-10.

[2]Valerio Cozzani,Gianfilippo Gubinelli,The assessment of risk caused by domino effect in quantitative area riskanalysi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5(127):14-30.

[3]Bahman.Abdolhamidzadeh,Tasneem.Abbasi,Domino effect in processAn inventory of past events and identification of some patterns[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11(24):575-593.

[4]傅智敏,黄晓哲,李元梅.烃类池火灾热辐射量化分析模型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8):65-70.

[5]朱建华,褚家成.池火特性参数计算及其热辐射危害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6):25-28.

[6]徐志胜,吴振营,何佳.池火灾模型在安全评价中应用的研究[J].灾害学,2007,22(4):26-28.

[7]蔡宾斌.油池火热辐射危害模型计算及对比分析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3(2):47-50.

[8]Valerio Cozzani,Giacomo Antonioni,Gabriele Landucci,et al.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omino and Na Tech scenarios in complex industrial areas[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14,28(4):10-22.

苹果采收后果园管理技术 篇5

关键词:苹果,采收后,果园,管理技术

苹果生产只有把握技术要点, 加强各个时期管理, 才能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可是, 不少果农在管理中表现出虎头蛇尾态势, 对采果后的果园管理不够重视, 管理粗放。苹果采收后是花芽深度分化、树体储存养分的重要时期, 加强秋季采果后至翌年春季萌芽前的管理, 对翌年树体生长、开花坐果、提高果实品质及产量均有重大影响。因此, 广大果农要切实提高认识, 重视苹果采收后的果园管理, 为翌年果树稳产丰收打下基础。现将苹果采收后的果园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土肥水管理

1.1 养分补充

1.1.1 秋施基肥。

经过一年的生长与结果, 树体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 迫切需要补充养分恢复树势, 果实采收后虽然果树地上部分生长进入缓慢停止阶段, 但9—10月正值苹果根系生长的第3个高峰期, 因而此时施入基肥既可及时恢复树势、弥补树体营养亏损、增加树体营养储备, 又可促发新根、促进“秋根”生长、有利于根系伤口愈合, 也可促进花芽进一步分化、使芽体充实饱满, 还能提高土温、保持水分、增强树体的抗寒能力, 同时为翌年果树生长发育、开花坐果奠定基础。特别是对早熟品种以及结果多、树势弱的果树, 早施基肥显得更为重要。基肥施入应贯彻“早、熟、全、饱、深、匀”的技术要求。采收后果园要抓紧时间施入基肥, 宜早不宜迟, 一般在落叶前进行, 实践证实, 施肥越早效果越好。应以腐熟的有机肥 (如人畜粪尿、堆积秸秆等农家肥或商品有机生物肥) 为主, 化肥为辅, 迟效与速效相结合, 化肥要做到氮、磷、钾配合, 缺乏微量元素的果园还要有针对性地施入钙、镁、硼、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实行配方施肥, 施肥量应根据果树单株产量而定, 按照生产100 kg果施硫酸钾300 g、过磷酸钙1~2 kg、尿素200 g、有机肥100~150 kg的比例, 缺锌、硼果园再加施硼砂30~45 kg/hm2、硫酸锌45~60 kg/hm2, 肥料要充分混合均匀后施用。遵循2年深施1年浅施的施肥方法, 深施时开放射状沟或挖环状沟, 沟深50~60 cm、宽25~30 cm, 隔年挖沟的位置要错开[1]。

1.1.2 叶面追肥。

苹果采收后叶片的光合作用仍在继续进行, 及时补充加强叶面肥料不仅能延缓叶片的脱落和衰老, 增加树体营养和贮备量, 而且能促进花芽进一步发育, 壮花、壮芽, 提高翌年产量。实践证明, 落叶前15 d对叶面喷施1次1%左右的尿素液, 能达到延长叶片寿命、提高树体营养含量的目的, 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果树大小年现象。

1.2 土壤改良

1.2.1 果园深翻。

该措施可以增强微生物的活动能力, 改善通气条件, 增加活土层厚度, 改变深层土壤的物理性状, 杀死大量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同时可以促发大量新根, 提高根系活力。深翻可结合秋施基肥一并实施, 一般到11月上旬结束。翻土深度从树干根颈处向外围逐渐加深, 树冠外围应加深到30~50 cm, 树冠下部以20 cm左右为宜。

1.2.2 果园生草。

果园生草好处很多, 连年生草不仅可以改良土壤, 而且还能提高肥力、覆盖保墒[2]。年降水量600 mm左右和有灌溉条件的果园, 建议都应实施果园生草。一般在9月通过直播进行生草, 生草方式有沟播和撒播2种。草种的选择原则是草高30 cm左右、根系以须根为主、没有与果树共同的病虫害,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豆科的三叶草。播种前土壤要先进行除草剂处理, 最好选择降解快的广谱性药剂如百草枯等, 也可先播种, 待出苗后再及时去除杂草。

1.3 水分管理

1.3.1 覆盖保墒。

因为我国大部分苹果产区都存在春旱秋涝、周年降水不均的问题, 所以进行雨水贮存以备干旱时期应急使用无疑是一个好的思路, 秋季土壤覆盖则是其中一个好举措。进行土壤覆盖既能避免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的保蓄雨水能力, 也能减少地表蒸发、提高土壤湿度, 还能防止杂草生长等, 常用材料有作物秸秆、杂草和地膜。秸秆、杂草要均匀撒铺于果树行间和树盘下, 成龄果园宜全园覆盖, 幼龄果园宜局部覆盖 (树盘) , 厚度为15~20 cm。秸秆可以先铡碎再覆盖, 也可以直接覆盖;草被上要稍微压些土, 以防风刮和火灾。注意秋施基肥时不要将覆盖物翻入地下。地膜一般于施完基肥后趁浇水或雨后覆盖, 应开沟起垄进行覆盖。

1.3.2 灌封冻水。

封冻水宜在11月中旬, 气温-3~10℃时进行, 水量要充分。冬前灌水可以满足果树冬季对土壤水分的需要以及翌年春季生长发育所需求的水分;同时也可以稳固土壤温度, 提高果树御寒能力, 避免冻害。

2 树干涂白

土壤结冻前, 配制涂白剂 (涂白剂的配制比例为:食盐1 kg、水12.5 kg、生石灰5~6 kg、石硫合剂原液0.5 kg、展着剂0.05 kg、动物油0.15 kg。配制时先用水将生石灰化开, 而后加入动物油充足搅拌, 最后掺加石硫合剂、食盐以及展着剂) 涂刷树干和主枝, 可消灭树干内的越冬害虫, 避免或减少果树冻害和日灼, 同时具有防寒等作用[3]。涂白剂的浓度以涂在树干上不结疙瘩、不往下流、能薄薄粘上1层为宜。

3 清园

果园采果后进行彻底清理, 刮除树干粗皮、翘皮, 同时将园内病虫枝、落叶、病烂果清理干净, 集中烧毁或深埋[4]。刮治工具要消毒处理, 免得造成树体之间交叉感染。

4 整形修剪

果实采收后, 对所有未停止生长的新梢和徒长枝进行摘心, 可以促使光合效能增强, 叶片肥大, 芽体饱满充实, 枝条成熟度提高[5];将树体上的密生枝、交叉枝、病虫枝、结果多年的老化细长枝及无法利用的徒长枝剪除或短截, 可以改变树膛内部的光照条件, 保持合理的树体结构, 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 促使树体均衡生长, 减少翌年枝条徒长现象。应注意的是:修剪时要合理“大、小、稀、密”, 即通过去大枝、留小枝, 达到上部枝稀、下部枝密、外部枝稀、中部枝密、内膛应空的效果。需要拉枝的果树应于秋季进行, 冬剪时以轻剪缓放为主, 尽量少短截, 多构成结果枝, 轻剪缓放是果树修剪以及弛缓树势的基础办法。

5 病虫草害防治

苹果采收后是早期落叶病的发生高峰期, 所以是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最佳时期, 同时也是防治轮纹病、腐烂病、干腐病等枝干病害的有利时期, 便于使用较高浓度的杀菌剂[6]。落叶前可选择喷1次4%绿盾、农抗120药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结合刮树皮, 将病斑或病瘤刮除后, 用腐维他原液或10%涂抹剂10倍液进行直接涂抹处理。清园后至数九前, 全园再喷施1次5°Bé的石硫合剂药剂, 能消灭枝干上的残余病虫[8]。病虫防治也可在喷施肥料时一并加入杀虫杀菌剂, 如5%菌毒清500倍液+48%乐斯本1 500倍液, 这样既能促进树势恢复、减轻叶片早落, 又可杀虫灭菌、减少越冬虫卵[9]。

苹果采收后是防治介壳虫的一个有利时期, 可以使用一些苹果坐果时不宜使用的农药。此时金龟子、桃小食心虫、苹果绵蚜等入秋后会潜入根系周围的土壤中越冬, 可结合秋季深翻土壤、施肥, 将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翻出地面冻死, 或将地面的残果、杂草、病叶及在其中越冬的害虫翻入土壤深处, 或用安民乐、好劳力等进行灌根处理。大青叶蝉、卷叶蛾、潜叶蛾、螨类等开始在树皮裂缝中、枝干上以蛹、卵或幼虫等形式越冬, 可以捆绑草把诱集害虫, 刮除树干粗皮、翘皮, 剪除病虫枝, 收集后集中烧毁。茶翅蝽等害虫的理想越冬场所是果园及其邻近房屋, 可在冬季或早春将房屋密闭后熏蒸或喷药。

采取中耕或化学除草法, 及时清除果园杂草, 不让其结籽和繁殖, 可有效减少下年杂草数量。

参考文献

[1]陈培民, 王建民, 张敏聪.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4) :26-27, 38.

[2]高喜荣.生草栽培对苹果园土壤及树体养分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7) :75-77.

[3]张新生, 赵同生, 付友, 等.苹果树采收后管理措施[J].河北果树, 2011 (1) :36-37.

[4]田林森, 管志武.金红苹果栽培管理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0 (3) :38.

[5]王光全, 孟庆杰.特早熟苹果早红玉早期丰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3 (2) :41-42.

[6]田凤.苹果贮藏期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华北农学报, 2004, 19 (S1) :189-191.

[7]曲健禄, 范昆, 李晓军, 等.多种化学药剂对套袋苹果黑点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11) :65-68.

[8]张晓红.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 2011 (4) :16-17.

抗生素滥用后果分析 篇6

1 抗生素滥用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 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我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 人均消费量约为138g, 是美国的近10倍, 在某些地方, 抗生素被医师当做“万能药”来治疗疾病。据调查, 中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不到20%, 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

全国调查中, 在中国畅销的前15种药物中, 有10种是抗生素药物, 最畅销的前10种保健药品中, 有8种是激素药品。据调查, 中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的费用占总治疗费用的50%以上, 而西方国家则在5%~30%。卫生部也承认, 中国抗生素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较大, 68.9%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平均100个患者一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药物。

2 超级细菌的产生

青霉素的发现和提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 人们相继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 有20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挽救了无数生命, 时至今日抗生素仍然是医师治疗感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品。然而随着抗生素的使用, 引起人类疾病的许多细菌已经对其产生了抗药性。如果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 此类强致病细菌最为可怕, 被称为超级细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就是超级细菌中最为著名者。

早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不久, 人们便发现葡萄球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耐药性最强的病原菌之一,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非常常见, 25%~30%的人体鼻腔中都有, 在健康人的皮肤上也经常发现。有时候它会进入人类体内而引起感染, 轻微感染会在皮肤上长疮和丘疹, 严重者可引起肺炎或血液感染。

自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纪60年代以前, 青霉素一直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有效的抗生素, 可是不久, 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便出现了能够产生分解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即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目前, 北京、上海地区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中约90%是由于产生了β-内酰胺酶而对青霉素耐药, 因而人们又研究出一种新的能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即甲氧西林。此类青霉素于1959年应用于临床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然而2年后在英国发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产生耐药性。20世纪80年代庆大霉素还是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药物, 可是目前MRSA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已超过50%。80年代末, 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敏感, 因此氟喹诺酮类药物曾作为治疗MRSA的保留用药。但现在80%以上的MRSA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由此可见,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毫无疑问地促进了超级细菌的产生。

1961年, 杰文斯在英国首次发现了MRSA。20世纪60年代中期, MRSA相继在加拿大和欧洲等许多国家出现, 70年代末期急剧增加并遍及全球, 80年代后期称为全球性病原微生物, 位居医院感染病原菌之首。MRSA不但对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 而且对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 并可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等常用抗生素产生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性的MRSA更是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据报道, 英国每年有1600万人死于MRSA。

虽然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对其有效, 并一度成为治疗MRSA的首选药物, 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 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相继出现了耐万古霉素的MRSA。2004年,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确证了第三株耐万古霉素MRSA。临床中可选的抗MRSA感染药物越来越少, MRSA感染成为当前临床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抗生素的研发是为了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却成为催生超级细菌的推进剂。究竟是抗生素筛选了抗药性细菌, 还是促进了基因突变 1943年, 原来当医师的里亚和由物理学转向噬菌体遗传性研究的遗传学家德尔布吕克证明了抗药性的出现可以在细菌接触药物以前发生, 表明抗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过,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在起到治疗感染作用的同时, 也间接筛选了耐药性菌株。

3 医院是培养MRSA的温床

MRSA除了具有强致病性和广泛的耐药性外, 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医院内传播, 使用抗生素较为集中的医院是培养超级细菌MRSA的温床。细菌无声地在患者—医护人员—患者间传播, 并可存在于人体达数月之久。美国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曾报道1975年182所医院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总数的2.49%, 1991年上升至24.8%, 其中尤以500张床以上的教学医院和中心医院为多, 因为这些医院里MRSA感染几率较大, 耐药菌株即可由感染患者带入医院, 也可因滥用抗生素在医院内产生。

据报道, 5年后人类所研制的所有抗生素都将无法对付超级细菌。而要研制一种新的抗生素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现代人身体抵抗力低, 环境状况、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均可影响人们的免疫力。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这一问题, 不久人类将面临超级细菌的巨大威胁, 因此, 我们除了要珍惜抗生素资源, 合理利用抗生素外, 还要改善居住环境, 调整生活节奏,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尤其是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加强身体锻炼, 才能摆脱对抗生素的依赖, 才能享受健康生活。

实施后果 篇7

1 企业概况

洛阳榕拓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张盘村西, 生产规模为焦炭100×104t/a, 副产品焦炉煤气3.85×108Nm3/a、焦油4.3×104t/a、粗苯1.19×104t/a、硫胺1.04×104t/a、硫磺2×103t/a。厂区东围墙外为济洛 (二广) 高速公路, 路东是张盘村, 距围墙约400m, 厂址西边、南边及北边为农田;厂址北边会盟镇距围墙约1 500m;西南方向距围墙约100m为焦枝铁路。

生产区从南向北分别为罐区、煤气站及炼焦岗位, 炼焦炉西边从南到北分别为焦场、煤场、配煤、消防站、污水处理站及锅炉岗位;炼焦炉东边从北到南分别制冷岗位、循环水岗位、煤气冷鼓岗位、为电捕除焦、脱硫、硫胺、脱洗苯岗位、空压制氮及总变电站岗位。

2 重大危险源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该场内存在有煤气、煤焦油、硫酸、烧碱等多种危险有害物质, 其容易导致中毒、窒息, 火灾, 爆炸等危害。其重大危险源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见表1。

3 重大危险源场所的事故后果模拟

本论文选择危险程度高、事故后果严重的具有代表性的装置进行事故后果模拟。所选择的事故模拟对象包括粗苯储罐区池火灾、煤气柜爆炸、煤气柜煤气泄漏扩散及煤气管道泄漏中毒等事故。

3.1 粗苯储罐区池火灾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储罐罐区的粗苯发生火灾时, 会伴随着可燃性混合气体的爆炸, 使储罐遭到破坏。罐顶炸裂后, 形成池火燃烧, 产生强烈的热辐射, 使周围物体和人员受到热辐射的危害, 其危害程度与物料的储存量、燃烧时间、距事故中心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

储罐区的粗苯储罐有2台400m3的粗苯储罐, 处在一个防火堤内, 罐区防火堤尺寸为18m×37m, 面积为666m2, 设1台粗苯储罐出现泄漏, 发生池火灾。经计算可得粗苯储罐泄漏发生池火灾, 粗苯燃烧的火焰高度达17.3m;热辐射通量34.11×103 (k W) , 距池火8.5m以内的热辐射将造成100%的物毁人亡;距池火26.1m处, 热辐射不会造成人员重伤;距池火41.2m以外对人员不会造成伤害。

3.2 煤气气柜爆炸事故后果模拟计算

当煤气气柜处于较低的正压状态时, 可燃组分主要为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 在设备损坏、操作失误等条件泄漏时扩散升空迅速, 发生泄漏时在泄漏点近处可能发生火灾事故。

经计算可知, 当40 000m3 (煤气气柜发生爆炸, 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半径127.04m范围内, 1%人员死于肺部伤害、>50%耳膜破裂以及>50%被碎片击伤;254.08m范围内, 1%人员耳膜破裂、1%被碎片击伤;635.2m范围内, 人员会被碎玻璃击伤;其破坏半径可达到1 693.9m。

3.3 煤气柜煤气泄漏扩散事故后果模拟计算

当煤气柜煤气泄漏后, 会在较大范围对环境造成污染, 致使人员中毒、死亡。为了较为精确地计算毒害区的大小, 采用泄漏、扩散模型和物质毒性计算可能致人死亡、中毒的范围。当煤气气柜发生大量煤气泄漏, 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 其主要模型为毒气以半球形向地面扩散。

40 000m3 (按照50 000m3的80%进行计算) 的煤气气柜严重漏气时, 按最大事故原则, 以气柜突然爆裂, 但没有发生爆炸, 气柜内的煤气100%泄漏进行计算。当煤气气柜严重漏气时, 可知处在距泄漏口393.9m半径的半球形范围内的人员, 若无有效防护, 或不能及时疏散, 都有因吸入一氧化碳而在数分钟至30分钟内死亡的可能。

3.4 煤气管道泄漏中毒模型危害程度分析

有毒物质泄漏后生成有毒蒸气云, 会空气中飘移、扩散、直接影响现场作业人员, 并可能波及到较远的居民区。毒物对人员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毒物的性质、毒物的浓度和人员与毒物接触时间等因素。

本论文采用对煤气管道泄漏中毒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当煤气泄漏时, 一氧化碳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为30mg/m3, 由此可知, 若煤气管道发生泄漏, 最大扩散距离为120.1m, 达到该距离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为30mg/m3的时间为54.6s不足1min。

4 分析结果和建议

4.1 分析结果

洛阳榕拓焦化有限责任公司重大危险源设施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中毒、火灾、爆炸等危害;电气危害等。其中中毒、火灾、爆炸是该公司重大危险源的主要危险因素。

根据事故后果模拟分析和企业现状, 可知榕拓焦化生产装置与周边的防火等安全间距符合规定的要求;厂区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符合规范要求, 有比较顺畅的消防通道;建构筑物方面基本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提出了对策措施及建议, 企业在按照建议内容进行整改后, 安全设施可以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4.2 建议

(1) 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和应急措施等信息, 以适当方式告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区域及人员。 (2) 建议在煤气站及罐区, 设置写明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的安全警示标牌。 (3) 重大危险源是变化的, 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巡检, 以便及时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动态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吴宗之, 魏利军.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是企业建立事故应急体系的基础[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 1 (6) :58-62.

[2]高士军.对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再认识[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07 (05) :17-18.

[3]张启敏.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危险源辨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2) :195-198.

上一篇:中学语文语法教学新探下一篇:非均质油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