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2024-07-12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精选12篇)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篇1

面对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状况, 不少教师对教材中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把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过时。理由是:中国目前具备相当齐全的民生用品制造体系, 全世界许多民生用品都是“MADE IN CHINA”, 已不能说中国存在着“落后的社会生产”。曾有作者撰文, 希望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修改。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真的已经变化了吗?就此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国社会所处的阶段没变

1. 现阶段主要矛盾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1956年,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和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者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否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问题,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此, 党的“八大”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 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根据这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定, “八大”确定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政治路线。事实证明, 中共“八大”这种对主要矛盾的论述及据此而确立的政治路线, 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实际的。“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关于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规定, 是“八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含义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首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并指出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 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依据, 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等问题, 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三大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道路前进》的报告, 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 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并以此为立论基础, 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建设的基本纲领, 初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阶段, 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3. 主要矛盾贯穿于初级阶段的始终

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中共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 全面推动历史进步, 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 深刻地分析了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必须长时期艰苦奋斗的要求。我国是一个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 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 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即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根本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矛盾, 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全局, 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可见,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进行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不仅是我们的工作中心, 而且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的最大政治。到目前为止, 主要矛盾的提法在党和国家的任何文件中还没有任何改变。到本世纪中叶前, 我国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二、产能过剩不是主要矛盾已变的理由

1. 产能过剩并不等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满足

目前, 我国正在采取种种措施扩大内需, 如家电下乡、增加保障等民生支出。我国当前确实存在内需不足, 需要扩大内需, 但内需不足并不等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满足。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 正在实现由温饱向全面小康转变, 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但是, 不要说现在的国民收入满足不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就是到2020年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国民收入, 恐怕也不能说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且不说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城市贫困人口, 就连拿高薪的城市白领, 也很难说已满足了发展需要, 尤其是享受需要, 相反, 很多白领成为房奴, 为还房贷节衣缩食, 甚至影响到了基本生活。更有甚者, 因失业和因病返贫的白领大有人在, 其实我国的白领阶层还缺少必要的保障, 十分脆弱。说到底,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2. 我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剩

我国内需严重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收入差距过大。虽然我国人民的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在不断增加和提高, 但全国仍然还有数以亿计的人每天仅能消费一两美元, 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我国目前中产阶层人数太少, 富裕阶层、中产阶层、低收入阶层人数的结构不是理想的橄榄形, 而是金字塔形, 只能说少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由先富到共富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政府对民众的福利照顾和退休保障极度不足。正如歌曲《春天里》的歌词所讲的那样:“如果我老无所依, 就把我埋葬在春天里。”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还在起始阶段, 起点很低, 很不完善, 以致民众为防病、防老和教育培养子女而过度储蓄不敢消费。总之, 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还不高, 消费能力有限, 其根本原因仍是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我国内需严重不足的实质, 不是物质和文化产品实在太丰富了, 人民群众已消费不了, 而是有的过剩, 有的不足, 即结构性过剩, 为此我们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配置资源, 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得到发展。即使过剩的产能也是相对于目前人民群众的购实力而言的过剩, 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相对过剩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在完全实现公有制和产品按需或按计划分配以前同样是可以存在的。我国现在只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还存在多种所有制成分, 必然存在着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 必然会出现结构性和阶段性的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 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尤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采取家电下乡、增加保障等民生支出和扩大内需的措施, 正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表现。相信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生产增加人民收入, 能够妥然地解决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的矛盾。

综合以上分析, 一些教师之所以会对教材中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产生怀疑, 是对主要矛盾和扩大内需缺少正确的理解, 而非教材对主要矛盾的表述“不合时宜”。只要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主要矛盾就不会变 (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除外)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的这一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不应改变。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增加人民的收入, 大力增强社会保障和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篇2

2013年7月16日招商部全体员工共同讨论现阶段招商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步行街区域:

一、主力店进驻时间,开业时间、主力店招商品牌;

二、步行街招商品类品牌和百货招商品牌品质重叠,高品质商家在两者中选择有利的条件,较低品质的客户难以选择;

三、当地优质商业资源严重缺乏,近阶段异地招商几乎没有开展;

四、今年类百货消费市场不景气,去年农业产量不高,直接影响县域消费市场。同时汇丰购物中心经营模式失误,为保证开业,租赁与联营混杂,30%租赁商户面临严重亏损,70%联营商家由于管理缺失,存在大量跑单,严重影响租赁商户对合作模式的心态,期望在我项目中采用联营抽成模式。

五、招商品类、品质在我项目业务分工体系中存在严重的招商同质竞争、定位同质竞争。具体表现在百货与步行街、步行街与时尚汇。商贸城区域:

一、商贸城定位不确定,3月一层定位女装、5月定位时尚汇、6月底定位小商品批发。经营业态频繁变更,客户疑虑很大,同时现有招商组织架构按楼层招商,招商人员对此也很无奈。

二、招商资源严重缺乏,异地商家受经营属性的原因,经营成本的原因、未来市场不看好等不愿到宝清经商。

三、在定位为时尚汇期间,一个客户出现3、4位我司招商、销售员工同时对接,且销售与招商说辞不一致,此现象也增加了客户的疑虑。

四、时尚汇现有宝清资源主要在二百、商业大厦,由于大多小百货商家基本为自有商铺,对我项目存在抵触,很多商家无发展意识,不愿和我招商人员洽谈。而天龙地下的商家租金普遍较低。

五、去年金色大道开业,现在很多商户撤场,满铺率不足50%。

六、部分商家原因在旺场以后以更高租金进驻。

七、家乐购一层外场小百货商家能够接受现有租金水平,比较关注后期物业费收取标准。同时大多经营户认为家乐购现在很火,不愿换地方。

个人认为现阶段招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为定位不确定或不清晰,大区域存在严重同质化,具体为:

1、大商百货类品牌接近200个,而宝清全部品牌都不足80个。而我们拥有两条室内步行街,经营面积在2万平,邦达在进行步行街商业规划时业态及招商方向和大商严重同质,一方面客户质疑我们的运营能力,一方面大商属联营模式,同时客户有更多的选择。

面对大商对大多品牌的垄断,我们的步行街如与大商同质,我们只有降低品牌等级或招租散货,即使完成招商,我们步行街的定位几乎雷同于宝清现在的地下商业街。

如步行街降低品质招商又与时尚汇形成同质化,除了经营环境不同,定位几乎接近。商家又有了选择,一方面商贸城的商铺组合方式更灵活,同时商贸城的定位更容易让大众消费群体接受,又会影响到步行街的招商。

2、客户缺少未来商业旺场的信心,同时招商物料缺失、招商推广很少,也缺少实质性的招商引爆点。大商迟迟不能签约,使得意向商户观望情绪严重,在异地招商时客户同样观望严重。

3、邦达进行招商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走一步看一步。几乎只站在完成招商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缺少后期运营思维。同时在制定销售政策时采用3年返祖增加了经营商家的顾虑。在合作中对我方要求明确招商品质的要求迟迟不能答复。

4、邦达招商管理人员不稳定,在5月-6月期间基本不能保证招商规划及定位的工作,总经理离任20天才有人员补缺。新到岗人员不符合项目的要求,缺少项目招商整体思维,且业务能力不足,在招商过程中存在和销售一样的情况,栾总亲自洽谈。招商人员责任划分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所有的招商任务全在招商业务人员范围,招商经理和邦达负责人没有次主力店招商任务,而业务人员没有次主力店招商能力。招商人员严重缺乏实战指导。在邦达合作期间基本没有资源嫁接。5月初,在我司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招商编制按运营架构宣布执行,致使人员心理波动较大,同时由于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招商效率低下,客户资源浪费与损失。同时已经启动招商,但邦达迟迟不提交及公布招商人员提成方案,对招商人员没有激励机制。

5、时尚汇招商面临的问题:资源缺乏; 批发零售商的属性决定异地招商较难; 体量较大,后期尚有C区面临招商; 市场较小,现阶段顾客群体有局限性,难以满足后期营业额需求;招商客户疑虑较大,缺乏后期经营的信心。

张惠安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篇3

关键词 秸秆;再利用;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97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秸秆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很丰富。据《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的统计,2010年我国秸秆理论年产量约为8.2亿t,可收集资源量约为6.87亿 t[1]。秸秆含有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和养分潜力,其生物质含量高达50%以上。秸秆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但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农户对作物秸秆采用直接在田间烧毁或直接丢弃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这不但是对秸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给对包括土壤在内的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找准其用武之地,不仅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有力实践,也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对作物秸秆的处理通常是用作生活燃料,或者为了抢种,直接在田间一烧了之。这种简单随意的利用方式注定不会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利用方式不符合时代潮流,迟早会被彻底淘汰,在此对其不予论述。下面针对现阶段较为理想的几种利用方式加以简要说明。

1.1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通常是指在机械化收割时,将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均匀地铺撒在田间。在消除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同时,又能起到增加土壤养分、改良盐碱化土壤、改善土壤生物群体、有效调节地温、抑制田间杂草、提高下茬农作物产量的功效[2]。不过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例如,给下茬作物的机械化耕作造成诸多不便、传播病虫害等。此外,直接还田还存在秸秆腐烂降解缓慢,植物对其吸收利用率低等问题[3]。对此有人提出快速腐熟还田。但该方法同样存在操作繁琐、人工成本偏高等难以推广的障碍。

1.2 饲料加工

秸秆中粗纤维含量高,占秸秆干物质的20%~50%,若直接用作饲料,则适口性差,牲畜消化利用低。目前常采用青贮、微贮等加工方法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1.2.1 青贮

青贮,是指将新鲜秸秆适当粉碎后填入青贮窖中密封保存,通过微生物(主要是秸秆自带的酵母菌)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使青贮料的pH值降低至4.0左右,以致能够长期保持鲜嫩多汁并具有明显的酸甜芳香气味,如此一来可以大大提高秸秆的适口性。经青贮处理后粗蛋白质、有机物消化率、消化能、代谢能均有所提高[4]。

1.2.2 微贮

秸秆微贮技术,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由多种活性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株,在密闭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大量繁殖,释放纤维素酶等,促进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解,从而改善秸秆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增加营养吸收。微贮秸秆饲料具有成本低、适口性好、效益高、材料来源广、保存期长的特点,是目前有效利用秸秆的新技术之一[5]。

微贮技术是青贮技术的发展,主要针对稻草、麦秸、高粱秸和黄秆玉米秸等含水量偏低不宜用青贮技术处理的秸秆。与青贮相比,微贮技术对粗纤维的降解率高,可将秸秆甚至是杂草等加工成非草食家畜可食用的菌体蛋白生物饲料。

1.3 能源转化

农作物秸秆中的碳含量为40%~46%,能源密度为13~15 MJ/kg。每2 t秸秆的热值相当于1 t煤[6],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7]。热值较高及含硫量较低的特性使秸秆作为能源材料具备极大的可行性。在秸秆资源过剩的地区,将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二次能源,不失为一种绝佳的秸秆资源利用方式。

1.3.1 直燃发电

同燃煤发电相似,秸秆直燃发电是将干燥秸秆直接送入锅炉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据报道,截至2008年8月14日,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在宿迁地区的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累计发电量达1.2亿kW·h,其中上网电量约1.1亿kW·h。这一实例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秸秆直燃发电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秸秆直燃发电也面临着实现进一步突破的巨大障碍,如秸秆收购困难、企业利润率低、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等[8]。

秸秆燃烧后剩余草木灰,用处得当也能变废为宝。草木灰含6%~12%钾和1.5%~3%磷。此外,还含有钙、镁、硅和硫等大量元素,以及铜、锌、铁、锰、硼和钼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可用作农业基肥或追肥;草木灰pH值在8.7~10.8,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同时,草木灰具有孔隙度大、持水性好、营养元素丰富、无菌无毒等优良特性,经科学加工、复配,可以研制出安全、低成本、育苗效果良好基质,在水稻育秧[9]、蔬菜育苗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潜力。

1.3.2 秸秆沼气

秸秆沼气是以秸秆为主要原料,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发酵以产生沼气。秸秆沼气是可再生绿色能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活和生产对煤炭、石油等的依赖,降低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减轻环境压力。此外,作为发酵残余物的沼渣,也是优质的有机肥料[10]。秸秆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潜力巨大,生态效益好。但由于秸秆中木质纤维素难以降解[11]、发酵过程容易出现酸化、厌氧时间长等原因,造成了这种技术没有较好的推广开来[12]。

1.3.3 秸秆气化和炭化

秸秆气化是以秸秆为原料,通过气化机组进行不完全燃烧将秸秆转化为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性气体,进一步供应农户作燃料,其利用率是直接燃烧的3~5倍[13]。秸秆气化技术也存在诸多技术性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秸秆气中的焦油问题及秸秆气净化引起的农田、河道二次污染问题等[13]。

秸秆炭化是将作物秸秆在缺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产生生物炭和木醋液的过程。秸秆炭化具有良好经济效益,以玉米秸秆为例,其炭化前后收益结果如表1所示[14]。据表中数据测算,1 hm2玉米秸秆的价值约为1 500元,炭化后总价值则达到2 925元,增值95%。秸秆炭化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其在含Cr(Ⅵ)、Pb(Ⅱ)的废水净化[15,16]、保护性耕作[17]、改良土壤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前景。总的来说,秸秆炭化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1.3.4 制备固体成型燃料

以玉米、小麦秸秆、棉花干和花生壳等为原料,经机械化粉碎后加压增密成型。处理前,秸秆堆积疏松,长距离运输和储存不便;处理后,成型产品的体积相当于原体积的1/10~1/15,容重显著提高。秸秆压缩成型燃料可以代替煤炭、木材等,广泛用于家庭取暖、小型热水锅炉或小型发电设备,是农村地区充分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资源的重要途径。

秸秆作为一项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当今世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突显出极其重要的位置。诸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都将目光聚焦在秸秆的再利用上,除了以上所介绍的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外,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利用秸秆制备糠醛、乙醇、单细胞蛋白等化工和生物材料的相关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2 未来发展

就秸秆的利用方式而言,最近一段时间应该很难再提出兼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思路,且将新思路转化为实际生产往往有会耗费大量时间。因此,集中精力解决现阶段秸秆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是当下针对秸秆再利用的工作重点。

2.1 秸秆分类利用

农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等,但不同作物的有机质组成和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因此,后续的开发利用应根据其各自特点区别加以利用。不同作物秸秆成分如表2[18]所示。

举例说明:选择作为饲料加工的秸秆,要求有较高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较低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结合表1,玉米秸秆为相对较为理想的选择。至于小麦秸秆,则更宜作为对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要求较高的能源材料,如用于直燃发电。总之,秸秆的利用不能搞一刀切,这样才能物尽其用,不至于造成隐形的浪费。

2.2 发展配套产业

以秸秆饲料化为例,在着力推进秸秆饲料化的过程中,要同时加快以食草型牲畜为重点养殖对象的畜牧产业发展,使秸秆饲料化和畜牧养殖形成良性互动,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秸秆用作饲料饲喂牲畜,又可以实现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和蓄水保墒能力[19],为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反过来,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提高粮食产量、饲料质量大有裨益。如此一来,形成秸秆饲料→畜牧养殖→生态农业→秸秆饲料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全面升级和变革。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

加强青贮窖、沼气池及沼气、秸秆气输送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既是惠及大众的民生工程,也是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根本保证。针对单纯秸秆饲料适口性不佳、营养价值偏低、青贮饲料生产损失率较高的棘手问题,政府应当积极组织科研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开展关键技术问题公关,调整青贮生产流程,优化青贮工艺条件,改善饲料配方组成等;针对相关生产设备不成熟、使用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与专业机构联合,升级换代性能稳定的专业设备。

2.4 重视金融扶持和政策引导

秸秆的加工利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国相关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中小企业因此往往在资金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救急如救火,金融机构应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相应金融政策,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流程,解暂时陷入资金困境相关企业的燃眉之急。各级政府财政也应在大型农业机械,如青贮取料机械、秸秆粉碎揉丝机械、TMR等机械加大补贴力度;降低该领域相关市场的准入标准,给予更多、更实际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指导,鼓励社会资本金注入,激发市场活力。

3 结语

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秸秆的有效再利用不仅是节约资源、变废为宝,而且在环境治理已经列为国家战略、以及世界范围内能源枯竭的宏大背景下,俨然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近年来,我国在秸秆再利用方面充分发挥原料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在利用过程中暴露出的棘手问题,技术不足、经验欠缺、政策僵硬、思维固化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秸秆再利用向持续、高效、环保无污染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坚持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当农业发展上升到事关国家发展的高度,农业相关的教育、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政策制定等都会及时跟进,秸秆再利用这个农业领域中的热点,注定会从中受益。可以预言,现阶段,秸秆再利用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合适的时间都将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红彦.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技术经济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唐岭峰.周口市秸秆还田现状及综合利用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10(8):69-70.

[3]许家玉.无为县秸秆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9):301-302.

[4]徐刚毅,刘泽辉.青贮青饲玉米秸的利用现状和前景[J].四川畜牧兽医,2005,32(5):42-43.

[5]贾玉堂,汤继顺,葛善勇,等.微贮麦秸饲养肉牛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98-3599.

[6]刘渊,闫立衡.浅谈秸秆气化供气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9(9):34-35.

[7]张小东,刘敏.秸秆气化技术及其应用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3):151-153.

[8]韩敏.浅议我国生物质秸秆直燃发电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协作网[C].2010.

[9]钟平,邵文奇,庄春,等.草木灰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调控效应[J].江苏农业学,2013(12):57-59.

[10]尹淑丽,董力,习彦花,等.沼渣底施对黄瓜、番茄根围土壤微生态结构及产品品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5):65-69.

[11]李平,蒋滔,李萍,等.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玉米秸秆产气效果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5):2187-2194.

[12]段娜,林聪,田海林,等.添加尿素和无机盐土对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S1):254-260.

[13]张文斌,张龙全.秸秆气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09(6):90-93.

[14]曹莹,王秀英,孟军.秸秆利用现状及其生物炭化前景探析:以辽宁省彰武县为例[J].作物杂志,2012(4):9-12.

[15]范春辉,张颖超,陈先强.炭化玉米秸秆对水中Pb(Ⅱ)的去除行为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13(5):621-625.

[16]赵二劳,张秀玲,贾楠,等.炭化高粱秸秆吸附Cr(Ⅵ)工艺的优化及数学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学,2015(9):1121-1124.

[17]卢彩云,王庆杰,何进,等.炭化秸秆覆盖用于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S1):238-243.

[18]赵春.北京市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学学报,2015(2):42-46.

[19]邵云,马守田,李学梅,等.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1):1545-1551.

涂料行业现阶段的矛盾及发展方向 篇4

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直面:中国涂料行业仍是一个附加值不高的行业, 一直徘徊在5%~10%的低利润率水平,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不高;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动力不足, 产品在低端徘徊, 产业集中度不高, 同质化竞争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业内人士据此判断, 当前, 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创新驱动发展是涂料行业的主要矛盾和主攻方向。

2012年中国涂料行业增长实现了“软着陆”,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转型升级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3年, 中国涂料行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涂料行业的客户端均出现了向好的趋势,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为涂料行业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现阶段劳动就业的矛盾与机遇学案 篇5

考纲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

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懂得就业是民生之本,知道解决就业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通过学习,能够正确看待现阶段的劳动就业问题,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当前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认识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看到在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上,我们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从而增强解决这一问题的信心。

3、通过学习,能够知道对于劳动者就业在科学文化素质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学习重点: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当前我国劳动就业的机遇)学习难点:

现阶段劳动就业的意义 自学指导(思路):

①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②我国就业存在的机遇(思考:入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要一分为二的看待)③劳动就业的意义

④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从党和政府来看;从劳动者自身来看)深入思考:

1、我们现在还在读书,为什么要关心劳动就业问题?

2、如果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矛盾,应该怎么办?

3、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你将有怎样的准备? 自学展示:

请列举出本框的主要知识点:

基础训练:

1、____________是人们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人们获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

2、就业是___ ___。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_______________大局的重大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政府的__________________,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

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_________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_________,坚持劳动者____________、市场____________和政府____________的方针。这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也为解决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

拓展训练:

1、我国就业形势问题之所以突出、繁重和紧迫,是因为„„„„()①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④就业是民生之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我国《就业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地扩大就业。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就业? 3、2010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等6部委联合开展“创业引领计划”,以一系列新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引航”、“护航”。这些政策包括:放宽高校毕业生创业市场准入条件、出台高校毕业生个体经营收费减免政策、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做好劳动保障服务、开展创业培训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政府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一:目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有2.7亿人,而技工只有8720万人,高级技工只有1860万人,约占就业人口的6%。专家认为技术工人是国民经济中的主流职业,而因为宣传和社会的误读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某地一家模具厂开出16万元的年薪求聘一名高级模具工,应聘者廖廖无已。

材料二:对一些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有很多新增工作岗位特别是初、中级岗位“无人问津”,一进招聘不到合适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下岗职工在观望等待。

材料三:2009年4月24日,南京市评选出首批“首席工人”。平传宝是南京金陵石化加氢裂化车间的一名普通操作工,但其特别之处在于拥有“首席技师”头衔,工资待遇相当于副处级干部。与一般工人相比,他拥有自己的绝活。如他提出的在分内增设瓦斯火嘴,采用油气同烧的方法来减少燃料油的耗量的合理化建议,每年节约油万吨以上,增效90多万元。在金陵石化像平传宝一样获此殊荣的还有两名普通工人。他们是江苏省推出“首席工人”制后,首批出炉的首席技术工人。

(1)你从材料一发现了什么问题?联系材料一,产生材料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高考直击:

(2009年上海高考简答题)

35、为了支持与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国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推出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

(1)经济常识告诉我们,“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请参照就业概念,谈谈什么是创业。(2分)(2)大学生创业对自己和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

【答案】(1)答题应包含“自主创建”和“依法经营”等要素。

(2)创业可以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也可给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创业有利于劳动者充分发挥潜能,促进自我完善,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关键是第二问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大学生自己创业的意义,可以从国家个人的角度充分展开,但是从哲学角度就联系到人生价值的实现。

课后检测:

相关的配套习题训练等。预习新课:

【时政链接】大学生就业困难,一些有能力的大学生应聘时提出“零工资”就业,即免费在应聘公司干一个月,公司满意就签约,不满意就走人。这种“零工资就业”马上受到有关方面的质疑,为什么?

思考: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择业观?

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才能稳定生活来源,保证和提高生活质量;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要性: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②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着人们的前途与职业生涯的重要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本部分命题的重点,尤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高考经常结合我国的就业形势、政府相关就业的措施、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对其进行考查。

学习过程:

板块一:复习巩固

1、我国的就业政策是什么?

①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2、就业的重要性(重要意义)

①劳动就业是人们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手段和方式,是人们获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③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人们前途和职业生涯的重要问题。m就业是个人进入社会并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职业选择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正确选择职业将为一个人一生的顺利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4、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劳动者如何顺利实现就业?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1)劳动者要顺利实现就业必须

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劳动者正确择业应考虑的因素、多途径多方式就业等)

②提高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劳动者就业和创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2)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

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就业领域等。

(1)在学习的同时,要多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善于从时事新闻报道中收集有用的信息。(2)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平时艰苦的努力。

“不一定终身受雇,但必须不断学习” 该观点是正确的,因为:

1、学习可以丰富知识,可以提升技能,可以发展智慧,可以陶冶情操!

2、为了事业成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但学习不一定就是为了事业的需要,为了人生辉煌,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

3、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更深切地体验存在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追究和享受更完美的人生。

四、热点追踪 宏观把握:公司如何经营发展、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劳动者维权等始终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从考查的题型看,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出主观题。从考查的时政热点看,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经营困难、我国近几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央方针、措施。会成为2010年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微观思考:

【例题一】材料: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了35.1亿元专项资金。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扶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2)怎样才能使中小企业摆脱目前的困境?

【例题二】材料一:目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有2.7亿人,而技工只有8720万人,高级技工只有1860万人,约占就业人口的6%。专家认为技术工人是国民经济中的主流职业,而因为宣传和社会的误读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某地一家模具厂开出16万元的年薪求聘一名高级模具工,应聘者廖廖无已。材料二:对一些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有很多新增工作岗位特别是初、中级岗位“无人问津”,一进招聘不到合适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下岗职工在观望等待。材料二:2008年4月24日,南京市评选出首批“首席工人”。平传宝是南京金陵石化加氢裂化车间的一名普通操作工,但其特别之处在于拥有“首席技师”头衔,工资待遇相当于副处级干部。与一般工人相比,他拥有自己的绝活。如他提出的在分内增设瓦斯火嘴,采用油气同烧的方法来减少燃料油的耗量的合理化建议,每年节约油万吨以上,增效90多万元。在金陵石化像平传宝一样获此殊荣的还有两名普通工人。他们是江苏省推出“首席工人”制后,首批出炉的首席技术工人。(1)你从材料一发现了什么问题?联系材料一,产生材料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例题一】答:(1)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税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自身,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成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要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 债券市场 阶段性特征 作用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支持国家战略实施等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是债券市场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其债券市场规模最大、产品结构最为完善,因此,考察分析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对于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概况

美国债券市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债券市场之一,其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在1775-1783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需要巨额的经费支持,但大陆会议没有权利征税,也无法通过长期贷款筹集资金,因此发行短期债券成了唯一财源。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共发行了超过1.9亿美元的战争国债1。此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进程相对缓慢,交易极不活跃,大多数债券投资者都采取购买并持有的投资策略,以获取稳定的利息回报。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金融体制变化刺激了债券的交易与发展,一方面,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高通货膨胀率,并导致全球固定汇率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利率不仅大幅上升,并且波动极其剧烈,这导致债券价格巨幅波动,由此对债券市场对冲风险、提供流动性的功能需求大增;另一方面,两次石油危机产生的一个间接结果是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使得大量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始主要依靠债券市场而不是银行贷款来获得直接的债务性资金,其结果就是债券发行规模迅速增长;此外,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也要求有一个较为发达的债券二级市场,以便于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债券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1980-2012年美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年均增速达到8.84%,远超同期GDP年均增速5.55%的水平。当前,美国债券市场已成为种类齐全、汇聚全球资金的最重要的资本市场,也是美国政府和企业最重要的融资场所之一。截至2012年末,美国债券市场存量达到38.14万亿美元,约相当于美国股票市值的1.2倍2,占美国GDP的比重为243.20%。在产品结构上,美国债券市场的品种主要包括联邦政府公债(含国债和联邦机构债券)、市政债券、公司债券以及结构性债券(含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2012年末美国债券市场存量中,国债占比为28.64%,联邦机构债券占比为5.50%,市政债券占比为9.74%,公司债券占比为23.83%,抵押贷款证券占比为21.42%,资产支持证券占比为4.43%。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债券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是债券市场形成的基础与条件,经济发展的逐渐深化主导着债券市场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债券市场通过强化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化进程等,又会支持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把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划分为五个增长阶段3: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过度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参照此标准,可将美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划分为传统经济阶段、工业化准备阶段、工业化进程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进而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美国债券市场表现出了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首先,在传统经济阶段,美国债券市场主要由单一的国债市场构成。在该阶段,社会生产能力有限,大部分资源投向了农业生产,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社会剩余资本很少,且多集中于土地所有者手中,人们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绝大多数公众没有投融资需求。政府是当时的主要资金需求方,并且发债只是政府迫不得已时筹集资金的权宜之计,比如战争或筹集建设资金,因此发债规模变化不定,发行时间也不固定。在独立战争以前,美国各殖民地政府在组建公共土地银行过程中陆续发行了一些债券。

其次,在工业化准备阶段,市政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开始出现。在独立战争结束后至19世纪中叶,美国进入工业化准备阶段。1813年发生的英美战争迫使美国摆脱对英国经济上的依赖,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道路,随后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工业化建设要求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供水系统等),由于自身预算收入不能满足支出增长的需要,州和地方政府开始发行市政债券筹集资金。1838年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发债总额达1.97亿美元,占政府债券总额的98.5%4。与此同时,一些新式银行和早期股份公司应运而生,并开始尝试发行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不过,在1830年之前,只有极少数地位显赫的私营公司才能发售债券,如由地方政府支持从事运河、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大型交通运输公司。

第三,在工业化阶段,市政债券、公司债券迅猛发展。南北战争后,美国进入工业化大发展阶段,工业部门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重工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股份公司在经济中取得统治地位,这也促使企业的融资方式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成为公司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来源。1850年美国的公司股票和债券在金融资产中占比为7.7%,到1912年股票所占份额增长到了12.5%,债券所占份额为6.7%。同时,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这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提高,市政债券的发行量不断增加。

第四,在后工业化阶段,产品创新步伐加大,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美国经济经过工业化发展阶段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60年期间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并且,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部门向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股份公司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建立,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枯竭及环境恶化,又促使政府部门成为长期融资主体以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重任。这些对债券市场产生了新的要求,新的产品不断出现,推动着债券市场的规模发展和结构变化,使得美国债券市场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特别是随着70年代创新浪潮的兴起,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以金融资产为基础的结构债券得以迅猛发展,成为美国债券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此外,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掀起的企业兼并浪潮中,高收益债券得以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使得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急剧扩张。1980年美国债券市场存量为2.54万亿美元,到2012年已达38.14万亿美元,增长了14倍。其中,抵押贷款证券存量由1980年的0.11万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17万亿美元,增长了73.3倍;资产支持证券存量由1985年的1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6887亿美元,增长了1406.3倍;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占债券市场存量比重也分别由1985年的8.66%和0.03%增加到2012年的21.42%和4.43%。美国公司债券存量由1980年的0.46万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9.09万亿美元,增长了18.8倍,占美国债券市场存量比重也由1980年的18.08%增加到2012年的23.83%。

nlc202309032156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作用

(一)美国债券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

金融本质上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债券市场亦如此,配置资源和提供流动性管理是债券市场的核心功能。规模较大、流动性良好的国内债券市场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兰克林·艾伦等,2012)5。作为美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债券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和市政债券为公共投资建设等提供资金支持。从满足美国建国初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到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满足市政建设与公共设施投入的需要,再到解决经济发展迟缓等问题,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并且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次贷危机之后,政府在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和比重均不断提高。从国债来看,1996年美国国债发行量为0.61万亿美元,到2012年达2.31万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2.8倍6;2012年美国国债存量达到10.92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17.5倍。2012年美国国债存量在债券市场总存量中占比为28.64%,比1980年占比提高了4.07个百分点,比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时更是提高了14.62个百分点。从市政债来看,1996年美国市政债券发行量为1852亿美元,2012年发行量达3789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1倍,2012年美国市政债券存量达到3.71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9.3倍。

其次,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直接从债券市场获得资金。早在19世纪30-50年代,随着美国交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一些大型交通运输公司便开始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公司债券随之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广泛流通;19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公司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高级形态得到广泛普及和流行,现代公司制度得以形成,众多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公司债券,集中大规模的社会资金,满足了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拓展经营规模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后,公司债券对于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杠杆收购融资和中小企业融资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美国的公司债券发行量为0.34万亿美元,2012年发行量达到1.36万亿美元7,比1996年增长了3.0倍,约为当年股票融资的5倍,2012年美国公司债存量规模达到9.09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19.8倍。

(二)美国债券市场在推动美国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美国债券市场在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债券市场在美国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有两类债券品种值得关注。

首先是包含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在内的结构性债券。20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诞生,并在随后的70-90年代帮助美国政府盘活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处置大量不良资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资产证券化对于完善金融市场、分散银行体系风险、联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丰富了债券市场种类,促进了债券市场扩容,满足了各类投资者的多样化投资需求,尤其是资产支持证券的发展,较好地为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提供了支持。1996-2012年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年均发行量分别为16924.61亿美元和3343.62亿美元,2012年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存量占债券市场总存量的比重分别为21.42%和4.43%,分别比1985年高出12.76、4.40个百分点。

其次是高收益债券。美国的高收益债券于1977年出现并在随后的80年代并购活动中得以迅速增长,对于美国杠杆收购融资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医药、半导体、通信、网络、电视等新兴企业和产业均得益于高收益债券的资金支持,从而快速发展壮大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据统计,在整个80年代美国各公司发行的高收益债券达1700多亿美元,以这种发行高收益债券进行杠杆融资方式兼并的公司总价值达到2350亿美元,涉及到的公司达2800家。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莱斯收购雷诺烟草公司,收购价高达250亿美元,但克莱斯本身动用的资金仅1500万美元,其余99.4%的资金都是靠米尔肯8发行高收益债券筹得的。1996-2012年美国高收益债券的年均发行量为1297亿美元,其中2012年发行规模达到3292亿美元,1996-2012年期间,美国高收益债券在公司债发行规模中的占比平均达到15.68%,其中2012年为24.20%。

(三)美国债券市场有力地支持了其国家战略的发展实施

美国围绕国债市场所建立起的稳定的债券市场,是推动其大国崛起的关键力量,是支持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提升美元全球性霸主地位的市场基础和坚实保障。

首先,美国债券市场在全球债券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较早发展起来的债券市场之一,美国债券市场在全球债券市场中规模最大。截至2012年3月末,美国国内债券市场规模达26.39万亿美元,在全球债市总规模中占比37.62%,分别约为排在第二位的日本的1.9倍和排在第三位的法国的7.4倍。规模巨大的债券市场,对于支持美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美国债券市场为美国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重要操作平台。一方面,美联储通过在债券市场吞吐资金以使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相适应,从而实现了债券市场作为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纽带,将各方面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实体经济的各行业中;另一方面,美联储通过在债券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并通过联邦基金利率和短期国债收益率等基准利率,引领市场价格走势,并为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市场基础。

再次,强大的美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是美元国际化的基石。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以及“二战”爆发以后的几年,美联储努力维持国内债券市场秩序稳定,不仅使美元币值保持了相对稳定,也增强了全球对美元的信心,为美元的国际地位确立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确立了美元在全球国际储备货币中的霸主地位后,美国极富广度和深度的债券市场,吸引着众多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其国际储备投资于美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成为汇集全球资金的“池”。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国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国证券达13.26万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约1倍,其中持有比例最高的便是美国国债,占国外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52%以上。

注:

1. [美]杰拉尔德·冈德森,杨宇光译:《美国经济史新编》,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35页。

2.美国股票市值采用的是2011年数据,为30.75亿美元。

3.参见:罗斯托(Rostow),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4.参见:Wallis, John Joseph, 2000, American Government Finance in the Long Run: 1790 to 1990,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4, No. 1, pp61-82.

5. 参见:富兰克林·艾伦,艾琳娜·卡勒迪等,金融系统与融资渠道,金融市场研究,2012年第10期。

6.1996-2012年美国国债年均发行量约为9961亿美元,占美国GDP的平均比重为7.83%。

7.1996-2012年美国公司债券年均发行量约为7994亿美元,发行量年均增长率接近9%。

8.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驰骋华尔街的美国金融界最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之一,被称为“垃圾债券”之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责任编辑:印颖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篇7

一、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是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组成。其会计制度是1997年、1998年颁布, 并于1998年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距今, 这两个会计制度已经使用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中, 政府会计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这使得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本文只侧重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 政府受托责任评价的会计目标与会计实践脱节

从会计理论上讲, 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评价和决策有用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评价观强调会计目标能有效地反映资源受托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而目前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服务上, 对政府这个会计主体的受托责任评价尚未得到明显体现。如何从会计的角度, 对政府部门公共受托责任的评价存在较大的欠缺。

1.政府会计对受托代理资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反映和监督存在欠缺。

政府受托代理的资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管理活动必要的物资条件, 从政府运行的角度看, 政府为受托人, 社会公众为委托人。作为委托人的社会公众, 要求作为受托人的政府尽最大善良管理人的责任, 保护受托资财的安全与完整。政府作为受托人, 应以最大的善意、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最严格地按照当事人的意志完成委托人所托付的任务。而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中, 对受托资财安全与完整的反映和监督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如, 我国政府部门的国有资产在会计核算中,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这使得政府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未能得到真实体现, 同时在处置固定资产时, 对核销的资产价值认定失去了可靠性, 因而, 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为了弥补这项制度的缺陷, 2006年, 财政部又出台了涉及管理机构及职责、管理程序与办法等管理制度, 制定了相应的社会中介机构评估和专项审计等监督制度。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适当的补救, 但是缺乏具体标准, 很容易流于形式。同时, 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不必要的政府执政成本。

2.政府会计对政府受托代理资财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的反映和监督存在欠缺。

政府受托责任评价观的重要内容就是, 在保证社会资源安全与完整的前提下, 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进行反映和监督。

但是, 在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信息中, 政府接受委托对社会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的反映和监督存在较大的欠缺, 政府在执政过程中的业绩评价体现不明显。特别是, 近年来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如执政失误、过失引发的损失, 在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中无法进行清晰的反映和监督。如,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村民赵作海, 因误判被刑拘, 从1999年5月9日至2010年5月9日, 共11年。为此, 赵作海得到了国家赔偿65万元。从执法角度看这个问题的处理似乎很公正。但是, 从政府会计信息生成角度看, 这件事情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 国家赔偿在会计上如何确认?其制度依据是什么?第二, 国家赔偿应如何列支?很明显, 这项支出发生在公共预算之外, 其资金来源如何安排?如果这些问题反映不够清晰, 这会与财政部门提出的精细化管理产生很大的差距, 政府受托代理资财的使用效率效果和公平性就会受到挑战。另外, 这65万元无论政府如何安排, 其出处都来源于纳税人。个别政府官员所犯的及其低级的执政过失由纳税人埋单就是政府受托代理资财的使用缺乏公平性、合理性的表现, 如果这样的问题在政府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 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按照我国的制度安排, 政府会计信息的载体——财务报告主要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映, 对于政府受托代理资财的安全完整、使用效率效果以及其公平性等都缺乏必要的反映, 所以, 政府财务报告对政府受托责任的评价问题基本上流于形式。

(二) 政府债务风险没能得到真实的揭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政府采用的财政政策更加灵活, 实施赤字预算的情况越来越多。 据统计, 我国已有至少20年财政存在赤字 (资料来源:1990年至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 除此之外,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不规范负债的规模也是触目惊心。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于2010年6月23日向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报告了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 并首次披露了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通过审计调查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 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金额高达2.79万亿元。其中, 政府负有直接偿债责任、担保责任及兜底责任的债务分别为1.8万亿元、0.33万亿元和0.66万亿元, 分别占债务总额的64.52%、11.83%和23.65%。从债务金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 省、市本级和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为集中, 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 最高的达364.77%。从偿债资金来源看, 2009年这些地区通过举借新债偿还债务本息2 745.46亿元, 占其全部还本付息额的47.97%, 财政资金偿债能力不足。

政府巨大的负债在政府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分析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原因是, 我国政府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 因负债而形成的应付利息是不予确认的, 因此, 政府中所形成的巨大财务风险未能在会计信息中得以体现。同时, 政府会计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显示, 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只是在内部使用, 无需对外报送, 同时无需使用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 因此, 政府巨大的财务风险被隐匿。

在国外, 政府巨大财务风险被隐匿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该问题因希腊政府债务危机而被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因此, 政府债务确认、计量、报告的问题成为了当前我国政府会计, 乃至国际上政府会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已经无法反映和监督不断出现的新业务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 政府会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建设滞后于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现行会计制度的许多内容已被财政印发的一些补充规定、办法取代, 现行会计制度已经面目全非, 不能独立实施了。例如, 按照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要求, 政府的收支已经从2007年起采用了新的分类方法, 即: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 而现行政府会计核算仍然采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之前的收支分类方法设置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因而, 无论从会计的核算口径上, 还是从财政收支的统计口径上都存在着较大的障碍。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政府会计改革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会计规范的变革:政府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

我国建国六十年以来, 政府会计规范一直采用会计制度模式。对于会计人员来说, 这种模式简单易懂, 便于操作, 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但是,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会计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日益复杂, 这种模式在灵活性、全面性、科学合理性等方面则表现出较多的缺陷。如, 我国近年来进行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 这些改革都使得原有的会计制度无法继续使用。但是, 这些改革使会计制度发生的是部分变化而不是全部变化, 而且这些改革都是接续不断进行的, 所以无法随时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 于是, 就采用打补丁的方式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补充修订, 这种凌乱的制度堆砌缺乏有序性和条理性, 极大影响了制度的落实。因此, 政府会计规范应采用会计准则模式。采用政府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后, 可以根据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对部分会计规范进行修订, 以对会计规范在合理的前提下实施动态管理。

(二) 构建我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世界上第一个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用概念框架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国家是美国。目前, 在企业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设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英国、美国等会计先进国家都在会计概念框架建设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在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设方面, 各国有着各自的本土化模式。

我国政府会计在改革中, 应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验, 从准则制定的长期目标角度, 来研究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分别从政府会计目标与会计质量特征、会计主体、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列报与披露等方面将政府会计规范进行科学的定位, 为未来制定政府会计具体准则提供合理的基础, 同时也为未来准则制定后可能发生的调整和修订在保持纲领性要求的前提下留有余地。

同时,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包括准则制定者、财务报表编制者、审计师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增加对会计准则的理解, 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

(三) 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收付实现制基础已经显露出若干重大缺陷, 它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 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另外, 2010年6月, 鉴于希腊政府债务危机问题,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向20国集团多伦多会议建议:“20国集团应鼓励各国政府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已势在必行。

但是, 引入权责发生制不仅是一个会计核算基础的转换, 政府收支确认方式的转换, 还会直接影响政府资产负债等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也会影响到政府会计报告模式的选择, 特别是还会直接影响预算管理方式的变化, 因此, 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出于客观与可比描述政府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考虑, 我国目前不适合全面使用权责发生制, 而应当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从操作层面看, 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指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实现平稳过渡后, 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笔者认为,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指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应当分层次、分步骤进行, 即:需要将政府收支分出三大部分, 并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第一部分, 为政府正常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收入和支出, 这部分业务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 以简化会计核算, 降低核算与管理成本;第二部分, 为政府债权债务部分, 这部分中的长期负债采用权责发生制;第三部分, 就是政府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部分, 这部分资金应一次性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编制标准的现金流量表, 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报告制度, 并对内部控制等提出相应的制度规定, 同时建立其业务以社会审计为主, 政府审计为辅的审计制度。

(四) 弥补现有政府会计制度中的缺陷

对于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中的缺陷,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修补:

1.应将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完成整体转换。

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使用的会计科目, 仍然采用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之前设置的科目, 其分类与内容已经与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有了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应当通过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会计科目的整体转换。

2.填补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中的盲点。

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中, 存在许多过于简化的会计核算规定, 而这些过于简化的会计核算规定, 使会计核算全面性与完整性产生了一定的缺失, 形成了许多政策上的盲点。这些制度盲点应通过会计制度的改革得以填补。如, 按照现行制度规定,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 应作如下处理:“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 ”;同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 (处置收益) (注:2006年以后改为‘应缴财政专户款’) ”。在这项经济业务的处理中, 固定资产处置收益与固定资产原值之间的差额在会计处理中没能得到体现, 出现了制度盲点, 这种盲点很有可能形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在会计制度改革时, 应增加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内容, 增加固定资产处置中净损益的处理规定, 使固定资产处置中资金的来龙去脉得以完整反映, 从会计制度方面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真正实现会计的监督职能。

3.进一步规范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不足。

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中, 有些内容的规定已经落后于相关法规, 失去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 2006年, 财政部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在《办法》中规定:“资产出租、出借、处置收入, 属于政府非税收入, 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财政部门负责收缴和监管,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 支出由同级财政按批准的计划和用途从财政专户中拨付。”而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发生上述业务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这种处理方法已经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制度出现背离, 因此, 通过政府会计改革, 进一步规范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增加对近年来出现的新业务的核算规定。

近年来, 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变化, 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因此, 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业务, 但是, 现行会计制度对这些业务的会计核算没有系统的规定。如, 政府非税收入征解的规范。目前, 对于非税收入的征解, 财政部只是做原则规定, 具体操作由各省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相关制度与政策。而在具体执行时, 各地区执行情况极易出现差异。2010年6月23日,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列示, 审计调查的18个省区市在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 应征未征非税收入等794.16亿元。这个巨大的资金漏洞也许在有了严密会计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被堵塞。因此, 政府会计改革中, 应增加政府开展业务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的会计核算规定, 以完整、全面反映和监督政府资金及其运动, 促进政府资金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实现财政管理精细化。

三、结束语

政府会计改革问题是我国会计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会计科学性的体现, 同时也会对国家政治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进行政府会计改革时, 应审时度势, 科学论证, 要对政府会计改革带来的直接影响进行研究, 最大程度地实现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使会计能够真正为政治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应对其经济后果问题, 对政府会计改革所涉及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相结合问题、审计主体适度变更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 以赢得政府会计改革的更好效果, 促进政府受托责任更好地履行。

参考文献

[1].孙长江, 卢凤娟.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沈颖玲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阐释与应用[M].上海:会计出版社, 2007

[3].陈志斌.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整体分析模型[J].会计研究, 2009 (02)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篇8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国际金融体系革新的提出早在1960就已经成为了热议的主题, 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动之后, 强力的余波很快的涉及了全世界各地, 使得各国家都受到不同层次的影响。当下于2008年11月15日各国集团就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了初次会议, 针对这一次事情, 纷纷提出有关国际金融体系革新的看法。借此机会, 俄罗斯将此次的事情原因归于美元霸权的缘故, 着重强调解决办法是将现在的国际金融体系全面更改, 以此推毁美元的霸权, 而中国则是提出了对其改进的建议。从经济的角度出发, 如今国际金融监管力不强, 汇率的起伏大, 首要的储备货币发行过和非发行国之间权益责任不对等等等, 都说明了金融体系的革新是必然的。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国采取对外开放且打开市场的方式, 这些年来, 由于市场的对外开放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不断扩大。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出现, 让我们了解到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是紧密关系, 我们避开不了全球化带来的作用。由此来看, 我们只能对将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动尽可能的分析, 并且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国际货币体系特征与局限性

首先,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束, 使得美国发行没有了黄金储备的限制, 从而使得美国发行规模极速扩张, 美元大量流出, 致使美元长时间以来一直处于国际储备的高位。就算是1999年新生的欧元也没能一举冲破这个现况, 虽然欧元的发展在莫程度上也实实在在的替代了美元的国际储备的位置, 但依旧未能从本质上打破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位置。依据国际货币统计的最新数据来看, 美元依旧占着相对较高的比率。

为了处理美元所面对的“特里芬难题”这一重要难题, 美国签下了牙买加契约同时保证美元的稳固和满足全球经济上升所需要美元继续供给两者间的冲突。然而伴随着美国赤字的逐步攀登, 全国经济失衡的日趋加重, 从而致使美元的面临着松散系数的加大。然而美元依旧是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重要计量币种, 而全球贸易的逐渐深入又需要美元维持着相对的增加速率。由此来看, 美元并没有真正的脱离“特里芬难题”。

其次, 在以浮动汇率为主要, 多样式的国际汇率为辅的汇率制度下, 将国际汇率基本划为三种, 分别是浮动, 中间和固定的汇率制, 而中间汇率中又包涵了爬行盯住、水平带内肛住等众多的汇率制度。2005年,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调查数据显示, 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已经达到了86。近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对汇率进一步的做出了划分, 并且把韩国纳入了使用浮动汇率的国家。实际上, 采用浮动汇率的国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但是却因为采用的国家都是重要的发达国家和发行国的缘故, 所以将浮动汇率作为当下的主要汇率制度。

再者, 由于可用的调整收支的方式的增多, 当下主权国家能够采用的方式逐渐增多, 即有传统式的采用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产业机构政策等调整收支方面的平衡。而且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渐深入的状况下, 还能经过商业性的国际金融方式来获得调节国际收支所需要的资源问题。除此而外, 对于国家收支艰难的国家来说, 还可以采取寻求国际金融机构帮忙本国自身收支的调整。

虽然说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其所依附的全球经济格式断定的, 而且在某一程度上也确实是推进了资本的流动和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 就算是如今的货币体系, 也依旧有着局限的存在,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美元使用泛滥致使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而这缺乏制度的限制是致使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发生的重要源头。最近, 为了推动经济的进步, 美国采用较为松弛的货币政策, 并由于大量的发行从而引发了全国大范围的剩余过多的现象, 货币的提供过多, 从而导致资产泡影累积的增加, 最后的结果便是由于房地产的破产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因为国际收支诸多调整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尤其是在IMF展开支援行动的严格规定和国际商业性融资短时期内的流动性强等原因, 因此在很大程限上大大的削弱了主权国家调控收支的成效, 从而致使全国性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3、由于经融市场汇率的强力浮动, 致使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 首要的国际货币汇率常常出现大幅度起落, 变化莫测, 汇率体系自身带有很多的不可明确的因素, 使得外汇风险增加, 而且还会伴随着全球性大商品价钱的大幅度动荡, 并且还阻扰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使得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受到威胁。

三、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三大问题

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象征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就是布雷顿森林机构, 它的诞生是在二战后初期, 而且也都具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稳固国际货币为自身的目的且将供应美元作为核心的国际收支体系;而世界银行则是将稳固欧洲和为发展中国家战后的再建及进展给予支柱的机制体系。布雷顿森林机构对于战后全球经济的复苏有着不可否定的积极方面的作用。虽说布雷顿森林机构依然尚存, 但是它的引导思想已经老化, 很难适应当下的国际经济金融局势的改变, 而且已经不再适合实体经济金融全球的发展趋向, 也不适合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 它在全球金融经济领域已经不能起到它该具有的功用。站在整体的角度, 布雷顿森林机构有着自身有着三大方面的严重问题。

(一) 制度设计缺陷。

布雷顿森林机构在策划这一方面有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放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由此来看革新已经是迫在眉梢的事情。

一是股票权不恰当。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投票权乃是所持有的权益且参加政治的基本。而投票权又是由表明主权对等准则的基本投票权及反射奉献程度的加权股票权共同构成。基本股票权的的使用是固定的, 然而加权股票权则是随着额度的增长随着增长, 这样的规定使得两种股票权有着很大的差入, 最终的结果是一国一票的公平形式被美元规定的投票权所替代, 造成了不公平的局势。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股票全基本集中于首位的发达国家, 从而使得那些国家拥有否定权的使用。而根据有关的规章规定, 当要做出决定时, 投票权必须要在一半以上才能得以同意, 而对于那些更为重大的大会来说, 则需要达到85%之上的投票权才能得以通过, 也就导致了美国持有否定的权利。

再则就是额度的安排不平等。额度的多少是决定投票权分配安排的基本, 所以额度的计算方式便成了备受关注点。不过现在额度的计算方式任然缺少科学性, 额算计算的公式有着诸多的变量, 而且从历年来每次额度的分配状况看来, 所采用的计算公式的参数不但没有具体的依据, 而且在准确度上还显的比较低, 公式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公平和合理。采用这样的公式只会将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中占有的份额扩大, 而对于新兴的市场经济体的增强却得不到表现。

最后便是高层管理选择机制的不平等。一直以来, 布雷顿森林机构在高层管理上一直有着选取的模糊现状, 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过程。根据以往和现在的形势,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国际货币组织的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一直以来都是由欧洲人和美国人出任, 由于高层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由美国国家作为主体, 从而导致发展中的国家得不到公平对待, 发展中国家对于布雷顿森林机构很难发挥到督促和质问的作用, 更加让发达国家成为掌控国际经济秩序这个关键平台的主导位置。

(二) 指导思想的僵化

布雷顿森林机构一直以来都将“华盛顿共识”作为引导依据, 而在政策上则严重偏向市场化, 自由化等教条主义。在运行的进程中, 布雷顿森林机构本末颠倒, 将作为手段的方式当作目标来做。如此僵化的指导思想不但只会使我们失去原本的主张, 还让基金组织最后成为发达国家获取最大利益的平台。布雷顿森林机构方向的偏离, 只会加剧全球经济的失调增加国际金融体系的风险系数。

(三) 危机管理失职

近年来, 各种金融危机在我们四周泛涌, 而布雷顿森林机构作为管治和监督的双重身份, 却没能做到有效的防御, 实属为失责。当下, 国际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出了黔驴技穷的状态, 就连小范围的区域危机也很难做到防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致使金融市场混乱, 还造成了世界主要的经济很大程度上的下跌。再此过程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但没有起到预测的作用, 就连之后的危害度也无法估计。不论是出于危机的起始国, 还是出于救援的救助国所受到的动荡波及, 都无疑说明了国际金融机构思想的老化, 同时也说明了革新的紧迫。

四、国际金融体系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 由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虽说美国受到金融危机很大的撞击, 可实力经济进展所依附市场和创新的水平却没有因此而深受打击, 所以不能轻看了美国的经济恢复能耐。再者, 美元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事件短时间内就失去了最高储备货币和国际金融及贸易计量和计算的双重身份。而在金融机构的掌控权上, 美国也完全没有退步的意思, 依旧是国际金融机构主导和掌控者。所以,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美国主导的地位是很难发生改变的。

(二) 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地位增加

伴随着由于金融危机的打击而导致美国对国际金融体系掌控能力的削弱, 欧洲国家和新兴的市场国家得此机会在此方面得以升长。而且, 作为一个大团体的欧盟已经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了美国, 而且在世界经济尸体和金融事务时的议价能耐有着显著的提升。另外,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金融危机的产生显现国际金融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革新现行的金融体系已经被推上了会议的议桌。新兴市场国家话语的分量的提高, 改进国际金融机构的整治机构和革新现行国际体系等事项早已达成共鸣, 而这一段时间内, 必然会导致美国在地位和影响受到制约和减弱, 而相应的欧洲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就会得到增加。

(三) 国际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强。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际金融监督管理上所存在的各种缺点, 而在危机发生后, 大部分的国家一致同意对国际货币等相应的组织增加多种监督的性能, 以此同时将原来的金融稳定论坛改为稳定委员会从而提高对国际监督机制中的效率。除此之外, 诸国将逐渐增加对经融市场的监督量, 并且通过对金融创新、金融的从事员薪金上的监督管理的提升来加以防御。

(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逐步强化

伴随金融危机的爆发, 各地方广泛的认为应该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金融领域重要位置, 尤其是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功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来都是利用发行债券, 增加发售特殊提款的权利和出售黄金等方式来充沛自己本身所需的资源。加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匹兹堡G20峰会做出的提升新兴市场过的股权所占比, 从而增加了管制机构的改进。而这一切尽心竭力的努力都将会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功效和效率更好的打定基础。

(五)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加快

金融危机的产生将国际储备货币单一和不平衡的缺点一一暴露, 所以探寻国际储备货币方式多样化已经成为目前许多国家确定的目标, 同时也是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而美元连续以来的贬值更是说明了国际储备货币方式多样化的重要和紧要。从2009年美元所占外汇储备额从65%下降到62.8%的速度来看, 虽然储备货币方式多样化将会是必然的趋势, 但是也将是一个长远的历程事实。

五、结语

国际金融体系全方位的革新不能缺少中国的参加, 中国30年来成功的经验说明了, 中国理应选择走上金融改革这一条道路并采取积极的态度, 从而实现了从大国到强国的过程。而我们想要进一步增强自身, 就必须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金融体系进行革新也就代表着现在形势将会发生改变, 而想要在短时间内通过会议将其出现的问题全部解决, 这一想法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我们每一次的脚步, 都应该仔细考虑。全球经济的局势和全球金融货币体系的更替必然是迟缓的, 需要长时间的过程, 不过只要我们坚定决心, 放远未来, 在国际金融体系革新的进程中积极指引, 使得其作用更加的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利益提升, 便能在将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摘要: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迸发而显露的金融体系自身所存在的诸多瑕疵和缺点来看, 国际金融体系变革已经处于迫切和紧要的阶段。从革新国际金融体系出现的问题上来看, 各群体偏差的重点都是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体系上站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了解当下国际金融体系的状况、特征和缺点, 对国际金融体系重心经济体的革新想法和偏差进行更深层的解析, 有助于我们掌握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体系变动的趋向, 推动革新的脚步。

关键词:国际金融体系,革新,趋向

参考文献

[1]杨飞.国际金融体系变迁与中国对策[D].2010.

[2]天大研究院课题组.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10, 25 (1)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篇9

(一) 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创业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是我国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而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 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 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 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创新力的巨大差距, 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当代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只有让大学生有创新思维、有志于从事创业活动,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力, 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履行并传承社会责任感。

(二) 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力

我国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 是我国经济的爬坡期和发展模式的转型期。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6%~8%, 而发达国家达到50%左右, 另据国家科技部提供的资料表明, 目前全国5100余家科研院所, 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近三万项, 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 形成产业规模的仅5%。那么如此多的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 除了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外, 必须要有人来进行转化, 大学生恰恰是完成这一转化的最佳人选, 这也是大学生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践行的社会使命。

(三) 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很快, 2003年全国毕业生总量212万人, 而到了2009年毕业生总量已达到610万人, 高等教育快速实现大众化, 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带来了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关系国计民生, 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要做社会就业岗位的索取者, 更要做就业机会的创造者, 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 不仅可以解决其自身的就业问题, 更能创造新增就业岗位, 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高等学校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高等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 社会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普遍提升自然就更加依赖于高等教育。在当今中国大学开展以知识为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 必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 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是高等学校不可回避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创业难, 大学生创业更难。制约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因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多数学生缺乏创业意识, 选择自主创业的更是凤毛麟角

当代中国, 大学生创业率不足1%, 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大多数学生从没考虑过创业, 即便有过创业想法的学生最终坚定地走上创业道路的人也极少。从大学生本身来讲, 造成这种现状的内在因素是什么?大学生区别于一般劳动者的重要特征就是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 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使他们可以更快地接受新生事物。但是创业者需要具备创业的人格和特质,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 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生活在祖辈、父辈为他们建造的温室里, 被寄托着两代人的理想和追求。在社会上他们被看成未来的社会精英, 缺少责任感, 没有苦吃, 很少经历磨难, 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先天不足。

(二) 大学生创业受高校创业教育环境差异的制约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在高等学校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 创业教育的模式也不尽相同。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创业教育能否有效推动。而大学学习期间, 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受到什么样环境的影响, 对大学生规划未来发展道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些创业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 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比例都很高, 而一些创业教育薄弱的学校, 学生选择就业的更为普遍。

(三) 大学生创业缺少启动资金是瓶颈

几乎所有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有再好的项目, 没有资金启动也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 筹集资金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自己积蓄、与人合伙、亲属朋友资助、申请小额贷款和吸引风险投资。大学生刚毕业, 基本上没有积蓄, 父母资助的前提是他们坚定的支持子女创业, 与人合伙面临着股权分配的诸多问题, 小额贷款的数额很难满足资金需求较大的创业项目, 风险投资的门槛又较高,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获得。

(四) 成本控制是大学生创业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小企业创办初期, 固定成本往往在总成本中占据很大比重, 比如房租、水电、人员工资等。大学生创业的起步阶段更多的是注重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的完善和应用, 大多缺少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往往想当然地去管理自己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懂得成本核算, 实际利润率很低, 这都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 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风险识别、市场营销、组织领导、团队合作、交际谈判等方面的能力。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 对于一些很好的创意和技术创造, 一些学生不敢冒险将其付诸实践, 而倾向于比较稳妥的、风险较小的创业模式。

(六)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受到了产权纠纷的困扰

在注册公司时, 由于急需资金投入运营, 团队成员各自倾其所有注入资金,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成员也是以各种方式慷慨投资, 但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对产权作出明晰的分配, 导致日后纠纷不断。一些大学生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 宁愿去选择个人能够承担起资金的积累演进模式, 而放弃模拟孵化、技术风险、概念创新等需要多方投资的模式。

三、当前我国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途径

(一)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自2002年以来, 国务院及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部门, 持续出台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出台落实国家政策的地方性政策措施。

以辽宁的经验为例, 2003年, 辽宁省政府组织教育、财政、发改、劳动、税务、工商等部门, 开创性地制定出台了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的18条优惠政策, 政策涵盖了税费减免、贷款担保、财政补助、创业培训等多个方面。2006年和2009年, 辽宁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制定该省新一轮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的基础上, 两次将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做了延续, 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 使更多的毕业生享受到了政府扶持创业的实惠。

以2009年新一轮政策为例, 在税收优惠方面,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辽政发[2009]6号) 中规定:“对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初期 (2年内) , 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对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按实际招用人数每人每年4800元定额依次扣减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在市场准入方面,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9]34号) 中规定:“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高校毕业生开放, 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高校毕业生。在法律、法规规定许可的范围内, 对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 可按照行业特点, 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 除法律特殊规定之外, 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 允许高校毕业生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在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 辽宁省财政厅辽宁省物价局《转发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人员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 (辽财非[2008]700号) 中规定:毕业3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凡从事个体经营 (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 下同) , 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有关省政府及省财政、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具体减免项目略)

为了使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 辽宁省制定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作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享受优惠政策的有效凭证。截至2009年底, 全省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毕业生总数4700余人, 带动创业2万余人。

(二) 建立创业天使基金

由政府、社会和学校出资建立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基金 (资金) ,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能够形成新兴产业的创业项目, 这是解决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的重要途径。上海市、辽宁省以及一些地级市纷纷建立这类基金 (资金)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政府2005年设立5亿“天使基金”扶持大学生的科技创业。同时成立基金会, 着力构建专业化、社会管理模式。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 以资金为纽带、大学科技园为基础, 建设孵化基地。确定了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等高校作为创业基金会分会, 负责受理大学生科技项目申报基金扶持, 形成了两级基金会管理和运行模式。

(三) 提供创业孵化平台

近年来, 全国各地、各行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学生创业企业成为了各类孵化器组织重点扶持的对象, 除专门为大学生创业建立的孵化器之外, 还有科技行业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中小企业行业建立的中小企业孵化器, 信息行业建立的软件园、动漫产业园, 以及遍布全国的大学科技园。

孵化基地以扶持大学生创业为核心目标, 以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为主要特征, 以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主体。这些孵化器最重要的是向入孵企业提供创业场地和配套资金, 同时还在其他配套服务方面狠下功夫, 提高企业孵化的成功率。例如:1.利用孵化器规范的管理和社会形象, 为大学生创业者建立最初的商业信誉。2.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项目对接、创业信息共享、创业政策落实、公司运营保障、企业法律援助等相关服务。3.帮助创业企业聚集人气和商气, 建立楼宇经济所需的商业氛围, 帮助企业在创业初期迅速打开局面。4.为进入创业企业提供住宿、餐饮、物业管理等全方位的生活服务, 将创业孵化器打造成集办公、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创业社区。5.为企业员工提供档案和户口保管、转正定级、办理保险等相关服务,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6.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免费提供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业务服务, 帮助企业完成报关、结算、货运、保险、商检、支付等一系列小企业难于自我完成的业务。7.为创业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 对企业的商务合同等商务文件给予法律指导和规避法律纠纷的服务。8.提供模拟创业实践的环境, 组织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训和模拟创业。

目前, 辽宁省、江苏省徐州市、昆山市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所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 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称号, 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基地的旗舰, 日后也必将引领更多省市建立示范性的大学生创业基地。

(四) 引进风险投资

中国的风险投资是一个新兴行业, 1997年以前, 还处于国家和个别省市的试点阶段, 2007年以后, 这项事业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这些风险投资主要以政府、国有企业为主, 并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

大学生创业项目吸引风险投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 大学生创业项目需要以独特且难以复制的技术为支撑, 同时要申请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技术壁垒把竞争对手阻挡在市场之外, 才能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其次, 大学生创业项目需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既包括当前市场, 也包括潜在市场。只有让风险投资机构看到投资该项目可以快速实现回报率, 减少他们的顾虑, 才能吸引他们的投资。再次, 大学生创业项目需要有一个具有互补性、执行力强的创业团队。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是否对一个项目进行投资, 不仅要看这个项目本身, 同时也要评估运行这个项目的团队, 同一个项目由不同的人执行, 得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 只有建立一支技术精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执行力强的创业团队, 才能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垂青。

(五) 推进创业培训项目

目前, 国内比较知名的、具有较为完善课程体系的创业培训项目主要是SIYB创业培训和KAB创业培训。国内很多省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原劳动部门) 、共青团组织均在本地区组织开展针对大学生的SIYB创业培训和KAB创业培训。

SIYB是国际劳工组织 (ILO) 专门研究开发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创业培训课程, “创办你的企业和改善你的企业” (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 的简称。它的主要课程包括“产生你的企业想法” (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GYB) 、“创办你的企业” (Start Your Business—SYB) 、“改善你的企业” (Improve Your Business—IYB) , “扩大你的企业” (Expand Your Business—EYB) 。该项目具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成熟的操作程序。已经译成40多种语言在80余个国家推广使用。它的教材通俗易懂, 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 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具有完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 使培训产生务实的效果。

KAB也是国际劳工组织 (ILO) 研究的初级创业培训课程, “创业基础”或“创业初步” (Know About Business) 的简称。

参考文献

[1]言中华.社会创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言中华.社会创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晨光.创业教育:该怎样引导大学生创业[N].中国教育报, 2006.[2]杨晨光.创业教育:该怎样引导大学生创业[N].中国教育报, 2006.

[3]黄亲国.论大学科技园对大学创业教育的作用[J].江西教育科研, 2006.[3]黄亲国.论大学科技园对大学创业教育的作用[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篇10

1、杭州市暂住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

1.1 杭州市区暂住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区暂住人口规模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征,2000年以来进入急剧增长期,见图1。市区暂住人口由2000年的61.02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195.11万人,增长了2.20倍,平均每年增加26.82万人。

1.2 市域暂住人口空间分布保持向心集聚格局

1990年至2005年间,杭州市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一直保持向心集聚的格局,市域范围内的暂住人口主要分布在市区。

1.3 务工经商人员构成暂住人口的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暂住人口中而务工经商人员的比重则不断上升。1990年,务工人员占全部暂住人口的比重突破了50%,与此同时外来经商人员也迅速增长,到1995年外来经商人员占暂住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4.21%。2000年以来,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

1.4 短期居住的暂住人口逐年呈现逐年减少势头

杭州市短期居住的暂住人口逐年呈现逐年减少势头。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1992年杭州市暂住人口中居住时间在一个月以下人口所占比重为18.17%逐年下降,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32%。

2、现阶段杭州市暂住人口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对开方式问题进行归纳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文献查阅中获得的相关资料,对杭州暂住人口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后发现,现阶段杭州暂住人口在就业、子女受教育等方面都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1 劳动就业方面的问题

如前所述,务工经商人员是杭州市暂住人口的主体,调查数据也显示,劳动就业问题是暂住人口面临的首要问题。现阶段杭州市暂住人口在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是劳动时间偏长,劳动报酬偏低,另一方面是缺少劳动合同的保护。

2.2 子女受教育方面的问题

随着暂住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近年来暂住人口的子女问题,特别是他们的受教育问题也逐渐进入社会关注的视野。为此,杭州市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关注。

首先,入学仍存在一定困难。其次,学校融合困难,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与子女缺少沟通。最后,学前教育不足。

2.3 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政策上已经将农民工纳入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制度之中,各地政府原则上也要求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全部参加。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对流动人口的制度性缺陷[4],以及流动人口本身存在收入普遍偏低、流动性大等问题,因此,从实际的调查情况看,暂住人口总体上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首先,社会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缺乏。其次,被排斥在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之外。

2.4 居住方面的问题

根据杭州市公安局提供的暂住人口统计资料,目前杭州市暂住人口主要居住方式以租赁房屋、居民家中为主,而务工和从事服务性工作的暂住人口中,居住在单位内部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见表1。可以推断,暂住人口主要集居于环境条件较差的“城中村”、居民或单位闲置房、建筑工地等被称为“城市角落”的场所,居住条件较差。

2.5 社会融合问题

城乡分隔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特征,至今未完全消除。因此,由乡村人口为主体构成的城市暂住人口,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从杭州的情况看,暂住人口在社会融合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暂住人口同当地居民的交往通道需要进一步拓宽。其次是部分暂住人口认为经常有被歧视的感受。

3、策略与对策建议

现阶段暂住人口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产生有不同的根源。作为迁入地的杭州市,要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本文认为,现阶段大城市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采取“突破体制、顺应规律、双向互动”的基本策略,重点解决影响暂住人口发展的政策和体制问题,为暂住人口构建公平的发展环境和人口自由迁移流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同时要正视暂住人口不断增加的客观事实,主动顺应城市人口变动规律,为暂住人口逐步融入城市创造条件。

3.1 重点解决影响暂住人口发展的政策和体制问题,为暂住人口提供公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3.1.1 完善劳动就业政策。

根据杭州市目前暂住人口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劳动就业政策需要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二是要从制度上解决暂住人口中的工资拖欠问题,建议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工资支付行为,在企业中逐步推广劳动工资保证金制度,强制建筑、服装加工和五金加工等使用暂住人口较多的企业提交员工工资保障金,用于劳资发生纠纷时员工的工资发放。

3.1.2 完善暂住人口子女就学方面的对策

将暂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纳入各级政府制定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暂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在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杭州市各级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问题。

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关注暂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针对暂住人口子女学前教育不足、学校融合困难等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使暂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要在政策上鼓励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兴办幼儿园、平民学校,动员各类志愿者组织参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执教、心理辅导等活动。

3.1.3 逐步构建适应暂住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暂住人口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因此,杭州市要逐步构建适应暂住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养老保险金的异地转移制度尚未落实,难以适应暂住人口流动性的特定,应积极探索社会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操作的具体办法;二是以解决暂住人口的大病医疗统筹为突破口,逐步建立暂住人口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先行筹建暂住人口大病医疗合作基金,以后逐步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逐步衔接;三是要抓紧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制度,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杭州市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实施强制执行。

3.1.4 加快户籍政策改革

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暂住人口融入城市,更有悖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义,因此,杭州市应在国家户籍政策改革的基本框架内,加快改革步伐。要尽快取消人为划分的不合理的户口性质,按照公民的居住地登记为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口。为稳妥起见,在取消不合理的户口性质之后,可以通过设置“迁移门槛”对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加以引导与控制。作为过渡,在一段时间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迁移者的迁入资格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后逐步取消。

3.2 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着眼,积极促进暂住人口与城市社会融合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来人口不断迁入、同化、乃至本地化的过程,在城市人口自然变动保持低速增长的情况下,外来人口的持续增加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基本力量。因此,应顺应城市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立足杭州城市的长远发展,积极促进暂住人口与城市社会融合。

第一,鼓励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参与暂住人口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整合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个人等多种力量,参与暂住人口的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各种交流活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向外来暂住人口发放培训券,委托一些热心于外来人口的民间组织开展各种带有公益性质的培训计划;通过杭州市志愿者协会以及其他的非政府组织,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加多种义工活动,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对杭州的认同感。

第二,依托社区,推动暂住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利用社区居委会贴近暂住人口,掌握暂住人口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的有利条件,切实为暂住人口提供的各种服务工作,通过组织外来暂住人口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帮助暂住人口尽快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和社区生活。

3.3 从建设和谐城市的角度的出发,建立暂住人口与城市双向互动的机制

和谐城市应该是一个外来人口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的城市,因此,要逐步建立暂住人口与杭州城市双向互动的发展机制。

一方面,杭州市应通过地方性立法,逐步建立外来暂住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和教育专项补助制度,通过向暂住人口及其家庭提供教育券、医疗券的形式,尽可能为外来暂住人口的生存提供人道主义的帮助与救助;另一方面暂住人口也应为城市发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本文建议,只有具备了以下几方面条件的的暂住人口才有资格申领政府提供的培训券、教育券和医疗救助券:一申请人必须办理暂住证且在杭州居住一定的时间;二是参加志愿者或者义工组织且能参加活动的人员;三是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人员等。一是必备条件,其他为组合条件,根据组合条件的不同,确定申领金额、种类和数量。

参考文献

[1]罗仁朝.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策略优化探析.城市规划,2004(8):49-54.

[2]黄晨熹.大城市外来人口流动特征与社区化管理.人口研究,1999(4):53-58.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篇11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质量问题;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飞速进步。建筑造型及建筑功能逐漸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必须要加强技术及质量管理,确保工程顺利开展。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具体特征

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高层建筑对重力以及载荷进行了逐层的累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和墙体对其进行支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外,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荷载还需要建筑的构件进行承受,并且这些载荷在特性方面呈现非线性的竖向分布,同时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地震载荷为例,如果建筑的层数较少,建筑的高度较低,在对建筑荷载进行考虑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只需考虑恒定载荷和部分动载荷,并且不会对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进行认真的掌控,对于其他的构件来说,在合乎相关的规定之后,通常情况下也会合乎设计的规定。

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质量问题

1.钢筋连接问题

由于钢筋的安装受到比较高的关注,相对质量控制严格一些,但是钢筋安装有一些技术上的难点,常因处理不够恰当,造成质量隐患,主要问题如下:

⑴钢筋保护层厚度设置不当。一是理解错误,一些施工人员误以为钢筋保护层厚度是箍筋外侧到模板的距离,或者是拉筋外侧到模板的距离;二是一些区域钢筋分布密集,如高层建筑柱箍筋间距较密、直径较大,模板较难安装,一些施工单位为方便安装模板有意将箍筋做小一些,结果造成柱纵筋保护层厚度偏大;保护层厚度偏小时无法满足耐久性和钢筋有效锚固长度的要求,厚度过大则构件表面容易开裂。

⑵梁柱节点区域箍筋安装不合要求。由于节点处钢筋分布集中,绑扎作业又在高空,施工难度较大。

⑶梁柱节点区域钢筋锚固长度达不到要求。由于钢筋工件制作不合标准,无法同时满足最小水平锚固长度、最小垂直锚固长度的要求。

2.模板安装问题

在框架的结构中,模板的安装质量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更容易出现质量的问题,一些常见的问题如下:

⑴施工方案的编制不够完善,如施工单位忽视了泵管的水平推力,让模板的侧向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致使竖向偏位,甚至导致造成楼面坍塌的事故.

⑵对施工方案执行力度不够,如模板在安装前没有技术的交底,不能按照之前的施工方案施工,无法保证模板安装质量。

⑶安装人员技术的素质不够高,质量控制的环节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致使构件截面尺寸没有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要求,也会出现模板拼接不严密甚至是漏浆等问题。

3.混凝土施工问题

现阶段,大多工程的混凝土依然是通过施工单位的现场拌制,就算有一些工程采用的商品混凝土,依然出现问题,所以混凝土从制备开始就会存在问题:

⑴混凝土拌与质量差。相对凸出的出问题主要有:他们不以砂、石含水率的变化为依据调整施工配比;对水灰比不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水量不准确,有时都不计量;

⑵商品混凝土在路上耽搁时间长,混凝土性质会有所改变。某些原因包含供应路线长,导致交通受阻;还有一些原因就是个人行为,比如用餐或者是办私事等等。当混凝土运至工地的时候已开始初凝,就对施工容易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⑶浇筑过程漏振、过振、漏浆等现象,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孔洞、离析等问题。浇筑柱或高墙时未按规定设置中段浇筑口,直接从顶部下料;兼之楼地板未找平、底部垃圾未清理、板缝未堵等原因,造成柱脚“烂根”和“夹渣”现象。

四.钢筋混凝土框架技术质量改善措施

1.改善钢筋连接问题

利用滚压螺纹能使螺纹综合机械性能大幅度提高的特性,同时利用螺纹连接传力不均率与螺杆横截面积变化率相协调对应能够降低螺杆抗拉应力,改变连接过渡段内力曲线形状,降低变截面应力集中影响的特性来弥补钢筋剥肋和螺纹小径对钢筋横截面积削弱影响达到钢筋等强度连接。在钢筋搭接的施工技术当中,结合相关的规范,机械连接或者焊接是钢筋搭接的时第一选择连接方式。而在具体的施工当中,在采用搭接方式的时候,由于搭接区域内纵向钢筋的间距非常小,没有调整到区域里具体的箍筋尺寸,就会使柱内的纵向钢筋不能紧靠箍筋。在选择钢筋搭接方式的时候,措接区域里的净距要合理,而对柱子的有效截面不能产生较大影响,避免影响对柱子的稳定性以及强度,确保结构体系的稳定性。

2.模板安装质量问题改善措施

⑴框架结构的模板工程应编制有针对模板体系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高度超过5m的高支模板必须编制模板系统专项施工技术方案,超过8m的高大支模板的施工方案还必须经过专家论证。

⑵模板安装前必须组织有关技术管理人员和模板搭设工种现场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图纸进行会审和交底。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技术交底。

⑶安排专人对模板安装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搭设支撑前先平整操作面,并以木板垫底提高稳定性;对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确保土的密实度达到95%以上,并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

3.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对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视,再准确的配合比,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品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是夏天气温高的地区更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

4.重视施工缝留置及处理工作

水平施工缝往往存在于大面积的混凝土结构或者较大体积的混凝土墙中,是最难以避免的一种施工缝。不同位置的水平施工缝可以考虑不同的留置原则,大部分可以考虑留置在建筑基础轴和中心基础柱之间。基础横梁和基础柱之间的水平施工缝应当留在位于横梁下面和基础柱上面的水平剖面中;基础柱和地基之间的水平施工缝应当留在位于柱底表面和地基上方的交面中;对于没有横梁的楼板,水平施工缝可以考虑留置在楼板和基础柱之间的夹缝中,但必须注意夹缝与楼板之间的距离,与楼板底端的距离应控制在2~3cm,并确保不与基础柱之间互相挤压,更不得留置在基础柱截面的受力区域内。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于具体的施工安排,经常要留设后浇带,在剪力墙等部位不可避免会出现竖向垂直施工缝。对此,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允许有少量的水泥净浆外流,待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用不小于10MPa压力的水冲刷施工缝处混凝土表面,清除浮浆、松散碎片、漏出石子,同时也将细铁丝网片冲刷干净,混凝土终凝后再将细铁丝网片拆除。

五.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技术质量问题,必须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改善对策,加强技术质量管控,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再君.浅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2,(29):82-84.

[2]黄劲超.框架结构施工关键性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中华民居,2010,(10):185-186.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篇12

一、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概述

作为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企业的财务资源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 企业管理的工作重点都是围绕财务管理来展开, 而财务管理集约化方法的实施不仅有效地促进企业资金地进一步提升, 并且它更合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 具体表现为:首先, 企业财务管理的集约化离不开企业各个部门的互相配合, 这就把以财务管理为依托的融合管理模式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 这对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其次, 对会计政策进行统一是实现企业财务集约管理化的重要手段, 并以成本、信息标准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在统一标准下, 才能有效促进会计科目体系、政策和成本体系的和谐统一, 实现了企业的风险控制、资金、预算等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最后, 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 其目标主要体现在会计集中核算、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资本的集中运作这三个方面, 这就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 将资金规模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在提升资本效率的同时, 来实现企业资本产业化的集中式管理。企业应结合国家对现代企业的要求, 以可持续发展为起点, 将公司长远利益考虑在内, 通过财务节约化管理为途径, 对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促进资金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现阶段企业集约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开展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流程,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 这种较为固定和死板的运行模式, 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获取, 更为重要的是, 在传统财务模式下所得到的财务信息, 无法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现实出来, 信息失真的问题始终存在。然而, 财务集约化管理在企业应用的过程中, 虽然, 避免了传统财务模式的不足, 但是其仍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来说,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监控财务风险的水平较低、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标准无法有效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的不足, 具体内容如下:

1. 监控财务风险的水平较低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企业可以借用计算机技术来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来跟踪企业的各项信息, 并进行分析和查证。然而, 企业的工作人员作为主要参与者, 他们没有专业手段对集约化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 其监控财务风险的水平较低, 就更不要提风险防范能力了, 这也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标准无法有效统一

企业在进行财务集约化管理改革工作的过程中, 可以说, 统一的标准是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高速发展的重要助力, 由此可见, 统一的标准是实现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渠道和有力手段。但是,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 由于复杂的工作流程、区域的影响, 这让集约化管理无法在企业顺利实施下去, 加大了相关工作的开展难度, 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 制约了企业的高效发展。

3. 信息平台建设的不足

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模式已经日趋成熟, 这就对财务信息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现阶段企业的财务节约化管理技术平台的建立尚在起步阶段, 还无法与其技术的发展程度相匹配。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第一, 企业在建立财务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 其系统的集约化程度很低, 同时, 企业在对信息容量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 致使集约化管理平台的一些重要环节无法顺立实现。第二, 很多企业的系统建设有些滞后, 这就给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带来了难度, 其效率很难提升, 无法推动企业的集约化管理进程。

三、推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进程的有效路径

企业想要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的进程,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手段: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强化财务信息平台建设;健全财务制度, 完善相关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 具体内容如下:

1. 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想要真正实现财务的集约化管理, 一定要站在理论练习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操作。首先, 企业应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 加深他们对集约化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 同时, 还要对他们的风险意识进行强化。其次, 对于企业的职工来说, 仅仅了解财务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更要了解风险的分类以及规避风险的方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警觉风险的存在, 提高对风险的感知能力, 同时, 还能够灵活应对突入其来的变化, 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2. 强化财务信息平台建设

企业应将财务集约化制度切实贯彻到财务工作过程的始终, 保证对整理、反馈信息和稽查等诸多环节的严格把控, 从而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规范性、统一性、安全性。同时, 企业应为各个部门的顺畅沟通搭建有效的渠道, 提高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效率。通过对资源的整合, 将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在强化财务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 应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 从而为企业进行财务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3. 健全财务制度, 完善相关机制

企业在开展各项经营活动过程中, 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也就是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针对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企业应积极完善财务制度, 并以财务集约化为制度的依托和核心。只有顺利实现了财务集约化管理, 企业运作能力的提升才能够被进一步夯实。同时, 企业的管理者, 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开展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企业职工做好表率。财务制度的完善, 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 而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能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 企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结合变化多端的市场形式和国家政策对企业的财务制度进行不断调整, 保障企业财务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

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

专业的财务人才作为推进企业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企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应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提高招聘门槛, 不仅要求这些人员要持证上岗, 同时, 还要对他们进行考核, 在考试成绩合格之后, 方可入职。同时, 在入职之后, 还要进行定期培训, 以促进他们专业素质和水平的提升, 为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改革提供人才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通过提高企业集约化财务管理水平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 现阶段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但是, 只要企业管理者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转变工作理念, 健全财务制度, 完善相关机制, 强化财务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 就能推进企业集约化财务管理改革的进程, 为企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彭玮.现阶段电力企业集约化财务管理主要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22) .

[2]范文蓝.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J].科技风, 2013 (10) .

上一篇:奥运大猜想下一篇:创编与运用