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2024-07-25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精选12篇)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篇1

新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基金是新农合制度健康、稳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它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 参合农民个人缴费, 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企业、集体、个人等资助和捐赠的资金所组成。

一、新农合制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新农合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新农合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逐步建立了管理运行机制、筹资机制、结算报销办法、监管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各项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机制。第二, 新农合对农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显现。参合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率有所提高, 特别是住院服务利用率明显提高。第三, 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问题得到一定改善。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看病就医问题, 在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 也同步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第四, 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条件有所改善, 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目前, 推进和完善新农合制度的重点应该放在新农合基金管理上:一是探索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二是加强基金运行管理。三是形成科学规范的补偿方案。四是加强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的监管。切实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内部管理, 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及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 同时有效开展农村卫生机构及其服务行为的外部监管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动态管理

二、对新农合基金各环节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 资金筹集环节的管理

为了加强资金的筹集, 政府应该首先加快其立法的步骤, 制定各项法规, 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通过立法明确筹资各方的出资责任, 保证新型合作医疗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的健康稳定发展。其次, 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认识, 让农民群众真正明白新农合与旧的合作医疗的区别, 从而认识到参加新农合的好处, 调动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提高覆盖率。此外, 加强宣传还可督促各县乡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以保证其对新农合的补助金额足额列入预算, 还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行援助, 从而发挥补充渠道的作用。最后, 还应该合理确定个人出资、国家及各级政府配套资金比例。

基金应实施专户存储, 收支两条线管理。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基金收入直接结缴社保财政专户, 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在直接存缴财政专户困难的情况下将农民交费与集体补助先计入过渡户, 然后再从过渡户转存至社保财政专户。应明确基层收费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保管责任, 明确个人交费部分缴入当地乡镇财政专户以及最后结缴至财政社保专户的时间限定, 以防止有关部门对基金的占用。同时, 为了尽可能减少被占用的风险, 应不允许经办机构设置收入过渡户, 对直接结缴确有困难的机构设置收入过渡户的情况也应把好关。

(二) 基金运营环节的管理

在保证基金支付和基金安全前提下应做好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 也即基金结余的投资问题。对于新农合基金的运营问题, 应在保证基金支付前提下, 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三项基本原则。安全性是首要要素, 指基金投资应该规避风险, 减少损失。流动性是指在保证基金的安全性的前提下, 要保持其足够的变现能力。盈利性是指基金投资要确保收到一定的回报, 因为基金的保值增值归根到底依赖于投资的收益。由于政府等相关部门对基金安全特别关注, 因而对新农合基金的安全性和赢利性有严格的限制, 政策上基金结余一般只局限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或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然而基于以上运营原则, 新农合基金节余的运营对象还应包括:第一, 定期存款项目。投资于定期存款项目不仅可以满足安全性和赢利性原则, 而且投资期限上的选择更为灵活, 投资的变现很方便, 从而也满足了流动性原则。第二, 投资于不动产。国家和省完全可以把基金用于建设医院、公寓、医疗设施和高速公路之类低风险投资, 当然这需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 这种方式虽然风险小, 比较安全, 但是资产的流动性差, 不易变现。

(三) 基金支付环节的管理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把“大病”界定为每年每人花费区域内人均纯收入相等或一半的农村主要疾病, 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则是实行新农合的核心。目前有的试点地区为了争取更多的农民参与, 扩大覆盖面, 给予一定比例的门诊非指定病种的补偿, 当然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好的, 只要对门诊非指定项目的结报部分所占的比例予以严格的测算则是合理的。因而, 现试点的新农合在支付时应根据各试点地区历年的资料、实际的筹资水平和生活习惯做到精确测算, 合理确定住院支出和门诊指定病种的补偿水平, 缩小结余, 力求做到基金的自我平衡。此外, 还可以建立财务信息的公示制度, 采取灵活多样的公示方式, 广泛地接受社会监督, 增加新农合的吸引力, 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

基于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考虑, 有些试点地区还尝试着将一部分基金支付工作委托给当地的定点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办理。由于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考虑不周, 这种做法在一些利益和权责方面, 没有加以明确, 可能会给今后带来纠纷和引发安全的隐患。因而, 对于基金支付管理环节, 经办机构应与委托支付的机构之间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加强新农合基金的支付管理工作。

(四) 基金监控环节的管理

1. 建立新农合基金的监管机制。

(1) 建立监管工作责任考核机制。一要将新农合基金规范运作和监督运行纳入县市政府及主管部门负责人考核述职的内容中, 明确责任到位, 坚持县市、乡镇两级政府“一把手”负责制;二要提高新农合管理人员素质, 吸收一些专业人员, 加强对农民申报医药费的审核, 准确地把握政策。 (2) 建立新农合巡查机制。 (3) 建立完善新农合公示机制。一要在每月上旬由县市电视台及乡镇、村按规定的格式公示医疗费用补偿情况, 接受社会监督;二要实行县、乡、村三级公示, 实行旬、月、季、年公示。确保参合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三要在村卫生所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公示医疗明细内容, 接受参合农民监督, 真正体现合作医疗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4) 加强各级审计机关的定期审计检查。将新农合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纳入县级审计部门的年度审计计划, 定期予以专项审计, 并公开审计结果。 (5) 建立举报投诉制度, 广泛接受监督。

2. 实行以合管办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一是要配置合理、经济、实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二是要统一使用易掌握、易操作的软件系统;三是应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 实行专人操作, 专人管理, 确保网络持续畅通。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及时、全面地获取各种相关信息资料, 全面掌握并动态监测、监控合作医疗基金储存、使用、支出情况, 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才能准确、快速地计算补偿, 避免人工操作易出现的错误或人为的舞弊现象, 确保补偿公开、公平、公正、合理;才能随时监测每个病人的诊疗、用药、收费等情况, 有利于发现并及时更正定点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 确保合作医疗病人的权利不受侵害。

三、新农合基金管理的原则

首先, 三方共负担原则。筹集的资金应由政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承担。其次, 社会统筹与家庭账户相结合原则。第三, 收支两条线原则。应杜绝差额结算的虚假收支现象, 将新农合基金纳入社保财政专户管理。第四, 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相统一原则。要在保证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 增加其收益率, 增加流动性。第五, 行政管理与基金业务管理相分开原则。也就是说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应该分设, 各负其责。

摘要: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较好地改变了农民就医难、看病贵的状况, 对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和中枢, 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三方共担原则;社会统筹与家庭账户相结合原则;收支两条线原则;安全性、收益性和基金管理相分离原则;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离原则。

关键词: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运营,支付,监控管理

参考文献

[1]宋立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长效监管机制的对策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8 (1) .

[2]裴朝锋, 樊怿霖, 胡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问题刍议[J].科研论坛, 2007 (5) .

[3]刘亚静.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研究[J].中国发展, 2007 (3) .

[4]陈竺.新农合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作用逐步显现[J].时政快讯, 2007 (9) .

[5]姚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卫生.卫生经济研究, 2006 (12) .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篇2

余晖;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沙田中学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法实施至今,已走过六个年头,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在新时期、新环境的制约下,农村中学义务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又反过来制约了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本文主要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的对策,让农村中学教育工作者从中得到启示,以便更好地完善教育管理方法。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中学教育管理:对策

一、义务教育的内涵

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新时期农村中学义务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至今已六个年头,虽时间不长,但农村中学教育成绩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知识结构呈多样化发展

义务教育提昌的是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农村中学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按照“法律”制定具体的教育管理措施,增加新课程设置,改变旧知识结构,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逐步摆脱了应试教育的依赖,与应试教育阶段相比,各方面的素质明显提升。本地区的升中免考科目,如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学生表现出对这些科目的偏爱程度明显提升,特别是学校教学管理中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学生在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比赛中成绩突出。

2.加强了学生思想品质及行为规范的教育,总体素质得到提升

农村中学在实施义务教育后,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不拘泥于应试教育,而是从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考虑,着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加强了学生思想品质及行为规范的教育后,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发扬勤劳传统习惯的同时,不但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思想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也表现出像县城中学学生一样,知礼节懂礼貌,总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

3.减少费用,推进教改,降低了辍学率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教育,不收学杂费。由于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学依据国家教育政策,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住宿生特困生活补贴的具体措施,让更多的贫困农村学生得到了实惠,无疑给农村中学留住学生增加了保障。以此同时,农村中学也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各项素质的教育。如思想品德、文化基础知识、体育艺术及劳动技能的教育等,而不是只强求应试教育,让学生减轻了心理负担。多方面的措施不再让学生怕入学怕上课,因而留住了学生。每年的“两基”巩固调查,农村中学辍学率不到3%。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农村中学的义务教育管理也出现诸多问题,极待改善。1.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实施义务教育之前是应试教育,小学升初中必须通过升学考试,按国家计划,按升学考试分数划线招生。这样,便把一部分要求继续接受教育的学生挡在了中学教育大门之外,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国家长远的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取消了应试教育,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由于取消了升学考试,所有的小学毕业生一律直升初中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加上教学设置要求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教育必然暴露了义务教育制度的严重不足: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城乡差别悬殊而课程设计统一要求,教学任务要求统一,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而无法学,并且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已成了共识。这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捣蛋、辍学的恶性循环。这是义务教育政策本身从一开始实施就存在的严重不足。

2.义务教育中教学及德育管理体制滞后

义务教育的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但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偏离了教育法的宗旨。他们认为素质教育“只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可以不管升学教育质量。基于这种理解,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管理中放松了教学质量的要求,只是得过且过,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一味地追求适应于现阶段社会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的“素质”教育,因而学生各种行为习惯迎合了现阶段社会习俗的要求,但学生的文化知识严重滑坡。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质量比不上八、九十年代的,就是有力的证明。

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学生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他们受到了不良思想导向的冲击,加上农村中学德育管理机制滞后,他们便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不符合中学生要求的陋习带进校园,诸如染发、怪发,男生穿戴耳环、首饰,女生高跟鞋、穿着大胆暴露的衣服等,至使学校管而无方,缕禁不止。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或不肯就低要求工作,让读书无用论又一次抬头,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学学生,他们学力严重不足,大多数学生无心向学,到学校的目的只是玩耍或消耗时光,初中“毕业”时,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三年级的实际水平。

3.社会偏重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可,至使学校管理处于两难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执行后,让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法律强有力的保护。但社会更偏重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同,在农村中学教育管理中,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学校在处理时时常与《保护法》严重冲突,在此情况下,学校或教育工作者往往被诉诸于公堂,错对都是错。处理违纪学生不是,处理管教不严之教师也理由不足,学校管理处于被动,处于两难之境。因此,教育工作者不敢“严格”管理,久而久之,学校管理中便出现了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

4.上级偏重于安全管理要求,学校疏于安全能力的培养

安全教育无论何时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学校中,我们必须抓好安全教育,它涉及到人的生命,牵连到多个家庭。生命是美好的,没有了生命,谈及任何东西都没有了意义。但是,学校的上级常常夸大安全教育而放弃了有关安全能力的培养。如常严禁学生到江河湖海游泳,而扼杀了学生学习游泳能力的培养;因害怕学生踢球受伤导致纠纷而放弃了上体育课等,诸如种种,不一而足。由于学生的这种自身安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致使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便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上级的这种工作方法实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极力推卸责任的严重行为。

三、与时俱进,深化完善义务教育的对策

基于以上农村中学义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课改,以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

由于义务教育取消了升学考试,所有的小学毕业生一律直升初中学习,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城乡差别悬殊而课程设计统一要求,部分学生无法学或学而不进。农村中学学生已无法适应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为适应新的素质教育要求,必须重新制订课程,或以农村中学的要求为基点,或以基础知识为要求,以补救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合理中肯地重新评价学生。

2.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入理解《义务教育法》,重新审视素质教育

教育工作者对《义务教育法》的内涵没有深入的理解,甚至对素质教育,理解为只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必须两头抓。一要加强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二要抓好学生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及生活技能的教育,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只有把对学生的教育定位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学校管理要努力寻求社会的支持,加强纪律约束

在学校管理中,应努力寻求社会的支持,让社会改变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偏重认识,鼎力支持义务教育在农村中学的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束缚,大胆实施教育管理的新措施,严肃学校管理制度。因为学校是一个养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场所。任何抵制学校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学生,都应接受批评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素质教育,亲近学生,关注个体,深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此,学校的管理将由被动变为主动,学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4.抓安全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能力

学校的上级首先要明确安全的重要及分清责任,作为上级必须敢于承担责任。学校管理中必须以人为本,在强调安全的同时,不能只是“严禁”,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开展安全教育;更加注重安全能力的教育,如教习游泳,学会自救等。“禁止”与“学会”相比较,当然掌握了安全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篇3

一、统一思想,认清我国教育发展新形势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学校是发展教育的实验基地。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组织教师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并肩作战,携手共渡难关。尤其是我们农村级小学,由于办学条件较为简陋、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师资严重不足、学生家长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导致我们的教师灰心丧气,产生工作情绪。这时,如果学校不去统一思想,不去对教师进行思想动员,各自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怎样都不管。随之就成为一盘散沙,很难收拢。为此,统一思想,认清教育发展趋势尤其重要。

二、明确办学方向和宗旨,提高教师服务意识

在我们周围的许多学校中,由于没有明确办学方向和宗旨,教师缺乏服务意识,导致学校管理的盲目性存在,教师也是拿着书本而不知道怎样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各界人士。在这里,我给大家谈谈怎样确立办学方向,怎样提高教师服务意识。一方面要组织教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提高服务意识是教师的精神文明所在,要组织教师以生为本,注重教育公平,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教育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

三、弄清学校管理环节,合理组建领导机构

学校管理环节是组建学校领导机构的载体,学校领导机构是实施学校管理环节的主体。只有明确了学校管理有哪些环节才可以全面组织学校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在组建学校领导机构过程中,学校领导必须做好把关工作,通过对全体教师的了解和测试,哪个教师适合管理哪些环节,要明确职责和要求并强化学习和培训,使之能胜任自己分管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全体教职工都参与学校管理。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改变以往“事事校长干,校长说了算”的独策管理模式。

四、严格执行学校管理制度,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的章程,是教师在学校的行为准则;教师岗位职责是学校教师分工的依据。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清楚自己是什么角色,该干那些工作等。譬如:教导主任主管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总务主任主管学校后勤工作、政教主任主管德育工作等。据了解,很多村级小学由于没有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没有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即使有制度也不严格执行,即使安排了某个岗位也是一个空架子、是一个幽灵,有名无实。从而导致分工不明,工作开展进度缓慢,就像一台机器,如果中央控制器坏了,其他组件就闲着。我们要经常地、长期地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使教师认识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干,才能让教师自觉地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提高教师自律意识,培养教师主人翁精神

学校管理主要靠校长,学生管理主要靠教师。如果教师没有自律意识,没有主人翁精神,当面遵守,背地妥协,也是无法搞好学校管理的。只有提高教师的自律意识,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才能搞好学校全方位的管理。可是,要提高教师的自律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的交流与培养,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以学习为纽带使教师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主人翁精神,使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

六、统筹兼顾,加大教师监管力度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有个别教师不遵守学校规则、不坚守岗位、超越学校权威或是偏离学校办学宗旨,还会有个别教师因为学校某方面的问题而产生不良情绪。这时,应做好统筹,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处理问题,尽力使学校各项工作达到公平合理,消除教师心理障碍,把教师与学校融为一体。

七、废旧立新,全面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尤其是我们边远山区学校,许多陈旧的制度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我们要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就要有新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要适时进行修改、讨论和实施。应不断总结,勇于创新,逐步完善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制度。

八、加强团结,全面搞好校内外人际关系

团结就是力量,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关系在学校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风貌。如果一个学校长期闭关自守,不与外面联系,工作是不可能有进展的。为此,我们要加强团结,搞好校内外人际关系,以便于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九、走出山里,拿回先进经验

我们要组织教师经常外出参观、培训及访问,把城里的先进管理经验拿回我们山区小学;要开阔视野,总结经验,逐步改变农村小学的发展局面。

十、结合学校结构特点,创办农村特色校园

作为一所农村山区小学,结构较为简单,设备非常简陋。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学校简陋而使管理也变得简陋。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努力开拓适合学校发展的路径,树立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全面打造一个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基地。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篇4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发展不均衡

各校办学条件参差不一, 总体存在县城、乡镇、基层农村三级分化的趋势。即县城所在地学校普遍好于乡镇学校, 乡镇所在地学校好于基层的学校。绝大多数偏远山区、圩区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 经费运转困难, 资金需求大。

(二) 预算管理不到位

绝大多数学校预算未按照规定程序编制, 没有充分酝酿, 未经教代会讨论通过, 而是由财务人员一人完成编制的全过程, 校长及领导班子全然不知。预算编制很随意, 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预算执行时缺乏约束力, 经费支配随意, 影响预算的严肃性。学校没有建立公用经费合理使用的分析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影响了公用经费的预算执行效果。

(三) 支出方向受限制

按照《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 (财教[2006]5号) 的规定, 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津贴、补贴、奖金等;不准用于学校基本建设;不准用于偿还债务等。上述规定, 不尽符合农村学校的实情。

1. 关于人员经费问题

此项规定影响了学校下列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一是节假日有关工作, 如寒暑假期间学校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大家访活动及校园维修建设等工作;二是教职工超工作量课程安排;三是学校突击安排的大型艺体课外辅导等;四是教研教学比赛活动的奖项设置等。

2. 关于学校债务问题

义务教育债务化解虽已结束, 但当前为数不少的学校仍然存在欠债现象, 主要为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时未能化解的历史遗留债务, 受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规定限制, 该部分债务长期存在, 一直得不到解决。

3. 关于基本建设工程款问题

不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承担着本应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基本建设工程款, 主要为工程经审计决算后超标, 财政未追加资金, 由学校承担的工程款。同样由于受公用经费支出限制, 学校即使账面有结余资金也难以支付。

(四) 学校各种额外负担重

学校公用经费承担的额外开支项目繁多, 影响了经费使用效益, 造成许多学校的运行环境只能长期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上。一是教育信息化、“班班通”工程的配套建设资金、地方政府摊派的各种报刊杂志征订费等各项支出, 严重挤占了公用经费, 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学校, 学校苦不堪言, 经费尤其紧张。三是校方责任险在设计上缺乏统一的、完善的理赔机制, 农村少数学校学生出现校方、非校方意外伤害时, 在各种压力下学校承担了相当大的赔偿责任。

(五) 财务管理基础弱

大多数农村学校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如领导对财务政策的不够了解、不重视;财务人员不专业;内控制度难以健全等。

二、有关对策

(一) 严格预算管理, 提高预算效果

强化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编制到校, 增强预算约束力。农村中小学在编制预算时要按照上级指导意见, 按轻重缓急、统筹兼顾原则, 细化支出项目, 促进财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预算的编制和监管由总额控制转变为定额控制。严格要求各学校认真执行预算, 不得超出预算支出, 真正发挥预算的作用。完善对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体系建设, 增强预算的严肃性。

(二) 统筹分配经费, 合理配置资源

坚持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坚持公用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 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建议教育及财政部门联合制定公用经费分配实施办法, 打破原有的统一按学生数为依据的分配方法, 建立县级和乡镇学区两级经费统筹分配体系, 把经费统筹和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

(三) 调整支出结构, 发挥资金效益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 全社会掀起了反对铺张浪费, 厉行节约的新气候。据笔者掌握的资料, 近几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变化明显。如:消费性支出降低;发展性支出提高;“三公”经费支出大幅度降低;教育教学活动经费明显增加。现有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已运行多年, 随着形势的变化, 部分规定已显得过时, 应作适当调整修改。如:建议同意发放教职工加值班等非工作时间补助及教研、教学活动奖等;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 同意以公用经费偿还部分历史遗留债务;本着“有多少钱, 办多少事”的原则, 同意学校在自愿、不新增债务的前提下, 以公用经费结余资金偿还基本建设工程尾欠款或直接用于学校基本建设等等。

(四) 增加经费投入, 为“义保”经费减负

国家拨付到各个学校的义保经费, 其主要用途为学校的正常运转, 但由于客观原因, 很多学校义保经费受到了挤占, 学校经济不堪重负。建议:首先, 社会各界应给予学校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减少对教育的摊派;其次, 加大对薄弱学校及边远学校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全面提升其办学条件, 减轻学校经费紧张的压力;最后, 提高对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的补助, 弥补其公用经费不足, 确保此类学校正常运转。

(五) 加强业务培训, 健全财务管理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心学校领导的培训, 熟悉财经法规制度, 强化责任, 明确职责, 提升经费管理水平, 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经费管理的需要。要加大对乡镇中心学校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 促进经费核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要鼓励现有财务人员参加会计电算化及会计从业资格等业务考试, 建立和发展专业化财会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晓磊.如何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厉行节约, 统筹高效[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0) .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篇5

暂行管理办法

为保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资助对象和责任

第一条资助对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符合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贫困寄宿学生优先资助: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父母一方因残疾而没有经济收入。

5、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6、其他原因

二、资助方式

1、资助贫困生的方式是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

2、补助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小学生每生每天补助4元,初中每生每天补助5元,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即小学生每学年按1000元补助,初中生每年按1250元补助。

三、管理机构与职责

1、成立 管理工作小组。中小学校负责研究制定资助贫困生资助规划,管理各校资助资金,对各校资助贫困生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专项资金及时支付到学生手中;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申报工作等。

2、各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并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申请和初审,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四、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资助小组审核确定。

3、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

4、中小学校对全县资助贫困生情况进行逐人登记造册,建立文本和电子档案。

五、帐户与资金管理

1、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将资金发放到学生手中,也可分月发给学生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备案,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六、监督和检查

1、受资助学生名单、资助项目和金额应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全县受资助学生应在县教育局政务公开栏公布。建立受资助学生电子档案。

2、校资助小组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库,按实行动态管理,对贫困生学习生活、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定期巡查,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3、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贫困学生。对于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助资金的,要严肃处理。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4、中心学校要对各学校资助贫困生情况进行检查,对资助工作开展好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问题突出的,要予以通报批评,性质严重的,将追回中央和省专项补助资金,并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篇6

【关键词】农村;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

1、农村新能源建设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新能源的开发更加重视。我国农村地区现阶段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新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农村新能源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还对农村地区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有利于为农村供应清洁优质的能源

农村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如作物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家畜家禽养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等,这些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是目前农村地区大部分还是使用秸秆作为燃料来直接使用,利用率低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面对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我国在农村地区进行了新能源的开发工作,大力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既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又能使村民用上优质清洁的能源。如农村地区利用人畜粪便等废物进行发酵制作沼气、安装太阳灶等来进行节能减排工作,为农村地区节约能源的同时还方便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

1.2有利于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虽然农村的自然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这只是局部地区的改善,大部分地区由于秸秆的随意焚烧和人畜粪便的随意堆放等使得农村环境仍然存在脏乱差的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还不利于村民们的身体健康。自从对农村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实施,将人畜粪便和生活废水等流入沼气池中进行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可以杀死寄生虫卵和一部分病菌,减少粪便和废水等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除此之外,对秸秆的燃烧方面采取高效燃烧方法,大力推广以秸秆为燃料的高效低碳生物质炉,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保护了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

1.3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农村地区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和过度放牧使得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对耕地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而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都使得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过量、农作物在使用农膜而增加产量的同时也破坏了农业原有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由于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还会加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破坏,最终农业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会随之下降。而改变这一现状最主要的是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的运用,如在农田中施用沼气肥料代替其他肥料,还可以用沼渣和沼液经过处理做饲料来喂养家畜家禽,这样就将沼气与养殖、种植联系在一起了,最终实现农村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2、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的现状

我国的可再生资源和矿物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这些资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尤其是对太阳能的利用和沼气的开发,尽管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开发技术和规模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对新能源开发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新能源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具体表现为激励、补助、帮助新能源研究者开发市场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我国为促进农村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地区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如国家明确规定生物质能的发电也要享受同样的电价补贴,但是沼气发电站始终不能得到电网公司的“收购”,电价补贴优惠政策也无法落到实处。再如我国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所以太阳能被大量的开发和利用,市场上也出现了太阳能热水器,这就代替了以往常规的热水器,并节约了资源。但是那些利用太阳能开发出来的产品并没有得到国家可再生资源优惠政策的补贴和激励,使其处于尴尬的地位。

2.2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不足

自从对新能源技术开发以来,我国为了推动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其研发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现有的资金投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的研究工作,造成了新能源建设发展缓慢,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程度低等现状。由于新能源的成本相对于其他能源来说比较高,是阻碍其大力推广应用的阻碍力量。除此之外,由于对新能源建设的投资力度不足,使得我国现有的新能源市场是一个规模比较小的、非确定性的市场,尽管我国对太阳能的利用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其开发潜力小、市场需求量小以及市场竞争力弱等原因,使我国现有的新能源不能在市场上得到很好的推广。

3、优化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的措施

3.1提高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认识,加大对新能源技术人才的培养

开发新能源是解决我国农村能源问题以及实现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提高全社会对农村地区建设新能源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要对一些在新能源建设上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以资鼓励,提高技术人员对新能源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新能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其次,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能够满足农业新能源建设的能源开发者,与此同时,农村相关部门也要与相关院校和教育机构之间加强联系,确保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3.2建立健全农村新能源建设的管理机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除了对农村新能源使用者进行补贴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外还要对农村的新能源产品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制定相关规定。其次,在农村中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小组,广泛宣传新能源产品的使用方法,推广新能源专业知识,使村民对新能源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并推动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的快速、平稳的发展。最后,政府机构要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在农村地区成立新能源专项投入资金,并将其列入到国家的正常预算中去,同时还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对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将节能减排事业做到最好。

总结

农村新能源建设对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生态和谐、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发展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农村新能源的建设,提高人们对新能源建设的认识,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在科研人员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建设对农村地区更加有利的新能源,促进农村地区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卫东等.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探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现阶段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模式研究 篇7

1 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和谐,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和睦、融洽,配合得适当”的意思。[1]就此而言,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涉及两个以上的事物,是指事物之间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2]由此可归纳出和谐发展的科学内涵,即和谐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各个主体、各个要素之间稳定有序、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共同发展。它是消除矛盾,缩小差异,稳定有序的发展,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也就是说,和谐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美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行为合拍、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4]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基本思想和观点的系统化与理论化形态,它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简单地说,指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和睦均衡的互动发展。它既要求农村体育能够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全面的自我发展,又要求农村体育在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农村和谐社会的建构,实现与农村经济社会和睦共生的共同发展。由此可以得知,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强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耦合发展,又强调与社会共生和体育自生能力的结合发展。

为便于解读,不妨把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系统划分为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内部系统,即农村体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系统;外部系统,即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系统。也就是说,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内部系统的和谐,又要实现外部系统的和谐。

2 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影响因子

为了进一步刻画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系统中各要素对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本文引入“影响因子”这一概念对其进行描述,并采用频度统计法,即对目前有关和谐发展影响因子的研究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频度较高的因子;理论分析法,即对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目标进行分析综合,选择那些能表征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重要特征的因子;专家咨询法,即在初步确定的影响因子的基础之上,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初定影响因子进行调整;最后依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因子数据的可得性来最终确立主要影响因子。

研究表明:农村体育人口、体育文化、体育资源、体育产业、体育管理是影响农村体育和谐发展内部系统的主要因子;农村人文语境、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影响农村体育和谐发展外部系统的主要因子。所有因子互为联系,互相作用,任何一个因子得到良性发展,都会对其他因子起到联动效应。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系统总体运行效果,是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系统各主要影响因子相互协调程度,以及该系统的发展潜力和人为调控和谐发展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3 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动力来源

3.1 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就在于事物的矛盾性。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和谐发展存在两对主要矛盾:一是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现有的农村体育供给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它是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内部矛盾,即内因;二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对农村体育局部和谐的需要与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状态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它是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外部矛盾,即外因。这两对矛盾是推动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过程就是妥善处理这两对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3.2 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直接动力

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政府自上而下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政策推动和农民自下而上对农村体育供给的需求拉动。[5]

政府自上而下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政策推动主要源于政府对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宏观调控,它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对农村体育局部和谐的需要与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状态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的外化,是推动农村体育和谐发展外在动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社会全局的和谐是由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和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局部和谐构成的。农村体育作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促使农村体育投入结构优化,引导农村体育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农民自下而上对农村体育供给的需求拉动主要是指以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需求拉动,它是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现有的农村体育供给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外化,是推动农村体育和谐发展内在原动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农民对包括体育消费在内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断增强。农民自下而上的体育需求,是我国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结果。这种建立在农民对自身利益高度关心和政府对农村发展高度关注基础上的内在原动力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的高度统一,是最深远、最具活力的动力源。

当然,这两种动力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们是内力与外力的关系,二者只有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进农村体育和谐发展。

4 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制度保障:政府宏观调控,事务管理法制化

现代社会,法律、法规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也是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准绳。农村体育只有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范下,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才有和谐发展的可能。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要政“体”分离,政府对农村体育实施宏观调控,相关职能部门依法行使其日常管理职能,目的是要优化社会结构,建立起适应农村体育和谐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从而促进农村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和农村体育资源优势,为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服务。

在具体事务管理方面,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管理效能。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以及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发挥市场在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农村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积极出台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国家投入专项资金的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加强对农村体育和谐发展规律的研究,强化发展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同时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

4.2 资金保障:积极筹集资金,融资渠道多元化

农村体育既是国家体育事业一个重要方面,又是我国农村和谐社会整体推进的组成部分,其投资主体必然是多元化的。正如上所述,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动力既来自政府自上而下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政策推动,又来自农民自下而上对农村体育供给的需求拉动。因此,农村体育和谐发展资金要适应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需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首先,要主动争取国家财政。要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契机和根据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关于“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体育总局体育彩票公益金实施“雪炭工程”的机会,加大对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第二,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走产业化道路,使各种有利于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社会积极因素形成合力,从而为自己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资金。第三,要全力动员自筹资金。农村体育的和谐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等经济发展了、靠政府投入了”再来发展的“等、靠”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资金富足了,农村体育才有了和谐发展的根基,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和农村体育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农村体育和谐发展体系。

4.3 人员保障:壮大体育队伍,路径开辟乡土化

首先,要壮大体育参与人口。要根据不同地域农村的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了解当地农民对体育的态度和需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体育人口发展规划。要主动结合农村地域辽阔、体育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多样、生产季节性强、农民闲暇时间较多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民喜闻乐见、普及程度高、趣味性强、消费低、乡土特色浓郁的体育项目,丰富农村社会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以健康的心态享受生活、融入社会。如季节性特征的春季远足、郊游,夏季游泳、漂流,秋季登山、攀岩,冬季滑冰、雪橇;传统性特征的新年龙灯狮舞、端午龙舟竞渡、重阳登山远足;以及民俗性特征的荡秋千、踢毽子等等。

其次,要壮大体育人才队伍。体育人才主要包括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人员。要立足本土,走自主培养道路。要加快乡镇及村一级的体育人才培养步伐,逐步形成农村基层体育人才培养制度;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教师、军队复员退伍军人、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及其他体育爱好者的骨干作用,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管理,联络相关教育培训部门,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农村基层体育管理员和指导员。

参考文献

[1]李国炎,等编著.新编汉语词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1月第2版:1198.

[2]刘玉梅,杜旭宇,吴书保.论和谐发展[N].廊坊日报,2006-02-28.

[4]李一.试论和谐发展观[EB/OL].http://www.tzzk.gov.cn/tz/dis-play.asp-ID=87,2008-6-22.

现阶段农村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篇8

1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教育形式不容乐观, 许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相违背的状况仍然存在。

1.1 传统的观念以及教育模式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中传统的观念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已经不能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要相适应, 同时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家长、教师包括学校将学生上学当作农村孩子离开农村的手段, 片面的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目前农村教育定位、教育模式仍然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 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都没有有效的保障, 培养新农村全民发展的人才是现阶段农村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任务。

1.2 农村教育教学师资力量不高影响农村教学质量

农村教育内部存在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一些列的问题, 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学生的需求。与城市教育相比, 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严重落后, 教学设备、教师队伍都与城市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教学质量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教师的整体数量和教学设置也不尽合理, 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 甚至有些地区还存在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 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必须要实行进一步的建设和管理。

1.3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农村义务教育进展缓慢

我国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不管是在经济发展还是教育水平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较高, 但是与此相对应的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进程缓慢, 农村教育困难重重。农村教育师资队伍不稳定,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老化, 与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教育的需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了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存在巨大的反差, 农村教育资源还在实际过程中不断的向城市流动, 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紧张, 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教育设施落后, 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 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2 现阶段农村教育发展策略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农村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 没有全面的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意义, 缺乏对农村教育特殊性、综合性的思考, 知识单纯的套用城市的教育教学体系, 阻碍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农村教育的实施一定要将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当地的特殊性结合在一起, 建立起适合农村情况的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系,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根据农村产业机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除了基础教育, 农村教育还应当发展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以适应现代农村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发展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统筹安排, 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 最大化的发挥整体效益。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教学体系,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同时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培训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摘要: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特别是在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 农村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以及各项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 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前提就是农村教育的不断完善, 农村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我国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破解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 篇9

1 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为解决当前农村贫困问题,我们要努力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推进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投资范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彻底改变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现状,确保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第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根本上增加贫困农村地区的人均年收入;第三,坚决扩大对贫困农村地区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力度。

2 健全劳动力就业体制

古往今来,就业一直是一个国家能否稳定的安国良策,也是一个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民生之本。因此,健全贫困农村地区的农民劳动力就业体制、充分扩大全体农民就业是解决当前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各类问题时一定要优先考虑的。

首先,要全面扩大就业范围和深度,充分实现贫困农村地区全体农民的就业;同时加快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适当扩大农民工劳动力输出,为广大农民工扩宽各种就业方向和渠道;同时积极推进贫困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城镇化思路,大力支持乡村企业,使其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促进贫困农村地区的贫困人群脱贫致富。

其次,要推进贫困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向非农转化。从根本上取消长期以来限制农民在城市自由选择就业的各项歧视性政策,例如户口制度、工作种类歧视、工作内容的重视程度、农民工子弟的就近上学限制、农民的就医政策和社保限制等,使已经进城的来自贫困农村地区的农民在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下增加收入,实现贫困农村地区人口的顺利就业转移。

最后,要建设贫困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信息共享平台。贫困农村地区各级政府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在乡镇基层政府内部设计基层劳动力人才市场,努力实现在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服务方面的资源共享,使得贫困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在发展规划、技能培训、求职登记、工作获取等接受全方面的统一的就业服务。

3 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我国当前的扶贫策略是国家统一将扶贫资金划拨到各个贫困县,再由贫困县自主进行具体调拨和落实。很明显,这是一种简单且粗放的扶贫方法。原因有三:(1)在同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是贫困人口,县里面不同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这种自上而下统一的反贫困标准很有可能引发贫困信息和扶贫信息不对称和扶贫工作参与人员的道德问题等,使原本超过了贫困标准线的县为了获得扶贫资金而伪造贫困状况,戴上“贫困县”的帽子,进而获得不道德的利益,甚至进行违法活动。(2)当前国家扶贫资金的获取,并未在公众平台上公布透明信息、严重缺乏全体人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人群的民主参与,不断地滋生各级官员私占、挪用、甚至侵吞扶贫资金的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扶贫资金的真正用途,不但达不到国家的扶贫效果,反而会更加影响贫困人群对国家扶贫的信心,甚至还会使得贫困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明显。(3)当前大部分贫困县的扶贫工作都采用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法,就是在上级部门来检查扶贫工作和成果时,将全县能用的资金都临时集中起来,向临时的扶贫对象倾斜,一旦检查验收后,立刻就将这些扶贫资金和其他资源“倾斜”回去,导致所谓的扶贫工作变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演戏。

综上原因,为全力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实施“精准扶贫”,改革国家扶贫资金定向机制,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户的具体扶贫细节措施,使得扶贫资金不通过各级周转而是直接到贫困户人群手中;在落实扶贫资金调拨和投放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日常管理、投放活动的监督和投放用途的审计,确保各类扶贫资金安全又准确投放到对应的贫困农民手中,坚决杜绝私占、挪用、侵吞扶贫资金现象。我们在此倡导“精准扶贫”,这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提高贫困标准。第二,农村扶贫工作应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发展。第三,扩大扶贫政策覆盖范围。第四,继续加强扶持贫困集中区域。

4 发挥农村消费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我国农村的金融理念是“存当下的钱,花自己的钱”,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未惠及大部分农村以及两千多年来“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文化沉积的。相比城市,农村的金融业相对落后,金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支撑作用未得到体现。

我国的农村是全球数量最大、范围最广的农村地区,三农消费的潜力不可估量,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着那些制约农村快速发展的阻碍因素的不断减弱,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慢慢展现出来了。以“普惠金融”为使命和愿景的广大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抓住此次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消费金融,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具体做到如下:一方面,在逐步满足了农业生产信贷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支持贫困农民群众的消费升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逐渐培养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金融消费习惯,改善金融消费环境。

5 结论

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中国最复杂社会问题之一,并非一朝一夕之力可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其破解需要未来社会学界、经济学界、自然学界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此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人也将不遗余力地在今后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J].党的建设,2012(12):22-34.

现阶段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出路 篇10

那么中国现阶段, 村民自治出路究竟在哪里呢?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到底如何呢?这就不能不从现阶段中国农村内部存在着的各种各样权力出发, 去探讨农村村民自治的运作状况。换句话说, 中国农村内部各种各样的权力制约, 权力博弈是影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关键因素。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 其实就是中国农村村落场域内各种权力之间的博弈过程。在现阶段村民自治运作的权力博弈场中, 具有重要影响的局中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政府并非一个单质的力量, 其不同部分对村民自治主观态度和影响方式有所差别。中央政府是村民自治的积极倡导者, 它主要通过制度, 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以及典型示范和宣传活动等来引导和推动村民自治的进程。而对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及干部而言, 由于村民自治确实给其权力、权威的任意行使带来一系列的障碍, 并且增加了对农村进行行政管理和控制的成本。他们对推行村民自治不甚热心, 有时甚至直接干预和阻挠村民自治的运作。

2村干部。村干部始终是村落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 他们在村庄公共生活中发挥着领导、管理、决策、整合等功能。村民自治作为村民自我管理的一种木桩治理模式, 在其发展的当前阶段大多是在村干部特别是作为村“一把手”的村党支书的主导下运作的。从现实来看, 村干部并非完全“公正”参与村民自治实际运作中的权力博弈, 干部行为中明显地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角色特征:政府代理人、村社区当家人和家庭代表人三重角色, 因此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多重利益取向, 并且时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家庭利益”为主。

3头面人物。村庄中的头面人物, 在这里是指对那些在村庄的稳定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在村庄公共生活中具有强大影响力和权威人士的统称。按村民的话说是村庄内说的起话, 办的起事的人, 是当今中国农村中的精英。他们有的是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因其独特的智能而成为当今农村的文化精英, 他们有的是由于能经营, 善管理, 并取得了一定成功而成为现代农村经济精英, 有的是可能由于处事公正, 待人公平, 乐善好施等个人人格力量而拥有权威的, 有的是可能由于曾在各级各类组织中任职的, 还有一种重要类型是那些家族中的代言人、长者。

4普通村民。在村民自治运作的权力博弈中, 普通村民的优势主要在于人数上的众多, 在个人无力影响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的情况下, 不少村民有可能选择依靠或依附某村干部或村中有头脸的人物, 并以这些精英为核心, 形成各种派系, 通过在精英主导下的派系竞争来实现个人的村治意向, 共同保证村治的达成。

由此可知, 中国现阶段的村民自治, 从科学的态度来讲是不正确的, 也是不可能达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过程的。而实质上, 却是村落, 这一特定场域内各种权力主体之间的博弈、调和过程, 是村庄权力结构内部复杂矛盾斗争的过程。根据对村民自治运作的动态考察, 在村民自治的推进过程中, 村庄权力结构的演变将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类型。

(1) 干部支配型。在特征上主要表现为村干部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在村庄权力体系中居于垄断地位, 控制着整个村庄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其他村民群众对村中公共权力运作过程的参与和影响极低。在现阶段, 这种类型显然没有存在的必要和需要了。

(2) 群众自治型。在群众自治型村庄权力结构下, 村庄公共权力将在广大村民群众直接、广泛、高效地参与下运作, 普通村民群众在村庄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村治工作中的作用明显提升。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村治的直接民主性和群众性。

然而, 现阶段中国农村的状况到底如何呢?首先, 从传统文化层面上讲, 中国民众尤其是中国的农村民众, 有其及其深厚的官本位的思想, 在他们的心中, “官”和“家”是合为一体的, 而“官”和“公”是有分离的, 因此, 现阶段, 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当代农村, 搞绝对的民主自治是根本不可能, 也是没有必要和需要的。其次, 从经济根源上说, 中国农村、村民、农业的问题, 尤其是中国的农村、农民的问题, 在中国发展的未来是不再存在的, 是根本上消灭的, 城市化的发展将在中国发展中消除农民这一存在的, 而这却需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依托。在现阶段, 中国农村经济的状况是显然不可能达到群众自治的。最后, 从中国现阶段的制度、体制出发, 中国的体制实行的是党领导一切的路线, 这是宪法中重要的一条, 而过分地强调村民自治, 即群众自治, 必将使党在农村中的领导权力得到极大的剥夺, 尽管在1998年, 颁发了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然而在实际实行中, 还是在奉行“党支部书记一把手制”。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强调党的领导时, 就会弱化村民自治, 而这显然是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当我们强调村民自治时, 就会弱化党的领导, 这显然也不可行, 违反宪法的。因此, 群众自治型, 即绝对村民自治是行不通的, 在现阶段是根本不可能的, 或者, 在中国农村普遍状况下, 是没有历史必要的。

(3) 精英主导型。精英主导型结构表现为作为现阶段中国农村精英的村干部和村中头面人物在村庄权力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但普通村民对公共权力系统的参与和影响度很低。最重要的特点是, 掌握优势社会资源的农村精英与村庄公共权力形成密切关系, 成为影响村民自治运作的最直接力量。

为什么中国农村精英主导型村庄结构的发展是中国现阶段农村村民自治的出路所在呢?在这里认为,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符合中国民众, 特别是中国农村, 现阶段的文化, 思想状况; (2) 符合中国农村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 (3) 符历史发展的规律, 符合中国农村发展的状况, 有利于未来的发展等。

现在, 中国农村现阶段村民自治类型已经定了, 但这不是关键, 关键在如何做到这种类型的村民自治, 如何进行村庄公共事务的管理。我想, 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又在于如何解决“村干部”即“村政人员”的选举问题, 最根本的思路, 首先考虑村庄权力结构中权力对比的状况, 应该优先考虑村庄权力结构中权力强的那一派系的代言人;其次, 应当考虑在权力对比中, 处于优势地位的派别, 他们代言人的选定, 即将来组成村委的成员的选定。应该选那些即是优势权力派别的代言人, 又具有能力, 善于管理, 能起到带头作用, 同时具有村中事务管理责任感的精英人物。然而, 应当考虑到适当的权力平衡因素。最后, 是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中国发展的问题, 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农村发展的问题同样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复杂的问题, 中国现阶段农村村民自治的出路, 又是一个不断探究、发展的问题。

摘要:村民自治的具体运作, 是关系着中国农村是否发展, 中国是否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回顾20多年以来, 村民自治发明——推行——发展的过程, 我们的村民自治在农村实际运作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在这里, 仅从中国现代农村的发展, 中国发展之根本目的出发, 以本人尚且贫乏的知识, 也去探讨一下我国现阶段村民自治出路究竟在哪里?

关键词:村民自治,现阶段中国农村,权力博弈,精英,村庄权力结构,村落场域

参考文献

[1]蒋自茂, 卢福营.现阶段村民自治运作中的权力博弈[M].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蒋自茂, 卢福营.现阶段村民自治运作中的权力博弈[M].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篇11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11-1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广大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不可能有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

从最初的农村包围城市,到现在的社会保障长期以城镇居民为核心的状况,既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结果,也是我国以现在有限的财力解决主要矛盾问题的政策选择。在我国现在还存在着城市与农村实行不同的社保制度的情况。特别是随着城镇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越来越凸显出农村社保制度的不足。第一、在地域上逐渐出现城市包围农村的情况,农村的土地不断减少,而且直接影响了耕地的地力。面对这种情况,土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第二、现在医疗费用不断的提高,幅度远远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而国家对农村的医疗保障又没有及时的跟上,所以因病致贫的问题越来越多;第三、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形势不容乐观。现在的保障体系使社会的公平理想和现实脱节。人为的拉大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现在农村保障制度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的质量,而且这种状况也是违背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的原则的。这样就会影响农村的健康发展,直接也影响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最近连续几年中央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来凸显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发展小城镇、调整产业结构、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补贴、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大幅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增加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农民自己编的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所以农民完全是生活在惊恐之中的,恐怕自己生病。更多的时候是即使生病了,也都不去进行治疗。虽然现在惠农政策出现了很多年,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免农民的供应粮,每年进行几百元的补贴,家电下乡等等,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所以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同时政府的一系惠农列政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土地之于农民如衣食父母般的重要。无论是贫困落后,还是富有,中国的农民都把土地作为自己最后坚持的底线。做生意会赔,打工会被炒,工资会要不回来,但是土地实实在在的在那里,给人们的心里一种安慰。所以虽然现在很多农民把土地包租出去,自己出去打工,但是真正想放弃土地的人却很少。所以这种情况也造成了中国农民一家一户的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实现大规模农场化机械化现代化的经营。邓小平同志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两个飞跃“第一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第二个飞跃,这是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建设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去经商或者务工。让在家务农的人,能够大规模的进行现代化的农业操作。从而逐步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篇12

一、当前农村群众文化的现状

几年来, 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难以满足居民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进步步伐, 这是在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对于我国的特殊人口分布来看, 农村人口占的比重较大, 因此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困难。在一些贫困和偏远地区, 本身就存在着经济落后, 政治体系不健全, 社会发展速度缓慢等问题, 文化生活就更加难以开展, 人们根本没有精力去组织和参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另外,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有些竟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文化工作者难以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支撑整个村子的文化建设工作, 导致文化建设难以立项, 更不要提具体实施了。

当然, 经过多年的努力,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相对以前, 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如农村都引入了广播电视工程, 定期放映电影丰富村民日常生活。农村文化队伍日益壮大, 加大了对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 改善了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等, 但是仍与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有一定差距。

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的问题

1. 重经济轻文化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化, 农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并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但是其文化领域的发展却不见任何起色, 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这是由于各领导仍旧以经济发展作为首要发展和改革的目标, 使劳动者只注重经济的发展, 从而忽视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2.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难以得到保障

虽然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将文化活动列入日程, 并按时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 但是政府领导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上表现的十分不积极, 他们只注重活动的开展, 而忽视了文化活动的质量、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对农村群众的正面影响。许多文化活动因为经费的不足而难以顺利开展, 有些甚至是应付了事, 这就造成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3. 缺少文艺骨干

做任何事都需要“领头羊”和带头人, 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头羊”就是文艺骨干, 他们是活动的主要力量, 起着组织、宣传、策划、执行等作用。但是, 文艺骨干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少, 愿意留在农村的文艺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同时, 农村地区的居民普遍具有思想封建、闭塞, 对文化活动的参与不感兴趣, 对一些群众业余歌舞表演活动产生质疑, 固执思想难以改变的现象, 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4. 农村群众文化设施不完善

在很多农村地区, 由于场地的限制, 大部分文化活动都在学校里举行, 如村里的小学和初中的操场, 那是他们唯一的空地, 他们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 更不可能有相关文化活动的设备和器械。不像城市, 在每个小区有专门的区域摆放运动器械, 有专门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农村, 图书馆十分陈旧, 图书数量十分匮乏, 难以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仅有的文化设施也因无人维护而变的破旧不堪。

三、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从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看, 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领域仍然十分匮乏, 他们拥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必须得到落实, 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这也是衡量农村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 要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建设,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 只有坚持解放的思想, 方能把农村文化建设带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围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积极开展农村人民群众共同热爱的文化活动,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思潮,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丰富农村物质文化生活, 宣传通俗易懂的艺术文化知识, 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

2. 从实际出发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要根据各乡镇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特色, 制定适合其自身需求和发展目标的文化发展计划。如各农村的经济发展、财力状况、人才结构、年龄结构等。

3. 抓好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支撑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为农村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内心世界和文艺知识的场所。建立起文化站, 完善文化设备, 定期组织文化教育活动, 如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电视广播和图书教育等。在建设后, 还要有相关团队定期对文化站和文化设备等进行维护、更新和补充, 保证农村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 稳定文化员队伍

文化员和文化骨干是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支撑力量。政府应加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 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同时, 注重培养精英骨干团队, 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结语: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为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今, 文化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 我们要贯彻十八大, 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为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农村, 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氛围而努力奋斗。

摘要:农村群众文化事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现状, 论述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后展望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洪.群众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J].科苑观察, 2008 (10) .

上一篇:监控及措施下一篇:施工管理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